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工作

2024-05-10

教科研工作(共12篇)

教科研工作 篇1

教科研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可以帮助老师在一种理性的层面反思自己的工作, 以便及时捕捉有用的隐性知识, 挖掘潜在的能力, 提高工作实效。

一、明确价值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任何名校的奇迹都是教师创造的, 但这样的奇迹不会属于急功近利、死拼硬干的教师, 而是归功于充满活力、不断反思、不断优化又永不定型的教师群体。只有重视教科研, 我们的工作才能减少盲目性, 增加自觉性、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 我们要创建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必须依靠教科研, 教科研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成名之源。

我们常常感慨名师的成功, 仰慕名师的成就, 其实伟人并非什么都高, 只是某个方面比别人高许多。会思考, 是登上名师的阶梯。懂科研, 是成为名师的高招。其实, 我们教师的潜能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和总结, 把自己置身于教育科研之中, 我们就一定会从经验型教师渐渐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化。

教学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总是难免的。对于问题, 不少教师也时有所思, 时有所悟, 时有所议。可是他们很多的感悟往往属于“经验式总结”, 而这种经验也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 它总缺少一种调控和支撑力量, 这使得教学成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这个时候教科研就是帮你解决问题的钥匙, 教科研会帮你理清思路指引你走遍迷宫的每一个角落, 并找到出口。天天反思, 天天会有新视角, 天天会有新收获, 这就是教科研的价值所在。

二、合理定位

有时候一提到教科研, 就觉得它应该是一扇科技型的宽阔大门, 门下有一个专家型的研究基石, 门里有一个高深莫测的课题。但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由于脱离现实, 教科研成了应景之作, 好高骛远的教科研让我们迷失方向, 更让我们劳民伤财。这正如一艘不知道要驶向哪个码头的船, 无论吹什么风都是没有用的。

其实, 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 重要的不是自己知道了多少, 而是让学生知道了多少, 这就是一项研究。对于一位好教师来说, 重要的不是指望着带一批好学生, 而是如何把手头上的学生都带好, 这就是一个课题。也就是说, 教学中所遇到的每个问题, 都可以成为教科研所研究的对象。

人在问题中成长, 在明白问题的过程中成功。从教学管理的难点、热点、困惑点入手, 对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 并把反思放大成科学研究, 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既是一种方法、手段, 又是一扇思想、智慧之门。这扇门就在身边, 这扇门似乎很不起眼, 这扇门看上去有点窄小, 但由此入门并出发, 可以让教科研回归实际、回归教师、回归实用。

三、掌握技巧

一个教师的业务进步或专业发展, 主要不是靠灵气或特质, 靠的是日积月累, 不断超越自己。不是光听别人怎么说, 而在于自己的勤于钻研和思考, 逐渐形成自己特色。不仅仅表现在他所擅长的领域比别人知道得多, 还表现在他所不擅长的领域也能够比别人更有热忱地去追求新知, 学得更快、更好。好奇心是一个人年轻心态的标志, 也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标志。

一提到教科研, 就会有老师说, 我的教学工作已经够忙的了, 哪里还有时间去搞科研。其实, 教科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留心积累, 不断反思, 及时整理。一段时间下来, 你会发现, 你的时间容量大了许多。当你的教科研成果出来时, 你更惊奇, 原来教学和科研本身就是统一的, 研在教中, 教在研里。

四、群体协作

从教师教科研活动发展的现状来看, 教师教科研活动已由教师自发的研究向群体和区域的教科研活动转变。成功的教科研活动不是教师个人自发的行为, 而是一种群体协作互助的行为。一个人的研究只是一个点, 而我们研究的问题往往是面上的, 只有点的突破, 很难形成面的突围, 要达到教科研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必须要有团队的合作才能找准方向, 才能行之有效。

另外, 教师教科研也需要一种合作、探究、分享和欣赏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一种科研文化, 更是一种学校文化。如果只有几个人热衷于这项工作, 他们做了什么, 进展怎样, 结果如何都没有人去关心、过问和赏识, 那么, 这几个人的热情也会慢慢消失, 鲜活的灵气也会渐渐埋没于混沌之中。

教科研工作 篇2

2013.6

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几年来,本学期的工作使让我最没有景气的一学期了,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来作用不是很明显,总之问题多于成绩,接下来的时间我觉得要多反思,怎么做才是有效的校本培训,怎么做老师才乐于参加,而且有利于教师成长呢。下面就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回顾如下:

一、学习还有待于加强。

1、加强学科提升活动。

接下来暑期马上就要学科提升考核时间,但是本学期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自己教学的文本没有很好研读,只停留在表面上,或者说大部分教师对文本研读没有兴趣。当然也有个别老师对于学习还下苦功,如陈思思和汤毛毛等一些年经教师。

2、开展了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评比活动。每位老师每学期读一本名著,并且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学校开展评比活动,县里的评比活动就要开始了,希望能获得个好成绩。

二、继续完善教学常规

我们克服师资不匀的困难,采有专兼结合的办法,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为了做好小班化试点工作,在教学常规方面,我们要求老师能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常规方面要体现小班化理念,并且将检查标准中也体现小班化教学理念。在一学期的两次检查中,我们发现,老师在这方面还是要有待于提高。总得来说语文老师不管在集体备课还是在其他方面做提比其他老师要强一些,这也和我们学校师资不均衡相关。

另外加强了对校区四项教学达标工作的指导,本学期还有一位汤毛毛老师参加最后一批活动。通过培训、结对等多种形式,汤老师已经通过县里的验收,希望下学期再接再励通过市里的验收。

三、校本教研、培训方面的工作

校本教研工作是本学期教科研的工作重点,我们在开学工作就绪以后,就积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本学期围绕结合校本培训工作依次开展了德育专题、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专题培训,活动以观看视频、讲座等形式来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为了加强老师的基本功,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学校的自培训项目—简笔画培训,自始自终都在进行当中,培训资源就地取材,邀请了幼儿园美术功底较强的老师来培训指导,再加上平时老师的训练,老师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教师外出培养、培训方面工作

首先我们积极参加县局和学区组织和各种下乡教学培训活动,参加的教师有30多人次;我们校长李老师参加了县组织的骨干校长培训,外出培训回来后,还对我们全体老师展开了培训,老师们都很有兴趣地参与了;陈思思老师和汤毛毛老师参加的新苗班、新教师培训,她们总是很重视,很认真参加每次的外出培训,回来也积极地和老师们交流共享,共成长。另外老师的论文和案例参加县里评比,获奖的人次也有一定的增加。

五、积极开展各类学生活动。

上学期我校结合县和学区工作安排,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学校分别参加了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另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幼儿园的毕业汇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六、不足之处。

由于学校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多于成绩:

1、教师教研兴趣不浓,能力不强。学校优秀人才少,教师老龄化严重,参于教研活动的兴趣不高,应付心理较强。

2、科研成果不多,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不多,在县里面获奖的也不多,主要是指导老师写论文不够。

3、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还有待于加强。

4、综合实践课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还比较迷惘

……

七、下一步打算

面对学校的诸多问题,我们觉得自己要有信心,要有耐心,以身作则。一是加强学习,不学习就落后,不学习问题就只会搞些老掉牙的事,提不起老师们兴趣,二是先抓重点,多思考,多准备,如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活动前多想搞什么好,怎么搞好,尽量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些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然后要身体力行,领导带头写论文,上公开课。最后一点是在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以免在同一个地方老是跌倒。

教科研工作 篇3

关键词: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区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要走高端办学路线更离不开科研的支撑,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科研。“依托科研创品牌学校、借助科研打造名师”是新课程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发展思路。通过科研提升学校品位,通过科研打造名师,立足“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学”的教科研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教科研工作方式,可以很好地营造教科研氛围,形成人人积极投身教科研的喜人局面。如果我们能明确完善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及骨干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关注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切实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一定能打造出教育科研品牌。

一、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强化基础性

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离不开基层学校,离不开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那么如何加强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引领基层学校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并为基层学校“出谋划策”呢?我认为:教科研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其坚实的基础。而教科研的基础就在于它要有一支过硬的教科研团队,有一种贴近教学的“草根式”研究方式,有一套科学的科研管理策略。如及时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等等。只有做好了基础性工作,迈好教科研每一步,才能获取有效的研究原始资料,才能更好地进行提炼总结,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而有时人们往往因为追求短期效应,而采取头大、中间小、尾巴大的科研方式,就是开题轰轰烈烈,研究过程草草了事,结题前闭门造车,鉴定倒也轰轰烈烈。这种“假大空”的教科研方式“扭曲”了教科研本来“清秀”的面目。没有了基层学校的生龙活虎的科研活动,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便成了一句空话。

