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2024-05-14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共11篇)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1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学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以后的初中三年中学习语文的态度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效率。

半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初一新生在语文学科的知识衔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拼音知识不过关,汉语语法中的词性、短语、句子成分、修辞等概念模糊甚至混乱;阅读理解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课外阅读知识面窄,不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被动接受现成结论、喜欢坐享其成,缺乏深层次的文本意蕴的独立探求能力,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的施加压力。

一、问题分析:

1、不会阅读。

表现为:读书就是念字,泛泛而读,不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不能感悟其情感,不会提取主要信息,读完后概括不出主要内容,读书收效甚微。

2、不会朗读。

学生朗读不讲究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速度和节奏感,常出现漏字、错字、加字和读破句不通顺、唱读等现象

3、不会高效学习。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内容不掌握就去急急忙忙做作业,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甚至作文都是习惯小学的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完成后,课后学生循环反复练习,大量抄写,机械地死记硬背,形成条件反射。

4、不会倾听、交流。

比如:在初读课文时,如果“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没有内在动力支持,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是只顾自己读,只顾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完,至于别的都成了 “事不关己”。学生各自为政,思维处于一种碎片式的无序状态。

5、不会运用、迁移。

刚学过的知识,变一个说法或者换一个情景就又不会了,学生没有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含义;新知识不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所以我在讲新知识的时候,往往要从“零”讲起;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不注重总结学习方法,学生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习惯。

6、不会思考、表达。

学生对生活没有了深刻的感受,思想肤浅,语言平淡呆板,不善于感知的社会,捕捉心灵的火花;知识面窄,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没有积累。

7、不会规范书写。

突出表现为:书写姿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字迹不端正、用字不规范,常写错别字等);卷面不整洁;书写不美观。

二、教学策略

(一)字词教学:

汉字作为我们母语的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有其独特的魅力,不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可以替代的。面对现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继承好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为了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对汉字书写,既有规范,又有规则。

1、指导学生对形声字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拓展识字面,使抽象思维也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或出现一幅情景,或出现某一种动作,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方块汉字变得生动形象。

2、寻找关联,在整合中求效率,理解、体验、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

3、理解体验字、词、语感等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验字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这就是字词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在识字当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也增强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教学:

1.强化朗读,感知文本。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新课开始的第一课时,我都会采用“三最法”朗读,即“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拿腔拿调的读,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读;我还经常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有个人朗读,由小组代表朗读,并设奖励,用以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让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2.联系生活,调动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投入到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去,所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这样不仅会使他们主动投身学习,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教学情境。(1)拓展阅读。孩子是在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我投其所好,巧妙的设计、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给学生补充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我给学生补充魏巍的《我的老师》;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我给学生补充报告文学《杨善洲》;教学《诫子书》时,我又给学生补充《傅雷家书》;教学《狼》时,我给学生补充了毕淑敏《母狼的智慧》,兴趣所致,这样既扩大了阅读量,又达到了类文阅读、单篇带群篇的目的。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形成良好的语感。(2)、改演课本。

有一些课文故事性较强,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将所学课文自改剧本表演出来。编演课本剧还可以使得课文烂熟于学生心里,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如《世说新语二则》《狼》《皇帝的新装》等篇目。除此之外,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作业设计《续写皇帝的新装》;学习《寓言四则》时,作业设计创编新寓言故事。在表演与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知识的探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3.培养能力,关注方法。(1)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语文老师要做好的第一步,是给学生们播下自主学习的思想种子,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激活阅读教学的课堂;第二步,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利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经,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纪念白求恩》一文时,考虑到文体特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熟读课文后,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白求恩是哪国人?他为什么来到中国?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的?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具有哪些精神?毛泽东与白求恩的交往深吗?为什么对于白求恩的牺牲毛泽东深感悲痛?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要求:(1)快速、高效、认真;(2)在规定的时间内,比比谁完成的题目最多?任务一下达,即刻激起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胜欲,学生一连探究了“八个问题”这八个问题足以说明学生已进入了角色。从而进入到了“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境地。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角色,促进学生个体的潜能的发挥。

(2)养成归纳积累习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一是抓好生字词的积累和精美课文以及课外古诗文的背诵,纠正读音,加深记忆,课后还要求学生抄写生字,在早读课上及时听写默写。二是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但是,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比较归类,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认知发展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立足“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凭借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展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动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与感染。

梨华中学 中学语文 王小凤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2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笔者亲身体验了新教材给我们 (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 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但是俗话说“有利就有弊”, 笔者愿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七年级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及策略。

一、基础知识差、生源参差不齐,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9年我校 (注:此处指吉林省前郭县乌兰塔拉乡蒙古族中学, 下文同) 起始 (七年级) 年级入学人数为208人, 新生入学后, 我校组织进行了摸底考试, 通过考试发现, 大约有60人 (占29%)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 错别字现象严重, 连最基础的汉语拼音都不会, 分不清声母和韵母。

【案例1】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 课前对上一节的基础字词进行了检查。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当时有很多学生举手要到上台板演, 笔者让平时课堂表现比较活跃的高原同学进行板演, 高原同学很快就完成了前6个加点字的注音, 但“炫耀”这个词没有注音 (他不认识这两个字) 。笔者仔细观察发现, 该同学的注音只有一个是对的, 笔者感觉到他可能知道另外那5个字的读音, 只是不会拼音, 为了证明这一点, 当他板演后要返回座位的时候, 笔者叫住了他, 让他读出这6个字的读音, 他非常准确、流利地读了出来。

通过上述教学实例,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差,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 还应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试想, 这部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吗?

