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理念现行

2024-10-01

科学教育理念现行(精选3篇)

科学教育理念现行 篇1

当下普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可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却十分滞后, 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着揭示问题, 改革弊端的目的, 现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学生、教师等四个方面作些具体分析:

一、技工学校现行语文课程问题分析

技工学校语文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素养、发展才干、培养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为根本, 以此为依据, 来看技工学校语文课程现状, 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目标定位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 泰勒提出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可技校语文在确定课程目标时, 实际依据的只是学科专家的建议。听取专家的建议固然无可厚非, 然而忽视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并不足取。课程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而生成课程目标就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要使课程目标理论有效指导实践, 它就不能简单地停留于“课程要满足学生需要”的抽象论述上, 而是要详尽地把这些需要描述出来。而这样的描述在当前的技校课程目标中是看不到的。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之中, 而且还生活于社会之中,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人, 所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理应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可这一方面在当前技校课程目标中也没得到应有的关注。

2. 课程标准的设置不符合教学实际。

从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看, 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相去无几, 有明显参照、沿用普高课程标准之嫌, 丢失本应有的自我特色。技工学校课程标准在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方面要求得过于具体、详细, 而要达到这些标准, 需要有较多的课时数为保证, 可实际情况是语文课时数在不断被压缩着, 加之学生基本素质日趋低下, 课程标准显得高不可攀。一个无法达到的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毫无帮助, 有害无益, 只会让师生们感到力不从心。

3.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目前技校语文教学采用的仍是学科中心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 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 有助于打好理论基础, 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记忆,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习热情不高, 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开发, 难于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发展在学科中得不到保障, 对学生的成长没有多大的好处。

4. 课程评价忽视激励与改进功能。

技校文化基础学科, 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有总结性评价, 也就是通过考试对学生完成学业、达到教学目的的情况进行基本的判定。总结性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性, 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经验的丰富性, 忽视课程评价的反馈、激励与改进功能。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现象, 很难用一个分数、一次考试进行衡量, 在课程及教学过程中, 单纯使用总结性评价有悖于全面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我们只有从发展的角度,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才能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 以利于调动、激励学生, 发挥其潜能, 也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调整策略, 帮助学生诊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予以解决。

二、技工学校现行语文教材问题分析

伴随着技工学校的发展, 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改进一直受到相关的有识之士的关注, 语文教材的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当前各地所用教材主要是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或地方自主编写的教材。我们不妨对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和江西省技工学校教学研究室编写的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力求发现一些问题, 以便加以完善。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在“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了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实践能力, 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人文资源的开掘, 选文大多文质兼美, 经久不衰, 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颇高, 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反复吟咏这些篇章, 人文精神便在潜移默化中给以熏陶, 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江西省编写的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于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 阅读教学的选文篇目较以往删减幅度很大, 只有20篇, 其中选读课文就占6篇。从教材编排来看, 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力求于知识教学的完整性, 注重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江西教材很明显注重的是语文的实用性, 讲读课文的缩减, 也许跟近年来语文课时数的减少不无关系。

分析、研究现行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出, 教材编排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 教材编排对培养对象缺乏必要的研究。技校虽说招收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 而实际上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普通高中挑剩的, 甚而至于是连初中都毕不了业的学生, 文化程度跟高中生差距不小。而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在选文、编排方面与高中教材相近, 有些课文对技校生来说偏难。江西版教材虽说课文缩减幅度大, 但也存在偏难、针对性不强、趣味性不足等问题, 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二, 教材选文多为精品, 虽说是历久不衰的名家名篇, 但与当今相去久远, 缺乏时代感, 难以激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其三, 教材选文并没有注意到技校生所应有的职业性特征, 报道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迹的文章, 介绍生产工序的说明文, 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科技文, 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文没有选作教材。

通过对现行教材的分析我认为, 在教材编写时值得思考的, 而往往没能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 对于技校生在语文教学方面究竟应教给他们什么, 培养目标是什么。技校生的培养其实也就是对于人的培养, 不管学生学的是什么专业, 作为语文教育, 我们都应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着想, 培养他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 要求他们把话讲通, 把文章写通, 再进一步把话说好, 把文章写好。注重于通过课文讲读, 进行思想品德熏陶, 爱国主义教育, 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涵养的社会主义新人, 而不是只懂得生产操作的体力劳动者。培养目标明确了, 教材的编写也就不成问题了。