必须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建立一个能够“战斗”的科研团队是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基础。但有时人们往往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教科研工作只是科研人员的事情,其他教师只是“看客”而已,如此教科研完全失去了它的研究意义。学校需要加强群体科研氛围的营造,积极引导、鼓励那些在教科研方面有积极性、有专长的教师组成各具特色的教科研团队。比如,研究学校发展的团队、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研究学生实践活动的团队、研究课堂教学的团队等等,让每个老师都带着满腔的科研热情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作为区域或学校都要建立教科研人员资源库,充分发挥专家、骨干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才会让教师产生一种教科研的成就感。

必须坚持“草根式”科研。“草根式”教科研是基层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有的学校追求那些假大空的课题,偏离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把教科研当成了学校的“贴金”工程。学校的教科研必须要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必须产生“生产力”,必须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科研指导部门必须指导基层学校走“草根式科研之路”,帮助他们从案例式教科研开始,从专题研究起步,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用科研的眼光和方式去分析、探索、反思、总结教科研事件,最后进行含金量高的课题研究,逐步提升科研水平。“草根式”教科研还在于它务实的工作作风,像草根一样扎根于土壤,教科研需要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活动。一步一个脚印。有了这样的精神,教科研的工作方能呈现良性发展。

必须建立一本科研台账。建立科研台账是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的一个“抓手”。其主要项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科研行事历、教科研活动记载(包括录像资料、沙龙记录等)、阶段分析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教科研工作不能是一笔糊涂账。有的学校教科研材料不具备原始性、过程性、真实性,往往是在鉴定时,临时“艺术”加工的,这怎么可能具有说服力呢?建立教科研台账至少有四大好处:其一,行事历便于掌握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其二,各个阶段的资料便于了解我们的存在问题和成功之处;其三,原始资料能帮助我们在阶段总结或撰写结题报告时很科学客观地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其四。活动录像等资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要强化该项工作。使之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一线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

二、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强化实践性

教科研重在行动、重在践行。教科研工作离不开“活动”的支撑与促进,离不开展示的平台。通过组织主题性教科研活动,如指导性调研活动、开题活动、案例剖析、沙龙论坛、网上沙龙、经验交流会、研究结果鉴定、研究成果发布会、课题研究展示等活动,可以锻炼人、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展示成果、也可以推广研究经验。这些都是使教科研工作富有生命力的做法。

指导性活动。教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基层学校的重视,也有一批具有科研热情的教师群体,但这些教师往往缺乏科研知识和研究方法策略。开展指导性活动,我们可以用教科研专业理论和经验来指点和引导基层学校和一线老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这类指导活动,要求指导人员必须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同时还要有倾心和热情的辅导。此类活动主要有:第一,前期调研性的活动,通过调研从而确定能突显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更好服务于学生的课题;其二,开题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通过对研究方案与实施方案的解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帮助实验学校与老师找到研究方向。掌握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研究过程中的案例式指导活动,通过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剖,帮助实验老师消除“路障”,修正实验内容,提炼研究成果。

塑师性活动。塑师性活动其本质就是为了打造名师、推广优秀教师、促进骨干教师成长,推进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缺乏名师的引领,缺乏一种名师效应,开展教科研活动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像元锡市锡山区的“雁阵高飞——锡山区优秀青年教师推介会”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塑师活动,影响深远,反响非常好。那我们如何进行塑师活动呢?其一,必须与教科研“挂钩”,也就是通过组织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会、通过开设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班、通过组织个人研究课题(或专题)的开设,通过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使他们的名更“响”。其二,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上舞台“亮相”,让骨干有比较深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的先进教科研经验介绍给大家。我们不能仅为打造名师而搞活动,而是通过他们提升全区的教师素养,用骨干教师的良好形象去影响他们,促进所有教师的素养提高。

会诊性活动。“会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

释为: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我们将“会诊”迁移到教育科研中来,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透过“现场会”、“与名师面对面”、“解决疑难问题式沙龙”等活动帮助一线学校与老师解决问题,以科研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组织的“专家引领——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辅导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教科研活动形式,这种教学辅导蹲点研究活动很有创意。这样的会诊式活动可以采取组织专家成立评课组认真聆听老师的家常课,然后及时以学科为单位将听评课意见反馈给学校相关学科的领导与各年级教研组长;再组织全体教师分学科组参与和评课人员面对面的沙龙互动研讨,各学科组将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的一系列困惑都整理后呈现出来:专家评课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解析,帮助大家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的实施等有更深入的理解。类似这样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草根化教学辅导研究活动,给参加活动的各方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通过不断实践、追问、反思、提炼,必将促进老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示范性活动。示范作为一种榜样式的展示与引领,能为进一步推进“课型”研究,增进广大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促进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员每学期面向所在区域教师上课题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非常必要。无锡市锡山区的“教研员上课题研究下水课活动”始终坚持如一,在全区产生非常好的影响、获得了很好的连带效应。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不能光上上课,还可以根据研究课题和相关学科组围绕一些专题性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共话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透过一些主题性的示范性课型研讨活动,借助“教研员与教师一起上课”,创设一个教研员和教师平等对话、真诚交流的教研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促使广大教师明确课改方向,帮助他们辨明课题研究的路径。

网络性活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推动教育科研工作,是我们每个科研人员都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性活动就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活动,主要是借助视频会议、视频科研展示活动、网上开题结题活动、网上博客、专题沙龙等活动形式构筑一个展示平台,这样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能,节省人力和财力。锡山区着重开展了以下一些网络性活动。(1)进行网上开题、结题。凡是区级课题一律在网上统一开题。平时学校及时将研究材料上传课题网。当研究成熟时,将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上传接受区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鉴定、验收。市级课题则采取集中举行开题活动,省级包括省级以上课题单独开题。(2)开设网上科研博客。就是每个学校每个课题都必须建立独立的课题研究博客,及时上传相关研究资料。(3)举办网上科研沙龙。对一些研究课题、或举行的一些教科研活动设计一些讨论话题,组织老师积极参与网上沙龙活动。(4)采取现场直播的视频方式,把这样的活动扩散到每所学校,包括村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这些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使全区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三、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凸显创新性

教育需要创新,教科研工作更需要创新。如何使我们的科研工作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狭隘的经验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从而使我们的教科研工作走向视野的敞亮和宽广,使我们的教师走向精神的丰富和厚重,并享受科研的快乐和幸福,这是科研工作追求的目标。

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科研管理方法必须创新,守旧没有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量大,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要想在短期内发挥科研效益,就必须提升科研效率。过去从立项到开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大降低了课题的实效性。要想顺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就要改革教科研管理方式,就必须创新课题管理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课题的开题(结题)方式。来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效益。一是通过集约式开题,来缩短课题开题周期;二是建构课题管理网站,采取网络课题管理方式,进行区域课题网上开题(结题);三是可以采取会议式集体开题(结题)。这样的管理方式大大减少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无关影响因素,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负担。

科研培训形式的创新。科研培训形式的创新是科研焕发活力、取得高效培训效益的关键。以往单一的“讲解式”培训方式往往降低培训效果,参与教师也是各行其是,没有真正参与。因此,改革教科研培训形式就显得很重要了。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我们摸索了以下几种培训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一)“主体参与式”的校本培训形式;(二)“主题沙龙式”网络培训形式;(三)“专家引领式”培训形式;(四)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式培训。(五)现场活动式培训形式;(六)视频会议式培训形式。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能够较好打造科研型高层级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科研教师的资源库功效。可以组织本地区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及市、区学科带头人以各种课改话题或课题研究问题组织培训。就拿高层论坛来讲,可以按重点发言、对话论谈、专题评点等程序顺次进行,并由特级教师、教研员担任专题点评。无锡市锡山区举行的“追求教学艺术,让课堂更精彩——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就是这样一种形式。论坛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经验、教训、案例、观点在分享中得到展露,理念、方法、风格、效果在碰撞中得到呈现;在这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理论也有实践,有传承更有创新;在这里,心与心在交流中靠近,思维与思维在碰撞中提升。这样的高层论坛具有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抑扬顿挫的特点,实现了整体和谐,是锤炼理念、锤炼思维、锤炼语言的很好的机遇。透过这样的活动必将使课堂教学从技术到技艺最终走向艺术,使教师修养和人格在教学中得到艺术地升华,让有限的课堂教学生命更宽、更厚、更精彩。

