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综合能力

2024-09-20

提高综合能力(共12篇)

提高综合能力 篇1

历年的高考生物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各种能力, 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但这些能力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在这些能力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应该是理解能力了, 只有当学生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才有可能对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基本的生物学事实进行科学的描述, 才能从试题的素材中去获取信息, 才能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一些生物学的问题。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绝不能离开理解能力去训练和提高其他的能力。那么, 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呢?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1. 比较法。

在高中生物中, 有很多类同或相近概念, 需要理解他们的内涵和外延, 如激素和酶、滋养层和饲养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型、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对这些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 必要的时候加上一些图表等更直观的辅助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分解法。

生物学的很多概念, 其概念属性有很多要素构成, 需要我们对概念进行分解, 如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目前浙科版的教材中的阐述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 如果将等位基因概念分解为: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一对基因, 教师对其中的每一要素加以适当的解释, 让学生充分理解各要素, 然后进行综合, 这样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简单而深入。再如细胞周期的概念, 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怎样的细胞才有周期, 细胞周期到底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但如果将此概念分解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次结束到下次结束, 只要能抓住这两个要素, 教师再对每一要素进行适当的举例说明, 学生就不难掌握。

3. 图示法。

运用语言描述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教材和我们教师通常的做法,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 语言描述的这些东西往往使学生听得一知半解, 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直观和直接的方式来对以上内容进行呈现, 图示法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如种群的增长方式可以用坐标图的形式来表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可以建立一个细胞模型, 将各种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和外界的气体交换情况用模式图表示出来,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气体的变化规律。如果我们能在高考的复习中针对变化规律相近的曲线做一个专题复习, 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4. 应用法。

生物学中很多概念和原理需要在应用中才能更好的理解, 如顶端优势, 其教材概念阐述并不难懂, 但如果能结合园艺知识让学生联系实际, 就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学生的理解也将更全面而透彻。比如体温调节中, 关于寒冷环境中散热多少的问题, 学生很难理解, 因为寒冷环境中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 但实际情况是散热增加, 这就需要运用生活实例和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事实。

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

1. 构建学科整体知识体系。

在平时教学特别是高考总复习阶段,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 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学科知识的脉络, 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提高。如果能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足够熟悉, 学生就能很快根据试题的情景提取出相关信息, 找到解题的知识和原理依据。

2. 构建典型相关性知识的网络体系。

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很多概念其实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如和染色体和联系的概念不会少于15个, 但这些概念的学习时间并不一定集中, 在教材中的分布也不一定集中, 学生很难把他们进行整体联系,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这些典型的相关性概念进行联系, 以整体性、综合性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这样, 当学生面对高度综合、思维跨度大的高考试题时才能沉着应对。

有些概念虽然集中学习, 在教材中的分布也非常集中, 但很多概念的集中出现却给学生造成了认识障碍, 如在免疫应答一节的学习中, 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多、新、难, 可以尝试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合理联系, 构建成知识网络, 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 可以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知识的关系, 促进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网络和体系的主动构建,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探究形式, 在更好的理解知识上内在联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深入分析典型图解, 提高学生对图示的理解能力

分析最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题, 差不多都有40%以上的题目需要分析图解, 但我们也发现这些图解往往是对教材中所涉及图解进行适当的修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展现,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图解进行深入分析, 比如教材中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曲线、有关光合作用的曲线等在近几年全国卷或地方卷中的出现频度非常高, 教师就需要对以上内容所涉及的曲线进行透彻分析,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并且还要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一般图解的方法, 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中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大任务, 不论大纲、考纲对能力要求的描述有多大变化, 但理解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地位是不会变化的。只有我们教师能从观念上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然后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手段实施能力化教学, 才能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 从而促进其他能力的综合提高。

提高综合能力 篇2

在第一周,训练营开展五天的早训,每天五点多摸黑起床,首先是来段长跑,再进行常规军训。我明白,这并不是为了在短短的几天一下子训练出我们良好的身体素质,而是利用军训来强化我们锻炼身体的意识,体会放下干部架势去服从命令,建立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学会在最困难的时候继续坚持。

学生干部应起到的是带头作用,应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刃,无欲则刚”。我们应力求用我们所拥有的有限时间去做最有意义的事。而作为学生干部更应义不容辞地去做。正如杰斐逊所说::“一个人接受了公众信任之后,就应把自己看作是公共财产。”在我看来,学生干部的职责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服务同学,提高自己,奉献学校。如何胜任自己的职责?我们必须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干部。

身心健康是学生干部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和锻炼关键能力的大前提。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我深有体会:作为学生干部,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以学习为中心,树立工作也是学习的观念。要把任学生干部作为一种压力,去刻苦努力学习,努力取得优异成绩。不能以工作忙,耽误时间多为理由,甘居人后。因为这只是无能者的借口。学会求知,求知必精。

通过培训,我懂得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平等待人,不搞特殊。要想到自己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用良好举止去影响﹑带动周围同学。这样,无形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也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干部来说,解决问题能力是我们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策划、组织工作,带领干事展开工作和解决突发事件,而不是出于被动和被支配的状态。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展开,除了有完善的策划、组织,有合理的安排外,更要有种种突发事件的预计,并做好其解决方案。

增强人文意识 提高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文性;综合性;学生能力;教师指导

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综合性学习被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板块之一。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先姓“语”,再是姓“综”。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就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自身特性

1.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语文学科性的特点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科学、社会、思想政治、生活等内容,但它首先姓“语”,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以“感受自然”和“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浅层次了解自然和月球的科学知识之后,把探究重点放在吟咏“自然”和“月”的诗文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自主搜集、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在语文课里成为研究“自然”和“月亮”的专家。

2.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围绕着语文性,还要体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是一种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他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限,还要涉及科学、历史、社会、思想政治、音乐、美术等学科。在开展活动时间要区别于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科兼容性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和组织教学,让学生以语文为核心展开立体式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3.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有实践性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活动中重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既要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更要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二、以语文性的特点为核心的,要求在开展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既体现人文性,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准备阶段

(1)全班分小组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子题,再把选题接近的学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小组。至于小组的人数因学生对每个子题的兴趣而有所差异,但做好能将小组人数控制在三至八人,以便准备活动的开展和发挥个体的特长。

(2)让学生根据大的活动主题选取感兴趣的子题来准备

在选取子题时可以关注一下内容:关注校园环境,校园里的老师同学、一草一木,四季的变化等都是学生唾手可得的素材,例如,在“我爱我家”的综合性活动中,就可以关注本班任课老师和校园里的值周值日管理等老师,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整理分析,同时出示与老师同学有关的诗词和美文,以加强文化内涵;关注家庭生活,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引导学生在准备阶段中从最近的家庭生活挖掘资源,并搜集相关诗文等;关注民情、民俗,在民间蕴藏着大量可开发的综合性资源。

(3)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应注重准备阶段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现状,由组长牵头分配适合的任务,进行“自主”的搜集资料,共同探究,合理取舍,为课堂呈现做好资料上的准备。在收集的资料的方式,或上网搜集,或走访社区乡间,均能提高学生搜集、调查分析能力,接触社会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为了能够课堂展示的需要,每个小组需做好准备,以最佳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图片、视屏、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形式,并做好幻灯片,以更直观的方式向全班展示最佳的小组的成果。

(4)教师在学生准备过程中予以指导,使得学生准备的内容精益求精

例如,上《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活动课时,由于未重视的审核指导,学生在介绍“你所了解的战争”的环节中,捧着厚厚的资料读一通,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审核指导时应注意几点:①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已经过思考,是否符合主题;②材料呈现方式是否符合要求,例如讲故事和朗诵在脱稿方面要求是不一样的;③学生准备的资料和呈现方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例如学生讲故事时是否注意到了各要素齐全,诗歌朗诵准备时是否到位,展示的内容是否更富文学味等。

