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功能体系

2024-05-29

创新、功能体系(共11篇)

创新、功能体系 篇1

2014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了“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的要求,区域性农业院校应该面向区域及地方经济建设,运用自身丰富的人才、成果、信息资源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物学”是吉林农业大学的优势特色传统学科,经过6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积淀了厚重的学术底蕴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学科拥有中外文藏书5. 7 万册,中外文期刊356 种。“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173 项,科研经费累计达5 000 万元,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使吉林省农作物产量平均提高100 kg / hm2,累计增产粮食27. 5 亿kg,农民增收40余亿元,在作物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吉林省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充分发挥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依托作物学科的专业优势,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物学科专题数据库,可以实现科研教育、文献资料、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满足在校师生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推动高校协作发展。因此,笔者以作物学科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讨论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其建设规范和原则、内容选择、数字化流程、搜集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模式,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提供一个新的构建视角。

1 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及意义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充分发挥自身的文献特色优势,以作物学科为支撑,科学整理、加工作物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努力建成一个富有特色的、为作物学科科研服务的专题数据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实用性、通用性、完整性、标准化、高效率的作物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其意义在于: 1) 有序地组织、揭示和整合“作物学”信息资源,形成科学严谨的学科布局,便捷而准确地在统一检索平台上获取学科信息资源,提高效率,减小成本; 2)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建立专题数据库,可以扩大学科传承和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研究的特色化与科学化; 3) 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作物学”学术前沿动态、研究成果、交流信息等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资源的共享; 4) 同行读者可以在网络交流空间内实现学术及情感的交流。2 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创新实践分析

2. 1 建设规范和原则

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科学地选择和采集信息资源,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重点学科导航库建立标准规范专题数据库建设,着眼于长远,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元数据、系统资源等建设的标准与描述规范应遵循《网络资源元数据规范》、《DC元数据标准》、《网络资源元数据描述著录规则》、《资源选择与评估标准》以及相关补充标准,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持续性和共享性[1]。

2. 2 内容建设

专题数据库内容建设要以教学、科研需求为导向,体现实用性、特色性、共享性。内容框架结构见图1[2],其中黄页资源占30% ,全文资源占20% ,参考资源和教学资源各占15% ,多媒体资源和交互资源各占10% 。

2. 3 数字化流程

运用先进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作物学科方面的网络资源与纸质资源进行加工整理,转化为电子文档,格式转换后进行资源类型的整合分类,经结构设计、页面设计、数据标引等工作后,完成数据库链接发布,具体流程见图2[3]。

2. 4 搜集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专题数据库通过不断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了知识管理中的信息重组。优化获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是建好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以资源的准确性、实用性、前沿性、动态性、学术性为建设原则,充分运用图书馆专业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通过专业网站、网络学科资源导航目录搜集、加工、集成与优化作物学科的学术资源,使用与CALIS一致的著录规范,建立分类目录式专题数据库和检索平台,提高整个宏观网络系统中信息有序化的程度[4]。

3 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创新对策与建议

3. 1 把握读者需求

为方便读者更有效地利用专题数据库,应加强对服务对象的分析,通过走访、问卷调查、邮件往来等方式,根据读者的需求方向定位数据库的建设方向,在资源使用和检索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使专题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更接近用户要求。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3. 2 建立稳定的人员配给模式

采用馆内配置专项人员、学科专业人员辅助的模式成功地实施了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作物学”是吉林农业大学的优势特色传统学科,学科现有成员83 人,教授占39. 7% ,副教授占28. 9% ,讲师占20. 4% ,助教等占11. 0% ; 博士学位占72. 8% ,硕士学位占19. 8% ; 4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2. 2% ,素质好、学历高、经验丰富、梯队合理的朝气蓬勃的学术团队保证了数据库的学科内涵。图书馆内部则储备着具备建库业务知识与技能的馆员。这种能够互相交融和支持的特色的人力资源配给模式,保障了数据库平台建设的质量与特色。

3. 3 开发专题数据库的辅助功能

基于Web2. 0 技术增强数据库系统的交互性和稳定性,建立读者与图书馆间的互动反馈机制,通过学术论坛、学术博客、邮件列表等知识交流社区,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信息快报、资源配置等服务。读者利用资源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需求,将成为数据库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馆员可以据此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最新专业信息,及时补充修改数据库资源。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做好数据库的资源推广工作与宣传工作,界面设计充分发挥窗口效应,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5]。

3. 4 建立定期维护机制

为了保障专题数据库的顺畅访问,应建立起定期维护机制,做好数据的及时备份、更新与维护,加强系统安全防护与用户权限设置,及时升级系统软件、应用软件,防止病毒的侵入与蔓延,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建立系统维护更新工作的规范,以保持数据的可用性、准确性和与时俱进。

4 结语

以学科服务为目标,通过对学科特色资源和信息的整合,构建专题数据库,为地方经济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提供了信息保障,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数据库呈现出浓郁的地域及学科特色,解决了入藏与利用的矛盾,实现了作物学科信息共建与共享。在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应秉承融合共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结合学科服务工作,加强对数据库的资源更新与技术维护,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保持数据库持续的生命力,为师生提供生动的学科服务。

摘要: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好地满足“三农”建设的实际需要,笔者以学科专题数据库为例,讨论了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其建设规范和原则、内容选择、数字化流程、搜集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并提出创新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专题数据库,信息服务体系,资源建设,创新功能

参考文献

[1]程鸿,李红军.基于学科导航的蒙医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08-110.

