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提高

2024-08-17

综合提高(精选12篇)

综合提高 篇1

为使我校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校领导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通过外出学习参观、听示范课, 我感触颇深。主要触动我的是:名师之所以是名师, 是因为他们的综合素质高, 从知识运用到驾驭课堂再到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无一不是水到渠成, 无论是知识还是各方面的能力无不让人佩服。这不禁使我想到:一所学校办的好坏, 其关键在于教师,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教师的事业, 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 是神圣而崇高的事业。在现实社会中,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精神追求, 你既然选择了教育, 就要本着人生为一大事来的思想去奉献于教育, 用心去感悟人生, 在现实中超越自我, 在平凡中寻找乐趣, 在工作中享受精彩, 工作中体会着快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每个人的态度决定着你的行为, 其行为决定着你的成败。

在当今时代, 尤其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孜孜不倦的学习, 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才能对已有知识、经验、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地再加工、再创造, 才能自觉的在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机械劳动中体会无穷的乐趣, 才能使教学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才能摆脱教书匠的困惑, 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 进而以富于个性特色的、常变常新的教学方法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 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教育和教学。因此,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也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在目前形势下, 教师需要提高哪些素质呢?

1、良好的思想修养, 高尚的职业情操

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 应该具有爱岗、敬业、乐教, 对学生充满爱心与耐心, 表现出诲人不倦的精神。从而给学生以信心和鼓舞,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教育效果。

教师作为“人师”, 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操。要求教师要有敬业的精神、乐业的意识、勤业的行为、精业的追求, 作为思想塑造者、行为引导者、知识传播者、能力培养者的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把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每一位教师的目标追求。

2、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学生眼里应当是聪慧、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 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教学过程中, 从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艺术的体现, 都取决于教师丰富的知识结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应善于制订教学计划, 合理组织教材内容,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选取最佳教学方法, 巧妙处理各种事件, 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要达到这一要求, 就应不断地努力学习, 勤于思考, 锐意探究。

高素质的教师必须精通所承担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不仅要“专”, 而且要“博”, 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切实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掌握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有道是“业精于勤”,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刻苦钻研业务, 勤奋学习, 积极进取, 增加知识的储备量, 以便使自己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把握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解惑准确, 传之有道, 游刃有余, 对所授之业胸有成竹、了如指掌。

3、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是创造性的工作,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 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 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对象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提出新的观点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研究者。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 并不一定完全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 有的人仍未从旧的传统理论和教学方法上清醒过来, 坚持着你有你的千条计, 我有我的老主意而我行我素。教师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无创新、无特色, 无特长, 无特点。因为有特色才能有个性, 有个性才能有活力, 有活力才能有发展。

因此, 教学研究就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提升专业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这是对每一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和自身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

有实效地开展好教学研究工作, 一是要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是教研的生命, 只有贴近实际、贴近课堂教学, 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和思考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 不断感受通过教研给自己带来的智慧、价值和力量, 以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二是教研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 这样教师才有真实感、亲和力, 教研才有实效性、生命力。教师要不断总结反思课堂教学的成败, 更要注意积累经验教训, 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体会教学, 在思考中获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这应该成为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教师常规工作内容之一。在教研中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不断成长, 不断发展,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 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 教师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优劣, 也是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根本保证。现代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学习, 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使之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综合提高 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综合学科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我校有初中社会、初中自然、高中文综、高中理综四个综合教研组,各综合教研组教师,从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从思想政治素质来说,有的教师还存在保守、自满、各自为战、斤斤计较的作风;从业务素质来看,有少数教师学历尚未达标。为此,我校各综合教研组充分发挥了组织服务功能,他们经常组织本组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和业务学习活动:学习中央的各种文件,学习素质教育的一般理论,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与综合科目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教研组内开展相互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另外教研组还为每位教师购置了人手一册的《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材料汇编》,人手一册的我县教育系统老前辈许汉云老师写的《教坛求索》一书,并给每位教师订购了一份专业杂志;针对组里有教师参加高师函授和自学考试的情况,教研组在临近考试时都安排时间互通信息,传阅、交换或帮助参考教师借阅所需要资料,当教师函授与教学发生冲突时,教研组内部及时进行调整,为教师参加函授创造条件。

二、抓好课堂教学,发挥指导、监督、激励功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综合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我校各个综合教研组教师人数多,文化层次、教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整个综合教研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我们各个综合教研组狠抓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四环节,创造了“一备”、“二评”、“三查”、“四比”的管理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备”即集体备课。我校有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每一个年级同一学科基本上都有两个以上的教师任教,为了发挥教研组的整体优势,我们规定了主备课人制度,每个星期同一年级同一门学科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课人,在备课会议上,就该星期授课内容提出设想,其他教师在深入仔细地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备课建议,然后形成具体教案,下一星期由另一位教师作为主备课人,依次轮换。教研组也经常召开备课会议,对整个教研组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备课进行研讨、指导。

“二评”即评课。教研组规定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时间自定,内容自选,教研组协调,全组老师都要参加听课,听完后教研组集中开会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备课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学过程的设计,讲课的姿态、速度、音量、语调、眼神、提问、学生主体参与度、板书等。在评课时,要求参加听课的每一位教师畅所欲言、既肯定成绩,但更多的是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我们特别鼓励组内教师平时多听同组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的课。通过听课、评课,一方面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家相互了解,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查”即课后检查、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检查组内各位教师的课后分析及矫正措施的记载情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及时地写下简短教后分析及矫正措施,总结每节课的得失,记下上课时出现的灵感,及时补进教案;其次,检查课后作业的批改、验收情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课后要精心布置作业,并且要进行认真批改、验收,教研组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再次,调查学生对教学的反映,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各综合教研组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为了保证学生意见的客观性,我们一般不让授课教师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每学期期中考试后还专门对任课教师的执教情况进行一次书面调查,调查后,教研组及时把学生的意见反馈给各任课教师,作为他们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参考。

“四比”即教学比武。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我们各个综合教研组每学期均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要求全组所有中青年教师参加,老年教师自愿参加。每个参加比武的教师写一个精品教案,上一堂精品课。对于优秀教案,我们专门设立展室公开展览,对于评出的优质课,我们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并记入教师个人档案,作为教师评先进、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于提高各个综合教研组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抓好合作授课,发挥协作功能

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知识面的广窄不同,对知识理解的深浅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教师自始至终教一本书,也必然会有一些问题是他不熟悉的,讲不好的,更何况现在中、高考实行综合科目考试,而中学现行各科教材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不足,教材十分注意对本学科(即综合学科下的某一单科)的理论、原理、观点、性质等的讲解与阐释,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则涉及很少。目前综合科目考试虽然立足于本学科,但也考查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同学科知识的相容和渗透是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本学科基本点,探索相关学科交叉点,已成为中学综合科教师的当务之急。如果任教综合学科各单科的教师还是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就必然赶不上时代步伐,综合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然难以提高,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被动境地。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教育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加强与同一学科和相关学科教师的联系,强化集体备课,强化综合科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对策的研究和推广;另外,我们发挥综合教研组的协作功能,在固定授课教师的同时创造了合作授课的方法。合作授课一般由授课教师提出,教研组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推荐合作教师。合作教师既可以是本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也可以是本组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授课有三种类型:

一是授课教师和合作教师共同设计教案,授课教师授课,这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

二是合作教师独立设计教案并授课,授课教师本人随堂听课;

三是授课教师正常授课,合作教师则在其他时间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授课教师随堂听课,这种方式也比较多。

实践证明,合作授课,不仅有利于提高综合科目的教学质量,而且由于教风活泼、形式新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00届我校初三毕业班中考的自然、社会学科成绩,高三毕业班的文综和理综科目成绩均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进行合作授课,教研组内要形成团结合作的融洽气氛。

四、抓好资料搜集、发挥统一功能

综合科目的教学,教师备课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帮助教师理解教材重、难点,备好课,上课需要引用大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增强说服力、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每个教师个人占有的资料总是有限的,因而上课往往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鉴于此,我校各个综合教研组都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一方面学校为教研组资料库订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购买了录音带、录像带、激光视盘等;另一方面我们发动各综合教研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经过简单必要的分类后,制作资料卡,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所制资料卡不少于50张,资料卡集中存放在综合教研组资料库中;另外我们发动教师把自己拥有的各种参考书、试题集等教辅资料存放到教研组资料库中,供全组教师统一使用,做到“资源”共享。由于资料丰富了,教师备课少了很多麻烦,上课时也常能“引经据典”,上课也比过去生动活泼多了。学生也反映,现在上综合课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真是一举多得。

五、抓好课题研究,发挥教研功能

提高中学综合学科教学质量实施“3+综合”考试后,如何提高综合科目的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全体领导和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校各综合教研组为此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首先,我们发动全体教师对当前综合科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根据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确立了研究的步骤和方案,然后要求各综合教研组教师全员参与,开展课题研究。如上学期我校高中文综教研组着重进行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三导四自”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引导下,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课题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即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激活思维;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深化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设立了实验班和对比班,规定了实验教师上实验课,在教学中教研,在教研中教学;初中社会教研组开展了“社会学科基础知识记忆方法”的课题研究,本学期初中自然组开展了“启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他们开展经常性的研讨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研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促使课题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同时又运用教研成果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使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激发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兴趣,大家纷纷到图书馆借阅或自己购买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和一些著名教育家的著作,对于教研组订的各种教育教学刊物,大家也争相传阅,从而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教科研气氛,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近两年来,我校各综合教研组有40多篇论文在县、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六、抓好关系处理,发挥协调功能

处理、协调好综合教研组内部成员之间,综合教研组与学校各部门、其他各教研组之间,综合科教师与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取得各方面的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力合作,团结奋战,是提高综合科目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综合教研组的重要日常工作,我校各综合教研组组长平时能多观察、多了解、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教研组的协调功能。如今年上半年初中自然教研组有一位老师与同年级任教同一班级的一位数学老师发生了矛盾,矛盾的起因是这位数学老师由于学生作业没按时完成,在没有征得自然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就在自然课上把5位学生叫到办公室里补做数学作业,自然教研组长了解这一情况后,马上与这两位老师谈心,交换看法,促成两位老师妥善地解决了矛盾,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研组协调功能的发挥,为我校各个综合科目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七、抓好对外交流,发挥联系功能

选修《史记》 提高综合素养 篇3

【关键词】《史记》;阅读;综合素养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用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高中生,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近大师,阅读经典。

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日程上来。

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

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

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

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130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论语》、《孟子》、《红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要选修《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史记》130篇,并非每一篇都适合高中生阅读。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功利性的,为了愉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种是带研究性的阅读,这是专家学者们考虑的事。我们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种精神养料。当孩子们今后面对困境时,能从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处获得一种力量,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小结识这样一些精神大师,并与之交流,掌握一种做人、做学问、看世界的方法,这才是受益终身的东西。按照这一思路,五体中书、表可暂且搁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传记,则可以任意选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事迹来一睹为快,总之,选修《史记》,不拘一格,因人而异。

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靈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也可以说是开设《史记》选修课的目的。具体而言,其一是认识人生。一部《史记》,记载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重点描绘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下至商人、平民、妇女、倡优,一个人就是一部书,从这些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东西。伯夷、叔齐的高洁品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践的卧薪尝胆,吕后的残忍狠毒,刘邦的狡诈多疑,叔孙通的阿谀逢迎……其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其二,认识社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20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田野学术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

这三点的学习,不是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精讲所能穷尽的,也不是几篇课文、几节课的选修就可了事的。对生命的感悟,对经典的阅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辈子的事。“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为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明善恶,辨是非。同样,我们今天读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而是从大师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获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恒之神。

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头脑中要有这样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学实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这应是让学生走进《史记》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马迁头上高悬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头衔只能让人心生敬畏,拒之于千里之外。如何将司马迁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知人论世还只是阅读经典的初始阶段。除此之外,我们可由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切入,分专题形式阅读《史记》,比如司马迁与旅游等等。每星期设置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讲座、座谈的形式邀请《史记》专家、学者前来讲授、交流。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在初步阅读《史记》的基础上,我们再从语言学、文学、哲学的角度解读《史记》,由感性入理性,山表入里,透过字里行间,捕捉其精神内核的层面,挖掘司马迁的人生观、历史观、文学观等等。《史记》是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满怀情感去解读。选修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他们一个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实现同学与同学间、学生与老师间、读者与作者作品间的多重对话,以及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灵魂,在互动的交流中开拓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史记》选修课才是生趣盎然富有生命力的。

综合提高 篇4

近几年来, 我们“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 摸着石头过河,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

一、抓学习之“本”, 夯理论之“基”

1. 组织学习, 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 了解它与传统学科、传统教法的不同呢?

一方面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开展专题讲座和参观学习活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创新与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由发展的天空》, 从“走出去”———组织教师前往扬州、姜堰等外校观摩、参观到“请进来”———邀请兴化专家、内行来本校听课、指导。另一方面是定期组织教师收集资料, 了解其他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学生活动情况, 学习优秀案例, 借鉴成功经验, 做到扬人之长, 补己之短。

通过系列学习, 教师消除了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组织实施提供了帮助, 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加强领导, 提供保障

为了顺利推进本校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深入发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和教研组长为组员的实践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开展工作。近年来, 教导处经过精心的研究, 每学年都制定详细的计划, 让3至6年级结合校本课程和班级特点, 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 优化学科整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领导学校, 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领导小组的成立, 职能科室的重视, 使得本校实践课程的开设既有连续性又有梯度性, 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夯实了基础。

二、挖本土之“源”, 掘兴趣之“泉”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 我们本着“在实践中探索, 在体验中感悟”的理念, 立足本土, 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 围绕“三个紧扣”, 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活动素材, 设计活动主题。

1. 紧扣学生生活

开学初, 针对家长们反映孩子用钱大手大脚的意见, 本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 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摸底, 开展了一次“零花钱如何花?”的主题实践活动。2009年, 本校有3位同学患重病, 各班都开展了《和你在一起》的主题教育活动:“走进生病同学家中”“为生病同学捐款”“珍爱生命”……身边人, 身边事, 教育了学生, 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陈明同学一脸不快地说:“刚才, 我们在打扫包干区, 刚扫完地面, 几个三年级的学生跑着去倒垃圾, 纸篓里的垃圾撒得满地都是, 害得我们白忙活一场……”还没等他说完, 班长唐梦语就接过话茬:“有一次, 我去倒垃圾发现路面上有许多碎玻璃片, 一定是哪个班同学倒垃圾时扔的, 万一被小同学捡去玩了, 那多危险啊!”“用纸篓倒垃圾确实不太好, 有些小尘土一边走一边就漏了, 有些废纸片, 被风一吹, 就刮得满校园都是。还有最近同学们喝完的牛奶袋, 乱丢现象比较严重。老师们为此感到头疼。”王源同学说:“不如我们试试用塑料袋来装垃圾, 这样既干净又方便。”仅仅一个班使用是不行的, 怎样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呢?朱老师说:“不如我们就以此为课题, 开展一次‘袋装垃圾与学校环境’的研究活动吧!”

