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认证

2024-07-26

无公害认证(精选8篇)

无公害认证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蜂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随着蜂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的蜂产品出口欧盟多次受阻,虽然其中有贸易壁垒的因素,但我们也看到我们蜂产品生产管理不规范,一是因为饲养环境受农药污染、工业污染等;二是饲养过程中的乱用药问题;三是饲养管理粗放、器具物品消毒不严。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无公害蜂产品认证是解决蜂产品药物残留的好方法,而且切实可行,是未来我国蜂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1 辽宁省发展无公害蜂产品的优势

1.1 具有较为理想的认证环境

辽宁省蜜蜂饲养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据最新统计,全省西蜂约36万群,中蜂约6万群,分布全省各地。全省已被利用的蜜粉源植物有300余种,其中主要蜜粉源有22种,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山区和辽西地区。刺槐是辽宁省产蜜量最大的蜜源,全省约有31万公顷,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沈阳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一带,辽宁东部山区有椴树1万多公顷。西部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荆条,胡枝子、百里香、山枣等野生蜜粉源植物也非常丰富。这些产地都是地处深山,远离城市污染,是提供无公害蜂产品的良好场所。

1.2 技术上有保障

辽宁省也是养蜂大省,每年蜂蜜总产量约2 000 t、蜂王浆约90 t、蜂花粉约20 t,在长期的蜜蜂饲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同时辽宁省还拥有全国最大的原种蜂场,多年的蜂业新技术的推广,只要规范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技术上有保障。

1.3 广大蜂产品生产者也具有生产无公害产品的积极性

开展无公害蜂产品认证蜂产品“冠名”和发放市场“通行证”,同时也是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提供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对企业而言,产品认证是树立形象、打造品牌、占领市场的根本措施,提高蜂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生产无公害蜂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可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2 如何开展无公害蜂产品认证

2.1 加大宣传,营造生产无公害蜂产品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专业刊物的优势广泛宣传无公害蜂产品的目的和意义,使广大蜂产品生产者充分认识到生产无公害蜂产品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发展前景,提高蜂产品生产者生产无公害蜂产品的积极性。

2.2 加强技术培训

组织有关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对蜂产品生产者进行无公害蜂产品生产技术培训,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员采取传、帮、带的办法,努力提高低水平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生产者掌握无公害蜂产品的生产技术。

2.3 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充分利用典型的示范作用,鼓励饲养环境优越、饲养技术好、经验丰富、经济实力强的饲养企业积极认证,让其他的生产者见证通过认证后企业的发展和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带动周围其他饲养户。

2.4政府引导,全方位推进

参照养殖小区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给予适当财政补贴,以推动无公害蜂产品认证工作的发展。同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行业组织,组织培训,有效引导,逐步推进。

总之,利用区域优势加以正确领导,积极推进辽宁省蜂产品无公害认证工作是辽宁省蜂产品提高品质,提升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是使蜂农增收致富良好途径,是大有前途可为的。

无公害认证 篇2

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南充市高度重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把它作为畜牧标准化生产和食品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纳入各县(市、区)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部门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并层层分解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及奖惩措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均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作为重点工作,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从2007年开始,各县(市、区)畜牧部门对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实行了“四员”管理责任制,即县(市、区)落实监督员,乡镇落实协管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信息员,企业(协会)落实内管员,并明确了各自职责,基本形成了上下连通,责任明确,信息便捷的无公害畜产品监管体系。

2 强化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市畜牧局先后对全市的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养殖小区、畜产品出口基地和受控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内检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培训人数达150余人,培训以健康养殖、投入品使用、污染治理、生产记录、各类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申报材料的组织与编写等为主要内容,市畜牧局专门组织了3名高级畜牧(兽医)师编写讲义,并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有关文件、资料、一体化认证程序、申报材料摸板等编印成册,将各类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食用动物违禁药物清单、禁止添加的饲料添加剂及药物清单、各类兽药的休药期等刻录成光盘分发到每个受训人员。市局将受训合格的人员进行备案,作为企业内检人员,实现了畜牧业认证企业个个有内检员的工作目标。

为了强化县(市、区)无公害监管人员素质,提高认证工作质量与水平,市畜牧局先后对各县(市、区)监管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人数达50余人,培训以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申报材料审核、现场检查验收实施细则等为主要内容,对培训合格的作为无公害畜产品监督员,实现了市县均有无公害畜产品监督员的工作目标。

3 强化关键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南充市在推进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部关于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认证一体化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紧紧围绕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强化举措,狠抓落实,推进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3.1 全面推进畜禽健康养殖

