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业(共8篇)
无公害农业 篇1
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1,2]。蔬菜病虫害农业防治措施是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有以下几种。
1 严格选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选择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首要环节, 只有在没有污染的基地才能产出无公害蔬菜的产品。评价环境污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SO2、CH4、CO、总悬浮物 (TSP) 和氟化物等;二是土壤:重金属、有害生物等;三是水源:悬浮物、有机物、营养物、细菌和大肠杆菌、重金属污染等;四是化肥:尤其是氮肥、硝酸盐含量超标;五是“三废”:重金属等。
2 保持田园清洁
及时清除田埂、沟渠、地边杂草, 以减少病原物与虫源及其滋生场所;及时消灭在沟渠、田埂和路边杂草上越冬、早春气温回升后大量繁殖并向田间蔓延、传播病毒危害蔬菜的蚜虫、白飞虱、叶蝉等;冬季深耕, 通过冻垡、晒垡, 减少病原物、虫卵、蛹、草子等残存越冬。
3 选用抗病虫品种
不同蔬菜品种对于病虫害抗性差异较大。某些品种可能在商品性、丰产性等方面表现较好, 但抗病虫能力则很差, 如茄门甜椒、新泰密刺黄瓜等。品种抗病虫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无公害生产的成败。蔬菜抗虫育种进展缓慢, 但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 蔬菜抗虫育种将会取得突破。
4 合理轮作、间作、套种
耕作制度是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用地和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连作障碍破坏土壤微生物平衡, 导致土传性病害加重;破坏土壤养分平衡,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3]。合理的耕作制度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禁止同科、属、种轮作;利用化感原理, 注意间作、套种, 提高土壤利用率;合理进行土壤休闲和耕翻;换茬期间深翻晒垡和冻垡, 减少土壤病虫害残留, 增加土壤肥力;协调好用地和养地的关系, 即能改善菜田营养物质循环、耕层结构、减少和避免土地恶化进程、合理调节和保护现有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生产力, 实现蔬菜作物可持续增产。
5 合理调整播种期, 避开病虫害发生高峰时期
不同季节, 温、光、湿、气等生产环境因素不同, 病虫害发生状况也不相同, 因而对蔬菜作物产量、品质等的影响也不同。因此, 掌握合理播种期既要考虑到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又要考虑到对于病虫害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6 培育无病虫壮苗
育苗措施和育苗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蔬菜产量和质量, 即所谓“苗好七分收”。育苗质量除要求具有适宜的生育状况和良好的生理适应性外, 无病虫危害是衡量育苗质量的重要指标。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嫁接育苗, 二是护根育苗, 三是保证无病虫壮苗定植。
7 优化菜田群体结构, 改善小气候条件
一是合理密植: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角度看, 生产上提倡适度稀植, 并通过植株调整等技术措施创造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 改善环境条件即温、光、湿、气等, 保证植株个体生长健壮, 增强植株群体抗病虫能力。生产上应注意扭转和克服片面利用增加密度来追求高产的不良做法。二是吊蔓或支架:吊蔓或支架可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热资源;改善冠层内通风、透光条件, 降低空气湿度, 减轻病虫危害;增加定植密度、提高光照强度, 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4]。三是整枝打杈:优化冠层群体结构,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减轻病虫危害;调节源库关系, 优化养分分配, 实现高产优质。
8 合理调控设施环境
设施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和气体等方面。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保证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植株抗逆性, 是蔬菜病虫害农业防治的重要内容。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关键因素, 任何环境因素的调控都必须在满足作物温度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避免发生高温或低温障碍。
光照管理的原则是在满足作物温度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增加光照强度, 延长光照时间。
空气湿度大是设施栽培环境条件显著特点之一, 同时也是造成多种病虫害, 尤其是真菌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设施栽培条件下, 控制和降低空气湿度的有效措施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覆盖地膜: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和浇水量, 降低空气湿度;二是加强通风:在保证温度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增加通风量和通风时间, 达到散湿、换气、排散毒害气体等效果[5,6]。
CO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 其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物叶片光合效率, 并进而影响到植株长势和抗逆性, 以及产量和品质。合理增施CO2气体肥料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越冬生产上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 可以通过设置防寒沟, 减少温室南面底角土壤热量散失。防寒沟深40~60 cm、宽30~50 cm, 长为温室采光面前沿。
9 科学农事管理
一是提倡垄作或高畦栽培;二是田间农事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病虫害人工或机械传播, 特别是病毒病。
1 0 正确使用激素和生长调节剂
允许使用的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多为天然激素, 如GA、吲哚乙酸 (IAA) 、NAA) 等;限用慎用的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如乙烯 (ETH) 、石油助长剂、环氧乙烷、吲哚丁酸 (IBA) ;有些生长抑制剂因在体内残效期长, 在土壤中不易分解, 如B-9、PP333等, 施用后不但影响当季蔬菜生长, 而且通过残留在种子和土壤中, 还会影响到下一代或下一季蔬菜的生长发育;不能随意加大浓度。
参考文献
[1]吴丽婕.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198, 203.
[2]秦启香.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7) :190, 192.
[3]吴新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 2010 (8) :38-39.
[4]张力.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概述[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6) :26-29, 38.
[5]余发根.蔬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与生态调控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3) :41-43.
[6]徐俊彩, 周勇, 刘清, 等.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5) :115, 117.
