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精选8篇)
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1
关于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为更好地践行“成才教育”思想,我们以“造就多元人才,和谐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推出了“全景式课程”,试图让“成才教育”课程化,“成才”具体化,“教育”个性化,让“成才教育”在学校内涵发展中找得到“舵”。
“全景式课程”是全面、完整的综合型课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学习图景,具有五个特征:全人聚焦,就是要聚焦所有的学生,聚焦每一个学生个体;全程关注,就是以三年的高中教育奠定一生的发展基础;全员参与,就是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全息设计,就是创设由“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个维度构成的全息设计的课程;全能培育,就是培育学生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四种关键能力,即学习力、实践力、领导力和创新力。
一、整体构架“全景式课程”
1.课程目标
依据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育人目标,我们确立了“全景式课程”的目标,即致力于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四种关键能力:乐学、会学、终身学习的学习力,积极进取、敢拼敢搏的实践力,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领导力,勇于探索、勤于开拓的创新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基础厚实、创新进取、具有多元特质的现代公民,为将来成人成才、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奠基。
我们将人格健全、基础厚实、创新进取这三个培养目标按三个年段进行细化,高一为基础,高二是深化,高三促发展。三年的课程目标相互联系,形成逻辑层次分明、基本内涵统一的整体,详见下表。
2.课程结构
依据“全景式课程”的理念,我们以“学科拓展类”“专题教育类”“兴趣发展类”“实践体验类”四大板块,统整学校现有的学科课程和其他教育内容,形成学校“四叶草”课程结构,致力于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四种关键能力。“四叶草”结构的四个板块之间相互平衡,优势互补,形成整体。
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学习支持系统、语文拓展课、数学拓展课、英语拓展课、科学素养拓展课、人文素养拓展课、体育与艺术拓展课、通用技术拓展课。此类课程要求涵盖国家规定的全部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和延伸课本外的相关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延伸和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主要实施途径为课堂教学、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60,,讲坛等。
专题教育类课程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涯辅导。此类课程要求
“全景式课程”的课程目标及育人目标表
高一课程 高二课程 高三课程人格健全
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诚实、守信、自律,有同情心,尊师、爱友、爱集体、爱家庭、爱学校、爱国家对未来有憧憬和一定规划,对现实社会有认识并对自我有较深的了解,适应性、自信心、意志力、协作意识有较大增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取向(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理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厚实学习目的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在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勤于探索未知领域,培养特长学习上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在具备探索能力的基础上,内化并深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进取养成在学习生活中勤于动脑的习惯,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广泛调研、集体讨论等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高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在创新中提升能力,培养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并将科学的思想、良好的习惯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
学生学习道德、法律知识,具有爱国情怀、公民意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具有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素养;学习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激励的方法和技能,具有职业意识、创业精神、人生规划能力。主要实施途径基本与学科拓展类课程一致。
兴趣发展类课程包括科学探究、艺术陶冶、体育健身、兴趣阅读、学生社团。此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具有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的文学与艺术知识,具有基本的文学与艺术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健身技能,具有科学的健康观和健身习惯。主要实施途径为每学年第一学期举办的体育节、艺术节,第二学期举办的读书节、科技节,为期一月;每周社团固定活动一次。
实践体验类课程包括走进军营、亲近田园、服务社会、文化寻访。此类课程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调研和实践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习惯和技能;培养学生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主要实施途径为学期内固定时间,并结合双休日、寒暑假活动。
二、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学校课程构架只是一张蓝图,真正落地发挥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目标,还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探索。
1.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及其拓展的实践研究
我们构建“1+X”学科特色课程群,“1”是指基础型课程,“X”是指学科拓展延伸课程群。
学科特色课程群建设有四项内容:“学案导学”“练习系列”“教学指南”“学法指导”。目前,我校已完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等科目的学案、练习和初高中衔接教材的编撰,并已投入使用。同时,我们还编撰了部分学科拓展的材料,供学生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使用。
2.开展基于学校各类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我校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我校八十多年的历史底蕴、文化传承,近三十年的改革历程、改革成果,以及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风貌等均是课程建设中的宝贵资源。例如,我校《红色堡垒》德育校本教材以红色堡垒的教育寻根、红色堡垒的教育传承、红色堡垒的教育延伸为三大板块,从历史溯源、现实实践与未来发展三个维度介绍了我校在红色堡垒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路径,及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的典型案例。
3.开展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支持研究
(1)基于学生兴趣发展。我校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发展志向及心理水平出发进行课程开发,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投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我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以及各种社团、兴趣小组等已经成为学生发展与展示个性特长的最好舞台。
(2)基于学生研究能力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阶段通过发现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最终掌握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研究的经历,通过直接学习体验的获得来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
(3)基于学生视野拓宽。为了给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我校进行了MOOC的相关研究和探索,以期提升高中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水平,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式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教师加强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开展基于教师素养提升的支持研究
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表征的“学科课程”,又是以教研组、备课组建制为依托的“学科团队”,还是以知识授受为活动形态的“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为此,我校以“学科拓展类”课程建设为契机,要求全体教师在教研组组长的带领下,研制特色学科建设方案。例如,我校历史教研组制订了题为《引领史海求知孕育真诚与包容》的学科方案,就历史学科课程设计的定位、三个年级的目标制订、四类课程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教师理解课程建设的意义,明确设计课程的方向以及确定课程选材等问题有重要的帮助。
课程不能是无根之木,课程建设需要以学校办学历史为根基。以此为基础建设与本校文化基因相符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成才教育”作为我校的课程发展之根,具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而这基因也必然融入在当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中。
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2
通过摄制三维全景图片建立校园园景的数字三维空间图片库, 建设高校独有的校园园景数据库, 能够永久保存校园园景的全部信息, 包括具体空间方位数据, 同时可作为今后校园要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将三维空间全景图片嵌入于高校的“数字校园”平台, 用户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访问, 能够让外界更直观的了解高校的概况和特色, 可以增强高校对外界的宣传作用, 以及帮助新生进校对校园的熟悉与感知。
