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

2024-10-16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精选12篇)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 篇1

课堂是名师实践与成长的主阵地,名师真实的实践过程主要是课堂教学,名师的成长过程主要发生于课堂。我们基地把深入研究和解决课堂实践中的问题作为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准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从对课堂实践中的问题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精心设计不同的研修流程。

2013年,我们根据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遵循课程标准新理念,提出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解决任务教学法、实践本土化的问题。该问题由名师基地主持人提出,并且布置基地学员开展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活动。全体学员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元研究讨论,制订授课方案,最后由各位学员分别在市级培训班上上课展示,供其他教师观摩讨论。随后,各小组反思修改教案,归纳小结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些经验体会。在反思并找到问题后,由基地主持人组织开展“理论学习—研讨设计一课堂实践-反思改进”的培训流程。基地学员初步尝试了将英语教学前沿理论的学习运用与实践相结合,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唤起自我发展的意识,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

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品质,2014年,我们提出了“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施”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要求,学员自己设计和研究相关问题,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写成专题报告。同时,我们向学员明确了在研究和解决“单元教学的子问题”过程中必须辐射带领本校教研组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实践。学员在实施过程中,基地专家会全程参与指导。这个培训过程归纳为“确定问题—理论学习—设计研讨一课堂实践—反思小结—课题研究”。这一培训流程关注培养学员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关注培养学员团队合作意识,注重学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磨炼以及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专业素养的提升。

今年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我们组织学员学习有关文章,并联系教学实践,开展深入研讨。大家感到,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那种大家所期待的新型课堂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其根本问题就在于教师还没有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很多教学改革还没有真正涉及课堂深层结构和深层教学关系的调整。

在学员们认清形势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后,我们要求他们基于课程标准,把握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时空。其培训流程是“观课调研—理论学习—互动研讨—制订方案一课堂实践一反思研究一课堂再实践—理性提炼操作策略”。学员所获得的初步效果是:教学思路开阔了,有勇气与信心面对课堂教学的前瞻性问题,主动学习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依靠学习型合作组织,群策群力,提出开展行动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反复实践与思考,逐步总结、提炼新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具体教学策略。

综观以上深入研究和解决小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三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培养方式与流程,有效促进了基地学员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对他们从好教师向名师转化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一,经过历练,学员培养起一种专业自觉的意识,一种自我审视的态度,意识到自己是一群怎样的教师,在基地学习的使命是什么,今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应当如何。这种深刻的思考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使每名基地学员都有一种专业的追求与发展的愿望。

第二,深入研究和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员强化自我修炼的意识,使其明确从哪些方面做起。具体概括有如下几点: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融入课堂,指导实践;2.熟悉掌握课程标准,有效解决教什么与学什么、怎么教与怎么学、教得怎么样与学得怎么样等三大块问题;3.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迅速提高,通过理论学习和反复实践,从研究的视角,从教学设计系统性的维度来处理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教学有了质的飞跃;4.促进教师教学决策能力的日趋提升。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 篇2

·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0:48:00)董一菲

一次语文课后,一个青年教师问我:“董老师,语文理想的课堂氛围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未能当即回答他。一连几天,我循着帕思卡尔那著名的句子“人是一支脆弱但有思想的芦苇”思考着,答案渐渐清晰。现在,我想告诉他: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一、文学气息

我总是想,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培养一群热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件高尚的事。我的出发点就是我的语文课堂,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在这里给学生们撒下精神的种子,希望多年后能绿树成荫,让他们终身受益。记得一次看山东大学百年校庆专题节目,感触颇深,山大年仅四十岁的校长说,山大培养的人首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次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着“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的校训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使我坚定超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上,在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同时,我努力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书卷味,让课堂充满文化底气,让我的教学语言具有文化的魅力,让自己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有人文气息。而要想把这样的课堂变成现实,就需要真正博览群书,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而在教学中充满文学气息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孩子们的文学素养亟待提高,于是我领着学生“狂补”,背唐诗、宋词,列书单、写日记、办手抄报、办诗社,于是在课堂上渐渐有了美的呼应,甚至有的学生已有了美的创造。每每在课堂上我在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同时,学生亦能各抒己见、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散发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和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

二、浪漫情怀

有人说数学是人思维的体操,我想语文就应该是人精神的舞蹈。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人,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对文学有着敏锐的感觉,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应该把语文教学当成是一门艺术来追求。

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教材的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选材更加广泛、丰富,很多文章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处处渗透着对世间万物的关怀,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了学生纯真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我更是广泛选材,领着学生读屈子,从《离骚》到粽叶飘香的汨罗江上,去追寻屈子浪漫的足迹;带着学生读李白,在浪漫主义的世界里体悟李白的成与败、悲与喜、天与人,一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同学生神游在虚幻却又魅力无穷的西行路上,把神通的金猴棒变成手中的笔杆,挥洒属于自己的人生游记。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孩子们自由地采撷着浪漫的花朵,在浪漫中酝酿着浪漫。让浪漫成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胸怀,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

