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史

2024-07-03

美国教育史(精选8篇)

美国教育史 篇1

美国大学的崛起---------以哈佛大学为例 1.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 2.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 3.哈佛大学办学资金来源 4.哈佛大学校长

“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作为北美最古老的大学,哈佛以”追求真理”为校训,秉持宗教宽容理念、敢为天下先在美国高等教育早期发展阶段独领风骚、四、校长们引领哈佛大学的崛起-----以哈佛的五任校长为例

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舵手,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大学的成长期,校长的作用就更加突出。翻开世界知名大学史册,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一所大学走向成功与知名的历程中,总离不开一个或一批杰出的校长: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朱九思与华中科技大学,他们高瞻远瞩、超前的理念、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立场、锐意改革,开创了大学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并在引领大学傲然崛起中留下了不朽英名。作为当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它在近现代以来的异军突起和声望日隆也离不开几位杰出的校长的开拓创新与励精图治,本文拟以哈佛大学近现代五任杰出的教育家校长为分析样本,探讨他们在哈佛大学崛起中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艾略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管理思想和践行

到19世纪中期美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实施,美国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大学理念和大学改革风起云涌,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波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潮中面对新大学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哈佛大学一度迷失方向,抱残守缺、停滞不前。

在这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年,哈佛睿智地选择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在他长达40年的校长任期中,哈佛从一所偏安一隅的古典本科文理学院(在校生不足1000人,教授32人)发展身为拥有多个学院、名师云集的、享富声誉的现代大学(在校生超过300人,教授169位)。

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1834-1926)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21任校长,执掌哈佛大学长达41年(1869-1909),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的现实需求,艾略特校长开启了美国大学本土化、建设之先河,全面启动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进程,改变了哈佛自1636建校以来两百多年的发展航向,开创了哈佛大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使哈佛大学由一个地方性的大学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学,并为它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成为美国辉煌的创建者之一。有人评价“艾略特时期”的40年是哈佛建校几百年来的黄金时期, 所取得的成就起码超过之前两百年的总和,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是校园里现在仍然还在的数十座建筑, 单是数量, 就远远超过哈佛建校头两百年的总数。他被誉为“大众民主化学习的守护神”,并因罗斯福总统首次授予他“共和国第一公民”的称号而名扬全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称他为美国大学改制的先驱者。这些称誉对于他来说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哈佛成为名校,不仅仅源于艾略特的精明能干,善于管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整套教育思想的指导。艾略特赋予了哈佛以灵魂, 哈佛不再是英国大学在美国的复制, 她既保留了英国大学的学院教育特点, 也注入了德国19世纪大学学术自由的精神;她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经济之中, 独具特色, 具有追求卓越的原创精神。

一、艾略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

(1)自由主义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与大学的办学方针

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奉行自由主义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将自由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之中, 以统整大学的发展。在建构大学各种管理结构的同时, 将自由的理念贯穿其中, 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的各方面进行规范, 同时, 也保持自由的思想氛围, 使学习、教育和研究活动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展开。艾略特在其就职演说中便明确指出了哈佛大学的发展方向。强调从学习领域、学校教学、学生、教师等方面严格要求, 为哈佛大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认为学校不能只是讨论以文科为主或以科学为主, 在文科和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抵触, 不能狭隘地仅仅重视数学或科学, 也不能仅仅重视文学或形而上学, 所有学问都是应当钻研的, 而且应研究到最高水平。在教学中, 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在任何学术领域内, 哈佛大学都应该采用最有成效的方法。并指出对新生入学应严格选择, 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并尽力保证学术自由, 使大学的学术质量得到保证。

1869年, 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新教育》一文中指出, 要建立一个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上的教育体制, 以之代替建立在希腊语、拉丁语和数学之上的旧学院制度。他对哈佛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 明确规定了哈佛培养人才的规格。他认为, 传统上哈佛以培养“品格和虔诚”为中心, 培养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和批评家而不是实干家,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 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这样, 在哈佛大学建立起了严格学生入学标准、学习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 同时, 还制订了严格的教师晋升标准, 从而保证了教师的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

艾略特把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从此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他认为, 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 学术自由不仅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艾略特曾指出:“(一位哈佛教授)在他的领域内是主人。他既可以采用一种纯粹的讲座方法, 也可以要求学生翻译、‘背诵’或回答问题。他既可以严格课堂纪律也可以放松课堂纪律。他既可以培养学生与社会广泛联系, 也可以不讲课堂以外的任何东西。因为他的学生中有不同的观点和背景———宗教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所以, 他将自然而然地给予其他人自己享受的同样的自由。他可以竭力陈述自己的观点, 但不能独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哈佛大学, 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 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 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正是基于学术自由的理念, 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全面推行选修制, 建立起了选修制的原则, 给予 了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 学术自由的思想使哈佛大学的教师能够在各自的兴趣研究领域进行自由而专注的探索, 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和研究水平。(2)本土化:传统大学的改造方向

艾略特在大学的发展观上, 坚持建立本土大学的观点, 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大学进行管理。美国经过建国后近一个世纪的发展, 一种新型的美利坚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美国大学必须根植于美国现行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艾略特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现状进行深入考察, 认为建立本土大学以区别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是哈佛大学的发展方向。他在就职演说中认为, 美国 当时正处于城市发达和工业飞跃的时代, 美国大学的生命力在于胜利地接受新时代的挑战。面对议论纷争的大学发展问题, 他指出,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于改革。在建立本土大学观点的指导下, 1869年, 艾略特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题为《大学, 它的组织》(University: Its Organization)的文章, 提出美国大学不走欧洲大学老路的战斗性主张, 力言戒止以欧洲大学为美国大学的样本。他说美国大学一贯借用欧洲大学的模式, 因而还不曾出现本国本土的大学。他呼唤美国新型大学的降临, 认为“在任何国家, 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的镜子”。因此,“当美国新型大学降临时, 它将不是一个外国大学的摹本, 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和自然地结成的硕果。它是富有开拓精神的, 因而是世界上无双的”。新大学是建立在美国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的, 在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新大学并非是置当时先进教育发展于不顾, 而是吸收了欧洲大学,尤其是德国大学的精华, 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新大学是充满自由精神的, 丰富多彩, 并具有独创精神。

二、艾略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践行

(1)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诸多改革措施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哈佛大学的首要举措。艾略特校长认为“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教师”,哈佛的发展在于建设一支任何其他学校都无法相比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为此”艾略特校长以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寻找和聘用了一批学术超群’才华出众的精英人才”为哈佛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在改造法学院时“他亲自去纽约兰德尔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诚恳地邀请兰德尔出任哈佛法学院的院长,兰德尔果然不负期望“在他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积极’主动’忠实地执行艾略特校长的改革思路“并创造了独特的’经典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法学院专业教育质量。此外“艾略特校长还独具慧眼”聘用了著名的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1839-1918)、宪法学者奥利佛.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mes,1841-1935)、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以及杰出的艺术家兼文化评论家查尔斯.艾略特.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等在内的一批著名学者担任哈佛大学教师.在当时教师工资薪水极低的条件下,艾略特校长不惜重金吸引全美优秀学者来校任教,把当时其他大学教授年薪在3000美元以下的标准提高到4000美元,保证了哈佛大学能在全美甚至全球招聘到一流的专家和学者“从而为哈佛大学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通过充实图书馆’增建实验室’设立学术奖励基金等措施“不断改善教师们的教学科研条件,通过上述措施”哈佛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汇集了一大批学术大师,教授的数量日益壮大。

