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修订

2024-10-03

人才培养修订(精选12篇)

人才培养修订 篇1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对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向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培养目标的制定、修订及其宣传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之一“结果导向”的重要体现, 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更好服务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 体现教书育人的基本教育理念。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2015 年进行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与宣传, 不仅做到科学合理的修订目标, 并且对相关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进行广泛的宣讲与宣传, 让培养目标的专业利益相关者都了解明确培养目标。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制定修订制度, 成立工作小组开展修订工作。石河子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由各学院主持制定, 由学校教务处汇总交校本科教学委员会审定, 经教务处审批后组织实施。为加强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修订过程的论证, 组织相关教师充分研讨, 明确专业办学特色, 成立以骨干教师、相关企业或行业专家为主的人才培养目及培养方案修订宣传工作小组, 责任落实到人, 开展相关调研、修订及宣传工作。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修订要求,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与评价的全过程都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

2. 结合社会需求, 积极调研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制定符合认证标准的本专业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主要依据和目标内容, 学院组织相关教师, 积极调研相关相关企事业单位, 并与校友座谈开展调研工作。除了现场座谈, 2015 年对校友和用人单位还进行了更为广泛的问卷调查。经问卷调查意见汇总, 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统计结果。初步形成了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建议。

3. 开展学生调研, 了解学生对培养目标的建议。学生的调研分为会议座谈和网上问卷调查两种形式, 针对学生关心的培养目标与就业相关的引导, 给学生讲解近年来专业的就业单位、就业率等就业情况, 并调研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培养目标的就业方向进行对照, 看是否与培养目标的就业领域相符合。

4. 对专业利益者的宣讲与宣传工作:

( 1) 针对教师的宣讲与宣传。学院每4 年进行一次培养目标的修订, 期间可进行微调。修订培养方案时, 由培养方案制定小组起草修订方案, 由专业全体教师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 培养方案确定后, 专业教师修改撰写课程教学大纲。学院、专业系和教研室通过安排召开本专业的教育教学研讨, 加深本专业的教育理念理解, 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所承担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贡献。

( 2) 针对在校生的宣讲与宣传。针对新生主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 每年新生, 都会安排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教育, 为每位新生印发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专业资深教授, 为学生讲解专业的学科优势, 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同时, 在大一第一学期, 开设必修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概论》, 使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学科优势。

( 3) 针对校友的宣讲与宣传。校友了解培养目标渠道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召开校友座谈会, 主要是在校友返校纪念时, 由学院出面召开专业校友座谈会, 使校友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专业发展情况; 二是对校友进行问卷回访, 通过调查问卷使校友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

( 4) 针对用人单位的宣讲与宣传。用人单位是评价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单位, 用人单位在来校招聘时, 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为用人单位讲解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使其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向用人单位发放用人单位问卷调查, 进一步使用人单位了解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同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也可用于专业培养目标修订的依据。

5. 专业对社会公开培养目标的渠道。目前, 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公开渠道主要有:

第一, 招生过程中宣传。每年学校在全国各地举行高考咨询活动, 在招生的网站设有专业介绍栏, 让考生及家长了解专业的定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考生及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学院宣传册、互联网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二, 就业过程中宣传。在每年的就业中, 学校及学院都会邀请大量用人单位来校进行考察, 在对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环境、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选拨学生, 这也是培养目标宣传的重要途径。

第三,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 社会认可, 是一种最有力的宣传。毕业生在单位工作中所展现出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是社会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通过毕业生回母校联谊、校友会交流活动等环节不定期地向社会人士宣传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摘要:培养目标的制定、修订及其宣传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对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结合教育部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以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为例, 阐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与宣传的基本过程与效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修订

参考文献

[1]李宗利, 马孝义, 蔡焕杰.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06) :28-30.

[2]陈元芳, 李贵宝, 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刊, 2013, (02) :25-27.

[3]王振华, 何新林, 李明思.边疆高校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4) :71-72+78.

[4]吕廷波, 李明思, 汤骅.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修订——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5) :26.

人才培养修订 篇2

综合情况说明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结合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要求,请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修订的内容做综合说明: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组成。

2、专业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取的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和学生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职业素质课程应该主要围绕职业道德、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设置。这个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相对应,可以根据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单独设置课程,也可将相关内容融入到讲授或实训过程中。

3、拓展学习领域

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要在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公共拓展课程主要是全院性选修课。

(三)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2、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

3、周学时为22~26学时。统计周学时数时,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学时不列入上述周学时内。

人才培养修订 篇3

[摘 要]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人员实行的一种准入控制。对照注册环保工程师的知识要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存在某种问题。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是一个体系。在新一轮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修订过程当中,应当增设工程经济、环境工程设计规范、环境工程标准体系、工程师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提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修订的建议与对策,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注册环保工程师 环境工程 应用型本科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17-02

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其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人员实行的一种准入控制。随着我国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推行开展,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也提上了日程,这实际上是对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检验。以注册环保工程师的知识要求为准则,加强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适应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关键。向社会培养、输送注册环保工程师,是现代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开办十余年,一直致力应用型、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已向社会各界培养了近千名环境保护工程师。本文章结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讨论如何应对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以使本校本科人才的培养适应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一、培养目标确立

根据《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国人部发[2005]56号)规定,注册环保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如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环保专业工程技术咨询;环保专业工程设备招标、采购咨询;环保专业工程的项目管理;对本专业设计项目的施工进行指导和监督;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1]执业范围规定了注册环保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工程的咨询、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基本涵盖了工程领域的所有技术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为毕业生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教学等工作。两者的目标基本一致,表达方式各异。

二、课程体系比较

注:括号内为选修课程。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开设课程体系是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工程专业建设规范的指导下设立的,基本涵盖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表1中注册环保工程师的知识要求来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课程体系虽然基本涵盖注册环保工程师的考试课程,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公共基础课程当中开设的人文思政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有益的,但是缺少经济类的课程,特别是关于工程经济的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明确要求掌握工程经济类知识。2.专业基础课程中,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当中缺少相关的职业法律法规方面的课程。3.在专业课程当中,我校开设的课程缺少辐射环境污染防治的课程,更关键的是缺少环境技术标准方面的课程。专业技术标准既是工程类专业的知识基础,又是专业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没有专业技术标准,专业知识就无从谈起。不可否认的是,专业性技术标准、规范等在许多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都被忽略了。

