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征文与扶贫故事

2024-10-17

扶贫故事征文与扶贫故事(通用8篇)

扶贫故事征文与扶贫故事 篇1

扶贫故事 3 篇与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扶贫故事 3 篇

【篇一】年的驻村工作,是我今生最值得珍惜的经历。2015 年 2 月,随着脱贫攻坚一声号令,xxxx 县的脱贫攻坚驻村扶贫帮扶工作拉开了序幕。我主动向单位领导申请去驻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先后在 xx县 xx 乡 xx 村驻村工作 1 年,xx 镇 xx 村驻村工作 3 年。2020 年 2月,由于工作需要,我结束了驻村扶贫帮扶工作,难舍地离开了 4年的驻村岗位。

2017 年 2 月 18 日,我们 5 个驻村队员开始第一天在驻村(xx村)村民小组走访。xx 村 174 户 421 人,由汉族、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组成,居住相对集中。经过一个月我们走访了全部村民群众家庭,听取他(她)们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诉求、好的意见建议以及家庭发展意愿等等。同时了解到他(她)们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外出务工和土地流转,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想方设法让驻村老百姓如期脱贫,我们驻村按时间节点入户走访,召开村民群众会议,宣讲党的政策,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教育引导当地群众不因贫困而气馁、退缩、自卑,用行动诠释“人穷志不穷”的真正内涵,努力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树立自立自强、脱贫摘帽、勤劳致富光荣的浓厚氛围。

扶贫先扶志,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鼓励贫困群众主动学技能、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36 岁的马建军以前靠泥工、木工,挣些零散钱,目前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办起了家居装修装饰和家具加工厂,生意走上正轨,家庭经济收入稳步提升,为致富带来了新希望。

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只能是救急解渴,鼓励贫困户自我“造血”才能开流活源。脱贫户若吾山·托乎达汗是扶贫路上的一员,现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她通过手艺开办窗帘店脱贫了,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们通过开展走访入户,逐户排查针对不同家庭的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册”帮扶计划,精准施策,除了积极落实教育,医疗,低保残疾补助等各项帮扶性政策外,还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特色庭院经济,目前已经流转土地 780 亩,落实“三苗”工程,带领全村 58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有机面业,变身股东,年底分红,实现家庭年人均持续增收,有力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

通过精准识别,实施精准帮扶,做到一户一策,重点盯住农村劳动力就业、农危改、产业发展、医疗等情况,拟出问题、责任、时效,找问题补短板,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帮扶。通过深入走访、积极申报,多方争取资金、项目覆盖,大力发展产业,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时至 2020 年,全村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全部实现脱贫。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驻村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今生最难忘的经历,更是我人生收获最大的时光。村民们勤劳的身影,平坦乡村小路,整齐的抗震安居房,照亮街道方便群众夜行路灯,充满绿色的杨柳,还有绿油油的庄稼……一桩桩、一件件,都像电影画面般在我的脑海里呈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参与并见证了 xx 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衷心祝愿驻村各族群众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这就是驻村扶贫帮扶干部,深知职责神圣、使命光荣,必须全力以赴。当我回首走过的历程时,问心无愧,当展望明天时,我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更加激昂的状态去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

【篇二】

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倾诉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真挚的爱,今天,带着这种爱,我想讲一讲我的家乡,讲一讲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讲一讲我身边的扶贫故事。

xx 锁钥,今又放光彩 xx 县 xx 镇 xx 村地处 xx 县城一百二十里之外,距 xx 镇政府 17公里,今天看来好像非常偏僻,面积上也只能称弹丸之地,但在古时,这里是通往漠北的唯一通道,三面衔山,一水环绕,黑河绕村而过,从石峡中直透居延海,恰如一把锁钥嵌在西北咽喉上,素有“xx 锁钥,要道咽喉”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如果您今天来 xx 村,村口宏伟大气的“xx 锁钥”牌楼、沧桑古老的汉长城遗址,一定会让您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而这些都离不开帮扶单位 xx 县税务局的精心帮扶:2015 年初,xx 县税务局积极协助 xx 村开展第四批传统文化村落申报工作,情况摸底、资料收集、登记汇总、申报资料完善……功夫不忘初心人,最终 xx 村申报成功了!xx 村由此成为 xx 省第 15 个、河西地区第 1 个传统文化村落。后来,随着项目资金的逐步拨付,xx 县税务局局长魏爱军又多次实地了解推进传统文化村落项目进展情况,积极为古城墙附近景观规划、外围环境整治等工作出谋划策,进一步推进文化项目落实落地。古时天险,如今重焕光彩。

破落小村,旧貌换新颜

如今的 xx 村村貌整洁,石峡风景优美,黑河水潺潺,胡杨叶翻飞,是本地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夏秋季节来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八九年前的 xx 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脏、乱、差”村,再加上 xx 村地处黑河北岸,土地多为盐碱沼泽,村社道路没有硬化,遇到天阴下雨,路面泥泞,村民出行都成了问题。

xx 县税务局的帮扶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办法,最终决定从整治柴草、清理垃圾入手,逐步带动村民一起用实际行动改变村容村貌。帮扶干部赵杰、杨海龙更是“驻扎”在 xx 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晚上就睡在村委会的平房里,三个月多月的时间,购置简易垃圾车、清理生活垃圾、购置铡草机、清理堆积的柴草、排查火灾隐患、整治居民点街道卫生、整治垃圾填埋场……他们马不停蹄,昼夜奋战,换来 xx 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后来,在扶贫项目的支持下,xx 县税务局又陆续对村社道路进行了硬化,现在,xx 村内客运班车停靠“零距离”,群众全部吃上自来水,水质达标,户户通电,广播电视户户通,网络宽带可通达,村内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昔日的破落的小村庄,如今旧貌换新颜。

回馈家乡,驻村也“助村”

“我本就是土生土长的新坝人啊,回到我熟悉的家乡工作,更有干劲了。”2019 年 6 月 10 号,带着单位和党组织的重托,闫重亮作为驻村干部在 xx 县新坝镇东大村扎了根。驻村以来,他对全村建档立卡户、低保人员、残疾户等进行了全部走访,谁家条件好些,谁家有困难,谁家老人身体不好,谁家小孩正在学龄期,他在心里默默记了一本账。

2019 年,结合减税降费工作,他用一口地地道道的新坝方言把减税降费各项优惠税收政策仔仔细细讲给老乡听。有些群众不理解,优惠税收政策跟他们有什么关系,闫重亮耐心讲解:“你看啊,国家为了提高你们的幸福感实行的易地搬迁项目就有优惠政策,你们住新房子,不用缴纳契税啊,省下的钱又能用来添置点家具,多好!”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闫重亮,大年初四就开始坚守在村口的值守点上。东大村地处山区,气候异常寒冷,没有帐篷,他和同事们迎着寒风在路口进行过往车辆的登记、来村人员的劝返等工作,寒风萧瑟,冷的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轮流钻进车里取取暖……驻村的日子里,施工现场、田间地头,他用脚步丈量着帮扶村的每一寸土地,也回馈着每一寸土地。

