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阵地

2024-05-25

教育阵地(精选12篇)

教育阵地 篇1

一、前言

从建国至今, 我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已经迈入六十年征程。校外教育阵地包括各级各类少年宫、少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虽然性质相同, 但分属于教育、团委、妇联、科协等不同部门, 目前校外教育单位及达2000多家。

二、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职能

中办4号文件明确了不同类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自应具备的教育服务功能:大中城市的中心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示范带动、人才培养、服务指导的功能。要利用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的优势, 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为基层校外活动场所提供示范;要在积极开展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要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 发挥好领头作用, 为基层校外活动场所提供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

1.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

校外教育是与校内教育并行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条重要渠道。确定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性质, 对于保证校外教育发展方向和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少年儿童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进一步学习, 即终身学习的基础;将来走向社会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校外教育阵地成为一支生力军和一条重要渠道也已经是很自然的事情。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发挥教育的人本性功能、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是校外教育阵地的职责。

2.青少年社团普及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立形式丰富、涉及面广的各类学生社团是校外机构又一职能。在校外教育机构, 广大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兴趣社团;校外教育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千姿百态的社团。在内容上, 校外教育主要从事的是文艺、体育类的活动, 这些方面的教育与学校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太一样, 更侧重对学生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方面的影响, 这些是潜移默化的, 但同时又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疏忽的;在形式上, 校外教育的多数社团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和保护的作用, 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独立、自信的个性, 获得真切的感知都是极为重要的。在校外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年级,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相互认识、交往、合作, 成为好伙伴、好朋友, 这相对校外教育本身带给学生的乐趣来说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可见, 校外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掌握艺术技能的同时, 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自由、充分发展。

3.个性特长教育的重要平台

个别性是个性的具体体现, 是个性的特异性, 与别人不同的特点。个别性可以表现在认识、情绪、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个性的发展是不断满足更高的、新的需要的结果。个性、个别性发展需要个别化教育。校外教育应该为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讲述、讨论、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直接教育和个别化教育被称为七种教育策略。个别化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水平和需要调整教学。校外教育阵地具备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条件, 首先, 教师有更多地实践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多样性, 根据个人或小组的情况, 根据学习任务不同, 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其次, 在学习形式上, 可以避开了全班教学或集体教学动, 而代之以小组实践、小组学科, 适应于个体。校外教育的优势是: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律性, 增强学生对其学习能力的自信。辅导, 是最古老、最著名的个别化教育的手段。个别辅导是校外活动教师看家本领, 看家手段。辅导员是最能体现校外教育特点的、响亮的、光荣的称呼。

三、校外教育开展的形式

1.公益性的主题活动

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公益活动是校外教育阵地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应以育人为本, 提供公益服务、发挥社会效益。正确提供公共性、公平性、非营利性的服务, 确保进一步提高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质量。利用活动中心的各种优势功能开展活动。

校外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的活动为不同个性差异的少年儿童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为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创造了宽松活泼的环境, 为因材施教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多种的活动形式给少年儿童一个崭新的天地。完全不同于课堂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 使少年儿童充满了活力。他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 自己提出研究 (制作) 的问题, 自己寻找和学习有关资料, 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自己动脑、动手进行研究、讨论, 或实验、制作, 或调查研究, 最后归纳总结, 获得成果。

2.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

校外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 是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 它通过各种动之以情、寓德于美、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校外教育培训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运动、科技、艺术、文化都可囊括其中。培训过程中,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校外教育的培训活动计划是灵活的, 灵活的活动计划不受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的限制。灵活的活动计划可以使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信息随时补充到活动中来, 让少年儿童尝到最新的“果实”, 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是必需的。

另外, 校外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意志、毅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极好的课堂。到处都是发现式、探索性地学习, 这同知识前沿的专家, 科学家的智力活动性质是相同的, 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这正是少年宫教育有利于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学习艺术的过程具有磨练技能、技巧的特点, 要想获得娴熟的演技和纯熟的书画技能, 都要有一个漫长且艰辛的历程, 要经受各种意志的考验和毅力的磨砺。校外教育能让少年儿童在集体中成长, 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校外活动中、在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 能使他们从娇弱依赖状态向成熟自理转化。

