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远程教育

2024-10-01

美国远程教育(通用12篇)

美国远程教育 篇1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是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教材, 它是由冯浩岚编译的适合12—18岁学生学习的文学读本。

据编译者介绍, 美国中学语文教育一般包括三部教程:一部是《英语》, 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部是《拼写》, 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第三部是《文学》, 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就属于第三部教材, 它原本内容庞大, 中文版本在编译时删去了原文中的诗歌与剧本部分, 但课文编排的顺序沿袭了原版教材。纵观整本《美国语文》, 发现美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文学与历史相结合, 注重培养民族精神

《美国语文》反映出美国中学语文教育不是纯粹的文学教育, 而是进行“人”的教育。它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使学生认同美国的民族文化。

整部教材以美国历史为线索, 按照“编年体”的形式编排, 把文学置于国家发展进程这样庞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 体现了文学参与时代变革、反映时代风貌的特点。它将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划分为六个部分, 每个部分集中体现一个主题:第一部分, 文明的交会 (开始-1750) ;第二部分, 国家的诞生 (1750-1800) ;第三部分, 国家的发展 (1800-1870) ;第四部分, 分裂、和解与扩展 (1850-1914) ;第五部分, 不满、觉醒与反抗 (1914-1946) ;第六部分, 繁荣与保护 (1946至今) 。每个部分的开头都有一个时代概述, 重点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本时代的文学概况。然后由本时代的5-6篇典型课文构成主体内容。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在相对应的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章, 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这些文章不是简单的历史文献资料, 因为这些文章也有文学性, 具有很强的文学代表意义。所选课文的文学形式多样, 包括日志、神话、传记、格言、信件、小说等, 诗歌、戏剧在美国的原版语文教材中也包括在内。这些课文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反映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 时刻充斥着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的风云变化, 使学生既增强了文学素养, 又增加了历史知识。这种以历史为线索的教材编写形式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每篇文章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将文史结合起来, 按历史时代来编排文章, 并在文章前附上较详细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 这样学生就能把文章放到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去体会, 感同身受地深入文章, 有自身的独特体会。

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使学生认同美国的民族文化。所选取的课文基本都是美国人所写, 能代表美国的民族文化, 如课文《富兰克林自传》和《独立宣言》都体现出美利坚民族追求自由的精神。可以看出, 美国的语文教育培育的是“美国人”, 弘扬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二.基础知识与拓展练习相结合, 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

美国的语文教材中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 也有大量拓展思维的练习。在每篇课文前有文体介绍, 在课文后有习题。与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重视理解课文内容的习题有所不同, 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除了训练概括、理解、推断能力的基础题, 还有进行思维拓展的评价型、综合应用型题目, 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龟背上的土地》课后问题中有一个这样的评价题:“你认为一棵树能充分代表和平吗?解释理由。”这样的拓展练习能让学生多元思考, 开启独特的思想。接着是综合应用题:“宪章列出了伊罗奎伊斯首领的品质。你认为现代领袖应该具有其中的哪些品质?解释原因。”这一题侧重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批判性思考。像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有很多, 可见美国的语文教育很注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悟和思想, 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西方学者看来,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 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在开发人的创新思维。”[1]相对来讲, 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对批判思维重视不够。在教材中的习题设置部分, 很少有可以多元思考的题目, 对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信息提炼、理解能力非常重视, 而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最终带来的是创新思维的缺乏。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注重语言的现实应用能力

美国的语文教材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重视语言的现实应用能力。在每篇课文的后面既有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习题, 也有精心设置的写作训练题。其写作训练建立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写作的形式多样, 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能力。如在《美国语文》第二部分第一课《富兰克林自传》课后的写作训练就很有代表性。

在“写作”中有三个训练:1.为富兰克林的书写一条广告, 登在费城的报纸上或出现在富兰克林的时代。2.考虑几个你想要有所改进的方面, 然后考虑你能做什么以便在这些方面取得改进, 把你的想法在一份书面计划中写清。3.将你从《自传》中所了解的内容与富兰克林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事业进行比较。将你的发现写成一篇短论文。

在“项目”中还有两项综合性的语言训练, 第一项要求学生制作一张集中体现富兰克林成就的海报, 第二项要求学生为到费城旅游的游客制作一本旅游指南。在“微型写作课”的部分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次重要的经历, 写一篇关于这次经历的自传式叙述。

从这些写作训练中, 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语文教育很重视语言的现实应用能力。其写作所训练的各种项目, 如广告、计划、报告、海报等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运用得很广泛的语言形式。除了写作的形式, 写作的内容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个人的改进计划和个人生活经历的自传式叙述。这些写作训练贴近现实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使学生写出真实的想法。同时, 这些写作项目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可能会用到的, 因此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四.变教材为学材, 注重学习的过程

“语文教材是‘教本’, 更是‘学本’, 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凭借。”[2]从《美国语文》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套为学生而编的“学材”, 其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极高, 从每一课的编排上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一点。在课文之前分别有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以及文学聚集这四个部分。“阅读指导”介绍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学与生活”是联系学生的自身经历来看待课文中的人和事, 并指出课文所聚焦的专题。“文学聚焦”介绍的是课文的文体知识。课文之前的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学课文。在课文后面有问题指南和作品积累两部分。“问题指南”又包括几部分: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以及文学聚焦。“作品积累”包括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

让我们拿微型写作课来举例说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微型写作课, 其内容包括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的口头表述练习, 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第二部分是具体写作技巧的指导, 每课指导的重点有所不同, 如《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课后的写作技巧重点是生动细致的说明。《龟背上的土地》的写作技巧重点是有效的重复。在“写作技巧重点”后面是第三步部分———课文中的范例, 将课文具体内容呈现出来, 展示该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 并指出其产生的效果。第四部分是构思,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将所要写的内容列出提纲和元素。第五部分是写稿, 要求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写出草稿。第六部分是修改, 要求学生完善技巧的运用, 修改作文。

可以看出, 美国语文教材中所编的“微型写作课”完整详细地呈现了写作的全过程。从口头表述到技巧指导再到构思、写稿、修改, 这是一套程序, 它使学生明确写一篇文章应该分哪些步骤并清楚每一步的具体做法, 这样学生即使没有老师指导, 也能自己学习写作。教材不再是老师的教材, 而成为了学生的教材。美国语文教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值得中国学习。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课前缺少作者和背景介绍, 学生离开老师很难自学。中国教材的课后习题只有简单的几个问题, 而缺少策略指导。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往往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作文课, 中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忽视了方法、程序上的指导, 使得学生的作文训练往往缺少系统性、指导性、规范性。学生对作文感到恐惧, 不知如何动笔, 从而缺少了写作兴趣。美国语文教材中对作文课的编写安排值得中国教材参考。

综上所述, 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一部以学生为本的开放性教材, 它具有很强的包融性。它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 将基础与拓展相结合,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将文学与生活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它遵循学习的规律,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相信这些对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教育研究, 2000 (8) , 23

[2]柳士镇, 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438

美国远程教育 篇2

遭遇美国教育之二:美国家长会 - 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 - unispace - pow...