精准扶贫,不幸变幸运 51 岁的 xx,是一个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xx 是我的帮扶户,几年前,随着肖师傅腰椎及咽喉疾病的日渐加重,逐渐丧失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一家人只好将原本

富余的耕地转让给他人,仅留了 4 亩土地维持生计。因肖师傅所患疾病均为慢性病,常年花在买药上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 2015 年儿子肖翔被 xx 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读书求学费用支出越来越高,使这个家的负担日益加重,单靠 4 亩农田和妻子打临工的收入明显入不敷出。

正当肖师傅为儿子的上学和一家的生计问题发愁的时候,肖师傅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成为了我的帮扶户,我和镇村干部积极协调,结合实际情况联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草原奖补,耕地补贴,四类低保,易地搬迁……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改变了这个贫困家庭的艰难处境,也使他们夫妇的脸上有了笑容。“现在儿子也毕业了,能养活自己了,我当护林员,一年也能挣几千块钱,日子松活多了,都是多亏了你们,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啊!”前几天去看望肖师傅的时候,他又笑着给我说。

初心如炬,情暖扶贫路 “小张,这次入户你给你帮扶的老人带了啥好东西?你次次入户手都不空。”“也没啥,就是给老人带了些牛奶和鸡蛋!” “这扶贫工作啥时候是个头呢?真希望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都过上好日子!” “现在已经好多了,国家政策好,xx 村最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3 户、60 人,现在已经全部脱贫了。” ……

这一幕,发生在我亲爱的同事们每次入户的途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家在尘土飞扬的大班车里却总是聊得很开心。想想扶贫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个个一片茫然,精准扶贫、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扶贫手册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跟他们所熟悉的税收工作相去甚远,为了尽快的熟悉扶贫工作,准确把握扶贫任务,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情况、虚心向村干部咨询学习。几年来他们经常放弃休息日,顶酷暑,冒严寒,在乡间小道上穿行,入户走访,收集资料,核实数据,整治卫生,帮干农活,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准确制定帮扶计划,还有的同事自费购买米面油,爱心慰问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壮举,有的只是一个扶贫工作者的忍耐、执着和担当,一次次真心帮扶,一句句嘘寒问暖,坚守初心使命,用心服务群众,他们用行动播种希望,也用行动收获着喜悦。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有一种信念叫助力脱贫,初心不改;有一种热情叫参与脱贫,人人可为;有一种责任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但我们初心不改,也必将不负韶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税务力量。

【篇三】

2019 年 1 月 16 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城市交通管理处副处长 xx 从首都 xx 来到川西高原,挂职担任 xx 县委副书记,负责脱贫攻坚、交通运输、招商引资工作。新的岗位,新的使命,新的环境,新的考验,他是怎么接受这些“新”挑战的呢?一起来看↓

我是“新兵”先当“学生” 从成都到巴郎山这一路,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既有对藏区高原生活的担心,也有脱贫攻坚责任的压力。然而在翻越巴郎山、驶出隧道的那一刻,看着 xx 蔚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我的心安定下来,决心为 xx 的脱贫攻坚尽好责、出份力。

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手里有招。到 xx 后,我把熟悉县情、转换角色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作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新兵”,必须先当好“学生”。初到 xx 工作,我认真学习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文件、县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县政府工作报告、22 个专项扶贫计划等资料,第一时间熟悉了县情和相关工作情况,收获了很多“干货”。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初步熟悉县情和相关政策后,我开始到部门和乡镇走访调研。4 个月的时间,我深入 21 个乡镇和贫困村了解情况,入户走访群众 200 余户。针对群众的诉求、乡村的困难,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几十页。这 4 个月,我虽然透支了“体能”,但接“地气”、增“底气”、有“朝气”;了解的实情、汲取的养分、带来的思考,是一笔终身受益的财富。

群众有“所盼”交通有“所干” xx 四面环山,山高路远,李白所作的《蜀道难》就是 xx 交通的真实写照,我也切身体会到了难在何处。

xx 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进出县的主要通道虽是国道和省道,但公路等级都很低,除了通往丹巴县的通道较为平缓外,通往汶川县的 G

350 线要翻越海拔 5040 米、隧道进出口海拔 3850 米的巴郎山,通往雅安市的 G351 线要翻越海拔 4930 米、垭口海拔 4114 米的夹金山,通往马尔康的 S217 卓小路要翻越海拔 4470 米、垭口海拔 4114 米的梦笔山,每到隆冬季节,许多路段结满暗冰,给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交通的原因,两河玛嘉沟、虹桥沟、结斯冰川抚边龙头滩等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虽然近年来交通设施不断提档升级,通畅水平大幅提升,但交通瓶颈仍然制约 xx 的经济发展。交通不便,让许多群众“出行难”,比如汗牛片区的 3 个乡镇,由于地处偏远,县城到乡政府需绕行丹巴县,车程更是达三四个小时之久。而美沃乡通往汗牛乡“美汗路”,有小半年都被冰雪覆盖,不能通行,需绕道甘孜州。

这些问题让我倍感压力,同时也让我有了迎接挑战的动力。要改善 xx 交通现状,就必须突破瓶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切实掌握 xx 的交通现状,我实地调研县内各级道路建设情况。忍着高原反应的种种不适,4 个月来,我在崎岖的山路行程超过 3000 公里。站在距县城 60 公里的猫鼻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交通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在四姑娘山镇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让主干道绕开集镇的同时将游客留在景区,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G351 线曾是 xx“5·12”汶川特大地震时的生命通道,已是 3 月中旬的夹金山垭口仍然覆盖着没膝的积雪,车辆错车也是异常艰难,能否改善这样的状况;从县城乘车颠簸了 3 个小时左右,我终于到达潘安乡,而抵达窝底乡、汗牛乡和远一些的村还要更长的时间,一次出行就这样疲惫,这里 3个乡镇的群众每一次出行都这样辛苦,我们应该想办法改善交通条件,为偏远地方群众的出行提供方便…… 工作定了,任务明了,关键在落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交通枢纽突破年”工作部署,我积极督促县交通运输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个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S217 卓小路和 S450 理小路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G350 线四姑娘山镇过境公路改线工程、四姑娘山镇至 xx 县城红色旅游公路、G350 线 xx 至丹巴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等多项工程已经或即将开工;部交通定点扶贫项目逐步落实,“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也有序推进。

脱贫攻坚尽心力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到 xx 时,我县正面临脱贫摘帽省级第三方评估。根据县里安排,我负责联系宅垄乡,为尽快了解脱贫攻坚情况,我实地走访宅垄乡的5 个贫困村、60 余户贫困户,与村民“摆龙门阵”(拉家常)、跳锅庄,深入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县于今年 4 月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省级第三方评估。

宅垄乡四明村是交通运输部定点帮扶的村,也是我联系帮扶的贫困村。这是一个高半山村,平均海拔 3050 米,居住着 400 余朴实勤劳的嘉绒藏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6 户 85 人,以发展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为主。我到任之后,及时了解各个项目实施情况,并根据四明村的实际情况及群众意愿,进一步优化帮扶项目,确定并实