3.深入学校的特色活动

在探索阵地活动与走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上, 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出击, 校外教育机构除立足阵地活动, 还应主动拓展活动渠道, 扩展校外服务领域, 重心下移, 坚持面向学校、面向社区、面向基层通过设计优质的活动内容和新颖的活动形式, 吸引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动中来, 使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童年时间更加快乐。“流动少年宫”的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参加“流动少年宫”活动的青少年面向全体, 没有特长要求, 不需要彩排, 活动中谁都有机会成为主角。与社区、学校、农村联系, 积极与社会和企业互补联动, 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 丰富活动内容, 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校外教育公共服务。

摘要:校外教育是与校内教育并行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条重要渠道。校外教育机构应不断拓宽青少年德育渠道, 扩大了少年宫的辐射效应, 使更多青少年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健康有益的校外教育中来, 愉快地享受优质校外教育资源。

关键词:校外教育,德育渠道,辐射效应

教育阵地 篇2

利用班级教育阵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李 伦

(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广发希望小学校)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具备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人际指导,应该充分利用好班级人际教育这块阵地。

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他们最直接的人际关系是从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开始的。重视对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指导是促进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独立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独立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

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小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独立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围在教师的身边,他们对老师的亲密、依赖程度胜过了自己的父母、同学。他们有什么话会告诉老师,同学间闹矛盾也一定会向老师告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老师是最伟大的,是无所不能的,老师永远都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老师高兴,他们欢乐;老师痛苦,他们忧愁。甚至老师的一个脸色、一个眼神也会影响他们的一天。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老师的依赖程度也在悄然变化着,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认识、评价事物的观点。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他们更多的是和同学在一起,心中的欢乐与忧愁则更愿意和同学分享、倾诉。虽然此时师生关系仍然在他们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他们已开始渐渐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潜意识里萌发了“老师是另一条战线的人,老师与我们是不同的,有些话(事)是不能给老师说”的想法。面对这种境况,作为老师,要更多地去关心学生,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行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在工作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努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心理健康,品行有所长进,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尊敬。特别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其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当学生与他人之间产生分歧时,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如何向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让他人赞成或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听取、评价他人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并以此来为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孩子的发展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努力为学生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交际空间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对那些性格内向、害羞的学生,要激发他们自觉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鼓励他们大胆交际,在不同场合给他们创造交往的氛围,并教会他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知心朋友,让他们在浓浓的交际氛围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正说明了这一道理。例如,我所教班级有一名女生,由于家庭原因,再加上性格内向,在班上总是“不合群”,朋友几乎没有,成绩也较差,平时与班上的同学基本“无言”,同学们也不与她多谈,因而整天眉皱不开。我了解情况后,就有意识地让她多参加集体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增加与同学的交往机会。有意安排她每天与一位同学打扫教师办公室,并叫班上的同学写表扬稿到学校广播室表扬她,利用读报课时间让她上台即兴演讲。慢慢地,她和同学们交谈起来,参加活动也由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笑容终于挂上了她的脸,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还通过竞职演说当上了班上的文娱委员,成了班上的文娱骨干。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班级教育这块阵地,对学生处处关心,特别是对那些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要寻找合适的场合,营造特定的氛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地位,使他们乐于交往,在交往中不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三、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小学生的心灵是稚嫩而真实的,也是较脆弱的。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以及认识事物的观点,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幼稚的。但那是他们用自己稚嫩的头脑、真实的眼睛去思考事物、观察世界的结果,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他,更不能以“曲则美,直则无姿”的成人化标准来要求他们建立成人化的人际关系。而应是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以符合儿童交往心理的标准去指导他们的人际交往,增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自觉的人际交往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交际能力。

