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准则

2024-09-12

现行准则(精选9篇)

现行准则 篇1

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的相继出台, 我国也加快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步伐。2012年5月17日, 财政部起草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表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至此, 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就有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一、如何处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的关系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了建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规范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披露,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从中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依据基本准则制定的, 基本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关系应该是理论依据与具体应用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种关系维系的前提应当是, 二者具备统一的逻辑基础, 即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口径应该具有一致性。从这一点来说, 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应具有先进性或超前性, 这样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二者对公允价值的界定并不一致。此次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界定为, “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的定义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成果, 突出了“计量日”、“有序交易”, 在保证公允价值取得可靠性的基础上, 更能体现公允价值会计动态反映的特性, 因而该定义明显具有超前性。但是反观基本准则的界定:“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该定义明显过于陈旧, 基本准则又如何指导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再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应当保持一致性。本文建议财政部参照征求意见稿要求, 对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修订。

二、如何处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

在现行的38项具体准则中, 有21项具体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其中有17项具体准则是直接运用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应用规范则分散在这17个具体准则中, 但是仅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具体准则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而且由于提供的各项指引散见于各项具体准则中, 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我国会计界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来对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操作性指导。

征求意见稿的制定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将起到指导和规范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应用, 但是确认问题 (狭义) 还是应当遵循具体准则的规定, 当然也不排除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特殊问题仍需要遵循具体准则的情况。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定一般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问题, 为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指导, 具体准则除要规范会计要素确认外, 具体指导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披露工作。鉴于二者在计量和披露方面规范的共同点, 本文认为, 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 直接应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应该如何遵循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要求。

三、如何处理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第四条指出,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与公允价值类似的其他计量属性, 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的可变现净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 其计量和披露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由此可见,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变现净值为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 属于公允价值的范畴。但是在基本准则中是将现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并列作为独立计量属性, 现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 基本准则又如何能指导具体准则?二者明显存在逻辑功能问题。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在没有厘清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关系的前提下, 是把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逻辑矛盾突出化了。

因此本文建议, 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并列, 公允价值表现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征求意见稿第三章“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第十四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 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通过直接将该资产用于最佳用途的方式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或者通过将该资产出售给能够使其用于最佳用途的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方式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里面所涉及的计量属性为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收回金额, 这样便可以顺理成章了。○

现行准则 篇2

一、会计职业判断基本理论

(一)会计职业判断涵义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经济业务中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编制所出现的不确定性情况,运用自身能力和经验对相应的需要采用一定的原则以及相应的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研究。所以需要确定会计实务选择的具体的应用的抽象性、风险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职业判断所有权的转移。

(二)会计职业判断特点

1.目标性。会计职业判断的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合理、合法对会计工作做出判断,及时、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是财务报表层次的会计职业判断的目标;其次,在特定的主题下根据使用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出一个合理的、准确的判断员工的具体情况,保证企业相应的会计信息是非常的准确的,这样才能够保证具体业务水平以及相应的会计职业判断目标能够实现;再次,这样的情况会影响企业会计工作所有非财务因素,使结果发生改变,对财务报表层次和业务层次的职业判断进行分析评价是会计职业判断工作的分析评价目标。

2.权衡性。在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尽管一再强调会计人员的客观独立性,但是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内部人员,属于经济人假设中的利益人,必然存在对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的考虑,管理当局对其的限制以及自身对利益的追求都会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公允公正和利益驱动、外在压力之间进行权衡,一方面要对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做准确、恰当的处理,及时、公允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要满足管理层对相关利益的需求,维护企业的自身经济利益,在违法与守法之间作出权衡。因此,专业判断处理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博弈过程。

3.主观性。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否作出准确判断的决定因素是会计主体,一个会计主体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在进行会计处理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更为真实可靠,由于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只能由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选择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的很大的差异。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主观性。

4.局限性。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会计主体自身的专业素养、判断客体的复杂程度、还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判断中会受到极大的局限性。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相应的分析,会计职业判断以及相应的会计准则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证明其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二者的相关发展以及相应的实施会计准则取决于会计职业相关的判断情况,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质量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会计准则质量主要是相关企业发展的前提。

(一)会计准则能提升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会计准则实际上是对于相应的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主要是通过进行相应的会计标准来判断会计人员进行分析,由于相应的会计人员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事务处理以及相关的决策信息了解情况是非常不同的。由于相关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判断经验,从而导致相关的缺少相应的风险判断,相应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是高于相应的会计职业相关的问题领域。会计准则主要是在会计专业领域相关的经验非常丰富,不专业会计师的个人判断质量能力是非常低的,不能很好地判断出人员职业判断问题。会计职业判断行为质量以及相应地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是非常难的。如果会计相关的职业判断问题,会计人员素质相关较低,会计准则能够相应地指定出合理的方案,并给予保护以及相应支持。会计准则主要是对相应的模板中会计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智慧财富作为相应的结合体。

(二)会计准则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

在质量的发展和实施会计职业判断。所以,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质量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可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有效制定,同时也是会影响着会计实务标准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安排。会计准则主要是取决于企业的相关的会计职业判断质量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关会计日益复杂和不稳定的交易,会计准则在一定的情况下是这样安排的,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情况是非常高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分析,根据相应的工作方面的实际需要,对自己情况熟悉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的客观,真实反映在会计问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的会计准则的会计职业判断的有效利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决策制作的要求。同时,有很多方面的具体的工作,对于相关的会计问题都需要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分析才能够得出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会计职业判断方面的具体行为影响密切相关的质量;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标准的.支持对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有效保障会计职业相关的道德判断,会计职业判断以及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降低相关的风险。

三、现行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影响因素

所谓的会计原则必须符合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一些指导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但涉及到职业判断质量相关的一些具体的细节方面的工作,会计工作需要依靠相应的会计人员进行分析。这样的情况下一般是这样的,目前会计准则,公司应严格遵守会计交易和报告事项,会计准则,会计计量的经济实质,会计确认不应该集中在交易和事项的法律形式遵守,不应过分强调形式原则。从经济学方面的具体的角度来分析得出,承租人在一定的情况下,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收入以及相关的固定资产风险。所以,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对现有相应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固定资产定义理解基础上,需要进行相关的固定资产作为相应的自有进行相关的固定资产核算问题列出。另外,很多企业在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时,区分处理事情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会计事项对利润和企业资产损失责任,影响很大,应严格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处理,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充分体现。至于会计事项是不重要的,失真的情况下,没有龙头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要使会计职业判断正确,处理问题简单化。