[2]邓娉.广州体育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1(5):26-29.

[3]夏淑芳,王红.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探析:以镇江“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1,24(2):50-53.

[4]吴东敏肖东.学科导航数据库建设中的资源选择[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4):445-447.

[5]江亚玲,于光,孙文豪,等.干部教育培训专题数据库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3):101-105.

创新、功能体系 篇2

多功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设计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而实施的.政策支持,而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现代化等却很少成为补贴政策的功能,补贴功能单一.以农业多功能性为理论依据,构建多功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实现农业补贴政策的多功能性.

作 者:赵予新 钟雪莲 ZHAO Yu-xin ZHONG Xue-lian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郑州,450052 刊 名:中州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6(6) 分类号:F320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   农业补贴政策  

论高校助学体系的德育功能 篇3

[关键字]:地方高校;助学体系;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9-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贫困大学生群体数量与日俱增。对此,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资助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项内容。这些措施旨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物质上的匮乏,帮助他们解决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资金紧张的问题。地方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 也初步建立了助学体系并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更加完善。高校助学体系对当今贫困大学生发挥了显著的物资解困功能,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 应该更加注重发挥高校助学体系的德育功能。

1.结合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 强化诚信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学生或其合法监护人,向家庭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它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助学贷款要求贷款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一定期限内还款,这就存在着诚信问题。高等学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历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而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随着贷款人数增多但还款率不高情况的出现,大学生诚信教育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必须结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助学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滲透到助学贷款整个过程中。地方高校辅导员要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帮助学生办理贷款事宜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在贷款的各个步骤中适时教育,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贫困学生贷款都要经历几个步骤:在新生刚进校第一次填写贷款资料时,要确保填写信息的真实性;在签贷款借据时,让他们懂得签字和按手印是一种承诺是一种责任;在每一年继续贷款提交该学年的成绩单时,要教育他们诚实应考不作弊;毕业离校前签还款确认书是一种约定,要做到言行要一致,不违约。借助学校贷款宣传的契机, 在整个校园内宣传 "诚信教育"思想, 让大学生树立信用意识, 使他们明确在市场经济中, 人格信誉是自身宝贵的无形资产, 使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也是走上社会以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

2.结合勤工助学政策,培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精神

勤工助学是指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活动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劳动,学生从中取得相应报酬的助学活动。这项活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是对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资助办法,是对他们安心完成在校学业的有力支持。

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必要的劳动报酬, 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自立能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将经济上的资助与自立、自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咨询、讲座、树立榜样等多种途径, 教育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 只有经得起磨练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困境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为人处世能力、应变能力,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为以后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增添获胜砝码。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设立了很多勤工助学岗位,如办公室助理、机房管理员、楼层长、信息员等等,贫困学生只要递交勤工助学申请,写明家庭经济情况并注明自己有何特长,就可以申请到相应的岗位。此外,辅导员还会给学生提供家教信息,以他们的真才实学来获得劳动报酬。

3.结合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激励学习激情,激发学习动力

奖学金和助学金主要用于奖励那些经济困难、但刻苦学习、成绩优秀、自强自立的学生。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助学金和学校自己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以多方位的奖助金体系作保障, 能够促进学生保持和谐心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了奖助金体系作保障,贫困学生可以安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以国家奖学金为例其金额最高,每人每年8000元,若获得此奖金,一年的学费住宿费都不用担心了。这种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获得奖励的政策,激励了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当然,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光靠课本是不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走进社会生活, 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 从而主动地进行弥补,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丰富知识结构。 有了优异的成绩也为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向高一层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已建立起一整套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但仍希望地方高校能出实招、求实效,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贫困生,树立经济扶贫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资助理念。地方高校作为扶贫助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树立"经济资助、精神激励"理念,即在物质上给予贫困生资助保障,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关心和激励,更加注重发挥高校助学体系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尚磊. 高校资困体系育人功能探析[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0.

创新、功能体系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导师制,试验班

0 引言

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为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及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很多高校创办了符合其培养方向的实验班。但这些实验班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班导师制的功能及如何完善导师制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实验班导师制的功能定位

1.1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含义

创新创业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并勇于承担创业风险,对商业机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创业保持着持续热情,并为此投入知识和技能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人才。

1.2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具有坚实思想基础、扎实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具有高度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1.3 实验班导师制的功能及作用

1.3.1 实验班导师制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验班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及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系统学习、系统分析的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师的重要作用不在于传递给学生多少信息或是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传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2 实验班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提供指导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导师制可做到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进行教学。导师通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导师和学生间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这是在传统课堂中难以实现的。通过这种方式,导师实现了对学生的指导,并建立起师生之间的默契及相互信任的关系,导师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3 师生间和谐及平等的教育关系

导师制的实行加强了导师和学生间的交往,促进了良好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双方能更加有效地沟通交流,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导师应积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并从中去粗取精、辨析真伪的能力;另一方面,导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还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引导者,导师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并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进行具体的指导。