学校科研特色的创新。“科研兴校”是“特色立校”的催化剂,只有走“科研兴校”之路才能让学校迈上特色化发展的快车道。而有的学校缺乏这种依据科研进行特色学校创建的意识,使得学校没有了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色课题,缺乏了一种高品位感与品牌感。在我们锡山区,狠抓科研特色建设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共识与努力方向。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特色课题,比如版画、锡剧、国际象棋,还有小足球、独轮车、“养正”文化、双语特色等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特色科研氛围的形成,也建构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教科研工作应力求“短平快” 篇4

一、草根式研究遍地开花,凸显一个“平”字

组建“学校教科研发展智囊团”,广开言路,积极采纳教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由教研处牵头,创办泊四中教师QQ群和教研专用邮箱,借助网络教学研究平台,加强教师信息交流,实现教科研工作的开放性。积极推行动态教研,凸显亮点。在科研实践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尽量让教师多渠道汲取营养,提高水平,并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及时将新精神和新理念传达给其他教师,这样,扩大了培训面,努力使每个教师都有收获。

针对近期发生的“群殴教师”事件,学校开展了“怎样去关爱学生”这样的“小切口”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懂得,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张丽莉那样,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难留给自己;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崇尚爱的教育。提倡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开展“师爱”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教师对学生付出了爱,但只有20%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这说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过激教育方式学生并不买账。在研究中教师树立教育忧患意识。有的教师指出,日本某学校实行“第二师”制度,专门有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及时给学生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进行聚焦课堂的小课题研究,凸显一个“短”字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打造高效课堂,不能摆花瓶做样子,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效率。现在学校班容量过大,有一部分班级人数过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课上有着有梯度、分层次、高密度的知识点配置,力求科学而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还是大打折扣。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收获呢?教师进行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分组教学”研究。每班设10个小组长,每个组长承包10个学生,负责各方面管理,同时及时和教师对话,汇报问题。采取盯人战术,对学科知识点一盯到底,力争人人过关。实现堂堂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主任经常开展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现在学校给各班配置了电子白板。于是,部分教师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电子白板应用与学生视力保护研究”。尤其是第二个研究课题,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欢迎。他们也纷纷献计献策,积极投入研究中。

这样的研究耗时短,见效快,适合推广,很受欢迎。

三、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小主题研究,凸显一个“快”字

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着重抓好三个点,一是有主题。这个主题是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课题。二是有一堂实践课。一节能反映课题研究思想、解决课题中的一个问题的教学探索课。三是有一次研讨活动。一次由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研讨,让课题研究内容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之中。研究主题从学生的学习中产生,从教师的教学中产生,让教师的思想认识在碰撞中激起争鸣。并把研究成果迅速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滑坡屡屡给人们敲响警钟。我们开展“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主题的行动研究,以期让社会上少一些“李天一现象”。设计一系列周期短、易推行、见效快的教育教研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活动,促使学生增强文明意识和爱校意识。参观“军屯惨案”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倡导节约教育,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根粉笔、一张纸,保护好课桌、凳子、笤帚、簸箕。边研究,边推进,在较短时间内收到了良好成效。

教科研工作反思 篇5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教科室在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加快科研兴校步伐”这一目标,认真努力地搞好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我们在感受工作紧张忙碌的疲惫之时,更为工作有突破、有成绩而深感兴奋。现将本学期教育科研工作反思小结如下:

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在我校教育科研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不足。

1、科研成果质量有待提高。在所完成的校内和对外参赛项目和所发表的论文中,省级项目和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极为短缺,相当一部分论文为“短、平、快”应付之作,与真正的学术论文要求相距尚远。

2、教育科研工作,应更好的与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应更好的体现教育科研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应加大教育科研介入课堂教学实践的力度,努力形成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不断促进儿童成长的现代课堂观。

3、教科研课题研究的思路还有待清晰明确,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课题考核还没有跟上,相应的激励机制还急需建立。

问题的存在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坚信,有了校长的高度重视,在分管教学校长的正确带领下,有着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一定会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进步,新的发展。只要我们遵循“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的课题研究的原则,从严抓自身,求提高;从实抓调研,求深入;从新抓思路,求发展;从创抓重点,求突破,规范教育科研的管理力度,提高科研实效与推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就一定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附小的老师与孩子们就一定能打造起自己的教育品牌。

附:九月份教务主要工作

1.组织参加湖北省科普示范校的申报工作,并获得“湖北省科普示范校”的荣誉。

教科研工作 篇6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教科研;课程改革

步入信息社会后,是否具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能否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分别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这里的“学习”并非一般概念,它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通过学习实现创造自我和未来;这里的“学习”也非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共同配合的集体行为。这正是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中职校承担着教人学习的责任与义务,其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能培养学习者的组织。当前江苏省职教界以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但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努力。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学习型组织,从观念和行动上指导教师共同学习,一起开拓课改的创新之路,已成为推进课改的战略之举,值得每个教科研工作者认真思考、积极践行。

一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存在问题的诊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的种种弊病,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个体行为上的问题

(1)革新意识不强。受学科型课程体系长期笼罩的影响,习惯于传统教学,思想守旧,思维方式老化,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

(2)创造能力不够。长期关门办学造成潜意识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科研,惯于轻车熟路地调用原有的经验模型应对新的教学变革,缺乏放手创造。

(3)内驱力不足。科研体制与机制存在缺陷,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往往外力大于内力。通常受职称、奖励、评优等外在激励的刺激,而对如何真正转化为内驱力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只治标未治本,体现出局部性、间歇性和不充分性。

2组织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1)缺乏群体协作。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教育历来属于个体行为。群体成员均成长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环境中,存在过度防卫和保留心理,助长了工作中的单兵作战和孤立化发展。成为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与信息时代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极不协调。

(2)机制体制引领不到位。多以刚性的管理机制(如制度、规定以及监控手段等)“推”“逼”教师参与教科研,体现为外在形式要求多,内在实质修炼少。

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个体性的学习内驱张力不足或丧失,二是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不完善或缺失。导致面对课改中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新评价等多元新因素,一线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课改骨干主动或被动地承担着课程改革的工作。而彼此或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少又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性和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致使课程整合大而无当。由此足以看出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急迫性。

二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操作方法和关键要素

彼得·圣吉认为。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即: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学习型组织要能不断地激励组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创造力。

根据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的问题诊断,笔者认为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在教科研工作中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组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上要转变观念,树立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超越自我

(1)操作方法

心智模式是潜意识下的世界观,影响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应该在良好的心智模式下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四个步骤。首先是反思。不思,认知便无从谈起;反思也可能出错,如何正确判断,便是认知;认知是为了树立个人愿景以及洞悉现状和个人愿景之间的差距,从而形成超越现状的张力。差距大,张力则大。因此。认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而超越要落实到实践上,则需要创造。

(2)操作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与时俱进,实现观念更新。观念更新是反思的前提,观念越新,反思越深刻。要理论先行,树立终身学习观,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知识,做到大张旗鼓,上下重视,结合实际,分阶段安排,波浪起伏式地学习下去,避免“一头热”;要拓宽教师视野避免“井底之蛙”,积极开展校际交流甚至师资互换,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学习新知识,吸取好经验。

第二,自我认知,克服惰性,树立个人愿景。引导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对自身及其与外界的关系开展自我认知,明确方向。同时,要积极创设诱因,帮助树立教科研方面的个人愿景。经验告诉我们,对青年教师,激励是最好的诱因,包括名、利和竞赛;对于中老年教师,信任和尊重才是最好的诱因,包括总结经验、领导或指导项目等。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现实和个人愿景之间的差距认知越充分,越能形成实现自我超越的张力。差距大则张力大,张力大则动力大,动力大则创造性也越大。

