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

2024-11-19

改革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改革课堂教学 篇1

一所学校要发展, 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做法是:树立紧迫的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 时刻绷紧改革发展这根弦;牢牢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纲不放松;扎实深化管理机制的改革, 用管理保证课堂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新部署, 特别是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破解择校难题、改革高中管理和高考招生等提出了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决定, 这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一所学校, 要抓住这次机遇, 抓好课堂教学改革。

一、为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 改革发展的核心

1.课堂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知识学习、道德修养的主渠道, 而且对学校改革发展起着核心和统领作用。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 一所学校的改革发展也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发展。大量先进学校改革发展的事实证明:谁重视了课堂教学改革, 谁的学校发展得就好;反之, 发展得就差。

2.课堂教学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对教学的理解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真实地体现在它的课堂教学上。如,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 那我们就到它的课堂去看看。因为学校对师生的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重点体现在课堂上。如果它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习兴趣, 把时间还给学生,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沟通互动、阅读自学。彻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为主、以“灌”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那我们就肯定其办学理念。否则, 那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3.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而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途径。一个有上进心、责任感的教师, 他会主动地把教学的过程当成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认真地去学习、思考、研究、探索,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备好每一节课, 以奋发向上的状态上好每一节课, 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思每一节课。这一“学习研究———操作实践———反思深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对教师无疑是一个专业理论、业务能力、道德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 通过与老师及同伴的交流交往、沟通互动、操作实践、阅读自学、自主探究等, 也无疑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改变态度、培养习惯、塑造性格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改革发展是学校改 革发展的主渠道

我们必须树立紧迫的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 时刻绷紧改革发展这根弦。无论是校长, 还是教师和学生, 都要牢固树立“改革发展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改革发展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学校、教 师、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的意识。始终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 努力转变教和学的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效学习, 高效发展”这一根本标准。明确课堂教学改革永无止境, 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要增强改革发展的紧迫感, 积极主动地参与, 校长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急先锋, 多学习, 多研究, 多探索。要积极创设改革氛围, 扶持改革典型, 引领改革前行。要主动出击, 调查研究, 科学决策, 加大投入, 确保改革有效进行。教师要绷紧课堂教学改革这根弦, 做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人, 积极参与, 主动促进。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转变教和学的方式, 以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各个细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手段、过程、内容、组织形式, 促进高效教学。

三、牢牢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纲 不放松

首先, 牢牢抓住新课标的落实不放松。深入学习研究新课标, 做到心中有课标, 教学靠课标, 反思比课标, 时时处处运用新课标来指导、规范、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就是用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 施意见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要求, 使改革按新课标的方向来进行。规范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和要求下来进行。促进就是改革要有序、有力、有效, 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结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评价, 以创新来促进改革。

其次, 牢牢抓住高效课堂不放松。以高效为目标组织和展开教学, 调整教学结构, 转变教和学的方式, 采取综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策略手段, 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 高效地学习知识技能, 掌握方法过程,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达成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

最后, 牢牢抓住课堂文化建设不放松。把课堂教学改革当成学校文化的中心来建设, 让师生都来想改革, 搞改革, 促改革。并努力创设师生民主平等、对话交流、交往互动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 形成互助合作、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 并使之成为课堂文化。

人才的质量取决于办学质量, 办学质量取决于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不断地改革。只要我们牵紧课堂教学改革这个根弦, 学校办学质量就会提高, 教师和学生就会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 篇2

在迈步跨入2022年新春之际,XX区教育局在教育系统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滚滚热潮,所有的教育人正在经受课堂教学改革的头脑风暴。国家层面的教改在2009年已经启动了,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我也尝试着改变自己,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改变自身的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摸索中偶尔静心思考:反思自己在教改过程中的得与失,回顾投身教改中的喜与忧,评判自身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与败,掂量着教改之路的轻与重,总觉得五味杂陈,难以名状。

十年的教改之路,让我明白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还给学生课堂,必须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潜力。

然而反观我自己十载的教改之路,我多数时间里仍然是新鞋老路,新瓶老酒。学校乃至区局每年多次的考试排名让我始终因为害怕学生成绩下滑而不敢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向前迈开脚步,彷徨迷茫。这种心态如同甩也甩不掉的影子一般困扰着我,也困扰着像我一样的其他教育同行。

这一次全区范围内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我再次引发思考。我觉得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必须改革以往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必须改变以往的把教学成绩排名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维度的考核评价标准,应重新确立课堂教学改革的维度。从教师、学生、教学等层面细化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弱化唯分数排名的绩效考核标准。

考核评价体系就如同一个杠杆,它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用好这个杠杆,就能更加激发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教师的疑虑,树立教师的信心;如果制定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不科学,或者偏离方向,就会抑制老师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起到相反的作用。

说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了训猴人的情景:训猴人为了让猴子掌握一个技能,在演示引导猴子学习模仿训练的过程中,训猴人会左手拿着糖果,右手举着鞭子。如果猴子完成了规定的技能,马上会得到一个糖果的奖励,强化它的行为;反之,如果猴子不按照训猴人的要求去做,就会招来鞭子的惩戒,提醒它不可以继续这样。可见,糖果的激励和鞭子的惩戒在训猴子的过程中是两种非常重要策略手段。

