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发展对策

2024-05-20

企业年金发展对策(精选12篇)

企业年金发展对策 篇1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一直积极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 (企业年金) 制度, 努力发展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构成的多层次 (三个支柱) 养老保障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一柱独撑”的局面长期存在, 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缓慢。目前, 多数企业对企业年金制度了解依然不多,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动力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原因, 提出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企业年金: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有力支柱

“老有所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基本养老为重点、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企业年金制度是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形式, 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广覆盖的性质决定了只能提供基础保障,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美国养老保障体系被形象地称为“三条腿的板凳” (three legged stool) 。所谓“三条腿”, 其中, “社会养老保险”是第一条腿 (第一支柱) , 它是美国人养老的“精神支柱”或“最后防线”;“企业年金”是第二条腿 (第二支柱) , 它是美国人养老的“物质基础”或“载重主体”;传统的以家庭为责任主体的“个人退休储蓄与保险投资”则是第三条腿 (第三支柱) , 它是美国人养老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在美国人养老总负荷中, 这三条腿所承载的负荷比例大约为3:5:2。值得说明的是, 这一数据未必准确, 但它至少说明在美国人养老的三支柱中, 雇主正在承担着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负担。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在1994年开始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 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减轻社会对基本养老保险单一依赖的压力, 努力构建平衡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二、动力不足:企业年金发展缓慢

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政策, 企业年金并未获得我国企业的青睐, 近二十年来发展极为缓慢。截至2006年底, 中国只有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年金规模910亿元, 受惠员工只有964万人, 建立企业年金主要是垄断性和高盈利性的国企。中国有2 3 0万家中小企业, 占就业人口的75%, 但建立企业年金的不到100家。

有关数据测算显示, 在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中, 基本养老保险占50%以上, 企业年金占比不到5%, 商业养老保险也比较低, 余下的主要依靠居民的个人储蓄, 结果形成了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储蓄的双重依赖。这与美国企业年金约占到50%的比例有较大差距。到目前为止, 我国养老金资产占GDP比例约为3%, 远低于全球33%的平均水平。

企业建立年金的动力不足, 年金发展受限, 使得基本养老保险“一柱独撑”的局面长期存在, 给政府造成越来越大的支付负担和管理压力, 影响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 养老保障能力无法有效发挥, 难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 提高总体保障水平。特别是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有待复苏的情况下, 保障水平的不足, 难以有效消除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后顾之忧, 直接影响消费信心的提振, 成为制约消费需求扩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税收政策和制度设计:影响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企业年金发展动力不足的因素来自多方面, 包括企业内部因素, 如经济实力较弱、缺少金融管理人才等, 但国家税收政策和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等外部因素是影响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一) 现行税收政策对企业年金的扶持作用甚微

一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规定吸引力不足。相关财税法规规定, , 企业为全体雇员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 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这一扣除比例在2009年6月发布的《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27号) 中提高到了5%。

虽然企业年金的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比例得到了提高, 但企业建立年金的积极性并未随同提高。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前, 工资薪金税前扣除采取的是计税工资制, 即对企业的工资薪金按月人均800元的标准在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 超过部分全额纳税。此时, 企业建立年金, 则可以在计税工资之外享受4%的扣除比例, 对鼓励企业年金的建立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2008年国家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 取消了计税工资制, 企业发放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允许税前扣除, 此时, 企业发放的符合行业规范和地区水平的工资薪金都可以在税前扣除, 那么面临提高当前工资还是建立年金的选择, 对企业而言税收上没有区别, 但面临当前受益还是几十年后再受益的问题, 企业一般会选择后者。

二是个人所得税没有免税或延期纳税的优惠。在国家鼓励企业年金发展的前期, 对企业年金是否当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没有明确规定。按照常规理解, 只要企业所得税可以税前扣除, 个人所得税也可以扣除, 因此部分发达地区对企》转178页

业年金采用了个人所得税免税政策。后来, 国家税务总局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发放补充养老保险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1 9 9 9]6 1 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单位为员工支付有关保险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5]318号) 等有关文件中规定, 企业年金须在缴纳的当期合并到工资薪金中一并计税, 由此, 建立企业年金对于企业和职工而言, 没有任何吸引力。

(二) 企业年金的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更好的引导企业年金发展, 企业年金的制度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企业年金基金安全的规定不明确。现行企业年金制度中, 虽然明确了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之间的制约关系, 并明确了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信息披露和监督检查等要求, 但没有明确企业年金一旦损失谁来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等问题, 而这一问题是企业和职工最关心的问题。

二是投资收益与承担风险不对称。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自愿投资行为,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作为投资的受益人——企业职工与其他营运主体在收益与承担风险方面不对称。如现行制度规定, 账户管理人按照开设账户的多少收取管理费用, 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人都按照企业年金基金净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用。由此可知, 其它当事人的收益仅仅同基金的净值挂钩, 表明这些当事人是“旱涝保收”的, 而真正的投资主体受益人—职工的收益是完全不确定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职工的信心。

四、政策建议:多措并举促进企业年金快速发展

(一) 借鉴国外经验, 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 企业年金的发展与税收政策的支持有很强的关联度。除继续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政策外, 建议参考美国的模式, 实行个人所得税的延迟纳税, 所谓EET模式, 即在缴费环节和投资收益环节免税, 在领取环节征税。一般情况下, 公民退休前的收入普遍高于退休之后的收入, 在累进税制下, 这种制度实质上是国家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公民的一种税收优惠, 目的是鼓励企业和员工建立企业年金。

(二) 完善制度设计, 增强企业年金吸引力

为了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健康发展, 在年金制度中应当充分体现风险分担和保障受益人利益的原则。建议减少相关当事人, 以减少管理成本, 由受益人招标选择投资管理人和账户管理人, 实现资金运作和账户管理分开;改变现行制度中让受益人全部承担市场风险的规定, 形成各个企业年金当事人共担风险的机制;通过完善法规、加强监管、信息披露、畅通投诉渠道等措施, 强化对受益人利益的保护, 进而促进企业年金的良性发展。

(三) 开展有效宣传, 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虽然国家鼓励企业年金的政策实施了十多年, 但多数企业对企业年金及其优惠政策并不了解。国家应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等形式加强指引, 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以增强企业凝聚力, 提高社会声誉, 进而促进企业和国家长远健康发展。

摘要:企业年金制度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 也是构建多次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可或缺的支柱。在我国虽然已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 但是发展非常缓慢, 而且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本文剖析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快速发展根源在于税收政策不合理和制度设计的缺陷,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年金,社会保障,税收,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帆, 郑秉文.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12.

[2]、董登新.美国人养老靠“三条腿”[N].经济参考报, 2009-8-21 (3) .

[3]、王玉玫.税收优惠政策:个人税延型养老险运营发展的关键[N].中国证券报, 2007-9-18 (5) .

[4]、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8

企业年金发展对策 篇2

[摘要]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存在税收政策不到位、配套运行细则相对滞后、认识存在误区、保险公司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各种资格角色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功能定位模糊、理事会定位不清、类型单一、监管和防范风险的力度较弱等问题。因此,需要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税收政策、推动DB模式的合法化、出台完善配套细则、简化运行模式、完善企业年金理事会制度、提高发展企业年金的紧迫感、建立完善企业年金受益人保护机制。

[关键词]企业年金;保险业;税收优惠;企业年金理事会

一、我国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发展情况

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社部令20第20号)、《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社部令年第23号)(以下简称“两个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企业年金制度才真正逐步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

在劳动部“两个试行办法”出台前,全国各地以补充养老保险名义建立的准企业年金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委托社保机构进行管理;企业自我管理,自主运用资金;通过购买团体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管理。劳动部一项统计显示,截至初,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22 463户,涉及职工703万人,积累基金493亿元。各地发展极为不均衡,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劳动局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初,只有6家北京市属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覆盖人群5.2万人,基金资产约2.2亿元,主要采取自我管理模式。

劳动部“两个试行办法”出台后,企业年金市场在探索中逐步规范发展。各寿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积极申请经办资格,参与企业年金工作。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在保监会、劳动部组织下,由各养老和寿险公司的专业人士组成了税收政策、数据统计、精算技术、市场动态等多个课题组,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制订企业年金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建立新的运营机制。针对自身的资格角色定位,各养老和寿险公司积极着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人员配备、后台系统开发等各项准备工作,探索既服务客户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机制和体制。三是探索新的销售模式。获得企业年金资格的各家公司根据自身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要求,在创新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例如:交叉销售、二次开发、销售专员模式等等。四是创新产品服务。各养老和寿险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精算技术、账户管理、后续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开发新型企业年金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国企业和职工对年金的相关知识了解有限,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年金知识,培育企业年金市场。一些公司在监管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与劳动保障部门、企业合作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宣传企业年金知识,提高了企业的认知程度,为将来开展企业年金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税收政策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优政策,各地自行出台了一些支持企业年金发展的税优政策,但绝大多数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税收政策已成为企业年金发展的瓶颈。一是企业缴费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加重了企业负担,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由于企业年金暂时还无法享受税优而改投了商业养老保险;二是个人缴费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各类经办机构的税收政策尚未统一,相同业务在不同机构的税负不一致;四是投资环节的利息税、资本利得税、印花税等税收均无法减免,影响企业年金基金的积累。

