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2024-09-12

企业年金发展问题(精选12篇)

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篇1

一、导言

直到上世纪50年代, 我国一直以家庭为单位来实现对个人的社会保障, 到上世纪80年代后, 才开始试图参照西方模式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这一体系至今仍未完成, 尚在探索过程之中。而老龄化问题又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2006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 上世纪末,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年底,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 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严峻现实, 使得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着极大的支付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来研究分析企业年金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相应的合理对策, 不仅会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我国深入开展社会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年金制度在国外的实践经验

纵观全球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我们可以看出, 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在推行企业年金制度。目前, 在美国, 基本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 企业年金养老金约为30%, 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企业年金计划;在德国, 企业年金养老金相当于员工工资的15%, 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制度;在瑞士, 早在1985年就率先推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强制实施企业年金计划, 使其作为国家老年保障总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 不可避免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做法, 下面我们以美国的401 (K) 计划为例。美国是最早实行养老金制度的国家之一, 其保障体系包括了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 为退休人员提供了约为30%~40%的替代率;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 为退休人员提供了30%~40%的替代率;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保险及其他储蓄。

最具美国特色的401 (K) 养老计划的突出优势, 就是属于该计划的这笔养老钱可以进行投资增值。但是任何投资活动在可能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可能会面临风险, 养老金进行投资难免也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养老金投资成功的例子是美国朗讯科技公司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的养老金。享受该养老金的公司员工总计12万人, 2004年投资收益为9.73亿美元, 2005年收益更高达11亿美元, 甚至占了全公司全年20亿美元利润的一半以上。养老金投资失败的例子是一度位于美国前十大公司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养老金。该公司根据401 (K) 计划形成的员工养老金直接投资于本公司的股票。2001年10月16日, 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第三财季亏损高达6.38亿美元。随后, 公司股票价格便从每股33.84美元快速下跌, 到2003年3月10日只有每股24美分。安然公司退休账户2000年资金尚有21亿美元, 但是由于其中60%购买了公司股票。随着公司股票的快速下跌, 其员工养老金的损失高达12亿美元, 57%的养老金一下子灰飞烟灭, 大部分公司员工的退休生活没了着落。

三、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 发展现状

我国的企业年金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养老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发展的, 政府对于企业年金的发展, 一直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 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上。早在1997年7月, 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提出要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并在决定中明确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 首次提出“将补充养老保险名称规范为企业年金”。此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年金市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5月1日颁布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之后, 又于2004年12月31日发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 并于2005年3月1日起开实施行。该办法规定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中各类中介机构的准入资格及相应条件。2005年8月1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通告》, 首次公布了经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 并经过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同意, 第一批认定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的大门业已开启。在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鼓励下, 企业年金的发展已经有近16年之久,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数从2000年的1.6万家, 增加到2006年底的2.4万家;参加计划的职工数也由2000年的560.3万人, 增长到2006年的900多万人;年金积累总量则由2000年的191.9亿元, 增长到2006年底的900亿元。据世界银行预测, 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 约15万亿元人民币, 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预计企业年金未来每年的新增规模将在8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发展速度较快, 市场潜力巨大。

2. 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年金覆盖范围还较小, 发展还不平衡

截止到2006年底, 全国已有2.4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有900多万职工参加, 积累的基金达九百多亿元, 但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大国而言, 企业年金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应有的补充作用。企业年金不仅规模还比较小, 发展也很不平衡, 主要表现是, 行业发展快于地方, 东部快于中西部, 国有企业快于其它所有制企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比较高的替代率 (85%-90%) 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支付风险。

(2) 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手段。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补充养老保险之所以达到较高的覆盖水平,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这种激励机制, 仅在个别试点地区中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部分可以在成本中列支, 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不但覆盖面偏小, 而且其税前可列支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国际上主要国家的标准。并且对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 退休时领取年金待遇等方面尚无明确的免税政策。

(3) 对于企业年金的管理和监管还需要明确规定

由于企业年金涉及很多的当事人, 成立和运作的形式又非常多样, 随着规模的扩大, 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都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对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当前企业年金的监管事实上涉及劳动保障、证券、保险、银行等多个监管部门, 涉及政策制定、宏观调控、运营监管等各个方面, 但监管者各自的分工并不十分的明确, 这就很难避免政出多门, 权利重叠并相互掣肘的低效率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胡晓丹.浅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6 (474) :82-83

[2]刘云龙, 姚枝仲, 傅安平.中国企业年金发展与税惠政策支持[J].管理世界.2002 (4) :45-54

[3]杨爱兵.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企业年金制度[J].党政干部学刊.2006 (7) :13-14

[4]曹雪琴.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J].上海金融.2002 (10) :29-31

[5]熊丹, 陈美.解读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年金[J].法制与社会.2006 (7) :130-131

[6]龙军.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 (4) :211-213

[7]刘云龙.企业年金——模式探索与国际比较[M].第一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篇2

财税〔2013〕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促进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现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1.企业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标准,为在本单位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以下统称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付的年金个人缴费部分,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的4%标准内的部分,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3.超过本通知第一条第1项和第2项规定的标准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应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建立年金的单位代扣代缴,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缴。

4.企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月平均工资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职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二、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分配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领取年金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1.个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本通知实施之后按月领取的年金,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在本通知实施之后按年或按季领取的年金,平均分摊计入各月,每月领取额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2.对单位和个人在本通知实施之前开始缴付年金缴费,个人在本通知实施之后领取年金的,允许其从领取的年金中减除在本通知实施之前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且已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就其余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规定征税。在个人分期领取年金的情况下,可按本通知实施之前缴付的年金缴费金额占全部缴费金额的百分比减计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减计后的余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3.对个人因出境定居而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个人死亡后,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允许领取人将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按12个月分摊到各月,就其每月分摊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除上述特殊原因外一次性领取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的,则不允许采取分摊的方法,而是就其一次性领取的总额,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个人领取年金时,其应纳税款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委托托管人代扣代缴。年金账户管理人应及时向托管人提供个人年金缴费及对应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明细。托管人根据受托人指令及账户管理人提供的资料,按照规定计算扣缴个人当期领取年金待遇的应纳税款,并向托管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缴。5.建立年金计划的单位、年金托管人,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受托人有责任协调相关管理人依法向税务机关办理扣缴申报、提供相关资料。

四、建立年金计划的单位应于建立年金计划的次月1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金方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方案备案函、计划确认函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相关资料。年金方案、受托人、托管人发生变化的,应于发生变化的次月15日内重新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上述资料。

五、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以及年金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政策实施各项工作。

六、本通知所称企业年金,是指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的规定,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所称职业年金是指根据《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国办发〔2011〕37号)的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七、本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9号)同时废止。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税务总局

企业年金发展对策浅析 篇3

中图分类号:[F04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2-01

摘 要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三个支柱,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但是现在企业年金覆盖面仍然很低,多数企业对于企业年金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企业年金也没有出台统一的税收政策,不能吸引企业。同时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于企业年金的投资运作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企业年金;替代率;税收优惠

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一部分,定义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在其他国家也被称为:第二支柱、私人养老金、自愿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等。

面对退休或达到退休年龄后的劳动生产能力下降,老年人需要维持基本生活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出现的经济收入不足,仅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够的。企业年金相对于其他的两个支柱,建立主体是企业,客体是养老金,对象是企业员工。

我国的企业年金从建立之初,已经历20多个年头。2000年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为191亿元,2007年末企业年金积累总量累计达到1519亿元,增长近7倍。从覆盖范围来看,2000年全国建立了企业年金的企业约为1.6万个,参加职工560万人。2007年末,全国已有3.2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达到929万。但是我国的企业年金在覆盖范围、替代率水平以及发展结构上仍然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8325万人,企业年金覆盖职工人数占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5.09%,而世界上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三分之一的劳动人口,丹麦、法国、瑞士的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在50%左右。从替代率水平上看,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约为5%,而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替代率约为20-30%。

1 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年金的发展的主体是企业,要求企业及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企业年金。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利用税收优惠刺激雇主建立企业年金。在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方面的税收优惠,我国目前企业缴费的工资总额4%以内部分可以在成本中列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从我国企业年金所设计的20%的替代率目标来看,现行4%的税前列支比例略嫌不足。而国际上现存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分为8种,借助字母E(Exempting 代表征税)和F(Taxing 代表征税)的组合来表示,共有八种方式。而國际上现在通用的是EET征税模式。一般规定是,允许企业和雇员从其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金缴费额,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但对待养老金领取时则像对待其他应纳税收入一样,征收个人所得税。EET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延迟纳税,把本来应该当期缴费的税收延迟到退休缴纳,另外,EET模式中也不存在对收入的双重征税。EET模式并没有绝对的模板,所以在各国实际的基础上可以改造。

2 金融风险防范和能力亟待提高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在企业年金这个巨大的市场之前,保险公司、银行、信托公司等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严格控制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作风险,应采取两种管理制度:一是不同的管理服务机构的相互制衡制度。二是建立投资管理安全保障制度。鼓励委托专业机构投资者运作,同时对基金投资的金融工具及比例作审慎和适当的规定,并可根据金融市场和投资运作变化适时调整。

在基金投资方面,我国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匮乏,投资渠道少,投资效益不佳与投资风险并存,一方面大部分基金用于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收益较低。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规则不健全,运作程序不规范,一些企业委托金融机构运营,运行风险不可避免,职工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3 各地区发展不均

从区域分布来看,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北京等地区企业年金积累较多;从行业来看,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是电力、石油、民航、电信和铁道等行业,其他行业则明显偏低;在参保企业中,国企占绝大多数,其他企业参与很少。

