山区农村家庭

2024-09-12

山区农村家庭(通用9篇)

山区农村家庭 篇1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 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 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可见,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教育, 二者缺一不可。在某种意义上说, 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常言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是当前教育不变的口号。然而, 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着实让人担忧。

一.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了解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通过近年来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自己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亲身经历, 我认为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归纳起来, 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

(一) 托管教育。

山区农村, 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稳定, 而且多数家庭负担较重, 上有老要养, 下有小要育, 迫使许多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 一年四季, 远离家乡, 远离子女。这样, 很多孩子就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

1. 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教育管理。

他们中大多数把子女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管, 成为“留守学生”。年初, 夫妇二人一同外出, 岁末时, “称职”的父母会回家与子女团聚几天, 若遇不称职者, 则是几年才回家一次, 教育孩子的重任就完全落在爷爷奶奶的身上。然而现实是:当爷爷奶奶的, 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他们的思想、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都与时代相差甚远, 他们有的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 自己的生活尚且需要年轻人的照顾, 但出于无奈, 也只得将对孙辈家庭教育的重担扛在肩上。从本质上讲, 大多数爷爷奶奶根本就不具备家庭教育能力。我曾教过一个很乖巧的女生陈某, 父母都外出打工, 把她和上小学二年级的妹妹托付给爷爷奶奶。奶奶身体很差, 且视力不好, 爷爷有高血压和心脏病, 陈某每周要请两次假, 回家照顾爷爷婆婆, 给妹妹洗衣服……没有父母的管教与呵护, 如此乖巧懂事的陈某却变得不爱说话, 爱生闷气。还有一个学生郭某, 父母三年没回家, 周末她很少回家, 我经常看见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以泪洗面……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教育, 最多也只是照顾好他们的衣食住行, 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

2. 把子女托付给亲朋好友教育管理。

父母外出, 爷爷奶奶年纪太大或者身体太差, 别无它法, 就将子女托付给亲朋好友或邻居教育管理。我所带的班上有一个学生马某, 父母外出打工, 将她托付给住在县城的姨妈。姨父在外地工作, 姨妈大女儿上初二, 小女儿上小学三年级, 姨妈每天忙于做饭, 洗衣, 接送小女儿, 无暇过问她的学习, 据马某说, 姨妈白天忙完了, 晚上准时“上班”去“垒长城”。班上还有一个“调皮鬼”陶某, 父母都在北京打工, 把他托付给姑妈。陶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生, 但脾气很暴躁。刚开学不久, 他多次抽烟, 打架, 擂肥, 我多次和他谈话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把姑妈请到学校来。她来了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也没法子, 毕竟不是我亲生的, 有些话我也不好说, 他也不听……”可见, 亲朋好友或邻居, 他们要忙于自己的事务, 要照顾自己的孩子, 就算具备家庭教育的能力, 却无实施家庭教育的时间, 而且, 正如很多临时监护人说的, 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 总有些“不好说、不方便”。所以, 这些临时监护人只是象征性地隔三差五地过问一下, 其结果, 家庭教育常常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3. 把小子女托付给大子女教育管理。

也有一些父母, 他们常年在外拼搏, 把子女留在家里, 将年龄小的子女托付给年龄大的子女教育管理, 由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未成年人。可想而知, 久而久之, 年龄大的哥哥或姐姐他们身上的种种劣迹一定会传递给弟弟或妹妹身上, 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不令人揪心疼痛?

(二) “远程”教育。

部分家长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便给孩子配备手机, 通过电话对孩子实施“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 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 在教育效果上更是低效甚至无效。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曾某, 父母都在浙江打工, 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方便联系”, 给孩子配了手机。曾某经常向同学炫耀, 甚至上课时用手机听歌, 发短信。一个学期只给父母打过两次电话。而且每次其父母打电话来, 他也只是应付了事。很多家长长期在外, 对孩子在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有一位家长来到我的办公室, 说要找李某。李某不是我班的学生, 我就问他李某在几年级几班, 他简短的回答——不知道——让我大吃一惊,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有一次, 二年级下学期开学的第二天, 一位家长一走进办公室就把一沓钱往我桌上一放, 说自己刚从湖南赶回来给孩子报名, 让我再一次吃惊的是他同样不知道孩子读几年级几班。这样, 很多学生处于“遥控式”的远程管理状态, 父母不在身边, 孩子们就“将在外, 军令有所不受”了。家长们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工作也无从谈起。

二.对策及建议

基于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当前农村教育现状, 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一) 改善山区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使家庭教育步入正轨。1、加大政府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 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2、加大学校教育的管理, 成立相应的机构, 切实解决好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如成立学校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委员会, 建立留守学生帮扶专门机构 (如“留守学生家园”) , 并进一步完善对留守学生的各项扶助政策, 从学校教育的职能上去弥补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3、扩大社会影响力。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 开展教育法规宣传, 通过资料介绍, 图片展览, 专题演讲, 让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 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对家教成功的例子给予大力宣传与推广, 掀起重教支教的热潮, 而不是挤向打工的洪流。

(二) 实施家长培训工程

建立家长学校, 从家庭和学校实际出发, 选拔一支教学经验丰富, 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队伍作为家长学校兼任教师, 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开展工作, 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提出家庭教育的建议, 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等等, 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协调, 形成合力齐抓教育, 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做到至少留一位家长在家教育、管理和陪伴孩子, 而不是夫妻双双把工打。

(三) 构建“知心”家庭, 找回孩子自我

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孩子的成长却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 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少;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 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少;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 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少。因此, 希望父母能多陪陪孩子, 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 能理解孩子, 多沟通, 不要强迫孩子做某些事情, 应该放手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情, 让孩子保留他们心中的秘密, 使他们心理的空间大一点, 自由多一点。从小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是自由, 而是人的尊严。所以必须解放孩子的创造力, 解放孩子的头脑, 解放孩子的空间, 解放孩子的双手, 解放孩子的时间, 解放孩子的嘴, 构建和谐“知心”家庭, 让孩子找回自我。

一言以蔽之, 只要在社会的支持下, 家校携手, 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托管和“遥控”等丢包甩砣现象, 重视孩子这一学习的主体, “找回”家长这一家庭教育的主体, 找回孩子自我, 就会迎来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春天。

