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课堂改革

2024-09-19

马 课堂改革(精选8篇)

马 课堂改革 篇1

吉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快马扬鞭

(记者 陈帆波) “我来这里工作了,哪见过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大的建设呀。‘八五’期间,最多的一次是850万元,后来每年也就是百八十万的。”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金书记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年一年,吉林建工学院建设学生公寓38400平方米,学生食堂8840平方米,总投资5140万元。更主要的是,这么大的建设,学校没投一分钱,而完完全全是靠社会投资的。

像吉林建工学院这样引进社会资金办后勤、促进学校大发展的实践,在吉林省的30多所高校已经是遍地开花。记者在该省采访时看到,由于今年吉林省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各高校解放思想,拓宽筹资思路,积极寻求社会投资,使学校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年中,学生公寓建设超过万平方米以上的高校就有12所。吉林大学与兴国科教投资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引资1亿多元,一年建成学生公寓95000平方米;四平师范学院今年采取多种形式引资,建学生公寓24000平方米。

吉林省是财政穷省,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许多省属院校的学生宿舍和食堂已多年没有扩建或改造。去年以来,该省探索出多种形式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办后勤的路子,从而一举改变了以往学生宿舍和食堂拥挤、破败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舒适、整洁的标准化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玉说:“这么好的条件,过去是不敢想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

据吉林省教育厅统计,全省今年学生公寓施工面积65万平方米,总投资6.1亿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4.4亿元,占总投资的72%;学生食堂施工面积9.8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0.8亿元。

马 课堂改革 篇2

在这里, 人们自古诗书教化, 学风浓厚, 思想激扬。早在20世纪90年代, 冷水滩人就擎起了教育改革的大旗, “同步教学法”在省内外名声大振, 教研教改成绩斐然。今天, 在国家新一轮课改的大潮中, 座落于冷水滩城郊的马坪学校, 在硬件设施十分落后状况下, 闯出了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就像一只勇立潮头的帆船, 引领着全区中小学校, 奔跑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路上。

一、在困境中潜心思考

马坪学校创办于1992年, 是一所底子薄弱的农村九年制学校。现有学生675人, 教学班18个, 教职员工52人。2006年, 周大战校长从地处偏僻的高溪市学校调入马坪学校任校长。马坪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一是办学条件差。学校只有两栋教学楼, 一栋简易的教师周转房和一栋简陋的师生食堂。二是学生基础差。学校仅有学生300多人, 全部来自农村, 其中60%是留守儿童, 部分成绩较好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选择到市区学校就读, 导致学校生源萎缩。三是教师结构不合理。近30余名教职员工中, 有近三分之一是以工代教、民办教师转正和复员军人,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四是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当时的课堂全是清一色的“填鸭式”教学, 课内与课外, 学生状态两个样。课堂内, 学生听课索然无味, 昏昏欲睡;下课铃一响, 学生冲出教室, 个个生龙活虎。五是社会声誉差。由于学校教学质量不高, 留不住学生, 教师也人心浮动, 老百姓戏称马坪学校为“马跑”学校。面对这样一个现状, 老师们在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上课不睡觉;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一样生龙活虎;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像喜欢网络游戏一样的喜欢上课……追本溯源, 学生厌学的根源就是课堂上“老师一讲到底, 学生被动接受”, 老师“独角戏”般的“满堂灌”, 学生极不买账。于是,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老师们认为:必须要想方设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真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采用什么办法, 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呢?老师们召开各层次的座谈会, 彼此交谈, 征求意见;同时,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 从理论中寻找良方, 逐步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以学定教的原则;二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采取以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三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原动力, 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四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灵活而适用的教学手段。