联系这次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对象,每位教师必须很快适应并进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去,没有刚性的考核标准的严格约束要求,显然是不行的。没有评价机制的鼓励引导,同样会削弱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我们从这个层面去看的话,考核评价机制发挥的作用与糖果鞭子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都存在适应环境之后的惰性特征。从原有的教学秩序环境中脱离出来,以凤凰涅槃般大反转,重新开始一个新的教学秩序,大部分的老师会因为惰性心理干扰,而出现畏难、逃避甚至抵触情绪。这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课堂教学改革考核标准引导老师,经历阵痛,摒弃固有的认知和不适应教育形势的方法,由多讲变为少讲精讲;由教师为主导变为学生为主体;从老师的讲转变成学生的学;从老师的直接讲解变为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所以,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制定考核标准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考核标准的建立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理念,尽快进入课堂教学改革的轨道之中,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在考核标准里要明确规定老师备课、上课、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程度、合作探究学习开展等等维度具体的达标要求和努力方向,从而让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明晰方向,少走弯路。

课堂教学改革的考核标准的制定不可太过于简单粗疏,这样会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缺乏深度,时效性不强;但也不可太过细致繁琐,否则在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缩手缩脚、茫然无主的现象。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大的维度制定考核标准,一方面便于指导教师的实施,另一方面也让老师在最初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时减少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投入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激发教师的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而产生的。当我们制定了合理的考核标准之后,要想有效甚至高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就很有必要发挥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这个杠杆的重要作用。

在全体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的理念、认知水平、对待工作的态度、业务能力的高低、职业素养等等的不同,必然会出现或积极主动参与、或消极被动抵触;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勇往直前、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半途而废;或冷眼旁观、或推诿逃避。为了顺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面对以上列举的现象,评价机制就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把每位老师的工作情况,运用考核标准考量之后,就要适时开展评价。这样的操作,既可以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准确情况,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还可以充分使用评价杠杆,让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老师获得肯定和鼓励,强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更大的热情,更饱满的精神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同时鞭策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行动迟缓,缺乏热情的老师,敦促、激励他们尽快转变态度,改进方法,迎头赶上。

由此可见,评价机制具有糖果和鞭子双重作用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十分重视评价机制和评级体系的建设。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a.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具有容错性。

都知道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过程里,不同的老师必然会有不同效果。偶尔有个别老师会出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如果这位老师本身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高涨,由于策略设计不科学或者个人能力因素等造成的质量滑坡。那么我们在评价体系中可以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只需帮助他分析原因,尽快赶上,且不可因为质量滑坡而一刀切,一棍子打死,挫伤老师的积极性。

b.评价体系建设应当结合校情和师情,分阶段、分层次制定。

评价要有梯度性,给老师确定的爬登阶梯的的跨度不宜过大,不宜过陡,让老师有一个合适的过渡期。可以分阶段去构建评价体系。

C.有效运用激励和惩戒的评价手段。

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时,应该做科学的研判和决策,不能一味地多给糖果少用鞭子,这样容易挫伤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的积极性;也要防止一味地鞭策惩戒,让部分老师产生畏惧和惶恐,丧失自信心而裹足不前。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 篇3

观念创新是课堂改革的前提条件,教育改革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是以观念为先导。

(1)学生是主体的观念。我们新课程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对象。新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适应学生的需要上,而不是让学生被动适应老师灌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心甘情愿地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问题展示教与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学习不等于讨论学习。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相互配合。讨论问题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问题常讨论得不深不透。探究问题则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理解的问题就比较透彻,学生得到了主动发展。

(3)注重情感教育的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设法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以教师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种体验对孩子来说是真切的、发自内心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洋溢着人性之美,能促使学生兴奋、激动、惊异、喜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全面发展的观念。全面发展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我在教学语文时,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弄清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中游学生,则鼓励其弄懂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于下游学生,从“零”做起,识字,理清字意,弄懂句意,能够大致理解文章内容。这样一来,为每个学生的成材提供了机会。

二、确立评价标准

人们为了实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采取行动,只有科学的评价,才能发挥导向和调节功能。建立适应新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目标意识。每节课都要明确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我在上每堂课前都会把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端正地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悬挂于大黑板旁,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确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点地学习,实现成功的教学。

(2)突出主体意识。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还要看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只有真正发挥了學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3)突出情感意识。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活跃、平等的。我在课堂教学中,相信每一个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成了强有力的“情感刺激源”,让每个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看到了我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他们在我的呵护下愉快地学习,成绩怎么能不进步呢?

(4)富有创造意识。一节好课,时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的课。我在教学《养花》一课时,在黑板上花了八个花瓣,将有关本课的重点知识再现在花瓣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教师大胆创新应该成为鼓励所有教师进行改革尝试的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创造,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调整教学结构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稳定的结构形式。它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新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以从知识积累为价值取向转移到以促进学生能力为价值趋向,变教为“诱”,变教为“导”,促进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分析判断。比较辨析,综合归纳,得出结论,从而训练。培养,发展其情感、意志、思维,提高各项能力。

(2)在课堂上强调师生关系、主客体的统一性。施教者是教的行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成了学生需要的对象,此时,教师处于客体地位。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那么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行为是满足教的需要,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朋友关系。

(3)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就是从教到学的过程,学生应当由依靠教师到独立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由“教”转化为“学”标志着一个教学过程的完成。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不是对原有常规课堂管理的否定,而是一个继续发展的过程。学得知识、悟得方法很重要,学生能够养成一些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更为重要。让我们揣着教育理想不断追求和探索吧。