我曾给学生们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棵白杨树,一个情感粗糙的人会看到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一个敏感而浪漫的人会看到叶片的脉络;而一个浪漫的经过良好文学熏陶的人会感受到白杨树绿色的汁液在流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们带入纯粹的文学世界,让学生纯洁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文学的怀抱之中,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将浪漫进行到底。

三、诗意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要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要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有人用这样的语言形容语文: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可见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富有诗意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个性的思维。他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诗意的美感,应该尽可能用诗意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美情感,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利用情感因素,使文中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教学实践中,我开设了诗歌专题教学,以诗歌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启迪学生按美的规律去感受美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激发情理,形成情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让学生诗意地存在在我的诗歌专题教学中得到了实践。

四、缤纷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雪落黄河静无声”那飘逸的神采,那不着痕迹的融会贯通,那浑然天成的境界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用蕴含着真味和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境界吗?

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内蕴美。好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情”、“理”、“思”最好的结合体。文学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更需讲究情感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要想产生扣人心弦的教学魅力,激情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的思想情操,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与职业见识,则是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内在条件。有情亦要有理,教学语言虽然不像书面文章那样严整而富于逻辑性,但必须作到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必须真实准确,无懈可击;分析判断,必须严格地遵守逻辑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最终消除疑虑,颔首称赞。有理更要有思,教师的语言要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纵横万里,让学生的思考具有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几个比喻生动而贴切,好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是形象并富于节奏感的。卢梭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善于铺陈,使事物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同时还要善于摹形、摹声、摹色,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口语表达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跌宕和节奏,有时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有时如小桥流水,莺声燕语。就像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们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们个委婉……”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维,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惟其如此,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随着老师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情不自禁地随文起落,之后还余味无穷,期盼着每一节语文课。

五、文化的膜拜

2007年江西的一位考生在他的高考作文中写道:“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每当我读到这段文字,都会被这位同学对语文的挚爱乃至膜拜深深地打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情感。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还没有这种对语文、对母语的感情。这种遗憾,我们语文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可以说语文老师重任在肩。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把语文当作一种文化来膜拜,师生应该心怀虔诚与恭敬,在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尊重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语文课堂上,任何对语文的冷漠、轻视、不屑,都是对她的亵渎。我们要带领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每一次写作,提倡以清新纯净的文字写作,以高雅纯洁的情感入文,远离一切矫情、虚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操,发展我们的母语,使它成为更有魅力的文化。

六、智慧与幽默

培根说:“善言者必善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产物,为了给自己的教学语言添上亮丽的色泽,有时不免“幽”上一“默”,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学习到知识,顿开茅塞。语文课堂上,幽默的笑是绝不能少的,幽默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记得一次在介绍《聊斋志异》时,我说:“蒲松龄的书斋为什么叫‘聊斋’呢?就是蒲松龄和他的朋友们常常在书房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出一本书,‘志异’就是记神仙怪异和花仙狐怪的,顺便问一句,你们喜欢他笔下的狐仙吗?”学生大笑。同样,在介绍杜牧的《樊川文集》时,我如是说:“小杜可谓纨绔子弟,他流连于扬州这一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后,觉得还不尽意,于是在家乡樊水和川水之上盖了一栋别“野”,起名樊川。”我故意利用正反修辞,学生哄堂大笑,并牢牢记住了这一文集得名的原因。充满哲理的幽默的语言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思辨味和笑声,载着学生驶向知识的彼岸。

总之,“至法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青春、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相信在这里每一位教者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阅读全文(1659)| 回复(14)| 引用通告(0)| 编辑 标签: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上一篇:教学实例:“月亮”话题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语文往事

(三)·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11-16 13:37:00)妮妮(游客)在偶然之间看到你的文章,深受震动,作为语文老师深深惭愧与自责,语文原来如此教、学生原来如此可爱。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10-1 23:17:00)飘雪(游客)高山仰止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景行行止,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1 10:54:00)吴同和

久违了,一菲!读罢《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想起张志公先生“我很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的申言;也想到上世纪中后期一些奇怪现象。不少政治挂帅的领导们反对文学教育,挖苦语文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便眉飞色舞,有滋有味的,讲其他文章就没精打采。”这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的指责不但使我们为之大汗淋漓,甚至于对文学作品竟有些谈之色变了,仿佛这反而成了语文教学的“禁区”,而我们这些身无长物的教书匠好像也只能靠谈点文学这“劳什子”以自娱娱人似的,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

