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

2024-07-25

预算会计(共12篇)

预算会计 篇1

一、前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纷纷开始进行财政管理方面的改革, 其中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就是政府会计, 目前英国等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政府会计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各项预算管理改革措施相继推出并逐步施行, 对现有的预算会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刘玉廷, 2004) , 客观上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进行改革。

二、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预算会计改革的原因

只有明晰了在预算会计核算中引入预算执行周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具备了充足的理由, 所有对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和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一) 符合预算会计目标的客观要求

政府预算会计的目标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和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以实施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合法性、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会计为了达成反映预算及其执行情况这一目标, 应当对预算执行周期的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确认和记录;即,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符合预算会计目标的客观要求。

(二) 更好的评价和控制预算执行的合规性

相较于目前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出于政府审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单位内部的需要, 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更好的评价和控制预算执行的合规性。

(三) 保证预算执行和管理的顺利进行

1. 督促收入支出执行过程的完成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 能够提供核实阶段的信息以及它与实际收支数之间的差额信息。通过分析核实阶段和实际收支阶段的差额信息, 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项目收入和支出的执行。

2. 便于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

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反映预算执行全过程的信息, 由于支出承诺、核实及付款阶段对应于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预算执行环节, 所以通过预算会计的记录能为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所必需的信息。

3. 利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

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包括支付风险和贷款担保风险等。当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能提供对于风险管理至关紧要的前瞻性信息 (IFAC-PSC, 2001)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 能够对承诺、核实阶段的信息进行记录, 使会计确认和记录的时间大为提前, 能够更好的提供危机预警信息, 以便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

4. 提供预算编制和调整所需的可靠信息

预算编制中, 对于预算年度与以前年度相同或相似的项目, 其预算计划一般需要参考以前年度的支出信息 (Richard Allen和Daniel Tommasi, 2001) 。通过预算执行周期会计, 能够记录项目的全部支出, 并反映真实的结余信息, 从而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信息。

三、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一) 会计基础选择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体系, 应当选择适当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预算执行周期的核实和收款 (付款) 阶段, 可以套用现有的关于会计基础的研究结论, 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进行这样的选择和设计, 可以保证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 会计要素设置

1. 在政府会计中设置“二元结构”会计要素

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最基本的分类;而会计账户实质上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细分。

2. 我国预算会计要素的设置

会计要素的设置应满足一定的标准:

(1) 应能够作为会计主表的主体结构;

(2) 会计要素之间应满足一定的等式关系;

(3) 应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会计要素项目, 并据以设置会计账户, 进行会计记录。

基于上述三个标准, 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中, 应当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大会计要素, 同时按照预算收入周期和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设置会计要素项目或者会计账户。

(三) 会计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1. 预算账户与财务账户的协调使用

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确定采用“二元结构”会计要素后, 应当进一步细分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 分别设置相应的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在政府会计中, 预算会计账户与财务会计账户的关系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置两套相互独立的会计账户体系, 分别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另一种是设置一套同时包含预算账户和财务账户的会计账户体系。因为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和数据来源相同, 应当采用设置一套会计账户体系的做法。

采用一套会计账户的做法时, 需要区分三种情况:

(1) 对只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 仅进行预算收支核算, 在预算收支账户中进行记录;

(2) 对只涉及资产负债变动、不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 只进行资产负债的核算, 在财务会计账户中反映;

(3) 对于同时涉及预算收支和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 需进行“双分录”核算, 同时在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中进行核算。

2. 预算会计账户设置

(1) 总分类账户

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设计时, 应当按照预算执行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总分类账户的设置。

(1) 在预算批准时, 设置“计划收入”、“核定支出”和“计划结余”账户, 以分别核算批准的收入预算数、支出预算数以及两者的余额;

(2) 在承诺阶段, 设置“承诺支出”和“承诺支出准备”这一对相互抵减账户, 用以记录商品或服务的订购业务, 便于进行借贷记账处理;

(3) 在核实阶段, 设置“应计收入”和“应计支出”账户, 分别核算经过核实的未来收入和未来支出;

(4) 在收款和付款阶段, 设置“实际收入”实际支出”和“实际结余”账户, 用于记录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以及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2) 明细分类账户

借鉴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 预算收入可以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区分为几类, 进一步细分为款、项、目等, 并据此设置明细分类账户。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 财政部门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财政拨款、其他收入等。

预算支出有两种分类方式: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三级, 按类级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支出的经济分类分为类、款两级, 按类级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划分基本相同, 可以根据具体分类设置明细账户。

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体系中, 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明细账可以按照表三和表四的格式进行设计:

3. 预算会计账务处理

(1) 日常会计处理

(1) 预算得到批准时, 即在收入计划和拨 (用) 款计划阶段, 借记“计划收入”账户, 贷记“核定支出”账户, 将其差额记入“计划结余”账户;

(2) 行政事业单位在签订合同或订单时, 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承诺阶段, 应借记“承诺支出”账户, 贷记“承诺支出准备”账户;

(3) 当行政事业单位购进商品或服务、收到付款凭单时, 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核实阶段, 承诺支出转化成为应计支出;

(4) 在预算收入周期的核实阶段, 应借记“应收账款”, 贷记“应计收入”;

(5) 在实际付款时, 应计支出转化为实际支出。借记“应付账款”, 贷记“应计支出”;同时登记实际支出, 借记“实际支出”账户, 贷记“现金”类账户。

以上的会计处理均需要在相关明细账中进行登记。

(2) 期末结转处理

进行期末结转处理的目的是结清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等账户的余额, 从而使下一年度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应账户从零开始。

(四) 会计报告设计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至少应当包括预算收支总表、预算收入执行情况表、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和跨期项目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 财政部门的预算会计报表体系应当包括上述除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以外的所有报表。预算收入 (支出) 执行情况表可以参考美国的政府预算会计报表来进行设计 (赵建勇和戚艳霞, 2005) 。

参考文献

[1]景宏军, 王蕴波.论我国预算会计的定位[J].财会月刊, 2008, (02) :6-8.

[2]荆新.预算会计:新一轮改革取向选择[J].财务与会计, 2004, (06) :53-57.

预算会计 篇2

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

(一)核算特点

(1)一切活动都通过转账进行,不发生现金收付业务,也不直接使用资金购买

财产、物资,所以,不需设置“固定资产”、“库存材料”、“现金”等会计

科目。政府的实物资产由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因此财政总

预算会计核算的不是一级政府全部的财务活动及其结果。

(2)收付实现制:有利于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与政府财政预算的编

制基础保持一致,进而有利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如实反映政府财政预算的执

行情况和结果。

(3)财政总预算会计反应的信息范围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水手、行

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财政预算支出(一般预算服务、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及其他想关心。具有宏观性和公共性。

(4)实质是资金会计

注意:财政部门本身的行政经费开支,属于行政单位会计管理的范围,财政总预算会计不能兼办自身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业务。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核算内容是财政预算资金。

(二)财政总资产的核算:包括:财政性存款、有价证券、暂付及应收款项、预拨款项、财政周转金放款、借出财政周转金以及待处理财政周转金等。

1、财政性存款:是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所掌管的财政资金,包括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管理原则:集中资金,统一调度

严格控制存款开户

按预算或计划拨付资金

转账结算,不提现金

在存款余额内支取,不能透支

a.国库存款的增加——收到预算收入、上级预算补助、下级上解收入等

减少——办理库款拨付、上解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进行补助

涉及的科目均为预算存款

例子:某市财政总院算会计发生如下业务:

(1)收到中国人民银行国库报来“预算收入日报表”猎命本日一般预算收入会计数为110000元,基金预算收入120000元

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110000

——基金预算存款120000

贷:一般预算收入110000

基金预算收入120000

(2)收到按财政体制关系产生的上机省财政一般预算补助80000元

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80000

贷:补助收入80000

例子:某市财政总预算会计发生如下业务:

(1)以财政直接支付的方式,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科目支付有关预算单位的属于一般预算支出的工资500000元。财政总预算会计经与人民银行财政直接

支付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以“国库存款”科目与“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科

目进行清算,支付上述工资支付。

借:一般预算支出500000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500000

(2)采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通过单位零余额科目支付属于一般预算支出的款项

200000元,属于基金预算支出的款项90000元。经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授权支

付划款凭证核对无误。

借:一般预算支出200000

基金预算支出90000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200000

——基金预算存款90000

(3)按照财政体制向上级省财政上解一般预算收入200000元

借:上解支出200000

贷:国库存款——一般存款存款200000

(4)以国库一般预算存款向所属下级某县财政专项补助150000元

借:补助支出150000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150000

例子:某市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发生如下业务:

(1)为某预算单位直接支付以一般存款安排的款项50000元

借:一般预算支出50000

贷: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50000

(2)汇总编制了《预算支出结算清单》,其中,汇总的财政直接支付应结算资金数

额为50000元。核对无误后送财政部总预算会计结算资金

借: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5000

贷:已结报支出——财政直接支付5000

(3)收到代理银行报来的《财政支出日报表》。其中,以一般预算安排的授权支出

80000元,以基金预算安排的授权支付20000元。核对无误后

借:一般预算支出

基本预算支出

贷:已结报支出——财政授权支付

(4)年终,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将预算支出与有关方面核对一致,有关科目的余

额为:“已结报支出——财政直接支付500000”,“已结报支出——财政授权支

付400000”,“一般预算支出750000”“基金预算支出150000”

借:已结报支出——财政直接支付500000

——财政授权支付400000

贷:一般预算支出750000基金预算支出150000

通过年终转账,“已结报支出”科目以及“一般预算支出”科目和“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余额均为零。

2、有价证券(略)

3、暂付款、与下级往来和在途款

a.暂付款(略)

b.与下级往来:“与下级往来”账户,用来核算与下级财政的往来结算款项,借方登

记借出数,贷方登记收回数或转作补助支出数。

当“与下级往来”科目出现借方余额时,反映下级财政应归还本级财

政的款项;

当“与下级往来”出现贷方余额时,反映本级财政欠下级财政的款项,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以负数反映。

例子:某市财政总预算会计发生如下与下级往来业务:

(1)讲解给所属县的往来款项150000元专做对该县的补助(补助就不再收回了)借:补助支出150000

贷:与下级往来——某县财政150000

(2)根据财政体制结算的规定,年终计算出下级某县财政应上交本市财政一般预算

款项50000元

借:与下级往来——某县财政50000

贷:上解收入50000

例子:市财政暂借所属的县财政60万。

市财政:借:与下级往来600000

贷:国库存款600000

县财政:借:国库存款600000

贷:与上级往来60000

c.在途款:“在途款”账户核算决算清理期和库款报解整理期内发生的上下收入、支出业务及需要通过本账户过渡处理的资金数。

这些款项,在发生时虽然款已收到,但却是属于上个的,从上的角度

来看,这些款尚未到达,需要用“在途款”作过渡性核算。

例子:某市财政总预算会计发生如下业务:

(1)在库款报解整理期内收到国库报来预算收入日报表及其附件,列示所

属上的一般预算收入40000元

在上记账:借:在途款40000

贷:一般预算收入40000

在本新账上记: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40000贷:在途款40000

(2)在决算清理期内财政局收到国库报来的收回上单位预拨款60000

元。

在上记账:借:在途款60000

贷:预拨经费60000

在本新账上记: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60000

贷:预拨经费600004、预拨经费与基建拨款

a.预拨经费:主要包括:

一、终了前预拨给用款单位下的经费款

二、预算执行中预拨给用款单位应在以后各期列支的经费账务处理:

财务部门预拨经费时:借:预拨经费

贷:国库存款、其他财政存款

转列支出或收到用款单位缴回数时,借:一般预算支出/国库存款/其他财政存款贷:预拨经费

b.基建拨款:指财政部门按基本建设计划预拨给受托经办基本建设支出的商业银行或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部门的基本建设款项。

账务处理:财政单位拨付基建款项时:借:基建拨款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

收到基本建设财务职能部门或受委托的专业银行报来拨付建设单位数

及缴回财政数时,借:一般预算支出/国库存款

贷:基建拨款

例子:某市财政总预算会计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根据经批准基本建设计划,使用一般预算存款,拨给市财政局基本建设财务管

理处基本建设款500000元

借:基建拨款——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处500000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500000

(2)根据本局建设财务管理处报来的基建拨款报表,拨款数为480000元,余额交回

财政

借:一般预算支出480000

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20000

贷:基建投放——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处5000005、与财政周转金有关的资产

财政周转金是指财政部门设置的以信用方式供有关单位有偿周转使用的资金。

a.财政周转金放款

例子:某市财政将财政周转金200000元带给使用单位: 借:财政周转金放款——农业类——某项目——某单位200000

贷:其他财政存款——财政周转金存款200000

将上述贷款收回时

借:其他财政存款——农业类——某项目——某单位200000贷:财政周转资金放款——财政周转金存款200000 b.借出财政周转金

c.待处理财政周转金

国库存款是指各级总预算会计在国库的一般预算资金和基金预算资金的存款,只办理转账不

提取现金。

其他财政性存款是指财政周转金、未设国库的乡镇财政在专业银行的预算资金存款以及部分

由财政部指定存入专业银行的专用基金存款。

(三)财政负债的核算

1、特点:

(1)债务主体的特殊性:一级政府

(2)债务偿还上的特殊性:以资产偿付,不能提供劳务

(3)负债内容上的特殊性:由非经济活动引起,除一般会计都核算的暂收、应付等往来款项外,还有政府按法定程序和核定的数额所举借的债务,如公债。还有从上级财政借入的用于周转使用的有偿资金。

2、主要内容:

暂存款: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与各预算单位之间,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临时

发生的应付、暂收和收到不明性质的款项。

与上级往来:本级财政与上级财政之间由于财政资金的周转调度以及预算补助、上解结

算等事项而行程的待结算款项。

一是本级财政因资金调度困难向上级财政借入财政周转款项;

二是在财政体制年终结算中发生的本级财政应上解款项或上级财政应补助款项

借入款:按照法定程序和核定的预算举借的债务,即是指中央财政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以及地方财政根据国家法律或国务院特别

规定举借的债务。

借入财政周转金与借出财政周转金相对应,是指下级财政部门从上级财政部门借入的用

于周转使用的有偿资金。

财政预算总会计的负债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且纳入预算 管理的债务。

财政总预算会计支付国库券利息应借记的科目是“国库存款”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暂存款在转作收入时应贷记“一般预算收入”

(四)财政收入

预算会计如何适应发展需要 篇3

关键词:预算会计 问题 对策

0 引言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现行预算会计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1 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自实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为中心,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实施使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另外,从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看,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较大差异,在执行中也暴露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1 现行会计难以适应改革需求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建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如工资支出等)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也要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

1.2 会计信息反映不全 从表面上看,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预算会计没有大的关系,但从实质上看,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传统的“基数法”下,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数简单地加上一个增长比例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指标,因而,在决策时不需要过多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弊端也没有显现出来。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即使已入账的固定资产,按现行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存在账目不实、资产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难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1.3 债务信息有失真现象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由于现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财政支出中只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但不能计提利息支出,政府的负债只反映当期本金数,没有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在我国的一些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欠发工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应付未付的工资也没有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时有发生,这些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虚假平衡现象,不利于政府有效监控财政风险、评估财政状况,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1.4 会计信息还难以满足透明要求 虽然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有一套会计报表,并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但各套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无法通过汇总生成政府整体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没有一套能够完整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现行预算会计虽然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包括未来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由于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例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并未包括进来,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

2 预算会计如何适应发展需要

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会计信息体系建设 任何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财务报告是满足各类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基本工具,因为不同类别的使用者均需要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报告实体的相关信息。政府会计报告系统必须设计成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然而,现行预算会计报告系统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透明,不能满足报告使用者尤其是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应当加以改进。在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政府整体的合并会计报表。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包括:及时提供有关政府支出和成本的可靠信息,以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和控制支出;及时进行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外部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将会计系统与计划、预算、现金和债务管理及审计系统相结合;报告有关非现金资源的信息(资产、负债、人力资本);报告有关政府产出或政府政策后果的信息,促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成本管理;编制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等。

2.2 会计改革要渐进 我国预算会计会计基础应是渐进式转变,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先报告系统后预算系统,先个体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的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绩效预算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篇4

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适应绩效预算的问题分析

1.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使用的方法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 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 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现金支付来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 同时也不能将资本性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这使得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来, 与绩效预算的注重效率和效果以及财政透明性不相适应。收付实现制对于推行绩效预算制度改革是存在一些局限性。

2. 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局限性

(1) 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 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 许多承担的现实债务不能得到反映, 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2) 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 各级财政部门经常出现预算已安排, 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而不得不作为年终结余处理, 从而出现年终结余虚增的现象。

(3) 造成人为操作的问题。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 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 同时, 也不能将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

(4) 没有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从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情况, 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 报表价值量的汇总没有任何意义, 同时也不利于准确地反映行政单位政务成本情况, 不利于考核政绩。

(5) 只将政府参股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没有对国有股权和有价证券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国有资本运营状况没有全面反映, 不利于考核国有资本运营绩效。