山区农村家庭 篇2

宁夏海原高崖教委田士花

一直以来,对教师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着许多的争议。正如医生的孩子爱生病,自己又没有办法治疗一样,教师的孩子也往往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原因是什么呢?这一方面与教师职业很辛苦,以至于很少有精力去督导孩子的学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有很大关系。很多的老师都感觉到家庭教育的烦恼很多,例如孩子与自己很疏远,孩子的厌学情绪,孩子的退缩行为等等。很多老师都想不通:“我能带出一个出色的班级,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我有一位好搭档,工作很认真,自己的妻子在校门口开百货店,一天忙时,孩子利用在家的时间给母亲帮忙,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班主任找他去谈话,说:“你是我们教育界有名的人物,培养了很多重点中学的学生,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学不好呢?”当他告诉我这些的时候,很难为情。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分析原因,最为关键的是角色的定位问题,他们对子女只有强求和片面的要求,而没有尊重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位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而作为教师,总认为无论是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上都是丰富的,怎么会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不同,教育对象的差异。而教师子女在家里如果还像学校一样的生活,他会认为很单调、很压抑,会把自己的心门关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关键的是作为教师的父母要作一个调整。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作为教师,存在着多种角色,在学校是一名教师,在家庭是一位父母,在社会是一名公民。但是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本身就会给自己一个定位。一般说来,其角色的转换是比较困难的,在家庭和社会中无形就会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以致出现了偏差,导致毁了孩子的一生,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由于教师这种职业在学生中最具有权威性,尤其是小学教师,所以,教师在家里经常是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对待子女也通常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性,说教和压制多于尊重和理解,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教育状况,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愈演愈烈,导致代沟越来越深。

很多当教师的父母,在家里不苟言笑,片面列举优秀学生的事例,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让孩子们既敬又怕。这是因为他们往往在家里还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的“教师形象”,而忘记了此时此刻自己是一位父亲或母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边界不清造成的,不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家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是一个避风的港湾,是一个和谐的被窝。家,应该是一个宽容、理解、支持的温馨角落,如果教师将“严师”的角色带到家里,家庭成了学校,家庭成员成了学生,会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一种压抑的气氛,特别是他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怎么会与父母亲近?怎么会告诉父母心里话?怎么不会“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样对孩子的“失控”就成为了必然,结果不言而喻。

为何教师容易教育出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呢?是因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习惯了工作上的严格要求,回到家后,对子女习惯性地也会要求很严格,而一旦孩子出现一丁点的小毛病,就严加指责,批评个没完,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就会养成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习惯,总是用超我的范畴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个性”,遇到一些正常的挫折就会受不了,从而走向极端。

二、对孩子的期望意识过高

教师接触的学生最多,各种各样的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是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智力水平很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够理解教师的意图,这些学生是教师最喜欢的学生。然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将自己的子女同那些智力水平高的学生相比较,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能够和他们一样,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在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经常有一种失落感,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也正如有些女性总谈论别人的丈夫如何优秀,自己的丈夫如何“窝囊”等等。

对自己的孩子期望高还有一个面子的问题。我是教师,我教育了那么多成功的学生,我的孩子就一定能教育成功,而这里所说的教育成功往往是学习成绩的优异。其实这种心态已经让教师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因材施教,不是所有的教师子女成绩都好,也不是只有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如果一味地强人所难,必将适得其反。

三、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时间太少

虽然现在一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但升学的压力给教师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从早晨5︰30起床到学校,中午12︰00回家,做饭、休息,下午2︰00上班,下午5︰30回家吃晚饭,7︰00到校一直到10︰30忙到学生睡觉还要到学生宿舍维持纪律回家,一天当中与孩子见面的次数只有两次,早晨或晚上孩子在梦乡或已经进入梦乡,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外,还有着巨大的无形的分数压力。一天干下来腰酸背疼,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忙于自己的子女,更别说什么学习和品德的教育了。而且,即使能够挤出一点时间来关心子女,由于平时的工作太累,又有职业规范不能在学校对学生发火,所以稍有不顺心就会在子女身上泄愤。这种代偿性的教育无形中给自己的孩子以不公正的待遇。

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再坐在桌前,与孩子谈得最多的还是今天学了什么,作业做得怎样,然后是任务似的检查。一位同仁说,他的孩子上七年级了,自己没有一天是属于孩子的,除了辅导学习,很少想到(或想到也没时间)与孩子谈谈心、聊聊天,更别说游戏玩耍、外出旅游等。可以说,教师的子女相对地缺少了父爱、母爱,而更多的是师爱。

四、教师家庭条件太优越

贫困山区,相对而言,教师的待遇挺高的,人均1000元左右,这种职业相对收入稳定。现在孩子又少,部分教师家庭是独生子女,不愁吃不愁穿,父母为了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孩子的房间备有电脑,这确实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可也有很大的弊端,孩子一旦陷入误区,就不能自拔。平时除了学习,他们样样争第一:衣服不流行不穿,早餐到学校吃,必须是一个很合胃口的面包,外加一袋牛奶、几根香肠、两个鸡蛋„„,他们吃不了多少,可目的是比“阔气”,这样一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认为已经过上了很“富裕”的生活。古人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不读书同样生活在“黄金屋”中,在内心深处就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怎么才能学好呢?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培养了他们“奢侈”的欲望,削弱了他们“实战”的斗志,在家是“霸王”,在外是“脓包”,在学校不善言谈,不与人交往、默默无闻,回答问题胆

怯,在家脾气很大,饭菜不合胃口,连筷子也不动,有时端一碗饭,大半天还是那一碗,面对困难没有勇气、信心。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教师的不合理心态,尊重孩子的选择,找准对自己孩子的定位,这样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一、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少教师的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并不是很好的,要知道,一种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长期养成的。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经常和他们交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在子女初中时,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时也是我们教师正年富力强的时期,所以在忙于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关心一下自己的子女。