无公害农业 篇2
(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和内涵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制度所遵循的法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的政策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是全面规范农产品认定认证、监督管理的法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规范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印制、使用、管理等工作。《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规范了认定认证工作的行为。
(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标准依据
产品标准、产地环境条件、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技术规范。
(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承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五)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程序要求
1.产地认定程序。申请→初审、复审、现场检查、产地环境检测与评估,终审结论。→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地证书有效期3年。
无公害农业 篇3
1 选地
栽培早蒜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 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壤或壤土田块, 忌连作。
2 种子处理
大蒜种子是通过春化低温处理40天左右的“红七星”, 蒜种一进户, 应摊开存放, 防止堆捂种子发热烧芽。播种前再精细选种。选择无病虫、无损伤的蒜瓣作种, 并按蒜瓣大小分级播种, 以免大苗欺小苗, 成熟参差不齐, 群体发育不均匀。
3 整地
撒施腐熟后的优质厩肥2000~3000kg, 翻地时施氮、磷、钾养分含量10:10:10的三元复合肥60~70kg。深耕15~20cm, 碎土耙平, 理好排水沟, 要求田平土细, 上松下实, 沟深且直, 能排能灌。
4 播种
早蒜最适宜的播种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每667m2播种量为110kg左右。播种密度为10×10cm或10×13cm, 保证基本苗每667m2达到5~6万苗左右。以产独蒜为主, 宜播密一点。并使用定向栽培, 这样出苗后叶片排列方向现播种行的方向垂直, 减少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遮荫, 改善光照条件, 增大光合面积, 提高叶片光合效率, 提高大蒜的产量和质量。
5 田间管理
5.1 灌水
早熟大蒜8月中旬至9月播种, 正值雨季, 但一定要浇好出苗水, 根据土壤墒情每7~10天浇水一次, 在早蒜“退母”期 (3~4叶期) 、肥水临界期。花芽鳞芽分化期, 蒜苔生长和蒜头膨大期是肥水最大效用期应保证有充足水份供应。
5.2 追肥
大蒜对氮、磷、钾养分吸收的比例大约为21:5:15, 利用追肥措施达到平衡施肥, 克服偏施氮、磷肥的习惯。一般追好两次肥。第一次结合浇水在大蒜“退母”期前 (3~4叶期) , 即大蒜由异养阶段进入自养阶段。就是肥水临界期追施一次提苗肥, 每667m2追施尿素8kg左右。第二次在蒜头开始膨大时再追一次膨大肥, 使大蒜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并进, 肥水最大效用期, 结合浇水追施尿素8kg左右, 硫酸钾12kg左右, 以充分满足大蒜生理生化对肥水的需求采收蒜苔后, 结合最后一次浇水, 追施每667m2尿素7~8kg, 以利大蒜植株恢复元气, 防止后期脱肥早衰。为了弥补大蒜对硼、锰、钼、锌等微量元素的需求, 可以喷施急速绿神, 每2~3袋/667m2, 每袋兑16kg水, 全田均匀喷施。每7~10天再喷施一次即可。
6 大蒜主要病害防治
6.1 主要病害
大蒜叶枯病又称大蒜匍柄霉叶枯病或叶疫病, 是当前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危害叶片、叶鞘、薹茎和薹苞等部位。因病原菌侵染的时期和病程阶段不同, 染病叶片表现出复杂的症状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白斑型。大蒜叶枯病病原菌随病残体越夏或越冬。在秋播大蒜栽培区, 病原菌在田间地表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 以及大蒜收获后临时堆放场所、加工场地附近遗弃的病残体上越夏。秋播大蒜出苗后, 病残体上产生的病菌公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传播, 降落在蒜叶上, 引起侵染发病。蒜田地势和栽培管理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连作蒜田和蒜、葱、韭菜混作蒜田, 则发病较重, 病原菌虽然不能侵入没有伤痕的叶片, 但蒜株遭受冻伤、虫伤和机械损伤后发病加重, 采收蒜薹时若大量划伤叶片, 常导致后期病情加剧。
大蒜锈病是葱属植物普遍发生的病害, 通常危害不重, 但在大蒜主产区, 大面积连片种植感病品种, 可导致大流行, 造成严重减产。主要发生在叶部, 蒜薹也可被侵染。病部最初出现椭圆形褪绿病斑, 不久以后由病斑中部表皮下生出椭圆形或圆形、稍隆起的黄褐色疱斑, 称夏孢子堆。后期疱斑表皮破裂、翻起, 散出橙黄色粉末, 则为病菌的夏孢子。夏孢子堆长约2~3mm, 宽1mm左右, 密度高时, 可互相汇合成片, 使叶片提前枯死。病原菌以夏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传播, 在葱蔬菜寄主间辗转危害。冬季病原菌以菌丝和夏孢子堆在越冬大蒜、留种大葱等植株上越冬。冬季天暖多湿时, 仍能生长和侵染, 但症状表现所需时间较长, 发病率较低。春季气温回升后, 越冬植株上产生新一代夏孢子, 随风雨传播, 侵染邻近植株和附近田块。在田内出现发病植株集中的区域, 即传病中心。成点片状分布, 在整个春季多次侵染。3月份至4月份上旬病株率和病叶率缓慢上升, 4月中旬以后, 气温和湿度适宜, 病情发展很快, 由点片率发生发展到全田普发, 进入主要危害期。大蒜收获后, 主要侵染大葱等寄主, 并以菌丝体在病叶内越夏。秋季大蒜出苗后。又陆续侵染蒜苗再度流行。另外, 病原菌的夏孢子再遗留田间的寄主植物残体上也能越冬存活。在冬季寒冷地区, 缺乏越冬寄主, 则以夏孢子越冬, 翌年侵染春播大蒜。大蒜与其他葱属蔬菜混作时发病重。植株密度大, 偏施水肥, 蒜田郁蔽, 或者地势低洼易于积水, 湿度增高, 有利于锈病流行。
大蒜煤斑病又称为芽枝霉叶斑病, 该病多与其他叶斑病, 叶枯病混合发生。叶片上先出现黄色小点, 随后发展成水浸状褪绿斑, 扩大以后形成梭形稍凹陷的黄褐色大斑长约2.5cm, 宽约1.5cm, 病斑两端及周边叶组织枯黄, 严重时全叶枯死。高湿度下病斑上长出青灰色霉层。有时根据病斑形态, 难以与其他病原真菌引起的叶斑病区分, 需检查病原菌, 方能正确诊断。病原菌随种蒜间混杂的病残体在农户室内越夏, 播种时又随病残体进入田间, 引起初发侵染。5~6月份雨水多, 湿度大, 遗留田间的病残体很快腐烂, 病残体上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寿命不超过20天, 不能安全越夏, 种蒜蒜瓣本身不带菌, 不能传病。栽培管理状况与发病也有密切关系。种蒜夹带病残体多, 特别是以蒜渣作种肥或盖种肥的发病重。灌溉不当或田间积水, 夜间叶面结露水时间长、露水量大, 有利于病害流行。施肥种类与病情也有密切关系, 单施尿素提苗催苗的病重, 施用农家肥的病轻。大蒜种植密度过大, 发病严重, 产量降低。
6.2 主要害虫防治
大蒜的主要虫害有葱蝇、种蝇、根螨、蓟马、斑潜蝇等。防治方法:
6.2.1农业防治, 大蒜播种前, 要深翻土壤, 晒垡15天以上, 减少土壤残留病虫群体数量。基肥要充分腐熟, 消灭粪肥中的虫卵和避免成虫产卵其中。大蒜烂母期及时浇水, 结合灌水追施氨水或碳酸氢氨, 减少成虫产卵。能使大蒜茎杆粗壮, 叶丛增长加大, 增大叶面积系数, 提高光合利用率, 促进营养物质向蒜头运输, 蒜头饱满充实, 减少面包蒜, 而且能减轻病虫危害, 增强抗旱抗逆能力。
6.2.2化学防治:播前用50%辛硫磷1kg、或3%地正丹1kg、或2%天达阿维菌素500ml兑沙土100kg均匀撒入播种沟中, 防止葱蝇、种蝇、根螨发生。4月中旬左右, 葱蝇、种蝇产卵和幼虫危害期, 用40%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2%天达阿维菌素2000倍喷雾灌根, 杀死蛀入根基组织内和根部的幼虫, 兼治蓟马、斑潜蝇等。每10~15天一次, 连喷2~3次。
无公害农业 篇4
2010年度工作总结
元谋县绿色无公害青枣农业生产协会始于2007年8月成立,并于2007年8月在县民政部门进行社会团体登记,协会理事会由4人组成,会员59户,指导农户3000户,涉及10多个自然村两个乡镇。协会本着兴一个产业,创一个品牌,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协会的努力,本辖区青枣面积达4000亩左右,青枣由协会组织销售到全国各地市场,年销售量达10万吨以上,协会年总产值达350万元以上.目前,在元谋县绿色无公害青枣农业生产协会的无公害协会生产基地,笔者遇到了正在忙碌着追肥的协会副理事喻先生,提及今年收成,他高兴的说,我今年种植无公害青枣4亩,略一估算今年收入可达8万元,有协会做靠山,我们农民是“拥有聚宝盆,不用出家门”。