(6) 预算会计不能真实反映政府资金运动, 出现财政“假平衡、真赤字”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单位结余。在政府财政中, 很多已经作了拨款处理的款项, 在预算单位的会计账目上, 由于尚未实际支付, 还没有作支出处理, 因而形成单位账面“结余”。二是财政平衡、单位赤字。政府财政表面上达到平衡, 却实际面临着巨大的“隐性债务”风险。

二、绩效预算的改革与实施

1. 计划与绩效预算

计划与绩效预算, 目的是对政府活动的产出成本予以衡量。在这种预算制度中, 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投入都受到重视。换言之, 比较重视效率性。这种预算制度是由于政府公共部门追求效率产生的, 也就是说是在投入—产出工具的推动下产生的。

2. 设计、计划和预算制度。

这种预算制度的雏形是1924年的通用汽车公司的一种管理制度。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在设计阶段, 预算编制者寻求的是确认目前与未来组织之目标, 以及对达成这些目标的各种可能途径作出评估;在计划阶段, 预算编制人员将设计阶段所提出建议加以整合, 并根据优先顺序形成各种计划, 以备组织中不同层级进行决策制定时用;最后一个阶段即预算阶段, 它的任务是通过工作分配和相应的资源分配, 将每一个年度计划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年度活动。

3. 零基预算是将每年的预算, 从“零”的基准开始, 不局限于上年度或以前年度预算数字的高低, 重新审视其业务活动, 决定其优先级, 并根据成本—效益的分析, 就下年度预算做出最适当的安排。由于决策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基预算在个人决策时显得简单和有效, 因此零基预算主要应用于小规模的组织决策, 在地方政府层面上零基预算得到了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绩效预算管理的优势

第一, 绩效预算管理工具改进了政府预算部门公共服务的方法与技能。绩效预算分析工具的实行带来了一系列以结果绩效为本的管理措施的运用。预算部门围绕其绩效战略进行绩效管理, 采用目标管理、全面标杆管理等手段, 强化政府对顾客 (公民) 的责任;增加顾客选择的机会, 尊重顾客选择的权利, 调查和审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满意程度, 让顾客参与管理;实行战略资源控制和成本核算, 建立以结果导向为基础的公共预算制度, 实行绩效审计和反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

第二, 绩效预算分析工具提高了公共预算的效率, 产生良好的绩效预算执行效果。现代化的绩效预算制度要求决策者必须专业化, 顾客 (公民) 不会仅仅因为政府公务员的权威而信任, 而是更因为政府公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而维护其服务, 接受政府的预算决策。利用不断创新的绩效预算分析工具可以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使其更加专业化。专业化的决策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也使实现预算结果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四、绩效预算管理分析工具的应用

1. 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方法应用在绩效预算中, 其分级实施将促进信息在组织层级之间的上下流动, 提高决策效率。与传统的绩效预算评估方法相比, 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更能促进绩效预算部门内部各组织之间的良好沟通。而且在公共绩效预算部门, 要达到绩效目标, 经常要跨越各层次和各服务部门, 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技术能够促进内部协调。

2. 全面标杆管理

全面标杆管理在绩效预算中应用, 其核心是给公共预算决策者提供一个恰当的方法途径, 通过对领先部门的管理学习对比, 提高本部门的管理流程和效率。在绩效预算中全面标杆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学习和引进了其他机构或私营部门的一些较好的做法后, 会自觉主动地找出自己与之相比较显现出来的不足, 从而缩短差距。首先, 对公共预算部门的组织绩效而言保证组织活动方向的正确。采用标杆管理, 借鉴其他组织如何进行决策、如何配备组织人员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可以尽可能地做到最优决策, 从而保证方向的正确。其次, 在保证组织活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 推行标杆管理可使组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再次, 采用标杆管理可使部门绩效得到提高, 有效实现组织的绩效预算战略目标。标杆管理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引进并严格但非僵化地遵循一系列的程序。程序是工作不断反复的一种机制。组织工作人员能通过对业务处理中存在的显在或潜在的程序的认识, 作出预测、保护程序, 有效地处理业务。

公共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绩效预算实施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也就不可能推进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的预算制度;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绩效预算的实施至关重要, 绩效预算要求项目成本衡量准确, 要求反映政府活动成本充分和完整, 这些都需要财政信息完全充分, 只有建立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 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财政信息;绩效预算的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能够促进绩效预算的实施进程, 同时提高绩效预算的决策和执行效率, 也能够通过反馈进行正向激励;绩效预算的实施要求有一支能熟悉制度框架、了解政策内涵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处理业务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队伍。

摘要: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 预算会计制度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逐渐产生和显现出来。公共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绩效预算实施的必要条件, 建立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财政信息;运用绩效预算的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促进绩效预算的实施进程, 才能提高绩效预算的决策和执行效率。

关键词: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分析,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德祥.美国新绩效预算改革及其对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12) .

[2]刘群, 邱锦异.浅议项目绩效预算[J].现代商业, 2008 (23) .

预算会计案例1 篇5

【要求】假设你是该县财政局财会人员,对此你有何看法?

案例2【资料】某省审计厅财政审计处对某市某年财政决算进行审计,有关情况和资料如下:

(1)某市财政局在科技三项费中,安排某外资企业“三项”费用投入260万元,经进一步查实,是该市在引进某外资企业时,市政府给予该企业的税收返还协议款。

(2)市国税局稽查局为了取得市财政答应的其征收经费分成,将稽查收取的增值税380万元全部缴入市级财政,作市本级预算收入,并取得分成收入120万元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 篇6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都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工作内容,虽然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工作体系,但两者间却存在着许多的关联之处,这也是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之处,不能将两者分离开来对待,只有通过合理的运用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应用方式、管理内容以及工作性质等方面。在应用方式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相对灵活性更强,在应用方式方法上也相对较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条件以及相应项目特点的不同而改变应用的方式,而会计核算的应用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应用方式上相对更加固定,也不允许随意改变。在管理内容上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预算管理的管理内容主要是以预算为基础对企业所有活动的调控,在组织配置方面更加重视,而会计核算的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注重于在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后进行核算。在工作性质上的不同主要体现为,预算管理是属于企业自身工作的内容,而会计核算要履行一定的法律责任,要受到法律规定的严格限制,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也有着许多关联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的工作目标一致,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完成预期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两者的方法形成有共同点,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都是通过对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量化,并通过计算、采集、整合等方式进行操作。最后,两者的都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不同信息进行管理和统计,都要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为工作的基础。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但也有着许多关联,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找到合理的契合点,将两者结合运用,在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合法性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预算管理中,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质量,从而有效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全面预算管理难以有效推进。在企业的预算管理当中,战略预算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本身具有着较为粗略的特性,而战略预算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充分的细化与量化作为基础,在实际管理中,企业管理部门由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以及对预算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常常会只注重战略预算,而忽略了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这样的重视失衡,不仅难以实现战略预算的目标,也将导致企业财务预算质量与效率的下降,使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先进的预算管理方式运用不足,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些企业在预算管理方式方法上缺乏合理的创新与升级,缺乏先进的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的运用,在预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沿用传统预算管理方式,不但在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上难以得到提高,同时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预算管理的原始数据方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数据大多是由各个职能部门及项目相关人员提供的,而这些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对于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数据基本是按照资金收支事项进行申报,在口径上很难统一,这很有可能导致预算结果出现偏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容易出现遗漏、重叠、交叉等问题,增加预算执行的难度。

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缺乏刚性。预算编制程序相对简单,在反映市场变化情况上缺乏一定的及时性,因此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在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也十分不足,管理缺乏刚性。企业对于预算方式与规定也常常会进行更改,这也给实现刚性预算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执行力度的不足很容易造成企业预算管理与实际脱节,并造成不必要的额外成本费用,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长期发展规划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会计核算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在服务企业效益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所属体系的不同,会计核算与预算编制在口径上、展现的形式上不一致,使得预算编制数据、预算执行反馈数据、会计核算实际核算数据、业绩考核数据各个环节相互脱节、无法对应。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在灵活性上的差异。会计核算在在应用中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的国家法律规定,在应对预算管理的变化时,会出现灵活性不足的情况。此外,对于一些集团管理模式的大型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还要与集团的统一核算体系要求相适应,这也使会计核算受到更多的限制,在大型集团企业中会计科目与预算项目并非一一对应,交叉重叠现象十分普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根据实际收入和成本确认原则入账,预算编制通常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按预计的支付数作为申报口径,因此也存在时点差异。

