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提高

2024-10-21

素养提高(精选12篇)

素养提高 篇1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独特的审美功能为核心, 通过利用与艺术相关的一系列教育手段, 实现音乐的认识功能, 它是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是音乐大众化、全民化的时代, 音乐美 (作品) 的创造和欣赏成为社会大众共同的期盼, 这就为新时代的音乐审美教育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并要求以全新的观念和完善的手段实现新时代赋予的审美教育功能。就其特性而言, 新时代审美教育是以古今中外具有思想美和艺术美的音乐作品为内容, 以现代化、审美化的手段和方式实施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标准、敏锐的审美判断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学实践形式;是学校音乐教师通过歌曲或乐曲的演唱、教唱、欣赏、讲解、练习和指导, 使学生掌握音乐演唱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音乐审美修养的一种正规化、科学化的活动。

音乐审美教育承担的使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重的。它包括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即通过音乐作品和课堂演示所体现的健康、积极、高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人格,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升心灵境界。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 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养成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毅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协作能力。例如, 通过革命传统歌曲的演唱、演奏、欣赏, 能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即通过乐理、乐器、作品的讲析和教授,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提高音乐水平。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必须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 为审美教育服务。其内容和要求必须从感受与音乐表现的情感需要出发, 另外必须与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相结合进行, 不宜作过分的、独立的、技能性的训练, 否则音乐教学便丧失了愉悦性, 违背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审美性, 这种审美性质主要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 通过听觉影响人的情感,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 使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得到净化。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恰当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美, 甚至能够融入自己独特的创意和发挥, 那么对渴求美的滋养的青少年学生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必然是强烈而又持久的。

音乐审美教育的决定因素是教育主体, 即音乐教师。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为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管理考核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性教育, 即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演唱教唱, 对歌曲主题形象的理解和阐述,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的道德、心灵境界等。因此, 音乐审美教育要想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满足新生一族学生对音乐的期待和渴望, 音乐教师就必须全面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新时期审美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只是指专业技能方面, 还包括自身的良好职业修养。

那么, 音乐老师还需要提高哪些艺术素养及职业素养呢?

1.加强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的培养。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 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无疑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 除一般教师的规范化要求外, 还应具有音乐性、语言美感, 使学生不仅明白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 还感受语言的魅力。唯有美的语言, 才能与音乐美、音乐审美教育相得益彰。音乐教师的普通话水准是尤其值得重视, 必须是纯正达标的。除了用某种方言或外文演唱的歌曲、戏曲选段之外, 所有的歌曲都要力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教唱。教学的语言也应该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而不是当地方言或是带着方言口音的“某地普通话”。因为在示范性的演唱中要求吐字发音标准、清晰, 富有色彩和变化。

2.加强音乐教师各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 谈到音乐教育, 人们便很自然地与是否教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偏面和狭窄的, 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 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突出了音乐审美的艺术性, 注重加强了音乐与现实生活、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时代的发展需要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学科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成为一名顾问, 一位促进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加强作为教师的相关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局限在专业方面, 还应扩大知识面。在高速发达的信息化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元的, 因此, 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非专业性的学习困惑。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求知需求,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 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音乐为本, 以育人为本, 做一名现代知识型、综合型的教师。

总之, 作为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在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素养提高 篇2

公司是员工之家、员工之家要有对员工的凝聚力,以使全体员工能主动积极为企业目标而奋发努力。公司要培育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精神,以激励员工,并能把公司经营得兴旺红火,有知名度,效益好。同时关心员工,尊重员工,让员工在此工作有荣誉感、自豪感。这样,员工就会以公司为家,为公司着想,与公司同甘共苦。

一、员工应牢记公司的发展目标、责任、使命与宗旨

作为一名银行的合格员工,首先,要牢记公司的发展目标、责任、使命与宗旨是什么?即要牢记:一个目标,两手都要硬,创建三个平台,履行四项责任和发扬五种精神;其次,要正确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熟悉这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以及要遵守岗位工作规范;第三,要懂得具备什么养的素质,才能与其他员工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勇往直前,把自己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公司发展与个人成长双赢的目标。

二、公司员工素质要求

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主要决定于这个企业拥有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难看出,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有高素质的企业。?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公司应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为公司的发展目标奋斗,一般来说,高素质的员工标准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有文化。