改革课堂教学 篇4

体育教学从广泛意义上讲就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们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学生们通过这种方法锻炼身体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当今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直沿用着旧式的教条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机械的灌输体育知识, 不能掌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样就造成了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不全面, 从而导致了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造成了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减小的体育运动所造成的良好的影响, 旧式的体育教学采用死板的方式, 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是否愿意接受, 接受的程度是否达到了自我进行锻炼的标准, 这些后果很严重, 只有接受了正确的指导, 才能体现出体育运动的价值和良好的影响。在本人对“大连财经学院”的运动前准备活动一项调查过程中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的同学中, 直接进行活动不做准备活动的同学达到了96%, 简单活动下 (这里指准备活动时间不超过2分钟) 的同学达到了3.7%, 而完全做好准备活动的同学紧紧有0.3%, 这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准备活动, 也就是说在课堂上, 教师教条式的授课内容, 让学生们根本不懂每一个步骤的意义, 如果换个角度来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说明准备活动的主要原因, 列举出具体的事例, 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准备活动的意义, 也就能积极的去做好准备活动, 从而减少伤病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1) 体育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革才能在将来使体育改革的方向不会重新走回过去的旧路, 体育教学的根本在什么位置呢, 教师,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使体育知识传播到学生当中去,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研究集体练习和自我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近些年, 一些年轻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加入到教师的行列中, 给教师队伍带来的新的理念和生机, 但是, 不可避免的弊端也逐步体现出来, 年轻教师没有工作经验, 对因材施教做的不够准确, 对学生的不够了解导致了体育教学容易走入误区, 但是新的理念有带来的老教师所不具备的良好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把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年轻教师的新的理念结合到一起, 从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现如今体育活动的发展。定期的组织新老教师的交流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定期的进行各大学校之间的交流会让教师能更清楚的认识到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基本状况,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锁定一个正确的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深化教学及课程结构和内容, 利用各种因素、手段, 为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这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 结合教学改革精神,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出发, 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 学生成长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新大纲也对此有了要求。

2) 进一步确立体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光是灌输体育知识, 是指导学生能够掌握并实际应用体育知识, 现如今的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加入自己的创新模式, 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 应该有一套自己的实践理论, 怎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能把所要教学的知识融于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 这样才能印象深刻, 在将来自己独立锻炼活动的时候能够好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设备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不光是内在的一些原因, 外在同样重要, 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各大高校可以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力提高体育教学的环境, 只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齐备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靠体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体育教师要发挥最大能量, 注意人力、设施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动员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学生、校医、及当地校外的体育名人为教学改革服务, 起到督促、帮助、榜样的作用。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多沟通, 结合实际, 有计划, 有步骤配齐体育器材, 发挥作用。

3) 理论知识的教学, 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比外在的一些因素要重要, 只有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了, 学生才能对所要参加的体育活动有足够的了解, 只有深层次上的理解才能正确的发挥此项体育运动的作用, 例如:一个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可以进行篮球对抗比赛, 但是对深层次理解不够透彻, 这样只能是学生们能够完成一场比赛, 但是如果此校同学能够理解篮球的内涵, 也就是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的配合, 那么这个学校的篮球比赛就会上升到一个高度, 和其他学校进行友谊比赛的结果肯定也大不相同。所以一项体育运动不光是能让同学进行运动, 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进而使学生们学会相互的配合, 相互的鼓励帮助,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而这个素质不单单指的是身体素质, 还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

4) 一专多能的教学方式, 现在各大高校进行了选课的教学方法, 这是教学改革上的一大突破, 但是这种上课的方式也有其弊端, 比如:一个同学喜欢足球, 这样就早就了他一直选足球课, 而当他结束了体育课后可能还不知道羽毛球、网球是怎么回事, 这个弊端的存在是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一个特点, 要解决这个弊端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 第二课堂, 普及班等等, 各大高校针对这个弊端的解决方法不同, 但是效果都是一样的良好,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制定好解决的方法利用哪一个, 然后培养教师对其他项目的知识掌握程度, 从基本上对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其他的领域也有了解,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多能”, 而学生本身喜欢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本身水平和自身素质逐步增加教学内容, 达到“一专”。

三、总结

当今社会是知识急剧膨胀的社会, 不改革就会被时代的车轮丢弃, 不改革就跟不上时代的形式, 所以只有不断的改革提高自身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使全民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重在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不能改变。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改革课堂教学 篇5

以往的教育想法,大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目的,授课还是将课堂、老师、书本作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养成。目前伴随教育改变逐步加强,考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慢慢有了一定位置。试从不同的视野对学校体育课程的体系,授课方式,授课点评方法等多角度进行讨论和选择,讨论中专体育教学的改变和创新工作。

一、我国中专体育教学发展的背景

我国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即使发现了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没有恰当的理论作为引导。刚开始重点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作为模板进行改革,但是因为我国人体素质相比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这个改革计划最终失败。在不停的摸索中,我国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我国中专院校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因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具体的措施出现了失误,最终结果是改变后的教学过于对理论讲解,忽视了实践性。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缺少将人作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板与评价太过于单一化。这些问题的结果最终使得体育教学改革的速度更加缓慢,因此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在强调改变,由于在具体的操作中却缺少有效的办法,最终使改革走向样式。

二、中专体育教学的状况

(一)体育授课目的模糊

现如今,一些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依然把学生的体育成绩来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指标,而忽视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关知识、方法和技巧的理解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强身键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体育教学的目的模糊,使得每个学校的授课侧重点都不一样,因而导致了教学成果难以实现最终目标。

(二)体育授课缺少创新

许多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依然坚持将老师作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地位,导致体育教学呆板化、硬性化程度加重,再加上体育教学手段简单、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使得体育学习气氛缺乏浓厚感,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开创性思考与学习爱好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抑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体育授课方式不先进

最近几年来,致力于中专体育授课的高等学历老师人数不断增加,老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仍然坚持将陈旧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其教学大纲与方法都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大体上使用了“传授式”落后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学习技术,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做研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爱好培养。

(四)体育成绩方式衡量标准单一

现在,许多中专学校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主要通过学生的竞技技巧与运动成绩作为考核内容,而这单一的考核策略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表现出学生的体质发展情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参加体育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中专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一)改变课程体系,努力适应社会

