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业务

2024-12-03

企业年金业务(精选12篇)

企业年金业务 篇1

一、信托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须具备的条件[1]

目前我国信托公司主要是以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的身份来参与企业年金业务的, 信托公司申请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牌照须具备的条件:

(一) 申请受托人牌照须具备的条件

(1) 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 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2) 注册资本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 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

(3) 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4) 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5) 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8) 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6) 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7) 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二) 申请账户管理人牌照须具备的条件

(1)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2) 注册资本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 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

(3) 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4) 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5) 具有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信息管理系统;

(6) 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7) 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8) 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9) 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我国信托公司企业年金业务开展现状

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一个老龄化的社会, 养老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而企业年金正是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并逐渐成为企业和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数据显示, 截止2013年, 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管理的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66120个, 参加职工人数为2056.29万人, 受托管理金额6034.71亿元, 投资管理机构实际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基金金额为5783.60亿元。然而目前仍保持或延续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信托公司仅有2家:华宝信托和中信信托。两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企业数仅321个, 职工人数仅158972人, 受托管理的资产金额为637850.98万元, 占比仅在1%上下。

三、企业年金业务的主要运作模式

我国企业年金运营模式采取以受托人为中心的分类标准, 具体可分为:

(一) 法人受托模式

法人受托模式是指企业年金计划的委托人将企业年金基金运作管理等相关事务委托给一个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 由其行使处置和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相关职责。

(二) 理事会模式

理事会模式是指举办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参加该年金计划的职工将企业年金的管理权和相关事务委托给企业内部年金理事会, 由其行使处置和管理企业年金的相关职责。

(三) 全拆分模式

全拆分模式是指企业年金受托人只担当受托人角色, 将账户管理、托管、投资管理等业务分别委托给独立法人机构, 并由这些机构行使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及投资管理人职责。这种模式的优点每个基金管理人行使一个角色, 独立性较高, 降低了企业年金运营的风险;缺点为各运作主体间有可能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降低运营效率, 监管的分散化可能会使联合监管体系出现漏洞;各管理机构之间协调的工作量大, 成本高。

(四) 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又称捆绑模式, 指受托机构将账户管理、托管及投资管理业务中的一项或两项委托出去, 受托机构保留两项或两项以上业务的一种运营模式。这是目前企业年金运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 其优点是流程相对简化, 降低了管理机构之间协调沟通的成本, 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的专业优势和管理积极性;缺点为同一金融机构承担不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职责, 需要严密的防火墙、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及严格的外部监管。

组合模式根据捆绑形式又可细分为“2+1+N”、“1+2+N”和“3+1”三种模式:“2+1+N”是指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捆绑, 选择多家投资管理人及一家托管人的管理模式;“1+2+N”是指账户管理人与托管人捆绑, 选择一家受托人及多家投资管理人的管理模式;“3+1”是指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捆绑, 选择一家托管人的管理模式[3]。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 由于中信信托只具备受托人资格, 因此其企业年金运营模式只能采取全拆分模式;而华宝信托同时具备受托人资格和账户管理人资格, 因此其企业年金运营模式主要采取“2+1+N”组合模式。华宝信托为宝钢集团设计的企业年金信托计划就是以宝钢集团下属各公司为委托人、集团职工为受益人、华宝信托同时作为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参与该项企业年金项目的管理。项目采用“2+1+N”运营模式, 在其企业年金计算机管理系统成功建立的基础上, 该项目做的非常成功:截止2014年上半年, 累计收益率达到23.19%, 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86%, 高于同期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四、我国信托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

由于企业年金追求安全性甚于追求回报率, 而企业年金法人受托机构最规范的主体当属信托公司, 且信托制度的“财产隔离”等特点在保障企业年金财产安全上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2], 具体体现在:

总 (一第) 信57托0财期产) 所有权与利益分离性

信托成立后, 信托财产必须以维护委托人或受益人的利益为前提, 不是为受托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他人利益而享有对标的物的绝对支配权。

(二)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信托具有独特的破产隔离优势, 不受委托人和受托人的破产影响, 能实现信托财产与其他各种责任的隔离。在信托制度下, 信托财产处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债权人的追及范围之外, 具有三个不可追及性。

(三) 信托财产的有限性

信托财产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存在, 受托人只能按照信托文件的规定, 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运用, 不得利用信托财产为自己谋利, 不能违背信托目的随意改变财产的用途, 不得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进行交易或互换, 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造成的损失,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 信托管理的连续性

信托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财产转移和管理制度。信托财产不因受托人的欠缺而影响其成立, 也不因受托人的变更而影响其存续。信托财产在践行财产转移与管理功能时, 受托人不仅担当“媒介”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可实现财产增值。

四、对我国信托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相关建议

自2011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确定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以信托为基本模式, 这对信托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是非常有利的一味“催化剂”。《办法》的实施, 从长远看对信托公司有利, 但信托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短期内还需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信托公司在国债市场火暴的时候很难得到想要的国债产品;在股票投资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尽管如此, 信托公司仍可着手准备做企业年金业务, 因为对信托公司而言, 企业年金是一块新的蛋糕, 如果可以拿下, 将为其带来长期稳定的利润。对于信托公司而言, 开展企业年金业务关键在于如何在内部建立良好的机制, 从人员配备、机制上为这个新的业务做准备。以下是对我过信托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几点建议。

(融一) 立足受托业务, 建立“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N”的O行.业11特, 色2

Finan信c托e公司在企业年金业务中最 (明C显um的优ul势at是iv受e托ty, N应O该.定5位70于) 受托业务, 在对企业年金业务深入研究、积极进行技术准备和业务准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相对完善的信托业务模式和管理体制。

(二) 提高自身竞争力, 定位高端客户

企业年金资产可以弥补信托公司缺乏期限较长、现金流稳增的长期资产的不足, 但其低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在初期资产规模不大的情况下, 收益甚微甚至亏损。信托公司想要发展企业年金业务, 须依靠较大资金规模的高端客户。信托公司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 才有能力获得高端客户, 从而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使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成为公司稳定的长期资产管理业务。在公司现有的条件下, 应该适当放弃一些中小客户, 采取服务于高端客户的市场策略。

(三) 提高风控能力, 完善治理结构

企业年金关乎企业职工的养老钱, 因此企业年金资产须特别关注风险。为获得企业年金的稳健收益并严格控制风险, 公司须不断提高风控能力, 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增值。

(四) 在资产管理方面突出专业化优势

企业年金业务的客户多数是企业客户, 尤其是特大型企业客户, 他们对专业化的要求很高, 横向比较的能力很强。信托公司要想赢得这些大客户, 须在资产管理方面表现出专业化的优势———业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管理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只有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 建立稳定的业务团队, 才能保证信托公司的年金业务长期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年金是在企业及职工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本文在介绍我国信托公司企业年金业务开展现状及其主要运作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了信托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 并对我国有意染指企业年金业务的信托公司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 2011, 3-6.

[2]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修订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

[3]朱薇.浅谈我国企业年金计划模式选择[J].北方经济, 2006 (1) .

