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金融组织

2024-09-28

农村互助金融组织(精选4篇)

农村互助金融组织 篇1

1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4个种类、6种机构, 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以及邮政储蓄机构。这几类机构的基本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机构网点布局看, 这几类机构共有124 255个网点, 其中104 671个分布在县 (市) 及以下地区, 占网点总数的84.2%, 其分布特点是:农业银行的机构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 (市) 一级和部分乡镇;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主要分布在省、地 (市) 和部分粮食主产区的县 (市) ;邮政储蓄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几乎全部在县 (市) 及以下。

从资产负债看, 2005年末, 4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108 271亿元, 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74 697亿元的28.8%;负债总额105 523亿元, 占金融机构负债总额358 070亿元的29.4%。其中, 4类机构存款总额87 363亿元, 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300 209亿元的29%;贷款总额58 004亿元, 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06 839亿元的28%。

从信贷支农情况看, 2005年末,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 (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 余额达到40 000亿元, 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07 000亿元的19%, 比“十五”初期增加16 000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11.7%, 但大大低于全国的总体增长水平 (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十五”初期增加115 000亿元, 年均增长24%) 。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上述支农贷款中,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末,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放农村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 用于支持农业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10 000亿元, 直接到户的贷款 (农户贷款) 比重达到80%。农业贷款比改革前的2002年末增长80.5%, 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22.6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2个金融产品的广泛推广, 缓解了农户贷款难的现象, 2005年共有0.7亿户农户获得了贷款支持, 占全国2.2亿农户的31%, 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 (1.2亿) 的近60%, 受惠农民2亿多。到2009年一季度末,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3895亿元, 其中, 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1 668亿元, 农户贷款余额达到8 998亿元。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的发展, 是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它能够使国家金融政策和农民相结合, 在国家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下,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带动合作经济发展, 为农村商业金融规模经营准备了市场条件, 从而形成了农民互助合作金融与农村商业金融的竞争。通过竞争使农村信用社转变机制, 增强活力, 提高服务效率, 打破了长期垄断利益, 也使国家摆脱长期承担其组织活力不强带来的经营后果和风险。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 可有效地将从事不同生产主体的农民联合在一起, 发挥资金余缺相互调节作用, 成为经济发展的蓄水池, 建立起城市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一头联结农户, 一头联结国家金融政策, 通过它的纽带作用, 使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相结合, 真正建立起以农民为主体的相互支持的农村经济组织体系和制度。然而, 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普遍存在资产质量差、财务包袱重、风险补偿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案件高发等问题, 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服务“三农”作用的充分发挥。

2 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

2.1 中央没有明确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虽然中央政策很明确, 支持农民按照自愿和民主的原则,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也鼓励有益服务农民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但都没有明确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使很多人对这一组织形式产生多虑, 担心监管当局把其认为非法金融组织, 而不敢进入。

2.2 缺乏政策支持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还没有可注册登记的地方, 不能以合法的组织体出现, 无法争取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

2.3 农民持消极态度

地方某权利部门认为,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将发展成为“第二农村信用社”, 对现在的农村信用社构成竞争冲击, 持一种消极态度。

3 竞争性的、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

3.1 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在建立以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 其他金融组织辅助配合的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贷款类金融组织体系中, 尤其要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它的发展, 需要国家政策金融的引导和支持, 而国家政策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 离不开农民互助合作金融这个基础和组织条件。农民在参与互助的过程中, 普遍缺少资金, 表现整体资金需求缺口较大, 必须通过国家一定资金的扶持, 来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参加到互助合作金融上来。