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方案

以会计核算为主导,预算以核算口径进行编制。这一方案主要是以会计核算的口径作为预算编制的口径标准,利用会计核算的结果来对预算考核进行评价,对预算管理体系的预算编制表进行修编,原则上一个预算事项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一个考核部门也可以对应多个预算科目,但一个预算事项只能对应一个考核部门,不能出现多对多的情况。所以在预算编制前,应当将预算考核部门和预算事项重新进行梳理。实现预算考核数据、会计核算数据、预算数据三者合一。这一方案简化了预算的后续工作,减轻了总体工作量,统一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数据的口径,加强了企业成本管控的细化和深化。

以预算为主导,会计核算已预算口径为标准。这一方案中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是以预算为中心,会计核算按照预算口径标准来进行,在统一预算与核算口径以及加强预算执行力度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但相对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会计核算灵活性较差的限制决定了以预算为主导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会计核算违背“权责发生制”“真实性”“合规性”等会计原则,使会计核算失真,增加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

预算与核算自成体系,完全独立。这一方案主要是将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结果分开来单独进行展示,两者的口径也处于不同体系中而没有相关性。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需要,以及数据最终展现形式的不同,将其中一方进行人工的调整,以另一方的口径以及格式进行填列。这一方案在应用中减少了对双方信息化系统运行的改变,避免了系统的关联性改造情况。但同时这一方案也存在较大的缺点,一方面大量增加了实际操作中的后续工作量,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通过手工进行的调整,在数据的对应方面有很大的难度,常常会出现数据找不到对应项目的情况,造成项目的缺失;此外,这种预算与核算的结合方式相对较为落后,不利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以及企业长期的发展。

建立系统关联,使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这一方案主要是通过在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系统中建立起科目间的关联,利用系统端口进行两者间的连接,在核算系统中的相关子系统中设置“预算科目”的必选项,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中的每一笔支付与报销单都能与预算科目一一对应,而会计核算业务由于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也无需为满足预算管理需要而承担违规的风险,并且大大减少了手工进行数据调整的工作量,在充分保障会计核算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使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有效性。这一方案虽然仍不够完善,但在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结合运用中已经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途径,在目前两者的结合运用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每一种结合方案相对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与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案,并通过对财务管理的创新与研究,对管理方案进行相应的优化,从而找出与企业自身更加契合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而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预算会计改革研究 篇7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 (狭义) 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但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

(一) 政府会计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 客观上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 成为政府会计。

1. 编制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 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 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议会审议通过, 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即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 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 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 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 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凡是直接与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均作为预算管理的直接对象, 如财政直接将行政单位预算编制并批复到这些单位 (行政单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主管某一专业的行政事务。行政单位作为政府的延伸, 政府预算中理应包含行政单位预算) 。按部门编制预算后, 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 从而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 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 并把部门预算作为独立的政府预算法案汇编于本级总预算。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将逐渐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 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 即编制一级政府的收支情况表。因此, 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逐渐合二为一, 成为政府会计。

2. 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部门预算编制后, 如果没有预算执行制度的改革, 其作用必然大打折扣。预算执行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建立我国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 由财政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 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 取消所有的过渡账户;财政性支出均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

行政单位为了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资金, 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从本级政府预算集中的资金中分配和拨付。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后, 财政部门不再将资金拨到行政单位, 只需给各行政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及审批预算单位的月度用款计划, 在预算资金没有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之前, 始终保留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上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行政单位的人员工资由财政部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职工工资卡方式直接支付;行政单位的专项支出按预算指标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政府采购—商品供应商方式直接支付;行政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行政单位备用金 (信用卡) 方式支付。国库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行政单位的预算数额, 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了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国库单一账户后, 由于各行政单位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 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 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 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 因此,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当于总括和明细的关系, 它们将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政府会计。

3.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中, 政府采购制度应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使政府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 实现物有所值的基本目标, 另一方面使预算资金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 节约公共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政府采购后, 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 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 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 即财政对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这部分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而行政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 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账。这笔业务实际上是同一会计主体 (一级政府) 下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

(二) 非营利组织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向非营利组织会计靠拢, 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仅包括事业单位, 还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等。

非营利组织是指其经营目的在于社会利益而非某一个人或组织或所有股东的经济利益的组织, 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包括: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等。如果用“事业单位”这个名称, 显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不属于企业性质的非营利组织。我们通常所称的“会计”, 应是一个最大层次的概念, 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应包括以取得利润为根本目的的“企业会计”和以非营利为直接目的的“非企业单位会计”。即用“排除法”将排除企业会计后的会计称为“非企业单位会计”, 而“非企业单位会计”又包括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与企业相比, 尽管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但它们与企业之间的区别仍相当明显, 即这些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行为科学的观点看, 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其目的性, 行为的目的不同, 决定着它们行为方式、程序和控制模式也不一样。无论是企业, 还是这些组织, 它们都是从事一项具体的社会活动, 但是它们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使投资者得到尽可能多的投资回报。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在向社会公众提供管理或服务时, 并不追求收益, 其目的在于按照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者的企望和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管理和服务。因此, 非营利反映了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的基本特征, 其目标着眼于社会效益。显然, 这些组织的会计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就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本质特征相近, 但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它有自己的业务收入, 而且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可以做到收支相抵。如一般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外, 还有其他性质的资金, 这部分资金的收支不需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各种基金会更是如此, 其会计系统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因而在会计原则、会计科目、核算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 只是由于它与政府会计有共同的非营利性的特征, 因而, 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会计虽同属非企业单位会计, 但不能统称为政府会计, 在制定会计规范时, 将其统称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须要进一步改革, 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

1.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 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 因此, 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 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 应不再有遗漏。其中, 基建资金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涵盖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 真正反映综合预算。然而, 由于基本建设财务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 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 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 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 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 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 采用零基预算方法, 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 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 从而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实行, 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 所以, 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面临又一次改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到财政收入、总预算会计向行政单位拨出经费、行政单位收到总预算会计拨入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内外收入、行政单位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 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将受到挑战。例如, 行政单位的工资将由财政通过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职工工资卡方式直接支付, 此时, 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拨款数做一笔支出。而行政单位在现行制度下, 既要做一笔收入又要做一笔支出, 这样做实际上不符合收付实现制原则。如果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成政府会计, 那又要在政府会计的支出总账上记一笔, 同时在某一个支出明细账 (行政单位) 上记一笔, 不会动摇会计基础。总之,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推行, 对现行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冲击将是非常巨大的。

3.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 政府采购资金运动就成了预算会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 既有财政预算资金, 又有其他资金, 这些采购资金, 应集中到财政部门, 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因此, 也就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 (部门) 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另外, 会造成预算单位收支过程中价值流转和资金及实物流转的脱节。政府采购物品的价值按转账通知流入、流出单位, 但货币资金却不实际进出单位。为此要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办法。现行的操作办法是按照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的领拨关系确定的, 按照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基层会计单位, 层层下拨经费, 年度终了又层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 汇编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 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 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 由于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 因此, 应按照实际支付的采购合同价。确认本级财政支出, 即财政支出的决算也不需要层层上报, 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 还要改革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即采购品使用者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据进行资金核算, 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账, 在报送会计报表时既要提供资金的收支情况, 还要提供采购品的到位情况, 从资金和实物两个方面报告, 并与采购部门的结果核对。

摘要: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须要进一步改革, 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

预算会计要素初探 篇8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 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 (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 共有的会计要素, 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 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 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 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 (除开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 , 特别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 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第二, 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 是指资产的提供者 (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 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 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 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 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 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第三, 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 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 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 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净资产”称谓, 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 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 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 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这个差额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非常合适的。

具体地说, 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比较, 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要素,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 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出资者, 如拨款人、捐款人, 是非营利组织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 他们不要求出售、转让或索偿其所提供的资财, 也不要求凭借其所提供的资财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实际上, 非营利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 客观上也无法为其资财的提供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现实中, 非营利组织的一些资财提供者通常对其所提供资财的使用、维持规定某些限定, 即非营利组织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同资产的限定性一样, 对净资产的限定也可分为暂时性限定与永久性限定。

2 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 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 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 “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特殊性:

从性质看, 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 而不是为了营利;提供产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 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 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 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 接受的捐款, 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 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第二,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 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 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 (狭义费用) , 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 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 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确认看,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的确认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 有的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费用的确认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成本核算看, 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 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 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 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 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 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如下: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 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 (或亏损) , 而表现为结余 (或负结余) 。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 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 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在性质上, 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 其属性为净资产, 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 (正) 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 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 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正因为如此, 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 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 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 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 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 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 其一, 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 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 对非营利组织来说, 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 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 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 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可能有, 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 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 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 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 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结束语

预算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 是财务会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中的运用。但与企业财务会计相比, 预算会计有着诸多明显的特殊性。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出发, 探讨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报告等的基本理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预算会计要素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对预算会计要素具有的特殊性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引起会计理论工作者对预算会计基本理论的关注与重视。

摘要: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确立了五个会计要素, 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 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 所以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 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下面就对预算会计要素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预算会计,资产,要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1997年、1998年开始实施.