学校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学校培养的人是社会的人,要达到社会的标准,要能与社会相适应。假如不管社会现实,那么培养出来的人的合格率一定很低。以后的社会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效率高,节奏快,优胜劣汰的社会。在这样社会下,每个社会成员都面对着非常严峻的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高低将决定其能否生存与发展。学校体育必须在提高学生自我完善身心的能力和意识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要想做到这点,必须改革现在的课程制度体系,设立涵盖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休闲体育等具有涉及面比较广的体育课程制度体系。采用适当的竞技体育来养成学生的竞争思维,使用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提高健身技巧,用丰富欢快的娱乐与休闲体育消除精神紧张,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乐趣的同时,对理论教学进行加强,采用学术报告、图书展览、电子传媒等手段,充分提高体育信息输出的数量和质量,更有效地传播体育文化,在学校打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解读,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有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这样会使我们的课程服务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二)明确体育改革的观念

终身体育是最近几年来流行于国内外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在体育界已达成一个共识。这种理念的提出对学校体育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组织等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还没有达到一个特殊的教学方式,有待于我们研究。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体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学校体育课的意义,在于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及为社会培养体质健康的人才的需要。所以,体育授课要打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体系,树立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重点目的,对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关注、卫生知识的讲解,和身体锻炼有效结合,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的体系。在完成目的的讲解过程中,还应当关注情感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增加体育思想和提升体育能力。

四、中专体育授课考察方式的改变和革新

体育授课首先要知道考试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训练,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及养成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关注考核方法的改变和创新,而正确的考核办法应该重视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公平性,除了要学生熟知体育知识、还要对运动技能等内容进行考察,还要添加一些学生可以自选的项目、动作等形式的考察内容,来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培养体育学习的兴趣,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五、结束语

体育授课改变和革新是时代的需要,现在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缺点,在素质教育的大方针下,树立体育改革的意识,要大胆创新,让学校体育向着有趣、轻松、活泼、娱乐身心的方面去发展,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健身体系要发展,各种体育模式必须要建立,新的授课模式要经过实践反复验证。体育老师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才会有新的发展空间,才能与素质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这样才会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

作者:吴广宇 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董顺波.中专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35):173-175.

改革教学, 激活课堂 篇6

关键词:新知 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 快乐学习

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活化课堂教学,践行"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有如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

1、巧设悬念法

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欲望。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思、乐于想、乐于学,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

2、创设情境法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导入,我让几位同学戴着头饰演"小蝌蚪"。随着欢快的乐曲"游"进教室,并天真地喊:"妈妈,你在哪儿?"其余同学看见,兴趣油然而生,这种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以图引趣法

课文是用语言描写事件,通过图画把事件再现出来,加上语言的引导,课文一下子就变得形象、具体、生动起来。借助图画,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的导入环节时,我便画了一条五彩路。出示几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让学生展开想象,谈所见、所想、所感,潜移默化中,使感知得以深化,图文并茂,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改革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状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合作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了解到狮子大王要选接替它的新"万兽之王",要动物们轮流做,看谁做的好就选谁。时间是每个动物一周。"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都谁当'万兽之王'了?","他们都怎样当的?","最后谁真正当上了'万兽之王'呢?"我便根据学生的提问整理好顺序,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这样便自觉地转变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在玩中快乐学习,体验新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描写学生身边现实的生活场景的。但是由于时空关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现在的具体情况有些变化。因此,通过模拟的手段让孩子最大程度地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办法。我的做法是开发身边所有资源,尽可能去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场面,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带领同学们去校门外的土地里,去寻找苍耳、薄公英、豌豆等植物,因为我们生活在乡村,这些植物随处可见,找起来非常容易,同学们欢呼着,玩闹着找到了它们,并认真观察了它们的播种方法,有的同学还不小心在裤角上带回了几个苍耳呢!通过观察,孩子们不再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展示,而是按照真实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实情景对文章内容进行领会,不仅学懂了文中的内容,还增长了不少课外的知识,而且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的根源,是发明的雏形,它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我抓住任何一个能发挥学生想象能力,挖掘他们自由想象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五、延续精彩内容的漂亮结尾

结尾是一节课的终点,好的结尾让学生回味无穷,终身难忘。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我在每节课结束时都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方法,使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有增无减。

1、精彩部分表演法

教学不仅是教完书本知识而已,更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受到深刻教育,我常常使用表演法。如《美丽的小路》,同学们通过表演知道不能随意扔垃圾,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如《称赞》一课,同学们通过表演知道,经常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称赞一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班的一位一向顽皮不爱完成作业的小男孩,就是因为参加表演了部分课文内容得到称赞而改掉了坏毛病。

2、有趣练习法

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尾设计有趣练习,既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可延续学习兴趣。如教完《植物妈妈有办法》让学生补充说说还有哪些植物的妈妈有办法。学完《一分钟》让学生讨论一下一分钟能做什么事,它重要吗?教完《秋天的图画》让学生们唱秋天、画秋天。通过有趣的练习,学生的浓厚兴趣延续到了新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续编故事法

改革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法改革

如今,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大学而把他们送往高中,只有个别考不上的学生才上中专。这就造成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每况俱下。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参差不齐,这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是一种考验。数学课是学生最不愿意上的课之一,所以对于数学教师来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情况对课堂中的几种教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多种情境方式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实例、游戏、猜谜等形式把学生带到课堂教学中。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这种情境创设可以用于导入、练习、作业等多种环节,而不仅仅只是在导入环节上应用。

比如:在讲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我把写着文化用品、非文化用品、铅笔盒、钢笔、人民币、娃娃、手机、书包、作业本等字样的卡片贴在学生胸前, 通过游戏找朋友找到和自己相关的词条。学生很快分成了文化用品和非文化用品两个阵营。但仍然有个别学生走错的,这时教师根据学生游戏的结果讲解集合与元素有属于与不属于两大类, 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了这个知识点。又如,在讲指数函数的两个数学模型时,我采用了撕纸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对折剪开,看看它变成几张纸,再一次对折剪开,看看有几张纸,以此类推,当它折了n次之后,观察纸的张数与裁剪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再思考纸的面积与裁剪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样就得到了指数函数的两个数学模型。