元谋县绿色无公害青枣农业生产协会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利用标准化无公害青枣生产技术发展西红柿、四季豆、黄瓜、青枣`葡萄等果菜品种的种植,目前已发展无公害生产基地4500亩,协-1-
会成员由最初的4户拓展到60户以上,辐射周边6个乡镇,带动就业3000余人,据协会理事长介绍,今年每亩青枣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
我们协会效益可观是其一,更主要的是看中了协会的“三
条龙”服务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入会农户一不愁技术,二部愁
销路,三不愁价格,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还能余出更多时间和
精力用于果菜田间管理,如今群众加入协会的积极性高着呢!站在标准化果蔬生产基地旁,一个今年就加入协会的成员高兴的说。
在今后协会以健全和优化服务为根本,以提高综合效益为
宗旨,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及措施等多项新技术的引进和
推广。同时,我们还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对本协会果蔬种植户
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技术咨询指导,降低了种植过程的投入成本,提高了果蔬的品质和产量。
为突破瓶颈,壮大规模,该协会在县、乡镇农业部门的指
导下,通过土地流转,把一家一户零星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进
行统一开发种植,目前已连片种植达100余亩,有效改变了常
规经营粗放经营方式,农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均大幅度增长。
协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县科协、农科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围绕协会章程和服务宗旨,积极开展工作,在县·乡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协会本着 “服务行业、连接市场、沟通政府”的宗旨,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协会发展思路。围绕协会章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更加充分发挥本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加速推动全县青枣产业经济的发展。
元谋县绿色无公害青枣农业生产协会
无公害农业 篇5
近年来,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与时俱进,抓住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契机,大力整治环境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忻州市生态农业建设。
1 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的现状
忻州市地处山西北中部,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长,是全省光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复杂的地形气候,加上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不仅造就了忻州农业物产的多样化,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农副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无污染、营养保健品、品种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忻州市的农副产品只要侧重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管理方式,朝着无公害农业生产方向发展,就很容易拓宽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加之近年来,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狠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以水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依法关停了180多家污染严重的各类小型企业,对多处废水、废气重点污染实行了限期治理,使忻州市百余个工业污染源提前达标排放。所有这些,都为忻州市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忻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工作全面铺开、稳步推进。各级政府成立领导组,每年层层签订责任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先后开发建设了忻州、定襄、五寨优质甜糯玉米,代县、原平优质酥梨,宁武、岢岚圈养舍养牛羊,神池、河曲、保德、偏关小杂粮等一批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在此辐射带动下,忻州市无公害的农业生产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乡村到城郊,从种植业到养殖业,逐步得到发展。截至目前,产地认定面积达133.83万hm2,认证产品已有73个。
2 如何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步伐
2.1 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来提高发展无公害生产意识
无公害农业生产、认证工作是一项由政府推进,服务大众的公益事业,也是事关百姓健康的民心事业。“民以食为天,健康是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已由数量向质量发展。然而随着工业“三废”排放量加大,以及农用化肥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各种污染物质在农作物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出了标准,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发展无公害农业,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增加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调整农业结构的有力措施。
基于上述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积极组织农业、土地、环保等部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深入地开展宣传,同时,在乡(镇)村举办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抓示范、树样板,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认识。
2.2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来,经过忻州市各级共同努力,忻州市工业污染源基本达到排放标准。但是,仅仅实现此目标是不够的,结合山西省淘汰落后产能审核验收工作的深入,下定决心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坚决关停污染严重的煤矿、焦化、水泥、钢铁、电力、硅铁等企业,结合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联合、兼并、改造、关停一批,转产一批,积极推行农业清洁产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1]。
2.3 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一要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结合小城镇建设,搞好村镇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二要积极开展无公害生态乡(镇)村的建设;三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标准,对未达标的项目要逐项加大整改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创建目标;四要加强农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企业环保设施运转监督检查力度,为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生产、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贡献[2]。
