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2024-10-23

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有哪些(通用15篇)

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篇1

一、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课堂导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索动机。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疑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发挥主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运动图像时,曾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画出该人的s_t时间图像,有的同学画出了图像,老师请他画到黑板上并由他陈述这样画的理由,在请大家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表示赞同,有的同学认为不妥,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传递,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横交叉的多项信息交流,收到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让灵感为集体共享,然问题为大家借鉴。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三、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这些都对新世纪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好的提问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电灯?学生回答:因为电灯是光源,发出光,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个问题的反思,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再有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中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地学生兴趣。四、转变教师角色、行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

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教学教到最后我们教师的水平和我们的学生水平差别不大了。教师要走进新课程,真正体验新课程的魅力,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篇2

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近几年的中考里, 物理力学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 显示出了它作为物理基础的重要性。在初中时期学好力学, 能够为高中乃至大学的进一步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步入社会之后, 很多新兴的产业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 在初中打好物理力学基础, 能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时候提供一定的便利。目前出现的现象主要是学生学习难, 教师教学难, 这两个难的问题根源其实就在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无法掌握甚至不愿意了解物理学知识;教师含辛茹苦却收效甚微, 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也加大了自身的工作压力。这都是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改正。以生为本恰好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学生处于信息化的科技发展阶段, 接受能力与探索能力不断增强, 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最佳动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情感、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等各方面都得到培养和发展。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实质所在。

二、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各种新方法新思想层不出穷。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也受到了最大的冲击和考验。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未知的探索, 使教育行业被摆在了发展的最前端。而物理作为剖析世界的重要工具, 自然成为了教育行业的重点。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是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自身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实验课程来说, 更要注重以生为本理念的推广。它既能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又能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和兴趣。有科学研究表明, 通过动手操作的实验课程能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依赖知识的考试模式向知识的运用及探索的应用模式转化,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 想要从以生为本入手提高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质量, 首先就要做到重视实验课程, 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校要重点加强实验室的器材管理和实验过程的安全保护, 给学生创造一个既开放又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以生为本的教学步骤

(一) 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地通读, 使其对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初中的学生学业压力已然增加很多, 在应付各学科的作业之余很难有时间将教材进行系统性地阅读。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尽管不需要将教材读上一百遍, 但通读还是很必要的。教师要在不缩减教学内容的情况下, 尽量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多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阅读教材, 对课后作业要达到“精选精炼”的要求, 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抽身出来, 有时间去阅读, 去思考, 去领悟学习的真谛。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要有计划地进行讲解, 可以提示学生用笔将内容作出标记或者简单的注释。遇到复杂的段落要进行充分而细致地讲解, 保证学生都能读懂听懂。

(二) 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帮助其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刚开始的时候,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较为强硬的方法来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例如课前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组织学生开展统一的预习学习活动等。要让学生明白提前预习的重要性, 了解读书的重点在哪里。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堂结束时, 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提示, 激发学生预习的动力。在进行预习的时候, 要随时用笔标出不懂的地方, 特别是出现了不明白的问题以后, 要马上记录下来, 这样在下节课听讲的时候就会有重点, 精神能够更加的集中, 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处理问题和安排时间的能力, 对提高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三)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多种教学手段, 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新兴的互动式教学。

教师的每一个步骤, 都会与学生产生强烈的互动。例如教师的备课方案, 可以通过谜题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产生解谜的渴望,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了解到了教师在课堂上将要讲解的知识框架。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 以生为本, 强调学生的“学”, 保证教师的“教”, 不死记硬背, 不刻板僵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四) 教师做好物理实验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当中学习知识。

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备内容, 它所占的比例并不少于理论知识。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安排每次的实验课程, 将其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 使学生达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最佳学习效果。设计实验课程也要由浅入深, 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发扬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不断地听、说、想、练, 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以生为本是以教育改革为背景的新时期教学尝试,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诸多不利因素, 首次提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推广以生为本的基础上, 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以生为本是新课程要求下的素质教育新方式, 是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动手能力差, 缺少创新思维, 不懂变通的重要手段。初中物理的力学学习需要学生在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 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融会贯通。推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物理,力学