施土鸡养殖、花椒种植、民宿打造、技能培训、厕所革命等 12 项帮扶内容。此外,我积极与县交通运输局对接,对四明村村道路面及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为村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推动产业发展,是推动脱贫的治本之道。沙棘是一种珍贵的经济林树种,被誉为天然维生素的宝库和“维 C 之王”。干旱河谷地带的 xx 县非常适宜种植沙棘。为发挥沙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产业发展,我积极联系蚂蚁金服,确定了 2019 年蚂蚁森林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造林 xx 省 xx 县沙棘造林项目,协调公益资金 235 万元,在新桥乡 4 个村种植沙棘生态林地 5000 亩。该项目的实施,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项目劳务全部采用就近原则,有 260 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沙棘成林后达到盛果期,采摘也将由当地农户完成,沙棘食品公司负责收集沙棘果,直接兑付到群众账户并成立扶贫基金会,建立扶贫基金账户。按照沙棘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提取 1%收益用于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户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虽然来到 xx 才 4 个多月,但我把脱贫攻坚的使命牢记心上,把建设交通的责任担在肩上,把百姓安康福祉落实在行动上。在这个物质匮乏却富含精神的地方,在这个民风淳朴但群众却乐观向上的地方,每办成一件实事,听见老百姓说一句“卡卓”(藏语,意为感谢),我都感到无比踏实和欣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将带着新时代交通人的责任和担当,继续在 xx 扎下根、俯下身,不当过客、不做看

客,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脱贫攻坚和交通建设的战线上,磨炼意志、迎难而上、贡献青春!

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篇一】

我叫 xx,是 xx 市委统战部派驻到 xxxx 扶贫办的挂职干部。我是个土生土长的 xx 人,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都是在 xx 上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也长期在市级部门工作,几乎从来没有走出过 xx,没有到基层摸爬滚打过,身上一直少那么点“地气儿”。

2019 年 4 月,受组织选派,我作为 xx 市第五批赴 xx 挂职干部团队中的一员,开赴祖国 xx 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开启自己职业生涯新起点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下基层”“接地气”的“补课”经历。

盘点过去的一年,xx31 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已经去过 18 个,实地入户走访的贫困户超过 150 户。扶贫工作需要经常要到贫困户家实地走访,了解核实第一手情况,有时候一天要走十几户,而大多数这种访谈都是“一面之缘”,为了便于区分梳理每户的谈话记录,我习惯在访谈间隙用手机抓拍一些贫困户本人或者其家居环境的照片、视频。有时,我会把这些涉及一线扶贫工作影音资料,发到自己的微

信“朋友圈”,往往会收获超乎想象多的“点赞”,再回顾这些“热帖”时,我发现总有一些瞬间让我感动,总有一些体会让我难忘。

记录一:贫困户家的“标配”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组照片,主题是“贫困户家墙上挂的才是人民心中的‘真神’”。在我随机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我发现贫困户家里基本都有一样“标配”,那就是毛主席、习总书记的肖像照,这些照片往往都挂在家中最明显的地方。

在与贫困户访谈交流的时候,我多次询问过贫困户,这肖像照是村里给统一发的吗?所有贫困户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不是,这是我们自己掏钱买的”。一张肖像照价格并不贵,也就是几元钱,但是作为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愿意心甘情愿地自己掏钱去买回来贴在家里,这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需要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建设和享有幸福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正是因为我们党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的理念,人民群众才愿意发自内心地爱戴我们的领袖、才愿意一心一意地跟党走。

记录二:出门相送的老大爷 记得一次我随同 xx 扶贫办领导在 xx 市的某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暗访,那天正巧赶上大雨,我们随机走进一户贫困户家,想接着雨势查看一下“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质量问题,实地看看房子漏

不漏雨。80 多岁的户主老爷子见我们来了特别激动,一个劲讲党的政策好,待我们检查完转身出门的时候,老爷子非要冒雨送我们上车,一边送一边给我们抱拳作揖,不停念叨:“为了党的工作,这大下雨天的,你们还来,不说啥了,谢谢啊!谢谢啊!”我当时心里非常受触动,感觉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扶贫干部应尽的职责,但人民群众却如此感激我们。

我把这段视频发到朋友圈,配上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有最好的人民群众,他们特别朴实善良、特别勤劳节俭,特别知足感恩,作为公务员没有理由不服务好他们,作为执政党没有理由辜负他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落下一人。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职责。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摒弃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照顾和施舍的错误心态。在脱贫攻坚上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的理念,抱着时刻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才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记录三:祭奠逝去的战友 今年 5 月 23 日,全国扶贫干部的“朋友圈”被 xx 这个名字刷爆了。xx 同志是中组部派驻 xx 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去年年底因车祸重伤住院,因伤势过重在治疗 4 个多月后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和 xx书记并不熟识,但碰巧的是去年 12 月底我和他一起参加了中组部组织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培训班,成为了短暂的同学,永远的战友。

这次培训课程质量非常高,我们 470 多名学员在 12 月 25 日结束培训后,信心满满归复各自的岗位,哪知道 26 日 xx 同志就在路上突发车祸…经历近半年的治疗,最终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噩耗传来之时,我恰巧正在下乡访贫途中修车,自己心头也是一阵后怕,情绪特别不好。我挂职单位的处长曾经感慨,自己是转业军人,当兵没打过仗,没想到转业后打上仗了,打得是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从 2016 年至今 xxxx 已经有近30 位干部牺牲在扶贫岗位上,全国总计牺牲了 600 多位干部,他们和 xx 同志一样,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再过半年时间,脱贫攻坚战就要迎来完胜时刻,希望这半年里,全国的扶贫干部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一定要爱惜身体健康,注意交通安全,脱贫攻坚战胜利的一刻,贫困群众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干部也一个都不能少。

转眼间,我已经来 xx 挂职一年有余,对比手机相册里的自己,通过一年多的磨砺,皮肤晒黑了、身材变瘦了,衣着风格由无框眼镜、衬衫、西裤、皮鞋这样的办公室套装替换为变色镜、防晒服、运动裤、旅游鞋这种便于走村入户的下乡套装。

与照片上“外化于形”的变化相比,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实现了“内化于心”的蜕变。以前在首都统一战线工作,打交道的多是各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工作重心更多侧重在研究制定党的政策,在“务虚”上下功夫、在“面”上做文章;而在 xx 脱贫攻坚战线上工作,打交道的多是基层乡村干部和贫困群众,工作重心更多侧重在解决贫困群众具体问题困难,在“务实”上下功夫,在“点”上做文章。

可以说,一年来的扶贫历程,弥补了我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的短板,让我体会到了工作方法上的“虚实结合”、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脚下没泥,心中没底”,让我明白统战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扶贫工作更是特殊的群众工作。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既要懂得如何去做“阳春白雪”般特殊的群众工作,又要懂得如何去做“下里巴人”般特殊的群众工作。