[2]荆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3]赵建勇: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财经研究, 1999.6.

预算会计 篇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权力机关的预算监督作用是增强预算监督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果多种监督工具并用,那么其监督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加强。可供采用的监督工具中,政府预算会计逐渐显现出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西方国家,政府会计一直被认为是从“绝对权力”政府到“执政为民”政府转变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我国,如何重新认识政府会计,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财政管理,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

一、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及其历史演变

政府会计的体系构成以财政总预算会计为核心、行政单位会计为主轴。事业单位会计由于自身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活动性质的特点,处于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交叉领域,双重边缘特征十分明显。为了能深入地思考将来预算会计的变革方向,首先要回顾一下它的发展历程。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变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其特征体现为预算会计制度的初步建立和逐步摸索。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意味着我国开始形成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预算体制。在此前后财政部还分别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两个制度系统、全面、较为具体地规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核算要求,既能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又具有可操作性,使得我国预算会计工作的开展有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没有出现过重大变化,但是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改变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做法,其特征表现为地方政府逐渐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预算主体。由于在总额分成的基础上对超收部分加大了地方留成比例,地方政府增收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在此期间财政部还制定了《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后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这些制度的出台使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走向完善。

在第三阶段,从时间上基本涵盖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常务工作组的成立和一系列相关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我国国家预算尝试采用复式预算编制方法,随后又建立了“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会计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会计体系业已成形。

第四阶段,时间跨度从2000年至今。财政部根据《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选择了部分部门试行有别于传统功能预算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国家还应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分期分批推出了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和政府收支多重分类并行等改革套餐。

纵观我国预算会计的历史,传统机制的运行在保障社会正常有序运转和推动管理体制的渐进过渡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不过,现今的预算会计外在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相比较而言,预算会计制度已显得有些落后,在执行中经常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1)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者自成体系,分别设置不同的会计科目名称,收支分类不尽一致,不能做到相互衔接,在政府会计信息的整合上还有诸多缺陷;(2)预算会计的制度比较僵硬,过于强调为预算管理服务,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难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后出现的新局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基本上局限于政府部门内部;(3)自上而下的预算会计体系在各个部门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而且还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这与公共财政建设的主流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驰的;(4)没能提供反映政府绩效和公务活动成本的财务报告,现有的资产和负债报告的内容和项目不够充分,其客观性也在遭受质疑。

二、典型的国外预算会计模式

为了克服以上弊端,需要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从而有步骤地实施预算会计改革。以下重点介绍美国的预算会计模式。

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议会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地利用政府会计来约束政府部门的权力:(1)消耗公共资源;(2)用于政府活动支出的税收;(3)决定支出的目的。

政府机构的会计核算主要满足如下要求:(1)反映支出计划的金额、用途和目的以及相应资金的税收来源。(2)向议会提交此计划并得到审议批准。(3)根据批复的预算使用拨款,并说明预算执行情况。政府会计还可作为议会引导和控制政府行为的手段。

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相关主体做出决策而提供信息。这些主体包括:(1)公民团体;(2)公民的直接代理,比如议会或其他监督机构;(3)其他政府资金提供者。政府除了需要解释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以外,政府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还表现为是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决策的依据。

政府财务报告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公民和议会的追踪问责。财务报告能够使财务数据的使用者确定当期支出的资金在多大的程度上来自于当期的收入。政府所使用的两种基本预算包括年度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前者指某一年度的预计支出和预计收入以及拨款;后者控制建设项目和固定资产购置方面的支出。这两种预算的数据在会计系统中用来作为控制支出和组织收入的参照。

美国的法律也要求政府机构维持平衡预算,即财政收入等于或超过财政拨款;如果发生赤字,就要启动立法程序增加特别财政收入。

政府会计使用基金会计结构控制相关资源,共分为三个基金组——政府、所有者和信托。政府基金用来核算政府日常工作中所消耗的财务资源。所有者基金可以核算政府的商业性活动,比如政府所提供的公用事业服务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信托基金核算政府所掌管的托付给其他机构运作的资金,它不可以用于资助政府性项目,比如职工退休基金。以上每一类财务活动自成体系,其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账户自我平衡。

联邦和地方政府提供双重财务信息,既报告以完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信息,也报告基金制下的以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信息。

与财务报表一起提交的资料还包括政府部门对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然后由专门的审计人员进行不完全公开的审查;此外,政府部门还提供反映政府财政活动概况的财务报表。关于财务执行情况的说明这部分内容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公司提交的管理层讨论意见非常相似,其特点是客观和便于阅读,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已知的事实、决定或条件为基础的对政府财务活动所进行的分析。在讨论中要比较政府本年的财务状况和上一年度的财务状况,同时需要解释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反映出来的重大差异。

以完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反映政府提供某项服务发生的全部费用中多少费用由纳税人承担、多少费用由该政府服务的受益人自理。完全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类似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报告。只是政府的权益显示为净资产,而不是股东权益。其财务结果反映在政府的两份涵盖各个部门的报表中:(1)净资产报表;(2)业务报表。

净资产报表说明有关政府的整体情况,有助于报表的使用者对政府中期和长期业务问责方面的评估,其格式显示了资产减去负债等于净资产总额这一平衡式。资产和负债按照其流动性的强弱顺序排列,也就是说,最容易变现的资产排在最前面,最容易消耗现金的负债也是排在最前面。资产和负债也可以按流动性和非流动性的特征进行分类。政府的净资产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资本资产及累计折旧和债务。(2)受限制的净资产,即由政府之外的各方使用而施加限制条件的净资产。(3)不受限制的净资产。

业务报表反映政府每项职能或项目的净支出,从其格式就可直观地揭示纳税人在政府提供服务项目中的相对财政负担。这样的格式可以突出每个项目在多大程度上直接消耗了政府的收入以及它的分项资金来源——收费、捐款或其他收入资助。

除了上述联邦政府的完全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信息之外,地方政府还编制以基金为基础的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的财务报表。在修改后的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只有在可以衡量并且可用于该会计期间支出的资金来源时才被确认。支出在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相关负债发生时被确认,至于长期债务附带的未到期的利息,只要在法律上承认已拥有收取的权利,也可以确认为支出。

按照基金分类编制的财务报表,可用来评价政府的短期财政资金活动。大多数基金是由政府建立的以便限制该项资源严格地使用在计划规定的用途上,或者用以在短期内衡量特定活动的收入和支出。以基金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基金的收支是依据政府、所有者和信托这三类来划分的。根据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编制的基金式财务报表中的权益部分表现为基金余额,而在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报表中则表现为净资产。

三个基金组都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报表和基金结余变化表。由于反映基金活动的财务报表以修正过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因此需要编制调节表解释基金结余的净增减与反映政府职能的财务报表中净资产的变化之间的的差异。所有者基金组还要编制现金流量报表。与公司的现金流量表不同,政府的现金流量表采用直接法编制,并且分为四个类别:营运、非资本性融资、资本性融资和投资活动。

虽然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务核算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在有些方面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联邦政府机构要分季度核算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资金分配,地方政府的会计核算中通常不包括这一内容。联邦政府行政机构的负责人有责任建立和维护会计核算和管理系统,使之符合相关的会计原则和制度规定的要求。联邦政府会计除了提供财务管理所要求的信息以外,还要满足预算和其他法律规定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联邦政府会计实行的是双轨制。一方面是一套自我平衡的目的在于为管理提供信息的所有者账户。另一方面是一套自我平衡的预算账户,目的在于确保现有预算资源的使用不超支或不出现过度负债,并配合预算报告的信息要求。

像地方政府一样,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包括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从而清晰而简明地说明报告实体的基本情况和职责、业务活动、项目和财务结果以及财务状况。联邦政府财务报表不像地方政府的财务报表有较强的规范性要求,因为联邦政府机构可以在财务报表的内容和形式的组织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共有六个内容:资产负债表、净成本报表、净状况变动报表、预算资金报表、资金来源报表、控管活动报表。

三、重构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方向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推行,预算会计新旧体系的衔接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为了使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手段适应新的财政和社会经济环境,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理念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建立独立的预算会计准则体系

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预算会计准则是建立和完善我国预算会计规范体系的基本点。在制定预算会计准则时,应有相对独立的准则制定机构,致力于准则理论结构的建设和准则体系的设计等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目前我国预算会计各组成部分相关制度或准则是由不同的机构发布而出台,这使得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从起点上就缺乏应有的统一性。除此之外,我国实行的是若干个制度规范而不是依靠准则规范来指导会计实践。相比之下,美国则由统一的权威性的会计组织制定和发布关于公共部门的准则规范,用以指导和规范公共部门会计和报告,从而可以改进公共部门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二)形成一套完善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政府会计信息体系首先基于政府会计目标的确立,在将各级政府作为会计主体的前提下,引入全面受托责任的核算理念之后,按照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对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可以在保留现行会计报表结构及其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现金流量表和必要的相关项目,完整地提供关于政府业绩、财务受托责任和各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流量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等信息,便于从财务的角度评价各级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公共财政的运行和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追踪问责。