(二)配套运行细则相对滞后。“两个试行办法”为企业年金的运营搭建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但是尚未形成企业年金的建立、管理、运营、监督等各运行环节的规范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企业年金方案的审批标准和程序、会计处理政策、托管账户和投资账户的开立办法乃至受托基金的统计口径等内容均没有明确,企业和经办机构迫切需要具有操作性的运作细则,统一有关程序和标准,真正实现企业年金业务规范化运作。

企业年金制度流程可以设计为:企业确立意向——成立企业年金执行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向劳动部门报备企业年金方案——选择受托人与受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受托人与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签订合同——向劳动部门报备企业年金合同——获得企业年金登记号(批复函)——凭登记号在托管银行开设托管账户、在投资管理人处开设投资账户——企业在规定日期开始向账户供款 ——投资管理人开始投资运作——后续服务。

(三)认识存在误区。《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中指出:“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因此,不少人误认为企业年金等同于补充养老保险,只能采取《试行办法》规定的信托模式,将完全取代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而寿险公司将被边缘化,不能再直接经办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保险。因此,不少企业乃至部分保险公司对投保和销售商业团体养老保险采取了观望态度。为此,2004年7月保监会与劳动部曾进行沟通,其会谈纪要明确指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养老安排属于企业年金;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养老安排,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投保团体养老保险,也可按照《办法》建立企业年金”,但是纪要内容并没有形成文件下发,影响面很小。

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协调发展 篇3

关键词: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85-02

一、研究背景

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首次提出了建立养老金制度三支柱的思想和建议,并向各国政府推介该思想,即政府可以建立一个由三部分构成的养老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被称为“三支柱模式”的养老金制度构想中,第一支柱为税收筹资、现收现付、规模适中的公共支柱;第二支柱为强制性的完全积累的由私人管理的支柱,采取个人储蓄账户或职业年金计划的形式;第三支柱为自愿的职业年金或个人储蓄计划。世界银行的这种多支柱养老金改革方式一经提出,就成为许多国家指导养老保险改革的标准,目前许多国家己经实施了或正在推行这一制度。

低出生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2005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7%,老龄化水平为11%,2035年的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7%,2050年将超过30%。①到2050年,中国60岁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分别达到311%和73%。②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养老体系三支柱理论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年金)+ 商业性养老保险”,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已经初步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足鼎立的养老保险格局。基本养老保险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的基本公平,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而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则是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追求相对效率。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的主要支柱,其中就包括了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这一支柱的发展对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主要是针对企业,是指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等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又称企业退休金或雇主年金。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之下,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自愿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方面,企业年金发展一直比较滞后。我国企业年金在2007~2014 年以来,企业年金计划不仅扩展面积较慢,而且基金累积规模较小,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企业年金参与职工总数为2293万 人,占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的69%;而我国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总数为661万家,占我国一千多万户企业总数不足1%。③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年金虽然实行多年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主要针对机关事业单位,是指根据《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职业年金就职业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障制度,它既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而是一项单位福利制度,是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依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保障制度,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承担因实施职业年金计划所产生的所有风险。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后,职业年金制度作为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也开始实施。

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是对养老金结构进行调整的重要表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仅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支撑转变为“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协同发展,这一重大转变也顺应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协调发展的趋势,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

(三)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区别。

职业年金的性质与企业年金的性质一样,都属于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这种趋同的资金性质决定了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是补充性的、辅助性的,而不是主要的、首要的。比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建立的前提条件都要求用人单位首先参加国家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履行缴费义务。

对于资金的募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不同的。虽然形式上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基金来源都来自单位或职工缴费,但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尤其是财政全供或差供事业单位的工资资金来源不同,企业工资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首次分配,而享受经常性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有部分工资基金来自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职业年金具有强制性,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必须同时建立职业年金,而企业年金的建立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三、职业年金带动企业年金飞速发展

(一)倒逼机制。

职业年金倒逼企业年金快速发展。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要从以往“吃国家财政饭”转为“吃社保饭”。在我国社保养老金总体原则仍然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现实条件下,要实现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不降低,最关键的一个制度设计,就是实行职业年金制度,就是机关事业单位要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其员工建立职业年金。这样,在社保养老金待遇替代率为60%左右的基础上,能够再提供20%左右的替代率,从而基本达到原有的退休待遇水平。而且,国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改革时,对于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将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对于所谓的“中人”,由于过去没有“职业年金”的积累,如果将来待遇仍有不足部分,相信也会有相关的措施实现平稳衔接。④可以预见,今后职业年金积累的规模也会超过企业年金,因为筹资水平比较高。同时,随着职业年金的迅速发展也会对企业年金的发展产生倒逼的态势,刺激企业年金迅速发展。

nlc202309030648

(二)政策利好“破冰”。

首先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基金流转变的灵活了。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还能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一个新的实质性的利好,亦即过去在机关事业单位如果不是干到退休,中间跳槽之后潜在的养老收益就可能丢失。实行职业年金制度之后,可以与企业年金制度转移接续,更便利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⑤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企业的负担能力问题,据估算,我国企业社会保险总费率超过40%,这对很多企业是很大的成本支出,不少企业想再参加“企业年金”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企业的意识问题,没有认识到“企业年金”对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政策优惠仍显不足的情况下,即使有能力建立也欠缺积极性。

显然,只有企业年金的极大发展,我国不同养老保险类别在待遇上才可能实质性“并轨”。而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推进,企业和社会都会更加关注企业年金的发展完善,相关的推动措施也将可能越来越多。

四、企业年金业职业年金发展几点建议

目前,影响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养老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企业年金的非强制性、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有待进一步的拓宽以及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双轨制”等。

(一)加大企业年金的宣传力度。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普遍性的职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如何加快发展作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从制度设计上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是“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企业人员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两者实现了衔接和并轨。但在实际待遇上,现在企业人员参加“企业年金”却仍然是凤毛麟角。前两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仅5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人数仅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的6%。因此应该转变公众的养老观念,养老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个人和企业都应该在其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享有“职业年金”,但提高个人对未来养老准备的意识仍然很有必要。与基本养老金可以领取到终老不同,“职业年金”将来在计发时,如果选择按月领取,领取到相应的计发月数(比如60岁退休可以领取139个月)后,将“发完为止”。当然,参保人也可在退休时一次性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这可能更有利于其长期的保障。

(二)健全职业年年金及企业年金监管、投资的相关法规政策。

随着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逐步做实,积累的养老金规模将会越来越大,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对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法律层面对企业年金做到规范发展,肃清基金投资中的道德风险,保持企业年金的增值,才能让员工、企业放心将钱投入其中。

香港为加强对强积金的监管,成立了专门的“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以有效对强积金进行统筹管理,香港强积金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市场规范,实践证明是很成功的监管模式。我国大陆的养老金规模远远大于香港强积金的规模,为加强对养老金的监管,是否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成立“养老金监管局”,实现政府职能与业务监管职能的分离,政府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养老金监管局”负责养老金的监督、统筹管理,既分工明确,又协同配合,共同建立和发展公平、规范的养老保障制度。

(三)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为促进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企业年金 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通知》规定,对单位和个人不超过规定标准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缴费,准予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对个人从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基金取得的投资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实际领取的企业年金取得的投资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实际领取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通过部分国家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成功实例,建议在企业年金运行中,适当提高企业缴费的税优幅度,并对个人缴费部分采取延迟纳税的方式。同时企业作为年金计划的主办方,只有针对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措施,才能提高企业创办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借鉴职业年金退休的模式,半强制推行企业年金的发展。

我国企业年金从建立之初提倡的就是自愿原则,但是从企业年金发展的十余年情况来看,完全自愿原则对发我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即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产业的作用有限,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国际经验说明企业年金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平的、规范的养老制度,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引进该制度。可以先变“自愿性”为“半强制性”,所谓“半强制性”就是要求国企及其他已经盈利的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年金,先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还没有盈利的企业可选择性建立。待条件成熟时,要求所有单位都必须建立,实现“强制性”。只有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实现了广覆盖,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只有企业年金真正实现了广覆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否则企业年金就会成为高收入者的专属产品。

注释:

①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e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The 2004 Revision[M].United Nations,2004.53.