1.4 实验班导师制的体系建设

导师制区别于传统的班级教学制度,它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为了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度,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保障导师制正常进行的措施。

1.4.1 加强导师制实行的制度管理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导师制能有效实行的保障,学校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导师管理制度,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科学规范。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保证导师制实行的科学性,使制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规律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还应切实地考虑教师及学生的意愿及需求,使学生能从中受益;同时,在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

1.4.2 把导师制度的评价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导师制得以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使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不仅是发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改进完善。

1.4.3 采用正强化的激励机制

正强化的激励机制是当导师的行为符合社会及学生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和发扬这种积极的行为,以使其继续保持下去。导师制实行过程中,这种做法能调动起导师的工作热情,对其起到激励作用。导师作为知识分子,在工作中更注重是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在结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奖励。

1.4.4 增加导师遴选制度作为补充

导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业务能力,导师的作用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运用能力。因此,导师应全面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熟悉相应的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关事项。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去引导学生,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及知识渊博的导师,会对学生的学习甚至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创新、功能体系 篇5

摘 要:农村生态与环境问题是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因而推进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文章立足于对长沙市农村环境整治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农村环保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培训体系和政策体系四个维度对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其功能进行分析,为完善长沙市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

1 农村环保科技的定义

农村环保科技指的是一种可以指导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不仅包括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也包括实际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各项具体技术。农村环保科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具有可探索性、创造性以及通用性和共享性等特点。

2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指的是以促进农村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主体功能定位准确、相互关系协调、运行机制完善、多要素合理配置和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的有机组成系统,可分为科技研发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技培训体系、科技政策体系,整个体系具有层次复杂、动态变化以及高效开放等特点。

3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是一个层次复杂、动态变化以及高效开放的科技支撑体系,其主体功能定位准确,各环节相互协调,进而保障整个运行机制完善,各要素合理配置和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具体由科技研发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技培训体系、科技政策体系四个部分组成。

3.1 科技研发体系是基础。科技研发体系是立足于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在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下谋求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完整的科技研发体系应该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研究机构四个部分。其中决策机构一般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承担,如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等,咨询机构和研究机构多为研究院、高等院校、第三方企业等,执行机构一般为企业、基层政府部门等。

3.2 科技研发体系是关键。科技推广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流程式运动过程,包括推广来源、推广主体、推广手段、推广对象及推广效果等。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将科学技术迅速传播到目标区域和目标人群,进而得以应用并转化生产力的过程,充分起到衔接科技成果与科技应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纽带作用。

3.3 科技研发体系是重点。科技培训体系针对目标群体开展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目标群体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农村环保科技培训一般由政府组织,以乡镇或村一级单位为基本单元,培训对象为乡镇或村一级环保专员及农民。培训内容主要为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技术的应用。

3.4 科技研发体系是保障。科技政策体系是国家为了对科技活动的各环节进行调控而建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知识生产的科技方针和实现科技方针的体系,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科技活动各个环节的控制。

4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功能

4.1 实施农村资源节约型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这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农民的长远生计的重要问题,进而推动农村污染的综合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采用单纯的环境治理措施或者农业经济发展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从科技政策的制定、科技创新、推广以及培训等方面入手,进而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农村资源节约型战略。

4.2 改善并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基本手段。通过建立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尤其体系中的研发和推广部分,可以有效利用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相关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并不断加强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目标群体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向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建立政策体系,政府对农村环保工作将形成常态机制,能有效推进各项环保工作的开展。加强农村地区发展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在发展规划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源头控制农村环境污染。

4.3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要改变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多种经济,走市场经济路线,同时注重发展生态经济,减少对农田、农村的污染,进而通过多种方式经营,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建立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可以推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4.4 推动农村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扩大生产,更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必须通过建设农业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依靠科技的力量,减少污染,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作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和驱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 小结

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要实现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谋求发展經济,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就必须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期望,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多元主导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构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3.

[2]朱猛,尹希果.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王雅琴,赵玲玲.基于环保视角的农村科技创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

[4]杨麟,周更生.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5]徐标,颜涛,等.破解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难点应采取的措施(会议论文),2013.

[6]陈一壮,何嫣,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理论述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

作者简介:

彭世煌,男,1978.11.2,湖南娄底人,汉族,研究方向:农业基础推广。

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体系研究 篇6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水资源的不足、浪费和污染问题日趋加剧,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三定”职责,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用水安全,开展水功能区划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对水功能区划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是从水功能区划标准、管理、水质、限制纳污、评价指标、划分方法及实践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归纳。比如,纪轶群[2]等将北京房山地下水功能区划一级功能区分三种,并进一步细分为二级功能区,为满足房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作了基础性研究。夏军[3]等综合考虑水量与水质的联合评价问题,并结合水功能区划目标,以滦河流域为例,提出单元系统水量水质模型和多河段系统的可用水资源量评估方法。胡琪坤[4]等提出了针对天津市地下水类型特征的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三级功能区划体系,并按照类型特征对天津市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分别进行了功能区划分。曹建廷[5]从水量对水质的影响、水量对生态的影响、水资源配置中的环境流量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阐述了可持续水资源规划的内涵。