遭遇美国教育之二:美国家长会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国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教育。儿子在美国小学上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一个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呆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呢!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也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嘛,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呆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当时我看着连“Howareyou!”都听不懂的儿子,真是不敢相信弗丝女士的断言。但是后来的事情说明弗丝女士是对的。也就是在半年后的一天里,似乎真的就是在那一天、那一刻,我发现儿子拿着电话和他的美国小伙伴有说有笑地在聊天了!儿子英语虽然简单,但是很流畅。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之前我就没有听他说过一个完整一些的英语句子呢?我不是搞语言学教育的,我不知道这里的奥秘。当然,我一直坚持严格要求孩子在家里一定不能说英语,这倒不是因为听了弗丝老师的忠告,而是我怕孩子真有一天不会说中国话了,我会愧对祖先!感谢老天,我的这一要求让儿子至今一直保留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汉语口语没有任何障碍。但是随着他的英文越来越熟练,他也几乎不能用中文写作,对中文的阅读也日益艰难了。弗丝老师真的是在微笑中预见了一切。弗丝老师向大家问好后,带着几分神秘说:“今天对在座的孩子们的家长,可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我们为你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物。确切地说,为你们送上这个礼物的不是我们这些教师,而是你们的孩子!”孩子们此时也交头接耳,嗡嗡地议论起来。弗丝女士说:“孩子们,请不要吃惊,你们当然也不知道这个礼物是什么,因为两小时前,我们刚刚把它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取回来。但是,确实是你们创造了它。”这时,她向一位站在旁边的老师示意,这位老师转身走出会议室,从外面推进一个有轮子的小桌,上面是彩色的绸布覆盖着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方块儿。弗丝女士走上去轻轻地掀开了绸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大摞新书。面对着人们惊诧的目光,弗丝女士很得意地说:“这个学期,我们讲授了英文诗歌的写作,我让孩子们试着写了一些诗,这些诗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的同事们,于是我们决定把它们汇集起来,印成这本诗集。我想,这可能是你们的孩子们人生的第一部诗歌作品,是他们人生的第一部著作,请各位阅读吧。你们会比我更为孩子们的才能骄傲!因为是你们养育了他们。”一瞬间,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家长几乎不敢相信班主任的话。渐渐地,人们开始骚动起来,几位西服革履的家长已经没有了来时的矜持,纷纷站起身来,迫不急待地要看那些书了。孩子们更是喧声一片。――这太出乎意料了!我们的孩子,眼前这些小学生,竟然写了诗,还印成了书!老师们把书一本一本发给了家长。我也拿到一本,打开目录,很快看到了儿子的两篇“作品”。一首诗题为《朋友》,写的是他出国前与国内的小学同学分别的感情经历。儿子离开中国的时候,心里的痛苦,对童年小伙伴的怀念,都是我未曾想到的。他在诗里述说着对童年友情的感受:我们都会长大,我们再见面时,可能都难以辨清对方的脸庞,但是,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童年的回忆也会永远伴随我,直到我白发苍苍。天啊,离开中国,离开小伙伴,让儿子一下想到了“老”吗?他自己画的一幅画成了书中这首诗的题图,画面上是一个椭圆形的地球,两个孩子站在地球的两端,仰望着天上的云。还有一首诗写的是《时间》,我从中听到了儿子对时间的感受。他说,时间本身没有速度,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时间才变得不同,就是对同一个人,时间也会变化,当你在不知道去做什么的时候,时间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它在流失;而当你想做的事情太多,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时间实际上很慢,因为你的创造已经拖住了时间的脚步。时间的速度在人的掌握中。这难道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社会学意义的解释吗?为这首诗配的图也是儿子画的,上面是一个变形的闹钟,时针和分针已经变成了人的两只手,正在拉着已经跳出表盘的标示着12个小时的阿拉伯数字。我不敢说这幅画有多大的美学价值,但是它确实反映出孩子对时间的理解。我一遍遍读着儿子写的诗,刹那间似乎对孩子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复杂,先是感叹,但是很快就被一种自责的心绪笼罩了。我自认为平日对孩子不仅是很了解,而且是很关注的,我是职业记者,平日就是与人打交道的,面对社会采写的也都是“深度报道”,我一直相信自己很了解儿子。但看了儿子的诗以后,我发现我错了。我发现,我这个比他大了30岁的父亲,对人生的的体会有的时候未必有儿子细腻,甚至在有些地方也未必有他深刻。我也十分惊异儿子对英文诗歌韵律的掌握。我记得也就是在不久前,我还为他对英文报纸的一则广告的似是而非的解释而恼火,和他严肃地谈过学习英语的态度问题,实际上当然是教训他。儿子当时真是很老实的样子,我还为自己抓住了他的隐藏很深的弱点而暗自得意呢!看着儿子写的诗,我不禁问自己:我真的知道孩子正在发生的变化吗?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吗?捧着这本孩子们写成的“书”,我内心充满了感动!这本书里不仅有儿子此生第一次印刷成书籍的英文诗作,而且记载着儿子到了美国后最初的成长历程,不仅是美国小学教育不同凡响之处的一个实证,也是我作为一个父亲反省自身局限的镜子。我很想多留下一本,于是问弗丝女士能否满足我的要求。弗丝女士笑着说:“对不起,每个家庭只能有一本。这是绝版的印刷。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经费。所以,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支持我们,让我们以后多做这样的工作。”当老师们推出一个巨大的蛋糕为孩子们祝贺时,会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一些美国的家长们忘情地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好像是刚刚看到孩子从远方归来似的。显然,不少家长和我一样,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我们可能真是在这一个晚上,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显得很兴奋,他们都神采飞扬地聚在一起,侃侃而谈,笑声不断,显然他们在为自己骄傲。我也看到,家长们都不声不响地走到会议室窗台前,那里放置着一个捐款箱,家长们都在捐钱。这个时候,谁不觉得捐款是桩最应该做的事情啊!尽管很感动,我还是没有忘记我印象中家长会上的“法定程序”――征求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意见,这似乎应该是“家长会”的惯例。我找到弗丝老师,问她,我的儿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老师说:“他要是有什么问题,我可能早就通知你了。不会等到现在。”可能是想起我与她见面时经常问她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弗丝老师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吗?”我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绸缪’,还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弗丝女士微笑着打断我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回家后,我问孩子,你什么时候写的`这些诗啊,我怎么不知道啊?儿子说,就是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写着玩的,又不是作业。我问:“老师没有告诉你们要出版?”儿子说:“没有。老师就是说,你们写得很好,再努力写,你们中间会出现真正的作家。谁知道她真的把我们的诗给印成书了。爸爸,你说过,作家就是写书的人。现在我们也写书了,我们现在都是作家吗?”让我怎么回答呢?这本不起眼的诗集,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多重的分量啊!可能就是这本小小的诗集,会激发起孩子对于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未来的作家可能真会是从这里走出第一步!那天晚上,我发现,当天参加家长会带去的笔记本上居然一个字也没有记。孩子长到12岁以来,我参加了多少次家长会啊,而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长会上没有对老师说的话作现场记录。那天晚上儿子也非常兴奋,12点了,还在写他的日记。我发现,从那以后,儿子开始喜欢写点儿东西了,而且写得越来越快。他一有什么感慨,就写上几句诗一类的东西,遇到什么事情,可能就会写出一篇记事散文。尽管我和儿子都认定,他以后是要学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是推进人类进步的绝对的“物质力量”,何况咱们中国人是在美国,为了谋生,为了把日子过好,也都是重理轻文的。但是从那以后,儿子对写作的兴趣始终不减。我的一些留学生的朋友看过我的儿子写的一些文章后都说,他写作的天赋是受了我这个当记者的爹的遗传。其实,我根本不相信遗传之说,我至今仍然相信,就是那本小小的诗集,激发了儿子对写作的最初兴趣,培养起他对写作的自信心。那本诗集让他相信自己有写作的才能,特别是有用英文写作的才能,于是,他才兴致盎然地尝试各种文体的英文写作。那次家长会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让我想了很多事情。我感叹美国老师的用心之良苦,他们通过把孩子们的作业编辑成书这样一个举动,完成了一个多么复杂的教育环节!――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诗变成了真正的书,而且让自己的父母阅读后真正受到感动,于是,孩子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与此同时,每个父母都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家长们也重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在对自己孩子全新的了解面前,稍有头脑的家长就不能不反省平日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的关系,甚至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得失成败,从而去寻找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更为正确的途径。这使我想起在国内的家长会。学校一下开家长会的通知,家长和学生就开始忐忑不安了,如同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家长会上,校领导和老师们高高在上(真是高高在上,有时老师们的讲话是从学校的扩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抑扬顿挫地讲着话,时而指出严峻的竞争局势,时而布置艰巨的考试任务,不时会指责一下典型的学生或者家长,接着危言耸听地发布全面警告。此时,家长们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低眉顺眼,洗耳恭听。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更是心惊肉跳,如坐针毡,受了这番“折腾”之后,还要与折腾完自己的老师再去认真研究怎样折腾(整治调教)孩子的对策。而孩子们呢?此时正躲在家里魂不守舍地猜想着家长会现场的种种景象,充满忧虑等待着父母的归来,不知道老师与家长私下运筹了什么,自己的处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不知有多少孩子在家长会后受到父母的打骂。开家长会的这一天,特别要是赶上孩子在期末考试或者是升学考试前的家长会,对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惊恐的日子。家长等待着老师的“宣判”,孩子则等待着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审判”。我的儿子在中国只念到小学四年级,我记得从他三年级开始,每次开家长会的这一天,都是他一年中最乖、最老实的日子。每逢这一天,儿子显得特别懂事。实际上,我是从来不打孩子的,也从不为孩子考试高几分低几分而责骂他。何况他从小受我们的影响,总是想做个好孩子,而且也确实做得不错。然而就是这样的好孩子,也还是如此惧怕“家长会”。可见中国学校“家长会”的威严之甚。我们中国的家长会为什么让家长和孩子感到如此的紧张,甚至恐惧呢?教育为什么把它的服务对象塑造成了惧怕教育的人?这是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异化”现象?那么,究竟是孩子们在内心叛逆了教育,还是我们的教育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背叛了自己呢?unispace d7Z!d9Z}b(文章来源:新浪网北京文学网络版)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篇3

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向老师发问。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解题方法。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受教育方式。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数学头脑。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零用钱。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零用钱。”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旅游。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女朋友。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地说:“我没有早恋……”

新赛车。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自己做主。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的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英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美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学什么,考什么。

中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考什么,学什么。

学什么。考什么,是考试为了教育服务。

考什么,学什么,是教育为了考试服务。

美国远程教育个案研究探讨 篇4

1 研究背景

阿拉斯加东南大学(Uni ver si t y of Al aska Sout heas t)为学生们提供远程教育学习机会已经多年了,最近又开发和扩展了自己的教学领域[1]。为了能够理解所提供的高质量的远程教育的挑战与前景,它进行了一项关于该领域的课程开发、学生及全体教师支持和预算的研究来获取政策以及对此的执行。这项研究由两人负责:Dr.Lynne Schr um是前国际教育技术学会会长(Past Pr esi dent of t he I nt ernat i onal Soci et y f or Technol ogy i n Educat i on),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知名作家,犹他大学教学系主任及教授(Pr of es s or and Chai r of t he Depar t ment of Teachi ng and Lear ni ng at t he Uni ver s i t y of Ut ah);Pr of es s or J as on Ohl er是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计划部主任(Di r ect or of t he Educat i onal Technol ogy Pr ogr am at UAS)。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使用问卷作为最初数据收集工具。首先,Dr.Schr um对所有教师和员工(包括管理者)进行关于美国远程教育的访谈,同时博士生查阅基础文献以及关于原来问卷工具的可靠性信息。分别为教师、员工、学生准备三份不同的问卷,这些问卷通过教师与员工的反馈做了多次修改。问卷从三个不同的对象群体出发,形成不同的可以理解的网络形式(Web-Accessi bl e)和个体形式(I ndi vi dual s),并邀请他们予以完成。然后统计分析问卷数据,那些突然出现的主题(Emer gent Themes)采用定性回答的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 i ons)。

2.1 面向全体教师的问卷概要

全部有效教师成员样本数是80人,回收率是78%。有56位(即70%)在过去的5年内讲授过基本的远程教育课程。在这些讲授过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师中,绝大部分对远程教育持乐观态度(平均满意度为4.07,取值范围是1-5)。显而易见,有少数教师仍然对远程教育的价值存有疑问。教师指出美国远程教育存在4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1)需要训练与技术支持(包括计算机服务、工作站、教学设计帮助等)。

(2)需要政策与讲授标准(工作量、课程标准、结果测试等)。

(3)需要资金支持于适当的补偿(奖励、奖金、平等的荣誉等)。

(4)需要为远程教育设置一个协作机构(领导、协作者、管理的疏忽等)。

2.2 学生问卷概要

学生完成了355份有效问卷,绝大多数是成人学习者,而且有62%是在职的。基本上学生是赞同远程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均值为4.13,数值范围是1-5)称他们的远程教育体验对于完成他们的教育目标有明确的贡献,大部分学生(均值为4.04)会再选择其他远程教育课程。学生更喜欢远程教育课程的基本原因是课程的实用性,然后就是课程提供时间表适合成人学习者的生活和学习风格的要求。

对于远程教育的负面的评价观点(Less posi t i ve sent i ment s)是其缺少与其他同学课堂交互的机会;传统教室之外的学习纪律与动机需要的程度;再就是有不及时响应的教师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使用远程教育技术的教师。

2.3 员工问卷概要

员工问卷返回78份,大约占阿拉斯加东南大学员工的60%,几乎80%的问卷作答者在过去的5年中有过支持远程教育的体验。这些员工说他们关于远程教育的职责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并且他们相信远程教育应该努力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美国政府应该开发更多的程序。他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

(1)远程教育前景;

(2)需要有一个管理者或协作者在计划、教师、员工、客户和学生间进行合作与沟通;

(3)统一的政策、历法、组织与规程;

(4)为系部、学生和教师提供支持(技术、物质、财政帮助、测试及隐藏的价值);

(5)关于鉴定效果合格的质量保证书。

3 结论与建议

清晰明确的建议来自于所呈现的数据。我们在提供建议之前先给出两个结论:首先,那些涉及与接触到远程教育的人做的都很好,也希望他们能继续下去。他们把远程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完成美国的使命的途径,那就是服务于不同的学生、服务于阿拉斯加教育需要。其次,在大量的问卷中有大量的一致性表现,在回答不同的问题时,不同的群体(教师、学生、员工和领导)显示出了相同的关于所提及的美国远程教育现象的理解。因此,关于“美国远程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出现,但却都是与之相关的。具体建议如下:

(1)美国必须制定关于远程教育相关的发展前景和使命的计划书(A Vi si on and Mi ssi on St at ement)。计划应该包含所有主要的大学、管理机构、教师与学生。这样的计划与使命是迫切的,是需要领导阶层在美国执行的。

(2)计划与使命的实施必须伴随着适当的政策的开发和所承诺的必需的资源(t he devel opment of appr opr i at epol i ci es and t he commi t ment of neces s ar y r e-s our ces),包括人与技术。政策开发条款不仅包括对教师承诺的期限和补偿,也包括远程教育在组织机构中的价值和质量与版权方面的条款。资源承诺条款不仅包括技术与行政对于教师设计的帮助与支持,也包括相关远程资源的开发。