近年来,全市从标准化规范养殖场(小区)建设入手,大力推进畜禽健康养殖方式,达到无公害畜产品要求。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方面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开展以人畜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圈舍改造,转变饲养方式,改善养殖条件,实现养殖环境良好、生产环节健康、生产程序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健康养殖方式。在养殖小区建设方面坚持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粪污处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进“猪-沼-粮(菜、林、鱼)”、“牛-沼-菌”以及生物发酵的生态养殖模式,走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生态和谐的牧业发展之路。南充市大百合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解决养殖过程中畜禽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按照“以种定养、种养结合、干稀分离、沼气配套,综合利用”原则,对畜禽粪尿经机械化干稀分离后,干粪作为种植食用菌的填充料,剩下的稀粪,尿液经过排污管导入三级发酵池和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气贮存在储气罐中,作为照明和清洁能源,沼液由提灌站提至山顶,最后通过专用管道流入分流池中,用于种植园区的林、果、蔬菜作追肥。通过处理的粪便成为了优质农家肥,使废弃物成为了再生资源,实现了主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为畜禽业规模养殖场的健康养殖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8年,该公司被省环保局列为全省“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场,其模式和经验在全省被推广学习。

3.2 积极引导标准化生产

一是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各地畜牧部门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要求,从实际出发制订和完善了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养殖和加工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形成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畜牧业标准体系。2007年,市畜牧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起草了顺庆区同仁土鸡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已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通过并正式发布实施。2008年,市畜牧局、质监局与仪陇县质监、畜牧部门合作制订了獭兔标准化生产地方标准,并在仪陇选定了1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试行,这一标准已得到全国质监局的充分肯定,市质监局受国家质监局委托正起草制订全国獭兔饲养标准。二是积极指导无公害畜产品申报企业严格按标准生产。全市大力推行了“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协会(专合组织)+标准”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打造成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供种,确保品种优良;统一供料,确保饲料安全;统一防疫,确保免疫质量;统一供药,确保用药安全;统一污染治理模式,确保环境良好;统一收购,确保产品质量。三是建立和完善了严格的行业自律机制。公司对会员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合同化管理,企业派驻专门技术人员到养殖基地和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指导和监管,纠正违规行为,建立标准化生产约束机制和规章制度,提高广大农户标准化意识和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的自觉性,确保畜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

3.3 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

近年来,南充市在投入品监管方面,创新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饲料、兽药“五员”责任制和投入品安全保障的三个全覆盖,狠抓饲料、兽药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严把投入品生产、使用、经营三关,从源头上确保畜产品安全。一是严把投入品生产关,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和行业自律,全市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公开向社会承诺,不生产假冒伪劣饲料、兽药,不添加激素和违禁药物,并与市局签订了责任书。市县畜牧局进一步加大了对生产企业的检查、抽样送检工作,2006~2008年全市共抽检生产企业产品100余批次,全部合格。抽样送检“瘦肉精”检品1500余份,无一例阳性。二是把好投入品经营关。认真开展兽药饲料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实施“五员”监管责任制(即市畜牧部门分片落实巡查员,不定期对投入品市场进行明察暗访;县畜牧部门分片落实监管员,负责片区内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乡镇畜牧部门落实投入品协管员,具体负责经营户和养殖场投入品经营使用的监管及指导;企业落实内管员,负责企业的投入品采购、使用的安全监管;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信息员,负责投入品安全信息的报送和联络)。坚持扶优打假,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查处经营、销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的不法行为,全市2006~2008年共开展市场清理整顿75场(次),共查处假冒伪劣投入品150批次,价值60万元,罚款15万元,吊销《兽药经营许可证》5个。同时,完善了饲料兽药经营企业的多种管理制度,规范建立了产品进销台帐和进货查验、过期失效饲料兽药销毁、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反馈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饲料、兽药市场和经营行为。三是严把投入品使用关。近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建立严格的投入品采购使用制度,所有无公害畜产品申报和认证企业全部采取投入品统一采购,专库存放,专人保管,专人发放,规范使用等措施,坚持杜绝采购和使用假冒伪劣饲料及兽药,规范了动物免疫档案、兽药处方、兽药及饲料使用等记录,并建立了专门档案备查和追溯,从源头上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3.4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

