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价值(精选8篇)
现行价值 篇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推动着我国市场的加速扩大, 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 会计准则开始趋向世界发展的脚步, 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策略、进程不断的变换, 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引入适合经济发展的计量属性。因此, 在去年新出来的《公允价值计量》中, 明确清晰的划分了公允价值级次, 让企业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拥有了固定的标准和原则。但在对公允价值级次进行实际应用时, 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本文将根据我国当前的市场情境, 结合国际上的会计标准, 来分析出我国现行公允价值级次应用上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进而为企业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对各机构公允价值级次划分情况进行比较探讨
先分别介绍一下各机构公允价值具体划分, 先了解一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定义公允价值, 他们定义公允价值为:在平等公正交易的原则下, 对经济情况熟悉透彻的当事人自主实行资产对换或偿还负债的资金。他们将公允价值分有三个级次, 第一个级次是在拥有活跃的市场资产或负债下, 它的公允价值依据活跃市场上的价格;第二个级次是指在没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交易双方依据自己所熟知的情景自愿的进行交易, 交易的价格可以参考双方在最近所使用的交易价格或是参考同种类型的资产或负债来作为公允价值;第三个级次还是指在没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但条件上又不能满足上面的两种情境, 就需要实行估值技术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再了解一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定义的公允价值, 他们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明确的市场参与者间的有序交易下, 出售资产所收或者转让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同时公允价值还必须建立在市场参与者对所使用的资产或是负债实行定价的各项假设之上。为很好的巩固原则, 他们将公允价值分成五个级次, 第一级次要求在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必须相同资产或者负债报价在市场中的数据;第二级次是指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对相同资产或者负债报价加上所有种类的活跃度市场中, 对相类似的资产或者负债的报价在市场上的数据, 此类情况除去第一级次所含的数据;第三级次是指除直接观察到的报价以外的市场数据, 将资产和负债表示成李率、价格跳动幅度、失约率、效益线等金融用具;第四级次是指可以印证、观察、合并的市场数据;第五级次是指通过外推内插而获得的主体数据, 在使用第五级次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 应保持公允价值的原始目标, 分析出蕴藏在主体数据中的有关市场的数据, 最大化的避免或消除主体的特定因素, 确保公允价值的正确性、可靠性。我国的公允价值级别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定义公允价值相类似, 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故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综合上文, 通过对各机构公允价值级次划分情况来进行比较。由于中国的公允价值级次与国际的公允价值级次无实质差异, 就以其中之一来进行探讨。以中国公允级次为例, 它是以市场数据位主导而划分级次的, 由浅入深, 将最具可靠的市场数据分为第一级次, 以市场相同资产负债报价作为第二级次, 再以除去一二级次的情况下使用估值进行价值计量作为第三级次。这样的划分真正顺应了人的正常逻辑, 从确定到不确定。因此需要有清晰的市场数据来作为依据, 从而显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优越感, 例如美国可以成熟的使用公允价值级次进行计量, 但在中国公允价值级次的使用存在很多的限制, 这都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所造成的。虽说中国有明确推出公允价值级次的规定, 以市场数据为主要计量依据, 但数据有时是不确定的, 故在进行第一二级次公允价值计量时也会运用估值的方法。而美国将市场数据设为公允计量的唯一的准则, 将实际数据有效的贯彻在各个级次里, 他们第一二级次直接使用活跃市场数据, 第三四级次则使用非活跃市场中同类资产负债的市场数据为标准, 而第五级次也是采用市场数据进行估计, 从而降低主观上的干扰。美国对公允价值级次的划分说明了市场数据的影响性大, 级次的选择也是由确定到不确定并且在第五级次的估值计量中, 均将市场数据作为主要的依据。因为市场数据是基于市场而获得的可靠性数据, 而非基于内部无代表意义的主体数据。除此之外, 市场的经济结构的改变也会造成市场数据的改变, 故以市场数据为依据而获得的公允价值较其他更能体现可靠性和合理性。
二、我国现行公允价值级次划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各机构公允价值级次划分情况进行比较探讨, 了解到我国现行公允价值级次划分有着以下的缺陷:由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缓慢造成了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有限。中国市场经济处于弱势的地位, 造成市场成熟的局限性。因此, 不管是对公允价值的任一级次进行分析, 得到的市场数据都是少量的, 造成许多交易中的会计计量项目与公允价值计量混乱, 各种计量项、属性不清晰, 从而导致第一、二级次与第三级次的界定不清楚, 在第一二级次公允价值计量时加入了第三级次的估值技术。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我国现行公允价值级次划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加强在公允价值级次实操观念指引。
现行我国公允价值级次划分准则逐步与国际接轨, 并在新的准则上得以展现, 但在实操过程中,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 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情景、条件都有差异, 企业对公允价值级次意识观念淡薄, 很难对公允价值的三个级次进行把握利用。如投资性房产期末与普通房产两种所使用的公允价值情景、条件是有差异的。投资性房产存于活跃的市场, 普通房产也许会存于非活跃市场。并且房产有不能复制性的特点, 从而导致许多企业使用带有主观思想的估值来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而忽略了第一二级次的计量条件和标准。
对此, 可以通过建立公允价值级次使用指南对企业进行指导。公允价值级次的运用目的是对于不同资产负债, 依据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存在形式, 计量出实质性、可靠性、公平性的价值。为达到目的, 企业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是应按照公允价值各级次实行的条件来一一进行判断, 按照从一级到三级的顺序, 来决定是否满足, 不满足条件则进行侠义级判断。三级均采用市场数据为根基, 前两级使用的是在市场中的实际报价, 不可使用估值方法。经过一级一级的排查, 就可以将公允价值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2、建议设置相关监督机构, 提升现行市场环境。
中国市场属于比较弱型的市场, 且市场正逐步向有效阶段过渡, 市场成熟度不够。从而造成了我国公允价值使用的局限性, 取得市场数据存在一定的困难, 公允价值级次计量在实际运作中可靠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之相反的, 带有主观思想的估值方法就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方法, 在实际交易中的可靠性也相对市场数据更高。
对此, 通过专业的监督机构, 使得公允价值级次计量在现实交易中运用得更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现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条件性和特殊性, 制作完整细化的信息统计规则, 合理的使用网络技术, 将信息共享, 提升企业公允价值信息的透彻性和充分性, 为公允价值级次的判定提供有效的可靠的数据资源。并通过使用收获的数据更专业的评判交易中的资产或者负责, 从而明确当前交易所使用的公允价值的级次是哪级。进而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实现公允价值级次计量的目标。
综上所述, 通过对现行公允价值级次相关问题的探讨, 能为公允价值级次标准在企业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指导, 也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分析数据, 为改进公允价值级次相关问题提供了方法策略, 也为公允价值在企业的运用提供了参考。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动着公允计量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大范围的使用, 从而提高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需求和要求。随着会计核算准则的不断完善, 公允价值级次的提出, 大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但观察长久应用下来的结果, 公允价值在现实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可执行性有很多关乎细节的问题, 从而阻碍了应用范围的扩张和应用效果的体系。下文将对我国现行公允价值级次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以找出对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级次,市场经济,方法策略,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永泽, 孙翯.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 (02)