据有关统计“哈佛大学的教授数量从他接任校长时的23位(1869年)增加到他离开校长职位时的169位(1909年),极大地提高了哈佛大学在全美大学中的学术影响力,为哈佛大学发展成为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2)创建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

哈佛真正的研究生教育始于艾略特时期。1870年, 在艾略特力主下, 哈佛建立研究生部, 不久更名为研究生院。建立研究生院是艾略特最具成效的改革之一。1900年, 哈佛成为全美授予哲学博士最多的大学。同年, 在艾略特等五位大学校长的倡议下,全美大学联合会成立, 其主要任务是提高研究生院的标准, 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艾略特重视专业教育, 认为当时的职业学院急需改革。他着手建立专业学院, 首先使哈佛医学院摆脱困境, 并逐步达到了现在的显赫地位。在很长的时间内, 医学院的院长是由地方开业者组成, 并在名义上附属于大学。艾略特就任校长时, 医学院没有入学要求, 只需交费即可入学。当时的入学者几乎不能读写, 只需三个冬季学期的学习并经过简短的口语考试, 即可授予证书。艾略特首先在医学院推行书面考试入学, 这在当时曾被认为是脱离实际, 遭到医学院教师的极力反对, 但艾略特以极大的耐心和坚韧的精神, 在监事会的支持下, 经过多年的努力, 使医学院达到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同样, 他对法学院进行改革, 以学士学位作为法学院的入学要求, 拓展法学院的课程, 并引入了著名的“案例”制度。到他退休时, 哈佛法学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法学院。他力排各种阻力, 坚持推行其办专业学院的原则, 使哈佛专业学院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打破古典传统, 推行选修制

在艾略特就任哈佛校长之前的一个半世纪内,哈佛一直是以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为模式,以培养牧师、律师和官员为目标, 注重人文学科, 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19世纪初, 崇尚“学术自由”和“讲学自由”, 课程改革的号角在哈佛吹响了。“固定的学年”和“固定的课”的旧传统受到冲击, 自由选修课程的制度逐渐兴起。哈佛最早于1825年引入选修制, 这种革新的要求遭到传统保守势力的反对, 倡议未得实现。然而, 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学生个性的呼声日益高涨。1839年, 哈佛大学再次发动课程改革, 1841年正式实行选课制, 但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很快又有所倒退。19世纪60年代, 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生产力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 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工业技术人才得以和律师、官员等并驾齐驱。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选修制的确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1869年, 艾略特担任哈佛校长后, 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并以激进的精神努力推行选修课制,打破古典课程在各大学中牢不可破的统治地位。艾略特认为, 选修制是教育上的自由, 他强调一所大学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 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 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他主张“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 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有差异, 学校应充分满足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到1874~1875学年, 哈佛仅有修辞学、哲学、历史和政治学为学生必修课, 其余课程均由二、三、四年级学生自由选修;1883~1884学年则一年级也实行选修制;再过三年, 连现代外语也不 作必修课了。与此同时, 学院的教学科目猛增起来,为鼓励选修课制度, 艾略特设置根据学生选课数量和考试成绩评定的奖学金。选修制不仅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古典课程, 促进了大学课程设置现代化和多样化, 同时, 也减轻了教师的不必要的负担,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艾略特这一改革曾遭保守派的攻击, 但他坚持认为, 教育心理学化已使美国中小学校开始尊重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 但大学未能如此, 必须迅速予以纠正, 否则便是落后于形势;学术自由是师生共同享受的权利, 选修课制是不容责难的。在这种教育民主、学术自由精神的支持鼓舞下, 选修课制在哈佛大学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实。到20世纪初,不但规模宏大的大学都向哈佛大学取经, 就连曾经 持反对意见的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也逐步采用选修制度。

二、科南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管理思想和践行

一、柯南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

1933年年仅40岁的詹姆斯.布赖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1893-1978)被遴选为哈佛大学新校长,从此开始了长达21年(1933-1953)执掌哈佛大学的生涯.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科南特校长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紧密结合二战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战略需求,在师资建设方面进行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哈佛大学一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科南特校长认为,大学乃大师荟萃之地。若拥有一流的教授,则必是最优秀的大学。教师是把哈佛大学建设成为一流大学的根本性因素。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这一认识成为科南特校长改革教师聘用制度的思想基础。为此,他决心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以此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他在哈佛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史上“最富有革命性、意义的重大改革有:一是成立了专门的教授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来自社会科学、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领军人物组成专门负责对教授任命荣誉学位授予’科研支持等方面提供建议;二是不断解雇初级而又没有远大学术抱负的平庸教师,同时面向国内外招聘一流学者,如医学专家埃德温.科恩、福勒.阿尔伯特、法学专家埃德蒙.摩根、奥斯丁.司科特、经济学家萨摩.斯莱彻特、自然科学家珀西.布莱德曼、修辞学家阿彻保德.默克雷什、以及历史学家西奥多.莫里森等人;三是实行”晋升否则离开”(up or out),即人们常说的”非升即走”的教师职务晋升制度’规定如果一位教师在8年时间里还不能达到自己研究领域的前列水平,不能得到升迁,那么就必须辞职离开哈佛大学。

这一制度的切实推行,对于促进哈佛大学师资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哈佛大学卓越的学术成就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以当时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为例“非升即走”制度施行后,学院新聘任的24名教师中,学术成就卓著者就有13人,比例达到54%;有一定学术成就者比例为25%,而学术水平平庸的人比例仅为17%,学术研究失败的教师只有4%。

美国教育史 篇2

据编译者介绍, 美国中学语文教育一般包括三部教程:一部是《英语》, 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部是《拼写》, 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第三部是《文学》, 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就属于第三部教材, 它原本内容庞大, 中文版本在编译时删去了原文中的诗歌与剧本部分, 但课文编排的顺序沿袭了原版教材。纵观整本《美国语文》, 发现美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文学与历史相结合, 注重培养民族精神

《美国语文》反映出美国中学语文教育不是纯粹的文学教育, 而是进行“人”的教育。它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使学生认同美国的民族文化。

整部教材以美国历史为线索, 按照“编年体”的形式编排, 把文学置于国家发展进程这样庞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 体现了文学参与时代变革、反映时代风貌的特点。它将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划分为六个部分, 每个部分集中体现一个主题:第一部分, 文明的交会 (开始-1750) ;第二部分, 国家的诞生 (1750-1800) ;第三部分, 国家的发展 (1800-1870) ;第四部分, 分裂、和解与扩展 (1850-1914) ;第五部分, 不满、觉醒与反抗 (1914-1946) ;第六部分, 繁荣与保护 (1946至今) 。每个部分的开头都有一个时代概述, 重点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本时代的文学概况。然后由本时代的5-6篇典型课文构成主体内容。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在相对应的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章, 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这些文章不是简单的历史文献资料, 因为这些文章也有文学性, 具有很强的文学代表意义。所选课文的文学形式多样, 包括日志、神话、传记、格言、信件、小说等, 诗歌、戏剧在美国的原版语文教材中也包括在内。这些课文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反映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 时刻充斥着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的风云变化, 使学生既增强了文学素养, 又增加了历史知识。这种以历史为线索的教材编写形式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每篇文章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将文史结合起来, 按历史时代来编排文章, 并在文章前附上较详细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 这样学生就能把文章放到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去体会, 感同身受地深入文章, 有自身的独特体会。

