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预算会计

2024-11-18

现行预算会计(共11篇)

现行预算会计 篇1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基本体系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构成。现行的预算会计只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预算会计的基本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 预算会计制度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逐渐产生和显现出来。

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适应绩效预算的问题分析

1.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使用的方法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 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 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现金支付来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 同时也不能将资本性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这使得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来, 与绩效预算的注重效率和效果以及财政透明性不相适应。收付实现制对于推行绩效预算制度改革是存在一些局限性。

2. 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局限性

(1) 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 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 许多承担的现实债务不能得到反映, 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2) 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 各级财政部门经常出现预算已安排, 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而不得不作为年终结余处理, 从而出现年终结余虚增的现象。

(3) 造成人为操作的问题。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 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 同时, 也不能将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

(4) 没有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从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情况, 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 报表价值量的汇总没有任何意义, 同时也不利于准确地反映行政单位政务成本情况, 不利于考核政绩。

(5) 只将政府参股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没有对国有股权和有价证券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国有资本运营状况没有全面反映, 不利于考核国有资本运营绩效。

(6) 预算会计不能真实反映政府资金运动, 出现财政“假平衡、真赤字”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单位结余。在政府财政中, 很多已经作了拨款处理的款项, 在预算单位的会计账目上, 由于尚未实际支付, 还没有作支出处理, 因而形成单位账面“结余”。二是财政平衡、单位赤字。政府财政表面上达到平衡, 却实际面临着巨大的“隐性债务”风险。

二、绩效预算的改革与实施

1. 计划与绩效预算

计划与绩效预算, 目的是对政府活动的产出成本予以衡量。在这种预算制度中, 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投入都受到重视。换言之, 比较重视效率性。这种预算制度是由于政府公共部门追求效率产生的, 也就是说是在投入—产出工具的推动下产生的。

2. 设计、计划和预算制度。

这种预算制度的雏形是1924年的通用汽车公司的一种管理制度。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在设计阶段, 预算编制者寻求的是确认目前与未来组织之目标, 以及对达成这些目标的各种可能途径作出评估;在计划阶段, 预算编制人员将设计阶段所提出建议加以整合, 并根据优先顺序形成各种计划, 以备组织中不同层级进行决策制定时用;最后一个阶段即预算阶段, 它的任务是通过工作分配和相应的资源分配, 将每一个年度计划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年度活动。

3. 零基预算是将每年的预算, 从“零”的基准开始, 不局限于上年度或以前年度预算数字的高低, 重新审视其业务活动, 决定其优先级, 并根据成本—效益的分析, 就下年度预算做出最适当的安排。由于决策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基预算在个人决策时显得简单和有效, 因此零基预算主要应用于小规模的组织决策, 在地方政府层面上零基预算得到了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绩效预算管理的优势

第一, 绩效预算管理工具改进了政府预算部门公共服务的方法与技能。绩效预算分析工具的实行带来了一系列以结果绩效为本的管理措施的运用。预算部门围绕其绩效战略进行绩效管理, 采用目标管理、全面标杆管理等手段, 强化政府对顾客 (公民) 的责任;增加顾客选择的机会, 尊重顾客选择的权利, 调查和审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满意程度, 让顾客参与管理;实行战略资源控制和成本核算, 建立以结果导向为基础的公共预算制度, 实行绩效审计和反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

第二, 绩效预算分析工具提高了公共预算的效率, 产生良好的绩效预算执行效果。现代化的绩效预算制度要求决策者必须专业化, 顾客 (公民) 不会仅仅因为政府公务员的权威而信任, 而是更因为政府公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而维护其服务, 接受政府的预算决策。利用不断创新的绩效预算分析工具可以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使其更加专业化。专业化的决策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也使实现预算结果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四、绩效预算管理分析工具的应用

1. 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方法应用在绩效预算中, 其分级实施将促进信息在组织层级之间的上下流动, 提高决策效率。与传统的绩效预算评估方法相比, 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更能促进绩效预算部门内部各组织之间的良好沟通。而且在公共绩效预算部门, 要达到绩效目标, 经常要跨越各层次和各服务部门, 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技术能够促进内部协调。

2. 全面标杆管理

全面标杆管理在绩效预算中应用, 其核心是给公共预算决策者提供一个恰当的方法途径, 通过对领先部门的管理学习对比, 提高本部门的管理流程和效率。在绩效预算中全面标杆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学习和引进了其他机构或私营部门的一些较好的做法后, 会自觉主动地找出自己与之相比较显现出来的不足, 从而缩短差距。首先, 对公共预算部门的组织绩效而言保证组织活动方向的正确。采用标杆管理, 借鉴其他组织如何进行决策、如何配备组织人员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可以尽可能地做到最优决策, 从而保证方向的正确。其次, 在保证组织活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 推行标杆管理可使组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再次, 采用标杆管理可使部门绩效得到提高, 有效实现组织的绩效预算战略目标。标杆管理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引进并严格但非僵化地遵循一系列的程序。程序是工作不断反复的一种机制。组织工作人员能通过对业务处理中存在的显在或潜在的程序的认识, 作出预测、保护程序, 有效地处理业务。

公共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绩效预算实施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也就不可能推进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的预算制度;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绩效预算的实施至关重要, 绩效预算要求项目成本衡量准确, 要求反映政府活动成本充分和完整, 这些都需要财政信息完全充分, 只有建立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 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财政信息;绩效预算的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能够促进绩效预算的实施进程, 同时提高绩效预算的决策和执行效率, 也能够通过反馈进行正向激励;绩效预算的实施要求有一支能熟悉制度框架、了解政策内涵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处理业务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队伍。

摘要: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 预算会计制度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逐渐产生和显现出来。公共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绩效预算实施的必要条件, 建立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财政信息;运用绩效预算的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促进绩效预算的实施进程, 才能提高绩效预算的决策和执行效率。

关键词: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分析,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德祥.美国新绩效预算改革及其对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12) .

[2]刘群, 邱锦异.浅议项目绩效预算[J].现代商业, 2008 (23) .

[3]孙达男, 宋良荣.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探讨[J].商业时代, 2007 (6) .

现行预算会计 篇2

(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重组预算会计体系的要 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带来的是全新的支付管理方式 和资金运动过程,以预算收入集中入库和预算资金集 中支付两种形式来反映政府资金的运动过程。财政部 门由原来只是财政资金的分配部门转变为财政资金的 使用部门。财政部门将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 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己延伸到原来的单位 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作者简介:崔伟(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收稿日期-11-03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引入基金核算主体的要 求。由于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影响,我国预算会计 逐渐趋向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 况及收支情况的政府会计发展。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 的要求,保证公共财政资源或其他资源真正用于限定 的用途,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基金核算主体。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 础的要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改变了预算资金 的流转程序和收支的确认,同时要求预算会计能连 续、系统、全面地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和单位财务活 动情况,以及财务状况产生的当期影响与连续影响。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务时才 加以确认,且在政府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 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 表,这样政府的会计报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 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要建立 在准确完整的计量和确认标准上,在财政总预算会计 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为大势所趋。

(4)政府采购制度对现行预算会计核算管理的影 响。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如何对政府采购进行核算 和管理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行的行政事 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按照国家机构 的设置和经费领报关系确定的。财政部门即根据预算 指标和各单位用款进度,按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 单位、基层会计单位层层下拨经费,年终层层上报经 费使用情况,汇编决算。实行政府统一采购,财政部 门就不能再简单按预算下拨经费给用款单位,而应按 批准的预算和采购合同的履约情况直接支付给供货 商。由于政府采购的中介机构和供应商不属财政拨款 单位,从而对于这种直接付款形式,现行的会计核算 体系无法反映。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 办法以规范当前的情况,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统一可 比。