联系学生生活, 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用敏锐的嗅觉和眼光, 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发展, 帮助学生捕捉和发现生活中的课程主题,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

2. 紧扣学校特色

本校是省农村实验小学, 校园书香四溢。近年来, 本校开展了“我读书, 我快乐”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各班制定读书计划, 安排综合实践内容, 最后推荐班级小能手, 参加学校组织的优秀读书笔记评比, “一路书香”现场手抄报、绘画、作文比赛, 古诗文诵读比赛, 课文朗读比赛, “我爱讲故事”比赛……在创建“书香班级”的活动中, 我校涌现出了很多的“书香班级”。上学期, 本校30名同学在市级以上的读书征文及其他比赛中获奖。2009年10月22日兴化市课外阅读教学研讨会在本校举行, 会上我校两位老师做了专题发言。在系列活动中, 学生开拓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了解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更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思想空间。

本校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每年10月下旬, 本校实施学生健康行动的“体育节”。学校还以“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为主题, 开展了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篮球乒乓球比赛、田径比赛、趣味体育比赛系列活动, 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又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2009年12月, 在兴化市教育局举办的田径运动会上, 本校运动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校环境怡人, 花香四季。我们根据学校特点挖掘活动资源。春天到了, 学生驻足于花圃四周, “‘花花’世界”主题诞生了;秋天到了, 好玩的同学总喜欢捡几片树叶带入教室, 将它张扬着摆弄着, 引来同伴欣赏和品味, “秋天的树叶”主题产生了。主题选定后, 怎样开展, 学生各抒己见, 畅谈构想, 师生共同分析哪些问题有条件去探究, 值得去探究, 最后确定子课题。学校有一竹园, 四季长青, 分外引人注目, 主题“竹缘”应运而生:竹型、竹画、竹诗、竹魂以及与翠竹有关的人和事……通过活动的开展, 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领域, 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能在活动中掌握研究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秋天的树叶》获泰州市二等奖。

本校少先队活动很具特色。学校结合少先队主题活动月, 开展了系列专题实践活动:三月的“感恩父母”, 四月的“缅怀先烈”, 五月的“劳动光荣”, 九月的“难忘师恩”, 十月的“国歌声中”……尤其是寒暑假, 这段时间是家长沟通留守儿童、沟通亲情的最佳时期。为了弘扬中华传统, 增进相互亲情, 构建和谐家园, 我们围绕“感受亲情·感恩父母”设计了亲情作业, 多篇作品在市“三爱”主题实践活动评比中获奖。专题活动的开展, 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素材,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兴趣盎然, 热情高涨, 增长了才干, 提高了创新能力。

3. 紧扣地方特色

本镇是“泰州市文明小城镇”, 其中蒋庄村被誉为“江苏番茄第一村”, 我们请蒋庄的学生牵头, 带动邻村的学生, 走进“番茄王国”, 了解种植、施肥、防治、采摘技术, 感受菜农一份耕耘的辛劳, 一份收获的喜悦。在蒋庄村委的关心下, 我们拥有了一分地的实践基地。同时, 活动案例《昨天今天明天》先后被泰州市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在开展此活动的同时, 六年级组的同学还搞了一次乡村环保调查, 在乡村进行了一次环保宣传, 对家乡致富能手进行了一次采访活动。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开拓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本镇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可是近几年的水源受到污染, 居民只能引用地下水。喝着略带咸味的“地下自来水”, 学生们不管是在家还是在校, 都是议论纷纷。为此, 我们借助这一契机, 围绕“如何保护水资源”开展了“蓝天碧水在我心”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调查后通过交流、讨论, 说出自己的感想, 发出保护水资源的倡议, 编写手抄报, 在校内展览;书信《给XX的一封信》, 寄给了市长、镇长;作文、诗、儿歌, 寄给了报社;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画, 张贴到大街小巷……本次活动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并且立即展开调研与整改, 有效改善了我镇的水面貌, 记录活动过程的展牌也被市教育局评为一等奖。

三、择时机之“苗”, 绽创新之“花”

在综合实践课的指导实施过程中, 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 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并逐步使他们由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同时, 引导他们积极去探索、勇于去创新。

如劳技教学《凉拌豆腐》, 书本上把需要的配料和制作过程介绍得很清楚, 学生自己就能看懂, 学会。如何教学呢?教师课前先作调查, 有哪些同学在家自己独立做过或和家长一起做过, 课上请他们起来介绍。想不到有同学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配料“番茄酱”。教师当场肯定并表扬了他, 于是其他同学受到启发, 纷纷讲还可以有肉松、肉沫、小虾、辣椒、胡椒粉等;还有同学提出给凉拌豆腐配上一些西瓜片、桔子片, 这样色、香、味更佳。一盘盘凉拌豆腐在学生的手下, 俨然成了一件件艺术创作。这样的综合实践课, 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来了,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又如, 科学老师在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 师生一起做实验。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 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 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 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 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 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 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 教师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 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 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 等等, 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方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样做, 学生手脑并用, 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既训练了发散思维, 锻炼了创新能力, 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无疑是给了学生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

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综合素质 篇5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紧张的段考已经结束,成绩揭晓以后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每个人都想得到优异的成绩,经过观察我发现,优异的成绩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综合素质》。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的育人原则。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论著中有百余处涉及到“习惯”的表述,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多次提醒青少年学生,有两种习惯是万万不能养成的。“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妨害他人的习惯,不言自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指的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根了。”这种“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是与其他种种好习惯相冲突的;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其他种种好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咱们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的陋习:随地吐痰擤鼻涕,乱丢垃圾倒污水等等,有些同学在日常学习中也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不做笔记,不专心听讲;上数学课做语文练习,上语文课做数学练习;做题目审题或计算粗心大意;填涂答题卡移位;写作文随处贴“膏药”;试卷发回后只看分数,不分析错误的原因等等,等等。

青少年学生的种种好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只有从长期的实践中来。一切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大量实践证明,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改正,年龄越小越容易,时间越早越有效。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非常年轻,社会明天的发展还要依靠你们,请不要自暴自弃,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孙晓丽

增强综合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 篇6

关键词:基本职能;精神;能力;修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不断完善,通过持续的改革、改制和多种形式的重组,许多国有企业从内部组织结构、用工形式、产业布局、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是,不管企业如何变化,承担着承上启下、协调各方、服务全局的指挥中枢职能的企业办公室,始终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的变化,给秘书岗位的人员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适应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是企业办公室秘书岗位人员一项长期的任务。