企业年金业务 篇2

企业年金管理业务,是指保险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的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帐户管理、投资管理等有关业务。

摘要:中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扑面而来,养老金融服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作为养老金业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年金既是商业银行发展轻资产业务、获取轻资产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服务养老经济、捆绑公司零售客户的重要渠道,并且还是延伸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和功能视角的重要平台。对于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无疑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门类。本文从年金的内涵和制度基础入手,在分析了我国年金业务的市场环境、竞争主体和业务模式后,又对美日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年金业务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年金;养老保险;老龄化

一、企业年金的内涵及制度基础

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机制,是在现行的退休薪酬替代率不足的背景下,由企业自愿建立,员工与企业共同缴费,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的补充养老安排,具有薪酬递延、滚动收益、税收筹划以及弹性激励四大功能。其宏观层面理论基础为20世纪40年代英美福利经济学观点,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则分为企业层面的劳动报酬理论、延迟工资理论和部分人力管理学说观点,以及参与者层面的生命周期理论和消费理论。

我国企业年金的治理结构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拉美地区的做法,采用四角色的治理安排,受托、账管、投管和托管角色各自分离,相互制衡,以确保年金个人账户做实、投资保值、交易安全等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补充养老制度的试点,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一套保障企业年金运行的制度体系,包括基本管理办法(劳社保20号令)、企业和个人税优、参与主体的牌照管理、资产管理及保障、外部监管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年金制度的政策框架。

二、商业银行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现状

(1)市场环境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程加速,人口净下降阶段即将来临,而作为社会养老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却因为历史问题和制度缺陷导致无法满足我国未来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社会统筹过多、个人账户空账、资金积累低于通胀、显性和隐形债务巨大等问题是养老金业务发展的基本市场环境[1]。作为国家主导、企业参与的企业年金,自20正式启动以来,规模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截至二季度,年金建立企业74797个,参加职工2308万人,积累基金8862.86亿元。年金参保企业数约占同期全国企业数的0.3%。年金参保职工数约占同期参加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7%①。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群体较多分布在央企、外资企业和中型企业。建立年金的企业比例并不高。这一方面受企业效益、自身建立意愿以及员工短期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现行社保体制中基本保障负担偏大、年金税优力度不强以及年金推广方式的影响。

基于年金从设立到发展均与我国人力资源保障状况紧密相连,为促进年金业务发展,国家也在不遗余力的释放政策红利。如为适应新的资管环境变化, 年4 月,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及《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前者放宽了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为解决年金个人纳税问题,2013 年12 月, 《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采用EET模式将个人年金纳税义务递延到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实现了税收递延,减轻了企业和员工的税负,激发了企业设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体制的并轨,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势必将带动企业年金市场新一波的快速增长,扩大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规模。

(2)竞争主体分析

目前,全国共有年金管理机构34 家、57 个资格,其中,受托资格10 个、账管资格17 个、投管资格20 个、托管资格10 个②。商业银行持有的年金牌照为3张受托牌照、10张托管牌照和10张账管牌照。商业银行按照牌照持有的区别分化为三资格年金牌照和双资格年金牌照。具体的业务开展情况见表1。可以看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形成了年金业务的第一梯队,其他6家银行除了民生银行发展年金业务相对靠后以外基本处于相当的水平线上。

由于一段时期里年金市场的发展预期低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判断,因此年金业务争夺显得异常激烈。一方面表现在新设年金项目上,成熟企业往往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业务选择,商业银行间经常展开激烈的关系竞争、方案竞争与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受各家银行考核指标与市场增量空间有限的影响,存量的年金业务竞争成为又一争夺的领域,在企业年金业务续作过程中各项资格转移的情形时常发生。从竞争促进服务的角度看,年金业务争夺有利于各家商业银行寻找设计更为丰富的养老金产品;但同时过度竞争的后果也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交易成本的提升。

(3)业务模式分析

年金业务属于轻资产业务,是在不占用商业银行任何资本的情况下创造的轻资本收入,因此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各家银行业务模式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均很凸显。

业务模式的相同点:首先是中后台集中,这一点与年金业务后台营运操作的专业度有很大关系,与一般资金和账户管理不同,年金基金管理和账户管理一般建立在专业系统之上,操作流程、管理方式、资金投向、信息披露均有专门的协议进行约定,且规模化操作是降低边际成本的选择,所以各家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中后台均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其次是重点合作渠道选择。年金按照缴费规模区分为单一年金和集合年金计划,在单一年金计划中,商业银行一般根据市场竞争的局面联合自身合作相对稳定的重点渠道客户,而在集合年金计划中则更是通过标准化的角色设置将各自的.合作关系相对固化,比如1+3,2+2等模式。最后,在客户年金业务的营销上基本上按照从行内资源客户到借助合作渠道寻找客户两种路径同时进行的方式来展开。且营销工具基本为授信撬动、关系捆绑加产品方案营销。

业务模式的不同点:首先,资格牌照的不同使得各自的考核导向和角色重点具有差异,具有受托资格的商业银行其竞争对手是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在年金受托管理上相对于发展成熟的保险公司而言还居于相对劣势,因此,有资质的银行受托人会在受托人竞争中将重点客户自身受理,而中小客户则采用受托外包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操作成本。其次,基于自身客户类型和银行业务特点,年金的行业客户分布也呈现差异化,各家商业银行一般在信贷投入相对较大的领域获得了年金业务的捆绑,如某国有行在铁路、烟草行业,某股份制银行在石油、汽车行业的年金客户覆盖相对集中就分别与其业务投向密不可分。最后,在养老金产品供给和增值服务环节,各家商业银行的产品类型基本为结合本行零售、公司产品和联合外部合作渠道的产品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三、国外商业银行开展年金业务的策略比较

(1)美国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策略

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主要由始于1978年401(K)养老计划组成。该汁划是由美国联邦政府批准,之后允许公司雇主单独在税前依据雇员薪金的特定比例向某一金融机构缴款,由该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和经营雇员未来的养老金。20世纪80 年代,美国立法公布了商业银行经营企业年金业务的合法资格,由于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行属性,投资者服务构成了其养老金业务的核心部分和关键盈利驱动因素。克林顿大金融法案出台后,商业银行具备提供一揽子企业年金服务的资格。

美国从事投资者服务的大银行通常将业务分为两大块:资产管理、投资管理等交易前和部分交易中服务――以投资决策为核心的信托和非信托业务;投资服务、公司机构服务等交易后和部分交易中非信托服务。一般来讲,大银行更多同时从事信托与非信托业务;而中小银行更多从事信托业务,而将部分或全部托管业务外包给大银行。因为从技术和成本上看,托管等中后线处理更需规模和系统支持。这导致托管业务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银行,比如富国银行。由于综合化经营能力的区别,美国的大银行更趋向于提供DB(Defined Benefit)和DC(Defined Contribution)计划混合的完全退休方案服务,而中小银行则主要提供DC计划服务[2]。

客户服务模式方面,一是大公司养老金支付金额巨大,同时也有完整严密的管理系统,它们可做到每日监控其资产投资状况,并要求基金管理机构随时保持联络,对其投资需求迅速反应。银行通常安排专门团队提供客户服务,并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并将客户服务与产品运作分离。如道富的大客户业务分为两部分:客户关系经理,确保客户满意和交叉销售;后线运作,会计和交易处理等。二是中小公司和个人客户资产分散,对银行监督松散,银行往往采取客户服务与产品运作合二为一的模式,通过客户关系经理将客户要求和运作对齐。

(2)日本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策略

日本的退休养老制度主要由三大支柱构建而成,一是公共年金制度又称国民年金;二是企业补充年金制度;三是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主要有两类: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企业雇员和公务员等依据身份不同而分别加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

10月,日本国内通过了“确定缴费年金法案(日本401k计划),并于4月生效。导入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日本年金投资状况不理想,年金制度改革需求迫切;二是日本终身雇佣制度的逐渐瓦解和职业流动的增加;三是日本会计制度国际化所带来的“时价会计基础”的推广,使企业背负的中长期年金负债问题表面化。该法案还授予了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对基金资产进行运营管理的资格。

长期以来日本的养老模式奉行“国家中心主义”原则,政府主导着养老资金的管理。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均由厚生省社会保险厅管理,共济年金则由各互助协会自行管理,政府甚至承担了厚生年金的全部管理费用。且承担资金运作的是厚生省内部的养老经办机构,不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尽管在投资管理上采用市场化投资策略,并聘请外部专家制定投资组合方案,但其投资管理仍摆脱不了政府干预。长期以来,在投资决策上执行政府的意志,大部分资金以购买债券、国内股票、住宅投资等形式被政府借回用于公共项目的建设。由于年金大部分投资于国内资本市场,20世纪90年代日本产生了严重金融泡沫并最终破灭,股票市值下跌,资产大幅度缩水。随着年金制度改革的推行,目前日本商业银行在年金业务上的市场化程度得到初步改善,年金收益率开始回升。同时由于日本人面临高龄化社会比较久,其年金延伸的金融商品发展较早,健康医疗不动产投资信托、老人年金与医疗保险结合、遗嘱信托(Will Trust)等产品也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策略建议