现行价值 篇2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编写理念;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2-0012-06
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重任的品德教材,在教育民主化的过程中已走向了“一纲多本”,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然而,当前我国各种版本的品德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程度不一致。为推进品德教材改革,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品德教材的编写水平,需要对多种版本的品德教材进行深入地比较与分析。
根据地方区域与教材水平的不同,我们选取了八套品德与生活教材,它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海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首师版)、浙江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浙教版)出版发行,希望通过对教材编写理念、价值渗透的比较分析,发现各版本教材的共性、特色与不足,为今后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比较
理念是指导教材编写的灵魂,是衡量教材编写质量的基本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1],因此它应该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基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倡导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真实生活的情境、道德困惑与认知需求出发,选择并设置融自然、社会与人文为一体的生态式道德教育活动,让儿童经历着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2]从这一本源出发,国内现行各版本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以形式各异的活动设计、内容呈现努力回归生活。
依据课程标准对儿童生活的划分,下面从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以及动脑筋有创意等四个方面,以课文为分析单位,对上述八套教材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各教材在内容的辐射面上均涉及到了儿童生活的这四个方面,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教科版在反映和体现四个方面的内容标准方面表现最突出,它不仅全面照顾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还充分体现了内容标准中的各项指标。
深入考察可发现,教材中的部分主题内容还停留在简单回归生活的水平,缺乏价值观的引导。例如,同样是“认识新学校”这一主题,有些版本的教材以对话的形式穿插了“愉快学习,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引导,而另一些教材则只是简单地呈现图片;同样是“指导有规律地过学校生活”这一主题,一些教材巧妙采用极富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就将学生习以为常的学校生活转译为教材内容,既节省资源,又收到良好效果,而另外一些教材则大笔着墨,以几页甚至十多页的版面来介绍学生本已熟悉的学校生活。可见,教材编写者除了应考虑选材与编排的生活性,更应考虑怎样生活化以及教材如何转译生活的问题。
(二)活动性
新课标提倡以活动为中介,使儿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实现自主建构。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目前国内各个版本教材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课程性质,每版教材都是由一个个主题活动单元组成,单元主题下又设有活动主题,从而让儿童通过活动进行学习。但深入比对发现,各版本教材在活动类型的采用和次数的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活动类型的选取和设计角度来看,各版本教材中的活动类型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个别类型所占比重却明显失衡。如首师版的交流探讨型活动远远超过其他版本教材和该版本中的其他活动类型,而智力常识问答题类型在一些版本的教材中却几乎未出现过。从各版本教材中各活动类型次数的安排来看,江苏版在活动方式的分布上比较均匀,其中交流探讨型活动设计相对较多,体现出活动设计的丰富性和合理性。北师版和粤教版中,各种活动类型也均有设计,只是在总的活动数量上较江苏版少一些。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各版本教材都设计了各种形式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思维活动。因此,有必要对各版本教材中的问题类型分布作深入比较与分析。基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同时,综合各教材已设计的问题,其大致可以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理解体验感觉型”“比较型”和“综合型”。
如图3所示,对比各个版本中的问题类型分布情况,江苏版、上海版、浙教版的教材问题类型分布比较均匀,相对而言,北师版、首师版、教科版的问题分布则差异较大。总的来看,所有教材中“是什么”型问题占相当大比重,其次是“怎么办”型问题,而“为什么”型与“比较”型问题则相对较少。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版本教材在问题类型设计方面仍然是对知识、常识问题涉及得较多,体现了侧重于对儿童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关注。
(三)综合性
“新课标”的设计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织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三条轴线是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和“儿童与自然”。本研究以这三条轴线为依据对各版本教科书各组成单元进行分析和统计,一维度表示单元内容组织只限于一条轴线,二维度表示单元综合了两条轴线的内容,三维度表示三条轴线的内容都涉及到了。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除上海版和人教版外,其他版本教材的各单元都至少综合了两条轴线的内容。其中,粤教版有44%的单元内容涉及了三条轴线,是综合程度最高的。各版本教材基本都能把这三条轴线的内容较好地整合起来。以北师版二年级下册的“纸和环保”这一单元为例,由“纸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引出造纸的材料和工艺,展示浪费纸的后果是树林被过度砍伐,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用纸中思考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儿童与自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森林、节约用纸的意识(儿童与自我),鼓励在生活中从我做起,并积极宣传节约用纸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儿童与社会)。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有机地融合了品德、生活、科学、自然、历史、地理、艺术、常识、文学、卫生等学科内容中道德与非道德的内容,因此更接近于儿童的生活原貌。图5对各版本教材中跨学科的课目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由图5可知,各版本每一课内容跨三个学科的情况出现最多,其次是跨四个学科与两个学科。具体而言,各版本教材对所侧重的学科则各有不同。其中,浙教版重视文学类的诗歌和儿歌,首师版则侧重人文地理以及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开放性
当前,各版教材图文并茂,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内容,而教材中又常常留有很多“空白”,如图例之后都会出现“……”“ ?”,甚至留空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这些留白是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道德践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说,教材的“留白”是充分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维度。图6是各版教材“留白”出现的频次情况。
nlc202309021015
通过对八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可以发现,江苏版教材中留白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浙教版和教科版,频次最低的是上海版。各版本的留白形式多种多样,有对话性留白、评价性留白、探究性留白、延伸性留白、展示性留白、操作性留白等。江苏版的留白不只在数量上独占鳌头,而且各种形式也覆盖得比较全。浙江版的留白则比较侧重探究性,即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 思考带到课堂上,对话性留白则相对较少。教科版十分注重展示性,其留白的部分大多需要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完成。上海版比较特殊,它在每一年的下学期教材后安排了专门的习题式留白。