(一)完善政策法规和内部控制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下完善内部有关财务控制相关的制度问题,对企业内部实行有效监督并且加以相应的控制,从而能够确保会计人员工作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范围,对于相关的违反法律法规情况,会计人员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实行相应惩罚和相关的措施,能够正确指导会计人员行其职能,从而来避免会计人员违法行为的出现。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如果要是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的话,需要这样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素质较高,还要有一定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非常的必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能够找出相应的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中职业判断以及相应的选择情况,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发生。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话,一般都是会影响会计信息判断情况,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多的经济方面的损失。

(三)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现行准则 篇3

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解决了原准则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顺应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大趋势,并指明了今后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另外,准则中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色彩,但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实务中的差异性。

一、存货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采购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但是不包括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纳税人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购货费用和税金。从事商品流通企业的纳税人购入存货抵达仓库前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运输存储过程中的保险费、装卸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购货费用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如果纳税人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已将上述购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不得再以销售费用的名义重复申报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说明,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抵达仓库之前发生的费用也必须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而现行税法则规定这部分费用可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计入期间费用,但是不得两者均计,导致重复计入。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制造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进行物资采购时,按实际的采购成本借记“物资采购”等科目,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商品流通企业(一般纳税人)则可以采用上述做法,也可以只将采购价款及相应的增值税按上述做法处理,而把采购过程中的费用借记“营业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存货采购过程中借款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的生产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予以规范。

现行税法只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开发产品资本化,并且没有规定企业开始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和中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将停止资本化的时间规定为“投入使用”的时间。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对于需要通过相当长的生产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按照新准则规定应将该存货的借款费用借记“原材料”等存货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等科目;而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这部分借款费用应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取消了对捐赠行为的定义和会计处理规范,针对该部分内容依然参照原规定执行。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照捐赠方提供的凭据等确定的价值加上接受捐赠过程中的有关支出。

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需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指根据有关凭证等确定的、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存货资产价值和应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含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确认捐赠收入,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成本,新准则未规定,依然按原来的规定执行,即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成本包括根据有关凭证等确定的存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过程中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两部分;而现行税法规定只包括前者,不包括后者。这就导致了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在差异。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一般纳税人企业接受的存货资产捐赠,会计处理应按照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过程中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贷记“待转资产价值”;而按照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应将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价值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贷记“待转资产价值”。年终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借记“所得税”,借记“待转资产价值”,同时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并按差额贷记“资本公积”。

二、存货发出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因此,新准则对于存货计价采用的方法做出了严格规定,限定只能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这三种方法。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各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等。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纳税人采用计划成本法或零售价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必须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及时结转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限定只能使用三种方法,而税法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却有七种方法,其中只对后进先出法的使用有所限制。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变更程序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没有对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变更的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取消了该项目的审批;而税法要求审批,对于未经审批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要求纳税人在年度纳税申报时,附报改变的原因,并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等类似机构的批准文件。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纳税人年度申报纳税时,未说明变化原因,不能提供有关资料,或虽说明变更但没有合理的经营和会计核算需要以及改变前后衔接不合理、计算存在错误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因改变而减少的所得额进行纳税调整,并补征税款。

三、存货期末计量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存货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成本计量,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原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在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的范围内转回。

而现行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明确排除了上述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税前扣除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只有按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和商品流通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商品削价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要求企业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日合理估计存货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保证企业因市场变化导致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能够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防止企业的实际资产虚增;而税法则不允许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同时,当企业的存货发生转让或其他流出企业的行为时,税法允许按历史成本结转存货的计税成本。对于以前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跌价准备,在转回时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或作为其他减值准备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抵减项目。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年末,当企业存货发生跌价时,按新准则规定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而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应在计算所得税时将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四、存货损失处理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损失扣除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在扣除企业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后,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资产盘亏、毁损净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以扣除。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其中企业存货发生的损失包括有关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盘亏、变质、淘汰、毁损、报废、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同时,现行税法还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金不得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规定计算企业发生的存货损失时,用处置收入扣除存货成本、累计跌价准备和相关税费;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存货损失为处置收入扣除存货成本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并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方可税前扣除。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企业在进行处理时依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参见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方面规定差异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二)存货损失扣除程序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对存货损失的扣除程序未作明确的规定,则依然按照原规定执行。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税前扣除的存货的损失,应按规定时间和程序及时申报,经有关税务机关严格审批,并不得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向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也可直接向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该财产损失发生年度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未规定,则按照原来的有关规定执行,企业可自行认定存货的损失;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要确认存货的损失,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确实发生了损失,并按照一定程序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即可税前扣除。

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 篇4

一、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存在性检验

1. 检验方法。

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对现行会计准则颁布的经济后果存在性进行检验, 选择非正常收益率作为研究变量。在检验中, 以现行会计准则颁布日为事件日 (t=0) , 取事件日前后5日为事件窗口, 计算上市公司在事件窗内的非正常收益率。然后运用统计检验方法检验上市公司的非正常收益率在事件窗内是否显著异于零, 由此判断市场对现行会计准则颁布是否有显著反应。

本文选择市场调整模型来计算非正常收益率ARit。市场调整模型就是用市场组合报酬率Rmt作为正常报酬率的估计值。因此, 对于样本总体中的某只股票, 其非正常收益率ARit就等于该股票的实际报酬率Rit减去相应时期的市场组合报酬率Rmt。Rit=Lnpmt-Lnpi (t-1) 。其中, Rit表示上市公司i在t日的实际报酬率, p为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 Ln为自然对数。Rmt=Lnlmt-Lnli (t-1) 。其中, lt表示t日的上证综合指数。ARit=Rit-Rmt, t=-5, -4, …, 0, …, 4, 5。

2. 现行会计准则颁布的市场反应检验。

由表1可知, 在[-5, 0]的事件窗口内, 非正常收益率的总体趋势是在下降。这说明在六个交易日的非正常收益为负, 其中四个交易日的t检验结果在5%的水平下显著 (t为-5、-3、-1、0时) , 由此可以认为现行会计准则的颁布向市场传递了信息, 而且在短期内投资者认为该准则的实施将会降低上市公司的账面盈余指标, 可见市场的反应是消极的。但是, 在[1, 5]的事件窗口内, 非正常收益率逐渐增加, 说明该准则颁布之后非正常收益为正, 市场对之前的消极反应进行了反向修正。