3政府职能转变对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影响

现行预算会计 篇3

【关键词】双链融合;项目管控;实践

一、“双链融合”的形成背景

1.如何推进“双链融合”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财务是业务活动的价值反映,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其他企业一样,是一项全面、综合的管理活动,与电网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与业务的专业壁垒,存在不少业务活动甚至已全部完成,财务账面都未能及时完整反映;由于业务与财务的管理角度不同,业务部门在考虑实施时未充分考虑公司的风险控制,造成后续公司经营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在预算安排上,公司经营预算已基本完成安排时,才得知此时业务项目库已完成储备并需要安排实施,造成需要履行公司预算调整等一系列问题,给公司的经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一系列的管理问题的源头在于财务、业务环节的脱节。如何推进“双链融合”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2.实现业务链上价值体现,是深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电网公司全面建设三集五大管理体系,要求按照专业化归口的角度实行专业管理的“纵深细”。为此,在公司经营策略上推行了分专业预算管控“+”动因管控手段,实行资本性项目预算分年度内和跨年度强控,成本类项目预算按总体分配及“+”专业化归口逐级审批控制,非项目类预算根据形成动因“人员、资产、营业规模、行为、政策”等实行按标准成本方式编制控制。这就要求在深入本单位的各项业务经营基础上,将价值体现在业务链上各项经营活动中。

二、“双链融合”的内涵和特征

1.“双链融合”的内涵

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借鉴价值链和作业链成本法的管理思想,以内部价值链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指导思想,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上双链集成的预算管理模式。

2.“双链融合”的特征

特征一:“双链融合”是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内在途径

现行市场经济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或劳务的竞争,更是企业战略的竞争,企业战略运作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业务链的融合正是落实企业战略实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是围绕价值链的竞争,它绝不是来源于价值链的某个环节,而是来源于整个价值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业财融合预算管理不仅要覆盖价值链中每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必须体现不同活动之间的业务逻辑,强调业务驱动预算,从而实现预算的闭环管理。

特征二:“双链融合”是实施预算管理刚柔并济的具体体现

预算管理的刚性是指以物为本的管理,是制度管理。企业依靠严明的组织体系、严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奖惩激励手段对预算过程进行控制,进而实现预算目标。预算管理的柔性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预算的前提假设发生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够快速而经济地适应弹性变化的能力。充满人情味的人本管理是预算管理刚性的转化和升华。因此,在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落实过程中,既要依靠强有力的刚性体制约束,又要辅以预算管理柔性调节。既要保持预算管理中组织、制定、程序、预算的执行及预算考评等方面的刚性,增强预算管理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同时也需要在预算的编制、预算指标的分解及预算适时调整等方面保持可控范围内的柔性。由于其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预算管理应适合经营环境动态变化的需要,同时企业价值链的各项业务活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双链融合”的预算管理应该与实践活动保持一致,及时修正预算或业务活动,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充分融合。

特征三:“双链融合”是推动全员绩效提升的有效方法

电网企业的绩效提升需要依靠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全面预算的管理也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当前电网企业的业绩关键指标分为效率效益指标和核心业务指标,目地就是要推动企业实现全员绩效有效提升。“效率效益指标”主要是从财务角度反映,“核心业务指标”主要是从业务角度反映;企业内部推动业务链与财务链的“双链融合”,正是有效实现企业关键业绩目标,推动企业全员绩效提升的有效方法。

三、“双链融合”的主要做法

1.专业化归口管控奠定了Y公司“双链融合”的管理基础

理顺专项预算管理路径,优化管理方式。过去Y公司的专项预算在管理上存在专业口与管控口不一致,引起部分专项预算业务实施与管理上交叉,难以实现预算管控。针对此类情况,公司通过多次协调,从业务归口和管理归口不同角度出发,明确各类专项预算申报与管控职责,从管理路径上理顺了归集专项预算的渠道。

2.业财融合座谈开会辟了Y公司“双链融合”的有效途径

拓展多元化沟通渠道,优化管理思路。以往因各业务职能部门所处的不同专业管理角度,对同一项目存在管理断点和分歧,为达到从项目申报时就能合规的储备要求,公司从上至下,积极谋划, 通过开展业务、财务融合座谈会,专项业务推进会,分专业交流会等方式,集思广益,通过纵向、横向多元沟通方式,畅通业务诉求渠道,确保项目预算储备合规管理目地有效传递。

3.预算编管控结合诠释了Y公司“双链融合”的管控精髓

(1)在专项预算储备安排上

专项预算储备是各业务部门依据业务发展规划建立的,用来解决电网企业要做哪些投资,投资时间和投资金额,但电网企业财力资源有限,如何将其用在刀刃上,需要业务与财务一起,共同做好紧急、重大、重要项目安排与预算支出,尽量避免因财力有限需平衡投资造成急需实施的项目被踢出。合理安排储备项目预算。项目预算支出是下达投资计划的前提,也是公司年度预算的基础,项目支出安排偏差过大,不仅会导致电网企业财力受损,还会影响资产经营管理对标业绩的提升。

Y公司业务部门在每年下半年左右,就未雨绸缪,提前筹划,梳理来年需要安排整改事项,并统一布置、整理收集,9月末之前基本完成下年度项目储备安排工作。财务部门在每年三季度,提前与业务部门一起,在实时反馈当年专项预算执行情况的同时,还将年内各专项安排从财务角度上存在的审核难点、业务实施涉及的相关风险及专业冲突等问题,整理反馈供业务部门参阅,为业务部门安排来年项目时做参考,避免出现被上级部门审批排除。

财务部门通过省内统一的项目编码器,从源头上建立闭环管理基础,在预算龙头上提供财务专业建议、业务部门从专业安排上区分储备级次和业务实施必要性为基础,共同在年度预算总体额度内,实施预算总控、储备级次、专业管控的编管路径,实现公司业务链与价值链的双链融合。

(2)在预算内资金保障上

为了有效保障公司各类预算安排资金的使用,YG公司通过信息化系统-财务管控现金预算来实现资金的调度,以确保资金供应,增加资金使用效益。财务部门通过提前一周向业务部门收集各专业现金预算需求,来筹集安排次月的各类现金预算支出,以满足Y公司内部不断发展的经营需求。

在具体的管控上,要求业务部门根据业务经营需要,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时间序列,并按月编制现金预算,细致到每一个具体项目、每一份订单活动、需求时间按旬计划;从而为财务部门的资金筹集明确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业务支撑,便于及时筹措安排不同时间和不同额度的资金支付与备付额度。

(3)在项目实施及决算转资上

Y公司严格按照预算安排开展各类项目的节点跟踪工作,及时开展工程完工结、决算工作,加快工程资金清理,避免年末决算与支付高峰,为公司整体预算实施有效控制提供管控参考。

建立月度“项目预算执行一张表”跟踪机制。积极推行“项目预算管控一张表”制度,对公司专项项目、省控和自控项目实行月度跟踪,逐条分析,实现各类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为公司综合计划与预算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建立“业务流执行节点”责任机制。Y公司对项目的执行,依照物资、非物资推进情况逐条实行流程节点分析,做到招标、采购以及服务确认业务流程全过程监控到位,确保每个业务节点,责任清晰,可圈可点,管理界面进一步明晰。