本文基于“数字校园”建设的理念, 提出一种较为新颖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具体创新点包括: (1) 研究三维全景图片的摄制原理; (2) 如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精确度高的校园景观建筑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 并简述数据的后期处理及经验感受; (3) 三维全景图片与三维激光扫描在“数字校园”建设上的结合应用。
1 三维全景图片技术
三维全景是以实际照片为素材, 采用图像拼合插值技术, 建立具有真实效果的虚拟场景, 通过网络技术将全景场景加载到互联网上供用户体验观赏。它在技术上较为简单和实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三维电子商务, 如在线的房地产楼盘展示、产品展示、虚拟旅游等领域。
三维全景图片的分类: (1) 360度柱型全景:较为简单的全景场景图片。场景视角是水平360度, 因此不能进行俯视和仰视。 (2) 720度球型全景:球形全景的场景视角是水平360度, 上下360度, 包含了整个天地视角的全景照片。 (3) 立方体切片全景:与球型全景一样, 可看到场景的任意角度。与球形全景相比, 在观赏效果上有效减缓了一般全景图片在改变视角时鱼眼变形效果严重的问题。
2 三维全景图片拍摄原理
三维全景图片拍摄对技术要求较高, 拍摄者要清楚知道相机节点, 并保证拍摄过程镜头节点尽量不被移动。对于全景拍摄, 场景点的选择决定了三维全景图片的最终效果。三维全景的拍摄主要有两种方法, 手持式三维全景图片拍摄法及全景云台节点调整拍摄法。
2.1 手持式三维全景图片拍摄法原理
手持式拍摄法只需要一台相机就能做到全景图片拍摄。此方法要求拍摄者能清楚知道相机节点位置。拍摄过程其实就是把拍摄者充当“全景节点云台”, 通过有效练习和经验积累后可以得到很高的成功率。
保证节点位置尽量不被移动是手持全景拍摄最核心的原理技术难点, 因为镜头节点位置的精确度对三维全景图片的后期拼接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前提。下面将较为详细的分析镜头节点原理及如何精确定位节点位置。
节点是镜头的光学中心。一般我们会以相机的底座螺丝孔做为相机旋转的中心, 但这样的旋转对全景拍摄的高精度拼接处理要求是远远不足的。如图1 (a) 所示, 使用相机对前方的两根筷子以不同的角度拍摄三张照片, 这种旋转的拍摄可能会因为视角导致三张照片分别对物体的表现是不可能实现高精度拼接。
如图2 (b) 所示, 当相机的旋转位置是镜头节点处时, 这时旋转相机, 三张照片对物体的表现是一致的, 这个点就是节点, 以光学中心旋转镜头, 前后物体透视不会发生变化, 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拼接照片的精度。只要固定住节点, 无论以水平或垂直甚至任何方向去旋转相机, 它都可以保证在画面中物体的关系是统一的。
通过对手持全景拍摄法有效练习和经验积累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选点结论, 手持全景摄影入门时最好遵循下面几个选点规则: (1) 由于全景图片拼接处理对节点精确度要求很高, 尽量不要到狭窄空间拍摄; (2) 尽量不要在有很多规则线条的地方进行拍摄。
2.2 全景云台节点调整拍摄法原理
全景节点云台能够保证相机在三角架上旋转构图的时候保证相机运动轴心位于节点上, 大大提高后期拼图的精度度。不过仅仅有云台是不行的, 还需正确的调整全景云台使相机的旋转位置位于镜头节点处。调整全景云台上相机的节点需要精确的计算和不断的调整, 主要按一下两步调整。 (1) 对准镜头轴与三角架旋转轴。传统方法是目测, 正向面对相机, 观察镜头中心点是否在脚架的中心轴线上, 误差控制到2mm左右, 调整节点时, 还要考虑中轴没对准的因素, 使全景云台的调整变得相当复杂; (2) 在镜头轴线上找到并对准节点位置 (镜头节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如2.1所述) 。
2.3 全景图片的后期拼接处理
全景无缝拼接处理软件主要有PTGui Pro、Autopano Giga等。现有的全景图像拼接生成算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基于特征的方法、基于流的方法和基于相位相关的方法。在得到拼接好的图像后, 还需要对图像重叠部分进行处理, 以实现图像的无缝拼接。目前经常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像缝合技术就是线性插值法[2] (Linear Interpolation) 。
本文使用PTGui Pro进行全景图片的无缝拼接, 步骤如下: (1) 照片素材的对齐。将相邻图像按照重叠影像部分叠放在一起, 通过软件计算照片素材重叠区域自动对齐; (2) 照片素材的变形处理。图像边缘会由于相邻两张图像的角度不同而无法100%完全拼接, 因此必须将重叠影像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操作; (3) 混合。相邻两张图像的边界处不能完全接合, 很可能产生边界线。所以软件能够自动对边界部分进行淡化处理, 使其透明度降低, 从而达到两个图像混合在一起的目的。 (4) 全景图片色彩处理。由于拍摄过程的环境光线明暗、旋转角度差异等因素导致全景图片有些区域曝光过度等问题, 通过手动调整曝光修正等操作达到满意效果。
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技术, 已成为空间数据采集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可用于城市建筑三维重建和建筑信息采集、智慧城市构建、数字校园可视化管理、工程测量、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信息BIM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等领域。
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
目前主流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主要有美国的FARO Focus 3D系统、瑞士的Leica HDS系统等。本文将以Focus 3D扫描仪简单的介绍三维激光扫描原理。
在Focus 3D三维激光扫描仪内, 有1个激光脉冲发射体, 2个反光镜快速旋转, 将发射体发出的窄束激光脉冲依次扫过被测站点。扫描过程中, 自动测量每个激光脉冲从发出到被测物表面再返回仪器所经过的时间来得出距离, 同时编码器测量每个脉冲的角度, 获取被测物体的三维真实坐标, 形成了被测物体的点云图。利用FARO SCENE软件可快速处理点云原始数据, 并能够输出各类点云数据 (如.ptx、.ptc、.xyz等) , 用于三维建模、断面图的绘制等。数据也可用Navisworks、Pointools软件在完成乏维交互式可视化检测及概念设计等。
3.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数据采集的工程流程及三维建模方法
使用FARO三维激光扫描系统采集校园建筑数据的工作流程及三维建模大致分为三部分, 如图3所示: (1) 计划制定; (2) 外业数据采集; (3) 内业数据处理。
(1) 三维激光扫描计划制定: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外业数据采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项目后续的进展和最终成果, 主要包括:设计合理的扫描路线、确定扫描精度、设站数、标靶的布设等。
(2) 外业数据采集:可分为几个步骤: (1) 踏勘扫描场地, 根据现场情况估计扫描站点数 (2) 为了布设高精度的标靶网, 要保证每个标靶和至少两个控制点通视。 (3) 三维扫描, 扫描的分辨率设置为1/4, 为了能够准确地提取靶标中心点, 对靶标分别采取了较高分辨率的扫描。
(3) 内业数据处理: (1) 点云去噪与补洞。由于扫描场景有人员车辆等导致原始数据含有较大噪点, 使用Pointools Edit中进行彻底的去噪。 (2) 站点配准。使用球形控制点配准, 将点云配准到控制网坐标系下; (3) 三维模型重建[4]。在大楼周围布设一条闭合导线, 用电子全站仪SET230R测定导线的边长和转折角, 经过平差计算得到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 得到建筑物结构体的三维线划图, 将测得的全部数据用AutoLISP程序处理, 进行自动连线, 并按要求添加轴线以及进行注记。对总线框图进行渲染和三维处理, 得到其三维模型。
3.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操作应用技能总结
我们总结了大量数字校园三维激光扫描项目的经验并结合FARO Focus 3D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特点等总结了以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经验: (1) 扫描区域扫描路线草图绘制:外业数据采集工作之前, 根据实地勘探绘制扫描区域草图, 标明控制点、扫描站点和标靶布设位置等, 以便后续数据处理时参考。 (2) 扫描站点布设:在标靶点附近选择扫描站点。扫描站点的布设要符合: (1) 站点必须选择在平坦、稳定的地方, 严禁在路上的石块、杂草丛生等地方安置仪器; (2) 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 每个扫描站点应能最大范围地扫描到目标场景; (3) 尽量确保每个扫描站点上无被遮挡区域。 (3) 标靶布设:根据扫描要求和扫描环境的实际情况, 在扫描区域内布设标靶。应将标靶布设在站点与站点的重叠区域内, 且至少布设三个以上的标靶, 布设标靶时应注意不能将其布设在一条直线上。
4 三维全景图片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构建数字校园上的实际应用
4.1 基于三维全景图片的数字校园可视化平台的建设
通过全景数据采集, 对采集的实景数据分类和处理, 将实景数据和数字地图坐标数据进行整合, 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园全景漫游观看服务;通过互联网及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将含有全景漫游及地图数据的管理服务提供给客户端用户。如图4所示, 该平台主要包含全景漫游在线观看服务和可视化管理服务两大模块。
4.2 全景拍摄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一种数字化三维空间全景图片格式
一般的全景图片摄制方法已经较为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全景摄像技术结合起来用于景点图像, 获取实验数据和最佳配置的参数范围, 提出了制作一种包含景点空间环境xyz坐标信息的三维全景图片的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应用Foucs 3D扫描仪, 激光扫描获取景点空间点云数据, 结合全景摄像将RGB信息标定贴敷到点云数据上, 使得最后形成的图片是真正的三维空间彩色图片, 而且还可以提供图片中物体的三维空间坐标信息。
5 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维全景图片摄制技术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上的实际应用。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三维全景技术的拍摄及制作原理。通过研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校园建筑及地理信息的空间信息采集、校园建筑三维模型重建等技术原理、操作方法、具体项目工作流程, 详细总结归纳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实际应用技能, 给数字校园建设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思路。
摘要:“数字校园”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字方式对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展示与管理。其中校园园景的三维全景数字空间图片及校园建筑的数字化点云数据扫描是建设数字校园的基础, 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通过讲述三维全景图片摄制技术原理并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建立数字校园空间方位数据库, 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能够直观的向外界展现校园的真实景观。
关键词:数字校园,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全景图片,点云数据
参考文献
[1]赵毅力, 徐丹.基于全景图像的虚拟漫游系统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1.06.11-14.
