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2024-09-04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共12篇)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篇1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 问题很多, 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但时至今日, 仍有不少老师抱怨:这个知识点我都讲了三四遍了, 好多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有些问题我分析了多少遍, 学生还是茫茫然。对此, 我在改革语文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充分利用教读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组织学生演绎故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在表演中得到锻炼, 在娱乐中得出感悟。在我所经历的教学中, 这种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具体做法是:精心挑选故事情节较强、便于表演的一些名著名篇改编表演。

例如, 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 我每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审判丁举人”的表演活动。首先, 拟好剧本 (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拟写) ;其次, 挑选好参与表演的学生;再次, 分好角色进行排练。

剧中人物是:法官 (1人) 、法警 (4人) 、丁举人、丁举人的律师及丁家总管;孔乙己及孔乙己的代理律师。

上课前让表演者先在课室外等待, 上课铃一响, “法官”到讲台上宣布:“开庭!”法警便押着丁举人进场, 孔乙己则由两个法警搀扶着进场。

经过一场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紧张激烈的控辩, “法官”最后宣判:关于孔乙己被伤害一案, 根据原告方出示的大量确凿证据证明, 丁举人滥用私刑, 造成被害人孔乙己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现判决如下:判处丁举人有期徒刑十年, 并处罚金五万元;丁家总管虽是同谋, 因其有立功表现, 故酌情从轻处罚。以上判决, 如有异义, 被告和原告均可在十五天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休庭!”

通过这次表演, 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旧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冷酷势利的人际关系, 更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做了一次很好的法律知识的宣传。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语文教学的手段

简单的“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视听资料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中乐学善学,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有些文章不易理解, 蕴义深,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 倘若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 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让学生感知到美, 读书就有味, 读书入情就能悟理。

三.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一支“笛”从头至尾吹下去的话, 这样的教法其实是吃力而又不讨好的, 学生不是被动地填充知识的机器, 他们有思维、有情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互动起来,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教授诗词、散文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散文的意境中去, 否则学生的思维容易开小差, 因为这类文体没有记叙文、小说等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例如,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最后两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傍晚时分, 红军跃上娄山关看到的一幅幅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势雄浑的图景, 那延绵不绝的苍山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 落日像血一样红。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景色描绘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苦和曲折。”

在动手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在课末所提供的网址中去搜索一些与课文内容及作者相关的信息, 整理出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以达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那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诗句用画笔把它描绘出来并在班上评比,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学习兴趣。

总之,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教无常态。教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教学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法, 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建树。现代学生视野宽阔、信息灵通、思维活跃,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中, 与学生融为一体, 才能在教学中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篇2

摘要:随着“五严”的落实,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感到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有所滑坡。如何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现行课堂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值得全体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教学艺术;学习兴趣;学习氛围

初中生由于心理特点,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各种未知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属于短暂的直接兴趣,遇到较为难懂的物理知识时,一些挫折便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物理学的特点,激励学生的学习要求,启发他们,使之对物理产生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使这种主动性逐渐达到自觉,稳定和持久的状态。所以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石,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如何提高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高教学艺术,以激情感召学生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使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妙趣横生,让每位学生能融入其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增强他们机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准确的措辞,生动的语言,环环入扣的问题串,会不自主地带领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要做到教学的艺术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但只要用心,一定能浇灌出美丽的花朵。笔者认为问题串能帮助我们做到这点。可以说问题的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的设计决定着教学方向、顺序,问题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习八年级第八章第二小节重力一课时,笔者首先抛出以下几个问题:

1. 我们身边生活中哪些现象让你感受到重力的存在?2.你现在对重力有哪些认识?3.你对重力还有哪些困惑?