2.4 通过狠抓技术培训落实无公害生产措施
1)发展无公害生产,建设生态农业,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一是禁止对工业三废大量地排放,造成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严重污染地区种植农作物;二是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科学使用农药,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四是对农作物尽可能施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五是对市场上农副产品定期进行抽检和检疫;六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
2)狠抓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根据忻州市农业委员会2010年“四送一训”文件精神,狠抓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分期分批向农民传授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5 不断提高无公害生产技术质量
首先,本着立足示范、着眼推广的原则,抓好各类无公害作物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忻州市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其次,利用生物、物理、化控等综合技术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建设落到实处。主要抓好粮食、水果、蔬菜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扩大生物菌肥的应用面积,同时积极推广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减少和杜绝有害物质的残留量。第三,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在狠抓生产环节的同时积极开展执法监督,严格产地检疫和市场抽检,积极建立农副产品市场准入标准[3]。
参考文献
[1]张斌胜.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J].理论探索,2009(6):98-99.
[2]梁志刚.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对策研究[J].太原科技,2009(2):48-49.
无公害农业 篇6
1.1 气候条件及特点葡萄园选择在地势平坦、伴有河道、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大阿镇官洞坑村地界。年均气温16~18℃, 年降雨量1200mm左右, 年日照数2000h以上, 无霜期280~310 天, 具备葡萄生长发育基本条件。
1.2 环境条件葡萄园地选择位置距离信丰县城13km以外, 隔离条件好, 园区河道穿行、排灌方便, 地势平坦, 通风向阳, 空气新鲜, 周边无工厂、重金属等污染源。
1.3 园地规划晶品葡萄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5hm2, 按3.33hm2划一小区, 园内主通道路3m, 支通道路2m, 行向为南北行, 行长为60~100m, 中间开宽1m、深0.8m的排水沟, 垅沟宽0.5m, 行距2.2m、株距0.6m, 基本上无水土流失。定植时挖定植沟深0.6m、宽0.6m, 灌水采用PVC给水管及塑胶软管。
1.4 品种选择葡萄园地处江西赣南, 同一品种较北方早成熟1 个月以上, 早熟、无核品种如巨锋、郁金香、醉金香、夏黑无核等优势明显。
1.5架势选择小棚架, 水泥支柱Y型棚。
2建园
2.1 苗木质量根据品种自身特点, 结合本地自然条件, 发挥地理优势, 采用5 个以上饱满芽、10 条以上发育完好根系、基部粗度0.5cm以上、适合南方地区气候栽培条件的高抗砧绿枝嫁接苗。
2.2 定植时间2013 年12 月2 日定植。
2.3 定植密度行距2.2m, 株距0.6m, 667m2定植300 株。
2.4 苗木消毒定植前用1%澄清石灰水将苗木浸泡2 分钟左右。
3土肥水管理
3.1 做土起垅、除草11 月10 日做土起垅, 除杂草, 使用氨基钙镁肥拌土, 基土667m2施农家肥100kg。
3.2 苗木根茎消毒处理后种苗, 苗木定植后覆盖黑膜保温过冬。
3.3 肥水管理结果园由于春季雨水多, 不施催芽肥, 开花后果粒黄豆大小时, 667m2施饼肥50kg、农家肥300kg;果实采收后667m2施入猪粪100kg;9 月底667m2施饼肥50kg、猪粪100kg (禁止使用鸡粪) 。开花坐果后结合施壮果肥灌水1 次, 秋施基肥后灌水1 次。根据园内杂草生长情况, 及时人工除草。
4整形修剪
4.1 冬季修剪欧美杂交种采用短、中梢结合修剪, 每株树留8 个结果枝组, 间距45cm, 沿侧蔓两侧均匀分布, 667m2留12000个芽左右。欧亚种采用短、长梢结合修剪, 每株树留8个结果枝组, 间距45cm, 沿侧蔓两侧均匀分布, 667m2留20000个芽左右。
4.2 夏季修剪新梢可见花穗时抹芽, 抹除双生芽、萌蘖芽, 新梢20cm左右时定枝, 欧美杂交种每株留36根新梢, 4000 根/667m2左右新梢。根据品种坐果率的高低, 坐果率低的品种在初花期前1~2 天在花穗前6叶摘心, 副梢留1 叶绝后处理, 顶端留1 个二次副梢延长到5~7 叶绝后处理。坐果率高的品种开花后7~10天在花穗前留8 叶摘心, 副梢留二叶绝后处理, 顶端留1 个二次副梢延长生长到5~7 叶绝后处理。
5花果管理
5.1 疏花定穗花前10 天疏花, 根据品种粒重、穗重的特点, 一般有核品种留13~15 个小穗轴, 坐果后留60~80 粒。无核品种留15~20 个小穗轴, 坐果后留100~120 粒。红色品种667m2控制在2000kg左右, 其它品种控制在2250kg左右。
5.2 疏果套袋坐果后及时疏果, 有核品种60~80粒/ 穗, 无核品种80~100 粒/ 穗, 疏果后喷药, 待干后立即套袋, 一般6 月1 日前套完。红色品种采收前10~15 天除袋, 容易着色和无色品种带袋采收。
6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宜选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及无机或矿物性农药。改进施药技术, 交替用药, 降低农药用量。
6.1 基本原则从葡萄的整个生态系统出发, 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 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6.2 主要病虫害霜霉病、黑痘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透翅蛾、二星叶蝉、金龟子、吸果夜蛾、粉蚧、虎天牛;麻雀、白头翁等。
6.3 农业防治应优先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措施有:秋冬季和初春, 及时清理病僵果、病虫枝条、病叶等病组织, 减少果园初侵染菌源和虫源;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穗、病叶;加强夏季栽培管理, 避免树冠郁蔽;应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 机械捕捉害虫。
6.4 物理防治采取防虫、鸟网、树上挂废弃的碟片和树干涂白等措施降低病虫、鸟的为害;采取果实套袋, 以切断病菌传播途径和避免鸟的危害。套袋应采用葡萄专用果实袋, 于花后25~40 天果穗整形后套袋, 纸袋质量符合“GB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的规定, 套袋时需要避开雨后的高温天气, 套袋时间不宜过晚。为了提高葡萄着色, 于采收前10~20 天摘袋, 摘袋时不要将纸袋一次性摘除, 先把袋底打开, 逐渐将袋去除。
6.5 生物防治使用BT、白僵菌等真菌及其制剂防治葡萄透翅蛾。
6.6 对症下药萌芽前:主要防治枝干上的各种越冬病菌和害虫。防治措施包括剪除病虫枝蔓, 刮除老皮, 集中带出田外烧毁。
新梢展叶后至开花前:主要防治黑痘病、黄叶病 (缺铁) 等。红提等是易感染黑痘病的品种, 此时应喷1次78%百可得可湿性粉剂1500 倍溶液;叶面退菌特200 倍溶液, 隔10 天再喷1 次 (无黄叶病可不喷) 。
开花期至落花后:主要防治穗轴褐腐病、黑痘病、炭疽病和绿盲蝽等。此期应喷施40%百可得可湿粉剂1500 倍溶液, 隔10 天再喷代森锰锌1000 倍液或50%退菌特800 倍液;新梢长到15cm以上时, 可喷15%扫螨净乳油3000 倍液和乙蒜素乳油2000~2500 倍液。
果粒膨大期:主要防治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褐斑病、白粉病和红蜘蛛、叶蝉等。套袋果穗在套袋前喷1 次70% 甲基托布津1500 倍液或50% 多氧清800~1000 倍液, 15 天后再喷1 次高效杀菌剂78%百可1500 倍液。仅白粉病严重的可用25%粉锈宁10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 倍液防治。虫害较重时, 应喷1~2 次15%哒螨灵乳油2500 倍液。