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具备良好的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善于接收新知识、新文化、新事物,善于吸收借鉴别人的经验,快速成长。

2、勤奋好学。

好学上进,积极学习掌握与工作有关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及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培训,自觉进行知识更新。

3、精通业务。

胜任本职工作,技术业务熟练,能处理好专业技术上的各种问题,服务产品质量、工作质量信得过。开拓市场能力要过硬,业务执行能力要过硬。

4、责任心强。

对工作认真负责,作风严谨,责任心强,能努力克服困难,尽职尽责完成好本职工作。严格做到对公司职工负责,对公司长远发展负责,对股东利益负责,对客户的承诺负责。

5、服从领导,听从指挥。

要具有螺丝钉精神,放到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具有全局意识,不折不扣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

6、品德好。

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重合同守信用,言行文明礼貌,善于团结,善于合作,能互相帮助,乐于助人,为人热情,做到优质服务。

7、“敢拼、敢打、敢闯”。

要发扬“敢拼、敢打、敢闯”的精神,“敢拼”就是敢于同竞争对手拼;“敢打”就是敢于打硬仗,敢于完成艰巨的任务;“敢闯”就是敢于闯市场,闯难关,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8、遵纪守法。

有法律法规意识,不违纪违法,认真按公司规章和各种制度办事,行为规范,遵守公司劳动纪律,不出任何质量安全事故。

9、乐于奉献。

有奉献精神,任劳任怨,不斤斤计较,一心扑在企业上,把企业发展壮大当成自己的事业,创造性地忘我劳动,实干精神强。

10、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强,集体荣誉感强,能积极为公司建设献计献策,为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努力工作。

11、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活和工作在邮储银行的人,都应有感恩的心。是别人给自己撑起了事业发展的和谐平台,才有自己今天的发展和成长。自己为公司每完成一项工作,都是对自己的成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自己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机会永远给有准备和不怕吃苦的人。

优秀员工的标准是:文化素质高,乐于奉献,服从领导,团结协作,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企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一心扑在企业,把企业发展壮大当成自己的事业,创造性地忘我劳动,“敢拼、敢打、敢闯”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三、如何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提高决策层的素质。提高员工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是,更深层次和更重要的在于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同样有性格,一个企业决策者的思维和行为特征将直接决定和影响下属和企业在公众中的行为映像。一只虎带领一群羊和一只羊带领一群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提高员工素质的前提必须是决策者以及经营者首先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2、要引进人才。

要不拘一格引进和使用各类人才,特别是要对具有高学历和执业资格的人才,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对人才,企业要为其积极创造实现自我价值和预定目标的条件,从而使员工自觉将自己的前途与公司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要培养人才。

不仅公司要成长,个人也要成才。把每位员工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过程,与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凝聚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力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培训。从一般员工,部门经理到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公司都可按照其工作的性质要求安排科学严格的培训计划。这些培训不仅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同时还丰富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发展。

4、要尊重人才。

在领导人才和被管理的人才之间,领导人才不能片面强调人才的工具性价值和社会价值,否则,就很难做到尊重人才,甚至会把尊重人才和尊重人割裂开来。应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地对待人,体现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并积极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具有独立的人格,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应有的权利。每一个有尊严的人都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当他们的工作得到肯定与尊重时,他们会尽更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5、要合理使用人才。

公司市场行为的全部过程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员工参与的主导作用。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把激发员工的忠心和进取心放在首位,给大家营造出一个快乐舒心的工作环境,进而产生最佳的工作成果,已经成为公司长远竞争,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因素。

6、要优胜劣汰。

公司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求企业员工适应这一要求。而个别的人就背道而驰,思想跟不上,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既无工作能力,又不努力学习和工作。公司应该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唤醒他们,不能总让他们素质茬和不合格,可以对他们采取岗位培训和内部换岗位的办法,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不可救药者,可考虑应按优胜劣汰的机制进行淘汰。公司应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淘汰不合格人员,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把人力资源的优胜劣汰形成公司的制度,要坚持执行,这样公司才有生机和活力。拥有一定的优秀人才,同时跟据公司实际出发,发现人才,培养可靠人才,充分合理使用人才。使用人才把分配与贡献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克服困难,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好语文 提高素养 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 信心 习惯 积累 运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要更加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培养学生树立学好语文这一学科的信心和理想