二、给子女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教师子女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教育环境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给自己的子女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教育的环境角度来说,学校应该是最好的环境,但是,作为教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子女正确对待同校的教师的问题,因为教师子女对教师的认识有时存在着偏差,认为同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父母是好朋友,是自己的叔叔、阿姨,不会对自己有过分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因而在学校里从来不怕教师,甚至不听教师的话,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多加教育。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易子而教”。事实上,“易子而教”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能避免孩子的角色偏差。就读于父母所在学校的孩子最容易把父母当老师,把老师当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老师那里撒娇、耍赖,或者就象怕老师一样怕父母。这对孩子的社会角色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易子而教”能很好地避免这一点。我们必须相信,既然自己能教育好别人的孩子,那么别人也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三、学会角色的及时转换

教师可能是目前我国最辛苦的职业之一,除了正常的上班外,还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但这种调整不应该在子女身上进行。教师在班级,在学校应该是一位教师,但在家庭应该是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回到家庭后,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将工作的压力放下来,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不能用课堂上的口吻,更不能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子女拳脚相加,抽时间与子女进行沟通。

四、以平常心态对待子女

山区农村家庭 篇3

2016年笔者参加了一项旨在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公益活动,去到四川某山区小学,该校因重建,各方面条件设施较为全面,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学校将近一半左右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人数也在逐年递增。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童21.88%,总体规模扩大,且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广东等地。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儿童心理相较非留守儿童心理更易出现问题,会出现忧郁,情绪易波动,性格偏执等,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山区,与外界接触较少,导致这些孩子的眼界不够开阔。想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父母们自身的努力。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和留守现象对他们的影响

(一)产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镇,农村地区也就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他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条件差,发达城市物价高,把孩子带在身边,其在外的各项花费高,尤其是学费;二是课程原因,城乡教育课程设置不同,变换成长环境对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如语言沟通,人际关系等,而沟通不顺畅易使孩子被孤立歧视,影响学习成长;三是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教育孩子,且许多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无法稳定就学,频繁地变换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二)影响

1、缺乏家庭关爱,亲子关系残缺。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而许多留守儿童就处于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关爱缺失,亲子关系残缺的不利环境之中,孩子们长期处于“情感饥饿”状态,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使其性格产生缺陷,不利于其人格健全发展。

2、心理问题。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感情沟通,使他们的性格有更加孤僻的倾向,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区,农村,与外界、陌生人的接触较少,会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的现象,女生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也因为没有父母或长辈的正确引导,而出现人生观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偏移等。

3、人身安全问题。

由于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留守儿童在周末和节假日,监护人缺乏监管,一些不法分子就向这些孩子下手,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容易养成沉迷于网吧,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由于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也容易导致意外伤害和意外死亡。还有少数留守少女成为某些违法犯罪分子性侵害的对象,对她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成为她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

4、学习成绩下滑。

留守儿童现在成绩相比较父母出去工作之前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留守家庭对于孩子学习上的监管和辅导的减弱,父母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而另一方就留在家中忙于务农,家务事,就会疏忽对孩子的监管,而父母都外出,交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一般重养不重教,就算有时想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有时还需要孩子的照顾。

三、关于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社会政府方面。

要改善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象,首先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另外,各地方政府可以督促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中,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上进行辅导,并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可以对农民工社区开展教育活动,提高素质,以便他们在城市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下一代子女进程提供经济保障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农村建立儿童权益维护中心,保障留守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沟通,辅导,可以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或者其他方面上的困难,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学校,老师要多注意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校也要保持和孩子的父母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状况。

(三)家庭方面。

首先在父母外出工作之前要选好孩子的监护责任人。家长应该把孩子寄托给能信任、能监管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亲戚朋友地方。这样能够减小家庭不健全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教育。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四、总结

描写冬天山区农村的诗 篇4

冬日序曲

一地杏黄

是暮秋善感的心事

绵延到初冬

将冬日 尽染斑斓

灵川狗肉更香了

在三花酒的醇香与爽朗的吆喝中迷醉

大圩古镇 冷寂的时节不再孤寒

灵渠流淌远古的秦韵

用远处满山遍野的青竹吹奏

华夏第一帝国的辉煌 流传

灌阳那座庄严的牌坊

在青山绿水的环绕里肃穆

风雨 黯淡了往日的荣耀与辛酸

湘江在猫儿山的思念里清瘦了

湘山寺雄浑的钟声

激醒几多迷途知返

资水在盘山公路下蜿蜒

与丹霞奇观一起记叙的

是民风纯朴的感叹

孔庙的传统文明

眷顾祝福着橙黄桔红的瑶乡

和睦 将恭城油茶斟满

荔浦芋和青山马蹄的`清香

穿过丰鱼岩与银子岩的美景

食品和衣架厂 拨响精明的算盘

罗汉果可爱的笑脸

是永福的百寿岩无声的欢迎词

苏桥的新工业改写农业山城的发展

桂江两旁耀眼的红云

是枯枝上的柿子和屋顶鲜艳的柿饼

甜蜜的沙田柚诱惑着来往的车船

书童山下红透的枫叶

写满西街异国恋的风情

要和大榕树下阿牛哥与刘三姐的故事叫板

龙脊梯田的金黄稻香、山歌与民俗

飘过苗瑶壮寨的吊脚楼与风雨桥

氤氲的温泉 筑起驱寒的港湾

叠彩山的秋色仍在

南国的冬天在山水之间徘徊

摩崖石刻里的名人轶事

山区农村家庭 篇5

一、特色农场的定义与分类

1、特色农场的定义

特色农场是将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最优的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 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 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 突出地域特色, 围绕市场需求,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 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场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消费需求、经济一体化和农业市场细分的需要。

2、特色农场的分类

(1) 集体制农场。集体农场的土地以及所有的自然资源, 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农业基础设施、建筑均为当地政府或者国家所有, 所需资金、贷款也是由国家支持。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 集体农场发展方向一般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同时, 通过对集体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借鉴, 在保持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 实行由农户承包经营的组织形式。

(2) 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由农户个人家庭组织而成, 以最小的组织成本创造利润最大化, 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发展, 是以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其有效地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模式, 并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化、企业化管理模式。家庭农场有别于集体农场、股份制农场较高的组织成本, 其组织成本小, 由家庭成员组成, 利益直接, 易被广大农民接受, 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家庭农场就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 它是基于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是农户家庭组织的一种高级形式。