4 设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日本企业年金成功经验,它一方面通过市场来监管,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信息披露应该遵循充分性、有效性、纪实性、公开性等原则,要披露的内容包括:会计报表、补充报表、精算报告等。

5 企业年金理事会制度可能成为误区

现在企业中真正了解企业年金及其相关运作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能够独立完成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设计企业年金计划是一项专业的工作,企业年金理事会既缺乏专业能力,又需要承担极大责任,因此它很难胜任受托人的重要角色。能够填补这个空白的,是包括养老金公司、基金公司在内的专业金融机构。他们大多对企业年金市场从事较长时间的相关研究,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但是一旦允许企业成立理事会管理,将间接阻碍专业受托机构的参与。尤其是大的企业,对于那些本来就有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的集团性企业更是容易将专业受托机构拒之门外。这种结果显然不是立法者的初衷。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企业年金理事会是否能够完全独立并且保证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仍然值得探讨。

企业年金的发展无疑将成为养老保险的必然走向。作为补充型的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的作用在日后必将成为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在企业年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进行改革,如何在发展年金的同时加强法律制定,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以及各基金的投资运营保值增值,仍然需要政策的引导以及改革。

参考文献 

[1] 马妍妍,企业年金监管的比较法研究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宋效中,企业年金方案设计 [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利用企业年金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篇4

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起一个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和商业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共同构成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这三个层次也被称为社会保险的三大支柱。从目前情况看, 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 运行情况并不乐观, 急需建立补充养老保障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覆盖面广, 但保障水平较低。目前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替代率 (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率) 已下降至50%以下, 且一般采用的是“现收现付”体系。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缴费人员规模变化不大和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必然出现支付危机。

因此, 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和老龄化高峰双重压力下, 控制和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是必然趋势。当今国际上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一般在50%左右, 我国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却高达80%以上。这一矛盾必须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化解, 通过抓紧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加以解决。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是缓解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供求矛盾、分解基本养老保险社会责任和分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也是国家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减轻社会保障基金风险的有利条件。国际经验表明,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养老只靠国家太片面, 只靠个人也太单薄。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的合理分担是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趋势。比如在美国人养老总负荷中, 政府公共福利、企业年金和个人退休储蓄及保险投资这三条腿所承载的负荷比例大约为3∶5∶2。

尽快建立保障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结构, 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如果说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 那么企业年金则是第二支柱。如果企业执行企业年金制度, 则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替代率可提升至60%~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企业年金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即使在去年企业业绩整体不佳的情况下, 仍然增长了700多亿元。与此同时, 有数据显示, 截至去年底, 我国年金市场总量已突破3500亿元。

但目前我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年金保障的比例仅为1.51%, 相比之下, 美国的比例将近50%, 加拿大的超过50%, 英国的超过60%;从占GDP比重看,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占GDP的比重不到1%, 而美国为68%, 澳大利亚是82%。这些数据体现了我国企业年金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的同时, 也表明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巨大发展空间。

企业年金及其作用

企业年金, 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是指企业及其雇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雇员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企业年金源自于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是一种属于企业雇主自愿建立的员工福利计划。企业年金, 即由企业退休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其实质是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或者是职工分享企业利润的一部分。企业年金的主要特征是:由企业发起建立, 经办方式多样化, 国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 政府在年金的建立和管理中不承担直接责任。

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可以建立企业年金: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二是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三是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应当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确定, 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建立个人账户, 与企业资产实行分账管理。雇主和雇员分担缴费义务的比例, 总体上雇主多缴、雇员少缴或不缴的情况比较常见。

企业年金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点。第一,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 又切实保障了员工利益, 稳定了现有员工队伍, 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 在设计年金计划时,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年金保险的灵活性特点, 打破传统薪酬福利的“平均主义”原则。对于不同服务年限、不同职级、不同岗位、不同贡献的员工提供不同的保障计划。通过差异化的企业年金制度, 有利于形成更为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激励氛围,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 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第三, 通过年金计划中“权益归属”的设定, 利用福利沉淀实现有效激励, 留住人才。很多企业在用高薪酬福利制度实现激励的同时, 在企业年金的计划中, 设定权益归属方案, 规定服务满一定的年限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年金权益, 与即时兑现的奖金福利相比, 企业年金既使员工得到了鼓励, 又达到了类似期权的良好效果, 而且操作上又比期权要简单、方便得多。第四,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 利用国家有关税收政策, 为企业和个人合理节税。企业购买年金保险, 除了可充分利用国家财税政策, 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与企业进行其他投资形式相比, 在假定投资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 由于保险作为复利计算, 只在最终扣除相关税金, 而其他投资每年都将扣除相应的所得税, 因此年金保险与其他投资形式相比, 将会获取更大收益。

企业年金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一致性

劳资双方经济利益的和谐一致, 是长期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许多企业尽管具有一定人力资本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缺乏对员工长期利益需求的关注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使双方无法达成长期的合作, 优秀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频繁跳槽, 而且去向多为竞争力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跳槽员工常常带走企业商业秘密或大量客户, 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据调查, 近几年来, 应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率达70%。而且, 这些大学生们通常是在企业进行完培训, 刚刚对企业工作上手之后就提出辞职。这对于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 大学生过于频繁的跳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招聘成本损失和管理难度。调查显示, 在转换工作的已毕业大学生中, 有30.3%都是因为前景不乐观而选择离开, 比因待遇不足离职的 (27.8%) 还要多, 有13.8%的已毕业大学生认为企业文化氛围不浓是自己离职的原因。而另一个调查系列中, 中小型企业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 正是因为其福利不好 (30.9%) 、没有发展前途 (28.2%) 。虽然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位或许是跳槽频繁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企业未能留住人才也有着自身的原因———自我要求与人才的真正需求产生错位, 造成留才机制的缺口。

作为一种自愿性的员工福利计划和新型的企业激励机制, 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 鼓励竞争、追求效率, 形成双向激励。企业年金方案较多地反映了企业与职工的需求及企业文化的特征, 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配合企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 一些企业通过实践发现, 用建立企业年金的方式激励员工为本企业长期工作可能更为有利。雇主通过企业年金形式为员工缴纳养老金, 对员工来说是一笔延迟的工资支付, 员工为了能在退休后得到足额的养老金, 必须为这个企业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这样, 企业的年金计划实际上就成了一种“隐蔽性合同”, 不仅做到吸引和留住有用人才、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而且提高了职工为企业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 企业年金是吸引人才的“磁石”。天津市一家建筑工程咨询设计企业, 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70%以上, 近几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 企业人员流动率达20%以上。推出企业年金后, 企业规定员工须在单位服务满一定年限, 且达到离职后不透露商业机密等要求, 才能按年限将一定比例的年金归入其个人账户。该企业推行企业年金两年来, 没有一名技术人员跳槽, 员工工作积极性也大大增强。由此说明, 只有将员工与企业整合成合作竞争的整体, 将员工的利益与未来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才能形成相互负责、利益双赢的局面。

企业年金推动企业之间平等人才竞争

目前, 有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 大多集中在电力、铁路、金融、保险、通讯、煤炭、有色金属、交通、石油天然气等高收入行业或垄断行业。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特别有利于大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并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员工人数少、所形成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较小, 很难有效解决计划流程相对繁复、管理费率相对较高的现实问题, 导致占城镇总就业人口80%的中小企业职工被企业年金制度拒之门外。由于员工福利享受的差异, 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步晚, 还属于初步建立阶段, 需要鼓励更多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优惠政策缺失, 是企业年金制度向中小企业扩面的重要障碍。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从制度供给层面加以重视。例如, 2011年5月1日生效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 (第11号令) 第八章已经对促进集合计划的发展做了原则性规定。2011年5月23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指导法人受托机构设立集合计划, 从制度层面保障中小企业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集合企业年金计划, 是由法人机构受托人发起设立, 事先指定政府监控下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承担相应职责, 并共同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和流程, 同时为多个企业委托人提供一揽子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年金计划。实现集合企业年金的方式是把各个企业的年金基金都统一集合在一个受托人账户中, 然后由受托人确定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由于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标准化的已成型服务产品, 这样就省去了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等步骤, 大大加快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速度, 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带来极大的方便。

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篇5

来源:信托产品 http://

摘要:《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确定了我国企业年金实行DC模式,制度设计者期冀借用信托制度来保护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和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的权益。但是,从国外移植的制度设计与我国的信托法律环境并不“配套”,导致我国企业年金徒有信托之名没有信托之实,在企业年金基金运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信托的制度优势,作为企业年金信托受益人的广大职工面临着潜在的制度和法律风险。本文结合5年来我国企业年金的市场实践,从法律的视角解释了我国企业年金适用信托制度过程中存在的本土化问题,论证了目前企业年金信托受托架构设计缺陷对职工权益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企业年金,信托基金,信托模式,信赖义务

一、我国企业年金信托基金受托架构分析

(一)《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受托架构的相关规定

在两个办法规定的企业年金信托模式中,委托人是企业与职工,受益人是参加企业年金计划并享有受益权的职工,受托人可以是企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同时规定,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机构作为账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年金账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受托人应当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

企业年金采用内部受托模式时(即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受托人),由于企业年金理事会在法律性质上是自然人受托人的集合,不具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定的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下文简称为功能管理人)的资格,所以企业年金基金必须要委托给市场上具有三种功能管理人资格的金融机构管理。当企业年金采用外部受托模式时,由具有受托人资格的市场金融机构承担,外部受托人可以兼任投资管理人和账户管理人,但不得兼任托管人。以上两种模式中,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不得为同一人,不得相互出资或相互持有股份。