一、认清工作特点,始终保持高昂热情

众所周知,不同的企业,由于办公室内部职责不同,管理界面、工作分工不同,秘书分为很多种,有的企业秘书人员相对较多,分工较细,职能各不相同,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有的企业秘书人员则承担了许多职责。但是,不管人员多少,分工如何,秘书在企业里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和岗位,承担着办文、办事、办会的基本职能,在服务领导、上下协调、信息收集、指令贯彻、公文处理、来访接待、会议组织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辅助性职能。尽管秘书人员从事的许多工作比较务虚,工作的成果很难用具体的数据进行量化,但是,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秘书工作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胜任的工作,秘书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办文办事能力,在企业地位重要,大有可为。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首先必须认清秘书工作的上述特点,树立光荣感和自豪感,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这一工作中。

二、发扬三种精神,不断激发工作活力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必须要有精神支撑,才能不断激发学习、提高的活力。秘书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职业,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必须发扬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出新业绩。

1.发扬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秘书工作是一项清贫、同时也是一项价值感明显的职业,如果没有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就很难适应。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首先必须具备乐于吃苦的精神,做到奉献在先,淡泊名利,要高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甘当无名英雄,保持良好的心态,尽职尽责地适应并做好所从事的这项工作。

2.发扬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企业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就对办公室工作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秘书人员的持续学习尤为重要。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地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企业所在地方政府、隶属的上级组织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发挥参谋职能奠定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扎实学习与企业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持续提升在促进企业依法维权、依法行权方面的能力;认真学习办公自动化和公文写作知识,提高办文办会的专业水平;认真学习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企业内部的基本情况,准确传递和处理信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自觉地在学习钻研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3.发扬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秘书工作虽然清贫,但并不平庸。从事秘书工作,必须要有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及时根据企业以及办公室对内对外工作的需要,注重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努力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办事认真细致,办会周到严密,办文严谨规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三、强化四种能力,持续增强综合素质

秘书是“多面手”,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多方面的事务,既要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办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区别情况灵活处理。做一个合格的秘书,必须具备全方位的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1.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企业的秘书由于工作特殊性,经常接触中高层领导,参加重要会议,涉及的工作政策性、保密性强,许多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秘书人员首先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任何工作,特别是与基层、与一线员工群众接触,与外界联系,都要始终坚持从企业的大局出发,准确地传递信息、执行领导的安排。平时,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问的事情坚决不问,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鲜明,维护领导和企业的形象,以自身的行动,为基层员工群众作出表率。

2.练就过硬的“笔头子”。扎实的文字功底是秘书人员必备的首要素质。在文字写作、公文处理方面,秘书必须努力做一名“全才”。首先,要认真学习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熟练掌握各个文种的写作技能。其次,作为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向领导请示,主动与领导沟通,了解领导的真实想法,收集完整的资料和信息,以便在起草领导讲话、阶段工作总结、对上汇报材料、单位经验介绍等公文的过程中,做到针对性强,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单位的特点,把成绩讲足,把问题讲透,把思路讲明,通过自身日常的工作,切实体现单位的水平和“门面”。再次,要熟悉各类公文的处理程序,确保流转顺畅,落实到位,切实使秘书所肩负的办文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3.当好桥梁和纽带。秘书除了办文、办会以外,还承担着大量的沟通协调的职能,涉及机关部门、基层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地方部门,在对上、对下、对外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尽管看起来琐碎,但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给领导、给部门、给企业带来影响,甚至可能产生不稳定因素,沟通协调对秘书人员而言至关重要。在日常工作中,秘书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情况,区分不同的对象,做好沟通协调的工作。协调既包括内外部关系的协调、左右关系的协调,又包括又包括上下关系、部门横向协调。所以,秘书既要及時向领导请示,更要多和部门、基层联系,当好企业领导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机关和基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特别要围绕企业重点工作,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嘴、勤跑腿,深入基层,掌握情况,在沟通和协调中,以过细的工作,促进和谐团结,确保政令畅通。同时,接待工作、信访工作也是秘书做好协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任务之内容,要注重接待水平、接访水平的提高,在联系、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企业的形象。

4.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秘书工作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为领导提供决策等方面的服务,同时日常的办文、办事、办会,帮助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事务等,也要求秘书必须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是秘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与基本工作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作出决策的依据,也是检查决策是否正确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围绕企业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为贯彻企业各项方针政策而开展,为起草重要文件、报告以及其他文稿而开展。因此,秘书岗位工作的人员要及时深入基层一线,有效利用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查阅资料、数据统计等最基本的方法,全面掌握基层的信息,及时了解基层的困难,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发现有倾向性的问题,同时挖掘基层鲜活的经验,在全面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各个方面的可靠信息。

与此同时,从事秘书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必须具备六个品质:一是忠诚,忠诚企业,忠诚领导,忠于职守;二是正派,工作作风正派,生活作风正派;三是廉洁,不以特殊位置谋一己私利;四是诚实,不弄虚作假;五是谦逊,踏踏实实做事;六是负责,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秘书是一项常青的职业,国内国外、各行各业都需要秘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企业,秘书工作有着广阔的空间。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只要保持阳光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的素质,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在企业发展的潮流中不断创出新的业绩,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坚持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篇7

总之, 常艺凡是一个坚持全面发展的典型。

坚持全面发展,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重要理论, 就是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就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从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 要加强和改进体育。体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 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 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有效解决学生的运动量不足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课程标准规定配齐体育老师,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确定的课时规定, 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课。针对学生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突出问题, 鼓励学生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到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降低学生近视率, 控制学生肥胖率, 抑制学生体质下降趋势。要组织开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 培养锻炼习惯,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效。要加强和完善心理健康的教育体制, 增强学校、家庭、社会间的配合, 形成有效的合力。要将教育重点放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上,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体魄强健, 意志坚强。

第二, 要加强和改进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的根本过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其一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 也是美育教育的基本任务。通过教育, 使学生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力, 使之更加敏感、细腻和丰富。其二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掌握美的基本知识, 具有理解美的形式和能力, 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其三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其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表现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 应大胆鼓励学生表现美。其四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这是美育将要达到的根本目标之—。

论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篇8

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一)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保证

会计信息不完善, 没有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有些单位提供人为“加工”的会计信息;在账簿上做文章, 不设账或者搞多套账、造假账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这些会计信息的“制作过程”无一不经会计人员之手。一些会计人员对于法律、法规、财会政策及税收政策掌握不全面, 造成会计处理混乱和会计工作失误。有些企业为了吸引客户, 扩大业务, 在开具发票时不遵守财务制度, 不严格如实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 往往按照采购人员的要求虚开发票, 甚至在没有发生任何业务的情况下也给开具发票。这就出现了大量假票据, 会计人员根据这些不真实的原始发票处理会计业务, 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导致管理者、投资者等一些信息相关者得不到可靠的信息, 进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决策, 影响整个经济的运作。