以往的情境教学用在语文课堂上得较多, 现在它经过改革和创新用在了数学课堂上,也有很好的效果。有时,习题的讲解中加上适当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比如,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习题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把本校学生李响在校时勤奋好学,经常读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等这样充满正能量的事情制作成了一个小短片。由该短片引出了公司成立的年头、规模、广告费用成等差数列,并求差数列的前6项和。因为短片中的主人公就是他们的师兄,所以对学生的触动很大,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好榜样,激励学生自主创业。

二、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的教学

中专学生没有升学压力, 这是他们不愿意学数学的另一个原因。如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与实践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的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这就需要教师阅读大量书籍,多与专业教师沟通,让学生懂得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比如: 讲到分段函数时, 把出租车的计费规则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计算从学校到大东门多少钱? 如果给你10元钱,能否从世纪饭店回到学校? 如果能回还剩多少钱? 如果回不来,还需要多少钱? 这道题可以通过出租车的计费规则写出路程与资费之间的分段函数。通过计算公里数就可以得到实际打车所需要的钱。进而学生就了解了分段函数,懂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又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了解电流电压的关系。在讲三角函数时,教师设计几道电流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进而愿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中, 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

三、以小组竞赛为主的教学

小组竞赛就是采用分组的原则,以灵活多样的比赛形式,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教学方法。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小组竞赛应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如何分组,怎样合理配置组员; 二是以什么样的比赛形式; 三是奖惩政策。通过阅读书籍,我发现大多数教师会通过自然分组(学生座位)、分层分组(成绩的优良差各一组)、强弱结合分组(成绩的优良差组合分组)。根据中专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前两组显然不适合。其原因在于中专学数学的人数较少,如果把基础本来不好和不愿学数学的学生放在一起, 那么教师就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别说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竞赛第二个要注意的内容就是要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如果运用得好,那么参与性就强,反之,可能会冷场。如果竞赛的内容较难,那么参与度同样会降低。因此,教师在设计竞赛的内容时应多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比如:在对函数单元的复习课中,我采用了小组竞赛法。全班48人,以二三三的原则进行分组,即每组优等生4人,中等生6人,后进生6人组成。第一环节为只是对对碰,即复习函数单元的所有公式。该环节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必答题,教师提问,每组出一名学生回答,答对一题记一分,打错不扣分。第二部分为抢答题,教师提问,每组第一个站起来回答正确的学生记一分,回答错误的组下一轮没有抢答机会。第二环节为小试牛刀,即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习题,可以互相讨论,但必须保证每人全会。每一道题每组可以有两个人不会。因为有个别学生一点也听不懂,所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实际解决了。第三,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奖励。不奖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物质奖励又没有那么多经费,发奖状可能只能吸引小学生,与学生的就业挂钩更能吸引中专学生。因此,对于每堂课表现好的学生给予操行分,因为本校每学期操行分高的就业优先。

四、以导学方式为主的教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政策导向的不断深入, 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技术工人,都需要掌握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导学式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个要求。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是指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学生开展自学和探究,逐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程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导学案要求教师要制作教案和学案,在每堂课的课前,要把每堂课的提纲发给学生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落实知识目标。在例题方面,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习题让学生来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启发他们多动脑。

改革课堂教学 篇8

一、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设置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内容设置,除了要重视基本的物理概念外,还要掌握基本的电路原理以及学生分析的方法。教师在讲解分析方法时,可以通过利用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电路来进行,而针对集成电路,其分析计算的目标应放在电路的外部特性和应用上,尽量淡化电路内部以及集成电路的特点。在讲解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内部原理时只需简要说明即可,重点讲解外部特性与参数。分析电路的关键之处便在于将非线性器件与线性模型靠拢,即在特定环境下,使非线性器件与线性模式等效。例如,在二极管电路分析过程中,便可采用理想模型,这样二极管在导通或截止时便与短路等效,也就是上述所说的非线性电路与线性电路等效,方便学生分析并计算电路。分析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所组成的理想电路时,便可采用“虚短”“虚断”等方式进行分析,与之前也属同一原理。除此之外,还能在这部分内容上做进一步的优化,如合理地调整该部分的讲解顺序。通常情况下,该课程首先是为学生讲解分立元件及电路等内容,然后才是集成电路,而采用上述方式便可先向学生介绍关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相关内容,并由此引出线性模型的概念,学生通过模型来对集成运放电路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模拟电路的熟悉程度,并加强与之前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例题和习题环节,突出重点,让学生听懂能做

开展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讲解例题与习题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得十分严重,紧张的课时使教学只能将重点放到理论讲解上,而很少有时间再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联系。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后不知该如何做题或做何种题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即便课时紧张,在课堂教学时也应设置习题练习环节,分明教学内容主次,重点选取学生能听懂并能理解的教学内容。在进行习题和例题讲解时,面对紧张的课时,教师不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而应遵循传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这样反而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后为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习题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并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考试通过率。由于各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专业要求不同,因此,教师应将作业习题细化,不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知识,只是挑选符合学生当前专业要求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以此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而突出学生的学习重点。

三、综合案例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虽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但终究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应用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了理论部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之外,学生往往在通过考试后便将课堂所学抛诸脑后,学以致用也成了一纸空谈。只有结合实际案例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多单元电路搭建的完整电路的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相关教材内容后应继续安排综合案例课时,通过讲解与分析综合案例整体电路图,使学生对电路的读图与分析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常用综合案例包括超外差式收音机、多功能电子锁、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函数信号发生器是一种能产生如三角波、方一波等多种波形的信号发生器。其电路以振荡器和波形变换器为主。由集成运放构成的积分器与迟滞比较器所组成的振荡器经由RC无源积分电路产生三角波型号。而波形变化器能将二极管、三极管等非线性电路转换为正弦波,进而简化了电路方案。实践证明,教学在分析与讲解整体电路后,能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读图和分析电路的能力。

综上所述,改革模拟电子线路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电路以及元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而掌握分析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摘要:模拟电子线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近年来,该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具体论述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结合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模拟,电子线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曾鹤琼,胡骏,熊琼.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旬刊,2013(11):187-188.

