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习惯培养(共12篇)
初中物理学习习惯培养 篇1
习惯体现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在人的性格、情感、意识、思想等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好的习惯让人受益一生, 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人的一切。如何开发利用好初中物理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利用新教材编排的亮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教材在内容上难度小、定量少、定性多、涉及范围广, 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规律的严密性, 以便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来,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新教材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 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 了解形成科学的方法, 接受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在设计上新教材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方面出发, 按照声、光、热、力、电的顺序进行编排。相对于电学、力学, 声、光、热学比较形象, 学生实验比较多, 而且许多结果都是显性的, 其内容比力学、电学更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新教材编排形式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 形式新颖, 充分体现“SIS”的思想, 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一改以往板着面孔说科学的作风, 使用轻松活泼的语言, 颜色鲜艳的图片等方法表现严肃的科学内容, 这种做法更贴近初中生的生活, 更容易拉近物理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重视新教材, 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充分利用和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服务于教学,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力求讲得通俗、简洁, 不人为地增加教材难度, 学生就能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自然就觉得物理不难学。新教材无论在设计上、编排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 开发利用好物理教材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适度开发和拓展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创新力
教材是大众化的学习资料, 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是不同的, 如果要让教材去满足学生的需求, 就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例如:2011年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要求学生去测量大气压的大小, 原因可能是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果用其他方法去测量, 可能实验误差又比较大。其实, 学生的内心是非常想要自己动手测一测大气压的大小, 面对学生这样的内心需求, 我们是否可以适当的补充或拓展如何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呢?不妨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学生自己动手测一下大气压强的大小。这样的修改可能不太符合教材的要求, 但是面对学生的实际需求, 这样的教材补充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何尝不是一种帮助呢?在初中物理中, 很多知识都是以生活为原型, 经过对生活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实验, 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例如:在《照相机与眼睛》一节中, 我们知道, 照相机和眼睛与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如何才能通过物理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照相机和眼睛的了解呢?我认为重点应该通过课后的拓展延伸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照相机, 如何保护视力。同时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教材可以提升教材本身的价值, 提升教育的价值。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之一就是照相机, 现在社会中的照相机都是数码相机, 胶卷式相机已经找不到了, 而我们的教材中却只字不提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所以, 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学习胶卷式相机为起点, 进一步激发学生适度研究数码相机的特点, 从而提升学生对数码相机的认识, 这样的拓展教学为何不可以呢?!
教材上的习题是经过筛选的精华, 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也是检查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良好尺度。在习题的教学中, 教师若能对课本习题进行适度的深化与改造, 恰当地进行引申与拓展, 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力。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三、利用教材上的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探究式学习和学生实践活动是新教材区别于旧教材的显著标志, 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兴趣、动机、信念、抱负等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教材在以往重视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和形式做了新的尝试,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毅力和激情。例如, 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玻璃棒是否可以导电?从两张自由下垂的纸中间吹气, 这两张纸会如何运动?这些实验无论是让学生亲手做还是演示, 当学生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猜想不同时, 就会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探究活动一样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体验探究过程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一些学生通过一定努力便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去实验, 自己去完成, 让学生通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四、利用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和“SIS”, 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和学习情感,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世界”的内容大多是生活中的物理应用, “SIS”主要介绍跟物理知识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部分内容未必作为必修课在课堂上操作, 不过恰好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利用空间, 让学生自由地在科学的海洋里翱翔。每章节后的“科学世界”和“SIS”介绍的都是与本章知识有关的最新科学实例, 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告诉学生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物理知识服务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例如:讲到“原子结构”时教材引入纳米技术这一科学事例, 利用纳米技术让我们穿上了透气的服装和防臭的鞋。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因为跟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关会让学生兴奋无比, 让学生喜欢上物理。近些年, 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让世人刮目相看, 神舟系列火箭发射成功、载人技术的巨大突破、蛟龙号下水深度不断增加等极大鼓舞了国人的志气。“科学世界”和“SIS”除了把这些重大的科学事件介绍给学生外, 还详细介绍这些科技成果探索的过程。总之, 充分利用“科学世界”和“SIS”这一环节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知识的信心和能力。
五、利用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科学的情感, 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能力和探索科学的情感, 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动手、实验
教材在“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大量的构思新奇、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小制作。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内容叙述短小精炼, 操作制作简单易行, 实验原理简单, 实验器材随手可得, 趣味性高, 实用性强。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有些是根据教材正文选编的, 有些是另外推荐的, 但都与教材主题配合贴切, 都是教材的拓展或延伸, 紧密配合教材, 服务于教材。
开发利用好“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实验小制作中, 没有现成的仪器和用品, 这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从对材料的选择、仪器的制作、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 全过程都由学生亲自完成, 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真正让学生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足够重视“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环节, 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利用教材中“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介绍”,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科学素养和坚强的意志力, 树立远大的理想
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一代代物理学家们忘我的付出和大胆的尝试。科学家们留给我们的不单是丰富的物质文明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留给我们不怕艰辛, 不崇尚权威, 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我们不得不指出现在教育的缺点就是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现在教育改革之一就是把学科史引入课堂教学当中来, 以便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性和启发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他就是不崇尚书本和权威, 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从不盲目崇拜不认真做实验而根据书本知识高谈阔论的所谓学者专家们, 最终他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 从而诞生今天的自由落体定律。通过“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介绍”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认真、不怕辛苦、不相信权威、敢于质疑、勤于实践是打开科学奥秘的钥匙, 注意观察和认真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总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初中物理是学习物理的入门阶段, 充分利用好教材, 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感知事物, 避免空洞的说教, 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行动化。重视学生的心理, 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适当开发拓展教材内容, 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我们参照课程标准, 不降低教学要求, 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各种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前提, 充分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深层次变化, 一定为日后的物理教学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 才能使物理教学教育改革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达到理想境界。
摘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物理教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锻炼学生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科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各种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喜欢物理, 学会学习物理,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利用教材编排,习惯拓展,非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1, 7 (1) .