参考文献

[1]廖永海.浅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以生为本.2011, (10) .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

一、基于教材基础,构建完善的理论轮廓

在力学知识的教学中,要充分掌握并把控各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概念简化、联系对比、举例分析、归纳总结、类比等思想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深刻理解,熟练于心,构建完整的力学知识网。例如,在讲述“功”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它的两个构成要素是力和距离,而这里的距离是指“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又如,在对经典力学牛顿运动定律的讲解中,可以归纳牛顿三大定律的特点和性质:第一、二定律重在研究单个物体及其运动状态,第三定律重在研究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一、二定律间存在推导关系,而第三定律则进一步完善了力的概念。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又统一的。

二、强化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力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亲自领略物理世界的无限风景,打开力学知识的大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积极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重点章节知识的学习,要“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正确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对于当前力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帮助,更能让学生在将来的物理学习中受益无穷。

三、就地选材,将力学教学融入生活情景

力学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大到世界宇宙,小到分子微尘,力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力学知识的取材无处不在。物理教师可以从就地取材,从日常生活随手可见的物品着手,对身边的事物和情景举例分析,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领略力学的魅力所在,构建起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无论是有限的实验演示,还是简陋的设备仪器,重要的不是传授机械的力学知识,而是传播一种物理的思维方式。从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开始,到解题思路中的每一个步骤,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动手体验,让其亲自参与到课堂题目的讲解中,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随意发挥,寓学于乐。

参考文献:

[1]徐振熬.创设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情境的研究[J].新课程,2015.

初中物理的教案设计有哪些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认识电能生磁,了解奥斯特实验

(2) 初步认识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通过奥斯特实验和条形磁铁外部的磁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 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现象、信息,并会处理这些信息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观察和探究的过程,经历电生磁的发现过程,能简单描述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2) 能在实验和探究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能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3) 在讨论、评估、交流中能用书面和口头表明自己的观点,能初步有评估和听取别人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电生磁的研究和对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电能生磁;掌握安培定则并能熟练应用。

2.难点:熟练运用安培定则由电流方向判定磁场方向、螺线管磁极;由螺线管的磁极和绕法判定电流方向;由螺线管的磁极和电流方向画出螺线管绕法。

三、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配电池盒一只,导线一根,开关、小磁针各一只,共14组;螺线管(有铁芯)一个,大铁钉一个,大头针若干,条形磁体一块。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复习提问:试画出条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并标明方向。

师:古代人们把电和磁一直当作是两种独立的自然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现,电和磁有某些现象很相似,如: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磁体也能吸引铁质物体;带电体之间,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而磁体间,同名磁极互相推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这些相似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科学家们基于这种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到18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在我们亲自动手重做这个实验,来探究电流的磁场。

(板书:二、电流的磁场 1 奥斯特的发现)

(二) 进入正课

师:请同学们按照教材P38页图16—13连接好电路,将你观察到的现象填入空格,注意,合上开关的时间要短。

(学生实验并讨论,将结果填入空格,教师板书: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其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教师用条形磁体吸引大头针,但是用打开的手电却不能吸引大头针,问学生为什么?)

生:电流不够强,加大电流。

生:多用几根导线

(教师把导线绕在铁钉上,未通电时不能吸引大头针,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

师:象这样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就可以做成螺线管。

(板书:2通电螺线管)

(教师把通电螺线管靠近磁针,会发现磁针与螺线管相吸引或排斥。再把条形磁体靠近磁针,出现了类似现象。)

师:上述现象表明通电螺线管和磁体一样也有磁极,它的周围也有磁场,那么它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将你的实验结果填入教材P39图16-16中,并尝试画一画它的磁感线分布图。

(学生实验讨论画图)

师:你画出的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图与什么图相似?