惰性无疑是课程改革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却是挥之不去的人之本性。教师的惰性主要来自于对已经习以为常、模式化了的日常工作的满足。通常教师在经过两轮或以上教学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定型,容易变得不思改变,课程改革的热情逐步消失。教科研工作必须敏锐地洞察这一时刻,及时帮助教师去认识现实,厘清目标,牢固个人愿景。

第三,反思与探询相结合,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每个人理解与看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往往潜藏在意识之下,却影响着每个人的行动。一名教师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积极参与改革。不愿接受新事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原有的心智模式相抵触。由此可见,帮助教师改善心智模式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个体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教师良好心智模式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①原有的心智模式和偏见根深蒂固:②培养目标与面对的培养对象存在距离;③个人愿景与组织目标存在冲突;④个人愿景实现过程中突遭挫折。

反思与探询是调整心智模式的两项重要技能。教科研工作者同时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要准备应对教师可能出现的强烈情绪。帮助教师放慢思考的过程,以

便能警觉到心智模式的形成过程,找到症结,从而实现反思。同时,要积极引导教师分享彼此的观点,更开放地表达出自己的假设,也要更多地理解别人的假设,从而实现探询,及时改善心智模式。

2群体上要系统思考,树立共同愿景,开展深度会谈,构建学习型组织

(1)操作方法

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有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共同愿景既可以在组织形成之前建立,也可以在组织形成之后建立,前者更好。有了共同愿景,就可以按组合、沟通、协作、氛围四个方面递进地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是组合,也就是组织的形成方式,有三种形式:建构优先型、指导优先型、建构与指导混合型。目前最常见的是以满足行政管理需要而建立的指导优先型的行政组织,如专业部、教研室等。也有建构占主导的混合型组织,如教学团队、备课组、工作室、课改沙龙等。笔者以为,混合型是教科研工作中更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形式。有了组合后,关键是沟通,一定要使用好的沟通方式——深度会谈,好的沟通才会产生好的协作;有协作就会产生共同学习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个体性的自我学习到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的转变。

(2)操作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整合个人愿望,形成共同愿景。愿景不是空洞的想象,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是简单的长官意志或者高层的宣示。要引导组织里的成员主动地思考:我们聚在一起可以干些什么?例如研讨一个教学课例的开发,或某项课题的研究,或是共同编写一本教材等。使共同愿景成为一项使命,一个愿意为之努力且可以实现的共同目标。

第二,提倡深度会谈,实现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团队学习自然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不管是一个编写教材的团队或者是一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等,都要让教师在这个团队中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有说话或学习的理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一种创造新事物的集体欲望。或是一种和组织的其他部门建立新的联系的动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开展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

如图1,深度会谈有别于过去的讨论(既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会发生争辩,还要分出对错,得出最终的结果)。一种集体的“催眠状态”,其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深度会谈强调集体思考,强调倾听,强调集体的能力高于个人才能的总和。笔者认为在教科研工作中开展深度会谈应该采用如图2所示的形式,有好的深度会谈。才能达到学习型组织“1+1>2”的效果。

第三,着眼全局发展,开展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同样也是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专业改革、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等关系,使改革更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教科研工作中的系统思考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职业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行业动态、企业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走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方面统筹地开展系统思考,以防止学习型组织脱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甚至形成彼此孤立的一座座组织孤岛。造成资源的浪费。

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教师,往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不太关心。甚至出现逆反或“挑刺”的现象。因此,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思考,还承担着用另一种“大众语言”来进行诠释、引导教师站在学校大局上开展系统思考的任务,把系统思考融入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之中。共同按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转变,朝目标共同迈进。在这个和谐的、不断学习的集体中让每个人都实现生命的意义。

第四,改革管理体制,拓展交流平台。不断探索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如精简行政管理,提倡扁平化管理(如二级管理体制及处室主管制等),做到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相同领域的共同学习。同时,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如改进办公室布局,添加交流空间,或增设一些小面积的交流室。国外还有增加走廊宽度方便学习交流的案例,也有午休时边喝咖啡边交流的形式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形成一种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潜移默化,人脑人心。

教科研工作 篇7

推动区域学校教科研发展, 提高学校教科研质量, 是区县教科所工作的根基。目前通州区中小学校教科研热情高涨, 但学校教育科研仍然处于发展不足的状况, 需要区域性教科研管理的改革与深化。2012年7月, 我区申报并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重点课题“基于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区县科研视导制度的研究”。经过文献检索, 区域教科研视导该如何进行?该形成怎样固定的视导制度等问题,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操作模式。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质量, 我们首先对全区学校教科研管理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 为深入开展区域教科研视导提供前期准备与实践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范围、方法、内容

1.调查对象与范围:通州区中学、小学、职业学校共计45所学校的教科研管理干部。

2.调查方法与内容:本次调查共分为两个阶段, 集体访谈阶段与问卷调查阶段。

集体访谈及内容:2014年3月, 按照中小学段及农村、县镇不同地区选取25位学校教科研干部就学校科研现状与发展需求进行访谈。

问卷调查与内容:2014年5月, 集中组织全区中小学教科研干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校教科研工作现状需求与主观发展需求两个维度, 六个方面, 即科研目标的管理、队伍管理、研究过程管理、制度管理、档案管理与学校教科研发展需求。

问卷发放与回收:共发放教科研干部调查问卷50份, 收回问卷48份, 有效问卷45份, 有效率93.4%。

三、调查结果

1.学校教科研管理现状

(1) 队伍管理现状

①学校教科研干部管理年限与稳定程度

表1中显示:在学校教科研管理干部是否稳定的调查中55.5%的学校认为科研管理干部很稳定, 11.1%的学校科研干部认为比较稳定, 认为不稳定的学校占33.3%。

图1中被调查的学校教科研干部中有24.4%的干部有3—6年的管理经验, 6.7%的干部有9年以上的管理经历, 5年级以下管理经验的占62.2%。可以说, 对于学校教科研的管理工作, 多数干部还处于摸索阶段。

②教科研干部管理素养

通过调查表2与表3我们发现:55.6%的教科研干部在管理领域中有自己的立项课题, 而且有91.1%的干部所在学校参与或承担了集体性课题研究工作。在对课题研究经验的自我评价中, 88.9%的干部认为自己有课题研究经验。

但由于许多教科研干部工作年限短, 课题研究与管理经验不足, 还不能很好地为一线教师服务。表3中仅有46.7%的科研干部能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指导, 但还有44.4%的教科研干部只能进行某阶段的指导, 甚至还有8.9%的干部还不具备实施阶段的指导能力。

(2) 目标管理现状

①学校教科研目标规划

图2可以看出:88.9%的学校都能将教科研纳入到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中, 而且八成以上的学校制定了比较具体、可行的学校教科研五年规划, 但还有11.1%的学校没有将学校教科研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去。

②学校教科研管理目标

在“科研与教研的关系与作用”的调查中, 有13.3%的科研干部选择了“并列”关系, 69%的科研干部选择了“引领”关系。对于学校科研管理的范围和主要任务, 表5显示, 有48.9%的科研干部认为很清晰, 40%的科研干部比较清楚自己管理的范围与主要任务, 另外, 还有11.1%的教科研干部不清楚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重点与主要任务。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的价值在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提升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表6的调查中80%的科研干部认为:课题研究能够帮助学校解决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92.7%的科研干部认为课题研究可以影响自己和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育科研已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 学校教科研制度管理现状

在本次调查的开放题“学校建立哪些具体的教科研制度”一题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学校科研制度都集中在科研评比与奖励制度中, 其次是检查制度, 图3显示对于科研指导制度、档案制度、交流展示制度、科研活动制度、成果推广制度等仅有36.9%的学校有所涉及, 而教科研指导制度则排在最后。

(4) 学校教科研档案管理

表7显示:仅有53.4%的干部认为有必要建立教科研档案, 但还有46.7%的干部认为没有必要建立系统的教科研档案。表8显示, 从档案的系统和完整性上看, 有40.9%的学校档案比较系统、完整。在学校档案内容与分类的开放题调查中, 仅有35.2%的教科研干部能够将档案的主要内容罗列出来。

(5) 研究过程管理

①学校教科研活动频率与活动内容

从图4的调查可以看出:开展教科研活动最集中的是每月一次, 比例高达38.9%。而不定期组织、每学期组织三次、每学期两次的频率分别排在第二、三、四位, 比例分别为:38.9%、33.3%、17.8%。