果粒着色期:主要防治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和红蜘蛛、叶蝉等。6 月中旬至采收前30 天, 喷咪鲜胺1600 倍液, 可防治4 种主要病害, 又可促进着色, 提高品质。此期每次喷杀菌剂之前将带病穗剪除, 集中烧毁, 防治效果更显著。
休眠期:主要是杀灭各种越冬害虫。同时彻底清扫落叶、落果等病残体, 剪除病虫枝蔓, 刮除老皮、病皮、集中烧毁。通过彻底清园, 减少侵染来源。
6.7 除草剂的使用因避雨 (设施栽培规程见后) 后, 土壤干燥、垅面无草, 冬季土壤深翻1 遍, 杂草被深埋, 禁止使用任何除草剂。
7果实采收
7.1 采收时间7 月1 日开始, 果实达到生理成熟度时采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6%~19%, 可滴定酸含量 (以酒石酸计) 不高于0.55%~0.7%, 固酸比24~30 时, 为适宜采收期。
无公害农业 篇7
1 工作开展及温室病虫害的现状
1.1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阿克苏设施农业在“增粮、控棉、管果、强畜、建大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市场供应数量充足, 质量明显提高, 效益逐年提升。在保障供应、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14年, 阿克苏地区发展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3.83万亩, 总产量70万吨, 收入5.8亿元, 亩均效益过万元的面积达到4万亩。设施农业平均效益6300元/亩, 日光温室平均效益1.02万元/亩。
1.2 设施农业病虫害现状
随着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设施果蔬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自2007年至今, 阿克苏地区曾多次将设施农业中遇到的病虫害问题向自治区农科院专家进行咨询,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然而本地区主要种植群体为维吾尔组农民, 种植水平不高, 从而导致收效甚微。
2 温室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在设施农业种植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的作出处理, 将损失降到最小化。整个阿克苏地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 除阿克苏地区在人员组成上有10人外, 其他县市基本只有5人左右, 部分地方仅仅有2-3人。
2.2 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域狭窄
目前, 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出现的病虫害问题非常严重, 其中病害占据1/3, 虫害占据2/3。由于设施农业监测和防治体系之中, 工作人员缺乏和防范意识尚未树立等问题, 使得地区的防治工作作用的领域非常狭窄, 仅仅对设施果蔬中常见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工作。虽然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 白粉虱、叶螨、茄子的黄萎病、番茄的白粉病、黄瓜的角斑病等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但其他的诸蛴螬、番茄的青枯病等病虫害的处理却没有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 发生面积处在不断的扩大之中, 对阿克苏地区的经济收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2.3 病虫害交叉传播现象普遍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阿克苏地区菜农在种植果蔬期间, 采取套种模式开展温室种植, 使得果蔬交叉种植[3]。虽然此种交叉种植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到合理的利用土地, 但果树格局和生长环境的改变, 实际上却造成了病虫害的交叉传播, 导致新一轮变异病虫害的出现。病虫害交叉传播现象在阿克苏地区的逐渐普及, 使得现行的监测防治办法无法克服新的病虫害问题, 如何改进现行的监测防治办法成为防止阿克苏地区病虫害问题的重中之重。
3 温室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策略
3.1 增加工作人员数量且提高其素质
由于现阶段阿克苏地区最凸显的问题就是工作人员数量少, 为了更好的做好温室种植的监测和治理。一是通过聘请专家对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人员和菜农开展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班, 加强技术理论知识的积累。二是招募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 能够带动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整体的素质, 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范围, 切实加强对该地区温室果树种植的监测和治理力度。
3.2 扩大病虫害防治的工作领域
为了有效的解决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作用面狭窄的问题, 就必须做到扩大病虫害防治的工作领域。树立防治病虫害的意识, 督促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监测与治理, 尽量将防治工作扩大到一切可覆盖的工作领域, 减少遗漏的情况。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域的扩大, 能够保障在设施农业果蔬种植上, 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避免病虫害问题的扩大化和严重化。
3.3 严格监管以减少病虫害的交叉感染
虽然设施套种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每一寸土地, 但其引发的病虫害问题也相当严重, 病虫害的交叉传播导致的新品种需要专家长时间的研究才能找出解决方案, 而在研究过程中造成的果树的经济损失必然是十分巨大的[4]。因此, 在找到科学的控制方法之前, 应该减少温室果蔬套种的面积, 尽量减少病虫害交叉传播的可能性, 杜绝新品种的出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对阿克苏地区温室种植的环境监管和现行的防治方法中仍旧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并不能真正的解决该地区病虫害的问题。本文从阿克苏地区的温室种植现状研究入手, 简单概述了该地区的温室种植面积和相关的病虫害问题, 然后对现行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总结出其中存在着的工作人员缺乏、作用领域狭窄以及病虫害交叉传播隐患等一系列问题。
摘要:自“十二五”以来, 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开始迅猛发展, 耕种面积大幅度增加[1]。然而,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 病虫害问题也随之出现。阿克苏地区作为新疆较大的设施农业发展基地之一, 为适应市场需求, 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 不断加大设施种植结构调整力度, 已初步形成了“番茄、辣椒、黄瓜、西甜瓜、设施果树、食用菌”等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设施种植种类和品种。为了更好地促进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 如何合理的解决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的病虫害问题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阿克苏地区,温室病虫害,无公害防治
参考文献
[1]韩鸿鹏, 王丁, 张丽琴.枣园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 2013, 11 (03) :30.
[2]姚建云.浅谈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13 (06) :143.
[3]李树森, 张玉梅.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15 (05) :30.