二、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1、特色种植

2008—2010年团结镇发展种植2800亩万寿菊, 顺利引进万寿菊并进行推广示范, 招商引资开办加工厂, 进行大规模的万寿菊种植, 打造原生态旅游景点。同时, 种植原生态瓜果、蔬菜1000亩, 主要种植品种为苹果、梨、柿子、枣子和樱桃。另有连体大棚20余亩, 主要进行草莓和生态小黄瓜的种植, 并在苹果园内修建田间观光小路500余米。游客可以在示范园区内采摘瓜果, 体验农业生产乐趣, 参与亲子游戏活动。2011年由镇内企业自筹资金为主, 区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共投入资金17.5万元, 在北京、陕西等地引进矮化苹果1864株, 栽种美洲黑杨2200株, 本地树种四照花137株、百叶玫瑰1250株。自2011年2000亩万寿菊推广种植任务圆满完成后, 2012年团结镇共完成万寿菊种植面积2450亩, 收购鲜花2488吨, 农户平均每亩收入达1015元;生态花果观光园年产值达到200万元。截止2012年12月31日, 团结乡共完成绿色蔬菜播种面积17050亩, 占计划任务17000亩的100.3%, 生产绿色蔬菜2200.19万千克, 占计划任务数2200万千克的100.01%, 总产值5602.64万元;新建矮砧密植果园40亩;引进红颜、幸香、希望一号等11个草莓新品种、玉麟8424、早佳2个西瓜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发展优质草莓80亩, 发展优质西瓜1151亩。

2、经营模式

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是在原有传统农民家庭生产经营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的结果, 按照现代农业客观的要求, 传统农民家庭经营组织实现了向现代农民家庭经营组织的转变, 即企业化的农场式家庭经营组织。

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开办的家庭农场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雇工型, 就是单纯的依靠家庭成员来完成农场的各项工作与管理, 不雇佣外人, 管理简单, 组织成本和监督费用小。其经营主要是提供餐饮住宿, 这种类型的家庭农场是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圣地。家庭农场还提供游客采摘蔬菜, 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体验服务, 这种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游客量和农民经济收入。另外一种是雇工型, 其规模一般比较大, 农业生产的作业与管理除依靠家庭成员外, 还需要雇用一定数量的人员。以四季花果园为例, 其总面积1536平方米, 先后引进国内外奇异瓜果品种, 并且大规模种植大棚蔬菜瓜果, 一是餐厅自给自足, 二是提供游客采摘、销售。这种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已经比较成熟, 管理企业化,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值得大力推广。

三、团结镇特色农场的问题及分析

1、农场辐射效应不够明显

由于团结镇农业园区建设起步晚, 农场分别由不同的业主经营, 导致农场部分建设项目重复, 产业结构趋同, 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 虽然有了一定规模, 但经济效益不够突出, 示范辐射效应不够明显。

2、农场经营方式有待改进

由于团结镇特色农场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 农场管理者缺乏专业训练、经营理念不够创新、经营方式不够灵活等, 造成经营效果不理想, 影响了整个农场综合功能和效应的最大化发挥。个别农场情况尤其突出, 表现为经营效果不理想, 管理者缺乏专业训练, 往往懂农业的不熟悉旅游业, 不善于经营管理。

3、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支撑乏力

受土地价格和农民传统观念的影响, 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 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加之园区经营者素质不高, 筹资观念滞后, 筹资渠道不畅, 政府扶持资金投入有限, 农场引进人才较为困难, 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普遍不足, 科技力量薄弱, 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限制了农场建设的发展壮大。

4、周边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山砂采挖、运输和销售是农场所在地部分居民长期以来的主要经济来源, 长时间的采砂对周边的道路、植被、自然景观等破坏相当严重, 对以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示范园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例如从循环农业示范园连接到主干公路还有一公里左右的砂土路, 这段路同时也是拉砂车过往的通道, 造成路面坑洼不平, 影响了农场的环境等等。

四、进一步发展昆明市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的建议

1、加强技术扶持与管理,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家庭农场经营不仅要依靠特色资源, 农业技术与管理也极为重要。团结镇发展特色农场, 应该加强农业技术扶持、推广新技术, 帮助家庭农场主发展有特色的新产品, 农场产品多元化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农场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农场发展的规模。家庭农场应该趋向企业化管理, 企业化管理能够使农场经营模式更加规范, 成员的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发展特色家庭农场是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极为重要。包括发达国家都将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重点工作。乡镇发展特色家庭农场、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就是要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

2、相应的政府扶持和保护

各级政府对家庭农场扶持和保护应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保护农民利益, 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进行乱收费、乱集资, 减轻家庭农场主的负担。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三是关于农业信贷、税收应有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与优惠, 方便农场主, 减轻农场主负担。

3、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大力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

根据团结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 团结镇特色农场只有20%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是在高中、大专以上, 80%都是初中、小学毕业。所以, 团结镇的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的威胁。有文化、有素质的劳动力都转向城市、城镇非农业生产发展, 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普遍都是没有文化、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针对这一现象, 团结镇必须加强农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 提高农场主及其成员的职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 加强农场主的管理能力, 大力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 造就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4、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团结镇为改善农场生态环境, 已投资1.16亿元修建了云南第一条乡村高级公路, 加强周边绿化;投资700多万元修建长达180多公里的防火阻隔带和防火通;建造4481座生态节能灶、749座生态沼气池以及690座生态卫生旱厕, 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改善环境, 创造条件发展生产。今后还应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与保护, 树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观念, 对环境破坏大的矿产开发要逐渐关停并转, 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结语

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团结镇的特色家庭农场还存在农场主经营不规范、经营范围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因此, 要根据我国家庭农场准入制度严格要求开办农场的条件, 使各级政府对家庭农场项目的补助实现效益最大化;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农场主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利用城市近郊区位优势, 通过特色农场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 开发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活动, 最终实现当地农户收入增加, 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

[3]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3) .

[4]李魁、夏元秋:把握现代农业方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关于泰来农场鑫和家庭农场模式的分析与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 2005 (5) .

[5]姚麒麟、黄慧珍、董晖、陆铭昌: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推进农业现代化[J].农技服务, 2009 (6) .