改革课堂教学 篇9

在职业课堂的教学中,基本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多数专业课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乐趣,所以也就达到不到预期的学习效率。笔者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原因主要为两个方面:

1.1 学生方面

在目前社会价值取向中中职学生地位较低,对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这些学生大部分在中学时成绩普遍不好,心理上也比较自卑,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状态使他们在进入新的学校后依然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虽然想努力,但由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又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使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都不太如意。从家庭方面来讲,大多数中职学生是独生子女,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溺爱和不正常的爱给他(她)们心理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使之厌学情绪极为严重。所以说,相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专业课学习存在困难是很难避免的。

1.2 教师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个性和综合水平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水平。知识层面得不到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他们的个体间差距,也就不能满足各个水平上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使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没有乐趣。

另外,传统的教师考试、考查单一评价模式与当前极具个性的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评价不协调。这样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今后的就业。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 专业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设计研究

2.1 建立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法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培养会创造能思考的人”。而在被动学习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不会得到提升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才能从思想上激活起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全部发挥出来,营造出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因此,中职课堂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教学的方法。

2.1.1 精心设计,诱导探究

根据课程内容,巧设问题,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授课前,将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程内容,给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个任务,让学生探寻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小组代表的说明和小组的补充与其它小组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教师加以点评,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2.1.2 扩展多变,激发探究

对原有问题进行发散,进行拓展出多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有利于沟通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不但能促成知识的迁移,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广阔、灵活、多方位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1.3 动手实践,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有限的。”可以说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想象力,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力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比如,根据学生识图难的问题,把真实零件与图纸相结合,通过图与物对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课程进度,将课程综合训练进行分段完成。比如,数控车工综合训练,分成机床基本操作训练、单一加工面的编程与加工训练、综合训练。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信心,使他们更愿意去主动探究。

2.2 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评价模式是教师考试、考查单一评价模式,这样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实现对学生公正合理评价,评价过程中,避免单一分数论,重点体现过程和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包括自评、学生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的评价与最后的总评五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学生自评是锻炼学生提高自我总结的能力,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在评价中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互评是锻炼其发现别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找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中职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差,通过对同学的互评,一方面要自己主动积极地分析别人工作过程,发现优缺点,另一方面听听其他同学对之评价方法,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评价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结果进行肯定和指出其不足,是在众多方法中确定正确的和较好的方法,是标准。如果没有教师的评价,中职学生可能会茫然,没有指路明灯,最终难以确定究竟哪些方法是生产中可行的,显然,这不是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如果没有教师评价,学生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决方法难以得到指正,有可能给将来的工作造成影响。因此,教师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企业评价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是肯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基本标准。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是否与企业实际相吻合,是通过学生到企业实践来验证的。企业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各方面的表现,反映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在校所学的知识是否对路。因此,企业评价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也是对学校的评价。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能说明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企业是否认可,对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评是对学生从德、智、体、美、劳进行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成绩。总评对学生的成绩要肯定,学生的工作能力之所长要反映,学生有待发展的方向要有建议,学生需克服的缺点和不足也应反映出来。总评既是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也是对企业用人方面提出建议;总评既要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要反映学生所擅长的方面。

摘要:针对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现状,文章分析了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介绍了围绕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设计方法,学生评价模式由传统评价模式转化成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总评的探讨。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杨金栓.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理论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改革课堂教学 篇10

1供给侧改革的推动

政府的政策、法规, 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很大推动作用, 甚至会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模式和规模。在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下, 全国改革的重心放到了投入侧, 特别是劳动力供给的改革上, 提高劳动力素质, 提升人力资本, 成为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个新兴的财经类院校, 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科技发展的推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 仅仅传授已有的、历史的人类文明成果, 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大众化的目标, 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 却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不能“适销对路”, 导致“找工难”, 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实用型人才, 又出现“招工难”, 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 凸显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经济与社会的推动

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 决定了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必须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了解我国企业现实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课堂教学也要变革:从普及教育向优质教育发展;从课堂教学的物质条件改善向教学质量提高发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向促进学生个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4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财经类学生与工科类学生相比, 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 其未来就业方向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 必需将课程特点与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 人文知识丰富, 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第二, 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对经济学的案例和经济学渊源非常感兴趣, 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不太接受。第三, 在企业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部分同学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也不太理解, 很难适应社会。

二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 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 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 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为一体。目前, 我校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 还存在下面的问题。

1理论抽象难懂不易接受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 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其概念、原理、特征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 假设条件放宽, 理论有可能不成立。特别是宏观部分, 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学派的观点不同, 甚至相反。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 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 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2学生对“舶来品”容易“水土不服”

这门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说离中国国情较远, 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以及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很多观点用中国国情去理解往往理解不透彻。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缺乏感性认识, 对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变量的关系、资源配置的方式感到陌生, 因此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结合。

3课时少内容多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 教学内容丰富, 数学模型分析又占有相当的比重, 因此学生的接受要相对慢一些。如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 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如果教师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学到的东西虽然多, 但囫囵吞枣, 消化不良, 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4实践内容和案例较少