1 水功能区划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在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利用,结合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合理规划水功能区的分类,服务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证本地区的供需平衡关系,不以破坏后期水资源为代价,为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奠定基础,促进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2 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原则

水功能区划的划分是将一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前期、后期开发进行统筹安排,满足水功能区的需求。同时,以开发利用和保护为重点,分清主次,对重点对象优先保护。

1.3 水质水量并重原则

水资源在保证水量和水质的情况下能体现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在进行水功能区划分时,既要保证水资源的数量,又要在满足数量的基础上,保证水质安全,不能降低水质标准。在没有对水质标准有要求或者只对水量有要求时,水功能区划分都不能单独进行,保证质与量的并重。

1.4 实施管理可行原则

水功能区的划分要与行政区界或流域划分保持一致,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水功能区划以保证水资源统筹规划可实施为基础,合理管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既满足区域的实际需求,又要适应经济技术的发展。

2 区划分级与分类体系

水功能区划通过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的要求,将江、河、湖、库划分为不同使用目的的水功能区,并提出保护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在整体功能布局确定的前提下,对重点开发利用水域详细划分多种用途的水域界限,以便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依据[6]。按照《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和《水功能区划分类标准》(GB/T 50594—2010),水功能区划采用二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如下图所示。

2.1 一级水功能区划

一级水功能区划从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是一种纵向角度发展的区划,主要是协调同一地区之间,近期与远期的用水关系,主要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明确水质、水量的控制目标,一级水功能区划共分4个区,具体内容如下:

a.保护区。指对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有重要意义的水域,需划定进行保护的水域。

b.开发区。指为满足城镇生活、工农业生产、渔业和景观娱乐等功能需求而划定的水域。

c.缓冲区。指为协调省际间、矛盾突出的地区间用水关系而划定的水域。

d.保留区。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保留的水域。

2.2 二级水功能区划

二级水功能区划主要协调各行业以及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横向角度发展的区划,明确不同用水领域主要需水量,协调各部门对水量和水质要求的问题。

一级水功能区划分类中,不同方面各包含各自的重点对象。一级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的基本区划,这个区划体现了水资源持续利用、高效配置相结合的原则。二级水功能区划是根据水资源的利用形式、管理模式、服务对象、区划内容,在一级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划分9个二级区,既保证了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又满足了各方面对水资源的要求,对水资源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区划的程序与思考

3.1 区划程序

a.一级水功能区划程序。从研究区域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用水现状等方面,收集、分析研究区域相关资料,根据区划依据和一级水功能区划原则,初步划分出一级水功能区。向主管部分和分管部门征求意见后再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形成一级水功能区划成果。

b.二级水功能区划程序。二级水功能区划在一级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在一级水功能区划成果中,对各部门用水现状和需求、地方自然资源状况、地方社会经济状况、水污染状况、水质状况、排污状况等进行资料分析,对开发区、保护区、保留区进行区划,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成果及二级水功能区划依据和原则,初步进行二级水功能区划分。与一级水功能区划程序相同,向相应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和进行修改后,最终形成二级水功能区成果。

c.区划报告及报批。在形成的一、二级水功能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水功能区划分标准》(GB/T50594—2010)的要求,编制水功能区划报告和相关图表。经审查后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最终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3.2 对水功能区划工作的思考

a.水功能区划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得到了水功能区划标准,从而解决了研究区域用水效率和用水保护之间矛盾问题。目前,水功能区划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一点上,缺乏整个面上的研究成果;不同领域的过渡也是今后水功能区划研究的一个重点。

b.水功能区研究是对水量和水质研究的一种延续和进步,以往的研究注重的是水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哪个区域水量处于哪个级别,水质属于几类水。在研究区的功能性研究基础上,以水功能区为研究单元,不同的功能区,水质情况有所不同,直接影响到对水资源保护的评价,两种功能的结合,直接反映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对今后不同研究区域的不同水资源的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实际的研究依据。

4 结语

功能鞋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初探 篇7

一、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鞋的功能有很多种, 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 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运动技术专项功能进行评价。运动鞋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是以足部力学的测量技术和足部的造型特征为基础, 以足部压力测量的有效数据来支持、指导功能鞋的设计与研究。构建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层次分析法[1], 层次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2], 如图1所示。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的权重采用专家调查问卷来获取权重数据。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和初步分析, 把问题中所涉及的因素按性质分层次排列, 对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 利用评分的办法比较它们的优劣, 在评分的基础上, 把各个元素按分数高低排出优劣顺序[3]。通过具体研究, 在模型所确定的4项指标中, 其权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运动鞋的舒适性、安全保护性、运动专项性、耐穿性。由此可以看出, 在评价运动鞋性能时, 运动鞋的舒适性是最关键的, 再就是安全保护性、运动专项性和耐穿性能。

因此, 在设计运动功能鞋时, 最关键的是减震性能、足部控制、透气性能和防滑性能的研究, 同时也应兼顾减震、足部控制、透气和防滑等性能设计, 以此来安排相应的方法和手段。