实现“项目预算执行全程”跟踪监控。利用套装软件SAP系统,对项目从预算下达到项目结决算共十多个项目预算执行关键节点信息进行提取和整合,按月或定时提取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并实时反馈各管控部门及管理层,体现方式不仅仅在“一张表”上,促进各部门及时了解节点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和降低执行差异。为项目资金闭环跟踪自业务发起至全面归集提供了动态保障,实现项目预算执行全程跟踪。

实施一个周期内“项目清零制”。所有项目资金计划在期末通过系统关闭进行清零。及时清理关闭已完工项目,针对各专业需要跨周期结转项目,须报Y公司预算统一归口,并经Y公司预委会集体审议决策批准,由财务部门申报上级结转下年。从而避免跨周期项目资金计划不断叠加,实现项目计划与周期内预算的有效衔接。

四、“双链融合”的实施成效

成效一 :明确了项目预算管理各环节的责任主体。Y公司通过建立健全综合计划与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专业部门负责人为综合计划与预算执行监督成员,定期召开综合计划与预算执行解析会,通报项目执行情况,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要求,协同各专业部门加强项目计划与预算执行进度管控,提高综合计划与预算执行力度。

成效二: 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显著提升。自实施该责任分工、项目预算管控以来,Y公司各月项目预算完成情况大幅提升。通过做实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深度融合,提高了预算的调控力和执行力。公司通过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实施分析、通报、考核等监控措施,强力推动了项目实施各环节的进度,提高了年度成本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保障了工程投资决算全面完成。截止2015年末,Y公司的企业负责人业绩指标:Y公司层面专项预算完成率达96.17%,居全省前列。

成效三:减少资金沉淀,提高公司经济效益。自实施该责任分工体的项目预算管控以来,Y公司各月现金预算准确性均位居省公司前列,进一步减少资金沉淀、降低省内融资成本,提高了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效应。Y公司年度现金预算执行准确率全省首位;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由2014年的37次提高到2014年的117次,资金利用效果达上年3.16倍。

成效四 :公司项目管理及专项预算管控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Y公司通过开展项目预算管控和专项资金跟踪管理,明确责任、推进进度,优化管理流程,强化全业务链上的过程协调,全面清理并推动了公司历年来的基建、技改资本类跨年度项目各项工作。

截至2015年底,Y公司比往年提前近一个月完成了当年成本性127个项目0.67亿元、资本性112个项目1.83亿元的项目投资,并完成当年项目决算及投运增资工作,为Y公司年度决算及审计迎检做好了铺垫、赢得了时间。全面清理Y公司历年久拖未决项目共115个,完成跨年项目投运增资额1.13亿元,完成已决算增资349个项目预算资金龙头的关闭,不仅Y公司来年折旧资金增加来源,还为全面完成项目清理工作清除了隐患源头。

作者简介: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问题及对策探析 篇4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该制度最早始于1988年, 在各级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为我国财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 预算会计制度为我国政府更好利用好财政杠杆, 增强政府市场调控功能, 培育新型的服务型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开拓作用。现行会计制度中的预算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原有财务预算管理的修正和完善, 为帮助政府更好的履行会计职能, 增强二者之间的协调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政府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的改革任务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有的会计预算制度已经非常不同, 而且针对经济发展和服务型政府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具体而言其必要性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财政的持续、深入发展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提出挑战。公共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标准就在于透明性, 政策的透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财政的公正性。而预算会计制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公共财政的透明度。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 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在公共财政过程中需要处理得的财务问题越来越多, 一些新增事项和业务没有清晰的会计制度对应。而预算管理中也涉及更多的新增预算。这些预算没有正确的会计制度与之对应。而政府预算又由于其事物的增加而不得不对其作出明确的回应。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财政预算制度的相对滞后, 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明显的制度落后。公共财政政策的发展对现行的会计预算带来重大挑战。

(2) 预算会计在信息报告方面还存在量的不足。预算会计体系建设在我国各级政府的管理和改革中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预算跨级信息也为各级政府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这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预算会计信息在存量方面还存在重大缺陷和不足, 并且这在其中的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并且随着事物的增长和管理过程的跟进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这为他么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会计预算成为影响政府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问题。信息量不足导致了政府不能客观的认清和评价自身的财务状况, 不能精细的管理每一笔收入和支出, 由此对政府财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3)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与我国的国际化战略不对不畅。现行的会计预算制度为我们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障碍。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化战略节奏加快。这要求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服从于这一重大战略。自身的财政管理也应当尽量与国家化战略接轨。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还应当更加有效的面临这一重要任务状况。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都是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环境为基础的, 当时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还不是非常紧密, 虽然适应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但是外向型的财政制度的建立仍没有成为这项制度的主要内容。为此,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必须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改革, 使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府资金的收支活动和政府采购的新业务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来。预算会计以政府资金活动和流向为主要筹划和管理内容, 预算会计信息为政府财政决策和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简单地说, 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就是为政府更好的、更精细的管理好每一分钱服务。其工作要求以精准性和客观性为主要目标, 但是在这项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不得不是他们更加有效的承担起活动的本质。政府职能在转变, 涉及财政管理的资金收支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府采购业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预算跨级制度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因此这成为影响和提升预算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和作用, 使之成为影响和提升工作质量的一项关键之举。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对于一些新增业务和内容的针对性还存在很大的迷糊性。

(2) 政府部门的债权债务信息没有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找到相应的对应位置。我国政府在近几年的发展和改革过程经常以国债和地方性债务的形式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 而且政府债务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地方财政和金融生态体系。但是这些债务信息作为地方财政管理中的一重要内容却没有在预算会计信息中发挥重要的、明显的作用, 这成为影响整个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这在地方债务的管理中也造成了诸多不便。甚至有的政府无法从预算管理中合理规划自己的债务, 造成举债过多, 债务信息不准确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财政管理的真实能力。同时这也为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 同时这也成为导致整个经济发展的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3) 核算科目设置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环节。近几年由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较快, 出现了一些新的财政管理实务, 这些在预算会计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管理科目设置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也都在管理过程中造成了财政管理上的诸多不便, 这样的条件下造成了管理过程中一些管理事项不能及时的作为财政管理的基本信息出现在正常的事物性管理过程中。因此, 核算科目设置应当将这些新增业务内容囊括在内才能符合当前的财政管理发展形势。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预算科目设置必须在适应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其在发展过程中制定适应各种变化的核算科目调整机制, 帮助其发展质量的提升。

(4) 我国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冲突。未来我国政府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和财政状况改善的一项重要措施。而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尤其需要财政预算管理,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规划好投融资的力度和方向。而现行的预算会计信息对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确切的说投融资制度还没有完全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政府工作的关键所在, 这为我们的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基础和机遇, 成为整个政府财政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和影响。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尤其需要将政府投融资管理能力与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建立打造相互联系的桥梁。

3 现行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完善对策

(1) 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完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应当能准确反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财政管理的能力和对经济调节的控制力。当前, 一些核算体系中的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算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正确面临整个经济状况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 并在这样的程度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原因所在。为此, 政府必须以财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不断完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具体工作中应当组成专门的改革小组, 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重新评估。对于符合当前财政管理情况的制度条框应当保留下来, 而对于那些由于时代因素出现的漏洞、偏差等问题应当根据当前的状况提出实际改革政策和原因。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具有时效性的完善策略和对策。