这三个问题一抛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积极思考,努力回忆,提出自己的认知与见解。部分同学甚至认为在空中上升的气球不受重力作用的问题,为我们对以后二力平衡,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学习打下伏笔。

再如,力与运动关系一节,在得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后,笔者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吗?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为什么运动状态不变?3.物体受到什么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通过这些问题串,层层递进,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认识越来越透彻、深刻。问题串的方向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问题串的深度和广度确定着我们对知识要求的难易度。通过问题串的层层推进,使用权我们的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完全溶于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的效益自然就会提高。

二、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也是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器材的短缺,使部分教师对有些实验能做起来的就做,不能做起来有就不做,这其实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对物理学的放弃。

笔者认为所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甚至是课后的小实验,教师都不能轻易放过,通过实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都是学生参与物理的学习,而且一些实验,立马能引来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敲击音叉时,听到音叉发声,但如何显示音叉的叉股在振动呢?大多数教师都选择在音叉的叉股旁悬挂一乒乓球,通过乒乓球不停地被弹开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笔者在课堂上采用在音叉股旁轻靠一把钢尺或塑料尺,这时钢尺被叉股不停地弹开而与叉股撞击,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时实验教师可以拿着实验器材走到同学中去,学生看得仔细,听得真切,说明声音的`产生确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显示音叉的振动?这样使同学们的思维被教师的实验吸引住。

再如体验大气压存在实验中,很多教师怕费事,而且烧热的易拉罐很烫手,这个实验就不做了。而笔者在课堂上,先用一长铁丝做成一个铁圈,正好套住易拉罐,通过长把手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放入水中,能听到“呼”的一声,且易拉罐严重变形,实验效果特别好,从而体验大气有压强,再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从而学生印象特别深刻,更加有兴趣学习物理。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多一些鼓励、赞赏,少一些批评、说教,学生能感觉到教师欣赏、肯定,最终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乐于听你的课,并能把他的观点,想法与你探讨。有些学生很怕教师让自己回答,害怕自己回答错了。笔者觉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训练,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组装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班级中滕飞同学比较调皮,积极举手要求上台连接电路,很快电路连好,合上开关,小灯泡亮起来。笔者随口表扬他一下“很勇跃,很自信”,从此以后,他学习的劲头特别足,尤其是对九年级的电学知识学习特别认真,成绩突飞猛进。所以教师课堂上的随口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学生对这门课的看法,甚至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四、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学中很多成果,都是在长期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如爱迪生研制白炽灯丝失败了上千次才获得成功,法拉第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教师要通过物理学上的真实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求新的科学精神。

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物理学习,能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的亲切和实效性,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到生活中去。

六、重视双基,采取灵活的评价机制

一部分教师喜欢做难题、怪题,造成很多学生听不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对物理这门学科失去信心。我们要重视基础,重视实验,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后喜悦,继而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愿望。不管怎样,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改变观念,不断探索,我们一定能摸索更多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来。

七、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教师在备每节课时,首先要认真学习并理解课标要求,认真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备课是一套,,上课又是一套,随意性比较大,这样导致一堂课教学没有重点,必然导致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其次突破重难点的问题串设计,即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基础,又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差异,不放弃每位后进生,使每位学生尊其师、信其道,真正营造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充分溶入自己的教学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用饱满的热忱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更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小华.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6).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篇3

关键词:生物;生本教育;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全球教育也迎来了一轮新的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教育改革需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来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的生本教学理念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下,以课堂为阵营,结合实际,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使课堂学习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愉快氛围中轻松、自然地进行。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不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思想,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呆板的、填鸭式的、死记硬背的学生,而是灵活的、有思想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七年级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本小节内容共分为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讲解调查的定义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实地调查并整理调查报告;第二课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开展调查报告交流会,各个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倡导的是“生本教育”理念,该理念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从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使教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生物课本身就是以研究身边的生物、植物、环境为主,贴近生活,更加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通常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实物模型标本等物体展示,即使老师的语言再生动,逻辑讲述能力再强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彩图、插画、生物模型、植物标本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三、不断创新高效的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式学习法

小组合作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爱好等或混合编组或自愿结合编组,一般以座位前后六人为一组。设有一个组长,一个记录员,一个主题发言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从教师那获得知识,还可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增强主动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受到了各位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参与完成学习,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法在生物课堂中应用也最为广泛,例如,在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这节课中,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五个学生为一小组,搜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试验中有关的材料,课上由老师指导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派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分析“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在合作式学习中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多媒体教学学习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上的多媒体应用也越来越灵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常见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幻灯片、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例如,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教学,生态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多个生态系统的影音资料播放,让学生自己发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加深学生的记忆。