三、课程体系修订对策

(一)加强对专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发展很快,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在环境管理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环境法律法规内容丰富且比较繁杂,理解容易,掌握困难。而且,随着环境争端、诉讼的日益增多,本科生应把环境法律法规与标准作为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增加“环境法律法规”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我国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等情况,不仅为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更为其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强对专业相关标准、规范的学习

工程建设标准化是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国际化的必要途径,是组织工程建设的有力手段。[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量的环境工程公司开始承接国际业务,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作为注册环保工程师,熟悉现行的环境工程技术标准、设计规范,不但可以在就业后迅速上手,较好地从事工程设计、实施工作,而且对于保证工程质量也十分必要。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有关的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在公共基础课中适当加入经济类课程

随着我国技术咨询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工程技术行业所需的注册执业工程师越来越要求“一专多能”,注册执业工程师对经济领域的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工程概预算等,在更广泛的经济背景下考量某一工程的可行性已经成为注册执业工程师的基本专业问题。因此,宜在公共基础课程当中适当增加一些工程经济的课程,以拓宽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广度。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工程领域是当前我国社会腐败高发区,工程领域涉及的社会问题较为复杂,工程师如何在其中做到洁身自好,对于自身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恪守职业道德,严肃对待工程质量问题,是所有工程师不可逾越的底线,因此,工程师职业道德修养也应在我校课程体系中予以体现。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新一轮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修订过程当中,应当增设工程经济、环境工程设计规范、环境工程标准体系、工程师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

[ 注 释 ]

[1] 王玉红.关于印发《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EB / OL].www.bjpta.gov.cn / wj / 2005 / grbf200556.htm.

[2] 张焕祯,罗湘南,赵滨燕,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J].环境保护,2003(2):27-30.

[3] 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24-17.

人才培养修订 篇4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特点与问题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和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依据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 按专业对学生培养做出整体设计和规划的教学指导文件, 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和总体设计, 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思路, 涉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 是一所学校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1]。简而言之,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指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2]。

培养方案是一个体系, 包含着育人的全部环节,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操作性, 同时,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和需求的变化, 培养方案也是要经历一个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3], 一般每隔3-5年培养方案都要集中进行修订一次, 也有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坚持“每隔2年小修, 每隔4年大修”的习惯及规律, 以保证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先进性, 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另外, 每所高校的校情不同, 培养目标及规格不同, 指导原则也不同, 培养方案也各具特色。

培养方案有三条衡量评判标准, 也就是必须具有三个适应:一是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二是必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相适应;三是必须与高等教育自身的文化、结构、功能等要素协调发展的要求相适应[4]。

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执行过程中, 尽管不少专家、学者对培养方案的内涵、特点等颇有研究,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与提高。

(二)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培养目标定位方面, 一些高校往往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甚至有些高校在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和毕业要求上是针对绝大多数学生, 而在实际的教学组织实施中却只是针对少数个别学生, 缺乏对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导致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结果不对应, 对学生分类培养和指导流于形式或只是停留于口头上, 因此, 培养类型单一、一刀切是高校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的问题, 定位不清是最常见的问题。

2. 课程体系有待整体优化提高。

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不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是培养方案存在的最大问题, 包括课程体系与结构紊乱、课程设置先后顺序矛盾或衔接不当、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或重复等。例如, 在课程设置中, 理论课程设置为选修课, 而与此相对应的实践课程 (课程设计或实验) 却设置为必修课, 这虽然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低级问题, 但却对整个教育培养环节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和干扰, 不仅使学生选课产生困惑, 还给教学管理增添负担, 以至于严重影响管理工作效率和培养方案的执行效果。

3. 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矛盾。

目前, 各个高校普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允许学生自主选课, 且选修课比例越来越大, 甚至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也沦落为选修课。其实, 实行选课制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尊重学生自主权的同时, 也增添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部分学生在选课中存在的避重就轻的倾向, 致使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保障性受到很大冲击, 一些被列为或设置为选修课的专业骨干课程很难保证学生全部修读, 因此, 在培养方案修订时, 协调和核定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最头痛和纠结的问题。

4. 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深入推行, 国内不少高校都实施了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但值得关注的是, 我国高等教育所推行的通识教育发展至今, 越来越受到专业教育的挑战, 用人单位或研究生教育普遍感到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下降,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过分强调或忽视某一方面都会引起不同教育分歧与利弊, 协调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正是培养方案修订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两难问题, 也是许多高校重点研究和关注的教育课题之一。

5. 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在国内高校的培养方案中, 存在“两高两低”情况和“两重两轻”现象。所谓“两高两低”就是培养目标定位高, 培养要求高, 实际办学水平低, 教学能力低;尽管学校目标远大, 志向高远, 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标定位、培养要求与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平、实力等存在较大差距。而实际上, 学校因办学条件及水平的限制无法完全达到培养的目标要求, 有可能引起或导致教学活动与培养方案存在两张皮现象, 执行过程不得不大打折扣, 使培养方案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另外, 培养方案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环节协作配合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否则, 不管蓝图设计有多么宏伟、完美, 如果没有按照标准执行实施, 也只能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想象中, 因此, 教学组织实施不到位, 执行不力, 监管不严是培养方案不能很好落实、打折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培养方案的“两重两轻”现象, 重理论轻实践, 重修订轻监控。即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践教学;重视培养方案的修订, 轻视教学组织及运行过程的监管。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误区、重点与难点

(一)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误区

在培养方案修订中, 不依据自身的办学水平、能力、实力确定培养目标, 而盲目模仿国内外名校的培养方式和模式, 对培养目标定位常常趋向于“好高骛远”, 培养目标虚高现象是培养方案修订中的最大误区, 趋同性、盲目性和玄虚性是培养方案修订中最常犯的错误。

1. 趋同性。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兄弟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包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是尽力靠近或接近名牌高校, 千方百计缩小差距。其实, 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寻求有效方法和措施, 这本无可厚非, 但不立足本校实际, 而只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变化, 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久而久之, 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就形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 丢弃了各自本身应有的特色与亮点, 雷同和相似之处越来越明显, 这就是培养方案修订中的趋同性误区。