(3)美国远程教育需要一个集中管理的条文或机构(Cent r al i zed Coor di nat i ng Agency or Mechani s m)来帮助解决整理远程教育的众多细节问题。其职责包括课程安排(Cour s e Sequenci ng)、过程计划、广告、提供支持(教育学的,发展的,制度上的,技术上的)和远程教育实践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小的方面容易使教师、学生、员工混淆,而成为在美国有效利用远程教育的障碍。

(4)美国需要帮助学生开发一种使学生能够按照自我个性品格或个性需求(uni que qual i t i es and char act er i st i cs neces s ar y)来清晰理解的东西,以使学生在远程教育环境中学有所成。这包括家庭与个人生活的需要,自我约束与有效学习习惯的需要,访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和传输系统的技能。

(5)需要讨论在教师倡导(Leadi ng t o)的一些决议中关于那些使用远程教育的方式传递课程和没有这样做的人的课程教学质量的条款。结果是希望两者是处在相互尊重与支持的氛围中,可能会产生关于不同材料的开放交流以及教学方法论和经验的交流,包括远程教学和非远程教学(t eachi ng On-s i t e)的。其他条款包括课程远程传递细节的合适程度,成本的有效性,美国的使命的适当性。

(6)教师在远程教育上的理解和计划中的特别需求需要管理部门的支持。这种特别的需求是由于课程和程序设计的需要、技术条款特别是条款中关于时间的条款所造成的。远程教学不同于普通教学(Teachi ng On-si t e),教师需要帮助来适应教学材料(mat er i al s)和在新媒体上的呈现方式以及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美国教育考察报告 篇5

(一)基础教育管理情况;美国实行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即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学区。联邦政府设有教育部,教育部不监管地方学校,而是以拨款和其他援助方式协助地方教育,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法令。州教育厅对全州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统筹权,包括教育立法、教师资格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向各学校分划联邦和州政府的拨款等,教育厅的最高负责人是教育总监。教育总监是由民选、或由州教育委员会聘任、或由州长提名议会确认,州教育厅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美国目前有五千多个学区,学区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历史沿革和地理因素确定,学区是地方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学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监,学监对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直接管理本辖区内的学校,学校校长会定期向学监报告工作,学监也定期向校长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学区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行政机构,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学校有较强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教育经费由三级政府投入,大体上联邦政府占10%,州政府占36%,地方政府54%,联邦政府、州政府对学校的总体拨款取决这所学校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学生人数,地方政府的投入主要是当地居民所交纳的房产税。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的有工商企业人员参加的学校教育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帮助学校筹集资金。学校的收费是非常规范的,学生除乘坐学校的校车和使用学校教材要交费外,没有其他的收费。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生均教育经费7000美元,水平较高的学区可达到1.7万美元。学校收入的80%左右付人工工资和福利,10%用于教学器材的添置,3%-5%用于学校硬件维护。近几年,联邦政府、州政府不断

削减了教育经费,学校校长们抱怨经费越来越少,校长最头疼的事是筹钱。美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较长,为13年,从小学学前班到高中三年级,学前班至5年级为小学,6-8年级为初中,9-12年级为高中,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十分紧密。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小班化教学,富人区所在的学校,由于房产税收入较高、教育经费较充足,学校平均班额人数更小,一般在15-17人左右,穷人居住较多的地方,所在学校平均班额25-30人左右。

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比较精干,一般设校长1人,校长助理2-3人,学校的重大决策注重广泛征求意见,然后集中决策,学校经费的使用与监管一般由校长提出方案,教育委员会审批后再执行。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注重从小事和细节做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都富有特色和个性,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较高。学校对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学校员工和学生进出学校都要凭证进校门,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有的学校专门配有安检设备,陌生人进入学校要实行安检。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配套,设施一流。后勤服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每所学校都非常干净、整洁。

(二)教育人事管理情况

1、校长的产生与聘任:校长的产生一般经过个人申请、面试考核、上一层管理机构考察挑选,最后由学区教育委员会举手表决,学区学监聘任。作为校长除具有教师资格外,还应有教育管理培训方面的资格证。州政府有专门的校长培训学校,校长每年至少接受7.5小时的继续教育,过去强调校长管钱、管物、管人,现在更强调校长要成为教学的领头人,校长在学校都代课。校长的解聘必须经过学区教育委员会举手表决。在美国,校长职业化水平较高,小学与中学校长可以打通使用。

2、教师的聘任与待遇:州政府对在本州任教的教师有具体的资格要求,教师在该州任教必须要取得本州的教师资格,除此之外,学区在州政府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要求与条件。教师一旦取得资格认证,有效期一般为三到五年,到期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脱产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延长资格,正是因为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使得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学校在聘任教师时比较注重: ①毕业于什么大学,学习的课程与成绩;

②个人的经历,是否有国外生活的经历;

③推荐给对应学科的系主任,若双方愿意,再进行面试;

④面试中比较注重是否热爱教育,是否具备团队精神,是否能言善辩,是否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聘任合同一般为四年,完成了四年合同,可签终身合同。在美国,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教育工会,教师待遇由教育工会代表教师与学区谈判达成一致,教师待遇一般取绝于教师的学历、经历、水平与业绩。初参加工作的教师年薪一般在3万美元左右,资历较长、水平较高的教师最高年薪可达8-10万美元。在美国,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合理规范,除工资福利待遇外学校没有奖金、加班工资、课时补贴等。

4、学校编制与管理:联邦政府、州政府对中小学的编制管理没有统一的要求,具体到一所学校的教职工编制由该学校所在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决定。教育委员会决定学校编制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富人区所在学校编制松一些,穷人区所在学校编制紧一些。即要考虑到编制的限制,又要保证小班化教学,美国教师的工作负担总体上比较重,在小学除开体育、艺术课教师是专职外,其余教师都要包班。在中学一名教师往往要代4-5个班。美国教师亦常常抱怨时间较长,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

二、考察学习的主要感受

这次考察虽然时间不长,也来不及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但我们感受仍然很多,就教育工作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法制建设非常完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以及各个学校运转有序。美国是一个法制社会,教育法制也特别健全。联邦政府制定教育法律,联邦教育部制定教育法律的执行政策;各州立法机关也有权制定本州的教育法律,州教育厅协助制定有关政策,因而各州之间的教育法律和政策标准不尽相同,由于法律监督机制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美国联邦教育部与州教育厅、州教育厅与学区之间没有直接的管理关系,但由于法律责任明确,职责范围清晰,各自在独立动作的过程中非常秩序化。同时,联邦政府注意发挥教育工会和教师协会的作用,教育工会主要承担教师利益保障的职责,而教师协会承担教师资格认证、继续教育、培训、学术研讨等本应由教育部门承担的工作。这样一来,教育部门的具体事务大大减少,行政管理职能得到突出和强化。美国政府还注意发挥社会的力量来监督教育机构,如州教育委员和学区教育委员由民选产生,不拿财政薪酬,尽社会义务,尔后再由教育委员集体聘用州总学监和学区学监,把州和学区的最高教育管理者置于社会(社区)监督之下。在这种机制中,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仅仅要对法律负责,更要对当地的民众负责,真正去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教育环境十分和谐,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首先是学校与社区关系和谐。一方面,学校注重与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每个学校(学区)都有专门的公关顾问,专门从事对外联络、宣传、推介工作,通过录音电话、网站、校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把学校的一切活动宣传到每一个家庭,让居民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另一方面,社区拥有完备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向学校、学生开放,社区热爱教育的人士积极为学校发展提出规划建议,筹措教育经费,学校与社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其次是校内人际关系和谐。校长象企业经理和系统主持人,把学校的重大事项交给全体教师决定,体现民主民治,因而学校的凝聚力比较强;教师没有象我们存在入党、提干、调资、评职称、考核等人为制造的矛盾竞争因素,关系比较融洽,能互相观摩交流,互相支持教学。据他们调查统计,95%的教师对教师之间人际关系表示满意,94%教师对师生关系表示满意。教师对学生的缺点不是横加指责,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向家长告状,认为向家长告状是教师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这样的教师肯定受学生喜爱。在学校,我们看到教师笑容可掬,学生活泼可爱,师生关系随和,对来访者热情而有礼貌,人文素养普遍很高。第三是校园环境和谐。校园环境人文化、童心化,寓教育于环境之中。校园内绿草成茵,环境优雅。学校走廊有教师与学生的群体浮雕,校门口摆放有学生的手工或艺术作品,并定期更换;墙上有学生入学第一天的彩色手掌印记,记录有该生基本情况;橱窗里有学生自我介绍的一段话;教室里学生作品更是琳琅满目,墙上贴满了文字和图片,尤其是美术、生活教室居多,框架上摆得层层叠叠,学生在向我们介绍这些的时候显得格外兴奋和自豪。

3、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美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亦非常注重基础学科的质量。阅读写作、社会实践、科学和数学等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较突出,州一级都有专门的考试评价机构,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在每学年都会选择和全州、全国的统一测试,有的学校甚至同国际上知名学校进行比较交流。培藤中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并作为一门课程支规定。另外,他们还定期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发展中国家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布什政府还响亮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计划,以此促进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里我们看到:班主任办公桌就放在学生教室,与学生平等相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表现充分赏识和宽容;教师对残障儿童给予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手把手地辅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人格受到尊重。总之,美国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理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逐级明晰并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办教育的责任,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方面的管理权;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县级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使“以县为主”真正“主”起来;在县以下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取消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成立的中心学校篇二:美国私立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私立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私立教育考察报告

中国民办教育美国考察团 2002年9月15日至9月27日,中国民办教育美国考察团’,赴美国进行了12天的考察访问。考察团在美国期间先后到了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纽约、旧金山等城市。拜会了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纽约州和加州教育厅私立教育办公室;与全国私立高等教育认证协会、私立中小学认证委员会等非政府的私立教育认证机构进行了座谈;考察了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理工大学和二所私立中小学(幼儿园);参观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弗兰克索耶管理学院。此次考察的重点是,美国政府对私主教育的行政职责及其管理体制;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对私立学校的监督和服务;私立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等。

通过听取介绍、座谈讨论、实地考察使我们对美国的私立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美国私主教育概况(-)基本情况

据2000年的统计,美国有各级各类学校126542所,其中各级各类私立学校22763所,占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17.99%;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6809.6万人,教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7.6%。其中:--小学共79362所,公立小学为62739所、私立小学为16623所。--中小学一贯制学校共11412所,公立学校为8292所,私立学校为3120所。--两年制专科学院共1755所,公立学院为1092所,私立学院为663所(非营利179所,营利484所)。--普通高等学校共4064所,公立高校为1707所,私立高校2357所,美国的中小学中,私立学校数约占总数的1/4,十年来,其学生数占总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0%--11%之间;美国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学校数过半,但学生数约为总数的1/5。因此,总体上看,美国的公立教育规模大于私主教育规模,但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好于公立学校,已形成了公立教育为主,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并举的格局,私立学校作为美国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美国50个州享有与公立学校同等的合法地位。(二)美国私立教育的特点 1.办学经费来源较为广泛。有社会捐助、校友捐赠、遗产捐赠、基金滚动、服务销售、出租房屋及土地、政府间接资助、学杂费等。以私立高等学校为例,一些研究型的私立大学可以与公立大学一样申请政府的科研经费,有的私立大学专门设有筹金发展部。政府对得到认证机构认证的私立学校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或贷款等经费的支助。2.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办学灵活,课程设置、聘请教师、收费等均可由学校自行确定。学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表现、家庭,收入,宗教等情况,自主选招学生。经过政府注册的私立高中,有权颁发毕业证。书,其学生还可以不参加州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而公立高中的学生则必须参加州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

3、教育大纲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美国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但教育大纲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事,学会求知,不搞千篇一律,实行小规模教学。如私立夏彼尔高中,在校学生共177人,但该校根据不同的情况和

学生的意愿,各年级都编有学生数不尽一致的小班。我们看到有的班才有5至7名学生,对这种小规模、个性化的教学,他们均表示满意.