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解读中外名著,传播画意诗情。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敬爱的吴老师:你好!你的每一个留言都让我有所感悟。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0 23:28:00)初凤平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好棒!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老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意盈然,情思美好。怎一个董老师了得啊!敬佩之至!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初老师:感谢你的倾情和鼎力,我会努力为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0 16:52:00)且行且思(游客)读董老师的文章多了,有这样的感觉:思路开阔,文笔洒脱,但总觉得放得开,收不拢,不够严谨,不够深入。文章的基本观点很能给人以启发,但观点之间多有重复交叉。信口胡言,董老师见笑!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思行君:入木三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9 9:18:00)黄亚东

读董老师的关于课堂氛围的精论,感触良多.我热爱文学,我热爱语文教学,我更热爱我的学生,而董老师把三者诗意而精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为一名介于中青年之间的语文老师,看来要学习的,特别是要向董老师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多得指点啊!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黄老师:幸会!握手。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黄老师:幸会!握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7 12:43:00)吴春来

董老师丹唇一启,我就听到了两个字——诗、情。再转身一瞧,一个化作了月光,一个化作了美人。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春来:董老师芳龄四十四岁,化月光和美人已经无望,我再挣扎一下吧,争取不让你的期待落空,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18:14:00)罗亚妮(游客)仅是想想这样诗意的课堂,就觉得美不可言。而日日沐浴其中的学生,该是多么幸运!亲爱的,做你的学生,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呢。

问董老师好,并在读完这些之后,益发坚信:爱着,努力着,实践着,结果必然美好!

夏安。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亲爱的亚妮:深深的祝福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15:10:00)采唐韵(游客)偶然走进中华语文网,偶然看到董老师的文章,才明白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才明白自己的学习之路很长很长。

董老师,向你学习!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采唐韵:你是从姜白石的小令里走出吗?幸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8:48:00)mi(游客)我要看书了,向你学习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好的宝贝,一言为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22:24:00)春语沙沙

我是西部山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因仰慕董老师和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和才情,今天终于也忍不住在中华语文网上申请一博客以便学习。虽然第一次斗胆给董老师留言,但是读董老师的博文已多篇。心头的赞叹是必然,但此刻我更想说的是感谢董老师为诸多语文膜拜者造了一片福田。你对文字的痴迷,对学生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游客。在你的引领下,将会有更多的人因为选择了语文教育而遍开幸福之花。学习!再次感谢!虽从未谋面,但你是我的恩师,我是你的粉丝!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沙沙:你好!幸会,读你的留言很感动,其实所有的真诚的祝福与期待都来自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让我们共同成长!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20:54:00)xianren520 感叹,自己肚里的墨水太少了。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朋友:你能这样感叹你一定是个智者。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9:54:00)水孩子(游客)一直以诗意的课堂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却知道自己还差得太多……在您的课堂里,洋溢着诗意,在您的生活里更洋溢着诗意,而我自己需要丰富和提升的太多……

刚看完《今生今世》,《绝代风流》也即将看完。最近在看《历代词》,觉得那些婉约词很美又抒情,想多记一些。老师最近忙什么?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水孩子:能坚持读书真的很好,你可以尝试着同时读不同种类的书,分开时间段,读经典,读理论,背点诗词什么的,你那么年轻,这是财富,祝福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4:58:00)一生有你(游客)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按照诗人在诗中描述出来的虫子和野花去山林里寻找虫子和野花,结果我还果真发现虫子和野花了!”说完这话后便很兴奋地认为自己成功了,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诗人要他去找寻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今天读着董师的这篇美文时更让我们感到一种诗意语言的重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真正玩味起来,就能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只有深受着她,我们才能尽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她的张力与弹性,也才能更好地让她实用而高雅,朴实而厚重。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一生有你:你总是有那么多的发现,不一般!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课堂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主阵地 篇3

一、听录音跟读。

我在课上常采用录音跟读的方法学习或复习课文。模仿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因为模仿是改善发音最好的方式,发音改善了,也能促进听力。跟读时要求学生不看书,播放领读带,学生听一句,跟读一句,根据记忆和声音的提示说出听到的完整句子,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因为学生听到某个词的同时需要在大脑中及时地做出反应,然后说出来。学生的听觉和动觉被同时调动起来,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这样,不但可以在时间上排斥边听边译的习惯,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思维速度提高了,听力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一开始学生做起来有些困难,他们往往只记住部分词语甚至只能重复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这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为难情绪。这时一定要告诉学生,要想提高听力,首先应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好,对听力提高的渐进性和缓慢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练听力要脚踏实地,而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跟读学习模仿语音语调与意群的停顿,有利于学生掌握标准的发音,包括重音、节奏、语调,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感。

