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环境标准

2024-07-01

现行环境标准(精选11篇)

现行环境标准 篇1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2015 年12 月15 日表示, 中国当前贫困标准已高于世界银行最新贫困标准。

刘永富当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世界上关于贫困的标准并不统一, 各国有各国的政策。中国当前贫困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 元 ( 2010 年不变价) , 每年还将根据物价指数、生活指数等动态调整。2014 年, 贫困标准上升至2800 元,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约相当于每天2. 2 美元, 略高于世界银行1. 9 美元的贫困标准。

2015 年10 月, 世界银行宣布将国际贫困线标准从此前的一人一天1. 25 美元上调至1. 9 美元。刘永富表示: “按照这个标准, 我们的贫困人口数量也不会再有什么增加。现在的任务就是锁定目前的7000 多万贫困人口, 分类施策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待这个任务完成了, 我们还会根据当时情况, 适当提高扶贫标准。”

现行环境标准 篇2

2013年公路路面工程现行标准、规范、规程、指南一览表

序号 编号 名称 备注 1 GB175-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1346-200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ISO法)JTG E40-2007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5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6 JTJ056-84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7 JGJ98-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8 JGJ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9 JTJE60-2008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10 JTJ056-84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11 JTG E50-2006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12 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13 JTG E51-2009 公路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14 JTG E20-2011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76-9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16 JTJ 037.1-200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膜施工技术规范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9 JT/T793-2009 振动压实成型机JTG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1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40-2002 公路路基设计规程23 JTG G10-2006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4 JTGF42-2005 公路工程沥青施工规范25 JTJ052-2000 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6 JTG/J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7 JTJ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28 JTG D40-200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29 JTGF42-2005 公路工程沥青施工规范30 JTGF41-2008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现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进展 篇3

关键字:现代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化生产,这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瞩目。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的古人过着依山傍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近代国家的发展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我国的乡村面积逐渐较少,自然环境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有的森林土地面积在发展中不断减小,被城市所代替。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否则人类生存将会变得困难。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我们当下的重点,只有做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生存。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注重生态环境必不可少。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隐患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想拥有一个绿色家园。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污水。废气悬浮在城市上空,城市被蒙上了一层烟雾;污水排放到河里,造成河水大面积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再者,私人汽车数量正在日益增加,汽车排放的废气也是影响环境的因素之一。此外,还有垃圾污染,更是最大的隐患。每天的白色垃圾不计其数,无法腐烂,焚烧也会产生大量的毒气,这让人们十分头疼,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这些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情况将会越发恶劣,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不再是绿色。这样,人类便会无法生存,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在,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加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清除其中存在的隐患。

(二).两者存在的联系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在进行规划时,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尽最大努力增添绿化带的面积。对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努力去解决难题,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更好的规划城市,建造出适合长期居住、令人满意、环境优美的地段供人们生活。人们希望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生态环境的注重点就是在于能够不脱离大自然。城市规划能够注重这一点,才能让人们满意。

(三).建设过程中的存在的缺陷

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难题。首先,群众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不知道生态环境的意义何在,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方面不加以重视,不仅不去保护环境,还在加重对环境的污染;再者,对生态环境展开工作之前,没有很准确的了解现状,缺少了调研工作,在进行工作过程中就会感觉力不从心,达不到公众的要求;最后是在环境污染方面,检测不够完善,没有较好的控制住环境污染;城市绿化建设的实施,没有完整的绿化系统,城市景观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在环境方面总会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要想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将必然存在。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案

(一).展开调查

要想建设好生态环境,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调查。首先对民意进行勘测,得出准确数据,看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知有多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电话调查来进行这一工作;然后,开展大面积的搜查,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找出其中的难题,以便于更好的想出对策去应对;对城市绿化带进行调查,找出其中不足点。最后,对于企业发展,要在调查后,了解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便于找出方案完善制度。展开调查的时候,准确、细致入微,将难题全部标记出来,方便开展活动。

(二).全面发展

在进行全面的调查过后,首先对群众进行思想上的教导,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让群众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投身到建设当中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污染,如通过自行车或步行代替汽车、购物时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等小细节,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量。再者,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城市绿化现状,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引。此外,完善城市绿化假设,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方面,既然无法做到杜绝污染,那么我们就要在最大力度上控制污染程度。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减轻污染的办法,在技术上加以改革,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对于一些造成较大环境污染的工业,可以将其迁至郊区,并且严格控制污水、废气的排放指标,必要情况下将其封场,利用资金来建造其他经济市场。为了让工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拉开距离,可以在各地建造工业园区,改变人们生活环境。

(三).完善系统

对生态环境的系统完善也是重中之重。首先,对生态系统有一个全面的控制系统,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和人类的智慧,绘制出总体的结构图,便于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一个总体上的认知。然后,分层去细化,把握每一步的方向,便于实施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尺寸,而不是盲目的追逐。最后是在每一个小点上抓住重心,围绕系统运行。这样,在进行规划时,就能很明确的看到生态环境的蓝图,较少的复杂的构思过程,操作系统将会提供一份完善的系统供我们参考。再有了完善系统之后,按照计划来进行归纳总结,完成工作。

三小结

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在对现代城市进行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放弃国家的发展,一味保持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只能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从各方面下手,将生态环境融入到城市规划中,让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生态环境的重点展现出来,将城市规划做到令人满意,在规划中加入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改善,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想做好生态发展两不误,我们还需要更加发达的科技手段和系统管理。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总会有完善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 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西部,2006(24)

[3]孔亮,辽宁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3)

现行环境标准 篇4

关键词:现行环境标准,完善,适宜性

1 概述

标准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据或准则, 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是我们社会活动最终结果中的衡量尺度;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 供共同和反复使用, 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标准在现在社会中无处不在, 在技术监督、监察中更是必不可缺, 如何客观合理的使用标准, 将标准的应用和我们的活动结果有机结合, 就需要我们对各项标准进行仔细的研讨, 把握住标准中的各项分类和适用范围, 以指导我们在具体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灵活、有效的使用。