3. 检验结果分析。

从表1可知, t=0时的非正常收益率均值明显异常于其前后五日, 这说明对现行会计准则的颁布市场做出了明显的反应, 从而证明现行会计准则的颁布具有经济后果。

二、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假设。

已有的研究文献证明我国的会计制度变更通过以下途径对公司的股价产生影响: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由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债务契约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 但是影响不大。

假设2:企业规模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 且企业规模与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3:监管政策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 且短期内其与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具有负相关关系。

假设4: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 且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中成阻力因素。

2. 研究设计。

(1) 变量选择。 (1) 因变量:本文将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中期报告和年报中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作为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2) 自变量: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取自然对数、配股倾向虚拟变量、扭亏倾向虚拟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作为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的变量。

(2) 检验方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 观察变量对累计非正常收益率是否有显著影响, 考察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回归模型为:

其中, CAR= (当期利润总额-当期经营利润) /期初总资产, CARi为上市公司i在对应时期 (中期或年报) 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α0、αn为系数;ei为随机扰动项。自变量Vi分为二组:A组为主要财务变量。A1为资产负债率;A2为对数总资产, 即总资产取对数;A3为配股倾向虚拟变量;A4为扭亏倾向虚拟变量。B组为股权结构变量。B1:流通股比例= (流通股A+流通股B) /总股本。B2:法人股比例=法人股/总股本。B3:国有股比例= (国家股+国有法人股) /总股本。B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B5: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3) 样本选取。选取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剔除其中数据不完全的样本, 最终确定样本数量为36家。本文有关财务指标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股票价格来自大智慧股票软件。研究所用的统计软件以及数据处理软件是SPSS13.0和EXCEL。

3. 实证检验结果。

(1) 2007年半年报检验结果及分析。

注:F值一栏中, 上方为F统计值, 下方为F检验的双尾P值, 下同。

从表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A组主要财务变量的F检验的双尾p值为0.001, 说明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市场反应在1%水平上具有显著影响;调整后的R2为0.375, 说明能够解释其市场反应中的37.5%。而B组股权治理结构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并不是很高, 且其系数均为负值。

(2) 2007年年报检验结果及分析。从表3的检验结果中发现, A组主要财务变量的F检验的双尾p值为0.066, 说明A组变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调整后的R2为0.147, 表明解释程度为14.7%。B组股权治理结构变量的F检验仍未具有显著影响, 但其系数与对2007年半年度报告的回归检验结果一样都为负数。

4. 结果分析。

(1)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债务契约的变量, 在2007年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的回归检验中, 对累计非正常收益的影响均不显著, 且系数均为0。这说明2007年实施的现行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很小, 假设1成立。

(2) 对数总资产是反映企业规模的变量, 在2007年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的回归检验中, 单个变量的p检验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且系数为负。由此可见, 企业规模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市场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而且规模越小对会计改革做出的反应越大, 假设2成立。

(3) 配股倾向虚拟变量和扭亏倾向虚拟变量反映证券市场中一些特殊的监管政策。在回归检验结果中, 配股倾向虚拟变量从显著到不显著, 扭亏倾向虚拟变量的系数从负值变为正值。这说明由于监管政策的滞后性, 在会计改革后的短期内, 上市公司有可能会利用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等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但随着现行会计准则更加全面地实施, 市场修正了这种看法, 致使配股倾向虚拟变量在2007年年报中对累计非正常收益率的影响变为不显著, 假设3成立。

(4) B组变量在2007年半年报和年报的回归检验中, 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市场反应均没有显著影响, 但对市场反应的系数全部为负值。其中流通股比例变量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变量的单个因素的p值在半年报和年报的检验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股权结构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中并未起到积极作用, 而是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4成立。

三、结论

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存在经济后果, 且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债务契约对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影响不大;企业规模对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有显著影响, 但规模越小其市场反应越大;监管政策的滞后性使得其在短期内与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呈负相关关系;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中成阻力因素。

参考文献

[1].王跃堂.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准则制定理论的影响.财经研究, 2000;8

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篇5

1. 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概念

(1) 道德, 关于道德这个词语的研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用这个词来作为评价人行为对与错, 好与坏标准。

(2) 关于职业道德这个词语, 是随着生产力发展,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社会分工, 职业将应运而生。在劳动人民职业的社会分工发展过程中, 各种社会之间的关系, 职业与职业兴趣关系越来越相对复杂。

2. 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我国著名人士指出:目前, 每一个阶级, 各个行业, 都有自己的伦理。充分说明职业道德实践中各种形式, 老师的师德, 医学医德等。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会计工作, 会计人员的培训, 制定会计制度, 会计组织建设, 会计理论的研究, 都离不开会计职业道德。我们可以说, 它是一个指南, 同时也是指导思想。从上面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职业道德是经过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 所以是会计职业道德。

3. 会计职业道德特征情况分析

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及规范行业特点, 这是该行业职业道德。由于在我国会计人员规范行业新时期职业道德问题特殊性, 会计职业道德有着其标志性的特征如下:

(1) 时代性。会计职业道德的依赖性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 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因此, 随着时代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形势, 并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专业性。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因此, 会计职业本身和会计道德必须有很强的专业。只有坚持客观的, 公正, 真正的职业道德, 并对功能的专业会计, 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 丰富性。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常丰富的, 尤其是在西方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美国的职业道德会计系统是基于职业责任和义务, 注册会计师, 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提出了不同要求。

二、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近年来,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改革开放, 有很多会计人员出现腐败, 滥用职权, 虚假的会计, 道德腐败等现象。因此, 在会计职业中,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迫使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对于许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严重丧失, 必须非常清楚的认识到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现状, 只有发现问题, 才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研究补救的方法, 对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2. 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会计造假情况较为严重。很多会计人员道德意识较弱, 不遵守行业标准, 不能坚持原则, 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 篡改, 隐蔽性, 会计凭证, 会计帐簿, 会计报表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2) 违背职业准则弄虚作假。一些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没有严格遵守, 客观, 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 参与舞弊, 欺骗投资者。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因为很多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乏相关知识, 遵守职业道德较低, 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在利益驱动下, 无法抗拒诱惑;客观上, 一是受社会风气影响。

(3)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较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完善, 思想意识逐渐增强, 价值观念随之发生转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利益格局和关系变化反映在思想意识, 致使人们的道德冲突。很多会计人员欲望增加, 职业道德受到约束, 故意伪造, 改变, 隐藏, 损害会计数据, 挪用公款等现象经常发生, 致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据《中国证券报》调查, 我国会计人员道德意识目前尚处于很乱的阶段。