二、坚持free talk。

我在日常口语教学训练中,一直坚持free talk。Free talk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背诵英语短文、交流心得、学谚语、还有的读英语新闻、演短剧等。组织free talk的时候,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他们一般都是准备充分,也因为不是老师而是跟自己一样的学生做讲演,听众此刻注意力也会显得尤为集中。其实,学生在提高口语水平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听力。为了使听说的兴趣能持久下去,我尽量注意两点:先给谈题目,使学生有适当准备,做到有话可谈。倡导用学过的词语来讲话,使听者听得明白,兴趣盎然。七年级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欲较强,用学生学过的、简单的口语知识来与学生交谈,既巩固了书本上学过的情景交际,又在训练中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随着词汇量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大,老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各样的free talk,内容可涉及到多方面,既锻炼了学生的词汇量、口语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三、坚持全英文授课。

英语教学法理论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浸在使用当中去,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外语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力争用外语和各种直观手段教外语,千万不能依赖本族语上外语课的那种方法。”教师应该坚持用英语讲课,用标准的英式或美式英语进行教学,用英语组织课堂活动,多讲英语课堂用语,用英语讲解单词、句型、课文和语法。在课堂活动中,多给学生提供提问机会;尽可能创设真实交际环境为学生提供开口说英语机会。如两人对话,游戏、讲故事、讨论等形式。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可以大大增加听说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形成听觉记忆,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听不懂,只要用直观的教具、正确的表情、手势、体态语言、声音等更多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英语,长时间的训练,就会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说英语简单得就像说普通话,可以脱口而出。

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口语训练中的错误,应首先给他们自我改正的机会,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些错误教师应做适当的提示,纠正错误时,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是必要的,否则易打击和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信心。

四、利用现有教材,创设听说训练机会。

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多给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机会。利用课本内容,拓展课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文教材的文章,将他们设置成听力材料。我平时上新课时,不管是对话还是课文,我都会让学生首先合上书本来听录音,然后提相对应的几个问题来训练他们的听力,或者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比如,我在教授8Btravelling的听力材料的时候,我是这么做的:①听一遍录音,但不看文字;②再听一遍,同时显示一些文字,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录音来完成句子中所缺少的词;③让学生将所缺的词写在的本子上,并核对;④再听一遍,并跟读;⑤以2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朗读。⑥小组表演,并评选the best group。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学生们不太适应,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就适应了这种方式,而且很喜欢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来考考他们到底听得怎么样。那么,潜移默化地,学生会用听的方式去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作为听力材料,例如《英语周报》《学英语报》等有关较短的语篇作为听力材料,就可扩大听力的范围和获取信息的数量。这样学生听、说的能力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亦非一日之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帮助、带领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想方设法让他们听懂会说。不怕出错,重在开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听说训练。在实践教学中,以敢说为开始,常说为手段,会说为目的,最终达到说得清楚、说得流畅、说得准确。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 篇4

在社会大变革、价值取向多元化的 新时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界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技能和创新精神,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呢?

一、转变传统应试理念,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学历史被看成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副科,尤其是近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学生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力,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 累人生经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历史学家白泰彝先生认为:“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 养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和 价值观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事件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讲到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正确的价值观:屈原是在楚国亡国大局已定时,怀着“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的信念以身殉国的,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因为屈原之死唤醒了民众,昭示了真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为中华的腾飞而奋斗终生。

又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沦陷,爱国学生 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救亡保国之风盛行,大批父老乡亲奔赴抗日前线,并且出现了在豫中首歼敌寇锐师 的抗日名 将时,教师可引 导学生感 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还有教材中像郑成功、戚继光、岳飞、毛泽东等爱国志士,像“闻鸡起舞”等爱国成语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用正面的爱国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深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培 养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与 价值观

随着科学技术突 飞猛进,人们的生 活水平日 益提高,那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的意境,学生大都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对其真正的内涵不够理解。面对如此状况,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历史课堂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阵地。如司马迁受腐刑之辱后著千古名作《史记》;孙中山为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尝尽流亡的艰辛;长征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把天堑变通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古巴斗士”卡斯特罗不畏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威胁而维护古巴民族独立等,都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良好素材。在课堂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常规课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篇5

常规课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公开课与常规往往差异很大。公开课作“秀”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但公开课教学又的确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研平台。有的公开课是教师个人潜心钻研、精心准备,又独具匠心设计出来的,有的公开课是以教师个体为载体,教师集体“磨”出来的好课。不论哪种形式,在这些公开课中,都展示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优秀教案,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该说,教师每上一节自身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也就前进了一步。因此,我们说,公开课是教师培训的大舞台,常规课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 篇6

[关键词]历史课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热忱人文教育意志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市场经济给物质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但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负面影响,如人情淡漠,自私、虚伪、享乐等思想膨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过分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社会大变革、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时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界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技能和创新精神,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呢?