汉语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最富民族特点和最实际的实践性课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创造并一直在使用着的这一语言有着神奇的文化魅力,承载着厚重而悠深的文化积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文明,她所包容的对人性、伦理、道德、情感、哲学、艺术、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内涵,融载情、载体、载史、载文于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中华儿女来说,学好自己的母语,是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是个人修身、养性、立业的前提,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以说中华民族繁荣复兴之日,必是我们的母语教学与研究最为兴旺之时,因此,每一位学生必须树立:“中国人,要讲好中国话,中国人一定要学好自己的语言文字”这一最基本而又宏大的理想,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激发情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平时,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同样,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制定出既富有成效又切实可行的语文学习的目标,并把它分解成若干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育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参与、勇于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养成写日记、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养成作读书笔记、写读后感、阅读或背诵名篇、名段、名著的好习惯;关注时事、热爱生活、善于观察身边的、社会的新鲜事并经常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感而发、有感而作、反复锤炼、认真修改的好习惯,养成认真书写、讲究整洁的好习惯;养成善于倾听、善于表达、注重使用礼貌语言、注重运用手势、眼睛、体态、动作、音调高低、情态缓急等非语言因素的变化来增强交流的好习惯等等。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使学生练就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汉语拼音、写字、书法、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演讲、论辩等语文综合能力定会有所增强。

学校、班级可以利用板报、校刊、各种专栏等宣传阵地营造一个有支持力的教室氛围,创造有利于解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成长潜能的活动阵营,使学生的才能、理想、情感、思想等在这里得以宣泄,给他们一个自由交流、自由呼吸的空间。既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各种语文活动的开展。可以利用重大节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辩论会、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歌咏比赛、作文比赛、故事会、话剧表演等形式各异的让更多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这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高。

三、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教师在让学生阅读经典性作品时,并不要求他们对这些作品都能马上理解,而是让他们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才能够积极的品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积累,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历来十分重视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朱熹曾说:“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释,成诵精读”。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就强调诵读,强调背诵。这多读多记,对于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好的方法应当得以继承。汪潮先生认为:“语言积累不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他把语言积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二是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等。三是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语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四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段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背诵,名篇美文的欣赏、品味。这些对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大有好处;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不无裨益。我们强调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在内容上要有广博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应用性,要在通读、品析的过程中,通过“感悟——领悟——吸收——运用”的途径,不断学习、吸收、积累和运用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诵读进行理解,在理解中加强诵读,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得到美的熏陶。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文章的意境之美,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万里长城、五岳之首的泰山和母亲河长江黄河的壮美,能给人一种激励人生、催人奋进的效果,西湖的优美、黄山的奇美、华山的险峻之美、阅读欣赏品味这些自然之美,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理想课堂,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怡情养性、愉悦身心的作用。

总之,学好语文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加人的个性魅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语文很自然地形成一种与个人的理想、信念、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处事方式等相和谐统一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气质。形成个人的自身气质与外貌、行为方式相统一的和谐之美。

浅析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篇4

在新的素质教育形势下,要重视语文过程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要求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意学生的学习结果,即语文考试成绩, 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语文老师常常把学生语文成绩不好归结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能按时完成语文作业等外在因素,却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因而尽管语文教师也曾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学生也表示要好好学习语文。然而考试结果依然如故。于是老师慨叹:这些学生缺少学习语文的细胞。

事实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数学和英语上。数学题目要做,英语单词要背,学习任务明确、具体,学习结果一目了然。而语文学习呢,多读书,书籍浩如烟海,何处是岸?阅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 又觉得无影无形,无从把握。写作文,学习与生活单调乏味,不见有源头活水。语文学习,似乎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语文学习的效果可见一斑。

学生轻视语文学习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忽视语文学习的特点,把语文学习混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也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一味追求语文学习的结果,忽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如果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不去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能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日益淡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长此下去, 还谈什么语文素养?谈什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把教育过程首先当作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那就必须十分强调指出教师的创造性的巨大意义”。语文教师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的过程,意义巨大,但困难不小。