3.实验探究学习法

实验探究法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在生物课中,实验探究学习法运用尤为广泛,许多章节的知识内容都需要借助实验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难接触到显微镜,初次接触显微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非常的浓厚,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就以实验探究学习法为主,首先教师讲解显微镜的出現及其发展初步认识显微镜,然后讲解一下各部分的功能及使用注意事项,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并比一比谁最先调出清晰的图像,让学生在实验中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巩固学习的知识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式的更新和丰富

课堂教学是讲究方式方法的,但是并没有特定的规则可循。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媒体教学的方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让一些抽象的东西和内容更加具体化,并且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觉,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更加直观、形象。

如,尝试建设研究性学习的网站,寻求教学上的新突破。利用研究性学习网站开展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呈现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模拟实验于一体的精彩纷呈的信息资源,强调师生、生生间交流互动、平等和谐。

总之,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不仅要拥有和谐的身心,更要优化生本课堂教育,让我们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优化生物课堂。因此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鲍敏.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覃万田.以问为导以学定教打造生物生本课堂[J].新课程学习:中,2015(01).

[3]石建光.农村初中生物“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冯丽.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2.

[5]刘水清.感悟小组合作再创高效生本课堂[J].现代交际,2013(10).

[6]张蕊.让课程走向生本:一切为了学生[J].现代教育论丛,2010(10).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 篇4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栟中连年的高考辉煌告诉我们, 提高课堂效率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有效地提高观察、实践、创新等能力, 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发展.具体地讲能达到以下目标:

1. 加快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提高课堂效率, 能求得某一堂课或某时间内, 学生学习活动快速变化, 如若持之以恒, 则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当学生学会学习,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智力和优化非智力因素, 才能求得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加速发展, 也会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2. 加快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乐学、愿学、勤学, 在学习上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意识和良好心理品质,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 也使学生迈向个性化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

3. 提高课堂效率,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学习能力持续发展, 必将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也必将使课堂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 不仅使学生课堂学习的负担得到减轻, 而且课外学习负担也得到减轻,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4. 提高课堂效率, 有助于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

接受继续教育,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这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1. 加强团队意识, 提高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我校高考持续辉煌是全体栟中人共同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促使我们的年轻教师尽快的成长, 老教师逐步地完善自我, 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而教师的高素质恰恰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2. 尊重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我们知道, 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的全身心的投入, 只有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 才会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而启动学生的智力因素, 使学习高效运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为学生积极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发展的环境.为学生营造“表现自我”的环境, 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讨论、质疑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要及时加以总结, 适当给予鼓励, 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3.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 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 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所有学生都能按课堂教学目标去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而且能让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潜能生也能“吃得了”.

4.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二是减轻了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 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演示效果,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动感化.例如, 在讲解析几何中轨迹问题时, 运用几何画板能生动地展示轨迹形成过程;五是有利于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例如, 在作业点评过程中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错例, 让学生自己分析错因,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精选例题, 加强训练, 提高目标达成度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而整堂课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如立体几何中讲解球的体积公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就请同学测量一下篮球的体积, 并提示结合物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请同学们算出体积与半径立方乘以π的比值.上课时, 请5~10名同学告诉大家测量和计算的三个数据, 从中发现规律, 同时又请同学计算等底、等高 (高等于底面半径) 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做出差值.接着再给同学们演示一下自制的等底、等高 (高等于底面半径) 的圆柱和圆锥的细沙实验, 再将圆柱内剩下的细沙倒入与圆柱底面半径相同的半圆中去, 从中发现球的体积公式.最后结合体积公式证明出球的体积公式, 这样就很快地突破了本堂课的难点, 同时又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对球的体积公式永远也不会忘记.如学生接受较好, 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运用极限的观念和拓扑的观念给学生进行数学理念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篇5

重庆市王朴中学

黄义兵(手机:***)

近几年来,化学高考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在不断地改革,使考试更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使得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必须有相应的转变。即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恰如其分。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所依据,例如《氮和磷》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使学生了解磷的性质和用途。②能力目标:通过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演绎和应用知识的能力。③情感目标: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体现;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的知识,使学生能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解决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学会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对固氮的意义、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理清教学思路