二、舒适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功能鞋的性能评价除了有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比较常见的还有以舒适和安全性能评价为主的评价指标, 这主要是针对劳保功能鞋、艺术功能鞋和休闲功能鞋等进行设计的评价体系:

1、舒适性评价

我国鞋革标准化组织、欧盟和ISO组织都很重视鞋类舒适性的研究, 从标准角度出发制订了许多有关鞋类舒适性能方面的检测标准, 为鞋类舒适性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QB/T1811—1993皮革透水性验方法;GB/T4689.21—1996皮革吸水性能测定方法;IS017229:2002皮革—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吸水汽性的测定;IS017699:2003鞋类—鞋帮和鞋里的检测方法—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IS022649:2003鞋类—内底、鞋垫的检测方法—吸水性和解吸附性;

(2) 成鞋止滑性能检测:GB/T3903.6—2005《鞋类通用试验方法一防滑性能》和HG/T 3780—2005《鞋类静态防滑性能试验方法》;

(3) 耐汗性能:GB/T3903.11—2005鞋类内底、衬里和内垫试验方法;IS022652:2002鞋类—内底、鞋里、鞋垫的检测方法—耐汗牢度;

(4) 减震性能:ASTM-Fl976:1999运动鞋减震性能的标准测试方法;

(5) 成鞋结构:GB/T3903.5—1995《鞋类通用检测方法外观试验方法》标准, 如果是皮鞋, 则可按QB/T1812—1993《皮鞋成鞋检验方法》中的“外观质量检验”和QB/T1002—2005《皮鞋》标准中的“感官质量”执行;

2、安全性评价

物性安全性能:

鞋类物性安全性能项目经常涉及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种:

(1) 外底防滑性能:鞋类防滑性能可分为动态防滑性能、静态防滑性能和动态临界角。国外检测的标准有ISO/TR11220:1993 (E) 《特种防护鞋防滑性测试》标准和、ASTM F489—96《用杰姆斯试验机测量鞋底和鞋跟的静态摩擦系数的试验方法》标准等;国内有化工行业标准HG/T3780—2005《鞋类静态防滑性能试验方法》。功能性鞋底防滑指标要求干式摩擦系数t>0.7, 湿式摩擦系数/>0.5, 其它类要求干式摩擦系数t>0.5, 湿式摩擦系>0.3;

(2) 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GB/T 6675—2003《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

(3) 鞋跟结合力:GB/T11413—2005《皮鞋后跟结合力试验方法》、GB/T3903.25—2008 (ISO 22650:2002, IDT) 《鞋类整鞋试验方法鞋跟结合强度》;

(4) 卫生性能: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

材料卫生安全性能:

鞋类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助剂, 再到产品包装材料, 化学物质无不贯穿其中。为了减少鞋类产品在生产和穿着过程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保证穿着安全, 促进鞋类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 制定鞋类产品卫生安全性能检测指标尤为重要。

(1) 国外具体的技术标准:002/231/EC《关于欧盟新版鞋类环保标志的环保标准》、2002/61/EC《关于禁止在纺织、皮革制品中使用偶氮染料的规定》、欧盟技术法规EN 14602-2004《鞋类评估生态指标的试验方法标准》;

(2) 国内具体的技术标准:HJ 305-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鞋类》、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 18885-2002《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 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QB/1873-2004《鞋面用皮革》、QB/T 2680—2004《鞋里用皮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1309-2003《鞋类检验规程》标准;

三、结束语

目前, 我国针对功能鞋评价指标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相关产品的标准和检验体系还不够完善, 因此笔者呼吁国家整合功能鞋安保性能、舒适性能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等各项专项功能, 设计一套全面评价功能鞋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GWADDINGTON;R ADAMS Football boot insoles and sensitivity to extent of ankle inversion move-ment, 2003 (02) .

创新、功能体系 篇8

1.1 以环境景观要素呈现

水体景观的形式多为喷泉、水池、人工湖、人工瀑布、人工潭涧等。这些水体景观装点着市容市貌, 有的甚至起到隔离城市交通道路的作用, 也能够使居民开展一些划船、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

1.2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众所周知, 水能够降低空气中的尘埃量, 增加空气湿度, 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对改善周边环境、净化空气有一定的作用。在水中适当进行鱼类养殖既可减少蚊虫的滋生, 也能够减少青蛙的数量, 使夜间环境变得安静。

1.3 为观赏性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环境, 绿化美化城市

城市园林水体是水生植物的理想生长场所。适度多样的城市水体动植物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的功能也是多样的, 首先成为连接新城区和老城区的纽带。这两部分之间适当安排水体, 可以使空气以及生态物种相互沟通转化, 使城郊的良好生态效能向城区流通。其次, 对城市空间有分隔功能, 可以遏制城市的空间扩张, 为城市带来勃勃生机。

1.4 体现防灾和蓄水排水功能

城市生活离不开水, 建筑、绿化等对水的需求也很大, 城市园林水体为消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水源, 同时也是防涝抗旱的天然管网。城市的排污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否则会对城市水体造成损害。

1.5 城市历史风貌的体现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保留有许多古代的护城河、水池等, 将这些遗留下来的水体作为城市的空间隔离带, 既保留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又起到了人性化的隔离设计效果。