(4) 会计执业客观环境较乱。会计人员及会计领域, 多生活于社会环境, 职业道德也必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及干扰。企业在招聘人员及财务, 往往要求求职者熟悉税务及财务技能, 可为企业获取最大利益。仍然有领导为了政绩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会计信息, 若要是工作人员违背他们的个人意愿, 会计人员会面临下岗的风险。

三、加强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修改,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修改一些责任和惩罚没有明确规定的条款, 并增加对那些在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情况的规定。

2. 加强会计岗位轮换

加强对会计岗位轮换制度的完善, 根据会计委派制规定由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 实施会计岗位轮换制度计划, 加强会计工作内部监督, 会计机构内形成存货内部检查及检查机构转让换岗, 防止腐败行为;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会计可掌握各种工作技能, 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会计整个单位;可以很好的有利于会计人员调动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 通过与业务岗位不同内容及形式接触, 促进会计人员创造及提出业务工作新思路及新思想。

3. 建立职业道德信念

整天及钱财打交道会计人员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要比其他职业多得多, 这需要会计师经常对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言行, 职业活动进行反思, 要经常的自我批评, 认真标准加强自律能力, 树立正确职业道德信念。

4. 营造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氛围

(1) 提高相关知识, 提升公众识别的能力。加强对相关舆论的监督, 避免行业错误, 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 建立完善美好的舆论氛围, 使其逐渐渗透到思想深处, 从而净化心灵, 认识标准, 规范人生观及价值观目的。

(2) 领导应该加强起示范能力。需要在会计领域各级领导干部在会计工作中应该以身作则, 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 成为会计人员的典范;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会计岗位中选择先进典型进行示范, 通过互相学习, 互相感染, 特别是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较高新型人物传记, 带, 帮,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对树立典型宣传及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马克思曾经说过, “欺诈不会创造财富”。

我国会计诚信及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探讨取得了显而易见的研究成果, 格守会计诚信、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理念在) 一大会计从业者心目中逐渐形成。要真正解决会计核算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完整性, 不仅需要全面和深入的理性分析, 还需要我国政府和各方面的人士在理论和实务中做出实际行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 我国向市场经济时期转变。实现新旧体制转换, 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领域, 其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决定了行业的生命力, 它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关系到社会和谐。目前会计造假案不断曝光和审计失败案例, 会计行业职业道德建设薄弱。在各种会计舞弊事件中, 会计人员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受到非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现行准则体系发布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被认为是会计史上的里程碑, 但现行准则的简约化也使得弹性空间加大, 对职业判断具有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经历更大的考验。文章通过分析会计职业判断及职业道德概念, 指出会计职业判断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提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策略。文章通过研究现行准则下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 对当前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加强当前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现行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华.会计道德与信息质量的经济学研究[J].财会研究.2011, (1)

[2]王鹏.浅谈会计职业道德[J].经济师.2012, (2)

[3]章雁, 姚静.会计诚信教育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2, (5)

[4]侯文铿.马克思会计学说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1, (4)

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篇6

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相关理论

1.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概念

所谓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在会计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中包括:会计的职业理想、会计的工作态度、会计的职业责任、会计的职业技能、会计的工作纪律、以及的会计的工作作风问题。该行为准则是通过进行彼此工作人员进行调节所制定的规范, 希望会计人员能够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能够更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务。由于目前相关的会计人员因为一己私利而发生了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因此, 如此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正是禁止会计人员犯错, 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意识。如此一来, 会计人员能够在其工作时按照准则行事, 加强了彼此的监督, 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2.现行准则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正如以上所说,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行准则是会计人员的行为指南, 也是其指导思想, 同时, 一定要求其客观、公正。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在现行准则下, 表现于相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重视, 导致工作态度不认真, 随之出现了许多行贿受禄、滥用职权等等行为。与此同时, 虚假的会计变得越来越多。滥用职权、报账虚假与现行准则的客观与公正的要求早已经不相符合, 违背了会计的最初理想, 也丝毫没有会计的责任感, 违反工作纪律, 破坏工作作风等等, 这已经严重丧失了会计职业道德。因此, 在会计行业, 只有具有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这样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 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同时, 这样也让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现行准则下的我们也应该时时刻刻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进行警醒自己以及改正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对我国各行各业的财务进行管理。如果会计人员在处理财务问题时出现问题, 不仅会导致该企业受损, 甚至会导致国家的经济问题。因此, 建设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 更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能够快速的发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会计行业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还有很多会计人员依旧坚持落后的观念, 除此之外, 还存在许多年轻人只注重于专业的知识, 只注重自己的文凭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 职业道德是我们工作的根, 没有了根, 还怎么更好的发展呢?个人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个人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态度摆正, 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完全结合, 因此,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对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所以, 在企业一定的管理之下, 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 要想真正顺应现在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 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我国会计人员目前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道德观念也比较薄弱, 这也是我国会计工作出现问题之一, 如果在意识上出现问题还比较好解决。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太多的有关利益的事物随之出现, 自然, 会计人员也不能完全躲避, 对于满脑都充斥着利益的工作人员对此还会想着职业道德么?因此, 现行准则所要求的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公正客观正是对此进行约束工作人员的准则。同时, 企业没有及时进行会计岗位的定期更换、财务的核算不规范, 这样会增加企业财务违规的发生几率。同时, 还有以上所说的我国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不够, 也会给企业、社会甚至是国家产生严重的影响。

2.我国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不严谨

目前, 我国的会计人员普遍工作素质较低, 平时对于新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的态度也不积极, 因此, 会在工作当中出现财务核算的随意性较强, 导致财务的核算不规范, 积少成多, 导致公司的财务管理不够严密, 从而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日常的会计知识、管理知识, 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的填写不实等等情况的出现, 导致了我国的会计人员难以胜任日常的工作。不能及时的呈现本企业的财务真实情况, 尤其是现金的流量情况, 对此, 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3.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之所以这么低的根本性原因就是我国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力度还尚有欠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作为经济大国, 我国的教育体制过分强调专业知识, 从而忽视了对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 没有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述与学习。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在心中树立起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难免学生工作当中不知道自己应该遵循什么样子的道德准则, 也是会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事情。同时, 在教育当中, 忽略了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因此, 个人认为, 正是我国目前的这种教育弊端才使得学生们缺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三、我国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的原因

1.我国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因素

一个人所位于的环境对这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 会计人员也不例外, 会计环境对会计人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的会计环境比较复杂, 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利益的趋势导致违规、违法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 会计人员也就对此习以为常。