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使学生认同美国的民族文化。所选取的课文基本都是美国人所写, 能代表美国的民族文化, 如课文《富兰克林自传》和《独立宣言》都体现出美利坚民族追求自由的精神。可以看出, 美国的语文教育培育的是“美国人”, 弘扬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二.基础知识与拓展练习相结合, 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

美国的语文教材中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 也有大量拓展思维的练习。在每篇课文前有文体介绍, 在课文后有习题。与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重视理解课文内容的习题有所不同, 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除了训练概括、理解、推断能力的基础题, 还有进行思维拓展的评价型、综合应用型题目, 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龟背上的土地》课后问题中有一个这样的评价题:“你认为一棵树能充分代表和平吗?解释理由。”这样的拓展练习能让学生多元思考, 开启独特的思想。接着是综合应用题:“宪章列出了伊罗奎伊斯首领的品质。你认为现代领袖应该具有其中的哪些品质?解释原因。”这一题侧重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批判性思考。像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有很多, 可见美国的语文教育很注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悟和思想, 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西方学者看来,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 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在开发人的创新思维。”[1]相对来讲, 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对批判思维重视不够。在教材中的习题设置部分, 很少有可以多元思考的题目, 对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信息提炼、理解能力非常重视, 而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最终带来的是创新思维的缺乏。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注重语言的现实应用能力

美国的语文教材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重视语言的现实应用能力。在每篇课文的后面既有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习题, 也有精心设置的写作训练题。其写作训练建立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写作的形式多样, 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能力。如在《美国语文》第二部分第一课《富兰克林自传》课后的写作训练就很有代表性。

在“写作”中有三个训练:1.为富兰克林的书写一条广告, 登在费城的报纸上或出现在富兰克林的时代。2.考虑几个你想要有所改进的方面, 然后考虑你能做什么以便在这些方面取得改进, 把你的想法在一份书面计划中写清。3.将你从《自传》中所了解的内容与富兰克林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事业进行比较。将你的发现写成一篇短论文。

在“项目”中还有两项综合性的语言训练, 第一项要求学生制作一张集中体现富兰克林成就的海报, 第二项要求学生为到费城旅游的游客制作一本旅游指南。在“微型写作课”的部分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次重要的经历, 写一篇关于这次经历的自传式叙述。

从这些写作训练中, 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语文教育很重视语言的现实应用能力。其写作所训练的各种项目, 如广告、计划、报告、海报等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运用得很广泛的语言形式。除了写作的形式, 写作的内容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个人的改进计划和个人生活经历的自传式叙述。这些写作训练贴近现实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使学生写出真实的想法。同时, 这些写作项目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可能会用到的, 因此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四.变教材为学材, 注重学习的过程

“语文教材是‘教本’, 更是‘学本’, 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凭借。”[2]从《美国语文》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套为学生而编的“学材”, 其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极高, 从每一课的编排上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一点。在课文之前分别有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以及文学聚集这四个部分。“阅读指导”介绍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学与生活”是联系学生的自身经历来看待课文中的人和事, 并指出课文所聚焦的专题。“文学聚焦”介绍的是课文的文体知识。课文之前的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学课文。在课文后面有问题指南和作品积累两部分。“问题指南”又包括几部分: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以及文学聚焦。“作品积累”包括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

让我们拿微型写作课来举例说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微型写作课, 其内容包括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的口头表述练习, 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第二部分是具体写作技巧的指导, 每课指导的重点有所不同, 如《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课后的写作技巧重点是生动细致的说明。《龟背上的土地》的写作技巧重点是有效的重复。在“写作技巧重点”后面是第三步部分———课文中的范例, 将课文具体内容呈现出来, 展示该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 并指出其产生的效果。第四部分是构思,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将所要写的内容列出提纲和元素。第五部分是写稿, 要求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写出草稿。第六部分是修改, 要求学生完善技巧的运用, 修改作文。

可以看出, 美国语文教材中所编的“微型写作课”完整详细地呈现了写作的全过程。从口头表述到技巧指导再到构思、写稿、修改, 这是一套程序, 它使学生明确写一篇文章应该分哪些步骤并清楚每一步的具体做法, 这样学生即使没有老师指导, 也能自己学习写作。教材不再是老师的教材, 而成为了学生的教材。美国语文教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值得中国学习。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课前缺少作者和背景介绍, 学生离开老师很难自学。中国教材的课后习题只有简单的几个问题, 而缺少策略指导。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往往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作文课, 中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忽视了方法、程序上的指导, 使得学生的作文训练往往缺少系统性、指导性、规范性。学生对作文感到恐惧, 不知如何动笔, 从而缺少了写作兴趣。美国语文教材中对作文课的编写安排值得中国教材参考。

综上所述, 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一部以学生为本的开放性教材, 它具有很强的包融性。它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 将基础与拓展相结合,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将文学与生活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它遵循学习的规律,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相信这些对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教育研究, 2000 (8) , 23

美国教育史 篇3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法案

回顾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从17世纪引进英国的学徒制度开始的。19世纪,美国开始产业革命,美国的职业教育也开始走向制度化。进入21世纪,美国的职业教育更是发展迅猛。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殖民时期)

最早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学徒制开始,17、18世纪,美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许多制度都是照搬英国,包括学徒制,是以英国的《工匠、徒弟法》以及《济贫法》为法律典范,因此,美国的学徒制度同英国学徒制度没有根本差别。所不同的是,当时美国还没有行会制度。1807年,美国开始产业革命,工厂制逐渐代替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学徒制的崩溃。

二、确立阶段(二战前)

l9世纪后期至二战前是美国职业教育的确立阶段。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重要法案《莫雷尔法案》和《史密斯·休斯法》。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按照议员名额分配土地,每人三万英亩,而且政府可以将土地出售,用来修建职业学院,培养农业、工业人才,提高各阶层的文化水平。所建立起来的大学被称之为“赠地学院”。1890年,通过了第二个《莫雷尔法案》,美国政府每年继续向最初的赠地学院提供15000美元经费。《莫雷尔法案》是美国从实际国情出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它的产生标志着英国垄断地位的终结,使得职业教育成为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

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这是美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法案,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该法案规定,在普通中学可以开设职业教育,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课程,政府补助兴办职业教育。这标志着美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三、迅速发展阶段(二战后)

二战后,为确定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的职业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