首先, 完善了重大动物疫情处置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了预警机制, 落实了物资贮备和人员, 真正做到了发生紧急疫情能够果断妥善处理。二是扎实做好动物免疫工作, 坚持“五统一, 六不漏”, 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100%。三是强化堵疫和消毒灭源工作。建立健全了畜禽饲养场、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屠宰厂 (场、点) 的定期防疫消毒制度, 省政府设立的交通检疫站坚持24小时值班, 做好查证验物和畜禽及产品、运输车辆的消毒灭源工作。四是认真抓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 积极构建“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疫情信息网络。2007~2008年共监测猪血清1500份, 牛血清150份, 羊血清80份, 鸡血清550份, 鸭血清580份, 犬唾液150份, 全市动物免疫工作扎实、效果明显。五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 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严格执行“三员六岗”制度, 防止病害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进一步强化流通环节的动物卫生监督, 完善监督检查和巡查制度, 结合节假日和日常监督工作, 加强了对肉类市场、冻库、鲜肉销售及超市等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收购、加工、贩运、冷藏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不法行为。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一旦发现畜产品存在不安全隐患, 立即溯源, 将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5

推行无公害畜产品市场准入保证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经营, 是推动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和产品认证的经济动力。近来年, 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了无公害畜产品市场准入。2007年, 我们在顺庆、高坪、嘉陵开展了无公害畜产品专销区试点工作。2008年, 试点区又新增加了阆中、仪陇两县。对已获认证的无公害畜产品加贴标志, 积极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志制度。在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 不准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畜产品上市经营, 在大型超市建立了无公害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 积极实施“放心肉”工程, 在全市9个县 (市、区) 城镇和31个大的乡镇集贸市场1900个摊位实施“放心肉”工程, 严格按兽医卫生标准确定了一批定点屠宰场, 定点供应的放心肉全部来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全市检疫系统公开向广大市民作出承诺:凡消费者购买到病死肉和染疫肉, 畜牧部门给予3倍赔偿。截至目前为止, 还未出现一例赔偿案例。

4强化监督检查, 确保认证质量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规范 篇3

日期:2011-12-02 作者: 来源: 审核处

农质安发[201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为进一步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在广泛调研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规范》。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Ο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工作,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等文件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指的认证审查,是指通过文件审查、现场检查(核查、确认)等方式,对申请人资质能力、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和要求所实施的技术评价活动。认证审查包括:受理、预审、初审、复审、终审。其含义是:

受理,指县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的接受审理。

预审,指地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对申请材料及前环节审查意见的真实性和符合性确认审查。

初审,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对申请材料及前环节审查意见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初步审查。

复审,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直属专业分中心(以下简称“部直分中心”)对申请材料及前环节审查意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复核审查。

终审,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以下简称“部中心”)通过召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家评审会议形式对申请材料及前环节审查意见的综合性和合法性审查。

便捷式复查换证审查按部中心《关于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便捷式复查换证工作的通知》(农质安发[2008]4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条 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工作机构”)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工作,应当遵守本规范。

第四条 各级工作机构应建立“及时审核,适时检查,按时报送”的审查报送机制,未经上级工作机构批准,不得超时限积压申报材料。审查中经确认未能在规定时限(原则上为3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补充或整改任务的,相应工作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全套申报材料退回原报送工作机构或申请人处理。

第五条 从事认证审查工作的人员,应获得部中心注册的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资格,审查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客观独立、科学规范、保证质量和效率的原则,并对审查结论负责。

第六条 各省级工作机构可根据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实际需要,依据本规范制定本地区、本行业认证审查细则,统筹安排县、地市级工作机构审查工作内容。

第二章 受理

第七条 县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认证申请的受理工作。

受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申报产品是否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农业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第699号)范围内;

(二)申请人是否具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条件,是否具有组织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承担责任追溯的能力;

(三)申请书是否填写完整、规范,证章及签字是否齐全;

(四)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操作规程、最近生产周期使用农药(兽药、渔药)的生产记录等附报材料是否完整。

第八条 符合受理要求的,由县级工作机构负责人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报告》(以下简称“《认证报告》”)上签署推荐意见并加盖县级工作机构印章,连同申请材料等整套材料报送地市级工作机构审查。

不符合要求的,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三章 预审

第九条 地市级工作机构自收到县级工作机构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认证申请的预审工作。

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产地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产地规模是否与申请书上描述一致;

(二)质量控制体系和生产操作规程是否符合本地生产特点,是否与生产记录一致;

(三)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采购、出入库和使用及其他生产记录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四)生产管理人员是否熟悉无公害农产品相关制度和技术规范,是否具备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能力。

第十条 符合要求的,由地市级工作机构负责人在《认证报告》上签署审查意见并加盖地级工作机构印章后(北京、天津、重庆等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及实行“省管县”的地区地市级工作合并到县级一并完成),连同申请材料、《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现场检查报告》(以下简称“《现场检查报告》”)等整套材料报送省级工作机构。