[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 (上、下) [S].2012, 5 (1) .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物理 (上、下) .九年级物理 (全册) [S].2006, 6 (3) .
初中物理学习习惯培养 篇2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需要让孩子掌握远景,抓住原则,从眼前能够做到一分一毫一步一步实行,也就是常说的兼顾理想和现实。不能只讲理想,盲目要求孩子做一些他们不能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求实际,整日只讲空话;也不能只看眼前,鼠目寸光,缺乏远大目标,对自己要求太低,制定的目标中缺乏挑战,从而虚度现实,不去成就大事。我们需要让孩子确切的认识到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之后积极的鼓励孩子订定出适当的期望水准与目标。
在孩子的尝试和努力之后,往往很难达成他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如果孩子开始产生逃避、放弃的倾向,我们便不能继续强迫孩子努力,便要适可而止,转变方向。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往往对体育明星崇拜直至,就计划去练体育、打篮球,将来做一个职业篮球健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这样想来,很多青少年往往很容易放松文化科的学习,专攻体育。他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可行性大吗?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帮孩子分析现实情况——那些篮球明星并非一日之功,除了从小的天赋外,他们几岁就需要开始严格而艰苦的训练。对很多青少年而言,爱好并不等于擅长。让他们早日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或者愿望,从而更好地脚踏实地,战胜眼前的困难。长程短程,互相配合
计划有远程与近程之分,而往往近程计划是远程计划的子计划,是完成远大计划的有力保证,两者要相互配合,不能分坼。如果孩子确实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了一个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作为家长,我们就需要就鼓励他去实现这个远程计划,但是要实现这个计划我们首先要逐步帮助孩子认识到:如果要完成这个目标,孩子到底需要在哪些地方改变?我们可以先制定很多小计划,比如像先让孩子做完一本题目题型,然后再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这就是近程、中程、远程目标的相互配合。
再比如,如果要孩子完成远程计划,孩子也需要很多的其他方面的努力,我们不妨让孩子先了解认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再分门别类的列出自己的每日计划,养成对应的生活习惯,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规划,一切按规律办事,一切遵从计划安排。儿子在健健康康地成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青少年有时候性格毛草,往往想一次性就完成自己的远大目标,这是不行的。这时候,我们需要辅助孩子列出他自己的小目标和对应的计划。这样,孩子的计划也就变得既十分明确又不难实现了。我们也可以强迫孩子思考,他现在最为重要,需要最迫切而且自身又不能满足的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明白他现在最应该做的事从而制定相应的目标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步步逼近思考法”指导孩子学会分解目标,分解计划。把大计划分解成若干个小计划,然后一个个去完成、去突破,就轻松容易多了。不断评估、调整计划
学习和做事的进程中,往往会因实际需要或其它牵制而必须调整计划。这时,绝不可一成不变、抱残守缺;一定要衡量轻重,做合理的处置;甚或重新设计,另订进度,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策略。我们往往很容易的制定一个针对问题的计划,却很少考虑是不是真的对孩子有效,孩子到底能不能真的实施。我们经常会发现,一段时间后,我们往往设计的做法并不能很好的帮助孩子达成目标。这时候,我们则需要分析原因、评估计划,并且积极地调整计划,并且针对孩子日常的动态进行修订,制定出一个贴合实际并可以让孩子得到适当放松的计划。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积极地实行计划,以便将来养成制作计划采取行动的习惯。
家长要做好示范,成为孩子的榜样
作为家长不但要言传还要身教,因为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计划定下来要坚持,首先家长要坚持,孩子才能坚持。家长在平时做事时更要事事订计划,按照计划行事。很多家长往往在要求孩子时非常严格,自己实际操作起来就会发现问题比想象的要多得多。这也说明计划、谋略一件事是多么的艰难。有人说七分计划三分做,不是没有道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事事定计划,事事依计划而行,耳濡目染也可以让孩子效仿家长,养成定计划的习惯。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在“计划”的能力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孩子在把握时间方面也要定在计划中。限定时间是完成计划的关键。我们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小本子,根据当天的计划把计划需要的时间写在上面,做完一项就在后面打一个钩。按时完成计划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不能按时完成计划或质量不好,就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孩子学会了排定处理事务顺序的方法,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学会了自我约束,自觉提高做事效率,自然就会逐渐养成按时完成计划的习惯。
初中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习惯 培养 自主学习 课外阅读
语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学科,特别是初中语文,要想学好语文这个科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中学生要学好语文,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可见,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预习,能更好地在学习新课时理解新知识。要让学生养成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预习新课内容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如新华字典、汉语词典等)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查找出其正确的读音和意义。然后疏通文意。同时,不能让學生的预习工作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可以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布置相应的预习题目,形成书面作业,第二天上新课前检查,以达到一定的预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上课时积极自主地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多启发、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使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合作式地对问题进行探究,以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不能让学生只充当收音机和“书记员”,死记老师的答案而没办法真正进行独立的思考。教师则应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让问题尽量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学过的知识大有益处。学生当天学的新知识要尽量让他们记在脑海里,这样,知识日积月累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起先教师要养成第二天上新课前先对旧知识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是否有复习。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养成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的习惯