(2) 预算会计制度中应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债务信息应当成为预算会计体系中管理和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在具体的制度中应当引入债权发生的核算方式, 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使之与预算会计制度相互对应。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政府在发行债权或者其他形式的债务过程中必须对具体内容和数额做好严格预算, 并应当依据预算作出改革调整的具体措施。这有利于我国政府债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实际应用这些债务基础的关键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也应当成为影响和提升这些债务的关键原因所在。

(3) 完善预算会计科目的设计体系。预算会计制度中核算科目也是影响预算会计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其基础上按照他们的过程使之相对应。就预算会计制度本身的性质而言, 它的核算科目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财政支出项的增加而不断调整的。当前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些支出状况之所以没有在预算体系中给出具体的指导和对应,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预算会计制度中的这些内容没有预算科目的设计和设置。因此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努力措施, 并且这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提升作用, 成为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作用和基础支撑。

(4) 加强预算会计的核算制度建设。核算制度是整个预算会计制度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原因。我国预算会计中的核算制度自建立以来, 其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 以至于出现了一些财政管理过程中并不是十分完善的项目, 而且这些内容也都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完善性和其他方面也都出现和存在一些问题。为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下, 预算会计制度必须对自身的核算体系做出必要的完善和改革。核算的内容, 核算的依据, 核算的目标, 核算的流程等内容都应当与自身的财政管理实际情况和预算项目深入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一笔预算客观的反映在报告当中。

摘要: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财务管理实际存在一些偏差, 为此, 首先对预算会计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做了深入分析, 并在这样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当前预算会计中的一些问题, 并以此为依据论述了解决这些不足之处的对策方案。

关键词:现行,预算会计,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峰.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齐鲁珠坛, 2014, (01) .

[2]赵婧, 王晓苑.对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 2013, (10) .

[3]王艳丽.浅议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成功 (教育) , 2012, (02) .

[4]顾海英.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04) .

现行预算会计 篇5

【关键词】 商誉 会计制度 人力资源

商誉及商誉会计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研究水平的提高,对商誉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20世纪40年代以来,会计界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即超额盈利观、剩余价值观和无形资源观。目前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是企业特殊的无形资产,它通常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当企业合并时,商誉就是投资成本超过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一、现行商誉会计制度综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6月通过了第142号准则公告——《商誉和无形资产》(以下简称:SFAS-142)。该准则继续要求将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但规定商誉不必进行摊销,而且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测试,在特定情况下,要求进行基准评估。如果子公司是一个独立主体,其按公认会计原则编报的独立财务报表的商誉,也必须进行减损测试,子公司确认的任何损失,不得上推至母公司。但子公司确认了商誉减损测试,在子公司所在的母公司报告单元也必须进行减损测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无形资产方面的准则主要是IAS38《无形资产》。IAS38主要是从规范会计实务操作的角度来界定无形资产的,按照IAS38的观点,“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按照这一定义,一项无形资源首先必须符合可辨认性,并且必须同时满足:归属于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才能被确认为无形资产。

由IAS38关于无形资产的论述(主要是IAS38第8—17段中的论述)可见,尽管IAS38认为企业确实存在不可辨认的资源,但是,由于它们不符合上述标准中的一项或数项要求,因而都不能作为可明确辨认的无形资产单独确认入账。不仅如此,IAS38还明确规定“自创商誉不应该确认入账”。既然形成自创商誉的“特殊资源”不能单独确认入账,自创商誉作为一个整体也不能单独确认入账,那么,有关信息充其量只能通过表外披露来向外界进行反映了。然而,IAS38的“披露”部分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并没有强制性地做出规定。IAS38指出:“鼓励但不要求企业提供如下信息:已全额摊完但在用的无形资产的描述;企业控制、但由于不满足本准则的确认标准或由于在本准则生效前己购入或己产生而未予确认的重大无形资产的简要描述”。

我国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对于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作了新的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成本大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商誉;合并成本小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直接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初始确认后的商誉,不再进行摊销,而是于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对其进行减值测试。但是鉴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可见,无论是在美国、中国,还是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企业人力资源和商誉方面的信息都属于基于“外购商誉”基础上的,较为统一的认识则是在并购中形成“外购商誉”予以确认,然后在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处理。鉴于此,目前会计制度框架下的商誉处理仍然处于残缺状态,对形成商誉的真正要素并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也就无从谈起对完整意义上的商誉的科学处理。

二、基于现行会计制度框架下的商誉会计发展思路

1、统一商誉认识,加强国际合作

(1)摒弃外购商誉观点,规范商誉概念。前文已经论述,企业购并中的收购价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之间的差额,并不能代表商誉的性质,而且,将这种差额全部归结为商誉极其武断和危险,不利于对企业盈利能力做出合理预测。事实上,商誉就像一个企业的“声誉”,是买不到的。收购企业以超过被收购企业公允市价的代价来收购另一家企业,往往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超额盈利能力仅仅是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这个“合并溢价额”也可以认为是合并方股东为了取得战略规模效益而愿意放弃的现有权益,应冲减合并方的留存收益,这样就不会因将其作为商誉计入无形资产而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做出不明确或错误的判断。因此,将商誉区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的观点应该摒弃,商誉的本质只能是超额盈利能力。而究其超额盈利能力的来源则只能是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否则就意味着地下金矿天然具有极大的超额盈利能力并将使“利润”无穷大!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在企业的各项生产要素中,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则只能是“人力资源”。故此,商誉的涵义中理应考虑到其渊源——人力资源。正如笔者观点,商誉应是指会计主体拥有或暂时拥有的人力资源借助于一定量物质资源所产生的价值溢余,是一种能为会计主体带来超额收益(或造成经营困境)、依附于特定人力资源并具有再生性的无形资产。

(2)逐步实现自创商誉表外披露。以目前各国及国际组织相关会计制度来看,会计实践中确实尚不具备对商誉进行计量确认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商誉的形成期漫长,它不是企业刻意创造的产物,而是通过高效的组织管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由于无从归集其相关支出而难以资本化。第二,只有在企业连续几年都取得超过同业获利水平的利润时,才能意识到商誉的存在,因此商誉确认的时间难以确定。第三,现行准则确认的商誉,主要是因为在合并中取得的所谓“外购商誉”经过特定时点的产权交易,使它的金额可以可靠计量,从而进行确认和报告,但按照以上分析,既然商誉不能从外部购买,对它的计量和确认也就无从谈起。

但商誉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企业连续多年取得超额利润这一情况不能说不重要。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企业的这种超额盈利能力,即商誉,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准则应规范披露商誉的程序和方法,由企业自己严格按照披露的条件,采用规定的计量方法(现行制度框架下,在没有形成合理、统一商誉渊源认识的情况下暂时可采用“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割差法”等予以计量)确定或调整商誉的价值,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同时逐步明确商誉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价值变化的因素,为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加强国际合作,切实推进商誉准则制定。目前,我国尚未针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发布专门准则,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商誉准则的制订方面远远走在前头。例如,1982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ED30《商誉会计》,第一次表述了它在商誉问题上的立场。1984年,在ED30的基础上形成了正式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家及国际组织也都有专门的有关“商誉”的准则规范,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相互借鉴有余,深入合作探讨过少。而作为政策制定者,越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越不能避而不谈或隔靴搔痒,更不能盲目趋同,否则将不利于会计理论的健康发展。随着全球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商誉准则的规范化要求会越来越迫切,因此,对待商誉,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明确商誉的会计处理,用科学发展的方法不断改进、完善,从而制定出符合规范的国际通用商誉准则才是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对人类负责的一种明智之举。