1.6 城市园林水体景观对历史的承载作用

(1) 横向传递作用。分析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可以发现, 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其水体景观的建设投入越大, 节水技术相应也越高超, 并且这些会作用于其它国家的城市园林水体设计。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中就有着发达的城市水系。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同样也是一个沙漠城市, 在总体面积340km2中, 露天水域面积就达到0.16km2, 其水循环利用技术也位于世界前列。 (2) 纵向传达作用。水体景观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巨大, 在古代这一部分的城市建设往往耗去相当的国力。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 其欧式水景中的规则对称、黄金分割运用娴熟。巴洛克时期雕塑水景装饰更加华丽, 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这些也对中国的圆明园, 法国的凡尔赛宫产生了影响, 使得水景艺术的应用有了大的提升, 呈现柔美旖旎的风格。

2 水体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水体景观的静态评价

(1) 水体景观的美学评价。美学评价也就是主观量化评价, 既是主观评价, 其评价就具有伸缩性, 人们更希望用一些量化指标来评价美, 例如, 从色彩、形态、比例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水体景观的评价应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美是评价主体的主观反映, 所以, 应该尽量扩大评价主体的数量, 以达到评价的真实反映。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向大众传输选择样本供大众选择。计算机通过数据的统计和计算, 实现美学评价的量化。大众的审美尽管受潮流的影响, 但是设计师的设计本就是为大众服务, 所以, 大众的审美是可信的。 (2) 水体景观的物理评价。水体景观的物理评价就是参数量化评价, 其项目包括:景观水体的水质、来源、环境容量、水深等, 这些对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有一定影响, 例如蓄水、泄洪等。物理评价具有客观性, 由此可以看出, 优美的水体景观在生态调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3) 水体景观的强制力评价。强制力评价不具有弹性, 只有“可行、不可行”2个标准。由于城市水体景观的开放性, 使得其具有潜在的无法预知的危险, 因此, 需要在保有其美学性的前提下, 进行一定的障碍和约束。

2.2 动态评价指标

静态和动态的评价相结合才是完整的园林水体景观评价体系。动态评价是多样和连续的。水体景观的适应范围越大, 结构越稳定, 生态效益也就越高。园林的水体景观既有自然元素, 也反映一定的人文元素和文明程度, 反映流域水体的整体特征, 水体景观各元素和单元之间的融合、延续、变化, 会对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形成动态的评价指标。

3 小结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 水体园林景观设计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不但要满足人们对水的亲近心理, 还要克服材料的单一性, 体现休闲娱乐和参与性。对水体景观营造进行前期的评价可以减少浪费, 改进设计缺陷, 对园林作品的生成和水体园林学科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旭, 陶联侦.城市园林水体景观功能及其评价体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0 (9)

创新、功能体系 篇9

高校学生管理目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关注问题, 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大, 辅导员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的状态都能掌握, 因此, 高校普遍选择学生班委管理的方式。高校学生班委都是由学生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主要起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的作用。高校班委的整体素质与学生管理密不可分, 班委是否具有合格的思想道德修养, 能否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能否开发自身工作潜能, 都将直接影响对班级的建设, 进而影响高校发展。因此为了使班委提高自身修养, 增强个人工作能力, 提高整体班委队伍素质, 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班委考核评价体系, 目的在于及时指出班委的不足之处, 提高工作积极性。

目前对于班委评价时所提出的评价体系缺乏一定科学依据, 因此如何建立评价体系, 如何确定评价指标就成为了重点。质量功能展开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是一种立足于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系统化、用户驱动式的质量保证与改进方法, 是一种强调从目的出发的方法。将QFD引入到对班委考核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过程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从提升班委能力等目的出发, 建立评价指标。

1 质量功能展开法

QFD主要应用在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 企业再研究分析顾客需求基础上, 将需求转化为可进行和实施的质量特性, 以此来将顾客需求彻底地转换为产品特征, 真正体现顾客需求。QFD是一种由顾客需求所驱动的产品开发管理方法, 顾客需求确定之后, 采用科学、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将顾客需求一步步地分解展开, 分别转换成产品的技术需求等, 并最终确定出产品质量控制办法。瀑布式分解模型则是QFD的展开方式和整体实施思想的描述。图1是一个由4个质量屋矩阵组成的典型QFD瀑布式分解模型。

在展开过程中, 上一步的输出是下一步的输入, 构成瀑布式分解过程。QFD从顾客需求开始, 经过4个阶段, 即4步分解, 用4个质量屋矩阵——产品规划矩阵、零件规划矩阵、工艺规划矩阵和工艺/质量控制矩阵, 将顾客的需求配置到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

利用QFD对班委评价体系进行建立时也是采用相似的瀑布式展开方法, 从评价目的出发, 层层进行分解, 得到评价项目, 再对评价项目进行分析分解, 最终得到所需要的评价指标, 这些评价指标都是围绕一个主要的目的进行的, 就是培养出一个团结有力、高效合作、具有综合素质的班委集体, 评价项目是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对班委进行评价, 保证每个班委的个体综合性素质。评价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2 班委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图2的模型, 可以以此对班委评价进行QFD分解为三层, 第一层为最终目标, 即对班委评价, 第二层为评价项目, 即对班委各方面能力要求, 第三层为评价指标, 是对应于每个评价项目所展开的评价细则。