二、价值体系渗透的比较
品德与生活作为德育教材,意识形态属性是其根,价值观渗透是其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探讨和思考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这一活动型综合课程中渗透价值观的教育,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三大价值分布的比较
下面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分别置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以及儿童与自然的三维度下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各版本在渗透三个维度的价值体系方面程度差异较大。其中,首师版教材重视各类价值观的渗透与引导,其各类价值观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都是最多的,其次是教科版。而上海版注重儿童现代生活能力的培养,但在图表中显示其在“儿童与自我”价值引导方面程度较低。总体而言,所有教材中,“儿童与社会”的价值维度相对于“儿童与自然”和“儿童与自我”方面的价值观渗透来说,所占比重都要稍重一些。
(二)子价值分布的比较
在各个维度之下,各种子价值的渗透程度在各版本教材中的体现也存在差异。
从图8可以看出,教科版兼顾了各种价值观的渗透,其中自爱(包括保护自己、珍爱生命)、积极向上两方面特别突出,其次是首师版,该套教材均衡地关注到了有关自我的各种子价值,特别是对追求美的价值观指导尤为重视。综合来看,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从图9可以看出,自爱与积极向上这两大价值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相比较而言,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勇敢坚毅等价值则关注较少。
对各版本有关儿童与社会的价值观渗透程度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浙教版突出了“热爱祖国”以及“文明礼貌”两个子价值的引导,但忽视了“乐于助人”“遵守规则”方面的价值渗透,粤教版则兼顾到了各个方面的子价值,尤其重视对“友爱宽容”“乐于助人”以及“热爱祖国”等方面的价值渗透,首师版则突出了“遵守规则”的价值引导。
儿童与社会维度下各子价值都得到了重视与引导,其中“热爱祖国”价值观的渗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友爱宽容”和“文明礼貌”,再次是“爱亲敬长”与“爱护美化环境”。
至于儿童与自然方面,除上海版之外,各版本都关注到了“热爱科学”与“热爱自然”这两大价值观的渗透与引导。其中,教科版教材对这两大价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二者所占比例也很均衡。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价值观渗透程度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各版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都注意到了价值观的渗透引导,但却未能兼顾与平衡各种价值观引导的内容分配比例以及力度,尤其是某些价值观在一些教材中几乎是空白,而另一些价值观却所占比重极大,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第二,深入分析会发现,各版本教材在渗透价值观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存在着优劣。譬如,有些教材中大量出现类似“不在室内跑和闹”“不能在大街上玩耍”“按时作息”“不过度看电视”等带有命令语气的句子,以此来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显然,这一做法略显生硬,依然停留在将道德规范强加于学生的水平上。当然,有的教材则巧妙地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活动等方式来进行价值观的渗透。
第三,许多版本的教材重视活动的设计以及形式的丰富,却忽略了价值观的渗透与适当引导。例如,有些版本为了吸引学生,设计了一些手工制作活动,但在整个手工制作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完全忽略了价值观的渗透,于是品德教材就简化为一般的劳技课本。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对各套教材的具体比较与分析,品德与生活教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自我:
(一)从简单回归生活走向理性回归生活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两个根本性问题:第一,回归怎样的生活?是儿童玩泥巴、堆积木的游戏生活,还是进学校、学本领的教育生活呢?作为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生活的品德教材需要更进一步地思考,选取哪些生活主题来进行教学更富有教育性;第二个问题是,该如何回归生活呢?是直接将生活场景搬入教材?还是在简单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与再创作呢?从已有的教材来看,有些教材的部分内容则存在着简单复制生活,甚至简化生活的现象。因此,在倡导“回归生活”的同时,我们还需理性地反思。
(二)从单纯活动走向复杂活动
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思考:怎样的活动才是最能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针对上述分析,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已有的活动设计:1. 注重活动的典型性。教材在充分反映儿童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典型素材的选取;2. 加强活动的综合性。在选取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之外,更应该注意开发能综合运用心、脑、手的整合性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或者游戏娱乐;3. 重视活动的情感性。在活动中,需要充分挖掘和开发出能触动儿童内心世界、感动其心灵的环节或细节,融合情感与认知,真正培养儿童受用终身的品德;4. 实现活动的审美化。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活动本身所反映的生活美,同时也需要关注设计编排的形式美;5. 走向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在充分把握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生活内容的先进性,如消费、理财、休闲,维权、公民意识等。
(三)从面上综合走向深度综合
目前,许多教材中设置了融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以及儿童与自然为一体的主题,也设计了跨越多个学科知识的整合性活动。但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透过这些活动内容的综合,其背后的价值理念是否得以整合呢?譬如,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技术”与“物质”的作用,这一理念在各种活动中是否得到了体现呢?“工具”的隐喻依然隐藏在教材中。教材编写者需要反思自己深层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推进教材内容的深度综合。
(四)从盲目开放走向合理开放
在强调开放的同时,我们还需冷静地思考:这样的开放是否真正能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假如说,给教材留下过多的空白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缩减教学时间的借口、为儿童创造了减少学习时间的机会,那么,这样的开放性设计就值得深入反思与改进。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在保证课程与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适当的开放,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对所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全面开放,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在精心设计活动基础上的合理开放。
(五)注重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渗透
根据已有的教材分析结果,在价值体系渗透方面,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均衡而全面地渗透各类价值观。教材的编写绝不能因重视生活与活动而忽视价值观的渗透与恰当引导;2. 创新价值渗透的方式。已有的教材在价值渗透方面,基本上都采用直接传递式,还需加强对隐性渗透式的创新与开发;3. 加强活动中的价值引导。我们在关注活动的有趣性之外,还需关注活动的价值引导性,必须将价值渗透与活动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潘雷琼、肖雅岱和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崔世杰参与了论文部分数据资料的统计与整理工作,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E].2011.
[2]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64-68.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606.