山区农村家庭 篇6

湖南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通报了第八届家庭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结果, 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获15个单位奖、67个个人奖, 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

在本届家庭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 该区赫山中学、海棠学校、樊家庙中学、八学哨镇中心学校、衡龙桥镇学校等15个单位选送的课题研究报告获得5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孟毅华等60多位教师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获得23个一等奖、39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 (刘江龙欧献中)

山区农村家庭 篇7

1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山区少数民族家庭健康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目的

了解临夏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健康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现状和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反应等,为制定卫生规划、卫生改革政策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1.2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样本,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临夏州抽取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的永靖、临夏和康乐3个县,每个县抽取3个乡,每个乡抽取3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30户,累计540户2 215人进行了入户调查。

1.3 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农村改水改厕和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障等;两周内患病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前一年内住院情况;患者未就诊的原因、采取自我医疗情况;5岁以下儿童免疫情况、15~64岁妇女保健情况等。

2 调查的主要结果

2.1 5岁以下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了较高水平

尽管临夏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居住分散,但5岁以下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良好,调查地区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了99.2%,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并无很大差别。本次调查现场查看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卡或手册,询问家长及查看儿童身上计划免疫接种疤痕,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率均达到了99.0%以上,5岁以下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为99.5%。

2.2 改水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改厕工作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调查地区自来水或手压机井水普及率达到了90.0%以上,除个别偏远山区散居农户外,绝大多数家庭吃水问题基本解决。但多数家庭使用手压机井水时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直接作为生活用水。临夏地处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37 mm,蒸发量却在1 198~1 745 mm,水源短缺十分严重,有些地区实行限时供应自来水的方法,如上午、下午各限时供应自来水2小时,其余时间不供水。另改厕工作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入户调查中发现,在离兰州市较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永靖县刘家峡镇和盐锅峡镇,95.0%以上家庭使用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厕所。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临夏县黄泥湾乡、麻尼寺沟乡和掌子沟乡,99.0%家庭使用有盖板的坑式厕所或无盖板的坑式厕所。总体上来看,农村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改厕的任务十分艰巨。

2.3 新一代妇女的分娩方式有很大变化,县及县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成为分娩妇女的首选地点

在对15~64岁妇女进行“您是在哪是分娩的”,其中2000年以前妇女分娩时,80.0%以上妇女选择的是在家中分娩。“如在家中分娩,接生者是谁”50.0%以上的妇女选择的是家人自接和非专职接生者;而2000年妇女分娩时,无论生第几胎,95.0%以上的妇女分娩时,选择的是县及县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说明随着基层卫生条件的改善,妇女的健康意识和思想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县及县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成为妇女分娩的首选地点。家中分娩因急救措施缺失,一旦出现意外,母婴均有较高的死亡率。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的提高,农民自负比例下降,新一代的少数民族妇女更多选择了怀孕前B超检查等系统产前检查和在医疗机构分娩。

2.4 穆斯林居民吸烟率、饮酒率总体较低

受伊斯兰教规影响,甘肃省临夏山区回族聚居区,穆斯林居民吸烟率、饮酒率较低。15岁及以上调查人群中,男性吸烟率为10.5%,女性吸烟率为0.1%,远低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甘肃省男性和女性吸烟率49.3%和1.4%的平均水平。并且男性吸烟者多数为青年穆斯林,年龄较大者很少吸烟。15岁及以上调查人群中,95.0%女性在近12个月内没有喝过酒。80.0%男性在近12个月内没有喝过酒,另外10.0%男性穆斯林饮酒频率多数为每周不到1次。

2.5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治

在被调查的15岁及以上人口中,33%的居民在前一年内测量过血压,10.2%的居民被医生确诊患有高血压病,90.0%高血压病患者在最近一周内测量过血压,其中83.0%的高血压患者在近3个月内接受过医生关于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指导。所调查村卫生室均建立了慢性病管理档案,村医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开展了免费测血压活动,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并对其饮食、生活习惯等进行指导。部分慢性病患者申请了慢性病就诊卡,部分药物可以定期免费领取。以上说明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防治,居民存在较大的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

3 临夏山区少数民族家庭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斋月期间慢性胃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本课题组调研时间为2014年7月15—30日,正值临夏回族少数民族大尔德节,即伊斯兰传统的斋月。根据教规,凡成年健康的男女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至日落禁止饮食、娱乐和房事。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黄泥湾乡、麻尼寺沟乡和掌子沟乡为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85.0%以上。以上三乡的被调查户数均为30户,被调查人数分别为140、120和128人。以上三乡胆囊炎的两周内患病率分别为12.8%、18.2%和13.5%,而慢性胃炎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5.8%、12.9%和10.1%,消化系统疾病居两周内患病率之首,其次为感冒和腹泻等,见表1。其中麻尼寺沟乡为少数民族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在3个乡中水平最低,居民具有较高两周内患病率。

3.2 妇女受教育水平较低,妇科检查存在种种错误认识

在对15~64岁妇女学历调查过程中发现,没上过学(32.5%)、小学(15.2%)、初中(35.0%)、高中及以上学历(17.3%),年龄较大妇女的文盲率几乎为100%。由于9年制义务教育推行,1990年后出生的女性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妇女受教育水平整体十分低。由于文化水平等限制,她们对体验、妇科检查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访谈中发现,许多妇女认为自我感觉身体健康妇科检查没必要、不好意思、浪费时间、影响做家务和干农活等错误认识。99.0%的妇女在近12月内,未做过妇科检查、宫颈涂片检查和乳腺检查,90.0%的妇女在乡镇卫生院体检希望由女性医生提供。以上说明少数民族妇女对妇科检查重要性认识不足。