[2]刘德利, 张亚双.数字校园三维景观建模方法的分析与应用[J].工程技术, 2011.05.73-74.
[3]刘春, 杨伟.三维激光扫描对城市空间特征的采集和建模[J].同济大学学报, 2000.09.315-321.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3
一、开展社团活动,积累课程
社团活动是开发、积累、完善课程的有效途径。开展社团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组织社团活动,因为学生的需要就是社团存在的理由。二要了解教师的专长、家庭和社区的资源,这是解决社团活动师资问题的好办法。为此,我校首先成立社团领导实施小组,广泛征询学生的意愿,统计整理形成课程菜单,确定社团项目。学校采用项目管理的形式完善社团活动,促进社团发展。学生自由选择1~2个项目参加,最大化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帮助孩子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学校从时间、空间、经费上给予保障,促使学生人人都有特长,人人都能成才。
二、凸显校本特色,优化课程
校本特色是历史的积淀,凝聚着历届师生的精神和智慧。课程改革引领各校将这些校本特色进一步发展成特色课程,很多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优秀的成果。所以,学校要以这些课程为示范,引导教师做课程的实践者,优化课程。
京剧进人我校已经有22个春秋。期间,学校先后成立了“小杜鹃京剧艺术团”,开辟了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京剧苑”,编印了《创造与享受艺术化的人生》校本教材,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在中小学开发利用京剧资源的研究》作为引领。因此,京剧在我校不论是普及教育还是专业培养、不论是表演活动还是课程教育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课程形态,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为各社团活动的开展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有力地促进了社团发展。
目前,我校从文学、科学、艺术、体育、社会五个方面开出了30个课程供学生选择,并逐步形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特点。例如文学方面中有一个课程,低年段叫“故事与表演”,中年段叫“演讲与口才”,高年段叫“创作与赏析”,这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深受孩子的喜爱。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创造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校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给老师更多创造课程的机会,给孩子搭建更广泛的舞台。我校通过健全综合实践课程组织网络,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研讨从而合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科学确定序列性的活动专题,建立“档案袋”式的具体操作评价模式(将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资料卡的形式存入档案袋)。组织开展综合实践课评比,整理推出《综合实践活动精品案例》,调动广大教师创造课程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促进学校课程建设。
四、深入“体育、艺术2+1”活动,充实课程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4
摘要: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一所优秀的学校最关注的永远是课程建设。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的终身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课程特色化实践思考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是依托逐步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最终目的的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坚持“质量兴校、科研兴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特色,提出了“润泽生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特色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其提出正是基于长期以来教育存在的过度失衡、忽视差异等弊端。校本课程要满足学生群体的要求,更要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推进课程特色化建设,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一)特色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出发,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大内容为经线,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渠道为纬线,编织了一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生活化生命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1.开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一是结合民汉合校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大课间民族舞蹈大家跳、少数民族学生学唱京剧课程。目的是促进各族师生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在汉语班开设每周一节维语课。三是开展“手拉手,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系列德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民族团结好少年、模范教师、模范班级”的评选、演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讲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模范的事迹;四是在构建新型的家长学校课程,通过丰富的家长培训群众宣传学校文化、教育法规
和双语教育政策。同时,利用假期在学生中开展道德实践,在教师中开展了“大家访”活动,使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到教育文化的创建中去,拓宽了课程文化的领域。
2.开发爱家乡、爱学校教育课程
(1)学校开发了《可爱的家乡——奇台》校本教材并且分年段进行实施。如:低段的学生主要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知道校风、校训、校规、校纪的形成过程。中段的学生要了解学校的发展史,了解学校各个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自豪感。高段的学生了解学校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名学生、名教师、名校长的先进事迹,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2)学校逢节的征文活动都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每周升旗时国旗下的讲话,就讲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通过以上课程的开发,形成《奇台XX学校教育志》和《学生优秀作文集》。
(3)让学生了解奇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矿产物资、民俗风情,形成语文、社会、自然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安排学生每月校外实践活动,了解自然和人文及民风民俗等。根据学科的特点有自然、社会、语文学科的教师负责课程指导,师生共同考察、搜集形成不同形式的文字材料。
3.开发自爱教育课程
(1)学生自爱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体现的,围绕这些目标,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礼仪教育、健康人格培养、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和生存训练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2)德育阵地系列。通过升旗仪式、广播站、主题班会、宣传栏、法制报告会、征文比赛、等,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都是依据学生思想实际,抓住社会热点或教育契机,突出德育主题,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10年如一日,坚持不缀,现已成学校特色德育课程资源之一。
(二)开发书法课程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鲜明地体现着炎黄子孙的卓越智慧和对和谐社会理想境界执著追求。静心写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坚强,写字过程也是育人过程。
我校将写字课排进了课程表,一是写字育人,养成教育应贯彻全过程。书法写字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将写字能“育德”、“启智”、“审美”、“健体”和养“习惯”等方面的共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要突出对学生的修养进行指导。如,培养认真、庄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执笔,提出作品正确、清楚、整洁、美观等要求,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具有专心、细心、耐心、恒心、责任心和严谨治学的下一代。二是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同步推进。对面上的学生,可通过写字课、天天练等教学组织形式提出普遍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他们的写好字素养。针对书法兴趣小组或书法特长班的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地不断提升他们的书法写字素养,使书法写字课程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开发经典诵读课程
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主要做法如下:
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每天早上课前3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
午读——让阅读成为习惯。为了引领学生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我校每天下午课前30分钟的阅读课,号召学生在教室内静静地自由阅读、做读书笔记。
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提倡学生每天睡前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绘本、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形式、不限篇幅、但力求真实。
(四)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
学校传承丰厚的文化积淀,开发了以音乐、美术、体育为基础的艺术类学科共十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使艺术渗透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中,推动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其生命得到全面和谐成长与发展的教育。
1.我们对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三统一”目标,即:艺术课程实现保底、实践与提高相统一;注重艺术课程整体育人,实现审美情感、审美知识、审美经历、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相统一;注重教学过程赏心悦目,实现艺术课程内容与艺术的教学方式的统一。
2.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艺术课程设置。整体构建学校课程成为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对艺术课程作整体构建,做到均衡、综合、可选择。(附选课表)
3.开展丰富的艺体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少儿田径运动会及“五环一体”系列化课外活动。即校园休闲“二三一”。要求每生每周读两本新书,一副棋、一件乐器、一种健身的器具;每年六一节学生文艺展演和各类作品展评(书画、摄影、绘本、文集等)。
4.校本课程统一时间,每周五下午一小时,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学校把各个年级的校本课程列出清单,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课。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行政班级授课制,一个年级同时开出多门校本课程,多个教学班同时开课,学生依据自己的选择,实行走班上课。
二、加强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让学生了有选择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这样,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能力,而且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体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
(二)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三级课程的优化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过程和体验。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智慧的启迪。
(三)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建设,特色建设是一个需
要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实践中,我们在“发现问题—反思实践—完善提升”的不断循环往复中,三级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学校特色日益鲜明。
总之,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需要所有师生的参与,需要环境的创设,需要资源的开发,需要师生通过日常教育生活实践共同去体验、去积淀。由此可见,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对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程建设是教育永恒的课题。落实课程理念,优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铸就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1] 陈大超.学校管理就是服务辨析[j].辽宁教育:2002,(4).[2]刘飞.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治和谐共存的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9,(4).[3]宁梅.打造特色学校,为学生发展服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4).[4] 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陈红云.简论中小学学校特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6]王建华.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J],东师基础教育,2012,(6)