另一方面, 农民在参与互助过程中, 由于受开办成本制约, 造成入股社员不能分到经营后的较好红利, 而使互助合作金融资金来源受到制约。如果建立了国家政策金融扶持农民合作金融组织机制, 那么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就解决了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梨树县闫家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现有社员42户, 股金32 100元, 通过互助帮助部分社员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但更多的社员需求还是不能够满足的, 影响了其他农户参与互助, 另一方面, 由于受开办成本制约, 入股社员并不能分到红利, 也制约了新增股金。如果国家政策给予支持的话, 比如 (试点) 农业政策银行或财政提供100万元 (可分批执行) , 按照农户5 000元小额信贷需求, 就会带动200农户参与互助, 根据合作社互助办法, 互助金额最高不超过农户股金的6倍, 那么每户需要入股1 000元左右, 通过国家支持可使农户资金互助聚集20万元, 这20万元又可带动农户40户。国家这100万元扶持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8万~10万元, 就使合作社成本和费用有了来源, 农户和其他社会成员入股就可不至因合作社运营成本而不能分配红利, 农民的股金经过互助经营后收入较好红利时, 社会的其他成员就会看好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从而愿意参加互助。有需求资金的参加可得到有效需求, 有余钱的通过互助在资金相对安全的情况下, 能够得到更多红利, 这时城里的储蓄资金就会下乡, 真正的城市资金才能回流农村。同样, 农村政策金融如果不和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相结合, 就很难带动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 而没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金融政策面对分散的农户就无法将国家支持农民的政策落到实处, 因为没有主体来落实。农业金融政策如果通过政府部门或其他 (非农民组织) 组织来传导的话, 大部分的政策支持就会被挪用、截留, 农民不会普遍受益, 严重的是这种扶持会被强势者所占有, 他们会假借农民的名义跑关系、上项目, 而一旦项目跑下来了, 农民就被强势者 (集团) 边缘化, 不会得到好处。当前公司+农户, 富了公司穷了农户就是证明。国家政策金融不和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相结合, 就不会建立起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竞争性市场主体, 商业金融就会离农而去, 农村金融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 农村经济也会随金融体系的崩溃而崩溃。

3.2 对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的建议

建立健全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由政府协调组织, 设立由财政、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基金, 鼓励民营资本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专业性贷款担保中介机构, 并引导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国家应明确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登记部门和发起最低条件, 制定相应规范指导原则, 建立扶持机制, 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国家可委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资本金6倍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国家和农民相结合的发展制度, 国家支持农民发展的金融政策才能通过农民自已很好的落实下去。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可分2步走。

一是建立农民内部合作组织信用体制, 主要是通过股金和内部社员存款, 来调节资金余缺, 满足资金需求。国家可通过财政或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一定额度的资金, 一方面满足农民缺口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增加抗风险能力和解决最初组织成本, 使合作组织能够通过这些资金发挥再聚资本功能, 帮助农民把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起来。二是当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内部信用体制建立比较规范和资本金达到一定规模时, 发放金融市场准入许可。

由于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必须建立相应的退出市场机制, 真正建立起经营亏损由出资人承担责任的机制, 而不是国家信用承担。建立农业保险机构, 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机构, 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 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 尝试建立政府补贴、农户自缴、保险公司承担保费的“三三制”农业保险模式。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试验区, 启动试点。如何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 对我们是崭新的课题。发展互助合作金融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农民对互助合作金融有哪些愿望和要求, 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加以解决, 如何建立既有效支持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发展机制, 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这些都需要实践层次上来回答, 绝不能因为害怕金融风险而退缩不前。通过什么样的组织示范可带动更加安全的金融组织发展, 这些都需要我们来做, 用实践办法来观察。事实上, 现在的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并不安全, 其经营的风险都要由国家承担。国家花钱买机制后, 并不能解决其风险由出资人承担, 还是要由国家承担的。因此, 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 将彻底通过竞争使农村信用社才能有危机意识, 才不至低效服务。

3.3 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服务职能

3.3.1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主要承担政策性农村金融服务职能

向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较差、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长期项目或农产品一体化经营项目提供资金。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 由于其缺乏贷款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和经验、技术, 建议暂定位于向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待其内部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 在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具备办理贷款业务的条件后, 再逐步开展贷款类业务。对保险业务, 要创新险种, 开办适合农民需求的农业保险、牲畜保险、短期健康险、大病医疗险等险种, 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服务方式。

第一, 要明确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的原则。一是贷款额要满足农户和企业实际贷款需要;二是贷款投向要多元化。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满足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等不同经营主体和农民生产、经营、生活等不同方面的资金需求;三是贷款期限要合理。把现在普遍采用的“春放秋收”模式改为“常放常收”模式, 对那些生长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的贷款应开办中、长期贷款;四是实行差别贷款利率政策。贷款利率要按支持行业不同划分档次, 如用于种粮、种棉等种植业的贷款利率适当降低, 鼓励农民种粮。