②学校教师的科研内容调查。

从调查表9中明确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研究排在了学校教科研内容调查的前四位, 且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看来关注课程、关注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发展是“十二五”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特点, 这也成为学校研究相对比较集中的领域。

(3) 教科研活动形式

表10在“学校教科研组织形式”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学校根据自身问题由教科研主任组织人员研究”和“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可以看出教师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学科教学的共性问题, 在教研的基础上开展科研, 更加追求科研的实用与实效性。但调查中, 我们也发现在“学校与他校合作的研究方式”仅占了1.7%, 这也说明学校关起门来搞研究的现象比较凸显, 如何进行优势互补, 结成研究团队, 开展连片或区域性合作研究是区域教科研视导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④学校科研管理措施

研究计划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题研究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表12中, 有93.3%的学校每学期都由课题承担人制定研究计划, 但学校还不能对研究计划给予指导与修改。这无疑会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展与研究成果的形成, 科研干部的指导能力和管理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课题研究注重研究的过程性, 过程性指导尤为重要。表12显示:有15.6%的教科研干部采用定期检查的方式了解课题进展情况;26.7%的科研干部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活动的形式了解课题情况;22.2%的干部通过展示交流活动了解课题进展情况。但也不排除还有部分干部采取简单上交书面总结的方式来了解课题进展情况。

表13中对于教师研究的评价方式调查中, 62.2%的学校采取了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 26.7%的学校运用成果评优机制对教师研究情况进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比较重视课题研究过程与评价, 而加强过程研究过程性的检查与指导是区教科所的重要职责。

⑤) 学校教科研策略

表14显示:教科研干部对于教师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40%的干部能够组织课题组内人员进行集体诊断, 协商解决。55.6%的科研干部会寻求教科研专业人员的帮助。24.4%的科研干部在解决完问题后都能进行反思, 已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 能主动选择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对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调查中发现:教师遇到教学中的困难首先想到求助有经验教师者占62.1%。但在座谈中, 我们了解到, 很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恰恰最渴望得到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

⑥学校教科研活动质量的障碍要素

调查中我们发现, 通州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有所增强,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意识。表15显示:97%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可以搞教科研。但在对“学校教科研活动质量的障碍性要素”调查中我们发现, 排在前三位的是:没有时间、缺少方法、科研指导资源不足, 分别占到了48.9%、24.9%与22.2%, 学校教科研急需专业人员的指导与引领。

2.学校教科研发展需求

(1) 学校开展教科研的主要期望

图5显示, 在“学校开展教科研的主要期望”调查中,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提高教学水平、解决教育教学重要问题、追求办学特色或新的教学模式。多数教科研干部都期望教科研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 推进区域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

由表16可以看出, 有46.7%的教科研干部集中选择了“建立教科研指导与培训机制, 定期对学校进行检查指导与培训”。有26.7%的干部选择抽派骨干教师到科研机构培训进行科研引领。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渴望得到教科研专业人员的指导, 渴望获取教科研方法。座谈中我们也发现教科研干部对区级科研视导十分认可。在以往的教科研视导实践中, 每学期各校积极申请科研视导, 再一次证明区域教科研视导活动得到了基层校的充分可定, 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3) 对区域教科研视导的需求

(1) 区域科研视导的必要性

表17显示:100%的教科研干部认为非常必要和有必要。37.8%的科研干部认为追踪性视导非常必要, 55.6%的干部认为有必要进行科研追踪视导。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基层学校对教科研视导活动是非常渴望的, 并对视导活动持肯定态度。尤其37.8%的教科研干部要求进行问题追踪行视导。

②区域教科研视导的内容

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区域科研视导期望的视导内容调查中, 教师们更多地集中在研究方法、诊断问题、成果梳理与管理指导五个方面。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科研档案指导”、“问题诊断”与“成果提升”, 分别占到了35.6%、22.2%、21.3%。

表18显示, 教师对以观课、议课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 让教师找到了研究的生长点与落脚点。为此, 在调查中95.6%的教科研干部认为观课议课对课题研究的价值非常大或很大, 86.7%的干部认为观课议课的活动效果比较大, 八成以上的干部非常认可并喜欢这种课题研究方式。

③区域科研视导的方式

从图7可以看出:教科研视导方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互动式”视导方式, 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一对一指导”和“观摩式”视导。60%的干部认为“互动式”视导方式, 可以真正解决教师的困惑。

四、分析与讨论

1.学校教科研干部不稳定, 管理经验不足, 需要在科研视导活动中历练

在调查中, 有33.3%的人认为学校科研干部不稳定。造成科研干部不十分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 一批从事科研工作的干部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而升职, 这是主要原因。其次, 是一批新建校的落成, 致使教科研干部调动或转岗。最后, 是近几年各校引进了大批的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等专业人才, 充实到教科研干部队伍中, 使得教科研队伍出现新老交替。为此, 加强科研工作的督导与检查, 提升教科研干部的管理水平是区教科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2.学校教科研认识不到位, 缺乏过程性管理, 需要在科研视导中完善

调查中之所以部分科研干部对“教研”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不清楚, 究其原因, 是因为多数教科研干部由教学干部兼任, 他们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研之中。事实上, 教研和科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既不是外加一勺油的并列关系, 更不是干扰关系。因此, 准确定位学校教科研的价值, 实施教育科研的目标管理, 加强研究过程指导是提高成果质量的重要保障。

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不清晰。仅有35.2%的教科研干部能够将档案的主要内容罗列出来。由此可以看出:教科研干部的档案意识、成果意识还需加强, 加强教科研档案制度亟待完善。

对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指导, 46.7%的教科研干部还只能针对某个阶段进行指导, 而8.9%的教科研干部则表示根本不能指导教师;有60%的教科研干部还不能帮助教师修改、完善研究计划。为此, 加强研究过程管理是区教科所的重要职责。

3.观课、议课与互动式视导成为最受欢迎的教科研视导内容与方式

调查中95.6%的教科研干部认为观课议课对课题研究的价值非常大或比较大。这再一次提示我们, 在区域教科研视导中“以课题研究的视角进行观课、议课”是重要、有效的视导方式。在课堂中寻找课题研究的生长点、落实点与研究点, 指导教师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将课程、课题、课堂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 探索形成“三课一体”的研究模式。教科研视导方式的调查中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互动式”视导方式, 区域视导中要求我们进行互动策略设计, 提高视导效果。

4.教科研视导可以直面教师问题, 提升干部、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

在对“障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因素”调查中缺少方法, 占到了24.4%。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 但科研能力的缺乏制约了其科研行为。这需要教科研专业人员要走到教师中间, 及时给予教师在科研方法的指导与支持, 帮助他们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面对区域内诸如教科研干部管理经验不足、科研活动不够规范、教师缺乏一定的科研方法等客观需求, 通过几次教科研通识性培训, 是无法解决的。而区域教科研视导则可以针对学校、教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诊断与指导, 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 可以帮助教师将问题逐一解决。

五、今后设想

1.加大区域中观视导研究, 发挥引导与评价功能

从现有文献的分布来看, 教科研管理研究大都集中于宏观的教育科研管理以及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等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地方教育科研管理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这类中观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少。如何发挥区域教科研视导的引导与评价功能是视导首先考虑的问题。

我区教科研正处在向规范教科研的过渡期, 为此, 需要研发出与当今我区教科研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视导制度, 定期进行学校教科研的追踪视导, 凸显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性、计划性、规范性与指导性。

2.区域教科研视导要加大针对性与指导性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 其重点并非是创新教育理论的研究, 而是对现实问题充分地关注, 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研究内容聚焦在教学与学习方法上, 追求务本求真的科研价值。区域科研视导中“观课议课”、“互动式视导”成为教师最喜欢的视导内容与视导方式, 这也正是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

3.区域教科研管理要形成固定的视导制度

教育科研正日益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面对全区强烈的教科研视导需求, 在研究、管理、指导、服务的基础上, 兼顾检查与评价功能, 该如何开展区域教科研视导?为此, 区域教育科研视导的内涵、结构与功能还需要我们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加以研究与实践。

4.指导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访谈中我们发现:没有良好的科研管理机制是成果质量比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我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 要指导学校加强教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注重用制度规范科研, 用制度引导科研, 用制度管好科研。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8.