第一,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只能看到学生学习的外在表象,却无法看到学生内在思维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模糊性、 不确定性,给语文教师认识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增加了难度,语文教师也许对班级五六十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了如指掌, 却对每一名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知之甚少。语文教师往往只满足于按事先的教学计划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对学生课后完成的语文作业进行检查,却不知道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第二,规模化办学,班级学生太多,使语文教师无暇顾及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无法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向全班五六十名学生授课,往往求同存异,追求知识的共性,追求认识的一致性。在规定的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必然导致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教师因教学任务太重,根本无法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

第三,应试教育未能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中、高考成绩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直接导致了教育的急功近利。教师只要目前的考试成绩,跟考试无关的一切知识、能力、品德统统弃之不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不再顾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一切需要一个长期观察、研究、训练的过程,不能短期见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提高专业素养 争做 篇5

—— “新时代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讨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者,是为师也!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兴国必先强师,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中,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全体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新目标,当前教师队伍建设还存着一些问题,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追求。”因此,打造一支能够胜任时代和国家需要的教师队伍,是面向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6月11日下午,学校在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新时代如何加强教师队建设”专题讨论会。

会上,老师们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围绕如何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几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下面,就是我校教师讨论的主要内容汇编。

1、师德为要,牢记教育使命,不忘从教初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老师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弘扬高尚师德,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始终坚持“四个统一”,争当“四有”老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二是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然后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2、积累业务知识,努力成为智慧型教师

身为一线教师,似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的确,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老师们的轨迹日渐狭小单一,而且让我们整日忙忙碌碌不知所终、身心疲惫。但是这些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停滞不前的阻碍,只要打破传统和惰性的坚冰,我们就会发现,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我们看清方向,找对方法。

一是要善于调节心态、端正态度,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信息时代学习刻不容缓的重要性,要时时想到学习,处处联系学习,事事贯穿学习;要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也向自己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在不断进步中学习,使自己获得一种较为持久的学习心境,在潜移默化间,把学习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角落。

二是要多研读一些教育理念名著,为自己打造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理念名著是我们学习路途中的指明星和领航灯,可以比较全面的供我们借鉴和比照,并对自己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把自己的教育理解与专家的经典观念相融合,在实践中完善和创新,日积月累中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个性。三要多阅读各级各类的教育杂志报刊,为自己吸纳新鲜的事物。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天变化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艺术、问题处理等都需要随着孩子而瞬息万变。多阅读这类书刊,可以使我们置身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前沿地带,更快更多的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速度的更新,获取最大的收益。

在广泛涉猎、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交流,善于积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位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也会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快的进步。

3、更新教育理念,不断锤炼教学技能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根,是教师育人之本,是教师教育教学教师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是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教师观念更新要从多角度,多思维来看问题。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

要学会“从高看下”,即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还要学会“从前看后”或“从后看前”,对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从后看前”,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改革,来观察教育现状,来反思教育问题。

4、与时俱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设一支具有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补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是自己走向温厚的保障,也是消除职业倦怠,得到职业幸福的最佳途径;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动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不断的学习,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是学生学业进步,素质提升的前提。成败的关键。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观念要更新,这是人们的共识。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新时代,人工智能助力教育事业已是成事实,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各种课堂形式层出不穷,教学方式探讨方兴未艾。因此,教师还得是新技术、新思想的“输入者”,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要认识到终身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时刻要保持对时代发展的敏锐度和进取心,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习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知识,并自觉将所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不断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实践。

引导阅读 提高素养 篇6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鼓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能燃起学生阅读之火的,首当其冲要数阅读氛围了。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效果明显。

1. 激情导趣,向往书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书籍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呢?导入时,教师通过机智的语言,巧妙的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读物的探索兴趣。如在推荐《石头汤》这本优秀儿童文学时,我从题目入手出示“汤”的图片和学生一起交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对呀,鸡可以煮汤,鸭可以煮汤,冬瓜火腿、番茄和蛋可以煮汤,你们有没有喝过石头煮的汤呢?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就是说用石头煮汤。”通过简单愉悦聊汤方式轻松地步入故事的情节,体会名字的引人入目。特别的书名,激情的导入激发孩子对书籍内容的向往。

