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研究

2024-06-28

气象研究(精选12篇)

气象研究 篇1

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 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非常适合设施番茄产业发展。但泰顺县冬春季节常出现雨、雪、连阴天等天气, 低温阴雨寡照对番茄生长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过程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开展设施番茄气象灾害指标及气象服务研究至关重要。

1 设施番茄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1.1 研究方法

选用温室长70 m, 宽10 m, 脊高4.5 m, 后墙厚1 m。借助于遮阳网分别在番茄苗期及花果期设置寡照1、3、5、7、10、12 d各类情形的处理和对照组。研究时要在植株上边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安放2根木棍, 并将遮阳网覆盖于木棍上。在对寡照情况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时, 要借助照度计对遮阳网下面的光照强度进行测量, 需要保证遮阳网下光照强度在合适范围内。另外, 要利用相关测量仪器设备对遮阳网内每个小时的温湿度动态情况进行记录, 同时还要对没有经过遮光操作的小气候变化状况进行详细记录, 并运用合适的计算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1,2]。

1.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2.1 苗期指标。

试验研究分析可知, 通过1 d寡照处理的番茄植株样本的光合强度要低于对照样本, 在经过2 d的调整后, 光合强度能够达到和对照样本一样的状态;经过3 d的寡照处理需要调整3 d来保证寡照植株光合强度基本达到对照样本相同的标准, 且生长态势保持同步;经过5 d的寡照处理, 寡照样本光合强度要显著低于对照样本, 需要调整2 d, 二者光合强度才可以保持基本一样, 但是随后寡照样本光合强度还是会比对照样本低, 这充分说明经过5 d的寡照处理开始对样本造成影响;经过7 d的寡照处理, 寡照样本光合强度要明显低于对照样本, 在调整之后, 寡照样本光合强度基本达到与对照样本相同的标准, 但寡照样本生长态势显著不良, 这说明经过7 d的寡照处理会对番茄有轻微的影响;经过10 d的寡照处理, 在寡照7 d后, 寡照样本光合强度会一直保持较对照样本低的状态, 即使光合强度能够得到调整恢复, 也会对番茄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经过12 d的寡照处理, 寡照样本光照度不可以得到调整。由此, 可以确定番茄苗期寡照指标为无灾 (≤3 d) 、轻灾 (4~7 d) 、中灾 (8~10 d) 、重灾 (>10 d) [3,4]。

1.2.2 花果期指标。

番茄苗期过后15 d左右会进入花果阶段, 为排除苗期寡照的干扰, 需要结合相关情况, 选取合适的植株开展试验研究。在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后, 分别对花果期植株开展1、3、5、7、10、12 d寡照处理, 并观察研究光合强度变化。能够从中发现, 除了寡照1 d处理的果实产量未产生影响, 其他各寡照处理植株产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花果期番茄通过≥3 d寡照灾害天气, 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且寡照时间愈长, 对番茄后期产量造成的危害愈大。综合分析可知, 番茄花果期寡照指标为无灾 (≤3 d) 、轻灾 (4~5 d) 、中灾 (5~10 d) 、重灾 (>10 d) 。

2 设施番茄气象服务研究

2.1 研究内容

本系统以平台设备作为气象预警终端, 采用实时数据库更新推送技术、Arc GIS Server以及Silverlight等关键技术, 结合番茄寡照指标以及相关气象数据信息, 设计了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架构的泰顺县设施番茄寡照灾害预警系统, 系统可以实现在线用户的寡照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推送, 确保泰顺县设施番茄寡照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以及传递的及时性和稳定性[5,6]。

2.2 系统开发技术

2.2.1 实时数据库更新技术。

实时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发展的重要部分, 是数据库技术结合实时处理技术形成的。实时数据库系统是开发实时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的重要软件, 其能够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高效数据压缩以及长期历史存储, 提供实时数据服务和多种数据管理功能, 还能够详细快速地获取气象信息。

2.2.2 Arc GIS Server。

Arc GIS Server是一个用于构建集中管理、支持多用户的应用平台。

2.2.3 Silverlight。

Silverlight是一个跨平台、跨浏览器的插件, 可以对运行在Mac或Windows上的主流浏览器提供高质量视频信息的快速、低成本的传递。

3 系统功能设计

为了保证系统平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在系统的硬件以及软件平台设计上, 要确保系统功能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在方案设计中, 用户端程序的运行受服务器端控制, 气象服务产品菜单由服务器端的程序和数据库控制, 系统框架对气象服务需求和系统开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通过对泰顺县番茄光合强度及长势、产量等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确定了日光温室番茄苗期及花果期的寡照灾害等级指标, 结合番茄寡照指标以及相关气象数据信息, 设计了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架构的泰顺县设施番茄寡照灾害预警系统, 从而更好地为泰顺县设施番茄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楠, 薛晓萍, 张继波, 等.日光温室番茄寡照灾害等级指标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22) :99-104.

[2]费玉娟.江苏省设施番茄寡照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的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3]张富存, 张波, 王琴, 等.高温胁迫对设施番茄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8) :211-216.

[4]杨再强, 张波, 张继波, 等.低温胁迫对番茄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 2012 (4) :168-174.

[5]袁昌洪, 严迎春, 邹大林.大棚番茄栽培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其灾害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1) :104-105.

[6]潘永地, 徐沐阳, 郭建鹰.设施番茄生产中的气象灾害及预防措施[J].长江蔬菜, 2016 (3) :52-54.

气象研究 篇2

摘 要:目前我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城市中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这样建筑遭受雷电袭击的概率大大的增加。而气象防雷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的预防该问题,减少了建筑受雷电袭击的概率,雷电对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的威胁大大的降低。本文就气象雷电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气象雷电技术 未来发展 趋势研究引言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最近几十年出现雷电事故的概率大大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高层建筑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缺少防范意识。气象防雷技术没有及时的预报雷电情况,未能提前预防。相关人员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确保气象防雷技术能够真正的落实下去。伴随着我国气象法的不断健全,不同部门也加大了气象雷电灾害的管理力度,严格了检测环节,为了你能够顾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雷电的种类以及影响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电气设备的使用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很多用户对网络和电气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些都造成了建筑雷电灾害出现的概率大大的增加,所以,做好气象防雷技术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2.1 直击雷以及伤害性分析

直击雷的出现主要是云层和地面的凸起物之间的放电形式,直击雷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将人或者是牲畜击伤或者击毙。因为雷电流会流入到地下,造成雷击点和连接她的金属部分产生较高的对地电压,会直接接触电压,引发跨步电压的触电现象。

2.2 雷电感应以及伤害性分析

在雷电放电的过程中,会依附周围的导体出现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的现象。因为金属部件和金属部件之间会出现火花,造成设备受损的情况,这其中静电感应是因为雷云和地面相接触,在地面的凸起物的顶部能够感受到大量的异性电荷引发的。在雷云和其他的部位放电之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不受限制,主要是以雷电波的状态,沿着突出物飞速的传播。电磁感应因为在出现雷击之后,大量的雷电流会在附近的空间出现明显的变化,这种磁场可以在周围的金属导体中感受出较高的电压,给人体带来二次放电,会进一步的造成电器的损坏。

2.3 球形雷以及伤害性分析

和直击雷存在有明显的区别,球形雷是一种有着极亮白光或者是红光的火球,它可以从门、窗和烟囱等通道进入到室内,较为危险,但是出现球形雷的概率要比出现直击雷的概率低得多。关于球形雷的形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对球形雷的预防以及预报尚处在摸索环节。我国气象防雷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建筑的防雷更加完善

3.1.1 外部防雷设置的广泛运用

因为外部防雷设置一般设在建筑的外部,所以他能够起到扩散电流的作用,雷电带来的电流来源量是无法有效控制的,所以说只能在过程中尽可能的削减,将建筑物上的电流要降到最低,尽可能减少损失。

3.1.2 内部防雷设置的广泛运用

之所以要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防雷设施主要是为了减少因为雷击给建筑内部带来的损害,来有效的预防接触电压带来的二次雷击伤害,调查研究表明,二次雷击所引发的??害是极大的。

3.1.3 综合防雷装置的广泛运用

综合防雷装置的广泛运用主要是采取了拦截直击雷的设置,因为避雷针会对电子设备有较大的干扰,所以采用屏蔽装置主要是为了避免表层的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电磁场可以被阻隔在空间入侵的通道之外,减少对电子设备能量的干扰,借助分流指引下线的设置是为了能够减少分流效果带来的影响,对建筑物的减压电感减少之余,也能够削减反击电压的作用。

3.2 提升气象防雷检测工作的效率

3.2.1 提升气象防雷检测的覆盖率

对气象防雷检测的考核指标加以健全完善,有助于进一步的提升防雷预测信息的整体质量,目前的气象防雷信息较广泛的用在了大建筑物和国家规定的避免雷击的场所中,但是分析目前我国气象防雷信息的发展,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以及信息的准确性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3.2.2 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

对气象防雷技术的工作人员加大培训的力度,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气象防雷技术之余,还可以增进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理论业务学习和交流的基础之上,确保气象防雷技术的有效运行,也正是借助这种方式和平台,气象防雷技术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严谨、认真和负责,也这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提升技术人员的整体素养。

3.3 加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3.3.1 网络防雷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今,我们已经步入了智能建筑时代,因为有着较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网络电子设备,所以在高电流和高电压的情况下,被烧毁。之前一直使用的避雷针、电源防雷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建筑的发展需要。需要在对前端网络防雷器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让线路、设备和大地组成一个等电位体,很好的将雷电流阻挡下来,内部设置能够感受到雷电流稳定的排入地面,和电源、避雷针的防雷器一起组成了全方位的防雷体,保证了后接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3.2 新型避雷针的广泛应用

新型避雷针的主要特点是无辐射和无源,所以当雷击出现的情况下,会在临界点的位置产生一个向上先导,预先形成雷电通路,这个传统的避雷针有着明显的差异,新型避雷针提前放电的较为精准,采取的是主动式的引雷。同时,在同样的背景之下,新一代避雷针技术还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不需要维修的特点,这些优势也是传统的避雷针无法企及的。