⑴在课改浪潮中摸索。2006年下学期, 学校决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点。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对任何课堂教学方式都感到陌生, 可塑性强, 且一年级教学内容又相对简单, 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于是, 找到与周大战校长关系融洽且又有课改意愿的一对教师夫妇, 让他们在小学一年级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具体做法:一是打破传统两人一桌、面向黑板的座位编排方式,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 为保证课堂纪律而增加课堂教学人员, 由一人变为两人, 一人管教学, 一人管纪律;二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快乐学习;三是在课堂内完成学习任务,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一个时期的实践之后, 老师们感觉这种课堂较有成效, 就安排他们面向全校老师上了公开展示课。但结果不尽人意, 老师反映不一, 主要表现在:学生睡大觉的没有了, 但开小差多了;学生活跃了, 学习气氛浓厚了, 但课堂纪律“乱”了。针对老师们提出课堂“乱”的问题, 老师们想到了用学生管理学生的方法, 在每组中选出得力的学生任小组长, 并将小组长培训为“小老师”, 成为老师手臂的延伸。这样, 在课堂教学中由起初的两个老师管理演变为“一个老师和六个小老师”的共同管理,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管理效率。考虑到农村学校学生生活经历及老师的业务素质等方面原因, 老师们采取提问、游戏、竞赛等学生喜爱的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互动学习, 老师只做课堂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弥补了老师教学上本身的缺陷。为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积极抢答, 老师们又制定完善小组奖罚激励措施, 促进学生在纪律、学习、生活等方面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交流互补、合作共赢。老师们还要求老师有意创设平台,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 让学生以提问为乐, 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而自豪, 以能提供不同的答案而骄傲。老师们又根据学生的要求, 给每个小组配备了一块小黑板, 小组以小黑板为中心展开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渐渐地, 随着课堂形式的变化,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兴趣高涨, 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多了, 学生的提问也多了、新了。这就迫使老师们不得不努力钻研教材, 查阅资料, 想办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就这样, 在不断实践中摸索,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 一路走来, 老师们慢慢摸清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

⑵从课改实施中提升。实验班的初步成功给老师们带来了喜悦, 也为课堂教学改革在全校推行奠定了基础。2007年春季, 老师们决定在全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可是,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全面推开却遇到了很多阻力, 曾让老师们一度处于迷茫之中。

一方面的阻力来自教师和家长。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 很多老师和家长对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理解。教师心生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还学不好呢!还要让我少讲, 恐怕更是‘玩火’。况且还允许学生在课堂走动, 搞得课堂像菜市场一样, 闹哄哄的。”一些家长更不理解:“老师们送孩子来上学, 你们老师现在想办法自己不教了, 倒让孩子自己学?”另一方面的阻力来自课堂教学改革本身。毕竟这是新事物, 尽管在实验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是由于时间不长, 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别人看到的课堂不像课堂, 倒像“菜市场”。另外, 小组的合作的方法还比较单调, 教学环节还不清晰, 老师们感到很难把握。因此, 参与改革的一部分教师和领导也有怨言:以前备一节课只需要1小时, 现在则要3小时, 这样子折腾太累太辛苦了, 况且辛苦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很不值, 老师们不干了!

面对阻力, 周大战校长也曾徘徊过, 但是他心里清楚, 这么做是对的。因此, 周大战校长暗下决心, 只要自己还是校长, 就一定要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下去, 绝不回头!于是, 周大战校长多次召开行政会议,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积极采取措施, 对症下药。一方面, 改革激励评价机制。把课堂教学改革绩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目标, 与评优、评先、评定职称、学校奖励工资直接挂钩, 这种机制, 逼出了教师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 积极向上级求援, 争取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教研部门的指导。2007年4月初, 区教育局局长徐正祥同志亲临学校视察, 该月中旬, 区教育局副局长贺建明同志率基础教育股和教研中心的有关人员深入学校。两位领导分别通过听课, 与教师、学生交谈, 在了解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后, 均对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并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决定给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经费10万元。之后, 市教育局局长郑山明、副局长李谋韬、基教科长杨兰荣等领导和专家也来到学校听课和指导, 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加赞赏。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 这无疑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 区教研中心选派特级教师秦四年等教研员常驻学校, 与学校领导共同深入课堂听课, 与老师们一起磨课, 一堂一堂评课, 一节一节精心指导。这样, 老师们觉得, 课堂教学改革看样子是势在必行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对课堂不断修正, 最后摸索出了课堂教学“六环节”, 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升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水平, 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明朗起来, 老师们操作起来感觉顺手多了。很快, 全校所有班级都参与进来了,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勃勃生机。