西方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而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是从理论到理论, 既抽象又乏味。教学中的实践内容要么没有, 要么就是国外的陈旧资料。学生对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来就缺乏了解, 而且老师又只能是照本宣科,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联系起来, 只是为学习而学习, 限制了经济学致用功能的发挥。

5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 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 而学生坐在下面当听众, 而且单一的书本和PPT教学, 内容重复陈旧。这种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的全包制的教学形式, 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内容让学生感觉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能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 更谈不上进行独立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问题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作为新兴的财经类院校,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供给侧改革”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 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 放到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上, 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PBL教学方法, 传递“颠倒课堂”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理念,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用直观图形去解释抽象的理论, 把案例教学融入整个课程。

1教学理念创新———颠倒课堂

颠倒课堂, 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 是教学和学习思路上的转变。颠倒, 就是将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课外, 让课堂成为彼此能够面对面进行思想碰撞的关键时空。这就要求:第一, 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学习;第二, 课堂上真正能够相互碰撞引向更深层次。

怎样才能让课外真正发生深入学习?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课前看看课本, 提前做做练习题, 这不是颠倒课堂, 这仅仅只是预习。预习是浅层的, 预习过后, 在课堂上, 教师仍然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授, 这种预习不是颠倒课堂。

颠倒课堂, 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 录制视频讲解课程, 并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学, 要求其效果不亚于课堂内讲授知识的质量。学生通过课前自行观看教学视频, 将原本课堂内的学习, 转移到课堂之外了。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不断深化, 课堂之外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 比如:电子教科书、远程家教系统、智能推送、优质知识库, 都能达到课外深入学习的目标。

学生只有在课堂之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才有可能在课堂内展开面对面的思想碰撞。课堂内如何产生思想碰撞?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点拨。设计一个好的问题, 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得很远, 能够最大化地提升面对面交流的效益。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过于庞大, 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环境, 才能达到颠倒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创新———PBL教学法

“供给侧改革”特别强调对劳动力供给的改革, 而提高劳动力素质, 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中, 可以适度引入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

PBL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 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施PBL教学方法, 一般要和颠倒课堂相配合, 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 然后确定问题。问题是PBL教学的起点和焦点, 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在课前发现的有意义、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发现的问题, 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 教师还应该对学习成果提出要求, 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3教学内容创新———加强数学运算

由于西方经济学很多是建立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 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 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特别是在没有很好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开设西方经济学, 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到高等数学知识的地方, 增加相关例题, 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运算很好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以达到提高学生对于基本概念重要性的认识, 并要求学生熟记概念。

4教学方式创新———直观图形法

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以及文字叙述, 如宏观经济学中的西方货币政策知识, 三大传导工具, 如果让学生进行文字理解, 很多学生容易出错,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补充一些形象、具体的说明或者直接进行图表符号说明。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符号的直观性加深学生的认识, 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重要的结论。比如, 在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的传导工具中就使用M→R→I→Y。

另外, 几何图形的方法, 也是经济学中用于处理和说明抽象内容并配合记忆的重要工具。分配理论、信息不完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的几个模型等内容, 可忽略理论性较强的证明部分, 而加强对其基本的运算方法 (简单的求导或微分) 的说明。

5教学手段创新———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一些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背景差别比较大, 因此, 必须寻求一种中介性的载体, 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这也是西方经济学作为实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经济学案例教学满足了以上特点和要求, 是一种实用性强、效果较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 运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第一, 案例穿插。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 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讲授均衡价格理论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变化及走向”;讲授消费者行为时可从“你知道花钱有何诀窍吗?”、“我国是否已达到小康水平?”等学生容易产生兴趣的问题入手。这一方式所举案例不宜过多, 应着重针对重点、难点举例, 所举案例不能过于复杂, 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理论问题产生歧义。

第二, 小案例讨论。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 由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 让学生分析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如在讲完“厂商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战”、“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案例或新闻材料。这一形式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理论问题, 因学生还不具备运用各种综合理论知识的能力, 所以不宜过分复杂。

第三, 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 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如在讲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章节的基本理论以后, 就可以选取“我国过剩经济条件下的政策选择”、“次贷危机”等综合性案例进行分析, 在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应当注意选取案例综合性要强, 并且具备一定的难度, 同时要给学生较长的讨论时间和较多的发言机会。

第四, 专题讲座或报告。邀请一些学院内外专家、企业家围绕一些基本理论, 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报告前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辅导, 讲座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提问与专家直接对话交流。此外, 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 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 或引出问题, 或印证所述原理, 或讨论评议, 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 在针对财经类学生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既要弥补这类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不足, 又要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 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 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 2014.

[2]陈婷婷.体验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14.

[3]欧阳华.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4) .

[4]程恋婷.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文教资料, 2015 (1) .

[5]涂佐沐.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智富时代, 2015 (4) .

[6]张小雪.基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 2015 (6) .