不符合要求的,书面告知县级工作机构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四章 初审

第十一条 省级工作机构自收到地市级或县级工作机构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登记、编号,登录有关认证信息,完成对认证申请的初审工作。

初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申请书填写是否准确,附报材料是否规范、有效;

(二)生产单位是否有培训合格的内检员,生产计划安排是否符合要求;

(三)产地环境和产品检验、评价或调查是否规范、有效,报告是否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四)其他需要初审的内容。

第十二条 通过初审的,在《认证报告》上签署省级工作机构检查员意见、产地认定终审意见及产品认证初审意见,并签字盖章后,连同申请材料、《现场检查报告》和《无公害农产 5 品认证信息登录表》等整套材料及时报送各业务对口部直分中心复审。同时,报请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未通过初审的,书面告知地市级工作机构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五章 复审

第十三条 部直分中心自收到省级工作机构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认证申请的复审工作。

复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现场检查报告》、《认证报告》填写是否完整、规范、有效;

(二)质量控制措施能否保障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安全生产;

(三)生产操作规程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农业投入品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第十四条 复审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核查的,原则上应当在作出核查规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完成核查后,由核查组负责编写现场核查报告,并请申请人签字确认。

第十五条 通过复审的,在《认证报告》上签署检查员意见和部直分中心复审意见并签字盖章后,连同申请材料、《现场检查报告》和现场核查报告(如有)报送部中心。

未通过复审的,书面告知省级工作机构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六章 终审

第十六条 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家评审委员会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自收到部直分中心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根据认证申请及初审、复审情况及时报请 6 中心领导审定,组织召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

必要时,秘书处可组织检查员及有关专家对各环节审核工作质量进行现场抽查和确认。

第十七条 秘书处原则上应在评审3日前将评审会通知发送参会的评审委员会委员。

第十八条 专家评审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秘书长报告待评审材料相关情况;

(二)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对评审提出要求;

(三)委员分组审查并提出意见建议;

(四)通过审查结论。

第十九条 参加评审的委员应当填写《审查意见表》,表明审查意见,认证申请需经评审小组全体委员同意,方为通过。

第二十条 秘书处应当做好会议纪要撰写工作。会议纪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人员出席情况;

(二)会议议程;

(三)评审结果;

(四)评审未通过的主要原因和下一步处理意见;

(五)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一条 部中心可根据需要,组织部直分中心、专家评审委员会相关人员(委员)集中实施复审和终审工作,可邀请有关专家作为特邀委员参加审查,特邀委员有表决权。

第二十二条 通过评审的,由秘书处报请部中心领导审定,并在《认证报告》上签署终审意见、签字盖章,同时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未通过评审的,书面告知部直分中心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范未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作调整的内容,仍按照原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相关规定执行。

无公害认证 篇4

1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无公害“双认证”工作

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可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本市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新时期畜牧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磐石市局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的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材料的编著和对各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工作。二是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畜牧业发展规划。多次在会议中强调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生产基地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畜产品。三是将无公害“双认证”作为畜牧业工作重要抓手。全市各乡镇全部落实了畜牧业无公害畜产品认定认证工作任务,以保证该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将畜产品检测、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认证等内容,作为本年度乡镇畜牧兽医站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指标。四是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采取层层召开动员会、制作电视专题、印发宣传资料、刷写宣传标语、印发信息简报、网上发布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工作中做到了“三个面向”:面向领导宣传,赢得领导对无公害畜产品认定认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面向养殖户宣传,树立“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和“无公害生产是立场之本”的新理念;面向群众宣传,营造消费无公害食品的浓厚氛围。

2 注重培育企业,不断扩大无公害“双认证”规模总量

磐石市以无公害畜产品认定认证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注重把龙头企业、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无公害畜产品认定认证的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建设和无公害畜产品认定认证。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安排得力人员深入到申报单位进行现场考察、现场指导和培训,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要求,规范养殖企业科技饲养和科学管理。同时,抓好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本市总结推广了先进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经验,在各个养殖场(小区)宣传普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3 强化服务管理,确保无公害“双认证”工作质量