⑶用团队建设来推进。在市、区领导、专家的鼓励和指导下, 学校教师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以教研组为团队,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第一, 教研组集体备课。注重集体的交流与研讨, 强调“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 采取“提出案例、集体研讨、借鉴补充”的备课策略。教研组长安排每位教师认真完成重点备课内容, 提前写好预案。集体研究时, 主备教师说课, 其他教师提出改进意见, 形成共识。第二, 组内成员推门听课。教研组组织老师们相互听课, 为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推门听课”成了教师的自然行为, 老师们常说“周大战校长不在自己的课堂, 便在别人的课堂”。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们的观点在一起碰撞、交锋、交流、融会, 积极地推进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第三, 教研组反思评课。老师们听课后, 教研组及时组织老师们反思评课。反思学生的自主性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组合作互动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生的展示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再是反思教师教学导航的设计是否准确, 教学环节的承接是否自然, 教学效果的凸现是否明显;反思的方法是把自己当作学生来反思学, 通过同事中的榜样来反思, 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回顾来反思。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 教研组的每位成员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不断磨合, 不仅使教研组成了学校的“小教务处”, 而且还成为了教师们的“小家庭”, 教师们不管是教学上的问题, 还是生活中的矛盾, 教研组全体人员都齐心协力的帮助解决。在教研组的不断交流讨论中, 实践摸索中, 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意识, 设计意识、行动意识、反思意识、交流意识日益提高, 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形成了参与、协作、探究、交流、共享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 逐步创建了学校文科、理科和英语科三个“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子模式。

三、在发展中逐渐完善

2010年, 学校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走过了5年的艰苦历程。随着教师思想的逐渐解放, 全体教师变被动为主动, 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 迎来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2010年12月23日, “永州市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冷水滩区召开, 周大战校长被邀请到会做课堂改革典型发言。接着, 全区召开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会, 学习马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2011年6月14日, 美国石氏基金会专家到学校听课后, 是这样评价的:在马坪学校, 周大战校长看到了像美国孩子一样的学习情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2011年10月省教科院领导、专家们对学校“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专门的调研, 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方向正确, 精神可嘉,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了教师灌入式的教学方式, 是湘西南原生态的教改典型。

学校“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成功促进了全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目前, 学校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全区学校推行, 不久的将来, 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四、在总结中收获提高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经过6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 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框架, 建立了适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 形成了学生、教师、学校协调并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内, 学生畅所欲言, 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 毫无顾忌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老师像朋友一样探讨问题, 与同学们像“对手”一般的争论,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生活中, 学生也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 学会了平等对人、礼貌待人, 培养起了阳光的个性, 敢想、敢说, 敢做、敢当。在能力上, 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尤其是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非常活跃, 没有千篇一律的问题和答案, 只有充满个性化的提问和不同方式的解答, 学业成绩不断提高。学校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 自学能力强, 潜力大, 备受欢迎。近几年来, 被省示范性高中录取的62名学生, 有15名学生考入全国一流本科大学, 其他都考上了二本以上大学;去年张亚芝同学参加高考名列全市理科总分第三名, 被武汉大学录取。在2010年、2011年初三毕业学业考试中, 学校合格率在全市400多所学校中分别排位第十九名、第六名。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佳绩频传, 先后有40余人次在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

二是促进了教师的发展。通过“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亲密融洽,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学生成长的快乐和自己成长的幸福, 因此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不断创新与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几年来学校涌现一大批课堂教学改革市、区优秀教师, 其中学校有9位老师被选派到城区学校任教, 引领城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 学校有11名教师参加市、区学科教学竞赛获一、二等奖, 有3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 有50多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 周大战校长也被永州市教育局特聘为教师培训讲课专家。

三是促进了学校的发展。首先是学校受到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过去学校仅有300多名学生, 现在已接近600名, 其中100多名来自城区, 出现了城区学生向农村学校倒流的现象, 如今老百姓称赞马坪学校为“宝马”学校。其次是学校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 将学校列为2011年合格学校建设单位, 建设总投入竟达1000万元, 决定将学校建成全区办学条件一流的标准化合格学校;省教育厅将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省级课改样板校建设现场研讨会定在学校召开, 既是对老师们莫大的鼓励, 又让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更加充满了信心;美国石氏基金会到学校考察后, 特捐助40万元支持学校发展。再次是学校的知名度在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冷水滩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称号, “永州市课改示范学校”称号, “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省级课改样板校建设学校”称号。2010年12月, 《科教新报》的记者闻讯赶到学校采访, 整版报道学校课堂教学的新成果;永州市电视台特地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开设了宣传专栏,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 已有来自外省、市、州及兄弟县区4000余人次来学校观摩指导, 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建言献策。