生:条形磁体。

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什么有关?又如何判定?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电流方向及导线的绕向决定。

(板书: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相似,它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及导线的绕向有关。)

师:每次都用小磁针来确定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十分不便,人们利用安培定则可以非常快捷准确地判定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板书:安培定则)

(结合教材P40图16-18和实物讲解安培定则,要求伸手与老师一起做,学生用一根导线缠绕圆珠笔,仔细观察饶线,前后位置关系,并假设电流的进出流向,做以下四种情况:)

(三)、课堂练习

l、要求学生判断图1、2中通电螺线管的N、S极,做出具体手势,并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画出图1中小磁针的转动方向(顺时针转动)和图2中电源的正、负极。

2、要求学生画出图3、4中螺线管的导线绕向,做出具体手势,并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画出导线绕向。

(四)、学生小结:我们重做了当年奥斯特做过的实验;我们重点用实验研究了导线弯成螺线管状后通电其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它的磁场方向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定,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安培定则。

五、作业

初中物理创新教学案例有哪些 篇5

1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 具:音叉、小锤。

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总 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sound source )。

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讨论: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3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 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本节总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家庭作业 探究声是否有能量。(见课本 34 页) 板 书 设 计

§ 1 什么是声音

一 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 声的传播 1 、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 、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分析有哪些 篇6

作为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在短时间内确实无法适应从学生变成教育学生的老师这样一个角色的巨变。我们不能再用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了,我们现在肩负的不只是对个人的责任,而是对一群学生承担起责任!我们要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高规格的要求自己,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做到律己服人。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做事了,要适当的收敛自己的个性,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看着我们!例如: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打篮球,下午三节课后一有空闲时间就跑到篮球场上打篮球,和自己的学生还有高年级的学生,那时候年轻气盛,也特别喜欢在篮球场上表现自己,当我们比分落后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单挑几个学生,横冲直撞,结果这些小家伙在我这个大块头猛烈的“摧残”下,我们是赢了,但输了同学们的心,他们原本觉得和自己的老师一起打篮球是很开心的事,但有些同学却连球都没碰到,成了边缘球员。赢了球固然开心,但后来我在他们心目却成了“独狼”(打球很独,不注意传球,没有整体意识,球场上自私的意思),后来很少和我打球了,见到我来球场就跑,不肯和我一起打球,从此我失去了一个走向他们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很好的机会。我想,如果我在球场更多的给他们发挥的机会,更多的教他们打球,更多的鼓励他们,即使我们输了球又怎么样呢?他们会获得运动的喜悦,获得篮球运动的真谛,养成那种团结合作的习惯,也更会把我当成他们的大朋友,我得不偿失啊!我反思后真的很后悔。

二、教态的改变

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篇7

一、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想提力学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力学知识, 应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差异性, 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力学教学活动之前, 应对学生进行深刻、全面的了解, 准确把握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发展特点, 以及力学知识基础。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具体为主, 对于抽象的物理力学知识往往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特别是针对密度、浮力和压强等知识的学习, 更是难以理解。 为此,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 并与物理力学教学内容相整合, 帮助他们学习并吸收知识。 教师只有准确掌握学情, 教学规划才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才能真正强化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效果。

二、着重分析力学教学内容

力学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多, 仅在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关于力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压强、简单机械、力和运动、杠杆原理、滑轮、浮力和密度等。 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对力学教学内容进行着重分析, 充分发挥教材中各个单元、章节的价值。 同时,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以此提高其学习力学知识的热情与兴趣,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从实际生活走向力学知识, 从教室走向社会。 另外,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交流与讨论、实践活动的功能, 加强物理力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诸如气球升空、树叶漂在水面、爬楼梯、起盖器和指甲剪等, 以此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三、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主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自身的教学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 教师要想提高力学教学质量, 应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 不断深造和学习, 使自己的力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疑惑, 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初中物理教师应多参加关于力学知识的讲座, 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 促进自身的物理力学教学水平的提升;积极操作关于力学的物理实验, 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 并主动需求解决方法, 提升自身的物理实验操作水平。 同时, 教师应结合自身及同行的教学经验, 对物理力学教学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学生学习力学知识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四、灵活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强化教学效果, 应高度重视新课导入环节, 采用灵活的导入方式, 引出教学内容, 轻松地将学生引领到学习情境中,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新课导入法引出力学教学内容:其一, 复习回顾法,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 而且能够为本节课的开展起到良好的开头作用;其二, 问题引入法, 教师可通过问题设计, 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 在进行《二力平衡》教学时, 在课堂开始环节, 教师设计问题:电灯为什么能够吊在天花板上? 船为什么能够漂在水面上? 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匀速上升? 等等, 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