(二)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失衡, 与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不相称。最近, 河北某城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从业人员做过一个调查, 调查结果是被调查的300名会计人员中, 大专以下会计人员明显偏多, 大专以上明显偏少,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反映了结构失衡。同样的300人中既会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写报表分析、又能参与管理和参与决策的只有不到10人, 占不到总数的3%, 明显偏少, 又说明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短缺, 总体结构失衡。此外, 中国会计人员中还存在知识结构陈旧老化的现象, 会计人员层次较低, 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 业务操作能力不高, 无法适应岗位要求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两级分化较为严重, 部分会计人员受传统观念束缚致使其文化素质停步不前, 他们对于新的会计软件缺乏一定的接受能力, 缺乏学习新鲜事物的兴趣, 阻碍了会计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有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是出自各大高等院校, 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最新的会计软件知识, 却缺乏良好的业务实际操作能力, 尚无法胜任会计岗位工作, 造成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衔接不上。

(二) 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职业管理能力差

我国经济在近几年发展中迅速逐渐呈现出日益蓬勃的态势。而企业、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崛起, 致使目前我国对会计人员需求量大幅度增多, 高素质会计人员明显存在匮乏的总体趋势。特别是目前许多会计人员虽然拥有充足的实际工作经验, 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致使其始终处于单一而重复的会计核算工作, 无法为经济发展实现真正的决策与管理能力, 造成了经济发展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三) 职业道德素质低, 且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

财务管理必须由会计人员来执行。因此,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质量。特别是长期经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为会计人员营私舞弊、伪造变造会计信息、挪用公款等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 这严重危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与此同时, 由于会计人员未受过良好的专业技能培训, 法律意识不强, 往往在上级领导的明示、暗示和压迫时, 无法辨别真伪仍然进行业务处理, 任其发展, 进行会计业务的虚假处理, 这不但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也为单位的长期快速发展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三、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方法

(一) 会计人员应加强思想及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工作处于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沿, 会计人员身处财经的关键地位, 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 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轰动全世界的“安然”事件, 中国的“银广厦”等财务造假事件都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关。为了促进会计人员不断追求崇高的会计道德观念, 达到更高的会计道德境界, 塑造出高尚的会计道德品质, 应加强思想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 会计人员应从我做起, 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

会计人员应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 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对照和自我调整, 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和修养。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其对决策的有用性,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准。就此而言, 会计人员必须在职业生活中对自己的思想品质、思想意识方面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 要把履行会计职责转变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业准则。

2. 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会计道德评价系统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法规标准, 对会计人员及职业团体的职业行为做出的善或恶、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 应由会计学会或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的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组织进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评价、奖惩, 并与岗位资格、晋级、聘任专业职务等结合起来, 相互制约, 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实施。

(二) 会计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创新

知识经济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对会计系统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 这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伴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学校所学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需要, 会计人员若要胜任会计工作, 面对会计领域更新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活到老, 学到老”, 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提升了会计人员整体的素质才能使整个会计行业有良好的工作风气, 才能抵挡住外界的压力与诱惑, 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三) 建立健全会计后续教育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计职业后续教育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为防止知识结构老化, 并且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我国应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制度。

1. 合理设计会计职业后续教育内容, 开发新课程

会计人员良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应该体现在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中。制定后续教育内容的人员要对所在行业的发展有相当的了解和职业敏感性, 并在实施教育内容之前要进行广泛的会计人员问卷调查, 有针对性地确定后续教育内容。后续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于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要合理设计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 使后续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开发职业后续课程。只有不断进行课程开发, 才能使会计职业后续教育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2.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方式

为了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 应健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组织管理体系。按“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来组织全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 加强对各地区的指导, 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按会计人员操作技能与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组织培训。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 在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水平方面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信息技术,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 它不仅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不像以前那样重要,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在岗培训成为一种可能。因此, 在教育方式上至少应有五种培训方式:课堂培训、在岗培训、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和自学课程。为满足以上教育方式的要求, 后续教育中应特别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 包括建立机网络教室, 开发会计教学软件, 包括多媒体软件、会计实用软件。总之, 完善的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可以使会计职业后续教育进行得更充分。

四、结束语

开发蚕桑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篇9

1 强化领导, 增加投入, 明确责任

1.1 加强领导

为强化对桑枝香菇生产的领导, 我办专门抽调人员从事桑枝香菇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组织工作, 姚集镇、桃园镇也相继成立了香菇生产办公室, 安排人员具体负责, 村里设有香菇生产技术员, 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为统一思想认识, 县政府先后两次组织镇村领导、蚕农代表到河南泌阳县、福建三明市考察学习香菇的种植技术, 并从河南泌阳县请来专家到我县指导桑枝香菇的生产。

1.2 争取资金扶持

为扶持桑枝香菇的生产, 先后筹措专项扶持资金20万元, 科研经费10万元, 用于粉碎机械、出菇大棚 (蚕期可用于养蚕) 的资金补助及科研投入。2000年至2009年间, 共购进粉碎机械46台, 补助大棚400个, 促进了桑枝香菇生产的健康发展。

1.3 明确责任, 落实技术

县站全体技术人员自带行李, 驻村学习并指导香菇生产技术, 并专门从南京农业大学、河南泌阳请来专家现场指导, 明确每个技术人员的责任, 在蚕桑重点村进行技术承包, 做好养蚕技术和香菇生产技术的服务和指导工作。

2 注重科研, 解决技术难题

2.1 选择适宜栽培的香菇品种和最佳栽培日期

我国的香菇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建三明市、河南泌阳县和浙江部分山区, 这些地区的海拔和气候特点和我县明显不同, 从这些香菇生产老区筛选适合我县气候特点的栽培品种尤为重要。县蚕桑站组织人员到福建三明市、河南泌阳县考察, 引进几个品种试种, 从中筛选出适合我县栽培的冬菇 (秋栽) 松环1号和秋菇 (春栽) 宁丰3号。这两个香菇品种很适合低海拔的徐淮地区的气候特点。本县春季最佳栽培日期3月中下旬, 在茧站养菌60天, 分到农户进行越夏, 8月下旬催蕾, 9~12月出菇;秋栽8月下旬~9月上旬栽培, 养菌50天, 10月下旬分到农户, 次年1月开始出菇。

2.2 研究桑枝香菇培养基的最佳配方

用来生产香菇的桑枝是夏伐下来的枝条, 生长期一年, 木质化程度不高, 树皮的比例大, 不同于山上采伐下来的林木, 如果照搬林木的培养基配方, 除了菌丝吃料速度慢, 易造成杂菌感染的缺点外, 培养基的转化率也不高。通过几年的研究, 总结出春栽和秋栽的最佳配方, 转化率高达125%。

2.3 开发研制适合粉碎桑枝条的机械

当前市场上销售秸秆粉碎机和林木粉碎机都可以粉碎桑枝条, 但这两种机械粉碎桑枝条效果都不理想, 秸秆粉碎机粉碎桑枝负荷太大, 而林木粉碎机因桑枝有弹性, 机器空转太多, 生产效率低, 县蚕桑站的技术人员和山东树华农机制造厂的工程师一起研制出桑枝粉碎机, 提高了生产效率, 每小时可粉碎桑枝600 kg, 为桑枝香菇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保障。

2.4 反季节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反季节栽培模式 (即春栽模式) , 可确保全年10个月 (除6、7月外) 有鲜菇供应市场。通过两年的研究, 已成功解决了规模化生产菌袋越夏的难题, 香菇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3 挖掘蚕桑资源, 充分利用茧站房屋和养蚕大棚栽培香菇