[4][德]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现行价值 篇3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 一是本体功能或育人功能;二是社会功能, 包括一般的社会功能和具体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 教育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 其功能相互混杂, 难以明确区分, 育人功能中蕴涵着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对人产生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完善的人, 而不应该是单一的“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等。教育对社会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是以对人的影响为中介而发生作用的, 在这种意义上, 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更具有核心意义和基础作用。高等教育不应该脱离人的轨道, 而应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目的。卢梭曾呼吁教育“必须在教育成为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为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康德更是直言,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
高等教育还具有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在社会范畴内与育人功能相对而言的,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促进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这主要通过教育的具体社会职能来实现, 即发挥教育对政治的拥护与调节、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功能。经过粗线条的勾勒, 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功能;既有生产性的也有非生产性的功能;既有适应功能, 又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超越功能, 因此高等教育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整合体, 片面追求单一的价值取向, 一味强调高等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功利价值, 这是对高等教育的误解。再说, 社会不仅仅只有经济领域, 人的需要也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 完善的人也应该是精神富有的人, 以高等教育的功利价值为唯一取向实属偏颇。
教育的构成因素复杂, 其功能的发挥有外显的, 也有内隐的;有长期的, 也有短期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复杂多样, 主观上源于人的差异, 不同社会、不同人群的世界观、人生观各异, 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同, 导致其价值判断标准不一, 他们对教育各取所需, 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政治型教育、人格型教育、经济型教育、文化型教育。客观上, 教育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无论评判哪种类型的教育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与社会条件,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单一类型的教育是对教育功能的分割, 没有把各种教育功能看作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同时, 考察教育进步与否的标准应该看其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完善。人是一切活动的条件, 也是最终的目的, 高等教育也不能例外。因此, 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 融多种价值取向为一体, 具有超世俗性、超功利性的特质, 对人类进行终极关怀的教育。
二、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
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教育思潮的对立。杜威认为, 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单向抉择的尝试已被证明是一种无谓之举。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他试图建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来拨正传统教育不尊重儿童的倾向。他认为,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并建立实验学校进行尝试。杜威开创的现代教育理论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当然, 教育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社会本位”论者认为, 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 社会作为有机体, 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 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 社会处于决定性的中心地位, 社会是目的, 而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 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 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 个人才具有价值。“个人本位”论者认为, 个体与社会的结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个体作为有机体, 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 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 个体处于中心地位, 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 社会是个体生存发展的手段。“个人本位”虽则注意到个人的价值, 但它仍不具有以人的丰富、完善为最终目的的博大胸怀, 因此我们仍然不能作简单的取舍。中国古代社会以社会为本, 封建伦理纲常使个人消融于社会之中, 个人“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是我国古代社会社会本位价值观的精辟总结。及至近代,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思想的渐入, 教育开始突破单纯培养“士”、“君子”、“圣人”的藩篱, 而注意到人本身的发展。教育不仅要发挥政治功能, 也要发挥经济功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现实要求, 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高等教育却走进了“经济为中心”的误区, 其功利价值取代了它的全部价值。有人将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作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就是高质量的人才。”认为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即使学富五车, 相当合格, 但不合用, 不适应人才市场需要, 那么这样的学校就谈不上高质量。“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 不管是教育服务, 还是学生产品, 如果能够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 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 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把人看作是经济的工具, 把教育看作是制造这种工具的手段, 这是现实教育问题的症结。
也许有人这样认为, 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人, 思路可以总结为:教育-人-经济-教育-人。教育先为经济发展塑造人, 这种人是工具性的存在, 经济发展了, 有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教育, 然后再将教育培养“有个性的人”。这种设想的初衷不错, 但事实业已证明美好的愿望已落空。因为训练出来的人像不同机器的零部件, 只能被拧到需要的地方, 如果再想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这在逻辑上和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三、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危害及其改革建议
追求功利主义导致教育上的科学主义愈演愈烈, 科学与人文的对抗陷入难以调和的尴尬境地。科学使人类的生活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盲目的崇拜却使科学成了一种新的宗教, 科学教育变成了科学主义教育。因此急需用人文教育来整合科学主义教育, 彰显教育所固有的人文关怀职能。相信目前的社会与未来的社会能够或将能证明科学与技术本身教育的真正目的, 是为人类服务。
以功利价值为取向导致高等教育片面以“就业为导向”, 用就业率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高等教育的丰富内涵窄化为职业培训, 人的丰富性被排斥在教育之外。“为了训练的目的, 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 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 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 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 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因此, 素质教育要想取得实质性突破, 必须转变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
教育的这种功利主义追求不仅给自身带来了种种矛盾, 还给外部带来种种危机。在功利主义诱惑下, 一方面, 人与自然矛盾激化,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 社会上的重利轻义造成人际关系淡漠, 社会道德滑坡, 理想迷失, 人情淡漠。虽然, 外部的矛盾与危机, 不能全归于教育, 但具有超前预测性的教育要发挥正确的导向功能, 而不能一味地迎合世俗化的功利主义。
人类的危机是自己制造的, 也只有人类自己才能消除危机。作为担任拯救人类灵魂责任的教育, 要摆脱单一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取向可表述为:以培养一种“完人”为中心, 兼顾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 融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为一体, 并具有超功利特质。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下确立以下几种高等教育观:
(一) 生命教育观
第一, 要改变以教育为工具的观念, 把高等教育上升到人的发展高度, 以人的发展为标准来评价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 在高等教育中, 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性教学中都应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不仅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 更应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二,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求高等教育时刻牢记: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 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弄的物体。关注人的发展就要把握人的完整性,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 (情感、意志、信仰、价值和目的等) 都要进入高等教育的视野。高等教育不仅要有它的“长度”, 即人的关怀;而且要有它的“广度”, 即人的全部生活的各种层面,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教育更要有它的“深度”, 即教育应该指向人生终极意义的体认与最终关怀,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第三, 生命教育观不仅要关注“生”更要关注“死”。现实的教育对死的理解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或自杀或践踏他人的生命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不理解死, 便难以了解生, 理解生活的快乐, 理解人在大地每走一步应负的责任”。也许, 高等教育只有关注人的生命, 才能培养个性充分发展完善的有血有肉的人, 才能把一个人在智力、体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综合起来, 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 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
(二) 超越的教育观