3.4 气象防雷预测朝着准确、高效的方向发展

气象防雷预测是气象防雷技术的重要一部分,伴随着我国建筑物的不断增加,防雷的需求方位也在不断的扩大。气象防雷预测工作朝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气象防雷检测考核指标在不断的健全,气象信息的准确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为气象防雷预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语

于气象防雷技术的发展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我们务必要明确方向,在不断的实践中,确立起气象防雷工作的规划,并且不断的修正,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性人才,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资源和设备,保证防雷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自动气象站综合监测系统研究 篇3

关键词:自动站 综合监测 通信设备

中图分类号:P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07-02

随着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的现代化,人工观测逐步转为自动观测。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会大幅降低工作人员负担。但实际情况却是,综合观测的工作量和工作人员心理压力不降反升。主要表现在:业务质量考核的内容比以住更多,要求更严。不但要考核观测、发报和报表质量,还重点考核数据的可用性和传输及时率;与人工观测设备相比,自动站设备结构复杂,出现故障的概率增大。当设备出现故障后,一般工作人员很难找出原因,更难及时处理故障;新型自动站软件尚不完善,运行不稳定。

据统计,设备、软件、网络故障以及供电不稳定对业务质量的影响,已超过人为原因,成为影响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系统能对影响综合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自动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1 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系统能对自动站计算机、自动站软件、采集器是否正常工作,网络、市电是否中断,长Z文件数据是否有缺测、是否进行人工质控、上传是否及时等进行判断。发现异常后,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通过文字、音箱、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报警。

1.1 設备功能及布局图

如图1所示。

1.2 监测功能及实现方法

1.2.1 断市电、自动站计算机工作状态。

一般说来,设计一个使用市电的USB设备与自动站计算机连接,通过程序检测其状态判断市电是否中断比较方便。但考虑到,如果安装本系统的“自动站”计算机出现故障、或上面的监测软件意外中止,所有监测功能将无效。

因此,本系统增加一台直接使用市电的“其它计算机”,采用ping命令,判断“自动站计算机”与“其它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使两台计算机相互监测。既可达到检测市电是否中断,“自动站”计算机是否正常工作的目的。两台计算机上的监测软件还可通过数据传递方式,判断对方是否正常运行中,大大增加监测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因网线接触不良、网络不稳定等原因,网络出现短暂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判断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时,需以一段时间内多次判断的结果为准,否则,容易出现误判。

1.2.2 判断网络是否连通、自动站软件以及采集器是否正常工作。

(1)本系统通过扫描服务器端口,检测“自动站”计算机与“报文上传服务器(IP:10.203.72.30)”、“报文存储服务器(IP:10.203.6.7)”的连通状态,确定网络是否正常。

如果使用Ping服务器IP的方式判断网络连通性,将可能因服务器安全设置影响而不能正常判断。

(2)通过检查“通信组网接口软件”、“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是否在进程列表中、分钟数据文件是否得到更新,综合判断自动气象站软件及采集器工作状态。

如“通信组网接口软件”和“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未运行,通过Shell命令将其启动。

1.2.3 监测长Z文件是否上传、是否进行质控、数据是否有缺测

在网络连接正常的情况下,每小时正点后从指定的时间开始,从“报文存储服务器”以FTP方式下载监测台站当前时次,当前时刻前最后一次上传的长Z文件数据进行检查。

(1)如果当前时次某台站长Z文件不存在,则确定为“长Z文件未上传”。

(2)通过长Z文件第一行的“质控码”,判断需要人工质控时段的长Z文件是否经过人工质控。

(3)根据台站观测项目设置情况,判断长Z文件中的当前时次应该观测的项目数据是否有缺测。

如果所有气象台站都在某一时刻从服务器上下载文件进行检测,可能增加服务器负担,并对通信造成影响。因此,系统开始下载长Z文件时间的分钟数允许人为设定,秒数由程序随机生成,可有效避免多个台站同时下载文件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同一计算机上,该系统可以通过添加区站号的方式,对多个台站的长Z文件进行集中监测。

1.2.4 大风监测功能

目前,当出现大风时,新型自动站不会自动报警,并且记录的终止时间与实际终止时间相差15 min。当可能有大风时,值班员要一直查看大风数据,才能避免迟、漏报现象。

本系统自动读取FJ.TXT文件第一行,如内容有更新,则根据文件内容计算出大风开始和终止时间,并报警,以方便编发相关报文。

1.3 报警功能及实现方法

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根据情况紧急程度,立即通过文字、音箱、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值班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1.3.1 通信设备的选择

为了确保在网络中断的情况下,能自动发出短信和拨打相关人员电话,需用独立、可靠、低使用成本的通信设备。

本系统采用带“TC35i”芯片的GSM/GPRS调制解调器通过USB接口与自动站计算机连接,通过AT命令实现自动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功能。经实测,该设备稳定可靠,经济实惠。一般情况下,每月费用(手机卡通信费)在5元以内。

1.3.2 通信时占用系统资源的处理

设备通信测试发现,如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实现监测及通信功能,则在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时,需要等通信结束后,才能执行监测功能,占用了较多的资源,监控的时效性受到影响。使用多线程编程方法依然不能解决。

本系统监测及通信分别使用独立的应用程序。在监测程序启动后,通信程序自动启动并在后台运行。需要通信时,监测程序将通信内容、联系电话等参数传递到通信程序。既不影响监测的效率,通信的可靠性又得了保障。

2 系统存在的问题

本系统能及时发现并提醒工作人员处理影响观测质量的绝大问题,但并未面面具到,功能有不足之处。

(1)未加入数据质量检查功能,数据是否正确仍需通过自动站软件判断(注:自动站软件已能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2)当长Z文件上传到“10.203.72.30”

服务器后,会被转到“10.203.6.7”服务器存储,但服务器原因,有时中转会稍有延迟,而本系统是从设定的时间开始从“10.203.6.7”检测长Z文件的。如检测时间过早,偶尔会出现长Z文件已经按时上传,而误报“未上传”的现象,检测时间过晚,真出现故障时,留给工作人员处理异常的时间将减少。

3 推广应用情况

本系统适用于所有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自动站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在贵州省所有气象台站推广使用。各台站使用后反馈的情况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4 结语

本系统能对影响综合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如自动站计算机、自动气象站软硬件、网络、市电等工作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警,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处理,极大地减轻了值班员心理压力,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黄.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张宏林.Visual Basic 6.0 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TC35 TC35i AT指令手册.

气象与平面媒体发展对策研究 篇4

一、气象与平面媒体目前现状

气象部门要想进一步与平面媒体合作, 首先就应了解对方。2009年从陕西省平面媒体方了解到, 年内报纸媒体经营额同期增长率为50%左右, 这在全国范围内应属于领先地位。而从全国情况来看, 平面媒体经营额同期增长率仅为5%左右, 在所有主流媒体中, 增长率排列最后, 同期电视媒体经营额增长率为18%, 网络媒体增长率为近50%。可见, 外省平面媒体市场处于发展低潮期已经毋庸置疑。而目前, 陕西省平面媒体的现状却显得比较乐观, 主导报刊均有一个发展强盛的态势, 全省最大报业华商报年内增长额度达到20%左右 (如2008年收益为5.4亿元, 2009年收益为6.5亿元) , 而三秦都市报2009年的增长额度达到90%多。这是一个可喜的增长, 这意味着我们与平面媒体的进一步合作出现了良机与机遇, 问题的关键是, 我们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遇?气象部门的优势就在于, 天气预报是独家经营, 独一无二, 可从这些年的合作过程中发现, 仅靠此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要加大与平面媒体方高层次的接触与洽谈, 增进相互了解, 从而加大深层次的合作内容, 双方才可能有长足的进展。

二、对平面媒体的定位分析

对多数人来说, 阅读报纸成为一种在比较放松的半休息状态下寻找精神归属感和情感沟通的方式。人们在餐桌旁、咖啡吧、旅途中阅读, 独特的视角、优美的文笔、洞察力和深度以及精美的图片印刷和设计, 成为人们对报纸的新的要求和期待。面对多媒体时代传播载体的日趋多样化, 平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在传播效果上也各有千秋。平面媒体作为传统的强势载体, 其优点很多载体依然无可取代, 我们在与其合作中,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需进一步改进和强化。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以服务为中心”这不是一句新的口号, 但从实际执行深度上却有三个不同的层面: (1) “我有什么, 我就给民众提供什么”; (2) “民众需要什么, 我就提供什么”; (3) “发现民众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服务。”

在陕西省的服务过程中, 可以说三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但就目前现状来看, 主要维持在第二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还需今后不断的挖掘和探求。要寻求与平面媒体合作服务的重点是什么, 与其结合深度在哪里, 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夯实基础。

与平面媒体成功合作后, 接下来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 如在组稿过程中, 如何编辑出新颖好看的内容?如何适应读者群体的口味等等, 更重要的还需要有忠实的读者群。读者群体的形成取决于栏目的品牌力和内容的丰富和新颖, 而我们与平面媒体的合作深度, 对树立品牌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创意, 创新精神、创意理念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如果没有创新能力, 在与平面媒体的合作过程中很难会有突破性发展。因此, 我们从一开始, 就应细化与平面媒体合作的每一个经营细节。

营销定位中有个“动态调整原则”, 就是要求我们在变化的环境中, 抛弃传统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静态定位思想, 对周围环境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 及时调整市场定位策略。定位调适是根据市场调研数据, 通过科学的抽样多维的研究角度, 系统的指标设计, 深度的数据挖掘, 定期的数据更新, 不断地进行定位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做出调整策略, 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一是针对平面媒体的变化来进行调试;二是针对读者的变化调试。需要说明的是, 频繁地改版并不是一件好事, 它会使读者变得极为不稳定, 容易造成大量受众群体流失。在读者群体中, 赢得一位“新顾客”往往要比留住一位“老顾客”的代价大得多。提倡在目标受众群体明确的前提下, 以定期的跟踪结果进行版面的微调较为稳妥, 从而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气象与平面媒体发展基石

1. 从2009年平面媒体年报来看, 无论是参考国内外经济

学家的观点, 还是基于身边经济生活的直观感受, 平面媒体的复苏应是可以预期的。既然在经营环境最差的情况下, 陕西省平面媒体的经营仍能保持稳定,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 以及世博效应的不断升温, 陕西省平面媒体将在过去的基础上, 在新的一年里仍会实现较大的增长。据此, 我们认为, 仅就现阶段而言, 平面媒体经营发展的基石依然强势, 2009年经济效益的明显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们与平面媒体的深层次合作有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同时我们与平面媒体深层次的合作也应有足够的信心。