2 标准分类及环境监测中标准体系建立、使用

标准的制定和类型按使用范围划分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按内容划分有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辅助产品标准、原材料标准、方法标准;按成熟程度划分有法定标准、推荐标准、试行标准、标准草案等等;它也是标准使用梯次递进的顺序。

我国自1973年8月制定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实行标准 (GBJ4-1973) 》 (GBJ4-1973) 以来, 经过40年的发展和实践, 已经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环境标准体系, 就是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国家环保标准为核心,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省级 (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环保标准对国家环境标准进行补充和完善, 使得整个环境标准体系更能贴近各地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各地不同的实际要求。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 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在具体的环境监测中, 环境标准渗透于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贯穿于监测的始终, 是监测工作的灵魂。国家环境标准也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属于强制性环境标准。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环境标准, 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性环境标准引用, 也必须强制执行。例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等推荐性分析方法标准, 均由于被强制标准引用, 也必须强制执行。

3 现行个别标准的完善性探讨

虽然经过了40年发展, 环境标准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但每个组成环境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标准的内容也并非尽善尽美, 各类环境标准虽经过多次的修订和完善, 也并非都能适应各个不同地区的实际工作需要。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 有标准自身存在的不完整性、也有标准使用过程中的不恰当等。以下就在环境和污染源监测中遇到的几个现行标准使用局限性进行探讨。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中铅尘浓度限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于2012年2月29日发布, 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实施, 现在已在部分城市开始提前实施, 陕西省宝鸡市也为提前实施之列。由于宝鸡市辖区内重金属铅、锌行业企业较多, 在2009年的“8.6”血铅事件就发生在宝鸡市东北的凤翔长青工业园, 因此, 宝鸡市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空气中铅尘含量极为重视, 但在该标准中我们能找到的标准限值见下表。

标准铅尘的定义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评价标准最短时效是季平均, 季平均采样时间为一个日历季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使用的分析方法为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各级地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以24小时自动监测为主, 各自动监测站点监测指标为PM10、PM2.5、SO2、NO2、CO、O3六参数, 已不再保留总悬浮颗粒物的监测项目, 没有总悬浮颗粒物的24小时样品采集, 后续实验分析就无从谈起, 而以手动监测替代, 每个站点总悬浮颗粒物24小时连续采样, 并连续进行3个月, 不仅对设备、人力要求苛刻, 对监测站的物力、财力上造成极大负荷, 而且受自然天气因素影响, 监测采样几乎不可能完成。该标准铅尘的定义、限值在目前的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基本没有指导意义。随着2014年前使用的参照评价标准《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TJ36-79) 废止, 目前辖区内环境空气中铅日均值浓度监测结果无标准评价。

(2)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5466-2010) 中铅排放限值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5466-2010) 于2010年9月27日发布, 2010年10月1日实施。本标准规定了铅、锌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自该标准实施之日起, 铅、锌工业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本标准, 不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 中的相关规定。同时, 该标准也对铅、锌工业做出了准确的定义:指生产铅、锌金属矿产品和生产铅、锌金属产品 (不包括生产再生铅、再生锌及铅、锌材压延加工产品) 的工业。

按照以上的定义和要求, 宝鸡市辖区内的铅锌选矿厂、铅锌冶炼厂均要纳入标准控制范围之内, 然而在实际监测评价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界定不明的问题。在该标准中我们能找到的大气污染物铅排放浓度限值见下表。

单位:mg/m3

该标准中在铅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上仅对熔炼工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而对其他铅锌工业的诸如选矿、烧结、破碎中铅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未做出明确表述, 但我们在对铅锌冶炼厂、选矿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际监测过程中, 在铅锌冶炼备料、烧结、熔炼、烟化、精馏等诸多工段中均测出有铅尘的产生和排放, 个别工序的排放浓度甚至和熔炼阶段相当, 选矿厂选矿破碎大气污染物排放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铅尘测出。由于在本标准的前言中已明确不再执行其他相关标准, 致使在实际环境监督管理中, 对这些铅锌选矿厂、铅锌熔炼企业中除熔炼工序铅尘排放外的其他铅污染排放评价出现空白, 即使按本标准进行了参照评价, 也使评价结果苍白无力, 甚至造成环境监督管理上的论据不足。

4 排污企业对现行标准适用探讨

目前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中, 各地均实行了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由排污者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况, 并接受监督管理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构成的规则系统。

企业作为排污申报的主体, 其负责主持该项工作的管理人员必须对自身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原材料产品、污染物排放处理设施, 以及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方式、趋向有准确的了解, 为企业的排污申报监测提供基础资料。在我们对企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监测中也遇到过多种来自企业管理人员的问题, 多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管理人员对生产工艺、原材料产品、污染物排放及种类不熟悉。

(2) 管理人员对基础建设不了解, 不能提供准确的污染物排放方向。

企业环保工作一般都是大投入、小或无产出的部门, 不受企业领导重视, 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提高, 企业环保管理的地位虽有所改善, 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企业环保管理人员更换频繁, 或身兼数职, 或交接无序, 致使管理人员对企业排污情况了解不足或基本没有, 在申报登记监测进行中常出现污染物排放种类申报不齐、缺测漏测现象;由于对自身基础设施和周边公共设施不够了解, 在调查基础登记表中会出现污染物排放去向错报、乱报, 造成最终评价结果的误判, 给环境监督管理造成失误, 对企业自身也造成重大经济影响。曾出现对某企业实施排污申报监测过程中, 企业登记上报的废水排放是直排, 按照《黄河流域 (陕西段)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B61/224-2011) 标准分级规定: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不分级;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照排水去向分为一级和二级, 其中直接排入地表水体的污水执行一级排放标准, 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执行二级排放标准。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和二级之间相差了2-7倍, 该企业污水排放按照一级标准评价为超标排放, 最终带来的是企业排污费征收增大, 监督执法带来混乱;后经多次取证工作和沟通协调, 对该项工作的失误进行更正, 但已给多个单位、部门造成重大影响。