第一, 对社会观的超越。正如社会形式经常落后于社会经济的现实一样, 教育可能长时间地再现过去的社会形态, 或者相反的, 教育也可能预示某些新的社会形态并加速它的变化。因此, 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地适应社会的状态, 教育要敢于超越社会, 并引导社会向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前进, 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预见性、前瞻性功能, 为一个未来的社会培养未来的人。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就是人类对不适应自己的社会的超越、改革。一味强调教育维护社会的稳定, 只能导致社会的停滞不前, 甚至于倒退。第二, 对机械集体主义的超越。集体主义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但今天集体主义教育却走向了一个极端。集体主义教育的统一标准造成高等教育“千校一面, 万人一书”的壮观场面, 却使人失去了个性。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 “个人在今天正被大众的人所消灭。”这种“群众统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群众是无实存的生命, 是无信仰的迷信, 它可以踏平一切, 它不愿意容忍独立与卓越, 而是趋向于迫使人化成为蚂蚁一样的自动机。”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弊端要进行扬弃, 使个性化的教育及教育的个性培养成为超越教育观的理念。相信“每一个学生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 他有他自己的历史, 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的历史相混淆。他有他自己的个性, 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符合体所决定”。
(三) 开放的教育观
首先, “教育科学不仅应当从科学领域, 而且应当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吸收思想资料。用全部民族文化和全体人生经验来开阔教育科学胸襟, 是大科学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就不应该故步自封, 而应有一种宽容、理解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的气概, 去融会吸收各门科学的精华, 改变单一的科学至上的偏颇。”第二, 开放的教育观要求教育走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的道路。高等教育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中外的文化成果, 厚古薄今、民族虚无都是人类的陷阱。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彼此应相互吸收、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4) .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等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现行价值 篇4
一、公允价值基本理论
(一) 基本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95年IAS 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 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 熟悉交易的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在1998年FRS 13《衍生及其他金融工具——披露》中,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并愿意的双方在公平交易而不是强迫或清算销售中能够交换资产或负债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于1991年发布的FAS 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中指出, “一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不在强迫或清算销售的条件下, 自愿双方在现行交易中进行交换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会计计量”四十二条指出, 公允价值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可见,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 具有以下特征: (1) 公允价值计量对象是资产和负债; (2) 估计公允价值所处市场是公平交易市场; (3) 交易主体是交易双方, 且熟悉情况, 自愿交易; (4) 交易金额未指明是买入价格、脱手价格还是在用价格; (5) 内含假定是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 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 不会大幅度削减其经营规模, 或以不利的条件从事交易。
进入21世纪, 世界会计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全面加大了应用公允价值的力度, FASB在2000年至2004年所颁布的15项会计准则中全部应用到公允价值。而其对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从2001年12月14日至2005年10月23日近5年中, 研究并拟出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31份, 并最终于2006年9月19日发布了美国会计史上第一个只针对一个会计计量属性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其中, 公允价值的内涵有了突破性发展,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 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并用大量篇幅 (第6~15段) 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象、交易主体、计量时态、市场要求、采用价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与以往公允价值的内涵相比, FAS 157所界定的公允价值具有如下特征: (1) 市场交易主体由交易双方变更为市场参与者; (2) 交易时态由以前界定模糊变为计量日; (3) 交易市场由公平交易市场到资产和负债的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4) 由交易金额到交易价格, 更加强调了市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作用, 而且交易价格从买入价格与脱手价格并重到明确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 (5) 交易性质强调未来假设交易, 而并非过去或现在实际进行的交易, 即公允价值实质是估计价格而不是过去交易形成的实际价格。
比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内涵界定还需要在考虑我国国情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会计实务,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1. 会计计量属性
FASB在1984年12月发表的SFAC No.5中指出, 现行实务中用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有5种:历史成本 (历史收入) 、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 (结清) 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或贴现值) 。IASC (1987) 认为, 财务报表在不同程度上并且以不同的结合方式采用若干不同的计量基础 (即计量属性) , 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价值 (结算价值) 、现值。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四十二条指出,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然而, FASB于2000年2月公布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则认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是一种资产或负债已经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确认并计量后的摊销方法, 并非一种会计计量属性。
本文认为会计计量必须同计量对象 (会计要素) 的特征相适应, 应能反映计量对象的本质 (价值量) 。所以会计计量属性应是价值的内在属性, 是计量会计要素价值量的工具。而正如SFAC No.7所指出, “现金流量与利率的任何组合都能计算出一个现值”, 而简单用一个随意设定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得到的结果 (现值) 只能为报表使用人提供有限的甚至是误导的信息, 不能反映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要成为一个计量属性, 至少应具备两个特征: (1) 具有可计量性, 即可用来进行计量; (2) 具有相关性, 即所计量的结果能反映计量对象的价值, 与信息使用人的决策相关。因此, 计算现值不是最终目的, 计算出的现值必须能反映出被计量资产、负债的一些可观察到的计量属性, 即公允价值。“初始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
2.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区别与联系
(1) 公允价值不是现实交易的价格, 而是意欲交易的双方达成 (主要通过估计) 现行交易的价格, 实质是以意愿交易双方的意图即合同 (契约) 为基础;而历史成本是以交易双方已完成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 是现实已经交易的实际价格。
(2) 公允价值需要进行估计与判断 (根据对所掌握市场输入信息的依赖程度分为3个层次估计) , 而历史成本的最大特色是可靠性, 且有可查核的原始凭证, 具有可验证性。
二者的联系在于, 历史成本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 (市场价格) 。根据SFAC No.7的说明, 若无反证证明不是一项公平交易, 则历史成本也可以是公允价值 (过去时点的公允价值) , 由此可见,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非是绝对对立的。
3. 公允价值与现值技术及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1) 初始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 (SFACNo.7) 。换言之, 现值计量应试图捕捉组合将构成市场价格 (如果市场存在) 的所有要素, 即公允价值。
(2) 现值技术是价值计量的直接方法。著名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坎宁于1929年在其名著《会计学中的经济学》中, 提出了价值计量的直接计价法和间接计价法。直接计价就是采用现值方法进行计价, 而间接计价是采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进行计价。公允价值计量的根本目的是计量价值, 所以, 从外延上说,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包括现值方法、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可变现净值。
二、新会计准则 (含指南) 中的公允价值运用
经统计 (见表1) , 在包含基本准则在内的39项准则中, 运用 (含直接或间接运用) 公允价值的准则所占比例达到79%, 而且准则体系中没有涉及计量的准则有4项, 因此, 在涉及计量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占89% (31/35) 。足见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运用方面的力度之大。
而不容忽视的是, 新会计准则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存在如下问题:
1.公允价值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前已述及,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内涵界定较落后, 而且对公允价值与现值及其他计量属性只是简单并列, 没有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 (公允价值的外延问题) , 不利于削除人们对公允价值存在的不准确认识, 也不利于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
2.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规定
(1) 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规定有“盲点”。从表1可以看出, 在运用公允价值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有计量规定的占61%, 有披露规定的占39%, 二者同时都有的占39% (存在只有披露而无计量的) 。公允价值的优势在于能提供最相关的会计信息, 而这种相关性是建立在一定前提下的, 如果不能相对准确地估计公允价值, 不但信息可靠性无从谈起, 就是相关性也会大打折扣。在我国目前市场体系不甚完善情况下, 进行公允价值估计本来就存在一定难度, 而有很多准则及其指南用到公允价值, 但在计量中没有进行具体规范及相应披露, 容易造成较大的操纵空间。
(2) 各准则间披露要求存在不一致。表2列出了部分非金融工具准则对公允价值的披露规定。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对于公允价值披露, 有的准则要求披露4个方面内容 (金额、确认依据、方法、影响) , 而有的仅要求对金额进行披露。这种不一致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公允价值的计量难点——估价技术缺乏详细规范
在没有活跃市场可以参考的情况下, 采用估价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 也是反对运用公允价值的学者认为其缺乏可靠性的主要原因。新会计准则只是在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七章五十二条列举了不存在活跃市场时的估价技术及简单应用, 对于应用广泛的现值技术也缺乏具体规范。
总之, 我国应顺应国际会计计量发展趋势, 加快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制定有关公允价值的专门会计准则, 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并对广泛采用的公允价值进行规范, 解决我国现行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披露方面的诸多问题, 促进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3]FASB.SFAS No.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S].www.fasb.org, 2006.
[4]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5.