但是,利用班级教育阵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年龄、性格特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敢于改革。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形成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为培养祖国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文教育的阵地 篇3

可是,近些年不断出现的怪事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心灵的震动,如2008年范美忠汶川地震中逃跑,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杀人,留日学生汪某用刀捅母,件件触目惊心。如果我们培养出来学生都这么自私自利,冷漠无情,道德沦丧,甚至泯灭人性,将来他们如何能担当起国家重任,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何在?作为教师,我们应责无旁贷地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和审美体验,有效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我认为人文精神主要指以人为本,民为帮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直道行,自强不息,遂好和平,反对分裂等。纵观新教材,体现这些人文精神精华的课文比比皆是,课文中给我们提供了众多的人格榜样。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体现人文精神呢?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是以“敬畏自然,珍惜生命”为逻辑起点的,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为要义,其核心是:教育要直面自然,直面生命。地震、山崩、雪崩、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会随时吞噬掉成千上万的人,我们中学生要学会保护自己,树立“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意识。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为地震中埋在废墟里长达176个小时的生命感动,我们也为日本的核泄漏担忧,学生明白了,人类可以凭着智慧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但在自然灾难面前,人类多渺小,自己的生命多珍贵,自己身边的爱有多博大,自己身上的责任就有多重要。

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做出善行的内在品质,包括爱国情感,集体荣誉感,公共事物的义务感和是非善恶感,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愛国思乡名言及古今诗词名句,课堂展示,从中体验到汉语的美,体验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诗经》里的《鹿风载驰》、屈原的《国殃》、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淹仲淹《渔家傲·寨下和来风景异》等等,课堂上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让学生想象战马嘶鸣、军旗飘飘,军人牺牲的悲壮场面,体验“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凄苦心境,听当代流行歌《说句心里话》,体味当代军人的幸福欢乐。多角度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魅力,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操,应成为语文教师首要任务。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旨之一,就要培养学生善良、无畏、正义、平等等优良品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战争题材,通过学习可以很好地树立同学们对战争正确的价值观;对正义战争支持,对非正义战争抨击,明白侵略是错误的,树立和平意识。雨果作为法国作家,他能站在正义立场,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里》痛斥侵略者无耻行径,值得称颂。《蜡烛》里的“老妇人”、《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他们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但在战争中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敢、无畏、善良,让人赞叹。课堂上我向学生介绍中央电视台评选出来的年度正义人物事迹,让学生明白:正直、善良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要力争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旨之一,还要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这颗爱心,不光爱自己,爱亲人,理解、宽容别人,扶弱济困,还要有一个博大的胸襟。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忠厚宽容、慈悲为怀的传统,《弟子规》里就有“出则悌,入则孝,泛爱众”这些章节,教育我们如何和人相处,如何关心别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成都所在的茅屋被大风吹破,即便如此,他还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他的胸怀何其博大,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精忠报国可钦可赞。十二的周恩来面对异族的入侵,旧中国颓败,喊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同了多少英烈的心声。当代中学生只要有宽广的胸怀,就会自觉关心理解别人,就不会漠视、歧视处于苦难不幸中的人。

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课内课外的资源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利用这些资源不光是课文及参考书,也可以是传统节日里风情习俗,大街上的广告招牌,旅途景地的建筑风景,还可以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著,随时有灵感,随时记下来,并要日积月累。教师若关注一切,关注学生的一切,以学生为本,就能在教好书的同时也育好人。那么“范跑跑”、“药家鑫”们会越来越少了吧,我期待着,努力着,也快乐着!