(1)将年金业务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

企业年金业务的服务对象是有建立补充养老制度需求的企业及其员工。从大环境上看,企业建立年金是满足职工养老的补充保障需求,从企业发展自身来看,年金方案则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涉及激励的公平效率原则,而且还包含薪酬体系设计、岗位价值评定、特别贡献衡量、中人缴费补偿、离退人员管理等一系列的内容。因此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服务首要的第一原则就是必须充分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了解其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现行的薪酬待遇体系,使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障、税收优惠筹划、员工弹性激励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嵌入与发挥[3]。

(2)将综合经营与专业拓展相结合

年金业务的开展需借助各个参与资格的配合与互动。具有受托资格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资格优势,未有受托资格的商业银行则应该发挥自身金控平台或捆绑渠道的优势,其目的就在于可以提供年金受托、投资、托管和账户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提供一揽子服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年金主动营销的关键。

同时,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定位和优势的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大客户在实际的合作方选择中往往采用平衡各家商业银行的做法,因此银行在年金业务开展发挥综合化优势的同时需要在专业服务方面加强拓展。比如领先的账户管理系统、个性化的托管营运服务、收益及安全性平衡的后端资产对接、专业的受托方案设计、流畅的监管沟通服务等。

对于国际先进银行在投资者服务上的理念和功能则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积极尝试拓展,一是将服务视角向前延伸,积极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二是加大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和数据信息的分析,为年金投资服务提供支撑;三是争取在投管人牌照上形成突破,实现商业银行年金业务真正的综合经营。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试点设立的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已正式成立,建行将原有的养老金业务从建行体系中剥离,建信养老将作为建行集团开展养老金业务的统一平台。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已开始向养老金投资核心业务迈进。

(3)将延伸营销与产品创新相结合

年金营销需要本着链式思维,一方面做好年金业务本身的流程服务。商业银行应本着帮助企业实现最优化年金计划落地的原则,在员工理念导入与宣讲、缴费方案与激励措施、角色选择与分工、流程审批与合同签署、投资咨询与资产对接、待遇支付和增值管理、信息披露与持续改进等方面加深客户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要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前后端服务进行延伸。一是利用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产品资源,做好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服务;二是利用商业银行的渠道、信息和系统资源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年金基金资产的增值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年金业务产品除了标准化的年金组合以外,还需要加大创新、丰富其产品配置,如弹性福利计划、类年金产品、医疗和健康保障产品、养老社区服务、专属养老金银行卡类产品、养老类融资和借贷产品、互联网模式下的投融资理财服务、养老金专属理财等。

(4)加强内控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开展年金业务过程中需要承担年金资金和账户营运的操作风险,因此完善的内控体系也构成了年金业务发展的重要策略保障。除了正常的岗位分离、风险审查、严格授权和集中营运以外,还需要定期接受内外部开展的内控审计,以帮助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年金业务对市场、产品和营运人员的专业化要求很高,一支稳定的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是商业银行发展年金业务的重要基础。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在稳定的人员数量和持续提升的人员素质两块基石上。对于年金业务人员的培养需要持续稳定的培训机制和资源投入,并且需要在人员业务激励上做好机制安排。

参考文献:

[1]石莹,赵建.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策略[J].理论学刊,(6).

[2]陆晓明.美国银行业的养老金业务[J].银行家,2013(12).

企业年金业务 篇3

我国,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都是补充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在企业称为企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称为职业年金。

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

现行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04年5月1日施行)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2011年5月1日施行)。上述两个《办法》是国家对企业年金的规范,各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情况自愿自主建立年金制度,各企业具体年金方案可能千变万化,但都不能超越国家规范。我们这里介绍的是企业年金国家规范。

(一)建立企业年金的条件

企业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能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企业具有负担年金的能力。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不能是亏损企业,不允许有拖欠职工工资或欠缴国家税利的情况。

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因为企业年金方案(包括: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方式、个人账户管理方式、基金管理方式、计发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中止缴费的条件等)雇主一方需要与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讨论协商,并经劳资双方同意。

(二)账户模式

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三)企业年金覆盖范围

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本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四)资金来源

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6。

虽然政府支持企业年金建设,但对企业交费和个人缴费都规定了封顶线,以免国家税收有太多损失。

(五)个人账户积累

企业缴费应当按规定比例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率计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

(六)个人账户转移接续

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

(七)待遇支付条件

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出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八)企业年金投资范围

企业年金基金财产限于境内投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以及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

(九)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管理

开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相关业务,应当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管。

二、中国职业年金制度

我国职业年金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年3月23日发布(中发〔2011〕5号))的九个配套文件之一。

由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尚未转型,“职业年金”目前仅限于试点改革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省市为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重庆市。

职业年金制度内容如下:

(一)建立职业年金的条件

建立职业年金的事业单位应符合下列条件:依法参加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已建立民主协商机制。

(二)账户模式

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三)职业年金覆盖范围

适用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四)资金来源

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负担。

缴费比例

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年度缴费工资基数的8%。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的列支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个人缴费比例不超过上年度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

缴费基数

职业年金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为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之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为工作人员本人“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之和。

基金组成

职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单位缴费、个人缴费、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账户管理

单位缴费应当按照职业年金方案规定比例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当期计入的最高额一般不得超过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分配额的3倍;工作人员个人缴费额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额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五)支付条件

领取职业年金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工作人员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并依法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从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分期领取职业年金;

出境定居人员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工作人员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不符合条件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六)个人账户转移接续

工作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工作人员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制度的,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运营。新就业单位已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原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转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基本原理相同,细节上略有不同。由于“职业年金”还处于试行阶段并不成熟,在此就不作详细对比分析。

企业年金业务 篇4

企业年金托管业务市场容量巨大、风险低、资产稳定增长且具有排他性, 对推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带来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企业年金具有存续时间长、基金资产逐年增长的特点, 商业银行通过托管可实现低风险及长期稳定增长的托管费、结算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 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带来低成本的存款。企业年金资产组合中需保持一定的流动资产, 通过托管年金资产, 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低成本存款, 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平台作用明显。通过托管既有利于稳定客户资源, 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依存度, 又可以延伸服务范围, 为企业提供贷款、结算、现金管理、网上银行、代发工资、银行卡、理财产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实现更大的综合效益。四是发挥商业银行资源广泛稳定的优势, 可从企业年金基金其他管理人处获取基于客户资源的转移收益。五是能够为实现混业经营积累必要的业务经验, 提升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加强对投资管理的研究, 拓宽客户管理资产的渠道。

二、加强企业年金托管业务队伍建设

企业年金业务涉及制度多、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 而且不同行业、企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 差异性、复杂性并存, 商业银行对企业年金相关政策制度的掌握和运营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着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营销的成功与否, 因此做好企业年金托管业务必须要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从业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首先要建立一支队伍, 省级分行可以成立一个营销团队, 负责辖内重点客户的直接营销和下属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每个地市分行落实一名人员, 负责自身管理客户的营销服务工作, 为做好该项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要切实做好企业年金相关政策的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使从业人员既要全面掌握企业年金的建立条件、运作模式、基本程序、缴费、税优等政策, 又要结合商业银行营销重点, 把建立企业年金对企业和员工的好处学懂吃透, 为营销工作提供专业储备。第三是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营销实践、以老带新、案例分享等, 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 积极把握不同行业特点, 提高营销水平和实战经验。

三、实施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联动营销

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职能一般在机构业务部门, 而企业年金营销的客户对象则主要由各级行公司业务等部门管理,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树立团队意识、协作意识, 大力开展上下行、各部门以及合作伙伴的联动营销。一是横向要与公司业务、房贷、机构等主要客户营销管理的, 明确业务分工, 建立联系机制, 加强联动考核, 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提高营销成功率。二是纵向要与各分支机构联动营销, 对系统性、集团性企业客户, 要建立省级分行主导、企业总部所在地市分行牵头、各分行协助的营销体制, 既要抓住源头积极开展高层营销, 又要对分子公司各个击破, 形成上下联动、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三是对外要与养老金公司的加强合作, 养老金公司在产品、专业运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可以有效弥补商业银行的一些不足, 同时也积累了一批自身的客户资源, 开展与养老金公司的合作, 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实现双赢, 有利于促进企业年金规模的扩大。

