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说明

2024-05-30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说明(共13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说明 篇1

2013年临沂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物理考试说明

2013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学科命题,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以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的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一)考试内容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标准,以现行上海科技出版社初中物理8年级、9年级教材为依据。

(二)试卷结构

1.知识内容比例:力学部分约占38%;热学部分约占15%;光学部分约占12%;电学部分约占35%。上海科技版教材中第十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按内容性质相应地划分到以上四部分中。

2.题型分值比例:选择题约占40%;填空题约占18%;实验作图及其它题型约占24%;计算题约占18%。

(三)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四)试卷难度

试题大体可分为较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分值比例约为6:3:1,试卷难度系数约为0.6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说明 篇2

一、增强说明文教学的趣味性

说明文不同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优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动人的情感, 然而说明文都不具备文学作品的特征, 只是单纯地对某物进行描述, 因而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特别的枯燥乏味, 学生普遍对说明文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 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营造趣味性的课堂环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其重要。

二、探索说明文的内在规律

说明文跟其他体裁的文章一样都具有其内在的规律,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探索出说明文的内在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说明文的文章千变万化, 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规律。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特点, 学了多篇文章后, 就会积累很多的说明文文本特点, 教师再总结出一些不同文章需要注意的特点, 探寻一点规律。

三、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

学习说明文需要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 学好不同种类的说明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说明文的内容。说明文通常具有以下这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每篇说明文都会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在学习每篇文章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然后对每个说明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分析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说明文之前, 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再复习一遍所学过的说明方法, 一方面巩固学过的内容, 另一方面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四、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说明文, 除了要学习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还要学会正确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文章格式。阅读教学只有把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结合起来, 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要仔细分析文章本身的特点, 然后再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

五、灵活机智的进行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当中, 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当时的情境灵活、巧妙地进行调整。因此,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发现学生学习比较疲劳乏力时, 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 给学生讲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 说明文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千变万化, 让学生感到每次上说明文课时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说明文的教学效果。

六、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写作与阅读结合, 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新的科学知识。从传统教学中, 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 课堂气氛像死水一潭, 学生昏昏欲睡, 打不起精神, 教师费尽了心血, 效果却很不理想。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 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 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 确实比较平淡无味,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必须引起重视。本文通过论述以上六种常见的说明文教学方法, 希望对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辉.初中说明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王茜.初中说明文教学方法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1.

[3]何朝阳.初中说明文教学方法初探[J].钦州学刊, 1998 (3) .

[4]陆兆亭.试谈初中说明文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 1995 (2) .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87-01

说起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苦恼:说明文比较好教,但是学生很难考。事实也是,我们初中的说明文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在教学时只要扣住说明文的几大要素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在考试时丢分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总体确定教学目标及要求,设计教案组织教学。

一、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1、学会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学会理清结构,判断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辨别逻辑顺序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它在说明文中体现在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者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顺序,这种顺序有多种关系的形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原因—结果”、“特点—用途”、“主要—次要”、“现象—本质”、“一般—特殊”等,我们可以据此来判断。

3.学会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4、学习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1、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2、指导阅读。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从而掌握阅读说明文的规律以及方法。

3、拓展阅读。学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 阅读的技巧、方法,也了解了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事项。最后就要采用练习加以巩固,对阅读能力加以检验、提高。

三、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整体把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的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指导讨论: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是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做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拓展小结: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这一步是对前面读书活动的升华。培养了学生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而能总结出说明文阅读的一般规律。这样的剖析,总结了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规律,再通过其它课文的举一反三,涉及不同类型课文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学生会触类旁通,也就对说明文的阅读有了一定的了解。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篇4

深入地理解了如下观点

一、“说明”定义

所谓“说明”,就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作者科学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分类

把“说明文”视同“科学文本”,它包括 原创性的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科普作品、说明书三类。中学教材中的科学文本主要是科普作品,即:不需要科学论证的、只是介绍事物特点和科学知识的文章。

三、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说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1 .抓特征 2.讲方法 3.理顺序 4.语言准,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