教育阵地 篇4

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 他们最直接的人际关系是从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开始的。重视对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指导是促进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增强学生独立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形成独立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

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 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小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形成独立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 很喜欢围在教师的身边, 他们对老师的亲密、依赖程度胜过了自己的父母、同学。他们有什么话会告诉老师, 同学间闹矛盾也一定会向老师告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 老师是最伟大的, 是无所不能的, 老师永远都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老师高兴, 他们欢乐;老师痛苦, 他们忧愁。甚至老师的一个脸色、一个眼神也会影响他们的一天。但是,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老师的依赖程度也在悄然变化着, 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认识、评价事物的观点。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 他们更多的是和同学在一起, 心中的欢乐与忧愁则更愿意和同学分享、倾诉。虽然此时师生关系仍然在他们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是他们已开始渐渐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潜意识里萌发了“老师是另一条战线的人, 老师与我们是不同的, 有些话 (事) 是不能给老师说”的想法。面对这种境况, 作为老师, 要更多地去关心学生, 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行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在工作实践中刻苦钻研,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努力学习, 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努力让学生学有所得, 心理健康, 品行有所长进, 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尊敬。特别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 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其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当学生与他人之间产生分歧时, 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如何向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 学会如何让他人赞成或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听取、评价他人的观点,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并以此来为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 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孩子的发展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 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 努力为学生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交际空间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对那些性格内向、害羞的学生, 要激发他们自觉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 鼓励他们大胆交际, 在不同场合给他们创造交往的氛围, 并教会他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知心朋友, 让他们在浓浓的交际氛围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正说明了这一道理。例如, 我所教班级有一名女生, 由于家庭原因, 再加上性格内向, 在班上总是“不合群”, 朋友几乎没有, 成绩也较差, 平时与班上的同学基本“无言”, 同学们也不与她多谈, 因而整天眉皱不开。我了解情况后, 就有意识地让她多参加集体活动, 使其在活动中增加与同学的交往机会。有意安排她每天与一位同学打扫教师办公室, 并叫班上的同学写表扬稿到学校广播室表扬她, 利用读报课时间让她上台即兴演讲。慢慢地, 她和同学们交谈起来, 参加活动也由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 笑容终于挂上了她的脸,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还通过竞职演说当上了班上的文娱委员, 成了班上的文娱骨干。因此, 我们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班级教育这块阵地, 对学生处处关心, 特别是对那些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 要寻找合适的场合, 营造特定的氛围, 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 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地位, 使他们乐于交往, 在交往中不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三、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小学生的心灵是稚嫩而真实的, 也是较脆弱的。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以及认识事物的观点, 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幼稚的。但那是他们用自己稚嫩的头脑、真实的眼睛去思考事物、观察世界的结果,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他, 更不能以“曲则美, 直则无姿”的成人化标准来要求他们建立成人化的人际关系。而应是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 走进他们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以符合儿童交往心理的标准去指导他们的人际交往, 增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他们在自觉的人际交往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交际能力。

但是, 利用班级教育阵地,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 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教育规律, 结合学生年龄、性格特征, 刻苦钻研, 勇于创新, 敢于改革。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形成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为培养祖国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 篇5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对象。韩庙中学按照上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普法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子。

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2014年6月3日,韩庙中学邀请负责学校安全的龙亢派出所干警邵云艳同志来韩庙中学为学生们做法制报告。报告的内容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关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重点普及《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刑法》,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治安条例、禁毒(烟)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等与青少年学生生活、成长密切相的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我校青少年法制教育仍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长期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努力工作,把我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推向新水平。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小语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最佳阵地 篇6

【关键词】语文教材;心理健康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的形成与发育发展,在小学阶段是个关键时期。然而如今泡在蜜罐长大,再加之应试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a尤其是近几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错位、失衡等问题的事例屡见不鲜。在校囿于小小校园里学习书本知识,回家关在书屋里作业成堆,缺少必要及充分的社会实践与锻炼,必然导致了当下的小学生出现了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内,对小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疏导与教育,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首务之急。

当前小学生种种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或茫目厌学,不知学习的目的在哪里;或冷漠多疑,不知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或叛逆脆弱,受不得批评,承受不起一点点困难或挫折等等。小学教育在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语文阅读教材里一篇篇精典范文,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再合适不过了。语文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阵地。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充分运用语文课堂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阵地,我认为这些方面的问题应该优先解决:

首先,理想教育

当下的学生,物质条件的富足,精神修养的匮乏,如果缺少适当的理想教育,他们不会知道自己每天繁重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自己将来能干什么,不知自己作为个体应为国家社会承担贡献什么,他们就会陷入茫目和空虚中,学习缺乏动力甚而厌学,做事无法持之以恒,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小语教材中,理想教育的范文并不鲜见。《回自己的祖国去》,可以让学生明确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能有安身立命之地,此时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报效祖国;《苏武牧羊》、《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等古今中外的故事,更可以让学生明白,祖国的荣誉与利益高于一切,再大的苦难再多的金钱都不能改变这一点。《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更是让学生有一种为了理想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有了为目标和理想学习不止奋斗不懈的精神,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学习状态将会有昂扬向上的积极表现。可惜在如今应试的大背景下,理想教育谁都知道重要,谁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可是除了繁重的学科知识的机械学习外,真正行动上落实到教学常态中去的情况并不多见。

其二,爱的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缺乏爱吗?不,他们很多人不缺爱。很多的小学生爱零食,爱电视,爱电脑,爱斤斤计较,爱各种各样能让自己得到享受的物事,就是缺乏对家人朋友真正的理解关心,缺乏对弱者不幸者的同情心,缺乏对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万事万物的平等心。有一次家访,一个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向老师这样诉苦道,回家什么家务也不帮,叫他去把跑到室内的小鸡赶到门外去,心不甘情不愿的乱踢乱打,结果把一只小鸡打死了,大人说他一句,顶嘴、摔东西、呕气,怎么不痛快做什么。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个例,但大多数学生都或这或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家长自身素质及事务繁忙,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或不知要重视,或不知怎么重视,责任自然而然就落在老师的身上。而语文教材里有关爱的教育的材料比比皆是。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好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必然要充分有效的提高语文课本这一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长江之歌》,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枫叶如丹》,爱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母亲的纯净水》,爱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亲人;《最美的花束课文》,爱自己,尊重别人;《装满昆虫的口袋》,爱大自然中一切可爱的生命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抗挫教育

这几年来,有多少起中小学生因为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小事琐事自杀或杀人的事件发生,已是惨不忍数。至于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委屈等现象,更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生活中谁也无法真正做到万事顺意。困难、挫折、失败、碰壁等不顺的事时有发生,委屈、不平、伤心、失落等负面情绪更是在所难免。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懂得运用转移、排解、释放等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事。可是对小学生来说,如果从来缺乏正面的引导,遇到这些让人难受的事,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忧心忡忡、心绪不宁、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习成绩还是可以弥补挽回的事情。但当把内心的烦恼、愤恨等负面情绪转化为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甚至自残伤人,那后果将是不堪承受之重了。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在平时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心理抗挫能力的教育,当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加以及时的排解疏导。语文老师当然也不例外。或者说,因为语文教材的独特性,语文老师更要目的明确、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黄山松》,学习的是勇于直面各种恶劣环境坚强不屈的精神;《负荆请罪》,学习到的是如何化解和别人的矛盾做到和别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白衣天使》,学习到的是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伟大博爱的高尚品格。作为语文老师,不仅仅教材,生活中的新闻时政都可以作为载体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然不仅仅这三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承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当然更加丰富。然而,我认为,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当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它们始终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去。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丛立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三章.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 75—78页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朱智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9日

