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

2024-10-01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共12篇)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 篇1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语言知识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养成,是学生今后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基本都以学生能够取得良好成绩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老师在教学时会以应试技巧为主,没有过多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学生也只以考试知识点的学习为主,多数学生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探索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有的甚至对文章的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大家开始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始认识到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在提高自身语文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自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就是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虽然当下语文素养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有些老师还是旧思想,觉得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没有坚持开展;另一方面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方式不当。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但是很多老师由于教学任务量的压力,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准备这方面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范围。

三、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创新策略

(一)对教师教学观念进行改变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执行者,老师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是推进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老师要加强对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视程度,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内容不要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要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拓展,加强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比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老师要突出讲解五位战士的爱国情怀,并延伸讲解一些其他的爱国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进而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强化学生语文知识储备量

首先老师要清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己只是辅助者。所以在教学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高年级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教给学生语文的学习技巧,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名篇名句鉴赏环节,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让高年级学生可以不断扩充自己的储备量。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对于课文的鉴赏水平和理解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进而优化了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讲解《草船借箭》一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三国演义》进行自我学习,了解这一课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三国演义》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入的都是优秀的文章,在语文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从教材入手通过对文章的详细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在上课时不要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在学习中寻找答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对《北京的春节》一课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提出“大家对于春节的来历了解吗”“大家每年过春节都是怎么过的呢”等相关的问题,让高年级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通过这种方式的引导,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帮助到每一位学生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时就应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出组长。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能集思广益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种大家合力解决的方式要比老师直接进行解答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结合实际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语文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转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始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语文,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韦秀兰.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205.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 篇2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陈本勇

摘 要: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语文教学既让全体高中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敢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自主;培养;能力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这就使得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进行语文教学。

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所以,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经过模仿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后,进行运用,而后进行创新。

如,我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就注重传授学生赏析散文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我在多媒体上显示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学生一看就来兴趣了:“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文章!”“这是朱自清写的嘛!”“今天怎么来学这段呢?不是学习《荷塘月色》吗?”……你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都来了吗!我问道:“你们既然学过这篇文章,那么该怎样赏析这优美的文段呢?”学生开始在下面议论起来,但是脸上一片茫然。

我又展示了一张幻灯片:“这是一幅绚烂而迷人的春花图,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手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各种情态,并且赋予春花以人的情感,显得特别可爱,仿佛让我们置身于美丽的花丛中。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朗读一遍。我问道:“这段赏析文字包含了哪些信息?”学生便在下面讨论归纳:一是给画面拟定一个优美的名字;二是从修辞手法入手,并阐述修辞手法的妙用;(www.fwsIr.com)三是从表现手法着眼,用优美的文字描述自己的感受;四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在黑板上书写着他们的思想结晶。我还补充出自己的见解:五是文段中运用得很精妙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六是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等;七是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等;八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等;九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如清新自然、绚丽华美等。学生一边做着笔记,一边念叨着:“我还不知道这些呢!”“这‘菜’好丰富哟,真过瘾!”赏析散文的方法“出来”了!我便布置学习任务了: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的赏析示例和依据黑板上的方法,赏析《荷塘月色》第四段。请同学们争取十分钟完成,然后进行展示。

(才华展示)廖玉祝同学赏析:这是一幅优美的.月色下的荷塘图。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彩的荷花,接着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与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写作的层次井然,形象精确。从观察的角度看,作者采用由近及远、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月色下的荷塘的静谧美。同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由此看出荷叶的飘逸与美好;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荷花那种欲开还羞的姿态和含苞欲放的羞涩,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从而也表现了作者对这月色下的荷塘的礼赞之情,这也正是作者想要寻找的“宁静”!