5 总结

标准的使用是环境监测的核心和灵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 我国标准更新推进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仅3年来更新和修订的环境标准就有十余个, 这就要求监测分析人员准确把握现行标准的适用范围, 为环境执法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企业作为排污主体, 其环保管理人员也应该提高企业主人翁意识, 准确把握本企业的生产排污情况, 积极了解与自身相关的环境标准使用,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个别现行标准中的不确定性条文、限值, 也希望相关标准修订、制定部门能尽快出台修订条款, 为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 2008年7月.

[2]国家环境保护局.《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1992年2月.

最新整理现行建筑工程国家标准 篇5

(GB)规范一览表

加色块标注与我们现有项目直接关联,请适时购买或下载学习2018.07.10 现行建筑工程国家标准(GB)规范一览表 序号 规 范 名 称 规范编号 实施时间

现行环境标准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质量 验收标准 问题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84-01

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主要是指对于建筑质量的最低限度要求,任何建筑工程的质量都不应当低于这个标准。该文正是根据此类相关标准和要求,对于那些不符合设计规范和标准以及在工程质量上存在欠缺的问题作出的相应建议。

1 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相关问题

1.1 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质量是否允许吃设计余量

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经过相关检测后发现达不到相应设计标准,可是在经过原设计单位核算过后仍然能够满足结构安全以及使用需求时,该检验批可以予以验收。大多数条件下,虽然规范中对于安全以及使用功能给出了最低标准限度,但是设计环节上在此类标准中往往还有可供考量的余地。不满足设计要求与不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但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质量时,很多时候都会去考虑到吃设计留有的余量。并且这种情况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延续下去。但是国家相关部门不应当放任这种情况继续进行和发展下去,而是要严把吃余量的关口。并且对于“两者并不矛盾”的说法也应当予以重新探讨。严格意义上来讲,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但是国家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上对于这种矛盾却没有指明,而且虽然在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要求,但是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却没有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作为国家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凭据,最终的工程验收不仅要遵循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合约上的要求。

1.2 造成永久性缺陷工程的验收

与此同时,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还指出:“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以及分部工程,虽然外形以及尺寸上发生变化,但是仍然能够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时,可以按照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这点意见和标准也是存在较大问题的,许多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建筑工程都能够通过加固处理来达到安全性能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使用功能上无疑将大打折扣,令使用者的权益遭到损害。这条标准的设定实质上是为不符合标准的建筑工程找到了一條合法的通路,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消极影响。所以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质量标准进行严格限定,严格要求国家规范标准就是一个最低要求的限度,所有质量在限度以上的建筑工程为符合标准要求的,而在限度以下的则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并且针对于那些质量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工程,不允许再通过其他方法来予以处理。

1.3 语言不一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

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存在许多这样的情况,由于语言使用不一使得很难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予以掌握和理解。例如,在“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与“满足安全使用”的相关条文上,先后出现过多次不一的语言,并且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区别,这就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对于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在主要功能与次要功能方面的条文上,虽然对于主次功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但是在现实的验收过程中对于主次功能却并没有予以明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主次功能混乱的问题。

2 关于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问题的相关建议

对于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应当予以积极解决,为此做出如下建议。

(1)杜绝为不符合标准和设计要求以余地。当前我国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已经较低,如果在此基础上在进行降低将会严重威胁到我国施工质量水平的提升,限制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也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为此,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和规范的质量不应当留有出路,在验收标准上只提要求,不讲条件。

(2)鉴于现行标准和规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匹配的,因此在标准和规范中的语言运用上也要尽量做到一致,避免造成二者衔接不当的问题。

(3)与此同时,我国的建筑标准规范还应当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化因素,争取做到与国际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走出国门,也将有更多的外资建筑企业进入我国。在这样的条件下,考虑将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同国际接轨显得势在必行。

(4)此外,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制定还应尽量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但拿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为不符合标准和规范开口子为例,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为质量不符合规范的建筑工程提供“合法”出口,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业主们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在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应当充分将各方的利益需求考虑进来,最大限度的去完善验收标准。

3 结语

简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要不断按照应有的制度体系来进行完善和填充,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复杂性较高的标准体系,一定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特点和人们的现实需要来加以改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内容也将随之调整,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殷许鹏,潘文,宋廷苏,等.建筑隔震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研究[J].施工技术,2013(9):61-63.

[2]丰淑玉.议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几个问题[J].新疆有色金属,2013(5):101-102,104.

[3]陶里,邸小坛.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有关问题的探讨[J].工程质量,2009(1):20-22.

现行条件下环境会计核算策略 篇7

环境会计理论的提出给传统会计核算带来了生机, 新的核算对象的出现也给会计核算带来了挑战, 核算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我国现行的环境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环境会计的核算过程中针对会计要素的分类理论繁多, 难以统一;会计确认标准尚未明确;会计核算内容难以量化为货币进行计量;相关法律法规仍存在漏洞, 监管职责分配不明;监管者以及社会大众缺乏环保意识, 有碍制度的贯彻实施;缺乏相关培训, 会计从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与环境会计职能不匹配, 人才缺口大。在分析现行条件下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后, 我们从宏观角度出发, 提出六点建议。