一、转变传统应试理念,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学历史被看成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副科,尤其是近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学生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力,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累人生经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历史学家白泰彝先生认为:“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事件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讲到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正确的价值观:屈原是在楚国亡国大局已定时,怀着“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的信念以身殉国的,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因为屈原之死唤醒了民众,昭示了真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为中华的腾飞而奋斗终生。

又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沦陷,爱国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救亡保国之风盛行,大批父老乡亲奔赴抗日前线,并且出现了在豫中首歼敌寇锐师的抗日名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还有教材中像郑成功、戚继光、岳飞、毛泽东等爱国志士,像“闻鸡起舞”等爱国成语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用正面的爱国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深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那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的意境,学生大都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对其真正的内涵不够理解。面对如此状况,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历史课堂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阵地。如司马迁受腐刑之辱后著千古名作《史记》;孙中山为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尝尽流亡的艰辛;长征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把天堑变通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古巴斗士”卡斯特罗不畏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威胁而维护古巴民族独立等,都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良好素材。在课堂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之,历史长河浩瀚无边,其中可以借鉴之处太多太多。19世纪上半叶,英国即将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类丢失了自己的灵魂”。他还说:“当整个国家‘忘记上帝的时候,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它不跌进深渊,除非是引力定律忘却发挥自己的作用了。” 因此,在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今天,在众多社会负面思想膨胀的今天,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将历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阵地,在备课时精心挖掘,积极思考,努力寻找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历史课堂中巧妙应用,循循善诱,在历史课堂上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力争上游的精神品质。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 篇7

一、帮学生弄清学习思想政治的意义

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思想政治的意义, 了解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必学的课程, 学习了思想政治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从第一节课起, 教师就要让学生懂得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就必须学好思想政治。另外, 这种教育要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始终, 并逐步深化。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因为这是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情境, 激

(泾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在教学引进

川外资的“得”与“失”时, 可以先让学生思考:

县我们现在用劳动力同世界资本进行交换, 袁□教这到底是“引狼入室”还是“引羊入圈”。疑

永局问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然后, 学生在争论中

教得出结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研经验, 就如同把羊牵进来了, 羊当然要吃草

才能长膘, 才能生下小羊羔, 我们也才能挤奶、剪羊毛, 因此这是“引羊入圈”, 是“得”

大于“失”。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可以激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能回避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回答学生对人生和社会有模糊认识的问题。比如在改革开放中, 党内存在腐败的现象, 对这个问题教师既不能回避, 也不能牢骚了事, 而应客观地、辩证地加以分析, 可以列举一些我党惩治腐败的具有轰动效应的案例, 如胡长青案、文强案, 并尽可能多举一些廉政事例, 使学生感到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很少, 主流是好的, 从而对我党的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另外, 学生对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廉洁奉公的必要性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把思想政治教学与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学与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有不同之处, 但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思想政治课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的最基本要求是“按照五爱要求, 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此, 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守则》和《规范》, 开展关于《守则》和《规范》的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又如, 针对学校里少数学生比阔气、比享乐、比吃穿,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说“只准这样, 不准那样”是没用的, 对这种现象教师要联系政治课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开展“艰苦奋斗”的大讨论,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此外, 教师还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总之,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归宿。

语文课堂——感情朗读的主阵地 篇8

蒙田说:“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其兴趣和爱心, 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 毫无意义可言。”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就成为指导朗读的第一步。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形象,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每篇课文都有鲜明可爱插图的优势, 在朗读课文前, 先指导学生看图, 再用儿童化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使孩子由喜欢看图转向想要朗读, 从而读出文章的感情。如, 教学《2008, 北京》这篇课文, 我先让学生欣赏申奥成功那一刻全国各地欢庆的画面, 学生很快被那激动人心的气氛感染了, 不由自主地随着画面欢呼起来。这样, 全班同学都带着自豪、兴奋的心情进入了课文的朗读, 那份喜悦、激动的感情全都从朗读中发挥了出来。

二、示范朗读激发感情

朗读教学的亮点, 绝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结果上, 更体现在过程中。过程离不开老师的引导, 引导得好, 感情朗读就会好。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素养的差异, 学生难以正确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感情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范读的作用不可低估。范读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并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如《狼和小羊》中有一段,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 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 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 是不是?”这里有逗号、叹号和问号, 而且狼还是气冲冲地说。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 读出了狼的气冲冲, 但标点符号读不出来, 我适时地作了示范, 学生不仅更好地读出了狼的凶恶, 而且读出了各种标点的不同。