五、合理借助实验进行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应合理借助实验,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融合, 为学生构建特色课堂, 让他们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兴趣。 实验教学能够调节物理课堂的氛围, 使课堂不再枯燥和乏味, 散发无限生机和活力, 而且力学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较多,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 例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教师在课堂中可演示实验:利用一个空塑料瓶, 往瓶子里倒一点开水并且把瓶子涮一涮, 再把开水倒出来, 迅速密封瓶盖。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让他们探讨发现了什么? 通过实验教学, 能够提高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让学生对力学知识充满好奇, 发挥学习主动性。

六、结语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 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力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加生.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管窥[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5, 19:82.

[2]吴华.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5, 11:65.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探究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初中生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作为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力学实验,对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然而,初中力学实验学习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困难,这就需要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力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成绩,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力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关工作,仅依照自身的经验来制定教学计划与目标,这就导致力学实验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导致力学实验的教学效率较低。

另外,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的力学实验设施在数量、种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已有的力学实验器材又大多比较陈旧。上述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同时还给力学实验的操作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部分物理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整体的力学实验学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关注成绩相对优秀学生的学习,使原本物理实验学习就有困难的学生更加落后,从而使得其逐渐丧失对初中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

二、如何改进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针对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具体如下:

1.教师应当参照新课标的教学建议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经有关教育专家与学者细致讨论后制定的教学标准,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标的具体建议,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进度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

2.加大物理实验器材采购力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初中物理教师不遗余力地开展物理力学实验教学工作,但如果学校的实验室缺乏必要的物理实验器材或者现有的实验器材太陈旧,学生仍旧无法正常地展开物理力学实验探究活动。因此,学校应当增加物理实验器材方面的资金投入,采购一些安全、可靠且较为新式的实验器材,同时对已经损坏、老化的物理实验器材进行维修和检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學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尤其是在物理力学实验的学习中可能会感觉吃力。这是因为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实验时间不长,实验技能较差。如果初中物理教师无法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地解决上述问题,可能会使学生的困难愈来愈多,积重难返。为此,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的讨论之中。

例如,笔者曾经在“光的反射”一课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再让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不同的工作。很快学生就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有的负责整理实验器材,有的做实验数据的记录工作,其他学生负责查找相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都在认真地进行讨论,积极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节实验课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笔者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初中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时应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部分学生出现“开小差”的现象。

4.注意提升教学趣味性

如果教师依旧采用较枯燥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工作,长此以往非常容易使得学生对力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一些教学游戏到力学实验课堂中,并且积极提升语言的幽默性。在教学语言的节奏上应当追求抑扬顿挫的效果,如此便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能够帮助初中生提高其科学素养及实验技能,并且学生在解决力学实验探究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应当积极寻求新式物理教学方法,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突出初中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引导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力学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管志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4(21).

[2]任敬宁.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8).

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篇9

一、音调

1、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4、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0Hz的声音为超声波。它们都超出了人类听觉的范围,所以人类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

能产生次声波的声源有: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次声波有极大的破坏力,能使机械设备破裂、建筑物遭到破坏等。有些动物不但能听到部分次声波,还能听到超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发声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3、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课本P21)

4、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⑴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⑵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5、增大响度的方法:增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减小距发声体的距离;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三、音色

1、音色也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不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就是根据它们的音色而分辨出来的。

初中物理教学导学案有哪些 篇10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导学过程】

一、声与信息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吗?

仔细研读课本P38声与信息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写出课本中提到的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2.小组交流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

3.小组讨论:分析上述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何不同点:

结论: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我们的说话声);

另一种是 ______________(像蝙蝠的回声定位、声呐等)。

二、声与能量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吗?