规模生产桑枝香菇需要大量的养菌房舍, 经过几年的实践, 成功地利用茧站房屋、撤并村级小学校舍作为养菌场所、养蚕大棚作为出菇场所, 效果很好, 无论常规栽培模式, 还是反季节栽培模式都可避开茧站春、晚秋这两个收茧期。如桃园镇苏河村茧站房屋及茧棚1800m2, 一次可养菌5万袋。春季3月栽培, 4、5月在茧站养菌, 5月养蚕结束后, 春茧收购前, 把发满菌丝的菌袋分到农户家中, 利用养蚕大棚在树荫下越夏, 到8月下旬准备出菇时用大棚出菇;秋栽香菇8月下旬开始栽培, 在茧站养菌到10月上旬, 菌丝发满, 在晚秋蚕上山后, 晚秋茧收购前把菌袋分到农户, 利用养蚕大棚进行出菇, 到次年5月上旬出菇结束, 不影响春季大棚养蚕。茧站房屋和养蚕大棚的充分利用, 为香菇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切实维护蚕农利益。

为解决香菇的销售问题, 我县已成功引进韩国一家企业, 在蚕桑重点镇建设香菇生产基地,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 让农户和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蚕农出售桑枝给企业, 企业统一粉碎桑枝、统一装袋、统一灭菌、统一接种、统一养菌, 然后分到农户进行出菇管理, 香菇的销售由企业统一回收, 即“六统一分”的生产方式。2009年春栽香茹为例, 菌袋越夏后 (成品袋) 核算成本的价格为2.8元/袋, 农户每袋只要交1.8元就可以领走菌袋, 欠企业的1元/袋, 待收购香菇时扣除, 这样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5 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5.1 贮备好桑枝条, 及时粉碎

长势良好的桑园每亩可以收获干枝条600 kg, 可制作菌袋600个, 刚采伐下的桑枝可堆放在户外的通风处, 堆好的桑枝条上面用塑料布或草盖上, 防止雨淋霉烂变质, 风干后, 用切片粉碎机进行粉碎, 每台机器每天可生产5000~8000 kg桑木屑, 粉碎后的桑木屑要及时晒干保管好, 以备使用。

5.2 科学配制培养基

配方选用桑木屑78%、麦麸20%、石灰1%、蔗糖1%, 干料水之比是1∶1.25, pH值在灭菌前为6~6.5为宜, 按上述培养基配方, 称取原辅料和清水, 充分混合均匀, 配制过程中要做到水料混合均匀, 主辅料均匀, 酸碱度均匀, 速度要快, 从搅拌到开始装袋时间不超过2 h, 避免基质酸败, 配制结束后, 要测定含水率和酸碱度, 确保培养基含水在55%~57%, pH值6~6.5。

5.3 规范制袋、灭菌、接种技术程序, 确保菌种成活率

严格按照制袋、灭菌、接种的技术程序操作, 制袋要松紧适中, 不超时限 (从开始装袋到开始加温灭菌, 时间不超过3 h) , 扎袋口, 轻取轻放, 灭菌要做到温度在5 h内上升到100℃, 然后保持100℃30 h, 中途不停火、不降温, 灭菌后的料袋温度降到60~70℃时搬进冷却室。接种要等袋温降到28℃方可进行, 且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每个料袋接6穴或9穴, 防止杂菌感染。只要严格技术操作规范, 接种成活率可达93%以上 (春栽可达96%) 。

5.4 规范养菌和出菇技术

接种后的菌袋要做好养菌工作, 养菌阶段要加强养菌室内的通风换气, 灵活堆放菌袋, 确保菌袋温度25~28℃, 实现恒温养菌, 防止高温烧菌。出菇可在养蚕大棚中进行, 菇蕾催出后可直接排在养蚕大棚里出菇。采摘一筐菇完华, 一定要晾棚3~5天, 待菌丝休养后再注水催蕾、出菇, 每个养蚕大棚可排放菌袋1600~1800个。

6 引进蚕蛹虫草生产技术, 不断提高蚕业综合利用水平

开发蚕桑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篇10

1 强化领导, 增加投入, 明确责任

一是加强领导。为强化对生产桑枝香菇生产的领导, 我办专门抽调人员从事桑枝香菇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组织工作, 姚集镇、桃园镇也相继成立了香菇生产办公室, 安排人员具体负责, 村里设有香菇生产技术员, 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为统一思想认识, 县政府先后两次组织镇村领导、蚕农代表到河南泌阳县、福建三明市考察学习香菇的种植技术, 从河南泌阳县请来专家到我县指导桑枝香菇的生产;二是争取资金扶持。为扶持桑枝香菇的生产, 我们先后筹措专项扶持资金20万元, 科研经费10万元, 用于粉碎机械、出菇大棚 (养蚕时可用于养蚕) 的资金补助及科研投入。2000年至2009年间, 共购进粉碎机械46台, 补助大棚400个, 促进了桑枝香菇生产的健康发展;三是明确责任, 我们每个技术人员都要掌握香菇生产技术。县站全体技术人员自带行李, 进驻到村, 在那里学习并指导香菇生产技术, 还专门从南京农业大学、河南泌阳请来专家现场指导, 明确每个技术人员的责任, 在蚕桑重点村进行技术承包, 做好养蚕技术和香菇生产技术的服务和指导工作。

2 注重科研, 解决技术难题

2.1 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的香菇品种和最佳栽培日期

我国的香菇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建三明市、河南泌阳县和浙江部分山区, 这些地区的海拔和气候特点和我县明显不同, 从这些香菇生产老区筛选适合我县气候特点的栽培品种尤为重要。县蚕桑站组织人员到福建三明市、河南泌阳县考察, 引进几个品种试种, 从中筛选出适合我县栽培的冬菇 (秋栽) 松环1号和秋菇 (春栽) 宁丰3号。这两个香菇品种很适合低海拔的徐淮地区的气候特点。本县春季最佳栽培日期3月中下旬, 在茧站养菌60天, 分到农户进行越夏, 8月下旬催蕾, 9~12月出菇;秋栽8月下旬~9月上旬栽培, 养菌50天, 10月下旬分到农户, 翌年1月开始出菇。

2.2 研究桑枝香菇培养基的最佳配方

用来生产香菇的桑枝是夏伐下来的枝条, 生长期一年, 木质化程度不高, 树皮的比例大, 不同于山上采伐下来的林木, 如果照搬林木的培养基配方, 除了菌丝吃料速度慢, 易造成杂菌感染的缺点外, 培养基的转化率也不高。通过几年的研究, 总结出春栽和秋栽的最佳配方, 转化率高达125%。

2.3 开发研制适合粉碎桑枝条的机械

当前市场上销售秸秆粉碎机和林木粉碎机都可以粉碎桑枝条, 但这两种机械粉碎桑枝条效果都不理想, 秸秆粉碎机粉碎桑枝负荷太大, 而林木粉碎机因桑枝有弹性, 机器空转太多, 生产效率低, 县蚕桑站的技术人员和山东树华农机制造厂的工程师一起研制出桑枝粉碎机, 提高了生产效率, 每小时可粉碎桑枝600kg, 为桑枝香菇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保障。