2. 盲目性。

在培养方案修订中, 一些高校不认真总结办学成功经验, 不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抛开自己多年的办学优势以及长期积累的经验而不顾, 而是热衷于赶潮流、跟形势, 盲目效仿或迷信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办学模式, 甚至把外出考察视为灵丹妙药, 依据个别人短短几日的调研考察就盲目下结论, 不切合实际地生搬硬套, 这就是在培养方案修订中的盲目性误区。

3. 玄虚性。

一些高校为了显示出一定的水平和高度, 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置定位都很高, 力求达到全面与普适, 概括性极强, 表述抽象, 故弄深奥玄虚, 艰深晦涩, 既缺乏针对性, 又使人费解, 不但遮蔽并影响了培养方案的真正意图和执行效果, 而且也不便于在实践中遵循和运用, 这就是在培养方案修订中的故弄玄虚性误区。

(二)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点与难点

在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 培养目标占主导地位, 培养类型的明确定位是修订工作首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后,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厘清课程边界无疑是修订工作的核心内容, 也就是说, 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是修订工作的重点。同时, 把人人成才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培养方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实施分类培养和指导是新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难点, 但这更是家长的期盼和社会的需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修订主线并围绕主线协调处理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修订工作的另一个难点, 平衡与协调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必然面对的难题。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与思路

(一)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

1. 三位一体及整体优化原则。

在对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与体系设置方面, 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坚持三位一体并找准各自在专业教育培养中所对应的位置、作用和地位的同时, 还应树立整体优化的观念, 整体优化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环节及教学安排的整体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等三个方面。在整体优化时, 借助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课堂信息量很关键, 否则, 就难以适应教学课时日益减少与知识信息日益庞大的矛盾局面。

2. 四位一体及分类培养原则。

在培养目标体系中, 应坚持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整体优化原则, 避免偏颇或极端, 避免传授模式过于僵化死板, 不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考虑学术精英型、复合型、应用型等多样化分类培养原则,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切忌形式单一或一刀切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 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专业底蕴、学科支撑等相对应, 在坚持和遵守教育部本科专业规范的同时, 还应兼顾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行业规范。

3. 课程体系支持原则。

无论是选修课与必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通识类课与学科类课都必须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构建课程体系结构、课程类型、学分比重及教学组织,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 防止课程设置不当对培养目标造成负面效应。

4. 学分总量与模块分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所修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在培养方案制定时, 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读符合毕业条件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这就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所采取的学分总量控制与各知识体系模块分项控制相结合的毕业出口控制原则。

(二) 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在培养方案修订中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及修订意义, 掌握并深入研究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 把握修订主线条很关键;加强课程整合优化, 依据大众化高等教育特点和规律实施分类培养与指导很重要。另外, 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不只是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的变化, 而是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全方位的升级改版, 因此,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不仅给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也对教学组织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挑战和考验, 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是贯彻落实新一轮人才培养蓝图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必然要突破原来固有的单一管理框架, 探索建立符合现代灵活弹性学制的立体式教学管理模式才能符合和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坚持多元化分类培养是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关注的焦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 人人成才的观念始终是高等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大理想, 在高等教育领域, 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分析学生成才规律, 并清醒地意识到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多元化分类培养和指导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实施多元化分类培养无疑是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议题和主题。

2. 熟悉掌握行业规范与国家教育标准对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至关重要。

培养方案修订不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且也是保证培养质量和效果的一种措施。修订前, 外出调研、召开研讨会、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修订、邀请兄弟院校专家评审等都是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步骤;同时, 掌握行业规范和国家教育标准、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趋势、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等对于培养方案的修订至关重要, 是完成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 行业规范与国家教育标准不仅是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南, 也是修订工作的重要凭证和依据, 据资料分析及实践工作经验, 在我国目前培养方案的毕业额定学分中, 各类课程之间也有一个大致的衡量尺度和标准, 其中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学分比例大约为4:6, 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学分比例大约为3:7, 有不少学科专业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学分比例大约为7:3。

3. 配套完成相应的说明材料有助于培养方案的正确落实与执行。

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执行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教学组织管理作为培养方案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如同某项工程的设计图纸, 要想很好的执行和落实, 必须首先制定好与之相配套的施工图、路线图和说明书, 把较为抽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具体化, 以便于老师、学生、管理者、监控者等不同角色人群都能够准确掌握培养方案的意图、规格要求、教学环节和实施过程, 也便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课方案及学习进程, 构建符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知识体系。因此, 修订培养方案很重要, 配套完成对应的说明性和解释性材料同样很重要, 换句话说就是, 配套完成相应的辅助性说明材料有助于培养方案的正确领会、落实和执行。

参考文献

[1]孙振国, 段先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1) .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12, (3) .

[3]李子华.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7) .

人才培养修订 篇5

为了全面推动我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创造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良好条件和成长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扶持跨世纪优秀骨干教师,带动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根据《甘肃省中小学跨世纪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国家、省、市《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区中小学教师人才队伍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选拔范围

区级“骨干教师”选拔对象为全区在编在岗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选拔工作坚持公平公开、统筹协调、宁缺毋滥的原则,每两年举行一次。在同等条件下,长期坚持在农村教学一线,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可适当放宽条件,优先选拔。

二、选拔条件

(一)必备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作风端正,务实创新,团结协作精神强;

2.教育教学效果好,教书育人成绩优秀,所任学科教学成绩在全区或本校(直属中小学、幼儿园,乡镇中心学校)名列前茅;

3.农村工作经历5年以上(幼儿园教师可适当放宽),大专以 1 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达到《甘州区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参考标准》规定中的工作量标准;

4.具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考核均在合格等次及以上;

5.近十年内在区级以上优质课、示范课评选中获一等奖或二等奖1次;

6.无违反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规定的行为。

(二)业绩条件:

近三年内具备下列条件中四项:

1.获得区级以上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项;

2.从事艺术类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人在教育、体育、文化部门主办的汇演、会展或比赛中获市三等奖或区二等奖以上奖项1次;