类比水波的产生、传播猜想: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演示:如图2.3-5 ,用扬声器对准旁边的烛焰,播放音乐后你看会发现:

1.看到的现象: 。

2.说明: 。

3.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有哪些应用?(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本部分内容)

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并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基于此,本文在此研究初中物理力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促进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进一步建设。

一、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法

研究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难点在于力学的抽象性。具体地说,力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师无法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形成具体的形象,也无法将力的方向和大小具体地表現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效率,其首要任务就是将抽象的力赋予想象,借助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或事物表现出来,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力学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力。

以“浮力”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询问学生:如果不会游泳是不是就无法在夏天去游泳池玩耍?学生可以不加思考地回答:如果带上救生圈就可以解决不会游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询问学生:救生圈为什么可以帮助不会游泳的人?此时,教师就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将浮力的概念导入其中。学生经过思考后就会认识到因为救生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可以避免使用者沉入水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对浮力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为浮力的教学提供了有力

支撑。

借助于生活化教学法,教师将抽象的力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参照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以此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拓展实践教学

初中物理本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促使教师应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拓展实践教学,利用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以“重力”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重力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重力有准确把握,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教学。在实验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仪器对砝码进行重力测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重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测量,如鸡蛋、苹果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但对物体的重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又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分别调节学生站立地面的接触物,以及两组学生的高矮、体重。在拔河比赛中,学生就能够根据比赛的结果产生一定的认知,并探究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激发,其获得的不再是被灌输的知识,而是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难得的体验。

三、巧借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力学最突出的教学难点在于其抽象性,教师无法将物体的受力具体地展现出来,学生也无法通过直观的观察获得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巧借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摩擦力”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一辆静止在斜坡上的汽车,让学生分析汽车为什么不滑下山坡。借助于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汽车受到的力进行分解,并利用箭头等标志将其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如改变汽车停放的地面材料、给汽车施加重力等等。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就可以将抽象的力学形象地展示出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又如,在探究与学习滑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滑轮的功效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卡通人物形象,需要卡通人物利用滑轮这种简单的机械将沉重的物体搬到一定的高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分别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加以一定的图解。在使用定滑轮时,展示中的卡通人物发出哀嚎,无论用多大的力都无法将物体抬高。相反,在使用动滑轮时,卡通人物表示自己可以轻松地移动物体,但却无法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也无法达到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助滑轮帮助卡通人物实现这一目的,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更有目的性,帮助学生探究如何使用滑轮组达到应有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并不需要制作相应的器材,也不需要进行烦琐的实验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从而优化力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疑难点,它需要教师改革教学理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教学难点,并通过积极的教研工作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此完善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促进力学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张凤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宝宝物理退烧有哪些方法 篇12

1.体温调节能力差

测体温前要先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刻度甩到35℃以下。测腋下体温前应擦去宝宝腋窝的汗,然后将体温表水银端放在腋窝深处,尽量紧贴皮肤,家长将宝宝的胳膊扶好,5分钟后取出读数。新生儿皮肤脂肪薄,体表面积大,对产热和散热调节能力差,体温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易引起新生儿发热。

2.皮肤脂肪少

婴幼儿时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比较差,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脂肪少,产热和散热容易发生不平衡,所以新生儿的体温容易波动。一般来说,小儿体温升高较成人明显,体温波动范围较成人也更大。小儿正常体表体温在36~37度之间,如孩子的核心体温达到或高于37.5时,就要想到宝宝是否发烧了。

物理降温的方法

1.少穿少捂

少穿衣服、少盖被子,让宝宝自然散热。

2.退热贴

一般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宝宝发热时,可以在其额头或者大血管走行部位贴一张,可以通过水汽化吸热的物理变化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温水浴

温水浴适合于高热患儿的降温。方法是用略高于宝宝体温的热水泡澡,多擦拭宝宝的全身皮肤。在颈部、腋窝、肘部、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间可稍长一些,以助散热。

4.温湿敷

这种方法也是通过使血管扩张、皮肤裸露、表皮水分蒸发,来增加体表皮肤散热的机会,从而达到降温退烧的目的。具体方法就是就是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将毛巾浸泡在温水中片刻,水温控制在32℃ ~34℃之间,然后将毛巾捞出,拧至半干,擦拭宝宝全身,特别是褶皱多的地方,比如颈部、腋窝下