[5]张学谦.国际会计准则研究:会计计量理论与规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6]葛家澍, 杜兴强等.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葛家澍, 裘宗舜.会计热点问题 (第五辑)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现行价值 篇5
一、如何处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的关系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了建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规范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披露,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从中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依据基本准则制定的, 基本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关系应该是理论依据与具体应用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种关系维系的前提应当是, 二者具备统一的逻辑基础, 即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口径应该具有一致性。从这一点来说, 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应具有先进性或超前性, 这样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二者对公允价值的界定并不一致。此次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界定为, “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的定义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成果, 突出了“计量日”、“有序交易”, 在保证公允价值取得可靠性的基础上, 更能体现公允价值会计动态反映的特性, 因而该定义明显具有超前性。但是反观基本准则的界定:“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该定义明显过于陈旧, 基本准则又如何指导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再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应当保持一致性。本文建议财政部参照征求意见稿要求, 对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修订。
二、如何处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
在现行的38项具体准则中, 有21项具体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其中有17项具体准则是直接运用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应用规范则分散在这17个具体准则中, 但是仅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具体准则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而且由于提供的各项指引散见于各项具体准则中, 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我国会计界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来对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操作性指导。
征求意见稿的制定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将起到指导和规范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应用, 但是确认问题 (狭义) 还是应当遵循具体准则的规定, 当然也不排除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特殊问题仍需要遵循具体准则的情况。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定一般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问题, 为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指导, 具体准则除要规范会计要素确认外, 具体指导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披露工作。鉴于二者在计量和披露方面规范的共同点, 本文认为, 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 直接应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应该如何遵循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要求。
三、如何处理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第四条指出,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与公允价值类似的其他计量属性, 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的可变现净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 其计量和披露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由此可见,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变现净值为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 属于公允价值的范畴。但是在基本准则中是将现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并列作为独立计量属性, 现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 基本准则又如何能指导具体准则?二者明显存在逻辑功能问题。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在没有厘清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关系的前提下, 是把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逻辑矛盾突出化了。
现行价值 篇6
一、文献回顾
Ball和Brown (1968) 首次对会计盈余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eaver等 (1979) 发现非预期盈余的变动百分比和非正常报酬的变动百分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egona和Ree (1999) 采用Ohlson价格模型以在马德里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非金融公司1986~1995年的会计数据为样本, 比较了西班牙会计改革前后证券价格与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会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 西班牙会计改革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下降, 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增加, 总的来说改革增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但幅度不大。Niskanen、Juha Kin-nunen和Eero Kasanen (2000) 利用报酬模型, 针对按照芬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分别对国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进行了检验。Grapham等 (2000) 利用价格模型来评估围绕泰铢贬值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是否影响了泰国股票市场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 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 会计信息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但是,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随着会计准则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却没有定论, 经济环境或是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变迁的影响和会计准则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 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赵宇龙 (1998)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盈余数字在中国有用性的论文。陈晓等 (1999) 以1994~1997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 在对交易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公告日附近股票的超额回报与意外盈余相关关系来考察股市对意外盈余的反应。随后, 赵春光 (2003) 研究的结果显示在1995~2001年期间, 我国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并且在1996年和1997年达到了顶点。刘峰、吴风和钟瑞庆 (2004) 的研究结果表明,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1996年或1997年达到顶点, 随后在2000年下降至谷底, 但在2001年和2002年有所回升。
二、研究设计
本文拟利用我国沪深上市公司2007~2009年共三年的数据, 运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价格模型, 观察在上述三年间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波动以及这种波动与会计准则实施的关系。在衡量会计信息与股价或收益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时, 本文首先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 然后利用价格模型回归得到的回归系数以及校正判别系数 (Adj.R2) 进行研究。
1.分析模型选择。在模型的选择上, 主要运用价格模型分析比较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前后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 (主要是会计盈余和净资产) 的价值相关性。
其中:P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年报公布之后的4月30日的股票收盘价格;eps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期间的每股收益;bv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末的每股净资产;εit表示误差项。
通过比较分析, 运用该模型计算出的判定系数R2的大小, 可判定每股收益和每股净值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 即会计信息每股收益和每股净值价值相关性的大小。此外, 还可分别运用下面两个模型来分别比较每股收益和每股净值的价值相关性。
运用价格模型分析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时, 除利用回归系数α1和α2之外, 同样也采用类似Theil (1971) 和Easton (1985) 的方法把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Adj.R2分解为三部分: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Adj.RB2、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Adj.RE2、净资产和会计盈余二者共同的价值相关性Adj.RC2。在分解过程中, 作了以上三个回归方程。用Adj.R12表示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 用Adj.RB2=Adj.R12-Adj.R22表示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用Adj.RE2=Adj.R12-Adj.R32表示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用Adj.Rc2=Adj.R12-Adj.RB2-Adj.RE2表示净资产和会计盈余二者共同的价值相关性。
2.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文选取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相关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首先, 从该数据库中提取2007~2009年发布年度股票代码、行业代码、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各年4月30日的每股价格, 但不包括股票名前冠以ST、*ST等标记的股票和中小企业的股票, 然后剔除股东权益为负和每股净资产小于或等于1的样本公司, 最终选取样本公司1 351家, 价格模型样本量总计3 963。本文使用EXCEL软件和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
三、实证检验结果
表1给出了上市公司2007~2009年三年价格模型中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观察价格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均值在2008年有所下降, 在2009年有所上升;每股净资产的标准差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 而每股收益的标准差逐年递减;股票价格的均值、标准差在出现小幅度下降后, 在2009年出现上升, 分别达到16.61和12.59。
描述性统计只是对样本数据所做的一种简单描述, 不能据此得出结论, 因此还必须进行严格的统计检验。
从校正判别系数 (Adj.R2) 的变化 (见表2) 来看, 会计信息总体 (净资产和会计盈余) 的价值相关性 (Adj.R12) 在三年中基本上呈现出一个平稳增长的过程。在2008年, 校正判别系数值达到最大值点 (0.476) ;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逐年递增, 由2007年的0.015上升到2009年的0.101, 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在逐年递减, 由2007年的0.217下降到2009年的0.060, 这一现象说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与净资产价值相关性相互代替, 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逐渐被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所代替。