3.特长生、优秀生培养措施有力,指导学生参加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科技评奖活动中获奖;

4.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成绩突出。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指导性较强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

5.本人主持的课题有1项获得区级以上奖项(含区级)或通过市级课题鉴定;

6.有效指导和积极帮助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结对、指导的教师在区级以上优质课评比或教学比武中获奖;

7.在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或区级教师培训中承担过2次以上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或讲座、报告、指导等任务;

8.坚持写教学反思与教育叙事,有自己的网络博客,擅于总结并有一定的教学思想。

三、选拔程序

(一)个人申报。对照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报,报校(园)进行综合考核。

(二)初审考核。学校(园)根据申报人员提供的业绩材料进行严格审核,符合推荐条件的确定为拟推荐人员。通过在教职工民主测评和教学技能测试对拟推荐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定量评分。其中,民主测评满意度未达到80%或教育教学技能测试评分未达到85分以上者取消推荐资格。

(三)确定上报。学校(园)确定本校推荐人选,并将推荐报告(说明民主测评及技能测试考核情况)、事迹材料、相关证明材料上报教育局复审。

(四)资格复审。教育局工作人员对校(园)推荐人员相关业绩、证明资料进行严格审核,拟定人选。

(五)公示确定。教育局对符合甘州区“骨干教师”选拔条件的拟定人选进行公开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确定。

四、管理工作

(一)履行职责

被确定命名的甘州区“骨干教师”必须履行以下职责: 1.关心教育发展,了解师生心声,积极为教育事业和学校建设献计献策,为学校科学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每年向学校提交1项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或建议。

2.带头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线,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3.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每年认真阅读教育理论专著2本以上,撰写较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或随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

4.积极承担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教师培训和送教支教任务。积极参加区内外重要学术讲座、经验交流、学习考察活动。每年至少承担1-2次示范课、观摩课任务或经验交流等。

5.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组织或主持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实施和教学实验,领衔承担研究项目。每至少撰写一篇能够集中反映个人教育思想或教学特色的教学反思、专业论文或科研报告,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6.承担青年教师培训培养任务,有明确的帮扶对象或结对伙 4 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传、帮、带”活动,2-3年内培养和指导至少2名青年教师,制定详实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且有明显效果。

(二)管理与考核

1.甘州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由区教育局和各校(园)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考核。各校(园)建立骨干教师档案,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考核、业绩情况等归档保存,及时跟踪掌握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认真做好“骨干教师”动态掌控、汇报工作。凡遇“骨干教师”违纪违规、工作调动、职务调整等重大事项,应及时向区教育局汇报。

2.紧紧围绕师德表现及履行职责情况,校(园)每对骨干教师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评,区教育局每两年组织考核小组对“骨干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考核。合格者,继续履行骨干教师职责,享受相关待遇。不合格者,取消其骨干教师称号和待遇。

3.建立“骨干教师”一票否决制度。确定的骨干教师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其称号和待遇:

①在选拔、考核中经查实弄虚作假的;

②有违法违纪行为,或违反校(园)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 ③违反师德师风有关规定的; ④履职考核不合格的;

⑤擅自离职或任期内调出本区教育系统者;

⑥有违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一票否决的其它行为。

(三)培养与提高

1.注重在各层次、各学科教师中挖掘人才、培育优秀,遴选思想政治素质良好、专业基础理论深厚、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教科研和管理能力、教学实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拜师结对、跟踪指导等途径,多方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搭建施展平台,大力开展中小学骨干人才培训工作。

2.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规律,实施多元、开放、互动的骨干教师培训。坚持在职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高级研修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定期研讨与跟踪指导相结合,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观摩考察、学习培训,为骨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改探索,不断提升骨干教师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教师论坛、学术报告、经验交流及上公开课、示范课等促进骨干教师再学习、再提高,带动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相关待遇

确定命名的甘州区“骨干教师”享受以下待遇:

(一)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各类先进、优秀或省、市级“骨 6 干教师”。

(二)同等条件下,在选拔任职、评聘职务、岗位设置中优先。

(三)优先参加校(园)及上级部门组织的教育考察和学习培训。

(四)优先配备教学及教育科研设备,优先改善“骨干教师”工作条件。

2017年高考“考纲”修订 篇6

通知提及“为贯彻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全面总结考试内容改革成果,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实现2020年高考改革目标做积极准备,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升教育考试质量的重要举措。

也就是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考试中心组织专家修订、审定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对2017年高考各科考试知识点均有删减,值得每位备考考生注意。

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

主要修订内容

一、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今年高考前就提出,高考试题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二、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

三、调整考试内容。

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比如,语文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呼应中学教学的意见;数学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物理将模块3-5列为必考,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

人才培养修订 篇7

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当前, 由于国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改造、房地产等项目, 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显示, 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能找到工作, 工资2000元左右。但学生普遍反映, 工作初期很是茫然, 到工作岗位后好像什么都不懂, 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跟实际工作差别很大, 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多没用, 有用的又没有学精, 有些还根本没有接触过。建筑类用人单位反映, 现在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不尽人意, 好像什么都不懂, 必须从头开始培训, 培养得差不多了, 又好高骛远, 一走了之, 要想找个合适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真不容易, 但工作确实需要人, 不得不以次求之。

上述现象表明, 我院根据现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 抓住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 建设好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创造品牌专业, 很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 对我院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二、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18项内容:⑴人才培养目标;⑵招生对象与学制;⑶人才培养规格;⑷毕业要求 (毕业证获取要求, 职业资格证要求) ;⑸人才培养模式;⑹面向岗位 (群)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⑻实践教学体系;⑼专业核心介绍;⑽各学期时间分配表及进程计划表;⑾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表;⑿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 (分) 比例统计表;⒀其他培养措施;⒁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⒂专业教学队伍;⒃校内外实训基地;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意见;⒅学校各级有关人员的签字。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 (修) 订

1. 学校制定并颁发《关于制 (修) 订各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原则意见》应包括的内容: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及相关说明;有关具体规定和要求 (如课程编码要求, 归属要求, 精品课程, 多媒体教学, 网络课程,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教材, 考试考核, 学分计算等) ;附表等。

2. 人才培养方案制 (修) 订流程

(1) 调研;