理清教学思路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前一定要用足够的时间分析教材的编写、理清教学思路,做到逻辑要严密、过渡在自然。

每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因具体内容而定,例如学习《硫酸》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一个通性(酸的通性),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一个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并提出“教材中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对于酸的通性,可以在复习初中内容,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完成;②对于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可以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由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课堂,是展示教师能力的大舞台,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实验操作艺术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③对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来完成,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却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能积极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明确讲授思路

明确讲授思路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理清课堂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例如我在教《原电池原理及应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先定池,后定极,再写电极反应式。”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都有“授”的能力,能清晰而有条理的授课,但多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从表面上看知识点传授到位,课堂内容丰富,教师也讲得非常精彩,但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缺少创造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学生是“主体”,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点出要点,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有时就要把自己降到学生的水平,要与学生共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探索和自学能力,使教学效果提高。

五、巧设悬念诱兴趣

巧设悬念诱兴趣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设、巧设悬念,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复习《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吟于谦的《石灰吟》,使学生“倾听„„惊奇„„疑问”。然后再分析逐句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巧设悬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

2009年10月13日 参考文献: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

③西南师范学院《中学化学教学法》

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 篇6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篇7

一、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每天上课时, 老师和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张导学案, 课前学生按导学案预习, 课上老师按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按导学案学, 课堂笔记在导学案上记, 课堂练习在导学案上做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 主要是以课本知识为起点, 教师创设一些针对性强, 第二天新课教学要学习的问题作为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去自学课本, 去尝试解决问题,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再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解答、合作交流来进行课堂教学, 它将课前预习、新课学习、当堂检测、总结提升、课外作业等教与学的要素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充分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平台,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智慧潜能,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化发展、提升生命价值的舞台, 也逐步构建起了“问题———探索———解答———启示———新问题———再探索……”的开放式教学过程。

导学案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为:首先由教师检查头一天的预习作业 (可通过检查预习要求完成的练习或举例回答概念等进行检查)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当堂课的学习目标, 接着让学生提出预习中存在的困惑,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分析。学生互相交流、讲解的过程中, 若有同学质疑, 可以求助同组同学或老师。学生讲完之后一般教师要点评, 也可由学生评价。讲解完全结束后给学生一点再交流的时间, 以便进一步落实讲解效果。最后教师再针对学习目标逐一点拨提升, 尔后进行当堂训练, 当堂订正, 教师或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最后由教师按导学案布置新课预习内容。

导学案教学中, 并不是一味地由学生交流学习, 而是在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指导, 着重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为此, 我们坚持教师用导学案启发学生思维在前, 讲解在后;学生阅读思考在前, 听讲在后, 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不动脑筋被动听的局面。教师要做到重点讲解, 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 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也要掌握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独立思考, 掌握思维方法进行精讲指导呢?我们的做法是: (1) 对概念的引入, 要从实际出发, 利用我校的教学设施的硬件优势, 充分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平面立体交互的课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感性的理解, 再去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细心体会, 找出规律, 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2) 对教材中定理、法则和公式的学习, 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联想;训练学生探讨在不同的数系里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可能性,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3) 对例题要求不是看懂就行, 要强调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顺序性, 对复杂的问题可通过转化, 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概括, 写单元小结、章节小结, 将学过的知识串联、沟通起来, 使学生学会完整系统地思考问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会倾听的优良学习品质。发扬教学民主,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是学生思维的开端, 启发学生这样做可以活跃思维,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中, 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舞台。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

导学案的编写一般可分为三大块, 首先呈现课时学习目标, 这也是头一天学生导学案预习提纲中的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堂释疑、精讲点拨、当堂过关、提高训练、总结提升;最后是第二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的导学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告知学生本节课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学会什么, 从而使教学具有目标性。作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有权利知道本节课要做什么, 掌握到何种程度。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赖于课标和中考标准的要求。学习目标一定要鲜明且具体, 不要空泛而谈, 使学生摸不着边际。一节课的目标不要太多, 40分钟的课堂, 学生学不好太多的内容。