2. 美图引趣,遨游书海

图片是书籍的命脉,是关键。许多有趣的书籍从封面的插画就打动读者,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色彩艳丽的图片来打动孩子们的心田。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封面上画着两个栗棕色的兔子,非常可爱。导入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看看这幅图画,猜猜图上一大一小的兔子在干什么?学生描述后,教师归纳:“是呀,大兔子敞开两臂要抱小兔子,小兔子正无拘无束地看着它妈妈,它要干什么呢?原来它要大兔子猜猜它有多爱妈妈!它会怎样说?”美丽、有趣的图画揭示了故事的内容,也深深吸引了学生。

3. 游戏激趣,浸润书海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阅读课前让孩子们动一动,玩一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会飞的抱抱》讲述了孙子小熊通过许多朋友的帮助,用寄信地方式给奶奶寄出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个很大很大拥抱的故事。教学开始,通过做“传话游戏”让学生了解话语可以通过诉说传达,游戏为后面理解含义“关爱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亲人”,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熊寄信方式的特别。当然,激发孩子阅读愿望还有多种方法,如故事激发,播放媒体等多种方法激发孩子们阅读愿望。教师要根据书籍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其目的引起孩子兴趣。

二、选择读物,引导阅读方向

小学生年龄小,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影响,他们独立的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对自己的课外读物很难全面地去考虑选择。作为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1. 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年龄

小学生各方面都处在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比如中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也学习了一定量的知识,所以我向他们推荐一些比较适合的书籍,像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

2. 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个性特点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其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

3. 选择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书籍

小学生由于视野还不开阔,生活经验不足,对于离自己生活比较远的事物兴趣还比较淡薄,因此向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以使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时俱进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所以我为学生订阅《少年文摘》、《少年智力开发报》等。

三、教授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氛围营造了,兴趣激发了,也有书读了,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去积累、去运用,可以说阅读的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爱读、会读,读得有效,还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这也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

1. 内知外用,做好迁移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本学期学完《草船借箭》《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老舍《猫》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老舍的其它文章,如:《母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舍先生对动物生动描写的魅力。

2. 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1)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2)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3)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3. 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1)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2)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积累语言信息 提高语文素养 篇7

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 还是要帮学生找“鱼”——积累语言信息。作为教师, 先要解放思想, 摒弃那些不着边际的讲述, 删除那些繁琐的课堂训练, 为学生创设多种获得语言信息的渠道, 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语言信息, 从而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强化诵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要使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 必须将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信息在大脑中固定下来, 使大脑皮层形成丰富、牢固的语言信息系统。这种积累语言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道。因此, 多熟读、多背诵语文课本中的范文佳作, 将古今名著的语言信息化为己有, 是积累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在扩大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只有广泛“博览”, 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多层次的语言信息刺激, 强化已有的语言信息。开展课外阅读讲座, 推荐富有时代气息的短小佳作。组织读报和课外阅读信息交流等, 都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扩展获取语言信息的时间和空间, 扩大语言信息的储存量。

三、在加大写作密度中积累语言信息

“操前曲而后晓声。”写作训练, 是不断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信息, 进行回忆、筛选、处理、加工, 从而达到运用语言信息的目的。它是更高层次的语言信息积累。目前的写作教学, 宜采取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开放式作文与统一式作文相结合, 片断与整体写作相结合, 大、小作文相搭配, 教师评改与学生评改相配合等方式, 加大写作训练密度。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又能激活学生大脑中固有的语言信息。

四、在多听中积累语言信息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交流花在“听”上的时间大约超过60%, 其余的时间才用在交谈、阅读和写作上。特别是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 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倚重于言语而不是文字, 听力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语文素质, 就必须强化听力训练。多听新闻, 多听范读, 多听电台名人主持的节目, 实行听力测试, 开展听力游戏和竞赛等, 都能有效地拓展语言信息源, 提高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

重视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篇8

一.反复诵读, 夯实语感基础

叶圣陶指出, “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渐能驾驭语言文字。”对于语言的学习, 这是一条重要的基本的途径, 现在和将来都不能忽视。叶老还强调,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诵读吟咏是训练的基础。”只有沿此途径, 才能感悟到作品文质兼美的精妙, 文采、文势、文脉的内蕴, 才能深刻体会文章的丰富情感。诵读并非泛泛而读, 要以精读、研读为主, 立足课内, 延伸到课外, 精泛结合, 勤于思索, 善于思考。