三、技工学校学生问题分析

技校学生素质日趋低下, 确实存在着诸如不愿学习, 人生态度消极, 得过且过, 把青春时光虚掷在网吧、游戏厅、影院等娱乐场所等许多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满足于灌输书本知识, 传授职业岗位基本技能, 而不解决思想问题, 我们的教育必然要以失败告终。只有当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认识到学习对人的一生的积极意义, 接受知识的心门才会真正打开, 我们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发挥美育功能, 陶冶学生热爱生活, 关注社会的美好情操, 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将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心胸开阔、人格健全、勇于进取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技工学校教师问题分析

把教育的失败仅仅归因于学生素质不高, 那只是推卸责任的片面之词。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的说法有失公允, 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实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孔子云“教不严, 师之惰”, 学生没教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以因其他因素的存在, 作为教育工作者放松自身要求的理由。要知道教师真的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前技校语文教师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一般较小, 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二三名语文教师, 教学教研风气难以形成, 教学环境闭塞, 学校之间的交流很少。加之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 难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在语文教师的配置上又有很大的随意性, 非中文专业的教师教语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本身也存在教学态度消极,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把上课当做应付差事;教学理念没有改变, 缺乏开拓创新意识, 习惯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生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调, 仍旧停留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状态;不重视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等问题。

困扰语文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自尊、自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不仅要精通语文专业知识, 还要博学深思, 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 勤于读书看报, 关注社会、人生。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 不断地开拓创新, 改革教学方法, 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技校的语文教师还应抓住技工教育所具有的职业特点, 注重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当我们修养深厚, 学识渊博, 个性飞扬之时, 我们的人格魅力就能彰显, 我们的学生就会愿意接受我们的教导, 学生的学业就会长进, 我们的教育就能成功, 语文可有可无的言论就会不攻自破,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摘要:针对职业教育语文课程越来越边缘化的事实, 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学生、教师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把问题揭示出来, 以引起普遍关注, 使语文教育可有可无的错误言论不攻自破。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科学教育理念现行 篇2

现行教育八宗罪

现行教育八宗罪刘亚伟上次静石来京,要我谈谈教育,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说中国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如说只有被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过程,与其说是享受权利,不如说是被剥夺权利――做人的权利。现行的教育制度,除了给底层子弟留了一条进入权利阶层的通道之外,其他几乎无一可取。总结起来,有八宗罪:1、蔑视孩子应有的权利,在师生关系中,听话、顺从成为规则,不仅改变了学校应该有的民主、科学和人格平等的底色,更要害的是带来了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影响深远的恶果:从人的幼儿阶段开始就不断地砍掉他们说“不”的能力,这就等于从根子上扼杀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惟升学率论,不仅压抑、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更背弃了现代教育的精神。虽然各地近期都在严禁留大量作业和补习班,但是只要应试教育一天不变,强占孩子时间的现象就仍然是普遍问题;3、强制灌输虚假的`道德标准,逼迫孩子说谎,造成师生人格分裂;4、灌输垃圾知识;5、官场文化在校园泛滥;6、教育产业化,把孩子当作向家长索取高额费用的人质;7、家庭成了课堂的延伸,家长成了老师的助理,客观上形成了学校和家长对付孩子的共谋同盟关系,不仅使孩子与家长对立,难以沟通,更为重要的是,侵害了家庭亲情和人性,改变了家庭作为享受亲情和天伦之乐和人类最基础的情感传承的场所的功用;8、以上各点的后果,严重侵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现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篇3

1 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现状

1.1国外高校成本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人力资源”理论的诞生,为教育成本实践和理论提供依据。1968年,希恩和维泽两位学者,在其《教育所用的资源》一书中提出教育单位成本观念。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高等院校开始推行成本核算,并逐步系统化、条理化。在西方,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较多,如韦伯斯特的效率分析法、特威和普雷斯特的成本分析法等。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加大教育产出和投入,借助教育生产函数研究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间的转化。此外,西方经济学家还把“边际收益递减律”应用于教育成本研究中,得出教育成本规模的关系是U型。1975年,西蒙斯把学校作为分析单位,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明确教育资源投入对其产出的影响,并在世界各国进行横向比较。

1.2 国内高校成本研究现状

早在1961年,周恩来总理就指出:“物质生产的某些规律, 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人才的培养也要讲成本。当时,我国高等院校以国家拨款为主,未曾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目前,高等院校现行财务核算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其管理模式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及“大收入、大支出”。这种模式只注意收支平衡,忽视经费使用效益和支出合理性。因此,现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仍处于薄弱环节。此外,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寥寥无几。直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后,关于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和教育成本问题才提到日程上来。总的来说,我国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教育成本在会计成本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且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2 高校教育成本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院校教育部门也是生产部门,其开展的都是有组织、有产出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与一般生产部门相比, 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如成本核算及分类。但两者之间在性质上还存在一定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相比,高等院校教育事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其独特性。