四、加强企业年金托管业务的考核激励

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营销时间长、难度大, 同时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在起始阶段推广难度大, 需要加大考核激励, 迅速推进该项业务的开展。一是加强考核管理。商业银行应将企业年金托管业务作为一项K PI指标管理, 每年明确营销目标, 纳入综合绩效考核, 引导各级机构对该项业务的重视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大激励力度。对企业年金业务应按托管的年金规模或户数给予一定的费用支持, 以保障营销的必要开支。对营销团队成功营销重大项目应给予绩效工资奖励, 并可纳入大项目营销评选范围, 以发挥正向激励的作用。三是开展竞赛激励。商业银行可联合养老金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对某一类客户 (如独立法人的农村信用社) 或某一重要阶段组织辖内机构开展对抗赛, 设置一定的奖励项目, 定期通报营销业绩, 加强督导力度, 促进企业年金业务营销进度。

五、切实做好企业年金客户的维护工作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业务不断发展, 各商业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竞争日趋激励, 客户的维护服务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保, 做好自身客户的维护工作。切实做好账户管理、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估值核算、投资监督、托管报告基础服务工作, 加强托管系统建设, 认真细致的办理每一笔业务, 加强风险控制, 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的服务。定期征求客户主管领导和经办人员意见, 积极改进服务措施, 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要深化服务内容, 利用商业银行资源、人才、信息等方面优势, 针对客户的需求, 为客户提供绩效评估、风险分析、资讯共享、政策咨询等增值服务, 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另一方面要挖, 积极抓好其他商业银行客户的转托管营销工作。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稳步推进, 建立年金制度的存量客户不断增加, 每年都有大量客户托管协议到期, 为商业银行转托管营销带来机遇。

摘要: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第二支柱, 可有效补充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不足,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是我国为应对人口加速老龄化趋势而做出的重大制度安排。随着养老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 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 企业年金业务必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 市场空间巨大, 发展前景美好。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年金管理的重要参与人, 如何适应市场变化, 紧紧抓住国家养老体系推进的机遇, 积极分享企业年金这块“大蛋糕”, 实现托管业务跨越式发展。作为一名银行托管业务的从业者,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从多个角度谈谈如何做好企业年金营销管理工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年金托管,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与组织结构:理论、现状与未来[J].武汉金融, 2013, 08:23-25.

[2]专业创造价值信任成就梦想——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托管业务15年成长综述[J].中国城市金融, 2013, 03:12-15.

企业年金是什么_什么是职业年金 篇5

但这还不够,因为养老金“并轨”后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收入大降的担心,因此为减少“并轨”阻力,年初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

因此6日出台的《职业年金办法》实际是养老金“并轨”改革的配套制度安排,也为养老保险“并轨”减少改革阻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介绍,“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

如何管理职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职业年金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个人缴费实行实账积累,也就是“你缴的年金全部进入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账户,我的是我的,单位交的退休后连本带息也是我的。”

财政全额供款的单位,单位缴费部分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息。非财政全额供款的单位,单位缴费部分划入核定账户形成职业年金基金,按投资收益计息。

职业年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按实际收益计,保证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具体投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同时必须与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自有资产或其他资产分开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探究 篇6

(一)中小企业企业年金市场的现状

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颁布《企业年金管理试行办法》办法以来,年金市场的规模稳步扩大,但主要发起者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热热闹闹地开展企业年金工作的局面相比,中小企业这边就显得异常冷清。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2月,全国只有约50家中小企业向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年金计划,年金基金规模不到1亿元,基金总额占企业年金基金整体比例还不到1%。

而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户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创造新增的就业机会方面的比例高达80%,在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及其利润中占的比例也分别达60%和40%。

(二)中小企业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

1.管理费用相对过高

由于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程序和大企业一样,都要经过企业年金方案备案、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开户和投资准备,最后到企业年金基金投入运作的漫长程序。在这整个过程中企业年金相关管理机构的固定费用比例很高,而收费标准又是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的一定比例提取,所以出现了基金规模越大则收费越高,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越有利润空间的局面。在这种费用结构下,低收益的结果导致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无心留恋中小企业。

2.小企业资源有限,基金规模太小

目前我国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有两种模式可循,一是建立自己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二是委托有企业年金相关资格的机构管理。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具备企业年金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非常稀缺,不具备单独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的条件,它们唯一有的途径就是通过信托模式委托管理。但由于这些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较小,对管理机构的吸引力不足,所以也无缘优惠的管理费率,造成恶性循环。越大的企业费率越低,越小的企业费率越高,形成一个“贫困性陷阱”,资产在一定额度下的企业被拒绝在企业年金大门之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

3.小企业稳定性不强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拥有的资源有限,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他们的盈利性和存在性是否能长久的维持下去也是企业年金相关管理机构关心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这种脆弱性使得很容易发生由于企业破产或者持续亏损而终止计划的现象,这是企业年金相关管理机构不愿意看的局面。

二、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时面临种种困境。面对这些困难,集合企业年金制度成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必然选择。

(一)集合企业年金制度的概念

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指在一个企业年金计划名称下,事先确定各个管理人和投资组合产品,通过提供统一、标准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服务,让多个委托人可共同参加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年金计划一经设立,其管理费率、投资组合、计划条款等内容已经确定,这就像到商店“买东西”与到工厂“定制物品”的区别一样,中小企业现在要做的就只是到企业年金市场上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然后加入这个计划,而不需要参与这个计划的设计过程。

(二)集合企业年金制度的分类

1.统一的受托管理模式。“统一的受托管理模式”,即由法人机构受托人发起设立,事先指定政府监控下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承担相应职责,并共同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和流程,同时为多个企业委托人提供一揽子管理和服务、并共用一个受托财产托管账户的标准化的企业年金计划。它实际上是一种多个委托人的企业年金基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资金的集中管理。

2.统一的投资管理模式。“统一的投资管理模式”,即是不同的受托人把其所管理的年金基金都投资到一个公共的投资组合产品或某一共同基金,从企业年金的运行过程来看,是一种投资的集合,即所谓的“后端集合模式”。集合计划是由投资管理人发起设立的、事先经过监管部门核准发行的企业年金投资组合或共同基金,并通过向各受托人定向发行的方式,将众多中小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类似于共同基金进行运作的投资管理模式,它直接体现为一种集合型的投资产品,类似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在这种模式下,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及其旗下的投资组合或共同基金事先已经确定,通过接受各受托人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的认购的形式予以确定。即受托人认购了某一投资组合或共同基金,也就认可了该投资组合或共同基金的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在这里受托人可以是法人受托机构,也可以是企业年金理事会。

(三)集合企业年金制度的优势

1.简化了企业年金的建立程序。由于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标准化的已成型服务产品,这样就省去了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等步骤,大大加快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速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带来极大的方便。

2.降低企业年金运营成本。集合计划的规模性,有利于在未来规模资产大幅度提高情况下形成规模效应,并将规模效应产生的成本节约让予客户,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开支。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方面,集合资金进行投资和集中的资产托管账户可以摊薄投资中的各项成本,也节约了一定的运营成本如席位年费、证券账户的开户费等。

3.扩展投资组合的选择余地。从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香港的经验来看,集合计划的投资产品包括从高风险的股票基金到保证本金安全的低风险货币市场基金等一系列不同风险程度的投资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偏好。集合计划就可以建立多种投资组合账户,增加客户的选择余地。