(二)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的市场准入

与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业不同,我国2004年正式启动的企业年金市场并没有单独的市场主体,目前的市场是由现存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市场,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控股的养老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这些市场主体而言,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更像一种特定类型的委托理财业务。

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背景下,企业年金市场准入成了一个难题,相关部门经过利益博弈后,形成了目前极具中国特色的二次准入制度。先由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向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提出申请,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针对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四种业务资格提出申请,由三会分别对各自“辖区”内的市场主体的申请进行资格审核。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三会审核后产生的名单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的审核,确定并核发四种市场主体的资格牌照。按照二次准人模式,2005年和2007年产生了两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市场主体。

(三)“受托人”审批制

《证券投资基金法》对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信托结构作了规定,明确了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作为基金的共同受托人。而在企业年金制度设计中,我国为什么要将受托人作为独立的一类市场主体,同时对其资格进行行政审批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大部分是中央企业,在两个办法出台之前,大部分由企业内设部门、内部设立或者行业设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管理年金基金。虽然企业年金理事会不具有实际管理基金的能力和资格,但这些中央企业存在通过企业年金理事会控制本单位或本行业企业年金的强烈冲动,在企业年金主管部门与这些企业的利益博弈过程中,不得不给与企业年金理事会一定的控制权,所以设置了受托人这个单独的市场主体资格。

第二个原因是我国对于营业信托受托人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信托法》第4条规定:“受托人采取信托机构形式从事信托活动,其组织和管理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但相关办法一直没有出台。国务院办公厅曾于2001年发文回规定“未经人民银行、证监会批准,任何法人机构一律不得以各种形式从事营业性信托活动”,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信托业务,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只限于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具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养老金管理公司,那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则不能参与企业年金的市场。为了平衡更多类型的市场主体参与企业年金业务,受托人被设计为一种单独的市场主体资格,受信托分业限制的市场主体虽然没有受托人资格,但可以申请某种功能管理人资格从而参与企业年金市场。

二、英美法上信赖义务的承担与受托架构

(一)承担信赖义务的标准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与企业和职工之间属于一种基于管理企业年金基金所形成的自愿的法律关系。英美法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管制当事人自愿建立的关系中的行为所使用的三个层次标准,即“显失公平标准”、“善意标准”、和“被信任者”标准。三个标准的划分原则是:一方当事人在多大程度上应承认并尊重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这三个标准是逐步推进的,即从自私到无私,其中被信任者标准指一方必须无私的、忠诚的为另一方的利益行事,也就是一方对另一方负有信赖义务(fiduciary duty)。

在英美法上,受信人(fiduciary)和受托人(trustee),信赖义务和受托义务(duty as a trustee)并不相同。信托被定义为:信托是一种信任关系,持有财产权者负有为他人利益管理处分该财产的衡平法上的义务。这两组概念存在逻辑上的从属关系,信托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信赖关系;同时从历史渊源角度讲,信赖关系产生于信托义务,本质上是信托义务在非信托关系(或曰类似信托关系)上的扩展或移植。

在美国的企业年金(雇员私人退休金)运行模式中,对责任主体的法律规范是通过设定信赖义务来实现的。根据美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 of l974,下简称为ERI—SA),决定一个机构或个人是否是企业年金计划的受信人,只能根据其实际行为来确认。即使某一个机构或个人明确表明他们不以受信人的身份为某一企业年金计划提供服务,但如果在他们提供服务过程当中实际发挥了受信人的职能和作用的话,他们还是被视为该计划的受信人从而承担信赖义务。相反,如果受托人没有提供ERISA所定义的服务的话,受托人也可能不需要承担信赖义务。

由此可见,美国企业年金的专门立法承袭了英美普通法规则,责任主体承担信赖义务的标准是行为标准,而不只是身份标准。受制定法和判例法信赖义务约束的不只是基于身份的受托人(trustee),还有很多基于自身行为或者说基于事实的受信人(fiduciary)受到严格的信赖义务的管制。

(二)信赖义务的转移

在英美传统信托法中,受托人不能将受托义务委托给他人行使,或被严格限制,即所谓的“不得委托规则”,该规则的核心意旨是保护委托人对于信托受托人的信任。但是这一规则已经不适合现代信托管理的需要。”现代信托投资日益复杂和专业化,尤其是受托人迫切需要外部专家的意见,按照原有的规则受托人必须在获得专家意见后自己做出判断是否进行投资,但事实上很难实现,通常的情况是投资顾问推荐而受托人例行执行,受托人事实上已经委托了投资的权力,所以专业职能的“外包”在现代信托中已经非常普遍,在成文法中也已经得到承认。1992年《信托法重述Ⅲ》对该规则进行了进一步修改,按照新的规则,“受托人有义务亲自履行受托人职责,除非一个谨慎的人可能将该职责委托给他人”。

如果信托委托人同意,信托受托人将职责委托给第三人,该第三人就对信托的委托人负有信赖义务,而受托人可以仅针对选择第三人以及监督第三人的行为,对委托人负有信赖义务,这样,信赖义务完成了由受托人到第三人的转移,该第三人履行对信托委托人的信赖义务,受到普通法规则和信托成文法的管制。

(三)信赖义务的承担不由受托架构决定

在英美法上,企业年金责任主体承担信赖义务的标准是行为标准,信托受托人可以不承担信赖义务,非信托受托人(trustee)的功能管理人依照其具体行为也可能承担信赖义务,由此可见,在英美法上由谁来担任企业年金基金信托的受托人与谁来承担信赖义务是两回事,受托模式不必然影响到企业年金责任主体信赖义务的承担。

三、中国企业年金基金信托受托架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年金功能管理人承担信赖义务对受益人保护更为有利

像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一样,我国也移植了信托法,其中对受托人的行为标准作了类似英美法信赖义务的规定。《信托法》第25条规定:“受托人应当遵守信托文件的规定,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这里“为受益人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的规定,从理论上讲就是上文提到的“被信任者”标准。而英美法系国家的信赖义务除了对忠诚和谨慎义务的抽象定义外,还有较多的成文法细化了对受托人履行具体信托事务的要求,特别是几百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信赖义务履行的判例,这些法律渊源使得受托人义务和责任标准较为清晰明确。而我国“恪尽职守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要求较为抽象,诚实信用的文字表述又有些类似于民法、合同法的行为标准,面对金融市场中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信托行为,对受托人履行义务的约束显然不够。但是即便囿于我国信托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定的不足,以及相关法律文化传统的局限,将企业年金功能管理人纳入信托法律关系进行规范,并作为受托人直接对受益人承担法定的信赖义务,更有利于约束功能管理人和保护企业年金受益人。与合同义务相比,功能管理人承担信赖义务对受益人保护更为有利。我国的功能管理人在不兼任受托人的情况下,不受我国信托法成文法的约束,不承担信托法强制给受托人的信赖义务,而仅作为与受托人签订管理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作为信托受托人的功能管理人与作为合同当事人的功能管理人相比,前者受到的法律约束更强。一方面,合同具有不完备性,再加上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相当复杂,所以功能管理人的义务不可能由合同全部列举,例如合同条款很难涵盖和防范功能管理人较为隐蔽的利益冲突交易,功能管理人完全可能在不违反合同的前提下做出损害受益人的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在合同法律关系中,高度尊重契约自由和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合同中的功能管理人义务的任意性较大,信托受益人要承担受托人的道德风险和缔约能力的风险。当合同条款出现争议时,法官判断的原则是合同法的平等、诚实守信原则,相比于信托受托人为受益人最大利益服务的责任承担原则,前者的责任承担类似于“显失公平标准”、“善意标准”,而后者是“被信任者”标准。

(二)按照两个办法的受托架构,功能管理人“不一定”是信托受托人

按照两个办法的规定,我国企业年金相关当事人构成了两层法律关系:一层是信托法律关系,一层委托法律关系。由于受托人将年金管理职能“外包”的情况不同,具体的信托和委托结构也不相同,相应的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亦有较大差异。

在单独受托人模式中,年金理事会或者法人受托人将管理职能全部委托出去,其在信托关系中是唯一受托人,在委托关系中是委托人,不兼任任何功能管理人角色。作为信托受托人,其承担选择、监督、更换功能管理人职责,几乎不承担实质上的管理职责。在这种模式中,功能管理人都不是信托受托人,其法律角色是与单独受托人签订年金基金管理合同的对方当事人,与信托关系中的受益人没有直接法律关系。

在捆绑模式中,实践中较多存在的是受托人兼任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兼任账户管理人的“2+2”模式和受托人同时兼任投资管理人或账户管理人的“3+1”模式。“2+2”模式中,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由投资管理人选任、监督和更换,不是信托受托人;“3+1”模式中托管人由投资管理人和账户管理人选任、监督和更换,也不是信托受托人。

两个办法设计的受托模式,实际是参照了美国企业年金市场上中的实际运作情况。但需要指出的是,实际承担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和托管职能的市场主体,在美国要承担严厉的信赖义务的法律责任,而在中国则“不一定”是信托受托人,“不一定”受到信托法的约束。

(三)在我国只有作为信托受托人才承担信赖义务

与其他大陆法系一样,我国虽然引入了信托法,但没有引入受信人法,所以我国的功能管理人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并不像英美法系国家的功能管理人一样成为受信人并承担信赖义务。”另一方面,像英美法系国家一样,大陆法系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均有转信托的规定,即只要信托文件有相关规定,或者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信托事务可以交由他人代为处理。接受委托处理信托事务者,直接对信托受益人负有受托责任;而信托事务由他人代理后,受托人只负选任和监督方面的责任,可以不对转移出的信赖义务承担责任。而我国《信托法》第30条则规定:受托人依法将信托事务委托他人代理的,应当对他人处理信托事务的行为承担责任。可见,由于我国没有引进受信人法,我国信托法不承认转信托机制,要使功能管理人接受信托法约束并承担信赖义务,在制度安排上必须将功能管理人设计为信托受托人。