由于会计人员属于单位的工作人员, 其工资、奖金、津贴等等的获得都需要管理当局的批准, 如果这样做会计人员对于在单位的表现如何也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因此, 当会计人员在面对单位管理层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时, 很少能够坚持工作原则和道德守则, 其中也会面临着卖人情、托关系, 更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再加上周围的同事也都是这么做的, 自己也就这么做了, 这些也都成为了影响会计人员行为的原因。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改善我国会计行业的环境十分重要。

2.我国会计人员纪律问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与会计人员的纪律问题联系紧密。在日常工作中, 会计人员个人认为, 是会计人员的纪律意识薄弱。认为其他人遵守纪律就可以了, 自己不遵守并不重要。个人认为, 我国是法制国家, 自然要通过法律去管理, 人人都通过遵守法律, 才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经营企业也是相同的, 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无法约束工作人员的。然而, 管理体制正是给工作人员制定的, 工作人员有义务, 并且, 必须要遵守, 这样, 公司的日常工作才能有秩序的进行, 不要人人都怀有侥幸心理。

3.我国会计行业监督审计工作力度不够

监督审计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各个企业十分关注的工作, 他们作为监督各个部门而存在, 为了更好的管理公司而存在, 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的而存在。然而, 往往各行业监督审计工作的力度不够, 会计行业也是自然。

同时, 我国对于发生会计人员道德问题时的惩罚力度也不是很大, 因此, 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一些人越来越嚣张, 没有约束就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造假的威风。因此, 对于我国会计行业的监督审计工作如果不按照制度正常进行的话, 只会恶化我国的会计行业的环境, 根本不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如何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1.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意识

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 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导致的, 同时, 也与自身的因素有相关。因此, 如果要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就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首先, 会计人员应当先认识自己, 在工作的时候, 要进行反问自己, 是不是能够胜任财务这份工作, 是否能够踏踏实实、安心的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同时, 在工作的过程中, 要时时刻刻保持头脑清醒, 还要学会辨别是非对错, 违法乱纪的事情绝对不要去做。同时, 不要跟风, 周围的人怎么做都不要紧, 只要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情就可以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加强自我的教育, 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2.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每天都与钱打交道的会计人员有着对钱更大的诱惑力, 因此,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首先, 会计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 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会计工作的道德准则,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让会计人员意识到违法乱纪行为的后果, 以此为戒, 才能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原则。更重要的是规范自身的行为, 不要一时被利益所诱惑, 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保证自己不会被利益冲昏头脑, 也要学会及时劝阻和拒绝他人。同时, 还要提升会计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期开展一些教育的课堂, 提高会计人员的人格情操。

3.增强监督, 完善自律体制

对于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都是从一开始的小额到最后的大额资金, 由于我们的贪欲会觉得无法收手。因此, 如果增强监督, 就无法让这些人对公司的资金有机可乘。每个企业都应该定期对该公司会计岗位进行一次检查, 一定要做到账实相符, 严格管理工人做人员的进入, 进行人员登记, 这样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找到可疑人员, 进行排查, 有利于严格遵守会计人员道德规范。如此的监督机制, 既可以完善自律体制, 又可以实现形成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4.实行奖惩分明制度

会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 有的人可能因为无论自己工作的如何工资都是相同的, 导致他们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 因此, 个人认为, 企业可以采取奖惩制度, 例如:那些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会计人员, 给予证书的口头表扬以及奖金的物质奖励。我认为, 这也算作是一种工作的动力, 另一些人也会将他们树立为自己的榜样, 也努力工作。同时, 对于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的会计人员应给予惩罚, 这样的奖惩分明的制度能够让会计人员严格遵守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

五、结语

总之, 在会计行业日益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知道, 会计不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职业, 它与任何职业一样, 都需要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许现代的大学生们把会计这个专业看的眼红, 事实上, 任何专业都是一样, 每个职业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在工作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建设会计道德的路上, 我们还有很远要走。还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时间, 摆正我们面对它的态度, 提高我们看待它的热情,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海涛.如何加强会计教学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 2011 (11) .

[2]车守琴.浅谈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J].煤矿现代化, 2012 (06) .

[3]孙宇亮.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电子制作, 2014 (22) .

[4]洪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3 (03) .

[5]宋雪飞.浅析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 2013 (06) .

现行准则 篇7

关键词:会计准则,职业判断,原则导向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 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与原有的以“规则导向”为基础指定的准则相比, 该准则是建立在以“原则导向”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新会计准则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而是给出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 这就扩大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 但也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仍有待提高, 在会计实务中, 不少会计人员仍习惯于原有的“规则导向”模式, 对现有的准则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 而且存在着滥用会计职业判断、无法客观反映经济业务的现象。因此, 深入分析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与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涵义与特点

1.1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涵义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所具有的在履行其职责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根据现有的会计法规、行业条例、会计准则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会计主体的经营特点和财务环境等情况, 对存在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进行客观分析与判断并选择恰当会计处理方法的能力, 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使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

具体而言,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确认工作的判断, 即定性的判断。会计人员在对一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 首先要对业务的性质及其涉及的要素性质进行判断。二是对计量工作的判断, 即定量的判断。由于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企业内部的各项财务信息, 因此会计人员在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必须明确该业务所涉及的价值量。

1.2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1) 目标性

判断总是以特定的目标作为导向, 会计职业判断也不例外。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必然要受到会计目标的约束。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会计人员需要合理、合法地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进行判断, 以便能及时、恰当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这一终极目标的引导下, 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和具体的判断对象, 有其各自具体的目标, 即明确是对什么做出判断、判断结果应实现什么目的等。

(2) 权衡性

在会计实务中, 由于对许多业务的处理具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运用职业判断进行选择, 而在选择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等原则之间进行权衡。此外,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内部人员, 其判断必然会受到管理当局的限制以及自身对利益追求的影响, 因此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对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做准确、恰当的处理, 及时、公允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 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管理层对相关利益的需求, 维护企业的自身经济利益。因此, 会计职业判断过程就是一种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

(3) 主观性

虽然会计准则对会计事项的处理作出了相关规定, 但会计准则无法详尽地覆盖现实会计工作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由于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的思维结果, 它必然会受到会计人员自身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认识能力以及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 会计准则允许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但哪种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 却没有一个客观标准, 只能依靠会计人员的水平来确定, 因此职业判断融入了会计人员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 具有主观性。