[2]李倡平.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教科研工作 篇8

校长重视, 校本研究成为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

张申安校长遵循人本思想, 立足于学校和课堂, 致力于建设教研新文化, 紧抓常规不放松, 促进全面发展不拖延。做科研实际上是做文化。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坐标系的话, 那么, 教育质量代表的是教育的长度, 而教育科研则代表教育的高度。张校长没有居高临下地命令, 教研工作却有条不紊地开展。他以人本情怀、与人为善的工作状态, 身先士卒, 带头反思总结, 带头写教研论文。他有10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通过引导和激励, 让想懒散的人坐不住, 让想平庸的人坐不稳;以人格魅力、学术魅力、情感魅力影响和促进自己所率领的团队。

文化引领, 教科室成功运作, 把校本研究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

没有创新, 就难有教科研工作的突破, 就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科研也需要常规, 教科研也需要创新, 教科研更需要文化。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把创新做成常规就是文化。校本研究实施的主要策略是: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 保证投入;制定和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制度和校本研究评价制度;加强学校教科室人员配备和硬件配备;建设强大的多元信息化平台, 为网上校本研究准备优越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搞好校本研究展室建设和师生评价研究室建设, 集中展示和推介校本研究成果;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引入先进理念、机制和成功经验;提供机会和条件, 让教师在全国性赛课上、论坛上展示和锻炼自己。

1. 实施课题带动战略, 建立核心课题统领下的校本研究课题组群。

没有视野的开阔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入, 校本研究就会失去了方向;没有课题研究, 校本研究就缺乏动力和境界。我校非常重视课题的引进与研究:引进, 为我所用;研究, 提高素质;交流, 推介自己。认真做好几个课题研究可以把整个校本研究工作盘活, 甚至带动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几年来, 引进并承担科研项目7个, 学校校本研究主要围绕下列主题展开: (1) 自主成长的认识和实践的研究。含三个子课题: (1) 自主学习的认识和实践研究; (2) 自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研究; (3) 自主发展的认识和实践研究。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地理学科整合下学习效率提高的研究。 (3) 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的研究。 (4) 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认识和实践研究。 (5)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6)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研究。 (7) 教师自我反思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基本形成从省、市到校的多级科研体系, 开拓出由十几位科研骨干领衔、多个课题研究同时推进的格局, 让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进行修习, 在修习中进行课研, 充分发挥课题在学校教育创新实践中的领航作用。

2. 文化促进,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和利益实现。

实验学校校本研究的迅速发展与学校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和利益实现有很大关系。评职称需要论文, 就必须申请成为实验教师,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 方可提交论文参评。想在各级赛课上拿奖, 就必须欢迎并主动邀请领导和同事听你的课, 否则, 没法发现你的才华。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 也实现着他的专业成长, 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质量的保证,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个人需求的结果是将教师的个人发展、学校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在实验学校, 教师的专业成长相对而言是比较快的, 在每年的市级教学能手、教学骨干评选中都占突出份额, 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获奖的也比较多。校刊《未来》《实验学校报》《教育叙事》《教师发展记录本》见证了教师成长的轨迹。

3. 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中心, 推广实施五环节教学模式。

纯粹的课题研究如果不与教学实践挂钩, 对基层学校而言, 这种科研是没有价值的科研, 科研也只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课题研究、理论学习、业务学习, 都是在为课堂教学服务, 都旨在改善、改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学校领导指导教学也应主要从课堂获取信息和依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验学校的各类公开课每一学期自始至终连绵不断, 新教师和从外校调入的教师要听他们的课。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全校全面推广并应用。通过上课、评课、选课, 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共性问题和典型个案。外派教师参加赛课和教学观摩, 回来后都要举行展示课和汇报课, 将外来的一些好的东西引进并植入本校课堂。所以, 在实验学校看不到那种灌输性的形式主义的集中式培训, 多数情况下是课下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与反思, 课堂上大胆的践行与实验。

4. 文化滋养,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教科研老师是研究者和教学者, 要思考教育的本质, 思考教育的目的, 更要积极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科研老师也是学习者和实践者, 要抓小问题, 做认真研究, 要能够解决一线教师的具体问题, 具体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一个专家说:“一个教科室的能量取决于成员的文化层次, 一个教科研老师的素养取决于他的阅读视野。”教科研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提升, 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外派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广泛地学习借鉴, 是实验学校校本研究异军突起的重要法宝。仅两年来, 到青岛二中、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名校取经10余次。通过外派学习研讨, 开阔视野, 更新观念, 提升认识。

5. 校本教材承载把校本研究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我校自编的十种教材:《写作指导与练习》《舞蹈》《合唱教程》《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论文集》《篮球教程》《即墨历史·地理》《摄影教程》《绘画教程》《书法教程》《山水画教程》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秀校本课程。

在长期的校本研究过程中, 建立了“教科室———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三位一体的教科研机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式, 可概括为“档案管理———专业引领———科研服务———个人研修———教学示范———成果回报———定期反思”。通过科研服务将教师吸收进校本研究的队伍中来。学校教科室提供专业引领。研究以个人为主, 让教师“自己发展”和“为了自己发展”。开辟有效渠道使其成果得到确认, 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同伴互助, 小课题带动, 大课题推进, 为教师构建合作教研平台

抓住重点, 由点到面,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投身教科研。抓住两个重点:课题组和教研组;抓住骨干教师这个点, 调动全体教师这个面。采取同伴互助, 小课题带动, 大课题推进, 为教师构建合作教研平台。省“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地理学科整合下学习效率提高的研究”中期评估于2008年6月顺利通过并获得好评;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自我反思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于2008年11月底成功结题。

七个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们做了大量的教研工作。如, 张永庆副校长和于周波主任主持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地理学科整合下学习效率提高的研究》;朱瑞霞主任主持的《教师自我反思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老王校长亲自指导, 马秀玲主任主持的《五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各个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 由点到面, 积极投身教科研。政史组, 发表12篇论文, 获奖20篇论文, 出区市级以上公开课4次, 出区市级以上优质课4次。语文组, 发表2篇论文, 获奖13篇论文, 出区市级以上公开课2次, 出区市级以上优质课4次。劳美健组, 发表3篇论文, 获奖14篇论文, 出区市级以上公开课4次, 出区市级以上优质课2次;地生组, 发表2篇论文, 获奖15篇论文, 出区市级以上公开课1次, 出区市级以上优质课1次。

全体教师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的带动下, 建立多种“群体学习”方式, “学研结合”, 共同成长。采取了专家引领, 师徒结对;一人学习, 众人受益等形式, 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导航, 王彩君老师等在教科研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聚焦质量, 成就教育教学, 校本研究取得累累硕果

《自主成长的认识和实践的研究》这个课题自2004年8月参与研究至今, 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推出获奖成果80篇, 获得“首届全国班级管理创新先进学校和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称号, 并在大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获得省教科所颁发的“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称号。即墨市教体局在我校召开了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现场会, 集体听了管桂华、周红芝、于冰等老师的语文、数学、历史等课, 张申安校长介绍了学校推行自主学习的经验, 得到与会者的好评。《人民网》《中国教育网》《中国青年报》《青岛早报》《市委工作简报》分别对我校办学经验, 特别是学校“自主成长”品牌进行了宣传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 篇9

2010年12月24日江西省赣州市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会议的主旨:总结“十一五”赣州市教育科研工作, 表彰先进, 鼓舞志气;查找不足, 完善措施;明确“十二五”教育教学科研的目标、思路和主要措施, 确保教育实现新起点上提质进位。赣州市教育局刘卫东局长在会议中讲到:“强师出质量、科研出质量、督导出质量、环境出质量”, 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 才能实现赣州市教育在新起点上的提质进位。赣州市教科所李建所长在会议总报告中强调, 教育科研要坚持“以科研带动教改, 以教改促进教学”的科研理念, 在全市要大兴“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风, 努力实现“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管理规范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的教育科研格局。会议表彰了50个教科研先进单位, 100名教科研先进个人, 并颁发了211个教科研成果奖。会议还邀请了《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傅禄建主编和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王俊校长作教育专题报告。