四、说明文的教学要点和教育价值.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 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新课标也

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操作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例说。.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学到了一些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策略.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的把握,或者反过来,根据文字绘制图片。.角色模拟。.比较阅读。

对自己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训练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重点。前面,我们已经明确:说明文不管是哪种风格的,生动的,平实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传达知识为目的,提取有效信息,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而感悟文本之美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抓重点词。对说明文的重点和关键句子进行提取整合。

2.抓重点句。说明文中往往有许多显眼的中心句,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是在过渡段。抓住这些标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写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重视对学生“授之以渔”。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四个问题: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卢沟桥有什么特点?这四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生提出有效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扎实高效。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主要“自来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孟昭兰),一节课要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必须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教

学形式进行教学。据此,我认为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可采用以下激趣法:(1)角色模拟:如当导游,解说员等;(2)比较阅读(3)写广告词、解说词、导游词;(4)看图说话 如: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

(三)留足四个空间

1.心理空间。教师语言要亲切平和,缩短师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氛围。促进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观点。

2.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

3.互动空间。要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物理期末考试说明 篇5

亲爱的同学们,暑假将至,你们面临的期末考试即将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复习及考出更好的物理成绩,交出自己满意的答卷,关于物理期末复习及考试做如下说明。

一、考试范围及内容

本次考试的范围,共包括四大部分内容

1、光学,共包括三部分:光的折射、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 性。其中含有两个实验:一是:测定玻璃的折射率;二是利用光的双缝干涉测定光的波长。

2、机械波(机械波中涉及到的机械振动的知识要会,如振动 图像的识别等)、电磁波3、4、原子和原子核 热学:分子动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压强的微观解 释。其中含有一个实验:利用单分子油膜测定分子的直径。本次考试题目说明:四种题型: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题数共26个,其中单选15个、多选5个、实验2个、计算4个.考试时间为90分钟,总分100分。

二、复习要求:

本次考试的考试范围较大、涵盖的内容较多而且概念多,知识之间的练习不是很紧密比较零。所以复习时要注意方法,虽然知识比较的零散可以按照小片,小范围的总结,找到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的地方及它们的区别,如:关于电子,我们在这几部分中

涉及到几种对电子不同的称呼:光电子、热电子、β粒子,虽然它们都是电子但是它们的出处、作用等是不同的,但都是电子。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多角度的理解概念,如: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别由扩散和布朗运动来说明这个概念的,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再有要特别同学们强调是,要注重看书,关注书上对问题的描述。要结合笔记认真回顾上课时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如果在复习时有问题要及时的解决,若不能及时的解决,一定把问题记下来,找时间解决了。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复习,安排好时间,一定你能对我们学过的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提高,为高三的进一步的复习奠定基础。

祝同学们考出理想的成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6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物理之美与物理教学的艺术 篇7

关键词:教学艺术,物理情景,物理思维,学习乐趣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雕塑大师、美学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也是如此, 物理本身也是一种充满了美感的科学诗篇, 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我们的天职就是引领学生畅游物理知识的海洋, 让他们在一节节物理课上逐渐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领会物理思维的乐趣,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物理科学美的熏陶, 发掘出物理内在的美感, 从而爱上物理课, 爱上物理, 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物理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一种美的创造。教师作为这种艺术创造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应该掌握各种技巧, 实现创造的成功。本文希望能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提供一些技巧, 和大家共勉。

一、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物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 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同时, 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对身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的阶段, 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对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起, 一步步让学生走进物理情景中, 身临其境地学习物理。

例如在讲述“光的折射”现象时, 我们就可以先设置一个类似生活中渔民叉鱼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叉鱼”, 具体过程如下;在一个玻璃槽中装上水, 水里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然后让学生轮流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看他们是否能如愿刺到鱼。在不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之前, 学生一定觉得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就是鱼的实际位置, 在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的误导下, 学生自然会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学生动手完毕, 教师再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学生会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了鱼的上方, 学生一定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教师就可以开始告诉大家: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情况, 你们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了。