3.3 部分山区牧区村卫生室不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只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对尕巴山村等少数民族入户调查时发现,许多居民反映,村卫生室药物品种十分稀少,基本药物时常断货缺货,在村卫生室看病自负费用远高于村里的私人诊所,因此,多数村民极少到村卫生室看病,有病通常到村里的私人诊所治疗。时间长了,导致个别村卫生室只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我们进一步调查原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相关负责人反映,由于少数民族山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和交通不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村卫生室向乡镇卫生院报送基本药物订货单后,再由乡镇卫生院向基本药物配送企业订购。基本药物生产企业部分常用基本药物利润十分有限,他们对将基药配送到村卫生室态度消极甚至抵触。如生理盐水卖不过矿泉水价格。部分基本药物根本不送货上门,村医只能自己上门去取。由于基本药物配送机制不灵活,退换货也不方便,村医计划采购的药品经常被随意掉包、更换,甚至串货。很多配送来的药物临床根本用不上,导致部分药品长期积压甚至过期,而有些基本药物送来后,就已经临近失效期了,这些损失最后都要由村医来买单,最终导致了村卫生室功能严重弱化。

3.4 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极低

在对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540户2 215人进行“两周内您是否因该病到过中医医院就诊”、“两周内您是否因该病到过综合医院中医科就诊”和“两周内您是否因该病使用了中药”3个问题的调查中,选择“否”选项分别占到患者总人数95.2%、95.5%和90.3%,见表2。另对“本次住院,您利用中医服务的情况是”,3.1%的居民选择的住院机构是中医医院,2.1%的患者选择的住院机构是综合医院中医科,95.0%以上患者选择的是非中医。说明临夏作为回族自治州,可能受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西医和本民族的传统医学有较高认知,而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较少。另外部分县没有县级中医院,如永靖县等,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居民对中医药服务利用较低的重要原因。

3.5 住院负担减轻,但小病、常见病和多发病负担较重

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 536元的临夏州,多数居民反应“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导致住院负担减轻,但日常看病负担较重。在临夏州康乐县苏集乡和八松乡调研中发现,因头疼感冒等常见病到村卫生室买药无论购买数量多少,必须每次先交5元诊疗费,到乡镇卫生院每次先交9元诊疗费。因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居住分散,多数村周围根本没有药店,当地农村买药除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外别无选择。有时即使购买1元药品也必须交5元或9元诊疗费,所以,多数村民反映一个家庭平均花费在日常看病的费用月平均在150~200元,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说,负担仍然较重。另据调查,99.0%以上村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论分娩还是病伤住院,自付部分费用明显下降。

3.6 因病致贫、因疾病损伤劳动力致贫是导致家庭困难的主要原因

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根据2014年资料,在86个行政县中,43个为国贫县。本次调查的永靖、临夏和康乐3个县均属国贫县。在“若是贫因户,您认为导致经济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中,有30.4%的居民选择因疾病损伤影响劳动能力,有28.5%的居民选择“因治疗疾病”,有20.3%的人选择“劳动力人口少”,有11.6%的人选择“人为因素”,有8.7%的人选择“失业或无业”。5.2%的人选择“自然条件差或灾害”。有2.3%的人选择“其他”。永靖、临夏和康乐三县均为农业县,农牧业和外出打工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无论从事农牧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劳动力是致富的主要因素。但因疾病损伤影响劳动能力和因治疗疾病仍为导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 讨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来,随着报销比例不断提高,甘肃省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得到快速提升,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得到了缓解,家庭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对地处边远地带的少数民族山区,仍存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彻底、基本医疗可及性和可得性较差、服务水平低下、地方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和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未就诊未住院率较高等问题。为此,建议以下4点:

第一,政府应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小病、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慢性病诊治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基层医疗机构领导和完善新农合方案设计,根据少数民族客观情况进行适当修订和增补。如根据当地前10种疾病确定分别应保障的药品,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尽量多选择村民、村医均认可的药品[1]。

第二,加强对农村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相关保健知识。提高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疾病诊断能力,引导更多的患者去基层机构诊疗[1]。及时解决少数民族乡镇卫生院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不配备问题,尽快解决医用设备因人才短缺长期闲置现象。

第三,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采取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共同发展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民族医院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和民族医适宜技术。中医药渗透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全过程,制订针对慢性病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开展中医干预。形成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针对村卫生室药品配送不及时,建议加强对药品配送单位的督促和监管,加强对药品配送单位信誉的考核。根据国家和甘肃省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药品进行筛选,增加药品剂型,提高配送效率,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摘要:采用自编问卷和深度访谈方法,对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山区少数民族家庭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发现临夏少数民族山区地广人稀,村卫生室基本药品配送不及时,断货缺货时常发生,部分村卫生室已不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胆囊炎、慢性胃炎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妇女对妇科检查存在种种错误认识等。建议加强对药品配送单位考核、加强妇女健康教育、推广民族医和中医药适用技术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山区,家庭健康调查,卫生服务需求,甘肃

参考文献

山区农村家庭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6年1—12月和2007年1—12月,密云县结防机构登记的密云县户籍新发肺结核病人。

1.2 治疗管理

(1)化疗方案:2HREZ/4HRE,每日用药,总疗程6个月,全程用药180次。(2)分组:2006年1—12月患者为结核病防治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督导(Ⅰ组),2007年1—12月患者为家庭成员督导(Ⅱ组)。(3)督导管理:患者在治疗期间用药,在经过培训的家庭督导员或乡村医生直接面试下进行。患者在治疗每月需到县结防所进行肝功能、肾功能、拍片查痰等检查。

1.3 督导员的选择和培训

1.3.1 选择标准

家庭督导员:首先必须会识字写字,能胜任一般督导员的工作;能督促患者服药、复查痰和胸片,并填写相关记录;医生督导员:患者所在县结核病防治所和患者户籍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或护士或村医。

1.3.2 职责

(1)县级结防人员职责:负责肺结核患者发现、报告、登记、治疗和管理工作;负责患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工作;检查和指导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检查工作,开展相关培训;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做好药品供应工作。(2)社区服务中心职责: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管理,对村卫生室进行督导检查,负责对村医和服务站人员的培训,开展本辖区健康教育工作。(3)村医职责: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进行督导管理;督促患者按时复查,按期留送合格的痰标本;协助开展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对实施督导化疗的家庭督导员或志愿者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4)家庭督导员职责:监督病人按医生要求服药;在治疗记录卡上记录服药情况;在治疗的每个月份,督促病人到县结防所复查,督促患者进行肝功能、肾功能、拍片、查痰等检查,向社区、村医或县结防机构报告病人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紧急情况。