2、回归商誉源于人力资源的本位,推进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1)逐步淡化“外购商誉”,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外购商誉的实质也就是购买方所支付的给予被购买方人力资源已形成商誉的合理补偿。显然,当购买方全员接受被购买方人员时,他所支付的价款肯定远远低于不接受对方员工的价款,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现行会计中对商誉这一概念的解释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推理。同时,对于外购商誉的价值形成也很难让人坦然接受,原因是购买价与被购企业各项资产公允价值之差的形成本身所包含的影响因素太多,不应当把它牵强地作为外购商誉价值来计量。

考虑到前述外购商誉的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缺陷,笔者建议现阶段商誉会计的理性选择应当首先是逐步淡化“外购商誉”,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也就是说,现阶段即便在理论界无法完全统一认识,但对明显的错误应当予以摈弃,否则就是对学术的一种亵渎;其次是逐步统一“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的同一性认识。同时,应当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确切的说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的研究),尽早解决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问题,将之引入商誉会计的研究当中。

(2)以商誉为桥梁,整合现有财务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正如“成本会计”虽然是独立研究的一个领域,但其作用范围及理论范畴依然是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一样,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迟早也会融入到财务会计体系中来。但正如前述,由于人力资源所存在的特殊性,使得人力资源会计服务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需要一个桥梁,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先辈们的预见性,这个桥梁其实就是于很早以前提出并存在于会计体系中的“商誉”。那么,几个世纪以来为何一直就没有对商誉的认识达成一致?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太多会计大师并没有真正体会商誉其实就是要起到这样一种桥梁作用——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再明确地说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商誉的真正渊源是人力资源,而是赋予商誉了各种神乎异乎的解释,所以当然无法达成共识并统一研究其价值计量。

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可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循着人力资源才是形成商誉的真正来源这一思路,借鉴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成果,在财务会计中融入人力资源资产,并客观评价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创造性及价值溢余,确认商誉资产,从而达到以商誉为桥梁,整合现有财务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现行预算会计 篇6

预算会计体系侧重于对分配及社会消费环节的核算、反映和监督, 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对各级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 是反映和监督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等。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 主要特征是使用不同的会计科目、并由三类组织机构来记录政府财政交易和事项, 分别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使用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国有事业单位采用的单位会计, 以及收入征解会计、基本建设会计和代理国库业务的银行部门使用的国库会计。该制度保持了会计与预算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优点,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但是, 由于近年来财政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预算会计制度与其宏观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进行预算会计体系的革新迫在眉睫。目前, 我国的会计预算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二个分支分设不同的会计科目和要求提供不同的会计报表, 造成会计制度条块分割。

(2) 总预算会计与国库、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不能有效衔接。

(3) 纵向财政会计体系承认强化了“部门利益”, 违背了公共财政的建设方向。

(4) 在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方面, 表现为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不充分, 各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衔接, 会计报表项目列示不科学等问题。

(5)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尚需完善, 主要表现在费用支出范围和标准不明确, 成本核算的内容 (科目) 过于简单、未提坏帐准备金、报表格式设置不完善等到。

三、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创新的实践路径

根据国际惯例, 预算会计一般是指反映政府预算资源信息的会计系统, 政府会计是反映政府整体财务资源的来源、使用及其结果的会计, 预算会计只是政府会计的一个侧面。但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既不同于国外的政府会计, 也不同于国外的预算会计, 并且核算会计在实际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迫切需要根据客观会计环境的要求来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笔者根据以上分析, 试图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 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加以改革和创新。

(1) 重塑政府会计体系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 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 它牵涉到众多报告主体问题。由于纵向会计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我国需要对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行改革, 借鉴国际上对政府单位界定的通行标准, 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要求, 可以将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行重新的归类。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民间事业组织会计、国有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

(2) 完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首先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完善现有的“一则三制”的预算会计法规体系, 依据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建立新的“准则加制度”式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其次, 完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需要依托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涵盖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会计制度、基本建设拨款会计、国库会计以及收入征解会计等相关内容。同时, 要按照既能保证各个政府单位独立进行本单位由于种种原因管理和会计核算, 又能保证会计信息之间的有效衔接的总体要求, 对现行预算会计体系进行整合。

(3) 拓展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政府会计不同于预算会计, 其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会计复杂得多。为了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 使信息使用者更加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受托责任, 特别是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应涵盖政府的所有资金, 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同时对公共财产和政府权益投资进行全面的核算。

(4) 建立基金会计模式由于政府单位运营方式的多样性和确保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提供给它们的财务资源可能存在时间和用途上的限定。这些外部限定产生了重要的会计责任义务。按照资源取得时固有的约定来使用资源, 并按照这些约定报告是政府单位基本的管理责任。采用基金会计模式是为了控制限定的、或指定的资源并保证和证明遵从法律和行政要求。“基金”是独立的财务和会计主体, 包括现金和非现金资源以及相关的负债。基金主体通常是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设立的, 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在基金会计模式下, 每项基金都是政府单位这个“大会计主体”中的“小会计主体”, 有自己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或支出及基金余额或其他权益帐户, 并有自己的帐户体系。

(5)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编制科学、公开、透明的政府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也是政府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财务报告应全面、系统、准确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内容及效果, 反映政府财政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预算会计缺乏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 可得到的财务信息只有政府预算执行报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情况等。因此, 可以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范围狭窄, 提供的信息较为零散且不全面, 且局限于预算收支信息, 不能全面反映并解脱政府的受托责任。

摘要:近年来财政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预算会计制度与其宏观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进行预算会计体系的革新迫在眉睫。本文从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特点和问题出发, 探析了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创新的实践路径。

现行预算会计 篇7

1 医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分析

预算绩效管理由预算资金、支出目标、完成效果3大内容构成。这3大内容又与下一年度的关系紧密相连, 形成一个不断改善进步的可评价体系。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重要作用。

(1) 目前各大医疗组织单位对预算的制定与执行的关心程度并没有上升到一个重要层次。科学的预算则可以更好地指引实际活动的开展, 然而部分医疗组织单位或个人却视预算为鸡肋, 认为其会影响实际活动的开展, 经常开展突发的开支活动, 造成与预算目标有冲突。

(2) 前期绩效考核由于没有重视业务数据的收集, 部分统计数据指标缺乏长期、全面、客观的参考意义。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全面的调研与现状整理分析, 得出基础数据即科室人员结构及编码统一化很重要, 很多数据由于缺乏一致的编码与名称, 造成各大系统各自为政, 结果数据无法对接整合。如何将所有字典数据整合统筹管理是关键。

(3) 激励机制尚未完全与绩效成绩挂钩。部分利益既得者不认同新的激励机制, 在试行绩效挂钩方案时放大统计数据存在的误差, 从而使绩放与收入无法挂钩。而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系统统计数据的误差, 如何尽量优化精简统计指标的种类, 设置好统计数据的准确入口是前提条件, 使误差减到最少。

2 目前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 全面预算认识程度不够

现如今, 医院的相关领导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医院的预算工作认识不够, 在多年的发展中, 预算管理工作都是由财务机构完成, 也出现过随意预算的现象。不仅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 医院的预算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没有体现出全面性。如果遇到一些不明确的数据, 工作人员就会胡编滥造, 应付了事。