②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M].NewYork,2007.5

③董登新,邓先凤.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机遇与对策——机遇税收优惠政策和养老金并轨改革,财会月刊,2015(17)

④[EB/OL].http://www.cnpension.net/index_lm/2015-04-12/1467572.html

⑤[EB/OL].http://www.cnpension.net/index_lm/2015-05-19/1468381.html

参考文献:

[1]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e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The 2004 Revision[M].United Nations,2004.53.

[2]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M].New York,2007.5

[3]董登新,邓先凤.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机遇与对策——机遇税收优惠政策和养老金并轨改革,财会月刊,2015(17)

[4][EB/OL].http://www.cnpension.net/index_lm/2015-04-12/1467572.html

[5][EB/OL].http://www.cnpension.net/index_lm/2015-05-19/1468381.html

作者简介:郭斌(1991-),男,汉族,江苏太仓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企业年金发展对策 篇4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计划的内部制约因素

自2004年《企业年金管理试行办法》颁布以来, 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但企业年金参与者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行业, 中小企业的企业年金发展很落后。到2006年, 全国只有约50家中小企业向劳保部门备案年金计划, 年金规模不到1亿元。中小企业年金发展的滞后除了外部因素有关以外, 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中小企业职工对企业年金的认知度不高。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都有限, 其接受外界信息能力较弱, 职工的文化素质偏低, 受“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很多职工无从知晓企业年金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其养老金替代率并改善其退休生活的好处, 因此在部分中小企业, 年金方案屡次得不到职工代表大会的通过。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微利时代, 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不好, 拥有的资源有限, 建立企业年金积累的基金规模必然是有限的。即便参与企业年金计划, 也必须继续缴纳占职工工资总额40%左右的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费用。因此, 建立企业年金会增加企业的长期成本支出, 加剧其资金短缺。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稳定性不强。大部分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 其特点就是劳动力流动较快, 用工季节性强, 劳动关系不稳定, 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根据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 我国民企的平均生命只有2.9年。没有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 企业年金的长期激励功能也无从体现。

中小企业工会组织建设落后, 内部表决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非国有经济, 工会组织很不完善, 缺少建立企业年金所必需的内部表决制度。职工没有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 以增强其与企业的谈判力量, 从而导致企业年金计划迟迟不能建立。即便企业建立了年金计划, 但个体的分散性不利于职工维护自身权益。

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的缺失和信用危机。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在压低职工工资的同时, 处处逃避社会责任, 是不可能积极为职工提供年金福利的。而且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苛刻、加班过多、随意解雇等现象, 从而导致了内部的信用危机, 职工难以与企业建立起“心理契约”。而过高的离职率又带来企业年金管理手续的转移和接续问题, 所以职工和企业都宁愿采取现金报酬的方式, 而不愿意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二、加速发展中小企业年金计划的对策

从长期来看, 广大中小企业将是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主体, 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年金的发展, 笔者针对以上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对企业年金的宣传和对职工的教育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广大中小企业和职工中, 大力宣传年金计划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 让中小企业了解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年金的需求性, 促使中小企业及其职工树立正确的福利制度观念和投资理念, 引导职工在未来生活保障与眼前现金收入之间做出合理抉择。

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联合企业年金计划

联合企业年金计划指的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较为密集的地区, 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举办企业年金计划。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它将原本应由多个企业分散承担的受托人义务由一个专设机构即企业年金联合理事会全权负责, 这样就省去了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等步骤, 大大加快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速度, 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而且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受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 对企业年金的需求比较一致, 从而有助于受托人据此准确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联合企业年金计划。

第二, 在此运作模式下, 各企业在托管人处都设有相互独立的托管账户, 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为其建立相互独立的账务体系进行清算、核算和估值, 企业所选择的账户管理人也为其单独建立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因此, 其中任何一个企业的“生老病死”都不会影响整个联合企业年金计划的正常运营, 从而避免了因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而给企业年金计划造成的致命打击。

第三, 联合企业年金计划积累的年金规模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 摊薄年金计划的各种成本费用, 并大大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谈判地位。另外, 投资管理人对投资工具的选择上也将更灵活, 基金投资范围将更广阔, 从而有利于降低基金风险, 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3. 加速产业转型, 提高盈利能力

中小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进行高附加值生产, 实现产业转型, 并在内部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将企业利润在企业和职工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增强职工的当前消费能力, 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 从而达到稳定劳动关系、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从长远来看, 此举必将促进企业年金更快更好的发展。

4.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完善内部表决机制

工会能够有效地反映和争取职工利益, 是实现企业年金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在中小企业内部应建立并完善企业主与职工的协商机制, 以及与工会组织的谈判机制, 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中小企业主进行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 以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在发挥工会作用的过程中, 应逐步提高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 尤其在制订企业年金方案时, 工会应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 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形式做出决定。

5. 有效运用内外监管手段,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一方面, 中小企业在内部应建立严格、透明的账户信息披露制度。中小企业在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后, 应定期向职工打印、发放账单, 详细说明账户情况, 从而有助于职工监控年金积累过程, 了解其从年金计划的获益状况, 并进行财务规划。另一方面,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 督促其建立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 定期通报和公布各企业的年金相关信息, 并组织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深入现场, 开展定期、非定期的检查工作, 并提供改进建议, 以促进企业年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6. 组建联合企业年金受托人委员会, 确保年金安全

借鉴美国的经验, 在联合企业年金计划中可以建立一个由中小企业主和职工代表组成的联合企业年金受托人委员会, 由它作为中小企业的代表与各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谈判, 并就年金缴费率、基金管理、待遇领取等相关事宜进行协商。受托人委员会还应加强对各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督,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审核, 如经审查发现基金管理机构运营不合法, 可以立即予以撤换, 并通知有关监管部门对违法机构进行处罚。为了防止基金管理机构与受托人委员会内外勾结, 合谋侵害中小企业的利益, 受托人委员会应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 规定委员应以职工代表或中立人士为主, 并详细说明其内部各岗位的职责、义务和报告关系, 确保中小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信息, 以便发挥中小企业的监督作用。

三、结论

企业年金已经成为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加速产业转型, 提高盈利能力,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完善内部表决机制, 关键是参与联合企业年金计划, 组建联合企业年金受托人委员会, 有效运用内外监管手段, 尽快解决各种内部制约因素, 以推动中小企业年金计划的快速发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企业年金发展迟缓, 中小企业年金计划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提出加强对企业年金的宣传教育, 建立联合企业年金计划, 加速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有效运用各种内外监管手段, 并组建联合企业年金受托人委员会等对策。

关键词:企业年金,中小企业,受托人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冯堂平: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探究[J].北方经济, 2007, 09

[2]薛虎蒲晓红:促进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策略分析[J].经济纵横, 2007, 09

[3]邵腾伟:中小企业年金发展的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7, 04

[4]刘军丽:发展中小企业年金计划.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N].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8, 06 (22) :3

[5]何伟汤剑:联合企业年金计划——中小企业的“HR法宝”[J].湖北社会科学经济论坛, 2006, 10

[6]李春玲:工会在美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 12 (21) :6

[7]Agnieszka Chlon.Overview of Pension Fund Governance in OECD Countrie[sR].In Contractual Savings Conference:Supervisory Issues in Life Insurance and Private Pensions, 29April-2May2002.Washington, D.C.April30

企业年金是什么_什么是职业年金 篇5

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实现了长短期激励制度的结合,可以成为企业鼓励竞争、奖励忠诚和贡献的手段,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作为企业的一种福利安排,可以起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作用;企业可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减轻流动资金压力。

对个人而言,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规避部分个人所得税;二是可以对长期看好企业进行中长期投资,获得稳定受益;三是比普通股权或债权投资更具有安全保障,即使企业破产,企业年金计划也不会被列入清算范围;四是收益更高,把大家的钱聚成年金去投资运营,比个人单独存入银行的储蓄存款利息要高得多。

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与创新思考 篇6

【关键词】 企业年金 激励机制 制度创新

要发展好我国的企业年金必须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处理好保障基金安全与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宏观调控企业年金运行与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我国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的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制度更加灵活、安全更加可靠、收益更加明显、监督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的企业年金激励机制。

1. 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年金发展

国家考虑到企业对年金支付承受能力的问题,仅规定了企业年金占工资的大致限度,低于4%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所以大多数企业的企业年金份额是控制在4%之内。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手段来激励企业和职工实施企业年金制度,使得企业年金制度对企业和职工有较大的吸引力。目前,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出台,我国有29个地区分别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优惠比例在4%—12.5%之间不等,大部分省市优惠比率多在4%—5%,而且税收优惠仅限于基金征收阶段,在基金运营和支付阶段还需纳税。美国企业年金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在缴费和投资阶段免税,在年金给付阶段才征税;美国企业税前列支的比例达到15%。这种允许企业和职工将企业年金缴费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同时对年金投资收益予以免税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和员工参与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年金的普及和推广。