2. 抢占平面媒体市场, 增加与读者群体的接触频率, 大力

把陕西省的气象文化推向全社会, 按照“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要求, 创新思路, 逐步完善与平面媒体的合作, 使公共、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3. 深化服务创新, 提升与媒体互动思路。陕西省的一些平

面媒体在与读者互动方面也在进行探索, 我们可以与之合作, 共同实现与读者群体交流互动,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真实需求, 丰富版面内容, 更加主动地满足社会公众不同层次的气象需求, 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类与读者互动活动, 不仅回馈了读者, 又丰富了气象部门自身的形象, 培养了更多的忠诚读者群体。我们乐观的相信, 只要我们与平面媒体能够进行友好的互动, 改变传统束缚, 大胆创新, 未来依然有良好的前景。

四、平面媒体是独具特性

在各类媒体共同走向市场的过程中, 对于平面媒体而言, 属于较权威的媒体, 多样化的发展策略也许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基于市场与大众的多重需要, 无论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媒体平台, 还是作为面向大众的宣传媒介, 针对固定受众的平面媒体, 越来越成为产业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面媒体、尤其是主流的平面媒体以信息量的丰富与全面为特色。因而, 气象部门在与平面媒体合作过程中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在保持一定的学术实用的同时, 探寻一个更完美、可愉悦的话语体系也越来越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平面媒体具有三重性:一是具有重复能力与可保存的特性;二是最具传统、内容选择性强、不具有强制性;三是高阅读率且集中于都市地区, 较高素质的受众, 具有较权威性。

对于媒体的影响力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去看待平面媒体。就现实来看, 我们与平面媒体所受的框框太多, 这种框框不仅仅是指其本身的一些制约, 而是指我们与平面媒体的理念和运作模式上, 不是所有平面媒体都必须以一种模式去开发, 也不是所有平面媒体都必须刊载差不多的内容。我相信, 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的方式选择。因此, 我们在与一个平面媒体洽谈合作事宜时, 关键是要从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立场,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 我们是因为你需要才与你合作, 并全方位服务于你的, 合作与服务是重要的载体之一。

五、气象具有社会属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天气预报实际就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特殊商品, 这一特殊的商品几乎与所有的人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它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因而在制作与编辑天气预报时就要想方设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特殊的天气, 来制作和编写不同的预报内容和天气实况内容, 使语言更加贴近民众且被民众所接受。

六、对气象服务的建议

目前的气象服务如想有所突破, 必须要对平面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手段上, 与以往服务形成互补与创新, 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创新思路与方法, 要成为一个极具新闻敏感的人。过去我们与平面媒体成功的合作表明, 只有挖掘气象资源有价值的信息和亮点, 才能获得平面媒体的认可, 并最终与你长期联手合作。

深刻解读信息时代平面媒体的需求, 除深度报道气象灾害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真实重大状况外, 还应深度报道天气预报给各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以挖掘见深度, 以气象信息见功力, 坚持内容丰富的核心价值观, 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理念, 客观报道陕西省各地发生的天气事件, 是气象新闻的本质追求。陕西省是平面传媒的大省, 但陕西省不是气象传媒的强省, 面对新一年的平面媒体, 我们要加大创新力度和深度, 期望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七、以求实之心去写天气新闻

无论我们通过媒体想报道什么、说什么, 如在媒体上发表的科普文章也罢、天气信息也罢, 必须要客观、要真实、要有公信度,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那么我们所写的东西就变得一钱不值。所以我们刊稿的方针, 我们与报刊合作的宗旨, 就是要使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地区、本省所发生的重大天气事件, 包括好的天气事件和灾害性天气事件。核心价值就是把这些内容编写出来, 发挥它最大的社会宣传效果。我们刊稿的追求应该是, 根据平面媒体的要求进行构思与编写, 因为他们清楚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亮点与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与媒体的合作才能长久、才能深入发展, 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成功的编辑应具备以下几点: (1) 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文笔创造的能力、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 气象编辑必须是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 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 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敏感并能解决问题的人, 应考虑社会反映、社会效果, 力求作品对社会有益, 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心理上的愉悦和生活上的满足。应当明确, 气象编辑要有“自己”的手法、清晰的形象、合乎逻辑的观点; (2) 气象编辑一定要自信, 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品位。不盲从、不孤芳自赏、不骄、不浮,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所发生的天灾人祸。作为一名气象编辑, 必须有独特的素质和高超的技能, 无论多么复杂的天气, 都能通过认真总结经验, 用心思考, 反复推敲, 汲取消化, 实现新的再创造; (3) 有个性的气象编辑可能是独创性及个性同样是具有价值的, 地域特点也是气象编辑的人文背景之一。

八、气象部门与平面媒体合作策略

1. 进一步与平面媒体做强做大做优。就我们与平面媒体

的合作来说, 有很好的合作前提和经验, 我们要想扩大服务范围与经营模式, 有十几年的基础和经验, 加之平面媒体自身发展现状良好, 给双方的友好合作带来了可行性, 因此,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完全可以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

2. 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对于我们来说, 未来平面媒体发

展空间无疑在于新兴地市级传媒业市场和新媒体市场, 对于处于中心城市的省级气象部门来说, 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平面媒体行业的重大变局, 一是快速进入即将快速发展的地市级市场;二是采取适合自身的方式, 大力推进和拓展新媒体市场。

3. 转变发展模式, 强化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对于我们与

平面媒体合作来说, 关键在于加强管理与沟通, 拓宽发展模式, 实现集约化发展, 而不能继续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

4. 强化创新, 向创新要市场。陕西省气象部门与平面媒体

业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 因此, 唯有创新战略、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经营管理, 才能真正占领市场, 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气象与平面媒体的发展思路

我们与平面媒体未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看法:

1. 陕西省的平面媒体面临着一个发展期, 这同时也是

我们气象部门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我们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遇, 陕西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 (2009年陕西省GDP达到13.6%) , 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 都为我们气象部门与平面媒体的发展开了绿灯。据了解“十一五”期间, 有2/3的省份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来发展, 在文化产业中, 报刊媒体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9亿人口的农村人口被激活, 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陕西省平面媒体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2. 陕西省平面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 仍将保持主流媒体

地位。平面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 有人力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内容生产上的优势, 对传播领域的权威性仍将持续。

3. 传媒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为平面媒体的发展如

虎添翼。数字化为平面媒体的内容生产, 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所有这些都使我们与平面媒体的发展有良好的大环境, 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只要看清形势, 明确方向, 把握机遇, 乘势而上, 陕西省气象与平面媒体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十、结论

1. 目前, 陕西平面媒体的现状比较乐观, 主导报刊均有一个发展强盛的态势, 我们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遇?

2. 当前, 平面媒体市场竞争的重心已经从适应受众转向

制造受众, 从开拓市场已经转向创造市场, “设计”和“创新”已经深入平面媒体的骨髓。因此, 我们从一开始, 就应细化与平面媒体合作的每一个合作经营细节。

3. 在经营环境最差的情况下, 陕西省平面媒体的经营仍

能保持稳定增长, 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 以及世博效应的不断升温, 平面媒体将在过去的基础上, 在新的一年里会实现更大的增长。

4. 先确定群体, 再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 开辟吸引这类受

众群体的内容, 通过采编、策划争取受众群体的注意力资源, 最终将注意力资源兑换为影响力。

5. 天气预报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特殊

商品, 这一特殊的商品几乎与所有的人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它的社会需求面。因而在制作与编辑上就要想方设法尽量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6. 气象服务要想有所突破, 必须要使给平面媒体所提供

的内容和服务手段上与以往服务形成互补与创新, 才有可能实现突破。

7. 平面媒体是一个传媒中介, 我们通过媒体想报道什么、

说什么, 在媒体上发表的科普文章也罢、天气信息也罢必须要客观、要真实、要有公信度,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那么我们所写的东西就变得一钱不值。

8. 就我们与平面媒体的合作来说, 有很好的合作前提和

经验, 我们要想扩大服务范围与经营模式, 有十几年的基础和优势条件, 加之平面媒体自身发展现状良好, 给双方的友好合作带来了可行性, 因此,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完全可以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

9.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只要看清形势, 明确方向, 把握

机遇, 乘势而上, 我省气象与平面媒体的发展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摘要:平面媒体在陕西是一个强势载体, 仅就主导报刊在陕西的发行量, 每天就有100多万份, 是陕西省的文化支柱产业之一。在过去这些年, 没有相关这方面的研究。从陕西目前现况来看, 其发展极为缓慢, 因此, 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了解平面媒体的变化现状与未来发展, 对症下药,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力图通过分析、解剖来寻求我们与平面媒体方面的最佳合作模式, 重心围绕气象服务与平面媒体合作的现状、应用、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使陕西省在与媒体方合作时能有一个长足的进展。

加强城市规划中的气象研究 篇5

加强城市规划中的气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低碳发展已经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在这方面,除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排放之外,城市规划同样不容忽视,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气象因素极其重要.按照当地气候规律、气象因素规划城市将有效减少城市能耗和污染,也可大大降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灾害多发所造成的损失.作 者:徐一鸣 作者单位: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期 刊:建设科技 Journal: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分类号:

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组成与应用研究 篇6

关键词:交通气象;检测系统;组成;应用

引言:气候变化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天气现象,这种状况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日常通行。遇到恶劣天气时,城市交通也很容易遭受阻碍,例如在寒冷冬季交通受到降雪和道路结冰造成的干扰。作为气象部门,有必要运用气象监测系统来收集实时性的交通气象信息,在此基础上传送信息并且提供交通决策参考[1]。由此可见,监测交通气象的系统在保障交通安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交通气象监测而言,有必要探析气象监测的具体系统组成;结合交通气象监测的真实状况,探求气象监测在现实中的运用思路。

一、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组成

(一)气象观测。从分类来看,交通气象观测包含了短期和长期这两类的观测方式。在这其中,短期气象观测重视特定地点和时间段的交通气象状况,具体方式包含了自动式便携观测站、人工气象观测及应急车观测的三种类型。对于黄金周或春运等时段可以展开短期观测,此外在突发某种气候灾害时也需要运用短期观测[2]。