2.1 成本补偿间接性

在生产物资过程中,其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转移到物资产品中,企业借助产品销售获取收入,除去产品成本后,其余部分为企业纯收入。因此,销售环节使生产耗费的物质产品得以回收。但教育成本投资相比物质生产投资,存在一定区别,教育成本补偿是间接性的。高等院校的学费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补偿高等院校投资。把对教育成本的补偿放在教育上并不可行,应将其投入到毕业生从事的社会劳动和劳动力市场中。因此,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不能通过收取高额学费的方式进行回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补偿。

2.2 递增性

随着科技管理不断加强,物资生产的成本(单位产品)不断递减。但是,在高等院校,其教育成本呈现不断增加的特性。造成成本递增的原因较多,其主要是受人才培养质量、资金额度大小及现代科技的运用等因素影响。高校教育的成本核算并不以追求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相反,部分学校成本的核算存在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倾向。教育学家霍华德·鲍恩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并将其归纳为5条高等院校费用规律。他认为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声望显赫、成绩卓越及影响深远,为追求这种富有教育成果的目标,高等院校所需要的费用是无止境的,无论教育成本支出多少,都难以被认为足够。故此,高等院校的开销达到其财力能担负的最高上限,而这些教育开支被固定下来,撤销就很困难。每所院校筹集的资金被全部用掉,开支日趋增长。高等院校教育代表社会先进的科技水平,因此,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教学仪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科技水平人才的关键。为保证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其消耗的财力、物力及人力不断增加,从而使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呈递增发展趋势。

2.3 效益与时间的不配合性

在时间上,教育效益表现为长效性和迟效性,高等院校资金的耗费与投入不能立竿见影,一般来说,在毕业生就业后的第10~15年,教育投资收益才会达到最高值。因此,高等院校教育资金的投入具有显著的滞后性。虽然教育投资周期长,但投资带来的效益非常大,能获得加倍收益,比一般物资生产领域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要大得多,且这种效益持久、稳定。

2.4 共同性费用多,直接费用少

高校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协作性,资源共享的程度高,投入具有综合性。由于共同性费用高,导致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复杂, 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合理计算至关重要,这些都影响成本核算准确性。

3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比较

3.1 成本统计法

成本统计法是利用教育费用来统计资料,从中抽取培养学生的支出作为成本数据进行计算。该方法是借助会计资料,按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对数据进行修正,进而得到成本数据,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且操作简单,是现行高校教育提供成本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重要工作,需对现行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进行改革,从原有以费用支出为中心转移到以成本核算为中心上来。因此,短时间内教育成本核算的建立和推行可能性较小。另外,成本统计法严格上说不是一种会计核算法,而且该方法统计的成本信息较为粗略,准确性差。

3.2 会计调整法

会计调整法是指利用会计资料转换成对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其以教育成本核算为对象,将教育支出数据调整为教育成本项目数据。如计算学校为学生提供3年教学服务耗费的资源,可通过会计资料得到教育经费数据,除去与教育无关的费用,增加经费中未反映的应计费用,转换为各项目成本。相比统计法,该方法操作复杂, 但准确性及合理性高。其缺点是部门没有制订调整规则,适用于不信赖统计法而又力求教育成本准确性的教育成本核算。

3.3 会计核算法

会计核算法是指高校教育成本采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通过建立教育成本会计账户,期末时根据期末余额结转本期发生额,其明细账以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开设,在分配和归集教育费用时,成本明细与成本核算对象要保持一致,按成本核算对象进行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要以成本明细账进行记录。通过教育归集费用之和,即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再按折合学生数计算人均成本。采用该方法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结果比较精确,但其工作量大。

3.4 作业成本法

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其融合了过程管理、作业管理等管理思想,不仅是对成本计算及分配的过程, 同时也是根据因果关系对资源流动进行分析的过程,为高校教育成本提供系统的方法及新思路。其主要步骤有:明确高校作业的主要产品,将成本归到作业中,选择作业的成本动因,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该方法有助于追踪整个高校作业流程,核算成本及控制成本,为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习的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基础。

4 结 语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讲,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现行高校教育尚未将教育成本核算设置成科目,因而不能进行成本核算。目前,我国高校成本核算仍处于理论阶段,国家尚未制订有关教育成本核算方面的制度。本文主要研究现行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并对其方法进行比较,阐述教育成本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寒蒙,门素梅,田茜.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J].会计之友,2012(32):63-65.

[2]杜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公开的制度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14(9):106-109.

[3]张红.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方法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2(2):47-48.

[4]龚莉.高校教育成本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7):73-74.

[5]沈菁.浅谈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4):223-224.

[6]胡馨.关于高校教育成本与效益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4):1-2.

上一篇:实践翻转课堂下一篇:美国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