五、在反思中展望未来

学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一是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因为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学生的求知渠道大大拓宽, 思维能力提高明显,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至于一部分教师较难适应课改的发展要求;二是学校管理团队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学校管理人员都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 视野不阔, 素养不高, 理念不深, 直接影响课改的深度发展。三是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有待于完善, 老师们在今后实践探索中, 根据学科的特点逐步完善生态课堂的子模式群。四是学校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老师们的改革应该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马 课堂改革 篇3

生:朗读、背诵。(众人答)

师:噢,是好方法!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种新的学习古代诗歌的方法:挖掘法。就像种树前先用铲把泥块铲开一样,你们对有些诗词可以这样处理:先把你認为不是主干的“泥块”部分铲掉,看看去掉这些“泥块”后效果如何,再考虑考虑要不要把“泥块”填回去。

现在我们请出元朝马致远写的词《秋思》。

师板书: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师:大家看看哪些字或词是 不是主体的“泥块”,我们先把它挖走。

(生踊跃发言,最后圈定了“枯”“老”“昏”“小”“流”“古”“西”“瘦”“断肠”)

师:噢, 秋思

藤 树 鸦,

桥 水 人家,

道 风 马。

夕阳西下,

人 在 天涯。

瘦身好多啊,马致远会不会跳出来抗议呢?

(生笑)

师:先看“枯”字,真能去掉吗?枯藤与藤有不一样吗?

生:“枯藤”是藤已死了,“藤”说明也许藤是活的,也许是死的,不确定。

生:我知道了,题目是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思念,既然是秋天,那么藤应该死了,所以“枯”不能挖掉。

生:初秋的树藤未必都死光,说枯藤是说明已到深秋了,这首写的是深秋之时,所以“枯”不能去掉。

师:被你们一说,我也豁然开朗呢!我倒是一看见这“枯”字就想到黯淡。

生:枯死的藤没光泽了,应该是灰黑灰黑的。

师:你平时很注意观察,真不错!

师:再看“老树”的“老”字,能不能去掉?

生:一样的不能挖掉,“树”也许是指年轻的树,也许是指年老的树,而“老树”就是老树,那位旅人见到的就是老树所以不能把“老”去掉。

师:很好!这个“老”我们还能读出什么意味?

生:这树年岁大,粗壮。

生:枝繁叶茂。

生:这是深秋,树叶儿干枯掉落了,不能叫叶茂。

生:有些树不会因秋冬来到掉叶子的!

师:我闻到火药味了,千万别点燃,否则把树都烧了。我听出你们的意见了:树活了很久长 得粗壮。有的老树此时掉光了叶子,有的老树此时没掉什么叶子,说的都是合理的。

师:还能不能从其它角度理解“老”?

生:树皮黝黑黝黑的,因为它老啦!

生:树皮很粗糙就像人老了皮肤长茧一样。

师:想的真好!所以“老”字是不能挖走的!

师:那“昏鸦”的“昏”能挖走吗?

生:“昏”是黄昏的意思吧,不能去掉,说明那位旅人是在傍晚时看见那只乌鸦。“昏鸦”点出的是时间:一个秋天的傍晚。

师:这理解很到位!

师:鸦长什么样?

生:乌鸦,乌鸦当然全身是黑的!

师:乌鸦住在哪里?

生:住在大树上。

师:它会住在周围人多的大树上吗?

生:不会。

师:那旅人在什么地方见到乌鸦?

生:噢,村子外边,也许是村尾,因为第二句有提到村子人家。

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旅人缓缓地从远方走来经过村尾向村子前行?

生:他身边还有一匹马。

师:是的。但现在我们先不说他的马。且看他一路走来看到的是:黄昏时,枯的藤,老的树,黑的鸦。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景物都是深色调的。深色调的东西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沉闷、压抑。

生:让人心情不愉快。

生:尤其乌鸦叫,不吉利,让人心生恐惧,凄凉。

师:当时乌鸦叫了吗?

生:虽然没写出来但是应该叫了。如果乌鸦不叫,旅人怎么能知道树上有乌鸦。乌鸦 傍晚时肯定要回巢,它们肯定把巢安在树叶里的,为了安全嘛。

师:推理得很好!

师:乌鸦为什么叫?

生:应该是叫它的亲人回巢了。如父母亲呼唤儿女,儿女呼唤父母亲,因为傍晚了!

师:不错的思维!