你瞧瞧:学生的语文模仿、创新能力不差吧!这样长此下去,学生的鉴赏能力会怎样就不言而喻了。

二、提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敢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每周写一个周记(600字以上),每月写一个大作文;并且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必须通过网络给我发一篇作文,发作文的同学一次性加学习分2分。每周我就要用两节课进行作文展示:首先让作者大声朗读完文章,然后让全班同学评议作文的优缺点,其次是我阐述自己的见解,最后让“学生老师”给分数。

比如,以“小人物”为话题的作文,陈红同学的开头一段是:夜深人静,独倚栏楼,望尽天涯路,感慨万千。也许,平凡着,没有峰巅的巍峨,但只要有蓄势待发的种子,埋尽岁月的沃土,也可成为参天大树。也许,平凡着,没有沧海的波澜,但只要有欢滕跳跃的浪花,也可汇为奔流江河。也许,平凡着,没有大鹏的潇洒,但只要有奋斗的羽翼,也可翱翔蓝天。人生便是如此,平凡着,依旧精彩,只要有梦想、拼搏、创造。

学生评议:运用了景物描写,而且改用诗句,给人一种宁静之美,让我们激荡的心境平静了;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开头很有气势,像一瓶浓烈的二锅头,有味够辣(同学们笑了起来!);语言很优美;能够从写作的事物身上感受到一种昂扬的斗志……同学们在别人的“写”中“说”起来了!真好!

三、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语文学习的奥秘。在教授《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选修)》时,我选取了一个单元的诗歌鉴赏让学生备课、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抢着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最后只得在语文课代表处抽签决定。我给上课的学生提出要求:可以模仿我的上课模式,但必须有自己的创新;在上课之前必须将准备的内容与课件拿来与我商讨,纠正不当之处;学生要对上课情况进行点评,评出优秀者,给予奖励(加小组学分5分,物质奖励)。

如,刘雅洁同学(高级1班)在教授李煜《虞美人》一词时,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自己唱歌很好的优势,教会了学生歌唱《虞美人》,既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了该词,又让学生领略了词能吟唱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的言论告诉我,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做出不一样的业绩,那是要历经茫然、寂寞、困难、挫折、失败的,但成功终究属于敢于去尝试的勇敢者。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程资源中,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乡村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农村教师如何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学校要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少先队实践基地”就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少先队小记者队和少先队导游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再次生命”。学生们想象力非常丰富,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再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开阔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开阔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当我教到第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游山见闻、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拓社会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們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

一.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的知识观,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广义的知识把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同一个“知识”概念里了。这分类为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指明了方向。国标本苏教版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在“单元练习”中安排了“学习字词句”这种板块的设计, 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也锻炼了学生写字、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第二册《练习8》中“学习字词句”, 这是一道看图读拼音、识词、组句的综合练习。首先, 以送动物回家的形式, 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动物知识, 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 读拼音识词, 使拼音与字词同时达到巩固, 认识一些动物的名称;最后, 按照动物生活环境与习性, 说出完整的句子。最后一句是在例句上的拓展。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经验, 自己说出句子。这是举一反三的迁移过程, 学生必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关心、了解一些动物, 然后才能完成练习。这样, 练习本身就具有拓展性, 让学生展开想象, 创造性地完成作业。

二.加强能力的整体发展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听、说、读、写既是一种能力, 又是一种手段。它们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第二册《练习5》中“学用字词句”, 这是一道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主动识字、学词、学句的综合性训练, 旨在提高学生主动识字、学词学句的能力。第一步:让学生感受转转盘的乐趣。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形旁表义, 声旁表音。然后, 引导学生自己找一组形声字, 用转转盘的方法揭示其构字特点。提醒学生, 要以声旁做基础字, 再通过转转盘, 使其与不同形旁组合成新字。第二步:说出形声字形旁的意义。先说书上的例字:灯与火光有关, 所以用火字旁;盯与眼睛有关, 所以用目字旁……然后说说自己找的形声字形旁的意义。第三步:读儿歌。通过朗读, 领会儿歌的意思, 感受语言的优美, 体会形声字的读音与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识字、学词学句的能力。

三.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新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课程分为单学科 (如语文) 和综合学科 (如品德与生活) 。显然新课程重视学科间的沟通融合。第二册《练习7》第一个项目是“学习字词句”。这是一项把识字、写字、画画、说话紧密结合起来, 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性练习。首先是看文字图、写字。“瞧, 一幅文字画!你一定能看出是哪几个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看图猜字, 从而使学生自己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 并且通过看文字画, 欣赏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的造型美感, 激发爱国情感。进而练习写字, 感受这些字的意义和造型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文字画改画成彩色风景画。这既是运用绘画技巧, 画图、着色;又进一步了解字义, 感受字义组合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高审美情趣。最后通过介绍自己的画, 让学生把有关生字组合成词, 连接成句, 在现实交际中, 自然完成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言语生成过程。