2. 进一步拓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渠道,确保企业年金保值增值

企业年金制度从首次建立个人帐户,到员工享受退休待遇期间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差,如果这些资产得不到良好的运营,将会形成巨大的闲置、浪费。政府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为企业年金基金运营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元化投资渠道。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还多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等。这种投资组合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需求。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以“金融治理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为主题的2012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养老基金的储备总量不能只靠缴费,而是要靠投资滚动利用复利的原则获得增值。有资料显示:美国市场养老金积累近40%—45%靠投资收益。要深化企业年金基金利用专业化的市场改革,放宽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于企业债劵、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如:电力、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所具备的低风险性、长期收益性可以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的收益率,最终实现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目的。

3. 加强对企业年金既得受益权政策指导,避免出现极端倾向

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归属权益设计过于开放,没有明确企业年金受益人的既得受益权取得的时限,因此企业在制定既得受益权时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特别是主要领导的主观意向,往往会出现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两种极端倾向。有的企业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把既得受益权进度制定得过于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甚至限制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有的企业为了留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或者是为建立更好的福利制度,对既得受益权设计过于宽松,职工很快就拥有了100%的既得受益权,这种做法也利于激励员工,反而会成为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这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合理配置。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政府也不能干预企业对既得受益权进度的设置。建议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归属权益设计给予政策指导,综合考虑企业和员工双方利益,合理确定企业年金既得受益权的年限。

4. 建立企业年金提前支付机制,吸引更多职工加入企业年金制度

我国很有必要引入特殊条件下的提前支付规则,以体现对企业年金制度参加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也作为吸引职工加入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因素,提高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国家政策允许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开展企业年金的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如:开办企业年金质押贷款业务,以帮助员工缓解需要资金时的燃眉之急。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保障法》、《税收法》关于年金计划货款的政策,如:⑴所有参与者都有平等货款机会,货款额度设有最低标准(不高于1000美元)。⑵向高薪职员贷款数额不能高于其他雇员。⑶每项贷款必须有合理的利率。⑷贷款必须要有足够的抵押。⑸贷款数额不能超过5万美元或退休金的50%,对因疾病或事故等原因导致家庭出现“经济困难”者,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认定并经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审核,参加企业年金制度的职工可以部分提前支取企业年金积累的本金及收益。

5. 建立个人投资企业年金的理财机制,满足对企业年金的个性化需求

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重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如果职工在变换工作单位时个人账户资金无法转移的,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但职工本人也无法继续缴纳企业年金费用。但部分企业员工对企业年金的稳定投资回报和较低的管理费用感到满意和放心,会对企业年金在离职期间产生个人缴费需求,愿意将其作为投资理财产品,希望能继续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继续缴费。建议对于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开放多渠道的缴费方式,满足员工在个人缴费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6. 加强对企业年金的监管机制建设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年金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务必建立起高效规范的监管机制与之对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当将目前较为分散的监管模式,改变为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建立独立、统一、高效的企业年金监管机构——企业年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监管机构和相应专家组成,由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年金领域的政策法规,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行为,同时对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可以有效避免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并切断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之间的联系,切实提高对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監管效率。

企业年金发展对策 篇7

一、OECD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概述

OECD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比较复杂, 既包括由国家或政府提供的公共养老金, 也包括由雇主发起建立的职业养老金, 还包括与雇佣关系无关的个人养老金计划。公共养老金一般由政府强制实施、统一管理, 在多数情况下, 政府要对公共养老金的运营承担兜底责任。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计划都属于私营养老金, 一般由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政府对私营养老金不承担直接责任, 主要通过外部监管、提供优惠政策来规范其发展。

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 为保障公共养老金的财政可持续性, 近年来部分OECD成员国削减了养老保险待遇。OECD报告 (2013) 统计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净替代率, 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例, 替代率高于50%的仅有10个国家, 另外16个成员国的替代率在30%~50%之间, 还有8个成员国的替代率低于30%。也就是说, 在大部分OECD成员国, 公共养老金体系并没有表现出非常高的保障水平, 这意味着其需要建立私营养老金计划来对公共养老金制度进行补充。OECD报告显示, 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而言, 尽管34个成员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平均替代率仅为41%左右, 但加上强制性私营养老金之后, 替代率达到54%;若再将自愿性的私营养老金计划包含进来, 总替代率进一步上升到68%。可见私营养老金已经成为OECD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证劳动者退休收入的充足性、维持其老年生活标准有着重要意义。

二、OECD国家私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措施

OECD的实践表明, 建立强制性私营养老金计划能够快速扩大制度的覆盖面;对于自愿性计划, 政府则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来吸引雇主、雇员参保。

缺乏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认识是阻碍劳动者参保的原因之一, 因此很多OECD成员国十分重视对雇员的金融教育。英国在2006年开展了一项活动来帮助自雇者了解当前的养老金体系, 并促使他们加入正式的私营养老金计划。美国鼓励DC型计划的发起人、管理者对雇员提供金融教育, 并就其个人账户资产给予投资咨询服务。金融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参保意识, 并帮助其对养老规划作出明智的决策。

给予财税激励是促进私营养老金发展的常用手段。绝大多数OECD成员国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雇主缴费,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税前列支, 免征企业所得税, 发达国家规定的税前列支比例一般为15%左右。对于个人所得税, 大部分成员国采取了EET模式, 即在缴费和投资环节免税, 仅在支付阶段对养老金征税。此外, 捷克、德国、墨西哥和新西兰还执行了国家补贴政策。例如德国在2001年启动Riester养老金计划, 规定政府应为参保者提供补贴。调查结果表明, Riester计划显著提高了低收入者的参保率, 对于收入最低的10%的家户, Riester计划的覆盖率达到13.6%, 其他养老金计划则仅为4.5%。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国家补贴的吸引, 低收入者只需要达到60欧元的最低年缴费额就可获得全额政府补贴。

近年来, 自动注册在新西兰、意大利、美国、英国、智利等国得到推广, 该制度将雇员自动注册进入养老金计划, 同时赋予个人退出的权利。新西兰是首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自动注册的OECD成员国, 其于2007年7月推行Kiwi Saver计划, 并要求雇主实施自动注册制度。研究发现, 自动注册有利于促进雇员参保, 截至2010年底, 36.6%的参保者是因为自动注册而加入Kiwi Saver计划的。

其他措施包括:第一, 引入针对“提前取款”的规定。一般来讲, 参保者只能在退休后享受养老金待遇, 不过当满足特定条件时, 部分国家同意参保者提前支取养老金。美国的401 (k) 计划、新西兰的Kiwi Saver计划都允许雇员在遭遇重大经济困难时提前取款, 从而帮助参保者更好地应对生命周期中的重大风险和经济困境。第二, 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私营养老金。例如加拿大、美国致力于为中小企业简化制度框架, 英国则努力降低养老金计划的管理成本。第三, 加强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 这在2008金融危机后显得格外重要。典型手段包括坚持分散化投资、引入生命周期投资策略、建立最低收益担保机制等。

三、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 企业年金的角色与OECD成员国的私营养老金类似, 但起步要晚得多。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探索企业年金的运营模式, 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初步确立了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其后为了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特别是在税收优惠、投资监管、推广集合年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

2009年6月,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将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比例从试点时期的4%提高到5%。2013年12月, 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模式进行了调整, 将纳税义务从原来的缴费环节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这种EET模式的实施, 不仅可以使参保者延期纳税, 还有可能降低其税负。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力度的加大, 无疑将减轻劳资双方的负担, 促进年金计划的推广。

为了进一步做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于2011年2月发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相比, 新文件拓宽了投资渠道, 调整了投资比例。在投资范围上,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增加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养老金产品等投资工具, 同时将旧办法中的“短期债券回购”调整为“债券回购”, 将“投资性保险产品”明确为“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就投资比例而言,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将流动性资产的比例由不低于20%降为不低于5%, 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由不高于50%上调为不高于95%, 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仍为不高于30%, 但取消了旧办法中股票投资20%的上限。2013年3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又下发了《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该通知新增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等投资产品, 同时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放大至不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135%。随着投资范围的不断扩大, 对投资比例限制的逐渐放松, 无疑将优化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配置, 更好地控制投资风险, 提高投资收益。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历来不高,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正式肯定了集合计划的合法地位。随后,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1年5月出台了《关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集合计划的运营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所谓集合计划, 是指同一受托人将多个委托人交付的企业年金基金, 集中进行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计划具有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等优势, 对人员较少、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