古人云,“字如其人”。但现在学生中字写得漂亮的很少。因此,教学生写一手好字,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生写好字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要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再开始练习书写。只有方法正确,学生才能产生轻松感。只有引导得当,学生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要教育学生端正写字态度。学生开始写得认真,越写越马虎了,那么,马虎的部分我们不妨要求其重来,横平竖直,一丝不苟,这样一番作为,作为教师就要对重写的效果及时肯定。另外,教育学生写好字要注意方法。学习书法时,学生临摹的字帖,应选择收笔明显、平稳的字体,宜学习柳体、颜体和欧体等。先教学生书法方面的基本结构和规则,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书写。
然后,针对学生喜爱变化,追求新异,乐于创造变化的特点,采用“看我变变变”的形式,体现出文字的几种变化的方式。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著应让学生多阅读。起先教师要求学生一个月至少要读一至两本课外书,再慢慢增加数量。同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另外,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
七、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初中的学生每次教师布置作文时总是叫苦连天,原因是平时几乎不动笔,到该写作文时应付了事,再加上平常积累的材料少,对生活及身边的事缺少观察,因此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缺乏新意就是没有真情实感。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尤为重要。在每学期的开学初,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精致的日记本,要求学生在睡觉前把一天中感触最深的事或自己的心绪写下来,多观察、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感受,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这样,由于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高。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篇4
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时,总感觉物理难学,比较抽象.这是因为学习物理时,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对于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物理实验的操作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尤为重要,这将为以后的高效学习做铺垫.
一、认真预习,阅读教材的习惯
在上课之前,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明白本节课有哪些知识点,同时要对重点和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对重点难点进行突破.如,在学习“声音的特征”这一节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弄清声音的特征包括响度、音调、音色,同时明白什么是音调,什么是响度,对于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预习时不能解决,那么课堂上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会听的特别认真仔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实验研究,从而掌握这部分内容.这样课堂学习才会做到高质、高效.
二、注重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习惯
学习物理,一定要注重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一部分同学认为物理难学,那是因为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都是用专门的物理语言来表述的,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这些需要学生记忆.其实,许多物理概念的表述都有相似之处.如,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定义就可以知道速度=路程/时间,功率指物体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学生在学习“功率”的概念时就可以联系“速度”的定义,这样就容易记忆.同时只要学生理解了这些物理概念,掌握其计算公式即轻而易举了.
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除了要理解每一个概念和每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参与到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这样才能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来解答问题.如,学习“沸腾”这个概念,只要学生动手烧一壶水,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数据,那么对于什么是“沸腾”、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变化、声音的变化、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等,不需要刻意去记忆也会印象深刻.因此,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养成理解记忆的习惯尤为重要.
三、勤实验,多观察分析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得到的,实验能让科学现象生动的呈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课本上安排的学生实验,同时自己要多观察、多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来解决.如,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光屏上不能呈现像,不妨多观察我们的实验过程,并多做几次,通过观察分析会发现,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时,或者烛焰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之上或焦点之内时都不能成像在光屏上.学生通过实验解决了问题,一定会记忆深刻,那么以后完成类似的习题也就轻而易举了.同时,学生在做题的过程遇到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物理问题,也可以用实验来解决.
实验操作时要手脑并用,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对每一个物理实验,都要知道实验原理,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因此,要想将物理学的游刃有余,一定要养成多做实验,认真观察分析的习惯.