四.加强书本与实践结合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 篇5

枣阳市实验中学—张晓玲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我们永远的目标。而且,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改也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积累。因此,我认为,开展名著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确是一条很好的“捷径”。以下是我在诱导学生读名著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开展经典文学阅读,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我们对学生阅读名著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名著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开展了阅读名著作品活动,提出了“阅读名著,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在方案中我们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取一系列的指导措施,来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引导学生明确阅读名著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古典小说、现当代美文等文学作品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恢弘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是人文理想的荟萃。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就如同与一个个哲人在对话,学生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形成“内驱力”,就容易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其中,品尝大量阅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明确目标确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经典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诸如新课标推荐的篇目或其他的古典名著,还有许多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当代文学获奖作品,我们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学生根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阅读计划。(3)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实施并完成预定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常盛的阅读热情,我们也制定了几个规定,要求学生做到:①天天两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诗文;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或者一篇文学作品;②周周两个“一”——读一篇(部)经典散文或小说,字数必须累计达2.5万字,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二)教学中多方寻求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1)以读导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名著阅读内容引入课内。在教学中,我们会不失时机地将经典名著引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例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学生了解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陷身荒岛?”“他如何度过28年的荒岛生活?”因为对鲁滨孙的命运极其关切,学生掀起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热潮,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以写引读。例如学习《杨修之死》,引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让学生结合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曹操》,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题目,诸如“我看杨修的死”、“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鲁迅怎样的童年”、“读了陶渊明的诗文,你对他的生活态度有何看法?”等。要解答这些问题,势必需要学生去阅读整部文学作品,这样就提高了阅读热情。

(3)以动诱读。我们经常举行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平时在语文知识检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名著方面的题目。在讲授《隆中对》时,请精通《三国演义》的同学谈有关诸葛亮的经历,我班的刘森同学将熟谙的诸葛亮讲述得神采飞扬,深刻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而且把《三国志》里的诸葛亮的情况也作了精彩的解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和无比羡慕,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4)以效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多写些经典阅读心得、评论文章。我们把一些写得深刻的文章进行讲评展览,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整个班级的阅读热情。

(三)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各种方法,力求经典阅读“课内开花,课外结果”。

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经典作品还仅停留在“看书”的层次,用眼睛来“消遣”书本的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蓝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传诵已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不惜时间指导学生如何精读作品,体味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②领悟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分析木兰身上的熠熠光辉,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

③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情操的实践。

④体验阅读的个性美。新课标中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女儿既然把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她该不该要回来?” 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立刻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现状 优化方式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开展审美教育的最重要方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对初中语文课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彰显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理解、记忆和速度。阅读首先要读得懂,记得住,其次要读得快。写作能力除了要比较准确的表情达意,书写性灵外,首当其冲的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符合中考要求的作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与阅读有很大的关系,高质量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长久以来语文教师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反思新课改以来的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应探寻优化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閱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今青少年阅读退化。主要表现在:①、阅读量少。②、阅读所占时间少。③、阅读的品味下降。其次,当前的阅读教学也存在着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贪多求全。无论是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教材,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对象,语文阅读教学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句段,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②、讲解分析繁琐不堪。教学内容不论难易,总是从头到尾的分析,处处不放心。③、学生主体意识缺失。虽然新课改明确规定,课堂学生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读书时间少,揣摩语言时间少,语言训练时间少,独立思考时间少,这就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优化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优化阅读的策略

怎样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化方式,而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向45分钟要质量。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1、优化阅读,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才能善求”,有了兴趣,才有阅读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阅读兴趣的养成,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来刺激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善于激发而是的学习兴趣。比如,激情导课、设疑导入、故事导入等,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阅读学习。

2、优化阅读 创设情境

心里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入课堂,而情绪又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也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途径,因为创设情境能变“死”为“活”,化“静”为“动”,把知识直观展现,有效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丰富想象,引发联想。

3、优化阅读 改进手段

现代心里学认为,青少年认知和感知事物,是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由从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到抽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产生消极倦怠。另外,中学课本里选择的文章许多都是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关系或国度的关系,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真正情感,而这些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目前科技全面进步的情况下,这也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式方法。这其中的多媒体教学尤其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青睐。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呈现,直观形象,鲜明生动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常常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以及作品赏读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