在政府的引导下,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05—2012年间,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从680亿元提高到4821亿元, 增长了约6.1倍;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从2.4万户发展到5.47万户, 增长了约1.3倍;参保职工从924万人上升为1847万人, 基本翻了一番。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不足。2012年底, 企业年金基金占GDP的比重仅为0.9%, 基金规模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并不匹配;参保职工占当年就业人口比重仅为2.4%, 企业年金尚不具备普惠性特征;由于大部分年金计划的建立时间不长, 能提供的保障水平有限。可见要使企业年金真正发挥第二支柱的补充作用,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 在深化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同时, 应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在借鉴OECD成员国经验的基础上,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建立企业年金国民教育机制。即广泛开展关于企业年金的宣传、教育、培训, 从而深化劳资双方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使雇主、雇员明确企业年金是一项延期支付的福利待遇, 具有留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加职工退休收入等功能。二是进一步完善财税激励制度。目前我国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缴费额度仅为“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 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标准。建议适当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比例,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此外, 政府可以考虑对参保者提供补贴, 国际实践证明, 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年金计划对低收入者的覆盖率。三是设计“提前取款”条款。根据我国现行政策, 只有当雇员退休、出境定居、死亡时才能发放企业年金待遇。建议引入关于“经济困难”的提款规定, 允许雇员在面临大额医疗、教育、购房支出时, 提前支取养老金, 以增强年金计划的灵活性。四是试行自动注册制度。先将雇员默认加入企业年金计划, 对于不想参保的员工, 允许其在规定的时间内退出, 以解决劳动者的“拖延症”。

摘要:作为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 企业年金由于起步较晚, 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我国相比, OECD国家在完善多元化养老保险制度、推动私营养老金发展等方面已经先行一步, 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本文对OECD成员国私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 试图从中得到启示, 从而提炼出加快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企业年金,OECD

参考文献

[1]OECD (2013) , Pensions at a Glance 2013:OECD and G20 indicators[M].OECD Publishing, Paris, 2013.

[2]OECD (2012) , OECD Pensions Outlook 2012[M].OECD Publishing, Paris, 2012.

企业年金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8

企业年金, 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是指企业及其雇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雇员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目前,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企业年金发展相对滞后、不完善, 社会公众对企业年金的关注度还不够, 一些政策、法规的缺位阻滞了企业和职工积极发展和参与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建议。

二、我国企业年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不平衡, 覆盖率低

近几年, 我国企业年金出现了发展的势头, 享受这项待遇的职工人数不断增加,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参保人数达到1179万人, 但只占企业职工7840万人的15%, 覆盖面偏低。积累基金2533亿元, 其中最近4年时间新增了1853亿元, 2005年以来的投资收益率达14.26%。企业年金不仅规模比较小, 地区、行业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行业发展快于地方, 东部快于中西部, 国有企业快于其它所有制企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比较高的替代率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支付风险。当前我国养老金占个人资产总额比例大概在1%左右, 而欧美发达国家该比例则为40%左右, 即使是亚洲其他国家也比我国比例要高很多。从这个角度说, 企业年金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这需要相关的立法以及监管的同步跟进。

(二)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于1991年首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企业年金”, 并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已经开始试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与《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使得企业年金的运行和监管有了基本的依据。但是, 这两个试行办法还只是框架性的规定, 对于有关配套的税收政策、投资管理政策以及监管机构的分工等, 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 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规范性的操作意义。这需要劳动保障立法机构从企业年金的筹资、管理经办机构的资格认定、投资的范围以及年金的保险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法律上的细化和规范。

(三) 监管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企业年金涉及很多的当事人, 成立和运作的形式又非常多样, 随着规模的扩大, 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都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些都对加强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当前企业年金的监管事实上涉及劳动保障、证券、保险、银行等多个监管部门, 涉及政策制定、宏观调控、运营监管等各个方面, 但监管者各自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 这很难避免政出多门, 权利重叠并相互掣肘的低效率。除了他律, 发达国家还注重发挥企业年金参与者的自律监管, 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国的企业年金业务管理主要由各类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承担, 且只接受来自政府监管机构的单一监管, 在取得相应资格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专业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中介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公司等机构, 如何共同参与, 发挥监督作用, 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运行机制。

(四) 企业年金计划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 未明确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形式。企业年金按给付方式不同, 分为规定缴费制计划和规定受益制计划两种。由于这两种形式的企业年金在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上不同, 在企业年金费用、年金资产与负债的会计处理上也存在差异。其次, 企业年金计划在操作上缺乏统一性。企业年金的列支渠道不统一以及企业年金提取比例不统一, 在列支渠道上有从成本费用中列支的, 也有在应付福利费中列支的。

(五) 造成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滞后的其它原因

一是缺乏推动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企业年金的相关制度政策, 包括提取年度工资总额5%的优惠政策, 但缺少全国性推动实施企业年金配套的相关制度, 对具备实施企业年金的企业缺乏有效推动和促进。

二是企业缺乏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的动力。对于企业和企业员工来说, 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无疑会增加他们现阶段的支出。尤其是在未来不能得到现金回报的企业, 如果看不到企业年金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是不会主动增加企业年金的相关支出的。

三是企业年金增值保值难度较大。企业年金的非强制化的特性使得只有加大企业年金自身的吸引力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和员工参与进来。由此就要求企业年金具有高的回报率。但是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被严格限制, 长期以来只能依靠投资国债等低回报率高安全性的方式进行增值保值, 且以保值为主, 增值速度缓慢。

四是多种运行模式共存。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行存在着运行主体地位不同的三种模式。且各个主体的所属主管机构不同, 运营方式也不尽相同, 要纳入统一的管理轨道难度较大。而目前令出多门的状况, 也使得企业年金难以用统一的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管理, 导致了企业年金在管理上漏洞较多。在企业年金的建立、管理和使用等方面都缺乏规范的管理方法, 无疑加大了企业年金管理的风险程度。

三、完善企业年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 理顺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 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越高, 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就会相对偏低, 相反, 如果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偏低, 则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就会相对较高。目前发达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基本可保持在40%~50%, 而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相对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企业年金的建立与发展。在企业有限的能力范围内, 过高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会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无法减轻, 这必然压缩对企业年金的投入。并且在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不降低的情况下, 企业也缺乏发展企业年金的动力和压力。因此必须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 为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留下空间。

(二) 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实行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 就是要通过向雇主和雇员提供比其他形式的报酬或投资更优惠的税收待遇, 以鼓励他们通过补充养老保险来为退休后的生活进行储蓄。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所作的努力还很不够, 因此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延迟征税政策, 即对企业年金供款和投资收益予以免税, 仅在给付环节对超过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征税, 以提高企业和个人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另外, 在对企业年金给予税收优惠的同时, 也要大力加强监管力度, 对其设计和运作施加一定限制, 以避免企业滥用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其他不良目的。

(三) 加强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实现双赢

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制度决定了对其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作为负债资金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甚高, 由于其刚性支出的特点, 又使得企业年金的投资营运对收益性和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为企业年金的基金营运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增加投资收益, 降低投资风险;同时, 也要利用大量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的契机, 实现资本市场自身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 使其运作与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从而使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四)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年金的发展和完善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做保证。目前我国出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 也只是对我国发展企业年金的实践提供探索性的思路。因此政府需要颁布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年金的性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资金来源、基金运营方式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证, 也为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 使监督和管理能够有法可依。

(五) 企业年金制度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

企业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时, 往往只考虑当前的经济效益和支付能力, 通常采取固定统一的缴费标准, 缺乏弹性, 忽视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年金的缴费比重大小, 主要取决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企业年金的交费额应随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上下浮动, 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制定企业年金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万炎

摘要: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探索财务管理与理财环境影响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一、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受理财环境制约的, 研究理财环境各因素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是为了分析财务管理的发展规律, 寻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有宏观方面也有微观方面的, 各种因素纵横交错、互为条件、相互制约。

(一) 宏观社会环境因素

目标时, 应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要注重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目标、工资收入分配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 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六) 避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企业年金作为企业福利的组成部分, 大多数企业采取按工龄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 只考虑工作年限, 不重视职工个人贡献的大小,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因此, 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必须根据员工的贡献, 设计具有差异性的企业年金计划, 建立差异化企业年金制, 打破传统的薪酬福利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把职工企业年金的保障制度与员工的贡献大小、服务年限长短挂钩, 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最大潜力, 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设计企业年金计划时还可以兼顾考虑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的问题, 用企业年金作为调剂。

当今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 单纯依靠高薪已经无法确保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如何为员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福利计划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中至为重

宏观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等。地方政府各种优化环境, 表现为地方政府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出台, 经济结构中的市场化成分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 融资“不以企业性质论长短, 一视同仁”, 为中小企业调节资金余缺, 进行资本投资提供便利。税法和公司法等法规不以所有制性质实行差别待遇, 为中小企业市场公平竞争、规范管理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负面作用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对私营经济, 仍然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 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在掌握政策中对中小企业“宁左勿右”, “宁紧勿松”, 公共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差别待遇仍然存在, 金融业的信用贷款仍不