(四)按照两个办法产生的三种受托架构的具体缺陷分析

在企业年金的单独受托人模式中,企业年金管理的核心职能都由功能管理人承担,由于三个功能管理人 都不是受托人,不受信托法的约束,且与信托受益人都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正如前文所述,这种模式下受益人的风险最大,我国市场中存在受托人“空壳化”的现象更是消解了信托制度最基本的功能。目前市场中常见的“2+2”和“3+1”模式中,投资管理人是受托人,与受益人有直接法律关系,作为信托当事人受信托法的约束。这种信托架构的问题在于信托功能管理人内部的制衡机制受到破坏。托管人或账户管理人的选任,是由投资管理人决定的,换句话说,由谁担任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担任多长时间,是由投资管理人说了算的,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的利益掌握在投资管理人手里,在这种情况下,制度设计者期望的由托管人监督、制衡投资管理人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

四、结论

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篇6

【关键词】 企业年金会计核算核算

企业年金也就是所谓的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是指企业和职工在对基本养老保险进行依法遵守的基础上实现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自动建立。依据相关的国际惯例,其和基本养老保险,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保险,具有一定的法定强制性、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属于商业保险和职工自愿的投保来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构成。在这三个构成层次中,因为企业年金占有较高的比例,约占到50%~60%,所以各国政府都应突出企业年金的重要地位。

1. 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方面的思考

企业年金制度是最早在美国出现的,因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仍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应对美国经验加以借鉴,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对年金制度加以设计。

1.1在年金的筹集方面

在美国,年金主要来源于雇主的全部缴付以及雇员和雇主的共同缴付两种主要形式。因为我国年金制度仍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应对企业负担进行减轻,鼓励企业进行年金制度的积极建立。当前我国已经明确规定了企业年金应由员工和企业进行共同缴纳。

1.2年金保障的基本范围

美国中的合格企业年金计划应和当地税局在保险范围方面的规定相符合,也就是说应有70%的雇员参加才能使得税收优惠得到享受,其主要的目的是能够使得雇主只为股东和少数高级雇员对企业年金计划加以制定。在企业年金计划中雇主应在雇员参加资格方面作出一些规定:首先应为全日工作制雇员;其次对参加企业年金计划最低年龄加以规定,并确定本单位应有一年的工龄;再次如果由雇主进行全部费用的缴纳,那么在退休前5年内雇员不能进行参加,如果雇员能够缴付一定费用,那么就不受到这一限制。

企业年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两种方式:第一是缴费确定的,主要按照同定计算方式来对缴费加以确定,同时这是固定不变的,伴随着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对未来养老金进行支付。第二是养老金额确定的,主要是指将养老金的未来领取数额通过预定公式来加以确定,其在通常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变化的为缴费额。

在养老金的确定模式中起到变化的为缴费率,这必须由专业精算师来进行一定的精算,当前我国的企业在年金制度方面还刚刚起步,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在当前阶段我国应使用养老金缴费的确定模式。在缴费确定模式中企业的年金制度虽然简单便利,然而其却需要结合各期的提存金额和投资收入来对养老金未来支付数额加以确定,在投资收益不佳的情况下,企业养老金的收入通常也是不足的,主要由职工来承担投资的风险,这样就不利于监管养老金的投资和运营。当前美国通常采用养老金的确定模式,而且通过不断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进行完善,最终我们也会选择养老金的确定模式。

2. 我国企业在年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会计主体的核算内容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在企业会计核算主体以及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方面都没有进行明确界定。2006年,在会计适用的新准则中,不但把管理人、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作为规范的对象,而且还对委托人加以明确规定,也就是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各个企业。但是没有在相关企业财务中进行明确规定,到底是将企业为主体还是以基金为主体来对其加以核算,同时也没有对企业应否报告、确认以及计量关于年金基金方面的会计要素加以确定。这也就说明了没有对基金的会计主体和企业的会计主体进行明确的内容界定。

2.2企业在年金会计核算方面没有信息可比性

企业在年金会计准则方面在指导范围和企业的其他会计准则并不一样。作为企业的具体年金会计准则,在通常情况下其要求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企业中的特性业务和具体业务加以具体规范。在我国,当前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主要分为四种:适用具体特殊业务的准则、具有通用性的准则、适用于特殊行业的准则、有关财务报表的准则。因为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目前还在发展的初期,在业务方面发生的频率还较低,所以,目前制定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制度可具体针对特殊的行业或特殊的业务。但是伴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准则应有一定的通用性。从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来看,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主要是针对特殊行业中的准则,其重点针对的是信托业务。而在计量、记录、确认的过程中,企业年金制度方面还没有进行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3. 企业年金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思考

3.1制定明确的有关企业年金制度的会计核算规范

2006年,我国制定了企业会计的基本准则,即企业的年金基金制度,它对企业年金委托人、管理人、托管人、受托人仅明确管理,并对有关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制度加以明确规定,然而其存在的缺陷在于没有进行专业的会计准则加以制定和适用,从而导致企业在年金会计核算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应有关于企业年金制度会计核算规定的专门准则。从而使得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在指导范围上和会计其他准则相统一,方便各类企业进行使用,提高会计信息有效性。

3.2使得企业在年金会计核算方面的确定性得到提高

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企业年金制度在会计计量和确认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那些能够确定的受益企业年金,其涉及到很多有关精算的假设和方法,而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体系还没有这一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不仅应扩大缴费型年金范围,还应对企业的年金种类加以扩大;此外,增加精算人才数量,从而满足企业在年金制度方面的会计核算要求。

3.3结合不同企业年金阶段来对不同会计主体加以确定

会计制度基本上没有关于企业年金的核算制度,更没有把企业年金制度当作会计主体来进行会计核算,而只是把企业年金作为费用列支来看待的。在企业承担费用前,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是财务会计核算的范畴,在企业缴费后的运行环节,则就是年金会计的核算范畴。

参考文献:

[1] 陈静.企业年金及其会计核算制度[J].中国林业企业.2005(2).

[2] 刘轶.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规范问题思考[J].商业时代.2009(22).

[3] 吴晓娟.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问题[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3).

[4] 许玉红.企业年金会计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1):27-29.

[5] 许谨良.保险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 汤云为,钱蓬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企业年金监管问题研究 篇7

一、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监管是企业年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虽然是否举办企业年金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企业自主决定,但政府对企业年金的运行与监管有着重要责任,因为无论从平衡国家养老保障政策,保护职工的利益,还是从企业年金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对劳动力市场及效率问题的影响看,政府的监管都是十分必要的。

1、企业年金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多种行业,企业年金计划专业性很强,雇员可能不完全了解计划的所有情况,从而作出于自己,于整个经济都不是最佳的选择。

2、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原因,为了避免雇员由于信息缺乏而签订于自身、于经济不利的协议,政府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来使年金计划的信息完全公开,并对企业年金计划予以指导和限制,以保障雇员的利益。

3、20号令中规定中国企业年金采用信托模式,投资风险由受益人自行承担。年金投资一旦失败,造成老百姓“养命钱” 的损失,将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投资监管, 防范投资风险,避免年金基金进行过多的风险投资。

二、监管的一般方法

从企业年金建立较早,发挥作用比较大的国家来看,年金监管主要是通过下面三种方法来实现的。

1、立法确立监管机构,选择好监管模式。

监管体制的建立首先是要选择好监管机构,最好立法确立,负责对企业年金全部运行的政策执行、投资方向、投资结构等重要事项的监管。从国际经验来说,有分散监管机构和唯一监管机构的分别,在美国,主要有三大组织机构来负责处理退休金的监管:一是国内税署,主要职责是保护政府利益,确保税收收入不流失;二是劳动部,主要职责是保护计划参与者的利益;三是退休金和收益保证公司,主要职责是当发生退休金不能支付保证收益事件的时候补偿计划与参与者的利益。而在荷兰,对企业年金的监管是由唯一的法定管理机构——保险监督委员会来管理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必须向委员会提供有关养老金支付和投资的详细情况。委员会要保证养老金承担的义务有足够的资产以满足支付需求,以及计划的规则和状况良好。这种单一的监督监控模式,是由专门的筹资法规规范、标准化的保险计算假设、转移权的提供、年度核实、定期的现场检查等制度构成,对我国有很好借鉴意义。

2、年金计划信息的公开化。

信息完全公开化对于监管有重要作用,企业年金计划有关公开的条款需要由政府制定,甚至可以由政府制定标准模板以供参考。雇主必须向雇员提供有关年金计划和风险的全部信息,投资管理人要公开投资风险。信息完全公开化可以简化对规章的需求,而通过规章对某些条款标准化又可以使信息公开化,在实践中应当力求运用信息公开化及投资管理法规监控的共同作用而不是互相取代对方。

3、投资信息披露。

投资管理人应按照定期报告制度,向参保人、社会公布制度运行的基本数据、状况。例如在英国,受托人必须提供个人受益的报告和经审计的包括受益人人数、缴费水平、资产分配、业绩评定以及基金管理者的报酬在内的年度报告。

三、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年金各市场主体所涉及的管理机构众多,各监管主体职能、权限交叉,定位不明确,权责不分明,导致整个监管体系的混乱;第二,企业年金涉及行业广,专业性强,情况复杂,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及配套细则来进行规范;第三,信息公开和信息披露还不完善;第四,年金行业发展时间很短,很多经办机构还处于摸索状态,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还未形成。结合国际上企业年金监管的常用方法,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确立企业年金监管机构,加强监管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