一是及时服务指导,简化工作程序。安排技术骨干,负责申报的组织动员、受理、初审工作。认真组织申报企业负责人积极参加无公害畜产品认定认证培训,学习无公害农产品有关管理文件、规范及生产技术,掌握申报材料的填报要求。对照申报条件,深入到企业检查指导标准化生产。二是严格审查核查,确保申报质量。按照乡镇畜牧兽医站组织申报动员、受理、初审,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技术审查、产地检查和产地认定,并对申报材料汇总、审核,市局统一把关的工作流程,上下协作,层层把关,共同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三是开展专项检查,加强证后监管。进一步促进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完善和执行生产记录、出栏承诺、用药和休药期等制度的落实,并落实包保责任制,每个场都有专人负责,进行日常监管,确保按无公害产品要求组织生产。四是优化外部环境,保障安全生产。为从源头上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供保障,借助省、市各种食品安全大检查、大排查以及食品安全大整治等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兽药经营市场管理,强化对养殖户投入品的使用监管,配合上级部门定期抽检饲料、兽药、各类畜产品和尿样等,严厉打击违法添加行为。通过整治,有效地净化外部环境,本市申报的养殖基地没有检出使用违禁物质的现象。

4 强化业务培训,打牢无公害“双认证”工作基础

无公害认证 篇5

1 加强学习, 认真自查, 了解企业自身实际

畜禽养殖企业有意申请无公害畜产品时, 就要了解无公害畜产品知识, 并对照有关标准认真自查, 按标准建设硬件, 完善软件, 强化企业自身条件。

(1) 学习无公害畜产品的有关知识, 一是通过网络在线或下载学习。 可以通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浏览学习, 或者直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 “无公害畜产品”选择性地学习。 二是从申请人所在地县级无公害畜产品相关机构索取无公害畜产品最新文件按要求进行学习。 三是购买无公害畜产品有关书籍进行学习。

(2) 了解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流程。 畜禽养殖企业应向所在地县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机构提出申请, 县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机构受理后, 将完整的申请材料逐级上报到农业部, 中间要经过市级和省级审核, 同时还有检查组验收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定时限。 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不能越级进行申报。

(3) 对照检查标准逐一自查。 2014 年, 河南省畜牧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及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的通知》 (豫牧质〔2014〕2 号) 规定, 河南省畜牧局只接受生猪年出栏8000 头以上、 肉鸡年出栏10 万只以上、蛋鸡场存栏5 万只以上、肉牛场年出栏500 头以上、 奶牛场存栏300 头以上、 肉羊年出栏1000 只以上规模的企业进行申报。 若畜禽养殖规模达到认证要求, 畜禽养殖企业要对照《无公害农产品 (畜牧业产品) 认证现场检查评定项目》, 从质量管理、产地环境及设施、投入品管理、饲料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标志使用管理等6 个方面46 项进行自查, 倘若关键项不达标, 申请停止;若关键项全部达标, 其余项目有不超过30%的项目不合格的可继续申请。

2 加强整改, 配合检查, 顺利获取证书

畜禽养殖企业通过前期积极学习和认真自查, 认为本企业能够达到农业部和河南省畜牧局所要求的条件, 将填写完全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申请和审查报告 (2014 年版) 》及完整的附报材料一并报送至所在地县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机构, 待县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机构受理并同意上报时, 畜禽养殖企业应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1) 生产区、生活办公区、隔离区和无害化处理区等相互独立, 有围墙隔离, 生产区内应将净道、污道分离, 设置规范有效的消毒室、消毒池、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粪便堆积发酵场、污水三级沉淀池或沼气池, 设置标识明确的兽医室、兽药房、饲料仓库、饲料加工车间、蛋鸡场和符合要求的蛋库及档案室等。

(2) 接到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通知后, 畜禽养殖企业场区应整洁卫生并持续保持下去, 并将被检查的资质证明文件、各项制度措施、各项生产记录档案等材料提前准备好, 利于检查组准确判断各评定项目情况。 同时, 场区内的消毒室、消毒池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等硬件设施应处于有效运行状态。

(3) 畜禽养殖企业如果通过了现场检查, 须及时联系具有合法资质的环境检测机构和产品检测机构对水质和产品进行无公害畜产品检测, 检测合格后将检测结论合格的检测报告随《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申请和审查报告 (2014 年版) 》及其他附报材料一起装订成册, 逐级上报至农业部, 等待农业部核准下放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证书。

3 加强管理, 服从监管, 生产优质无公害畜产品

(1) 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按照无公害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 加强对员工的无公害畜产品知识培训, 维护好防疫消毒、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粪污无害化处理等设施, 保持好兽医室、兽药房、饲料原料仓库、饲料加工车间和蛋库等场区内设施的整洁卫生, 对破损的制度版面要及时更新, 建立档案资料室或档案资料柜, 将畜禽养殖企业的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员工健康档案、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记录和购进的种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索证索票的原始单据等资料分门别类存放好, 生产记录保存时间至少为2 年, 以方便调阅和检查。