无公害农业 篇8
农业种植数据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反映, 也是衡量农业产业结构优劣的重要依据, 分析旧县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可以看出其具有3个特点:一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面积扩大, 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如玉米、洋芋、蔬菜、豆类不但产量高而且商品性能好, 面积稳步增加。由于小麦成本高, 荞麦、稻谷产量低, 所以逐步受到压缩。二是拳头产品崭露头角, 特色农业已具雏形。粮、烟和蔬菜是该镇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 近年都有长足的发展。三是严格按照“乡有乡业, 村有村品”的发展思路, 以科技为先导, 以市场为依托, 不断优化种植、养殖结构,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生产区域化格局逐渐形成, 旧县、小房子、高堡蔬菜生产, 袜度、白塔优质饲料玉米生产, 红桥、龙海、照和优质水稻生产已成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1 旧县镇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有利条件
1.1 自然条件
全镇大部分土壤为砂壤土和红壤土, 国土面积266.419km2, 地处长江、洙江两江分水岭, 乌蒙山系, 属于山区、半山丘陵地带, 全镇最高海拔2 300 m, 最低海拔1 800 m, 年平均气温16.6℃, 日照时数2 148.0 h, 降水量993.4 mm, 相对湿度为75%;平均风速3.8 m/s, 属南温带高原季风型气候, 冬干夏湿, 干雨分明,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春暖干旱, 秋凉湿润。
1.2 区位优势
旧县镇距马龙县城20 km, 曲靖市区42 km, 省城昆明93 km。昆曲高速公路、昆沾铁路、宜马公路横穿全镇而过, 是昆明进入曲靖的第一镇, 具有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 非常适合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
1.3 土地资源
旧县镇辖10个村居民委员会, 76个自然村, 100个村小组, 9 470户, 31 271人。2013年末, 总耕地面积5 485.5 hm2, 人均现有耕地1 753 m2。
2 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经验
农业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 几年来旧县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 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 不折不扣地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确立有旧县特色农业发展新思路的原则,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 努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为农业结构调整闯出一条新路子,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1 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推进和深化农村改革
旧县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放在全局工作的首位,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效益, 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水平的现实选择;作为解决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适应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难得的机遇, 切实抓紧抓好, 坚持党在农村政策的长期稳定, 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认真贯彻减负政策, 维护农民的利益, 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税改前农民负担长期稳定在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以下, 自2003年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农民负担又下降18%。在2004年彻底取消农业税, 又清除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道税收壁垒, 农民人心稳定, 农村欣欣向荣。
2.2 努力增加蔬菜产业建设投入, 不断改善生产条件
旧县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旧县坝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同时投资50万元兴建了占地6 667 m2的蔬菜育苗大棚;投入1 000余万元完成了小房子片区开发项目, 投入500余万元完成高堡海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推广配套三七种植逾100 hm2, 引进云南嘉华公司发展食用玫瑰花种植66.67 hm2, 优化了全镇农业生产环境, 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3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蔬菜产业
旧县镇在考察、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结合该镇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田块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水利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群众基础好的实际, 面向市场, 因地制宜, 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宗旨, 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做出了大胆尝试, 引进昆明呈贡龙城蔬菜有限责任公司, 并加大与昆明呈贡龙城蔬菜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华茂蔬菜经营部合作, 建起了旧县蔬菜基地。2年来, 共引导当地农民种植小铁头44.93 hm2, 长腰白13.3 hm2, 大荚豆、甜脆豌豆66.67 hm2, 生菜53.33 hm2, 花椰菜33.33 hm2, 冬早洋芋80.00 hm2, 包谷制种13.33 hm2, 共为农民创收600余万元。大部分农户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各项科技措施带来的巨大收益, 他们通过到基地务工, 学到了各生产环节的规范种植技术, 为今后自己种植蔬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通过发展“订单农业”, 农民有了技术保障、优质籽种和市场,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种菜的积极性。目前, 已发展蔬菜种植大户150余户, 种植蔬菜1.33 hm2以上的有15户。
2.4 打响品牌战略
注册成立了马龙县藏龙蔬菜产业有限公司, 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 树立自己的品牌, 不断加大科技力度, 确保蔬菜品质, 打造拳头产品。
2.5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先后在旧县、小房2个村成立了蔬菜协会, 认真实施了“科技明白人工程”, 充分利用镇党校、镇农技校和各村委会农技校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教育。2013年, 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期, 其中农函大培训8期, 受训人数3 000人, 印发科技资料5 000余份。为提高菜农的科技意识, 更新菜农的思想观念, 镇、村农业科技技术员深入到各村组为菜农进行技术指导, 从实际出发, 帮他们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 用科技增产, 用科技增收, 使他们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和市场经济领路人。
2.6 蔬菜产业取得的成绩