课堂释疑、精讲点拨, 针对学生预习后提出的困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交流解决, 共性的、难于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再做必要的点拨。

当堂过关、提高训练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必要过程。练要做到练到、练准、练会、练活。学生学过的知识、方法必须及时加以训练, 才能知识消化、方法学会、能力提高。对于重要的知识方法一定要反复练, 直至学生熟练, 也就是掌握。练活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总结提升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提炼, 要从知识、方法、能力、思想上去总结, 给学生学法的再指导, 再强化, 再点拨, 一定要能起到引领、提升、启智的作用。

三、小结

实施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利于备课组团队的发展。“导学案”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不仅重视提高学生的成绩, 更关注了其态度、方法和能力, 着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 真正使生命课堂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在改革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8

一、进行教案改革

要提高课堂效率,必先从教案改革开始,改变传统的教案设计和教案评价。

教案设计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原则,以人本教育为目的,以课堂效率的提高为目标。

教案评价突出“三评三不评”,即评实用的多少,不评写的内容有多少;评修改的次数有多少,不评文面书写多美观;评科学性有多少,不评环节是否齐全。

教案“三变”:变体力劳动(抄教参、抄教案、抄知识)为脑力劳动(自己设计);变重复性劳动(重复别人、重复自己)为创造性劳动(求实、探索、创新);变共性化劳动(相同的知识、相同的方法、相同的设计)为个性化劳动(个人风格、个人特色)。

教案设计“三针对”:针对学生不动手的现状,要考虑给学生留下动手的时间;针对学生不动脑的现状,要设计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针对学生不动情的现状,要考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性情。

教案改革须克服“三大阻力”:克服自己的落后观念、传统方式(灌输)对自己的阻力,努力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克服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等待灌输)的阻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克服家长及社会传统的评价(只有多讲多练才好)阻力,让大家认识到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

教案环节的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课题及教学要点。教学要点紧扣“三本”,即校本、班本、生本,以最准确最精炼的语言概括。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课程理论,针对的是教学内容;难点是方法论,针对的是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目标要达到多少,必须有数据说明。

教学程序和方法。这是教案设计的最主要部分,程序设计要科学和精细,每一段占用多少时间要预设清楚。教学方法设计,必须考虑到教法和学法,只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写知识性的内容,知识性的内容要么装进大脑,要么带上备用材料。

教学效果及反思。效果达到了多少,必须对应“教学目标”,同样要用准确的数据说明,数据从何处而来要有科学的依据,不能凭感觉和经验臆断。目标是否达到,预设和生成有何变化,这些需要反思,失败之处就要改进和改革,成功之处作为经验需要完善和积累。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其他途径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注重以下几条途径。

1. 在参加培训学习时,教师要不断地反思和梳理自己的工作,逐步对新课改有准确的认识,比较彻底地找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 运用主问题教学法。主问题教学法是将每篇课文只设计一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共同分析、研究、解决,这种教学法使课程进度和效果会有很大提高。

3. 设计多种教学法。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新思维培养,设计逆向教学法;针对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设计比较教学法;针对学生知识面狭窄和学习时间紧张,以及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及现实社会问题等,设计了拓展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学生思维训练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篇9

一、影响英语课堂效率的因素

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其它国家语言的能力, 使学生感受外国语言知识的乐趣。受到本国语言逻辑思想的约束, 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控能力较弱, 主观条件不足约束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进度。同时, 教师对于英语课程教材的理解不透彻, 编制课堂教学方案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终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目前, 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因素:

1. 学生方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英语知识, 才能真正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 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被抑制, 阻碍了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知识比较陌生, 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里, 书本教材掌握不全面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二是理解, 新英语知识理解程度不深, 面对新单词、新句子等无从下手, 难以体会到英语词汇的真实含义。

2. 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领导者, 理应发挥其指导作用辅助学生学习。因初中学校内部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传统教育思想依旧束缚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实现。

3. 学校方面。

若学校对课程教育缺少必要的管理措施, 则会影响到英语正常的教学秩序, 不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对于英语课堂效率影响的表现:一是设施, 由于教育资金有限, 学校没有及时配备专用的英语教学设施,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尚未建立;二是管理, 对英语课程教育管理力度不严, 放松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 减弱了教师优化课堂的积极性, 这些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措施