4.各中小企业的企业年金财产相互独立,互相不受影响。这种运作模式下,不同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是相互独立的,各企业都在托管人处设有相互独立的受托财产托管账户,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为其建立相互独立的账务体系进行清算、核算和估值,企业所选择的账户管理人也单独为其建立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因此,各企业年金方案的变更,且任何一个企业的退出或由新的企业加入,都不会影响到集合计划的运营,且托管人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缴费时间来计算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不受不同企业缴费时间差异的影响。

5.企业年金基金运作更加安全。对于集合计划,监管部门一般都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在运作过程中,由于集合计划属于公开发行的产品,因此监管部门往往要求集合计划有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向全社会公开披露计划的运作情况和投资业绩。这将使计划的管理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确保计划合规运作。此外,资金规模的增加可以拓宽中小规模资金的投资范围,有助于实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6.更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在统一的受托管理模式模式下,投资组合只是年金计划战略资产配置和投资政策的具体体现,投资管理人及其投资组合是受制于年金计划和受托人的。劳动保障部只要对受托人进行监管,受托人依据法规和合同对其他管理机构进行监督,这样劳动保障部就能很容易管理其他管理机构以及成千上万的委托企业及其年金资产,从而形成以受托人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大大减少了监管内容和环节,提高了监管的质量和效果。

企业年金业务 篇7

一、预付年金收款

[例1]2015年1月1日,一般纳税人甲公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设备1套,书面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600万元,连续3年每年初收取200万元货款,商品于当日发出。该批商品的现销价格为500万元,成本为450万元,适用增值税率为17%,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收取增值税款。

(1)编制实际利率、财务费用、已收本金EXCEL模板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1中相关数据说明如下:第一,模板中双线方框区为数据录入区,加粗字体数字为手工录入数据。第二,显示公式区域为数据输出区,只需在相应单元格手工直接或参照录入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会自动显示。第三,数据输出区在公式审核模式下显示为公式,在编辑模式下显示为计算结果。第四,修改数据录入区内数据,模板会自动更新计算结果。第五,加粗显示的2015年1月1日未收本金300万元=现销价格500万元-收现额200万元,因现销价格为500万元,已收到200万元现款,所以本金由500万元减少到300万元。

(2)会计分录。

①2015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单位为万元,下同):

②2015年12月31日摊销融资收益时:

③2016年1月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

④2016年12月31日摊销融资收益时:

⑤2017年1月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会计分录同2016年1月1日分录。

二、递延年金收款

[例2]如果案例1中,货款分两次分别于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各收取3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会计处理如下:

(1)编制实际利率、财务费用、已收本金EXCEL模板如表3所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4相关说明如下:第一,保留四位小数的计算结果,是为了避免出现计算误差,表4中保留三位小数的计算结果与此相同。第二,因2015年12月31日并未收到销货款,但仍应按应收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息。因为收现金额小于利息金额,所以出现已收本金-37.97094万元。这可理解为企业在2015年末不但未收到本金,相反是应收本息(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的增加。表4中的已收本金为负值,情况与此相同。

(2)会计分录。

①2015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

②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摊销融资收益金额分别为37.97094、40.85453和21.17453万元,会计分录略。

③2016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

④2017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会计分录同2016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分录。

三、连续不等额收款

[例3]如果案例1中,连续3年每年末分别收取100万元、200万元和300万元货款,其他条件不变。会计处理如下:

(1)编制实际利率、财务费用、已收本金EXCEL模板(同表3),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2)会计分录。

①2015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会计分录同例2。

②2015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

③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摊销融资收益金额分别为41.04、36.20和22.76万元,会计分录略。

④2016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

⑤2017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

四、不连续收款

[例4]如例1中,货款分两次分别于2015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各收取3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会计处理如下:

(1)编制实际利率、财务费用、已收本金EXCEL模板(同表3),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2)会计分录。

①2015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分录同例2。

②2015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

③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摊销融资收益金额分别为48.915、24.351和26.734万元,会计分录略。

④2016年12月31日摊销融资收益时:

⑤2017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会计分录同2015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分录。

五、一次性收款

[例5]如例1中,货款于2017年12月31日一次性付清,其他条件不变。则会计处理如下:

(1)编制实际利率、财务费用、已收本金EXCEL模板(同表3),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2)会计分录。

①2015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分录同例2。

②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确认融资收益金额分别为31.33、33.29和35.38万元,会计分录略。

③2017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

对于具有融资性质延期收款销售业务,尽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征求意见稿)》均给出了方便实务操作的以“1年为限”的判断方法,但对于货款递延收回时间在一年内,存在较大融资收益的延期收款销售业务,此时也应视为具有融资性质。如果客户承诺的对价和售价之间的差异并非是融资因素产生,此时当然不能将分期收款销售业务确认为具有融资性质。另外,如果未实现融资费用金额较大,需要按月分摊时,月摊销额=年摊销额÷12,而不必根据月利率按月计算月摊销额。增值税作为一种企业收取的临时性资金,收取后很快要上缴国家,对企业来讲不必考虑延期收回增值税而产生的融资收益,以简化会计核算。期望上述问题能够在2018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企业年金业务 篇8

众所周知,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某些个别国家的问题, 它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妥善的解决好养老问题将为解决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出巨大贡献。实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纳税递延目的是促进我国年金市场的发展, 充分发挥年金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作用, 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多数发达国家均实行的EET模式, 《通知》的出台表明我国年金市场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实行EET的税收优惠模式, 能否有效的促进年金作为第二支柱的发展, 还取决于我国年金市场的现实国情。在我国第二支柱尚未形成, 年金整体覆盖率低的背景下, 单纯实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税收优惠将加大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有悖公平。要真正促进我国年金市场的发展, 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 需要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具体实际, 使税收优惠政策惠及全体国民。

1 年金市场现状

1.1 我国年金市场的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2013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

2004年新的企业年金制度确立, 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进入了实际运营阶段, 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从图1我国企业年金基本发展情况表可以看出, 近年来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迅速, 呈直线增长, 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从2007年的3.2万家增长到2013年的6.61万家, 参与职工人数从2007的9百多万翻倍到2013年的两千多万, 与2007年相比, 2013年的基金积累额更是增长了3倍多。上述各项数据表明, 我国企业年金市场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参与职工人数、基金积累值都保持稳定的增长, 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近年来企业年金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距离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还相差甚远。截止到2013年底, 中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只有6.61万户, 占全国一千多万户企业不到1%, 覆盖职工人数2056万人, 仅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6.5%, 年金覆盖率极低。

1.2 年金市场规模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OECD Pensions Outlook 2012-OECD 2012。

企业年金的发展及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其能否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 还有赖于一国企业年金的资产规模及其占GDP的比重, 这涉及到企业年金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作用。从上表可以看出, 2010年OECD国家企业年金总资产高达19.2万亿美元, 其中最高的是美国10.6万亿美元, 占GDP的12.7%, 其次是英国, 2010年企业年金资产2万亿美元, 占GDP的88.7%, 日本居第三位, 企业年金资产规模达1.4万亿, 占GDP的25.2%。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这三个国家2010年企业年金资产规模也均超过1万亿美元, 企业年金资产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高, 分别为90.9%、64.7%、134.9%, 尼德兰的企业年金资产规模甚至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

除了上述不论是企业年金资产规模还是占GDP比重都很高的六个国家之外, 一些国家虽然年金资产的规模不算大, 但其占GDP的比重却相当高, 比如智利、芬兰、冰岛、瑞士, 他们年金资产占GDP的比重都在60%以上, 其中冰岛的企业年金占GDP的123.9%, 瑞士的企业年金占GDP的113.8%, 智利67.0%, 芬兰82.1%。这些国家几乎都引入了强制性或半强制性的企业年金制度, 积累了大规模的养老金资产。此外, 丹麦、爱尔兰、以色列这三国企业年金资产占GDP的比重也较高, 分别有49.7%、49.0%、48.9%, 几乎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与上述企业年金发达的国家相比, 中国的企业年金发展还相对滞后, 2010年企业年金资产规模近400亿美元, 占GDP的比重也仅为0.7%, 还不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 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企业年金参保人数仅占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6.5%, 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不到全国一千多万户企业的1%。在此背景下, 实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纳税递延一方面有悖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另一方面也难以有效发挥税收优惠对我国养老保险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有一千多万家企业, 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只有5万多家, 而且多是效益较好的国企、央企, 一旦实行企业年金的纳税递延, 获益的只有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 99%以上的企业职工并不能通过企业年金的形式延迟纳税, 反而只能加大贫富之间的差距。而且, 要发挥延迟纳税对养老保险的促进作用, 就必须以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已经有相当的地位为前提, 否则难以起到影响作用。