监管机构应当直属于政府,代表政府行使权利,而履行监管职能不能是一种市场机制的机构。目前我国参与企业年金监管的机构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但是谁是监管的主体,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企业年金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共同构成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因此需要在政策、待遇水平增长方面互相协调,这项工作与劳动保障部门脱钩将增大管理难度与管理成本,所以劳动保障部应该为主。但是光是劳动保障部还难以实现专业化的监管,可参照英国的做法,成立国家性企业年金监督机构,日常机构可设在劳动保障部,抽调企业年金相关各部委人员组成,协调各参与监管部委履行监控职能。这样增强了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对数据共同分析,对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年金的支付方式以及托管方式等问题共同协商。可以通过设计企业年金监管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汇总和公布,使各监管主体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加工整理过的信息,及时了解企业年金基金实时状况,掌握投资运营风险。

2、加快出台我国企业年金的法律规范及配套细则

考察各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中对企业年金的管理都体现出了高度的法制化特征,企业年金制度的顺利运行离不开相关法律的支持。目前企业年金的法律规范面临两个大问题,第一是20号令和23号令都只是部门规章,法律层级不高;第二是20号令和23号令实施细则、操作办法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出台。我国企业年金的法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突破,需要逐步构建和完善以上三个层次的年金法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应该说,自2004年开始,企业年金的许多相关法规已经出台,但是因为各个法规制定的部门并不相同,因此,目前还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相关法规的协调问题,这可以通过出台各种补充文件或是政策等方法来解决。

3、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加强信息披露一直是监管的有效手段。我国年金市场通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等法规已经初步建立起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框架,从资产独立性、费用、第三方中介机构等作出了重要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执行信息披露标准,在缴费、投资、管理、选择机构等方面都需要向当事人提供及时、完整、有效的报告。今后除了将上述内容进一步细化,更重要的建立市场化的准入一退出机制,加强运营机构的公司治理,对权力制衡、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独立运营、外部审计等作出更为细致和具可操作性的管理条例。同时,通过对受益人的教育,发挥其对年金运营的监督作用。

4、通过行业自律来帮助政府监管

过细的监管规定会影响到企业年金的发展,琐细的监管会产生新的官僚机构,增加年金的成本。相反,一定程度的自律管理,尤其是依赖于某些专业人员的监管,如会计师、精算师、律师等,可有助于减少管理成本。这种专业自律,再加上向参保人合理地公开年金计划的经营情况,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参保人参与管理,可以免去庞大的监管机构,达到必要的安全保障。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在年金监管方面的相关经验,更多的采用外部监管而不是内部监管。

参考文献

[1]丹尼斯·E·罗格(美)等著,林义等译:《养老金计划管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P5-6。

[2]施明才主编:《企业年金操作实务》.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P119-155。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篇8

一、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充分披露不仅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 也有助于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归纳起来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经济学指出, 信息不对称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 公司的管理当局完整掌握了关于公司的所有信息, 但是投资者却始终无法掌握所有关于公司的信息。通过信息披露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所以信息披露制度就成为了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对企业年金运营来说, 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年金运营过程中, 企业年金计划委托人和监管机构不直接参与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 而是委托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由此导致委托人和监管机构不了解企业年金基金的实际财务状况;同时由于企业年金的委托期较长, 从委托人缴费到受益人领取待遇之间较长的时间间隔, 更加剧了企业年金运营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基金资产的安全, 保护企业年金基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加强对企业年金相关信息的披露。

(二) 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年金运营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 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员工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合同, 委托受托人管理其企业年金基金, 形成第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另一方面, 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签订委托合同, 将企业年金基金委托他们管理, 形成第二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运作模式下, 企业年金基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企业年计划委托人不直接参与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 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管理、资金的保管、待遇的发放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都是通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代理行为来实现。正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凸显出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三) 利益冲突

在企业年金计划中存在计划委托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等多种具有不同利益的经济主体,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追求的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员工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年金账户资金的最大化, 这两者有时是不一致的。目标追求上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企业年金计划委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正是由于利益冲突的存在,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利益时, 才会做出不利于企业年金计划委托人——员工的行动, 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二、现行法规下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和内容

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核算;第二个阶段是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所以, 对于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举办企业年金的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信息披露。在第二个层次, 又分为对内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对外的会计信息披露两方面。对内的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会计信息披露, 具体是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之间的会计信息披露;对外的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有关企业年金的会计信息在内部统一汇总到受托人, 再由受托人向委托人或监管机构披露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现行法规中, 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做出规定的是, 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和2011年5月1日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企业年金基金准则》首次对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及列报作了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准则将企业年金基金看作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设计了企业年金基金专用的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以及附注, 并以附录的形式提供报表的具体格式。《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中关于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的规定和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提供的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进行有效的时限限制;二是对受托人在基金运作、终止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情形下必须在有效时限内向有关部分提交审计报告进行规范;三是对企业年金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在基金减资、合并、分立、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决定申请破产或者被申请破产等情形进行规范;四是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在涉及重大诉讼或者仲裁的情形进行规范;五是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的董事长、总经理、直接负责企业年金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进行规范;六是规定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报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 并对所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等。

三、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规范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建设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年金会计同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拥有成熟企业年金制度的发达国家, 在企业年金管理上都有相对应的法律制度, 如美国、英国等, 虽然我国也多次提出将社会保障写入法律, 但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一部专门的企业年金运作法的相关法律。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 目前的规范主要来自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和2011年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 而这些规范中虽然涉及了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但都不全面、系统, 只有一些简单的说明, 同时, 各制度之间还缺乏协调性。

(二) 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不规范

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主体包括两个部分, 以企业为主体和以企业年基金为主体。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年金会计核算是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的,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会计核算, 而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应该如何确认相关成本费用、确认多少, 如何披露、应披露什么内容等等问题缺乏法规指导, 导致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企业年金作为独立于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一项资金, 其已经拥有自身的资产、负债、收支等, 其会计要素、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都具有特殊性, 但它同时又无法脱离企业的财务系统, 所以, 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规定存在明显不足。

(三)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企业年金作为一项财务计划, 涉及到众多不同的用户群, 他们都是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是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 概括起来可分为监管部门、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及其职工、管理人三类。企业年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年金信息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除了需要了解企业年金本身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成果外, 还要了解诸如企业年金预算执行情况、基金收支情况、投资收益状况等信息。但从企业年金基金准则对企业年金基金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来看, 一方面, 仅设计企业年金基金专用的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与附注, 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而且受益人不能直观地从现有报表中了解到年金资产的收益情况;另一方面, 未要求编制基金投资组合表, 而基金投资组合表在基金财务报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直接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管理情况。因此, 现行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体系无法满足对企业年金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

(四) 缺乏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企业年金的政策风险决定了年金基金管理的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国际经验来看, 社会保障领域的国际权威组织——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制订了企业年金受益人权益保护的框架, 包括资产保护、财务和技术要求、服务提供方标准、费用、终止与合并、破产保护和对受益人的信息披露等内容。从美国的经验来看, 美国的企业年金相关法律比较系统, 多部法律中对企业年金的发起人、管理运营行为、保障受益人权益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相比之下, 我国虽然相继颁布了一些对社会保险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办法, 但是总体而言, 比较零散, 统一性不够, 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系统, 尤其是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缺乏具体的规范, 对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关信息甚至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将受到何种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 这造成了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处于微弱的制度监管下, 约束力相对比较差。

四、改进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健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信息披露制度一般不独立存在, 它自成一体, 渗透在有关的法规、信息披露法规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文件中。因此, 完善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实质上就是企业年金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目前,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共同搭建起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 但这些规范属于部门规章, 已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年金计划迅速发展的要求, 因此, 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发展和年金基金运作的特点, 制定一部比较完善的《企业年金法》, 对年金投资管理人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独立运营、外部审计等各方面制度做出更为细致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定, 为监管机构的活动提供法律支撑, 使企业年金制度运行和基金管理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也为年金基金受益人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二) 构建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新模式

完善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年基金准则中所指的企业年金在运营中形成相应的资产、负债、收支、结余, 自成一体, 实质上就是基金, 需要编制相应的基金会计报告, 即基金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净资产变动表, 在准则中没有损益表的规范, 净资产变动表似乎是损益表和净资产变动表的混合。应构建合理的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报表体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完善:企业年金基金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项目下仅列示了“企业年金基金净值”, 应参照基金的资产负债表格式, 设置“企业年金基金”、“未分配收益”、“未实现资本利得”等项目, 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状况;二是简化净资产变动表:为全面反映会计期间内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变动的主要来源、经营活动引起净资产变动和资本交易引起净资产的变动, 可将企业年金基金的净资产变动表结构进行调整, 分经营活动引起的净资产变动和资本交易引起的净资产变动两部分列示;三是增加编制损益表, 使受益人对年金基金资产更加了解;四是应增加编制基金投资组合表, 为便于监管部门监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和结构是否符合规定, 在设计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明细表时, 其纵向可按投资对象分类, 为了便于对基金投资结构进行监督,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明细表的横向应按市值、占基金净资产比例、占证券发行份额比例的顺序排列, 以判断基金投资行为的合法性;五是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告制度, 明确企业年金会计报告所需要披露的信息、披露方式以及报送时间和对象。一般来说, 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应定期向企业或年金的直接管理和监督部门报送。具体可参考企业财务报告制度, 采用中期报、季报及月报等, 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 提高年金运营情况的报告频率, 确保相关利益人在第一时间掌握决策信息。