第二, 要规定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的具体方式。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改善服务, 简化贷款及担保的手续, 扩大抵押品的范围、类型, 除接受有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申请外, 还应接受农民以自有财产作抵押的贷款申请, 接受农民联保贷款申请, 提高农户小额贷款限额, 小额贷款的发放应遵循快速、便捷等原则, 对信用度高的农户应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和更加便捷的贷款手续。金融机构还可以对资本结构合理、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稳健、信用评级较高的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信用度高、经考察具备偿还能力的农户发放信用贷款。

3.3.2 强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情况的监督和考核

中央银行在办理再贷款业务时, 要考核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比例及成效。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推行经营目标责任监管制度, 定期考核金融机构满足当地合理资金需求的状况:一是定期将各金融机构满足其所在地区信贷需求的记录公布于众;二是在受理农村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申请、迁移或建立分支机构等申请时, 都要首先考核该机构服务“三农”的情况, 然后才决定批准与否。保险监管机构要根据农村保险的特点, 做好产品备案、机构审批和营销员资格管理等监管工作, 鼓励保险创新, 促进农村保险业发展。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就是建立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 形成竞争性的、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从而建立起以农户为基础, 农民互助合作组织为纽带和国家政策金融以及商业金融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体系。

农村互助金融组织 篇2

1 日本农协发展模式

1.1 日本农协的演化历史

日本农协, 全称为日本农业协同组织, 始建于l947年。农协是一个分成三层组织的金融体系, 由日本农、林、渔业协同组合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为应对战争给日本农村带来的生产荒废, 日本政府对农业作出了包括土地改革、土壤改良、组建农协在内的三项改革[2]。1956年初, 日本政府出台了《农业整备措施法》, 从法律角度上强化了对农业协会的扶持力度, 使各个不同等级的农业协会明确了其经营业务范围。而在1961年, 日本官方政府又借助《农业基本法》和《农协会并助成法》, 着令低层农业协会与市、镇、村级的官方机构共同构建农政协议会, 就此落实了农业协会在日本农村经济生产中的带头地位, 极大促进了农协组织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农业协会也持续革新, 不少地方基层农协进一步合并, 扩大经营规模, 进一步提高了农协事业的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1.2 日本农协的结构体系

农林中央金库是农协组织体系的最高层次, 负责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对日本农村互助金融体系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和合理运用, 此机构由全国农协、渔协、林协和联合会等政府部门投资设立;中层机构为都道府县信用农协同组合联合会, 主要负责全县范围内机构内部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最基层的农协组织是市町村农协合作金融部, 办理吸收存款、贷款和汇兑、支票转账、托收承付等结算性贷款业务, 负责内部会员从生产资料的购买到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资金结算。

日本的行政管理等级具体分为市、町、村, 都道、府、县和中央三级。因此日本农业协会的组织机构设立也分为不同等级的3个层次:首先是以市、町、村作为小规模经济区域, 农民参与入股进而构成的名为基层农业协会;其次是以都、道、府、县作为中规模经济区域, 基层农业协会入股来构筑的称为县级联合会;最后就是以全国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区域, 由基层农协和县级联合会入股, 形成一个最高级的联合统筹管理机构, 全称为全国农业协同组合。

2 日本农协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 建立具有市场及服务性的农村互助金融组织。日本农协具采销职能帮助农民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用品, 收购、加工、储藏、销售农产品, 日本的农村供销基本是由农协控制的, 农协供给农民的生产资料占农户总购买量的74%左右, 农民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达到了农民年销售额的90%以上。因此, 农村互助金融作为农村资金流通的枢纽, 应首先确定它的服务性, 加强经济活动与农村社会生产活动的紧密性。市场性则是指农民作为互助金融组织的股东, 具有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要求, 因此, 互助金融组织应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提高农民收入。

2) 政府支持及立法保障。日本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 赋予农协合法的社会地位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 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政府不断修改原有的法律和制定新的法律, 使农协的一切活动都有可靠的法律依据[3]。因此, 政府作为国家事务的设计师和调度师, 必须强制力保证农村互助金融的合法性, 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提高农村金融安全性, 优化机构内部结构, 保证金融服务的正常有序运行。