无公害认证 篇6

近年来,兴平市政府加大认证力度,全市已认定无公害产地14个、认证无公害产品13个,认定面积3 200hm2,认证申报企业16个,所有获证的企业都能遵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生产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但是,在实际的认证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认证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

2.1 认证主体体系比较薄弱

一是认证机构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员缺乏,整体素质偏低,人员大多是“兼而不专”,对认证材料要求吃不透,上报的认证材料质量不高,进度较慢;检查员业务知识匮乏,不能对认证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认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县级财政未将农产品无公害认证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认证工作的开展。三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地方农业行政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宣传形式单一,主要通过培训班和现场咨询,宣传效果也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认知。

2.2 申报主认证体积极性不高

一是认知度偏低,不愿增加生产成本。一般来说,要获得权威部门的产品检验报告,完成一个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大概需要3 000元左右,而且即使申报成功,该标志的使用年限为3年,到期之后需要复查换证,产地环境有变化的还需要进行产地环境检验。二是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全面推行,企业没有认证压力。当前我市市场准入制度还没有落到实处,例行监测体系,速测技术还不普及,监测范围小,普通农产品还有一定的市场,优质不优价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企业申报的主动性。

3 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的对策

就目前我市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先进县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市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好地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县级认证工作需要从加强认证主体自身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认证对象申报积极性以及在获证监管、标识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3.1 加大认证机构体系建设力度,严格认证审查

地方政府要进行机构和人员整合为认证工作提供充实技术力量,给予充足的认证工作经费,并制定县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意见和措施;完善一体化认证申报指南,规范申报程序;三是加强人员培训,严格认证审查。要加大对认证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政策法规、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农业生产过程和特点等方面的培训。四是加强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通过多平台、多形式、全方位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开展宣传,使无公害农产品成为生产者追求的目标,消费者购买的首选,家喻户晓的品牌。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调动企业认证的积极性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县级政府要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作为优先扶持对象,给予政策支持和项目倾斜,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鼓励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参加各类交易会,产品推介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协助企业解决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降低认证企业标准化安全生产成本,促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展。

3.3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证后监管,完善标识管理

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建立产地环境定期审查制度。鼓励无公证书到期企业积极进行复换,对期满未申请复查或者复审不合格的上报省上撤销其无公害生产资格,取消产品标示使用权利。鼓励获证企业购标、加贴标识,对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其产品贴标上市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强化标志市场检查,确保标志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摘要:2003年4月农业部开始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为了目前农产品认证的主要方式,也构成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兴平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无公害,认证,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建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04(01).

无公害认证 篇7

1 申报认证现状

截止目前, 青铜峡市认证无公害畜产品大产地1个, 认证规模为奶牛8万头、生猪20万头、鸡70万只、肉牛6万头、肉羊12万只。共认证无公害畜产品23个, 其中3家转产、停产, 1家因失去信心自愿放弃。目前实际存在无公害畜产品19个, 其中:猪肉产品1个, 认证规模为1200t, 鸡肉产品1个, 认证规模为375t, 生猪产品4个, 认证规模为2350t, 肉羊产品1个, 认证规模为900t, 肉牛产品1个, 认证规模为2500t, 生鲜牛乳产品6个, 认证规模为30828t, 鸡蛋产品4个, 认证规模为2132.5t, 特禽产品1个, 认证规模为22t。共征订无公害畜产品标识657万枚。

2 存在的问题

2.1 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意识存在误区

生产企业认为产品一旦申报成功便可终身冠以无公害畜产品的名称, 有了证书就是无公害产品, 不能真正做到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来提升产品质量, 拿到证书后就轻视真正的生产环节的控制, 而生产环节的控制才是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核心。

2.2 投入品控制存在误区

个别认证单位还说不出无公害畜产品禁用药物的名称, 要对照禁用药物清单才能说清楚。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如果用药时不看禁用药物清单, 是否存在使用禁用药物的可能呢?部分企业不重视兽药的休药期, 赶上效益好的行情即使不到休药期也会出栏, 全然不顾自己企业头上的这顶无公害产品帽子。个别企业还有超剂量使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现象, 尤其是一些矿物质和营养性添加剂, 认为没什么副作用, 其实很多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动物机体中毒现象, 直接影响了肉品品质。

2.3 有制度无落实

有些企业在申报的过程中制定了规范的生产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措施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但在生产中却是不按照这些规程和制度操作。如消毒制度中规定每周消毒2次, 实际操作中却是2周一次、或者一月一次 (消毒记录表明) , 还有操作规程上标明是分段饲养, 实际操作中却是混养等等。