2.2 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 医院内部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 有些领导者认为这是一种资源和人员的浪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由于工作不到位,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是资源应用不完善的现象。

2.3 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在进行实际的预算工作时, 往往要依照上一年的预算, 然后对下一年的预算进行估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可变性相对较大, 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单纯依靠原有的预防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医院发展的需要, 所以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预算编制方式, 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向, 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4 预算控制滞后

在医院中, 预算管理工作往往还是遵循形式主义, 对于医院报销的支出, 根据领导的审批, 如果符合相关的标准就可以入账。工作人员非常重视项目支出的合理性, 但是对于项目资金是否符合预算等方面严重忽视。这种情况是对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 医院的预算控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问题, 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改进, 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医院预算工作的整体状况。

3 当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树立全面管理的理念

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工作时, 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意识, 对医院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 要逐渐强化医院预算管理的全面性。还应该建立相对科学的机制来对全面管理的理念进行约束, 同时保证工作人员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如此, 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采用多样的形式来提升预算管理的高效性。

3.2 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 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是基础和前提。医院应该形成预算管理小组,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预算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同时还能够对医院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 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作用, 辅助管理小组的工作。明确管理目标, 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3.3 运用零基预算法

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由于传统的预算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因此, 需要根据医院的发展状况来采用更加高效的预算方式。所谓的零基预算法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编年预算。对下一年的预算内容进行重新审核, 提升资金支出的科学性, 促进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建立健全资料数据库, 将人员、资源、资金等因素考虑到其中, 实现预算工作的科学性。

3.4 强化预算约束力

实现预算经费卡管理模式。采用这种方式就是在预算经费批复之后, 工作人员就要严格地执行, 无论是人员经费、公用支出、科研经费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支出内容。加强预算约束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经费卡管理模式。支付的岗位在支出预算项目时, 需要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主, 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运行的风险性, 制定采取预算可控经费的标准定额。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办公费、差旅费等可控经费按定额和人数来核定预算指标。每当发生费用报销时, 财务稽核人员通过登记经费卡的形式来核减预算数, 并及时告知预算部门执行进度。

3.5 全面预算分析考核和奖惩相结合

医院财务部门除要按上级要求编制年度决算报告外, 还应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为下年度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建议各科室按季度或年度评比预算执行效果好的先进科室及个人, 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因主观过失造成的损失, 按收入减少、超支额度酌情确定责罚额度。对医院每年的预算实行指导、审核、平衡及最终确定预算方案, 并在执行过程中定期监控与开展考核评价。通过预算管理小组来强化各科室每年制定预算的意识, 并督促其根据上年年度完成情况, 在每年年底前均需制定新年度计划, 并交由预算管理小组审核。

4 结语

为适应新的会计制度及面对未来不断发展的形势,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 对医疗组织单位进行全面的绩效和预算管理改革是必要和迫切的。我们必须抛弃旧的管理观念, 务求在医院管理思维上有所创新, 努力提升整体运营能力, 更好地执行预算管理, 将更好地医疗资源投入到社会医疗服务项目上去, 以期将我国医疗事业做好。

摘要:新的会计财务制度对医疗组织的工作重点做了调整。这次调整主要体现在预算与绩效管理方面。新的医院财务制度着重于医疗组织的预算管理, 而将预算的执行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内容, 其核心内容是指引医院要将预算执行结果与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业务工作效率一并作为考核的内容, 其目的就是要与收入挂钩, 实现综合考核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根据医院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指标数据采集平台, 从而保证激励机制与责任机制的实施。在医院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预算管理工作是重点, 是对医院各项设备, 医疗用材以及其他方面的花费情况, 所进行分析和估测, 为医院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由于医院预算管理工作所包含的范围相对较广,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笔者根据新制度的要求, 提出科学地制定预算, 执行预算, 高效地完成预算绩效目标的措施, 从而完成财政预算要求。

关键词:医院,预算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灵.医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2006 (12) .

[2]冼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4) .

[3]单文卫.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1) .

对我国现行复式预算的探讨 篇8

我国的复式预算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1年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规定:从1992年开始, 国家预算采用复式预算的编制办法。因此, 在1992年中央对1991年的试编方案进行调整, 对复式预算的实施级次、地方政府经常性预算出现赤字如何处理等方面都做了规定。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 “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 主要有两部分的变化:债务收入、归还债务本息支出和当年的财政赤字全部反映在建设性预算中, 明确列出收支差额数。从1995年起, 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 复式预算分为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于初期阶段, 政府有必要运用计划手段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 而我国有相当大比例的社会产品掌握在国家手里。采用复式预算是国家预算功能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其必要性表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国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出现, 它还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 这使得政府具有国有资产的拥有者和社会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者两种身份。作为所有者, 不仅要为国家正常运转筹集资金, 还要进行宏观调控;作为管理者, 要对国有资产的经营进行管理, 使其保值增值。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产生双重功能, 也决定着在国家财政具体运转时的不同使命和任务, 采取不同的政策。显然, 在单式预算中, 很难明确具体地反映出双重身份的客观要求, 尤其是在国家财政出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第二, 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首先,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有所减少, 但是政府对社会的直接投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其次, 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也必要要求财政职能的转变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以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 财政的重点是筹集和供应资金。现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 财政的功能更多的转变为宏观调控, 不同形式的财政资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同。最后, 国家财政中拥有大量的债务收入, 投资主体和投资体制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的资金性质必然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复式预算适应了这种变化的客观要求。

第三, 由增强国家财政分配透明度的要求所决定。实行复式预算即可以反映财政资金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之间的流向和数量, 也可以体现出资金的经济性质。将复式预算分列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可以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收支体系, 使两者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较为清晰, 便于对各类性质的财政收支进行管理和监控。同时, 便于分析财政赤字也是复式预算的另一个优点。财政如果出现赤字, 复式预算收支平衡表中就会具体地反映出赤字的规模、出现环节、原因, 便于国家预算发挥“晴雨表”的作用, 也有助于审议机关和公众了解国家财政的具体和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为宏观调控的决策者和民众监督国家预算提供较为清晰的数据。

二、我国复式预算存在的突出问题

复式预算产生后, 世界许多国家相继推行复式预算。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其复式运算的具体形式也各有特色, 形式上也各有不同, 但也有相通之处:一是各个国家预算的分类和编制比较全部的显示了不同预算的经济性质;二是各个国家的预算模式体现了政府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和不同功能;三是各个国家基本上把政府的活动范围收支体现在国家预算中。这些经验无疑给我国的复式预算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复式预算模式, 但是在复式预算的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

第一, 财政职能和预算的范围过窄, 并没有完全反映政府的收支活动范围。现行的复式预算收支科目只是将原有财政收支科目进行粗略的划分和归类。这些科目早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现行的国家预算大都仅仅局限于对原有单一预算的一种技术性处理。虽然复式预算在尽量囊括政府的收支活动项目, 但是仍然有许多名目的专用基金游离在国家的预算之外。预算管理范围过窄的问题。还反映在目前的复式预算编制大多数是围绕当年预算收支进行的, 很少提及对行政事业资源存量的预算控制。