1.3.3 培训

县结防人员负责培训乡镇结防兼职人员及乡镇首例家庭督导员;乡镇级结防兼职人员负责培训本级医生、护士、村医及家庭督导员。培训内容包括结核病防治基本知识和政策、患者病情、治疗方案、服药方法、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和简单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原则、随访复查内容,以及定期取药时间等。

2 结果

2.1 不同督导化疗模式随访查痰情况

Ⅰ组2、5、6月末随访查痰率分别为95.3%、90.6%和85.9%,Ⅱ组为97.7%、94.0%和94.7%。Ⅱ组2、5、6月末随访查痰率明显高于Ⅰ组。尤其6月末查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P<0.01)。见表1。

[例(%)]

注:Ⅰ组为医务人员督导,Ⅱ组为家庭成员督导。

2.2 服药情况

Ⅰ组应服药23 040次,实际用药21 600次,规则服药率为93.8%,Ⅱ组应服药23 940次,实际服药23 280次,规则服药率为97.2%,Ⅱ组规则服药率明显高于Ⅰ组(χ2=640.47,P<0.01)。见表2。

[次(%)]

注:Ⅰ组为医务人员督导,Ⅱ组为家庭成员督导。

2.3 治疗转归

Ⅰ组治愈率为88.3%,Ⅱ组治愈率为94.7%,Ⅱ组治疗率明显高于Ⅰ组。见表3。

[例(%)]

注:Ⅰ组为医务人员督导,Ⅱ组为家庭成员督导。

3 讨论

由于农村和山区结防工作比较艰苦,而且人员待遇也相对较低,加之体制经常变动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县级及乡级结防人员多为兼职。匮乏的人力资源为结防工作增加了很大困难,阻碍DOTS策略的实施。肺结核病本身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疗程较长。目前新发患者至少要服药6个月,病人的治疗效果与病人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1]。在肺结核化疗中提高病人规则治疗和完成疗程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2]。许多患者由于不了解规律性用药和完成规定疗程的重要性,临床症状消失时认为结核病已痊愈而过早停药,延误了彻底根治的时机;忘记服药又不能及时补服,造成不规范化疗,最后导致治疗失败或耐药现象发生。有研究表明,29.8%的肺结核患者因症状好转擅自停药[3],50%肺结核病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不规范服药[4]。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更适宜肺结核病人的独到治疗管理模式,从而保证病人规律服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终提高肺结核病的治愈率。

对照组疗末随访查痰率和全疗程规则服药率明显低于家庭成员督导组,表明家庭成员督导组治疗依从性较好,能够遵守医嘱随访查痰和规则服药。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核病防治所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医督导组,尽管早已经从事结核病人监督治疗和管理,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学历也较高,有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均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督导访视病人工作量较大,路途较远,没有专业督导车,有的村庄根本未通班车,患者居住地离村医点较远、离所管辖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结防所更更远,督导病人服药所花费时间太长,大部分精力花费在路途上,防病经费又补贴不到位,导致其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对于患者个人来说,经我们调查并不是患了肺结核后,能够在家静养休息服药治疗,绝大部分农村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立即开始或干农活、或打工赚钱供孩子读书。给医务人员督导服药工作带来很多不便。(2)家庭督导员和患者往往有亲缘关系,或是邻居,因此责任心更强,再加上平日生活在一起,也便于监督其按时服药和随访查痰;(3)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鼓励对帮助病人按医嘱服药有着积极的作用[5]。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病人在确诊为结核病后一方面受到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亲人、朋友像躲避“瘟疫”般远离他们,使他们产生焦虑、忧郁、孤独的心理[6],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而经过培训的家庭督导员,进一步向患者及周围人群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政策,有助于消除家庭和社会的歧视和偏见,更加关爱病人,让病人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总之,家庭成员短程督导化疗简便易行,节省人力物力,病人依从性较好,疗效高,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结核病控制原则,可以作为传统村医督导治疗管理模式的补充,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特别是在经济贫困、交通不变的山区和乡村医疗网络不健全的地区,实施医务人员直接面试下的督导化疗存在许多困难,应当鼓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家属和志愿者主动参与结核病控制活动,经培训合格后担当家庭督导员,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及复查,弥补医务人员督导治疗在部分农村地区的不足。同时,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结核病防治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护士及村医责任心和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只有2种督导治疗管理模式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才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督导治疗覆盖率和DOTS实施质量,减少传染源,控制结核病的蔓延。

参考文献

[1]高翠南.肺结核病人规则用药依从性探讨.中国防痨杂志,2002,24(5):273-274.

[2]龚幼龙,赵丰曾.结核病控制项目的管理学评价.健康教育,2002,19(2):21-44.

[3]Kaona FA,Tuba M,Siziya S,et al.An assessment of contributing to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knowledge of TB transmission among patients on TB treatment.BMC Public Health,2004,29:68.

[4]郑慧,李桂芹.128例肺结核病人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5,11(4):293-294.

[5]施华芳,姜冬九,李乐之,等.病人依从性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28(2):134-135.

山区农村公路滑坡的治理 篇9

该场地原为自然山坡, 地形较陡, 坡度约35°, 地表植被不发育, 后经人工整平作为移民安置点。安置点依山就势修建, 其下的边坡高度约为15米, 边坡开挖后未经任何防护。经过几年的雨水冲刷, 坡体逐渐崩塌、变陡, 对坡顶民房造成威胁, 因此, 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场地岩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残积砂质粘性土, 饱和, 可塑-硬塑, 以粉质粘土为主 (层厚1.9-4.0m) 、②强风化花岗岩, 饱和, 散体状, 底部多呈碎块状, (层厚2.0-5.2m) 、③中风化花岗岩, 块状构造, 花岗结构, ∠30°-40°顺坡向节理较发育。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残积土中的孔隙水及赋存于节理裂隙和风化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场地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指标见表1。

根据计算, 边坡在天然状态下是稳定的, 安全系数为1.20, 但在饱和状态下, 边坡的安全系数在1.0左右, 说明在持续降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滑坡。