2.课堂呈现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堂是学生呈现交流和分享成果的平台。在学生准备充分后,应该趁热打铁,适时引导学生将本组的收获在课堂中予以展现。让学生的智慧之光在课堂中碰撞出火花,让学生分享到他人的硕果,又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语文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增加文化内涵,体现人文性。例如,诗歌和美文的有机穿插,使得综合性活动课堂呈现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和力度。形式上还可以穿插讲故事、演讲、辩论,编剧本、课本剧表演等,通过各种途径体验语文,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将语文综合性的感性内容内化为有语文特质的个性化的思考。

3.总结升华

(1)教师的总结升华可以是教师鼓励性评价,还可以指导性评价

根据实际,以肯定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的投入、团结,以及在课堂展示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语文水平为主。对于准备和展示中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的小组,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就要既提出指导意见,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以激励学生下一次综合性活动能够更有热情、更有成效。教师自身在总结过程中也应该关注指导综合性语文学习中的有效作用,不断积累经验,为下一次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收集信息、整理摘要、展示成果做好铺垫。

(2)学生的总结升华尤为重要

学生的总结包括个体对自我参与此次活动的内省和小组反思。以组长为首的小组全体成员,对自我在活动的表现和成果要有总结分析、交流经验、反省不足。并以文字的形式建立“经验库”,从而让全体成员在活动之后有质的提升,更有利提高组内成员在活动后自我总结升华的能力。

总之,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关注人文性,落实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是为人师者不折不扣的任务。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我们指导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中学)

强化地图教学 提高综合能力 篇4

一、地理图表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地图教学的首要任务

地图本身是地理知识的载体, 学生要从图中获取这些知识, 就必须会辨认地图、读懂地图。在具体的读图教学中要抓住以下几点:

1. 紧扣教材, 选取最能反映教学重点的图表。

教材在编排中为了更全面、更详尽地反映教学内容, 往往从多方面设置图表, 但作为课堂教学, 时间有限, 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 更突出重点, 选取一两幅最能反映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地图, 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如《水的运动》一节中共有11幅图, 其中图2-2-1、2-2-2、2-2-4、2-2-7、2-2-8、2-2-9、2-2-10和2-2-11这8幅图所反映的内容简单或是非重点内容。讲课时可一提而过或让学生自读, 而图2-2-3自然界的水循环、图2-2-5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和图2-2-6世界洋流的分布, 所反映的内容是本节重点和难点, 结构复杂, 应用较多, 所以教学中应紧抓这三幅图, 重点剖析。

2. 分清图的类型, 区别要求, 掌握不同的读图方法。

地理图表多种多样, 而不同类型图表的构图思路和方法也不同, 教学中要求学生每拿到一幅地图, 首先要分清图的类型, 然后区别对待, 抓住各种图的读图要领, 运用各种读图技巧。如地理分布图 (包括地形图、人口图、政区图等) 应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地理界线, 从而读出国家、省区、城市, 读出工农业、人口、矿产等的分布规律;地理坐标图要使学生明确图例, 认识纵、横坐标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地理概念图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相应概念的形成及其分布特点等。图表类型不同, 所采用的读图技巧就有差异。因此, 每节课教师要因图制宜, 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真观察每幅图, 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3. 启发读图, 归纳总结, 读图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思维总是问题所引起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先提出问题, 再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图, 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也可避免学生读图中的盲目性。

(二) 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绘制图表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 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绘制图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填图。

就是将教材中原有的插图去掉一些重要内容, 让学生填充完整, 目的是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由于初高中地理在课程设置中的断层现象, 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空间概念比较差,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需加强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训练, 可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填图练习。

2. 补图。

就是对课本原插图加注一定符号、文字, 以补充其不足, 从而突出重点, 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把相关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综合和迁移, 重新组成新的图像, 可使繁杂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图像, 能唤起学生空间想象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上增加远日点与近日点的位置, 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对不同时间范围内的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含混不清的问题。再如, 讲“地球计算”时, 要求学生把题中的地球局部图, 还原成地球的极点俯视图或侧视图, 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解答。

3. 图文转化。

即将文字转化成图像。事实证明, 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直接记忆与展现,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 除用各种现成图像外, 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化成图像进行教学, 使“字”形象化、直观化。如在讲“昼夜长短的变化”时,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容易混淆。我就边讲边引导学生将文字意思转绘成一幅简图, 问题就一目了然, 效果良好 (如下图) 。

4. 图图转化。

在近年的高考中, 常出现一些在教学中、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图表, 但其反映的内容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则是我们学习过的, 通过不同的图把它展示出来, 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常见图表的基础上要会灵活运用。如下图是两种气候类型图, 与我们平时学习的气候类型图有所不同, 但所反映的地理要素与读图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 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纵坐标轴表示降水量大小刻度, 斜向坐标轴表示气温划度, 水平坐标轴表示各月份, 三向坐标互相垂直, 但时间 (月份) 是共用轴;还得注意的是气温轴数据的正负大小方向。只要学生掌握了一般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都可以正确解答。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图表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已成为地理教育的必然趋势。而在地理课中, 能否合理、有效地应用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图片, 构建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地理数据库和有关地图, 已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结合GIS如Google Earth, 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 让地图颜色更加鲜明, 线条更加优美, 并配以适当的动画展示, 可使地图“活化”, 让动态的地理事象在课堂上动起来, 演示它的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显著加强了地理事物的空间表现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地理信息的可视化, 并卓有成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机关讲座:如何提高文字综合能力 篇5

今天,能和大家在这里进行思想和工作交流,感到很高兴。大家平时都是和机关文字工作打交道,有的从事文字工作时间长一些,几年、十几年;有的刚刚接触机关文字工作,特别是刚进机关的同志,领导让你写一些材料,得去完成。对怎样做好文字工作,大家有时候会有所感悟,也有时候会感到困惑,有时候还可能进入误区。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对文字工作的不全面认识,主要有以下5种:

一是“神秘化”。

认为写材料的同志,成天在领导身边转,这种工作,深奥莫测,玄而又玄,认为这种工作不是谁都能干的,一般人整不了,所以,没有弯弯肚子,坚决不吃镰刀头。实际上,是忽视了机关公文写作的可学性。事实上,写材料人人可学,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写材料,也都能够写好材料。这个道理,和大学里学到一门专业,和平时大家学会开车、学会外语、学会做菜、学会,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二是“简单化”。

认为写材料没啥技术,天下文章是一家,你抄我、我抄他。常说的一句就是,“你上网上去抄一个”。这跟一个人馋鱼了,让他空着两手到海里捞一条镰刀鱼差不多。实际上,是忽视了机关文字工作的科学性,忽视了主笔者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网上办公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资料繁杂,有的甚至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如果不能遵循机关公文写作的规律来办事,拿素材当精品,拿矿石当钢筋,张冠李戴,东拼西凑,生硬嫁接,一顿瞎抄,也很快就会抄出事、抄砸锅。前一段,有一个

“县委书记发表署名文章涉嫌抄袭”的消息引发关注,人民日报还专门发了评论,标题就是《少一点懒惰,多一点写作》。这事件,当地回应是“县委办重大失误”,县委书记是“被署名”,自己并不知情。事后,县委书记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出深刻检讨和反思。

三是“恐怖化”。

认为写材料太累,没白天、没晚上、没周末、没假期,只要写上材料,就啥都没了。几年下来,身体容易累跨,精神容易崩溃,人格容易分裂,心里容易变态。实际上,是过分夸大了文字工作对时效要求的特殊性。文字工作虽然有时候时间要求很急,到点必须完成任务,需要占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但是,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累得就剩下半条命了。并且,这种辛苦与个人思想政治的进步、政务能力的提升是一路相随的。这种辛苦,不是为了作茧自缚,而是为了化茧成蝶。