针对学生基础差、生源参差不齐的现状, 笔者采取了个别辅导、及时补差的原则, 同时动员“优生”带动“差生”, 进行“优差”互补, 这种方法虽然取得了点滴的成绩, 但不是最科学的, 要真正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进一步加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

二、课外阅读面窄, 学生缺乏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 大部分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 根本就“无书可读”, 他们的知识面狭窄, 连人所共知的“四大名著”也知之甚少, 其它方面的书籍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认识问题肤浅, 缺乏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近几年的读书工程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班级图书角的建立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但时效性不大) 。

【案例2】上学期我校第三次月考七年级语文试题的作文题目之一为《良师》。七年一班有一名学生的作文以《良师》为题, 其中有这样几段:

“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我妈妈给我拿饭和一元钱。第一天, 我用一元钱买一个面包, 我把面包吃没我就包 (饱) 了, 放学时我就把饭到 (倒) 了……第四天我又是把饭到 (倒) 了一直到 (倒) 道 (到) 六年级。

后来, 我上了中学我才只到 (知道) , 我不应该把饭到 (倒) 了, 良师 (粮食) 来的不容意, 于是我就在吃饭时, 我一个饭点我都吃了, 每周爸爸都给我五元钱, 我一直流 (留) 着, 周周我的钱都不花。

我只到良师 (粮食) 来的不容意 (易) 了。”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作文, 不但错别字多, 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而且语言的衔接不连贯, 反映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较低, 即缺乏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可想而知, 他们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下是很难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

针对上述学生各项能力较低的实际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是:

1.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阅读空间 (现在每周周三的阅读课安排太好了) , 提供充足、健康的书籍, 同时结合所读内容, 利用每节课前进行3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或积累, 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合理的编排成员进行优差结合, 讨论结束后尽量找差生作中心发言, 尽可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进行交流与合作。

3.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要做到“四读”:初读、慢读、细读、研读。初读是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 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慢读是利用工具书边读边解决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细读是在阅读中进行质疑, 在有所感悟的地方作下标记,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研读是变读为写、以读促写,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根据实际情况可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读书班会、读书沙龙等活动) 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跃思维, 积累写作素材。

三、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学生缺乏作文的自改能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极低,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平平淡淡, 有些学生的作文甚至根本不能称为作文, 错字连篇、字数不足、生搬硬套。《良师》这篇文章充分反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能力较低。另外,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因此, 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 尤其要重视作文批改的过程。

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最佳选择:学生在理想的写作状态下, 想象力会极大提高,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会异常活跃, 创新素质会极大提高, 要使作文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 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其次要做好作文过程指导。每班每天安排3~5名同学作文 (其他同学继续构思、选材) ;第二天上课时收上作文, 同时, 再安排另外3~5名同学作文, 课后, 教师对当天上交的几篇作文进行评改, 以面批面改为主;第三天, 教师挑出几篇作文中最好的一篇由这位同学到讲台前读给全班同学听, 然后师生共同讲评, 每天大约10分钟的时间。依此类推, 大约20天左右每个学生可以作文一篇。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图形学习困难;心理方面;解决策略

“空间与图形”是初中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不仅使学生对空间图形有了初步认识,尤其是对培养学生合情推理以及初涉演绎推理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针对七年级学生在图形学习中的个别问题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以及对应的一些策略,使学生在初涉图形学习的过程中尽快感受到学习几何的乐趣,增强信心!

一、学生心理方面的困难以及解决策略

七年级的学生,面对图形学习,第一关便是心理方面的困惑。他们在小学的所有学科中,很少接触推理论证的语言,“因为……所以……”的推理方式学生很少在数学学习中使用,而现在,要使他们学会步步有理有据,即“说理有据”,学生往往都会以“多此一举”的眼神看着老师:本来就是这样的啊,还要我怎么说明呢?

七年级上册“垂直”,说明“垂线段最短”一课,我们一般会以“体育老师测量跳远距离时借助直角三角板”为例,请学生说明其中的数学道理。学生就会很迷惑:老师一直就这样测得呀,这还需要说明原因吗?此时,我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量呢?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

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动手测量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很多点形成的线段长度,发现垂直时落地点与起跳板的线段最短。这样首先解决了学生心理上“为什么”的问题,为进一步解决语言关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此外,在七年级的图形学习中,还应多鼓励学生多说、多做,在做中学、学中做,暴露问题,逐步解决,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勇气面对后面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图形语言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教学内容从数到形的突变,引起了数学语言从代数语言到几何语言的变化,使学生对几何语言不能准确理解与使用,往往是“手足无措”“有口难言”。