3) 地区资金联通。农村互助金融由于资金来源、运行模式等的限制, 有时可能达不到相当的规模来完成资金流通, 在日本农协的社员来自全体村民, 日本99%以上的村民都加入了农协, 农协既直接向全体农民服务, 又同时“指导”着全体农民, 大量农民进入农协, 使区域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金融集团网, 增加信贷活动的流动性, 降低风险。

3 中国农村互助金融体系的构建

农村互助金融体系是以服务农民为主要宗旨, 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加强农村资金流动的组织体系, 保证农村互助金融正常有序调度及发展体系。借鉴日本综合农协发展模式, 遵循政府扶持、区域联合、自律监管和机构监督的原则, 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特点的多层级农村互助金融体系。中国农村互助金融体系应包括村镇基层资金互助社、省市级资金互助组织、国家级资金互助组织3个层级并配合多层级特点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

1) 基层互助金融组织实行农民自治。以村镇为单位, 成立资金互助社, 保证农村经济体系与农村互助金融高度融合, 确保资金的合理调配及使用。基层农村互助社不仅仅要关注农村信贷的发放情况, 更要根据农村社会生产的需求提供服务, 包括大型设备的采买, 种子采购等跟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而以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形式参与采买, 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并且有利于农村社会生产形象的集体化, 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深化土地种植等农业的改革。

2) 构建广泛的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农村互助金融群落。将基层互助金融组织联合起来, 建立广泛的农村互助金融群落, 统一由对应省市一级农村互助金融组织管理, 省市级农村互助金融组织负责将其下属基层农村互助金融组织形成统一整体, 实现金融群落内的资金流动与调度, 提高资金流动性, 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化、规模化发展。省市级互助金融组织对基层互助金融机构进行监督, 确保资金安全合法流动, 保证农民切身利益。此外, 金融群落的实现还有利于对市场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避免单个基层互助金融组织对市场信息把握不足及抗风险能力较差带来的巨大损失。

3) 国家级农村互助金融组织综合管理。实行国家级农村互助金融组织对省市级互助金融组织进行管理, 完成协调农村互助资金的跨省、市调动, 同时实现资金融通, 审核批准超过省市级资金调动使用限额的金融行为, 观测市场变化, 为整个体系的运行提供相应的政策性指导, 并制定相关规定, 监管金融活动, 保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行。

4) 形成多层次分级监管体系。在基层, 实行农民自主管理经营的农村互助金融社, 在村镇互助金融组织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由政府建立多层次分级监管体系, 如就一省而言, 可以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互助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村镇农村互助金融合法性及资金调度, 县级农村互助金融监管机构由市级农村互助监管机构监控, 市级农村互助金融监管机构由省级农村互助监管机构监督, 同级之间相互监督。农村互助监管机构主要负责下辖农村互助组织运作的合法性及合规性监管, 并不对金融互助组织的自主运行进行过分干预, 以保证农村互助金融机构的自治原则。较高层级的监管组织在履行监管职责的同时, 可以作为低层级互助金融组织资金借贷的枢纽, 弥补低层级农村互助金融组织结构在集资、借贷等方面由于自身规模所造成的限制。

4 优化中国农村互助金融体系外部支撑环境

为了保证我国农村互助金融的发展, 不仅仅需要内部结构组织的完善, 同时也需要法律、社会机构和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撑。

1) 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规范整个农村互助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由于新型农村互助金融组织在中国仍属于初步试验发展阶段, 立法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农村互助金融体系的构建与规范发展。同时, 国家立法体现着政府对农村互助金融发展的重视程度,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短板已经是我国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

2) 区域性金融改革。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建设集中于商业工业, 忽视了农业, 集中于大中型城市, 忽略了乡村, 这也是我国民间金融体系混乱, 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集资, 借贷的组织大量存在的原因。区域性金融改革不仅能够使金融结构更加合理,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短板, 更能有效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而进一步改善整个民间金融环境, 使农村互助金融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加强经济人才储备建设。农村互助金融在构建和发展过程中, 需要大量具有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人员, 据相关资料2015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749万, 比2014年增加22万。很多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了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 但是由于应届毕业生相对工作经验较少, 很多人从事了金融理财等销售工作, 这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资源的一种浪费, 加强相关农村互助金融人才储备, 开展专项计划, 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 同时也为农村互助金融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农村互助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课题组.濮阳互助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变革[J].改革内参, 2012 (3) :109-112.