四是“模板化”。

认为写材料就那么几下子,属程咬金的,三斧子半。不管什么稿,只要按照既定的框架,往里一套,换点数、换点事,就OK了,大功告成。应该说,持有这种思想的同志,首先我应该恭喜你,因为你至少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确实,有些机关文稿讲究格式,比如,通知、决定、决议、公告等等,这类文稿,确实讲究格式。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形势任务在变、服务对象在变、受众在变、文风在变,文稿的评价标准也在变,所以,决不能孤立版面静止地看待公文写作,文无定法,贵在得法,应该以变应变、常写常新,来不得半点含糊。

五是“自我化”。

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刚刚从事机关文字工作的同志身上。比如,领导让你写一篇讲话稿,有的说了,我的文字功力很不错,在报刊杂志社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论文,为什么文稿写出来,领导不认可呢还有的说了,我这篇稿,基本上就是某某文件、某某报告、某某报刊上的,领导怎么说不行呢还有的说了,这篇稿子文采飞扬,连自己都被感动哭了,领导怎么看不上呢有这些困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你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角色定位。从实践看,机关文字工作经常遇到的各类讲话、工作报告、述职述廉报告、工作汇报、交流发言、署名文章、各类致辞等,常常是以领导名义讲出来或者发出来的,展现的是领导同志的思想观点、工作思路、施政措施,表达的是领导同志的思想感情、工作个性、精神风貌。文字工作人员不是在给自己写稿。实际上,就存在这种过分“自我化”的情况。比如有的同志,领导定完了路子,可是却没有按领导路子写,而是另起炉灶;有的领导改过或删除的稿子,可是觉得这地方挺好,不应该删除,又保留了,甚至不愿意让别人改自己的稿;还有的把写稿当成了辩论,在文稿中提出与领导思想观点相左的论辩。这些都是角色定位没抓住才犯的病,这种固执己见、一根筋,得马上改、彻底改。其实,领导定完的写稿路子,是不能随意变动的。领导删除的文字,除非原则性、明显的失误,你心碎的像饺子馅一样也不能恢复。这是一种职业需要,也是讲政治的体现。当然,对领导的笔下误,比如“渡”汛还是“度”汛,这类小事要悄悄改正,不必当面请示。所以,从事机关文字工作的同志,既要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工作,又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这个角色就是:当好领导智囊,当好参谋助手,身在兵位、胸为帅谋。这个角色很不容易,对个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都是个历练。

抛开以上5种对机关文字工作的不全面认识,大家应该对机关文字工作有一个靠谱的认识。老一辈革命家讲,革命要靠二杆子——笔杆子与枪杆子,这是我们D起家的“两杆枪”。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就是枪杆子与笔杆子交相辉映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一大批闪烁着战略智慧和深厚文字功底的著作,给人以充足的精神力量,催人奋进,鼓舞人心。邓小平同志也曾强调,不懂得用笔杆子、不会拿笔杆子,这个领导就是很有缺陷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文风问题,专门提出了讲话要“短、实、新”的要求。现在看,机关文字写作,是干部从政的重要能力。从我个人经历看,我走过了多个单位,为三位县委书记、五位市委书记服务,可以说,每位领导都精通文字。大家也能有这方面的感触,在单位里,工作干了很多、很实,也很有成效,领导很满意,想宣传一下,但是自己总结不出来、宣传不出去,不仅影响工作效果,也影响干部干事的积极性。没有办法,只好出去求帮,找人帮助总结经验。这个现象并不个别,比较常见。因为,现在各级机关中,熟悉公文写作的人才很短缺,也很抢手,只要说谁的材料写得好,马上就会有人来挖。所以,只要笔耕不辍,终会有所收获。在这里,我向大家号召,请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勇敢地拿起笔杆子,用好笔杆子,练出生花妙笔,开辟人生新路。

今天,我重点就从如何写好领导讲用的文稿,向大家介绍一下机关文字工作的六个基本动作。

一、积好粮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朱元璋扛起反元大旗时,其谋士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在军事上,稳固防御,不着急向外扩张,先把自己的军事根据地打牢。“广积粮”是指在经济上,拼命积蓄兵马粮草,广揽人力物力,把实力做大做强。“缓称王”是指在政治上,韬光隐晦,不称霸不挑头,待机而行。朱元很好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因而取得成功。写好材料,需要平时“广积粮”,积累材料。

怎么积累有的同志在手里准备一本工具书,这很好,是最基本的。同时,我主张三种方法:第一,作笔记。现在有电脑,有的同志不愿意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好的,马上记下来。比如,人民日报的言论中一些精彩的观点,20年前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解放思想、道路宽广,观念更新、遍地是金,等等。第二,作剪报。这种方法虽比较原始,但也是比较管用的,一把剪刀,用处很大。特别是初学文字的同志,当你积累了十几本剪报的时候,你用发现,自己的文字功夫很自然地上升到一个新阶段。第三,作文件夹。我在自己的电脑上,设置不同的类别,比如,总书记讲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D建,经济下边又分出农业、工业、三产、城市建设,等等,把网上的资料分类储存起来。积累什么内容很多,重点有两大方面:

第一方面,积累思想观点。大家常说,文以载道。什么是道,广泛地说,就是指一篇领导讲用稿需,要承载一定的思想。我感到,一篇好的文稿,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去审视,这和欣赏一个人差不多。一是观点,就像一个人的灵魂,文章没有观点,和一个人没有灵魂差不多。二是框架,就像一个人的骨骼,框架不合理,也不会完美。三是语言,就像一个人的血肉,我们常说草榴文章写得有血有肉,主要是指语言用的好。四是逻辑,就像一个人的神经,如果逻辑混乱,框架不严谨、阐述前言不搭后语、内容相互交叉重复,那就和神经出问题关不多。有了观点,文章才有思想性,才有高度。这一点,在各类讲话、报告、经验材料中,体现的尤其明显。

积累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每个人都应该全面学、系统学,应知应会的应该张嘴就来。比如,新发展理念、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三个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四个意识、四讲四有,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观点。同时,对涉及本领域的,要深入学习。比如金融,应该掌握的基本观点就是: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三项任务就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比如科技,总书记讲: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比如司法,总书记讲: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比如劳动,总书记讲: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类顶极的思想观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有,太多了,我不举了。如果大家能积累200条以上高端观点,并用到文章中,你看看是什么效果;积累2000条,看看又是什么样。

第二方面,积累实际工作。大家常说,文以辅政,因为很多用文稿是帮助领导制定决策、指导工作的,具有参谋服务的功能,属于应用文,是十分严肃的政策和政令载体,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写好综合文稿,最大的功夫在于研究实际工作。所以,大家在积累素材时,要做到“四研究”。首先,研究“上情”,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重要领导同志最新讲话、D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官方权威媒体重要文章等内容,切实把握其中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这样,我们在起草文稿时就能明确大政策、大原则、大思路、大举措,不出现“方向性错误”“原则性错误”,使文稿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体现出思想性和理论性,进而提高领导讲话稿的整体质量水平。王珉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把xx确定的“稳中求进”总基调改为“稳中求快”,一字之差,违反的却是政治纪律,大家应该引以为戒。研究“下情”,就是熟悉基层情况。我举个例子,今年3月,我市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为起草相关讲话稿,真实了解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会同市工商联的同志,用周末时间,走访企业,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材料,我们直接到大街小胡同,看看城市环境到底什么样;为了写了一篇关于人才工作的稿子,我们专门到xxx公司,和张总面对面交流。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市委同志很满意。研究过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等时间内,都干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成果,有什么亮点,有什么创新的经验,还存在什么问题,都应该注意积累。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大事,写材料的人,应该心里有数。研究将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都要注意研究,准确把握。一旦承担起草领导讲用文稿的任务时,就能及时用上。

为什么强调要收集这两方面内容,因为,一篇讲用文稿,包含三大要素,一是说事,二是说理,三是说情。其中,说事是核心,说理、说情是辅助手段。以会议讲话稿为例子,如果不分场合只顾说事,有时工作效果会打折扣;如果不说事只说理,必须会空洞无物;如果不说事只说情,更会苍白无力甚至无病呻吟。只有以事为中心,辅之以理和情,才会饱满厚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思想观点,又深入研究了实际工作,那么,说事、说情、说理,都有了要有,写出一个好稿子就具备了基础。