(一)、1945年《退伍军人就业法》

1945年,美国通过了《退伍军人就业法》。由政府出资,使退伍军人能够安家立业,进行在职训练,帮助他们快速转入平民生活,并资助200万退伍军人上大学。这一措施使高校人數猛增,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该法案的推行,不仅避免了战后大规模失业的可能性,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使得美国拥有中等后教育劳动者的比率占世界首位,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感到压力,第二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要求联邦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经济支持,重视职业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对完善整个美国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l96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国防教育法修正案》,延长了有效期,扩大了适用范围,1967 年,美国国会再次延长了有效期。

(三)、1963年《职业教育法》

1963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这是美国政府在二战后颁布的最重要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文件。它扩大了美国职业教育的范畴,打破了阶层和年龄的局限,冲破了职业的束缚,再一次地确定了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而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1968年,通过《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进一步地规定,职业教育是使得失业者接受培训后,重新获得合适的职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畴。

(四)、1974年《生计教育法》

生计教育的倡导者马兰提出将职业教育贯穿到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去。提出一种以职业和劳动为主的教育模式。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生计教育法》。全国近30%的学校正式开展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提倡把职业教育融入到普通教育中去发展,职业教育引领整个人生教育,观念的突破表明了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四、繁荣阶段(80年代至今)

80年代美国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职业教育法都是以提质量、讲效率为标准,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来推进职业教育。

1982年颁布《职业训练合作法》,主要强调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合作关系”,体现了职业教育立法基础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强调提高劳动者收入,减少对社会的依赖,各级各类职业训练都要按照企业与雇主的要求进行,扩大企业的支配地位,从而提高了职业要求的“有效性”。

1988年颁布《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要“发展经济”。把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强调全民一体化的教育。

1990年美国政府颁布《柏金斯职业教育法》,该法强调从每一个劳动者出发,把学术和职业能力看做一个整体,首次强调“劳动力教育训练”的概念。该法案从立法意义对美国职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是职业教育改革史上的重大革新,也推动了9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1994年的《目标2000年—美国教育法案》,规定成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负责全面开展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作。其目标是,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在主要领域完成国家标准的开发与制定等工作,建立评估和证书制度,从而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工作。

1994年颁布了《学校工作多途径法》,这是为美国高中以上的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使学生能顺利过渡到工作。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同样颁布了法案来支持以及规范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主要针对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学生群、残疾智障学生群以及不同肤色的学生群,这些学生群的教育问题受到政府的重视,通过教育来使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对于就读职业教育的孩子,有政府出资,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

2005年颁布《柏金斯生计和职业技术促进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对美国职业教育法案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曲折性和超前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警示作用。

首先,美国政府对资金的投入。经济上的支持能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反之,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美国财政的支持也成为是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每次美国政府职业教育立法都有相对应的财政支持,这是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在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与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关键。

其次,美国政府制定的这一系列职业教育法案,也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国历届政府根据时代特征和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能及时地修正职业教育法案,与此同时这些法案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以及规范的作用。在职业教育法案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从而推动美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远没有发挥其作用。今后,我国也应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变法,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法案,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湖南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健,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2]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 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33.

[4] 于水兰.论影响美国职业教育的法案及其启示[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美国法学教育 篇4

美国的法学教育反映了美国民主的发展过程,从几乎没有专业标准,自由职业被男性白人有产阶级垄断的共和国早期,到让后殖民地时期,那些唯一受过的法学教育是在律师事务所短暂实习几年的小镇律师无法想象的现在。法学教育与它在20世纪最早的起步阶段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如今的法学院比几十年以前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一些新的课程,如公民权利法、妇女权益法、就业歧视法,以及最新的全球法研究,都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被直接补充到传统课程当中。

现在,美国共有185所获得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它们拥有约2000名全职的法学教授。(注:在美国,法学院必须达到美国律师协会规定的标准,包括设施、图书馆藏书、师生比例、课程安排等等,才能获得其认可)其中,107所为私立法学院,另外的78所为公立法学院。私立法学院的运行经费,依靠学生的学费和校友的捐助来维持,而公立法学院则依靠所在州立法机构的拨款来维持。美国的法学院为本科后教育,而非本科教育,(住:美国的法律教育没有本科生,在法学院就读的均是在其他学科获得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其准入制度相当严格,同时取决于本科期间的高学分和标准化录取考试(法学院入学考试)的优异成绩。例如,耶鲁大学法学院,有5000名申请者竞争170个名额。同时,高昂的学费也是一道很高的门槛。私立法学院的学生每年大约需要支付3万美元的学费和其它费用。即使是在公立法学院,那里的学生每年也必须支付1.5万到2万美元。因此,许多法学院的毕业生都负有10万美元或者更多的债务。

从1971年到2001年秋天,被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的法律博士(毕业生获得的是法律博士学位)的招生总数,已经从大约91225人增长到127260人。其中,有大约21000人选择的是非全日制课程项目,这种形式的学习,通常需要花费4年才能取得学位。余下的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全日制学习,这种形式通常需要3年时间拿到学位。2001年秋天,约有45000名新生进入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其中有49%的新生是女性,21%的人属于少数民族。

这些法学院不仅控制着让谁进入法律专业领域,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毕业后的机会。大多数精英法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被高收入、高威望的工作录取,比如大城市的律师事务所。然而,比较差的法学院的毕业生则经常陷入找不到法律职业相关工作的困境。

这种法学教育体系,包括:本科后的三年教育、专职的教学人员、标准化的课程、案例教学法,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直到20世纪时,这种体系还几乎不存在。在美国人反抗英国统治的革命中,他们拒绝贵族和垄断。在美利坚合众国初期,这种意识发展成为对专业特权和专业组织的强烈的民主怀疑。在大多数州,他们不再强制设置对律师的教育背景与资格考试的要求,而最多只要求几年的律师事务所实习经验。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些法学院成立了。例如位于康奈提格州西部的著名的利奇菲尔德法学院和与威廉及玛丽法学院、哈佛、剑桥有联系的几个大学法学院。这些早期的法学院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培养了许多法律职业的领军者。但是,这些法学院对入学者仅要求高中学历,并且仅安排一到两年的学习。他们只聘请兼职法律从业者授课,学生们通过听课,阅读与法律相关的论文和评论来学习。

变幻之风于19世纪70年代吹起。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欧洲大学(尤其是德国大学)的名望、工业管理和政府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才的渴求,这一切造就了对经过训练的专家的信任以及对组织化的专家的需求。为了建立进入法律专业的新的教育和考试标准,以及对律师与法官队伍中的腐败和不合格人员的淘汰机制,那些行业领导者成立了新的律师协会,例如,在1870年成立的纽约律师协会和1878年成立的美国律师协会。

改革者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提高法律职业者教育、实习和能力的标准。但是他们也希望借助这种新标准将在新移民浪潮中来自南欧的律师排除在法律职业之外。他们的目的是取消以前律师行业的准入标准,例如,见习期、在夜校和非全日制学校的学习等,而将法律职业保留给那些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尽管那时候只有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大学学历。直到20世纪后期,上述最后一个目标才得以实现,到那时人口中超过25%的人拥有大学学位。