一、确定环境会计要素理论

在对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形成了以环境会计四要素论为主的各种环境会计会计要素理论。其中, “三要素论”着重于环境成本的考察, 忽略了环境因素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理论不够完善;“五要素论”过分看重环境因素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 在环境会计实际工作中难以量化环境资源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六要素论”是参考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产生的, 核算范围大, 由于环境资源存在难以量化、量化标准不统一等特性, 较大的核算范围给核算带来了巨大压力。“四要素论”中的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支出、环境负债和环境收益, 笔者认为“四要素论”的内容更具兼容性, 能够更好适应各类企业的具体情况, 有利于环境会计要素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推广应用。

二、分别制定环境会计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在传统会计中, 会计要素包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本文以“四要素论”为前提, 对环境会计要素确认标准提出建议。环境会计的确认标准可以从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四个方面进行确认。确认环境资产应首先明确环境资产的定义, 环境资产应该是特定主体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 由其持有或控制的, 预期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 能可靠计量的自然资源。环境资产的确认应同时满足其定义以及该资产与信息使用者之间应具有决策相关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曾提出:环境负债就是因净化环境而形成的负债, 具体包括直接因净化环境发生的负债和预计因净化环境发生的支出。所以环境负债可以定义为由于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而由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环境负债的确认在满足环境负债的定义的同时还应满足该事项是由于企业违反环保法规的不当环境行为导致的、其结果使得企业环境质量下降、企业因此负有一定的清偿义务。所谓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以环保为基准, 为减少企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而支出的费用, 以及企业由此而需承担的其他支出。而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除了满足其定义以外, 还要求其能可靠地计量, 与企业的外部和内部使用者的需求信息相关。最后是关于环境收益的确认, 它指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因环境保护与治理而形成的, 能够增加企业的净收益和所有者权益, 又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另外, 环境收益是与环境保护与治理及企业的外部和内部使用者的需求信息密切相关。环境收益还必须能够可靠计量。

三、改进环境计量理论

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会计计量与传统会计计量相比, 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 由于环境资源的多样性, 环境会计的计量尺度存在多元性, 仅从货币角度对环境资源要素进行计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方式, 以实物计量为补充计量方式的计量体系对会计计量对象进行计量。其次, 由于环境资源存在难以量化的特点, 环境会计实务中常以历史成本结合边际成本、替代成本、机会成本、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方法的补充。最后, 由于环境资源存在稀缺性、效用性, 不能通过交易的方式衡量它的价值, 所以在探索环境会计计量理论时可以将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价值理论相结合, 对现有环境会计理论进行进一步完善。尽管环境资源的特性对环境资源计量造成了一定困难, 但是我们可以从传统会计计量的角度出发, 结合可持续发展观, 探索具有可行性的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通过对计量理论和计量体系的一系列研究可以为环境会计的实际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完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管理机制

环境会计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仍存在漏洞, 监管体系尚未明确, 监管者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会计监管机制的不完善这一问题, 我们应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批判地吸收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对现有法规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与之匹配的实施细则以此完善环保法规;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参考《会计法》的相关要素、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对环境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完善;明确环境会计监管责任归属, 在完善环境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的同时对各个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 严格执法, 建立完善的处罚体系, 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严格出发, 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企业给予口头及实物奖励。

五、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

环境会计制度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的, 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社会主流人士的关注。我们应将社会关注转化为社会意识, 使环境保护的观点深入人心。环境保护是社会共同的问题, 因此社会和政府应该共同努力, 解决现阶段环境会计确认计量存在的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仅仅是道德的底线, 政府应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现代媒体等渠道对公民进行教育, 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 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 督促各个单位积极学习环境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承担其社会责任, 将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督促各企业管理层人员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 以此促进环境会计理论在企业的良好实施。

六、通过培训与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直接实施者, 肩负环境会计制度顺利执行的重任。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以及相匹配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了环境会计制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首先, 我们应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通过教育、再教育使会计人员掌握环境会计确认计量方法。其次, 我们应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环保意识。

现行环境标准 篇8

现行资源税主要是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要目的, 为此对资源税改革的重点在于强化资源税保护自然资源,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生态功能。[1]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 为了使资源税更好的发挥保护资源、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费, 将其纳入资源税体系, 并对资源税进行如下改革:

第一, 重新认识并确立资源税的征收目的。在相关的资源税立法中明确资源税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要宗旨, 充分体现其生态功能, 以适应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文明的需要。

第二, 确立资源税的普遍征收机制。弱化其原有的调节级差收益的功能, 向所有自然资源开采、生产单位和个人普遍征税, 确定合理的资源价格, 从而建立一般性质的资源税, 并最终实现政府通过征税调节自然资源的供给和需求, 进而影响自然资源配置的目的。

第三,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目前我国的资源税主要针对矿产品和盐, 而对许多非矿产品和稀缺资源却没有纳入资源税调节的范围, 导致了非税资源的过变消耗和严重浪费。因此, 应当对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进行调整, 通过整合, 将现有的各类资源性收费, 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2]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对矿产、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开采、利用行为。待条件成熟后, 再对其他资源 (如海洋、地热、滩涂等资源课征资源税, 并逐步提高税率, 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

第四, 适当调整资源税的税率, 提高税负。对应税资源从稀缺性、人类依存度、替代品开采成本、该资源自身开采成本及行业平均利润等各因素方面综合考虑, 科学合理地确定资源税税额。

2 消费税

现行消费税税率的确定并没有考虑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 完善消费税的思路应是, 在现有收税宗旨的基础上, 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 发挥消费税在引导人们进行有益于环境的消费、抑制对环境有害的消费方面的作用。逐步将一些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纳入收税范围, 根据商品的环境影响实行不同的税率等。[3]

因此, 消费税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 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首先, 将那些用难以降解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类包装物品、一次性使用的电池以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等产品列入消费税的课征范围, 并将纳税环节设在生产或销售环节。其次, 拓展对奢侈品和奢侈行为的征税幅度, 鼓励和引导民众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 提倡绿色消费。