增加以企业为主的会计信息披露。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企业应该在披露自己会计报表时披露企业年金的信息。包括:一是报表项目对企业年金的披露。企业年基金作为一项单独核算的企业资产, 在财务报表中应单独列示:在当期资产负债表长期资产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基金资产”金额, 并将当期预付的企业年金作为一项流动资产反映;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项目下单独列示“预计企业年金负债”金额, 反映当期应付未付的企业年金;在当期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基金成本费用”金额, 反映当期企业年金费用;在当期现金流量表中反映本期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二是报表附注对企业年金的披露。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就企业实行年金计划披露以下内容:企业年金计划的一般性说明, 包括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方式、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方式、基金管理方式、计提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中止缴费的条件;本期确认企业年金费用的金额;期末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成本费用及净资产金额;投资收益率及投资绩效的有关信息;企业年金期末公允价值及是否减值等情况;企业年金计划的终止、缩减和补偿的原因, 缩减、补偿比例及相关处理的详细披露;与企业年金有关且影响与前期可比性的其他重要事件。

(三) 加强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为了能够提供有效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 应通过建立完善定期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制度等, 实现对企业年金方案、企业年金基金报告以及企业年金的缴费、投资、管理、选择机构等方面信息披露情况实时监控、及时纠错的目标。应给予企业年金会计信息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 要明确各个相关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分工和责任, 并不断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 形成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主、多部门分类监管为辅, 从机构式监管转变成功能式监管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贡峻, 陈磊.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J].国际商务财会, 2010 (4) .

[2]杨景海.改进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J].会计之友, 2009 (19) .

[3]陈静.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J].财会月刊, 2011 (8) .

浅谈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 篇9

一、企业年金问题与弊端

(一) 、税收政策缺乏:年金发展的瓶颈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年金区别于其它补充养老金计划的重要特征。作为国家倡导的年金计划, 如果没有税收优惠, 企业为员工建立年金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税法中缺乏针对企业年金的法律规范, 唯一的税惠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证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第2项第10款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 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 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可从成本中列支。”上海、福建、安徽、湖北、山西、云南、广东、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市发布了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各地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差异不大, 企业缴费税前列支比例一般为企业工资总额的4%-5%。但工资总额是个笼统的概念, 对于具体的企业年金操作上的指导性作用比较模糊。因此, 当前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立法力度,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对企业年金的各个方面从立法角度进行规范。

(二) 、现行运行模式的弊端

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行模式主要有社保机构经办、保险公司代理、企业自办三种。三种模式都是在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市场不成熟、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不深刻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时虽然促进了年金的发展, 但长远发展来看都存在着诸多阻碍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首先, 运行主体权责不分。现有的企业年金的各运行主体:社保机构、企业和保险公司都同时或部分具有所有者、管理者、监督者和运营者的多重身份, 导致企业年金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归属不清, 在企业年金的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往往是互相推诿, 推卸责任, 结果, 影响了企业年金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其次, 自办企业年金的企业, 企业年金资产和自有资产未严格分离。大型企业一般在制定企业年金计划后, 在企业的大财务账户下设立企业年金账户, 在企业年金账户下对企业年金进行收、支、存和投资等独立核算活动。最后, 各运行主体的专业化管理尚未形成。企业年金本身就是一种“延付工资”, 这就要求在企业年金运行的各个环节:计划制定、账户管理、投资运营等都必须由专业人士或机构来管理。

二、从税收政策和风险防范方面谈促进年金发展的对策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状况下建设企业年金制度的。基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状况, 政府的财力不可能兼顾全体国民的养老保险职责, 当然也不能走向私有化与个人负责的极端。如果企业年金改革由企业全权运行, 走向市场机制完全取代政府干预、私人机构管理取代政府负责、养老保险基金完全资本化的极端, 则必然失去社会保障的本源意义及其内在的责任共担、互动互济机制。因此, 在推行企业年金的过程中, 政府须掌握控制权,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企业, 逐步推行。

(一)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企业年金发展

为促进企业年金的快速发展, 我国应实行EET的征税模式, 其特点是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间保持中立, 同时确保不重复征税。从缴费环节看, EET能使企业和职工从中受益。对于企业, 允许企业年金缴费在税前列支, 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这实际上是政府用税款替企业负担了一部分缴费, 同时企业又通过年金计划留住、吸引了人才, 调动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对于职工, 企业为职工的缴费不作为职工当期的应税工资, 职工不必就这笔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且由于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 职工个人向年金计划的缴费不仅缴费部分也免征了个人所得税, 而且降低了个人的边际所得税率。EET模式对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实行免税的税收收入政策, 会导致投资人在选择企业年金储蓄和其它类型储蓄之间的倾斜, 也就是说, 投资人会由于税收因素选择企业年金计划的储蓄 (投资) , 而不选择其它形式的储蓄或投资, 从而有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 在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应实行有条件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体现对年金发展的鼓励与引导。但目前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大都盈利能力强, 员工的收入高, 福利待遇好, 如果再无限制地给企业年金以税收优惠政策, 则明显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所以税惠政策不能盲目照搬, 应适当考虑弹性税惠政策。税收优惠和税收漏洞就像一对孪生姊妹, 往往相伴而来。税收优惠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 还可能被人们滥用, 即如果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采取EET的征税模式, 就可能给人们提供一些避税或偷税的机会。为此我国也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 在给予企业年金计划税收优惠的同时, 要对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额和免税额进行明确限定, 防止利用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优惠政策避税或偷税, 造成国家财政收入损失。

(二) 、企业年金的风险防范

防范和控制企业年金的相关风险, 需要重点解决好的问题是理清企业年金市场中的信托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相对于信托关系来说, 委托代理关系所承担风险较小。信托关系依据的是信托契约, 委托代理关系依据的是委托合同, 二者都必须遵守《信托法》中规定的诚实、信用、谨慎以及有效管理原则, 对相应的风险进行监管与防范, 笔者认为应建立“信托管理”的模式。

在内部控制方面, 最为关键的是保持企业年金的各当事主体之间的制衡机制运作有效。企业年金的“信托管理”模式就是将企业年金的各参与方以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中介机构、监督机构、受益人的分类方式, 清楚的表明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模式下, 受托人对受托的企业年金财产具有管理、处分的全部权利和责任, 但受托人并不一定有担任受托企业年金财产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法律资格和实际行为能力。信托模式可以使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委托人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对待, 能够规避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运行主体权责不分、企业年金资产与其它资产未分离、未能对企业年金进行专业化管理等问题, 防止企业年金运行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 保护参保人的利益。所以, 我们应建立“信托管理”模式, 运行企业年金。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 能保障年金受益人即广大职工的收益最大化是发展企业年金计划的关键所在。年金进人资本市场后, 既要使企业年金在规范的市场化的管理监督框架下运作, 又要让参与企业年金基金市场运作的各方有合理的收益, 更要保障年金受益人的最终收益。

摘要: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企业和职工自主建立的一项企业退休金计划, 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的税收政策和年金现行运行模式的弊端是目前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建立“信托管理”模式防范风险两方面探讨了应如何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年金,弊端,税收政策,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2]、杨红燕.关于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几点思考.财税与会计, 2002

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篇10

(一) 企业年金的概念

根据我国2004年5月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它由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 主要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年金投资收益三部分组成。

(二) 中小企业的概念

我国中小企业是指:企业职工人数较少或销售额较小的企业。本文从企业年金的角度出发, 将企业以职工人数作为划分标准, 即中型企业为员工人数在100—3000人的企业;小型企业为员工人数小于100人的企业。

二、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遇到的财务问题

(一) 低收入员工缴费压力较大, 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中小企业的职工必须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为此需要交纳8%的保险费用 (企业缴纳28%) 。对于低收入员工而言, 由于工资水平不高, 职工交付基本养老保险金已经是一笔较大的支出, 如果再缴纳企业年金就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但对于高收入者而言, 他们有一定经济实力, 是企业年金的主要参与者, 能通过个人账户享受更多的投资收益, 由此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这违背了企业年金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初衷。

(二)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成本较高

对于员工人数不多的中小企业而言, 要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 就需要成立理事会, 并招聘至少4名管理人员 (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 , 这就形成了较高的管理成本。

(三) 进行基金管理的难度大

因为中小企业存在着人员少、基数低的问题, 所以年金规模小, 在投资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员, 这会导致企业年金投资渠道窄、风险大、收益率低。而且部分自己进行企业年金管理的企业还会将企业年金与企业资产相混淆, 有时会出现挪用、挤占企业年金的现象, 职工的参保安全和年金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而降低了员工的参加热情。

(四) 对企业年金的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企业年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税收政策的规范和引导, 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年金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关缴费和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比如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新公布的《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等, 这些文件都对企业年金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细致、严格的规定。里面有一些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这些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职工缴纳部分应不应该从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企业缴费部分应不应该作为员工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次:职工得到的投资收益需不需要上个人所得税?

再次:年老退休后获得的年金支付需不需要上个人所得税?