再如, 在讲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气”使手暖和来亲身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大都表现的非常活跃。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他们往往就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类似结合生活实例的物理小实验还有很多,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中种种现象紧密相连, 因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设计简单, 可操作性强的小实验, 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融入物理情景实验中, 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物理情景小实验, 并且容易理解相关知识。而且这样的实验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好动的特点, 能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为接下来的授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学完相关知识以后也能很好的理解并记住这些实验、这个知识点。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多年前物理课上老师教授的内容也许现在已经忘记了, 但是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却因其实用性而至今记忆犹新。

物理源于生活, 也可以用于指导生活, 这大概也是物理之美的表现之一, 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这种独特的“美”。实验过程中,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之下, 一个个物理情景使教学内容变美了、变活了, 物理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了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了学习的动力, 物理教学也就产生了艺术的效果, 物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学习, 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起舞”

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都是“给”与“收”的关系,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 只需要理解、死记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常常无益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物理学习是一种思维训练, 是思维的舞蹈, 而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体会这种让思维起舞的快乐, 认识不到物理学习的“美”, 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的思维“起舞”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餐之需, 而授人以渔, 让对方学到捕鱼的本领, 却可以满足其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 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 自己去体会物理之“美”。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 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才能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 答案不唯一, 办法越多越好, 于是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 想出各种各样办法, 例如把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用电熨斗烫、放在火上烤、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晾晒等等,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这些办法, 归纳一下这些办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 学生也许就能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中的某一个, 甚至是全部因素来, 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再如, 讲授热传导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 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 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 下面的小鱼为什么还会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当对答案求之而不得的时候, 就是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最好时机。

通过这样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教科书中呈现的都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 早已形成定论的知识, 然而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这些知识的“发现者”, 重新领略前人发现物理知识的乐趣, 一步步体会到物理的“美”, 喜欢上物理思维的过程。无论是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参与“发现”物理知识, 还是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其目的都在于此。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 因而初中物理教师一方面要传授一定的物理知识,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生活现象看到物理实质, 从物理意义上认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 逐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景小实验与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回答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一涉足物理的世界就能感受到物理之美, 就能通过教师的物理教学艺术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从而为学生将来高中、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烨, 《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探讨》[J]考试周刊2007年53期.

[2]林崇德, 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一期.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简析 篇8

關键词:说明文;兴趣;引导;策略

一、正确认识文体,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以及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说明文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一个文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说明文的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进行引导授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融入教师感情,引导学生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感情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教师对说明文的阅读感受来感染学生进行说明文的学习。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说明文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其文字感情色彩薄弱,对中学生的吸引不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师感情,以弥补文体不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引导教学。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说明文要有浓厚的研究基础,如果教师对说明文都没有好感,那么自然不能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小的时候,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特别是在夏天,路上往往遇到下雨,可是我又经常忘记带伞,就常常会被雨淋,后来我读了一篇课文之后,发现原来天气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认真观察天上的云,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看出天气的状况,于是,后来我就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很少被雨淋了。在学生感慨之余,我就引出了要学习的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看云识天气》便是当年我看到的文章,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家都可以成为天气预报员。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挖掘趣味元素,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说明文虽然表达方式较为单调,但是其中说明的对象却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事物,可以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见识,这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而言也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篇目的学习中,就需要教师挖掘文章中的趣味元素,引导学生做好文章的学习,比如:对景物的描写就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尽享旅游服务”,在提升他们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他们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四、课内课外结合,加强联系教学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内外结

合,在做好课本教学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知识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比如:在学习完《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研究本地的桥梁,让学生去观察家乡的桥梁,

用说明性的语言来写家乡的桥梁,在引导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重视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素质

说明文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以及严格性,其中的措辞用句都十分讲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发现、多去学习,不断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比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永霞.说明文因“文”利导教好.陕西教育,2005(4).