哈佛法学院是领路先锋。从1870年到1900年,哈佛的Dean C.C.Langdell 和他的同事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法学教育模式。哈佛要求入学者经过大学的训练甚至是拥有大学学位。它建立了一种三年连续学习的课程,在此期间每门课程都有定期的考试,并且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予以淘汰。为了将法律作为一门严密的科学来讲授,哈佛将法学课程限定到私法领域,规定了第一年教学计划,包括侵权法、合同法、物权法和民事诉讼法,这也被当时几乎所有的法学院采纳并延续至今。它聘请全职的法学教师。哈佛的老师出版了第一部法学教科书,并且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掌握法律案例的关键材料,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来积极、互动地学习,而不是消极地听讲。每个班级的优秀学生将被挑选出来编辑《哈佛法律评论》,该期刊刊载法学教授的学术成果以及法学院学生对案例和法学发展的见解和评论。法律评论的经历将视作成为高等法院法官、大城市律师事务所成员和法学教师的一份重要资格证明。

哈佛的法学教育模式在各个学校之间传播,最终被所有的学校采用。批评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几乎很少涉及与法律实践相关的内容。没有涉及审判技巧和起草法律文书的训练、没有涉及立法和行政裁决的内容,而这些已正在取代判例成为最重要的法律渊源、没有涉及社团组织法和管理法的内容。辩护者则认为,上述情况的确存在,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教授的是一种“像法律职业者一样思考”的普适技巧,这种技巧可以被毕业生灵活地运用到任何实践情况之中。法学院的其它课程,例如“模拟法庭”,是案例教学法的补充,学生在模拟法庭中,能够在真正的法官团面前,对虚拟的案件进行辩论。

1920年以后,一群名为“法律现实主义者”的批评者对哈佛的法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只教授一些形式上的法律和法律原则、法律教条。他们说,法官给出的判案理由很少是做出决定的真正理由。他们主张,法律应该作为一种社会产物来研究和教授,它产生于社会矛盾之中,并且为社会利益和政策服务。现实主义者敦促学者们使法律与社会科学融合,引入对法庭和法律机构、法律程序的经验性研究,并且教育学生在社会政策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

现实主义者的这项计划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中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新政吸纳了大量的法学教授作为法律起草者和大量律师进入政府部门。新的联邦管理体制吸纳了大批法学毕业生进入律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新政中有经验的人在二战结束之后,被法学院聘请为教师,同时,他们也为法学院带来了新的立法领域的课程,包括税法、劳动法、证券法、反托拉斯法和工业规制法。案例教科书变成了案例及资料教科书,这些资料包括情况说明、行政机关规则、政府报告和社会科学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剧变为法学教育带来了几波新的变革浪潮。种族平等运动和女权运动为公民权利法和反就业歧视法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公民权利法也第一次成为宪法的核心主题。新的社会调整内容,尤其是对环境的调整,创造了对于新的部门法——环境法的需求。

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创建了一个由联邦资助的法律援助计划,以服务那些贫困的委托人,并代理他们进行诉讼。这一计划和其它基金会资助的“济贫法”计划,促使法学院建立了实习律所,即学校内的律师事务所。在实习律所里,学生在法学院学习的同时,不只是学会像律师那样思考,而且,还可以在开业律师和实习律所教师的监督下,学会为真正的当事人代理案子。

这些新社会运动也改变着法学院的人数。到20世纪70年代,南方的法学院还拒绝接受黑人学生,北方的法学院也只有极少的黑人学生;那时,黑人和拉美学生只占每个班级的10%左右。1970年以前,法学院对女学生有严格的限额;在1970年到1990年,女性学生的招收比例从4%上升到了50%。为了容纳这些新学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美法学院规模扩充了一倍。

行政管理和规制法,济贫法和环境法,公民权利法,都是对外部挑战和改变的回应。法学院也开始对学术界内部的知识挑战作出回应。在20世纪30年代,法学院没有认真对待其它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些其它的社会科学都处于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20世纪70年代,法学教师开始主动将其它学科引入到法学研究和教学中来,它们包括道德和解析哲学、社会历史学、男女平等地位研究、政治学和犯罪学。最有力和最深入的联盟是法学与经济学。一个又一个的法学领域,开始借用经济学去解释哪一种法律规则和规制是高效的,并且应该大量采用。自从几位著名的法律经济学教授成为了联邦大法官,经济理论和经济原因现在普遍出现在大学的法律文献中,也经常出现在法庭意见中。新的法学教师,尤其是那些精英法学院的教师,现在经常在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同时,还拥有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或社会学的博士学位。

美国的教育理念 篇5

1、教育是以一种信仰。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境地,有两件事是必要做的,并伴随一生,一是接受教育,一是新宗教。

2、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支柱。美国的教育体系完备,制度健全,各州各具特色。

3、教育是社会自由的保证。杰斐逊曾反复说过,一个国家的民主、自由只有教育才能得到永久保证。

4、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平等。

5、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

6、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7、独立思考,质疑一切。

二、美国的教育特点——教育的主要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为主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基础: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实践调查

三、美国的教育目标:

让学生为变化的社会和文化做好准备。学校课程所反映的是学校所存在其中的社会。学校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为将来参加到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经济的活动中去而做好准备,让他们自己去判定、辨别、解决变化着的社会中的冲突。要实现这个任务学生要研究社会,而研究作为一种活动,要求自由的思考。

四、美国的文盲率:14%

五、美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名人:

1、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

2、迈克尔•福克斯(Michael J.Fox)他成立的迈克尔·福克斯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帕金森症治疗研究私人基金会。

3.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4.罗恩•霍华德(Ron Howard)5.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

6.穆罕默德•奥兹博士(Dr.Mehmet Oz)他的影响力大多来自于成功的You系列图书。7.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8.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9.波诺(Bono)现在他以政治活动而闻名于世

摄影教育看美国 篇6

中国摄影博物馆

美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摄影社会和摄影市场,如此规模的专业阵势,跟美国有世界最发达的摄影教育体系直接相关。摄影教育的作用,一则可以提升摄影文化和摄影学术的质,二则可以扩展摄影传播和摄影普及的量。当以上各个环节相互之间进入良性循环的时候,一种规模宏大的摄影气象才可能发生形成。美国摄影教育的特色一如其文化形式,颇为多元化。中国摄影教育风起云涌的兴旺情势,如何切实借鉴一下外面世界的重要摄影教育方式,应当对自身的发展甚为有益。

摄影学院

美国专门独立的摄影学院,严格而言,唯有位于加州太平洋海滨城市圣塔巴巴拉的布鲁克斯摄影学院(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这所专门的摄影学院的课程,几乎涵盖了涉及摄影范畴的全部领域,包括静态摄影和动态摄影(电影和录像)。其办学宗旨也很全面,包括艺术、纪实、新闻报道、商业。

由于新世纪数字科技的影响日盛,导致摄影(photography)与图像(Image)的连带关系密不可分,还由于影像(photo-image)以多媒体形式在现代艺术上的广泛运用,所以影像与传统的美术和设计,已经被统筹于“视觉艺术”的大范畴。位于世界现代艺术之都纽约的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简称SVA),综合所有的视觉方式,在广义的图像概念上,也足以被列为专门学院。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制造艺术家”,所以教学侧重于多媒体视觉艺术的前卫形式表现,淡化商业成分。坚持把教学目标贯彻在努力启发学生的艺术才能,以因应社会对卓越的创造性事物的需求。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思想,基于师法自然地以现实世界为内容,配合机动灵活的诱导方法,引发开启学生们的创造力。本校主张的艺术观念是:“艺术,不仅只是为了自我的排遣,而且也要给予世界一些东西,艺术更大的意义是作为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