(2) 分析调研材料;

(3) 学习“原则意见”;

(4) 专业带头人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草案) 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草案”, 提出修改意见;

(6) 专业带头人修改草案;

(7) 再讨论再修改后形成讨论稿上交学校教务处;

(8) 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9) 专业带头人根据《原则意见》再修改后定稿实施。

四、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1) 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

(2)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原则;

(3) 适应学生智能特点的原则;

(4)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的原则;

(5)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6) 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 (群) 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

2. 调研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我们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走访与座谈, 了解到建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爱岗敬业、勤奋务实, 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脚踏实地、安心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善于观察总结, 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并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在知识层面上, 能识读施工图纸、能完成定位、放线等施工测量任务、能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建筑CAD软件完成工程项目资料数据整理、熟悉施工的全过程并能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能做好质量、进度和一般的成本控制工作并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 我们还同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保持不断线联系, 定期不定期地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 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及时帮助出谋划策, 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我们反映, 我们及时加以改进工作, 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

通过对行业、企业、学生考察和调研,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青年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验, 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教师等问题需待逐步解决,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大培养力度;现有的校内实训场地与实训设备还没有充分利用, 还需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完善改进;同时, 校企合作虽然已经开展, 但深度不够, 范围不大, 需要进一步把建筑类企业先进技术与标准、工作内容、工作经验等引入教学过程。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 结合建筑行业的特性 (季节性、建设周期长) 还需进一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 结合当前建筑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 进一步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建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新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压缩了公共课所占的比重和课时, 增大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和课时, 构建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素质与能力课两个组成部分。基本素质与能力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选课;职业素质与能力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围绕学生的职业知识、素质、能力进行构建, 使学生能学到更多更宽广的知识, 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技巧。其重要修订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公共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公共课程严格按教育部的要求执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考试课, 共48学时, 全部为理论教学, 安排在第一个学期;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考试课, 共96个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 另外以讲座的形式授课40学时, 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体育与健康为考试课, 共112学时, 安排在第一、二、三和四共4个学期, 按每学期14周, 每周2课时计算, 该课程原培养方案是安排为56学时, 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完成, 每学期28学时, 从这一变动看出增大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为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强健体魄打好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为考试课52学时, 理论和上机实训各占26学时, 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 这门课课时有所压缩, 原方案是64学时, 要求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则可;大学英语为考试课在新的方案中由原4个学期的学习共240学时压缩为第一和第二学期完成共120学时, 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形势与政策为考查课, 这门课由原来的课程讲授改为讲座的形式完成;原方案普通话课程改为表达与交流课程, 由原来的28课时增加到56课时, 要求学生除了会说普通话以外, 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写作表达能力。从新方案和旧方案的比较可见, 公共课程的总课时压缩, 但拓宽了知识范围, 效果反而增大, 为后面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打下基础。

(2) 专业必修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 高等数学 (考试课, 96学时, 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原为建筑工程制图, 进行了知识扩充, 由考查课改为考试课, 提高其学习要求, 共88学时, 分2个学期完成, 第一学期60学时讲授基本识图与制图知识, 第二学期28学时讲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识图与制图) , 将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3门课程合并为建筑力学一门课程 (考试课, 60学时, 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 、建筑材料与检测 (原为建筑材料, 考试课, 60学时, 增大了材料检测内容的实践课时) ;工程测量 (原为建筑工程测量, 考试课所学内容进行扩充, 64学时, 安排在第二学期完成) 、建筑CAD (为考查课, 56学时, 原来安排在第三学期改到第二学期完成, 主要为完成工程测量课程数字化成图作基础) ;原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课程合并为建筑结构一门课程 (为考试课, 共108学时, 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 ;其他专业必修课变动不大。专业必修课调整后为学生后面专业限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专业限选课程。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学而不精的问题, 新人才培养方案特设置了3个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 要求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来专攻。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和工程监理方向。根据专业方向分别设置相应的限选课程, 如,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方向设置有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4门限选课程;建筑工程造价方向设置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施工组织3门课程;工程监理方向设置有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进度控制课程设计、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4门课程。同时还要求每位学生参加相应方向的毕业顶岗实习, 让学生学有专攻, 毕业后能“下得去、做得下”。

(4) 专业任选课程。考虑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任职历程, 将来需要通过一级或二级建造师的考试才能获取做项目经理的资格, 特设置了与建造师考试相关的还没有讲授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如建设工程经济 (60学时, 安排在第三学期)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36学时, 安排在第三学期) 、钢结构 (36学时, 安排在第四学期) 、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60学时, 安排在第四学期)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36学时, 安排在第四学期) 等5门课程, 这些课程全为考查课程, 为以后参加建造师的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

(5)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此新人才培养方案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设置, 一方面大部分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学时, 另一方面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由原来的“2.5+0.5”模式改为“2+0.5+0.5”模式, 即由原来的两年半理论学习加半年毕业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为两年理论学习加半年单项综合能力实践再加半年毕业顶岗实习。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至于一筹莫展, 很容易进入顶岗实习角色, 同时还可以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习所接触到的工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束语

在深入调查咸宁市建筑行业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和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 本着服务于学生, 着眼于学生,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 特修订了合乎实际的新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利于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面更为宽广, 就业机会更多, 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根据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分析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征、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和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精神, 按照“实践性、够用性、职业性”的原则,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制 (修) 订流程等方面入手, 修订出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修订

参考文献

[1]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9

人才培养修订 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冲突,选择

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相应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思考集成。培养方案是学生培养过程的根本总纲,更决定和反映了学校总体人才培养战略和质量的实现。

一、培养方案修订的冲突

( 一) 修订理念冲突

一般来说,培养方案的修订通常意味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现行培养方案无法有效达成相应目标的矛盾,但不可否认地是,每一次培养方案的修订都会意味着教学管理和运行模式的改变,甚至需要较大的改革, 如学分制的推进无疑就对传统学年制的教学运行提出了挑战。由此,培养方案修订首先就出现了是基于教学运行的阻力小抑或是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两大基本导向冲突。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是否有正确的理解和深度思考,例如: 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观的理解,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自身学校当前和今后持续发展问题等。