第二, 提高消费税的税率。首先, 对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设计较高的税率, 如:难以降解和无法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在使用中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产品和行为。其次, 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 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使用, 鼓励使用无铅汽油、无硫柴油, 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进程。最后, 对生产制造一次性塑料用品的单位和个人课以重税, 使其生产成本高于生产可降解的同类产品的成本, 迫使其转产可降解的产品, 达到从源头控制、减少和消除困扰我国己久的白色污染问题。

第三, 对不同产品根据其环境友好程度, 设计差别税率。例如: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适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 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 明确规定对使用“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 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4]

3 增值税

现行增值税政策主要集中在民政、福利等方面, 基本没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因此, 增值税的改革应重点立足于鼓励企业环保技术改造。例如:先期在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中, 试行部分消费型增值税制度, 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的投资允许一次性进入抵扣增值税额;对进口的环保设备、仪器及用于生产环保设备的材料、零部件等在进口环节给予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将带有环保意识的产业调整、产品更新、设备改造做为增值税类型过渡的试点。同时取消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 废除现行的为保护农业而对农膜, 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等产品免征增值税的规定, 并对“绿色”农业给予补贴, 鼓励绿色食品的生产。

4 完善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适当改费为税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虽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以及准环境税的性质,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对其应进行如下完善措施:首先, 扩大排污费的征收范围, 诸如把流动污染源、居民生活用水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尽快在法律中规定为征收排污费的对象, 以控制污染。其次, 应扩大并明确界定缴费主体。例如: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增加了个体工商户为收缴排污费的对象, 这是一个进步。此外, 也应该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收取排污费。间接污染源也应该纳入排污收费制度的管理对象。最后, 严格法律责任, 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应该追究排污者的法律责任。

有:首先, 确定合理的征税范围,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 课税对象应重点包括工业污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工业固体垃圾以及超过国家环保标准的噪声, 待条件成熟后, 再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其次, 制定准确的税基, 借鉴OECD国家的通行做法, 以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浓度作为税基, 即:按照纳税人某种活动所产生污染物的实际数值或估计值来计税。最后, 制定适中的税率, 税率不宜订得过高, 也不能过低, 可采用弹性定额税率从量计征, 以便使防治污染的总成本在每一时期都能趋于最小化。

5 完善环境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的环境税收优惠政策仅有减税和免税两种, 形式过于单一, 又主要偏重于事后奖励性质, 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因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完善:首先, 对环境税收优惠措施进行统一立法, 采取分类分组管理的模式。对税收优惠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进行专门的规制, 由国务院各相关部、委、局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进行分工管理。取消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环境税收优惠的规定, 对己有各级各类的环境税收优惠规定进行清理和归类, 消除其中重复性的规定。[5]其次, 借鉴OECD国家的先进经验, 采取多种形式的环境税收优惠政策。例如:要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 对节能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据实列支;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项设备, 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 鼓励企业对环保产业的投资;贯彻清洁生产的理念。再次, 扩大环境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最后, 建立健全环境税收优惠法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或者授权国务院, 制定单独的税收优惠法规。

参考文献

[1]王金南, 葛察忠等.打造中国绿色税收一中国环境税收政策框架设计与实施战略[J].环境经济杂志, 2006 (9) :15.

[2]原芳盟.“略论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提交“2006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的论文[J].西北政法学院, 第1397页.

[3]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探讨[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67.

[4]石晖, 程非.关于构建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 (3) .

我国现行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篇9

近年来, 中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 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酸雨污染加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 土壤污染面积扩大, 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量大面广, 荒漠化、草原退化加剧,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 环境问题异常严峻。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 “2005年, 全国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珠江、长江水质较好, 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 海河污染严重”, “主要城市和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相对稳定, 但局部地区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 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好转, 但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这意味着中国水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仍在较为严重污染的状态中徘徊, 是一种高污染状态的下的“稳定”。《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 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 118亿元, 占当年GDP的3.05%, 虚拟治理成本为2, 874亿元, 占当年全国GDP的1.8%。由此看出,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危害群众健康, 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加, 经济规模扩张, 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 有人口膨胀、技术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环保法律与体制不得力、环境保护经济手段运用不到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布局的不合理、人口素质不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低下, 还有大型水利工程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

二、我国现行环境经济政策

我国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即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排污收费制度及涉及到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一) 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没有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项目, 虽然政府已对环境保护有较大的投入, 但并没有专门的统计, 这就无法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也使得环境保护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政资金保障。直到2007年1月1日, 财政部出台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在改革方案中, “环境保护”才正式成为了财政支出的一项功能。

我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消费性支出:包括承担环境保护职能的其他相关部门或环境敏感部门的行政事业费和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卫生设施方面的支出;2、投资性支出:主要包括大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大型跨区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危险废弃物处理、核废料处理处置设施建设, 环境保护机构的行政设施建设等;3、转移支付项目:包括以市场融资为主但需要政府予以扶持的环保产品和技术;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工程建设及经营;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大中城市的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建设和经营;城市环境监测工程的建设和经营等。

(二) 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最早制定并实施的环境政策之一, 也是我国实施时间最长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我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根据这一原则, 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这项政策要求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 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和标准交纳一定的费用, 以使其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促使污染者采取措施控制污染。1978年12月, 中共中央批转了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首次提出在中国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1979年9月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 在法律上确定了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1982年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正式建立;2003年1月对之前实施的《征收排污收费暂行办法》进行改革, 将此办法上升为条例, 即《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6年全国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全面贯彻实施《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 全国共向67.1万户排污单位征收了排污费, 征收排污费144.1亿元。

(三) 涉及到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目前, 我国也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 但存在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税, 尽管当初制定时很少从环境资源保护角度考虑, 但对中国环境资源保护产生了一定影响, 主要包括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表1)