[7] 张谦.乌克兰的主体实验学校、美国的多语实验学校 [J],天津教育,1980,(3)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对全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激励。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地,近年来,**积极践行“两山论”,探索生态价值工程,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了重大成效,在生态修复工程整治、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制度改革创新、配套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示范经验。
一、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针对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特征以及考虑施工场地环境,采用“边坡削方+坡脚回填+土地平整及边坡整形+挡土墙+截水沟”综合治理方案,有效消除多年安全隐患,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在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方案,对项目进行土地复垦,增加建设用地、耕地以及建设用地指标收益,解决治理工程和乡村振兴等资金问题,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
引进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种植经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通过社会资本合作和市场机制,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土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和集体收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二、坚持传统与新型并重,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
基于冶金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现状,**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壮大“两山”基础。
传统与新兴产业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钢铁、矿山等智能化改造,建设绿色钢厂、绿色矿山,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等,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好**生态资源,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依托**现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1个千亿级,低碳冶金、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5个五百亿级,现代物流、超硬材料、现代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金融、航空配套、清洁能源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
三、改革创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为承担多项中央级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制度城市,**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资产融资等制度,创新“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机制,为生态价值工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测算生态服务价值。紧跟国家要求,通过补充调查、变动调查、利用上级数据等多种技术方法,突破数据缺失难题,完成全市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四个账号的汇总、审评及评估工作,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区域内生态“家底”,同时与高校合作编制《**区生态价值与金融问题研究报告》,准确测算全市各区及**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建立起各区间责权利相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年至20**年**区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亿元,绿水青山兑现的“真金白银”,进一步激发了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价值实现。以林权质押贷款为切入点,在**区设立生态金融试点,利用生态风险补偿基金,拓展生态资产质押融资范围,推动生态资产质押融资品种全覆盖,促进生态价值实现。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紧盯江河湖港特色,通过生态治理和旅游导入,增强旅游竞争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采用青瓦盖顶、砖瓦正脊等传统民居风格,加上建设田园村道、森林氧道、人文古道等,重构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提升村庄形象,实现产业旅游化,增强旅游竞争力。
顺应自然规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准确把握村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完善、创新村庄规划,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聚焦文创产业,聚焦要素资源,夯实村庄产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村庄多方参与、多元投资,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继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跨区合作、制定处罚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机制等措施,增加企业参与积极性,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必须进一步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建立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落实绿色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必须进一步发挥**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等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湖北“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平台”,组建登记结算机构,加强与沿江兄弟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确保碳市场登记、结算、分配和履约等服务顺利开展,有效配置市场资源,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者的违法成本。加快培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发展鉴定评估市场,加强鉴定评估管理,深化实践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等管理制度,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
交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6
交通之魂,文以铸之。正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一条公路,在没有形成或赋予它相应的文化时,它只是一条可以通行的普普通通的公路,但一旦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极可能就是一条名路,它
就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成为一条体现文化精神、道德力量并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路。公路如此,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也如此。有了文化上的生命力,这个单位、这个行业就能活力无限,长盛不衰。
“交通乃文明之舟,交通与文明相伴,与文化共生”。从秦开五尺、汉修南夷到云南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昆明西站至碧鸡关公路建成,再到战火硝烟中用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直到今天纵横四方、八面来风的密密路网……两千多年的云南文明史始终与交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联。而在云南交通起步、发展的进程中,云南交通文化也经由孕育、发轫而至鼎盛。
当前,紧紧抓住云南深入实施大通道和“桥头堡”建设机遇,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动力,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将行业文化建设和行业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发展的文化环境,是云南交通人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责任。为此,我们需要对云南交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系统认识,对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对云南交通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一、云南交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交通文化与云南交通发展共生共融,是几千年云南交通发展中最高级的精神潜流,她潜藏于红土高原的条条公路与座座桥梁之中,隐匿在记载云南交通发展的残章断句之中,体现在一代代云南交通人的精神气度之中。云南交通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鲜明的时代性。
(一)云南交通文化的基本概念
人活一百年,树活一千年,文化能活上万年。孔子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可是他的名字却代代相传,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广泛传播至全世界。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在重大考验与困难面前坚如磐石,万众一心,说到底就是中华文化在起作用,也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文化。“文化”一词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而“化”的本义,则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在《庄子·逍遥游》中:“化而为鸟,其名日鹏。”《易经·责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时至今日,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化,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指某一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等等的综合体现。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深刻地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也就深刻地影响着该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故有,有文化的行业,才是负责任的行业、先进的行业;有文化的单位,才是有活力的单位、文明的单位;有文化的人,才是有品位的人、智慧的人。
云南交通文化。云南交通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是云南交通发展历史的沉淀,也是交通人基于云南独有的地理自然条件、在推进交通发展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如公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和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是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工作中形成的礼仪风貌等行为模式,两者介于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之间。心态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等心理因素,是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同时也是交通文化的核心,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相互交融,并对后三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道德文化。“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长胜靠文化”。道德文化是云南交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重中之重是抓好职工道德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素养,是一个始于素养、忠于素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把职工道德文化建设摆在交通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在全行业大力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文化氛围。
(二)云南交通文化与交通发展同步
“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刘熙《释名》)道路是经过人们踩踏而成,这是原始的交通,也是交通肇始。云南高山峡谷、大江大河的地貌阻碍了云南与外界的经济文化往来,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人类祖先用脚踩出了一条条羊肠鸟道。为改变云南交通闭塞的状态,自秦汉始,古代先人依靠刀凿斧劈修筑了“五尺道”、“
西夷道”等步驿道;至明清,云南驿道内联四川、贵州、广西,外接缅甸、越南、老挝。民国时期,云南始有公路,其中以修筑于1938年的滇缅公路最为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云南交通发展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农村公路竞相发展,水运建设突飞猛进。时至今日,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蔚为可观。从云南几千年的交通发展史看,无论是步驿道发展期,还是现代交通发展期,受制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既有蓬勃发展的势头,也有相对停滞的低谷,总体呈现为时断时续的状态。