(4) 受约束性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种主观判断, 受到多方面的因素限制:首先, 会计职业判断受到会计法律法规以及准则的约束。作为最具体的会计工作标准, 会计准则的规定越具体越完善, 会计人员所受到的约束就越大, 判断的随意性就越小。其次, 会计学科体系以及理论框架的发展也会影响会计职业判断, 只有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会计人员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最后, 会计职业判断还会受到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的影响。

2 现行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在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下,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由原来的规则导向变为了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比, 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留给会计人员更大的灵活选择的空间。这意味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将会对会计记录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就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扩大了职业判断的空间

与原有规则导向型准则明确地规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模式不同, 现有的原则导向型准则并不对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 而是指明各会计准则的目标, 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对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这种模式的会计准则允许会计人员在面对千差万别及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时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会计处理模式, 以求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这种自由度的空间是需要以正确的职业判断为基准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并积累相关经验, 分析经济业务实质, 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2.2 强调了职业判断的重要性

新准则的实施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选用的会计方法、做出的会计估计、设定的适用情况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才能得到准确的判断结果。由于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下, 准则并不对各项业务的处理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 会计人员必须依靠职业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因此职业判断已成为会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相应的, 会计人员的技能中, 也加大了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 会计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以避免会计从业人员因职业判断错误而在工作中出现违规的行为。

2.3 加大了职业判断的风险

在会计工作中, 经济事项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就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对处理方法进行选择。随着经济环境日益复杂, 会计工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业务, 因此不确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不确定的事项, 会计人员只能依靠准则的规定, 根据判断选择处理方法。在规则导向型准则体系中, 由于对每类业务的处理方法都有较明确的规定, 会计人员可供选择的方法较少, 因此运用职业判断时面临的风险也较少。但在原则导向型会计准则体系下, 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范围扩大了, 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范围也相应扩大了, 在运用职业判断对不确定事项进行判断时, 会计人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因为从不同的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的后果存在不确定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应该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市场环境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 只有在此基础上的职业判断才能是科学和准确的, 才能降低职业判断的风险。

2.4 扩大了职业判断涉及的知识面

与原会计准则相比, 现行会计准则根据当前经济环境与业务的需要增加了对金融工具、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一系列具体准则, 并提出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由于这些事项涉及一些近年新出现的知识, 超出了原来会计职业的知识面, 例如近年兴起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计价, 对于这些问题会计人员不能照搬以前的方法或者完全单凭经验来处理。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的同时, 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 得出准确的信息。

3 现行准则下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议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 也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3.1 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理论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代表着我国的会计体系建设在国际化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理论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政策法规, 同时加强会计理论的建设。这是因为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大, 会计职业判断需要相关会计法规以及会计理论的指导。然而, 我国的会计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会计职业判断也还是一个新的事物, 相关领域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这就要求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加强合作, 加强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理论研究, 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3.2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随着会计准则向原则导向的方向转变, 会计工作中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的地方越来越多, 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要。在这种环境下, 会计人员需要做出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职业判断, 从而有效地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发生,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 同时还要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来适应需求。随着经济业务不断复杂, 会计的知识也在相应地发展更新, 因此会计人员应该不断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与知识, 认真学习领会最新的会计准则, 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 仔细斟酌所要选择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 以做出最恰当的判断。

3.3 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做出高质量会计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 也是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和规范。尤其是在当前准则环境中, 新的会计准则对许多会计的核算处理只作了原则性要求, 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大的自由判断空间。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行业人员, 如果其道德缺失, 会计职业判断就会有误, 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就需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行为指引, 根据法规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参考文献

[1]秦琪.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03) :143-144.

[2]王颖驰, 王宁.现行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07) :110-111.

[3]谢小平.新准则下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J].会计师, 2015, (01) :6-8.

[4]杨炎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24) :128-129.

[5]郭欣慧.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角度的环境隐性成本定义探讨[J].财会研究, 2014, (04) :30-33.

现行准则 篇8

一、现行准则的统驭范围有所扩大

现行准则将统驭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原准则第二条规定, 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这种规定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缺乏约束力。由于同样作为事业单位, 却不使用统一的会计准则, 这就会导致国有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而新准则第二条规定, 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就把一些民间事业单位也纳入统驭范围, 执行准则的统一也必定能保证事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现行准则更多地反映外部受托责任, 同时兼顾决策有用

现行准则第四条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 (上级) 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我国的财政资金分配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也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供给型转化为经营管理型, 这就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能只注重财政预算的要求, 还应关注外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资源分配者和内部管理者对各种会计信息的需求等方面。现行准则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更能适应目前经济形势的要求。

三、现行准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方式

现行准则第九条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 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 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在现行的经济形势下的弊端已日益显现。现今形势下, 事业单位市场化的进程使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原有的收付实现制只强调某一会计年度内收支产生的现金流量, 使资产失去控制与监督, 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无疑是对原有会计核算方式的完善与补充。

四、现行准则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使用说明

现行的会计制度对原有制度下的会计科目进行了梳理和改进, 根据目前财务管理的需要增设了部分科目, 对个别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进行修改或取消了个别科目。制度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可以在根据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 并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各类财务报表的前提下, 自行增设、合并或减少某些明细科目。这种规定不仅为事业单位在会计实务操作上提供了科学全面的依据, 也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可靠。

五、现行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更加全面

现行准则第十三条规定, 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 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现行准则增加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性”要求, 以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业统一纳入会计核算。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取消的“重要性”原则。

六、现行准则在资产构成项目中增加了“在建工程”

原有的会计制度下, 事业单位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这种规定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去完整性与真实性。现行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外, 还应当至少按月交基建账的相关数据并入本单位的会计“大账”, 在会计科目中“在建工程”科目, 并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明细科目, 以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种与“在建工程”相关的实际成本。这在保证会计信息完整性的同进, 也加强了本单位资产负债的管理, 降低了各种市场风险。

七、现行准则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现行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 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例如:应收及预付款项的计量、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的计量、无法取得支付对价的资产的计量等。同时, 与现今的资产管理体系相适应, 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资产也越来越多, 普遍存在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 现行准则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保证国有资产的及时入账, 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

八、现行准则对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了创新

原会计准则和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 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这种处理方面必然导致成本核算不完整、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背离等诸多问题。现行会计制度尝试性地引入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在预算管理方面不影响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口径, 在财务管理上, 又能及时反映本单位的价值消耗情况。这对促进落实事业单位的“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可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成本核算,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九、现行准则严格区分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

现行准则第三十条规定,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 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与原准则和制度相比, 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人原则。这些规定与“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部门预算管理规定相适应, 可以加强部门预决算管理与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更能促进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 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现行准则科学系统地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

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指出, 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其中新增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引入“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 对财务报表的结构进行了明确, 统一规定了构成报表的基本列报格式。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与企业的会计报表格式和会计惯例存在许多的区别, 这就会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科学性。现有的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必定更能满足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需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与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更能满足当前经济形势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它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映, 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同进也能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 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函[S].2012.