学生在小学时接触的图形问题,以计算为主,对图形特征以及动态变化未作专门的学习,而且语法等相关知识没有充分的积累,影响了对图形题的理解能力及解答时的表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用的几何术语,如:“每两点”“两两(相交)”“任意(取)画”“任何一个”“分别”“有且只有”等,学生常常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术语。又如,“任意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这句话中,“任意画”并不完全是“任意取”的意思。对此,学生有时分不清楚。

2.表示图形位置或大小关系的词语,如:“相邻”“互相”“互为”“等角”“等边”等,学生则常常分不清这些词语表述几个图形或几个量。如:可能有学生分不清“互为余角”表示的是两个角(不是一個角,也不是多于两个角)的关系。

3.表示画图、制图动作的语言。如:“连接”“延长”“反向延长”“过点×作直线××,使它平行(垂直)于直线××”等,学生难以根据这类文字语言做出正确的画图动作;把画图过程表述为文字语言时,又往往不会使用规范的语句。

对此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结合画图加以解决,即从画几何图形入手来学习几何,从画几何图形入手来感受几何。我了解过一些几何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觉得画图很有成就感,但是,他们在画图时只是简单地模仿,欠缺“几何观察力”的训练与发展。

下面,以学习“平行线”一节内容为例,与大家交流如何结合画图解决语言难关的问题。

第一步:在平行线的定义部分,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有条理地描述作图过程中感受到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转化;

第二步:教师口述作图要求“画直线a,在直线a外取一点P,过点P作直线a的平行线,你作出几条?”——一条且只有一条,即直线b∥a。

让学生结合作图过程,得出结论:过直线外一线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第三步:在直线a外一点再取一点M,过点M作一条直线与直线a平行,边做边复述刚才的结论。那么这三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呢?——平行。

此时,教师不慌着总结结论,而是让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作图过程,仿照第二步得出的结论,用语言加以总结: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b∥a,c∥a ∴b∥c。

从“做—说—边做边说—说”有层次地加强了学生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更再现了结论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图形概念的学习困难以及解决策略

七年级的图形学习有很多概念课,虽然简单,但是对初学者是比较抽象的。

对此,应注意“联系身边的实物,从学生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想象、描述”,引发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概念中的要点、难点。

如: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图形角度,利用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三线八角”的图形中一些特殊的角的位置关系,得出三类角的概念。

2.让学生张开左右手的拇指与食指,形成两个“√”的形状,启发学生用手指构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汉字入手,如:“井”,找出其中藏着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截线与被截线对角的位置关系的影响。而有的孩子马上就联想到了英文字母,如:“E”,这不就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吗?

4.在学生会判断三类角后,教师又让学生之间相互画图,判断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这样做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更是将知识的应用由学生的被动性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认知。

通过图形、英文字母以及肢体语言等多方面的体验,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理解更透彻、到位!

通过这堂课,我们意识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教师讲得多不一定成正比,而应该是学生多方面体验后得出的结论。

其实,学生在图形学习的各个阶段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我们正视问题,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发现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而又严谨的图形世界!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 篇4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容(课时)

第一周 8.28——9.03

开学工作

第二周 9.04——9.10

在山的那边(2)走一步,再走一步(1)生命生命(2)

第三周 9.11——9.17

紫藤萝瀑布(2)童趣(3)综合性活动:这就是我(1)

第四周 9.18——9.24

综合性活动:这就是我(2)理想(2)行道树(1)

第五周 9.25——10.01

第一次真好(1)人生寓言(2)我的信念(2)

第六周 0.02——10.08

国庆

第七周 0.09——10.15

论语十则(3)综合性活动:漫游语文世界(4)

第八周 0.16——10.22

春(2)济南的冬天(2)山中访友(2)

第九周 0.23——10.29

秋天(2)古代诗歌五首(3)

第十周 0.30——11.05

综合性活动:感受自然(3)化石吟(2)

第十一周

1.06——11.12

看云识天气(2)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 1.13——11.19

绿色蝈蝈(2)月亮上的足迹(2)山市(2)

第十三周 1.20——11.26

风筝(2)羚羊木雕(2)散步(2)

第十四周 1.27——12.03

诗两首(2)世说新语两则(3)

第十五周 2.04——12.10

综合性活动:我爱我家(3)皇帝的新装(3)

第十六周 2.11——12.17

郭沫若诗两首(3)女娲造人(2)

第十七周 2.18——12.24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2)寓言四则(3)

第十八周 2.25——12.31

综合性活动:追寻人类的起源(4)

第十九周 01.01——01.07

元旦放假

第二十周 01.08——01.14

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01.15——01.21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何谓语文素养?周正逵(人教社编审)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体,包涵了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知识、文化素养为前提,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品质、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指导,这就是语文素养。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博闻强记、能写会说,正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内在气质的先决条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这些千古名言早就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体验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是基础,体验是过程,在实践中创造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量变引起质变,积累是创造最根本的源泉。所以,有识之士都在高呼:语文,贵在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指导学生去识“跬步”“小流”呢?笔者把语文积累分为四个层次: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心理积累,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受益匪浅。

一、语言积累

作为语文素养的语言积累,其内容绝不是历代圣人立言的四书五经之类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作为汉语在实际生活中鲜活实用的语言精华。从基础教育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项:

1、字的积累。现代汉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掌握了这3500个汉字,就可以认识97.8%的汉语读物。学生一旦突破了识字关,就像鱼儿游进大海,语言感受能力无可限量。

2、语汇的积累。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思维的基本元件。掌握丰富的.语汇有利于思维发展,有利于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指导学生积累:

A、以基础知识的训练为手段,通过近义的比较、辨析、成语接龙、词类活用、具体语境的本义和转义的转换等方式,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B、多次造句:同一个词造不同的句型(单句、复句、主动句、排比句)和放在主谓宾不同的位置造句。

C、口述课文,制作词语卡片,指导学生分门别类,摘抄优美词汇、成语、熟语和歇后语。

3、锦言佳句的积累。句子是表达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是方块字的奇妙组合。如果说语文是工具,句子就是工具的最基本的模具;如果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句子就是文化的最基本的细胞。千百年来,那些脍炙人口的锦言佳句,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情感、思想和价值取向。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去促进学生积累锦言佳句:

A、在黑板一侧开辟“今日锦句”栏,每天一句,学生边摘录边领悟;

B、每期在黑板报上办一期“锦言佳句”专栏;

C、指导学生将摘抄本上的佳言分类,可分为立志篇、理想篇、时间篇、人生篇、情感篇、勤奋篇。运用时,随时查阅,事半功倍。

二、文化积累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的工具性告诉我们应语言积累,而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该融入人文教育--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文教育是可以通过浸润渐染熏陶体验来实现的。典范、精美的诗文,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符合文学欣赏整体性的审美原则,这正是高级的文化积累。学生可以诵读古人的诗词歌赋,也可以积累今人的诗文随笔,哪怕是当代的流行歌词,电视剧的对白台词,都可以摘抄,体验,感悟。

教师在课前三分钟开辟一个“诗文欣赏”的课堂模式或在手抄报上办一个“诗文选粹”专栏,一次诗文朗诵比赛的主题班会,都会激起学生文化积累的兴致。

三、生活积累

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又如一出戏,上演得失成败,让人体验喜怒哀乐。语文的工具性要求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联,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涉世不深,对生活的认识极其肤浅,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要想让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写得精辟深刻,情感复杂丰富,这真是难为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他们生活积累的力度,多角度、多层次地让他们关心生活,投入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收看电视新闻,观察人情世态,体验人生情感,在日记本上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涂抹人生的成功与困惑,让学生在积累中体验,在茫然中顿悟,在凝思中创造。

四、心理积累

学生个体在以上三方面的积累实践过程中,并非单一的感知器官去完成,而是个体感知觉和思维的联合互动。学生个体在积累过程中,感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自身的判断、分析、综合和与原有知识的对比,从而达到了认识、情感、观念的深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验、反思、比对的过程,这就是心理积累。

心理积累是一个内省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建过程。它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会有结果,才会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虽如此,老师仍可指导学生将这种领悟,内省的思维过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我的做法是:

A、课外阅读时,引导学生在原文中圈点批注,记下点滴感悟。

B、在笔记本里开辟“人生凝思”、“灵感火花”、“读书心得”栏目,以随笔、小诗等形式写出自己的体验。

C、“日记本是最忠实的朋友”,让学生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上人生的酸甜苦辣,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积累,让学生反思、体验、自悟,进而更快、更早地促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积累的四个方面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于语文素质之中。语言积累是语文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积累是语文素质的提高和深化,生活积累贯穿始终,心理积累是最高层次,四者有机结合,发于声,形于文,便是能写会说,这就是语文能力最好的获得。

量的积累导导致质的飞跃,学生在语文积累过程中拥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体验、反思、比对而烙为心理积累,一经外界的点拨和诱导,就会碰出灵感的火花,化作一道绚丽的彩霞。这道彩霞,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初级中学校   何玉琼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6

教学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懂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口语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积累字词的习惯,提高习作能力。

教学难点:围绕着“成长的故事”这个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情境中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规范、文明。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经历中,一定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板书:成长的故事]

二、小组交流

1、学生按4~6人一组,围绕“成长的故事”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人记录,人人发言。一个人发表意见后,其他人可作出评价,充分讨论。

2、教师仔细倾听,鼓励大家踊跃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3、每组选出1—2个比较好的故事或感想,小组成员可将其编成短剧分角色表演,或者是写成一则简单的小文章或诗歌,进行朗诵。

三、全班交流

1、小组成员将准备好的小短剧分角色表演出来,或者是有感情地朗诵文章或诗歌。

2、每个节目表演完毕后,老师与同学分别作出点评。

3、全班选出最好节目,老师当堂表扬。

4、课下思考:“同学们,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你有何打算呢?” 【第二课时】(习作)

一、导入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二、写作指导

1、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写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代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的地方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的“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①“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出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②“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③“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是在写正文前先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2、构思提示,用心思考。

(1)要选择真实的事情。时间上没有限制,但不可胡编乱造。(2)要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就会有话可说。(3)要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3、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1)内容充实具体。(2)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3)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4)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5、仔细阅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避免出现以下毛病:

(1)事情不清楚,不完整,起因、经过、结果不清楚。(2)事例过于平淡普通,没有启发意义。(3)套用别人的故事,胡编乱造,虚情假意。(4)语句不通,标点符号乱用。

6、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同学间相互尊重,认真评议,虚心听取意见。

三、习作例文

写给小丽的一封回信

小丽同学: 你好。

我知道你现在的处境非常不好,我给你回这封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你说同学们疏远你,我们先从自身找找原因吧!你当初答应同学们的要求时,是很肯定的,当时你怎么没想到父母如果不同意呢?首先这里就有了问题了,其实你当时应该说:“我回去征求一下爸爸妈妈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然后再回答你们,好吗?”就算你已经一口答应了,回到家后,父母不同意时,你应该主动打电话给他们解释一下,可你没这样做,而答应了别人的事又没办到,这就又是你的不对了。

你现在应该去给他们道歉,如果你说不出口,我给你支一招,把你要说的话写在纸上或者制成卡片,然后悄悄地放在他们的文具盒里,这样,他们做作业用文具盒时,就会发现,你在尽力争取他们的原谅。我想:同学们都是善解人意的,他们一定会理解你的难处,原谅你的。

小丽同学,试试我给你出的这招吧,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做一个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人,我想你一定能尽快摆脱困境,重新和大家做朋友。

祝你 心想事成 李平

2012年10月9日

评析:这封回信格式正确。小作者能设身处地站在同学的位子上考虑别人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并倡导了有错就改的好习惯。

【第三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对话。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1)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2)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1)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3)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1)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5)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好事很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意思是好事再小也要去做,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4、抄写、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6、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三、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四、课堂小结

对于语文园地七的学习,我主要以“成长”为话题进行展开,让学生自由讲述“成长的故事”,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做到态度自然、表达流畅。习作指导时,我加强对大家写作方法的提高训练,让大家有感而发。“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的学习,则全方面地加强了我们的语文思考和学习能力。相信大家一定意犹未尽,让我们在下一单元接着快乐学习吧!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结合习作提示,选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从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读书效率和科学性。熟读背诵名言,使他们养成爱好积累的好习惯。学生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上好语文园地七:

1、创设和谐氛围,进行快乐交际。打破平时课堂的严肃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表达、自由交流,教师在这个时候应更像一个亲切的朋友;

2、开展多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情绪。增设环节,让同学将自己的故事与同组同学表演出来或是将感想写成诗歌朗诵出来,既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也丰富了枯燥单调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爱上课堂;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7

一、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1.缺乏教学资源, 学生的阅读量有限

受经济条件和办学条件的限制, 农村地区无法像城市的小学那样建造自己的图书馆, 导致农村地区的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资源, 使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 使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单一。很多小学生的课外读物除教材外再无其他书籍, 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有限, 这严重制约了小学生思维的拓展。

在广大农村, 四年级小学生接触到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书籍仅有语文教材和练习册。 在课堂上, 老师按照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生识文断字;课下学生就在练习册上通过做习题进行巩固。学生长期这样只做题不阅读的学习模式, 很难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教师队伍素质较差, 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差, 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农村小学的关注力度不够, 使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落后, 学校的教学条件差, 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教材、练习册、讲桌、粉笔、黑板构成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教学资源, 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的教学远远达不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教学的引领者, 而教学活动是一项需要协调多方资源的活动, 需要老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变化, 并对教学环节进行及时调整, 然而许多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理论培训, 更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进的能力, 只是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做为教学依据, 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 单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趣,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关注

首先, 国家政府部门要逐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完善农村地区小学基础教育设施, 为农村地区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条件, 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使农村小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 政府部门要号召社会公众力量关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加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量。向农村小学捐款捐物, 将家里闲置的小学读物捐献给农村的小学, 使他们在课下可以有更多的读物。 最后, 国家还要重视对农村小学教师人才的培养, 在师范类院校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 充实农村小学教师的后备力量。

2.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阅读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

提高小学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 首先要让农村的小学老师树立课程意识, 要让老师明白教师这门职业需要用良心和爱心去经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钻研教学方法, 学会发掘和利用各个方面的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教学的开展, 要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教室内, 而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让学生去感受自然, 认识社会。 其次使教师树立学习意识, 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老师自己首先要熟练掌握拼音、汉字、语法修辞和写作等基本技能, 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学习, 其次老师要掌握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不仅要研读教学大纲, 更要去仔细研究相关教学方法, 将自己的教学课堂与其他成功的教学案例相比较, 发现自己的不足。最后拓宽教学内容的意识, 在我们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 关于农村优美景色与生活习俗的描写寥寥无几, 老师要以教材为基础, 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背景进行学习。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教学条件, 教师专业水平等的限制, 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国家要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 加大对农村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投入, 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四年级更是小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教学条件、教师专业水平等的限制, 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投入, 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资源,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中 作文 常见问题 分析 策略

历年中考试卷中作文都占总分比例的40%以上。之所以作文分数占如此大的比重,主要是因为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无论从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好,还是要在中考中取得高分也好,作文教学是无法否认的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教好作文并非一件易事,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笔者现结合十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经验,把初中学生作文中的常见问题加以总结,并简要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常见问题一:错字病句,屡见不鲜