交通文化与交通发展同步。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或某个特殊节点,交通文化就会凸显,并支撑交通发展,而交通发展相对停滞时,交通文化就会潜隐,但不会消亡。南方丝路形成初期,“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民谣记录了古人开山筑路、不畏艰难的情怀;唐朝是云南驿道网络初步形成时期,“驿”、“馆”文化始兴;云南驿道在元代实现了大规模发展,“站赤”建设深入影响了云南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云南交通文化体现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献身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处于困难时期,云南交通文化就突出了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特质。可见,源远流长的云南交通发展史铸就了云南交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而云南交通发展时断时续的状态也直接导致云南交通文化呈现出时隐时显的特点。
(三)云南交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交通文化的凝聚力是交通行业所具有的聚集、吸引、团结和组织全体交通人的向心力,也是交通行业赖以发展的内在力量。相对于体量庞大的云南交通物态而言,云南交通文化体量很小,然而却贯穿于整个云南交通物态的发展、有效支撑了交通物态发展,这就是交通文化凝聚力作用的体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云南交通文化的自然凝聚力,表现为一个在红土高原从事相同行业的群体所形成团聚力量和亲合力,以及特定的语言体系、思维习惯、相同习俗和对交通行业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是云南交通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云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韧性;云南地处边疆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又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既有与全国交通文化的共性,又有“多血质”的个性;云南文化融合的特征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在保留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文化思想。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云南交通文化特有的凝聚力,对云南交通文化现象起到吸附作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调整、丰富,成为推动交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云南交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云南交通文化在交通不同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云南交通人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如秦汉时期,为突破大山阻隔,江河围困,开山筑路者体现的是开拓人格;云南驿道发展时期,马帮成为云南与外界沟通的重要载体,这时体现的是坚韧人格;滇缅公路时期,筑路大军冒弹雨、舍生死抢通生命线,体现的是英雄人格;新中国成立初期,筑路工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推进云南交通实现大发展,体现的是奋斗人格;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并快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网络迅速延伸,农村公路等级不断提升,水运建设加快推进,云南交通人体现的是创新人格。各个时期的人格特征是云南交通人区别于其他行业从业者和其他省区同行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也是对云南交通人这个群体气质培养与形成的要求。
(五)云南交通文化引导交通职工有品位的生活
通过交通文化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交通职工健康、和谐、正常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而职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行业前进的动力、永不枯竭的源泉,交通文化也在这种不懈追求中,孕育、催生和演进。为此,要着力改善交通职工民生。改善民生,既要改善社会民生,也要改善行业民生和职工民生;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我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工作,服务好基层单位发展和职工全面发展。对广大交通职工政治上要多帮助、工作上要多支持、生活上要多关心,努力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特别是解决好在住房、就医、交通、餐饮、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真正让大家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增强作为云南交通人的归宿感和自豪感。最终形成这样的交通职工道德文化环境:“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交通文化建设是云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必然要求,是交通人助推新跨越和实现“云南梦”、“中国梦”的重要责任。
二、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党组高度重视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紧紧抓住“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关键,以职工道德文化建设为基础,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着力提炼行业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理念,构建行业理念识别体系;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职工行为,构建行业行为识别体系;统一行业外在标志,构建行业视觉识别体系,使行业文化建设成为推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自觉已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逐步形成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构建了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行业核心价值观;以“发展现代交通,做好‘三个服务’”的行业使命;以“建设一个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让各兄弟民族享受高品质的运输服务,让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让交通与人、与自然、与社会更加和谐”的共同愿景;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行业精神;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相对统一的行业价值准则和职工行为规范,并使之转化为广大交通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实现职工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创建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滇西公路文化走廊”、“滇南绿色生态走廊”和“云南公路馆”成为展示公路文化的精品。“路畅人和”被列为为“十二五”首批候选交通运输文化品牌,大丽高速被列为全国公路文化建设示范路,保腾高速被列为全国高速公路建设领域科技文化示范项目。省公路投资公司、怒江公路总段分别被命名为第二、三批“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昆磨路政支队等13家单位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先行开展交通运输行业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窗口(文明)单位。8家交通运输行业基层单位被评为“全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一大批文明单位、示范窗口和个人受到省、部表彰。涌现了杨晓川、赵家富、汪建明、铁飞燕、和星、李志奎等一批交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在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中涌现出了10位“路县长”和30位“路乡长”。交通运输部文明委曾给予高度评价:“亮点突出,方法和形式多样,把交通行业文化与路域文化有机结合,在全国独树一帜,云南公路文化的一些经验可向全国推广”。
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先后组织了“昆瑞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重走滇缅路”摄影大奖赛、“昆磨杯”摄影大赛、云南古道古桥古驿站摄影大赛,“云南交通辉煌60年”巡展。出版了《滇缅公路--镌刻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从茶马古道到昆曼国际大通道》、《1978—2008云南交通30年嬗变》、《云南古道古桥古驿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云南省交通运输职工摄影作品集》等大型画册。举办了“和谐交通平安颂”文艺晚会,特别是去年在北京举办的交通运输部春节团拜会,云南交通文艺骨干精心准备、倾情演出,为交通运输部送去了一台充满节日喜庆色彩、展现七彩云南风情的高质量高水平节目,充分展示了部省之间的浓厚情谊,充分展示了云南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云南交通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部领导的一致好评。
形成了一套行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2006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后,全行业成立了推进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不断加强和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出台了《云南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评审条件与表彰机制,在品牌选树、示范单位创建、典型培育、总结表彰及推广示范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更加突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确立了交通文化建设的八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体现特色、重在领导、系统运作、追求卓越、突出经济、继承传统。提出了交通文化建设的五个主要步骤和方法: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着力构建价值体系、建立保障体系、践行价值理念、开展绩效评估。
助推交通建设大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省国道主干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省级通道建设、“兴边富民工程”沿边公路网建设圆满完成,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943公里,“七出省、四出境”大通道朝着全面高速化目标迈进。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4万公里,全省129个县中123个通高等级公路,“县县通高”目标基本实现。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改建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3.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规模达18万公里,全省乡镇通畅率达到94%;行政村通畅率和通达率分别达到36%和98%,农村交通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水运建设异军突起,水运投资快速增长,新增航道2194公里。
(二)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仍然存在差距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仍然不够扎实,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现阶段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任务、实施步骤、重点工作分析研究还不够透彻。二是行业文化建设体系还不够完整,在行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以及符合各单位实际、体现科学管理要求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在组织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都缺乏工作机制,文化建设普遍缺经费、缺人员、缺编制,缺乏培训体系与激励机制,在行业内部也未建立起文化建设交流平台,整个行业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全省交通文化的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四是职工道德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现象在交通运输行业依然存在,少数职工的思想道德状况让人堪忧,如政治意识有所淡化、道德标准有所模糊、价值取向个人利益化、生活目标有所盲目。
(三)交通文化发展要与云南大交通建设相适应
2008年3月,国家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以及建设部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并入交通部,并成立交通运输部,大交通的概念随之提出。此次整合交通的大部门体制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国家站在大交通的高度,通盘考虑、合理构建多元协调的交通体系,宏观战略性地调配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交通资源。今年3月,按照新的职责,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发展,可以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无缝”连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交通格局。这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符合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交通格局的形成,为云南大交通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云南交通文化大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和空间。
云南交通文化发展为云南大交通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撑等“软环境”,而云南大交通建设为云南交通文化发展造就了基础设施、技术保障等“硬环境”,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软实力为目标,大力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云南大交通建设要求、符合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行业发展特色的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体系先进文化凝心聚力、用高尚精神统一思想,用科学管理规范行为,用优秀品牌提升形象,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实力、竞争力得到全面地提升。