4、私立学校的举办者大都是捐资办教育,把教育作为一项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不要求回报。学校的积累用于学校的再发展。学校停办或倒闭,政府不负责任。

5、私主学校分营利和非营利(或纳税学校和免税学校)。对营利性私立学校的管理比非营利私立学校的管理严格。(1)对营利性私立学校的审批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2)要求营利性私立学校定期更新许可证(一般是每年)。(3)政府主要工作之一是接受和处理消费者(学生)的投诉,保护他们的利益。有的州(如俄亥俄和华盛顿)还建立专门基金,用于在学校关闭时补偿学生的学费损失。非营利私立学校要设立董事会,而营利性私立学校不须设董事会。据了解,美国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为非营利学校,此类学校的许可证由各州政府颁发,并可向联邦政府申请免税,对学校的捐赠可用于抵减应交的所得税,学校也被称之为免税学校;营利性私立学校多为培训机构(美容美发、烹饪等)和少量的幼儿园,此类学校必须缴纳所得税和财产税等,并被称为纳税学校。

二、美国私立教育管理、监督指导和高校设置程序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成立于19年。非公立教育办公室现有编制4人,办公室主任是教育部长处理有关非公立学校教育问题的主要顾问。联邦教育部不负责任何学校的开办或变更的审批、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教师资格认定、办学条件审核、毕业证和学位证发放等,这些职责都由州教育厅或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一)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职责

1、参与教育立法,实施政府项目,组织活动--对影响私立中小学发展的问题向国家提供咨询和指导意见。--参与联邦政府教育立法。--组织实施联邦政府有关的教育项目。--对影响私立学校及其教师、学生的管理措施进行评估。--组织全国和地方私立教育管理部门和团体的有关活动。

2、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组织私立中小学有关教育问题的会议。出版相关材料。(二)州教育厅(纽约、加州)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

1、纽约州教育厅非公立学校服务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全州非公立中学的自愿性注册。--管理、监督全州不授学位的私立学校。办理和确保这类学校教师的资格证明以及达到适当的标准,--调查和处理私立学校学生的投诉,2、加州教育厅根据州的有关法律没有直接管理私立中小学的职能,但私立中小学必须每年向该教育厅提交学校的基本信息。州消费事务局负责私立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审批与管理。从了解的情况看,美国绝大多数州政府教育部门对私立教育的管理职责大致可概括为:保障权益,提供信

息,协调关系,组织交流,解决纠纷。(三)非政府认证机构的监督指导

认证,是美国保证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认证机构一般为非政府的专业组织。学校的审批是行政行为,而学校是否参加认证是学校自愿的行为。认证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质量.认证机构一般既认证公立学校,也认证私立学校。美国的认证机构主要为三种类型,一为地区性的、二为全国性的、三为专业性的。

高等学校认证

1、地区性认证机构。美国有6个地区性的认证机构,即中部、中北部、西北部、南部、西部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学校与学院协会.地区性认证机构基本上对本地区的私立学校(也包括中小学)的认证。

2、全国性认证机构.如全国法学院协会、全国音乐学院协会等,其所做的是专业认证。

3、专业性认证机构。如全国建筑学认证委员会,全国临床实验科学认证委员会等,专业性认证机构做的也是专业认证。

中小学校认证

除6个地区性认证机构做中小学的认证外,还有专门认证私立中小学的机构。全国私立学校认证委员会(ncfsa)是对私立中小学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的机构,联邦教育部定期公布它所认可的认证机构,只有得到联邦教育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学校,学生才能参加联邦政府的经费资助项目。(四)高校设置的有关程序篇三:美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 2000年11月5日至21日,上海市“赴美学前教育代表团”一行15人,应世界学前教育协会香港分会的邀请,参加了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幼儿教育研讨会,并对美国华盛顿、纽约、亚特兰大、洛杉矶、奥兰多等六个城市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考察团由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任团长,翁亦诗处长任副团长。成员中有市教委领导、华师大教授、区县幼教干部、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以及市教研室教研员等。

在美期间,代表团参加了在佐治亚洲亚特兰大举行的有来自全世界各地幼教工作者参与的美国幼儿教育周年研讨会。1000多个专题讲座和1000多个展览室,展现了当代早期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与教材、教玩具的技术。研讨会上夏秀蓉主任作了“上海学前教育发展动态”报告,朱家雄教授作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概况”报告,孔美琪校长作了“香港学前教育发展特点”的报告。与会者(特别是外国人和境外华人)对中国幼教发展的现状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幼教世界在改革中前进,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东、西方学前教育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是大会的宗旨之一。在美期间,代表团深入美国12个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与考察。有瑞吉欧学校、high-scope学校、蒙台梭利学校、bank-street学校等,对当今在世界学前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类型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较深入地学习。学习与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 一百种语言与一种语言

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幼儿教育周年研讨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热点,便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案(90年代初曾被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最佳学校之

一)。会议期间,我们有幸观摩了瑞吉欧《儿童一百种语言展览》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exhibit》)。丰富的图象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瑞吉欧的教育信念。--“会活动的影子”,孩子自主地探索光源、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仲夏夜的梦”,用各种色彩去表达孩子对一个事物的理解。--“脚的故事”,幼儿以两只小脚的动态表达,编织了一个有趣的“独幕话剧”。--“猫和雨”,反映了两个2岁半儿童用游戏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瑞吉欧认为,儿童可用一百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东西,表达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的感受。包括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诸如身体、叶子、鸡毛、笔头、叉子等各种替代物。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符号表征系统促进儿童的成长,鼓励儿童运用各种可用作表达的、交流的和认知的语言去探索环境和表现自我。也许,这就是学前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语言”,去探索沙、水及物体坡度之间关系。他们的行为与表现是如此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了一个个真实的自我。

儿童是用一百种抑或更多种“语言”来表达、表现的。这也许是儿童的天性。学前教育的价值究意是什么,是支持儿童的表达,让其在表达中探索、在表达中发展呢?还是用成人的东西去灌输经验、规范行为,以至于幼儿从小班进来时是“一百种语言”,到大班毕业时只剩“一种语言”呢?一百种语言与一种语言,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取向与教育效果。瑞吉欧教育系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二 谁是第一位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以幼儿利益为先,以儿童发展为本,已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在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究竟以谁为先、为本,谁是真正的第一位,这次美国之行,让我们又获得了许多感慨。

在纽约“bank-street”幼儿园,一进门,园长就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观摩幼儿活动的规则:每班只能进两位老师观摩活动;在教室里观摩者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能走动影响孩子;孩子活动时不能拍照,不能议论等等。孩子成了真正的“上帝”。

在美期间,我们共考察了12所幼儿园。所到之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所幼儿园,接待来访者的“会议室”、“接待室”都是那么简陋。没有沙发,更没有豪华的装修与装饰,有的幼儿园甚至连专用的大人会议室也没有。而对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的玩具材料、幼儿的作品物品等,却能不惜一切代价以追求最好的。在“high scope”课程实验基地,我们看到了幼儿园花了不少钱对孩子们那极不“显眼”的绘画作品进行“烧铸”,使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信,一种被重视的满足。在“bank street”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们享受“感恩节”的快乐,幼儿园发动全体教师、家长为孩子制作丰富的食品和有趣的礼物。在洛杉矶长青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们在活动区里能更自主地探索、学习,幼儿园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活动材料。活动材料架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一个个专业的小商店:“五金店”、“颜料店”、“书

店”、“钮扣店”、“布料店”等,应有尽有。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地、自由地活动着、成长着,他们享受着真实的“第一位”的待遇。

三 创造力能教吗

在美国考察,所到的几个城市给我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城市一种风格:华盛顿的肃穆、纽约的繁华,迪斯尼之乡奥兰多的童趣,以及好莱坞之都洛杉矶的风情等等,每个城市都透着个性,蕴含着创造的魅力。

城市建设需要创造,教育发展需要创新,人的培养呢,更需要有创造力的素质。那么,创造力能教吗?

创造力是不能教的。然而,教育者如果营造了良好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幼儿创造力的种子便会破土而出,会开花结果。在美国的幼儿园中,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条件。

纽约的“master school”,是一所为4-18岁学童而设的私立的好学校,它是美国东部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着重艺术教育。在那儿,我们看到儿童各种艺术作品,有绘画、泥塑、剪贴、纸制品等。儿童的作品,没有范例,没有“象不象”的标准,每个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师的眼里都是珍品--不管他如何涂鸦、怎样随意。在这所学校里,我们还看到了幼儿在积极地探索自己所生活的社区的功能,探索不同国籍的特点。用图画、表格、照片、文字等来大胆地表达与表现。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幼儿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儿的表征更是大胆的、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

在纽约一所享有培育“天才”美誉的幼稚园中,园长介绍了他们实施课程目标的“三步曲”:学习→应用→创造。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他们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在瑞吉欧《儿童一百种语言》展览厅里,我们看到了学前儿童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幼儿画的嘴巴千姿百态:唱歌的嘴、说话的嘴、接吻的嘴、说疯话的嘴、愤怒的嘴、打架时的嘴、争论时的嘴、能发出高兴声音的嘴??;幼儿画的眼睛各具特色:哭泣时的眼睛、柔和微笑时的眼睛、打瞌睡的眼睛、梦见好东西时的眼睛、爸爸愤怒时的眼睛??。

我想,当一个民族在思考它未来命运时,不能不把培养一代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来履行。同样,学前教育也应当承担起这样一种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创造。

回首美国之行,在报告所见所闻之余,仍留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关于多元化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学前教育中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幼儿园办园类型多元化,有民办的、私立的、政府资助的、也有各种类型合资办园的等等。幼儿园的课程也呈现多元化的情况,有奉行行为主义理论的课程模式,也有尊从人本主义观点的课程模式;有实施瑞吉欧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 street教育方案、high scope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语言教育为重的幼儿园,也有以艺术为特色的幼儿园??。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适合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多元化的趋势,在学习中发展,在借鉴中完善,使多元化与本土化相得益彰。

第二、关于学具与材料的开发问题,曾经多次向美国幼儿园教师请教“你们幼儿园用什么教材?美国的同行在一脸惊讶之余,认真地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水平就是教材,幼儿园的环境与材料就是教材。由此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美国幼儿园如此重视幼儿操作的材料,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在我国,在上海,开发幼儿的学具、玩具和操作材料是大有作为的。各级政府,各方面力量应形成合力,做好开发学前教育资源这篇大文章。让我们的孩子在与丰富的学具、材料及环境互动中,更健康地成长。