相信许多教师在批阅作文时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学生的错别字层出不穷。如“的”“得”“地”不分情况乱用,“篮球”变成“蓝球”,“扁桃体发炎”写成“扁桃体发言”,“已”“己”不分,“贝”“见”不分等等。还有各种病句,如“我就把牙齿和脸洗了上楼睡觉了”“我在心里流下了两行热泪”等等。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基本功不够扎实,平时对字词的积累、运用不够重视,功底不够,以致捉襟见肘,动辄出错。二是写作态度不够端正。写作时应付了事,写前不打草稿,写好后也不修改,那么出错也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上述种种现象,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识字和修改病句等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不要好高骛远。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灵活,富有趣味性,不要动辄罚抄。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倡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写好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实际上有很多小错误,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发现并加以改正。

常见问题二:抄袭拼凑,常有所见

抄袭、拼凑作文的现象在初一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得比较多。就抄的对象来说,有的抄《格言》,有的抄《读者》,还有的抄余秋雨等名家名作。抄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是一字不改地抄。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写《我的爷爷》一文时,一字不漏地抄了一文:“爷爷,虽然你我阴阳相隔,永难相见,但我对你的思念如小溪,在潺潺流淌……”但事实上,他的爷爷我们大家都认识,老当益壮,常常来看他。还有的是抄材料。如《一把蓝雨伞》这个材料,说的是下雨天妈妈去接女儿,把蓝雨伞倾向女儿,而自己却被淋湿了。学生都很喜欢。初一到初三都有学生写,送走的一届才写过,迎来的一届还继续写。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的原因,如不喜欢动脑,主观上没有写好作文的想法,只想应付了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如何取材、如何谋篇、如何立意等方面的训练和指导,也没有告诉学生怎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甚至还有的教师在考试前三天让学生背几篇范文,到考试时候一套,得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作文教学重结果(结果也不会很理想)轻过程,无异于杀鸡取卵,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是作文教学的舵手,应牢牢把握新课标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且把这个理念运用到日常的作文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最好的作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感情真挚”“独特感受”“真切体验”。作文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真情才是最可宝贵的,能写出蕴含自己真知灼见的,具有真切感情的作文才是最好的作文。那些抄袭的文字,因为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没有任何价值。

教师平时要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多看看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有益于人生的启迪;多留心体验生活、接触社会,看看世态万象,从自身和他人的经历中,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的源头除了生活,还有阅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读经典作品,与大师会话,提升思想境界,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另外,写好作文跟一定量的训练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周写一两篇随笔,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写自己的生活、思想、家乡、朋友等等。然后,每周用一两节课进行交流,互相切磋。别的同学是怎么写的,好在哪里,自己有什么地方要改进。教师还可在教室里开辟出一个随笔专栏,把每周的优秀随笔贴上去。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在写作上应该是一个领路的人,想尽办法把学生引进写作的大门,让他们自己去扬帆远航。

常见问题三:文体不明,四不像

在初一学生习作中,这种毛病尤为多见。例如,以“勤奋”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开头第一段提出论点,勤奋对人来说很重要。第二段是正文,详细地叙述了爱因斯坦请好友来吃饭,但他光顾自己做实验,忘记了朋友吃饭的这件事。结尾强调了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像这篇文章,如果说它是一篇议论文,论据过于单一,论证不够有力,而且论据也过于具体形象了。如果说它是记叙文,那么它不是记人,也不是记事,而它的开头结尾是很典型的议论文,是为了论证勤奋对于人的重要性。不像说明文,也不像散文,所以叫它“四不像”。

究其原因,学生对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很模糊,头脑中没有清晰的概念,所以写作的时候,跟着感觉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师引导不当,训练不够。试卷作文要求中常有“文体不限”这几个字,有许多教师和学生误解为是“文体不明”。实际上“文体不限”只不过是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文体,而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乱写一气。

新课标初中阶段写作目标第5条是这样表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什么文体什么要求,一条条清清楚楚的。所以,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分文体进行训练。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对各种文体的特点作系统而全面的解析,并对各种文体进行一定数量的训练,使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写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能根据自己手头的材料挑选最得心应手的文体进行写作,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从而使自己的作文与众不同,灵动大气。

常见问题四:思路不清,详略不当

这个问题表现在:写作时学生选定了材料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什么内容要先写,什么内容要后写;什么内容要详写,什么内容要略写。

例如,有学生写“家乡的除夕”一文,依次写了采买年货、祝福、年夜饭、祭祖、放鞭炮、雪景。其中,雪景是全文的重点,文章以赞美下雪的除夕夜的美丽结束全文。首先,就“家乡的除夕”这一题目来说,“采买年货”“祝福”不是除夕夜的事情,可以去掉。“祭祖”和“年夜饭”应是“祭祖”在先,“年夜饭”在后。其次,就全文而言,应偏重于介绍家乡除夕的种种风俗习惯,重点应落在与“家乡的除夕”有关的内容中去,比如如何祭祖,年夜饭有什么讲究,放鞭炮,大人小孩的节目,等等,雪景只能是一带而过得,而不能做重点。