4、优化阅读,加强朗读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却常常忽视了读这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自己语言,这就是好的语感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反复朗读课文,才能深入理解课文,才能读出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发掘学生心灵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动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5、优化阅读,强化训练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情况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在保证基础知识巩固练习的前提下,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拓宽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现在,市场上的书籍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替学生把好书籍关,精心挑选那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书籍,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另外,也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摘录妙词佳句,做好读书笔记,把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读书效率。

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素养 篇7

一、深度挖掘教材, 把学生引向生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范例, 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能够及时巧妙地发现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间的共通点, 再利用这样的共通点有效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轻松、自由、自主地进行高效的学习。

一位教师在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时, 教学内容是一组比较简单的词串:小鸟、早餐、太阳、闹钟、洗脸、刷牙六个词语, 于是教师利用这组词语的特点, 把它们组合成了生活中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早上起床后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于是当老师提问学生用几个词串中的词语说话时, 小朋友们说出“小闹钟轻轻地把我叫醒, 告诉我要起床了, 太阳公公和蔼地对我微笑着, 小鸟站在枝头快乐地唱歌。”这样精彩的内容也就很自然了。

教师利用自己的经验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起来, 营造了欢娱的课堂教学情境, 触发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让学生在语言上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生既学会了使用教学内容中的词串, 还能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和一些做人的道理。可谓有效地达成了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二、充分开放课堂, 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理念, 他的“社会即学校”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教学的广阔天地是何其之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堂, 要利用教材因地制宜地向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延伸。

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去研究“洋快餐”为什么受欢迎。学生们利用双休日去“肯德基”、“麦当劳”调查顾客的年龄、性别、客流量, 并实地拍照、采访, 了解洋快餐的特色及口味, 通过亲身的调查研究, 学生发现了洋快餐店切实把顾客作为上帝的一流的服务理念。在获得了丰富的素材,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 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整理, 撰写报告, 交流评价, 效果显著, 学生快乐地汲取着综合的素养。可见, 生活的课堂, 实践的课堂, 让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进行各种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 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 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独立的个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时走进自然, 让学生体验生活

语文学习是与自然生活相联系的,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地让学生融入自然, 在自然中感悟生活, 在这种独特的体验中提高语文素养。所以,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适时地接触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融于生活, 感悟生活, 体验生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在春天里带领学生去郊外踏青, 在和煦的大好春光里感受大自然的亲切;还可以带领学生在秋天走进田野, 在秋风中领略硕果累累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去参观革命纪念馆, 游览历史名胜古迹, 让学生在其中接受祖国广博文化和悠远历史的熏陶。

让学生走进自然, 体验生活, 让祖国灿烂的文化、深邃的历史、宜人的风景, 浸润学生的心灵, 这样不仅让学生汲取了广泛的语文知识, 而且又让学生受到鲜活的人文熏陶, 这也正是孩子们最想要的语文生活。

四、积极运用知识, 让学生创造生活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只有在积极的知识运用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让学生运用别人的经验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实践, 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创造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展示自己的个性。

一位教师上语文活动课“我为家乡做广告”, 教师抓住家乡的特点, 在课前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旅游景点等信息,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维的互动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用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描绘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家乡。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而且让学生实践了语文知识, 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8

语文教育由于面临考试这个功利目的, 不免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 或者探索未知的欲望。因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要改变这种功利的阅读目的, 扩大学生阅读的自由度。

我们知道, 语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积累十分重要, 如果没有言语材料的积累, 没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累积是难以想象的。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诵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朗读吟诵的习惯非常重要, 因为朗读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 把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 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 而且可以激活思维, 引起联想, 培养语感, 陶冶情操。

因此, 读应该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范读, 学生个读, 学生齐读, 分角色朗读, 这些都是常见的朗读训练方式, 另外要注意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常见的有唱读、念经式、演戏式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教材特点, 发挥各种朗读形式的重要作用, 合理运用, 并加强指导。不是只有学生的读, 还要有教师的读前指导、要求, 做到不是盲目读。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针对具体篇章,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另外, 针对一些文质兼美的要求精读的文章, 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清朝人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吟诵, 是指根据文章需要和自己的需要, 有意拖长腔调, 夸张抑扬, 讲究节奏韵律的一种精读方法。吟诵是增强语感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理智的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 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吟诵文章的精彩部分, 并养成习惯。培养学生的吟诵习惯对于语言积累的意义不容小觑。