学校是提供文化知识教学场所的教育机构, 方便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英语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阶段, 学校管理层应做好全面性的调控工作, 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学工作, 坚持以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为中心, 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案, 指导学生深入性地理解知识内涵。具体方法如下:

1. 鼓励式教学。

多给学生鼓励, 对激发其学习兴致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应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美, 而不是只把严厉和冷酷的话用在他们身上。当他们有了一点进步, 高度赞扬的话可以给他们, 例如“Good job”“Wel done”“Very good”“You are clever”“Wonderful”, 或给他们热情的掌声。这样, 学生们就会获得成就感并做出更大的努力, 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引导式教学。

兴趣是带动学生参与英语知识学习的根本动力, 坚持“引导式教学”可全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 上课时, 以课前歌曲来导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延伸的方式, 就能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 积极发言, 勇于呈现, 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快乐。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学习。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又为下一步学习英语打下了基础。

3. 互动式教学。

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协调性, 教师与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就需要借助互动教学的作用, 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内容设计的简单明了, 生动有趣, 学生便乐于接受, 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如果内容设计的枯燥乏味, 深奥难懂, 学生自然就会失去兴趣。老师得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花很大的工夫, 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要求,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篇10

片断一:模拟生活情景, 激发求知兴趣

(课件出示:一条直线, 两个人)

师:两人在同一直线上行走, 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每种情况的运动结果怎样?

生1:两人沿直线面对面走, 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师:这种运动方式, 我们称为“相向运动”, 运动结果是两人“相遇”。

课件演示:

相遇

生2:两人沿直线朝同一个方向走。如果后面一个人走得比较快, 那么, 结果是后一个人追上前一个人;如果后面一个人走得比较慢, 那么, 结果是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两人速度一样, 那么, 两人将始终保持这段距离。

师:这种运动方式, 我们称为“同向运动”, 运动结果是“追及”或“不追及”。

课件演示:

追及或不追及

生3:两人沿直线背对背走。运动结果是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师:这种运动方式, 我们称为“背向运动”, 运动结果是两人之间距离增大。

课件演示:

距离增大

师:两人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有三种基本情况。这节课, 我们重点研究第一种情况———相遇问题。 (揭示课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案例中, 教师首先抛出“两人在同一条直线上行走, 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这一开放式的问题, 当学生凭借自己的回忆思索描述出三种基本的运动形式时, 教师巧妙利用CAI动态画面演示, 激活了学生对生活画面的静态储存, 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搜索与整理, 激起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自觉建立起“经验”与“知识”的联系, 从而较好地找到了知识的生活原型, 明确了相遇问题的外部特征, 为顺利把握其内在结构作好了初步的铺垫。

片断二:突出认知重点, 准确提炼信息

(出示例题:小明和小王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 小明每分钟走60米, 小红每分钟走55米, 经过4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

师:根据题目描述的情景, 请你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

课件依此演示三种运动方式:

第一种:小明先走小红后走两人相遇

第二种:小红先走小明后走两人相遇

第三种:两人同时出发两人相遇师:你觉得哪一种运动方式是符合题意的?

生1:我认为第三种运动方式符合题意。因为题中描述的情景是“两人同时出发”, 第一、二两种方式违背了这一要求。

生2:因为第三种方式两人是同时出发的, 所以第三种符合题意。

师:所以, 你觉得理解题意时应特别关注哪一个词?

生合:同时。

师:好!请同学们再次配乐欣赏正确的运动方式, 再次体会“同时”的含义。

课件配乐演示正确的运动方式

国外众多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对问题情境的表征或者说对题文的理解, 在解决问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 采取有效的手段, 帮助学生正确领会题目含义, 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相遇问题的理解中, “同时”是重点词, 它预示着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经过的时间是相等的, 因此, 理解“同时”意义重大。对此, 教师紧紧围绕“同时”进行了两个层次的课件演示:第一层次是在判断中突现“同时”。课件先演示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进行判断选择, 从中突出“同时”这一认知重点。第二层次是在再现中强化“同时”。在学生正确选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 课件再次配乐演示正确的运动方式, 强化题目重点, 最终突破题意理解上的障碍。这两个层次的演示, 层层推进, 逐步深入, 既循序渐进, 又一气呵成。

片断三:强化知识表象, 分解知识疑难

(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 已发现一种计算方法:60×

师:除了这种方法, 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

(学生或独立思考, 或讨论交流)

生1:还可以用 (60+55) ×4进行解答。

师:你能具体说明这种算法的思路吗?