[3]《怎样教育好孩子》.王志国.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06——110页

教育阵地 篇7

1 传统文化:一种当代社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从未断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文明的传统和文化不断延续发展的原因。西方文化在传统上是以显性的物理世界为解读对象,强调外在的秩序和规范。而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以人为解读对象,强调内在的伦理和道德,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它主要提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变则通”、“唯变所适”的变革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明生死之大,匹夫有重于社稷”的节操;在生死考验面前“舍生取义”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始终保持追求高尚情操的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品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热爱劳动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历代先贤极力倡导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这些思想观念和传统美德,经过改造和创新,都可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教材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大潮中,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博大精深依然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其绚丽、屈指可数的,但还需要有很好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到现在还受到推崇。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加强素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高校生更应具有创新意识,不能跟在人家后面,真正的创新靠的是胆略、好奇、联想和想象,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2 高校武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教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大批人才。从中国的文化先祖孔子到现代的教育家、政治家毛泽东、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对合格人才的标准无不是一致的相似,即“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今天这种国际国内形势呼唤具有高人文思想素质,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形势下,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技巧性于一体的教育学科。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行为特征。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等等。中华武术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精华,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高校武术除了有身体素质的训练任务外,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授文化思想,因地制宜地通过学习高校武术,加强大学生的祖国优秀体育文化思想的教育。

3 高校武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武术在当代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渗透了佛、道、儒家学说,蕴涵了中国古典美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艺术、宗教等文化内容,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由于受到国内条件和中西文化的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中国武术讲究‘由意达悟’的思维程式,需要在直观领悟中去掌握,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从而使武术建立起感应性理论,不求知性,无法说明现象的具体规律”,这样就造成传统武术难以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使传统武术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而传统武术体系裂变出的竞技武术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却丧失了许多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原貌,无法完全代表中国武术。就像李重申说的:“当代武术内在的固有精神的困惑愈加深重,传统人文的失落,金牌战略的诱惑,使它已失去了内在的精神张力”。

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高校武术选项课开设的时间较长(2-3年),我们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武术理论教育(特别是传统武术文化教育)。这样不仅能够正确指引他们对技术的学习,而且还能为武术向深层次(即从传统文化角度)的普及和发展创造条件。目前,武术理论的研究只限于少数的武术专家和学者,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而广大的群众(系统学习过武术理论的大学生)基础不但能推进武术的普及,同时也会为武术理论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4 高校武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国武术作为我们的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即武术文化体系),就文化的涵溶性而言,几乎涵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涵着许多哲理和思想,融合了古代哲学和辩证法中的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天人合一说等以及儒、道、佛家思想,在它身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而高校武术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应该把教育的定位提高,真正地实现对于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地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5 高校武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国门,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也空前激烈。高校在面对国际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化的竞争时,要在坚守先进文化阵地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先进的价值观念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支撑并融于先进文化之中。用先进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高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国际思想文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坚守先进文化阵地的必然要求。

武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卫国强身”,操练武术平时可以健身防身,一旦国家有难,习武之人则应赴国难,万死不辞。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在这方面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武林豪杰为我们留下的事迹不胜枚举。通过英雄事迹的教学,可以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 结语

武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背景中,从孕育成型到成长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与哺育,形成了不同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独特的东方人体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关键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在高校体育中深入弘扬中国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广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对促进我们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具有极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伯原.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

[2]盛建伟.高校体育应加强中华优秀体育传统文化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李重申,谢谨.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口[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5]蔡仲林,施鲜丽,葛耀.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教育阵地 篇8

一、利用地区资源, 开发德育阵地

利用地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结合主题教育活动, 把本地的德育教育基地等德育素材进行筛选、编辑、检索和加工, 制成课件———《德育基地》, 再利用authorware的交互性和flash的动画性构建生动、形象的教育环境。“知我东安”介绍东安的经济发展情况;“爱我东安”介绍东安的山水风景、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建我东安”使同学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 探索创新出成效”。同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随时打开查阅, 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弘扬了民族精神, 增强了民族责任感。