2.4 生产记录不规范、销售无追溯

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记录是反映认证企业在整个生产环节操作是否规范的重要依据之一。部分企业生产记录存在记录不完整、不清晰, 认为重要的就记录, 不重要的不用记录;有些兽药使用不注明休药期。尤其突出的是销售记录不完善, 没法追踪产品去向。

2.5 产品标识使用率低

目前, 青铜峡市认证无公害畜产品19个, 根据农业部畜产品认证中心规定适合贴标的产品有6个, 截至目前只有一家鸡蛋、一家鸡肉、一家猪肉3个产品贴标, 这3个贴标产品中只有一个鸡蛋达到95%的贴标率。猪肉产品因没有实施分割包装销售贴标率只有5%, 鸡肉产品贴标率达到50%。还有3个鸡蛋产品没有贴标。

2.6 药品存放不规范

有些养殖场的兽药、消毒药、灭鼠药、杀虫药等存放不按规定存放, 没有独立存放的空间, 有的和农药、汽油、日常用品混存于一间库房里, 没有隔离的橱柜。有的畜禽疫苗和人用食品存放在一个冰箱里, 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3 解决措施

3.1 加强宣传, 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应加大对无公害畜产品的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讲座、公益广告、网络宣传等形式开展大范围的宣传活动, 还可以组织部分体验者深入到生产现场, 亲自感受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场景, 使消费者了解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流水线, 尤其是投入品的有效控制和普通产品的不同点, 增强消费者对无公害畜产品的信任和消费兴趣。

为了促进无公害畜产品的销售, 政府可以适当加大流通环节的补助力度, 凡是设立无公害畜产品的专卖店、超市专柜等根据规模或销售额给予一定金额的扶持。同时, 政府有关部门应和认证企业签订质量安全协议书, 企业在享受政府补贴的同时, 也要确保产品质量, 如果质量出现问题, 企业则会加倍受到处罚, 产品要从销售专柜撤出, 而且连续3年内产品不能享受扶持政策。

3.2 加强监管, 综合治理

(1) 由工商、质检、农牧等部门组成监督检查组, 负责对兽药、饲料店、农贸市场、超市、畜产品专卖店等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投入品的来源、质量、销售台账、标识使用情况和记录等。

(2) 由市质检局、农牧部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组成检测组, 定期或突击对销售的畜产品进行产品质量和相关药残检测。

(3) 由农牧部门农业执法大队、产业办、畜牧中心等组成现场检查小组对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实地检查养殖环节, 卫生消毒, 兽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及存放情况及生产记录, 把投入品使用、管理作为重点检查, 坚决杜绝违规生产现象。

3.3 强化贴标, 提高标识使用率

无公害标识是鉴别无公害产品和普通产品的最直接的识别方法之一, 要规范产品贴标, 一方面要加大对认证企业的宣传力度, 鼓励符合贴标的产品规范贴标。另一方面, 认证、审核机构要加强监管,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贴标, 自2013年下半年起, 凡是符合贴标的产品无论是新申报产品还是复查换证的产品, 认证企业不购标的一律扣发无公害产品证书, 此举促使青铜峡市3个未贴标的企业中2家已经购买了无公害标识, 1家正在办理之中。

3.4 加强培训, 规范生产

加强对各级申报审核部门、监督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很好的指导和监督认证企业。同时, 加强对认证企业所有员工的培训, 他们是生产的操作者, 其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 做到培训全覆盖。培训内容除了无公害养殖技术外, 还要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生产者自觉遵守行业规范, 维护无公害畜产品的公信度。

3.5 提高饲养水平, 确保畜禽健康

养殖场应从多方面着手提高饲养水平, 主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积极培养技术骨干, 提供营养平衡的畜禽日粮, 做好常规免疫和疫病监测工作,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牢固树立以防为主的思想, 确保畜禽不得病或少患病, 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 提高畜产品质量。

摘要: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直接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和人们的饮食健康, 本文就认证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给予分析和建议。

无公害认证 篇8

1 具体工作开展措施

1.1 加强领导, 成立机构

为加强无公害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从2006年5月份开始, 市、县畜牧部门具体明确了无公害认证管理机构, 均设在生产科或业务科, 固定科室人员, 专门负责无公害认证现场检查、组织申报、材料审核和业务指导, 为养殖加工企业搞好系列优质服务, 促进了认证工作的扎实开展。

1.2 下发文件, 明确要求

一是为树立品牌效应, 实施品牌战略, 努力打造品牌畜牧业, 2007年1月, 市畜牧局以临牧生字[2007]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制定计划和任务目标, 明确责任;搞好宣传发动、指导服务和登记备案。同时对认证企业及产品实行每季度统计、每半年通报, 推进认证工作平衡开展。二是及时转发省局印发的《关于明确无公害畜产品申报认定程序的通知》、《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实施办法》、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真现场检查评定细则》、《申报无公害畜产品流程简图》、《关于加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审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并提出工作要求, 使认证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促进认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开展。