二、定好位

领导交办我一个稿子,我首先看活动方案。为什么因为,起草领导讲用文稿,首先就得明白谁来讲、谁来听、为什么要讲、在什么场合或者时候讲,做到准确定位,量身定做。只有先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起草讲话稿才可能顺利到位,不走弯路。

第一,要明白谁来讲。领导不同,其讲话稿肯定也会不一样。担任什么样的职务、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就讲什么样的话。D委和政府的讲话稿有差别,正职和副职有讲话有差别,资历深和资历浅的领导讲话有差别,年纪大和年纪轻的领导讲话有差别,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和长期在机关工作的领导讲话有差别。在同一个工作性会议上,有的会安排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领导去讲话。在这种情况下,一把手的讲话稿站位得更高一些,得从宏观角度讲,多讲讲形势任务和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也就是说,一把手的讲话稿要多讲些

“大道理“,得写得更高一些、更深一些,适当一下重点作。分管领导的讲话稿,可以先讲讲取得的具体成绩和经验,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再讲讲具体工作部署和保障措施,相对来说,其讲话稿就应更加突出可操作性,要写得

“实”些。部门领导的讲话稿,就要更微观、更具体,一般只需要对会议进行简要小结,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些具体要求就行了。这样一来,各位领导的讲话稿就能做到“分工不分家”,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第二,要明白谁来听。领导要发表讲话,就要有听众。由于听众的职务身份、政策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思维习惯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而,面对不同的听众,讲话稿也应该有所区别。事实上,我们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就会发现,这两篇讲话的风格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的文学性比较强,而后者则凸显出较深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可见,听众不同,讲话稿的风格肯定也会不一样。因此,在起草领导讲话稿时,一定要强化对象意识,了解听众是谁,他们的兴趣、心理、愿望、利益诉求、思维习惯和语言特点是什么,等等。比如,在表彰奖励时,对先进人物要引导其继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保持谦虚谨慎;对部队、公检法工作人员讲话,就要雄壮有力,斩钉截铁;对基层群众讲话,句子结构要简单,语言要通俗易懂,千万不能咬文嚼字,可以适当用些方言,聊天式讲话;对文艺工作者讲话,就要注重形象思维,多一些文学色彩,不妨加点儿激情感染的语句;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内容要简短精练,做到谦虚、低调,不能总讲大道理,给上级上课;但是对下级作工作报告,则要体现出上级领导应有的思想性、权威性、指导性;跟专家学者讲话,要注重逻辑思维,最好要体现出理论性、逻辑性和学术性,等等。

第三,要明白为什么讲。这是指在起草讲话稿时,得弄明白领导讲话的主要目的。领导的一篇稿子,要么就是为了总结工作成绩或者经验教训,要么就是为了传达学习上级精神,要么就是想研究解决问题:要么就是为了凝心聚力、给大家加油鼓劲,要么就是希望大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等等。不论如何,领导发表讲话是有针对性的。明确了讲话目的,起草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增强针对性。因此,是总结工作还是下达指示,是表彰先进还是批评落后,是理论学习还是警示教育,我们起草者心里始终要有清醒认识,注意好讲话稿的语气、措辞、节奏。

第四,要明白在什么场合或者时候讲。领导讲话的场合、时候、顺序不同,对讲话稿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就讲话的场合来说,领导是在大型会议上讲还是在小型会议上讲,在正式场合讲还是在非正式场合讲,在机关里讲还是在最基层讲,在喜庆场合讲还是在沉痛场合讲,对讲话稿的要求肯定会不一样。比如,在大型会议上讲,就得更规范一些、严谨一些;在小型会议上讲,就可以亲切一点儿、轻松一点儿。就讲话的时候来说,是在会议开始时讲还是在会议结束时讲,是在调研开始时讲还是在调研结束时讲,是在白天讲还是在晚上讲,是在临时召集的会议上讲还是在准备已久的会议上讲,对讲话稿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比如,在临时召集的会议上讲,往往事情比较急迫,这就得直奔主题,长话短说,简明扼要,绝不能拖泥带水。比如,防汛讲话,没有长的,再长,水就来了。就讲话的顺序来说,处在前面、中间还是后面,是自由发言还是依次发言,对讲话稿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如果是在后面讲,为了避免重复,就得考虑前面发言者可能会讲什么,可能会怎么讲。比如,省委常委会每半年听取一次各市工作汇报,我们起草材料时,首先考虑其他怎么汇报,怎么在汇报框架、汇报内容、汇报语言运用上,另辟蹊径,效果就不错。因此,相对来说,要求就更高一些,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讲话稿的结构框架,还是具体内容,都得有所创新,尽量能做到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三、把好脉

这里的“脉”,指的就是领导同志的“思想脉络”。也就是说,要领会好领导意图。我们办公室工作人员为领导起草讲话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代领导“立言”,是“受领导所托”而进行的一种“被动型”写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准确理解、正确表达领导意图上下功夫、用力气。如果背离了领导意图,哪怕文笔再优美、结构再合理,也难免会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往往劳而无功。只有体现了领导意图,领导满意,才算是大功告成。当然,领会好领导意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坚定的D性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外,还得善于利用好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从讨论交流交往中领会好领导意图。起草讲话稿前,有的领导可能会将起草人召集起来,面授“机宜”,讲明大体思路、主要想法或观点、基本要求,等等。这是领会领导意图最直接、最有效的机会,必须充分利用好。这里我提醒大家,进领导办公室,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得拿个本,随时记录。有的不拿本就进领导办公室,那是干什么去了。除了认真聆听、深入领悟以外,遇到不大明白的地方,当场请教。这样,不但有利于自己弄清楚,而且也可以对领导观点进行更深刻的阐释。与此同时,起草者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去深化、拓展领导的意图。作为文字工作人员,平时也会有一些同领导交往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往往会有新的想法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比如,在车上、餐桌上、散步的路上。只要处处做个有心人,肯定会大有收获。

第二,从会议和调研讲话中领会好领导意图。领导的思想一般会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各种会议讲话当中。所以,每次重要会议召开后,各单位都会及时组织大家进行传达学习。对于这些会议讲话,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我们要逐字逐句地加以认真学习,研究透彻。如果有机会参加会议,还要对照原稿逐句进行核实,看看领导临时有哪些具体变化,有哪些插话。领导脱稿讲的地方,往往是领导比较感兴趣、比较重视的地方,如果不能现场参加,也要尽量争取听听会议录音。下次起草相关讲话稿时就可以在这些地方多着些笔墨,进行深入阐述。需要强调的是,一旦有领导讲话的场合或者机会,不管领导有没有安排,我们办公室工作人员都要带好录音笔和笔记本。只要领导没有说不允许录音,领导一开口,我们就要开录、开记,回头再进行消化整理。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对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大有裨益。对于新上任的领导,就应该尽力找到该领导原来任职时的讲话稿来进行学习研究,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关注点在哪里,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等等。一些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会发文件,有的讲话还会在内网,甚至在外网发布,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料,必须加以利用。看多了,一动手写起讲话稿来,自然也就更加对领导的胃口了。另外,领导的思想不只是体现在会议讲话里,很多时候还会流露在调研考察过程中。领导在同下级单位、干部群众座谈对话过程中,在实地参观走访时,都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一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领导可能会立即进行询问或者解释。其实,这里面都体现了领导的意图。作为陪同人员,就要时时关注,及时做好记录。

第三,从领导批示和文章中领会好领导意图。领导阅读档、报刊后的批示,蕴含着领导许多有感而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态度,悉心研究这些批示,就能看出哪些问题、哪项工作是领导所关心关注的,同时能明白领导对这些问题、这些工作的基本看法。当然,这些批示可能只是片段的、零散的,这时我们办公室工作人员就要做好衔接和整合,把零散的整得更系统,把片段的整得更完整。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起草领导讲话稿时拿来就可以用得上,省时又省力。同时,领导对办公室工作人员起草的文章或者材料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是察明领导意图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这些修改意见,一定要认真研究、反复揣摩。领导修改的每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都是有其理由的。对领导是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么改,一定要弄出个