[2]魏强.我国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3:33-36.

农村互助金融组织 篇3

随着我国政府相关政策出台, 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因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需求者主要有农户、乡镇企业及各级政府。其中农户根据其收入水平的不同, 可分为:富裕型农户、一般型农户和贫困型农户;乡镇企业根据其经营内容和生产规模的不同, 可分为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各级农村政府可分为乡镇政府和村集体两部分。

(二) 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

农村金融需求分为资金的融入需求与融出需求。从资金融入规模看, 既有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也有农村龙头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从融出资金的角度看, 农户融出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储蓄且这一金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1]。

(三) 融资规模急剧扩大

依据朱守银等 (2003) [2]的调查显示, 1999—2001年, 样本农户每笔借贷数额平均为3 019.6元, 其中1999年为2 644.8元, 2000年为3 945.3元, 2001年为2 630.2元, 均在5 000元以下。农户单笔借贷的资金量普遍较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户的单笔贷款需求呈现出金额扩大化的趋势。

二、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供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即包含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多种类型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下面简要介绍重要的金融机构。

(一) 正规金融机构

1.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 是涉农最多的商业银行。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 农行对农户的直接贷款仍只占小部分。

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09年末, 有农村商业银行43家, 农村合作银行196家, 农村信用社3 056家。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它是一种特殊的农村金融组织, 为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6月, 全国共设立村镇银行400余家, 小额贷款公司3 366家。

(二) 非正规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组织是指组织或活动处于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之外从事金融活动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合会是一种小组金融, 它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带有互动合作性的民间金融组织。 (2) 临时借贷, 主要是指亲友之间, 农户与企业之间直接发生的有息或无息借贷活动。 (3) 专职放贷, 主要包括私人钱庄、钱背、高利贷等, 是一种间接借贷活动形式。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行为选择

通过分析, 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时, 又会作出何种行为选择呢?为了分析这一现象, 构建了以供给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函数, 在对供给方规定相应假设条件的基础上, 对农村金融组织客户类型倾向作出说明。

(一) 基本分析模型

1. 模型基本假设条件

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利率为i (不存在利率上限) ;贷款者需要付出相应的金融交易费用, 其付出的金融交易费用为d[3]将d单位化, 使得d∈ (0, 1) ;贷款者将资金投入农村借贷市场的机会成本为d1;借款人取得借款后从事投资或生产, 获得收益为R, 付出成本为u, 其还款概率u取决于i和d;借款人运用贷款从事投资或生产的机会成本d0 (R>d0≥0) ;借款人与贷款人都是风险中立者, 当生产或投资项目失败时, 借款人将不履行贷款合约, 反之若成功, 则会偿还全部的贷款。

2. 基本模型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期望收益为: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期望收益为:

本文以贷款者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 而需求方只要满足基本的约束条件即可。因此, 基本模型可简化为:

对于任意一个金融组织而言, 若存在均衡的i*n, dn*则必然要求满足:

即可得:d*≤u (i, d) -m-d0+d1

从公式3和4可知, 要使公式5成立, 则要求金融交易费用d*、机会成本d1、机会成本d0以及付出的成本m必须较小, 而还款概率u跟收益R必须足够大。

(二) 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对不同类型客户的选择

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通过长期的生活互动, 放贷人对借款人有着充分的了解, 他们依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决定是否放贷。同时, 非正规金融只要付出少量的辨别成本, 就可以对潜在的借款人类型进行区分, 对他们实行不同借贷利率。

1. 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的比较

富裕型农户, 在非正规金融组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情况下, 其供求约束条件为:

一般型农户, 在非正规金融组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情况下, 其供求约束条件为:

假设非正规金融机构对三种类型农户所付出的交易费用相同, 农户还款概率u除取决于i和d外, 还取决于农户的经济状况, 那么在相同的情况下, 富裕型农户偿还贷款的能力高于其他两类农户, 即uaubuc;同时, 我们还假定富裕型农户借款的机会成本要高于其他两类农户, 因此, 非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时, 会对前者提供较低水平利率的贷款。

2. 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的比较

贫困型农户, 他们几乎没有生产能力, 融入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性需求, 而这些用途是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4], 即uc0。对于贫困型农户而言, 他们基本没有能力从事其他经济活动, 其贷款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因此非正规金融机构在面对贫困型农户时, 就有:

同时满足条件:

由上分析可知, 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而言, 向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提供不同利率的贷款是最好的选择, 不会向贫困型农户发放贷款。

(三) 农村正式金融组织的客户类型倾向

农村正式金融组织不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 若要对不同类型的农户进行筛选, 要付出高昂的辨别成本。因此受成本的限制, 正规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往往会要求农户提供相应合格的抵押品M。

1. 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比较

由于uaubuc, 因此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 放贷给富裕型农户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对于富裕型农户而言, 在统一贷款利率的情况下, 它所获得的效用跟其它两类农户相比是最低的。因为富裕型农户的还款概率高于一般农户型农户, 双方要获得相同的效用水平, 则富裕型农户就应支付较少的利率。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受成本的限制, 只能以相同的利率水平向不同类型的农户提供贷款。

由模型分析可知富裕型农户、贫困型农户可接受的最高利率水平分别为:

与。由于富裕型农户具有较高的还款率, 因此, 两种农户之间所能接受的利率上限具有以下关系:。因此, 若正规金融组织向所有贷款者提供的利率水平为i, 当时, 所有的借款人都会申请贷款;当时, 一般农户会申请贷款而富裕型农户将会退出正规金融借贷市场;当时, 一般农户和富裕型农户就会退出正规金融借贷市场。

2. 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比较

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时, 作出的行为选择与前一种情况的分析是相同的。贫困型农户接受的利率上限为:。由于贫困农户的, 因而贫困型农户具有很高的利率忍耐能力, 但是由于贫困型农户没有任何合格抵押品, 因此, 他们往往被排斥在正规金融借贷市场之外。

从以上分析看出, 正规金融部门偏好具有较高还款概率的富裕型农户;在存在较高的利率下限的情况下, 三类农户就会退出正规的农村借贷市场, 这使得贷款合约达成的空间大大地缩小;抵押品的存在减少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不确定性风险, 但是这会使得大部分的一般型农户跟全部贫困型农户退出正规的农村借贷市场。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供需主体分析, 认识到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需求者的贷款要求。基于此, 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除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农村金融机构, 这对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2009.

[2]朱守银, 张照新, 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 2003, (3) :88-95.

贵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研究 篇4

按照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 结合贵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实际业务开展情况, 贵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正规金融机构, 主要是村镇银行。二是准正式金融组织。包括:小额信贷公司, 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 捐赠或援助项目资金建立的村基金或协会。三是其他非正式农村民间微型金融组织, 如和会等。

(一) 贵州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从2006年12月, 银监会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2008年9月, 贵州首家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建立并开业后, 到2012年12月, 贵州已有20家村镇银行 (见表1) 。同时, 2012年, 贵阳白云德信村镇银行、贵阳南明富民村镇银行、贵阳云岩富民村镇银行、清镇信邦村镇银行、金阳富民村镇银行、镇宁汇商村镇银行、从江月明村镇银行、遵义县汇隆村镇银行等8家村镇银行已经获得了银监会的开业或筹建批复许可。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 到2011年底, 贵州村镇银行法人机构12个, 机构个数15个, 从业人员366人, 资产总额为22亿元。

(二) 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情况

从2006年8月, 贵州第一家小额信贷公司——江口华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在江口县挂牌成立后, 贵州小额信贷公司迅速发展, 到2012年9月, 贵州小额信贷公司187家, 从业人员1882人, 实收资本54.59亿元, 贷款50.67余额亿元 (见表2) 。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小额信贷公司分地区统计情况表 (2010-2012) , www.pbc.gov.cn/publish//

(三) 贫困村互助资金发展情况

2006年以来, 贵州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数量不断增加, 到2011年底, 全省41个县 (市、区、特区) 共有297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7752.61万元, 全省共组建了2653个互助小组, 累计入社农户4.27万户, 其中贫困户2.26万户, 累计借款1.71万户次, 其中贫困户1.07万户次;累计发放借款9047.6万元, 其中贫困户3969.48万元;累计还款额6440.78万元, 借款归还率71.18%。2012年, 贵州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 安排了66个贫困村省级互助金试点, 试点村总数达到363个。