(三)建立资本保全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中并不包括对资本化资产的折旧核算,也就不能准确地核算预算单位的净资产。虽然预算单位具有公益性的特征,但也面临着投资效益和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特别是对于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还是非常必要的。

预算会计 篇10

一、预算会计改革取向:向政府会计转变

1. 预算与预算会计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 预算是直接和间接衡量税收水平的重要工具。受托责任通过预算这种内部管理控制的方式增强, 并向纳税人显示预算管理的绩效。政府预算的功能在于从以实际财务账户中的实际结果数为重点转向以预算数为重点。预算体系应确保有效的支出控制, 好的预算执行体系应包括完整的预算/拨款会计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跟踪支出周期 (立项审批、支付) 每个阶段的事项以及预算拨款项目 (分配、转账事后评估) 的活动。

对于预算会计的功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发展部主任普雷姆詹德在《有效的政府会计》一书中有一段较为详细的描述:预算会计用于追踪预算执行的不同阶段, 在一个财政年度的预算得到批准后开始启用。它强调法律当局要求后一项预算的执行开始, 法律当局国与国不同。预算会计的细节因会计制度不同而不同, 但共同的阶段通常包括拨款 (法律机关指定的支出机构在财政年度内可获得的金额) 、分配 (预算当局的分期让渡, 可能采用凭证的形式) 、应付款 (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确认订单, 发票可在交易前后立即开立, 也可在今后一规定日期开立) , 实际付款和商品与劳务的交付。对任何所有制组织都一样, 这种会计制度的重点在于显示拨款中应付额和已付额的程度。

据此可将预算会计定义为:用于确认、计量、记录预算批准和预算执行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或事项, 报告预算拨款和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系统。其功能就是核算反映预算拨款和拨款使用情况。

2. 政府与政府会计

在定义政府会计前, 有必要对政府进行界定。对于政府的范围和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于1998年通过的《财政透明度手册》的定位是“广义政府”, 并将其定义为“所有以履行政府职能为主要活动的机构”, 因此“包括所有中央政府单位和次级政府单位, 预算外基金以及所有主要提供非市场性服务、由政府单位控制并提供主要资金来源的非营利机构”。这里的政府职能是指通过提供非市场服务, 以及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来履行公共政策的相关职能, 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和非政府部门其他强制性收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还认为, “所有的政府职能均为财政活动”。然而, 一些财政活动是由主要从事货币或商业活动的非政府公共部门机构执行的。这类活动被称为准财政活动。《财政透明度手册》要求“将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机构 (即中央银行、公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公共企业) 区分开来”;同时, “如果其他公共部门从事了广泛的准财政活动, 则应在涵盖公共部门的财政报告中予以反映”。

以现行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来看, 笔者认为我国这次政府会计改革的中“政府”应定位为“广义政府”。相应地可以将政府会计定义为: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的所有财政交易或事项, 报告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运用公共财务资源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系统。

3. 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关系

由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的定义可将两者的关系界定为:预算会计不同于政府会计, 预算会计包含于政府会计。

第一, 预算会计不同于政府会计。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不同表现为: (1) 核算范围不同。政府会计是用以记录所有的财政交易的信息系统, 而预算会计只用来记录支出周期各个阶段所发生的财政交易。 (2) 账户不同。政府会计的账户基本上是根据财务分类进行组织的: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转移、内部财务运营、预算运营等账户。预算会计的账户是根据支出周期进行组织的:主要包括拨款、承诺、核实、支付等账户。 (3) 报告侧重不同。政府会计报告侧重于报告政府运用公共财务资源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而预算会计报告侧重于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二, 预算会计包含于政府会计。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 且在整个政府会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或缺。预算会计对预算批准和预算执行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或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预算是所有财政活动的开始, 只有预算得到立法批准, 相应的财政交易行为才能够得而以发生, 从而才会有政府财务会计及其他会计的后续核算反映。

4. 结论

目前, 国际上通用的是政府会计, 而我国最近几年才引进政府会计的概念。在我国, 与政府会计最为类似的是用于监控预算执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受到预算的影响, 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却享有很高的独立性。

从国际上看, 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 定期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反映政府综合财务信息, 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加强政府公共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手段和通行惯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我国预算会计与国际不接轨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发展, 这就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会计体系, 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 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的转变实乃大势所趋。但是建立政府财务会计的目的不是替代或取消预算会计, 而是与预算会计相互补充。

二、政府会计功能取向: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目标定位

1. 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的必要性

在整个政府信息系统中, 政府会计信息是政府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现政府职能转换、提高政府透明度的重要一环。会计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财务报告关注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 可以完整的反应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 有助于解脱政府公共受托责任, 满足人民群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

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 是防范财政风险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政府绩效及社会公众的监督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反映和评价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要求。

不同时期, 政府会计的环境不一样, 政府会计的功能取向也不相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分工逐步明确, 我国政府职能的重点开始转向公共品的提供。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 财政开始向综合“管理”转型, 这就需要有真实、全面、完整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映财政资金运动的信息, 以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这就对我国政府会计功能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我国政府会计功能取向

概括地讲, 政府会计的功能就是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从核心部门和支出机构的角度看, 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以下三个领域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1) 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 (财政监督) 。就监控预算执行过程而言, 政府 (财政) 国库部门对预算会计信息尤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通过预算会计提供的良好信息, 国库才可能完整地追踪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 把握预算执行进度和质量, 探测预算执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发生的违规——包括发生在为数众多的支出机构 (预算单位) 中的违规。通常情况下预算会计不仅旨在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国库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国库系统运作效率的关键尺度之一。

(2) 管理财政风险。我国各级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从事于风险相关的财政活动, 如公共组织对第三方的贷款担保、给公务员涨工资或公务员养老金计划、必须予以偿付但尚未偿付的应计支出或负债。如果这些信息能够在会计系统中加以记录或报告, 管理财政风险就会变得十分有利, 因为正是这些前瞻性信息对于管理财政风险具有价值, 正是这类信息允许管理者或决策者对“坏结果”采取预防性行动。如果无法从会计与报告系统中获得这类信息, 财政风险就极有可能累计起来并被管理者和决策者所忽视或者被低估, 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3) 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通过向公共部门管理者、决策者和其他使用者提供及时、相关和可靠信息, 预算会计在确保预算得到良好的管理与实施、促进透明度和强化受托责任方面, 起着关键性作用。各国的公共财政管理和预算实践表明, 一个有能力追踪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的全面地预算会计系统, 是良好的预算执行系统的关键性组成部分。然而, 要使这种作用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 预算会计系统必须能够追踪拨款和其他预算项目, 包括拨款分配、支出项目间的资源转移以及预算调整数据。以此而言, 预算会计必须是全面的, 能够追踪支出周期各阶段发生的财政交易信息。

3.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目标定位

合理确定会计目标, 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二是这些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应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界定, 同时还应兼顾政府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双重需求。

美国GASB在1987年5月公布的第1号概念公告《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对政府会计目标作出权威性的规定“政府的财务报告应该提供信息帮助使用者评价受托责任, 并做出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决策……受托责任是最高目标, 其他目标都来源于此。”美国GASB将受托责任作为政府会计与报告的基本价值取向, 将受托责任作为基本目标, 它生成了“为做出有关受托责任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其他目标。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在1991年3月公布的第1号研究公告《中心政府的财务报告目标》中认为:“财务报告应当证实政府或单位对财政事务和信托资源的受托责任。”从以上的引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政府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及大多数学者对政府会计目标的阐述都强调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 即“受托责任观”。

在政府预算会计目标的层次性方面, 应将政府财务报告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贯穿始终的目标, 以受托责任为主, 兼顾决策有用;具体目标是根据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 由多个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 包括反映财政收支活动的合规性、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反映政府可持续履责能力等。公共受托责任主要包括官僚机构对单位负责人的受托责任, 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 以及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三层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可通过增加代理人披露信息的激励, 以及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现。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政府向它的人民及其代表即人民代表大会提供有助于其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信息。”但从我国的实践看, 预算会计目标更象是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受托责任”。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政府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与外部使用者。通过一些法律规定看, 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各级政府或行政单位、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社会公众、立法机关、国际机构和其他资源的提供者掌握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评价政府提供服务、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能力, 并据此做出经济、社会和政治决策。另一方面, 政府会计还应该为政府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助于计划和控制的信息, 报告所指向的内部管理不仅要对投入资源负责, 还应延伸到有关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对经营目标产生的影响及效果等。这两方面都大大提高了政府会计报告的目标层次, 有利于公共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可见, 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其直接目标应该定位于提供政府绩效评价的有用信息, 定位于帮助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和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财务受托责任。