[2]李小莲,陈向洲.新课标下如何教说明文.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18).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9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物理论文《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活动

物理领先课程说明与计划 篇10

高中物理是高中较难的一门课程,很多同学因为物理上遇到困难不得不放弃理科的学习。尤其是刚上高一,由于高中物理由初中物理的记现象,记结论,简单计算,变成重逻辑推理,重理论分析,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在学生能力上一下提升了一个很大的台阶。造成很多学生一到高一被物理弄的措手不及,没有开好一个头,起步没有起好以至于始终落后别人一步,最终落得遗憾的结果。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了一半”,我们在暑期中开设物理的衔接课程以期使我们的学生先人一步了解高中物理的内容,缓冲初高中台阶的难度,尽早形成物理学习的思维、习惯与方法,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暑期开设初高中的衔接课已经有十年的经验,形成了一套高效、科学、成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十年来,参加了我们衔接课的学生基本上三年都选择在我们这里继续学习,而且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先人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个暑期共20节课,我们准备讲必修一的前三章。分成以下几个单元: 第一单元:运动学的基本概念。2课时

第二单元: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2课时

第三单元:运动学的规律: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速度—位移关系。4课时

第四单元:运动学的实例以及章末复习:自由落体,竖直上抛。3课时 第五单元:重力与弹力。2课时

第六单元:摩擦力。2课时

第七单元:受力分析训练1。1课时

第八单元:力的合成与分解。2课时

第九单元:受力分析训练2及章末复习。2课时

浅论初中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说明文 兴趣 教学方法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等。记得刚开始从事说明文教学的时候,总感觉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学生昏昏欲睡,哪怕我绞尽脑汁,效果依然很不理想。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枯燥无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体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领悟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吃透教材,摸清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心理,使说明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第一、导语激趣法。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例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之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他9岁那年的端午节,家乡的秦淮河上赛龙舟,河两岸挤满了人,非常热闹。突然有一座桥不堪重负垮塌了,发誓长大后当一名桥梁专家,把桥修建得坚固耐用,永不倒塌。他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再后来,他又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学生回答之后,我马上引入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可以说这种故事导入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一般采用讲故事、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第二、诗词铺垫法。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是一块瑰宝,美丽迷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积淀,沁人心脾。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吟咏与课堂讲述有关的句子,则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我在讲授《说屏》之前,让学生说出有关“屏”的诗词,学生甲很快地说出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学生乙也很快地说出李商隐《嫦娥》中的“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学生丙补充说出南朝《闺怨篇》中的“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如此授课,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就已看到了满室屏风。教师用诗词歌赋作铺垫,能使课堂气氛“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接下来教师的课堂驾驭就可以顺理成章、信手拈来。

第三、多媒体吸引法。科技的发展给语文课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让教师的课堂增加亮色。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在课堂上“点到为止”地运用,确实让学生大开眼界。

我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概貌有一个视觉上的把握,从解说员对故宫的一些数字的介绍,让学生对故宫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章内容。当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故宫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刚才读到的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指出文中所写的故宫各个地方的位置,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各殿图片,例如: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学生填图的过程既让他们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又让他们明确作者采用空间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作思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功运用,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辩论赛法。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比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 一文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查找一些有关克隆的资料,并确定了“能不能克隆人”的辩论赛,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生为正方,其观点是:克隆人弊大于利;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为反方,其观点是:克隆人利大于弊。等到我教学《奇妙的克隆》的时候,学生准备充分,特别是正方的发言非常精彩,正方从伦理、法律、生物学、自然规律、哲学、技术、人权等层面,轻而易举打败反方的观点,这节课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教学效果非常理想,也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五、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对于目前中国的教育形式来说,课堂仍然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如此单一固定的教学渠道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提倡课堂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比如在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我要求学生查找:我国易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目前入侵的主要途径、国内生物入侵现状、入侵物种、入侵影响、入侵防治方法等。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有课外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解决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齐心协力、 共同参与。作为教师,我们要像夸美纽斯说的那样:“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

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方法。”激发学生一切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潜质。使说明文不再显得枯燥无味,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最终养成学生的意识品质,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探究 篇12

我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分层教学探究,取得了明显成效。分层教学是在教学中按照大纲要求,立足于不同学生发展实际,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开展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进行不同层次的课后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考察,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开展探究。