二、利用媒体手段, 开展德育基地活动

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载体。为此, 我们号召教师在各种德育阵地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部分学生到德育基地开展活动, 如“重走长征路”, “我为自然添绿色”, “劳动艰辛知多少”活动等。将这些活动的场景, 用主题知识网站做主线, 把同学课下搜集的活动图片、活动内容、活动心得等做成知识网站, 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网站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认知作用和情感激励作用, 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 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利用网络资源, 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在校园网上让学生自己制作班级主页。在“德育论坛”上学生可以敞开思想与老师沟通, 通过平等的交流缓解矛盾、消除心理障碍。学校可设计教研组网页, 任课教师可利用网络工具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改革, 在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 通过构建高中德育阵地新模式,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弘扬, 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学校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中学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支撑。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主体,阵地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国庆主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及实践应用手册》.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8

[2].黄荣怀著.《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让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篇9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喜欢活泼开朗的教师, 他们的“向师性”心理非常明显。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儿童色彩, 具有吸引力、激励性,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师生平等, 生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消除畏难胆怯的心理,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坚持“无过错”原则, 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只要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 主动地质疑, 即使有错误之处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 因为教师应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哪怕是一次锻炼, 一点进步, 都应给予激励表扬, 让课堂时刻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 使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最佳平台。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情趣

录音机虽说是常见的教学用具, 但它在语文、英语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坚持放录音作示范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多听英语磁带, 对英语单词的发音大有益处。录音机在课堂上的使用要坚持不懈, 只有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活用简笔画, 把语言文字和画面联系起来, 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让困难迎刃而解。在课堂上, 教师轻轻几笔勾画出一幅画,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段话或复述文中的一段内容, 学生很乐意参与, 他们从寥寥几笔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动的形象, 并在脑海中进行联想创造, 清晰流畅地将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容量大, 教师上课轻松方便。形象直观的图画和优美动听的声音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 如闻其声。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课堂上学习, 注意力格外集中, 感到十分轻松愉悦, 从而变“苦学”为“乐学”, 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三、联系生活、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新课程, 新课堂。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把各科的教材当作教学的范本, 要树立崭新的教育教学观, 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从“无字词典”中获取知识, 培养情操, 开阔眼界。低年级的识字可以通过标语横幅、广告宣传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把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感受来理解课文。教师还可以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 教师应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搜集材料, 在课堂中学写作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大课堂, 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堂是实践性课堂, 采取开放式的教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归纳、去形成。课堂的生活化, 课堂的实践性, 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转变。

四、整合各种元素, 启迪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

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学习语文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可以大大丰富美术创作中所需要的想象能力;反之, 美术教学对学生联想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又可促使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在学习一段话、一首诗、一篇课文后, 根据其内容与意境, 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 让学生为其配上一幅画或一组画。这种形式学生很喜欢。语文与音乐也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课堂上把感悟课文内容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配乐朗读, 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 既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又得到了音乐艺术的享受。

五、拓展学生自学、乐学的求知空间

教育阵地 篇10

如何开发利用农村学校的校外品德教育阵地, 是摆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学校自身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融入社会大环境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学校应当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 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社会化研究, 积极探索农村学生品德教育教育阵地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实践和研究, 取得校外品德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成效。

一、摸清农村实际情况, 开发学校德育阵地

为了更好地开发校外品德教育阵地, 学校应当对施教区内的校外品德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 查一查施教区内有哪些文体活动场所或老年活动场所, 有多少农贸市场, 有多少家企业, 知名企业有哪些, 有没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点) ;查一查有没有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有没有如葡萄庄园等特色产业园, 有多少家养猪 (养鸭) 场;有几位参加过“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老党员;查一查有哪些村重视村容村貌的建设, 开展卫生村、文化村、绿色村庄等的创建活动;查一查由各村妇联牵头的“春泥计划”实施情况。