2 国外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介绍

401 (k) s计划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养老金计划, 最早出现的是1978年开始实施的传统401 (k) ,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设立企业年金计划, 美国随后又推出了简易401 (k) 计划, 相较之下, 简易401 (k) 计划在设立、年检、程序等方面少了很多限制, 除企业年金计划之外, 美国还设有IRAs-个人储蓄账户。

传统401 (k) 和简易401 (k) 都是由雇主发起设立的, 参加401 (k) 计划的个人必须是受雇于有401 (k) s计划的企业;而IRAs是个人储蓄账户, 任何满足条件的个人都可以参加。上述三种养老计划的缴费都是税前列支, 领取养老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具有延迟纳税的性质。由于401 (k) s是由雇主发起设立的, 雇主通常会有一定比例的匹配缴费, 但不超过一定限制;IRAs只有个人缴费。在最高缴费限制方面, 传统401 (k) 计划个人每年的最高缴费为17, 500美元 (2013和2014年) , 50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每年多缴5, 500美元 (2013和2014年) 。

2001年10月, 日本国内通过了《确定缴费年金法案》, 并于2002年4月生效。日本DC型企业年金计划与美国的401 (k) 计划有很大的类似性, 计划管理同样采取信托模式, 雇员可以参与养老金投资决策, 缴费税前列支等。但日本年金计划与美国401 (k) 计划又不完全相同, 日本版年金计划分为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年金计划两种。企业年金计划主要面向受雇雇员, 个人年金计划主要面向20到60岁的农民和个体工商户等非受雇人群, 两者在资金来源、缴费上限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3 中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建议

首先, 设立简易企业年金计划。根据我国企业年金市场欠发达、年金覆盖率低、第二支柱尚未形成的实际情况, 要真正发挥税收优惠对年金市场的促进作用, 必须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 可参考借鉴美国, 推出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简易企业年金计划, 简化设立程序、降低准入门槛, 以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设立简易企业年金计划。

其次, 开设可延迟纳税的个人储蓄账户。为使税收优惠政策惠及全体国民, 可借鉴日本的经验, 为非企业职工设立可延迟纳税的个人储蓄账户, 即个人向该账户的缴费可以从其应税收入中扣除。并且, 对于参加企业年金的个人, 在其缴费限额尚未达到的情况下, 同样可以开设自己的个人储蓄账户, 在全年的缴费限额内免税。这不仅能满足全体国民对养老年金的需求, 还可避免少部分获益、大部分无法享受导致的差距拉大。

最后, 提高延迟纳税的限额。根据《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个人缴费部分, 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的4%标准内的部分, 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并且, 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 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 4%的缴费限额依旧很低, 应该适当提高这一比例。

摘要:在全球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 中国为更好地促进养老年金市场的发展, 2014年1月1日起对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实行个税递延优惠政策。由此, 首先介绍了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情况, 并通过对年金市场的国际比较指出中国年金市场规模较小, 发展滞后, 单纯实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个税递延难以有效发挥税收优惠对企业年金的促进作用。然后介绍了美国以及日本的企业年金计划, 旨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最后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论企业年金会计 篇9

企业年金 (即职工补充养老保险) 是用人单位和职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鼓励下, 根据本单位经济状况自愿为职工建立的, 一种以弥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足、提高职工退休生活保障水平为目的的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退休金计划》将企业年金称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退休金计划, 退休金计划分为确定缴费型计划 (DC, Defined-contribution plan) 和确定给付型计划 (DB, De fine d-be ne fit plan) 两类。在确定给付型计划下, 企业单方面提取退休金, 向在职和已退休雇员提供退休金, 其金额通常根据雇员工资和服务年限, 由保险精算员定期计算企业承诺的退休金现值, 会计处理较为复杂。

2 企业年金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 企业年金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日益迫切。

2.1 企业年金会计发展条件不完备

2.1.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统一任何国家的法定基本养老保

险都是企业年金得以发展的基石, 只有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成熟定型, 企业年金建立的基石才会稳定, 企业才能理性地选择并确定企业年金的水平与方案。因为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是全国统筹, 而现阶段仍然停留在地方统筹, 各地执行标准宽严不一, 征缴费率不一, 表明这一制度的不确定性明显, 企业的成本负担也处于不确定之中, 这种不确定性很自然地影响到企业年金的选择与定位。

2.1.2 资本市场发育未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经验表明,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往往是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诱因。然而, 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未完全成熟, 投机风险依然存在, 企业年金通过资本市场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分享份额还很困难, 这也构成了企业年金难以发展的负面因素。

2.1.3 缺乏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在《关于完善城镇社会

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中已经在税收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突破, 但这些政策仅在各试点地区 (经国务院批准) 执行, 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开, 并且各试点地区的实际税收优惠水平又各不相同。同时, 由于没有实施细则, 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工资总额过于笼统, 忽视不同企业工资水平差距而“一刀切”等问题。关于运营企业年金机构的税收政策, 特别是关于信托机构的税收政策, 目前也未予以明确。

2.2 现行企业年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年金的会计规范不全面我国企业年金采取先由企

业及其职工缴费, 交由受托人选择的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基金托管、账户管理, 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因此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应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本身, 二是企业年金基金。

2.2.2 缴费所采用的管理模式的不足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

策中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年金被限定为缴费预定的个人账户方式 (DC模式) , 年金基金管理的法律形式被限定为单一的信托模式, 但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 信托制度和产权制度还不够明确。因此, 单一模式的管理与经营很可能隐藏巨大的金融风险, 也不利于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向多元化发展。事实上, 在确定缴费型计划 (DC计划) 中, 退休人员的企业年金受益取决于资金积累规模及其投资收益。鉴于我国国情, DC计划最大的缺陷是:老员工的企业年金累积时间太短, 即便企业为其多缴费, 最后领取的养老金也非常有限。由于企业的决策层一般年龄比较大, 所以在推进企业年金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定的阻力。

2.2.3 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首先, 财务报表构成不够完整。企业

年金基金与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都有关联, 对于由谁来编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 以及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对企业年金相关信息披露的责任是什么《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都未明确。其次,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充分。《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只设计年金专用的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 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受益人不能够直观地从现有报表中了解到年金资产的收益情况。

3 完善企业年金会计的对策

3.1 加快企业年金发展的脚步

3.1.1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其权利与义

务要平等, 竞争环境要公平。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 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制统一起来, 就是国家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一种取向, 但还需要在其他方面继续努力, 真正让所有企业都成为市场中的平等主体。在市场公平、主体平等竞争的条件下, 效益较好的企业自主选择建立的企业年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年金, 它是企业发展良好的一个标志。

3.1.2 促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成熟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险

这一法定制度的补充保障, 因此, 在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同时, 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 即将共同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定型与成熟作为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条件。只有将法定社会保险尤其是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石建设牢固, 企业才可能在既定的基本保障制度之上考虑企业年金机制。

3.1.3 加强对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国家税制对企业

年金的支持要尽快明朗并达到可操作化。给企业年金以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益的一种具体体现, 因为政府的核心任务是保障民生与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 增进国民福利是政府的根本职责所系, 而企业年金是能够增进福利的机制,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来调动企业增进劳动者的福利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政府效能最大化的一个方面。

3.2 健全现行企业年金会计核算

3.2.1 明确企业年金会计主体新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会计

准则从2007年才正式实施, 目前对企业主体的年金会计规范缺乏, 所以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有关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架构, 逐步构建年金会计体系、规范年金会计的核算。而企业年金会计体系的构建, 首要问题是界定会计主体以及划分会计处理的归属。在企业年金筹集及缴费环节的第一阶段的会计主体为企业 (缴费单位) , 会计处理遵循传统会计基本理论。