三、创设情境激活感情

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 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朗读环境, 使作者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浮现在学生眼前, 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体验。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分角色感情朗读时, 师:现在你们就是狐狸, 老师是乌鸦, 你们非常想骗取我嘴上的这块肉。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忽而“眼珠子一转”, 忽而“赔着笑脸”, 忽而又“轻声细语”, 读时还用上了夸张的语气。转而再交换角色, 让学生扮演乌鸦, 老师扮演狐狸。对乌鸦的三次表现, 学生分别用了平稳的语调、稍上扬的语调、兴奋的语调, 表现出了乌鸦一步步失去警惕的过程。还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 教室变成了“舞台”,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把有声的朗读转化为会“动”的图景, 从朗读中感悟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四、联系生活悟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应该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 积聚的越多, 了解就越深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联想和想象, 推测人物的内心, 设想人物的语言, 让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如《秋游》有这样一句话:“草地上小朋友有的在打滚儿, 有的在逮蚂蚱, 有的向着天空亮开了嗓子。”学生在朗读时都能体会到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时的情景, 但读不出小朋友在郊外草地上嬉戏时高兴、激动的语气。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大家在秋游时都玩了哪些游戏?当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这时,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秋游时的感受,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学生在朗读中就会见文生情了。

五、运用多媒体提升感情

让课堂成为孩子全面成才的主阵地 篇9

一、课堂交流:每个孩子的机会是均等的

我通常在课前设置一些预习类的问题让孩子回家预习, 课上请那些平时反应较慢的几个孩子对预习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尽量给予肯定, 这既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同时也给了孩子较长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并从容回答, 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课堂上对于一些简单的口算题, 我通常采用“开火车”的形式, 能够给绝大多数孩子发言的机会。对于稍微有难度的题型, 我采取“分段”法, 把问题拆开, 拆成几个简单的题目, 每一步请一个同学发言, 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例如:“已知一个长方体, 如果高减少2厘米, 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 表面积减少40平方厘米, 问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我把问题拆成这几个:“要求长方体体积, 需要什么条件, 哪些已知, 哪些未知?”“正方体有什么特点?”“表面积减少40平方厘米, 就是减少了哪一部分?可以怎么表示?”这样设置问题, 可以请4位到5位学生来回答。通过不同的提问交流形式, 可以使更多的孩子有表现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课堂作业:每个孩子的思考是均等的

课堂作业的优劣取决于课堂的听课效率, 但每个孩子的上课专注度是不一样的, 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异, 专注度低下、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统一的课堂作业。所以, 我对孩子们的课堂作业进行了分层布置, 第一层的题是所有孩子都要求做的, 第二层的题是大部分孩子要做的, 第三层是提高题, 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选做。这就使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某一层次的学生能够超过规定多完成一两道题, 我会在课堂上大力表扬, 使他能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对作业的形式有时也作一些改变, 多设计一些生活性的作业, 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思考。比如在学习《比例》时, 我就出了这样一题:“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 说明需要哪些材料, 有哪些步骤?”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题:“请你做一回装修设计师, 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装修, 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爱好, 在材料表 (表略) 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这种题答案不唯一,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只要符合题意、符合实际操作就可以。学生的设计方案由其他学生来评判,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热情, 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本题的思考深度。

三、合作探究:每个孩子的参与是均等的

由于每个孩子的能力有所差异, 所以我在进行小组合作时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按照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分组, 选出一个具有带头作用的组长, 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分工。同时我对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筛选, 选取一些适合合作的问题来进行合作交流。比如在学习综合与实践时, 我给学生周末两天时间对“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进行调查研究,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派好任务:哪几个去调查, 哪几个对于数据进行处理, 谁来汇总等。周一由小组长来组织本课的内容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再比如在上四年级活动课《怎样滚得远》一课时, 在探求“滚得远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 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探究, 并将比赛竞争的意识贯穿其中。很快地, 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的分工:谁用木板与地面成300的来实验, 谁用450的来试验, 谁用玻璃材料谁用塑料材料来试验, 谁负责记录结果……组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 讨论、协商实验方案, 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分工合作, 很快敲定了自认为滚得最远的方案, 并满怀信心地去向其他组挑战。获胜组体会到了合作的优势, 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 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等着瞧, 还有下次呢!”小组合作, 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交流,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 使学生爱上了小组合作。小组合作, 让学生得到了书上看不到的知识, 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篇10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喜欢活泼开朗的教师, 他们的“向师性”心理非常明显。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儿童色彩, 具有吸引力、激励性,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师生平等, 生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消除畏难胆怯的心理,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坚持“无过错”原则, 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只要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 主动地质疑, 即使有错误之处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 因为教师应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哪怕是一次锻炼, 一点进步, 都应给予激励表扬, 让课堂时刻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 使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最佳平台。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情趣