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以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巩固全行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以推进文化建设和行业管理相融共进为目标,着力创新文化管理实践活动;以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契机,着力提升子系统文化建设水平;以加强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培树为重点,着力打造影响力较强的行业文化品牌;以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着力改善行业文化阵地的环境条件;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以文化人、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到“十二五”末,争创具有重要影响的10个文化品牌、20个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10个先进典型;争取打造30个省部级“青年文明号”,5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00个厅级“巾帼建功”单位;90%以上的厅属单位成为省部级以上文明单位。
三、着力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
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要大力发掘文化载体的深度(区域性、民族性及生态性)和广度(传承性、公益性及群居性),创新驱动行业文化发展。而核心就是不断发展和提升交通修养,把交通修养作为文化建设服务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境界和动力源,努力加强职工道德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8个字:立德、创牌、聚力、铸魂。
(一)立德
道德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通常代表了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道德是自律,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是它律,是道德的底线。第二种形态: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组成。第三种形态:道德规范是社会或阶级用于和人们利益关系之间行为准则,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道德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立德,就是以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为契机,加强职工道德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核心价值倡导行动、道德模范示范行动、文明主题创建行动、文化精品培育行动、行业形象塑造行动”五大行动,进一步提升专项活动成效。重点倡导和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本内容的交通职业道德,切实树立交通运输行业“道德标杆”,积极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行业文明服务水平。
爱岗敬业是关键。要求广大交通从业人员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交通行业为全社会提供交通基础设施和客货运输服务,交通工程建设关乎百年发展大计,客货运输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要求从业人员要敬重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为保证工程建设和运输服务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诚实守信是基础。要做到诚实、诚恳,讲信义、守信用。交通行业倡导并实践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要着眼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近年来重点抓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出租车司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等),健全诚信机制,强化诚信意识,做负责任的行业、负责任的部门和负责任的岗位,努力提高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和信誉度。
服务群众是目的。服务是交通的本质属性,做好服务是交通发展的突出主题。要通过开展文明单位、示范窗口和岗位标兵建设活动,大力推行热情服务、周到服务、规范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做好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奉献社会是根本。交通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广大交通从业人员要将奉献社会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本职工作,以宽广的胸襟和坦荡的胸怀,以自己的才华和汗水真情地反哺人民、回馈社会,以奉献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肯定。
立德,就是要把交通修养、道德文化建设贯穿到广大交通职工做人做事全过程,做到决事一板一拍,处事以心换心,做事用心用力。
(二)创牌
交通文化是支撑行业发展的软实力。如何把软实力转化为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硬动力,着力点就是创牌,重点围绕行业建、管、养、运四个大系统,创立独有的文化品牌和“道德标杆”,在行业内人人熟知,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同时,真正把交通修养、交通职工的道德力量转化为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建设系统要创立“筑康庄道,架民生桥”的文化品牌。自古以来,修桥铺路就被视为大善事、大好事。但人的生命有限,而修路架桥的事业无限,所以要在交通建设单位和部门中倡导“人生能修几条路,少留遗憾多创优”的理念。把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事业结合起来,从修路是锤炼人生价值、培育优秀品格、塑造团队精神的高度。
路政系统要创立“依法护路,路畅人和”的文化品牌。公路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国家是其产权所有者的特性决定了路政部门作为其维护者,依法履行好维护好路产路权的权力。路政作为交通行政执法的窗口单位,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基本要求,不粗暴执法、不以罚代管,而是追求程序正义、实体正义,让执法对象在和风细雨中自觉纠正违法行为。
养护系统要创立“用心养路,路平人安”的文化品牌。从物理层面而言,修路是基础,养路是关键,“养”是“建”的延续,是“建”的巩固。建设的成果需要养路人的劳作来减缓损害的速度,通过采用各种科学手段降低养护成本,保持公路的完好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于养路的周期远远大于建设周期,也就衍生出养路的文化意义——“养路养人品”,养路是对养路人意志的磨练,是对养路人人品的砥砺,最终以“路平人安”的形式,表现“好人养好路,好路养好人”的辩证统一。
运输系统要创立“快捷便民,安全舒适”的文化品牌。运输是实现人和物空间位置变化的活动,因为有运输需求才会产生建设与养护的需求。运输包括客运和货运,二者的共同点是追求安全和快捷,在此基础上,客运侧重于舒适,就是要变“走得了”为“走得好”;货运侧重于便民,就是货物中转环节尽量少,力争实现转运“零对接”。
创牌,就是要创立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文化品牌,带动交通文化建设,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追有方向、赶有目标。
(三)聚力
聚力,就是唱响行业一首歌,以《彩云之路》为主线,唱响行业主旋律。
歌中这样唱道:七彩的云霞,七彩的梦,七彩的大地是家乡。沟通日月铸通途,飞越天堑舞巨龙。枕着古道的铃声,找寻心灵的渴望。奉献青春的笑容,吟唱幸福之颂。
长长的大路,长长的情,长长的彩练达四方。路绕三江架彩虹,挥动玉带天下通。踏着历史的天路,畅想高原的情怀。牵着希望的春风,迈向金色之梦。
在每一位云南交通职工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心声:如果有一个地方最让我魂牵梦萦,那就是彩云之南;如果有一份事业可以让我们付出一生的青春,那就是交通运输事业。
这首歌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路的这份永世情缘:人与路互为依托,又相互鞭策,其中有多少付出和收获,有多少追求和体现。交通事业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升华的价值,沉淀出了特别的交通精神。
这首歌中跳跃而出的字眼充满豪情和灵感:天堑、巨龙、古道、铃声、彩虹、玉带、天路……与之相对应的是青春、心灵、笑容、希望、情怀和梦想,既深深烙上了云南印记,又真真切切饱含着交通行业的鲜明元素。这首歌所传达出来的云南交通人的风采,既执着敬业、乐于奉献,又乐观豪迈、温情浪漫,因为我们“枕着古道的铃声,找寻心灵的渴望”,因为我们“踏着历史的天路,畅想高原的情怀”。
《彩云之路》是一首歌,也是云南交通人的格言。
(四)铸魂
铸魂,就是树立一种价值理念,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交通修养来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在云南公路事业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公路行业的存在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决定了公路人群体和个人的心理、意识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自发的群体心理和个人心理逐步提升为自觉的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形成了指导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有自身特点的思想文化和群体精神),积极地反作用于公路修建与养护。人路合一,路人不分,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 逐渐萌生出了路性、路品、路德、路魂的文化载体。2003年,把公路行业的这种群体意识即价值体系归纳为“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作为公路行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公路局全面落实“12435”发展思路和“五字”工作目标,实施“321”工程、“7+1” 协调发展和职工“百元增资”计划中凸显了良好效果。08年以后,“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逐渐成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广大职工熟知、践行的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并得到省委学建办、部文明办的认可和推广。前两句是在交通运输厅工作时期提出的。2011年8月以来,结合对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提出的“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的云南新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先后提炼了“谦诚厚德,当好先行”、“谦诚厚德,交融通达”、“谦诚厚德,通达交融”,“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2012年12月,与“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合并为“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交通修养来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并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列为交通道德文化建设的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 是云南交通文化特别是职工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云南交通人的道德标杆。这四句话所赋予的交通修养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更是交通人人生之路上的一切。要把这四句话当作云南交通人立身的基础、立业的根本、立德的准则、立志的源泉,引导大家全心投入云南交通事业,凝聚大家力量攻坚克难,激励大家实现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尊重,找到心灵归属。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作为云南交通人特有的精神文化人格,大到人生观价值观,中到道德行为,小道个性习惯,既是交通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交通人的道德品质,还是交通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交融是精髓,通达是核心,谦诚是态度,厚德是品格。“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精神内核:一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交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交通行业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其他行业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二是云南交通人的共同基因。“云南交通人”是一个共同的称谓,也是一个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群体。把一个人生命置于一项永久的事业中,融入一个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群体中,他的生命和意义将伴随事业的成长和群体的壮大而被无限延长与拓展。伴随着云南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人群体逐渐形成壮大,就需要培育云南交通人的共同基因。三是云南交通人的精神坐标。云南交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落后走向先进,是一条震荡的、无限向上的曲线。伴随这条曲线所产生的向上的、进步的、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内核,就是云南交通人的精神坐标,其作用表现为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时代内涵:交融,交汇融合,和而化之为交融,也就是人与人通过路实现相互交往、物质产品交流和文化与文化实现融合。通达,通行到达,人迹所及为通达,也就是要解决有路可走的问题。通达的程度决定了交融的质量。谦诚,是一种态度。谦,就是谦逊、谦卑,就是对待成绩不满足,不固步自封,始终保持超越的态度。诚,就是诚信、诚实,就是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诚恳的态度。厚德,是一种路径。“德”,就是符合发展规律。厚德,就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升华与创新: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巩固和发展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要靠交通人实践和培育,也就是“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要靠良好的行业风气和道德力量来保障和维护,也就是“畏天畏地畏百姓,多仁多德多贤良”。要靠交通文化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职工和行业的文化自觉、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就是“内固其本,外化其行”。