( 二) 修订视野冲突

众所周知,不同培养层次的培养方案有着本质区别, 其原因在于学生培养规格的巨大差异,这就导致了课程设置、学分安排、实习内容等差异,但近年来屡屡受到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表现在同层次以及不同层次学生职场的同台竞技,也促使了用人单位对学生学历层次观念的改变,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到部分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学生培养规格上出现模糊,似乎有本科专科化、本科职业化的倾向,出现了在培养方案修订中的基于培养上手能力快的学生还是培养具有长久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和改变了人才培养本身的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教学环节设置的方向和原则。

( 三) 教学环节选择冲突

专业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等环节,为使各培养环节的衔接更为合理与科学,各专业纷纷基于相应的原则来分布和调整课程名称、学分、学时、顺序等诸多内容,这也就出现了传统上讲的公共课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与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冲突,还包括一些随时代发展而需要增加和强化的内容如何实现,如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等,其中的根本在于对培养方案修订的宗旨和出发点是如何理解和实现,是基于专业本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就业岗位、未来发展潜力考量还是优先于其他因素,由于其直接决定了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度,无疑成为培养方案修订中最为显现的冲突。

( 四) 修订模式冲突

培养方案的修订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工作量,由此,修订模式是基于本学院、本教研室、本专业教师讨论修订为主还是基于先调研、请外审专家、企业参与的开放协同模式进行,无疑成为培养方案修订中的第四大冲突,之所以有这种原因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学校培养过程的自体系与对专业社会需求的尊重之间的理解,前面固然省时、省力,后者则需要更大的付出,必须要说明的是,开放修订培养方案的效果还取决于调研的深度、广度以及对需求的转化吸收程度。

( 五) 评估过程冲突

由于培养方案的修订本身并没有统一和明确的量化标准,因此,如何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如何衡量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质量,如何在培养方案使用前来监督和评价其效果等问题是确保培养方案修订过程的重要一环, 培养方案的组织者虽然可以对形式进行审查,但囿于自身专业等局限,通常无法对全部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做出评判,那么,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并组织答辩、评审、是否可以督促和提升修订质量? 基于此,谁来衡量修订过程的进步和科学便成为修订中的另一个冲突,这也带给我们另一个思考,是要质量还是尽快完成工作? 甚至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应该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

二、培养方案修订的选择

( 一) 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的新内涵

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立足办学实际,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行业发展态势等,坚持内涵式发展,强化“应用能力是基础,创新能力是核心,就业能力是关键,创业能力是目标”的富有新内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对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和能力的探究,不断提升质量和彰显特色,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 二) 积极谋划递进的职业能力学习平台

客观上说,本科人才的培养层次要高于专科和职业技能层次,在强调扎实基础功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1 + 2 + 1”三段式( 即1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2年的专业课程学习,1年的岗位课程及技能学习) 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一链( 能力形成链) 、两堂( 校内、校外两个课堂) 、三对接( 培养理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三个“无缝对接”) 、N节点( 关键育人节点) ”的立体思路( 简称“1 + 2 + 3 + N”) ,力求打破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期待与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的“两条平行线” 现状( 类似“1 + 1 = 0”) ,推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创新,最终达成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帮助学生实现成才的梦想。

( 三) 精心设计递进式课程与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单元,其排列组合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与能力形成的效果。一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将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与核心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积极组建核心课程模块( 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岗位方向模块等) ,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基于此,构建国家、省级、校级等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大力建设一批优质课程群,形成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能力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应该基于以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培养为核心来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课时上进行相应改革,将论文、实习、实训、课外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调研等形式有机组合,实现“三个课堂”有机融合,构筑科学合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 四) 努力构筑动态的培养方案修正机制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等原因,客观上很难实现一版培养方案使用多年,基于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应该经过科学的审订程序,以开放、协同的心态接受各方意见,其中的调研( 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在校学生、同类院校等) 、提炼、讨论、审核等环节必不可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构建一个动态调整机制: 一是培养方案的较大幅度调整,即课程设置结构、学时、学分等进行较大改变,这种调整应该经过相当慎重的考虑后再进行; 二是培养方案的微调,在不改变总框架的情况下,可适时调整部分课程设置的前后关系、增删少量具体课程等教学安排。

( 五) 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修订评判机制

人才培养修订 篇9

1 修订背景与依据

1.1 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护理专业的发展本身也要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护理人才需要。

1.2 护理用人单位调研结果分析

1.2.1 调研对象

我校利用2010年、2011年两个暑假组织护理骨干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江苏省13个市32个县区40家医院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9家, 三级乙等医院6家, 二级甲等医院15家。

1.2.2 调研内容

医院规模与就诊情况;护理人员学历分布;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情况;医院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医院未来三年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医院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等。

1.2.3 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对医院进行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486份, 回收有效问卷472份, 有效回收率97.1%。

1.2.4 调研结果分析

未来3年, 医院对拟聘护理职位的学历要求以本科及高职为主, 比例分别为55.2%和38.4%。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素质的要求第一是责任心, 占88.4%;第二是吃苦耐劳, 占70.2%;第三是化解压力与承受挫折, 占60.1%。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知识的要求排位第一的是专业实践知识, 占80.8%;第二位是基础理论知识, 占72.4%;第三位是相关专业知识, 占65.0%。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能力的要求排位第一的是沟通能力, 占90.2%;第二位是专业技能, 占84.6%;第三位是协同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均占78.7%, 其次分别为学习能力67.2%、文字表达能力60.4%。

1.2.5 调研分析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我校连续两年的调研结果分析与余菊芬[1]调研结果有相似之处, “用人单位对护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仅仅是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还建议学校加强对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 加强职业风险意识教育, 加强法律法规课程知识的学习,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慎独精神的培养等”。根据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建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 强化对护生沟通能力、实践技能、人文素质的培养等。

1.3 护理行业专家论证建议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 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因此, 我校每年暑期都会召开行业专家论证会, 充分吸取行业一线专家的建议。综合专家提出的建议, 总结如下:目前学制科学, 优势明显, 建议为使最后半学年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可行性, 可增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安排;在课程设置中将职业的认同感、沟通能力、护理程序的应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建议增加“问题设置”教学法;专业教师应经常深入临床, 了解临床最新发展动态, 与临床实现最大限度地接轨;建议将人际沟通课程后移, 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收集整理临床护理中常见突发沟通事件的应对措施, 发挥人文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建议加强人文与综合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拓展服务能力。