“所以然”来。这也是领会好领导意图,进而迅速提高文稿起草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有的领导会撰写并公开发表文章,或者公开出版著作。这里面的内容及思想通常都是经过领导深入思考、比较成熟了的。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还要做到熟练掌握,一旦起草讲话稿时就可以直接用上去。

第四,通过其他相关人员领会好领导意图。虽然是办公室工作人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跟领导直接打交道,都能从正面直接了解到领导所思、所想。此时,就要多向领导身边的同志请教,多听听他们的意见,用可能多掌握一些领导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比如其思想、学习背景、工作经历、语言风格,等等。还有单位一些老同志,自然对领导也了解得多一些,对领导意图也把握得更准一些。一句话,就是要尽量多向其他相关人员请教,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千方百计增加对领导的了解。我们常讲“关门当书记”“关门当领导”,领会好了领导意图,在具体起草讲话稿时,就会进入角色,写出来的讲话稿就越对领导的口味,达到同频共振,工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四、谋好篇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一篇讲话稿都是有其内在逻辑结构的,结构不清晰,主题思想也就很难讲清楚、讲透彻。写材料的人,最初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出的一个讲话稿被领导“批”得一无是处,甚至全盘否定。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可能就是,讲话稿的结构安排不合理。所以,我们在起草讲话稿时,不能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写到哪儿算哪儿。当我们接到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任务后,就得在谋篇布局方面下足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从战术方面考虑,钻到文字表述这些工作中去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谋好了篇,布好了局,起草领导讲话稿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俗话说,“文无定法”。除了D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人代会报告等会议讲话稿结构比较固定以外,其他多数领导讲话稿都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这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如果总是老一套,讲话“三段论”:第一段讲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二段讲目标、任务和措施,第三段讲加强组织领导。这种套路性的讲话稿,虽然写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也不会出现大的逻辑问题,但是想要写出彩却很难。因为这种结构经常采用,听众很容易产生视听疲劳。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遵循内在逻辑规律的基础上,来组织和安排讲话稿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更为具体的讲话提纲。重要讲话的提纲应尽可能列得详细一些,至少要列到二级标题,一些重要观点也可以列出来。由于领导讲话往往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整个班子、整个集体,所以讲话提纲须经领导审阅同意。一些重要讲话稿的提纲,还要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

五、用好语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文章的生命。即使结构再好,材料再丰富,如果没有好的语言,领导讲话稿也不可能成功。事实上,语言也最能体现领导讲话的风格特点和思想水平。用好了语言,听众才三能听得进、坐得住、记得牢。相较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领导讲话稿的语言有它自己的要求和特点。

第一,要做到准确。准确是领导讲话稿的生命。领导讲话稿很多时候是用来传达政策、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这就要讲正确的话、恰当的话。现在是信息时代,一句话讲错,可能马上就天下人人皆知。而且,这可能还只是小事,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那就更严重了。要想做到准确,就得有哲学思维、理论功底,对工作和情况熟悉,经过认真辨析、反复琢磨,能看出事物的本质和相互联系来。比如,形容工作取得的成绩,是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很大进展”,还是“突破性进展”

就得认真推敲,拿捏得当。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就得旗帜鲜明,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第二,要做到庄重。这是由领导讲话稿的权威性特点所决定的。只有用庄重的语言,才能体现这个特点。对于政治性会议讲话稿、工作性会议讲话稿更是如此。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讲话稿用语都得很庄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在一般庆祝活动上的简短讲话就应热情洋溢、充满喜庆气息;在青年学生活动上的发言就应新鲜活泼,简洁明快,充满时代气息。

第三,要做到生动。领导讲话稿,语言生动、形象,或引经据典,或诙谐幽默,或充满哲理,又通俗易懂,富于变化,就容易吸引听众,引发共鸣。毛泽东在D的七大上的闭幕词中一名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家看,这句话多通俗,多精练,多富有号召力!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一些朴实、通俗的语言,用一些普通群众耳熟能详话来表达思想,包括一些比喻。比如,他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用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说,“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表述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这些群众语言,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口语化味道很浓,它一扫人们反感的大话、套话、空话和“官话”,与大众话语体系很对接、很吻合。我正在学习,也愿意和大家一起学习总书记的讲话。

六、打好磨

要写好文章,最后还得在润色、补遗和修改上下苦功夫,就如同房子建好以后需要好好装修一样,尤其对于重要讲话稿来说更是如此。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有其道理的。

第一,打磨形式。凡是领导讲话稿的层次不分明、结构不合理、衔接不顺畅的,都得进行调整打磨。这是宏观层面的。

第二,打磨内容。这主要是看看主题是否鲜明,思想观点是否正确,主题、观点、材料二者之间是否融合,顺理成章。尤其是要注意把好“政治关”“政策关”,确保主题观点符合上级精神,符合领导意图。对于材料,该增的增,改删的删,该压缩的就压缩。

第三,打磨语言。这主要是看句子是否通畅、语言是否恰当、文字与标点是否正确以及版式字体有无错误,等等。对整个文稿都要一字一句地抠,绝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那么,具体有哪些打磨方法呢

第一,个人打磨法。也就是讲话稿起草人自己进行打磨它可以分为审阅打磨、通读打磨和冷却打磨。审阅打磨是在完成初稿后,起草人自己通过审阅的方式对讲话稿从头到尾进行打磨。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通读打磨是指起草人通过通篇朗读或者模拟领导人讲话的方式对讲话稿进行打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感觉出气势是否充沛、逻辑是否完整、衔接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晰以及字词是否正确等问题。这种方法很管用。冷却打磨是指完成初稿后,先不呈报给相关领导,而是暂时“放一放”,让它“冷却冷却”,隔几天或者一段时间再拿出来打磨。有的错误或者不足,在当时自己可能看不出来,但是隔几天再看,很快就能发现。这种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经常写讲话稿的人,可能都深有体会。当然,对于那些时间要求比较急的讲话稿,这种方法并不适用。

第二,集体打磨法。这是指依靠集体力量来进行打磨的方法。对于那些意义重大、内容复杂、要求很高的讲话稿,就得先请所有起草人员、相关领导坐在一起来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打磨完善。有时候,可以由相关领导带领大家,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逐字逐句地进行集体“推敲”。D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会议讲话稿,在集体修改打磨后,还得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充分吸取集体智慧。

第三,专家打磨法。这是指借助专家或者“高手”力量进行打磨的方法。对于那些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且比较重要的讲话稿,就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把关打磨。在完成初稿后,也可以多请教身边的“高手”,让他们看看,提提意见。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作为讲话稿起草人,一定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自己当成讲话稿的“最后把关者”,真正呈报给领导的应该是体现了自己最高水田尽了个人能力的“最后一稿”。如果心里老想着,反正后面还有各级领导层层把关,有什么错误或者不足他们也会改过来的,自己先完成个初稿就行了。有了这种思想,是很难写好讲话稿的,其写作水平也难以得到真正锻炼和提高。而且,起草人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精力,有没有用心尽力,领导一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反复修改后,我们就要尽快将讲话稿呈送给相关领导审阅。一方面,是让领导提前熟悉熟悉讲话稿;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领导看看有无修改或者补充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讲话稿。很多时候,我们起草的讲话稿,最后还得经过相关领导层层修改把关。对于每一位领导提出的修改意见,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虚心接受。这时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修改原则:必须改的坚决改,可改可不改的尽量改。在具体操作时,不同的领导可能有不同的意见,这时就要取其共同点进行修改;对同一问题提出了不同修改意见的,以上一级领导意见为准;有时意见分歧较大,各执一词,职务又差不多,自己也不便从中协调,可以呈报给讲话领导本人或者单位