第二, 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的划分标准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的经常性支出并没有按照复式预算的要求进行改革, 更多的是承认与维持现状。建设性预算中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部分划分不明确, 社会公共需要没有在复式预算明确和全部体现。并且, 现行的复式预算模式不能将国家预算清晰地分成经常性预算与建设性预算, 也就不能体现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家所有者职能。两种职能划分不合理或交叉在一起, 既不能满足两种职能相分离的改革需要, 也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三, 建设性资金来源不稳定, 导致建设性资金不易形成固定的资本性预算。在目前我国的预算制度下, 建设性资金的支出大多数是来自于债务收入, 而债务收入不能作为国家的常规收入, 故债务收入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 而且债务是有偿的, 所以建设性资金很难形成资本性的资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经济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建设性资金作为国家发展建设国民经济的财政经济建设性支出, 是国有资产增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需要。因此, 我国的建设性资金开支不能仅仅依靠债务收入, 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作为建设性资金的来源。

三、我国复式预算的改革设想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复式预算出现的问题就是我们改革的着手之处。复式预算的改革是各级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 需要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复式预算改革应视实际国情而定, 视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和财政状况。

第一, 扩展预算范围, 清理整顿各种预算外专用基金。对国家的预算项目进行重新规整, 尽量使预算全部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活动方向和活动规模。若没有条件实行零基预算, 也应将前期的资源存量纳入到复式预算之内。再者, 在国家预算之外, 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各项专用基金由各部门自行管理, 脱离财政监督, 这既不能正确反映国家财政对经济建设的投入规模, 也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复式预算时, 应采取不同形式把一些主要的基金纳入预算管理。

第二, 要适当控制举借内债和外债的规模, 合理安排建设性资金。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 现在利用举债来筹集建设资金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强调, 不等于建设性预算资金不足时可以无限制地举债, 必须把举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和合理的结构之内。对某些国家优先发展、建设周期又长的项目, 可采取低息或贴息的办法;对那些社会急需发展又没有偿还能力的项目, 可采用无偿投资方式, 用经常性预算结余来安排。建设性预算中安排的属于国家直接投资的部分, 可考虑实行资本金制度, 作为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资本, 也可用于投资项目借款的贴息。同时, 相应改变目前实行的基本建设基金“拨改贷”办法。

第三, 重构复式预算体系, 修订预算法规。适当地修订预算法规, 管理全部的政府税收预算, 取消基金预算;将公共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 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并入建设性预算和其他预算中。设立债务管理预算可以加强政府对债务的管理, 防范债务风险, 有利于更好地运用财政政策从而建立覆盖面宽、各个分预算间界限清楚、收支之间基本对应、收支科目性质明确的多元立体交叉的复式预算体系, 即由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债务管理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体系。

第四, 确立复式预算的审批制度和法律审批制度。为确保政府财务预算信息的可靠性, 需要建立相应的审计制度。政府预算报告应该向公众披露, 同时建立有制约力的审计监督制度。以法律形式规定复式预算的形式、程序实施程度和范围可以有效地保证复式预算编制的强制性, 且利于复式预算的推广。人大对复式预算的审批主要是在宏观资金布局和财政资金分配上考核其是否符合具有合法性、可行性和可行性, 同时考虑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其配套措施。预算一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就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有权机关批准, 任何人不得擅自变动, 使通过的预算真正具有约束力, 维护复式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规范预算管理。

四、结语

任何制度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复式预算也不例外。复式预算引入我国时间尚短, 对复式预算及其影响做出全面的评价为时尚早, 但是从西方各国复式预算的发展来看, 其确实促进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 在现阶段我国应该坚定地实行和贯彻复式预算。不过, 应当认识到复式预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财政赤字问题的解决在于合理分配国民收入, 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复式预算的发展方面, 还应该明确, 预算科目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合理调整预算体系。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复式预算在我国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找到问题, 对症下药, 才能使复式预算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摘要:复式预算引入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试编复式预算也已有十多年。复式运算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有其产生的必要性。但与西方各国比较, 我国现行复式预算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诸如预算范围过窄, 划分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性和预算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因此, 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复式预算制度, 包括扩展预算范围、适当控制举借规模、合理安排建设性资金、重构复式预算体系、确立审批制度和法律审批制度等。

关键词:复式预算,国家预算,财政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明慧.政府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袁星侯.复式预算制度改革主张评析[J].经济学家, 2002 (06) .

[3]安秀梅.复式预算模式的国际比较[J].财政研究, 1995 (12) .

[4]何志浩.重新审视我国复式预算制度[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4) .

对我国现行预算体制的思考 篇9

(一) 部门预算改革

部门预算改革过程中, 改变了预算编制形式, 初步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加大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力度, 推进综合预算进程;规范了预算编制方法, 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编制部门预算。但在改革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各级预算单位的统筹力度较弱, 预算执行管理质量有待提高。

(二)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财政资金的使用由各部门根据细化的部门预算自主决定, 由财政部门核定后准予支出, 财政资金将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劳务的供应商, 而不必经过支出单位进行转账结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意义重大, 但也存在问题。例如它削弱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调控能力;它要求预算编制具体到最末级单位, 不利于各部门协调;上级预算单位很难对所属单位预算进行年中调整。

(三) 非税收入改革

非税收入, 是指除税收以外, 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经济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等取得的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资金, 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进行非税收入改革, 就是要将非税收入逐步纳入预算管理。但是这样可能会造成部门预算经费不足, 资金使用的自主性也受到影响。

(四) 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工作

从2004年开始, 财政部开始启动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工作。一方面建立了相关制度, 另一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加大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统筹力度。由于下年经费预算按结余经费的一定比例重新下达指标, 为此应避免当年财政拨款经费结余在下年由财政部按比例重新下达的情况, 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

二、我国现行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资金到账进度与实际支出进度不一致

国库集中支付年初下达的额度仅为按月平均的预拨数, 但部分单位经费支出尤其是部分项目经费, 不可能平均使用。这可能会影响各项工作的实施进度, 也可能会造成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

(二) 综合性项目的统筹安排不到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所有预算都必须具体到最末级单位, 但是有些综合性项目要由几个预算单位共同完成, 很难具体划分各级预算单位, 需要上级预算单位统筹安排。

(三) 降低了预算单位的应急能力

按照现行预算体制, 年中调整预算较困难且需要经过较多程序, 另外也不允许上级预算单位编制预留经费预算。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很难筹集到应急的经费, 这样就降低了单位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四) 上级预算单位对下级预算单位的调控管理力度下降

现在我国将所有的政策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并规定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直接支付。零余额用款额度直接下达最末级预算单位, 而上级预算单位不仅无法对下级预算额度进行调剂, 而且很多时候上级预算单位无法掌握下级预算单位的经费情况。

(五) 配套的信息系统建设还不完善

财政资金将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劳务的供应商, 而不必经过支出单位进行转账结算。上级预算单位难以准确、全面地掌握下级预算单位的经费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配套的信息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六) 经费结余存在问题

由于下年经费预算按结余经费的一定比例重新下达指标, 各级预算单位都努力保持年底没有或仅有少量的结余资金。在这种情形下, 为国家努力节省预算资金可能会被认为预算执行不力, 而且下年的预算经费也可能被削减。

三、完善现行预算体制的对策

(一) 给予周转性预算资金和应急性经费

在我国现行的预算体制下, 各级预算单位的经费都按照预算核拨, 而预算都是提前编制的, 不可能与实际完全相符,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单位就会缺乏应急经费, 临时申报经费又需要一定时间。如果预算中有安排机动经费, 那么就能改善现状。

(二) 对于综合性项目, 预算编制不必具体到末级单位

综合性项目, 要由几个预算单位协同完成。应当适当给予上级单位一定的调控力度, 将经费在各单位之间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三) 完善对预算执行的考核