最后:目前, 税收优惠政策仅规定, 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的4%以内部分从成本中列支。但这样的税收优惠水平是否合理, 还有待商榷。

三、解决财务问题的措施探讨

(一) 选择适合的企业年金模式

企业年金的模式最主要有以下两种:

1、确定受益计划 (DB计划) :

是指企业承诺当其员工退休时向他们提供根据一个特定公式计算的企业年金给付额的一种退休计划。这种模式, 缴费期间不建立个人账户, 只在退休后支付一定的年金。适合于员工多、管理规范、人员较固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

2、确定缴费计划 (DC计划) :

是指企业为其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建立个人账户并向其缴费的一种退休计划, 最终的企业年金给付额是由企业缴费、个人缴费以及投资收益或损失决定的, 事先无法准确计算出来。这种缴费方式平时就建立个人账户, 存入一定的个人和企业缴纳的年金额, 并根据当期的投资情况决定收益额。

从上述两种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经营比较灵活, 员工少且流动比较快, 采用DC计划较为适宜, 因为员工在工作期间就能通过个人账户收到相应的年金支付和收益, 员工易于转换工作。

(二) 确定合理的缴费政策, 兼顾效率和公平

1、关于缴费额度:

为了保证企业年金的公平性, 笔者认为对于低收入员工, 应该实行一定的缴费优惠政策, 比如根据其收入状况免缴或少缴, 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而对于高收入员工则需要制定一些反优惠政策, 比如规定缴费额上限。以此来缩小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2、关于缴费时间:

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缴费与经营绩效挂钩的灵活缴费机制。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有不稳定的特性, 所以应该根据经营状况来灵活缴费。经营情况好、收入高时多缴;经营不佳, 收入低时少缴。这种灵活的联动机制操作性很强, 对员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 选择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在缴费、投资收益、支付这三个环节中, 是否征收所得税 (征收缩写为T, 免征缩写为E) 可以将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模式分为以下几种:TTT、TET、TTE、TEE、EEE、EET、ETE、ETT。

《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已经明确规定: (1) 个人缴费部分, 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2) 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 不扣除任何费用, 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当期应纳个人所得税款。这表明在缴费环节, 我们是不免税的, 但后两个环节没有明确规定, 所以我们究竟采用那一种免税模式还不明确。

在这几中征税方式中, EET模式是最受西方发达国家欢迎。笔者也认为在EET模式下, 缴费和取得收益时均免税, 只有退休后获得年金支付时才上税, 这对员工最有激励作用, 能促进企业年金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适当的调整一下我国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四) 加快完善企业年金的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企业年金是保障退休员工生活的重要资产, 事关退休员工的养老问题, 需要比较高的安全性。为了保证企业年金的资金安全和员工的年金利益, 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比如规定最低的收益率或者规定严格的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试行办法》第五十八条对风险准备金做了相应规定。但仍然不够完善, 笔者建议可以由国家出面成立专门的企业年金监督管理机构, 或者可以由税务、工商、社保、银行等多部门联动, 联合成立企业年金监管部门, 对企业年金的运作实施强有力的监控。

(五) 拓展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

目前, 我国的企业年金主要投资于国债或者存入银行, 渠道单一、收益率低。笔者认为可以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 委托专门的投资公司对企业年金进行投资运作, 对投资产品进行合理组合以提高企业年金的投资回报率。在选择受托人时, 要建立竞争机制和担保机制, 避免暗箱操作和官商勾结, 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年金在实际投资运作中存在的风险。

四、结论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 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必须要通过确定合理发展模式、完善缴费机制、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拓展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等多种财务手段来促进它的健康发展。我们期待着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面临着巨大养老压力的情况下, 企业年金能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年

[3]赵曼.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

[4]邓大松.中国企业年金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评论, 2003 (6)

企业年金发展问题 篇11

【关键词】 企业年金 养老保险 税收优惠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2004年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促进的双重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无论从实施规模、资金积累额等方面都还未能起到人们对它作为补充保障的期待。

一、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年金从1991年开始建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小,覆盖面窄

2000年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约有1.6万个,参加职工560万人。到2001年企业数为1.7万个,参加职工655万人。2006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2.4万个,参加职工1000万人,企业年金规模达到910亿元。同期,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职工人数分别为10448万人、10802万人和13120万人。企业年金覆盖职工人数分别只占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5.36%、6.06%和7.04%。而世界上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1/3的劳动人口,丹麦、法国、瑞士的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100%,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在50%左右。

2、替代率低

从替代率来看,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较低,约为5%,而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般达到20%-30%。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地区、行业、企业间发展不均衡

总体呈现行业发展快于地方,沿海省份快于内陆省份,国有企业好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特点。2004年,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超亿元的行业全部集中在电力、石化、石油和电信等行业。企业年金的推广在沿海和发达省份要快于内陆落后省份。2001年上海社保局掌管的企业年金已经达到84亿元的规模;深圳市企业年金管理中心截至2004年4月已建立企业年金账户710个,规模为10亿元。相比之下,一些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年金甚至还没有启动。此外,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比例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4、治理结构不完善,多种组织运行模式并存

大多数的企业年金没有引入托管机制,年金基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监督权不能相互独立和相互制衡,难以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同时,多种组织运行模式并存,目前主要有社保机构经办、企业自行管理和保险公司管理三种模式。

应该说,企业年金在我国尚处在尝试和探索的起步阶段,表现为量少质弱、各地参差、发展不足、速度缓慢的特征。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到目前为止参保人数已达1.06亿,基本覆盖了所有国有企业,起到了第一支柱所应有的较好的保障作用;但企业年金计划所覆盖的职工仅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企业年金所积累的资金规模也很有限,占我国GDP的比重仅约0.22%。因而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明显发展不足,远不能达到构筑一个健全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对它的起码要求。

二、中国企业年金发展不足的原因

1、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起步较晚,导致对企业年金的重视不够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起步较晚,在尚未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前,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必然向第一支柱倾斜,造成了对企业年金的忽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为了改革并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就在不断地对该制度进行改革。因而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第一次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但直至2000年国务院42号文件,国家才首次对建立企业年金做出一些具体的规定。同时宣传工作在此之前主要集中于第一支柱的法定基本养老保险项目,对企业年金的舆论宣传引导不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社会对企业年金的忽略。

2、企业年金的有关政策、法规没到位,导致企业年金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建立企业年金的动力缺失

国家对企业年金的有关政策、法规没到位,导致企业年金从建立到管理、运营、监督的各环节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使企业缺乏建立企业年金的动力。尚未到位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包括:

(1)缺乏统一、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提出“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在成本中列支”。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其中第5条第1款规定,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国家已经在税收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突破,但这些政策仅在各试点地区(经国务院批准)执行,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开,并且各试点地区的实际税收优惠水平又各不相同。同时,由于没有实施细则,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工资总额过于笼统、忽视不同企业工资水平差距而“一刀切”等问题。关于运营企业年金机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关于信托机构的税收政策,目前也未予以明确。

(2)缺乏标准的企业年金的管理和运营规定

虽然对企业年金确定了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管”的大原则,但一方面对具体运营和管理尚未制定标准加以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基金经办机构尚未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基金的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基金投资回报率不能达到合理水平。

(3)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企业年金基金作为信托财产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必然产生所有权分离的情况,它需要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信托法》来规范委托代理关系,但我国的《信托法》还不成熟,一部正式的、长期性的《投资基金法》其通过仍需一定的过程。此外,《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的拟定尚有争议。

上述法律及其他方面法律的缺位使得企业年金未能获得茁壮成长的良好的法制环境和适宜的土壤。

3、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给企业年金的建立创造顺利及宽松的条件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等原因,企业年金的建立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无疑是奢侈品,仅在少数效益较好、经营稳定的垄断性企业或行业才顺利降生。目前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缴费水平已经很高,尤其是国有企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项社会保险加上住房公积金,总的费用已经超过工资的50%,在这样高的缴费率情况下,如果按照两个《试行办法》中规定的1/12的缴费计算,企业的成本势必增加。在加入WTO的背景下,过高的企业福利成本无疑是一个不利因索,势必挤占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

4、国内资本市场不规范,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工具少、投资渠道狭窄是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致命因素

作为采取基金制的企业年金,其关键是维护基金的现实价值并努力实现基金的增值。对于目前已积累起来的企业年金基金,虽然在投资上没有太多明确的限制,但也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家债券。存入银行虽然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收益率较低。企业年金基金要达到保值甚至增值的目标,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我国自身的现实情况看,最佳的选择都是要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实行市场化的投资运营。而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表现得不健全、欠规范,其中蕴含的投资风险不容小觑。

5、宣传力度不够,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企业和员工对本来同自己息息相关的企业年金及其有关政策还相当陌生和茫然,仿佛企业年金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甚至是与己无关的新鲜玩意。据劳动保障部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中知道企业年金的只有40%左右,而真正有所了解的仅占其中30%,有1/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没有这个责任。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还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考虑,认为建立企业年金还不如直接向员工发放公积金或者奖金,以解决 年轻人购房、买车等现实需要。一部分企业职工也有类似短期心态,认为企业年金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不如增加眼前收入;有的甚至视企业年金为企业额外收取的费用,并没有看作是自己的补充养老投资。

三、推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主要包括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便于中小企业参加的标准化集合年金计划、细化的待遇领取办法以及监管规则,并提高企业年金政策的立法层次。

(1)制定全国统一、权威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虽然我国目前已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颁布了关于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允许单位缴费的一部分(额度从4%-8%不等)列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为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税法至今没有针对企业年金的法规,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各省市区的政策互不相同,受惠对象以地方企业为主,这使得许多跨地区的大企业,或是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或是因政策的地区差异而存在诸多管理上的不便,在建立企业年金问题上而举棋不定。而实际上,这当中有很多企业是有能力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因此,为了消除大企业参加企业年金计划时的税收优惠顾虑,规范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目前亟需制定全国统一、权威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2)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年金发展