按照“找市场、优环境、引进来、建基地、扶大户、带农户、强龙头、树品牌、创外汇”的思路, 充分发挥镇藏龙绿色产业有限公司龙头作用, 组织公司员工和村组干部到昆明、呈贡、师宗等地考察, 在旧县网站发布招商信息, 推介旧县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和产品, 先后引进昆明瑞和蔬菜种植公司、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县农业局土肥站及来自温州、湖南、呈贡等地16户种植大户到旧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其中, 瑞和公司种植法国青刀豆36.67 hm2;与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合作包谷制种133.33 hm2;县农业局土肥站种植冬早洋芋86.67 hm2;呈贡4户大户种植甜脆豌豆10.13 hm2;温州大户种植大棚无籽西瓜17.40 hm2;湖南大户种植露天西瓜1.60 hm2;另外几家种植大户种植朝鲜蓟、花椰菜等。到2013年底, 通过企业和大户的带动, 群众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285.8 hm2。旧县群众在蔬菜基地务工和地租收入900余万元。
3 旧县镇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3.1 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234 4亿元, 到2013年, 全镇农业总产值增加到2.657亿元, 农业总产值净额提高4 226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 362元/年, 其中来自蔬菜种植业的收入782.6元/年, 到201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 231元/年, 其中来自蔬菜种植业的收入850元/年, 分别增长42.8%和8.6%。
3.2 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得到释放
2013年, 全镇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季节性剩余劳动力3 500个, 这些劳动力活跃在各行各业, 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2]。
3.3 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杂交甜脆玉米种子、甜脆豌豆、生菜、花椰菜、洋芋等已在省外、国外市场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4 制约旧县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
4.1 农业结构仍不合理
一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农产品的商品率仍然很低, 据调查, 旧县镇农产品的商品率仍然不到40%。三是一些主导产业没有形成规模,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目前只与呈贡龙城农产品有限公司、昆明瑞龙蔬菜有限公司2家公司合作, 服务体系不完善, 产业链不能有效衔接, 产业化进程缓慢。
4.2 农业生产条件欠佳, 自然风险因素加大
农业生产是直接的自然生产,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 自然灾害甚至可导致农业生产毁灭性的损失。旧县镇由于财力紧张, 加之各项财政支出逐年递增, 致使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因财力缺乏而被迫缓建, 给蔬菜产业正常有序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截至目前, 全镇蔬菜大棚不足6.67 hm2。
4.3 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全面推进市场化的过程。发展市场经济一要信息, 二要质量, 三要载体。而旧县镇一是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机构, 缺乏专门从事信息的工作人员, 导致农民处于外界信息不可靠、不适用, 当地信息又缺乏的两难境地。二是没有蔬菜质量标准监测体系, 农民难以区分蔬菜的质量档次, 优质劣价损害农民的利益。如旧县镇的甜豆、生菜, 在当地装箱贴上外地的商标, 价格便可成倍增长。三是农民奔市场缺乏载体, 虽然旧县镇蔬菜协会做了大量工作, 但毕竟杯水车薪。没有载体, 农民就摸着石头过河, 随时可能淹没于市场风险的海洋中。蔬菜销售不畅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绊脚石。
4.4 结构调整投入不足, 农技推广乏力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新技术, 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设施农业及蔬菜的加工研发等都需要大量资金, 而旧县镇农业每年投入只有10余万元, 保证运转都十分困难, 求发展更无从谈起。
4.5 农技体系不健全,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技术与经营的统一, 是技术素质、知识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的结合。要求农技部门有效工作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艰苦努力, 而旧县镇农技体系不健全,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巨大的障碍。
5 对旧县镇发展蔬菜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加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全面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振兴, 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 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理清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实施新对策、开辟新途径[3,4,5]。
5.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引导蔬菜产业发展
发展蔬菜产业, 调整农业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优化过程。目前蔬菜产业面临诸多问题:一是蔬菜告别短缺时代, 步入了结构性过剩, 即“名、优、奇、特”缺, “杂、劣、差、普”盈。二是蔬菜市场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 农业生产的约束因子由单方面的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三是蔬菜价格持续低廉, 农业生产效益差, 农业增收十分缓慢。四是中国加入WTO后, 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成本高、竞争弱的劣势, 必然使农业受到极大的冲击。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 决定了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也要求党委、政府必须克服乏力现象, 主动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中去, 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切实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当作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矛盾的一件大事来抓。从当地市场需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出发, 理出清晰的调整思路, 制订符合实际的调整规划, 落实切实可行的调整措施, 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