要的一个环节。企业年金项目作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享受政府的延迟纳税或税前支付的优惠政策, 同时又可以增加企业薪酬福利方案的吸引力, 更好的解决员工退休生活保障的问题, 减少人才流失, 稳定员工队伍, 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青睐。

总之, 建立企业年金运行制度发展企业年金, 对于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减轻政府负担, 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保证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企业年金发展对策 篇9

企业年金即以前所称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指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 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职工在退休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 (通常按月发放) 领取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它是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 由国家宏观指导, 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国务院在2000年底颁布的 (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 中, 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企业年金计划又称企业年金方案, 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关于企业年金的筹集、管理、支付等的一项协议。

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 按协议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金额的企业年金给职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根据企业年金给付方式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确定缴费制计划和确定受益制计划。确定缴费制计划是指企业按照年金计划的约定, 每年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年金, 职工退休时所能领取的退休金取决于提存的金额及其所产生的投资收益, 企业并不保证职工退休时企业年金的给付金额。确定受益制计划是指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一次或分期支付一个确定金额的企业年金, 只要职工退休时企业有能力履行支付义务, 企业是否按时提取年金以及提取多少年金都由企业自行决定。

1 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制度实行的是完全积累制, 企业为每位符合条件的在职职工建立一个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内容包括:企业为个人提供的企业年金金额;个人缴纳的企业年金;存款利息;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的增值部分。企业年金的企业出资部分, 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转入企业年金运营机构或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指定的银行缴纳, 并设立“企业年金专户”, 并做到专款专用。一般来说, 企业是企业年金的主要缴纳者, 它与职工共同负责个人账户企业年金的资金积累。

从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方面来看,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目前实行的是确定缴费制计划, 即企业根据方案每期投入一个确定的金额到职工个人账户, 该方案可能考虑年龄、员工服务时间和报酬水平等因素。该计划只确定企业的提拨数, 企业职工退休后能够领取多少养老金, 完全取决于企业的规定和其个人账户资金的多少, 确定缴费制计划下的企业年金会计处理相对简单。比如:基金由企业自行管理的情况下, 在会计期末, 按照企业年金计划确定的比例, 计算当期应提存的企业年金, 按照职工的性质, 分别借记“生产成本一企业年金”、“管理费用一企业年金”、“营业费用一企业年金”的科目, 按照当期应提存金额贷记“其他应付欺一应付企业年金”科目;实际向职工支付企业年金收益时, 借记“其他应付款一应付企业年金”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基金由受托机构管理, 则会计期末缴存企业年金时, 根据职工的性质, 分别借记“生产成本一企业年金”、“管理费用一企业年金”、“营业费用一企业年金”等科目, 按照当期缴存金额,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但在会计实务中, 对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比较混乱,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许多企业在企业年金

的会计处理上依然遵循收付实现制, 把企业年金视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等。如有些企业为职工购买几亿金额的团体年金险, 在购买时一次性全额计入“管理费用”, 从而将企业年金成本掩盖在“管理费用”项目中, 在会计报表中又未要求对这一事项进行披露, 这显然违背了权贵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造成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其理论根源在于对企业年金性质的认识还模糊不清, 我国对企业年金性质的认识已从“社会福利观”转向“劳动报酬观”, 即企业年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是“递延工资”的代名词。所以, 企业的年金成本应在相关的权利义务发生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 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用, 应充分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1.2 企业年金的会计规范不健全我国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本身;二是企业年金基金。目前已颁布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主要规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在内的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会计核算。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一企业年金基金》, 主要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报表列报, 第一次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

该准则针对的对象并不是作为企业年金委托人的企业, 而是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 而将企业在缴费环节的核算, 即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 纳入职工薪酬的范围,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一职工薪酬》中加以规范。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缺乏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指导, 导致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 因此, 播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的会计规范。

1.3 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形式不明确企业年金计划按给付方式不同, 分为确定缴费制计划和确定受益制计划两种。

这两种不同企业年金计划在条款的具体内容和企业年金费用、年金资产与负债的会计处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应明确规定企业应采用哪种形式, 从而进一步规范在会计上的不同处理方法。

2 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及会计核算的建议

2.1 大力发展我国企业年金计划, 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企业举办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动力之一。

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仅在企业缴费环节有一些规定。如财政部规定, 辽宁等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地区的企业, 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作为劳动保险费列入成本费用;非试点地区的企业, 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而在个人供款、投资收益和个人领取企业年金环节都没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在税收政策上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不利于调动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调动个人向企业年金计划供款的积极性。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制度“瓶颈”。

2.2 确定缴费制计划与确定受益制计划需协调发展确定缴费

型计划与确定受益型计划各有优缺点, 两种计划协调发展, 有利于取长补短。从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看, 企业年金一律实施确定受益制计划的条件还不成熟, 如企业年金费用的构成模糊, 同时还缺少素质优良的精算师队伍, 同国际惯例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采用确定缴费制计划应成为我国目前企业年金计划的主选方式。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更多地考虑到企业年金的收益性, 企业年金计划应逐步转向确定受益制计划模式。

2.3 加强企业年金会计理论研究, 构建企业年金会计体系我国的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一企业年金基金》于2007年正式实施, 目前缺乏对企业主体的年金会计规范, 所以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借鉴国外有关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架构, 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逐步构建企业年金会计体系, 规范企业年金会计的核算。

2.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壮大精算师、资产评估师队伍随着我

浅议企业年金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1. 监管理念不清晰

从世界范围来看, 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严格限量性监管模式和审慎性监管模式。而我国2004年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规定从第四十四条到第五十一条都体现出了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模式是严格限量的监管模式, 这种模式也体现出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监管理念是强调规制性。过分的强调规制性就会使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人, 账户管理人, 托管人, 尤其是投资管理人工作的开展自主性不强, 不能激发它们的积极主动性。

2. 税收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学术研究, 我国大多数学者都集中在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力度及其进一步深化方面。相对来说, 对于配套的税收监管方面的问题研究较少。在目前的法律文件中, 体现到企业年金税收监管方面的几乎没有。税收监管不到位可能产生一些偷税、漏税、避税的风险, 这不利于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不利于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可能会扭曲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 造成税收收入的减少进而减少财政收入,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3. 信息披露机制存在缺陷

在企业年金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从企业年金方案的制定到企业年金基金的缴纳、托管、积累、投资运营以及最终养老金支付等环节中都存在着多方面的关系, 其中也包含一些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第九章对于信息披露的规定过于简单, 主要体现在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向相关监管部门以报告的形式向其传递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 存在很多的信息不对称, 如企业与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企业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者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由于信息不对称, 必然会带来道德风险, 各机构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幕后交易的行为, 如2006年上海社保案中被挪用的社保基金绝大部分都是企业年金基金。

二、国外企业年金监管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1. 英美国家企业年金监管理念的借鉴

1994年美国确定了风险监管的主导模式, 此后,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根据本国情况将风险监管的观念融入企业年金市场中。2005年10月国际养老金监督官协会 (IOPS) 出台了《IOPS私人养老金监管十项原则》, 明确提出养老金监管力求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鼓励使用可以最大化监管结果价值的监管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下,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纷纷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引入风险监管, 这种风险监管的理念能够提高监管的效率,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的成本。

2. 国外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借鉴

从美国、英国、智利等国企业年金的运行来看,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世界各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的养老基金都有信息披露义务, 不仅进行每年定期公布财务报表, 还采用每日估值的方式。在智利,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局要求基金投资管理人提供比较规范详细的信息披露内容, 建立每日汇报制度。同时, 基金管理公司还必须每个月向企业年金计划参与者的最终受益者提供比较详细的个人账户的投资运营收益情况。

三、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对策

1. 转变监管理念

我国现在的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模式可以定性为严格限量监管模式即根据严格限量原则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监管。这种模式体现出监管理念是比较强硬, 制度弹性比较小, 不太适合我国目前企业年金计划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这种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比较缓慢, 所处的环境如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等都不是很成熟, 这些情况要求我们的监管理念有所调整, 即向全方位、功能性、风险导向性的理念转变。

全方位、功能性、风险导向型的监管理念, 就是要求监管部门对企业年金制度的监管应从企业年金方案策划开始, 首先对企业年金方案设计进行规范性审核, 并依据基金管理报告分析的不同风险系数来预防性的对风险系数较高的投资产品投入更多的监管资源, 同时对于风险系数较低的投资项目也应当依据一些常规性的处理方式来减少损失。

2. 金鱼缸效应的启示

金鱼缸效应换种说法就是透明效应, 是由日本最佳电器株式会社社长北田光先生提出的。企业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 能有效防止企业领导者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短视的行为, 进而在事前就有效减少损失。同样, 企业年金制度也应该遵循金鱼缸效应。金鱼缸效应要求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应做到信息公开化, 增强企业年金监管中的透明度, 进而要求健全我国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机制, 注重事前监管。