师:这位旅人也许听到乌鸦的叫声会心生恐惧、凄凉,他还有没有其它的想法呢?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师:现在旅人走进村子了。

师:“小桥”的“小”能挖走吗?

生:桥有大有小,他走的就是小桥,所以不能去掉。

师:这个理由很合逻辑,“小”字还能看出什么?

生:因为人流量少,桥面不宽,,所以桥也就设计得小,说明这个 人居住的地方是个小地方,说它是个小村子挺适合的,因此我之前说词的第二句话涉及到一个村子。

师:你心思缜密啊!

师:“流水”的“流”能去掉吗?

生:水有动态静态之分,这儿的水就是动态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会不会有可能是静水呢?

生:那是池塘吧。

生:“小桥流水”,桥是架在水面上的,如果桥架在池塘上是不合理的。

师:农村是不可能有这种奇葩景的。

生:农村小桥下一般是小河流。

师:小河流能起什么作用?现在是秋天的一个傍晚。

(生们思索较久)

师:想不出来吗?古时候的人家家里是没有自来水的,挑水用的,水珍贵着呢!每个人都要上山下地干活的。

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代劳动人民要参加不少农事活动,我想他们上山下地干活回来会到小河流里洗洗脸、脚吧。如果他们挖了地瓜,会把地瓜放到河水里洗净泥巴吧。

生:脏了的锄头也洗洗。

师:你们脑袋瓜转得好快!想得很好!农民会不会有养牛、羊等牲畜?

生:会有,它们傍晚回家前到河边喝些水。

师:看来,流水边,傍晚时分,有一番热闹景象呢。

师:“人家”说明这个村有人住,傍晚时分家家户户会如何?

生:生火做饭了,家人陆续回家!

师:村子上空就有袅袅炊烟了。

师:我们跟旅人一起与这个村庄亲密接触,会听到什么声音?

生:叫亲人回家的声音,牛羊等动物回栏的哞哞叫唤......

师:一派温馨场景,大家都要回自己温暖的家了。

师:这位旅人是不是回到家了?

生:没有,断肠人在天涯,说明这个人是浪迹天涯没回家,这个村子不是他的家乡。

师:这位旅人会不会想家啊?

生:肯定想。他说自己是断肠人,是想家想得肠子都要断了。

师:那么“断肠”这词能挖走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

生:“断肠人”写出了他的伤心欲绝,而“人”这个词体现不出来。

师:是这样的。

师:村庄如此温馨,又是傍晚,旅人有在这村子里借宿吗?

生:没有。

师:哪儿看出来?

生:古道西风瘦马。他还走在古道上呢。

生:我倒是觉得太阳落山后他会去借宿。只是当时他还在道上。

生:古道是什么意思,老师?

师:古老的驿道。

生:驿道有驿所吗?可以住人吧?

师:大概会有的吧。

生:那他晚上如何过夜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师:“古道”的古字能否挖掉?“古道”与“道”有什么不一樣?

生:“古道”点出旅人在古驿道上走,不是走在其他路上。所以古字不能挖走。

师:解释合理。

师:“西风”的“西”能挖走吗?

(生们一脸迷惑)

师:西是西方,西风是从西方吹来的风。如果叫微风,不好判断它来的方向。如果能很明确地知道这股风是从西边来的,你们想想这风力大不大?

生:(恍然大悟)噢,风大。

师:秋天、傍晚、西风,冷不冷?

生:冷。

师:西风的“西”就不能去掉了吧。它能让我们与旅客感同身受:瑟瑟发抖。

师:“瘦马”的“瘦”能去掉吗?

生:不能,那匹马就是瘦的不是肥的。

师:“瘦”说明了什么?

生:马没有营养。

师:为什么没营养?

生:这位旅人飘泊天涯,身上没什么钱给马买好吃的。

师:还有呢?

生:它没休息好所以体形消瘦。

生:这位旅人浪迹天涯肯定是去过很多地方。这匹马跟着他走了许多路,劳动量太大所以瘦。

生:旅人的行李背在马背上把它压瘦了。

师:说的很有道理,可怜的马儿。人与马相依为伴,马因为为人服务瘦了,旅客会不会痛心?

生:会!

师:旅客肯定有自己的无奈,由马的可怜他会不会想到自己的可怜?

生:会!

师:他心里的苦是无法言说的了!看来“瘦”字是不能去掉了。

师:旅客带着一匹马要前往何方?为了做什么要跋涉?