[2]李花果.解读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征求意见稿[J].会计之友, 2012 (20) .

[3]曲鸿吉.探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J].会计师, 2012 (13) .

[4]王园.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建议[J].今日科苑, 2011 (04) .

现行准则 篇9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一、国内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一) 盈余管理的定义

如何定义盈余管理, 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我国几位代表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如下:

孙铮、王跃堂 (1999) 认为, 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空间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 (2001) 认为,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 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魏明海 (2000) 认为,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 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行为。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我国大多数的会计学者比较赞成盈余管理的研究是基于该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同时需要遵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一旦违背了这个前提条件, 合法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演变为盈余操纵, 企业可能就需要承担造假、舞弊等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 大多数观点认为私人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盈余管理最原始的动机, 无论是操纵会计数据还是干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 其目的必然包括满足上述最原始的动机。综上所述, 我认为中国盈余管理的一般概念可以总结如下: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局限性, 操纵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以追求私人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合法行为。

(二) 盈余管理的动机

正如人们在面对各种能实现目标的机会时, 总会选择某种最优的方案使得其机会成本最小, 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时, 也希望能以最少的代价和成本为前提, 这是盈余管理最原始的动机。

陈致平 (2001)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中介动机和终极动机。中介动机包括筹资动机、避税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终极动机是获取私人利益, 即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报酬最大化动机。惠小兵和陈方正 (2001) 总结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八个动机:报酬契约动机、IPO动机、配股动机、保牌动机、银行借款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市场动机和税收动机, 相对完整地罗列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但是没有区分盈余管理动机在类型和等级上存在的差异。

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 接受政府强制性的监管使得迎合政府部门的监管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主要的动机;而非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更多是为了避免亏损。但不管公司上市与否, 利益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必然是终极目标。

(三) 盈余管理的方法

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不计其数, 其中最常用的还是操纵性应计利润项目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其他还包括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政府辅助等手段。

陈晓、李静 (2001) 发现不少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政府机关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协助上市公司扭亏为盈并获取配股的权利。陈晓和王琨 (2005) 分析研究了大部分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现象背后的原因, 研究成果表明除了操纵性应计利润项目, 关联交易、资产重组以及亏损的类型也会显著影响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扭亏为盈。

二、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及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一)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参考借鉴了较完整全面的国际会计准则, 同时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际执行情况, 进一步具体地明确了各类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要求, 按照资产的存现期间大致将减值准则分为如下两部分:一部分由资产所归属的相关准则 (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 予以规范;余下的部分由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予以规范。前者规定的减值一般可以转回, 除非有相关规定减值按照准则第8号处理;后者规定的减值在处置资产前不可以转回。

结合当下现实不难看出,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够及时反映企业总资产价值的真实变动;不利的是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主观选择性较大,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存续期间不允许转回的规定可能会使资产被低估, 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大幅下降, 两方面相互的影响促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1.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持有期间不得转回

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来调节盈余, 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当年大幅亏损难以弥补, 为了使下一会计年度能够扭亏为盈, 企业会在当年亏损的基础上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进一步增加亏损, 即对公司进行“大洗澡”, 以便在来年转回从而增加利润, 制造出扭亏为盈的假象。二是公司管理层挑选某一会计年度计提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 并将该计提金额分摊到未来的会计期间逐年转回, 以营造公司盈利平稳增长的假象。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在资产持有期间不得转回, 此处涉及的减值范畴仅包含长期资产的减值, 不包括资产归属相关准则的减值规定的相应资产范畴。企业在尚未转移与资产有关的所有权时, 其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只有处置资产时才能将减值准备转回, 增加利润。现行准则的该项条规制约了企业短期内通过转回大额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盈利的行为, 与此同时, 企业在今后计提减值准备时也会更加贴近事实、严谨小心。现行准则的这一规定能有效地遏制转回巨额长期资产减值而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 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 信息披露的要求有所提高

现行准则具体描述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时点、确认前提、计提方法以及披露内容等, 因此管理层不得不按照准则的要求正确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 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披露更为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越全面越具体, 信息使用的判断和决策越有效, 利益相关者就越容易发现企业操纵盈余的证据, 从而牵制企业管理层, 缓解其频繁进行盈余管理, 进而提高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下盈余管理仍存在空间

1. 资产减值禁止转回的范围有限

虽然现行准则第8号第十七条对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有了严格的规定, 但此条规只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工具准则规范范围以外的长期投资、生产性生物资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长期资产。同时, 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才能在会计实务中精准地区分资产减值的属性, 降低人为选择操作的可能性;此外, 可收回金额中市场价格人为选择的主观性, 也为操纵盈余留有空间。如果企业当年的盈利达不到设定的标准, 管理层有很可能选择一次性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减少负担, 为未来会计期间的盈利夯实基底, 现行准则对遏制上述计提手段没有太大的效果。

2. 短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仍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对于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款及应收账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消耗性生物资产等短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仍然可以在减值迹象消失恢复原值时转回。因此, 通过流动资产项目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共同作用, 企业依然可以调节当年和以后会计年度的盈利大小。现实情况正好验证了企业运用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允许转回的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较多, 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手段的运用相对前者要少得多。虽然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做了严格的约束, 但短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仍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3. 现行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仍存在较大空间

现行准则虽然详细地规定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但仍有些方面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估计, 因此减值准备的计提尚有可操作的余地, 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地尤为明显:首先, 在判断资产减值迹象方面。会计准则不可能把所有资产的所有减值情形都罗列出来, 所以会计人员需要根据资产减值有关规定, 对现实情况做出专业判断和估计, 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从事会计工作的年限及经验有很高的要求。其次, 在确定可收回金额方面。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主要取决于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大小, 现行准则中只罗列了部分可能发生减值的情形, 并未描述资产预计市场价格的确认标准, 也未具体阐述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方法, 企业可以通过操纵时间分布及未来现金流量金额的大小以改变可收回金额的准确性,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一) 为未来扭亏做准备