3.2.2 继续研究确定给付型年金模式DB计划下, 企业承诺在职

工退休时按退休前的工资水平支付一定数额的退休金, 满足退休职工的正常生活需要, 故能真正发挥养老金计划的社会保障功能。当前,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从性质上看属于DB计划, 但会计处理建立在DC计划之上, 没有反映退休金计划的实质。

3.2.3 重视年金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会计报告上, 对企业年金会

计信息应该充分完整的披露。企业年金经历两个会计主体, 因此企业年金的会计报告也应该包含两个主体的会计报告。同时, 在企业年金会计报告中应充分披露与企业年金有重大关联的管理人的信息与责任。另外, 企业年金是退休金的一部分。其运行不仅涉及到所有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运行。因此, 应实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鉴证制度;定期公布个人账户信息, 以便于了解企业年金的运营状况, 评价企业年金管理的绩效, 确保企业年金制度的正常运行。

摘要:本文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颁发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和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基础上探讨企业年金会计有关问题。针对企业年金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 并结合我国企业年金业务发展实际, 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年金

参考文献

[1]杨晓红.企业年金会计处理问题的理论探讨与适用分析[J].商业会计.2006, (5) .

[2]孙建勇.企业年金管理指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利用企业年金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篇10

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起一个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和商业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共同构成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这三个层次也被称为社会保险的三大支柱。从目前情况看, 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 运行情况并不乐观, 急需建立补充养老保障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覆盖面广, 但保障水平较低。目前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替代率 (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率) 已下降至50%以下, 且一般采用的是“现收现付”体系。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缴费人员规模变化不大和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必然出现支付危机。

因此, 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和老龄化高峰双重压力下, 控制和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是必然趋势。当今国际上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一般在50%左右, 我国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却高达80%以上。这一矛盾必须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化解, 通过抓紧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加以解决。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是缓解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供求矛盾、分解基本养老保险社会责任和分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也是国家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减轻社会保障基金风险的有利条件。国际经验表明,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养老只靠国家太片面, 只靠个人也太单薄。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的合理分担是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趋势。比如在美国人养老总负荷中, 政府公共福利、企业年金和个人退休储蓄及保险投资这三条腿所承载的负荷比例大约为3∶5∶2。

尽快建立保障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结构, 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如果说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 那么企业年金则是第二支柱。如果企业执行企业年金制度, 则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替代率可提升至60%~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企业年金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即使在去年企业业绩整体不佳的情况下, 仍然增长了700多亿元。与此同时, 有数据显示, 截至去年底, 我国年金市场总量已突破3500亿元。

但目前我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年金保障的比例仅为1.51%, 相比之下, 美国的比例将近50%, 加拿大的超过50%, 英国的超过60%;从占GDP比重看,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占GDP的比重不到1%, 而美国为68%, 澳大利亚是82%。这些数据体现了我国企业年金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的同时, 也表明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巨大发展空间。

企业年金及其作用

企业年金, 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是指企业及其雇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雇员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企业年金源自于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是一种属于企业雇主自愿建立的员工福利计划。企业年金, 即由企业退休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其实质是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或者是职工分享企业利润的一部分。企业年金的主要特征是:由企业发起建立, 经办方式多样化, 国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 政府在年金的建立和管理中不承担直接责任。

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可以建立企业年金: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二是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三是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应当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确定, 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建立个人账户, 与企业资产实行分账管理。雇主和雇员分担缴费义务的比例, 总体上雇主多缴、雇员少缴或不缴的情况比较常见。

企业年金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点。第一,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 又切实保障了员工利益, 稳定了现有员工队伍, 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 在设计年金计划时,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年金保险的灵活性特点, 打破传统薪酬福利的“平均主义”原则。对于不同服务年限、不同职级、不同岗位、不同贡献的员工提供不同的保障计划。通过差异化的企业年金制度, 有利于形成更为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激励氛围,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 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第三, 通过年金计划中“权益归属”的设定, 利用福利沉淀实现有效激励, 留住人才。很多企业在用高薪酬福利制度实现激励的同时, 在企业年金的计划中, 设定权益归属方案, 规定服务满一定的年限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年金权益, 与即时兑现的奖金福利相比, 企业年金既使员工得到了鼓励, 又达到了类似期权的良好效果, 而且操作上又比期权要简单、方便得多。第四,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 利用国家有关税收政策, 为企业和个人合理节税。企业购买年金保险, 除了可充分利用国家财税政策, 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与企业进行其他投资形式相比, 在假定投资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 由于保险作为复利计算, 只在最终扣除相关税金, 而其他投资每年都将扣除相应的所得税, 因此年金保险与其他投资形式相比, 将会获取更大收益。

企业年金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一致性

劳资双方经济利益的和谐一致, 是长期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许多企业尽管具有一定人力资本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缺乏对员工长期利益需求的关注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使双方无法达成长期的合作, 优秀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频繁跳槽, 而且去向多为竞争力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跳槽员工常常带走企业商业秘密或大量客户, 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据调查, 近几年来, 应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率达70%。而且, 这些大学生们通常是在企业进行完培训, 刚刚对企业工作上手之后就提出辞职。这对于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 大学生过于频繁的跳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招聘成本损失和管理难度。调查显示, 在转换工作的已毕业大学生中, 有30.3%都是因为前景不乐观而选择离开, 比因待遇不足离职的 (27.8%) 还要多, 有13.8%的已毕业大学生认为企业文化氛围不浓是自己离职的原因。而另一个调查系列中, 中小型企业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 正是因为其福利不好 (30.9%) 、没有发展前途 (28.2%) 。虽然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位或许是跳槽频繁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企业未能留住人才也有着自身的原因———自我要求与人才的真正需求产生错位, 造成留才机制的缺口。

作为一种自愿性的员工福利计划和新型的企业激励机制, 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 鼓励竞争、追求效率, 形成双向激励。企业年金方案较多地反映了企业与职工的需求及企业文化的特征, 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配合企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 一些企业通过实践发现, 用建立企业年金的方式激励员工为本企业长期工作可能更为有利。雇主通过企业年金形式为员工缴纳养老金, 对员工来说是一笔延迟的工资支付, 员工为了能在退休后得到足额的养老金, 必须为这个企业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这样, 企业的年金计划实际上就成了一种“隐蔽性合同”, 不仅做到吸引和留住有用人才、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而且提高了职工为企业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 企业年金是吸引人才的“磁石”。天津市一家建筑工程咨询设计企业, 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70%以上, 近几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 企业人员流动率达20%以上。推出企业年金后, 企业规定员工须在单位服务满一定年限, 且达到离职后不透露商业机密等要求, 才能按年限将一定比例的年金归入其个人账户。该企业推行企业年金两年来, 没有一名技术人员跳槽, 员工工作积极性也大大增强。由此说明, 只有将员工与企业整合成合作竞争的整体, 将员工的利益与未来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才能形成相互负责、利益双赢的局面。

企业年金推动企业之间平等人才竞争

目前, 有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 大多集中在电力、铁路、金融、保险、通讯、煤炭、有色金属、交通、石油天然气等高收入行业或垄断行业。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特别有利于大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并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员工人数少、所形成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较小, 很难有效解决计划流程相对繁复、管理费率相对较高的现实问题, 导致占城镇总就业人口80%的中小企业职工被企业年金制度拒之门外。由于员工福利享受的差异, 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步晚, 还属于初步建立阶段, 需要鼓励更多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优惠政策缺失, 是企业年金制度向中小企业扩面的重要障碍。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从制度供给层面加以重视。例如, 2011年5月1日生效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 (第11号令) 第八章已经对促进集合计划的发展做了原则性规定。2011年5月23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指导法人受托机构设立集合计划, 从制度层面保障中小企业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集合企业年金计划, 是由法人机构受托人发起设立, 事先指定政府监控下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承担相应职责, 并共同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和流程, 同时为多个企业委托人提供一揽子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年金计划。实现集合企业年金的方式是把各个企业的年金基金都统一集合在一个受托人账户中, 然后由受托人确定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由于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标准化的已成型服务产品, 这样就省去了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等步骤, 大大加快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速度, 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带来极大的方便。