四、勤思考,联系实际的习惯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勤思考、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善于联系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问题,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养成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如,当看到雾、露、霜的时候就要想到运用物态变化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当把重物搬上卡车时,要想到用斜面来省力;当看到五颜六色的彩虹时要联系到光的色散;学习串联、并联电路之后,会联想到家里的各种电器可以单独工作,互不影响,应该是并联,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它们之间应该是串联.因此,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会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当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时,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热情.
五、注重复习归纳的习惯
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复习归纳,当学习完一节或一章的内容时,一定要把知识以图表形式或按“树状结构”进行归纳总结,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5
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城里孩子差, 使他们在学习环境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信息与指导、帮助,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本文想就农村初中学生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些探索。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③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1、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分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难以形成.(2)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好原因.(3)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居住在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等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较城里学生差。
二、培养良好学习惯的重要性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观察思考方面的良好习惯、时间安排方面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方面的良好习惯、课堂听讲方面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方面的良好习惯、总结归纳系统复习方面的良好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逐一进行介绍。
1、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1)观察周围事物,以发现它们共通性与差异性
(2)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轻重缓急的观察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3)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
(4)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2、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惜时如金,讲究效率的习惯.(1)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2)做事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先后次序之分.(3)学习时应专心致志、力争一次性做好、讲求质量与效率.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通过看注释等、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
(3)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养成正确又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1)听的习惯。---“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耳、眼、脑、手、口齐用,做到侧耳静听,以目助听,以思导听,以写促听。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专一聆听。①一边听,一边看,以听为主,以看促听。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②边听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③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④听课必须记笔记,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⑤积极参与,积极举手发言。
(2)说的习惯。①准确把握“说“的状态、注意说话的仪表仪态。②确定话题。③清晰的思路:说谁?说什么?怎么说?都是说话之前应该想好的,有条理、有重点。④注意语速、语调。生动,有感情。⑤注意说话的词语规范,一是说话时应该尽力避免使用方言词汇;二是尽力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词语。⑥紧扣话题,言简意赅。
(3)大声朗读、背诵的习惯。①读书坐姿端正,书本与眼睛的距离适度为30~35厘米。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就是读文章时,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区别各部分间的轻重缓急。最重要的还是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影响我们情绪的字、词或短语,要读重音。特别要注意具有鲜明形象的形容词、比喻词以及重叠词等更要读重音。其次,注意停顿。
朗读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标点符号而定。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冒号停两拍,句号停三拍,删节号或段落结束停四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气,停顿的时间可以变化,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也就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
③应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与词语。
(4)写的习惯。①书写姿势正确,格式、词距、标点规范。②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5、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好笔记,努力做到当堂理解、记忆。
(1)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一响,马上进教室,书本放好,安静端正坐好.(2)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3)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踊跃发言。①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认真做好笔记。②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自己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③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④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演示、读书、写作业等任务。⑤要力求当堂理解。⑥要抓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关键。
6、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1)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
(2)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审题后作答。
(3)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
(4)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5)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对自己没有100%把握的题重点检查.7)、注意教师的批改,及时找出错误原因订正错误。
7、养成练后反思、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1)练后反思: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2)课后复习,把握每课知识要点、重点。①重温课本,理清脉络。②归纳整理,把握重点。③比较异同,抓住关键.④遇到问题,主动请教。⑤认真实践,力求熟练。
(3)单元总结:每一单元学完后,要利用列提纲、绘图表等手段,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拉知识线索,提纲契领,将知识浓缩,比较记忆.每次考完后,都要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整理错题集找出缺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二)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1)教师主引导、督促,学生主反复强化训练。由于农村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他(她)们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通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试范,课堂上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3)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方法的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
(4)建立学校家庭的连动机制,将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要点编印在小册子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也注意及时跟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初中物理学习习惯培养 篇6
关键词:留守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65-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初中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人从事农村初中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体会到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加强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自己一些做法,与广大的初中教师进行交流。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长时间得不到家庭关护和教育,自然而然就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大多数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较强,学习习惯差。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2、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有盲目学习的习惯;3、常常违反学校纪律;4、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差,怕思考问题;5、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强,习惯性存在急躁和浮躁的心理;6、不善于使用学习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造成了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
学生自身因素。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都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管护,爷爷奶奶又过分溺爱孙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让他们动手去做,造成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不爱动手动脑,又怕吃苦,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势必造成学习上不够勤奋,学习存在困难的现象。