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工艺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摄影科技为主科,于1930年成立大学教育的第一个摄影系,兼顾实用和艺术摄影,设有世界唯一的照片和底片修复专业。此大学位于柯达公司总部所在地,并且以伊斯曼国际摄影博物馆和柯达公司的工厂为依托,是美国老牌的摄影科研基地,也是全面化的美国摄影文化社会的典型模式。

此外,纽约摄影学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是美国函授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它体现的是美国教育的开放和普及特色,凡有心向学者,不论年龄性别职业,都有各类从专业到业余的多元化教学课程和院校为之服务。根据个人意愿和具体条件安排学习的受教育空间颇为广阔,乃是美国教育和摄影教育非常合理和周到之处。

艺术摄影系

以摄影艺术和学术著称的综合性大学的摄影系,有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摄影系和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摄影系。此两所大学的摄影系明确其教学宗旨是以摄影艺术和学术为目的。

佛罗里达大学摄影系主任是以集锦技巧摄制超现实主义照片闻名于世的摄影家杰瑞・尤斯曼,由一位名教授带起一个名系专门培养摄影艺术家,这是美国大学院系的特点。

新墨西哥大学摄影系号称美国著名摄影思想家皆与此系有关,最著名的是曾经在美国摄影史和摄影学术界引领学术潮流的约翰・萨考夫斯基,他曾经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伊斯曼国际摄影博物馆的研究馆长,此后主掌新墨西哥大学摄影系的研究和教学,为美国摄影学术界培养出一批批中坚学者。

世界名校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的艺术学院,是美国综合性大学最顶尖的艺术科系,学术领域颇具威望。其毕业生除了成为职业艺术家、也为艺术院校输送优质的教师人才。

商业摄影系

设计学院在美国大学教育中,都属于实用商业类性质。位于西部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和位于东部罗德岛州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两个摄影系是设计学院名校里的数一数二的名系。美国许多著名的甚至蜚声国际的职业摄影师,皆出身于此。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教学以“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为主旨”。 教学信条为:“坚持训练和教育的双向协调教学方针,使课程的变化方式,不是基于已有的实际形势,而是更侧重于将会出现的实际形势。技术性的唯一用途是为传播服务,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充分的技术准备,以了解使用何种工具来达到表现其作品构成目的。”

艺术与商业兼顾的摄影系

著名的旧金山艺术学院(Academy of Art college),进入新世纪后更名为旧金山艺术大学(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该校创办1929年,摄影系乃为元老科系.现在属综合性艺术学院,其摄影系兼有艺术和商业两种教学性质。

同类型的名系还有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摄影系,初期由摄影大师莫豪利-纳吉秉持德国包豪斯的设计观念执教,因而带出美国摄影史上的“芝加哥学派”。

新闻和纪实摄影系

作为摄影之重要一种的新闻摄影专业,往往是与著名的新闻学系相连带。例如美国中部的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闻系的新闻摄影专业,美国东部纽约州的雪城大学的新闻摄影专业,是其中的著名科系。

美国中部的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设有专业的纪实摄影专业学位课程,教学宗旨是培养全面的纪实摄影工作者,从专题策划,实际拍摄,文字撰写和出版印刷等全套的专业技能。

加州的布鲁克斯摄影学院作为完善的专门摄影学院,也提供新闻报道和纪实类的专业课程和学位。

社区大学的基础摄影课程

凡是拥有美国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只要愿意,即可以无条件进入两年制的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美国社区大学的摄影课程皆属基础教学内容,学生两年结业后,可以继续进入四年制大学专修摄影。

社区大学的另一功能是美国开放教育政策的继续教育,凡美国公民,不论年龄,皆可以在社区大学注册选课,有工作的可以注册为半时学生 (Part-time student),所以在社区大学的摄影课堂,可以见到各种年龄的学生同堂听课。社区大学的特点是本州居民学费低廉,低收入家庭学生可以免学费和获得经济补助,62岁以上退休人士学费全免。

摄影工作坊

除了正规大学的各种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专业摄影教育课程、函授学院的多样化实用化的摄影教育科目,美国还有专门开办摄影工作坊(Workshop)的教学机构,以不定期不固定教授的机动灵活专题课目,进行一周至两周不等的短期工作坊式教学。这类摄影工作坊的常设机构,犹如一件设施齐备的小型摄影大学,平时有专职人员管理,通常是与一些摄影名家签约开办其所擅长的专题课程,每班招生10-20人,学员报名交费(费用不菲)后可按预定时间报到入学。

设立在美国西南部艺术州新墨西哥州圣塔费(Santa Fe)的摄影工作坊,常年课程不断,科目种类从基础摄影和暗房技艺、到风光和人体专题摄影以至数字创意多样课程。工作坊内有先进完备的电脑、暗房和摄影棚,学生在短期内直接领受名家教导,既休假又学到了专门技艺,是很受摄影社会欢迎的专业教学方式。

与此类似的是每年由不同机构,如美国摄影行销协会PMA组织的世界范围的大型摄影器材博览会上,都附带有研讨会模式的前沿专题讲座课目,预先交费报名参加,在博览会展销期间,即可参观展览、又可同时进修业务。这种研讨会专题课程应合先进影像技艺潮流,深受专业人士欢迎,对推动摄影市场的运作很有效果。

摄影中心的教育课程

著名的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简称ICP)有自己的教育课程,学员可以灵活选修自己喜欢的科目。国际摄影中心利用自身的展览文献收藏和设备条件,特别跟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简称NYU)建立共享的学位课程。

纽约大学以最能领先根据市场需求而创设新颖的学术课程著称,出于新世纪的现实情况,从此系的名称由“摄影”(Photography)改为“摄影和影像”(Photography and Imaging),可见摄影和影像的提法更能够涵括所有种类的影像范畴。纽约大学的摄影和影像系,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该系学士和硕士课程有些与国际摄影中心共享,即国际摄影中心的修课学分可以记入纽约大学的学位课程要求。纽约大学摄影系和电影系皆以其前卫姿态的学术性,有别于其它大学的同类专业。例如以纪录电影成名的上海出生的崔明惠女士,曾经担任过电影系主任。

此外,美国各大城市的艺术中心,也都普遍开设摄影课程,供社区内对摄影有兴趣的人士,利用业余时间交费选课,大都是适合业余爱好者的基础摄影课目。

贬低美国教育并不能抬高中国教育 篇7

中美两国教育孰优孰劣,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开放性话题。但堂堂北大校长口中说出“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话语,还是颇值得关注的。尤其对于一向自愧弗如,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国人来说,能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教育事业踩在脚下,自然能扬眉吐气一把。不过,这样的快感总觉得有些意淫的味道。