教科研工作 篇10

一、推行“校本式”教研策略, 努力提升学校的整体课改实验能力

“校本式”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是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 是教学研究制度的新亮点。专家研究表明, “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 二是在学校中, 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和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由此, 笔者认为, “校本式”教研的概念可以归纳为: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与办学实际, 以教师为主体, 借助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利用有关教育科研方法, 自主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教育科研活动。因此, 在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 “校本式”教研具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其一, 可以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其二, 可以促进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总之, 笔者认为, “校本式”教研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的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 是课程改革推进最有效的策略, 也是学校提升整体课改实验能力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四年多的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推行“校本式”教研策略方面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制订校本教研规章制度。几年来, 我们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工作意见》。同时, 制订了《中小学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估细则》、《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考评表》等。以制度来改进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 切实提升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水平, 从而在制度上确保“校本式”教研策略的实施。

二是组织校本教研示范评比。由于“校本式”教研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所以, 根据校本教研示范校评比的有关制度, 我们颁发“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比的通知”, 组织了两年一次的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评比, 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组织学校教研组的评比。学校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和“校本式”教研工作开展的最基层组织。它在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 在我市进入课改实验的第一年开始, 我们就定期组织学科教研组长进行培训。之后, 还定期组织对学校的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教研组长的培训与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评比, 为“校本式”教研策略的推进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实行“联动式”教研策略, 发挥各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合作作用

传统的教科研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单向传递式, 就是由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单向交流。这种“单向式”的教科研工作不利于多数教师的共同成长。在课改背景下, 为了尽快提高广大实验教师的实验能力, 保证课改实验的效果, 我们认为, 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变“单向式”为“联动式”:就是要实行县 (市) 、学区 (或片区) 、学校三级教科研联动, 利用固定时间分别组织县 (市) 级、学区 (或片区) 级的教科研活动, 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 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等形式, 探讨课程标准的适应性、实验教材的可行性、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相关性。并且开展“每师一课”、“每校一章”、“每区一门”的“联动式”教研活动:“每师一课”就是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 人人参与校级的“说课———上课———评课———研课”等教学活动;“每校一章”就是体现各校的集体教研力量和学科优势, 集合各方优势和特点, 促使学校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每区一门”就是一个片区集中突破一门课程的研究, 最终通过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和沟通, 然后共同形成研究成果。

课改实验以来, 我市一直在促进联片教研这项工作, 以促使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强带弱, 以强促弱, 校校联动, 携手前进, 形成“纵向深入、横向互联、由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局面。具体做法是:

一是颁发联片教研工作意见。为推进课程改革, 深入开展联片教研活动, 提升全市教科研工作水平, 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我市在课改实验开始的第一年, 就颁发了《关于加强联片教研制度建设的工作意见》, 召开了全市联片教研工作会议。为全市联片教研工作的开展出台了一个有效性的意见与工作思路。

二是构建联片教研树状网络。构建县 (市) 、学区 (或片区) 、学校三级教科研网络, 是实行“联动式”教研策略, 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机构保障。几年来,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 促进学区建立了教研网络。到目前为止, 我市构建的树状教科研网络已遍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90%以上的中小学。

三是组织学校联片教研活动。组织校际交流是开展联片教研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也是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 课改实施以来, 在我们教科研部门的倡导与组织下, 全市以“地缘型”、“人缘型”的校际交流的联片教研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就是说, 一些农村、山区学校以校际交流为平台, 开展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的校际交流, 提供给教师的往往是两堂相同内容不同教师上课的两个课例:即“同课异构式”;或一位教师几次上课、几次点评修改的形式:即“一课多研式”等, 让参与的教师进行互评、讨论、交流, 从而提高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

三、倡导“反思式”教研策略, 促使广大教师自主形成新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研方式往往是“教练式”的, 即教研员帮助一线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 有时手把手地帮一线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甚至一些教师上的优质课, 也是在教研员精心指导下“做”出来的。也就是说, 一些示范课是经过教研员与专家一起包装起来的表演课。显然, 教研员和教师都变为了“文本的奴隶”。这种传统的教研方式不仅扼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 更是阻碍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采用传统的教研方式是绝对不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 即在传统教研方式下, 教师是不可能把已有经验的原教学行为自然的改变为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教学行为的。

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行为呢?笔者认为, 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行为的差距, 或者, 教研员与教师之间进行反复的平等交流、对话、反思, 才能使一线教师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寻找预设与现实的差距, 从而更新自己的理念、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几年来,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 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组织校本教研理论培训。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途径之一就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所以, 几年来, 我们组织的各种培训中, 如学科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知识培训、专题培训等, 都对教师进行教师个体反思的理论培训。

二是要求教师进行三段反思。三段反思就是要求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 而且记录各反思中的一些问题、亮点等。

三是要求教师撰写课后反思。在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还要求广大教师应该把反思的案例记录下来, 并且把典型的反思案例贡献出来, 与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分享。这样做, 我们认为一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是长期进行“三阶段两反思”而一举成名的。二可以积累一些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于推广课改经验, 培训教师是一种非常好的生动的教材。

四、强化“课题化”科研策略, 把问题作为课题在研究中推进课改

大家也都明白“教育要发展, 科研要先行”这个道理。所以, 笔者认为, 要想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取得成功, 就必须要把课题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对课改进行引路。另外, 我们还意识到课题研究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学校取得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二是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途径;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措施;四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选择其他有效性的教研工作策略的同时, 还选择了“课题化”科研策略, 以课题研究引领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为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几年来, 我市各中小学申报了与课程改革的相关课题200多项, 已结题120多项。应该说, “课题化”科研策略的强化, 的的确确为课改实验解决了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 也为下一轮参与实验的老师提供许多第一手鲜活的材料, 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课题。

五、辅以“信息化”研讨策略, 搭建新型的骨干教师培养引领平台

本次课改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 许多教师在课改开始时可能无处适从, 但是, 他们可能就会利用最便捷、最经济、最实惠的网络手段来解决自己在课改中所遇到的问题, 可能会利用网络与同伴进行对话从而解决自己疑惑的问题, 也可能会在网上寻找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急需的资料, 在网上学习先进的课改理念和知识, 在网上查阅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方法。所以, 利用网络可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创建一个课改资源丰富、浏览下载便捷的信息平台;可以促进教师把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促进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利用网络在教师之间进行信息快速传播, 达到教师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使教师进行同伴互助, 或缩短与专家对话的距离,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几年的课改实践, 在“信息化”研讨策略方面, 我们一是建章立制, 规范教师信息装备的技术操作;二是组织培训, 提高学校广大教师的应用能力;三是利用网络, 提高信息应用和网上教研能力, 搭建新型的骨干教师培养引领平台。通过网络QQ群使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对话, 达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通过网络QQ群使教师与教师进行对话, 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 通过网络使教师的课件、论文、案例上传、下载进行资料共享, 通过博客让教师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 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教科研工作 篇1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教科研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使命。教科研人员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进一步开创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第一,充分提高对教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开展教科研工作的自觉性

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科研的支撑。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当前教科研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各级教育领导要率先垂范,切实重视教科研工作,增强科研意识、改革意识,以实际行动努力开创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例如:在教科研方面,北京西城区教委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形成了以西城教育研修网络为载体,以“教育科研月”和“教育科研周”为平台,以教研和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教、研、训一体化新模式。自2001年始,西城区教委确定每5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月”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教育科研周”专题活动。2008年,西城区教委把“做智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成长”作为“教育科研周”的活动主题,抓住了当前教科研工作的核心。

教科研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自觉性,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帮助教师理解并掌握教育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有效地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教育诊断,帮助教师改进工作。

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但需要极大的热情,还要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教育科研要回到科学的本义,实事求是,用证据说话,更要切实关注教育实践,主动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第二,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表现为“在场性”、“不确定性”和“价值性”。与学术性职业(如哲学家、历史学家)相比,教师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情境“在场性”,与其他专门化职业(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相比,教师工作的对象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与自然科学家和一些社会科学(包括教育学)研究者相比,教师的工作性质表现为更强的“价值性”。

教师的这种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发觉已有知识和建构新知识,并不断增长专业能力和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需要积累、反思、领悟,逐渐形成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一般来说,智慧型教师需要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具有“在场性”、“不确定性”和“价值性”等特征。对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有利于认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教师的优势,增强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因此,教科研部门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看他们如何把从不同途径获得的知识整合到他们的概念框架中,并指导他们的行动。

第三,整合教科研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当前,北京等大城市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了基础教育。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主要工作。