助力 xx 脱贫攻坚的宝贵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拓展了我的工作思路,值得我为之荣耀一生。在剩下的不到一年的挂职时间里,我将把这份荣耀,转化为对扶贫工作的真情投入,扎实做好负责的各项工作,为巩固 xx 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祖国 xx 美丽风景线,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

xxxx 西岸 xx 山东麓,xx 市就坐落在这里。长期以来,贫瘠的大山犹如一堵隔绝外界的石墙,把 xx 人民的希望和富足生活挡在了“墙外”。如今,村民们已经搬进了新房,谁能想到,请他们住进新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提起扶贫工作,一航局在 xx 市挂职副市长的扶贫干部刘伟有一肚子话说,“来 xx 州之前,我就做好了心里准备。到了之后,还是被这里的贫困吓了一跳。”

xx 市年收入低于 4000 元的贫困家庭有 1.2 万户,4.4 万人,超过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贫困发生率达 38.1%。当地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多山地陡坡,耕地面积极少,许多村民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

“村镇里没有优势产业,老百姓挣不到钱,经济落后导致居住环境也很差。”刘伟拿出一张照片,一个高脚双层木屋,是当地的传统民居,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这些木桩像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被人们称为“千脚落地房”。这种木屋属于农村危房,既不安全又不环保,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杂物,一到雨季,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千脚落地房”的千脚之上,有数千户贫困的家庭。一航局坚持样板引路,联合当地政府推行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工作。危房改造之前,首先建起了样板房,其余的照着样本标准不断“复制”,修建排水沟,打造美丽整洁的现代村庄,让村居逐渐旧貌换新颜。

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当地群众思想保守,不理解、不支持拆改工作,一度让刘伟很是头疼。xx 市 xx 镇的村民王保红经常把山外的一些日用品带到村里置换成当地土特产,再拿到外面去卖,也算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人。可就算是这样,他还是非常抵触危房改建工作。他家的“千脚落地房”建在悬崖边,说什么都不让拆,询问具体原因又是支支吾吾讲不清楚,似乎有所顾虑。

刘伟没有放弃,天天上门说服,王保红最终被打动了,他说:“我一直害怕你们拆了房子就不管我们了,我们一家老小住哪儿啊?”刘

伟一听这话若释重负,赶忙解释说:“你放心吧,危房拆改期间,山下安置点的周转房可供村民居住。等新房子建好了,再搬进去,新房保证比现在住得舒服。”王保红听后心里终于踏实了,当天下午他家的“千脚落地房”就拆除了。

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千脚落地房”的居民纷纷住进了砖瓦房。不仅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一航局还与当地农林部门协商,成立扶贫合作社,在新建村庄附近发展经济果木、投资养殖业,让闲置劳动力有活儿干。

截至目前,xx 市实现贫困“摘帽”39515 人,占贫困总人数的 89.72%。完成住房安全等级认定 16465 户。生活环境改善,吸引了许多中小企业进驻,一年内就新增中小微企业 174 家,带动就业 882 人。

看着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刘伟信心十足:“以前村民们都靠天吃饭,现在每户新房前挂着的一块块‘感谢共产党’的木牌。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这‘贫困’的帽子我们摘定了。” 【篇三】

临近过年,xx 市 xx 县 xx 村的村民们山货生意更红火了,笑容满面的老杨不禁感慨道:“多亏了二公局的‘蓝马甲’啊。” xx 村位于 xx 县大乌江镇境内深山之中,虽然山川秀美,土特产丰富,但却因交通不便,村里贫困面貌年复一年,村民苦不堪言,村

干部也束手无策,一条坑坑洼洼的村路竟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项目部进场之初,当地村民们并不“买账”。按说修的是便民路、致富路,当地村民应该翘首以盼,可项目却屡遭碰壁。“不行,坚决不行,这段路挖了,村里那几十亩田里的水怎么进去?”村民反对道。要修新路需要先把原本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拆掉,可村民们一再阻拦,清理工作迟迟不能开工,这可急坏了项目负责人 xx,他已经前前后后跑了多次,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走,趁着中午大家都在,解决问题也方便。”为了解决村民的顾虑,刚吃完饭的xx就拉着综合办主任xx进村了。这次他们直接“坐”到了村民家里,村民终于敞开了心扉:“前几年外面来人也是说要修路,结果我们前前后后忙活了几个月,原来的老路挖得七七八八,可修新路的事却搁置了……路没修成,原来的老路却毁了。”由于 xx村通往村外的山路地质条件差,道路又狭窄,每到下雨时节,塌方水毁更给现场施工增加不少难度,很多当地施工队伍望之却步,甚至还出现了“半途而废”的情况。虽说打通整个村庄这条 8.5 公里道路大家已经期盼了十几年,但真开始修,村民们还是顾虑重重。

找到了症结所在,xx 当即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请乡亲们放心,我们先把灌溉措施做好,再保质保量地赶在娃娃们上学前完成任务,完成不了你们来项目部找我。”随后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看着眼前这位一片赤诚、信心十足的中交人,村民们总算点了头。

说干就干,在 xx 县大乌江镇的第一个承诺能不能按时兑现,不仅关乎项目声誉,更关系到乡亲们能否早日脱贫。项目部针对这一情况,当即把修路扶贫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先是和业主商量反馈村民实际诉求,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施工。施工过程中,技术员在保证施工图纸不变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征求村民们的意见,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反复查阅资料制定优化方案,严把质量关。

为了让乡亲们对质量信得过,也为了给村民创收,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也被项目招入麾下,自己的路自己修,让村民们来监督道路施工质量,不但加快了施工速度,还加强了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热情的安质部部长老曹得知村里的特产在当地没有销路,主动在自己的朋友圈“免费营销”,乌江特产配着飞龙湖美景,还挺像那么回事。慢慢的,村里乡亲们见到穿着“蓝马甲”、戴着安全帽的中交人也热情了起来,不管认不认识总要停下手头的农活攀谈两句,甚至热情地给项目部的小伙子牵起了红线。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村子原来的砂石路终于变成了排水通畅、平整耐用的水泥路,村里水田的灌溉渠也赶在旱季通上了水。通车那天一大早,老杨就给项目部送来了一面印有“情系村民办实事,修桥造福暖人心”的锦旗,“自从你们来了,大车也能进来了,娃娃们上学也方便了。”说起这些开心的事,老杨乐的合不拢嘴。