第三、关于教育策略的问题。未去美国之前,总以为西方的幼儿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说是只重过程,不要结果的。这次美国之行,让我们对美国篇四: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考察报告

高红妹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锦田小学,广东 深圳 518020)2004年4月27日至7月20日,笔者有幸参加深圳市组织的第三期海外培训,到美国学习、参观和考察。期间参观了大学和中小学,听了不同年级的课,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感受到了极具特色的美国文化风情。

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

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尽管教材有计算器的介绍,但教师总担心学生会依赖计算器,因为考试时学生是不允许带计算器的。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侧重“基础”,是让学生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我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侧重“基础”,是让学生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我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我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我国的教育卓有成效,但在利用和综合外

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更胜一筹。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现在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这点。为了完善我们的教育,有必要对美国数学教育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本次调查研究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尔湾学区的中小学教育为主。研究方法主要有:观摩课堂教学,感受美国数学教学理念;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个别或集体访谈;进行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重点查阅的资料有《美国数学课程标准(2000)简介》《近年美国数学课程改革》《国际教学发展的几个新现象》《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美国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讨论稿)》《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

学校数学学习标准》等。二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参观,了解到美国加州学区小学数学教育在“教材编排、环境布置、教学方法、天才教育和家长力量”这几方面的一些做法,特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一)教材编排──难度虽浅,但涉及面宽

美国数学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整体来说,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教材内容有:数和运算;模式、函数和代数;几何与空间观念;测量;数据分析、统计和概率;问题解决;推理和证明;

交流;联系;表示;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多,数学作为基本工具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与我国相比,美国数学教材更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让学生看看自己喜爱的书哪一年获得版权保护,估计一下此书的版权保护什么时候终止,渗透法律意识;介绍一些工艺品设计与数学的关系(图案与面积、编织用料与面积等等),渗透艺术理念;介绍五线谱(音符、节拍)与分数的关系,渗透乐理知识;介绍埃及金字塔与数学、玛雅人的记日系统、古罗马的记数系统等,渗透考古意识;介绍人口普查的历史和意义,提出一些与普查所得数据有关的数学问题(人口密度、出生率等),要求学生从年鉴中找资料回答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查资料、用资料的能力)等等,渗透社会意识;介绍声音在海

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每秒4 900英尺),然后考虑测量海水深度的问题,渗透科学意识。美国小学数学教材还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知识,例如:价格和购物,钟表与时间,旅行与行车时刻表、行程路线,生活用品中各种物体的面积、体积的计算,邮资与邮价表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某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估测、估 算,按生活实际的需要取近似值(四舍五入)。在讲授数学概念的时候,美国小学数学教材都尽量利用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背景来引入概念,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引入最大公约数之前,提出问题──“jack有18棵苹果树,42棵橘子树,他想将这些树在花园中种植成若干行,每行树的数目相同,但只种同一种树,在这样的条件下,每行最多能种多少棵树?”在引入最小公倍数之前,则提出问题──“jack与may在操场跑步,jack跑一圈需8分钟,may跑一圈需12分钟,若他们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开始跑,几分钟后又可在起点相遇?”这部分内容中国教材是先直接介绍概念和求法,再应用。美国则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概念和求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学得更主动。

(二)环境布置──独具匠心,显学科特色

美国的小学课室布置各具特色,就连桌椅的排列也是各不相同,有大小马蹄形、三角形、菱形等。每个教室里都有舒适的沙发、冰箱、水槽、微波炉、榨汁机等生活用品,并铺着厚厚的地毯。看起来,课室就像一个温馨的家,让人心情轻松、舒畅。

在美国六年级以后,开始实行走班制教学,即某学科教师固定在一个教室专教全年级的某一门学科,学生则利用短短的课间5分钟走到自己需要学习科目的教室。这样教室的布置一般有较明显的学科特色,[3][2][1] 这是让我最羡慕、最欣赏的学科教室布置。它与我们多学科共享一个教室的做法截然不同。数学学科教室布置得如同一个数学王宫。与数学学科教学息息相关的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和材料等都被固定放置在教室不同的位置。有的放在柜子里供学生观察,有的放在某个角落供学生或教师使用。教室里挂满了优秀数学家的肖像、数字或各种数学公式。设有固定的栏目,如“数学家的故事”,用生动的事例启发学生;也有每天更换的栏目,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教室里只需为一个班人数准备完整的“数学课本、练习纸和一些数学学具”,就能满足全年级学生的需要,既方便了学生,又达到资源共 享,充分显示美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主义。

这种学科教室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学科教室的设计为学生上课创造了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始终被学科的氛围包围着;另一方面,这样的布置便于在学校开展学科的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科教室,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展个性特长

美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教学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每堂课上(50分钟)教师一般讲得很少(不超过10~15分钟),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主动灵活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有时3~5个学生围成一桌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

极性和独立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美国的数学教学非常崇尚合作学习。刚开始是为了方便黑人、白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而产生的,实践后发现好处不少,现在更为普及。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如果简单地分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会导致有人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必须想办法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为此教师事先都会帮助分工或者分组,而且是煞费苦心,多种策略划分。例如:按学生的能力、相互关系、心理条件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作者;等等。分完组后,每组各有任务,同时组内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独立或合作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评分时,既重视对 小组成员的打分,更重视对整组配合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学校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自由发展。在那里,我看到的是每张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笑容。因为在美国,教科书不需要带回家去。这意味着,美国孩子的双肩是轻松的,家庭作业也常常是一个星期以后交。学校还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时间量不等。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每天的作业纸上还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容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

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息。对于学生作业评价,只要能做出来的就是好的。

(四)天才教育──接受挑战,渐完善自我美国人称智力超群的孩子为天才。为适应国际竞争,开发人力资源,早在20世纪初就在大学进行天才教育。现在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专门为“天才”学生开设加强课程,分英文与数学两门。培养的方法就是实行分组教学,加快教学进度,加深教学内容,提高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掌握

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

年级越低天才生录取的比率越少,加州录取率为5%~10%。越到高年级,因为开的班次和种类较多,学生进“天才班”的机会也越高。华人“天才”学生较多,上数学班的多,而上英文班的为数很少。

[5][4] 学校把这些所谓的天才抽出来,决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只是多给他们一个接受挑战的机会,多学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多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天才班”的授课培训,很多学校是利用课表内正常上课时间,一周安排两节或多节。学生自己平时落掉的课,照样要补齐,作业也要完成。而这些所谓“天才”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概念问题。例如,有一个简单且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计算出自己学校10位教师的平均年龄。在美国,问别人的年龄是犯大忌的。一个学生要问多位不认识的教师的年龄,这就 要求学生具备语言技巧和社交能力。

天才班的教师对我说:“实际上,让‘天才班’的学生多学一点数学和英文并不是最关键的,我们更重视的是他们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而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我们给他们一个工具,让他们去发现怎么用,何时用。最终,自己再发明工具。”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特色。它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不断

完善自我。

(五)家长力量──教育伙伴,助学生发展

你听说过学校里有义工父母吗?在美国考察期间,我亲眼目睹父母到孩子就读学校做义工。让我感

觉到美国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确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

美国学校教育的社会性,要求学校在最大范围内为社会的每个人服务,同时社会也给予学校教育最大的支持与关注。研究表明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父母到学校做义工,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对孩子成功的影响更为重要。我们在参观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非常肯定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现在美国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每个班级的家长一个月到学校做二至三次义工,协助教师工作,大多帮助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负责学生的午餐分配,学校资料的整理,在图书馆帮忙或者准备学校活动。节日聚会、学生汇报表演,就是学生家长大显身手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往往全家人一起出动参加,从策划到组织、实施的各种细节,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给教师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这样既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又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很好的辅导和帮助。

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国家的家校合作比较薄弱,美国的经验给予我们相当多的启示。如果借鉴他们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们,也许可以解决班级学生人数比

较多,教师管不过来的问题。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我国小学生知识水平高,美国小学生思维活跃,潜力大。两者长处相结合,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正进行教育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已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通过对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联系实际教学,笔者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学生发展要个性化

要控制课程门数及课时量,缓解升学压力,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削减书面作业,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作业布置形式要多样化。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应该不同。每天作业纸上可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6] 可不做,让学生自由选择。

(二)教室布置要学科化

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让学生走班上课,便于教室布置学科特征化。一方面,为学生上课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容易在学校开展学科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择不

同程度的学科教室,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材编排要时代化

教材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生活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多,教材编写除了增加数学史话、小知识外,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加涉及其他学科的阅读材料。一方面要注意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知识,应尽量提前安排。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安排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

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安排应用题。

(四)家长帮助要普及化

在深圳,许多家长素质都很高,而且班级学生人数又多。若能得到家长的帮助与支持,设立班妈妈或班爸爸,定期帮助教师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布置教室、收集资料等。既能减轻教师工作量,又能让

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面对美国小学的数学教育,我们应当反思,辩证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期间我还重点看了美国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数学课本。一年只用一本教材,造成数学课本太厚(大约四五百页)、太重,即便学生不用带回家,在课堂上使用时也极不方便。成人把书拿在手里都觉得有分量,不知一年级的学生如何使用,再加上书本页数太多不容易查阅,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我国的数学教材编排是一学期一册,显得很合理、很人性化,应保持。

美国教材编写不注重算理的渗透,导致课本里机械化的练习重复过多,我国教材就比较注重算理的渗透。例如,一年级学了数的分解与组成,再学加减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会从数的分解与组成的角度去想加减法的计算结果,如计算“2+3”时,学生会想到2和3组成5,所以2加3等于5。计算“6-4”时,学生会想到6可以分成4和2,所以6减4等于2。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算出结果。这本来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可是现在新版教材中,就有个别版本模仿国外将数的组成与分解这部分内容删去。现在大家也许看不出它有什么不妥,因为现在的一线教师已有经验,在教学时,尽管教材缺了这部分内容,也会教学生利用数的组成去理解加减法。等这些教师逐渐退休后,新上来的教师又缺了这方面的教学经验,这时就有可能出现美国的情况。算理不明确,只好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一定要做好分析,以免丢了自己的优势。

三个月的美国学习,获益非浅。如何将这些好的教学理念、方法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值

得继续探索。参考文献:

[1]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学校董事会制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数学学习标准》,2001年篇五:赴美考察报告

赴美考察报告

王文郁 2011年1月31日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济宁学院附小 王文郁 2011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培训团”赴美考察。全团共25人,徐曙光同志任团长,王景华、吴建华同志任副团长,负责全团赴美考察工作。培训团全体成员在济南经过行前培训后,于1月5日赴美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工作,途径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在康州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点考察培训。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后,于1月25日返回国内。

我参观考察的三所学校分别是eastlyme school、salem school、lyme school,并主要在salem school参观学习。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乡镇小学。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在这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个教育现状,但从中可以感受美国教育的一面。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管理权利分散,不统一。地方、州政府、联邦政府三级机构各有权利范围。地方权利即学校董事会,是由地方热爱、关心教育的公民选出来的。学区总监选聘校长,校长选聘老师,所有聘任人员都由学校董事会通过。

2、管理权利集中在底层而非上层。教育经费来源地方和州政府。

3、每个孩子不管智商和体质有多大差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美国强调发展个性。(中国强调集体。)

(二)、美国的教育方法

1、美国强调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2、教师在教室里做哪些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作为校长评价老师看以下三点:

①教育指导是否有有效措施。

②看老师怎样布置教室。是否能调动所有积极性促进学生。③老师如何设计课程。

美国对到毕业达到什么水平有规定,但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有的地方或老师自己设定课程。老师更多考虑: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已知什么?怎样把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联系起来。

美国老师侧重:

1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知识与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学生总结和记录。3鼓励学生参与的兴趣。

4研究怎样给学生留作业,怎样训练学生。5利用非文字的东西进行教学。6鼓励学生小组学习,一起解题或完成某个项目。7提供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情况给学生反馈,据学习目标,学生能较好考评自己。8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证明假设。9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有效地引导。

(三)、美国学校特点

1、教室小班额,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有20人左右,一般是6—25不等。我所参观的学校,每班人数大约13——18人,实行个性化教育。

2、走班制。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而是以学科为特点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外语教室等。老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3-5分钟实现换教室。学生很匆忙,学校里就是抓紧时间去学习,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

3、教室课桌摆放各不相同,只要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摆都行。在小学教室里还铺有一块地毯,需要集中讲授时,老师召集学生集中坐在地毯上,老师则坐在椅子上近距离交流。

4、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故学校在走廊内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场所给学生存放书包和学具,并且是一人一橱。橱外统一布置,橱内学生可有个性化的布置。学生的橱柜

5、非教师参与对残障、智障生的帮助、辅导。这些老师不是学校正式老师,有的是学校的工作人员,跟在课堂上、坐在需帮助或辅导的孩子身边,陪同孩子一起上课。

6、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寒冷的早晨,我陪同校长一起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看到他们有穿羽绒服,也有穿短裤来上学的。

7、教育委员会统一安排免费的校车,为实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提供保障.中学与小学的上课时间不一样,我所考察的salem school初中7:30到校,点名,7:37上课,小学8:30到校。这样,校车

可分时段去接学生,一辆校车可充分、合理使用。校车的费用来源与小镇的税收,是很大的一部分支出,也是很大的工程,因此教育委员会会设计好接送路线。

8、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要求

美国各州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小学、初中学校的科目并不多,salem school主要设有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八门功课。在salem school听了一节关于南北战争的历史课,老师课上对复印的教材进行了集中地讲述,让孩子们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质疑,接下来小组讨论如何按要求完成作业,并进行分工。两周后,学生要以小组的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展板的方式做展示。

在美国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学年要达到的目标,老师有较大的空间,创设自己的课程,或选择辅助材料。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远程教育 篇6

美国的教育有何特点?疑问将在这里得到解答。温克强校长于2012年参加“深圳校长海外培训班”,与美国教育零距离接触,以鲜活的细节,展现美国教育的鲜明特点。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

2012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校长海外培训班。在来美国学习之前,我就接受了相关培训。其中有一项是“布朗大学”的李瑾教授给我们介绍布朗大学情况及给我们上课的教授,其中有一位叫“蚂蚁教授”的。我当时就感到很疑惑:为什么被称作“蚂蚁教授”?是不是个子特矮小,是不是有什么身体疾患?

第一次作业

2012年5月21日下午,“蚂蚁教授”给我们上课。“蚂蚁教授”身材魁梧,肚子很有份量,红光满面,说话中气十足。刚一上课,教授就叫我们每人准备一张纸,安排我们画“你心目中的蚂蚁”,4分钟以后交卷。教授一讲完,我的头就晕了。老实说,尽管在农村生活了许多年,平时生活中也经常见到蚂蚁,但蚂蚁有几条腿,分别长在什么地方,确实搞不清。我画出的蚂蚁可想而知!我往边上瞧瞧,旁边的校长同学的“杰作”也是百花齐放,有各式各样的蚂蚁。“蚂蚁教授”看到我们的作业后都笑弯了腰!听说每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都有画蚂蚁的作业。我暗自思量,也许这就是“雅号”的来源吧。

“蚂蚁教授”给我们介绍了“项目研究法”。首先确定学习或研究目标,提出问题;然后搜集信息、材料、证据;还有“小组合作”: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参与探究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强调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动手中理解、消化知识,强调学生仔细观察。最后,从所有信息中筛选,推导,得出相关结论,小组将自己的成果予以展示。

第二次作业

“蚂蚁教授”给我们布置的第二次作业是运用“项目研究法”,自选研究课题,30分钟后回来展示。我们第三小组在组长刘为基校长的带领下,走出教室,准备我们的研究课题。走在校园里,蔚蓝的天空,翠绿的草地,嫩绿的树叶,一尘不染的鲜花,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正当我们不知确定什么为我们探讨的课题时,远处传来激扬的音乐,顺着音乐寻去,原来是学生在开毕业前的聚会。于是,我们灵机一动,确定我们组研究的课题是“布朗大学学生在毕业聚会上的体态语言及各种行为表现”。

我们一行五人朝开毕业聚会现场走,远远望去,绿茵茵的草地上搭建了好几项娱乐设施:有彩色气垫搭建的跳跳床、滑滑梯和游 泳池。有学生好几百人随着音乐节奏跳舞。才到门口,我们就被警察拦住:说是为了安全,任何外来人员都不得入内。我环视场地四周的出入口,已被好几十个警察把守,一个个荷枪实弹,甚是森严。本人是第三组组员兼翻译,见此情形,灵机一动,立马用英语跟警察解释:“我们是‘蚂蚁教授’的学生,现在要进去完成他布 置的一道研究课题。”警察一听是“蚂蚁教授”的学生,现在又要研究课题,马上笑眯眯地放我们进去了。可见“蚂蚁教授”在布朗大学的影响力!

大家进去后,都开始各自观察以及采用与学生交谈的方法,各自还拍摄了一些照片。十五分钟后,大家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了交流,相互补充,还得出了相关结论。

布朗大学学生在毕业聚会上的体态语言及各种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布朗大学学生在毕业聚会上,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狂”。舞蹈动作的幅度特别夸张,随着音乐狂跳。

布朗大学学生特别高兴时,有脱衣服现象:男生光着上身,女生脱成“三点式”,男女生皆有纹身现象、还有将脸上、身上涂上艳丽的颜色。

布朗大学学生特别高兴时,有的女生骑在男生肩膀上,更有甚者,有男生抓紧女生的双脚倒提起来。

布朗大学学生特别高兴时,有几个女生一起将男生丢进水中,也有几个男生追逐女生,抓住后将女生丢进水池中。

布朗大学学生特别高兴时,喜欢与同伴和朋友们分享。他们看到我们来到他们中间,纷纷乐意与我们合影。

最后,我们小组得出以下结论:

布朗大学是一所十分开放的世界名牌大学,大学管理者拥有着包容、理解、能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的气度。

布朗大学很安全,特别是大型活动的安保到位。

布朗大学的学生过着十分幸福的校园生活,换句话说,学生的幸福指数很高。他们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过着无拘束的校园生活。

可以推出布朗大学办学是成功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小组在向全班汇报展示会上,我们不但展示了我们的调查研究成果,而且还展示了我们拍下的照片。我们的探究汇报给全班带来了欢乐,“蚂蚁教授”给予我们组高度评价,他还补充:“有民意调查研究表明,全美大学中幸福指数最高的是布朗大学的学生,只是没有这么深入地探究其表现形式。”“蚂蚁教授”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我们第三小组,五位小组成员脸上露出了微笑。

完成作业后的感想

首先,从美国教授布置的作业来看,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他们并不反对知识的传授,只是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如:独立意识、自信心、质疑意识、反抗精神,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龙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做中学”,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亲身体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交流思想,总结提高,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学的就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展示的就让学生展示;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第三,美国教授在教学中喜欢从微观或从具体的内容拓展。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察习惯”,居然还想到了叫学生画蚂蚁。教授们喜欢用这样的微观、具体的内容来支撑抽象的概括。

第四,美国教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的特点,以确保教学的效果。如小组探究性的主题,都是以小组成员感兴趣的主题为主,且学生组织的材料肯定是属于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的。通过已有知识的链接,对新领域的探究,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易忘记,且易形成与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五,教授教学灵活多样,学生学得积极、高效、愉悦。教授有时带学生在教室上课,有时到草地上讲课,有时到森林里,有时到小河边,有时到博物馆,真是花样繁多。学生总是那么开心,学生总感觉到那么有趣味、那么紧密地联系生活。

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课堂”理念,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不也是在向人家学习么?!

(源自《校长》杂志)

【链接】

美国大学对本科生培养的12条标准

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hink,speak and write clearly);

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reason cri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conceptualize and solve problems);

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ake initiative and work independently);

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work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and learn collaboratively)

7.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judge what is means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thoroughly);

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important from the trivial,the enduring from the ephemeral);

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

(Familiarity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thought);

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

(Depth of knowledge in a particular field);

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see connection among disciplines,ideas and culture);

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从美国大学公开课看美国教育精神 篇7

一、美国大学公开课的现状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美国大学公开课的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美国政府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做出了“开放教育资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bbr.OER) 的尝试。根据美国学者Marshall S.Smith的总结, “开放教育资源”包括教授内容 (content) :课程、书籍、课程计划、文章等, 还包括开发工具 (tools) :虚拟实验室、模拟、游戏, 以及支持软件。“开放教育资源”免费在网络上提供, 它有利于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根据目前的趋势, 该运动有可能推动世界教育的一体化, 改变教育习惯。[1]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管理层决心把学院的核心课程逐步在网络上公开。这就是“开放课程项目”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pen Course Ware, abbr.MIT OCW) 。2002年, 麻省理工学院正式推出了“开放课程项目”, 从而掀起了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开放课程项目”公开的内容包括教学纲要、阅读书目、课堂笔记、评估、课堂视频。到2007年为止, 共有1800门该学院课程在网上公开,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学生、老师和公众在网上获得了这些课程的信息。[2]此后, 美国一批著名大学也纷纷制作了自己的公开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哈佛大学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程分为学分课程和非学分课程两种。非学分的课程完全免费, 面向全世界开放, 而学生在支付一定学费之后可以通过学习学分课程并获得学分以及哈佛大学拓展教育学校的学位证书。非学分课程包括:“古希腊文明中的英雄和反英雄”、“计算机入门”、“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国:传统与超越”、“20世纪世界战争与社会概况”、“抽象代数学”, 等等。同时, 哈佛大学提供超过600门的学分课程, 涵盖艺术, 人文, 商科, 管理, 语言, 文学, 数学, 工程, 环境, 计算机等几乎各个领域。此外,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一个专门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公开课程的平台Ed X, 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免费提供来自哈佛和麻省的在线学习的课程。Ed X机构希望通过本项目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在线学习者的社区联盟, 优化每一个人的教育资源。在提供在线课程之余, Ed X机构同时借此机会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模式, 并探索利用技术促进教学的有效方法。Ed X基于一个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用来提供课程的线上版本的科技平台MITx, 包括视频课程, 嵌入式测试, 实时反馈, 由学生评级的课后问题及答案, 网络实验室等等。尽管在线课程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模式的本科教学, 但是它可以提升两所学校的教学水平, 促进教学资源的互补。[3]