二.依纲守本, 培养感悟方法

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它内容广泛, 每一篇都是语言运用的精彩范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文章, 适时地引导学生揣摩文章中优美的语言, 精彩的文段, 深刻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感悟方法和形成语文能力为目标。吕叔湘先生说:“语感是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 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 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 几种语法现象的相同相异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教材中辨析同义词、词语色彩就是培养学生的语义感的。当对“某人很阳光”“最小说”等短语读者应产生语法感, 对“粳稻”“稍息”应产生语音感, 语文教师遇到诸如此类的语言现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把握异同点和侧重点。如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对象等。

三.巧设情境, 创设语感氛围

一本语文教材各类文体兼备。其语言精确各呈异彩。教师在教学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程序, 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他们联想和想象, 力求把学生领进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中。与作者同喜同忧, 达到忘我的境界。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适合这种情境教学法。在《沁园春·雪》的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反复朗诵和想象把学生引进北国旷远、辽阔的绮丽雪景中, 去体会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及在雪霁初晴的美好景观时的激情。在教学《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文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物景、处境、心境三者相融才有那样的豪言壮语和人生况味产生。为了进一步体会, 教师还可要求学生用散文笔法去描绘北国风光, 去体验古人徜徉山水, 感悟人生的情趣, 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四.循情导感, 发挥语感效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说:“情者, 文之经, 为情而造文。”凡文章, 总有感情蕴乎其中, 训练语感须先寻其情感所在。情感藏在教材之中, 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掘。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自然的神态、抑扬顿挫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与学生共同陶醉其间, 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 随情节的起伏逐渐进入情感的高潮。通过训练语感达到领会文章精髓的目的。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倾注了真挚的父子之爱, 教师可引导学生咀嚼文中对四次背影的细致描绘。体会离别时父亲对儿子真诚周到的关怀, 进一步感受到作品中眼泪的分量与含义。

五.广泛延伸, 发展语感训练

说到底, 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 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前提。对它的感受力强, 那么这种能力同样可以迁移到其科目的学习上去。因为各个学科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符号容易引起人的感受。如:从《江河水》中低沉的曲调、沉重的节奏、凄凉的旋律可感受到孟姜女对秦始皇的控诉, 从大卫雕像的眼神、粗硬的线条可感受到他坚定、执着的追求, 从足球赛场可感受到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感受到可贵的拼搏精神和蓬勃的阳刚之气。

六.强化实践, 提高语感能力

培养心理品质,提高个体素养 篇9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十分重要。课堂上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设疑,问题设疑等。教师采用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步地进行练习,让他们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其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体育教学要与时俱进,渗入情境教学的成分。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要运用悬念法、提问法、激趣法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点拨诱导,调动情感。

好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粘性”,会诱导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创编成儿歌、顺口溜等既有趣又好记的形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三步一呼一吸”用以提示学生在中长跑练习中要注意呼吸的节奏运用;实心球掷远的注意点:手臂伸直,目标看好,高度找好,出手速度与时机等。实践证明,运用这些口诀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三)多举并用,丰富情感。

经过一堂课的练习,学生付出了较大的体力,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一段韵律舞蹈,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中消除疲劳,恢复心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便于形成乐学的气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将一个个动作更加生动具体的展示给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的内部机制上稍作调整,有针对性地把情感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

学生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他们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来充实。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比如一节简单的前滚翻课时,一开始可让学生自己滚翻,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直到教师说出前滚翻在打篮球的时候或者从高处跳下之后可避免受伤,学生才会半信半疑地慢慢开始尝试。

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开阔的学习环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有选择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竞赛的知识和规则,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三、培养坚强意志,注重协调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不但要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体育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与生俱的,而是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在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意志品质相对比较薄弱。在体育课中发现学生当中怕苦、怕累、怕难的现象较突出(尤其是女生),对一些较累的内容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还可以开展评比,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

其次要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的意志。一是加强目的动机教育,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有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学生的行动也不外乎于此。因此,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对培养学生的意志起到重要作用。我多次采取表扬与鼓励的方法,利用正确的语言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锻炼动机。二是改进授课方法,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培养意志。在800米、1000米的练习中可设立“关卡”,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三是身教重于言传。不管是做一个简单的前滚翻,还是一个复杂的跳山羊动作,都已远远超出了动作示范的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震撼,会希望有教师那样优美的动作,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模仿教师去练习,也就很少去考虑怕不怕、难不难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勤奋,尽量给学生作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记得我在学生面前完成优美的手倒立动作后,学生都鼓掌了。