相比而言,长期性的气象观测关键点在于设置自动式的综合气象站,通过综合观测来判断路况与气象环境。对于交通观测而言,长期观测构成了其中的核心。从目前来看,各地陆续建成了长期观测交通气象的观测站,其中领先的观测站包括海南和北京的观测站。在长期观测气象的过程中,气象观测的要点集中于路况、风向风速、当地的温湿度、行车的能见度及路面温度等。自动式的观测站可以测量全面的交通路况,其中包括测定风向、观测气压和雨量等。

(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交通气象站在具体采集实时性的气象数据时,通常是借助中心站和存储数据系统来完成的。在气象观测中,气象监测中心设置了核心的单片机和工控机,在此基础上用于采集实时的气象数据。经过数据存储以及处理后,就能够据此判断实时性的路况和气候。中心站可以用来接收处理后的气象及路况数据,然后给出相应的气象监测指令。

在系统结构中,预处理和自动采集模块用来搜集并判断实时路况和其他数据,然后通过预处理来定位路况信息。观测站可以用于存储路况数据,至少应当保留最近一个月的气象和路况要素。对于存储管理而言,采集处理气象数据的系统保障了循环管理的实现,同时也可以自动清除过时的内存数据。依照中心站的判断结果,气象观测站就可以上传精确的气象数据。此外,系统还具备时钟校准的性能,能够校准观测时间和日期,在校准的基础上保证时钟的精确性[3]。

(三)数据处理及共享系统。观测站通过获得实时性数据,就可以进入后期的数据共享和生成过程中。对于搜集的气象资料,观测站可以自动予以处理并且分析,经过全方位的信息分析再去生成气象观测信息。在气象站的内部设置了采集器,采集系统可以借助有线网来传输实时的气象和交通信息,中心站负责接收气象情况。在接收信息后,中心站就进入了信息入库、信息分发和数据判断的过程中。经过全面的判断,就可以生成气象监测的曲线测图。从现状来看,气象监测与服务的系统可以分为多种;对于用户而言,可以结合需求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一类气象监测软件。在获知气象信息后,交通部门也能迅速给出各路段的预警信息。

二、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应用

(一)天气预报中的具体应用。很长时期以来,公众都是通过收听预报的方式来获知天气的,天气预报因此构成了气象预测的最重要形式。技术进步的状态下,各种类型的移动终端和网络电视都可以用来播放天气预报;与此同时,天气预报也可以为民众呈现不间断的天气预测信息。确保天气预报的精确性,有助于民众了解交通气象,在明确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出行的便捷性。借助网络的渠道,民众也可以收听实时性的天气实况和交通路况,有助于保障最基本的通行安全[4]。

例如:在安卓系统的辅助下,网络可以发布零延迟的气象信息,确保身处任何地点的用户都可以予以收听。通过观测交通气象,系统还可以判断精确的周边路况,杜绝盲目出行的弊病。这样做,有助于提供查询天气的科学基础,同时也扩展了发布天气预报的途径。

(二)气象灾害预警和交通管制中的应用。路面交通与气候变化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做好灾害预警,有利于在根本上杜绝灾害天气带来的交通安全威胁,同时也保障了民众出行时的安全。作为气象部门,通常需要借助监测系统搜集得到的精确资料来发布预报,从而为交通管制提供根据。完善对于灾害性气候的精确预警,有利于做出交通管制的科学决策。例如2013年四川雅安遭受泥石流的特大灾害,如果能够借助气象预警的方式,那么就可以减少泥石流的损失。结论:经济进步的趨势下,生活水准正在迅速改善,与之相应的出行和交通需求也变得更多。由此可见,交通监测的精确性直接关系着日常出行,关系到出行安全和行车顺利。做好交通气象监测,这样做有助于在根本上保障安全通行,杜绝恶劣气候造成的交通阻塞等不良现象[5]。在构建交通气象的监测系统时,相关人员还需要更加重视气象数据监测和气象资料运用等关键点,密切结合各个环节的监测应用。完善监测系统内部的构成,有利于借助更多渠道来发布精确的气象信息,从而服务于交通气象监测的整体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田艳,张志强,张景涵等.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02):86-89+95.

[2]刘晓磊,胡斌,余世同. 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组成与应用[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5(01):89-91.

[3]唐延婧,宋丹,柳艳香等. 贵州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的初步应用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5(03):39-47.

[4]高锐锋,包志华,周晖等. 基于3G网络的交通气象信息自动监测系统[J]. 测控技术,2014(02):11-15.

[5]王晓,狄远. 酒泉市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的组成和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9):164-165.

气象观测装备编码方法研究 篇7

目前国际气象学领域在仪器设备的管理中尚未规范统一装备编码制度,在世界海关组织(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制定的多用途国际产品目录HS编码体制中,测量、水文、海洋、气象和地球物理仪器及用具被归为一个大类。该制度于1988年正式实施,目前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作为征收关税和贸易统计的基础,不过HS编码无法对各类气象仪器单体设备及其组件单元进行唯一性识别。

在美国,Integrated Publishing公司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气象仪器设备编码方案,在其逻辑备件库中涵盖了设备整机、零件、传感器、相关仪表等286大类产品,采用前13位为固定含义的可变长度编码体制。每个单品均可在所属的大类中获得唯一性编码,可以进行网上定位追踪,每条编码的关联信息包括国家类别识别编号、国家库存数量、产品描述、供应单位的商业或政府机构代码、产品序列号等。

我国尚无气象装备编码或相关的国家标准,只有气象行业已制定的两类气象装备编码行业标准,即“QXT 7-2001气象仪器系列型谱”与“QXT 6-2001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上述标准只对部分气象装备,主要是成套设备进行了编码,无法满足备件、辅助设备、耗材等相关气象装备编码与管理的要求。另外,上述标准中,编码包含信息量小,仅有分类、型号等内容。

总而言之,上述标准制定完成距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中,气象装备的品类变化很大,气象装备管理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编码规则来替换上述标准。气象装备编码规范对于气象装备的唯一标识,对气象装备从生产、采购、仓储、使用到报废的全寿命过程规范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气象探测装备分类原则与编码方法

2.1 分类原则

遵循“GB/T 7027-2002”第5章中定义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兼容性与综合实用性5项信息分类基本原则,可规范生成对气象装备唯一标识的编码方法,适用于现有入围的各气象装备生产厂商,以及其生产的各类气象装备,同时也能够适应今后新进厂商与新增设备。对气象观测装备进行分类,是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的基础,分类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1)唯一性,即任意单品气象装备的编码不重复。

(2)扩展性,能够适应气象装备不断淘汰与更新。

(3)全面性,该编码规范能够对所有气象观测设备进行编码。

(4)兼容性,与“GB 12904-2008商品条码”等其他现行国家物品编码标准兼容。

2.2 气象观测装备分类与分类依据

根据“GB/T 7027-2002”6.2节定义对气象观测装备进行分类,按照气象观测装备的用途划分出观测设备、组件、耗材3个门类。

观测设备是指用于气象观测的各类观测设备及其组件,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工作原理及属性,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分类方法见表1~表3。

组件是指气象观测设备中功能高度集成且可替换的单元,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集成度和在观测设备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

耗材是指在气象观测业务中不可重复使用的一次性器材、材料,根据气象专业特性、装备主要特征、集成度和在观测设备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划分出大、中、小、细类。

2.3 编码结构、含义及格式

为了兼容编码的人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采用有含义编码并置码,并置码的定义参见“GB/T 7027-2002”8.2.6节的规定。气象观测装备编码是为规范、简化气象观测装备管理工作而编制的装备身份标识码,可实现唯一区分气象观测装备,并且不随气象观测装备的使用状态改变而变化。

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由装备类别码、厂商码、序列码和校验码4部分组成,编码结构见表4、表5。气象观测装备编码由装备类别码、厂商码、序列码和校验码4部分组成。装备类别码为层次码,用于标识气象观测装备所属分类;厂商码用于标识气象观测装备生产厂家,长度为8个字符,编码结构兼容EAN-13条码规范中厂商代码。当厂商码使用EAN-13条码中厂商代码且长度少于8位时低位置“0”;序列码为组合码,用于相同装备的唯一性标识,由型号批次码、生产日期码和顺序码3部分组成;校验码采用环冗余校验算法生成,用于编码纠错和自动识别正确性检验。

3应用前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气象行业编写并实施了气象物资分类编码,为气象装备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气象行业装备保障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薄弱,与美国等外国气象部门的装备保障管理水平差距更大。

目前,全国31个省份主要以人工记录的方式实施管理,部分省份开发了单机版装备库存管理系统,每个系统使用的编码未进行统一标准化,不具有通用性。气象装备没有科学、统一的编码标准,对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应用等人工投入过大,不利于装备寿命跟踪及维护维修,无法满足目前综合气象观测网业务需求。

浅析气象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 篇8

1.1 气象信息系统的概念

气象信息系统是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气象业务的公共技术基础支撑系统, 主要包括通信与网络、高性能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共享、数据处理与管理、探测数据质量控制、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研究、气象技术装备管理、气象仪器的计量检定、技术保障等。气象信息系统负责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与分发各种气象信息和相关非气象信息。承担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数据质量控制和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信息存储与信息共享服务。

气象信息系统还负责收集、处理、存储、交换和分发各种气象信息和相关非气象信息。承担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质量控制和信息服务, 这些服务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系统的服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服务等。在通信网络系统中,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介质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这些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1.2 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来说, 其中系统的站点分布和数据传输尤为重要, 所以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来说, 要充分考虑站点分布和数据传输的影响因素。在考虑这些影响站点分布和数据传输的影响因素中, 由于山西省水资源不是很丰富, 空气也比较干燥, 这些因素对于山西省交城县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清楚。对于山西省交城县的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来说, 其安全性和快捷性不可缺少, 这些对于现代的气象信息的传输和共享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数据传输来说就比较复杂了, 在气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中, 会有大量的数据进行不间断的传输, 这些数据会在各个的气象传感器、水文水质传感器、有害气体传感器等之间来回传送, 所以对于数据传输要特别的重视考虑。在气象信息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特别注意大气中水分的含量, 这些对于气象信息的精确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样才不会破坏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功能。