目前, 美国的教育机构在采取多种刺激知识开放的措施。一些大学的校长将“开放教育资源”及其透明性视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机制。教授们如果对他们的教学内容满意, 就会乐意把他们的教学材料分享出来, 这样他们可以建立在全球的名望, 并且有助于他们不断改善和提高自我。政府等管理部门乐于看到知识的公开和转播, 这样将极大促进知识的积累以及学术机构间的交流。很多教师很希望了解同行的教学方法, 也乐意于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4]

二、公开课与美国大学教育精神

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师生关系和交流方式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开课,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 通过共享网络公开课, 教师更多的处于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组织和学习的中心, 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 不能只将自己熟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在共同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而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开放性不仅是其所搭载的互联网的时空开放性, 也表现在组织教与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氛围, 互相激励的开放思维, 多种答案、多元评价的开放标准, 共享合作的学习经历。这恰恰体现了美国教育精神:“产生问题的教学是激发学生‘产生问题’, 而不是老师的发问。当然, 如果老师的发问富有创造性、合理性、挑战性、探索性、刺激性、逻辑性、开放性、启发性、生动性、活泼性、想象力、吸引力, 那么可以成为问题的酵母, 诱发学生的问题‘核裂变’。”[5]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许多方面的合理性, 但在名校网络公开课中所提倡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也为共享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同时, 公开课营造深入交流、互动的教学环境氛围。教师与学生开展了充分的互动, 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环环相扣的设问、反问、概念演绎推理, 诱发了思考的欲望、讨论的欲望、表达的欲望。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独立地思考、自由表达, 鼓励用多元视角看问题, 设置开放式问题, 教学始终处于不停息地思考比较、综合、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会声明甚至强调:1、不允许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批评;2、问题多多益善;3、鼓励交叉式的、混合式的问题;4、如果老师必须做出评价, 也会是鼓励性的评价或改善性的建议。”[6]师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环境氛围, 学生具有从容、坦然、阳光的心态和追寻、探索的精神状态, 这使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思路、简洁的观点、自然的肢体语言。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这种复合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实现学生以问题驱动教学过程的主动、深度参与。

第三, 美国公开课涉及内容广泛, 但更多的是人文学科类的课程。如耶鲁大学的欧洲文明、现代诗歌、文学之弥尔顿、聆听音乐,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斯坦福大学的美国研究等课程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对学生文史哲方面修养的重视, 体现了美国追求品格教育的目标。“学校是美国的希望所在, 加强品格教育是家长和学校的重要责任。教育者不能羞于进行品格教育, 应当交给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 而这些需要对学生进行能够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方面的文史哲教育。”[7]

三、美国大学公开课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大学的公开课程自2010年初在中国大陆蹿红以来, 引起了无数人的追捧和热议。在解读了美国大学公开课的前世今生并对美国大学精神进行了简要探索后, 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大学公开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首先, 从个人层面来看, 美国大学公开课里展示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模式, 无疑给了中国大学生深深的震撼。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体制的中国学生而言, 大学生活往往意味着一边为了拿到学位勉力苦读, 一边质疑自己当下的努力是否值得, 并对未来充满了迷惘。在这样的现状下, 美国名校公开课的出现往往成为了他们抱怨中国教育现行体制弊端的比照。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 在公开课“参与式学习”精神的启发下, 已经有一批人“醒来”, 开始在课余时间利用网上的公开课资源获取知识, 自称为“淘课一族”。更有教育变革的先行者发起了“在线设计免费大学”的运动, 力图推动教育变革, 在自己受益的同时, 成为了教育的分享者和创建者。

其次, 从整个教育行业的层面讲, 美国大学公开课带来的则更多的是教育精神上的触动。公开课所展示的“知识分享”和“公共服务精神”, 似乎给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象牙塔”打开窗户的可能性。2011年11月9日, 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网易等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公开教育资源,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 既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又是促进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契机, 以此推进教育精神、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同时也是一次打造高校对外交流形象,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良机。我们应该认识到,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用意是好的, 但相较于国外公开课的高人气, 网民对“本土公开课”却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除去资金、技术以及宣传的问题, 也许只有将教育资源的开放落到实处, 让民众切实地感受到政府为提高教育平等性和公平性所做出的努力, 才能摆脱东施效颦之嫌, 探索出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可行之道。

“与其抱怨黑暗, 不如点亮一支蜡烛”。美国大学公开课对中国的意义正如一盏烛光, 既映照出了中国教育变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阻力, 也吸引了各界人士对大学教育的广泛关注。它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中国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究竟路在何方。也许, 这正是美国大学及美国大学精神给我们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四、结语

从模式上而言, 美国大学公开课是一种创新, 一种探索, 其可持续性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至于其影响力是否会达到改变教育传统的地步, 恐怕还不能过早下定论。但无可置疑的是, 美国大学公开课所展示的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体现了美国的“品格教育”“启发式教学”“参与式学习”“互动教学”等教育精神, 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思中国大学教育的热潮。它促使学生们改变自己学习知识的方式, 也使教育机构受到启发, 探索中国的高等教育创新之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助互联网方式, 更多的先进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将不断地与我国教育体制碰撞、激荡, 孕育出中国教育未来的崭新面貌。

注释

1[1]Marshall S.Smith, “Opening Education”, Science, Vol.323, No.59102, 2009, pp.89.

2[2]Ibid., pp.89-90.

3[3]Harvard Open Courses:Open Learning Initiative, June 3, 2012, [4]http://www.extension.harvard.edu/open-learning-initiative, 2012-6-3.

4[4]Marshall S.Smith, “Opening Education”, pp.90.

5[5]王定华主编:《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学博士的体验与思考》,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15页。

6[6]同上书, 第15页。

美国远程教育 篇8

从本书来看, 一百多年来的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制度发展变化的历程, 从三个方面生动展现了美国式民主法治精神的本质。

首先, 多元立法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多重博弈是美国式民主法治精神生发的基础。孟德斯鸠曾经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不仅是任何国家和任何社会避免绝对腐败的法宝, 同时也是多种力量表达自身诉求的保障机制。从百年来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历程来看, 其不同时期创制和参与立法的力量均可以划分为院内和院外两大类, 而每一类参与力量本身又是相当复杂的。比如在1917 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创制过程中, 从院内力量来看, 代表不同党派和不同州的利益的国会议员曾多次提交立法提案, 美国总统也在美国参战前夕, 大力呼吁国会通过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从院外力量来看, 来自国家商业、工业、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民间团体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职业技术教育法案的出台献计献策、奔走呼号……立法主体的多元性一方面为不同利益集团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 多元立法主体对于立法倾向、立法内容和立法形式等的不同观点, 也使几乎所有的联邦法案都成了立法主体多重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以上特征恰恰是美国民主法治精神最根本的所在。

其次, 严密的立法程序是美国民主法治精神得以贯彻实施的制度保障。世界各国的立法权一般都是由一系列的程序来保证的。立法程序的健全、科学和民主, 不仅是立法权从抽象走向现实的必要途径, 同时由于立法程序预先为立法活动设置了一套公正、民主、科学的程序性规则, “权力寓于程序之中”, 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步骤、方式行使职权, 立法权力滥用的机会就相对缩小了。从一个多世纪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发展过程来看, 几乎每一部的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都经历了相关议题进入立法者视野、组成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展议题调查、提案提交、国会审议、总统签署等多个步骤。这些步骤的设计, 较好地契合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和利益集团众多的事实, 为各种力量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最大程度地影响立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有效的渠道, 从而在制度上确保了多元立法主体多重博弈机制的产生, 最终使立法结果成为多数人而非少数人意愿的一种表达方式。

再次, 科学的法律监督管理体系是美国民主法治精神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定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1]经过多元主体立法多重博弈而获得的相对良好的法律制度, 能否得到高效的执行, 科学的法律监督管理制度是其外在坚强的保障。自1862 年《莫雷尔法案》建立起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来, 联邦立法监督管理的手段不断发展变化, 已经经历了由联邦政府单方面制定监督管理方法阶段寅联邦政府实施全面的监管阶段寅联邦、州与地方三级协商制定项目标准, 联邦政府实施宏观监管阶段的转变。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监督管理机制本身的创立及其发展, 一方面确保了联邦政府对于各州和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能够落实到实处, 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州和地方对于本地职业教育发展更多的发言权, 体现了州与地方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主体应有的地位, 提升了州和地方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这也是美国民主法治精神的一种体现。

希望荣艳红博士的 《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制度发展历程研究》一书, 能够有助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法律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美国远程教育 篇9

根据新规草案要求, 远程教育机构在其总部所在地之外的州或在外国招收当地学生时, 如该州或该国对远程教育的开设有所规定, 则该教育机构应在获得该州或该国的批准并满足相关规定后, 才可获得联邦政府的学生助学金。

2006年, 美国国会废除了关于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不能获得联邦学生助学金的规定。此后, 通过远程教育形式获得学位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但在远程教育质量控制及学生权益保护方面存在“政策漏洞”, 即根据美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校必须在其校址所在州获得州一级的批准后才有资格获得联邦学生助学金, 但若远程教育机构在其总部所在地之外的州或其他国家招收学生则不受此限制。此次新规的出台旨在弥补这个漏洞。

对于在海外开办分校或教学点的远程教育机构, 美国教育部要求, 如果一半以上的课程在国外分校或教育点完成, 则该教育机构需要获得所在国相关机构的批准, 同时通过美国认证机构的认证, 并向主校区所在的州进行报告。

美国远程教育 篇10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被划分为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阶段。在美国,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盖过了20世纪初出现的工业主义时, 美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膨胀, 它引起了民族赞美歌曲和爱国主义音乐的迅速发展, 也引起了更为全球化的视野和对文化的重视。2随着战争的爆发, 文化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30年代时, 文化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四大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经验、取得音乐上的成功、发展有教养的、守纪律的意识和拓展文化视野。同时,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该时期的教科书中也得到了体现。另外, 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在《进步音乐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注重学生的音乐经验和参与音乐表演的进步教育鼓励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 这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一系列的音乐记忆竞赛等活动也是举办得如火如荼, 据统计, 在1922年美国的音乐记忆竞赛就举办了405次, 而到了1924年更高达1193次。

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在许多著作中均称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成型阶段。随着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前苏联成功发射后, 美国的教育态度开始转变, 他们将科学的滞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因此, 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而且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这一时期的口号是“追求优异”的教育,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学科领域都在迎合这一口号。这种优异是指优异的表演技术, 虽然表演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却违背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基本信条——音乐为每一个孩子。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美国对教育进行的大量投资绝大部分用在了与后工业技术社会直接相关的课程改进上, 而忽略了艺术教育。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许多对美国音乐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其中, 1963年举办的耶鲁讲习班, 是首次得到联邦政府支持的艺术教育会议之一。讲习班认为, 当时的美国音乐教育课程低估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内容陈旧, 要求制作朱利亚音乐文库, 遗憾的是, 这次会议并未邀请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代表参加, 所以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

70年代后, 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 使得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80年代经济复苏后, 课程也自然恢复了。1986年音乐教育者大会重新修订了美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 1994年, 美国政府通过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音乐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

纵观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宏观发展历程, 在其整个演变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去注意。