把美国教育批得一塌糊涂,周校长的解释是“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这样的逻辑推理,难免给人一种色厉内荏的感觉毕竟,美国总统是否尊重人,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很大程度上更是由美国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与教育何干?再者,仅仅凭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断定一个国家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这显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周校长关于“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理由难以服众。相反,杜克国际教育发布的中国首份SAT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学生整体成绩欠佳,平均低于美国学生近300分,离美国官方的基准线尚有300多分的差距。专家指出,从小到大“久经‘考’验”的中国学生之所以被美国高考考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训练,限制了学术能力的发挥。

当然,中国近年来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的确功不可没。今年6月有过美国执教经历的杨振宁教授在宁夏大学演讲时就曾表示“中国高教非常成功,近几十年来培养的几代毕业生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但在成绩背后,我们的教育发展仍有很多不足。比如,美国不看重高考分数,而看重学生自身理念和大学的匹配度,看重学生在音乐、体育方面的特长和社区活动经验等,就值得笃信“分数至上”的我们反思和借鉴。

误读美国教育:中国英才教育批判 篇8

7月19日至8月1日,作为此项目的第一批赴美考察团,由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山西等地的78位优秀校长、教师组成的教育考察团,在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彭芝校长率领下,赴美国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考察,访问美国最优秀的公立私立高中。

在考察回国的飞机上,考察团成员程红兵难掩激动与焦虑,动手写作这篇文章,并第一时间发给本刊。其中的观点有点“刺耳”,但这样“不同的声音”,或许能给中国教育带来不一样的反思和启示。

只有深入到美国的学校中去,我们才会陡然惊觉,过去对美国教育的一些看法,都是片面的、主观臆断的,是对美国教育的误读。

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还在为基本的阅读能力、計算能力不过关发愁,并不关注英才教育,因此会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总统令。

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总体质量不行,比如 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美国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科学能力排在中下游,只是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我们的强,所以美国科技发达。

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都是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在玩中学,轻轻松松上学去,基本没有负担。

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特别不重视学科教学,他们的学科教学远远不及我们,不及我们深,不及我们广,不及我们扎实。

我们以为美国的科技教育成功一定是政府投入的资金雄厚,所以要搞精英教育一定要由政府投入相当多的经费。

2011年7月28日上午,我们访问了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切颠覆了以往我们自以为是的错误认识,反思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即以前叫重点中学、今天叫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教育,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

我们到访的是一个以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就坐落在马路边,与所有美国学校一样,学校没有围墙,在紧靠马路的地方,有一个学生设计的雕塑,是由两个圆形、两个三角形、几个方块、一个人组成的不锈钢雕塑,作为学校的纪念碑,代表教师帮助学生开启科学大门,象征着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

这所学校是美国国家创办的4所科技高中之一,始建于1985年,2007年被美国《新闻周刊》列为美国最好的精英型公立高中,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做的“美国100所最佳公立高中排名”中,连续3年位列榜首。一所只有25年历史的公立学校,获得如此殊荣,的确有其不同凡响的做法。

校长伊万·格雷泽接待我们,这是一位年轻的校长,看上去也就40岁出头,虽然背有点驼,但仍显得健壮、英俊,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所学校是如何培养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的。然后是学校的校长助理、各学科优秀教师向我们介绍学科教学、课题研究,最后由一个高三年级学生带我们参观学校。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一共4个年级,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从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主要是来自北弗吉尼亚州的优秀学生。学校属于弗吉尼亚州,是“磁铁石学校”,即有专长的学校。美国的“磁铁石学校”是在办学过程中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课程的学校,因为可以吸收其他学校的学生来选修他们的一些课程,因而有这一称呼。一般公立学校的选修课必须达到20至30人以上才能开设,“磁铁石学校”可以聚集当地周边学校的学生,每周一起上半天的课。美国的“磁铁石学校”不仅有科技特色学校,而且也有文科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磁铁石学校”常常与相关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大学、社会团体密切合作。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办学宗旨是:特别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包括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奇心、社会责任感。学校的办学理念贯穿在学校课程之中,学校提供充满挑战性的课程,各个学科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的。

暑假学校:独特的招生育人模式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教育从暑假学校就开始了,暑假学校招收一些想报考这所高中的初中学生。在这里,每个学生每次交200美元,就可以参加这所学校的科技课程,这些科技课程都是动手动脑的,比如物理学科,从加工材料做起,锯、剪、焊、接、电脑编程等,基本功就在这里学会,短短的暑假学校期间,学生学会了许多技能。暑假学校的科技课程非常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科学,比如以电视连续剧《解密》为话题,让学生参与破解一个个有趣的科学秘密,在破解秘密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科学兴趣、研究兴趣。暑假学校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学校将参加暑假学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要求学生提问题,同时给每个学生阅读材料,放相关电影,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讨论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集中向学校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科技化的时代如何保持个性、创造性?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投票,选出最受学生关注的问题,学校针对问题设计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整个暑假学校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志趣爱好、能力水平、情商、智商以及责任意识、合作能力,教师都可以真真切切地观察到,学校因此可以在这些初中学生里发现一些好苗子,介入早期的培养。

为了更广泛地发现人才,每年招生由这所学校自己组织考试,选拔一些科技方面有志趣、有特长的学生,报考的人很多,每年的录取率就在20%左右。这些少数科技精英,进入学校之后,就开始了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培养。

大学先修:比我们更广更深的科技课程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突出科技、文理并重。科技、工程、数学学科实力非常雄厚。除了理科课程,还有丰富的文科课程、体育艺术课程。学校特别注意文科理科结合,英语、数学、历史(包括各种历史,如美国历史、科技历史等)是每年的必修课程,教师重视教会学生用理科的方法解决文科问题。

主体课程有必选课,首先是数学,学生每一年必选数学,必选微积分。80%学生在修完微积分之后会选修高等数学。学生至少要选修1年的电脑课程,大部分学生还会选数学建模、电脑编程、人工智能等。英语和社会也是主体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年的英语和4年的社会课程。学生必须选修3年的外语,主要有汉语、德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供学生选择。学生还必须选修两年的体育课、1年的艺术课。科技课程每年有所侧重,九年级学生学生物,十年级学化学,十一年级学物理,十二年级学地球物理。

学校课程设置当中一大特色就是九年级新生要学习复合型课程,即生物、英语、技术3门课的复合。技术课指的是动手实验、计算机、焊接等实用技术。3门学科之间是有关联的,相关学科教师一起备课,把一年的计划设计好,根据教材设定主题,3门课的教师一起上课,指导学生,如环保主题,生物教师带学生看样本,指导学生研究基本原理;英语教师指导学生看文章,帮助学生提问分析;技术课老师带学生做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器械。复合型课程一节课时间比较长,这样的教学除了学科综合的优势外,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团队精神。中国是班级授课,美国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走班,45分钟或90分钟之后走班。学生进校之前都互相不认识,走班上课,学生没有一个团队概念,而复合型课程把学生分成几大组。该校复合型课程融合了走班制和班级授课制两种方式的优势,每一组学生都有机会相互了解,团体意识、团队精神由此建立起来。