教师方面的因素。在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发展意识,在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比较落后,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为了考试,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上存在困难。
家庭因素。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长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方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很少,要说关心也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一起探讨与交流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致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社会因素、在当今社会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况且目前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呆在家中,没有找到工作。这些现象势必影响到这些孩子总觉得读书真的没有什么前途,不想读书。以致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三、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后,在教育教学中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老师应做好留守学生的课堂常规管理工作。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成了所谓的学困生。为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分层对待,对上课听不懂的学生,我们采用个别辅导;对于上课开小差,爱走神的学生,我们要在培养意志和提高自控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我们要找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让孩子充满自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不善观察,不善于从别人的身上找到优点和方法,特别在课堂教学上,这些学生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等老师给答案和解题过程,是典形的被动学习,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主线。
3、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农村初中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符合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按及时、认真、独立三个方面去完成作业。对作业进行规范化训练的同时,在时间上要求及时,在态度上的要求认真,在思考上的要求独立。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运用解决题目的基本方法和法则,注重训练留守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4、培养学生克服心理急躁和浮躁的习惯。
现在的农村孩子大都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当学习上受到挫败时,常常存在着急躁和浮躁的心理,往往产生不想学习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学会用励志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一个大陷饼给你,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丰厚的收获,急躁只能是给自己心理产生更大的压力,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心平气和,冷静思考,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5、建立良好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个个为班级服务,人人都为班集体作贡献,从而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每天都是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渡过,一个好的学生集体自然存在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这是一种集体的舆论和约束,就会产生一些集体共识的评判标准,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规则。例如,全班大部分同学们都能做到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这对个别不讲卫生的学生自然会产生抑制作用,会对良好的卫生习惯起到强化的作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初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 首先就会在语文课上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 那就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作业、笔记、作文、日记等, 都要书写规范、整齐, 不要求字如何得漂亮, 但是笔画一定要清晰、准确。另外, 在课余的时间, 我还为学生提供字帖, 让他们临摹, 并且建立书法爱好小组, 举办书法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作为对学生生长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教师, 在这一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做好表率。例如, 上课时的板书一定要字迹工整、清晰, 切勿龙飞凤舞, 书写潦草。要起到带头和引导作用, 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写字、练字的氛围, 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是必备品, 它们是学生学习忠实的朋友和老师。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不理解的词义时, 就需要工具书的帮助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遇到的生字词记到一个笔记本上, 然后通过工具书弄明白, 教师要定期检查。这样, 时间长了学生遇到困难就会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举两得, 何乐不为。这样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又提高了阅读能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借助其他途径如利用音像、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 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朗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那些名篇、佳句、成语、典故, 只有熟读成诵, 才能脱口而出, 为我所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 必须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 特别是早读时, 要放声朗读那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朗读时, 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感情基调, 控制好语速、语调, 放开声音朗读, 做到声情并茂。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读得不好, 怕人笑话, 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这样长期坚持, 就养成了朗读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创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诗歌教学中, 学生要真正了解、把握一首诗, 除多朗诵、多感悟外, 就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来解读这首诗。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质疑、合作探究, 光靠教师“一言谈”是不行的。如初中教材七年级语文版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一首的教学有一定难度, 所以教师事先可以把学生结成对子或4人学习小组, 对这首诗的相关背景知识、作者作了解。学生通过合作、质疑, 知道原来刘禹锡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遭到贬谪, 他的友人白居易写过给他一首诗《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了对他的关切之情, 所以刘禹锡就回赠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了这些准备, 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而且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当然, 教学中, 要发扬民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讨论, 各抒己见, 让他们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五、培养读课外书的习惯
阅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是人们补给知识的重要手段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有效途径。正如冰心老人所说:“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今天, 人们的阅读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读网络、读短信、读电视、读报纸、读书等等。今天的中学生, 大多不愿坐下来静静地读书, 因为诱惑太多, 久而久之导致阅读能力都很差。这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时候, 教师就要想办法从学生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读物入手, 慢慢引导并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好书。一开始, 可以带点强迫性要求他们读, 安排阅读时间, 布置阅读任务, 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时间长了, 他们逐渐有感觉了, 阅读习惯也就养成了。
六、培养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 提倡多读多写多记多背。课内积累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好文章的学习, 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感悟课文思想情感, 接受文化熏陶, 进行语文积累。课外积累, 教师可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的课外书, 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并做读书笔记。通过这种途径积累素材,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美文小品文, 甚至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等, 作摘抄定期上交检查。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尝到了作摘抄、读书笔记的甜头, 因为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帮助很大。这项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这样既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 又有利于语文素质的发展, 何乐不为, 非常值得一做。积累的另一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背诵, 课本上那些抒情性强、写景优美、表达了真情实感的现代文, 学生要多记多背, 还有那些经典文言文、古诗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
浅论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8
一、教会学生课前预习技巧, 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在传统教学中, 一般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 教师教知识教技能, 学生没有自主探索发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入手,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要求学生一要明确预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二要了解本课内容的重难点及知识的发生过程;三要尝试练习;四要记录不理解的问题。 预习时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 复习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 为学习数学新知识做好铺垫。 预习将要学习的新内容, 对疑难点或弄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以便上课时重点解决。