二.广泛阅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 包括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体, 在阅读活动中, 我们可以积累言语材料、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清代唐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 经史与古文时文, 不多阅则学习肤浅, 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 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 为充实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

高中新课程标准关于颂读篇目和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议,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 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 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 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读书方法, 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阅读目的以及自我需要, 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在当今时代, 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广泛阅读, 扩大学生视野, 可以丰富其感知对象, 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 既积累语言, 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 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 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应该而且必须是: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 没有阅读主体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 势必流于应付、点缀或猎奇。给学生选择读物的自由, 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喜欢阅读什么内容的文章, 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把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在网络时代, 信息接收者有启动筛选信息的自由, 语文教学, 同样要给学生这种自由, 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面对言语信息时, 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创造, 这就决定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 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不应越俎代庖, 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学生, 而是作为组织者和引领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现代信息以网状辐射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线性传输方式, 实现了信息传输路径的革命, 也引发了人类学习的革命。利用网络, 你所要了解的信息瞬间就出现在你的屏幕上;输入一个关键词语, 搜索引擎马上帮你找出一大堆相关的信息。因此, 在网络时代, 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以弥补生活表象、艺术表象等积累不足的缺陷。

扩大课外阅读, 在读中积累语言, 积累生活表象、情感经验。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 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转引自吕学洲《说背诵》《语文学习》)

三.开放语文课堂

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 语文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必修有五册, 选修包括五个系列, 这一课程改革力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 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而这就依赖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才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才能去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和体验, 也才能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 在探究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是关键!正如洛克威尔所说:“真知灼见, 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在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论中自主解疑, 学会在认识领域自主探究。

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改革机遇, 开放语文课堂,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学会沟通, 主动参与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积累语言, 提高语文素养。

四.多动手、多练笔

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优美段落, 对出色的标题或有用的事实、数据等, 可以抄在笔记本上, 并且要标明出处、作者, 以便日后查对, 对一些好文章, 可以剪下来分门别类的粘贴起来, 以便读和查对。

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多练笔, 读到好的文章著作后写读后感, 给报刊杂志投稿, 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摘要:语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如果语文教育只为了预备考试这个功利目的, 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要提倡自悟, 重视言语材料、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关键词:语言积累,超越功利,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9

一、广泛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 我们在每天喊着写作难的同时, 却经常忽视学生的阅读教学, 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广泛进行阅读, 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逐步使学生不再感到写作难。

例如, 在引导学生阅读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时, 这是从《水浒传》中节选的片段, 我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各任务的形象, 如, 晁盖、杨志、吴用等人的形象, 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 让学生了解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并在学生学完之后, 我让学生进行仿写, 以巩固所学的描写手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 在阅读之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和改写, 让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搭建平台, 培养表达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语文课堂基本上是在简单地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应对考试, 但是,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 其功能和价值并不是简单地体现在语文试卷的分数上, 表达、阐述、沟通、交流、让他人明白自己的想法等才是作为一门语言最基本的价值体现。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常给学生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 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 在学习完鲁迅的《故乡》之后, 我引导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特点, 并介绍给其他同学, 让学生在自己的阐述中感受到家乡的美。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

一、提高语文素养的源动力———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 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 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有时候, 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 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

笔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时候, 先在黑板上板书以下三条谜语:1.朱阁枕黄粱。2.金陵地方志。3.碑文 (要求各打一古典文学名著) 。

学生见一上课就猜谜语, 顿时兴趣倍增, 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在老师的诱导点拨下, 聪敏的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前一条是《红楼梦》, 后二条都是《石头记》。教师不但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还顺理成章地给学生讲解了《石头记》和《红楼梦》这两个不同名称的来历, 进而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艺术天地。

二、语文素养的能力储备———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 语文的学习材料使整个人类文化, 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 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 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 苏轼也讲:“厚积才能薄发。”读多了, 见识就广了, 思维也就活跃了, 写作自会有套路了。

直面时代, 聆听风雨, 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懂得花木有情, 虫鸟能歌, 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能力, 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 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 收获人间真爱。

大量的阅读, 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思维更敏捷, 思辨能力更突出。让我们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 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 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