三、我国现行环境经济政策中的问题

在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方面,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总额不足且结构不合理。根据国际经验, 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 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 当该比例达到2%~3%时, 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可见, 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改善环境质量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而资金投入在我国又是十分欠缺的。从2002年到2006年,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1, 367.2亿元增加到2, 566亿元, 但2006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只有1.22%, 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不足, 制约着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二是资金使用效率低。近年来, 政府财政能力不断增强, 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 1998~2002年国家安排对环境保护的国债投资达600多亿元, 但这些国债的使用效率并不尽如人意, 很多资金投入以后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2004年财政部对用于三江源区生态建设的国债资金进行绩效评估, 发现了财政资金分配渠道过多、配套资金不到位、能力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国债资金的低效率;三是财政补贴政策设计存在体制性缺陷。我国农业的灌溉用水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 均享有政府财政补贴, 使水价过低, 造成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注意节约使用, 形成水资源的浪费。对农需品实行价格补贴, 促使农民滥用化肥、农药, 可能导致农地退化及水源污染等问题;四是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现在实施的生态补偿仍然以财政补偿为主, 如国家对退耕还林的补偿政策就是典型的国家财政补偿。纵向转移支付也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占绝对主导地位, 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微乎其微。这种完全由中央政府买单的方式显然与“受益者付费”的原则不协调, 不仅没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而且使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同时, 有限的资金分散用于各个地区, 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和浪费。

在排污收费方面, 新的排污收费制度规定排污费主要用于污染防治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 违背了排污费资金有偿使用的原则, 造成了排污费资金变成了对污染企业的一种间接补贴。同时, 地方环保部门的经费已经从公共财政预算中解决, 但是经济落后地区, 还是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可能因此影响这些地区环境保护建设的进程。最后, 由于环境监理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和执法工具的落后, 不能及时发现排污单位的违法排污行为, 影响了排污收费制度的贯彻实施。

在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方面:一是“生产型”增值税的共享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容易产生不顾及环境资源承载力的行为;二是现行资源税主要强调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 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税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功能, 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社会成本内在化, 因而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和限制使用、开采资源的意图;三是对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 能源的消耗占70%以上的煤炭消费未能征消费税;同时, 汽油、柴油征收的税率偏低, 对汽车消费起不到抑制作用, 造成石油消耗量巨大, 进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使国家面临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四是现行的车船使用税基本上是根据车船的吨位数或固定税额征收的, 实际与其使用的强度 (如行驶公里数或汽油使用量) 没有直接关系, 对污染控制没有抑制作用;从目前征收车船使用税情况分析, 由于车船使用税额占车船使用费用的比例很小, 很难对车船使用行为进行调节, 因此实际中很难利用该税种来缓解交通的拥挤和减轻大气污染;同时, 现行车船税率偏低, 而且其使用过程中未考虑尾气和交通噪声污染因素;五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税率过低。该税种对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基本上没有刺激作用, 只是作为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来源;六是在我国现行税制中, 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 也就是说我国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而此类税种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 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 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四、我国现行环境经济政策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本文认为应用经济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主要思路在于:完善财政支付手段,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现有税种的环境保护功能, 适时开征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继续贯彻落实好排污收费制度。具体的建议为:

(一) 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落实环境保护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的资金, 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 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 保证环保投入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二) 消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政策, 主要是减少对水资源的补贴, 同时减少对于农用化肥及农药的补贴。

(三) 强化中央财政纵向生态补偿方式, 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 应增加生态补偿项目, 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建设及对西部生态退化严重区域的恢复等。制定分区指导政策, 增加对西部地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补贴力度。建立激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财政补贴制度, 增加对生态保护良好区域或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区域的补助。

(四) 建立健全地方财政横向生态补偿方式, 在横向生态补偿中, 对生态建设做出贡献的区域应当成为被补偿的主体, 因生态建设而受益的区域就成为补偿的主体。由省级政府和省级以下政府构成具体的补偿和被补偿主体。

(五) 完善现行税制中环境相关税种的环境保护作用, 如提高消费税率、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资源税方面确立普遍征收为主、调节级差为辅的征收机制, 弱化其原有的调节级差收益的功能, 强化保护资源和限制资源开采的作用。

(六) 学习先进国家, 适时开征污染排放税或污染商品使用税。

(七)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提高征收标准, 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机制;增加装备, 充实人员和完善监控手段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现行有关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分别对财政支出、排污收费和有关环境税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分析说明, 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排污收费,环境税收

参考文献

[1]林勤玉.构筑促进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制度[J].财经科学, 2004.1.

[2]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现行环境标准 篇10

1 环境税的非独立性

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真正具有资源环境保护指向性的税种很少, 制定征税税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保护资源环境, 只是实行以后间接的起到了保护作用;或者为了能适当的起到一定的资源环境保护作用, 对原有税种进行改进。环境税的非独立性主要表现是:它是夹杂在已有税收体系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1) 资源税的非独立性。

首先从征税的性质定位上看, 资源税不具有环境税的独立性。我国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开发者之间的级差收益, 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与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也没有从根本上支持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综合利用, 许多属于贫矿的资源可能被遗弃, 造成资源浪费。其次计税依据不合理, 税额过低。我国资源税使用的是从量计税, 不能反映资源在市场上价格变化, 不利于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征税数额很低, 就不足以影响纳税人的经济行为, 容易造成资源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 加重环境负担。

(2) 消费税的非独立性。

虽然我国现行的消费税经过重大调整之后, 增强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但是由于消费税是一项综合性的税收, 要综合考虑其影响, 这难免弱化了对环境保护的实际作用。一是一些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如电池、某些一次性用品等, 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二是在一些征税的产品中, 税率较低,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对于木制一次性筷子的税率只有5%, 实木地板的税率也只有5%, 保护作用显然不大。从总体上考量, 现行的消费税没有真正达到调节消费者传统消费方式, 鼓励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环保目的。