(四) 捐助性村基金 (协会) 在贵州建立与发展情况

1995年, 国际渐进组织、国际鹤类基金会、贵州环保局出资与合作, 在威宁草海保护区村寨发展项目中, 设立了渐进项目和村寨发展信用基金。1997年, 兴仁县政府成立了UNDP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办公室, 同时还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贵州省乡村发展协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机构——兴仁县农村发展协会, 实施小额信贷工作。1998年, 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在贵州纳雍开展的社区扶贫示范项目, 建立了社区发展基金。2005年, 香港社区伙伴资助, 贵州省农科院现代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望谟县政府实施的望谟参与式扶贫项目, 将社区发展基金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2008年,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家族计划国家协力财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贵州雷山等县实施的全民参与综合扶贫试点项目, 将村滚动资金作为一个重要的子项目活动。

二、贵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面临问题

(一) 村镇银行面临“四大”问题降低其“支农”功能

一是地区分布不均衡, 分支机构少, 覆盖面低。全省20家村镇银行在各市州分布为:贵阳市2家, 安顺市1家, 遵义市2家, 六盘水市3家, 毕节市6家, 铜仁市1家, 黔南州2家, 黔西南州1家, 黔东南州2家。2012年获得筹建或开业的村镇银行中, 贵阳市有5家, 安顺市1家, 黔东南州1家, 遵义市1家。贵阳、毕节、六盘水村镇银行发展比较多, 基本上能达到1个县 (市、区) 1家, 其他市州都相对较少。同时, 在已成立的20家村镇银行中, 仅有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建立一个支行, 花溪建设村镇银行目前设立了两个分支行, 平坝鼎立村镇银行设立一个支行, 其他村镇银行基本只有一个网点。二是“城市化”问题突出。贵州20家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中, 除了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在花溪区青岩镇设立了一个分支网点外, 其他村镇银行的服务点实际都在县 (市、区) 城里, 作为出资仅有1亿元左右的微型金融机构, 其服务的范围本身就比较窄, 把服务点设置城里, 难以满足服务农业、农村, 特别是为农户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功能。三是商业化现象突出。实际操作情况下, 贵州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最大股东绝大多数是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 不可避免地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入村镇银行。例如, 2011年5月成立的兴义万丰村镇银行, 截止2012年3月, 累计发放贷款85笔, 总额12880万元, 其中累计投放涉农贷款9665万元, 占累计发放贷款的75%, 但在涉及农户贷款上仅有100多户, 即使每户平均贷款1万元, 所占贷款的比例也很小。四是服务产品单一, 涉农产品更少。例如, 花溪建设村镇银行的五个贷款产品中, 只有“金稻田”涉及农户;水城蒙银村镇银行的保易贷、抵易贷、商易贷、车易贷实际都不是针对农户设计的;兴义万丰村镇银行的质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个人信用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基本都不针对农户贷款。

(二) 小额信贷公司的性质、管理、后继资金不足、贷款对象倾向等问题不断突现

一是“只贷不存”的安排决定了其性质。按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 不吸收公众存款, 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就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并非金融机构。二是监督管理比较松散。多部门、多层次管理监督体系使得公司成立后, 难以得到持续有效的监管, 造成监督管理上的松散。三是后继资金不足。虽然《指导意见》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人资金, 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缺乏信用资质, 占公司资产主要部分的小额贷款不能用于担保, 很难满足银行的融资条件。四是小额信贷公司贷款额度越来越大, 贷款对象越来越倾向个体工商户和企业。2006年, 江口华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 公司对贷款的额度进行了限制, 规定单笔贷款规模不得超过全部资本金总额的2%, 并规定“三农”贷款比例不得低于30%。而根据龙华平 (2011) 的调查, 在贷款对象上, 华地主要以个体经营者和农户作为目标主体, 农村个体经营户占贷款对象的72.2%, 其余主要为农户贷款。贷款主要以3个月期和6个月期的短期贷款为主, 短期贷款占77.67%, 其余贷款为1年期 (含1年) 以上贷款。平均贷款金额在1.1万元左右, 高于2万元以上的贷款业务相对较少。而根据黔商市西小额信贷公司在其网站公布的情况, 其贷款业务范围基本上都是针对个体工商户或中小企业, 并且贷款成功的金额都在5万元以上, 有的甚至到100万元。