生1:因为两人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 所以, 走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就缩短 (60+55) 米, 4分钟后相遇, 就缩短了 (60+55) ×4米, 也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

(学生们有的眉头紧缩, 有的低头沉思, 显然对这一解法

师:看来, 很多同学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吧, 你可以针对 (60+55) ×4这个算式进行提问, 让计算机帮

生2:我想问的是 (60+55) 表示什么意思?

师:请看演示。看完后, 谁能说说 (60+55) 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演示:音乐响起, 两人同时行走, 走1分钟后停。然后, 将两人1分钟所走的路飞移、接拼, 形成:60米55米

生3: (60+55) 表示1分钟两人之间缩短的距离。

生4: (60+55) 表示两人1分钟共走的路。

生5: (60+55) 表示两人速度的和。

师:我们可以将 (60+55) 称为“速度和”。谁还想提其他的问题?

生6:我想问的是为什么 (60+55) 要乘以4?

师:请看演示。看完后请同学解释。

课件演示:音乐再次响起, 两人继续行走, 走完2分钟、3分钟、4分钟后相应暂停, 并进行线段的飞移、接拼。形成:

60米55米60米55米60米55米60米55米

第1分钟第2分钟第3分钟第4分钟

生7:“×4”的原因是两人每分钟走 (60+55) 米, 4分钟就走 (60+55) ×4米。

生8:“×4”的原因是两人每分钟走 (60+55) 米, 从出发到相遇一共行了4个 (60+55) 米, 所以是 (60+55) ×4。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谁能完整地描述这种方法的思路。

表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桥梁作用, 学生理解一个概念、掌握一种方法, 都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形建立牢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尽量摆脱形象束缚, 顺利地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表象的强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过程。理解“速度和”的意义, 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案例中,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课件释疑的课堂情境, 使知识疑难的解决过程生动、新颖而有效。教师应用课件控制自如、可放可停的特点, 将学生看来完整的运动过程进行细致的解剖和微格的展示, 使“速度和”的概念在“分解—递进”的演示过程中, 逐步得以展现。这样的演示, 紧紧把握对“速度和”概念的理解, 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表象的轨道异常清晰,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的教学难点被逐步分散, 最终得以突破。

提高课堂效率,推进技校教学改革 篇11

一、何谓课堂效率

所谓课堂效率,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调动一切因素,采取一切手段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课堂投入,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最少的投入使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快、最多、最深、最广的发展。

课堂效率包括教师的讲授效率和学生的接受效率。讲授效率就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发挥一切能动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讲授内容;接受效率就是学生通过课堂的投入,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发展。这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将二者截然分开。讲授效率高,学生的投入就少;接受率高,教师的讲授投入也就少。实际课堂教学就是讲授与接受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性

1.提高课堂效率是现代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会做人做事、会生存等,不但要发展学生的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反对灌输式教学方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动手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而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素质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能使学生以最少的投入和质量最优的学习方法,得到最多的知识和最大的能力,以便将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进行愉快教学和主动教学。这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注意力、兴趣等心理因素,从而使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以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提高课堂效率,不仅是中职学生的希望,也是现代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

2.课堂效率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学校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都可归结为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是学校的重要任务。课堂效率就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课堂效率,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课堂效率,给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合理的评价。

3.课堂效率的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课堂效率最终反映在教学效果上。对于技校学生来说,课堂效率的高低应由学生来评价,只有学生的评价才最真实、最直接。当然,具体课堂效率的大小仅用学生评价也不全面,其测试内容需不断探讨和完善。