三、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与目标的偏差

1. 会计体系方面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按照组织类别的不同分别设立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三个分支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 记录不同的单位在不同阶段的经济事项, 而且核算重心各不相同。

现行预算会计之所以无力提供支出周期各阶段的完整信息, 根本原因在于按组织类别构造预算会计体系。预算会计各分支的彼此割裂, 使得完整地追踪公共资金的来龙去脉就成为一项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导致无论是支出单位还是核心部门都无法得到及时、可比和全面的信息用以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

(1) 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业务。财政管理和预算方面的改革涉及许多方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几项改革包括建立部门预算制度、集中性的政府采购制度和“单一账户、集中收付”的国库体系。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 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现行预算会计却不能如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这些新制度相关的新业务。

(2) 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目前我国的总预算会计中没有要求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但在财政预、决算报表中, 只是作为补充资料予以附列。在实际核算中, 购置固定资产只是作为“经费支出”, 政府固定资产一经入账后, 便退出了政府和公众的视野, 不能再对其进行追踪和监管, 有关固定资产的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全面而准确的反映和披露。政府负债只核算政府当期实际收到现金的直接显性负债 (政府债券和政府借款等) , 而对于当期业务已经发生而资金尚未支付的直接隐性负债 (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等) 以及可能引起财政支出增加的或有负债 (政府担保债务、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等) 等财务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

(3) 不利于提高和考核政府部门的绩效。政府的有效运行主要依靠现金流量和现有财产资源, 现行预算会计在现金收付制下没有考虑各部门运转过程中对现有资源的耗费, 缺乏有效的资产运行成本监管机制, 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流失, 政府部门的运营绩效不能得到准确的披露和评价, 不能真实地评价和考核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

(4) 与国际会计规范和会计实践不接轨。长期以来, 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并深受计划经济时代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 从许多方面都与国际会计规范和会计实践是不接轨的。如我国预算会计的框架是按组织类别构造的, 而国际惯例主张按“支出周期”构造预算会计框架;我国预算会计采用“制度规范”的形式, 而国际惯例是采用“准则规范”形式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主流, 预算会计在这一方面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2. 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会计确认基础有两种形式: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 以此来计算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收入支出之间的差额;权责发生制则是以权利、义务的发生作为基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

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除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外, 基本上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 只提供与现金交易有关的信息, 对于非现金交易的不记录以及对资本资产及其折旧不予以确认。这种记账方式, 首先是对于非现金的收支不予以入账, 不能完整反映营运业绩, 从而对宏观经济决策、健康运行产生错误导向, 不利于防范和化解政府的财政风险。其次, 收付实现制不利于绩效考核。在收付实现制下, 收入和费用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既不能分配费用, 也不能提供服务的完全成本信息, 不能充分认识绩效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三是不利于公共资源的管理使用。例如, 在实务中, 资金支付与物资到达时间往往不一致, 收付实现制下容易造成物资入账不及时, 致使管理混乱, 资源浪费。可见, 收付实现制虽然有利于控制预算的执行, 但是会影响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

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 要在政府会计核算、合并财务报告和预算编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为时尚早, 但通过借鉴OECD国家成功的经验, 在一定范围内, 有选择地、有步骤地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形式, 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必要的。

3. 财务报告系统方面

会计的直接目的是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 预算会计也不例外。然而, 现行预算会计系统无力提供关于政府整体合并的财务报告和完整的预算报告, 尤其是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资产与负债报告。表面上看,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系统能够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收支表”和“政府财政收支决算总表”, 但这两份在现金会计基础上准备的报表并不是在合并的基础上准备的, 许多预算收支项目并没有包括在内, 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

从总体上看, 财务报表的内容过于简单。为加强预算管理, 国家需要经常性预算、国有资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等多套的会计信息。而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主要以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要目的, 没有披露投资经营的国有资本的安全、养老金、失业金等的使用和安全以及各级政府在其他财务方面的受托责任的信息, 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的报告。由于公共支出机构不能了解到支出成本, 因而不能做出努力使成本最小化, 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及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 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不能真正反映政府的整体财务状况, 也不能满足使用者对绩效信息的需求。

从报表的结构上看, 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科学。例如, 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 又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收支报表中预算外项目单独列示也存在问题。这样既不符合国际惯例, 也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的实际财务状况。

此外, 财务报告系统缺陷还表现在:对报告使用者范围的界定过于狭窄, 大体上将使用者界定为内部使用者, 外部使用者以及诸如立法、审计等重要的内部使用者均未明确地界定在内 (虽然我国的政府审计机关也进行财政和经费收支情况以及结果实施审计监督, 但是我国的政府审计报告是与政府财务相分离的, 影响报表的公允性) 。

四、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思路

预算会计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精心设计改革的目标与次序才能取得进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与财政预算体制、公共管理体制等相关改革配合。预算会计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以企业会计的权责发生制模式替代现行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模式, 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 充分考虑国内情况, 建立与我国财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会计体系。

1. 会计体系改革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以及完善现有预算会计体系。核算范围过窄、不利于追踪完整地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时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弱点,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近期的目标是开发“全面的预算会计体系”。

所谓“全面的预算会计体系”, 是指预算会计必须有能力追踪支出周期各阶段的交易信息, 向信息体系三个分支之间彼此割裂, 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科目组织会计核算, 不利于提供支出周期各阶段的完整信息, 因此,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并不是一种全面的预算会计。

首先, 应尽量拓宽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预算外资金的营运应合并到正式的预算系统中, 同时对或有负债及固定资产进行记录和报告。所有政府实体在其编制和呈递的财务和绩效报告中都应遵循相同的分类, 并编制和发布相应的财务报表。这样的变革是现实可行的。

其次, 应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其要点是将现行预算会计的范围扩展到追踪支出周期每个阶段的交易, 尤其是总预算会计必须有能力追踪机构层交易, 包括至关重要的承诺和付款阶段的交易。其实质是全程式追踪支出周期各阶段的交易, 确保核心部门和支出机构均可追踪财政资金流动的全过程, 包括公共资金从政府整体流向公共组织、在公共组织内部流动以及最终流出公共组织 (流入商品与服务供应者) 的完整过程。

2. 会计核算基础改革

第二阶段改革的重点是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转向修正应计会计和登记资产。我国政府会计应渐进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 在原则上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对于预算收支及结余这类基本业务, 仍按收付实现制核算, 而对于揭示和防范风险相关的项目则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或披露。

权责发生制预算不只是一种孤立的技术方法, 而是公共管理领域全面改革的一部分, 这些改革试图通过增加财政透明度及采用更分权、更强调绩效的管理方式, 提高政府部门效率。 (1) 权责发生制预算在确认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并不要求即期的现金支付, 同时, 又会将一些现金开支的成本分摊到各个收益期, 能更好地反映政府行为所实际耗费的资源。 (2) 权责发生制预算引入了资产、负债观, 有利于充分地评价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的管理状况。 (3) 权责发生制预算是以权责发生制财务会计准则作为预算基础, 易于理解, 有助于提高政府财务报表及其他用于预算和管理决策的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政府应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 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 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如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等计提折旧和进行修理费用预提。而对于计量难度较大或目前在政府会计领域尚有争议的资产, 如军事设施以及历史文化资产可暂不计量, 但要在附注中披露。这样才能在成本中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及现有的生产能力, 同时保留在账面上的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能够得以及时处理, 从而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3. 财务报告系统改革

首先, 应合理界定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观点, 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应包括:立法机关和其他治理实体、公众、投资者和贷款人、评级机构、其他政府、国际机构和资源供应者、经济和财务分析人士 (包括媒体) 、高层管理者等。

其次, 应编制合并的政府整体财务报告以及预算政策评估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情形类似, 政府整体也应编制合并的预算与财务报告, 从政府整体必须向公民 (纳税人) 承担受托责任的角度讲, 合并的政府整体报告比单个机构的报告更为重要。部门财务报告应在功能/机构分类的基础上编制, 反映政府部门在报告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拨款进展情况。编制预算政策评估报告也是政府预算本身的要求。

最后, 应建立统一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进财务报告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财务报告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制度和发布相应的财务报告准则予以规范。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一套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 这对于我国改进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报告很有借鉴意义。