三、语文素养的展现———个性化的才智

社会越文明, 越需要独立思考, 越需要个性, 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 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 包括立意、文体、选材、结构、语言的全面自悟自得, 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感悟, 心灵的舒展, 视界的敞亮, 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 鞭笞丑恶”, 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在讲授《我与地坛》时,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拿自己的现状和史铁生比较, 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史铁生年仅二十岁双腿残疾, 而我们不是有健全的体魄吗?史铁生经过痛苦的思索, 终于弄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而我们既然有健康的体魄, 为什么不积极进取、创造辉煌的人生呢?经过这样的比较, 大部分同学被深深触动, 转而思考自己的人生:我的体格比史铁生健壮, 可我的毅力不如史铁生坚强, 我的成就远比不上史铁生, 我真该好好把握自己, 活出生命的精彩来!

平时授课时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 感一句名言, 评一首歌曲, 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 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在多尝试、多训练中让学生娴熟得掌握表达技巧, 增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要开放, 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给学生营造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 展开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让学生在创作激情和“有话要说”的冲动驱使下, 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与独立创新的理趣与灵感发生碰撞, 拔动写作动机的心弦, 情不自禁地“我以我手写我心, 我以我心吐真情”。把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兴地释放出来, 创造就出最令人满意的作品。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在学习、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辩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语文素养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 也不是编造故事的矫情, 更不是缺乏底气的口号。她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思的升华。

摘要:语文素养是在学习、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应, 更是个性化品质的集中表现, 创新能力的源泉。培养较高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能力目标, 更是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高效课堂

北大钱志亮教授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教学,并掌握规定教学内容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这引发了我对如何创建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的思考。单从学生的参与度上,老师们普遍认为: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小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积极性是最强的。而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和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是否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维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是评价一堂语文课好坏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单从这一点来讲,小学的语文课应该是效率最高的。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我想应该在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下功夫。如何构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在打造高超的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要想使初中的语文课堂出效果,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首先要用自己拥有的文化内涵打造出自己的个性课堂。这种个性的课堂就是这位教师的精、气、神,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大凡名师的课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有的老师的语文课以循循善诱的对话式教学为特点,有的老师的课以富有诗意的鼓励式教学为特点。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的魅力。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文课富有张力,让学生感觉着这节语文课好,那么我们就要在以下几方面充分考虑:一是教师语言的情感强度与学生言语欲求的关系;二是教师语言内涵的文化容量与学生文化素养生成的关系;三是教师语言准确程度与学生言语感悟明晰程度的关系;四是教师言语灵活程度与学生思维、语言发展的关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

二、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和处理、教学环节的有机渗透上下功夫

要想提高初中的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就要在对文本的研读上下功夫。教师不仅要对文本的基本内容烂熟于心,还应该在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处理上下功夫。同是一篇文章为什么有的老师处理的好,有的老师处理起来就困难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钱志亮教授给出了几种参考的答案:“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和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更应该是师生互动,放飞思想的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的定性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三、积极推行有效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力从哪里来?“导学案”就是路线图、方向盘、导航仪。导学案把教学从原来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现在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导学案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导学案经五步生成,分为四级目标。其五步生成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再由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最后修订”。它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其四级目标为:第一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解决;第二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第三级为“应用级”,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第四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与社会现实以及最新科技成果挂钩。它强调知识之间的阶梯关系,注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中寻找成功感。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状态

叶澜教授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构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在学习中融入智慧,生成智慧,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五、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

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下些功夫。如果语文教师总是能让学生觉着自己的语文老师有才学、有思想,总是对语文课堂充满着一种憧憬,一种探究的欲望,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不在乎语文呢?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又怎么会死气沉沉呢?聪明的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养成一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善于质疑的习惯,在生活中养成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能听,会说,爱读,愿写。

总之,语文高效课堂就是要在常态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广,姜英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4).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分析 篇12

语文教学如何去涵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底气呢?首先是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有自己精彩的生活。学生能不能走进书的世界, 关键在于引导。那些成功的家长在这一点上, 是做得比较好的。语文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当做自己神圣的职责。给自己的学生列一份阅读清单吧!我曾经作过一个调查, 发现老师描绘的精彩世界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之后每带一届学生, 我就会在新生入学时就给学生提出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要求, 坚持每个月给学生推荐一本好书, 每星期和全班学生一起谈谈读书体会, 并定期让全班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学生的读书兴趣很浓, 总有时间不够用的感叹!