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修路、养路是特征,人生、人品是境界。“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逻辑关系:路,专指现代意义上通行汽车的公路,也借指人生之路。修人生,就是在修筑公路的艰苦奋斗中修人生之路,修人生的价值,修出智慧的人生。养人品,就是在公路养护中加强自身修养锻炼,塑造良好的品质形象。通过修路养路,逐步调整和完善交通人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哲学内涵:用三句话来作注释,“先把思想之路修通,才能实现路通之价值”,就是交通人要有科学的思想,修路必须先修身,养路必须先养心。“高怀见物理, 和气得天真”,就是交通人要有和谐的理念,努力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公路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天地交而万物通, 陆水畅而百业兴”,就是交通人要有责任和服务的意识,抢抓机遇,为桥头堡建设就是提供得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文化发展:其文化张力与可能,有着三重境界,虽为一生之事,但主要通过“人生黄金三十年”即30至60岁来彰显和展示。第一境界是修路与养路,属于物质基础,就是前十年重技术、打基础、显专长,是确定自我的阶段,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修身与养心,属于生活积累,就是中十年重文化、养品味、显智慧,是认识自我的阶段,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修人生与养人品,属于锤炼提升,就是后十年重修养、塑人格、显魅力,是超越自我的阶段,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执着是意志,担当是责任,智慧是行为。执着,就要正确对待成绩,正视发展问题,正心推动发展,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注重把握中央政策、把握省领导要求和把握社会诉求,增强政治意识;注重现状分析、区域分析和前景分析,提高行业眼光;注重思想高度、实施深度和影响广度,拓展战略思维。担当,是云南交通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追求,具体表现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智慧,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可以分为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要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发展,用科学的思维统一步伐,用科学的思路推动工作。
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先行是支撑点,便捷是关键点,安全是着力点。先行,就是要突出交通运输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四网四节点”,即: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路水联运网;即物流节点、人流节点、站场节点、港航节点建设,构建“布局完善、功能协调、衔接顺畅、高效低耗”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突出交通运输的先导性作用,坚持“一化一引领”,即城乡客运一体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突出交通运输的服务性作用,实现“二站连五区”,即客运站、货运站;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边境口岸经济合作区。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交通科学发展首先是安全发展,只有安全发展才有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效益。没有安全,发展就失去意义,就不可持续。要重点推进生产安全,突出抓好质量安全,精心打造政治安全。便捷,就是要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一是解决有路可走的问题,从数量上满足交通需求;二是解决有好路可走的问题,从质量上满足交通需求;三是解决水运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事业情怀,一种道德力量,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可低估。交通文化建设,要树立在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中找准新定位的认识,通过积极推进交通修养,更好地服务交通运输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作为构建和谐行业的新途径,让交通修养成为广大从业者的共识,形成“同心文化”;把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作为行业文化阵地建设的新选择,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不仅能够更好的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激励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且能够有效占领行业文化阵地,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交通青年是行业发展的未来,是交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交通修养的践行者。交通青年要努力做到自谦而不自卑、自悟而不自扰、自重而不自溺、自修而不自封,共同谱写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正如总书记今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的: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7
一、我校网络课程建设成效
网络课程是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资源保障[3]。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本科教学工程”的文件要求,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 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自2012年起, 学校逐步对50门校级精品课程进行了转型升级和网络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5年9月5日, 我校“课程中心”平台上已建成202门网络课程网站, 总访问量为1740487人次。网络课程建设要求2016年底完成全部必修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 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习题、试题、参考资料、优秀课堂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 为师生提供了免费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另外,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学校在原有任意选修课程基础上, 增设了36门网络通识课程, 创建了网络通识课程学习平台, 内容涵盖了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生、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经济与管理思维六个模块, 已有14420人次在该平台上选课学习,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看重设计制作, 忽视使用、更新和管理
网络课程的建设往往前期投入较大,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课程负责人需要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 包括全部章节的电子教案、授课PPT和授课视频等;同时, 网络课程建设的技术投入也较大, 需要定期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更新。但在实际中, 我们发现, 网络课程设计完了, 制作好了, 但使用的情况、使用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缺少学生的反馈, 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那些技术进步快、与时事紧密相连的课程, 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和调整, 甚至一些网络课程多年没有更新内容。
(二) 教学活动安排少
当前网络课程中最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观看教学视频和学习电子教案, 大部分网络课程往往只是重视教学内容的灌输, 没有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安排, 而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但现有的网络课堂停留在教师通过视频讲授, 学生面对视频接受式的学习。
(三) 教学互动不足
网络课程学习环境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4]。网络课程建设中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建设, 而忽略了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等有效的互动手段, 造成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被动, 从而不能通过交互互动学习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网络课程改进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我校目前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程建设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为了增强现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智能化、个性化,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首先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是学习的核心,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学习者得到有效的学习, 以提高学习效率。
(一) 加强后期课程管理与评价
网络课程前期的投入较大, 但后期使用有待改善, 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加强网络课程的后期管理。如通过加入学生的评价机制,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使用体验中的不足进行反馈和评价, 如界面体验、知识内容、互动模式等, 对网络课程的后期建设与使用进行激励。
(二) 教学内容层次化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提供多层次的网络课程学习内容, 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将教学内容划分成知识点, 若干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构成一个单元。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跳过自己掌握的知识点, 学习深层次的内容和进行扩展学习。同时, 多重感官刺激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 如文本、图像、PPT、动画、音频、视频流媒体素材都是信息媒体的表现方式, 将课程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现,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三) 教学活动探究化
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 也是学习者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网络学习更需要学习者在质疑、调查、探究、实践中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应重视创建探究性活动, 让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和发表意见。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才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将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产生学习归属感和成就感, 增加网络学习积极性。
(四) 提高教学互动的实效性
在网络课程中一般都建设有互动模块, 但互动模块的应用效果好不好, 关键在于学生的问题能不能得到及时的回答。网络课程的学习者没有班级的限制, 都可以共享网络课程的内容, 老师要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指导, 显然要占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解决网络课程互动功能形同虚设的问题, 就要把网络课程中课程组成员的工作量纳入到考核范围, 这样才能激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及时的回答。当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回答的时候就增加了教学互动的归属感、增强了互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五)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理解网络课程内涵
通过专题讲座或参加培训的方式更新教师的医学教育理念, 充分清晰地理解网络课程建设意义。网络课程不是课堂课程的移植与克隆。课堂课程和网络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它们是不同层面的事情;网络课程教学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 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记和背的教学模式。
(六) 完善管理制度
网络课程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网络课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制定网络课程申报、过程管理、课程质量评价、验收和激励制度, 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 以保障网络课程顺利建成, 并高效地投入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 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
四、总结
在“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年中, 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必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建设好、使用好网络课程还需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摘要: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 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内容之一。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我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为下一阶段更好的建设网络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鲁大圣.建设网络课程的思考[J].华章, 2013, (2) :162.