企业年金养老难点解读 篇11

關键词:企业年金;养老

人社部公开的企业年金运营相关数据显示,企业年金近5年的总体收益率达到8.87%,跑赢了CPI。目前,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44900家,基金3570亿元。养老金缺口屡屡触动公众焦虑神经,填缺问题固然重要,然而,改变基本养老“一家独大”不堪重负的现状同样不容忽视,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补充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在我国发展滞后,目前参与年金计划的企业比率仅为1%。

一、不知何为企业年金

有记者曾采访包括律师、空姐、工人、会计、HR等等不同行业,知道企业年金的仅2人,其中仅有一人拥有企业年金。这名在北京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表示:“我累积的年金额度较少,不太在乎,不会因为年金就不跳槽,单位有一些累积年限比较多的人可能比较在乎这个,不会跳槽选择没有企业年金的企业,其实,大部分都没有。”事实上也是如此,如今大多劳动者和企业都把目光放在了“一户独大”的基本养老上,企业和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账户的积极性并不高,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早在“2012陆家嘴论坛”上就表示,“中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不大平衡,比如补充养老中的企业年金、个人养老保险,替代率非常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此前的调研数据证实了这点,我国企业参与年金计划的比率仅为1%,且绝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有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交通、通讯、能源、金融等垄断行业,中小企业基本上被排斥在外。因此,企业年金被戏称为“富人俱乐部”。

有数据指出,在美国20多万亿美元养老金总资产中,政府养老金占比12.5%,企业年金占比64%,个人退休账户占比23.5%,而到2010年底,中国的养老金总资产为2万多亿元人民币,政府养老金占比89.5%,企业年金10.5%,个人退休账户几乎没有。

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显然会降低生活标准。对政府来说,也会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风险和压力。有研究表明,养老金对退休前工资的替代率过高,已成为财政的包袱,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容易引发政府未来的财务持续性风险,企业年金不发达,则会更进一步放大财政的压力。因此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提高企业年金替代率已成为当前各国的共识。所以说,真正解决中国养老问题,一方面固然要填充如今缺口巨大的基本养老保险账户,但是,进一步完善“补充养老体系”也显得尤为迫切。

二、个人和企业缴费积极性都不高

我们来计算一下,一名30岁、月入5000元的男职工,个人和企业按照工资的5%缴费,每月共计缴费500元,如果收益率在4%~5%之间,那么预计60岁后可每月领取约2000元退休金。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保障之外,职工额外这笔钱显然可以提高养老生活标准,前景理应很好。而企业年金也是鼓励职工爱岗爱企,减少职工流动的重要手段,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不无益处。

但是,为什么个人和企业的交费积极性都不高呢?有专家指出,“税优激励不足、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过高”是当前企业年金发展的两大障碍。目前,对于企业来说,基本养老保险按各类企业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20%缴费,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5%,职工按个人缴费基数的8%缴费,已超过美国一倍,美国为7.76%,加拿大只有5%,加拿大的总缴费率只有5%+9%。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过高,让企业和个人在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之后,很难有多余“能量”,再去缴一份“补充”制度的保险费。因此有的地方,企业年金成为“富企俱乐部”。有专家表示:“而基本养老‘两高’(缴费比率高和替代率高),將对企业年金形成强大的替代和挤出效应,导致很多企业既没能力也没动力开展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鼓励不足,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积极性不高。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说:“我们之前也咨询过企业年金,但其缴费不超过上年工资总额的5%才能享受税收优惠,税优比例较低,在国外一般要达15%以上,且个人缴费部分要与当月工资合并后缴个人所得税,员工会觉得钱没拿到,税反而先缴了,不愿意参加。”

个人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养老保障结构,增加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账户比例,就必须设法提高企业和个人建立“补充”账户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一方面逐步降低基本养老缴费比例,同时加快推进养老“双轨制”并轨改革,确保养老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和个人减税,以富余的资金去充实“补充”账户。唯有“两头并进”,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和个人积极性。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初探 篇12

企业年金, 国际上也称为“企业养老金”或是“企业退休金”, 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由企业及其职工依据经济状况自主建立的一项养老保险制度, 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过去一直称之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决定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为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国外被称为社保体系的“第二支柱”。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及相关原因分析

1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现状

二十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及指导下,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 由目前状况看, 制度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年金发展整体水平还很低、发展缓慢并且在地区间极为不平衡, 国家无统一政策、分散度高。

1) 企业年金的发展以行业为主, 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 建立企业年金的多是一些经济效益好的行业 (如邮电、电力行业) 或公司集团, 企业一般按照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的5%左右为员工缴纳企业年金计划的保险费。我国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的二十年以来, 制度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 企业年金目前发展水平很低且发展极为缓慢。2000年底, 全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从业人员为560万人, 建立年金的企业1.6万多家, 企业年金基金滚存结余192亿元。而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为10448万人, 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年末数的49%。由此看来,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仍唱着独角戏。

2) 企业年金运作不规范

集中在上海、深圳、大连等沿海城市和铁道、电力、石化等行业。有的企业名义上建立了年金, 但不给雇员设立个人账户, 年金基金没有单独管理, 支付方面随意性极大, 员工权利难以保障。基金投资运作也不规范, 基金收益率极低, 对投资风险几乎没有防范措施。究其根源我们发现, 国家没有就企业年金出台统一的法律规范, 是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目前在一些试点地区, 年金的投资渠道过于保守, 只能投资于国债和存款, 这些做法与现在我国证券市场发育不完备, 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这种历史条件是相符合的。

2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我们企业年金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政府也大力提倡, 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措施, 而发展却如此缓慢。研究表明, 政府、企业、职工个人这几方面都存在着有不利于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因素。

1)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因素

我国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支柱, 企业年金作为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是第二支柱。它们是同一体系的不同层次, 第一支柱包得过多、费率负担和替代率都比较高, 必然使第二支柱缺乏拓展空间, 因而很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以及行政低效率管理基金等弊病, 阻碍了企业和职工建立个人账户的积极性, 也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基金的有效增值, 从而达不到减轻费率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的目标。

2) 政策法规方面

首先, 对企业年金的定位颇有争议, 缺乏应有的法律界定。现行企业年金制度已经明确我国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 缴费确定型财务结构, 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 但是, 迄今为止, 对于企业年金的性质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有争议, 尚未达成共识。企业年金究竟实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 我国企业年金究竟是该强制实施还是完全由企业自主举办, 对此各持已见, 由于性质尚未确定,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不明朗因此, 要加快企业年金的发展必须尽快颁布相关的法律, 明确界定企业年金的性质。

其次, 税收政策支持缺位。我国现行税法中只有关于社会保险的一些税收优惠规定, 没有企业年金方面的税收优惠。在实际操作中, 税务部门也只允许纳税人对养老保险缴费进行一次扣除, 不允许多次扣除;而且, 对于企业年金计划支付的养老金并没有免税规定。

二、我国企业年金的实施思路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制定企业年金法规, 规范企业年金行为。从国际看, 世界上第一部《职业年金法》由美国在1776年颁布, 是为了保障独立战争中的伤残军人的半额生活费用颁布的。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雇员退休年金保障法案》, 1975年联邦德国颁布了《企业退休金法》, 这些法律对参加企业年金的雇主和雇员在资金募集、缴费比例以及资金运用等方面均有规定。此外, 由于职工 (被保险人) 对企业缴费具有年金保留权 (法定事实条件下的受益权) , 基于年金保留权发生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产权转移, 即职工对企业缴费资产的所有权何时发生, 是非常重要的法律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定企业年金法进行规划。

(二) 继续下调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 协调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缴费比例

上一篇:呼吸机的日常维修维护下一篇:教育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