2 主要修订内容

2.1 明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专业课程设置起决定性作用, 我校修订后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调整部分课程设置

尽管很多关于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结果显示:许多学校都增设了人文社科课程, 如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与法、人际沟通等[2]。但我校连续两年调研结果显示仍存在部分护生实习期间及毕业后人文素养、沟通能力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现象, 分析原因可能是过去的护理人文类课程偏重学科体系, 对护生的能力训练不够, 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因此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大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力度, 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讨, 使文化基础课程能充分发挥其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服务、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加人际沟通、信息技术的课时数, 在专业课程中增设护理礼仪、护理工作制度等与临床接轨、为临床服务等实用性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增加“护理文化”、“临床思维”、“护理信息技术”、“护理职业安全与防护”等与临床护理岗位密切相关的培养护生工作能力的课程。

2.3 坚持与完善“3.5+1+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5+1+0.5”模式即3年半在学校进行理论、实践学习, 在1年毕业实习后, 护生再回学校进行半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我校自2003年开始试行至今, 几年的实践证明此模式存在的优势有:有利于护生专业思想的树立;有利于护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便于医院安排毕业实习;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明显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前3年半学校教学难度增加;最后半学年学生管理存在困难;用人单位的要求与学生在校的学习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我们在坚持此模式的基础上, 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以下解决方法: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职业特点淡化学科体系, 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最后半学年为适应国家执业护士考试改革, 主要辅导学生的执业护士考试, 就业前的岗位培训, 如护理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的学习讨论。学习目标明确了, 学生的管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部分用人单位已经与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 要求学生在岗工作的情况,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人性化服务, 如每年我校学生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业人数较多, 一般达到50人左右, 且这部分学生成绩、综合素质都较高, 通过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此医院地理位置与我校毗邻, 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单独编班, 利用休息时间对其进行执业护士考试辅导答疑。还有些医院, 如长海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我校则通过网络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2.4 突出与强化实践技能教学

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继续加大实践技能教学力度, 增加实训课时, 在考核中坚持专业技能单列考核, 凡技能考核不及格者不得参加专业理论考核;护生毕业实习前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 进一步强化护生的实践技能。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我校还明确了护生见习、实习的时间, 从而真正做到了强化实践技能教学。

3 讨论

3.1 以就业为导向是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遵循“以素质为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护理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主动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 提高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是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而非理论型科研人才, 因此, 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应及时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增设人文课程等, 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教学改革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关键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彻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 高质量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进行教学改革。“五年贯通、高等、职业”是五年制高职的3个主要特征, 只靠书本到书本的课堂教学, 肯定不能适应企业用人单位需求, 学校、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更多操作机会, 尽早接触岗位实际。专业教师应深入临床一线, 了解临床最新发展动态, 积累实践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此开展的教学会更生动、直观、形象、实用、易掌握。我校自2007年起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60天, 2011年暑期我校首次选派了11位专业教师到江阴人民医院进行近一个月的集中实践。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理实一体、目标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构建体现职业教育最新理念的课堂, 使教学贴近岗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3.3 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

卫生职业岗位是直接为人的健康服务的, 需要有较全面的人文修养, 包括语言文字修养、人际关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艺审美修养、文化传统修养等。因此, 我校开设了人际沟通、护士礼仪、形体训练、心理咨询、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卫生法规、医学伦理等显性的和隐性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环境中那种隐含在各种人、事、物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常规教育中注重把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中, 利用每年“5.12”国际护士节拓展第二课堂, 采用主题班会、护士礼仪展示、个人才艺表演、英语口语演讲、医学知识竞赛、知名护理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菊芬.市场调研结果对高职护理教育的启示[J].时代教育, 2010 (2) :141.

人才培养修订 篇10

1 滨州医学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

1.1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本土化发展的趋势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GMER) , 是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针对教学效果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基本标准, 旨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它对教学过程不做规定, 尊重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 承认各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多样性, 允许各校按自己的需要增加要求和内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制定, 体现了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同时也关照了医学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为世界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平台, 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可、采纳。而我国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坐标体系中, 主动靠近甚至超越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是提升我国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必然要求。为了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接轨, 国内的医学教育专家王德炳等做了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 并公开发表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加快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本土化发展的进程, 修订符合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1.2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要求

医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从事医疗卫生保健的专门人才, 为了保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运行, 确保育人质量, 国内已经形成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办法》 (试行) , 认证工作也已逐步展开。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形成符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1.3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教学评估之后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GMER, 对照我校现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分析认为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滞后,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素质、交流沟通技能、信息素质等现代素养重视不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为此, 需要制定一套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学校内涵建设大局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1.4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诉求

医学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专业教育,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医学的崇高使命决定了对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特殊要求。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牢牢掌握现代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 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 而且要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医学专业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社会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2 滨州医学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可行性分析

领导重视。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质量, 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12345”的发展战略,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 学校着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推进内涵建设, 学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

教学管理体制到位。2007年学校深化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了由分管教学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管理的校 (院) 两级教学管理体制,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顺了教学管理关系。

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长期以来, 我校传承了青岛医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 积淀了严谨、求实、创新的教育理念, 重视对学生进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思想基础。

具有优良的教学条件与充足的教学资源。目前,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8亿元,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9, 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为188万册;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 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 教学医院、实践教学医院60余所;学校现有教师648人, 其中教授为85人, 副教授为220人, 博士、硕士学位人员为358人;2008年上半年学校建设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引进了2, 500多门网络课程, 拟在3年内自建200门网络课程。教学条件建设和资源建设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奠定了师资和物质基础。

3 滨州医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作为医学专业人员,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有吃苦奉献的精神, 还要有精湛的医术, 即德才兼备。而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 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与临床脱节, 学历与能力脱节, 临床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人文精神缺失, 科研意识不足。因此, 医学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 保证人才培养, 必须在实践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1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整体思路

针对我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 以专业认证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形成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即新的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为基本方针。