三、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弄清课程的体系特点,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对有些实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还必须熟悉最新实验实践内容及仪器、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教师要优化设计教学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切合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如板书、提问、环境布置、教学手段等等,不论问题大小,都要经过精心策划。

3.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了解要讲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在老师讲课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抓住重点,以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用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

4.复习旧课要详细

课堂效率不单指每节课的效率,还包括每门课程的总课堂效率。教师应复习好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每节课应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总述一遍,对重点、难点着重强调。这样才能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5.讲解新课重在学生参与

讲解新课要按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沟通交流与探讨渗透的关系。课堂教学不再是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方法。

教育改革课堂效率 篇12

笔者认为, 历史学科不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的负担, 而应当成为一门易学科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轻负担。要实现历史学科的减负增效, 就应当向课堂的45分钟要效率。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在课堂中, 对学生这一教学对象起作用的有三方面的要素, 那就是教师、教材和教法。因此, 应当从改造这三大要素着眼, 提高课堂效率。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主导着课堂的方向和氛围, 课堂的效率直接由教师掌控。好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 使课堂朝着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师的教学水平, 直接影响课堂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的用词准确, 例题具有针对性, 授课条理清晰, 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由此可见, 教师水平的提高, 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关键。而实现这种提升, 就要求教师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首先, 教师应当在教学进程中勇于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 勇于挑战自我, 通过学习和研究, 对已有的教学方法做创造性的革新, 使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断的突破, 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特点和魅力, 这样创新的、多样化的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兴奋点,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 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 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的课堂只会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后果就是学生昏昏欲睡, 台下无人喝彩。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更多地加入互动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正确方向, 而将课堂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这样, 学生在主动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能积累更多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 教师要多方面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挖掘教材,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路径。同时注意把现实案例引入课堂, 重视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

二、从教材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并整合各种素材以提高课堂效率

这里提到的教材指的是广义的教材, 既包括我们的历史课本, 又包括各种对历史教学有所帮助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素材。

历史课本中的图片和小字部分的材料往往就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不像正文那样死板, 而是图文并茂地反映了史实发生时的实际状况, 这在学生看来是很有意思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 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史知识的这种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掌握、巩固的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 这种情况可以得到大大的改观。基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在已经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海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各种历史文物古迹的图片资料, 各类历史题材的影片, 以及大量以历史为主题的科教讲座、纪录片等视频资源, 都能够从多角度、各层面揭示某段历史的真相。而且这些资源所含的信息量都很大, 表达和演绎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且吸引人, 这些资源都能够作为历史书本之外的补充, 很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只要教师善于合理地收集整理并综合运用好这些资源, 必然可以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从教法角度出发, 针对历史学科特点总结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记忆在知识掌握中的重要作用。历史课中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 这种在学生看来最难的学习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了抵触情绪。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 历史教师就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历史的信心, 要让他们明白, 记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运用正确的方法能够使记忆变得很简单。历史教师首先应结合学科特点, 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 要对各种可行的记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传授。词头谐音记忆法:有些材料不好记, 但只要把它们的词头联成句, 谐音记忆, 便会变得好记了;当觉得大段史料或史实完全记下来有难度时, 只要先对史实反复理解, 心中有了事件的大致脉络, 再把这些事件中的中心字词挑出来, 用自己能够理解的谐音方法提炼出来, 这样等到要用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通过这些中心词联想到整个事件了。数字浓缩法: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的归纳, 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记忆。当然, 历史课堂中可以运用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 有赖于平时课堂上的积累和总结。

另一方面, 想要充分调动学生记忆的能力, 就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刺激, 从而让他们对课堂内容印象深刻。研究表明, 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答案, 会对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因此, 应该在课堂上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法, 更多地将问题抛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寻找答案。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 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让学生多利用网络搜集材料, 相信在这样的动手过程中, 学生能更多地吸收相关的知识。同时, 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 有机会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辩论, 这些鼓励学生发表观点的方式也是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许微微.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吴瑞珍.历史教学的有效课堂论[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2) .

[3]胡常海.谐音记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方法与实例[J].中国教师, 2006 (7) .

[4]孟祥兰.浓缩记忆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 (8) .

[5]朱汉国, 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6]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创新型经济下一篇:银行间市场利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