首先, 是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青年作曲家计划”, 是美国福特基金会采纳了美国音乐家乔依奥关于青年音乐家应该到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建议。从1959年至1962年间, 31名35岁以下的作曲家受聘深入美国部分学校, 这一项目激发了学校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趣。但是作曲家们发现, 当时的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了解甚少, 难以协助新作品的教学。在此种情况下, 当代音乐计划从1963年起, 在一些大学开设了16个以当代音乐创作、分析和表演为内容的讲习班, 用于培训教师。通过这次当代音乐计划, 使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 社会力量在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知识更新来说, 音乐知识也与其他学科知识一样需要更新, 接受新的知识。专业音乐家要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 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的生命力, 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音乐创作和其他音乐知识。因此音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是快的, 而音乐教育家掌握了解更新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无疑也是最快的, 这些都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 是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1963年, 耶鲁讲习班就是在联邦政府支持下举办的。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又是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制定出台的, 并且通过了立法的程序, 使它的实施有了“法律的保障”。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用法律的手段将音乐教育置于核心学科当中, 可见美国音乐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方面反映出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意强化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但同时又强调国家标准的自愿性质, 鼓励各州和各地方学区选择具体的教育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自主权, 鼓励各州编订州一级的课程标准。

第三, 注重细节, 要求到位。比如在1974年制定的《学校教育方案:描述和标准》中对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每一阶段所要求的成就标准、实施条件和装备标准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另外在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对21世纪的美国音乐教育又制定出了更高的标准。新的国家标准的年级分为:幼儿园至4年级, 5至8年级和9至12年纪, 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创造与表演, 其中包括唱歌、器乐演奏、即兴和作曲、识谱等都做了详细阐述。除此还对学生在感知和分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上也提出了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技法, 而是要求学生全面体验音乐, 深入地发掘和了解音乐的本身。

从前面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可知, 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美国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 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适合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的实际。同样, 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带来了几点启示:1.要明确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 而是为了

浅议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陈迪芸 (上海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人的艺术教育逐渐显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势头。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练习钢琴, 与之匹配的就是老年钢琴教材的不断出版。本文对老年音乐偏好进行调查分析后, 再对老年钢琴教材的曲目进行研究, 最后提出适用于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老年钢琴;老年音乐偏好;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全世界老年化趋势日益显著,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俗话说“老有所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投身到各种艺术以及健身娱乐活动中, 近年来涌现出的老年“钢琴热”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体现在老年大学钢琴班的爆满, 以及书店中琳琅满目的各式老年钢琴教材。本文就将对这些教材中的曲目做细致的归类和分析, 以此来为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选取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老年音乐偏好分析

笔者对音乐曲目做了归类划分为20类, 选取上海七所老年大学钢琴班的263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 以听音乐的方式进行音乐偏好分析, 结果按照偏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如下: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 外国民歌 (美洲) , 中国民歌,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 中国民乐, 外国民歌 (欧洲) ,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 外国民歌 (亚洲) , 中国戏曲,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 外国民歌 (大洋洲) , 流行音乐 (外国) ,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 外国民歌 (非洲) , 流行音乐 (爵士) , 古典音乐 (20世纪后) 。

从统计结果来看, 老年人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三四十年代的内地流行歌曲, 这也确实符合他们的年龄层次, 因为他们不少是伴着这些音乐而长大。其次, 老年人对各国的民歌都比较喜欢, 而选取的民歌也是比较有名的, 这也说明老年人偏好自己熟悉的歌曲。

二、老年钢琴教材曲目分析

面对市面上纷繁多样的老年钢琴教材, 笔者从中抽取了六套教材, 对其中所

选取的曲目作了归类, 得出的结论如下:

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17首, 外国民歌 (美洲) 6首, 中国民歌36首,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22首, 中国民乐4首, 外国民歌 (欧洲) 46首,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49首,

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 这是我国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2.吸收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同时要基于本国的历史, 从中吸取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 一方面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 为培养更好的音乐人才作出贡献。3.我国也要有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 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 我们则更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 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1首, 外国民歌 (亚洲) 12首, 中国戏曲1首,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24首,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13首,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2首,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75首, 外国民歌 (大洋洲) 10首, 流行音乐 (外国) 13首,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7首, 外国民歌 (非洲) 0首, 流行音乐 (爵士) 0首, 古典音乐 (二十世纪后) 0首。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外国民歌 (欧洲) 以及中国民歌的比例占了老年钢琴教材的前三位。仔细分析来看, 由于钢琴练习还是要以系统的基础为主, 因此古典时期的古典音乐由于其音乐的严整性及规范性, 再加上古典音乐乐曲数量的庞大, 而被老年钢琴教材广泛采用。而中外民歌因为传唱较多的耳熟能详的音乐, 所以许多教材也选用了改编过的中外民歌。总体而言, 目前老年钢琴教材还是以基本功为主, 围绕西方古典音乐的系统而展开的, 并且加以老年人所熟悉喜爱的中外民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 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根据对老年教材曲目和对老年人的音乐偏好的一些统计, 笔者对老年钢琴教材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抓好包括手指练习, 音乐理论知识等基本练习, 这些基础的练习是弹好其他曲目的基础。其次在乐曲的选择上可以更加多样性, 从对几本教材的统计上可以看出, 一些类型的音乐 (如港台当代流行歌曲, 爵士乐等) 很少被老年钢琴教材所选用, 其实编者也可以大胆尝试将这些不太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的乐曲经过改编处理编入到钢琴教材中。虽然老年人大多喜欢怀旧, 可是随着社会的与时俱进, 一些经典通俗的现代音乐完全可以被老年人所喜爱和演奏, 也能让老年人在弹奏时尝试新的挑战, 感受现代社会而变得更加年轻。还有一点建议是有更为规范的排版和编写方式, 作为老年人的钢琴教材, 排版时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一些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能长时间坐着看谱, 因此在排版时定要用较大的字体和方便的翻页形式来减轻视觉压力。在每首歌曲的演奏时有恰当的演奏提示和歌曲简介, 在和声编配上可以弃繁从简, 在合适正确的和声基础上尽量少用复杂的伴奏形式。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可以增加一些四手联弹的曲目, 让老年人可以与其他老人或者孙辈一起弹奏, 增加彼此的情谊, 也提高演奏的兴趣。

最后, 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投身到艺术的海洋中, 丰富退休生活, 感受美好的人生, 也希望全社会可以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终身教育落实到各个方面, 祝愿每个老年人健康快乐。

的模式, 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摘要:本文对美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阶段性阐述, 并以它的几个发展特点引发出对我国音乐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音乐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军.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变迁[J].艺术百家, 2008 (2)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美国教育动态 篇11

据2008年7月1日《今日美国》报道,美国参议院拨款委员会(Senat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投票表决将取消对“阅读优先”(Reading First)项目的拨款。此前,众议院的一个委员会也曾对取消该项目的拨款进行过表决,如果今年秋季联邦预算前该项资金没有被再次列入,项目将终止。

美国是个移民色彩浓厚的国家,新移民的不断增加使得母语非英语的儿童大量增加。为了帮助所有儿童在3年级结束时可以阅读该年级及以上水平的内容,布什政府在《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中确立了“阅读优先”项目,联邦政府在过去几年里每年为项目的实施提供10亿美元的资助。据统计,2007年,每个州获得了大约1770万美元的支助,主要用于对教师进行阅读方法培训、购置教学设施,对约180万名儿童提供阅读服务。该项目的核心主张是:重视“音素认知”(phonemic awareness)教学法(全美阅读研究小组认为音素认知是引导儿童阅读最有效的教学法);要求3年级到8年级的学生每年都应该参加语文和数学测验,借此评估学生的进步情况。

“阅读优先”项目实施之初对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去年5月,教育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研究表明,实施“阅读优先”项目的学校和其他学校在考试时取得了同样的成绩。因此,反对者认为,每年10亿美元的项目投资完全是浪费。但是,项目支持者认为,各学校取得相同成绩表明“阅读优先”项目已深入人心,其他学校是在汲取项目学校经验的基础上成绩才得以提高。

“阅读优先”项目在开始实施时就引起了极大争议,教育部如何使用这笔经费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出版商与联邦顾问间的经济纠葛一直很难理清。去年,国会的民主党人指责“阅读优先”项目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众议院也开始关注项目高级顾问与教科书供应商间的经济往来;美国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也正在对该项目进行调查,但尚未公布调查结果。

乔治亚州教材编写者兼教师辛迪·卡普认为,教育部没有制定科学的投资规划,应该让对孩子及对项目感兴趣的教师参加培训,并选择优秀教材让孩子接受阅读能力培训,这样才能早日达到政府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目的。

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琳斯对拟终止资助表示不满。她说,任何终止阅读项目的做法都是荒谬的、缺乏远见的,终止项目意味着一种倒退,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相信大选之后,立法者会重新考虑这一问题。

“空档年”计划日渐盛行

据2008年6月18日《今日美国》报道,今年,美国七个大城市首次在高中实施“空档年”(Gap Year)计划,该计划允许高中生在步入大学学习前留一年的空档时间从事旅游、社会实践等工作,其目的是让他们在正式进入大学学习前丰富实践经历,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合理规划人生奠定基础。

今年早些时候,普林斯顿大学曾宣布将于2009年实施“空档年”计划,将让1/10甚至更多的该校新生在步入大学学习前先到国外从事一年的社会服务等工作,在此期间,学生不必缴纳学费,如果需要,学校甚至可以为其提供经费援助。

虽然“空档年”计划在美国是个新鲜事物,但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它已屡见不鲜。据统计,英国高中毕业生中每年参加该计划的学生有4万人左右,而且这一数字每年都在递增。在对大学招生部门的一项调查也显示,90%的校长认为“空档年”项目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参与计划的学生也更加自信,更具责任感、创造力、沟通力和决策力。英国伊普斯威奇空档年机构创办者汤姆·葛瑞菲斯认为,随着人们对“空档年”理念理解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参与到该计划中来。在澳大利亚,每年也有几万名高中毕业生参与类似的计划。

在美国,“空档年”计划尚处于起步阶段,预计在未来5年里,美国参与“空档年”计划的学生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

美国“空档年”计划咨询专家及高校招生官员认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每年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该活动,但可以预见的是,将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会对该活动感兴趣。其原因有二:首先,随着高中生升学、考试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备感疲惫,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他们急需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能重新调整自己,这样不仅可以放松心境,也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会经历,对将来的人生规划有重要影响。其次,各高校也逐渐认识到该计划的重要性,许多大学为“空档生”保留学籍,允许其延期注册,这为项目的推广打开了便利之门。但咨询专家也建议学生在申请时能对这一年有合理的安排,最好能将活动经历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以便使计划更有成果。

《空档年的优点》(The Gap Year Advantage)一书作者卡尔·海格勒(Karl Haigler)认为,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非都一帆风顺,“空档生”可以从成功中体会到喜悦,也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要的是参与其中。

美国总统2016教育愿景 篇12

据悉,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近日发表了他总统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说, 对于美国教育, 奥巴马强调为每一个美国人创造公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为他们的就业和收入做好准备。

奥巴马表示, 美国基础教育新法案《每一个学生成功法》的签署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5年的学前教育入学率和高中毕业率都有所增长。对于美国教育未来的发展, 奥巴马希望继续普及学前教育,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同时为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优秀教师。提及高等教育时, 奥巴马表示将努力实现2015年提出的两年免费的社区大学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6-01-22)

上一篇:科学教育理念现行下一篇:PET/CT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