2.4 反季节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反季节栽培模式 (即春栽模式) , 可确保全年10个月 (除6、7月外) 有鲜菇供应市场。通过两年的研究, 我们已成功解决了规模化生产菌袋越夏的难题。这项技术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香菇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3 挖掘蚕桑资源, 充分利用茧站房屋和养蚕大棚栽培香菇

规模生产桑枝香菇需要大量的养菌房舍, 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成功地利用茧站房屋、撤并村级小学校舍作为养菌场所、养蚕大棚作为出菇场所, 效果很好, 无论常规栽培模式, 还是反季节栽培模式都可避开茧站春、晚秋这两个收茧期。如桃园镇苏河村茧站房屋及茧棚1800m2, 一次可养菌5万袋。春季3月栽培, 4~5月在茧站养菌, 5月养蚕结束后, 春茧收购前, 把发满菌丝的菌袋分到农户家中, 利用养蚕大棚在树荫下越夏, 到8月下旬准备出菇时用大棚出菇;秋栽香菇8月下旬开始栽培, 在茧站养菌到10月上旬, 菌丝发满, 在晚秋蚕上山后, 晚秋茧收购前把菌袋分到农户, 利用养蚕大棚进行出菇, 到次年五月上旬出菇结束, 不影响春季大棚养蚕。茧站房屋和养蚕大棚的充分利用, 为香菇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切实维护蚕农利益。

为解决香菇的销售问题, 我县已成功引进韩国一家企业, 在蚕桑重点镇建设香菇生产基地,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 让农户和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蚕农出售桑枝给企业, 企业统一粉碎桑枝、统一装袋、统一灭菌、统一接种、统一养菌, 然后分到农户进行出菇管理, 香菇的销售由企业统一回收, 即“六统一分”的生产方式。以今年春栽香菇为例, 菌袋越夏后 (成品袋) 核算成本的价格为2.8元/袋, 农户每袋只要交1.8元就可以领走菌袋, 欠企业的1元/袋, 待收购香菇时扣除, 这样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桃园镇苏河村三组魏本荣, 7亩桑园, 有4个养蚕大棚, 年养蚕28张 (其中春:11张, 中秋6张, 晚秋11张) , 全年养蚕收入2.6万元, 春栽香菇4000袋, 秋栽香菇5000袋, 香菇收入可达3.4万元, 全年蚕桑、香菇收入可达6万元。

5 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努力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5.1 贮备好桑枝条, 及时粉碎桑木屑

长势良好的桑园每亩可以收获干枝条600kg, 可制作菌袋600个, 刚采伐下的桑枝条可堆放在户外的通风处, 堆好的桑枝条上面用塑料布或草盖上, 防止雨淋霉烂变质, 风干后, 用切片粉碎机进行粉碎, 每台机器每天可生产5~8吨桑木屑, 粉碎后的桑木屑要及时晒干保管好, 以备使用。

5.2 科学配制培养基

配方选用桑木屑78%、麦麸20%、石灰1%、蔗糖1%, 干料水之比是1:1.25, PH值在灭菌前为6~6.5为宜, 按上述培养基配方, 称取原辅料和清水, 充分混合均匀, 配制过程中要做到水料混合均匀, 主辅料均匀, 酸碱度均匀, 速度要快, 从搅拌到开始装袋时间不超过2小时, 避免基质酸败, 配制结束后, 要测定含水率和酸碱度, 确保培养基含水在55%~57%, PH值6~6.5。

5.3 规范制袋、灭菌、接种技术程序, 确保菌种成活率

严格按照制袋、灭菌、接种的技术程序操作, 制袋要松紧适中, 不超时限 (从开始装袋到开始加温灭菌, 时间不超过3小时) , 扎牢袋口, 轻取轻放, 灭菌要做到温度在5小时内上升到100℃, 然后保持100℃30小时, 中途不停火、不降温, 灭菌后的料袋温度降到60℃~70℃时搬进冷却室。接种要等袋温降到28℃方可进行, 接种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每个料袋接6穴或9穴, 防止杂菌感染。只要严格按以上技术操作规范去做, 接种成活率可达93%以上 (春栽可达96%) 。

5.4 规范养菌和出菇技术

接种后的菌袋要做好养菌工作, 养菌阶段要加强养菌室内的通风换气, 灵活堆放菌袋, 确保菌袋温度25℃~28℃, 实现恒温养菌, 防止高温烧菌。出菇可在养蚕大棚中进行, 菇蕾催出后可直接排在养蚕大棚里出菇。采摘一茬菇完毕, 一定要晾棚3~5天, 待菌丝休养后再注水催蕾、出菇, 每个养蚕大棚可排放菌袋1600~1800个。

6 引进蚕蛹虫草生产技术, 不断提高蚕业综合利用水平

准确定位 科学培养 综合提高 篇11

明晰的教师自我分析

教师要走专业成长之路,首先要对自我进行详细、真实、具体的分析,有了分析才能找到并找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校通过四步曲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

第一步:每位教师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我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用SWOT分析法以表格的形式对自我进行详细的分析,S(superiosity)指你目前的优势或强势;W(weakness)指你现在的劣势或弱势,包括自己和学校内部软硬件;O(opportunity)指你现在的机会或机遇;T(threat)指你现在面临的挑战或威胁,包括自己和学校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分析的过程让每位教师静下心来回想以前的自我,现在的自我,未来的自我。这样每位教师对自己有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步:每位教师听取同学科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见。同学科教师在科组长的组织下对全校本学科教师进行面上听课,评课时以这节课为例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真实的、客观的评价,使授课教师清晰地知道自己课堂教学的长短处、优劣点以及最近发展区。

第三步:每位教师听取同级部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活的评价意见。为使每位教师明晰自己的教育、生活情况,召开级部教师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每位教师先自己说出自己在教育、生活方面的优缺点,同级教师根据平时观察对他提建议,并做好纪录、整理。

第四步:每位教师接受学校考、查、谈之后的评价意见。学校为帮助教师了解自我,采用“三字法”进行:①考:针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课改理念出一份试题考教师,让教师知道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是什么程度,缺的是什么?该如何去补足?②查:学校定期检查本学科教师的备课、批改、辅导情况,及时了解本学科教师的工作情况,并将检查信息向教师反馈,提出适当、可行的要求。③谈:学校行政领导与自己所管的年级教师进行谈心,搭建与教师进行心灵“对话”的平台,并帮助教师分析自我等。

通过四步曲,每位教师都明晰地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准确定位打下良好基础。

准确的教师培养定位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必须对它有一个合适的定位,为专业成长指明方向。首先对学校教师成长的定位:学校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市学科中心组成员—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其次对学校教师的课堂定位:常态课—阳光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再次对学校中层干部的成长定位:级长应是学校的“小校长”;科组长应是学校该学科的“教研员”;部门负责人应是部门的“一把手”。最后,学校对全体教师在师德修养,课改理念,课堂教学,团队合作,综合素养五个方面给予定位:1. 师德修养方面学校提出“三大”(大气,大志,大度),“三细”(细节,细致,细心),“三求”(求实,求精,求和),“三师”(师表,师能,师魂)要求。2. 课改理念方面:能对学科理念进行讲解,能对各学段的各类知识目标明确,能用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上课。3. 课堂教学方面:能将课改理念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能读懂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能读懂学生,注重课堂生成;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简洁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4. 团队方面:能与同级部、同学科教师密切合作;能与学生互动合作;能与家长有好相处;能为学校的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5. 综合素养方面:努力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有了学校向教师提出的培养定位要求,结合教师自我分析,每位教师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点、路径以及最近发展区。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可行的路径,有了自我追求的区域,教师们会坚定信心,努力工作,不断成长。