“一把手”审定;对于那些意见完全对立的部分,有时也可以直接予以删除;对于那些不正确因而没有被采纳的意见,则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择机向提出意见的相关领导作出解释说明。

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讲话稿已经定稿了,也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在领导正式讲话时,我们还要主动争取到现场听,直观了解领导讲话的效果,看看领导在哪些地方进行了最后修改或者现场发挥,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和听取参会者的意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即使到不了现场,事后也要认真听取讲话录音或者观看视频,一一进行比对,仔细揣摩领导讲话对的语气、语调,甚至动作,从中也可以感受到领导比较重视或关注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对于那些最后修改或者现场发挥的内容,更是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出个“所以然”来。这些工作,其实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修改”讲话稿的过程,对于下发领导讲话通报稿,特别是对于下一次起草领导讲话稿,提高领会领导意图的能力,进而提高领导讲话稿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重视综合实践 提高学生能力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动课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9-02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不仅是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有利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文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

笔者是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语文综合实践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与研究,下面我就以2011年实施的一次爱家乡语文综合活动课案例来谈谈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能力的。

一、设计初衷

高邮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才辈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没有理由不热爱她,可能因为经济较周边地区相对薄弱的原因,随着人们对社会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邮人热爱家乡的观念逐渐淡薄,这种情绪对青少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初高中学生都流露出成年后不愿在家乡工作、生活的念头。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责无旁贷,所以,设计了这样一堂综合实践课让我们的学生认识高邮、了解高邮,从而热爱这片土地。

二、活动目标

根据我所在学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且组织实施。

3.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4.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5.调动学生阅读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收集素材,并进行整理。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难点1.如何收集整理资料,以何种方式进行。2.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教时安排

1.第一阶段为课前准备,用两周时间,其中一周收集资料,一周用来整理资料。

2.第二阶段为课堂展示。

第一阶段

(一)活动前的准备:将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分组,每组12—15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

(二)搜集资料

围绕“我爱家乡”这个主题,把学生分为3个组:

第一小组:以“寻访家乡名人、搜集家乡作品”为主题

活动内容及过程:

①引导学生通过询问家人、亲戚朋友或上网了解古今家乡名人。

②引导学生阅读家乡名人的作品以及和家乡有关的作品,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

③引导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收集成果,在课堂展示之后张贴在班上,使其他组的同学加深印象。

第二小组:以“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为主题

活动内容及过程: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③收集有关家乡的一些图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资料(也可拍摄一些照片)。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③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3)本组成员在第二阶段后精心设计一期黑板报,展示所搜集材料中的精华部分。

第三小组:以“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为主题

活动内容及过程: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三)整理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确定展示方式,作好展示汇报准备。

在准备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了解各组准备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点拨。

第二阶段

课堂展示:学生自主展示成果。由学生主持,每组派出代表展示完毕后,该组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当点评、鼓励,相机播放幻灯片或视频(图片播放时将高邮民歌设置为背景音乐)。

(一)第一板块:了解高邮

1.第一小组的成员介绍高邮名人及相关作品。

重点介绍秦少游、汪曾祺及其作品

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及人物介绍(幻灯片)

2.第二小组的成员介绍家乡风景名胜、传统文化。

风景名胜的介绍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进行,配合播放盂城驿、文游台、高邮湖等景点的图片

3.第三小组的成员介绍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二)第二板块:歌颂高邮

1.吟咏诗词及散文名段(写高邮的);吟咏高邮文人的优秀作品。(首选第一组成员,其他组同学也可以踊跃参加)

2.欣赏高邮民歌。

①学生演唱《数鸭蛋》、《拔根芦柴花》等歌曲

②欣赏视频材料《我的家乡在高邮》或《高邮西北乡》

3.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手抄报、收集的图片和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

(三)第三板块:建设高邮

1.畅想未来:经历了这次活动,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我们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经济繁荣、特产丰富、商贸发达,家乡的现在让我们自豪,未来一定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展望高邮的明天。

学生自由发言:五年、十年、二十年……后的高邮

2.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我们家乡与苏南的许多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心里肯定也有一些想法,现在请大家为我们的家乡建设出出主意,每人提供一条金点子(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等各方面皆可)。

3.付诸行动:高邮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我们全班同学都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你会做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

五、活动小结及课后作业

教师总结此次活动,并要求学生根据此次活动的收获或感受,完成作文《高邮我可爱的家乡》。

加强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篇7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我们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改变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1 完善演示实验

1.1 改变原有的演示实验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物理规律,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演示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得不到充分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许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经常是独自完成演示实验,学生仅仅是旁观者,并没有直接参与,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这样,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不仅锻炼了学生实验技能,又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1.2 运用对比性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内容时,由于人们生活中的错误认识,以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的更快一些,这时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用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另一张打开,把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结果观察到纸团下落地更快一些。再将一张揉成一团的质量较小的小纸片和一张质量较大的大纸片,让它们从同样高度同时开始下落,可以观察到质量小的纸团反而下落的更快一些。通过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分析,突出了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使学生形成“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

1.3 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通过正确、恰到好处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实验教学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实验,如具有危险性、环境条件严格、设备要求高的实验不可能进行现场操作,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这时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就可以使学生具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此时,我们再加以理论上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就能够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做到理解透彻,实现教学目的。

2 改革分组实验

2.1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开阔学生思路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通过亲自实践,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教材理解的必要环节。通过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所以实验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并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其次活动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提问,大胆实践,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应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器材、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步骤来进行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协作精神,要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不宜对学生制定统一的要求,规定相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实验器材,选择自已的实验方法,设计好实验的步骤,制作好实验的记录表格。根据各自的猜想和假设来相互协作地进行自主探究,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即定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全局观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等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通过采用多种实验方法之后,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所研究的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更牢固。

2.2 利用实验问题,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在实验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螺旋测微器活动套管上的零线并没有与固定套管上的横线对齐,这时候应怎样读出正确的读数;电路看起来接好了,而小灯泡为什么还是不亮;怎样避免读数显微镜的回程误差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并要有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态度。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拓展实验空间,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生活中处处用物理。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物理问题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物理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物理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单纯从书本中学物理”为“密切联系生活做物理”。比方说一提物理课总愁眉苦脸,可是谈起足球赛却眉飞色舞,在学习运动和力时,教师可以把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足球与物理巧妙地结合起来,探究解决怎么样才会形成香蕉球等有趣的问题。在讲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空中用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的故事。在讲浮力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在讲热胀冷缩时联系实际解决为什么要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壳?

科学的实验并不是只有在设施齐全的实验室里才能进行的,实验探究的活动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比如:在引领学生探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将物理与古典诗歌有机整合,用“风吹草动”千古佳句引入有趣的物理现象,在研究“参照物”时,和学生一起赏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佳句。有些实验可以改为家庭实验,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电能表测电功率”、“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随处可见的现象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科学,而且能极大的调动和激励学生探究生活中蕴涵的科学道理的欲望和勇气,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斯骅,等.基础物理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志敬.普通物理实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赵家凤.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提高综合能力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情境,职业能力

一、前言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 而是一件事,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 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们求知、技能, 而且要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 使其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也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所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从能力的角度划分,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的良好职业能力, 而且还要为适应今后自我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甚至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 即关键能力。

二、关键能力的概述

“关键能力”是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的, 对那些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的, 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总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还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这就是:职业道德修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1.职业道德修养。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 始终贯彻良好的医德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同时加强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

2.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 要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 (医院) , 实现自身价值,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提高随机应变能力, 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3.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异常激烈, 因此医学生须学会处理与病人之间、与同事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须从学校阶段开始。

4.学习与工作能力。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使学生具有基本技能和学习、交流的职业能力, 从做中学、学中做, 边做边学, 进而独立运用已学知识, 升华到操作的技能技巧, 实现能力的飞跃发展。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医学职业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际上就是要他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情境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 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学习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 丰富学习经验, 参与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出发, 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思辨的学习情境或情景, 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参与和作用下,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提高和迁移、职业情感形成的统一的教学方法。