漫谈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篇11

一、屏弃形式主义,还原真实朴素

数学教学是本真的师生互动,是真实的交流探索,教师切忌吹嘘作秀。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一位教师讲授简单的推理,在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应该怎样做一个善于推理的人,于是教师象征性地在教室内走了一圈。其中,有几组学生并没有配合展开讨论,甚至无从下手。私下里,听课教师议论,质疑这位教师为什么不停下来指导学生讨论。为了完成公开课要求的基本环节,追求所谓的教学“完整性”,竟然对学生的学习感受置之不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得不偿失,违背了教学的真实性。

同样是这堂课,学生在讨论推理的方法有哪几种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语言描述法和连线法,这位教师走了一圈后也没有发现哪个学生用表格法,可在展示讨论结果时,他撒了一个谎,说有一位同学用了列表法。这时,全班学生一片茫然,都在观望是谁想出来的,而教师不知怎么圆谎,不管学生的言论,直接继续上自己的课。教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学生却变得敢于质问,而这种好奇心和质疑的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反而扰乱了学生的心。

从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来看,他们的改革还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读懂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的路上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本质的教学者。

二、严禁喧宾夺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幕后者,是学生成才的推动者,所以,教师要放手把“舞台”交给学生。

一次参加“同课异构”听课,一位资深教师的课堂主线分明,重难点突出,她的课堂掌控能力令我瞠目结舌,她对教材的把握如轻舟熟路。一节课下来,非常充实,虽然技艺高超,但听者疲劳,思者困扰。同比之下,一位青年教师虽技艺平平,但听她的课犹如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也能和教师一起授业解惑,慢节奏的徜徉反而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学生会给你更美的交代。

三、鼓励学生演练,激发学生的成功欲

教学需要提供平台来让学生操练,过去的“满堂灌”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知识得到理解之后,每个人都有用实验去证明真知的冲动,这种冲动若能得以保护,并给以机会施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大学实习时,我的一个实习班级是个老前辈,听过他不少的课,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一堂课就是小学数学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当提到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凑时,他没有给学生时间思考和操作,就直接告诉了学生答案。学生只能被动地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却没能体验这个过程。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于是,第二节课我尝试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鼓励他们自由地去剪。结果,整节课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边剪边聊,边聊边学,有的剪出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有的剪出了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剪出了相同的梯形。我惊奇地发现,这节课我教得很轻松,学生却学得很牢固,很开心,我想,这也许就是寓教于乐吧。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注意力松散,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学习上往往会选择逃避。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演练,激发他们的成功欲。

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篇12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As we know,teachers pass on their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and carry on the education mainly in class.Therefore,to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the focu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t present.A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s a complex dynamic proces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o r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will unavoidably involve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transition 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the change of teaching structure,th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I talk in this essay briefly about this subject from such points as to help the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intentions of study,so as to create their inner motives,to adopt the enlightening method,so as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learn actively.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育人的主要渠道,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当前教学整体改革的一个着眼点。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多向量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改革课堂教学,涉及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结构的变化,教法的革新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就以下评点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直接关系,学生是否愿意学,能不能坚持学的关键在于有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由外在诱因和学习者内在动因相结合而构成的心理因素。笔者曾无意中听到一位学生直言不讳,“考试结束后,我要烧去所用过的全部英语资料,以解心头之恨!”悲哀!这位学生会不会“恨屋及乌”?令人担心!虽说这只是个别极端的现象,但有谁知道有多少学生在旧的教学模式的“压迫”下感到学英语的厌烦和无奈?

究竟为什么学英语?这问题好像很原始但又很现实。因此,课堂上笔者经常不失时机地宣传学外语的目的和重要性,促使学生内部动力的产生。如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专家、知名人士运用外语,为祖国贡献卓越的典型事迹。进而谈到未来十几年、二十年,现代高新科技将更加迅猛发展,国际间各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不论是经济的竞争、市场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到底都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较量。国家需要一大批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需要,具有直接与国际资本打交道能力的外向型人才。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学外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贯彻启发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启发式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和方法,其思想核心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作为施教的整体过程。

如在讲授“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Go for it,八下,U5)这课时,我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并谈谈话题。当学生看到标题即会想到自己或家人的特殊经历,不论学生的语言、时态正确与否,最终都会有助于够激发学生谈论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急于听力的欲望。听力结束后,利用所学句式,以句子接龙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句式,学生的创造性接龙进一步夯实了语言的运用。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把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的一个指导思想,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三、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学习

由于受“升学”的压力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精力放在“升学有望”的部分学生身上,对不少学生不甚关心,对“差生”冷眼相待。其结果:部分学生成为“陪读生”,心理受挫,使得有的学生或厌学,或考试作弊。显然,这是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悖的。如果说“好学生”是花朵的话,那“坏学生”则是受病虫害的花朵,更需要呵护。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能得到发展,这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历史性要求。为完成这一任务,笔者努力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在思想意识上树立“教好每一位学生和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树立没有学不会的学生”的学生观。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对“后进生”更是加倍关心和爱护,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上进心。

就以课堂提问为例吧。一、机会均等,民主气氛浓,从不因为怕“后进生”回答问题错误多,浪费时间,就不让他们发言,或提供的机会很少。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二、精心设计,提问“后进生”的问题尽可能安排难度系数小的,给予信心和勇气。“成功是成功之母”,如果老是让学生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三、课堂用语较讲究,常用“Would you like tohave a try?”“Just have a try,please.”“Quite good!”“It doesn't matter.”“Never mind,try next time.”等,使被提问对象感到“对固欣然,错亦可喜”。四、不随意中断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开头几句不切题,或没有抓住要点,一般以“I'm sorry,but…”“Take it easy.”“Don't get nervous.”等言语加以鼓励,或以“Yes…”“then…”“next…”等词语进行耐心引导启发。

另一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上进行潜心研究,掌握好上、中、下三种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强化反馈和矫正环节。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当堂达标;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在教学要求、作业练习和课后辅导等方面,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使上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基础差生“吃得了”,使所有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智能的发展上获得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

此外,在教学中,笔者一贯注重情感的投入,对学生奉献无私的爱,与学生保持良好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学英语“乐在其中”,这也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业门路的拓宽,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都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机遇,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结构最佳要素的优化结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而尽心尽责。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年版

[2]谭兆鹏,林天庆.《全国部分省市教育发展战略概况》,鹭江出版社,1992年版

[3]谭兆鹏,林天庆.《当代福建教育的环视与前瞻》,鹭江出版社,1992年版

[4]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儿童房如何装修下一篇:时间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