科学的教师成长模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结合校情,按照教师的现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因而,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一个三年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分环境分析、自我分析、成长分析、成长目标、主要措施、条件保障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个人按照制定的规划一步一步地实施,学校同时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开展活动,助推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1. 专业对话自主发展

在校内科组教研活动中推行论坛,定时间,定内容,定坛主,让同校同学科教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想碰撞,达到理清知识,明确做法的目的。其次要求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意识,自行培养自主教学、研究、反思的能力,主动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与专业书籍进行心灵对话。

2. 校内专题系列讲座

在校内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发挥校本直接对话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让校内有先知先觉的行政领导和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向全校教师进行小专题的系列讲座。如开展“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写案例式论文?”等多个专题讲座。

3. 同级同伴互助成长

在同级部同学科的教师中开展“几人上一课”或“一课几人上”同伴互助活动,也称“同课研究”。“几人上一课”指几个人选定一节课的内容各自备课,并自己在本班内上课,同级同科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最后进行分工整理,写出案例式论文。同一个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法,让教师们充分对比、思考,对今后设计有指导性的建议。

“一课几人上”是同科同级教师几个人确定一节课的内容,先集体备课,确定教案:①由甲老师在1班执教,大家共同听课,评课,修改后得到教案;②由乙老师在2班执教,大家共同听课,评课……最后进行分工整理,写出案例式论文。

这样对同一内容集合教师们的集体智慧进行二度的教学设计,并能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同课研究”引发了教师深层的思考,教师们的反思不再是个人的一节课,而是具有共性的实践与认识。

4. 科组专题教学研究

教研组长每学期要结合实际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具体流程为:以学校教师提出的问题为问题确定教研专题——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这个专题的课标要求以及好的经验(理论)——同级部教师选取这个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同伴互助——形成一种基本策略——对外公开教学研究——专家评课及讲座——继续深入探讨——形成可操作经验。

5. 分类搭建成长平台

教师原有水平有高有低,教师教学、领会能力有强有弱,要使全校教师共同成长,除了共性的教研培养外,还要有个性的成长平台。我校为教师搭建了四个个性化成长平台。

(1)“种子”计划

为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实施“一提高,两主动,两研究,三定期”的培训方案。每学期语文、数学、英语每学科到一个镇送课,每学科5位骨干教师的分工是:选定一个专题,两位教师到镇区借班上课,两位教师进行评课,一位教师以这两节课为例结合专题内容进行讲座,讲述这类型的课该如何把握知识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注意什么问题、理论的依据是什么等。这样,对骨干教师增加强度、难度,促使他们快速健康成长。

(2)“幼苗”计划

a. 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让新教师了解课程,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环境及教学没备。b. 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要多关注一点学生的学习情况,多考虑一点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效果,能及时作出判断,调整教学进度。c. 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新教师在听别人的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同自己的课进行比较,如同一个年级的可以先自己备好课才听课。d.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请老教师来评点新教师的课,让新教师不但可以虚心学习,还可以把同伴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及优势。e.“教学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新教师要做好“教学后记”,以使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为今后总结数学经验和寻找问题积累素材,f.读书是一种观念性的研究。读书能为新教师提供精神支柱。

(3)互学互评互通

为了打破学科的壁垒,我校举行学科课堂教学互学互评互通的教学研究活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六个学科各出一节课,学校将这六节课从早上第一节一直排到第六节,每位教师当天除了自己上课以外,都要听课。第七节先分组评课,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位教师上台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主要是本学科应从哪些方面向其它学科学习。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高,讨论热烈,启发多,感受深,达到学科教学初步互通的目的。

(4)异校联研

几所学校同一学科选择同样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同交流,共同研究。可以轮流上公开课进行交流;可以联校召开专题论坛,让各校教师各抒己见;可以让他校教师带课到本校交流,共同探讨。

雕琢学生语感,提高综合素质 篇12

一、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不注重语感的培养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丢弃了语言文字的特殊意义而迁就字典和书上的一般意义, 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即语感。

2. 偏重字面的分析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字面的分析而忽视读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 用的是多读、多写的方法, 也可称为语感教学法。如“熟悉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3. 忽视理解的重要作用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 就是忽视理解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虽然阅读了数量很多的作品, 但由于缺乏理解, 收效甚微。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理解了的东西都会产生深刻的语感。同样, 只有具有了敏锐的语感, 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 也才能够更广泛地进行阅读。

综上所述, 探索阅读教学中的语感问题, 对于增强小学生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1. 增强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

(1) 增加读的机会。教师要把“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读起来, 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 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轻声读;精读课文时,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这样, 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 也提高了读书的质。如《田园诗情》一课, 对文章反复朗读, 不难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写荷兰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时, 选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动物作为描写对象, 如“成群的骏马, 骠悍强壮, 腿粗如桩, 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细细咀嚼“自由驰骋”一词, 就能读出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因此, 要抓住文章重点的词、句,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读中推敲语句, 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

(2) 丰富读的方式。要注意丰富读的方式, 做到训练有素。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 不断变换训练方式, 采用诵读、默读、配乐读、范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 防止学生多读生厌。

(3) 加强读的指导。在阅读课文时, 应让学生读出滋味, 读出意境, 读出情趣。如指导读《瑞雪》一文中的“下雪”部分, 要读得轻, 读得低沉;读“雪后”部分, 要引导学生用惊叹、赞美的语气读;读“好一派……”“好一幅……”这两句时要加重语气, 用欣喜、亲切的语气读静态描写, 用活泼、欢快的语气读动态描写, 进一步使学生体味作者对瑞雪的喜爱。

2. 创设教学情境, 以形象促语感

(1) 精心设计导语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用恰当的导语去感染学生,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如教学《二泉映月》, 为再现阿炳这位苦难的艺人的艰辛与不易, 教师播放了《二泉映月》这首世界名曲, 并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冬天, 大雪纷飞, 寒风刺骨, 阿炳光着双脚, 沿街卖艺, 手指被琴弦勒出了一道道血痕, 双脚已麻木了, 但他无动于衷, 为的是能挣到买米的几个铜钱啊!”

(2) 展开丰富的想象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 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 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 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 品味语言文字, 启发想象, 达到“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的境地, 感悟语文的意境, 获得丰富的语感。

(3) 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 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 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含义, 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意盎然。

3. 拓展训练渠道, 以实践促语感

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所展开的生活, 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人在生活中的活动是培养语感的土壤。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基地, 引导学生由此出发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 去观赏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在课外生活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有心人, 博采众长, 平时注意观察大街上的广告牌、门柱上的对联, 摘录下来, 读一读、比一比。同时, 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散文、诗歌朗诵。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应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以弥补现行教学中阅读量的不足。

上一篇:高COD下一篇: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