录音机虽说是常见的教学用具, 但它在语文、英语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坚持放录音作示范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多听英语磁带, 对英语单词的发音大有益处。录音机在课堂上的使用要坚持不懈, 只有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活用简笔画, 把语言文字和画面联系起来, 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让困难迎刃而解。在课堂上, 教师轻轻几笔勾画出一幅画,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段话或复述文中的一段内容, 学生很乐意参与, 他们从寥寥几笔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动的形象, 并在脑海中进行联想创造, 清晰流畅地将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容量大, 教师上课轻松方便。形象直观的图画和优美动听的声音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 如闻其声。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课堂上学习, 注意力格外集中, 感到十分轻松愉悦, 从而变“苦学”为“乐学”, 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三、联系生活、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新课程, 新课堂。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把各科的教材当作教学的范本, 要树立崭新的教育教学观, 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从“无字词典”中获取知识, 培养情操, 开阔眼界。低年级的识字可以通过标语横幅、广告宣传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把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感受来理解课文。教师还可以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 教师应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搜集材料, 在课堂中学写作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大课堂, 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堂是实践性课堂, 采取开放式的教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归纳、去形成。课堂的生活化, 课堂的实践性, 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转变。

四、整合各种元素, 启迪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

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学习语文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可以大大丰富美术创作中所需要的想象能力;反之, 美术教学对学生联想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又可促使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在学习一段话、一首诗、一篇课文后, 根据其内容与意境, 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 让学生为其配上一幅画或一组画。这种形式学生很喜欢。语文与音乐也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课堂上把感悟课文内容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配乐朗读, 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 既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又得到了音乐艺术的享受。

五、拓展学生自学、乐学的求知空间

课堂:语文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篇11

一、在情境营造中感受美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无论是恬淡优美的荷塘月色,还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比喻、排比、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都能使学生的在思想、心灵、情感上受到感染,得到美的熏陶。与其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分析得头头是道,不如引导学生把课文中隐藏的美挖掘出来,从而让学生去理解、把握课文的内涵。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获得美的享受,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

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个完美的整体,导语就是这节课的凤头,可以吸引学生进入到美的意境中去。在教《边城》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沈从文先生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坚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有着如水性格的作家向我们描绘了一座有着清清江水和小小渡船的健康、优美、自然的边远小镇,给我们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柔中带刚的苗族人民,他想让我们去领略世外桃源般的神奇的凤凰古镇的无限风光。”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拥有美丽人物的美丽小镇中。自然,他们更想亲自从课文中去领略湘西的美丽,感受翠翠的自然之美、外公的纯朴之美、傩送的坦荡之美,明确作者“爱”与“美”的美学理想。良好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学校环境一定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诵读欣赏中品味美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感知到美,需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义美、形美、音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联想、想象;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把诸种审美感受集中、升华、凝聚为一种比较鲜明概括的审美感受,达到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与把握,从而完成一次审美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极地联想和大胆地想象,将对美的诸种感受概括、凝练出来,便会得到一种美的陶冶。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美读”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跃然纸上,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能多方面地感知文本。如朗读诗歌《再别康桥》时,应该用舒缓的语调,一些重点词语则需加以强调,如“招摇”“放歌”“漫溯”等。而“荡漾”一词,还可以辅以动作,表达内心涟漪阵阵的起伏。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很好地领悟。如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应该是慷慨激昂地朗读,把作者演讲时的气势表现出来,让读者充分地理解作者的美丽梦想。如朗读《故都的秋》中的“秋院晨景”时,其中的动词“泡”“坐”“看”、“听”“细数”“静对”等让学生感受到人的一种悠闲、落寞的心境,感受到环境的清与静。这幅图中又有蓝色、白色、紫黑色和淡红色这些冷色的对比,心情的悲凉也从朗读的过程中缓缓渗出。不妨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碧天辽阔旷远,蓝色的牵牛花淡雅清幽,微黄的秋草点缀其间,高大的槐树叶缝里漏下参差斑驳的日影,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斜靠在竹椅上,举头望碧空,俯身摘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何等的清闲,何等的静谧。冷色的牵牛和微枯的秋草令人顿生寂寞、悲凉之感!