1.3 广泛发动, 搞好培训

一是通过会议强调、电话联系、发放便函、个别动员、结合春秋两季防疫和畜牧生产督导检查等形式, 广泛宣传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及认证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 调动企业申报无公害认证的积极性。二是2009年以来, 组织专家先后在费县、临沭、沂南、郯城、平邑、沂水等8县举办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培训班, 把无公害认证作为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培训养殖场负责人、管理人员、乡镇兽医站长1000余人, 就认证条件、申报程序、材料组织、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讲解, 收到明显效果。三是选派市、县认证工作人员分别参加了2007~2010年农业部在贵阳、厦门及省局在威海、济南、东营等地举办的无公害认证培训班, 提高了认证工作管理水平。四次组织199家企业技管人员参加了部、省举办的无公害内检员培训班, 为下步认证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1.4 创新宣传, 扩大影响

一是市畜牧局把通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企业及认证产品及时通过《临沂畜牧简报》印发到省市有关领导、各县区畜牧局及有关新闻媒体, 《沂蒙晚报》、《齐鲁晚报》等予以刊登, 并上市局局域网宣传。二是结合生态城市建设, 2008年联合临沂日报社和市电视台。农科频道对10家获无公害认证的企业及产品免费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联合评选沂蒙优质农产品十佳及知名品牌。参选条件之一必须是获得无公害以上认证的农产品。为充分提升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 加快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进程, 2010年经市政府同意, 由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办、市财政局、畜牧局、林业局及市电视台等单位组织, 通过媒体广泛宣传, 公众投票、专家评审、领导审定等方式, 评选出首届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30个、十佳品牌10个 (畜产品品牌分别2个、9个) , 并于7月2日晚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进行表彰。今年第二届评选活动候选产品名单 (畜产品品牌14个) 已在沂蒙优质农产品网公示, 并进入公众投票阶段。

1.5 量化指标, 纳入考核

为切实促进无公害认证工作开展, 市畜牧局将无公害认证工作列入县区局年度百分考核的重要内容, 量化指标, 分解任务。要求市政府命名的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凡是标准化程度高、规模大的, 积极重点地组织申报。规定每县区年内申报或通过无公害等认证的畜产品达到两个, 完不成任务的每少一个扣2分。

1.6 出台政策, 给予奖补

一是市奖励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高效品牌农业的意见》 (临发[2009]29号) 规定, 市财政局制定印发了《临沂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临财农[2010]8号) 。2010年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 奖励补助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三品认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对当年度新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农 (畜) 产品每个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 同一单位奖励最高不超过4万元。另外拿出600万元资金, 对获得首届沂蒙优质农产品十佳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及产品, 从2010年12月到现在, 在山东卫视黄金时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2011年市财政拿出1260万元专项资金, 继续对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进行奖补和宣传。二是县区奖补政策。为提高生猪生产水平, 莒南县畜牧局、财政局制定了《2010-2011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使用实施方案》, 对养殖场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的, 每场分别补助1万元、3万元、5万元。今年4月, 沂南县政府表彰奖励2010年度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先进单位, 对年度获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企业分别奖励0.5万元、1万元、2万元;对获市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企业奖励1万元;对获年度省著名商标企业奖励3万元, 用于畜产品品牌奖励资金达60.5万元。通过市县奖励政策推动, 有效调动了养殖加工企业的认证积极性。

2 无公害认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1 加强后续管理, 确保产品安全

我市对每个获证养殖加工企业均派驻监管兽医, 从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监管。督促其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要求, 建立健全养殖档案, 详细做好畜禽存出栏、用药用料、防疫消毒、疫情监测、无害化处理、产品销售等记录, 并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提高了认证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2.2 品牌价值提升, 经济效益明显

据调查, 2010年我市无公害畜产品获证企业纯收入4.68亿元, 30余家认证后品牌价值明显提升, 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如莒南县华元牧业及泉河养殖场年产肉鸡100万只, 认证后每只增加纯收入0.5元, 年增利润50万元;12家无公害生猪认证企业年出栏生猪5.46万头, 每头增加纯收入20元, 年增利润110万元。临沭县宏兴养殖场养殖草鸡3.5万只, 认证后草鸡蛋销售价格达20元/kg, 翻了一番多, 年增利润300多万元。

上一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浅见下一篇:创新和企业家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