1.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实际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环境, 也可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的虚拟的、仿真的工作情境等。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 因此, 在教学中采取参观、课间实习或见习的方式, 把学生带入本专业的工作环境中, 这种方式又可以认为是现场教学。学生通过现场体验医院的医疗环境, 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与医院环境以及病人的接触, 亲自为病人护理操作,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也就是职业能力。

(1) 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根据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布置学习内容, 把学生带入医院体验医疗环境, 感受一线工作者的工作作风, 医护们对病人的接待热情等工作态度, 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2) 提前完成岗前教育。

医院的教学主管部门对实习学生进行医院基本概况, 病区环境, 医院辅助科室的位置、各种规章制度和职责、疾病常规等岗前教育, 使她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 增加自信心, 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3) 培养勤奋好学精神, 加强与患者交流。

医院教学主管部门在进行岗前培训时, 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鼓励他们多向带教老师请教, 在病房里, 多与患者交流, 取得患者的信任为以后的临床工作赢得便利。

(4) 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让学生分管病人1~2人进行全程观察, 同时观察临床医生是如何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的医疗全过程, 运用沟通的技巧, 熟悉病人的需求, 从而进入医生角色, 不断加深对整体护理的认识, 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实习学生在短时间内, 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 运用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案例教学可以与模拟教学或实验室的情境结合起来使用, 也可以与现实真实环境结合起来使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也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使学生学会运用临床思维来对待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5) .

[2]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 .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提高综合能力 篇9

一、创设语境, 注重激趣和美育

在《牛津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采取形式多样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设计“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 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加每个学生操练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牛津英语》教材在内容上恰恰符合英语学习的这一特点。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图片、涉猎广泛的内容、纯正的英语发音, 都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例如, 在教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The Natural Elements”的第三小节“Sea Water and Rain Water”时, 打开课本, 学生们就会被课本中珊瑚、海藻和海底世界的精美图片所吸引, 便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学习课文和单词。在教授过程中, 教师可不时为学生灌输“保护海洋, 让海底生物永远拥有美丽家园”的思想, 并鼓励学生通过词典、电子词典或电脑等各种学习工具, 寻找出更多的表示海洋生物名称的单词, 画出图形, 让其他学生猜, 然后向大家介绍。这样的活动能很快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在每节课之前, 我都要求学生预习, 并和学生一起准备教具, 布置教学环境, 选择他们喜欢的英文歌曲, 和他们一起唱、一起写、一起画, 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通过绘画, 把英语同美术结合在一起;通过学唱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 把英语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样, 学生既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英语, 又提高了对美术、音乐的审美水平和感知能力, 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而且培养了师生感情, 同时提高了综合表达能力。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 增加了难度, 但教师在接受挑战的同时, 也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互助互学, 注重德育

牛津教材强调学生之间的配合, 一个语言活动往往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相互协助才能完成。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 培养学生互助互学的良好习惯和相互协作精神。例如, 在小组活动时, 两三个成绩好的学生搭配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 通过对话、调查、编演短剧等互动形式带动学困生一起进步。在教授七年级第二单元“Garden City and Its Neighbours”的第一小节“Writing a Tourist Guide”时, 我把学生按小组编成一个个“旅游团”, 每个小组中的成员按成绩优劣进行合理的搭配, 让他们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 让他们课前一起编对话、一起背诵, 课上一起表演。学优生带动学困生, 让学困生能逐步提高成绩。再例如, 在课堂上提问学生A时, 学生A如果没有把问题答出来, 我并不是立刻让他坐下, 而是请同组的另一位能回答这一问题的学生B来帮助他, 然后让学生A重复一遍。学生A要向帮助他解决问题的学生B用英语说“Thank you.”等表示道谢, 并且学生B要用英语“Not at all.”等句型进行应答。这种简单的提问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 而且体现出学生之间互助互学的思想,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每个学生在学会英语的同时, 也学会关心集体, 关心他人, 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自己动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牛津英语》教学中, 很多单元都有学生自我活动的内容。这种活动形式相对统编教材来说是一个突破。统编教材的活动仅限于情景对话, 只为学生提供了对话材料, 而《牛津英语》教材中的调查、采访等形式, 不但能让学生练习说, 而且能激起学生动手准备材料的兴趣。例如在教授新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Food and Drink”单元中的“How is Food Made”小节时, 课文要求学生采访食品生产者, 我根据课文内容作了统筹计划: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查词典了解各类食品的名称, 掌握新单词;然后通过写信与食品生产者联系采访, 练习了书信写作;再操练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对话;最后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可以制作的食品回家一试身手, 学生可以自己结伴, 也可以独自完成, 用英语完成总结材料, 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这一系列的活动, 不但能让学生练习说、写的能力, 而且能激起学生动手准备材料的能力。在刚才提到的“Writing a Touris Guide”小节中, 我就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旅游点”, 并对该“旅游点”进行简介, “旅游点”可以是著名景点, 也可以是微山湖、微山岛等我们身边的景点;最后按照课文要求制作Touris Guide (《游客指南》) 小册子, 内容包括目录、正文和图片等。设计《游客指南》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制作材料、绘制图片。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四、开展活动, 注重学生自尊自强

在平时的《牛津英语》教学中, 我经常利用英语课本中的具有德育意义的话题, 让学生开展各种语言操练和竞赛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实际的动手能力, 使整个班集体在英语课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得以充分展示。在教授七年级第二学期“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单元中, 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绘画制作一个“Poster”, 并将从作品中评选出优胜者。学生们开动脑筋, 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美不胜收的海报。在制作的同时, 海报中所设计到的词汇也被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运用。我把优胜者的作品在教室中展示, 吸引了很多本班和别班的学生驻足观看。这种比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设计能力, 而且学生能在活动中记忆英语单词。在活动和展示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尤其是一些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因成功制作了海报, 找回了自尊, 从而培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增加难度, 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由于《牛津英语》在本地区是新教材, 许多从中间接手的学生会发现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新单词和新语法, 词汇量突然增加, 学习内容陌生, 可能会感到茫然, 也可能会因此丧失学好英语的信心, 更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心态。这时, 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要迎难而上, 不能因教材的转变而使成绩大幅度下滑。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比如定期举办英语单词竞赛, 选出“周冠军”、“月冠军”和“学期冠军”;举办兴趣小组和“一帮一”或“几帮一”活动;对后进生进行适时适当的课外辅导;举办课文诵读和背诵比赛,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 等等, 这些方法都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成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高综合能力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当今的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我国经济体制己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观念与培养目标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以适应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人才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其能力上,能力则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因此,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比之下,实践教学的改革进展缓慢。就目前情况看,工科院校只是增加实验教学学时,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还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内容,但仍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要想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必须从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大的变革,只有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中以课程为主线转变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使高等教育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本文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关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几点设想,希望能够对普通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按照我院目前的教学管理办法,专业培养计划中对本专业毕业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其中,知识的学习通过课程来体现,但学生能力的培养则缺乏具体的措施,也没有衡量标准。致使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为使毕业生真正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应在教学培养计划的内容中增添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实践教学的实施措施。根据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结构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提出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并将实践内容分解到各个学期,分解到相关实验室,将实施措施落实到具体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从教学组织上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便于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对实践教学进行监督和检查。

三注重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普通本科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专业方面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必须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将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计划列入培养方案

本科生培养方案体现了各学期理论教学的课程安排和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应该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详尽的能力要求和具体实施措施和步骤,并将能力培养计划落实到各个学期。

2提出开放型的限选实验内容

目前实验内容附属于课程,或融于集中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中,除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外,可以安排开放型的限选实验,实验内容与本学期课程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应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开放型限选实验一般分为两类:(1)设计型实验:提出任务要求,实验设备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习惯,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技能培养实验:选定实验仪器,给出实验方法、步骤,要求学生做出正确的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改进教学管理,促使学生重视实践教学