税收优惠政策是政府对企业举办企业年金最重要的支持、鼓励手段。我国政府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企业年金的筹资方面,国家应统一规定企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允许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以内的部分直接从成本中列支,超出工资总额以上部分在企业税后留利中列支。个人缴纳企业年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举办企业年金的企业和职工在筹资方面应实行了税收优惠,才能调动企业和职工参加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第二,在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方面,政府应给予必要的优惠。从企业年金的发展总趋势看,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靠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发展,来获得年金的保值增值。在企业年金发展初期,政府要制定特优利率和贴补率政策,并且,基金的投资收益实行免税。一方面,对银行存款、国债及金融债券投资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国家放宽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并对投资幅度加以限制,对国家基建项目、股票、企业债券、房地产等其他投资收益,应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

第三,在企业年金待遇给付方面,应对职工企业年金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因为在《个人所得税法》中,将那些按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列入免税范围。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延期消费产品,亦应免征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投资渠道狭窄,保值增值困难,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领取多年积蓄的年金承担着较大的贬值风险,如果再对领取的企业年金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无疑是雪上加霜,也违背了国家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初衷。

第四,对税收优惠的限制。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要有一定限制,因为目前我国仍然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如果优惠政策过于宽松,有可能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借机会大幅度增加职工福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也会造成效益好的企业职工福利过高,效益差的企业职工福利过低,呈现出“锦上添花”的局面,而不是“雪中送炭”,拉大了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因此,在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之初,应规定职工参加企业年金最高缴费额度的优惠界限,把优惠政策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如对年实际收益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投资收益照常征收企业所得税,以约束企业年金的高风险投资行为。

2、加大推动力度,将发展企业年金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总体布局

(1)提高认识

应合理界定企业年金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地位,明确企业年金的性质,这是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基本前提;应正确认识发展企业年金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发展企业年金与完善资本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

(2)在“大社保”的背景下,将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放在“一个篮子”里通盘考虑

例如,采取适当方式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将社会保险的缴费率降下来,由企业保险的替代率补上去,这样就降低了工资替代率,从而既保证企业的负担没有增加,职工的生活水平没有下降,同时既减轻了社保潜在的财政负担,又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一石多鸟之功效。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解决企业、职工和管理机构不同层面存在的认知不足问题,从全局、长远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企业年金。鉴于我国企业年金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有关年金的政策和作用在企业和职工中还不够普及,许多企业对建立企业年金还持观望态度,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深入到企业,突出重点,抓住企业和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抓住宣传重点,如企业年金可以有效改善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企业年金能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宣传渠道方面,则要联合工会、企业主管部门,多渠道的开展宣传解释工作,共同推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4)在推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具体策略上,应采取“区域推进战略”,不能一刀切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发展水平有异,在由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落后地区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循着行业-大企业-小企业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对待,以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带动落后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企业年金在我国的覆盖进程。

3、加强规范企业年金的建立和监督工作

(1)通过立法规范企业年金

政府应从三个方面入手:规范企业年金的筹资,从立法角度确定企业年金的筹资方式、方法及筹资基本比例限制;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的经办机构,对经办机构的资格进行资质审查和管理,使企业年金的经办与管理尽可能地规范,从经办与管理方面就开始防范风险;规范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与运营,对投资范围、运营原则进行必要的限制,最大限度控制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风险。

(2)强化监督管理

企业年金与一般金融产品的相同之处在于,参保人预先缴费以换回举办单位对未来的许诺。从缴费到领取待遇的漫长时期,有许多风险因素。为使年金制度能够安全有序的运行,政府和公众都希望企业年金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制定管理规章,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强制处理。基金运作中的“五个人”——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应该精诚合作,相互制约,共同保证基金安全。对不制定方案或不履行备案程序的不合规企业年金行为要坚决进行纠正,对违规的管理机构进行纠正直至取消管理资格;完善和推行信息披露制度,让公众有知情权。

(3)做好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权移交工作,提高管理运营效率

现行700多亿元仍由社保机构及企业管理的年金基金,其中由社保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要在2007年底前完成移交,由行业集中管理、企业自行管理的企业年金,也要争取在2008年底前全部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

4、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加快企业年金发展,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年金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没有一个有足够厚度、有足够多的产品、有强大的创新机制和生命力的资本市场的支持是不行的,这已被各国实践所证明。因此,在我国加快企业年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要加快发展。完善资本市场的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1)丰富交易工具种类、增加长期投资品种、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企业年金投资可以获得较为适合的投资组合

拓展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要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商品,加速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允许和鼓励企业年金及其他养老金投资于实业,为中国的养老基金开拓更大的投资空间。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换句话说,可投资的领域是非常多的。积极发展金融产品,就是要建立资本供给与需求相应的有机联系。在目前投资股票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可考虑加大对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投资比例。在西方成熟金融市场上,养老金的投资渠道很大一部分是开放式基金,各种形式的养老金占开放式基金投资的60-70%,国外养老金之所以热衷于开放式基金,主要是因为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且风险介于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之间,因此,通过购买开放式基金参与基金分红,是企业年金比较稳健的一种投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开放式基金具有随时可以赎回资金、进出自由、透明度高、在规模上不受限制等特点,因此,它非常符合企业年金基金对流动性、安全性的要求,成为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的很好的选择。

(2)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则显得更为长期和重要

充分竞争的市场、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利率的自由化、信用体系的建立、监管制度的落实才是保证企业年金制度健康高效发展的根本。

总之,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家承诺的税收优惠政策还不足以成为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动力。为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积极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充分借鉴国际企业年金运行监管的先进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在监管措施上实施适度、有效的措施。目前,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它作为老年收入的一个补充来源,已经成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以及减轻国家养老负担压力的迫切需要,企业年金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2]马丽华:税收优惠——企业年金的国家责任[J],企业管理,2005(12).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博时基金管理有险公司: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刘俊宇、孙颖:企业年金税收优惠问题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6(5).

[6]李莉:试析企业年金税收优惠[J],商业经济,2005(9).

[7]孙建勇:企业年金管理指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8]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9]於鼎丞:税收制度与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12

1. 企业年金的定义

一直以来,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的, 即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三部分组成。其中, 企业年金作为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 被称为是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根据我国劳动保障部 (现改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颁发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20号令) 规定,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2. 企业年金特征

(1) 自愿参与。与基本养老保险规定不一样, 我国企业年金的建立是由企业和职工共同协商决定, 属于企业自愿行为, 非国家强制执行。

(2) 市场化管理。在政府监管下, 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 而非企业内部自行运作, 在一定程度确保了资金运作管理的透明度。

(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打破“大锅饭”传统, 多劳多得, 不同职工的企业年金待遇因劳动贡献不同而有所区别。企业年金的缴费金额、缴费比例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劳动贡献挂钩。

(4) 引入信托。根据《信托法》, 受托管理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 并由受托人组织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及投资管理人共同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进行日常的运作管理。计划运营期间, 受托人统一集中其他管理人情况, 定期向委托人沟通汇报。

(5) 统一实行个人账户管理方式。我国企业年金为受益人 (企业职工) 建立个人账户, 实施个人账户做实制度。企业缴费、员工缴费和投资运营收益三部分共同构成了账户资金。同时, 个人账户的企业年金缴费积累具有私人产权性质和继承性。

二、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的分析

整体而言,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速度缓慢, 受众面小, 养老保障作用甚微。主要原因如下:

1. 我国企业年金起步较晚。

与国外相比, 我国企业年金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自2004年至2005年期间, 劳动保障部先后发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管理运营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试行标准》等文件, 初步确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基本框架。我国企业年金才开始正式发展。

2. 受限于我国政府养老保障制度的安排, 企业年金的补充养老保障作用难以发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进行养老社会保障改革以来, 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是基本养老保险, 而其他第二、第三支柱的作用却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由于政府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包得过多, 提供的养老保障水平过高, 不仅削弱了建立企业年金的必要性, 而且由于企业对基本养老缴费较高, 而尚无更多的能力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从而影响了企业年金的发展。

3. 税收问题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税收优惠幅度不够, 企业缴费部分的5%可税前列支, 但相对企业8.33%缴费上限而言, 远不能调动其办理年金积极性。二是个人缴费的税收优惠问题不明确, 个人缴费部分是在税后工资由企业代扣的。对职工而言, 企业年金与居民储蓄相比, 优势不明显, 并且支取限制条件较多, 未能吸引广大人群办理。三是对投资收益是否征税尚不明确, 而投资收益的税收优惠对年金资产净值增长率有很大影响。

4. 企业单位对年金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我国部分企业和职工对企业年金认识存在偏差。一是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年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而是将其视为负担。二是在职工方面, 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 与延期支付的企业年金相比, 人们更加注重当前消费, 甚至把企业年金误解为企业想办法扣钱的手段。

三、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几点建议

1. 推行企业年金“税优新政”。

笔者认为, 国家要从制度层面上撬动企业及员工办理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我国企业年金可参考国外EET模式, 加大企业缴费税优幅度, 对个人缴费实行税项延付, 对投资收益实行免征个人所得税。这样, 不仅可逐步减少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 并又能协助企业解决员工补充养老问题, 从而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推动企业的发展。

2. 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我国目前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偏高, 制度设计的目标替代率是60%, 但在现实中几乎都高达80%-90%, 与国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40%相差甚远。替代率偏高必将导致企业年金需求不旺。为此, 应尽快明确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关系和发展定位, 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将其让位于企业年金。在不增加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并确保职工退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 不仅降低了工资替代率, 而且减轻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障的潜在财政负担, 又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3. 加强企业年金的社会推广与宣传教育。

加快推进企业年金知识的普及, 扩大宣传覆盖面, 让企业及其员工了解建立企业年金的好处。一方面加强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一方提高了员工的养老储蓄和投资意识, 逐步形成一种“企业年金文化”, 为企业年金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杨长汉著.《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问题》

[2]国家发改委网.《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情况概述》.2006-10-25

上一篇: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下一篇:现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