5.2 加大力度, 科技创新, 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扩大再生产, 要提高蔬菜的品质, 增强市场竞争力,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一是制订科技创新的新政策,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实施创新人才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支持鼓励科技人员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来。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促进科技创新。三是切实做好农民培训教育工作,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四要全面推广农业新技术,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3 大力扶持、培植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发展蔬菜产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更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要通过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能够开拓市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蔬菜加工和对外贸易龙头企业, 采取合资、合作、民办公助等形式, 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供、销,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和集团公司, 树立品牌意识, 创建一批名牌产品, 力争建一个企业、创一个牌子、带一项产业、富一方群众。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 通过股份制吸纳高校和科研院所, 结成紧密联合体, 共同开发产业工程, 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5.4 建设市场, 货畅其流, 服务蔬菜产业的发展
市场既通过信息指导蔬菜产业, 也通过产品销售衡量蔬菜产业的发展、评判农业结构调整, 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唯一主宰者。要按照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目标, 在当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功能齐全、机制有效、布局合理、交易有序的市场体系, 使农民既能从市场获得种植信息, 也能通过市场销售产品。同时, 要想方设法通过建立信息体系、培育代理商、批发商进行蔬菜代理营销、通过连锁营销等方式扩大旧县镇农产品蔬菜在外地的销售网点, 提高旧县镇蔬菜外销能力, 还要充分发挥民间流通组织的作用, 壮大农民营销队伍, 使其成为农产品蔬菜营销的生力军。
5.5 标准生产, 质量监督, 强化蔬菜产业发展
质量是农业产业化调整的生命, 标准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尺杆。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制度, 形成旧县镇农产品蔬菜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二是通过标准化生产, 树立名牌意识, 创建一批名牌产品。三是对现有名牌产品要走综合经营和系列化开发的路子, 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是迅速推行农产品蔬菜质量监测, 加强蔬菜、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管理, 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质量认证工作, 提高农产品蔬菜的质量和档次, 促进旧县镇优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5.6 建立网络, 提供信息, 指导蔬菜产业发展
信息缺乏和信息失真及信息趋同是制约旧县镇蔬菜产业发展的致命因素, 特别是旧县镇农村地域广阔、偏僻分散、媒体缺乏、人流缓慢更给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适应农业市场发展,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旧县镇必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由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上传下达。二是旧县镇必须建立农业信息网络, 利用国际互联网扩大该镇蔬菜产业农产品的外界影响, 为当地蔬菜寻求县外市场。三是组建农业信息队伍, 为农业信息的传播畅通渠道。
5.7 建立机制, 加大投入, 支持蔬菜产业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生产中的一次革命, 和任何新机制的转换一样, 没有投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无法顺利进行。发展蔬菜种植并形成规模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保证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服务事业的建设, 保证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的落实, 保证农业技术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 保证在新增农业资金中15%用于蔬菜技术投入。二是建立蔬菜投资风险基金, 支持科技创新和蔬菜产业化开发[6]。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金融部门的支持力度。四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投入对旧县镇倾斜。
5.8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一是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宣传培训, 使广大菜农认识到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意义, 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营造无公害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社会环境。引导消费者食用无公害蔬菜、拓展无公害蔬菜产品的消费市场及其市场价格定位, 促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良性发展。通过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示范推广, 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 进一步加快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推广技术规程。为制定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打下基础。具体可参照《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三是发挥示范作用。要扩大和充分发挥其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创建不同类型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规范管理, 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利用基地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而促进全镇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摘要:详细介绍了马龙县旧城镇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有利条件, 在总结无公害蔬菜种植经验的基础上, 指出了制约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提出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为今后大规模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无公害,云南马龙,旧县镇
参考文献
[1]张真和.加入WTO为我国蔬菜出口带来新机遇[J].长江蔬菜, 2002 (7) :43-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5194-2002无公害食品速冻瓜类蔬菜[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韩嘉义.云南名特优新蔬菜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7.
[4]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0.
[5]李建明, 李建斌, 刘建辉.我国设施蔬菜产品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