[2]胡庆, 马瑞民, 常瑛.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环境构建, 2013, (3) :71-72.
[3]张红艳.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改进[J].教育与职业, 2014, (17) :139-140.
“雅礼”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篇8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凝聚师生共识,集聚师生共同智慧的过程。田东中学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建设学校课程的自觉,从而形成一个初步完整的“雅礼”学校课程体系:四板块,三层次,两途径。
四板块:国学走进生活,科技融入生活,艺术滋养生活,健康伴随生活。
三层次:一是开发《走近雅礼丛书》,含五种校本教材:《论语分主题读本》《练人练字》《心灵对话》《礼仪伴我行》《金色年华—每日歌会》。二是根据学生要求,学校组建了三十多个“山”字头学生社团:山音文学社、山影书法社、山脉桥牌社、山鹰排球社……三是根据师生申请,以研究性课题组织“学习共同体”。
两途径:校本教材入课表,进教室,社团活动,研究性课题由师生课外自主开展。
一、国学走进生活
深圳特级教师胡立根先生说过:“我们要走向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因此,要学生读经典,不是要学生走进经典时代,相反,是要经典走进我们的时代,走向学生的生活。”让经典走向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和当今这个经济增长,道德滑坡,喧嚣的尘世保持一份适当的距离,构筑一个相对宁静、淡定的精神家园,从而获得朴素的生活态度,从容不迫的气度。同时,亲近经典,养成“诗”性。《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田东中学重点开发的《论语分主题读本》,每周一课时。正如一位专家所评述的:“全书的编排体系,明晰如股股清泉;各篇的注释解说,和悦如缕缕清风……必令学生读而不觉困苦,不感压力,不知不觉抑或欣喜快乐之间获得知识启迪,智慧的濡养和精神的陶冶。”在2012年6月深圳市盐田区课改现场会上,杨玉英老师给与会专家、代表奉献了一场“原生态”的汇报课——《读论语、养诗性》,华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建伟先生评论为:“……兴、观、群、怨占到为止,引领学生接触《论语》,由此明白读诗的重要性,最后去领悟读诗跟人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的关系在哪里。课堂上抓住一个核心,通过跟诗歌有一个约会来表情达意,这就够了,初一的孩子从这时养诗性是很好的,诗性的人生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
对于国学的滋养,田东中学还选择了“写”,开发了《练字练人》的书法教材,建设了书法功能室,每周开设一课时。上课时,在舒缓的民族音乐下,在诗意一般的功能室,学生既练书法,也探寻祖先造字的智慧和人文信息;既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帮助自己养成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学习品质。练字炼人使得学生明白了做人如写字,没有端严的间架就没有飞扬的灵动,没有好的人生态度就不会有惬意的人生。
二、科技融入生活
具有科学精神和应有的科技素养,是田东中学对“雅”者的现代要求。为此,学校成立山奇机器人社、山泉①航模社、山泉②车模航模社、山巍网页制作社等,并提供相应的工作室。让学生做中玩,玩中学,在玩和学中树立科学的态度,吸取科学养分。
学校还选择了30多个研究课题,并成立了30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几年来,对诸如“明斯克航母的去留”、“深圳东部海岸的考察与思考”、“大梅沙环境及水质调查”、“来自水立方奇迹的调查”、“广东客家文化调查”、“同一片蓝天下——在深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调查”、“走进南极”、“探究含羞草的感应性现象”等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明斯克航母的去与留”于2012年获得广东省科技实践课题二等奖。
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生态,探寻历史轨迹,探寻宇宙奥秘,在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研究方法的同时,激发了穷根溯源的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艺术滋养生活
有人说:“年少时有声有色,成人时耳聪目明。”艺术擦亮人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艺术开启人亲近美、创造美的心灵,艺术开启智慧的窗口,艺术滋养多彩的人生。田东中学从2008年以来,确定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是全校歌会时间,并开发了校本教材《金色年华》。所选的歌曲都是孩子们一路歌唱的积累,是田东师生的共同选择。每首歌后的歌词鉴赏,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向孩子们娓娓叙说歌词的美,感染和感动所在。每日歌会,成为田东一道独特的风景。歌会叩开了孩子们心底窗棂,歌声浸润了孩子们的花季雨季。孩子们唱出了自信,唱出了坚强,唱出了对朋友、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对世界的爱,孩子们在歌唱中为自己的成长加油鼓劲,放飞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田东中学的歌会还唱进了社区。每年属地办事处都联合学校在青工集中的社区办一场歌会,形成了很好的辐射。“金色年华”歌会被深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作为教育特色活动,刊载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简报》2010年第7期,并上报省委、中央宣传部、省文明办、中央文明办。
在这一板块里,学校还开发了教材《礼仪伴我行》,以大课形式呈现。《礼仪伴我行》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引导孩子们律己,敬人,得体,大方,修习“雅礼”,崇尚“德美”。
学校组织的山俊礼仪社的孩子们多年来担负盐田区大型活动的礼仪任务,是梧桐山下、大鹏湾畔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山鸣合唱社、山影绘画社、山炫街舞社、山韵葫芦丝社等学生社团,更是孩子们接受艺术熏陶,挥洒青春的乐园。
四、健康伴随生活
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依法依规办学,一直都不会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但有一个例外,节假日田东中学的操场上到处都能看到龙腾虎跃的身影:山鹰①排球社的孩子们在练排球,山鹰②田径社的孩子们在跑道上奔跑,山鹰③羽毛球社的孩子们在搏击,山豹篮球社在角逐。体育教师在多个场地当“义工”,指导着每一个孩子。
强健的体格和阳光的心理是人发展的载体。“健康第一”是根植于田东中学师生心中的观念。为此,学校除开设每周三节体健课,做好两操,每天还坚持上午、下午各开展一次体育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去年下半年,学校引进太极拳教学,目的之一是丰富体育大课间内容,保证学生每天做完两套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多掌握一门终身强身健体的基本技能。
针对目前社会心理问题频发的现象,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践行心理研究,并配备了专职心理学教师,开发了校本教材《心灵对话》,配备了心理辅导室,以心理辅导室为基地,在各个班级设立了“心理气象员”。同时,每周五下午坚持开展“特殊学生心理训练营”,让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会表达,学会交往,学会乐观。
借助课改,田东执着地建设自己的雅礼课程,并形成一个初步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全校师生对建设学校雅礼文化的自觉。
【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全景式05-18
服装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策略研究咨询分析07-09
全景摄影05-12
全景技术07-25
360全景09-12
《全景》10-25
全景信息11-15
全景漫游11-29
银行卡产业全景调研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08-30
口腔全景机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