生:不知道。词里没说。

师:那就大家自由想象吧。

师:老师在这插一些话,马致远是谁呢?他呀,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师:好,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之前被挖出来的字或词很有意味的,少了它们,词的意境就没了。现在我们把它们填回去。这么一挖一填 ,一幅场景就浮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场景描绘出来。

(提供时间,要求学生把情景写成文字记在本子上。)

生:我来说吧:秋天的一个傍晚,一位漂泊在外的旅客从远方走来,一路上他看见枯藤、老树,踩到了枯枝败叶发出声响惊动了树上的乌鸦,乌鸦呱呱叫让人心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一个小村庄,一座小桥,桥下流着清澈的溪水,收工回来的人在水边洗东西,牛羊喝完水回圈,不远处的农户家里升起炊烟,孩子们往家里赶。这位旅客看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西风中瑟瑟发抖,脚下的古驿道却无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人温暖的怀抱?他流着泪抱着长期受苦的瘦马,抬头望太阳缓缓西落,肝肠欲断。

(几个学生陆续回答。)

师:很好。不少同学做到了情景交融描绘。现在看看老师自己写的下水文。

附: 秋思

残阳如血。

古道远处,一个落寞的身影牵着一匹马,缓步走来。

路边,荒芜凋谢的蒿草,孤枯落败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秋风萧瑟,吹皱了旅人的纶巾青衫,也吹起了一地的苍凉。

旅人的动静引起了树上一群乌鸦的哀鸣:呱呱呱。它们一边忙碌地回巢,一边用黑漆漆的小眼睛注视着他,似乎在向他询问什么。

深深一声叹息,他仰面向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如何。零仃的人满布风尘,踽踽独行。

潺潺流水,破落的小桥,依稀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来来往往的收工农夫微笑着,蓬头稚子雀跃地奔向家,牛羊回圈……他边走边看,喜欢上了这儿的幽静和甜蜜,安逸而闲致,他真想真切地拥有这一切,于是伸出手来,可握在手上的却是一股秋风,一种无尽的虚无。

夕阳已快没入山头。

光线惨淡,寒意刺骨。

青山遮不住悲凉:他该走向何方?

冷冷清清。

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天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里。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嘶嘶鸣叫,催着他。

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难道世事不唯艰?

又深深一叹息!

这叹息弥散在空中,跨越了千年,就成了永恒!

师:经过运用挖掘法,我们一思索便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鉴赏水平也提高了,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觉得?

生:是!

师:好方法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要懂得借鉴使用喔。好,下课!

自我教学评价: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提到: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深化课堂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 篇4

作者姓名:刘淑怡作者单位: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通讯地址: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71500

2013.04.0

5深化课堂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

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刘淑怡

【摘要】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这就是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改革 高效课堂 关键作用

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所以,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高效课堂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四、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高效

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马 课堂改革 篇5

一、加强教师的指导, 提高学习高效性

新课程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并对教师的指导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自然体现其必不可缺的指导性。在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首先必须具备适时性, 例如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了教学目标时, 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引领学生回归“大道”, 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保驾护航;当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 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 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或沉闷时, 教师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加以调控, 以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和谐氛围。其次, 教师的指导还应具备关键性, 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住教学中的关键, 并抓住关键要素进行合理指导, 例如指导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引领学生在个性中归结出共性等等, 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更为系统、深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教师的指导还要具备灵活性, 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 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当学生表达不同观点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观点是否存有不足, 并及时指导其调整, 以形成更为正确、全面的认知等等。总之, 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探究, 恰到好处的指导不仅需要, 而且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践行“互动探究”, 激发学习动力

“互动探究”既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它的实质是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1. 互动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

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 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要力图通过自我探究, 互动合作,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 互动探究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趣诱思, 需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教师作为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 要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在质疑问难中探究, 在观察比较中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探究, 在问题解决中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4. 要让课堂充满生机。

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互动”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 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 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三、结合课型特点, 构建高效模式

要积极探索不同课型 (新授课、讲评课和复习课) 的结构特征, 构建“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新授课。新授课提倡“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 要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课上, 要充分体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教师的导要适时、适度、适量,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时间。课堂讨论要进一步整合讨论时间, 引发学生思维交锋。