5.泡脚

控制水温不要烫到孩子,泡15-20分钟以上,让宝宝出汗降温。

怎样预防婴儿感冒

1.讲卫生,避免发病诱因。环境污染和被动吸烟等,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应注意防范。

2.不要给宝宝穿太多衣服。判断宝宝衣服穿多了还是少了,不能以宝宝手脚的冷热来决定,这是因为宝宝手脚的血液比其他脏器相对较少,一般来说宝宝手脚温热无汗说明衣服合适。

3.避免交叉感染。少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的场所,回家后要洗手。

4.增加宝宝室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多带宝宝出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5.保持通风。密闭的空气,会降低宝宝的抵抗力。

学习高中物理的好方法有哪些 篇13

学好物理,每天都要做题。做题就能暴露你是否真正学懂了。你学的是知识和方法,做题的过程才能增长能力。所有高手的能力都得练习得来的。作业是最少练习量。完成作业是学好物理的基本要求。不搞题海战术,但最基本的练习量是不能少的。练习次数太少,就学不会。更不用说学精了。最好每个知识点练会、练精了再学习下一个知识点和方法,但这个进度学生是控制不了的。很多学校进度拉得太快,拖得学生疲于奔命。很多同学反应:上课听得懂,就是自己独立做不来题。这是没有真懂,是分析能力差。所有的高中物理题都是浑的,需要分解、剖析,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难题是由多个过程构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析高。受力分析、运动情况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分析、动量转化情况分析、热学中的状态过程分析、电路分析、光路分析、原子结构分析,高中物理特别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所以要掌握好各种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课本上一般没有讲透,只有听老师讲才能学会。

5、钻研难题

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篇14

1

统 筹 全 局

合理规划答题顺序

学科的答题顺序是先答选择题,后答非选择题。答好选择题不但是理综答卷的良好开局,对稳定情绪,答好全卷有重要作用。

第一、高考理综试卷到手后,用5-10分钟时间(一般用发卷到正式答题铃响之前的时间)“通览”一遍所有试题,找出你比较“熟悉”的或“有印象”的试题,进而确定各科试题中,哪些题先答,哪些题后答的答题顺序。

第二、先答选择题,后答非选择题。这是因为选择题的难度一般比非选择题小。选择题建议按照生物、化学、物理的顺序,时间建议控制在60分钟以内。

非选择题可以根据你平时哪个学科学的更扎实一些、实力更强一些或试题中哪个学科的题目更容易一些,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确定学科的答题顺序。

2

物 理 审 题 要 点

1.审题要仔细,关键字眼不可疏忽

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关键字眼,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只难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由于疏忽看错题或畏难轻易放弃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2.物理过程的分析要注意细节,要善于找出两个相关过程的连接点(临界点)

对于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情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然后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对于多过程的物理问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分析物理过程的细节,弄清各个过程的运动特点及相关联系,找出相关过程之间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难题也就变得容易了。

3

物 理 答 题 技 巧

1.选择题:

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相信第一判断。只有当你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尤为重要。

切记:

每年高考选择题错误率高的不是难题,而是开头三个简单题。

选择只需要确定选出哪个答案,不需要解释不选的答案。

2.实验题:

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

3.作图题:

a.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

b.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

c.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

d.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

f.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切记:

1.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的读数历来都是考查的重点。

2.做题时多注意单位、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保留几位、坐标原点以及数据是否从零开始等。

4.常规实验题:

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

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所谓的安全不是对人来说,而是对仪器来说的]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误差从偶然和系统两个方面考虑,系统免不了,偶然可减小】,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5.计算题:

仔细审题,明确题意

每一道计算题,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在审题中,要特别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如静止、匀速、最大速度、一定、可能、刚好等。一个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要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否则,一旦做题方向偏了,只能是白忙一场。

敢于做题,贴近规律

解题就是建立起与未知数数量相等的方程个数,怎样建立方程呢?方程蕴含在物理过程中以及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存在于状态或状态变化之中;隐藏在约束关系之中。应由题目中的物理现象及过程所对应的或贴近的物理规律,建立主体关系式。