2 气象信息系统的研究

2.1 基于b/s结构的气象信息系统

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中的基于b/s机构的气象信息监控系统来说, 这个b/s结构的气象信息监控系统对于整个气象信息系统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气象信息监控系统可以时时的针对大气中的气象信息的最新信息进行监控, 对于数据采集、传输一体化的监控系统设计来说, b/s结构显得特别优秀。由于气象信息系统需要监控仪器的高精度要求, 这个气象信息监控系统可以非常好的满足这个要求, 当然稳定性能也非常好, 所以在针对整个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 要认真的研究这些影响因素。

基于b/s结构的气象信息监控系统对于气象信息系统来说无疑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气象信息时时监控系统非常的稳定、高效率, 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总体说来, 基于b/s结构的监控系统对于气象信息系统来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b/s结构的监控系统也是气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基于b/s结构的监控系统是基于多种传感器来进行工作的, 所以对于大气中的气象信息的微妙变化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检测到。这些对于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2 对于气象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的研究

对于气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的数据库设计与结构来说, 这些方面对于整个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气象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 这样的数据库更加的稳定, 使用性能和用户体验更加的优秀。在数据库的设计与结构中, 数据库管理模块、人工操作管理模块、数据库参数及用户设置、数据记录的增加和删除、用户管理、数据备份和还原等都必须认真的考虑在内, 这些模块在整个气象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笔者会根据气象信息监控系统的不同情况对数据库的设计与结构中的不同模块进行针对性的说明概述。

首先是数据库管理模块, 这是数据库的设计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数据库管理模块主要的任务就是管理整个监控系统的数据, 这个模块的功能对于整个气象信息监控系统的实现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是人工操作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中,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在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各种不同功能的操作, 这对于数据库的人工操作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数据库参数及用户设置的模块则要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具体进行设置, 在这个模块中数据库参数及用户设置是根据用户的具体使用情况而定的。数据记录的增加和删除模块在整个气象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 用户管理和数据备份和还原对于整个气象信息监控系统的实现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大影响。

3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做了具体的概述, 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来说, 需要经历水分自动站系统的建设、基于b/s结构的监控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和性能测试过程, 这些过程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最后对本文进行一些总结, 在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行相应的解决, 这样设计出来的气象信息系统才能更加的准确和安全, 对于气象信息的监测才能更加的高效, 才能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活。

摘要:在我国气象局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中, 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和影响。本文主要是在对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我国气象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相关的监控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对监控性能进行了测试, 希望可以给未来气象信息系统的发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气象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篇9

目前, 气象信息化建设面临若干突出问题, 如:资料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信息共享不畅、系统建设不集约等。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已经放到了优先位置。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 保障气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之一。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 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 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 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按照国家标准《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3016-2009) , 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而标准体系框架作为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 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 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 划清各部分的界线, 有助于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领域, 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 从而系统性、整体性地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因此, 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 先要从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入手。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其他行业和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现状

信息化标准对于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 有效地开发利用和共享信息资源、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确保业务运行安全和可靠至关重要。而作为制定信息化标准的前期基础性工作,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得到了各行业、各部门的普遍重视。

2003年6月, 水利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出版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 提出了由水利信息化基础标准、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业务应用系统规范、信息发布服务系统规范、水利信息化管理标准等部分组成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框架, 推进水利信息化标准建设。2004年8月, 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发布了《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 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及其他标准等框架性内容。2009-2010年, 海关总署陆续发布了《海关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和《海关信息化标准体系》, 提出了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6部分构成的海关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2013年4月, 交通运输部编制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表 (2013年) 》, 提出来包括基础设施、信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工程等五部分组成的标准体系框架。至今, 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水利、教育、建设、交通、银行、保险、证券、烟草等诸多行业都开始或者已经制定了本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其中,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等已经成为行业标准。

(二) 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历史和现状

2007年3月26日,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 当年制定了《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分体系》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由术语子体系 (包括气象数据和档案管理术语、气象通信网络术语、气象计算机应用术语) 、气象信息传输类子体系 (包括数据采集和传输格式、气象信息传输业务、气象信息传输技术) 、气象数据管理子体系 (包括气象元数据、气象数据处理、气象数据存储管理、气象数据服务) 、气象档案管理子体系 (包括气象档案保护拯救与数字化、气象档案归档管理、气象档案馆建设) 、通信网络子体系 (包括通信网络建设、通信网络应用、通信网络管理、通信网络保障) 、计算机应用子系统 (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建设、存储系统建设、计算机系统管理、机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气象信息安全子体系 (包括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 等7部分组成 (图1) 。

《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分体系》框架结构的制定, 对气象信息网络业务标准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目前已经难以适应气象现代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有待扩大, 气象信息化已不等同于传统的气象信息网络业务, 其涉及面更广, 与业务的融合度更高;框架结构有待调整, 需要借鉴、吸纳国家和外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内容有待细化, 以期更具体、有效地指导气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

(三)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比较分析

各行业和部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虽然各具特色, 但通过比较分析, 也不难发现它们具有的共同之处和规律性, 这是由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自身规律性决定的。

总体而言,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一般都包括总体标准 (或称为:总体框架标准、标准体系、标准化指南等) 、术语标准 (或称为术语和主题词表等)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或称为:信息网络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 、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应用标准 (或称为:应用标准、业务应用系统规范等) 、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或称为:信息化管理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等分系统内容。其中, 总体标准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 术语标准用于统一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技术和管理等各类词汇,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用于规范信息网络基础设置的技术架构、设备特性和接口标准等, 信息资源标准用于规范数据格式、质量和共享等, 信息应用标准为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 信息安全标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 是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一) 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

制定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先要从构建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模型入手。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气象信息化标准进行抽象概括, 一方面规定了气象信息化标准所涵盖的范围及对象, 另一方面也直观地展现出各类信息化标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依据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参考模型, 结合气象信息化的特点, 设计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总体标准为气象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指南和框架, 以及通用性、基础性的信息化术语定义。基础设施标准为气象信息网络、软硬件设备、机房场地环境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 确保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间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标准为各类气象业务和行政管理数据资源提供数据类型、分类、编码/代码、元数据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应用标准为各种气象信息系统提供技术设计、数据交换、系统接口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以及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服务、互操作机制、软构件等应用支撑的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标准是确保气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障体系, 为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安全保障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信息化管理标准为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手段和措施方面的标准规范, 是气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框架模型各部分相互之间是紧密关联的。总体标准分体系处于整个体系的最上层, 为其它标准分体系提供总体指导和编制实施原则;信息安全标准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标准分体系贯穿于基础设施标准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和信息应用标准分体系之中。

(二) 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在上述框架模型的基础上, 细化设计出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6个分体系 (一级类目) 和29个二级类目构成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如图3所示。

1. 总体标准

总体标准分体系包括气象信息化标准指南和气象信息化术语2个二级类目。

气象信息化标准指南的目的是为气象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和框架。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项目表等总体性标准规范。

气象信息化术语标准的目的是统一气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技术和管理词汇, 避免引起对它们的歧义性理解。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基础术语和专业术语表等相关标准规范。

2. 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标准分体系包括网络环境标准、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标准、高性能计算机标准、电视会商系统标准, 以及机房和场地环境标准等5个二级类目。

网络环境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广域网、局域网及互联网接入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求。它主要包括网络结构、网络接口、网络设备、IP地址和域名分配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各种通用计算和存储设备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包括通用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相关外设等硬件, 操作系统、商用数据库等基础软件, 以及气象云中心基础资源池建设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高性能计算机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设、使用和评测等方面技术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气象部门建设和利用外部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资源相关的资源管理、测试评估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电视会商系统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部门电视会商系统建设和运行所需遵循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确保各级各单位的电视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它主要包括气象行业电视会商系统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等。

机房和场地环境标准的目的是为保证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对机房场地、机房安全、防火、防尘、防静电、温度和湿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相关标准。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系统机房设计、施工以及综合布线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3. 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

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包括数据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数据获取标准、数据元和元数据标准、文件格式标准、数据库标准、质量控制标准, 以及政务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标准等7个二级类目。

数据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的目的是把气象信息按其属性和特性进行归并, 科学划分类别和级别, 并按规范的符号体系赋予代码或符号, 作为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和交换的共同语言。它主要包括气象资料、要素、预报数据和产品、服务数据和产品, 以及相关行业和社会数据 (注:行政管理信息在“政务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标准”部分) 的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规范。

数据获取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气象、相关行业及社会数据的技术、业务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气象部门内部综合观测、国际间交换数据、其它部委共享交换数据, 以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数据等多来源数据获取的标准规范。

数据元和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数据元是指用一组属性描述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数据单元。数据元字典列出并定义相关数据元。元数据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全球天气、气候、水文、地球环境以及气象业务和服务相关等领域的海量数据资源, 为提供标准便捷的数据服务打基础。它主要包括气象数据集核心元数据、气象服务产品元数据、气象应用元数据、气象云数据资源业务元数据规范、气象档案元数据规范等标准规范。

文件格式标准的目的是为气象数据采集、通信、存储和处理提供一致的文件格式标准, 为以文件方式进行气象数据交换、共享服务提供支持。它主要包括文件命名、文件内容格式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数据库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气象业务和服务采用的数据库内容和结构, 为以数据库方式进行气象数据管理、共享服务提供支持。它主要包括数据库和表结构、字段命名、要素格式、数据库应用接口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质量控制标准的目的是提供气象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和评估方法等技术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基本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算法和气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政务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标准的目的是为气象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规范。它主要包括行政、财务、人事等电子政务相关领域的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等标准规范。

4. 信息应用标准

信息应用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交换共享标准、应用系统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专业算法标准和运行维护标准等5个二级类目。

信息交换共享标准的目的是为保证气象部门内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交换机制。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数据中心开发所涉及的标准规范。

应用系统标准的目的是规定各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的功能、性能、设计规范、接口标准, 以及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服务、互操作机制、软构件等应用支撑的技术要求。它主要包括观测应用、预报预测应用、服务应用和电子政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业务流程标准的目的是对有必要保持一致并相对稳固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抽象化和规范化。它主要包括气象行政许可操作流程、主要业务数据流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专业算法标准的目的是规定各类气象数据和产品加工处理算法等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基础资料整编、多源数据融合、数据再分析算法以及气象预报和服务产品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算法标准规范。