教科研部门要整合教科研资源,努力形成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合力:一是改革教科研机制,切实发挥教、研、训一体化的整体功能。二是市区(县)两级教研部门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三是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等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四是通过课题、网络、论坛等多种教科研方式,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各区(县)教委和教研部门、学校要通过教研资源整合,做到四个“能为”:第一,能为教科研创设良好的氛围。第二,能为教学把握方向。第三,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促进教师改善教学,在教学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第四,能为区域和学校教科研的制度建设、教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做些工作,保障教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西城科技周上的讲论整理——骗者注)

教科研工作 篇12

科研管理工作在科研单位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研管理工作是否科学, 也直接影响着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就像李祖超说的那样, “三分科研, 七分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没有健全的科研管理机构, 没有高素质的、具有组织才能的科研管理人员, 科研活动就难以得到开展, 科研成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 在新形势下, 如何做好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 提高科研管理的能力, 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探讨的问题。

二、目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目前, 在科研单位中, 科研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非常严重, 上下级信息沟通不及时, 大部分科研人员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研活动, 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科研人员只重视课题的立项情况以及成果的鉴定, 而至于科研成果能否真的转化为生产力则关心较少, 至于产品的可生产性就更不关心了。

2.科研管理中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中, 改行做管理的人员比较多, 且兼职做管理的人居多, 因此在实际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 大多根据以往的惯例和经验, 做不到将管理学的原则与规范和科研单位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实施规则。科研活动松散, 且缺乏相适应的规范制度, 最终导致研究的效率低、质量差。

3.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和踏实的服务意识。一直以来, 科研单位往往会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本部门的科研工作, 沿用传统的进度管理的模式, 服务意识淡薄, 难以对项目组提交的科研项目进展进行检查、核实。

另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研管理人员被简单的定义为办事员, 这使得管理人员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降低了要求。此外, 事务性的工作使科研管理人员没有时间进行自我增值。

4.科研人员科研计划意识薄弱。⑴科研人员自身科研计划意识淡薄。在申报项目时, 主要研究人员基本都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 但在中标之后却会出现缺乏计划意识的情况, 使得一些项目未能按照预期的研究计划开展工作, 随意性非常大。

⑵科研人员未能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 从而影响科研计划。一个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多部门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 但目前在科研单位, 有许多部门间的协作项目, 是以人情因素和关系亲疏为主导的, 彼此关系越亲近, 配合起来越顺畅。本应以科研内容及其需要为基础的科研合作, 变成了一种人际关系的表现, 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影响了科研计划。

⑶科研人员自身队伍结构不合理, 往往影响到科研计划。高职称的科研人员科研意识淡薄, 进取心不够;中级人员由于职称晋升的需要不得不搞科研, 导致科研项目往往高职挂帅, 却不出活, 从而影响科研计划。

三、进一步促进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 注重成果示范推广。

做好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 是科研管理工作重要的一环, 也是衡量科研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工作不能仅仅着眼于出成果, 而应该将重心放在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 在科研管理工作之中, 应该围绕“明确重点、分类管理、组织协调、搞好服务”的原则, 加强调研, 搞好开题的论证, 项目的申报, 并进行跟踪管理, 加强研究项目的中期考核, 监督, 评估和调整,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此方面, 我们充分利用军用微组装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这个平台, 积极开展与中国电科2所的合作。利用中国电科2所基础科研取得的电子元器件及印刷电路板组件清洗技术研究成果, 针对我所目前在高精度多层微波印制电路制造技术生产中进行离心清洗技术工程化应用及验证, 满足实际工艺需求, 并且将该工艺成果在航天、舰载等产品中进行推广应用。

(二)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攻关意识。

除了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岗位竞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外,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⒈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落实监督、控制机制。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通过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环境, 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更快的促进人才的成长。因此,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 可以采取物质性奖励、精神性奖励以及竞争性奖励。有力的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做到职务明确化, 薪酬社会化, 奖金绩效化, 加大科研的奖励力度, 对科研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将其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与晋升挂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 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

⒉完善科研管理系统, 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科研管理工作中, 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实现办公信息化、办公自动化, 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 充分利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文件和数据, 及时转化为科研的信息资源, 从而实现科研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良性互动。

⒊加强科研信息管理, 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基本上都是内部合作或者是各部门独立完成的, 缺乏交流与合作, 为此, 我们应该注重科研信息在工作中的应用, 加强横向之间的联系, 畅通彼此之间的信息渠道, 联手合作, 尤其是科研成绩比较突出的相关科研单位;加大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交流, 选拔优秀的科研人才出国考察, 或者留学访问;选派科研业务骨干参加各级各类的学术会议、参观交流、进修深造。

同时, 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认真分析上级的文件通知、会议精神;通过一些汇报会、推进会等形式, 及时进行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 为科研工作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此外, 还应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建立并完善电子阅览室, 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实用、及时、全面、准确的科研信息, 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之余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相关学术前沿动态。

(三) 用数据说话, 推进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质量管理和绩效改进工具和方法, 备受国内外优秀企业所推崇。六西格玛管理注重对顾客需求的理解, 对事实、数据的规范使用、统计分析, 以及对管理、改进、业务流程再造的密切关注。

六西格玛完全从顾客需求出发对缺陷进行重新定义, 把凡是不能满足顾客要求或顾客不能接受的问题与差错一律视为缺陷, 从而把减少缺陷直接与顾客满意程度 (或顾客可接受程度) 联系起来, 并且从组织是否增收节支的角度来评价减少缺陷的效果, 在生产和工作实践中更加具体地实施并得到落实。

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方法是用数据说话, 通过有效地应用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 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组织的管理效率。六西格玛管理主要用不同层次的统计工具和方法, 使以预防为主的统计质量控制 (SQC) 得到落实。。它主要是定义 (Define) 、测量 (Measure) 、分析 (Analyze) 、改进 (Improve) 、控制 (Control) 5个阶段的过程改进方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在不同的阶段, 充分运用多种、不同的六西格玛统计工具进行不同的活动和分析, 从而实现了各个阶段的预期计划和具体要求。真正地养成用数据说话、按流程办事的工作习惯。

(四) 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科研管理队伍,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给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的, 因此, 首先必须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在和科研人员打交道的时候, 不论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科研人员, 都要一视同仁。

其次, 在管理观念上, 要认识到科研管理是科研创新的“倍增器”和“放大器”, 要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第三,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 要不断进取, 要熟悉和了解国家的有关科技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 有关科技管理的各项法令、规范和条例, 增强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意识, 更好的为广大的科研人员服务。

(五) 切实提高科研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引进人才是优化结构的有效途径, 科研单位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应提高层次, 招收高学历专业人才;应选准对象, 全面考察, 严格把关, 将政治素质高, 专业技术强、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吸纳进来。

2、建设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

作为科研单位, 必须加强部门间的联合与协作, 加强纵横联系, 形成一股合力, 建立起部门之间、科室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确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培养并造就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培养并造就出一支高水平且结构合理的学术人才梯队。

3、加强学习,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 科研单位的领导层必须要提高认识, 树立“科技兴所”的观念, 强化科研意识, 给予科学研究应有的重视。

其次, 科研管理人员自身要注重学习, 不断的充实自己。只有不断的充实科研单位管理的理论与艺术、科研工作的方法与规律、论文撰写的规范、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等多领域的知识, 才能不断的提高对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进行协调、计划和组织的能力, 才能指导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有效的开展科研工作。

第三, 科研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 加强自身的学习, 培养自身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为单位的科研做好参谋, 强化服务意识, 为科研工作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服务。

四、结束语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真正的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意义重大, 特别是对于科研单位而言, 更是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当前科研单位中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行之有效地开展一系列的实际工作, 以改变目前的局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科研单位应该进一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深入的研究科研工作的规律以及科研管理活动的特点,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将科研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摘要:科研管理工作是提升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从目前科研管理在科研单位中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目前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此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科研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丹.知识产权保护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 (8)

[2]韩锦标.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路径浅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4)

[3]张鑫.加强科研管理, 提高“十二五”科研水平.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1)

[4]王静, 梁玉军, 周群峰.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1)

[5]杨桂梅, 卢春艳.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继续研究教育, 2010 (11)

[6]胡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7)

[7]欧阳萍萍, 马跃.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

上一篇:同伴互动策略下一篇:智力障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