扶贫故事征文与扶贫故事 篇2

1 精准扶贫的理论概述

“真扶贫, 扶真贫”可谓为精准扶贫关键核心内容, 其重要实质是使得扶贫资源能够更好地向贫困目标人群进行瞄准。通常而言, 扶贫资源即资金及项目、贫困人口识别瞄准共同构成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具体的, 贫困人口识别一般是经过一系列扶贫工作程序、机制以及工具等相关应用, 准确辨别贫困人口, 而后通过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优化构建实现针对贫困人口的动态化管理。扶贫资源瞄准通常是基于人口有效识别基础上采取一定模式将扶贫资源投入, 大力推动目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带领目标人员脱贫致富。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为尽可能实现贫困人口数量的大幅降低并将贫困消除, 也就是说合理运用扶贫资源, 维持贫困人口稳定工作生活, 脱贫致富, 同时实现其生活质量的明显加强。但是, 纵观实际扶贫成效, 为实现扶贫资源向贫困目标人群的更好瞄准已然成为全球性难题。分析精准扶贫中的精准度可知, 在不同国家地区或者是相同国家地区的各个发展阶段, 其普遍存在有一定差异情况。同时, 相关扶贫治理体系政策差异性同样较为明显。在发达国家中, 涉及贫困人口相对较少, 且国家拥有较强财政能力, 高福利普惠性政策为其主要的贫困瞄准措施, 基于减贫角度来看, 其瞄准精度很高。就发展中国家而言, 其中涉及贫困人口数量多且财政能力十分有限, 通常选用选择性瞄准措施, 同时完善构建减贫干预体系。对于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来说, 精准扶贫贫困瞄准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2 我国的扶贫治理体系现状

党和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逐步将国家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建设经济当中, 在农村地区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动起来, 在将农业生产自主权还给农民的同时, 政府部门在农产品价格、乡镇企业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使农业生产逐渐向产业化发展。随着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 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上升到更高层次, 为政府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实行有效精准的农村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经全国人口调查中心统计, 1978—1985年,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 同比下降了十五个百分点。

赋予广大贫困农民生产自主权并提供给农民进入市场、参与交易的机会, 是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以来我国在救济式扶贫治理体系中取得成果的重要因素, 这种体系能有效识别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 赋予这些地区和贫困人口自主发展权后, 能在短时期内抓住发展机遇, 迅速建立起能提高地区经济水平的平台,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后, 大部分地区都能摆脱贫困, 解决温饱, 朝更加远大的经济目标发展。正因为这种以改革体制为工作重心的国家减贫政策, 我国在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从世界上贫困国家的尴尬境地中走了出来。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减贫效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 扶贫政策面临着新的问题——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增大, 地区发展具有不平等性, 其主要因素既包括农民收入中纯农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又包括私营活动和工资收入比重不断增加, 以及地理位置优异和地域资源丰富而带来的区域性经济发展差距,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我国偏远地区, 由于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社会发展不成熟、市场建设不完善, 体制改革带来的扶贫效果收效甚微。放眼全国来看, 贫困性质已经由普遍性贫困演化为区域性贫困。

2.1 我国现有的扶贫治理体系结构

下图1是我国现行的扶贫治理体系结构示意图, 主要为开发式扶贫的治理模式。对下图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现有的扶贫治理体系主要构成为:由国务院成立专门性的扶贫机构, 并逐层向下推进, 形成了省、市、县、乡、村等多级扶贫治理体系, 并在整个扶贫治理机构中积极与发改委、财政部门以及银行等机构加强合作, 确保整个扶贫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 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 还安排专项扶贫资金进行支持, 并针对贫困地区与贫困居民, 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国家政府还针对扶贫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改进, 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目标瞄准机制, 例如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60个国家级贫困县, 并对贫困县的具体标准进行调整后, 确定贫困县的数量为580个, 同时还将扶贫资金中的65%作为贫困县的专用资金。与此同时, 为了使农村贫困现状得到更全面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积极发挥部门优势, 并积极投身于扶贫开发的工作中。

2.2 完善扶贫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按照以上的扶贫治理体系施行扶贫工作后, 通过对贫困地区经济生产总值进行统计后发现, 35.6%贫困县的贫困状况均得到改善, 且还有3.5%的贫困县在招商引资以及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得到良好发展, 并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但在我国进入21世纪后, 我国的扶贫工作也表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较大的冲击, 对于我国扶贫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具体表现为:第一, 政府对于扶贫资源的主导性过强。扶贫治理体系的多级化, 使得扶贫工作出现漏洞的可能性加大, 往往会出现乡、村等基层部门的扶贫工作不到位, 甚至可能出现扶贫款项挪用等现象。处于对社会稳定的考虑, 国家政府对于消除农村贫困的意愿较为强烈, 并具备动用大量资金与相关资源的能力, 能够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分资源;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 其所面临的经济状况与中央政府完全不同, 相较于扶贫工作而言, 地方政府更为注重确保政府各级部门的顺利运转、促进地方财政水平增长等, 容易出现扶贫专项资金用作他途的现象, 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第二, 商业银行现行的政策性扶贫贷款与扶贫目标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由于银行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银行更愿意将政策性扶贫贷款发放给富裕农户或龙头企业, 无法达到真正的扶贫目的。

3 新形势下完善扶贫治理体系的举措

3.1 真正落实精准扶贫的工作理念

近年来, 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为进一步实现区域精准以及个体精准的有机结合, 明确扶贫战略取向至关重要。可以将区域精准扶贫为基础, 按照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 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文化背景、传统产业等情况, 划分若干个连片特困地区, 并针对各特困地区区域具体IQ你赶快, 制定相应的综合扶贫计划, 并以特困地区作为实行点, 开展综合扶贫活动。同时, 可以个体精准扶贫为基础, 统一制定扶贫对象筛选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健全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通过精准鉴别以及动态管理等方法, 对困难户以及贫困地区进行深入剖析, 着重分析致贫原因, 并制定相应的脱贫计划, 逐村逐户地落实好帮扶工作。

3.2 建立“扶贫共同体”系统

目前, 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的挑战, 在当前中国国情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是社会和国家共同的责任, 需要贫困地区政府和扶贫部分共同努力。消除贫困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 把消除贫困作为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相等地位的一项基本国策。建立共同负责、共同参与的制度和机制, 让全社会都承担起消除贫困的责任和义务。针对消除贫困,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确保人人参与、人人分担。社会的共同参与将促进完善我国扶贫体系建设的发展、改善贫富差距, 提升我国的扶贫治理能力, 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 将政府和市场机制作为主导地位, 构建以政府、市场、社会为核心的扶贫共同体, 推进扶贫开发的格局。加大市场创造力, 完善相关政策, 建立政府服务台, 鼓励和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

3.3 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与此同时还需考虑到这一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生态性问题。针对因扶贫开发而产生的环境破坏现象, 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必要设立专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作补偿。该基金由中央财政部门直接拨款, 主要用于改善区域开发出现的环境破坏现象, 促进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重建。另外, 国家还应针对区域间合作以及对口支援方式进行一定资金支持, 制定相应的资金收支规划。对于直接受益主体, 应适当征收一定费用, 用于支持生态修复工作。因此, 有必要对现有区域生态保护税收制度进行重新调整, 以维持水费收支的平衡。应将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量作为参考依据, 加快相关制度的制定进程, 建立健全挖山的生态环境补偿征收机制, 并加强执行力, 不断促进相关机制的全面落实。

针对自然资源严重匮乏, 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区域, 国家相关部门应明令禁止一切开发活动。另外, 部分贫困地区人口不集中, 开展普通扶贫工作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还会间接加大成本投入, 有鉴于此, 应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的扶贫开发政策, 增强对各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新时期, 有必要全面推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 应以两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首先, 妥善解决异地搬迁中, 耕地调整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不断落实异地搬迁政策的同时, 按照合适比例, 发放国家资金以作耕地补偿。其次, 选择合适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在落实异地搬迁试点的过程中, 有必要大力号召人民群众从山上搬迁至山下, 实现有土安置。针对依托较小的城镇居民, 在安置移民的过程中, 务必要加强监督, 控制人口比例避免城镇人口比例失衡。

4 结语

综上所述, 做好扶贫工作是确保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结合实际情况与有关文献分析可知, 贫困的原因具有多样化特征, 若在实际工作中单纯依靠政府是无法顺利完成扶贫工作的, 故而要求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社会扶贫工作中来。虽说近年来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 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部分地区的农村贫困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但自从进入21世纪后, 我国扶贫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精准扶贫等新策略不断被提出并得到深刻落实。在这一复杂时代背景下, 有必要在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扶贫要求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我国的扶贫治理体系与相关政策, 以便更好促进我国扶贫工作的推进, 为精准扶贫的顺利进行提供不竭动力, 真正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闵雪.农村扶贫异化及其消解进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王向丽.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 2013.