二、教会学生课中听课技巧, 养成上课会听课的习惯
1.要求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上课时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影响注意力, 思维要始终放在老师要求上, 不东张西望, 动脑听课的同时, 还要动手,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2.在课堂上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必须做到认真观察, 勤于思考, 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 板书的解题格式, 甚至是一举一动。 既要认真观察又要勤于思考, 因为人接受各种信息后必须进行内化处理, 那就要开动脑筋。 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用意何在; 思考同学们的每一次回答是否严密无误;思考理解新知识的其他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这样才能做到细嚼慢咽, 真正消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使得学生的观察做到有序性、全面性;最后,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观察, 如观察教具演示和数学实验, 观察数学模型、函数图像、几何图形。 通过培养和训练, 学生能形成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力。 要教育学生养成处处思考、时时思考、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 观察数学图像要“观思”结合, 听课要“听思”结合;做完题后要反思, 不懂的问题要长思, 概念规律要深思, 关键知识要细思;正面思考受阻再从相反方向思考, 某一思路受阻就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侧面思考。 3.要注意动静搭配, 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授, 势必缺乏“我要学”的参与意识。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因, 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 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 才能真正做到专心。 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 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 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从而涣散注意力。 因此, 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 练习形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 动手摆一摆, 动笔练一练。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提出富有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方案, 用批判性思维、怀疑的目光审视整个教学、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在问题讨论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争辩, 在作业中发现学生有创新的解法就要给予表扬。 4.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 这对于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大有裨益。我们的周围是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到处充满着与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出发,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主动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学过的数学知识。
三、教会学生课后复习技巧, 养成总结复习习惯
初中物理学习习惯培养 篇9
从小学进入初中, 学生不管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有些同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笔者所教的学生中, 只有少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勤奋好学、积极发言、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良习惯, 如在书写方面, 有些学生字迹潦草, 句首字母不大写或标点符号和汉语相混淆;在单词方面, 学习生词靠死记硬背;在作业方面, 部分学生也存在作业拖拉、缺交、抄袭等种种现象;学生常常是课堂上听得懂、会做, 课后却不能自觉巩固落实, 更是忽视预习, 久而久之, 他们在学习上就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 已经丧失了英语学习的热情, 成为了后进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主动性较弱, 学英语的氛围比较差, 就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了。因此, 对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迫在眉睫。针对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下列措施来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实践下来, 效果良好。
首先, 笔者重视小学和初中的衔接, 重视初期阶段的习惯培养。
在初一起始阶段尽量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因反差太大而产生厌学情绪。我们使用的Starter衔接教程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该教程内容难易适当,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给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一个新的学习机会, 而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使用该教程时, 教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 并创造情境, 让学生开口说英语。鼓励他们听说读, 并利用好的章节, 进行写作训练。Unit 4 My classroom要求学生用There be句型描述自己的教室, 先对Lily的教室进行了简要的了解, 然后观察自己的教室, 模仿Lily对教室的描述来描述我们的教室, 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引导学生开口说,
T:Is there a blackboard on the wall?
S:Yes, there is.
T:Are there any windows in the wall?
S:Yes, there are.
T:Are there any pictures on the wall?
S:No, there aren’t.
……
S1:What’s on the wall?
S2:There is a blackboard on the wall.
S3:What’s on the teacher’s desk?
S4:There are some books.
S5:What’s in the classroom?
S6:There are 38 desks and 37 chairs.
……
然后让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描述我们的教室。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学生刚进入中学, 不宜操之过急, 做好过渡引导, 才不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排斥的心理。
其次, 在原有小学的基础上, 结合中学要求, 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中学学习习惯。
第一, 教师应注重预习和复习指导。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 想要向45分钟要质量, 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一环, 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都直接省掉了预习这一环节。考虑到我班学生的课业情况, 在前置学习的学案中, 将学生在本课时中所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都有所体现, 具体落实指定的预习内容, 完成具体的预习任务, 并在上课前检查预习的完成情况。温故而知新,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所以科学高效的学习必须把握复习这一环。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消化, 不懂的知识要及时问老师, 应指导帮助学生指定好复习计划, 并适时加以督促, 一学期下来, 效果显著。
第二, 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记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 不如烂笔头”, 做课堂笔记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不知道该记些什么, 或笔记凌乱, 不便课后理解。对此, 笔者对基本的内容作了统一的要求:由于情境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直接把基本的笔记记在书上, 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对短语、重点动词、介词或者重点句子标注;要求学生记下语言点至少一个例子以便课后理解记忆;建议习惯把笔记记在笔记本上的学生把笔记本的每一页折成三部分, 前两部分记老师所讲的内容, 后部分补充新内容;引导学生对笔记不断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如学完“tell”, “speak”“say”“talk”等词的用法后, 就可以重新对笔记进行整理, 把它们放在一起分析比较;不定期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矫正。可以把一些较好的笔记复印出来张贴, 既可以表扬他们, 也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蓝本。
第三, 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作业检查中, 我发现学生对写作业缺乏耐心, 再加上各科作业多, 普遍存在抄作业、马虎完成、书写较差等现象, 应让学生了解到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 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一个过程, 也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 独立完成作业能提高自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词潦草或不规范的抄写对学习单词的读音有很坏的影响, 马虎的书写对建立句子概念和识别句型是不利的, 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培养坚毅的西学习毅力与刻苦的学习精神有极大的作用。当然, 笔者定时逐一检查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唯有指导和监督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完成习惯。
第四, 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英语是一门工具课, 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 需要大量的阅读。因此, 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应帮助学生运用词典、语法书, 指导学生阅读适宜的材料;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英语阅读和应用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扩大信息的条件和信息源,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中, 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点。