讲评课。讲评课的重点不在讲, 而在评。讲评时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典型性和一般性相结合, 针对学生作业或答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 精心设计点评内容, 从而带动对一般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讲评时重点在方法、思路、技巧等方面做文章;三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要有意识地把课内讲评的内容, 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把问题延伸到课外, 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进一步拓宽学习的渠道、丰富学习的信息, 提高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复习课。复习课必须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放弃了主动组织指导的责任, 用做题或完成作业代替教师主导下的复习;一种是教师一言堂, “水过地皮湿”的走过场式复习。复习要具有针对性, 体现巩固性, 着眼发展性, 要设疑激趣,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卓越课堂 篇6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卓越课堂,在教育局强力推行的课改新形势下,要求每位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探索实施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通过六步教学,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我认为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六模式:导入明标——自学质疑—— 合作 探究——展示点拨——巩固练习——小结反思这六环节。在我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交流汇报与展示点拨这两个环节难操作: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这些理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我们将近70人的大班额下操作起来有难度,全班每组按4个人分组,要17个组,老师要照顾到每个小组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有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每次小组交流时就会出现 “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 闹哄哄的大声喧哗现象,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噪音。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或者因加分不公引起纠纷,学生为了加分而学习,在汇报中出现弄虚作假,小组长给组员小声说答案,组与组之间由于加分不公正而产生矛盾,课堂失控现象时不时的发生。老师忙于组织,忙于加分,忙于评价,往往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教学思路是断章取义,适时点拨又不到位,再加之一会做导学案,一会儿合作探究,一会展示点拨,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上没有时间思考,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上也出现抢拍现象。这样的课老师忙死了,学生吵死了,乱无章法,一节课任务两节课来完成,还嫌一节课40分钟太短。这样的课堂,何来高效?针对以上问题我想了一些办法:

1、明确小组成员责任,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选四名优秀学生担任大组长,每个大组又分几个小组。大组长的责任就是解决小组疑难问题,将评价结果汇总到班长那里。在小组内必须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开展有效的学习。同时,小组长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小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4人小组内,除了组长外,还设置了一名副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纪律委员。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2、展示点拨落到实处,如:课本上一道题“一棵树苗16元,王爷爷拿176元去买,买3送一,最多能买多少棵树苗?”这道题比较难,我先让学生自己做,做不出来小组讨论解决。每组准备一个小黑板,按老师的合作要求,合作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小黑板上,给足学生时间,随后老师让小组代表上来展示,讲思路,讲过程,讲算理,讲方法,一题多解。如自信组上来说:“请同学们坐端正认真听我讲,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时质疑,我们组的算法:‘176除以16等于 11(棵),11除以3等于3余2棵,3乘3加3等于12棵,12加2等于14棵’。同学们都听得特认真,哪一步不明白提出来我再给你们讲?某某同学问‘11除以3等于3余2棵’是什么意思?‘11除以3就是11里面有3个3棵就赠送3颗,两颗不能送了就不送。’边画图边讲解”。俨然一副小老师样。迎来阵阵掌声。随后老师及时点拨,“还有和这个组不同的解法吗?” 随后励志组代表上来说:“大家好!我是励志组的某某,我代表我们组对这道题题另外一种解法做一详细讲解,讲得好的话请同学们捧个场好好听,待会有问题需要你们回答,‘16乘3等于48(元),176除以48等于3余32元,3乘3加3等于12棵,32除以16等于2棵,12加2等于14棵’。‘第一步是什么意思?某某同学回答,谁再补充? 第二步呢?’”老师点拨,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怎样请同学们给出评价,“思路清晰”,“讲解到位”,等等。老师适时点评,“这两位同学讲的真好!比老师强多了。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还有其他方法吗?给这两个组分别加5分。”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打造出了一个卓越课堂,何乐而不为了?