运行维护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信息化系统可靠运行所需的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系统监控、运行管理、系统维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5. 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总体标准、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主机安全标准、应用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等7个二级类目。

信息安全总体标准的目的是为气象信息安全建设提供总体框架。它主要包括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和总技术要求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物理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物理设备的安全和设备的运行环境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网络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例如, 安全协议、网络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和密钥管理等。

主机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主机和操作系统的安全、密码技术、电子签名、抗抵赖机制、鉴别机制和信息安全产品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应用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电子邮件安全、Web安全和域名系统安全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数据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与涉密、敏感数据相关的密码技术、密钥管理、应用限制等标准和规范。

安全管理包括与系统安全管理、测试与评估和等级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

6. 信息化管理标准

信息化管理标准分体系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标准、信息化评价评估标准和信息系统资产管理标准、气象云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等4个二级类目。

工程项目管理标准的目的是气象行业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标准。它主要包括项目规划、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监理、测试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信息化评价评估标准的目的是科学衡量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发展水平, 科学指导信息化建设。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水平定性和定量评价评估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信息系统资产管理标准的目的是提高气象信息系统投资效益和资产使用效益。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形资产投资、使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气象云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的目的是加强气象云建设的标准化, 规范公有云、私有云或专有云的设计、建设、监控和运行。它主要包括气象云基础设施标准、公有云数据管理规定等内容。

四、推进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7年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 加速了气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为了适应气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新需求, 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强化气象信息化标准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研究、修改完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进一步细化并编制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表, 并以行业标准或管理规范的形式下发执行, 同时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二) 加强气象信息化标准制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气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涉及业务、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 涵盖信息网络、资料业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等多领域, 影响国家、省、地、县等各级气象部门及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建议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的统一管理下, 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 组织部门内、外技术、业务和管理专家分组、有序、并行推进标准制定工作。

(三) 重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相关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成果和工作经验。国际上, 世界气象组织 (WMO) 设有多个专家组, 对《全球通信系统手册》、《编码手册》等气象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不断进行修订和补充, 其成果可供借鉴和引用。在国内, 我国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比其他一些部委起步晚, 可供借鉴的成果和经验较多, 只要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 可以少走弯路, 加速发展。

(四) 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一方面,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继续推荐和派遣有关专家加入WMO气象信息技术专家组, 参加WIS、表驱码、元数据以及各类资料格式相关业务技术标准规范的起草、制定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 保持和扩大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其他部位标准化管理机构和专家组的联系, 加强交流与合作。

五、结束语

气象信息化是气象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 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目前, 气象信息化标准的制定还比较集中于通信规程、数据格式、软件开发等业务技术领域, 缺乏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而且, 气象信息化标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套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和基本框架, 可为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进而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公共气象服务和决策服务研究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 气象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气象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更加快速广泛地服务于社会, 使气象服务的涉及面更广, 更人性化, 更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专业气象服务孕育了一个前景巨大的气象市场。由于机制性和观念上的问题, 目前的气象服务还有一定的发展瓶颈, 气象服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搞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工作, 使气象服务市场往更好、更快、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是当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气象服务的概念

气象服务一般是指从事气象业务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向社会或某个组织、个人提供天气预报、气象灾害警报、气候应用分析、气象灾害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的总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性劳动。这种服务性劳动的产出物, 主要是气象科技信息。

在国外, 根据气象服务费用的支付属性将气象服务可分为:基本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三类。

基本气象服务是指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的天气预报、警报等气象服务。服务所需的费用由政府支付, 产品“免费”向公众提供。

有偿气象服务是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其所需的气象信息产品;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由用户支付。

商业气象服务是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可使其获增值效益的气象信息产品;用户需支付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

在中国, 过去气象部门先按气象服务费用的属性, 将气象服务分为公益服务和科技服务。然后再按气象服务的对象, 将公益服务分为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 将科技服务分为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截至2000年, 在全国气象会议上, 把气象服务分为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 至此商业性气象服务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气象服务进入了市场范围。公众气象服务是指利用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提供天气预报等各种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是指为政府领导抗灾救灾、制定发展规划、组织经济开发和安排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 收取一定标准的服务费用;商业性气象服务则以盈利为目的。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公益性气象服务的一种延伸。

二、中国目前气象服务发展的现状

第一, 中国气象服务起步较晚。与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相比, 中国气象服务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 而此时, 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已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那时, 中国的气象投入产出比为1∶15~1∶20;而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数字上升为1∶38~1∶40。这虽然说明中国的气象经济已经有所发展, 但与西方相比还差很多。由于气象服务是高科技产业, 需要巨额投入, 中国至今还没有能与国家气象局竞争的私人公司从事商业化的气象服务。长期以来, 气象部门也一直沿用事业单位运作模式, 主要工作还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质的气象服务, 自身参与市场的意识不强。

第二, 中国气象服务发展缓慢。近年来, 虽然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 尤其在防雷、手机短信方面发展较快, 为商业企业等专业客户赢得了利润, 但与国外相比, 中国气象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依然处于“低温”状态。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很多资料和专门人员制作, 但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一是收费较低, 二是客户少, 甚至连人力成本都不够。现在中国的气象部门还是一种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 气象有偿服务只是补偿了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特殊产品时付出的成本, 还没有形成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 体制也不健全, 因而使气象经济发展缓慢, 中国的气象服务年产值与其他发达国家比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三、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发展存在的障碍

现阶段中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障碍, 这些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从产品本身看, 中国现在的专业气象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一是气象服务的层次较低, 提供的产品多是单纯的气象信息;二是提供气象信息产品的质量、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经营“气象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 缺乏开拓创新思想。这就直接阻碍了竞争市场环境的生成, 导致市场的相对低效和服务体制的不健全。

第二, 从机制上看, 中国气象产业长期事业化经营造成的后遗症, 使得气象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原来发展的烙印, 重视了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 淡化了专业气象服务和深层次的商业化的气象服务, 导致气象服务商业化程度不够。

第三, 从产品营销看, 中国气象产业缺乏营销观念。这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于已开发产品的推销与宣传, 二是缺乏与信息需求者之间更多的沟通和联系, 没有深入了解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这就阻碍了产品在市场上的认知度的提高, 也没有唤起相关企业运用气象产品提高经营绩效的意识。

四、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根据上述气象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要使中国气象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依靠科技进步, 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 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气象服务发展的快慢, 关键在于天气预报准确率。因此, 必须依靠先进探测系统及先进的预报方法, 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 让气象信息使用者愿用、会用、好用, 并且能为用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 拓展服务领域, 为企业量体裁衣。气象产品供需不对口是气象服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市场已经细分, 各行业与气象的联系所涉及的方面不同, 其所要求得到的信息服务自然有别。气象部门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及其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 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做到企业需要什么产品, 就提供什么产品, 量体裁衣地为企业服务。比如对机关单位可以安装气象预警无线电子屏;对村镇可以安装气象预警广播;对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可以提供风险评估;对汽车运输公司, 可以给他们提供道路结冰、大雾、雨雪、泥石流等服务, 可以给运输车辆上安装气象信息无线电子屏等。

第三, 加强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气象服务领域, 促进气象服务发展需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人才队伍是人才个体的组合。人才队伍的成员和运动规律是人才个体成长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群体反映, 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气象服务商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我们在商战中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21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现化代和可持续发展给我们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目前的人才队伍现状以及今后气象服务商业化人才队伍在商战中的战略地位。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现代化建设说到人才的现代化。不搞人才队伍建设, 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希望就很渺茫。

第四, 加快气象服务商业化步伐。加快气象事业结构性战略调整, 积极培育国内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 同时借鉴国外商业气象服务发展的经验, 学习其全新的气象服务理念、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提高中国气象服务业的竞争力。

第五, 将气象信息与商业需求结合进行深加工, 提高气象信息作为商品的科技含量。现阶段, 商业气象服务的层次较低, 提供的产品多是单纯的气象信息和一些气象指数。但是作为商业气象, 不应该局限于气象信息本身, 还需要针对用户的具体情况, 把气象信息加工成用户直接需要的商品, 以此来提高气象信息的附加值, 提升商业气象的服务水平。初级气象信息的价值是有限的, 但如果针对具体的用户, 把这些信息与用户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 把气象信息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划与决策之中, 那么无疑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比如, 冰雹会对烟叶质量和产量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可根据这样的气象信息, 来分析预测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结合市场需求, 为经营部门制定相应的种植和购销计划。这种结合气象信息加工出来的新的信息产品, 不但可以直接作用于用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也使得气象信息本身的价值大幅提高。而这种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的气象信息再加工和市场营销过程, 应当是商业气象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利润来源, 这也是商业气象区别于公益气象的根本点。

第六, 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增加气象服务项目。只有转变气象服务体制, 开放气象服务市场, 扩大服务对象, 提供适合用户特殊要求的新产品, 才能在对各行业、各领域的服务中争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对气象信息进行深加工, 提高气象信息作为商品的科技含量, 从而增加气象服务的层次。

虽然目前中国气象服务的生产活力还未全面显现, 气象服务市场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气象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气象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的健全, 气象服务必将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气象服务的市场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使气象服务的涉及面更广, 更人性化, 更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专业气象服务孕育了一个前景巨大的气象市场。如何搞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工作, 使气象服务市场往更好、更快、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是当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气象服务商业化的模式, 对中国气象服务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具体情况, 对中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作简单的设想。

气象研究 篇11

关键词:气候变化;建筑能耗模拟;模拟气象数据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2-0110-05

Analysis on Simulation Meteorological Data Under Climate Change

LIU Da-long, LIU Jia-ping, YANG Liu, ZHANG Wei-hua

(Architecture schoo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P.R. China)

Abstract:Climate has a determining influence on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Since 1980s, the global climate has appeared excessive warming, which inevitably causes the change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limatic simulation was used to forecast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2021 to 2050 for five cities in China. The five cities represent five different climate typ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t Meteorological Year (AEEMY), model of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building energy simulation based on TMY2 was presented. At the same time,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DOES was also made from 1971 to 2000. A high residential building was respectively simulated in five cities under two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ata by using DOE2 software. The model of simulation was proved by the simulation result.