上述文章就是典型的思路不清,详略不当。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写作前先构思、列提纲后落笔成文的习惯,而是拿到题目就胡乱写一气,根本没有考虑要写什么,要怎么写。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列提纲。关于列提纲的必要性,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中是这样的表述:“要实行这种办法,最好先把材料的各部分列举出来,加以剪裁,更为之排次,制定一个全篇的纲要,然后依着写作。同时再注意于每节每句的组织,这样才是有计划有把握的作文。”

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加强对列提纲的训练,让学生先列提纲后写作文,写完后好要看看提纲列的内容是不是和文中的内容一一对应。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才会写有计划、有把握地写作文。

常见问题五:记叙描写,干瘪平淡

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记叙文而言的。记叙文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具体而曲折的事件来打动人的文章类型。记叙的内容是对生活画面的再现,应给人以画面感,使人如见其行、如闻其声、如嗅其味,总之,使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感动。

而初中学生写记叙文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记叙描写不够具体生动。如有同学写了《家乡的舞龙》一文,其中在写到最重要的舞龙场面时是这样写的:“龙头在方桌前停了下来,我们拍手叫好。龙身上有十二生肖,有《西游记》里的人物……”这段文字对龙身的描绘,没有什么感染力,也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学生层面来说,可能是由于学生观察不够仔细,看的时候走马观花,回忆的时候似是而非;也可能是千言万语但不知从何说起;还可能是写作态度的问题。就教师层面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如何记叙描写的有效指导。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采用提问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提问法就是当学生在应该具体的地方不具体的时候,可以用几个问题加以提示。如上述关于舞龙片段,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龙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2.龙身上的十二生肖,你能用“什么样的什么”来说几个吗?如憨态可掬的老牛,昂首报晓的公鸡等等。3.《西游记》里的人物,谁在干什么呢?如猪八戒一手拿着西瓜,一手背着九齿钉耙,神气活现地走着。4.龙的颜色又是什么的呢?5.舞龙的人表情、动作是什么样的呢?6.整条龙舞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呢?7.看舞龙的人多不多,有哪些人,动作和表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再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一加以补充和描绘。这样一来文章效果就好多了。

初中生学生作文常见问题除上述五种外,还有其他类型,如三纸无驴、文不对题等等,在此不再一一阐述。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不光要学习理论,还要把理论和教学相结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把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引领,才能高效低耗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会写作文,喜欢写作文,并能写出具有思想的、有情感的、有个性特色的好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9

1.通过对劳力调配问题不同情况的探索,提高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 2.借助表格形式表达分析题意,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反映数量相等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寻找劳力调配问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的相等关系,构建方程解题。

教学难点:由劳力调配问题的多种情况分析变与不变关系,抓等量列方程。【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a、b、c,已知a:b:c=3:4:5,且三角形的周长是36cm则a=____cm,b=____cm,c=____cm 2. 甲、乙、丙三个粮仓共存粮80吨,已知甲、乙两仓存粮之比为1:2,乙、丙两仓存粮之比是1:2.5,则甲存粮____吨,乙存粮____吨,丙存粮_吨。3.月历某列3个数的和为54,这3个数是几?和能为56吗?

4.用直径为4厘米的圆钢,铸造三个直径为2厘米,高为16厘米的圆柱形零件,问需要截取多长的圆钢?

5.一个直径为1.2米高为1.5米的圆柱形水桶,已装满水,向一个底面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铁盒倒水,当铁盒装满水时,水桶中的水高度下降了多少米。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

1.甲组有15人,乙组有20人,丙组有13人。现在把丙组拆成二部分,分别去甲、乙两组。问应向丙组分别抽多少人去甲、乙两组,才能使甲组人数与乙组人数相等?

2.甲队原有人数是乙队原有人数的2倍,从甲队调12人到乙队,这时甲队人数比乙队人数的一半多3人,求甲队原有多少人?

活动二 由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盒底43个,一个盒身与二个盒底配成一个罐头盒,现有150张白铁皮,应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才能使盒身、盒底配成套?

活动三 某班同学参加运土劳动,女同学抬土,每两人抬一筐;男同学挑土,每一人挑两筐。已知全班共用59只箩筐,36根扁担,问该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参加这次劳动?

想一想:若设女同学有y人,用扁担数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

三、当堂反馈 1.甲组有31人,乙组有20人。现又调来18人,要使甲组人数是乙组人数的2倍,若应往甲组调入x人,则应往乙组调______人,根据题意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或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2.某车间有工人80名,一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机轴15根或轴承10只,(1)怎样分配人数,能使加工出的机轴与轴承一对一配套?(2)怎样分配人数,能使加工出的一根机轴与2只轴承配套?

3.青年志愿服务队,甲队有40人,乙队有186人,因任务需要加强甲队人力,现从预备队调去甲队2人,再从乙队调去多少人,能使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一半?

4.有甲、乙两个仓库,如果从甲仓库中取出24吨货物放入乙仓库,这时两个仓库的货物相等;如果从乙仓库中取出24吨货物放入甲仓库,那么甲仓库货物重量是乙仓库的2倍。求甲、乙两个仓库的货物各为多少吨?