(三) 贫困村互助资金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互助资金的注册管理问题。目前, 贫困村互助资金监管主要由扶贫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和指导, 由于贫困村互助资金的组织类型尚未确定, 而应该到什么部门注册登记管理也没有明确, 如果将其归类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就应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从贵州实际来看, 2006年至2011年的中央和省级297个试点中, 尚有134个试点由于各种原因未登记注册, 有5个试点在乡镇注册, 156个试点在当地民政局进行了注册, 2个试点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二是没有发挥监事会的功能和作用。贵州贫困村互助资金在运作过程, 监事会的功能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例如研究调查某村互助资金时, 访谈一位监事会成员, 发现他对该村互助资金借贷和还款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甚至连村里农户谁获得了贷款都不知道。三是变相多贷问题。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互助资金存在一个农户找了10个农户签名, 直接贷款几万元的情况, 一个农户就借用很大的比例, 既使别的贫困农户无法获得借款, 也大大增加了资金还款的风险。四是相关事务的公开问题。贫困村互助资金在操作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事务不公开, 操作不透明的现象。例如按照操作指南要求, 理事会应公告农户借款情况和每月还款情况, 但在案例村的调查发现, 农户借款和还款情况并没有采用任何形式向社员和村民公开, 应该访谈的村民没有一个了解谁获得了借款, 也不知道借款农户的还款情况。

(四) 捐助性村基金 (协会) 数量少、覆盖面窄

尽管援助性村基金的运作效果较好, 在农户受益的同时, 实现了保值和增值。但毕竟援助性村基金 (协会) 的数量很少, 能受益的农户也很少。

(五) “合会 (转转会) ”等非正式金融组织风险巨大

除正式和准正式农村微型金融组织外, 贵州农村还存在其他非正式微型金融组织, 如地下钱庄、“合会 (转转会) ”等。尽管这些非正式微型金融组织在农民急用钱时解决了一些问题, 如“合会 (转转会) ”由关系好的村民把钱集中起来, 最需用钱的先用, 然后按规则每个村民用完为一轮, 解决了村民在建房、红白喜事等急需问题。但是也存在着相关机制不完善, 会首会员权利义务不明确, 成员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监管, 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还可能出现由普通“合会”向“以集资放贷”为目的的非法集资式“合会”转变。

三、对策建议

(一) 建立和完善贵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的“支农”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的“支农”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 对完成考核的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 从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激励, 增加他们“支农”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二) 加强各类农村微型金融组织的监管力度

特别是对小额信贷公司, 应该明确具体部门对其经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对民间“合会”, 只要会员人数、金额、会首及会员资格及其他有关条件达到法律规定标准, 应让其转型注册登记.依法设立, 防止其向“以集资放贷”为目的的非法集资式“合会”转变。

(三) 加大政府对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

2012年5月, 贵州省有5家获得支农再贷款, 比去年同期增加4家;支农再贷款发放余额6557万元, 较年初增加5407万元, 同比增加6207万元。应该更进一步扩大范围到小额信贷公司, 并增加支农再贷款金额, 改善他们“支农”后继资金不足问题, 引导和支持我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

(四) 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互助资金的监管力度

定期跟踪和检查贫困村理事会、监事会职能发挥情况, 增加操作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强调决策、管理、监督过程中的贫困农民参与, 培养贫困农民的能力。借鉴捐助性村基金 (协会) 的成功经验, 在已有捐助性村基金 (协会) 的村开展村互助资金, 可以将财政扶贫资金注入捐助性村基金 (协会) , 并严格按照《贫困村互助资金操作指南》, 使其改革和转变。

(五) 对运作良好的贫困村互助资金和捐助性村基金, 应放宽政策, 促使其向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转变

贫困村互助资金和捐助性村基金今后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这是政府和研究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对于出现问题的, 应该及时整改, 要求其规范操作。对运作良好的贫困村互助资金和捐助性村基金, 应放宽政策, 促使其向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5条完善贵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促进其服务于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贵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设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扶贫办信贷扶贫处.全省2012年首期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人员培训班在习水县成功举办[OL].贵州扶贫开发信息网, 2012 (08) .

[2]龙华平.贵州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N].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4) .

[3]管毓和, 等.草海村寨发展项目的进展, 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草海的战略和实践 (续集)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天然橡胶树栽培技术下一篇:铁路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