Key words:climate chang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simulation; model of simulation meteorological data



气候是决定建筑能耗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能耗。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异常变化,气温过度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在如此突变的气候条件下,建筑能耗必将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变化的建筑能耗将会使建筑节能设计面临新的挑战,这是建筑节能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相继展开多项研究。

目前对于气候变化下建筑能耗的研究主要采用静态能耗计算方法度日法。文献[1-3]使用采暖度日数和空调度日数研究了世界各个地区温室气体引起气温升高对于建筑能耗的影响。这些研究基本都得出了采暖能耗降低,但降温能耗升高且高于采暖能耗的规律。此外有些学者采用统计方法来研究气候变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2005年Ruth和Lin[4]对美国马里兰州气候变化下的能耗需求进行了研究,马里兰州具有巨大的空调降温和采暖能源需求,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方法预测了马里兰州2005-2025年间采暖和空调能源需求量,该研究也得到了上述能耗变化规律。2009年Lam等[5]对香港商业办公建筑未来的能耗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通过一个由气温、湿球温度和太阳总辐射组合气候因子与建筑降温能耗之间的回归模型,得到在SRES B1情景下,2009-2100的年平均空调负荷将比1979-2008的年均值要高9.1%,建筑总能耗量增长4.3%。研究还发现随着气候的变化,建筑负荷和能耗量的季节性差异将变得越来越小。

上述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建筑能耗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上述研究主要是以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来推算未来建筑能耗的变化趋势,而很少采用未来气象来预测建筑能耗。在现有的建筑能耗分析方法中,动态建筑能耗模拟是主流研究方法,该方法在逐时室外气象条件下,计算满足室内环境要求的环境控制设备需要的全年逐时能耗量,它对于计算、预测和评估建筑的能源消耗变得越来越重要[6]。虽然建筑能耗模拟是目前计算建筑能耗的有效方法,但是因为受到缺乏准确详实的未来模拟气象参数的限制,该方法很少被用于研究气候变化下的建筑能耗研究领域。 、

1 建筑能耗模拟气象数据模式

为了将该动态能耗模拟方法应用于气候变化下的建筑能耗计算。必须获取满足模拟条件的、准确的、逐时的未来气象参数。模拟气象参数模式是获取一个地区代表性气象数据的方法,能够从长期的气象资料中挑选出代表当地气候规律的全年逐时、能够满足能耗计算需要的多项气象参数。

1.1 节能分析气象年模拟气象参数模式的提出

目前多数主流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OE-2,Energy-Plus,DeST等使用的模拟气候参数模式是TMY2(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 2)。TMY2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分析研究组(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s Analytic Studies Division)资源评估项目的研究成果。TMY2使用Sandia方法来挑选代表性气象数据。Sandia方法的核心是在相当长1个时期(通常为30 a)的气象数据中,从不同年份中挑选出12个典型气象月,然后由其组成1个完整的典型年,这个典型年是一个虚拟年。以1 a的气候数据来代表该地区30 a内的气候特征,这样便于模拟计算。

设计之初TMY2计划用于太阳能转换系统或者建筑环境控制系统在不同系统类型、不同系统配置和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系统运行性能之比较。后来TMY2因为具备当地长期气候的代表性,其太阳辐射、空气温度与风速等气象数据的发生频率分布与过去多年的长期分布相似;同时各参数间的具备较强的关联相似性;还能够使建筑物全年热负荷及能耗计算结果具备代表性,被应用于建筑能耗的模拟计算。但是在建筑节能分析中,发现使用TMY2模式的气象数据存在以下问题:

nlc202309011819

1)在挑选典型月时太阳辐射的权重系数占到了一半,所占比重过大。中国各地气象状况相差较大,各地太阳辐射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相同地区还存在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而太阳辐射也不是所有地域建筑的主要可利用能源,所以太阳辐射的权重系数所占比重过大。

2)在挑选典型月时各主要气象参数比重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是固定不变。研究表明气候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则因地域辽阔表现的更为显著,在挑选典型气象月时,各地的气象参数比重有所差别。因此对各地的典型气候的研究不能以固定不变的比重方式来进行,应该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季节差异。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新的模拟气候数据模式——节能分析气象年。

1.2 节能分析气象年模拟气象数据模式的构成

节能分析气象年(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Meteorology Year,AEEMY)模式的基本思想与TMY2相同,根据当地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气象数据,先挑选出12个节能分析气象月,然后组成一个“节能分析气象年”。

节能分析气象月的挑选以平均气温、水平面太阳总辐射、大气压和相对湿度4项气象参数为选择依据,以主成分分析为理论根据,来确定各地4项气象参数作用于建筑能耗的组合系数。主成分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样本的观测值确定应该构造多少个综合指标(主成分),并构造出各主成分的表达式[7]。主成分分析是对于原本提出的所有变量,以尽量紧凑的变量形式来表达现实问题的函数关系,使得变量能够最大限度地、独立地反映现实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且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4项气象参数的组合系数之后,计算4项参数在每个月的累年平均组合值和历年组合值,两者差值最小的月份即为该月的节能分析气象月。差异最小是指各考察月4项参数的组合值与该月4项参数累年平均值组合值的差异最小,在差异最小的判断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4项参数的组合值,该组合值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取4项参数各自的组合系数,然后通过4项参数的线性组合得到。在参数组合值的计算中,各地4项参数的权值不是固定的不变的,分别通过分析各地的长期的冬季和夏季气象数据得到的,反应出了4项气象参数对于建筑能耗影响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节能分析气象月的挑选方法如公式(1)—(4)所示。

Li(j)=Pi(j)Wpi+Ti(j)Wti+Gi(j)Wgi+Ri(j)Wri(1)

L-i=P-iWpi+T-i(j)Wti+G-i(j)Wgi+R-i(j)Wri(2)

其中:Li(j)为j年i月4项参数的组合值;L-i:i月4项参数累年平均值的组合值;Pi(j)、Ti(j)、Gi(j)、Ri(j),分别为大气压、平均温度、水平面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j年i月的平均值;Wpi 、Wti、Wgi、Wri分别为为大气压、平均温度、水平面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各月的组合系数;P-i、T-i、G-i、R-i,分别为大气压、平均温度、水平面太阳总辐射、相对湿度i月的累年平均值

Di(j)=|Li(j)-L-i|(3)

AEEMYi=min(Di(1),Di(2),……,Di(30))(4)

其中:AEEMYi为第i月模拟气候月的当月年份。

节能分析气象年最主要的特点是考虑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气候因素对于建筑能耗作用的差异性,这点显著区别于目前主流的TMY2及其他模拟气象数据模式中对于典型气候的选择性。在这些模式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各气象参数的挑选权重始终保持不变。节能分析气象年的这一特点使得能够挑选中更加具有当地代表的典型气象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的反应出气候对于建筑能耗的影响。

论文使用1971-2000和2021-2050两个时期的气象资料,依据节能分析气象年参数模式,为中国5个气候区的5个代表城市挑选出来典型气象数据,然后按照DOE-2模拟软件中气象参数格式的要求制作了5个城市的DOE-2逐时模拟气象参数文件。

2 未来气象数据的获取

气候变化条件下建筑能耗模拟必须具备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模拟用气象参数。采用气候模拟方法获取了未来的气候数据。气候模拟己成为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模式预测结果己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多模式的集合结果也己经被证明更加可信[8]。文献[9]在研究黑龙江省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时,也是采用多个气候模式的集合平均值作为数据源使用的。以3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集合平均值作为未来气象数据预测值,这3个气候模式较为符合中国气候的变化规律,其模拟结果较为准确,他们的集合平均值将会更接近中国的气候变化情况。所选用的3个气候模式分别为:MIROC3.2-MEDRES, UKMO-HadCM3 和ECHAM5, 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使用集合预测结果得到了中国5个气候区代表城市2021-2050期间的模拟用主要气象参数。5个气候区每个选取了1个代表城市,5个代表城市如表2所示。5个代表城市的选区依据是:1)具有典型的气候代表性;2)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重要地位。各气候选取的代表城市虽然只有1个,但是同一气候中各城市具有共同的气候特征,而且同一气候区建筑节能标准相同,建筑构造以及采暖降温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近似认为同一气候区中的不同地区在建筑能耗与气候的关系上基本相近。

3 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能耗对比分析

3.1 模拟建筑及设置参数

模拟建筑的模型如图1所示,平面布局如图2所示,建筑为南北朝向,其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体形系数等限定性指标都满足各气候区节能标准要求。模拟建筑室内采暖计算温度18 ℃,采用连续供暖方式,采暖期为11月到翌年3月;室内空调计算温度26 ℃,采用间歇性空调制冷,空调期为5月到9月。分别输入1971-2000年期间和2021-2050年期间的模拟气象参数,使用DOE-2[10]在对5个代表城市对同一高层居住建筑进行了2个时期的能耗模拟。

3.2 不同气候条件下能耗模拟结果

模拟建筑在2种气象条件下5个城市的能耗值如表3、表4所示。

2021时期相比1971时期,各气候区代表城市建筑能耗的变化基本都呈现单位面积采暖能耗减少,空调能耗增加的趋势。在5个气候区中,严寒地区采暖能耗减少最多,平均每平米减少13.4 kWh;夏热冬冷地区空调能耗增加最多,平均每平米增加20.1 kWh。夏热冬冷地区热工总能耗增加最大,每平方米增加9.0 kWh。各气候区建筑热工总能耗的增加是因为空调能耗的增加高于采暖能耗的减少,以夏热冬冷的武汉为例,单位面积采暖能耗较少11.1 kWh/m2,而单位面积空调能耗增20.1 kWh/m2,使得单位面积热工总能耗增加9.0 kWh/m2。夏热冬暖地区采暖能耗减少18.8%,空调能耗增加5%,其余几个气候区采暖能耗平均减少18%,空调能耗平均增加23.6%。夏热冬暖地区主要以空调能耗为主,采暖能耗很少,虽然从比例上看采暖能耗减少比空调能耗增加的幅度大,但实际总能耗量还是显著增加,这与其他4个气候区建筑热工总能耗增加的表现一致。

nlc202309011819

3.3 模拟结果分析

中国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减少、空调能耗增加、而热工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