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不良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出现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也同样存在厌学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学生应该是最喜欢活动的,在体育游戏中,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以磁化为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人格的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色、味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像演员那样“自我”罢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省自问。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首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才会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获得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以变化为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意识地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双休日之后,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口令集中注意力练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感化为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感情融洽、心理相容、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充分地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引导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篇10

一、学生情感体验及其特征

什么是体验呢?《教育大辞典》这样注释:“体验, 就是亲身经历, 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联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当今语文教改的走势, 我认为:体验是主体自身所处的认知情境或操作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激活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效应, 诸如情绪感受、意义感悟、价值判断等。具体来说, 它有如下主要特征:

1. 始于兴趣, 具有内发性。

体验是由学生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 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 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兴趣, 才能倾心投入, “入乎耳, 箸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 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反之, 如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 那么, 即使表现得规规矩矩, 实质上也只是流于形式, 始终无法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

2. 载于活动, 具有实践性。

即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 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就语文而言, 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 进而使语文素养得到多层面、全方位的培育。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 没有活动作为依托, 体验便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语文素养的培育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3. 终于感悟, 具有独特性。

即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 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 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 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 产生认识的突破, 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同时, 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不同学生参与同样的活动, 面对同样的言语材料和同样的人文环境, 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 从而感悟广度与深度上的差异。

二、引导情感体验, 提高语文素养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挥适合语文学科, 能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心的优质教育资源, 精心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 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 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 应该力戒远、旧、平、枯的现象, 努力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面对新问题, 采用新形式, 追求挑战性, 在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例如教学《我长大了一岁》一课, 我以生动有趣的“圣诞老人”课件动画导入, 并告诉小朋友圣诞老人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带来许多礼物, 看哪位小朋友学得好, 进步大, 圣诞老人就把礼物送给他。这样,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小朋友, 让“圣诞老人”伴随着他们进入课堂学习, 更使他们感到快乐无比。又如《我家住在大海边》这一课, 针对教学要求, 要让学生识12个生字, 识字量大。为了避免学生枯燥无味地读, 我抓住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好奇的特点, 发挥多媒体形象生动的作用, 创设情境, 将生字做成字娃娃模样, 让字娃娃们在海滩上玩耍, 让学生自己认识他们, 和小组同学一起认识他们等,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 然后给字娃娃排队, 让学生来当班长给他们点名。最后, 通过做“捡贝壳”的游戏, 让学生也到海滩上捡贝壳, 亲身体会到海边生活的快乐。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认识了生字。通过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使整个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2. 载于活动, 实践探究。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自始至终将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充实、丰富, 给与充分的表现机会。概括地说, 这些表现机会就是动脑筋思考、动口说、动手写, 调动全身感官表演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来说, 包括阅读中的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摘录、评点, 写作中的观察、取材、构思、起草、加工, 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应对, 综合实践中的策划、组织、协调、实施, 以及随时所需的资料搜集、选择、提炼、整合、创新等等活动。这些都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有了体验, 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 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比如, 结合课文《小熊开店》, 让学生进行商品交易的体验, 学习互惠互利的经商原则。学习《春天在哪里》一文, 小组合作自编自演, 积累文中对白语言, 找一找身边春天的影子, 画一画对春天的感受。在活动探究中, 在实践考察中, 学生审美情趣、观察能力、协作精神都充分得到培养。教学中, 我总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不断加以利用,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唤醒情感, 提升感悟。

在语文教育中激活学生的体验, 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 达不到此种境界, 就意味着现场经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激发感悟的真正有效的体验, 除了需要兴趣的驱动, 活动的支撑, 更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 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 开启灵感的窗户, 唤醒思想的活动, 与学生平等地交往, 对学生由衷地关爱, 给学生热忱的鼓励, 跟学生友好地合作, 让学生勇敢地表现, 这一切乃是点燃智慧火花、开启灵感之窗、唤醒思想之力的必备之举。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文中, 借助音乐伴奏, 我充满激情地说:“在蓝蓝的天空, 假如你也能坐在‘小小的船’里, 你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举手发言:“我看到火星的脸, 它没有地球好看。”“我还看到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闪闪发光。”“如果我用新发明的万能眼镜, 就能看到太阳黑子。”通过引导, 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想象,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如何提高教师基本素养 篇11

关键词:教师素养;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56-0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21世纪,根据教师角色特征和职业特点以及教师的劳动特点,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21世纪,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呢?