价格模型回归结果显示 (见表3) , 从2007年到2009年净资产和会计盈余前面的系数均为正, 在统计上显著。会计盈余前面的系数呈现出减少的态势, 而净资产前面的系数逐年上升, 这说明每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有所下降, 而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 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度迅速增加并弥补了盈余解释力度的下降。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 利用价格模型对这三年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检验。实证分析发现, 在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总体呈现出一个平稳增长的过程, 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逐年递增, 而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逐年递减, 这种现象说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逐渐被新的净资产价值相关性所代替。净资产和会计盈余两者共同的价值相关性的系数也有所增加, 这说明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加了。因此, 本文研究结论可以说明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得到了增强。
当然, 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 由于投资者中存在非理性行为, 造成股票价格产生非正常波动, 使股票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市场的信息,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其二, 价值相关性研究不能完全反映出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 这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的普遍性。
本文仅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 并未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研究,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会计研究, 2006;3
[2].Ball, R., Brown P..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
[3].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市股市的经验数据.经济研究, 1998;7
[4].陈晓, 陈小悦, 倪凡.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经济研究, 1999;6
现行价值 篇7
2006年颁布实施的 新企业会计准则, 不仅使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完整的统一性, 也注入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新理念; 既考虑到我国以往会计核算的薄弱性, 又考虑到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性,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从资本市场出发,会计准则价值相关性是指以会计准则为背景的会计信息对资 本市场价值的 解释能力。对会计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能够对考察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起到借鉴作用。近几年,很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二、文献回顾
本文选取了2008-2014年期间的有关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的文献。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价值相关性
吴水澎、徐莉莎 (2008) 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进 行比较 ,发现相对于以往准则, 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价值相关 性均有所 提高。王 小力(2012) 利用2001-2010年的数据 ,利用修正后的ohlso模型进行验证发现,现行会计准则使盈余信息和净资产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均得到了提高。但价值相关性 提高主要是贡 献于盈余信息。 欧阳爱平、徐俭 (2009) 以沪市2007年年报数据为样本 ,采用三个模型验证了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信息相关性略有提高, 但是利润表的相关性变动并不明显。
(二)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吴水澎、徐莉莎 (2008) 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下降了,并把下降的原因 归结于被账 面价值增加的相关性所替代。潘子琛(2009)通过2002-2008年的数据 分析也得 出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下降的结论。李瑞良 (2011) 采取2005-2009年的数据也得出同 样的结论。 但是徐虹玉(2008) 采取2003-2006年的数据 , 研究却表明了在现行准则实施后,账面价值对市价的 增额解释力呈 下降趋势;与此同时 ,盈余对市价的 增额解释力有上升趋势,且异常盈余持续性显著增加。朱凯、赵旭颖、孙红(2009)在2005-2007年的数据 分析中得 出会计盈余的价 值相关性并没 有显著的提高。张本升(2009)从2006-2008年的数据中得出:上市公司年报中利润表包含的部分信息(每股营业利润和每股营业利润增加值)与持有每股收益的相关性显著;上市公司年报中资产负债表包含的部分信息(每股资产和每股负债)与公司每股市值相关性的显著性不强。
(三)会计信息整体价值相关性
欧阳爱平、徐俭 (2009) 以沪市2007年年报数据为样本 ,说明了会计信息整体价值相关性提高,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郭俊(2009)、鲁娜(2009)分别以2004-2007年和2002-2007年数据进行分析, 也验证了会计信息总体上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梁杰、阎研和蒋亚朋(2010)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 利用价格模型对这三年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检验, 说明了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得到了增强。王建新(2010)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预期盈余和非预期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喻凯、李良玉(2010)以主板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李瑞良(2011)以2005-2009年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现行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表现出了比以往准则下的会计信息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但是有些学者却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姚昕昕(2009)通过2004-2007年的数据分析认为虽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但是结论不够充分、不够稳定。漆江娜、罗佳(2009)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3-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 利用收益模型和修正的价格模型,对15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 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没有随着会计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提高。陈非(2010)利用2006-2008年的数据分析也得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没有变化。甚至有些学者得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下降的结论。修宗峰(2010)运用决策有用性的模型检验了2007年会计准则变迁的资本市场后果, 表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明显下降了 。朱悦逸(2011)通过2006-2009年的数据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三、研究不足分析
从以上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价值相关性, 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和会计信息整体的价值相关性的结论都存在不一致性。这说明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一)关于价值相关性分析的意义
现行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而投资者仅是其中一方,所以从价值相关性角度考察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后果, 仅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并不能很全面地反映信息相关性的提高, 所以应该要结合其他使用者进行分析。
(二)关于资本市场上的环境
以上的研究模型都是采用价格模型、收益模型或两种模型的结合来考察价值相关性。这两种模型涉及到的都是股价与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的关系。而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外部因素包括政策的调节、不对称信息以及股票的供需关系; 内部因素包括监管者和投资者的心理以及上市公司的业绩指标。所以在分析过程中, 股价的波动并不一定是因为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在分析中应该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才能更好的说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从而得出更有效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后果。
(三)关于数据的截取
在数据截取中,多是属于小样本,一般应对多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避免造成单一年度的特殊性差异。但是可以发现, 在价值相关性研究中采用的数据范围越大, 并不一定得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提高的结论, 有些反而相反。所以在研究中,关于数据范围的局限性并不能作为阐述的原因,应该要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比如:所采用的模型是否适合, 所采用的变量是否“干净”,有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采用的数据是否符合现实的客观条件以及这些数据是否真实,等等。
四、研究方向与展望
由于资本市场的环境复杂, 影响因素甚多, 要能更好地从价值相关性角度来检测 会计准则实施 的经济后果,就要充分地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很多学者在得到不一致的结论时都会谈到投资者非理性决策的因素。边泓(2009)考察了行为因素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折射效应研究, 从而更有效地检测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 会计信息在投资者恐慌的心态下无法引起市场的反应, 而在激进心态和平稳心态下, 不同会计信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价值相关性。在平稳的心态下, 投资者评价会计信息带来的利得和损失时, 每股净资产同期市场平均水平构成的参照系, 对好消息和坏消息产生了折射效应, 使得会计信息纵向变动的方向与市场反应的方向并不同步。作者的这一研究就是希望能给会计准则的实施后果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所以研究的方向之一:可以尝试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纳入因素中,研究这个因素的相关性,这样实证的结果才更具有说服力。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人们开始对市场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与理性人相对的具有异质信念的非理性人被学者们关注。基于人类行为的异质信念的研究角度开始深入到金融学、经济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异质信念对股票收益有影响是由Miller于1977年率先提出的。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异质信念的集合体,由于有限套利和投资者心理偏差的存在,股票价格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价值,从而使市场并非始终有效。学者们开始从异质信念的角度探索资产定价模型、股票收益、盈余管理与股票定价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受金融危机和会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国外研究者发现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呈下降 的趋势。Dontoh et al.(2004) 认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逐年下降的 原因是由 于非信息 交易(NIB,None Information Based Trading)所导致的。根据噪声理性预期平衡模型, 其研究结论发现价值相关性下降的原因的 确是出于 非信息交 易(NIB), 他认为研究价值相关性问题必须控制非 信息交易(NIB)的影响。YU S et al.(2010) 认为股价仅代表投资者共识而非股票的内在价值, 他对Ohlson模型进行了改进 , 用股票基本价值的替代变量替换了股价, 采用美国资本市场1984-2003年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并发现会计信息对股票基本价值的解释力并没有下降。他们首次把价值相关性下降视为股价和其基本价值的偏离。与此同时,他们在模型中也考虑了非信息交易(噪声交易)的替代变量问题。
在国内,王治(2011)率先从异质信念的视角研究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他选取沪深两市同时发行A股和H股上市公 司2004-2006年三年的年报数据以及2008-2009年两年的年报数据分别作为研究样本, 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信念异质是导致会计信息包括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王桂花(2013)基于异质信念的视角, 采用2005-2010年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是投资者行为异化的产物, 而投资者信念异质是导致其行为异化的根本原因。