2.1 评价项目指标的建立

班委是学生中的领导组织者, 对班委考核时可以参考公务员考核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 (1) 德为首:德是一名班委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标准, 是他能够完成其他工作的思想基础, 需要班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立场坚定, 品德高尚, 具有原则性、事业心、责任感 (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 (2) 能为胜任工作基本条件:是指个人能力, 要求具有判断准确性、果断性、条理性和灵活性, 能够具有组织活动的计划、用人、协调、解决问题和执行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强, 能够有说服能力和总结能力, 还有自身学习能力 (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 (3) 勤为担负工作基本要求: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 工作时任劳任怨、一丝不苟, 对待学习仍能勤勤恳恳, 不落后 (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 。 (4) 绩为工作成果基本表现:能够按时准确地完成工作, 工作效率高, 具有自主工作能力 (评价标准如表4所示) 。

2.2 评价标准

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打分时应有一定的评分标准, 目前国际通用的评分标准是SAE J1060, 评分标准详见表5。该标准采用十分制评分方法, 其中1到4分为不可接受区间, 5分为评价分界线, 超过6分即为可接受范围, 同时对于每个评分下的评价人员感受进行了具体描绘。评价人员在对班委进行评价时严格遵守评分标准中的描述, 对每一项评价指标进行评分。

3 班委评价方法

班委是学生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一部分学生, 他们进入班委职能中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时期, 因此对班委的评价不宜过于频繁, 可以以一学期为时间节点进行评价评分, 综合参考上一学期的考试成绩来进行, 在每一学期中期可以让班委做一次自我评价进行自检, 检查在工作过程中的缺失。评价结束后根据最终得分进行淘汰轮换, 将得分最低的班委淘汰, 并且根据评价内容对班委进行调整, 同时还应从学生中选出一位进入班委中, 以保证每个班委都能在最适合的职能位置工作, 建立一个高校合理的班委团队。班委评价方法见图3。

在对班委排名之后, 按照评分中的个人特质, 将班委位置进行调换, 以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和能力, 对于评分过低的班委要及时淘汰, 同时由同学选举出较好的同学补充班委。

4 总结

通过QFD展开得到的班委评价体系, 能够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班委进行评价考核, 考核时需要由老师、同学和个人按照给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分, 通过权重计算后得到最终评分。在评分过程中, 能够看出来被评价者的优势与不足, 以及是否胜任自身工作, 然后再进行相应调整。班委评价考核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 是通过这种约束机制督促班委认真工作, 尽可能发挥个人的工作能力, 在工作中养成良好习惯, 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班委组织, 同时也能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赵健.浅谈科学的学生干部考核评价机制[J].药学教育, 2009.25 (6) :22-24.

[2]李守远.浅谈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班干部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1.10 (1) :147, 148, 178.

产品创新还是功能提升 篇10

INSEAD营销学助理教授 Myungwoo Nam 与爱荷华大学的专家Jing Wang、西北大学的Angela Lee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企业并不总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上,对于某些产品,消费者可能只需要一些提升的功能。比如数码相机中的傻瓜相机类别,消费者一般是新手,他们往往只有基本的摄影知识,选购时考虑的是像素、重量和变焦镜头等基本参数,而大多数傻瓜相机的这些参数大同小异。但在数码单镜头反光(DSLR)类别,消费者通常是摄影老手,他们掌握ISO级别、快门速度等先进功能和复杂参数。内行的消费者更重视独特的功能,新手用户比较着重产品的一般参数。这项研究表明,生产商先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的专业知识水准,然后制定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更能取得良好的业务绩效。

“实验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喜好与公司的预期之间可能存在差异。”Myungwoo Nam指出。因此,产品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有必要对资深消费者和新手作出区分。研究人员还发现,当新手用户获得更多的数据,了解产品的新功能和复杂功能时,他们的选择会改变,变得与老手的选择趋于一致。这一发现意味着营销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更多信息给外行消费者,帮助他们了解新的和复杂的功能,提高特色产品的销量。

可以预料的是,拥有独特功能的新产品最终都会变成普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随着一个产品类别蜕化和趋向成熟,共通功能和独特功能之间的差异随之消失,大多数特色功能将变成基本和理所当然应该具备的功能。因此,产品开发人员和营销人员应当保持警惕:今年被认为是重要的功能,二三年后可能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对营销人员而言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分辨谁是内行用户谁是外行用户。

(Mrinalini Reddy)

创新、功能体系 篇11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内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指我国已建立的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 以及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对贫困大学生的奖励与资助等多种资助措施并存的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点。

1.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核心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尊严, 以及符合人的生活环境的关注和支持。贫困生资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贫困生, 其价值诉求以贫困生为核心, 贫困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价值所在。贫困生资助工作本质上是关怀人性的教育活动, 其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构建人文关怀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应该以尊重、关心贫困生的需要, 特别是精神需要为根本特点, 以不断提升贫困生的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 以唤醒贫困生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 以培养贫困生的伦理情操、完善贫困生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 以建构精神家园, 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2.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逻辑起点是关照生活。