敢于解题,深于研究

遇到设问多、信息多、过程复杂的题目,在审题过程中,若明确了某一阶段的情景,并列出了方程。要敢于先把结果解出来,这对完全理顺题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情况下第二阶段的情景要由第一阶段的结果来判定,所以第一阶段的结果成为打通障碍的重要武器。

a.答题要规范,得分有技巧

b.简洁文字说明与方程式相结合

c.尽量用常规方法,使用通用符号

d.分步列式,不要用综合或连等式

e.对复杂的数值计算题,最后结果要先解出符号表达,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4

小 贴 士

1.所有物理量要用题目中给的。没有的要设出,并详细说明。

2.物理要写原始公式,而不是导出公式。

3.既然是计算题就不要期待一步成功。分布写,代数据。

4.要建立模型,高中物理计算无非就是:运动学、牛顿定律、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动能定理、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而已。

5.实在不会做,就将题中可能用到得公式都写出来,不会倒扣分的。

学习物理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上。有的同学为了加快答题速度,题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着急去写,写到一半才发现写的不对,原来题没有审清,结果是想快反到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审题环节很重要。审题到位后,再把题中的描述转换成一个活生生的情景,当然,应用能力的提高还取决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基础为首先。

完善物理知识网络1、科学定位,专题突破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要根据学科特点,按相近内容,相似规律、相同方法归类,定好专题,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纵横联系,使知识融合贯通,举一反三;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完整,使知识听调使唤;通过对应比较,使知识得以激活,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实现专题突破,能力提升。

2、广集信息,精析试题分析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历年高考真题抽样分析——找共性;②近期(当年)试题重点分析——找趋势;③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分析——找变化;④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分析——找差别;⑤外地试题潜心分析——找信息

如何学习物理?史上最强高考励志书《高考蝶变》教你怎样提高成绩,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物理审题能力应再提高

①第一遍读题(通读),头脑中出现物理图景的轮廓。头脑中的图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与某些物理模型找关系,初步确定研究对象,猜想所对应的物理模型。

②第二遍读题(细读),头脑中出现较清晰的物理图景。由题设条件,进行分析、判断,确定物理图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变化趋向。基本确定研究对象所对应的物理模型。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方法与综合训练 篇15

(1)多平衡态的力学综合题万能解题方法:

读题,将已知条件标到题目的原图中,方便解题时更快速地找到需要的已知条件;

利用题中一些已知条件求解出各种简单易算得的力,备用;

画受力分析图,原则为一态一物一图,即每个状态的每个物体画一个受力分析图;

根据每个受力分析图列一个平衡等式,并带入已知条件整理成最简;

将题中机械效率的值以及各种比例条件转化为与上一步相同的未知量的式子;

求解方程组,算得关键的力;

求解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其它问题。

(2)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式子,代值和单位,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易错易混雷区

(1)涉及功、功率的计算时要注意题中给定的距离、速度与需要的距离、速度之间的倍数关系。

(2)若题中没有提及忽略绳重和摩擦,则要注意涉及机械效率时,其中的总功部分要用绳端实际做功的方法进行计算。

1.某科技小组设计从水中打捞重物A的装置如图所示,小文站在地面上通过滑轮组从水中提升重为1200N的物体A。当物体A在水面下,小文以拉力F1匀速竖直拉动绳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小文对地面的压力为N1;当物体A完全离开水面,小文以拉力F2匀速竖直拉动绳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小文对地面的压力为N2。已知:物体A的密度为3×103kg/m3,小文的重力为600N,N1:N2=7:5。不计绳的质量和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g取10N/kg。求:

(1)物体在水面下受到的浮力;

(2)动滑轮受到的重力

(3)η1与η2的比值。

中考物理知识点:力学综合训练

易错易混雷区

(1)涉及功、功率的计算时要注意题中给定的距离、速度与需要的距离、速度之间的倍数关系。

(2)若题中没有提及忽略绳重和摩擦,则要注意涉及机械效率时,其中的总功部分要用绳端实际做功的方法进行计算。

上一篇:第二批下一篇: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