(3)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非独立性。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由于本身税制的特点, 多限于直接优惠和事后鼓励, 专项优惠很少。因此, 对于如何有效地控制污染, 减少消耗的专门应用技术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支持, 许多节能和治污技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 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 城市建设维护税的非独立性。

城市建设维护税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项真正的“绿色”税收, 是环境保护融资的一种“专项税”, 但是它是一种附加税, 没有自己独立的税基, 限于收入规模小和税率低, 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5) 耕地占用税的非独立性。

即使是调整后的耕地占用税与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土地价格相比, 显得微不足道, 调节作用有限。另外, 现行耕地占用税的缺陷是没有把湿地资源纳入其中。

2 环境税的非健全性

环境税的非健全性是指环境税没有主体税种, 应纳入环境税征税范围的税种由于体制等原因没有征税或采用其它形式。环境税的非健全性主要表现在没有对水资源征税, 污染行为主要采用排污收费的形式, 未开征排污税。

(1) 未开征水资源税。

水是生命之源,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信息中心对我国用水需求压力进行了预测。预计我国的需水总量总体是增加的, 特别是未来的十年内。从全国的供水和需水预测结果来看, 如果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则有500亿~700亿立方米左右的缺水量。同时,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目前北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部分已超过50%, 海滦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都超过了80%, 已远远超出了世界公认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40%, 因此, 北方地区缺水形势相当严峻。同时, 由于水污染的不断加剧, 污染型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水资源供应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需要采取开源和节流的措施。开源方面要建设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 保证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量;节流方面要全面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和城镇生活废水回用率,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这些开源节流措施的实施, 是长期的公共工程, 个别企业难以投资完成, 国家投资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因此必须要开征资源税, 筹集资金,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另外, 开征税资源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 理顺水资源价格体系, 使水资源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真实的反应。

(2) 未开征相应的排污税, 对于排污行为仍然以收费的形式。

目前我国针对排污的主要经济政策是征收排污费。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证明,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一项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 为治理污染, 保护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现行的排污收费体系弊端日益凸显出来, 将难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复杂环境保护形势, 主要表现在:

第一, 排污收费标准相比污染治理成本或边际成本明显偏低, 不能满足既定控制目标下污染治理总投入的需要。据统计, 2006年我国总的污染治理投资 (不含运行费用) 为2568亿元, 占同期GDP的比例为1.23%。要实现预定的污染控制目标, 2008年污染治理投资 (不含运行费用) 需达到5447亿元, 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占同期GDP的比例为2.1%;到2010年, 污染治理投资需达到10622亿元, 占同期GDP的比例为1.5%。因此, 要实现预定的污染控制目标, 总的污染治理投资额都需进一步加大。另外排污收费标准偏低, 对企业的激励作用也不显著, 难以让相关企业参与到治污过程中。

第二, 排污收费不符合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向。排污收费是一种事后监控的方式, 出于企业自身利益和政府部门利益的需要, 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投资治污。相应的环境保护部门为增加部门收入, 对此可能采取“暖昧”或者漠视的态度。我国排污收费和治理费用逐年同时增加也从反面证明了这种利益关系, 反映了这项政策的漏洞。

第三, 征收排污税比征收排污费更有优势。虽然从经济意义和作用机理上看, 收费和征收没有本质的差别, 都可以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但征收排污税比征收排污费更有实际的效率和符合规范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 从长期看, 排污费必然面临费改税的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相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迫切需求新型高效的环境政策。大力推行环境税政策, 对已有税种进行结构调整, 补充完善相关环境税种,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境税体系, 必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 国家信息中心.2008—2020年中国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8, (15) .

[2]潘岳.全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亟待建立[J].绿叶, 2008, (7) .

现行环境标准 篇11

一、看待平行进口问题上的理论分歧

平行进口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有不同的理论支持。权利穷竭原则经常被用来作为平行进口合法性的辩护词;而地域性原则则是经常被用来作为禁止平行进口的理论基础。权利穷竭原则是指有关专利产品在专利权人自己或经其许可售出后, 这些产品的使用、再销售、捐赠等不再受权利人的控制, 购买人取得自由处置这些产品的权利。专利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通过授予专利权人合法的垄断权利从而激励创新, 同时平衡权利人的专有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是专利制度的价值追求之一。而权利穷竭原则的功能就在于平衡专利权人的专有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 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 禁止专利权人因两次获利而产生过分的垄断。而地域性原则指专利权是由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赋予做出发明创造之人的排他性的权利, 是国家主权的衍生物, 依据不同国家法律而产生的专利权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的, 其权利内容和效力仅在特定的法域得到承认, 如在甲国失效的专利在乙国则并不必然无效, 在甲国取得专利在乙国也并不必然就能取得。

二、国际公约对平行进口的规定及争议

在现行的国际公约框架中, 平行进口问题虽然未被明确、具体地涉及, 但是结合当时的立法背景从公约条文的字里行间不难推断出现行的国际公约对平行进口问题的态度。笔者认为, 当前的国际公约环境下, 平行进口问题的合法性基础问题被故意回避, 实际上是表明了一种中性的态度, 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而是留给各个国家以立法明确。

Trips第六条规定:“在符合上述第三条至第四条的前提下, 在依照本协议而进行的争端解决中, 不得借本协议的任何条款, 去涉及知识产权权利穷竭问题。”该条表明的就是这样一种中性的态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 公约在赋予专利权人“进口权”的同时, 就意味着专利权的国际权利穷竭原则即被否定了。笔者不赞同此种观点。Trips协议第二十八条 (1) 在赋予了专利权人“进口权”的同时在 (a) 款中的“进口”一词后专门加上了一个注释:“这一权利, 与依照本协议授予的关于商品的使用、销售、进口或者分销的所有其他权利一样, 均因符合第六条的规定。”