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因此, 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 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需要的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方面靠教师的示范, 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 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应该从细微处着手, 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 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就初中学生而言, 主要包括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认真记笔记, 独立作业的习惯, 泛读的习惯等。通过加强小学和初中的衔接, 重视初期阶段的习惯培养、重新抓养成习惯等方式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浅论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初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措施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一) 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 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学习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习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二) 可以减轻家长、老师的负担。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能让学生自己受益, 而且能减轻家长、老师的负担。一个学生如果养成了检查订正作业的习惯, 那么不需老师和家长提醒, 就会把作业认真地做完。
二、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及问题成因
(一) 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
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初中学生普遍学习被动, 学习无计划性。很多初中学生上学时常常忘记带学习用具;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 初中学生年龄小, 依赖思想严重, 缺乏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外阅读能力差。很多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堂学习, 课外看电视, 迷恋游戏, 甚至谈恋爱。有的同学看课外书只是走马观花地看, 或者看一些毫无益处的言情、网络小说。
(二) 初中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
1. 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 家长的一些不良做法往往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2. 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学校里, 部分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心中只有教案, 没有学生, 对教师的教体现较多, 对学生的学重视不够, 对教师预设的结果展示较多,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不够, 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教师教法陈旧, 教学内容枯燥,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课堂不够民主、和谐, 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 发言不积极, 未能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书写不规范。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心理上的某些主观原因也会造成其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在: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不能正确理解相关的道德要求, 把违反纪律看做“英雄行为”, 把顶撞老师视作“勇敢”, 等等;有的学生因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如:自私、任性、骄傲等消极的性格特征, 导致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培养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 意识培养, 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向学生透彻地讲述什么是好的习惯, 什么是不好的习惯, 以及某一习惯的操作方法及其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操作。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动机的支配, 都是为了取得对自身有益的好处, 没有人乐意做一件对自己没有意义的事情。
(二) 明确要求, 反复训练, 长期坚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需要从点滴做起, 从小事做起, 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习惯要求。
1. 预习。
2. 认真听课。
3. 上课主动回答问题。
4. 上课记笔记。
5. 课后复习。
6. 独立、认真完成作业。
(三) 言传身教, 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由此可见, 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 自己就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老师要严于律己, 事先垂范, 从“我”做起,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学生按时到校, 按时进教室, 遵守各种纪律, 认真预习、准备, 书写规范, 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重视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 社会是检验学生学习习惯的场所。所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在习惯的养成中, 学校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使用网络家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结语
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习惯 学习态度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深陷茫茫题海中。但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应该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是人才竞争的根本。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
态度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比较持久的、内在的否定或者肯定等反应倾向。态度对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具有启动、持续、调节、强化等心理功能。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动力性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有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强大的源驱动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生积极的语文学习习惯态度,包括语文认知心理、语文情感体验心理、语文行为倾向等诸多元素。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学习习惯态度,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水平。6~9年级的学生具象思维占优势,并具有模仿性强、竞争性强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学时,我们必须为学生树立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榜样,比如名人的成材典型,再如同学校、同年级、同班学生优秀的语文学习习惯范例等,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意识到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的目的在于课前预先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集中精力攻破难点与重点。预习的方法如下:逐词逐句阅读课文,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与课文的注释了解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难点与重点,准备好课堂记录的笔记本,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与物质准备。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持之以恒。同时,在预习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做到看、想、做有机结合,做到心、眼、手俱到,把每次预习都当成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此外,还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要求学生边阅读课文边画、圈、勾、点、批等。因为圈点的过程,原本就是关注课文难点与提炼课文重点的过程,是加深理解与深切品味课文内容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与寻求答案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此处所言勤于动笔,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坚持摘、划、注、批、品等。因为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的先人在读书的过程中非常强调眉批,并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宝贵遗产——古籍评点。放眼国内外,凡是学问渊博者,都有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条理性,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记忆课文中的难点与重点。具体而言,勤于动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必须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课文中用不同的符号进行点、圈、画、勾、批等;其次,学生必须学会随时摘抄学习资料或者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或者精彩语段;再次,学生必须学会经常写一些阅读理解层面的心得体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点、圈、画、勾、批等,既把握了课文的难点、重点、触点等,还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审美体验。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画出自己感悟较深的语句或者语段,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者词眼。如果是记叙文,必须找出课文中的人物、环境、事件、总结性的句子或者揭示主题的语句、抒发作者情感或者抱负的语句等。对于不甚了解的地方,必须学会质疑与探究,而后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批注,以此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点、圈、画、勾、批等的方法,课后布置训练,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效率。
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学新课文之前,我们必须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鼓励学生在独立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与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课文主题、人物艺术形象、环境描写、写作风格等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鼓励学生质疑与批判教师对课文的分析,鼓励学生质疑与挑战学术权威。当然,对于学生的不成熟观点或者错误观点,我们必须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并及时纠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可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教学内容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学会学习转化为会学习。
五、结语
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自如,老师教起来也会感到游刃有余。而且好习惯应该在刚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就开始养成,应该教育学生:大家已经是中学生了,都长大了,在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要变得懂事,要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过去的一些不好习惯。好习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坏习惯是学习的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 白金声.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点滴体会[J]. 黑龙江教育,2002年11期.