在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中, 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如企业年金制度运行中企业或者雇员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风险是指在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之前, 代理人先于了解或者掌握到了一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 代理人有可能利用其中的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促使签订对自身有利的合同内容, 这时委托人由于信息劣势处于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位置上。另外由于委托人无法准确地衡量代理人的工作成果与其付出努力之间的关联, 没有比较科学的参照对象, 从而无法准确地衡量代理人的综合素质。因此, 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误选择代理人的机会成本, 委托人一般可能会选择报价较低的代理人, 而优秀的代理人往往由于自身成本的原因无法成为现实的代理人, 这样就造成某种劣质代理人充斥市场的现象, 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使得相对劣质的代理人更容易成为现实的代理人,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 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至关重要。受托人要向委托人提供比较详尽的合同内容信息, 并且定期向委托人提供信息报告, 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方向和范围、各种投资工具的比例等等, 让委托人全面掌握企业年金运营情况并能够发表建议。

3. 注重事前监管

一个完善健全的监管体系包括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事前监管机制处于缺失状态, 这一现状很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年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若事前能够采取有效地预防监管手段, 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管, 防患于未然, 把由于监管不利造成的失误降到最低, 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降低监管成本的结果。

第一, 成立企业年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是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员工代表和受托机构的相关人员, 也可以是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这个委员会可以自行协商制定法律范围内且不影响到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工作的监管措施, 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到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现场检查其工作内容。

第二, 建立联合会议制度。这种制度要求, 在主要监管部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倡导下, 涉及企业年金监管事务的各个部门或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到主管部门以现场会议的形式或者远程电话会议的形式报告工作的进程以及发现的问题, 共同考虑已经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 这样做将有效避免各部门和机构因沟通不利造成的损失。

摘要:近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加剧, 迫切需要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制度来缓解养老压力。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在监管理念、税收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基于此, 文章主要从转变监管理念、根据“金鱼缸效应”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增强监管的透明度、注重事前监管等方面给予对策分析。

关键词:企业年金监管,“金鱼缸效应”,监管理念

参考文献

[1]马妍妍.从“上海社保案”看中国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的完善[J].宁夏社会科学, 2008, 2 (147) :28-30

[2]姜培培.从国外企业年金监管看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建设[J].人口与经济, 2009, 增刊:155-157

[3]史友谊.国外企业年金研究[J].包钢科技, 2007, 33 (2) :74-75

[4]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5]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消迎春.美国企业年金计划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启示[J]管理世界, 2009, 01:75-76

[7]郑秉文, 齐传君.美国企业年金“三驾马车”监管体制的运行于协调[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6 (2) :123-126

[8]孙然.美英两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其启示[J].晋中学院学报, 2009, 26 (2) :75-76

企业年金发展对策 篇11

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现状

(一)企业年金制度的试行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处于逐步完善阶段

经过2000—2003年的企业年金试点实行阶段,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职能部门于2004年陆续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实行办法》,为企业年金的规划管理和全面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后,相关职能部门发布了《企业年金管理指引》、《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对于企业年金的管理、年金基金入市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外,《企业年金管理运营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试行标准》也将在近期出台,届时将形成以开户流程、运作流程、受托人规定等细则为补充的企业年金整体运作框架。

(二)企业年金的规模小,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作用在我国基本没有发生作用

根据有关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仅为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3%。参保企业16247户,企业年金积累基金总量为191.9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0.2%,人均基金额仅为3425元。截至到2003年底,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的人数为近700万,约相当于该年末11646 万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的6.01%。截止到2004年3月底,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为474亿元,加上近两年商业保险公司卖年金类的保险产品保费约为430亿元,目前企业年金总数不到1000亿元。而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年金覆盖率就达到了90%以上,丹麦几乎是100%。

(三)我国企业年金在地区、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从区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北京等东部地区;从行业上来看,主要集中在铁道、电力、民航、电信、石化、石油、金融等行业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2002年企业年金的参保人员中,行业年金参保人员为395.7万元,占70.6%,地方参保人数为164.6万元,占29.4%。行业积累基金149.3亿元,地方积累42.6亿元。据统计,到2000年电力行业积累的企业年金基金就高达58.7亿元,占全国积累的企业年金基金的31%。

(四)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行不规范,影响了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由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和保险公司经办等三部分组成,对于年金的运行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定,以致年金运行中风险规避和盈利目的难以良好实现。以社保机构经办来看,企业将年金委托给地方社保,由地方社保再委托给部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进行运作。社保经办机构以管理者和监督者双重身份出现,影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企业年金的规范发展。此外,大型企业自办年金业务,年金资产与企业资产并没有真正分开,在企业遇到重大财务变更时,难以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和职工的利益。

二、我国企业年金现状的成因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具体体现为,企业年金的建立缺乏动力机制,相关制度的保障及规范。

(一)以企业雇主为主导的企业年金的建立需要的动力机制缺位,导致企业年金难以全面实行

作为补充性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的主体为企业雇主和企业雇员。企业年金的建立无疑将增加企业雇主及雇员对于养老保障的支出,一方面将增加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将影响到企业雇员的现实生活水平。因而,只有企业盈利水平好的行业成为企业年金的实践者,我国企业年金的行业及区域特征也恰好验证这点。以北京为例,社会保险支出已达其工资支出总额的31.9%,继续提高缴费水平势必会加剧雇主的成本,影响企业竞争力,因而企业雇主方对于无强制要求的支出必然选择规避。从企业雇员一方来看目前的退休职工的工资替代率偏高,制度设计上的目标替代率是60%,但在现实中几乎都高达89—90%,甚至100%以上,雇员对于加入企业年金无积极性可言。由于企业年金的建立所需的动力机制缺位,使得企业年金实质成为某些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行业和企业的特殊收益。

(二)企业年金作为资金积累性的现代养老制度,缺乏积极的财税政策予以支撑

企业雇主对于建立企业年金缺乏积极性,一方面有着企业现实的支出压力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缺乏优惠的财税政策予以激励。企业年金制度对于应对我国渐入老龄化社会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调动企业雇主、企业雇员的积极性,建立年金基金,同时通过基金入市,使得年金基金得到不断扩展,满足企业雇员的养老需求。该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消除国家财政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压力。从这点上来说,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是一定程度上政府责任的专家,但绝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消除。当企业年金无法全面推广和建立,那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将重新依赖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和改革后的积累制,届时国家财政支出将再次面临养老保障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企业年金制度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企业雇主、企业员工、投资机构和政府,唯有各个利益相关方在企业年金中的利益得到保障,企业年金才具有生命力。

(三)企业年金发展配套制度缺位,制约了企业年金的活力,并影响了其稳健性

年金发展配套制度的缺位首先表现在年金的增值保障制度缺乏。与日本企业年金通过信托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组织管理,可投资于国债、贷款信托、动产信托、股票、不动产以及外汇证券相比,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被严格限制,无法进入资本市场,使得投资效益不佳与投资风险并存,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直接影响企业年金各利益相关方对于该制度的积极性和认可度。其次,对于多种企业年金运行模式,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制度予以规范,导致年金的管理漏洞颇多。诸如,对于企业或社保机构运营年金资产时,缺乏有效制度对于企业年金基金的建立、管理和使用予以规范,难以保证年金基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企业年金配套制度的缺位与我国现行的法规仅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了总体原则、基本框架和一些规范,在具体立法上缺乏相关规定密切相关。

三、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建议

(一)理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关系,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空间

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都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隶属于社会养老保障的第一支柱,而企业年金则扮演着第二支柱的角色。从功能上来说,两者为互补关系。然而,从两者的资金来源和组成来说,两者却存在替代关系。目前世界养老金改革的趋势是逐渐降低国际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比例,逐步提高由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企业年金的比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覆盖率和缴费都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分企业年金的职能,压缩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发展企业年金的同时,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企事业单位经济状况、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及变动趋势,调整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制度的关系,适度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将此部分支出专为发展企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这个支柱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支撑作用。

(二)实行积极财税政策,提高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企业年金对于养老保障的构建来说具有重要性,政府的介入具有必要性。换而言之,则是政府在企业年金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在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方面的税收优惠,我国目前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部分可以在成本中列支,远远低于日本等国家的可税前列支比例。从我国企业年金所设计的20%的替代率目标来看,现行4%的税前列支比例在企业单方缴费的情况下存在不足。为使企业年金得以发展,应当从立法方面规范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年金的筹资方面,以及企业年金待遇支付方面,国家对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应给予必要的减税优惠政策。除了对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也应作出相应的税收优惠权利的规定。