现行价值 篇8
一、现行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
关于公允价值, 我国现行准则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 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 即:第一, 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 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 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 不存在活跃市场, 且不满足上述条件的, 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在三个计量级次中, 后两个级次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从后两个级次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来看, 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需要人为的估计、判断, 定性因素大于定量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给创造性会计留下了空间。
二、创造性会计及其本质
创造性会计 (Creative Accounting) 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针对会计准则的漏洞或缺陷 (包括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领域) , 依据客观环境或出于自身需要, 创造性地发明、尝试或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 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会计行为。创造性会计被理解为公司管理层通过对会计准则的缺陷或可能带有歧义之处的充分利用, 从而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误导性描述的过程。
企业创造性会计行为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且不同会计政策下的会计处理不同, 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也不同;另一方面是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 比如一些靠会计职业判断的事项, 或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灰色地带来钻空子。故实务中的创造性会计可以归结为一般是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会计方法的选择、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调节关联方交易来修正财务报告, 达到增减利润、平滑利润以及稳定股价等目的, 从而按管理当局理想的数字“反映”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
创造性会计披着合法的外衣提供误导性的会计信息, 违背经济真实性原则, 是对会计准则的有意误用, 目的是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来看, 它反映了准则尚不完善。
三、现行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1.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1) 公允价值计量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三个级次后, 企业管理层所运用的假设、估计、估值模型, 以及参考数据的获取、使用和职业判断等手段, 就变得非常重要,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 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 即便如此, 由于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表日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不是现实的交易, 也不是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价格, 它是市场参与者参照公开市场进行的假想交易中的资产销售价格或负债转移价格, 所以金融资产的第一个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也是估计的结果。在三个计量级次中, 后两个级次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 特别是第三级次的计量是在缺乏可观察的市场价格 (输入变量) 下企业的主观估计, 不论企业如何声称所使用的估计方法、技术及模型如何科学, 相对于第一、第二级次以可观察输入变量为基础得到的公允价值信息, 第三级次估计的公允价值信息质量无法令人信服。而在我国现阶段, 许多金融资产缺乏活跃市场, 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没有可靠计量的基本前提,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就会更多地使用第三级次的人为估计和判断, 结果会造成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务操作中的随意性, 为企业的创造性会计拓展了空间。
(2) 金融资产减值客观证据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判断一项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应以是否具备减值的客观证据为依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列举了九条金融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 对于这些客观证据, 具体如何在实践中实施, 比如怎样判断财务困难的严重性, 在多大程度上违反合同需要做出减值认定, 公允价值下跌多长时间才算非暂时性下跌等, 准则均未做出定性或定量的明确规定。企业对这些客观证据的主观判断成了管理层实施创造性会计的机会。
减值是资产价值的可能损失, 是由于发生了一些导致资产经济利益减少的事件, 从而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将资产价值表示为一个较低的水平。重估是一种选择权, 通常可以以之增加资产的价值, 也存在重估减值的需要, 当有证据表明减值已经发生, 则减值在损益表中表现为一种损失, 由于对金融资产减值客观证据进行判断的困难, 以及对利润和股东资金可能的逆效应, 使得金融资产减值成为创造性会计滋生的土壤。那些想保持资产和利润在一个较高水平的公司会忽略执行减值测试和调整, 甚至在明知道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况下也将其忽略。按照审计程序, 审计师应该执行减值测试, 但是如果没有公司管理层的配合, 减值测试是很难完成的。
2.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1) 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准则规定只允许采用活跃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估计, 禁止采用其他具有较多主观假设的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以避免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的主观性, 提高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但是, 准则并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为活跃市场, 也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参照活跃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众所周知,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很多, 即使是活跃市场且在同一城市, 地段不同、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的房地产价格也相差很大。因此, 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 成为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 而准则并没有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操作正是创造性会计的空间所在。
(2)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模式下, 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可以相互转换。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 应当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计入当期损益。根据准则的这个规定, 当企业想增加当期利润时, 就在行情好时转换;当企业想减少当期利润以少纳税时, 就在行情差时转换;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 企业若能够推迟转换, 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客观的租金收益, 还能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的转换收益;企业若想少纳税, 还可以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提前转换。现行准则的这个规定为企业的创造性会计提供了空间。
3.债务重组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创造性会计分析
债务重组准则规定,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如果该项资产及与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 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其他技术手段, 合理地确定其公允价值。在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非现金资产价值的计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他的技术手段, 无论是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是估价法, 都存在大量的人为估计和主观判断。债务重组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提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 债权人对重组债务的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 其所受损失越小;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 债务人也能美化其营运能力。因此, 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技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债务人及债权人都更愿意选择以非现金资产的形式进行债务重组, 并努力提高重组债务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进行债务重组的, 如果该项资产及与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 资产的公允价值估计中同样存在着创造性会计的可能性。
4.综合分析
我们承认公允价值会计的动机是好的, 是为了给财务报表分析人士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事实上它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严重下滑。一旦用“它值多少”来替代“它的成本是多少”时, 那么就会进入一个基于许多假设的复杂的判断领域, 这个领域对报表的编报者、审计师和解释者的才智是一个挑战。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越是试图披露和报告更为相关的信息, 通常越会造成更多的创造性会计问题和对会计信息更为困难的理解。
但考虑到公允价值对于金融工具来说, 它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 它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因此公允价值的作用又不能否定。但我国现阶段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许多资产 (包括金融资产) 缺乏活跃的市场, 公允价值没有可靠计量的基本前提,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就要用到大量的人为估计和判断, 给创造性会计留下很大空间, 对会计信息会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主体的经营、投资和理财业绩被歪曲。而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本质特征总是如实反映一个主体的经济真实, 会计又决不能变成估计, 因此我国现行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需要改进。
四、对我国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我国目前应更加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现行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趋势。但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许多资产 (包括金融资产) 缺乏活跃的市场, 公允价值没有可靠计量的基本前提, 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创造性会计现象严重。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 应更充分地考虑我国国情, 更加谨慎地应用。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 应只对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而对于前述的第三个级次暂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2.公允价值的披露方式
当前必须对现行准则中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进行适当改进, 以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不必把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内确认, 会计报表内的项目仍按其本来面目 (历史成本) 反映出来, 而将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和负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对某些重要事项用公允价值进行有根据的预测和估计,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能够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的必要和有用的补充, 增进财务会计报告的有用性, 这恰恰是我国现阶段公允价值的作用所在。
3.加强对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