[2] 张渊乐. 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新探[D]. 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丽丽. 历练是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叶圣陶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说初探[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初中物理学习习惯培养 篇1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且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受益终身.”目前来说, 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 其数学学习的习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果可以切实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来重点展开习惯的纠正与培养, 成效会是显著的.
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笔者调查的对象是广西贺州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这个中学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 不存在择校行为, 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这次调查以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运用统计方法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计算, 以确保真实反映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
在问卷调查中, 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习计划的制订执行情况调查, 课前预习准备情况调查, 课中学习情况调查, 课后复习情况调查, 以及考试情况调查,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 笔者发现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计划制订执行普遍不受重视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对于学生而言, 有计划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更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如何能够恰当安排好各项学习任务, 不仅有利于保障学习的有序进行, 更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实行学习管理, 并能阶段性地对照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 以克服缺点, 发扬优点, 不断进步.
调查中, 笔者发现,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计划的制订执行并不理想, 认真制订计划并坚持认真执行的仅仅占有11%, 占据15%的学生坦言根本没有学习计划, 其学习处于一种盲目随意的状态.
2. 不重视课前预习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理性的学科, 如果学生在课前就注重预习,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会取得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但是预习习惯往往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有不少学生甚至存在着这样的心态:预习没有用;看不懂没关系, 反正老师上课会讲;或者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时间预习数学.
3. 课中学习精力不集中
高效的课堂效率是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目前来说,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是听课.如果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很快就能在教师的启发、帮助、指导下, 减少困难、少走弯路,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但是调查发现,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全神贯注听课,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经常在课堂中开小差, 人在教室心在外, 或者被动听课, 看着很顺从, 其实只顾听讲, 不去思考, 也不重视对知识的理解, 跟老师不知道如何交流.
4. 课后复习和作业巩固不认真
课后的复习和作业的独立完成, 是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的保障, 也是强化和掌握新技能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 数学学习, 关键在于解决一个“懂”字, 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并通过课后及时复习等活动来完成作业.但是不少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对复习存在误区, 有的学生认为作业来不及做, 已经没有时间去复习了;有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做大量的习题, 有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再看一遍, 缺乏正确的复习方法;有的学生只是看看知识点, 看看例题, 不会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方法与建议
综上可知, 在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中, 其数学学习习惯存在诸多问题, 那么, 针对这些现状, 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 树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原则
笔者认为,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的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需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教学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产生自我心理需求,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明确坚强的意志, 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前提.
适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养成在训练中得到收获, 在体验成功中找到乐趣.
2. 加强思想教育, 充分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自身严格的要求、坚强的意志, 以及努力的实践.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应该循循善诱, 启动学生坚强的意志去自觉培养、努力实践.
3. 充分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 极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充分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也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良好的习惯包括:情绪、语言、仪表、板书、解题等.此外, 青少年的模仿能力较强, 在校期间, 极其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 潜移默化之间, 不断模仿教师的行为形成自己的习惯.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为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榜样.
4. 反复训练以形成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 也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 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1) 要想改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本方法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教师应该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制定严格的纪律, 约束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朝着积极的方面努力, 善于暗示和提醒学生不做违反规定的事.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课后多数都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父母对此又疏于管理,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 并通过反复训练, 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5. 合理设置限时作业
对合理设置限时作业, 是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 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有益的.比如, 教师可以在平日的课堂中通过布置一道习题,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该细致观察每个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 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暗示不集中精力完成的学生, 长期坚持合理设置限时作业,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有益的.
【初中物理学习习惯培养】推荐阅读:
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10-09
初中生物理情感培养07-27
浅谈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08-23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07-02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05-28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08-1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2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