各气候区代表城市在2001-2050这50 a间的温度增长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各代表城市的温度都明显升高,这是导致中国各气候区建筑采暖能耗减少,空调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近50 a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11],温室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地面温度升高。

进一步分析表3、表4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在两种不同气候条件下,除过严寒地区的哈尔滨以采暖能耗为主外,其他气候区代表城市都是以空调能耗为主。表5中各气候区代表城市冬季和夏季的温度增长幅度相差不大,哈尔滨和昆明冬季的增温幅度还高于夏季,但是建筑热工总能耗却表现出空调能耗的增加明显高于采暖能耗的减少。这说明建筑降温需要更多的能耗。因此在气候变化下的未来,中国建筑节能的重点方向应该是空调节能,其节能的难度会增加。

寒冷地区北京的采暖能耗2021时期比1971时期出现了略微增加的现象,与其他气候区城市不同。这是因为北京地区在温度升高的同时冬季太阳辐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现象,两个时期的北京地区太阳总辐射变化如图3所示。太阳辐射是建筑主要的热源之一,它不仅能够使建筑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升高,而且能够透过窗户进入室内成为建筑的直接热源。但是随着城市大气污染的加剧,特别是冬季由于采暖需要,大量的燃煤造成空气透明度显著下降;同时天空中云量增多云层变厚,也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文献[12]通过研究近50 a来鄂尔多斯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也得到太阳辐射减少的结论。因此北京地区冬季太阳总辐射较为明显的降低,造成建筑得热量减少,是造成北京地区采暖能耗出现略微增加的主要原因。

图3 2个时期北京AEEMY月平均总辐射

4 结 论

采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方法研究了中国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居住建筑能耗的变化规律。在TMY2模拟气象参数模式基础之上,提出了节能分析气象年(AEEMY)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各地影响建筑能耗的气候要素差异、同时体现了气象要素的季节性差异,使其更加适合于建筑节能的能耗模拟计算。

使用气候模拟方法预测了2021-2050期间中国主要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象数据。使用节能分析气象年模式制作了1971-2000期间和2021-2050期间中国主要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模拟气象参数。使用DOE2模拟了高层居住建筑在不同气候区2个时期的建筑能耗情况。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采暖能耗基本都呈现减少趋势,而空调能耗都呈现增加趋势,空调能耗增加量明显高于采暖能耗的增加量,建筑热工总能耗呈增加趋势。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中国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向是减少空调能耗。各气候中,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总能耗最高,是今后建筑节能的重点区域。夏热冬冷地区是中国今后开展节能工作的重点区域,

将节能分析气象年模式与气候预测相结合有效拓展了动态模拟方法的使用范围,为研究中国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建筑能耗变化规律,指导中国未来建筑节能设计和生态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将会有力促进中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CARTALIS C,SYNODINOU A,PROEDROU M. Modifications in energy demand in urban areas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s:an assessment for the southeast Mediterranean region[J].Energy Conversion & Management,2001, 42(14):1647-1656.

[2]CHRISTENSON M, MANZ H, GYALISTRAS D. Climate warming impact on degree-days and building energy demand in Switzerland[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6,47: 671-686.

[3]陈莉,方修琦,李帅,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采暖降温年耗电量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764-772.

CHEN LI, FANG XIU-QI, LI SHUAI,et al.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electricity consuption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in the hot summer and cool winter zone of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8,23(5):764-772 .

[4]RUTH M, LIN AI. Regional energy demand and adaptations to climate change: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ate of Maryland[J]. USA, Engergy Policy, 2006, 34: 2820-2833.

[5]LAM J C, WAN K K W, LAM T N T, et al. An analysis of future building energy use in subtropical Hong Kong[J].Energy,2010:1-9.

[6]JENTSCH M F, BAHAJ A S, JAMES P A B. Climate change future proofing of buildings—Generation and assessment of building simulation weather files[J].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40:2148-2168.

[7]余锦华,杨维权.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8]LAMHERT S J, BOER G J. CMIP1 evaluation and intercomparison of coupled climate models[J].Climate Dynamics,2001,17:83-106.

[9]徐南平,潘华盛,徐影,等.黑龙江省未来30和50年气候变化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146-151.

XU NAN-PING, PAN HUA-SHENG,XU YING.Predic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coming 30 and 50 years[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4, 13(1):146-151.

[10]WINKELMANN F C. DOE-2 BDL Summary-Version 2. 1E,Energy and environment division[R]. Berkeley, california: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3.

[1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2]申彦波,赵东,祝昌汉.近50年来鄂尔多斯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及与相关气象要素的联系[J]. 高原气象,2009,28(4):786-794.

SHEN YAN-BO, ZHAO DONG,ZHU CHANG-HAN.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and associat-e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ver ordos plateau in recent 50 years[J].Plateau eteorology,2009,28(4):786-794.

(编辑 胡 玲)

银川设施园艺气象服务系统研究 篇12

关键词:气象服务,设施园艺,银川市

1引言

设施园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也是宁夏自治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近几年来, 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和气象科技的进步催生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新领域, 本文分析了银川市设施园艺生产现状以及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提出了气象服务设施园艺的措施建议, 旨在为加强设施园艺气象服务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2银川设施园艺生产概况

银川市利用丰富的光照、引黄入灌水资源等优势, 合理规避气温低、无霜期短现象, 大力发展设施园艺, 2009年, 全市已形成设施园艺面积1.6万公顷, 其中日光温棚超过60万间;设施园艺种植品种各县 (市) 区各有特色, 其中兴庆区以种植花卉为主, 灵武市、西夏区主要种植温棚蔬菜, 永宁县着力发展果树、蔬菜、菌菇产业, 贺兰县种植和西甜瓜等, 所产桃子、葡萄、西瓜等反季节水果和蔬菜深受市场欢迎。2010年, 银川市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努力开拓区外市场, 积极引进培育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油桃、红提葡萄、金太阳杏、玉皇李子、草莓、吊瓜、香瓜等瓜果新品种, 设施蔬菜引进小番茄、硬质西红柿、黄瓜、西芹等新品种, 温棚花卉重点形成月季、香石竹、非洲菊, 鼓励百合、切花菊“鲜切花”的发展, 食用菌则重点发展双孢菇、杏鲍菇、百灵菇等优质、名贵的走俏品种。至2012年, 银川市已发展设施园艺总量达2.1万公顷, 设施园艺已成为当地“两强多优”产业之一。

3设施园艺发展建设面临的气象问题

3.1 气象灾害影响

设施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成本较大, 宁夏是我国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地区之一, 发展设施农业面临投资、技术、市场等诸多难题。当前, 大部分设施园艺以竹棚和钢管大棚为主, 抗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能力低, 银川市风大沙多, 设施园艺使设施园艺在人为调节光热水条件的同时, 仍然无法完全摆脱气象灾害的制约和危害。

3.2 棚内小气候变化

由于设施大棚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气候, 内外空气交换微弱, 热量和水分不易流失, 保温保湿条件较好, 但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管理, 一旦温、湿条件失调, 长时间维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严重危害作物生长;多层薄膜覆盖有利于棚内保温, 却使透过薄膜的有效光照减少, 棚内作物若光照不足, 其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长期封闭的大棚及温室, CO2浓度达不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求, 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3.3 设施园艺小气候监测与研究不到位

目前气象部门针对设施园艺开展的监测服务仅限于理论研究层面, 缺乏对设施大棚、温室内光、温、水等气候要素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作出具体、详细的观测, 并通过监测数据的积累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规律性指标用于指导农民从事设施园艺生产, 这与迅速发展的设施园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极不相符。

3.4 农民缺乏农气知识和专业技能

当前, 大部分从事设施园艺种植的农民知识水平较低, 更缺乏农业气象知识和设施农业专业种植技能, 全凭经验和效仿他人进行种植管理, 对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适时变化把握不准、对外界天气变化信息缺乏或信息不畅也是影响设施园艺种植的问题所在。

4加强设施园艺气象服务系统研究

4.1 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性和及时性

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测预报是开展气象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前, 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银川市气象局根据当地政府及多方支持, 不断加强和完善了现代化的台站综合设备项目和监测平台, 并加强业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使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不断提高, 为做好气象为民服务工作、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加强气象为设施农业服务职能建设

在原有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设施园艺气象监测、试验等服务项目设计和规划, 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优化农业观测站网布局, 改进观测手段, 加强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等建设, 逐步形成专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体系, 掌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实现农业气象科技服务新突破, 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设施农业发展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2010年12月中旬, 受寒潮影响, 气温骤然下降, 为做好防冻工作, 保证设施园艺安全生产, 保障市场供应, 银川市气象局与相关部门有力结合, 紧急下发天气预报通知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 切实起到了气象为农服务防范作用。

4.3 开展设施园艺专业气象服务和技术服务

设施园艺作物生长虽然不直接受外界气象因素的影响, 但其内小气候与外界气象因子有着重要性的联系, 当室内温度不适时可通过外界环境进行调节。气象部门应利用部门优势着力研究出大气候与设施小气候之间的对应关系, 制作出针对性的设施园艺农业气象预报, 科学指导种植户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 并有效调节室内小气候以提高设施园艺农业生产效益。气象部门应加强与农机部门的协作, 在气象预报基础上开展农业技术应对措施, 可成立农业、气象技术指导小组, 开展设施园艺小气候监测研究和农作物栽培试验等, 加强对种植、管理、引种等作物生长发育实地指导, 使设施园艺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实用化, 让气象为设施园艺服务更贴近设施农业需求。

4.4 大力普及气象为农服务知识

农业科技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民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对于设施园艺的生产管理中如何调控室内小气候、避免使用旧膜、增加棚内光合作用有利于增产等, 更需要种植户掌握大量的农技知识、农业气象知识进行科学管理。因此, 农气人员和农技部门人员应加大农业气象及农技知识普及教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一定的形式开办农民技术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 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觉、认真去了解、学习、掌握, 并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于生产, 实现科技致富。

参考文献

[1]吴素芳.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J].农业观察, 2009 (02) :51-53.

【气象研究】推荐阅读:

气象新闻05-12

气象模式05-16

气象风险05-24

现代气象06-03

气象文化06-17

气象科学06-20

气象技术06-24

气象06-26

地面气象07-05

综合气象07-29

上一篇:高校多媒体机房维护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