(三)对企业年金进行规范化经营管理,构建系统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年金的安全性

国际上,较为普遍的企业年金管理形式是独立的企业年金基金会。基金会有一个或多个地区的多个企业发起,具有独立性,与发起的企业完全分开,从而避免发起企业对年金基金的管理运作进行干预。这个多个企业联合组建的模式有助于降低年金的运行费用,实现基金的规模化运作。鉴此,从构建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单位,确保企业年金的安全性角度来看,我国急需建立上述的独立的企业年金基金会,承担管理企业年金的职责。目前由社会保险机构、企业自身管理的企业年金应该转移到所发起的企业年金基金会。通过委托投资的方式,将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委托具有基金投资经验的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对于企业年金的监管,政府应着力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贯穿企业年金的设立、运行等环节。

(四)拓展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渠道,提高企业年金的增值能力

企业年金关系到企业雇员的养老保障问题,对于投资的安全性具有较高要求,由于年金的支出具有刚性,因而企业年金的投资营运对收益性和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也具有相应要求。我国目前将企业年金投资于国债和存入银行,使得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但企业年金的增值能力不足。参照国外养老金投资运营的经验,我国年金投资渠道可从当前的债券和存入银行,拓宽为投资国债、贷款信托、动产信托、股票、不动产以及外汇证券等领域,从而提高企业年金的增殖能力,激发企业雇主和雇员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路径探讨 篇12

一、宣传培训——让社会公众了解和接受企业年金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虽已成为了社会各界谈论的热点,但对于企业、职工甚至是一些企业的高管们却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名,不知其事,加之大多数的社会公众的投资行为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不习惯或不愿主动改变原有投资模式,致使出现“上热下冷”、“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和主管部门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公司在监管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与劳动保障部门、企业合作举办了许多专题培训讲座,宣传企业年金知识,提高了部分企业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但由于企业年金人才的严重不足和培训规模所限,且均未深入到拟开展或已开展企业年金的企业与参与计划的职工之中去,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普及年金知识。

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不同,不能运用行政力量强制性地实施,它是根据国家政策自愿实施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障制度。企业年金是专业性比较强的福利项目,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比较陌生,只有让企业和职工对企业年金的相关知识与政策有所了解,才能培育起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从国外经验来看,对全民进行企业年金宣传与教育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普及教育,通过传媒、印刷材料、群体培训、个人学习材料、电话咨询服务、面对面咨询、网络工具等宣传与培训方式,让企业与职工了解企业年金计划的运作流程、自身参与该项计划时的权益,进而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新的福利项目中去。笔者认为,我们应把企业年金的宣传与培训放在第一位,甚至可以把它提到“国民教育”的高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企业为辅助”的培训与宣传框架。

二、法规建设———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年金的发展和完善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证。只有建立了健全的法规,政府的有关监管机构才能依法行事,企业年金计划的参与者以及年金管理和服务机构才能有法可循。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刚刚起步,虽颁布了一些法规,但未对企业年金的性质、资金来源、基金运营方式、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1995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了我国将建立“三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体系。200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下简称“方案”),给企业年金“正名”(正式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改称为“企业年金”)、“定性”(将企业年金界定为商业保险范畴)、“立规”(企业年金采用个人账户式管理并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给策”(对试点地区的企业开办企业年金,允许在职工工资总额的4%以内进行税前列支)。2004年5月1日,劳社部颁布实施了“两个试行办法”,对企业年金明确定性为“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并对企业年金的参保对象、运作模式、缴费方式及比例、年金领取等问题作了一些粗略的界定,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正在逐步走上正轨。2005年,劳社部又公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规则》、《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四个文件,与2004年实施的企业年金办法相配套,这标明备受关注的企业年金市场将开始全面启动。上述法规为企业年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证,规范了企业年金的具体操作行为,但仅对企业年金的实践提供探索性的思路,解决不了企业年金业务具体操作方面的诸多问题。而且,企业年金的相关细则并未出台,与之配套的相关法规也未对企业年金作出相应的规定,如《保险法》、《税法》、《信托法》、《证券法》等。企业年金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为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重点是研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第一,研究出台有利于鼓励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年金发展。对目前已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一些省市,优惠幅度应进一步放开。对符合条件而不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制定有效的制约办法。第二,制定企业年金制度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政策解释,对企业年金受益人范围的原则规定、企业年金理事会的权利和责任、个人账户的携带性等涉及企业年金的具体操作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研究一种标准化的、能够形成规模、便于中小企业参加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调动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年金的建立程序、投资方向、风险控制、收益分配、有效监管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提高立法层次,将企业年金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当然,企业年金法规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实践不断发展完善,就出现的新形势作适当必要的调整或补充,最大可能地降低我国企业年金运作的风险。

三、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年金

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唯一依据是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方案》第2项第10款之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同时,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该规定只对企业缴费阶段给予免税,没有考虑到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年金一般涉及三个环节:缴费阶段、投资阶段和领取阶段,该规定并未提及后两个阶段的税收优惠问题。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第5条第1款规定,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关于企业年金中职工个人交纳的部分是否需要纳税仍然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企业有能力、员工也愿意建立企业年金,但因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朗,或某些优惠政策已出台但未落实,或根本未出台,致使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

对企业年金实行免税或推迟征税,是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在税收优惠方面,不仅存在税收优惠制度缺位的问题,没有专门针对企业年金的优惠制度,即使有一些规定,也比较含混笼统,对具体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操作没有多大指导意义,而且在税收优惠环节上争议也很大。根据国外经验,税收优惠有EEE、EET、ETE、TEE、ETT、TET、TTE、TTT(E(Exempting)表示免税、T(Taxing)表示征税)等八种模式,其中,EEE模式最为宽松,TTT模式最为严格(如表1)。目前,世界各国企业年金税制,采用最多的是EET,即允许雇主与雇员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金交费额,并减除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但对养老金领取时需要征收个人所得税。我国呼吁建立EET模式的呼声也最大,认为该模式相对较为科学合理。另外,税收优惠幅度也是目前政府面临的又一问题,各地市(区)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建立了不同的税优率。据调查显示,优惠比例介于4%~12.5%之间,其中,大多数地市(区)采用的是4%,也有采用12.5%的,如湖北和江苏。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固然重要,也值得大家认真研究,仔细探讨,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尽快建立税收优惠法规,并将之落到实处,唤起企业、员工参加企业年金的热情,否则仍是纸上谈兵。

四、加强监管———确保企业年金制度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涉及的参与者和主管部门众多,且时空跨度相当大。就我国现行的信托运营模式来看,不仅包括企业和职工与企业年金受托人之间的信托关系,而且还有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之间的委托关系,涉及到企业、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不同行业。主管部门除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外,还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机构。而且,企业年金还涉及缴费核定和征集、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个人专户管理、投资管理、委托保管、年金领取等过程,它是一个相当漫长且繁杂的过程。因此,控制企业年金运营风险,规范操作流程、维护企业年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

在企业年金的监管上,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直接监管,二是市场化监管(如表2)。对于前者,政府不仅将承担政策制定、保费征收、基金管理、投资运作和年金发放,而且还要凭借政府信用,承担无限责任;而后者,监管机构与承办机构分离,承办人是非政府系列的法人组织,监督人由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承担。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选择向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改革,政府管理角色逐步转化为政策制定和宏观监管。就我国目前的情况,两种模式可能均行不通。在我国1995年的《通知》中已明确界定企业年金属商业保险行为,企业和个人自愿参加。如果政府干预太多,势必会扭曲我国企业年金的正常发展。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监管的模式,在我国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均不完善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混乱,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不妨采取“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政府给出政策,相关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待时机成熟时再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往往效率低,建议尽快成立专门的企业年金监管部门。

企业年金是一种能够适应员工需要的必要保障机制,也是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合适方案,是能够增进劳动者福利乃至国民福利并为劳动者提供安全稳定预期的公益选择。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不仅可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而且还对企业制度的完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健康发展,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增强,改善和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作为社会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条款复杂,涉及参与主体和行业部门众多,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计划。只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大量地宣传和培训,让我国社会公众了解和接受它,企业年金才能广泛地开展。而要确保企业年金的安全、稳健,保证企业年金基金合理运作发展,需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企业年金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和鼓励,落实和加大税收优惠幅度是我国发展企业年金的关键性激励措施。当然,我国各监管部门也应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对企业年金业务的监管,保证企业年金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翔凯,李贤彬.论开展企业年金的宣传与计划[J].保险研究,2005,(2).

[2]甄蓁.企业年金税惠难题的分析[J].保险研究,2005,(3).

[3]李宏艳,王强.企业年金信托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6,(2).

[4]杨波,赵正堂.国外企业年金监管机制的启示[J].经营与管理,2007,(1).

上一篇:自动监控技术下一篇:经济数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