龙山脚下的扶贫故事 篇3

在湖南省涟源市,有一个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龙山——平缓的地势陡然崛起,一座巍峨大山矗立其中,形似巨龙,直插云天,山中峡谷幽深,林木苍翠,奇特壮观,疑似人间仙境。山脚下有个小村庄——杨市镇砖湾村,却是娄底数得出来的贫困村。

以前的砖湾村,对外交通不畅,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老弱病残们除了耕种外并无太多的其他经济来源,教育、医疗等生活设施也极其落后,且地质灾害频发。砖湾村的这种状况,很是让娄底国土人揪心。

2009年初,娄底市国土资源局把该村作为对口扶贫单位,成立了专门的建整扶贫工作队。针对砖湾村的现实情况,筹措建扶资金30余万元,项目资金50余万元,支持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老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让这个村庄迅速改变了面貌。

缓解燃眉之急

三月,春暖花开时节。记者一行来到砖湾村,眼前不由得一亮:宽阔的水泥马路直通各组,经过综合整治的耕地与水利设施齐整有序。砖湾村村支书、村主任毛件益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在最近两年修成的,娄底市国土资源局的扶贫队进驻以后,砖湾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卫生室、农家书屋等设施一应俱全……搭帮国家政策好,特别是有扶贫工作队的支持,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毛件益回忆道:2009年扶贫队刚进入砖湾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一万元慰问金慰问全村五保户、困难户,同时向村干部和村民了解村里的实际困难。

针对砖湾村生活设施简陋,饮水、出行及就医等存在诸多不便的情况,扶贫队首先着手解决这些“燃眉之急”。

“我们家原来挑水要走近半里路,一旦我不在家,86岁的老母亲就只能请侄儿或邻居帮忙挑水了。”村秘书肖蔚之介绍,村民们之前的饮水完全是依靠手提肩挑,村里像他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最远的甚至要到1公里外挑水。扶贫队帮助村里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建好13个水塔,将自来水管通到了各家各户,让所有人都喝上了自来水。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民耕作的基本保障。娄底市国土资源局扶贫工作队筹资14万余元为该村整修山塘3口,灌溉水渠1200多米,新修防洪排水沟1200余米、防洪堤400米。砖湾村水利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村650亩良田得以旱涝保收。杨市镇党委书记刘益民介绍:“以前干旱年岁,村民经常为农田灌溉用水吵架,甚至斗殴,现在再也不用愁了!”

原来村民就医极不方便,一个感冒输液都需要到10公里外的杨市镇。扶贫队了解到情况后,投资3万元,帮助村里建立了村级卫生室,并配套好了相应的卫生医疗设备和管理制度。

国土资源部门的帮助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考虑到村里出行,特别是组与组之间通行不便,前后修建水泥公路1200多米。2010年,砖湾村遭受洪灾,倒塌房屋49间,娄底市国土资源局闻讯后立即召集全体干部职工发起捐款活动,募集资金46100元,由局领导亲自发放到灾民手中。

助力长远发展

解决现实生活困难虽然迫在眉睫,但对于砖湾村而言,如何帮助他们迅速脱贫致富、寻找长远发展方向则更为关键。

背靠大山的砖湾村并不缺资源,村里的肖家组、下古组后山有1000多亩山林。然而被运输所限,竹子、树木运不出来,只能靠人工搬运。即便要砍伐,成本需要500元/吨,销售价格却只有400元/吨——亏本的生意自然没人愿意做。扶贫队投资6万余元为两组修建了2米宽、350米长的水泥便道,解决了多年绕道运输的难题,而通路后的砍伐成本立刻下降到每吨200元,收益明显增加。

扶贫工作队积极帮助村里发展农业生产。2010年砖湾村种植优质杂交水稻600亩,高产玉米190亩,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之后,又发动村里成立了一系列的行业协会,包括名贵苗木盆景协会、竹业加工协会、养殖业协会等,鼓励农户互帮互助,协同发展。像村里的竹业加工协会,组建之后对竹子从砍伐到加工生产都形成了整体计划,实现资源共享,有效保障产品价格和市场效益。

“靠山吃山,靠土吃土,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我们与村两委反复商量,一致认为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要扶持养殖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工会主席、扶贫工作队队长李贻升说。扶持养殖大户的计划也就应运而生:一是帮忙养殖户解决启动资金,二是给予大户适当奖励。目前,村里有养鸡大户1户,养羊大户2户。该村毛新生是10多年前的下岗工人,2006年开始养羊,2009年起通过扶持,现在每年养羊200多只,年均收入2~3万元。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砖湾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有效信息来源渠道的情况,扶贫队协助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让农民获益匪浅。村里的残疾人蒋求章,原本是典型的困难户,在扶持之下成为了养鸡大户,每年养鸡2000~3000只,并通过借阅农业书籍,掌握了养殖冬茅鼠的技术,年收入已经超过4万元。毛秋生、毛卫斌通过借阅专业书籍,掌握了水电安装技术,也走上了致富之路;毛寿柏是乡村医生,通过借阅医学书籍,医术大为提高。

加速土地整治

当然,扶贫的同时,国土资源部门自然不会忘了自己的老本行。砖湾村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甚至获得了格外的“优待”。

2005年,砖湾村遭受较大山洪,大片良田被泥砂冲毁,无法耕作,对于人均耕地本来只有0.5亩的砖湾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为帮村里解决好这一问题,2009年8月底,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会和率局党组成员、耕保科、土地开垦整理中心等专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将灾毁耕地列入开发整理规划。

由于当时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尚未公布,项目难以启动。为保证项目能够尽快完成,2010年7月,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崇周专门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困难。在各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工程于2010年9月正式开工,并最终在年内顺利通过有关部门验收。此项目总投资40多万元,新修灌排水渠1000多米,新修机耕道500米,河道清淤1200立方米,新增耕地50余亩。全村大面积水田能排水通畅,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加强。项目区内道路通畅,农民耕作条件大为改善。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 篇4

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有何诀窍?她笑道:“只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群众就会向着你,工作开展起来就容易了!”