一、充分调查,了解差异,合理进行分层

在分层之前,我对全班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调查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学生的智力能力、心理发展、学科成绩、校内表现、家庭情况等,并对调查汇总的有关数据资料开展研究分析,进行科学分类,将班级全体学生分别编入A、B、C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里,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消除“分层即分等级”的错误思想,使学生理解分组是为了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对学生进行正确分层后,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科学调度,主要按照优差搭配的原则进行,因为这样有利于组织合作探究,优良生可以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巡回检查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紧扣要求,兼顾全体,科学确定要求

我在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一刀切”的不合理做法:对后进生采取放低起点,放缓速度,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几个相关联的分目标,引导后进生依照自身实际状况,分步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物理大纲的教学要求;对优秀生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力,超大纲、超进度开展学习活动。在制订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时,科学实际,符合发展规律:既不过分拔高,使学生负担过重,导致消化不良,对学习缺乏兴趣;又不过低,随意降低大纲的要求,过于放缓进度,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打折扣。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处理好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下”之间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开展教学

1. 备课时全盘考虑。

在设计物理教学过程时,教师要从目标要求、新授内容时间安排、步骤设计、教法选取到实验准备等环节,全盘考虑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等各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在课堂提问上设计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在课堂思维引导方式上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针对性,在保证“面向全体”的同时,充分兼顾到“提优”与“补差”等多项工作。

2. 上课时统筹兼顾。

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改进教法,在确保一节课内有兼顾所有学生的“合”环节的同时,又考虑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分”环节。按照分类自学、集中讲解、分层探究、分类指导、分类巩固、集中总结的程序开展教学,做到“分”而不乱,“合”而不僵,将课前预习、课堂新授、自学质疑、课后辅导、巩固提高等各个程序囊括其中,并且有效解决了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矛盾。教师在课前要及时揭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结束后认真组织检查是否达标,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教学进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一般在讲解新知时对中等生进行提问,针对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全面开展探究,进行知识的教学;在实施重、难点突破或进行知识总结时,提问优秀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刻领悟;在复习巩固时,着重检查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效。

3. 布置作业时分类要求。

我在布置课内作业时坚持所有学生一样的标准要求,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则进行分层设计:一是设置提高题,主要是针对优秀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设计要求高、难度大的题型;二是设置巩固题,主要针对中等生实际情况设计,主要相当于课本后习题的难度;三是设置放缓题,主要针对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将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剖成几个小题并给予点拨提示,适当缓和后进生学物理难的困境,切实减轻了后进生课业负担,有效保护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4. 辅导时区别对待。

我在开展课后辅导时,对后进生采取教师个别辅导、优秀生结对辅导等方法。辅导内容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运用和思维方式拓展等,使学生能够在启发下学会独立思考,完成学习目标,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逐步增强学习能力。对中等生运用分组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优生适当提高要求,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解决较大难度的物理问题,在课外采取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物理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物理学习潜能。

5. 考查时分层开展。

我在过关考查时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各个层次学生发展实际,实行分类命题考查。设计的物理试卷包括基础知识、提高训练与深化探究三大种题型。基础知识题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提高训练题是让后进生选做,中等生与优秀生必做的;深化探究题是让中等生选做,优秀生必做的题型。三种类型题分值分别为85%、10%和5%。在开展分类考查后,我根据考查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暂时没有过关的学生,通过集体讲解、课后辅导、建立帮学对子等形式进行补救,确保各类学生最终实现达标。

我在科学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固定2—3次集中对学生开展分析评价,依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具体情况,对分层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达到或基本达到上一层次学习要求的学生,及时予以提高层次;对那些有退步迹象的学生,及时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原因,树立上进信心。这样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及时对自身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与调整,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激情。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13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姓名:汪正祥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 好动 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 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1)、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 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实验探究1: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1.5m2, 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22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2=3m2.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 =

=3.93×10Pa。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

=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 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

进行计算。3.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4(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

,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22【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 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作者简介】

上一篇:杀菌工岗位职责下一篇:对照企业培训的理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