2 边坡加固设计方案

该边坡天然状态下是处于稳定状态的, 且根据分析, 滑裂面较浅, 饱和状态下, 安全系数也在1.0左右。按常规的加固方式考虑, 可以采用锚索+混凝土框架梁、锚索+抗滑桩等加固形式。经计算, 锚杆 (索) 抗拔力每延米约500kN的力, 安全系数即能达到1.35 (天然状态) 、1.15 (饱和状态) , 采用锚索+抗滑桩支护显得不经济。另外, 对于抗滑桩, 现场不具备抗滑桩施工的条件, 施工难度较大, 且造价较高, 施工周期较长。

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分析结果, 决定对边坡上部采用锚杆挡墙加固;中间设3米宽的平台, 开挖至强风化岩面, 采用注浆钢管形成“抗滑桩”进行加固;下部边坡采用客土喷播植草防护, 加固剖面如图1。

桩身内力根据滑面处的弯矩和剪力按地基弹性的抗力地基系数 (K) 概念计算。抗滑桩结构设计按极限应力状态法, 截面强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进行计算。

施工安排为:边坡按逆作法施工, 逐级修坡, 逐排施工锚杆→ (锚杆施工完成且肋柱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 施工竖向注浆钢管→施工锁口梁, 形成“抗滑桩”→下部边坡采用客土喷播植草防护。

3 注浆钢管施工

3. 1 钢管加工

①注浆钢管采用Φ89 mm ×5 mm 的无缝钢管, 钢管顶部2米下设置注浆花眼, 花眼为Φ5 mm, 梅花形布置, 间距200。

②钢管连接:钢管连接采用焊接, 接头采用Φ102 mm ×5 mm 的无缝钢管套接, 接头钢管长度不少于100 mm。

③密封:钢管顶部对称焊接1个Φ15 mm 的螺母, 作二次注浆固定枪头用, 底部用厚度5 mm 的钢板焊接密封。孔口1.0米深度范围采用细石混凝土封孔。

④注浆孔外侧用专用胶带缠绕密封, 缠绕2层。

⑤对中架:为了保证钢管在孔中居中, 同时保护密封胶带在钢管入孔时不被损坏, 沿钢管轴线间隔2m安装一个对中架, 对中支架采用Φ8 mm钢筋焊制成船形托架, 焊接长10cm , 高度2cm, 以保证钢管在孔中居中。

3.2 钻孔与清孔:

钻孔采用干法成孔, 因桩孔位置较近, 在施工中分成两排, 跳孔施工, 先钻进第一排钢管桩, 再进行第二排钢管桩施工, 从而避免相邻孔位互相影响。为保证钻孔施工的精度, 钻机在定位定向后及时固定, 然后开孔, 钻进成孔后立即清孔, 保证孔壁清洁。成孔后放入注浆钢管。

3.3 注浆工艺

① 一次常压注浆:

注浆水泥采用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灰比为0.5:1.0, 一次注浆管 (Φ22mmPVC 管) 绑在钢花管外, 与钢管一同入孔, 一次注浆采用常压注浆, 当孔口返出正常浆液时即停止注浆, 浆液凝固收缩回落到孔口以下1.0米时, 及时补浆, 直到浆面稳定。一次注浆后48小时候, 采用细石混凝土封孔。

② 二次注浆:

二次注浆在一次注浆完成后24小时进行, 二次注浆水灰比为0.6:1.0, 注浆按注浆压力1.0 MPa 控制。注浆过程中, 局部出现地表冒浆或裂缝增大等异常情况, 及时停止注浆, 并采取间歇式注浆的办法处理。

3. 4 钢筋混凝土锁口梁

注浆钢管桩锚入锁口梁内300mm, 钢管桩施工完成后, 施工钢筋混凝土锁口梁, 锁口梁主筋与钢管焊接连接。锁口梁混凝土强度为C30, 锁口梁按照设计要求每隔12 m设一道伸缩缝, 缝宽2 cm , 缝内用沥青木板填塞。

4 边坡施工及使用过程监测

在随后的边坡加固施工过程中, 施工较为顺利。在边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 对边坡进行了坡顶沉降、坡体深部水平位移、坡顶裂缝等项目监测。监测频率为:施工期间每10 天监测一次;在竣工后3 个月每月2 次;3 个月后每月1 次。监测至边坡竣工后约2年。边坡竣工后经历了几次大的暴雨及台风天气, 边坡的变形情况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坡体深部水平位移允许值为边坡高度的1/500, 该监测点处边坡高度约为15m) 。边坡深部水平位移最大约为6mm, 坡顶最大沉降量为12mm。典型的坡体深部水平位移曲线见图2, 坡顶沉降曲线见图3。

5 结论

钢管压力灌浆在岩石边坡中应用较多, 但多局限于抢险或作为安全储备措施。作为“抗滑桩”的形式进行加固工程还很少。且计算理论还不成熟, 该滑坡通过注浆钢管加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通过注浆, 水泥浆液在坡体中的节理裂隙中有效地扩散, 通过与原充填物相互作用从而将坡体土体改善, 并将破碎的岩体连结成整块, 提高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2) 两次次注浆兼具渗透、充填、挤密等多种复合作用, 可有效降低结构面的含水量, 改善充填物的c、φ值, 提高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全面有效地提高抗滑能力, 对控制边坡变形是行之有效的。

(3) 实施注浆后能够有效地封堵原有的导水通道, 根除因水的渗入而造成的工程隐患。

(4) 注浆后的注浆钢管继续留在注浆孔内, 2排注浆钢管通过锁口梁连接, 并与岩体形成“抗滑桩”, 以进一步提高结构面的抗剪能力。

(5) 对于遇地下水易软化崩解、节理裂隙发育的地层, 采用注浆钢管加固边坡也是有效的。

(6) 与抗滑桩、锚索框架等加固方案相比, 该施工工艺无论是工程量、施工难度、工程造价都大大降低, 施工进度则大大提高, 充分的保证了边坡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坡下公路的安全使用。根据估算, 该加固措施缩短工期约1个月, 减少工程造价约80万, 从总体上说, 该加固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通过注浆钢管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介绍了其施工工艺及有关要点, 为该加固方法积累了工程经验, 为处理类似的地质灾害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注浆钢管,边坡加固,边坡监测

参考文献

[1]程良奎.岩土工程中的锚固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

[2]孙钧.国际岩土锚固与灌浆新进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下一篇:ⅡC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