3、评价做到公平公正,起到激励作用。

采用多种形式的的评价。如:(1)、学生自评,自评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比如做完导学案第几题后,组内订正答案后先自评,看自己错了几道题,什么原因,自己先更正,不会的再请教。从组长就开始,每个同学都纷纷深刻的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让同学们互帮互比,团结一心,个别同学也能管好自己。(2)小组互评,各组之间、每组成员之间,在自评以后,进行互评,大组长要对每个小组情况做好记录,做到加分有据可寻,以理服人。办理每周一次开展优秀学习小组评选活动。各个大组长根据参与度、投入度、精彩呈现等方面在广泛征求小组长及成员的意见之后,让小组长代表小组给其他小组打一个分数,大组长然后将评价结果汇总到班长那里。班长再结合班干部对各组一周表现打分,综合评出一个最佳学习小组,并将本周最佳小组进行公开表扬。小组互评结果可以累计,作为期末评优的依据。这样可以让小组和小组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而且小组的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评价标准,可以及时知道自身的不足,随时改进。(3)教师点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任务的驱动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者,更是学生课堂绩效的权威评判者。教师的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走向。我们可以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评价机制,以鼓励为主要手段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课堂上依据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将展示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进行。个人展示那些基础性、较容易的知识点,采用抢答和点名两种方式,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不光给所在小组记分,而且要对该学生进行表扬。老师点名的时候可以根据问题来选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借机进行鼓励,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增加了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随机方式请同学回答,并把成绩记入各组,这样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一种紧迫感。每个人都有被抽查的可能,最大程度避免“与我无关”现象的发生,也可以使每位同学都能体验自豪感。课堂结束时老师汇总各组个人和集体的得分并填入表格,作为各组评选的依据。班内总评,每周对小组在一周内的成绩进行汇总,评出小组的等第,让每个小组都能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并根据小组的成绩采取不同方式的奖励和相应的惩罚,使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成绩在乎起来,这样才会使小组的成员有动力。而且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时常更新。力求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为打造卓越课堂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初中体育课堂改革趋势 篇7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 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串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 根据各教学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学生心身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 运动形式活泼, 能激发学习兴趣;

3. 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 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 简单易行, 利于长期锻炼。

教学组织形式:

1.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 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 分组可以相对稳定, 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还可以根据自愿和兴趣爱好的原则分组。

2.可让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 以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学生学法的指导: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5.有条件学校的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6. 发扬教学民主, 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体育课的关键是有效培养学生兴趣, 有了兴趣就能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健身锻炼, 这样就能达到连续锻炼或终身锻炼的目的, 体育课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自觉锻炼, 不断地增进健康。然后通过自觉锻炼能指导一部分人, 影响一部分人, 为实施国家所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体育课的关键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能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健身锻炼, 这样就能达到连续锻炼或终身锻炼的目的, 体育课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自觉锻炼, 不断地增进健康。

关键词:兴趣,终身锻炼,意志品质,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3]中国学校体育.2003

课堂改革心得 篇8

在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中给了我很大触动:“给学生‘鱼’是错,给‘渔’也有不足,只有给‘欲’才是源头之水,才能实现教为不教的最高境界。”瞬间,我豁然开朗。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坛,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的惯性,教师要做课堂中的“潜伏者”。“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而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所以一切教学的起源是“问题”。“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而“问题”来源于学生内心,是学生自己针对学习内容而生发出来的。学生要面对的是“我想要了解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内容”。

这些说法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也觉得有道理。但是,我在尝试把课堂放给学生之初,有着许多的“不放心”:当学生的展讲不能达到我的期望时,特别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总恨不得马上抢过学生的话题痛快地阐述一番;老是担心没有老师讲.他们怎么学会;学生当学生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总想告诉他们“重点问题是这些”;当感觉学生质疑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时,总想打断他们说“有意见的请保留”„„但我看到那略带结巴的孩子在展讲时眼里的兴奋,我听到那啰里啰唆的质疑中思考的智慧,我发现孩子们生成的问题中创造性的思维„„于是,我开始欣喜于这样的课堂,由克制到享受,享受课堂上孩子们智慧火花的碰撞,我忽然明白,原来,当火种比当蜡烛有着更多的惊喜,当火种比当蜡烛有着更多的成就感。

于是,我明白了教师作为一个“潜伏者”的意义。我真正看清,这真是一场课堂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还原了课堂本来的面目,在这场革命中,我们呈现了学习真实的样子。

且听,讲台上那自信的声音:“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这堂课由我来为大家主持„„”听见了吗?那是领袖的声音;

且看,展示的讲台上,“智慧棒”在孩子的手中引导同学畅游知识的海洋,那是自信者的舞蹈;

再瞧,台下,质疑声此起彼伏,讨论激烈异常,这是学习者的天堂。

课堂从此变了,课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看到课堂上再没有了旁观者,学生们或凝神思考,或奋笔疾书,或热烈争论,或质疑问难,或合作探究,或大胆展示„„

上一篇:观摩小学数学获奖课例心得体会下一篇:我思索着我快乐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