Trips协议本身的注释是对该协议的权威解释, 能够表明制定该协议的本意。照理说, 既然Trips协议第六条明确规定“本协议的任何规定均不得用于涉及知识产权的权利用尽问题”, 其中当然也包括第二十条, 而且第六条位于协议的总则部分, 是协议的基本规定之一, 其法律效力应当高于其他各章的具体规定, 因此即使不做上述注释料也无妨。但是, 正因为协议的制定者考虑到对第二十条的规定容易产生诸如上文所述那样的理解, 为了杜绝歧义更加明确起见, 在制定Trips协议时又特地加入了这一注释。笔者以为, 进口权是Trips协议中增加赋予给专利权人的一项权利, 这一规定使得专利权人的权利效力增强, 从而可以不用等到专利产品进口到国内开始销售后再提出侵权指控了。明确进口权的内容需要注意的就是对“未经权利人同意”的理解, 在平行进口的情形下, 有关的专利产品被投放市场是经过了权利人 (或其被许可人) 同意了的, 但是进口行为没有经过进口国的相关权利人同意, 这其中涉及的就是权利用尽的问题, 即在这种情况下, 有关权利人对这批产品是否还有控制权。如前所述, Trips协议通过其他相关条款和注释对进口权的这一规定做了限制, 因此, 应当说, Trips协议规定的进口权并不能限制平行进口, 它针对的是未经权利人 (专利权人或其被许可人) 同意而投放市场的产品的进口, 主要包括侵权产品的进口、先用权人投放市场产品的进口等情形。

也有人认为, 根据《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规定的专利权独立原则, 可以推导出不允许平行进口的结论, 因为同一人就同一发明创造在不同国家获得的不同专利权是彼此独立的, 相互无关, 在美国的专利权被用尽, 不等于在中国的专利权也被用尽, 当然不应当有专利权国际用尽一说。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首先, 《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是专门为了排除一些国家对优先权的不同理解而加入的;其对专利独立原则赋予的含义也是特定的, 是针对专利权的获得、维持和保护期限而言的, 但是它并没有排除专利权人在一个国家进行的有关行为对他在另一个国家所获得的专利权的效力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日本最高法院对BBS一案的判决也指出, 《巴黎公约》关于专利独立原则的规定与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问题无关, 平行进口问题与上述规定无关。其次, 从Trips协议与《巴黎公约》的关联来看, 《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不能理解为排除专利权国际用尽原则的适用。Trips协议第二条 (1) 规定:“就本协议第Ⅱ、Ⅲ、Ⅳ部分而言, 各成员应当遵守《巴黎公约》第一条至第十二条和第十九条的规定。”这一规定表明Trips协议将《巴黎公约》有关条款的规定融入该协议之中。如果《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是明确表明否定权利国际用尽原则, 那么, Trips协议的第六条与这里的第二条就是矛盾的。Trips协议是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无数专家学者的关注下订立的, 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三、国际公约允许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适用平行进口问题

根据前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在现行的公约环境下没有任何公约对平行进口问题或是权利穷竭原则做出合法与否的判定, 公约把这个问题交给各国, 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通过本国立法对此加以规定。实际上, 与其说平行进口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 倒不如说它是一个经济问题, 只不过法律是对其进行调整的主要手段。平行进口产生的原因在于同一种专利产品在各国间的价格差, 这种价格差产生则是由于国家间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劳动力成本的不同, 以及对产品的需求不同, 另外汇率的波动也会导致国际市场中相同的产品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商品从低价位市场流向高价位市场, 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自然, 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甚至可以说, 平行进口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贸易自由化要求的必然结果。

平行进口问题牵涉到权利人、被许可人、进口商、消费者之间以及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利益。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仅从法学理论上寻找支持或反对的依据, 未免显得迂腐, 同时也必然会对国家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事实上, 世界各国对待该问题的态度都是与自身的国家利益紧密关联的。美国一直是专利保护国际一体化的倡导者, 其强烈反对专利权的国际权利穷竭理论, 反对平行进口, 并不断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要求他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及力度。这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输出国, 拥有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 同时其市场也是一个高价位的市场, 因此禁止平行进口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人和防止国外的技术受让方返销产品占领其市场。欧共体的产生是为了消除成员之间的国际障碍, 建立一个单一的共同市场, 实现货物、服务、人员和资金的自由流动, 因此他采取了一种内外有别的立场, 对在成员内部发生的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必须服从在《罗马条约》确定的货物自由流通规则的大前提下解决, 而对来自成员外的平行进口的专利产品专利权人则可以主张其进口权予以禁止。

四、我国应从国情出发, 鼓励平行进口

目前, 我国还是一个技术引进大国, 在很多技术领域仍处于落后地位, 而且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这些都反映在我国目前的专利分布情况中。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 从1985年4月到2008年3月, 在由我国专利局授予的专利权中, 虽然外国人获得授权的数量只占授权总数的17.7%, 但是对工业和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发明专利却大部分被外国申请人获得, 占了授权的发明专利总数的45.8%;而中国国内申请人所获得的专利权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和层次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发明专利只占了中国申请人所获专利总数的21%。所以,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如果给予专利权人过强的保护, 反而会使我国对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受到限制, 不利于本国产业的发展, 而承认专利权的国际权利穷竭原则、允许平行进口有利于提高技术引进的效果, 有利于本国有关产业的发展。因为我国的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多属于被许可方, 需要引进技术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还将具有原材料成本低、劳动力密集的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属于低价位市场, 平行进口的合法化可以使我国企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引进技术后, 扩大产品的对外出口, 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 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允许平行进口符合我国的贸易利益。所以, 我国应该利用Trips协定所规定选择权, 冷静地对待发达国家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和压力,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 从实现最大的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出发, 对平行进口采取宽容的态度。由于我国《专利法》于2000年的修改是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所以我国《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进口权”应该与Trips协议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进口权”一样, 不应对平行进口问题做出不利的解释。

上一篇:教育效果评估下一篇:传播趋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