4月,28岁的崔静可带着组织的信任,怀着忐忑的心来到被当地群众称为“麻烦村”的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苗沟村。三年来,从一个喜欢文艺气息的“小文青”蜕变成沾满泥土味道的驻村“女汉子”,从群众眼中干不成事的城市小姑娘变成被全村村民尊重和信任的“小崔书记”,不仅摘掉了“麻烦村”的“贫困帽”,还与群众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以真心换真情,切中矛盾化解“金点子”

苗沟村位于鱼化镇南部,距场镇10公里,海拔较高、地势偏远,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全村仅有一条全长6公里、3米宽的水泥路,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元。初到苗沟村,由于观念差异、口音不同等原因,一些群众不愿意配合工作。但崔静可没有气馁,她努力把自己融入群众,始终将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经常走村入户“拉家常”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共同劳作,还为残疾人代领辅助器具、查询各种政策资金到账情况、电费和话费的代缴、农特产品代销等。谁家有困难,谁家就有崔静可奔忙的影子。20夏天,二组村民们每日必经的小桥因年久失修出现裂缝成为危桥,影响到100多户群众的出行安全,崔静可了解情况后立即跑上跑下动员村民集资修桥,并率先出资捐款。此举深深感染了群众,全村群众踊跃地捐钱捐物出工出力,很快完成了小桥的修缮。“小崔书记一个城头来的小姑娘都要出钱给我们修桥,我们还有啥子理由不出钱出力呢”,二组组长陈登强感慨道。崔静可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群众认可,和村民们的关系一天天融洽起来,方便群众出行的小桥也变成了他们之间的“连心桥”。

以信任固信心,把准村貌改善“好法子”

得到群众信任的崔静可信心大增,更加坚定要改变苗沟村落后面貌的信念。年以来,她积极开展上争外引工作,争取资金和项目,从交通、饮水、用电等方面着手大力改善苗沟村人居环境。带领群众投工投劳,新建通村通组硬化路14.4公里、生产便道和入户路20.2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生产便道覆盖全村产业,贯彻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带领群众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商蓄水池建设方案,修建集水井和蓄水池43口,安装管道41公里,彻底改变了全村2000多群众喝水靠天的历史;通过多次对接反映和沟通协调,促使苗沟村农网改造项目提前一年实施,共新建变电站10个,改造高低压线路24.75公里、户表0.04万户。全村人居环境大力改善,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也大幅度提升。

以实干获实效,走出产业发展“新路子”

为彻底扭转群众传统“靠天吃饭”的种养观念和耕作模式,崔静可积极奔走,多次邀请农业专家、驻村农技员对全村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检测,邀请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寻找适合苗沟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变劣势为优势。2017年引进四川绿态康生态农业公司流转土地1500亩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建成天知椒产业园500亩,全村劳动力在园区就业10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600人次,实现收入40余万元,帮助28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15户红卡贫困户每户分红600元。启动建设1000头马头羊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带动群众增收。,崔静可还用自己的积蓄,帮助致富带头人解决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发展种植大葱30余亩,带动贫困户种植大葱50余亩。截至20底,苗沟村7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00元以上,村“一低五有”全面达标。村民陈先进感动道:“崔书记帮扶我家,现在我家吃穿不愁,养猪产业发展起来了,娃娃读书成绩不好都帮忙解决,读了百工技师项目,太感谢了。”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 篇5

践诺于民,“小丫头”就是最美绽放的“铿锵玫瑰”。青春不息,奋斗不止,风华正茂却扎根农村。自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小丫头”书记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基本情况,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家庭生活现状、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进行了认认真真的分析研判,进一步细化帮扶方案,一件一件抓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某一天,“小丫头”书记去看望贫困户,路途中因道路施工,挖断了部分道路,一时半会儿无法通行。但想着自己已与贫困户约好,在众人都在劝返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用挖掘机把自己托运过去,按时赴约。“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行走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在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小丫头”书记始终做到与村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以实干的汗水践行履职为民的铿锵承诺。

纾困于民,“小丫头”就是温暖贴心的“本家亲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小丫头”书记喜欢和村里的群众拉家常,以便在与民零距离接触中倾听民心,了解民意。“助民纾困不在于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件件小事办实办好!”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水晶村一组贫困户户主身患精神一级残疾,还时有脑膜瘤后遗症导致的癫痫症,因女儿、女婿在成都务工,为方便就医和子女照顾,一家人都在成都。在帮扶过程中,“小丫头”书记都是通过电话了解相关情况。今年5月,其家属反映进行了残疾等级评定,但未领到残疾证,“小丫头”书记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协同水晶村副书记联系了残联协会,协助办理了残疾人护理补贴手续和残疾证。事后,贫困户家人通过电话感谢“小丫头”书记说道:“郑书记,遇到你这样有情有义的‘第一书记’,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您就是我们家最亲的人!”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 篇6

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村里大大小小的事。“_人缘好又靠谱,村里贫困群众有啥难题都愿意找他。”驻村第一书记_说。

_和_都是_理工大学的老师。1月,_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先来到村里。村里条件差,_最开始睡的床都是几个破桌子拼成的。

结合当地条件,_理工大学在村里建设了十个蔬菜大棚,以低价承包给村里贫困户。在_的劝说下,村里有的贫困户承包了大棚,有的前往大棚打工,和,蔬菜大棚累计盈利32万元,参与的村民都获得了分红。

初,_在学校和村里同时“退休”,_接过_的接力棒,成为驻村第一书记。_却舍不得_村,继续留下来工作。

从第一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_一刻也没闲着,还当起了推销员。

“大棚的柿子熟了,特别好吃!”“豆角下来了,想要的抓紧预订!”_建了“长理工心系__村”的微信群,把学校的老师都拉进群里。他时不时地通过短视频“兜售”村里的绿色蔬菜,帮老百姓把“扶贫菜市场”搬进校园。新鲜的绿色蔬菜很受教职工欢迎,每销售一笔,他就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一笔。笔记本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村里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也解决了。

为了解决农产品的运输费用,_和驻村干部们还当起了免费司机,除了大棚蔬菜之外,老百姓自家产的鸡蛋、鹅蛋、小米、家禽等,也被他们拉回_,“运”到了学校教职工的餐桌上。

法律援助,医疗义诊,文艺演出……在_的张罗下,村里渐渐换了模样。变化最大的就是孤寡老人郭凤英的家。四年前,郭凤英还住在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如今,老人住进保障房里,“感觉挺好”。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 篇7

童志友,因病致贫,两间砖瓦房,对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枯藤老树昏鸦,这就是他生活的环境。也许城里人感觉空气是清新的、周边是幽静的,但我决然看不到半点美好。老童身患尿毒症,终日和死神相对,从来没有笑容,只有对生活悲哀的背影。面对不幸,我依然试图让他的生命也能璀璨。为他申办低保后,他一下子变了个人,生活有了色彩,看到我时,不再是本能的抗拒,而是热情的欢迎、满满的善意。坦白讲,低保对他而言仅仅是平时化疗的一点补充,依着他的身体状况,享受不了几年的低保金。然而我的工作,为他输送了一束微弱的光,在他心中却成了隽永的亮,而这光亮,点燃了重生的志向,指引着小康的航向。