3.2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我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是明晰“三个统一”, 加强“两大培养”, 突出“一项技能”。

明晰“三个统一”的育人理念。即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统一, 使学生既具有宽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使学生既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科学态度, 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医学不仅是科学, 更是人学, 直接关乎人的生命权与发展权。培养具有“仁心妙术”的医学专业人才是医学教育之鹄的。改变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尴尬境地, 推进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比翼双飞”亦是此次修订的一个着力点。

加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操作能力薄弱的矛盾, 在基础阶段 (从入学教育开始) 通过参观医院、参加医务劳动和社区医疗实践等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了解临床;在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临床机会,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特点及与现行培养方案相比的主要变化

培养目标由“单一”到“三维”。在培养目标上, 新的培养方案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学生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掌握科学的方法, 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 其具体目标分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取向的变化, 即由原先强调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单一维度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职业素质及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三维目标, 在目标制定上更为具体与细化。

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到课程群的搭建。课程设置上, 现行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限选课, 课程门类较少, 开设质量不高, 新方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压缩必修课, 扩大选修课, 并搭建了多类课程群。

为加强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学习, 新增设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OSCE考核、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等内容, 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并通过参观医院、参加医务劳动和社区医疗实践等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使学习内容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增加了相关的人文、社会类选修课, 开展与医学有关的法律、法规等专题讲座;针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开设循证医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课程, 并通过名师讲坛、撰写文献综述训练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新的课程群的搭建从多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次修订, 充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引导, 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改革;强化了后期教学管理, 增加了临床见习、实习的时间, 构建了完整的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毕业时增加了临床毕业技能的考核, 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②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课程设置的变化体现了知识观的变革。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用整体的知识观和动态的知识观来看待知识, 将组织胚胎学和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实验整合为形态实验学, 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整合为机能实验学, 使教学内容相对优化, 更接近医学教育的学习规律。③注重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并根据医学教育的性质, 积极探索PBL、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思考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后续工作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是“纸上谈兵”, 最终要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运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系列的配套改革。如:根据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定工作;制定新增课程的师资建设计划;教材选用工作;制订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使实验、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时间和效果上的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等。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 但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谨慎为之。

摘要:以医学教育新标准为背景, 审视滨州医学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分析修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整体思路, 并进一步阐述了新修订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地方院校,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2 (2) :1-5.

[2]易露茜.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推动医学教改革创新[J].医学教育, 2004 (5) :3-5.

[3]欧阳若芸, 蒋云生.从“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谈临床教育的改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22) :153-155.

刑法修订的取舍之道 篇11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这是1997年中国大规模修订刑法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改,也是新刑法颁布以来首次提出减少死刑。

本次刑法修正案明确取消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盗窃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同时规定,对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此一修订引起民众广泛关注。此次减少死刑罪名,首要原因也许是适应国际法。中国已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要求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且只适用于最严重的犯罪。而中国现有《刑法》的刑罚条款共规定了68个死刑罪名,相较之下过多。同时,在现实中,有些死刑罪名较少适用或基本未曾适用过,也完全可以取消,改为更为合理的有期徒刑。

这样的变革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的法律向着更为人道主义的方向演进。古代中国刑法的传统整体架构是由法家奠定的,当时的法律就是刑律。法家相信人性本恶,每个人随时准备为非作歹,相互伤害。政府必须制定严刑峻法,并且最为严厉地执行,才有可能震慑民众,维持基本社会秩序。这样,法家设计的刑律体系就设定了诸多严酷刑罚,包括肉刑、及众多死刑罪名。

这种刑治观念在现代之初就遭遇严重冲击。清末制定新式法律,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清理刑律中的各种肉刑,减少死刑适用范围。

不过,网民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网民几乎一边倒地反对这样的修订。其理由主要是,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平的现象很多,因而需要严厉打击犯罪活动。人们相信,死刑具有威慑力,废除死刑就是纵容犯罪。

这样的信念正是法家的传统信念,但这样的信念其实并不能成立。《盐铁论》中就记载汉代贤良文学反对严刑峻罚的理据:“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今废其纪纲而不能张,坏其礼义而不能防。民陷于网,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发以毒矢也,不尽不止。”

翻译成现代话语,这段话意思就是:法律,尤其是刑法,只不过是实现优良治理的工具之一。而且,它不是主要的工具,主要的工具是社会健全的道德伦理,和合理的政治、经济、司法等制度安排。假如社会成员普遍具有基本道德意识,假如社会各个方面的制度设计较为合理,社会贫富差距不大,那么,整个社会的犯罪自然就会较少。相反,如果制度不合理,道德伦理秩序崩溃,则犯罪率必然会比较高。但这个时候,社会基础已经溃烂,动用严刑峻法同样无济于事。按照儒家的构想,要重建优良的社会秩序,需要回到道德建设、制度改进上。

海外有不少经验研究也已经证明,死刑不仅无助于减少犯罪,在特定情况下,反而可能导致犯罪分子更加残忍,并在第一次犯下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罪之后,破罐子破摔,连续犯罪。因此,减少死刑名目,并不会纵容犯罪,不会对社会秩序构成负面影响。不过,《盐铁论》中的贤良文学也提出“法者,缘人情而制”。中国当下的民情并不能接受全面废除死刑,因而,不是废除死刑,而是逐渐减少死刑适用范围,就是一个可取的进路。

但立法者在取舍之间,也应当高度审慎。比如,在审议刑法修正案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委员说,“从国际上看,大多数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犯罪和贪污贿赂罪犯一般都没有死刑”。这一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民众之所以这些年来强烈反对减少死刑罪名,就是因为担心,在众多死刑没有废除的时候,先行废除针对巨额贪污、受贿等官员犯罪行为的死刑,从而事实上把弱势群体置于法律的不公平地位。

立法者应当理解民众的这种担心。如果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目前披露出来的官员之严重贪污受贿行为,已经不属于一般的经济犯罪,而带有滥用权力、严重侵害公共秩序的性质。对这样的行径,不可陡然废除死刑。

人才培养修订 篇12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 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 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 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4) .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3) .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1) .

[4]吕巧灵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

上一篇:基质金属蛋白酶-14下一篇:多边形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