六年级学生英语现状分析及策略 篇10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六年级有四个班级,共78人。其中1班和3班是两个提高班,2班和4班是两个基础班。从开学初的区调研情况分析,提高班和基础班的英语成绩差距在15—20左右,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二.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提高班学生:

优势:通过小学五年的英语学习,提高班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好,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有较好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能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由于班级大部分学生有很好的学习状态,在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一部分学生迎头赶上。

不足:1.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口语表达能力欠缺。

2.写作方面能达到字数的要求,但是写作能力很差,还是小学时的习惯,不注意时态,语序和单复数的正确用法,更达不到文采分的要求。

3.语法与词汇部分的内容中小严重脱节,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小学习惯,只重结果不考虑过程,缺乏一个思考的环节,导致的后果是简单一目了然的题目不出错,但是只要需要动动脑子,转两个弯的题型就大批出错。

基础班学生: 优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尚可,能基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能做到安静听讲,没有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

不足: 1.近半数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中,且多数家长文化层次、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对孩子英语学习缺乏关心。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外地借读学生,英语基础差,家长不会辅导。

2.所有学科中英语基础最差,上课除了小部分能勉强听懂外,其余都听不懂。3.作业虽然能按时完成,但是质量极差。4.由于小学与初中英语教材的脱节,导致大部分学生进入预备班开始,学得更加困难,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多数对英语学习无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情绪。5.小学时题型较简单,知识点明确,能靠猜猜对一部分题目,但是中学题型较活,不理解就不会做,所以落实到试卷上错误率很高。6.根本不会写作。

7.阅读题型词汇量多就看不懂,回答问题就算找到也只会抄原文而不会改写。三:解决的策略:

提高班:

1.上课老师的节奏加快,多多操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加互动时间,多给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拓展一定的词汇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单词,触类旁通,以字带词,以词带句。同时增加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的能力。

2.平时每天增加中译英的操练,逐句讲评,逐步改正学生在写句子时的一些坏习惯。平时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名言和谚语。每课写1-2篇作文,先指导再写,让学生先有写作思路,在不断的尝试中提高写作水平。

3.语法方面强调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题技巧。

基础班:

1.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对学困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课下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成绩差的真正原因。通过真诚地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情感屏障,让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启迪和激发。2.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传递着某种情感信息,教师要多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他们,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困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将会大大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勇气,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为最终彻底转化他们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3.教师作业的布置少而精,回家的笔头作业以抄写,家默,背诵为主,语法部分的操练尽量在学校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学会思考的方法和思路的调整。

4.每天一篇阅读,从简单的开始,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教会学生回答问题的基本方法。

5.增加写作课,以写满字数,写简单句为主要目的,保证句子的准确率。对个别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只要求背诵简单的范文,再慢慢提高要求。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篇11

一、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分组简单机械: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编排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使得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学情搭配不当,无法让不同特质与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2、讨论流于形式:1)讨论变成"闲聊"。教师提问后,往往5-6个学生围桌而论,吵声不绝,但讨论内容多与问题无关。

(2)讨论过于频繁:有些公开课讨论次数频繁,如某老师在上《学会调控情绪》这一内容时,整堂课从讨论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的心情变化开始导入新课,到讨论控制情绪的方法总结新课多达6次,使学生参与的兴趣不断降低,效果大打折扣。

(3)问题设计过滥:有的问题含有深入探索的内容少;有的缺乏主客观条件;有的不在产生困惑的最佳时机进行,充塞整堂课教学,只是走过场而已,使思品课教学失去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3、教师缺乏理性点拨:如某老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讨论"情绪对生活影响"的实例,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使小组合作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灵药与作秀的表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学生参与不均: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机会多,代表小组回答的现象多。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分工不明确。原因或是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或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本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二、优化小组合作教学的对策

1、构建结构合理小组:为避免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走过场、装门面或流于形式,小组最好4-6人为一组,成员应有文化基础、智力水平、能力倾向、性别、爱好等有差异的优、中、差生。

2、精选合作学习内容: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激发竞争,提高教学质量。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需合作学习,而应视其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内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思维机会,汇集多角度思维,突破自我思维局限,建构学习策略。

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教学中,各种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应建在独立思考与体验感情的基础上,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所顿悟。小组合作前,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做,想想,写写,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倾听、讨论、达成共识。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教育他们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关注全组利益,顾及个体,激发互助学习动机,鼓励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对缺乏合作勇气的学生,要肯定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5、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协调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创设合作气氛,把学生引向合作学习。其次,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教师应到学生中去发现合作中的问题,尤其要在学生探索未果或存有疑惑而百思不解时,发挥其引导作用。可以传授式点拨,可以合作式参与,在平等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或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讨论探索。

6、营造民主安全氛围:教师备课时要把学情放在首位,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旧有知识与能力及所能充当的角色;尤其让学困生与优等生共同参与,发挥集体合作讨论功能。同时要注意学生回答差强人意或与答案大相径庭时,教师要正确对待,不能凶神恶煞地呵斥或冷嘲热讽,特别对学困生,要肯定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走出思维压抑状态,诱发学生敢于质疑,探索的欲望。

总之,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应改变原来枯燥的政治说教,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群体意识。让思品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有机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过程,使它更具有特色和活力。

参考书目: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人教版

《思想品德》(七年级)人教版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陕西大版

上一篇:初二因式分解题带答案下一篇:对贵州财经大学校园学生绿化景观保护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