简单来说, 生活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简称, 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来就要活着。确立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优秀品性形成的本源性途径。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贫困生资助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具有隐性教育特点。即使我们给予学生最高额度的资助, 从直接的物质条件上也未必能够彻底改变学生已有的生活状态, 但我们仍坚持开展资助工作, 并不断从理念、政策、制度、规章、方式等方面提升资助体系的发展水平, 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引领学生确立一种具有人类性和时代性的生活方式。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于贫困生的生活关照就是在此环境中获得了它实现德育功能的合法性。

3.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价值期望是优化人生。

所谓优化人生的价值期望, 就是要促使贫困生内在地认知人生的真实面貌, 引导大学生内在的领悟人生的真实意义与真实价值。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化隐性教育方式。若想引领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真实的理解, 塑造合理的观念, 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生命意识, 就必须运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 而这恰恰是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优势所在。资助体系通过物质财富的载体内在表征了一种生命精神, 这种生命精神就是人类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生命品质。我们在现实资助工作中应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了解这种精神, 生成这种精神。只要能引导学生形成这种精神, 他们就会形成具有人类性、时代性和个性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理解。这是贫困生资助体系优化人生的重要内涵, 也是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价值期望。

4.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社会效应是道德行为。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 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包含的最后一层内涵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于生活中发挥高级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道德教育需要言传身教, 而我们一直以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说教。贫困生资助活动作为一种隐性德育方式, 无疑符合道德教育的特质, 因此能更好地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生命的一种内在修养。如果高校资助工作人员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很好地加以运用, 贫困生的道德行为将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二、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运行方式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助、勤、贷、补、减等措施, 它们发挥育人功能的运行方式有所不同。

1. 通过奖学金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

奖学金是向优秀贫困生颁发的奖金, 用以表彰和鼓励先进分子。目前, 高校设置的专门面向贫困生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 地方政府、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等为贫困生设立的各种奖学金。这些不同类型的奖学金, 都是为了引导和鼓励贫困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由于奖学金评比存在着竞争, 要想获得奖学金必须依据评定标准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这就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事实证明, 奖学金制度能调动贫困生的学习热情, 激励他们提升自我。

2. 通过助学金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国家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学费的减免可以统称为助学金。国家助学金人均3000元/年, 发放比例达到在校生的20%, 再加上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 具有金额高、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助学金都具有无偿提供、无须归还的性质, 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无私关爱。高校应该根据助学金的这些特点, 启发、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3. 通过助学贷款提高贫困生的责任与诚信意识。

助学贷款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 在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一种信用契约关系, 即银行基于借款人会按约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而发放贷款, 而借款人则在承诺支付本息的前提下获得贷款。助学贷款是一种重要的资助手段, 高校在助学贷款的办理中, 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使他们把贷款和还款作为践行诚信、主动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 高校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贷款学生的示范效应。

4. 开展勤工俭学加强贫困生自强自立教育。

勤工俭学不仅是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重要举措, 而且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心理调适、拓展职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在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中, 通过正确引导, 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实现个体人格,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在组织勤工俭学活动时将德育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使德育不再凌驾于生活之上,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社会。通过勤工俭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品格。

三、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效果表现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资助活动强化了贫困生的进取思想。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正处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特点, 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 不失时机地做好指引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在注重解决学生经济生活困难的同时, 在资助过程中渗透开展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学会感恩等教育活动。挖掘一批逆境成才的先进典型, 通过宣传他们的真实感人事迹, 使身边的贫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促进学生在观念上脱贫, 思想上脱贫, 从视贫困是一种负担、耻辱转变为视贫困是一种资源、力量, 奋发进取, 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 资助活动促进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新资助政策的落实, 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力度加大, 一方面, 学生物质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有保证, 其结构趋向于丰富和优化。另一方面, 学生的精神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 并趋向于大量化和高雅化。贫困生资助体系本质就是对人的关心, 对生命的呵护, 对人生意义的激发。所以, 在资助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 树立“人穷志不穷”的意识;要接纳贫困, 不以消极的态度回避现实;要悦纳自我, 找到自信的立足点。贫困生入校后, 往往担心大学的学习生活费用难以承担, 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意志消沉, 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甚至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因此, 我们应该注重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努力提高贫困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还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活动, 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收获、劳动光荣的健康心理感受;通过评审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 提升他们的人格尊严。

3. 资助活动提高了贫困生的学业成绩。

大学生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贫困生受教育条件差, 知识面较窄, 信息量少, 部分贫困生学习心理紧张, 学习成绩较差, 同时又因相对过高的学业期待加重了心理压力。他们因自卑心理产生了挫折感, 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 又不愿意接受同学们的帮助和指导, 进而形成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双困”局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 有效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难题, 同时也减轻了其家庭负担, 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 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提高学习成绩, 掌握专业技能。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 宣传推广优秀贫困生的学习经验, 鼓励学习困难的贫困生树立学习信心, 指导贫困生改进学习方法, 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学习生活, 顺利完成学业目标,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贵臣, 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

[2]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石油化工销售企业物流下一篇:广电技术历史与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