当然阅读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初一学生一入学, 最好做个摸底调查, 建立学生阅读档案。接着, 给学生列出中学生必读篇目的清单;引导学生做读书计划, 这样会方向性、针对性更强。之后每个学期做好阅读记录, 随 时跟 踪学 生 的阅 读 轨 迹和 阅 读量, 定时开 展阅读摘抄、阅读目录卡、阅读心得展示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的世界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经常和你的学生同读一本书吧!学生读书是需要培养和激发兴趣的。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找到切入点。有关哈里·波特的故事就能令学生着迷, 只要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就足以让他们兴奋不已。我曾经和学生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的第一章, 他们惊叹于小说开头的种种伏笔。如, 杜利斯对波特一家的恐惧;杜利斯上班路上遇到的离奇古怪的事情;那只看地图的猫;那种奇怪的感觉都渲染一种恐惧的气氛, 都预示着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将要发生。读后学生围过来对我说:如果不是老师领着读, 我们就不会理解那么深!四大名著一定要读原著, 但对初中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老师还是要引进门的。如, 读《三国演义》, 也要找最近发展区。我给学生说“外貌与个性”的话题, 让学生比较刘备、张飞、关羽、赵云、吕布的外貌描写与他们性格关系, 学生就有许多新发现。要读完这本书, 就多搞几次活动, 如:“《三国演义》故事会”、“我喜爱的三国人物”等。开展了这样的读书活动, 就连那些文弱的女孩也喜欢看《三国演义》了。除了必读篇目, 还要涉及童话类、寓言类、诗歌散文类、小说类、科普科幻类、历史地理文化类等。扩大阅读, 开阔视野, 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学生阅读速度就加快, 理解能力就增强。学生在阅读中还受到高尚情操与人文情怀的熏陶, 发展了个性, 发展了思维能力, 丰富了精神世界。这样, 语文学习就有了厚实的底气。

语文教师往往以为语文教学就是好好地教好教材, 似乎语文学习就是课文学习。其实, 语文还有社会与生活这个更广阔的天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而真正地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与生活这个大背景中, 我们就有点手足无措了。我想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巧妙地把社会与生活导入课堂。就拿课前三分钟说新闻来说吧。学生由语文科代表安排, 每节课前三分钟说新闻。这个活动就能打开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课前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 生怕自己讲得不够新鲜。这样就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观察生活, 改变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面。学生很在乎同学的评价。为了上台那三分钟说得响亮, 说得具体、形象、生动, 他们自己苦练语言表达。说得好还能吸引同学们的好奇心, 很有成就感。如, 一位学生说新闻引入“两会”的话题, 展望了国家发展的前景, 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跟上, 来个“两会”新闻连载。一位学生说到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前景, 其他学生就会去看平时不太想看的《当代广西》这类书刊。记得一位学生说了法航飞机突然失踪的新闻, 勾起全班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看新闻联播, 看报纸, 上网看新闻、查资料, 一连两个星期都是新闻接龙、新闻连载。这些看起来与语文考试无关, 实际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我们就是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的语文资源, 去优化语文环境, 在构建课内外联系, 学科间融合的、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体系, 拓宽了语文学习空间, 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

只有涵养了厚实的底气, 把眼光放得更远, 学生写的作文才会大气一些。以往我们要求写身边熟悉的人, 多数作文是无中生有, 凭空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让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 活学活用, 语文学习才能焕发蓬勃生机。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重视社会实践。他带学生到野外去, 到生活中去, 到语言的源头去实践, 这样学生增加了积累, 丰富了情感, 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灵动之气。比如, 重阳节, 我要求学生完成一题语文作业, 给自己生活中最亲近的一位老人送去问候与祝福。学生做得很认真, 他们考虑给谁问候、如何表达、表达之后还观察对方的反应。语文课交流体会时, 他们都感慨这样的实践启发了他们思考生活, 让他们学会感恩。这样的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培养良好个性、提升人格魅力都有不寻常的作用。只有经常性地开展这样的语文活动,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青春的朝气, 学生才能写出大气的文章来。只要平时我们经常组织各种积累素材的活动,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鲜活生动。

上一篇:企业组织架构下一篇:打造高效课堂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