一是开放型的限选实验单独设置学分,且单列。该学分为本科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借此强化学生重视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动手能力。二是调整课程安排,将基础课尽可能前提,高年级有较多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三是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提高学生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四是多层次满足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将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各个学期,循序渐进,逐一落实。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1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新生入校开始

专业意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全过程,新生入校后,一方面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介绍专业发展和三、四年级同学的学习以及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等情况,加强新生同学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建立起信心,另一方面,组织参观实践基地和专业实验室以及历届学生的科技作品和取得的成果,使新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适时地引导新生组建兴趣小组,不但加强基础课程学习中的互帮互学活动,还开展有关本专业科技发展近况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交流活动,使新生的专业意识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为今后进入实践各环节做好一定的准备。

2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实践环节是本科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专业的定位与特色,针对学生培养的整体目标,本着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提高的原则,结合理论教学体系结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而制定的。由于各实践环节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院(系)部、不同的专业老师指导完成。由于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其内容基本上是授课教师结合本门课程或专业教师就某方面需要制定的,往往造成各环节脱钩、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个性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其实质就是对学生能力的浪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表现为是一个循循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又存在个体分明、等级差异的特点。因此各环节单独组织、命题单一、分阶段进行的统一模式,难以达到实践坏节一条线的最终培养目标。因此要实现实践环节一条线,就要打破传统模式,从素质教育、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出发,培养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正在推行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学科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在本科生中定点定人进行因材施教的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教学任务。

导师职责主要有: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熏陶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系统学习。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实现各环节统一命题分阶段完成的模式,并提倡个性发展因人选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达到强调爱好,主动发展,多方培养的目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创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环境、育人机制和成才途径。

3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变讲授性课程为实验性课程。增加实验课时,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操作技能的训练设计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设计:变一题为多题,变绘图为实现,分为几个小组,分组完成不同的设计。学生通过课题理解、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调试、撰写设计说明和答辩完成整个设计任务,题目虽然简单但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确定元器件和采购、电路插接和调试,信号采集与分析,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既是毕业设计前的一次演练,同时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次考验,既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生产实习:变参观、考察为实际操作、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熟悉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各普通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提倡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

4实践环节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科协、校外各类专业学会、第二课堂等实践环节形式,采取“早着手、早培养”的措施,积极倡导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尽早走入实验室、进入课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室建设。为了改善实践基地的条件,结合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有关实验设备研制的任务及目标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参与研制和开发教学实验设备,加快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为实践基地提供了丰富和充足的训练装备和良好的实践条件。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在每个参赛阶段,进行人员选拔、技术培训、赛前准备和参赛指导等工作。根据参加的赛事不同,应注重分析各项赛事的特点与规律,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强化训练;使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对其他同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是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和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和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与措施,包括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在经费上通过立项申报给予资助。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题,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独立或组织团队完成课题立项、申报、实施和验收结题各个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参加该类项目的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五是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为了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也为了能够在本科生中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性、创造性人才,对于教师申报的校级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以及各级纵向科研项目,各院校可采取一些具体措施,鼓励教师选拔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合作者,并且承担部分具体工作。选拔优秀学生直接参加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五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1重视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建设

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应根据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点,必须具备校内实践基地的使用功能,基本满足学生进行开发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需要,同时还应兼顾教师的科研开发需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建设效益。

2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由于高校设备投资经费的限制,校内实践基地的规模、数量、面积、类型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不可能完全满足师生的实践需要。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人才资源,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利用企业的生产车间、实验室、研究所等,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试验的场所,将它们作为校外实践基地。

六结语

背诵: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石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75-01

有个“传说”,曾经有人将“新概念英语”背得滚瓜烂熟后,写出来的文章让外教以为是抄袭的,由此可见,背诵对于学生英语水平提高所起到的根本作用——背诵是积累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的前提,背诵有利于单词以及语法知识的记忆与应用,背诵有利于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背诵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背诵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究竟是什么?语感就是看到一句话时,能够凭直觉判断其表达是否符合英语习惯即其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的应用是否地道。语感可以帮助学生在通读一篇英文时不会一遇生词就查词典,或一遇生词就产生抵触心理,而往往比较容易跳过那些生词融入文章中去,或根据上下文较容易地猜出生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或者说比较容易地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意图,解题时也往往会迎刃而解,这就是语感独特的魅力!

背诵尤其是课文背诵是一项既艰苦却又其乐无穷的事。一篇文章的背诵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如能寓教于乐,学生就可沉浸在英语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中,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信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再死记硬背,而是深入理解语境与内涵,无比快乐地学习、成长与进步。

常规背诵方法有理解记忆法、快速诵读法、关键词提示法、听录音背诵法、尝试背诵法等。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还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新型的背诵方法。

1.图表背诵法。

图表是一种直观简化的语言表达方式。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把背诵章段的结构用主要词语(最好是原文词汇)设计成图表(也可借助教师的板书设计),然后对照图表诵读几遍,再依据图表尝试背诵,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记忆方法尤其适合描述历史事件或具有明显时间脉络的文章。

2.中文对照背诵法。

将文章自行翻译成汉语,再照着汉语想英文,与原文对照差异,可极大地减轻背诵压力,久而久之还锻炼翻译能力。这种参考汉语译文背诵的方法,在背诵句子和段落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比较准确的汉语译文,长此以往会有比较好的提示作用。

3.趣味背诵法

(1)比赛式背诵。两组学生同时上台,面对所有台下学生背诵,评出优劣,以此方法激励学生背诵。

(2)表演式背诵。将一篇课文改编成一部喜剧来进行表演也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表演时趣味横生,乐趣多多。

(3)游戏式背诵法。例如,“对歌”式背诵法:由甲、乙两个或甲、乙两组学生每人一句或每组一句,轮流背诵;或前面一组学生回头对着后面的学生背诵;或前面一组学生回头学生一一相对背诵。再如,“接力赛”式背诵法:由一组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还有“滚雪球”式背诵法: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第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规律,背诵应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背诵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老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二是不要一遇到挫折就轻言放弃。“前记后忘”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这时应鼓励学生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的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提高综合能力 篇12

随着英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被应用越来越多, 单纯的应试型英语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因此, 要全面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现代语言学认为, 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使用都必须依赖使用语言的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若缺乏这些知识, 语言理解就会变得异常困难或错误百出。针对以上情况, 我觉得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及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平时的各项教学活动中,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信念, 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勇于表现并加以肯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当然,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需要每一位学习者有持久的耐心和毅力, 适当放慢学习速度, 克服急躁情绪, 不要苛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其实是由语言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 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恒心和决心。

二、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费时低效”问题, 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从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起, “费时低效”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学习者和教育者。如果单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而不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出发, 那就始终无法克服“费时低效”的问题, 因此, 这个问题是减少学生英语学业失败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角度思考, 综合性地指导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个学生学习成功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应该指导学生养成科学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当天教师讲过的英语课文或知识点, 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和训练, 过几天就会错过复习的有效时机。平时做错的题目或理解不了的英语句子肯定是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除此之外, 要指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形成点滴积累和勤于查找词典等资料的习惯, 同时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单词的记忆、听力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等, 都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否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了单词不会用, 句子背熟了却应用不到实际情景中, 听课时记录的学习笔记无实质性内容, 最后写作当然就是一片空白, 听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借助现代社会的先进技术, 强化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迅猛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及手持电子设备大量涌现, 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诸多便利条件。譬如查词典可以通过电子词典并能听到读音, 用MP3听英文歌曲或观看英文版MTV, 上网看英文电影甚至搜索相关疑难问题的答案、看英文报纸、跟外国人聊天、下载经典英语文章等, 有的手机也有这些功能。这样一来, 为学习英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各种可能性。

语言不仅是知识, 更是一种技能, 而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在这一点上, 语言学习如同一种竞技运动一样, 每天要有一定强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听、说、读、写是英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之上, 还要加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的正面引导, 让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更有效, 更省事。

上一篇:《啼笑皆非》下一篇:北京联合大学学校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