4. 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预算会计改革是一个极为庞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众多行业、部门与单位, 对公共领域的会计理念、核算程序、会计人员培养与使用成本, 以及会计人员的管理模式等影响深远, 实施预算会计改革应充分准备、周密规划、寻求突破、循序渐进。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应选择合适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建立行业试点与地区试点, 渐进推广。政府预算改革行业切入点的选择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 先选择与企业经济交易与事项较为接近、权责发生制改革诉求较高的行业, 再逐步向其他事业单位推广, 最终实现在整个政府公共部门实施改革。除了可以选择行业试点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突破口外, 还应选择合适的城市作为地区试点小范围地推广预算会计改革, 试点地区的预算会计改革将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其他地区在推广预算会计改革时, 可以借鉴或吸取试点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在试点地区的选择方面, 宜选择那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总体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

预算会计改革并非单纯会计技术层面的问题, 它还是各利益集团政治博弈的结果。我国有关部门在设计政府会计改革路径时, 必须通盘考虑, 制定周全、详细的路线图, 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来规划改革。在改革路径的设计与选择过程中, 改革的决策者们应该加强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会计标准的制定部门与业务活动的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实际实施政府会计改革时, 需要全面考虑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 协调并配合相关领域的其他改革。预算会计改革路线图应征求社会公众与有关部门的意见, 避免盲目实施改革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库司.政府会计的国际趋势与经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2-13.

[2].李建发.论改进我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会计研究, 2001 (6) :9-16.

[3].刘光忠.改善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2 (1) :25-30.

[4].陆建桥.关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 2004 (7) :3-9.

[5].王大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趋势.会计研究, 2004 (2) :101-106.

[6].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36-83.

[7].王银梅.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及改 (转31页) (接17页) 革措施.中国财政, 2009 (3) :11-16.

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 篇11

【关键词】财政局;会计預算管理;问题与建议

一、现阶段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重视不足,缺乏预算管理体系

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对各部门的财务规划、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整个过程需要单位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和有效参与。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多数财政局的管理者对预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下达相应的预算上报指令,导致预算工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开展和进行,也就无法做好资金统计工作。还有部分领导人员对会计预算管理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预算管理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不需要划拨专人进行统计和管理工作,可以由财务部门统一完成。而许多财务部门的员工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对于预算管理不甚了解,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蒙混过关、草草了事的现象。

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战略性

上面提到会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财政局内部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协调配合,充分说明了其工作量之大,因此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所需时间较长,而且过程也相对繁琐。这就导致编制过程中,一些财务部门缺乏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工作任务,往往只花费一两个月就把预算编制工作完成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财政局管理观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法,以上一年单位的各项支出和人员花费为依据,与当年新增加的单位预算进行相加,得出今年的总预算。随着机关单位的改革,这种传统方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从而使预算编制失去了应用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经费使用偏离预算,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国家法律规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年度预算一旦上报并经过审核、批复之后,除非发生不可抗拒因素,否则一律不允许地方部门自行更改和超范围拨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组织对国家法律法规熟视无睹,擅自更改专项财政拨款的用途,使得原本上报的建设项目成了地方部门索要资金拨款的幌子,严重损害了财政部门正常的资金调配。近年来利用公款、财政拨款挥霍消费、购置房屋等现象屡屡发生,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惩处措施,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财政局的预算工作与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脱钩,预算执行不到位,使得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成了“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应有的财政预算和资金管理作用。

二、完善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强化会计预算管理认识,构建会计预算管理体系

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单位领导的会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手段传统守旧有关。因此,财政局的领导负责人要加强自身的观念理论学习,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利用现代化、科学化、标准的管理模式,实现财政会计预算管理的健康发展。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细化部门财务预算,树立财务人员的知法、守法、护法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会计预算管理失准问题。在单位内部,要尽快建立健全标准化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为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和法律保障。

2.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关系到整个财政局的财务预算、财务报表以及财务划分等一系列的工作,是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财政局的会计部门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从账目报表、财务统计等基本工作做起,为会计预算管理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和预算信息的沟通交流工作,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传播,防止出现重复预算和纰漏预算。再次,根据各个部门职能分工不同,以往年的会计预算为基础,根据当年的财务支出,制定出初步的年度计划报表。最后,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预算和计划报表进行详细审查,尤其要做到细节优化处理,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加大会计预算管理力度,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预算单位要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预算, 明确划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 防止基本支出经费超标准执行、 项目经费列支单位基本支出内容、 随意改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其他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发生。 行政财政局要切实控制日常不合理开支,减少资金的浪费。 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项目超支产生的原因, 同时定期分析预算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 对下一阶段情况进行预测。

4.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会计预算管理水平

财政局的财务人员负责整个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账务整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因此,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水平。通过定期对会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丰富会计预算管理知识,更新会计预算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在培训结束之后,还需要对受训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并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以此激励和督促会计人员珍惜培训机会。除此之外,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单位会计预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会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邓克平.浅论行政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9):13-15.

预算会计 篇12

近几年来,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 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 因此, 预算会计将会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

二、关于政府会计内涵的基本认识

政府会计是一个与企业会计具有同等地位的会计学分支, 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 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及地方政府业务活动的营运情况, 不以营利为目的, 提供反映政府单位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 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建立经济、社会和政治决策的会计体系。

三、原因的分析:预算会计扩展为政府会计是各方面需要的产物

我国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国, 必须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 缩小我国的政府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距, 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信息沟通和各国政府会计的比较研究。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存在许多的缺陷和实践不符状况。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运行机制的日臻完善, 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一项根本制度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 建立公共财政, 实行部门预算, 建立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都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改革措施引起政府财务活动和预算管理的重大变革, 势必影响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方法。

四、具体的思路:从财务的角度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会计规范上, 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是在政府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指导下, 对具体政府会计业务的处理做出规定。

会计核算内容上, 覆盖一级政府的全部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与预算会计相比, 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应该全面的反映政府会计对象。然而, 我国的预算会计恰恰遗漏了这个重要的政府财务活动内容。另外, 国债数目的增长只是在量上使财政风险累积, 而国债投资效率的低下, 甚至被违规使用, 则有可能引发潜在的财政危机。还有基金等其他方面都应该是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对象上, 扩展为价值运动。政府会计把政府作为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 应当从更广的范围来研究会计对象。具体地说, 包括国有资产 (包括产权及收益权) 管理的责任、对内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的责任等。国有资产及政府债权债务方面的价值运动也必须作为政府会计对象。将价值运动作为政府会计对象,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管理国家事务活动和履行受托责任的连续性, 把预算资金运动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提供连续、全面、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 同时也可以分清各届政府任期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以及对下届政府造成的财务影响。防止本届政府为表现政绩而大量举债, 债务由下届政府偿还的短期化行为。此外, 把国有资产产权及收益权的价值运动纳入政府会计, 还有利于督促各级政府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会计模式上, 转变为基金会计。政府会计中, 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政府各基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任何基金都是一个与其他基金分开并相互独立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为此, 基金间交易及有关款项的垫付、往来等事项都必须分别在相关基金主体中做出完整的记录和报告。

会计确认基础上, 采用修正的收复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 一些国家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通常采用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

会计报告上, 应该系统而全面。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对一定会计期间财务活动乃至整个主体各项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和报告。典型的财务报告为年度财务报告。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应当报告主体在会计年度内财务收支活动情况和结果、会计年末财务状况以及会计年度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 并对所有各项影响财务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事项、影响程度情况做出说明、解释。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应当经权威的鉴证机构审计核定后, 才能向报告使用者公布。这样, 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据以分析、评价报告主体管理当局的财务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并做出相关的决策。

五、实施的步骤:构建政府会计体系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加强制度研究。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制定政府会计准则, 建议在财政部组建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专门负责政府会计准则的规划、研究、制定等工作, 最后由财政部发布实施。

积极推进政府统一会计结算改革。政府统一会计结算改革是向政府会计体系转变的过渡措施。

积极促进政府会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开发一些政府会计财务软件。在政府会计体系的制度制定后, 要有一段时间留给财务软件公司开发政府会计的联网财务软件。待权威部门评审这些财务软件后才能执行政府会计体系。

选择部分城市作为试点, 而后逐步推开。在推进改革时, 要先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试点, 待有一定的经验或者其他地方政府条件具备时, 再逐步推开。

摘要:文章分析了预算会计扩展为政府会计是各个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分别从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模式、会计对象等方面, 具体阐述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路;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预算会计,政府会计,体系,扩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7.

[2]、刘积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性会计摘译[M].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7.

[3]、李建发.从中美政府会计的差异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 1997 (5) .

[4]、丛树海.重塑我国政府会计体制的若干探讨[J].财经研究, 1997 (9) .

上一篇:电脑游戏下一篇:经典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