管理层通常会通过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避免亏损, 或者尽其所能地推迟发生亏损。如果亏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为了给以后会计期间扭亏为盈留下空间, 管理层就会在这类难以扭亏的年度一次性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 大幅增加亏损的金额, 以便在未来需要扭亏的年度将当年的资产减值准备逐渐转回。

(二) 扭亏及避免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后, 若没有及时地扭亏为盈, 就会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 甚至失去上市的资格。证监会规定接连3年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 在第三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布后10日内将直接暂停上市。此项时间点限制的硬性规定使得亏损上市公司的扭亏迫在眉睫, 所以亏损上市公司扭亏为盈以避免退市的盈余管理动机变得十分强烈。

(三) 平滑利润

盈利企业为了营造利润逐年稳步增长的假象, 也可能会采用调高利润的盈余平滑手段以保证稳定的盈利水平。高盈利公司为了避免业绩波动起伏较大, 大多会采用应计利润项目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平滑利润, 以确保证券市场公司股价的平稳;同时管理层为了满足自身长期利益最大化, 很可能会通过调节年度间利润, 制造公司业绩平稳增长的现象。

除上述原因外, 企业还会为了实现IPO、配股等目的而实施盈余管理。从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角度出发, 不难看出盈余管理行为阻碍了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对外披露,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利益相关者根据这些会计信息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也会变成无效的, 普遍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会计信息市场危机的出现, 扰乱了证券资本市场良好的运作秩序, 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其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层及相关操纵盈余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缺乏。在新准则执行了7年后的今天, 盈余管理不间断的种种危害时刻提醒着社会公众及执法者, 遏制盈余管理行为依然刻不容缓。

四、结论与建议

(一) 完善具体准则的建设, 加强准则的执行效率

现行准则于2006年颁布, 虽然限制了相当一部分通过转回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会计行为, 但是不难看出准则制定者选择最优方案时, 仍然将多方的利益平衡问题考虑在内, 这就给企业操纵盈余留有余地。在现行准则中仍有一些确认和计量的问题缺少明确具体的描述, 可以根据证券市场中暴露出的准则缺陷、盈余管理行为的实时发展状况以及预计可能引发的问题, 不断修订并完善已颁布的减值准则, 抓紧制定和出台更严谨更具操作性的具体准则或具体解释, 并加大准则实施的效率和力度, 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从源头处掐断。同时, 还要缩小人为操作的范围, 降低会计人员专业判断和政策选择的主观性, 用完善的准则和严谨的法律法规将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减少至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 强化外部审计监督, 加大惩罚力度

由于准则制定固有的局限性, 企业总是可以在会计管制的范围里寻找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的机会。会计准则的不完整性使得企业盈余管理客观存在的事实难以改变, 在盈余管理行为不能完全清除的情况下, 相对独立的外部审计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行准则中仍存在很多盈余管理操作的空间, 例如, 在亏损当年, 企业可以通过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降低亏损金额;在盈利当年, 企业可以计提大额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即便该减值准备不能在未来会计期间转回, 也可以通过计提减值提前确认费用, 减少当期损益, 因此企业仍然可以利用准则的漏洞来调控年度间的盈余。另外, 对企业资产期末价值的计量也存在判断和估计的主观性, 利润可调节幅度较大, 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较大。综上所述, 盈余管理行为需要依赖外部审计力量予以制约, 如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准则,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惩罚金额和范围, 从而发挥外部独立审计监督的显著作用。

(三) 健全并发展资产交易市场

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减值问题的核心, 但是现阶段我国资产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尚不健全, 同种资产的市场价格各不相同, 使得资产公允价值的公允程度得不到保证;协议价格的公允程度亦得不到高度的保证, 就算中介机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其鉴定成果也会产生高额的成本。因此, 健全的充满活力的资产交易市场是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必要前提。而当前我国的资产交易市场透明度较差、制度不够完善, 不能为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提供合理精确的储备资料。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和健全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任何存在资产交易的市场, 为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提供比较合理客观的数据, 进而促进证券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 大多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权利相对集中, 中小股东权利较分散、常常独立于公司外部, 这是公司治理机制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的根本原因。放眼当下, 董事会、监事会名不副实, 公司内部人为控制的情况普遍, 尤其是经理手握选择会计政策和披露会计信息的最终大权, 为使得私人利益最大化, 经理往往会干预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 对外公布不真实的会计数据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因此, 针对这种现象, 公司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被规范, 使其能真正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作用, 以有效地缓解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的现象, 有助于有效发挥控制权市场的功能。此外,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保证独立董事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性, 避免其与大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密切来往;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法律体系, 明确独立董事在法律层面的责任和义务, 在其违法违规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迫使独立董事有所作为;此外, 适当的奖惩机制也能促使独立董事发挥其积极作用, 有利于发现并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在拥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后, 内部控制制度对制约盈余管理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明确每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并实行岗位轮换制, 使得各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等。在实务中, 需要从技术方面判断和估计计提金额及比例, 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完成减值测试的工作, 双方的测试结果比较接近才能继续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另外, 还需要完善授权和审批制度。如果资产减值准备的测算数超出管理层的审批权限, 超出的部分由股东大会决定是否计提。

(五) 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

企业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且操作较为繁琐,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养要求较高, 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以及足够的企业管理经验。因此, 会计人员应该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 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加强自身修养, 提升整体职业素养, 在需要运用专业判断及主观选择时, 应尽量保持客观和公允。此外, 应大力发展和健全会计人才市场, 打造严谨完整的会计职业体系, 营造能培育优秀会计人才的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与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且会计准则逐渐趋同, 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将会越发难以识别。想要有效地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行为, 需要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前瞻性, 能结合我国国情考虑并修订准则内容, 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其创造健康良好的实施环境;在执行准则时, 应当重视会计人才德、智双向的培养, 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在准则的监督环节, 监管者的专业判断能力有待提升, 要能准确地判断识别出企业减值处理的真正动机。只有综合运用各个阶段的各种手段, 多管齐下,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盈余管理, 进而确保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11, (03) .

[2]王守海, 李云.管理层干预、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J].审计研究, 2012, (04) .

[3]程书强, 杨娜.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及实施途径分析[J].管理世界, 2010, (12) .

[4]孙建丽.现行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缺陷及改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12) .

[5]吴保忠.盈余管理视角下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完善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3, (06) .

[6]张炳红.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财会研究, 2011, (17) .

[7]王谦.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分析[D].山东大学, 2010.

[8]徐敏慧.资产减值准则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9]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 2006, (03) .

上一篇:企业年金发展问题下一篇:广播维权栏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