我国目前对预算执行进度相当重视, 但是在结余资金的处理方面仍存在问题。各级预算单位都努力让实际支出与预算相符, 少有结余资金。单位为国家财政节约资金并非坏事, 在适当的情况下, 应当鼓励单位节约资金。单位有结余资金时, 应当认真考核, 区分执行不力与节约的情况。

(四) 完善配套的信息系统建设

各地应加快信息化建设, 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信息共享。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 使上级预算单位能够及时掌握下级预算单位的经费情况, 也便于国家对整个财政经费进行监督。

摘要:1999年, 财政部提出了《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 开始着手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在此改革过程中, 我国还同时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收支两条线改革。2004年财政部又启动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工作。我国的预算体制不断完善, 建立了“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文章指出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对完善我国现行《会计法》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完善;会计法;探讨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活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所有的经济活动中必须要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来进行,同时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也一定要以《会计法》的规定来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建设和调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但是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变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对《会计法》中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定予以改进和完善。

一、完善《会计法》的必要性

当前要想更好的对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就一定要在修改的过程中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当前的时代发展形势对修改的事项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同时这也是对《会计法》完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会计法》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同时它也是经济活动的一个依据,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以《会计法》作为最主要的依据,完善《会计法》法就是要让相关的规定和实际更加的贴合,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规定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其能够和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的适应。就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对《会计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会计法》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能够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相互适应,如果《会计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发生任何的转变,就会使得《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没有办法和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去执行的,但是如果企业的发展和《会计法》中的规定发生了矛盾就会产生非常难以控制的局面,所以这也说明我国的《会计法》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滞后性,如果不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就一定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会计法》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很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为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一定要对《会计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关于会计年度

和传统的《会计法》年度管理相比,现在的会计年度管理在时间的规定上更加的严格,同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所以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当今的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站在一个统一的年度来看。企业的核算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每个企业的经营时间都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借鉴整个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经营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最近几年,我国的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都要不断的上市,在企业上市之后,会计核算工作会经历更多的流程,所以在当今的《会计法》中还需要根据会计工作的实际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关于会计的职能

《会计法》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以及集体的社会活动进行监督,并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一个的知道。但是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会计法》的监督性减弱,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发展迅速,而且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会计法》并不能对所有的企业都使用,何况《会计法》的监督机制也并没有做到健全,那么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企业也很容易受到经济《会计法》的束缚,从而无法顺利的发展,而如果不按照《会计法》的规定的去执行,那么市场经济的秩序将会变得混乱。所以完善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可以加强《会计法》的监督能力,并能够适应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冲突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解决。

四、关于会计责任

关于会计人员的责任。会计人员的职责主要是按照会计规则进行会计工作,并对其任免机构负责。但按照《会计法》设定思路:会计人员既是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又是政府部门的“耳目”。因此,应当删除《会计法》中有关会计人员对违法违纪的收支必须向政府部门报告的规定,会计人员仅对所在单位负责,以使会计人员彻底从两难境地中解脱出来。在明确会计责任时,有必要讨论会计责任的解除问题。在我国各类检查中,往往你查我也查,每次检察都能发现新问题,新账老账一起算,但谁都不会给被查单位一个最终结论并承担责任。

五、关于执法部门

执法部门主要负责监督检查法律的执行情况,以督促法律的贯彻实施。有鉴于此,法律一般都有明确的执法部门,专司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会计法》规定,财政、审计、税务部门负责分工,《会计法》没有明确规定。由三个部门共同作为《会计法》的执法部门,意图是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在实施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中,都以检查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为主要内容,检查会计资料就是一种执法情况检查,同时,三个部门同时作为执法部门,有利于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财政部门行使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权,并使其职权切实到位,是《会计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也是实现我国会计秩序根本好转的关键。但财政部门行使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权,应当不同于以往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等临时检查,而应使监督检查经济化、制度化。对于企业,主要应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财政部门监督检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来实现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职权;对于其他单位,可以结合财政预算管理以及专项抽查来实施会计的监督检查。同时,建议在《会计法》中建立会计刑事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制度,以使《会计法》关于“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落在实处。

六、结语

在我国的企业经营和发展中,《会计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传统《会计法》的规定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的发展需要,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运转,同时也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一定要对《会计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现行预算会计 篇11

一、现行政府预算编制方法存在的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日益多样化,建立健全政府预算编制方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相比于传统的基数预算编制方法,现行的政府预算编制方法有长足性的发展,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与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分配权过于分散

当前,我国政府预算分配权相对比较分散,导致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财政部门之间存在资金分配上的矛盾。这样一来,不仅造成项目确立滞后,而且不利于预算指标的及时到位,影响了政府预算编制的有效实施。此外,当前的预算编制方法表现出割裂式的显著特点,这就导致可供分配的资源无法进行有效核定,不利于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的实施。

(二)预算支出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基础数据不完整,且数据源于各部门,其真实可靠性难以保证。且在方案的制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这也是当前预算编制存在的显著问题;其次,预算支出编制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在软指标的确定、执行等方面存在不足;再次,一些部门单位申请额外专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分配的准确性、公正性,也不利于财政部门的综合平衡。

(三)预算编制的技术手段滞后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编制过程比较繁琐,需要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这就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预算编制的有效完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预算编制的技术手段比较滞后,缺乏成熟的系统软件,以及相对成形的模型,这就弱化了预算编制方法的可操作性。尤其是零基预算编制法、绩效预算编制法的技术比较复杂,对系统软件、成形模式的要求较高。

二、完善政府预算编制方法的策略

优化并调整政府预算编制方法,是新时期政府预算编制改革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具有显著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笔者看来,完善政府预算编制方法,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政府预算编制方法,逐步夯实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狠抓落实关键环节,实施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从本质上完善政府预算编制方法。

(一)夯实改革的内外环境,推进政府预算编制方法改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政府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需求。首先,建立科学的政府预算编制方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依托完备的理论体系,确保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其次,预算编制的完善应基于“有效性”、“目标”和“效率”三大原则,指导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再次,确保相应配套措施到位。建立预算单位信息库,以便于及时了解其人员编制、收支等情况;建立数据库,对信息库中的信息情况进行量化,以便于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为预算编制方法的完善创造条件。

(二)抓住预算编制的关键环节,积极完善绩效考评制度

预算编制方法的完善,应注重关键环节的狠抓落实,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支出绩效管理专家数据库,逐渐打破传统行政关系的束缚,完善绩效预算编制方法;进一步明确绩效考评的实施主体,尤其是是在考评措施的设定方面,要遵循适用性和科学性;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考评组织方式。量化考核是完善绩效考评制度的重要内容,而绩效考评组织形式的完善,旨在强化考评制度的适应性,以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三)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完善政府预算编制方法

无论是绩效预算,还是零基预算,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单一的方法实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若实施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博采众长,也是完善预算编制方法的有效措施。一方面,我国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实施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两者相结合,改进了预算编制的方法,提高了预算工作水平和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预算编制方法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调发展内外环境的优化、抓好关键环节工作,这些都是预算编制方法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预算编制方法的完善,应注重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并逐步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实施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从本质上完善政府预算编制方法,突出预算编制方法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莹.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04

[2]李燕.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现存问题及其改革[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01

[3]刘虹.关于我国政府预算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政研究,2011;08

上一篇:干扰协调下一篇:一分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