一、师德修养

德为师之本,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师德高尚,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神圣形象。

1、热爱教育事业。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他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对教育事业要有较高的责任感,提倡终身从教的乐业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对祖国人类未来的巨大作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爱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爱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师爱也是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條件。师爱会影响到学生对世间情态、人情冷暖的感受与体验,他们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上。

3、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4、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素养。“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工作方向,更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形成怎样的世界观的问题。

5、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为了完成好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精通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谓精,就是要对所教专业的知识深钻吃透,准确把握,具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所谓深,就是要比学生高出几筹,深入几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在知识体系上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尽量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真正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求知的促进者。

6、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基础上。因为科学知识的日益融合和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只精通本专业,知识面狭窄,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也影响教师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

三、能力素养

一个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都要通过能力素养来发展和实现,特别是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能力素养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关键。

1、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真实的思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语言、表情、姿态、行为等方面的表露出来的情态,准确的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处理。

2、教育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教育理论、德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能力;教学能力则是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在教学论的指导下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语音准确、语汇丰富、表达连贯、语音机敏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必须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

四、心理素养

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素养 篇12

一、深度挖掘教材, 把学生引向生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范例, 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能够及时巧妙地发现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间的共通点, 再利用这样的共通点有效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轻松、自由、自主地进行高效的学习。

一位教师在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时, 教学内容是一组比较简单的词串:小鸟、早餐、太阳、闹钟、洗脸、刷牙六个词语, 于是教师利用这组词语的特点, 把它们组合成了生活中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早上起床后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于是当老师提问学生用几个词串中的词语说话时, 小朋友们说出“小闹钟轻轻地把我叫醒, 告诉我要起床了, 太阳公公和蔼地对我微笑着, 小鸟站在枝头快乐地唱歌。”这样精彩的内容也就很自然了。

教师利用自己的经验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起来, 营造了欢娱的课堂教学情境, 触发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让学生在语言上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生既学会了使用教学内容中的词串, 还能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和一些做人的道理。可谓有效地达成了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二、充分开放课堂, 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理念, 他的“社会即学校”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教学的广阔天地是何其之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堂, 要利用教材因地制宜地向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延伸。

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去研究“洋快餐”为什么受欢迎。学生们利用双休日去“肯德基”、“麦当劳”调查顾客的年龄、性别、客流量, 并实地拍照、采访, 了解洋快餐的特色及口味, 通过亲身的调查研究, 学生发现了洋快餐店切实把顾客作为上帝的一流的服务理念。在获得了丰富的素材,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 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整理, 撰写报告, 交流评价, 效果显著, 学生快乐地汲取着综合的素养。可见, 生活的课堂, 实践的课堂, 让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进行各种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 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 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独立的个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时走进自然, 让学生体验生活

语文学习是与自然生活相联系的,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地让学生融入自然, 在自然中感悟生活, 在这种独特的体验中提高语文素养。所以,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适时地接触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融于生活, 感悟生活, 体验生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在春天里带领学生去郊外踏青, 在和煦的大好春光里感受大自然的亲切;还可以带领学生在秋天走进田野, 在秋风中领略硕果累累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去参观革命纪念馆, 游览历史名胜古迹, 让学生在其中接受祖国广博文化和悠远历史的熏陶。

让学生走进自然, 体验生活, 让祖国灿烂的文化、深邃的历史、宜人的风景, 浸润学生的心灵, 这样不仅让学生汲取了广泛的语文知识, 而且又让学生受到鲜活的人文熏陶, 这也正是孩子们最想要的语文生活。

四、积极运用知识, 让学生创造生活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只有在积极的知识运用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让学生运用别人的经验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实践, 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创造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展示自己的个性。

一位教师上语文活动课“我为家乡做广告”, 教师抓住家乡的特点, 在课前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旅游景点等信息,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维的互动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用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描绘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家乡。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而且让学生实践了语文知识, 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标记价值下一篇:钻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