顾化中,因残致贫,一家6口,光智力残疾就占了3人,儿子、儿媳、女儿无一幸免,整个院落,翻卷着沉闷的空气。我去走访的次数数不清,见顾化中的时间倒不多。为了生存,瘦小的他常年奔波,腰弯了,却依然是孩子们生活的脊梁;皱纹多了,却仍旧抵御着岁月的沧桑。他知道,只有自己多流汗,孩子才能少流泪。低保和残救已解燃眉之急,但就业才是长效常策。为了让贫困户能够无智者有智、劳动者飞翔,我们引进上海耐速轴承厂,建成__皖俊轴承扶贫基地,带动就业16人,促成16个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同时,介绍顾化中的爱人到基地务工,还请老师傅手把手开展技能培训。实践证明,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对一个贫困家庭集聚的脱贫之力,定能成就他们跃升小康的尊严之光。

今年,我们村有8名贫困学子就读高校,有重点大学,有职业院校,作为从贫困家庭点燃的萤火之光,他们承载了家庭的希望。我任职的村决不能让贫困学子因学费惆怅,决不能让连环不幸强加在他们身上,承接政策红包,对应一人一策,我申请到-3000元不等的补助,希望得以温润他们读书的时光。

见证了深夜不息的灯光、走村入户的匆忙、攻坚战役的份量,有群众不解,你天天为贫困户操碎心,倒底图啥?我想说,我所图的就一条,让他们吃好一点、穿暖一点,让孩子们把书读好,学成有个好工作,回报自己的爹娘。如果可以奢求一些东西的话,我还希望,能够通过学以励志、学以广智,以贫困学子个体的顽强,带动贫困家庭群体的小康。

三载下乡路,使我明白,脱贫就是“志智”双扶,背离了这两个字,就会堕入发钱的任性。也正是对这两个字的坚守,__村一马当先,在__市45个贫困村中脱颖而出,率先出列。而从每一个贫困户身上,我流泪过、感动过,我流泪于他们为生活窘迫哀伤的眼睛,感动于所有变化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我也学到很多,学到了面对生活的乐观,面对不幸的从容,面对阵痛的成长。这是工作吗?不完全是,这已成为我生命中神奇之地的自然开端,一段与贫困战斗的事实存在。我与贫困户,以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因为,坚强是他们生活的脊梁,而奉献则是我工作的担当。

我的扶贫故事个人征文 篇8

打开村干部的眼界

这是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村里人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殊不知,那条奇形怪状的山谷,可以打造成休闲观光旅游地,也不知道那参天大树耸立的龙山森林中,还藏着一些珍稀宝贝,更不知那沙化贫瘠的荒地,可以种植特色农产品。

3月,__科学院派驻机关党委副书记__来到这个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位56岁的中年男子,一进村就忙活不停,上山下地,走村窜户。

在一个晚上召开的村支两委会上,他听取了村支两委对村情村貌和发展思路的介绍。尽是一些琐碎的情况,他越听越着急。由于长期闭塞,村干部们眼界狭窄,思想混沌,对贫困现状毫无办法,致使整个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于是,4月14日,他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到惠水县高镇玫瑰花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在专家的讲解下,村委成员开拓了视野、改变了观念,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这是我们平身第一次到外面参观学习,终于感受到和别人差距在哪里了。”回来后,村干部们便忙着张罗农技培训和农业政策宣讲,马书记则利用__科学院科技人才优势,邀请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现场授课。“你这样做不科学!”农民们在田间地头种地时,会因套种、剪枝、施肥等争论得热泪盈眶,他们也用上了科学术语。

“我们终于用上了高科技的东西!”村支书高兴地说,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圆桌前,他们正在观看农技培训课程,这一套高规格的设备使拐吉村跑步进入现代化。“之前,我们只有破烂不堪的办公设备,是马书记带来的变化。”

原来,该村委会的办公环境破旧不堪,为此,马书记自费开车四处奔走,协调各方支援,这套办公设备就是省机电院、化工院党组织送来的,另外,在办公桌上,还多了一台打印复印一体机、多了一套办公纸笔。

走进马书记住宿的地方,你才发现这哪像个领导住的地方,没有电脑电视,没有炊具。“我们吃饭像到处化缘。”原来村里没有食堂,乡镇也没有协调好食宿。“吃点苦算不了什么,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马书记总在困难中寻找到快乐。

深入调研寻找致富项目

来到村里的第一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与村支两委了解村情村貌,一有空,他就走村串户,凭借多年来在院帮扶办的经验,他首先建立起了贫困户档案,第一时间摸清了贫困党员、贫困群众、留守儿童人数及致困原因。

他登上龙山原始森林,在曲径通幽的登山小路上,他嗅到了兰花的幽香,他寻路而去,发现了一些古老珍稀植物,越往上走,展现在眼前的景象越是叫人吃惊,一棵棵参天耸立的古老林木在春风中沙沙作响。“这可要三四人才能合抱呢!大部分都是几百年的老树了!”寻声而来的村干部告诉他,“这是古稀白果树,村里的神树,这是红豆杉,根茎盘抱在石缝中”。

发现了这些稀有植物,于是他决定,邀请省植物园、省生物所专家来调研考察,看看能否找到适宜推广的经济作物,看看能否做一个植物博物园,“很多不知名的植物,给他们挂上牌子,可以做一个生态体验园。”他说,慢慢地,他摸到了大山的脉搏。

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方案

在一片灵气流动的河水边,他与村支两委成员边走边谈,“这是区旅游局打造的一个项目,但后来没有了动静。”听村主任这么一说,他眼睛灵动地一闪,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乡村开办农家乐的热闹图景。于是,他们开始谋划场地的问题,在一家挂有“生态文明体验基地”的农户家,他们找到了理想之地,两栋长长的布依民居,木质结构,古朴而颇具民族风味,大大的场坝可以接纳几百人,“前边这个古老的木房子,里边那些石磨、碓窝都不要拆”面对村民的不解,他解释道:“这正好可以做文化体验,现做豆腐、现做糍粑、现做包谷饭,自己体验,自己品尝,这不是更有味道吗!”大家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他的话语。

在百亩荒山上,大家喘着粗气,这是一片失落的土地,依稀可以看见几棵刺梨树苗。“以前规划种过刺梨,但是失败了,苗全死了,按理说这里是该适合种刺梨的!”村主任解释道。马书记没有说什么,轻轻地拈了拈泥土,按照多年的扶贫经验,这又是一起不尊重科学规的失败案例。第二天,他请来了植物园玫瑰花团队,专家们通过现场查看,最后决定种植玫瑰花,既能和龙山森林、旅游基地相映成趣,打造农旅观光基地,又能深加工成玫瑰糖、玫瑰酱、玫瑰酒等产品,这样就能立体地发展特色产业。

上一篇:大学生第一季度入党思想汇报下一篇:的上海枫泾古镇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