如果语言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他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他们领略到语言中蕴涵的美。或清新、或幽默、或犀利的语言表达出了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问题探究中发现美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教师的提问是讲究技巧的,问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那才可能达到预设的效果,或者生成令人喜出望外的结果。如《祝福》一课,可以问:“祥林嫂被鲁家赶出后,临死前为什么对魂灵有无表示怀疑?”经过解读,学生了解了因为她在用辛辛苦苦赚来的十二元捐门槛之后依然不能被赋予摆放祭祀酒杯的资格,所以她很恐惧,生怕死了后会被已经去世的两个丈夫争夺。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之深会让学生感到愤怒,对她的悲剧命运则会无比的同情。如《金岳霖先生》一课,问:“金岳霖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讨论,知道他是个有趣的人,无论是穿着、言行举止和习惯,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快乐。除此以外,他很重情,对学生对朋友都如此,学生对他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大多配有极富启示性和参考价值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本,关注文本的审美价值。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如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审美经验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审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以凸显美的特征。

在教《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文末“合葬”一节去掉,诗的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只要用心揣摩,学生不难发现,删掉结尾的确为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暗淡了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弱化了诗歌对封建礼教的谴责力量。而《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文末如果加上“画藤叶”那样一段,和原文相比有何不同?纵观全文,学生能领悟到:欧·亨利出人意料的结尾除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表现贝尔曼在凄风苦雨的夜晚爬上梯子费力地画上那片希望的藤叶的崇高精神,强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章运用不同结尾的匠心。

四、在思维训练中创造美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是一直强调语文课上的思维训练。他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为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学会创造美。在鉴赏诗歌时,可以分析字词的妙用,比较运用不同字词的效果有何不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它描绘出了枝头的杏花开得红火、繁茂的美景,也让人联想到红杏枝头嗡嗡嘤嘤的蜜蜂、蝴蝶忙忙碌碌的景象。如果换作“浓”、“现”等字有什么区别?分析之后,才明白“闹”字具有动态的美感。在学《祝福》时,按照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思路,发现作者把结局放在序幕之后,就会知道作者采用了“倒叙”这一叙事手法,这样更能揭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联系学生平时写作的惯常思路,他们就会体会出文章的结构美。朗读《相信未来》时,学生几次读到“相信未来”,思考之后,能明确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也加强了语言的气势。那么,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也能增加文章的美感这一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根深蒂固。

在说、写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发展,可以再现美,更能创造美。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人物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苏艾的关心、体贴,贝尔曼的暴躁、热情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四、五、六三段,具体写学校的某一处景点,表现出学校特有的美丽风景。在讲诗词的时候,不妨把名诗佳句中的一些词句删掉,让学生填空,再和原词句比较,分辨出它们的优劣,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心。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 篇12

一、以情激情, 融入课堂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 这种活动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各种媒体来进行交流, 而这些媒体中, 只有语言最直接、最具有感染力。只要运用得好, 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 引导学生转移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本文, 这样教学双方才可达到情感交流, 共同融入文本。如在教学《大海中永生》一文前, 我翻阅了大量资料, 写了一篇讴歌邓小平光辉事迹的短文。当我在课堂上配上音乐声情并茂地读完时, 自己都感动得流了泪, 学生也受到了教师的感染, 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深刻地体会邓小平爷爷的伟大, 他们读书而抒情、悟文而移情的程度是以前所曾未有过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当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真情, 也可激其情趣,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更新观念, 突出主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 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学, 不培养自学能力, 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 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 教是外因, 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学生的学是被动还是主动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只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课堂教学只有教师放得开, 确切地说, 就是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 给予学生思维自由和发展的机会, 使所有的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不正确的师生位置,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民主。“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教师教始终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三、用“心”施教, 表扬鼓励

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并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渐入佳境时, 必要的表扬鼓励可以更直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扬和鼓励虽然都有促进向上之意, 教师自然会赞口不绝地予以表扬, 这会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努力的结果,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无疑会给今后学习注入更多的自信。同时, 也是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如果说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对于成功者来说具有较好导向性的话, 那么鼓励那些在指导中遇到困难的学生, 就影响着他们以后对学习的态度。假如您选择了鼓励, 那么教师每句鼓励的话语, 每个期待的眼神, 都是对他们能力的信任。当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时, 那种胜利的快感将会转化成巨大的动力推动着他继续前进。在这方面, 除了教师自身要做出主观努力外, 还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四、适当点拨, 指点迷津

以人为本, 还给学生学习的机会, 并不等于教师从此撒手不管, 主动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 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不闻不问, 而是给教师提出了对课堂更高驾驭能力的要求。记得有一位老教师这样说过:“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 但要上好这四十分钟的课, 或许用上一辈子的时间也还不够。”也许课上我们要说的话少了, 可课下要下的工夫会更多。要本着“浓缩一定是精华”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 特别是提问要讲究质量, 力求具有启发性、示范性和导向性。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敏捷。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轻松、愉快, 学生也会感觉游刃有余。

五、共同参考, 多元评价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 认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几方面进行评价, 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表明教学评价应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 更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因此, 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 打破教师“包办”评价的做法, 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特别是对于后进生, 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积极参与评价, 对他们多肯定, 多鼓励, 多赞许, 让他们从评价中感悟进步, 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成长的快乐。

上一篇:项目股东下一篇:小尺寸液晶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