该校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国高中学生,比如十年级学生学化学,暑假里就提前自学了化学课程,因此开学后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学习进度大大加快。必修课之余,有志于化学研究的学生还可以在选修课时选择大学化学课程,每个学生在某一志趣学科中所学的知识面、知识深度远远超过中国学生,不像中国学生面面俱到,人人一样。十一年级学生学物理,分为普通物理、AP(Advanced plalement,大学预修课程。编者注。)物理两种,取决于学生是否学了微积分,学了微积分,就选AP物理,一般是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选AP物理。十二年级学习地球科学,数学非常关键,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学建模,使用建模的软件来进行天气预测、地震预测。虽然每年科技课程各不相同,但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学生回顾一下所学过的学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

除了主体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程,十至十一年级学生选修AP课程的物理、化学、生物、纳米技术等课程,其他还有有机化学、神经生物学、地球生态学,等等。选修课程开设的是大学级别的课程,老师先讲授,再指导学生实验,有些课程如生物课要在户外获取大量标本进行分析。

该校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课程——“第8节课”,这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没有学分,学生自己选择做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找老师,除了科技研究,还有文化活动,或者到当地小学讲授科技,或者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有些学生也可以选择找老师补课,给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度。

推动人类进步:每个学生的真研究

这所学校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每一位学生都有研究项目,最后一年都必须提供研究成果。学校积极倡导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研究,每学年学校邀请科学家来校演讲,为学生作报告,激发学生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学生在4年高中生活中,其科学课题研究是有系统设计的,九年级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先感受一下高中课程,同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思考自己的课题方向,全面规划设计自己的课程,把学校每个学年的学习和暑假学校都纳入到学时之中。如对化学有兴趣,在各个年级选修什么,暑假学校学什么,把中学、大学的课程全部考虑进去,由广到细,由浅入深,最后第4年,十二年级学生必须选择科技项目的研究课题来研究。科研项目与课程紧密相连,先有学生的兴趣,学校再设计相关课程,比如有些学生对通过电脑读取人类大脑的脑电波产生很大兴趣,学校因此建立神经科学课程,建立神经科学实验室,不少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课题的基础上。

学生选择的研究项目都是真实的、立足于解决现實问题的研究,有些研究属高端前沿,因此对科学实验室的要求非常高,公立学校没有资金购买,就想办法寻求相关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大学的支持。85%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研究,学校在相关单位的帮助下建立了神经科学实验室、能源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等13个高端实验室,另外有15%的学生到外面的大学、研究机构做研究。所有的学生必须自己找研究方向,学生要读大量的科学文献,读学兄学姐的研究报告,与当地科学家讨论问题,有的学生特别有灵感,能够创造自己崭新的研究项目,如有学生研究人造卫星,在课内做研究,在课外寻求社会各界给予支持,找当地人造卫星公司给予支持。学校与公司、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这是学校成功的因素,公司会给学校提供很多机会,进一步推进研究项目,学生提出研究报告给公司。

学校还特别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组织各种活动,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组织高中学生为小学生服务,周末向当地的小学生介绍科学研究,帮助小学生培养研究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学生有一种自觉的社会担当。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科学研究大会,表彰优秀成果,将优秀的作品刊登在学校的杂志上。

中美对比: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外在条件并不特殊,甚至远远比不上中国的高中,特别是不像北京、上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那么豪华、那么漂亮,但是他们在科学人才的早期培养上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走在世界的前面,让人震撼。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加改变的话,未来科学世界的高峰仍然是美国人的,我们很难赶上。大家知道,谁占据了科学的制高点,谁就占据了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占据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赶上美国,必须改变基础教育的英才培养模式,舍此,别无选择。

很少听到美国人谈论精英人才的培养,因为这个方面他们做得很好,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谈;他们最喜欢谈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为他们在教育均衡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千万不要误读美国基础教育,不要以为他们只重视均衡,实际上他们特别重视英才培养。

当我们在痛批英才教育、着力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时候,美国人一边号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边悄悄把少数英才少年紧紧抓住,对高端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早期培养;当我们的优秀学生在拼命做题的时候,他们在动手做实验;当我们的精英高中学生仍然在为分数、高考拼搏的时候,他们在做科学研究课题;当我们的英才少年在搞奥林匹克竞赛的时候,他们在研究攻克癌症,他们在制造火箭,他们在开发新能源,他们在做火星探测器。这些年来,我们的重点高中也搞课题,但那多半是点缀;我们也搞研究性学习,但那多半是纸上谈兵;我们的学生也会写科研论文,但时常是老师帮忙,甚至是父母代劳;我们有些高中也有一些像模像样的所谓实验设施,但那多半是博物馆型的,观摩的意义大于动手的意义;我们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也有一些实验设施,但很可惜,这些学生只会操作,不习惯于创造,而英才学生更是只做题,不去研究创造,不去制作具体东西,不出产品。但美国人是真抓实干,走进这里的13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是堆满了各种工具、材料和各种半成品,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实自然真实,他们是在做真研究,做真课题,做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做推动人类进步的发明创造。接待我们的一个该校高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们: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学生制造的火箭将于2012年春天升上太空。这样的真研究比比皆是,是他们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他们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赫尔巴特的学科教学的思想,建构主义的研究探索体验的学习思想,把看似矛盾的各种学派教学思想全部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效的育人方式,培养了一批批真正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会做,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读,离开老师的时候,他们自学了大量学科教材、科学著作,形成了比我们的学生更加广博、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系统,为创造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他们会问,不断地向书本发问,向教师发问,向科学家发问,向自然和社会发问,形成了他们质疑探索的可贵精神;他们会学,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表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文字、用他们亲手创造的物品表达出来。相反,我们的学生多半只会做题。

今天中国最杰出的学校尚且基本停留在应试升学的准备上,国家的创新人才从哪里培养?中国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起步上比美国至少晚了10年(笔者认为,中国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本科,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美国差不多是放掉了一大批中等人才、初等人才,让他们随心所欲、随行就市、顺其自然,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数学相当于中国初中二年级水平的高中生,也能够高中毕业),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大量的非学科类的选修课程),但是他們抓住了极少数高端人才,从初中开始就进入到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从初中到大学本科毕业,这个10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容易产生新创意、想象力创造力最为活跃的10年。因此,我们在提倡教育均衡的同时,也要重视少数高智商学生的发展。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的成绩已经证明了,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低端学生不低,高端学生不高。让高智商的学生去重复做一些低层次的试题,浪费了大好光阴,错失了开发他们科学潜质的宝贵时光,让人痛惜,让人扼腕!

这里当然有我们民族文化的问题,我们相对更加功利,更加实惠,更加注重眼前,更加看重分数,就是因为分数能给学生带来好的高校、好的专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指望即刻改变功利实惠的文化环境,但是可以改变政策,改变招生政策,对极少数高端科技人才,我们完全可以取消高考,代之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比如可以请大学教授以集体质性考核的方式录取学生进入一流高校。要改变一种文化,首先要从改变政策做起,为什么不能解放优秀学生?为什么不能在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抓紧培养高端优秀人才?

(原载《人民教育》2011年第17期)

上一篇:督察队干部换届大会演讲稿下一篇:SAP PS模块实施项目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