摸清底子后, 学校应当对校外品德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归类, 让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是利用人力资源, 建立组织。可以聘请参加过“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老党员、行政村的妇女主任、离退休教师和干部以及其他热心教育、关心学生成长的同志, 担任校外辅导员;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建立好组织, 配合好小干部, 便于社会活动的管理。二是利用场地资源, 建立阵地。学生校外组织可以利用各村的文体活动中心或老年活动中心, 作为开展校外品德教育活动的主阵地, 作为村妇女主任的校外辅导员, 召集所辖队员在这里听报告讲座、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假期学习, 撰写调查报告等;也可利用知名企业、种植场、养殖场作为学生接受校外品德教育的场所, 开展参与手工劳动, 了解种植、养殖的基本知识。三是利用活动资源, 开展活动。聘请各村的妇女主任担任辅导员,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有利于队员直接参与行政村的创建及其他中心工作, 更好地做到校内组织、校外组织的“双线”发动, 促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到位。

学校要以青少年的需求和解决存在问题为出发点, 审时度势,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公益服务和社会效益、青少年实践动手能力上下功夫, 充分体现前瞻性、文化性、实践性、人本性、教育性。努力把校外品德教育阵地的开发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大舞台”,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学校”。

二、利用校外德育资源,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开发校外品德教育阵地, 建立校外活动组织, 聘请校外辅导员, 这只是一种保障, 要真正利用好这些校外品德教育资源, 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长效作用才是问题的关键。如何依托好校外品德教育阵地的丰富资源, 将主题活动、礼仪教育、道德教育等融入进社会实践活动中, 必须对校外品德教育阵地硬件和软件资源两方面入手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是利用场地、设施、人力等硬件资源开展活动。学校应当利用行政村的场地开展活动, 如利用村文体活动中心作为活动阵地, 让学生们把文艺节目送到村民之中, 把环保知识送到村民之中, 将绘画书法作品在活动室展出, 用自身实际行动来宣传环保安全的知识, 在关注村庄发展的同时, 使学生自身也受到教育。学校组织学生根据所在村的实际, 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活动, 如结合行政村砌磡植绿,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村庄河道沿岸绿化树种调查”, 并写成调查报告;针对我县印染企业多, 污染严重的情况,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河道污染情况调查”, 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分析, 从少年的角度, 提出如何整治环境污染的设想;根据所在村创建卫生村和文明村等活动以及当前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声势浩大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 组织学生深入村庄开展“清除‘牛皮癣’, 还洁净村庄”的活动, 为村里的创建工作直接发挥积极的作用;针对村民环保意识薄弱, 废旧电池随意丢弃的实际, 可以通过全体学生向家庭发出《请废旧电池安全回家》的倡议, 并开展相应活动, 将自己家庭和邻居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 送到学校进行集中处理,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是利用人物、历史、村落文化等软件资源开展活动。学校在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 可以利用模范人物、历史故事、村落文化这些校外品德教育阵地的软件资源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好校外品德教育阵地中的软件资源将会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效果大大提升。

学校可以发掘施教区内的老红军、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乡镇企业的老企业家、老干部, 组织学生通过上门采访、邀请他们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等形式, 深切地了解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应当珍惜和平, 发奋学习。挖掘从本地出去的现在国家机关、科研单位等工作的著名人士, 通过书信往来、通讯联系、QQ聊天等途径, 了解他们在孩童时代的学习、生活情况, 了解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就, 使学生懂得他们之所以能为家乡父老乡亲争光, 这与他们幼年时在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激发学生珍惜光阴, 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美丽的家乡增光添彩的情感。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农村交通、住房、衣穿、饮食、公益设施、社会保障等的调查,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30多来所取得的成就, 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农村学校校外品德教育阵地的开发和利用, 能够弥补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 显示校外品德教育的特殊功能, 有利于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有利于校内德育工作通过校外活动组织, 从教育内容到形式、阵地得以向社会延伸和拓展, 同时还有利于学校引导学生全面服务于社会, 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 从而形成全社会来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的成长。

摘要:农村完小校外品德教育活动要体现前瞻性、文化性、实践性、人本性、教育性, 必须挖掘本地品德教育资源, 开辟品德教育阵地, 并对资源进行梳理归类, 为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服务。农村学校可以依托校外辅导员, 建立学生的校外活动组织, 利用施教区内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开展活动, 实现学生的团队合作、服务社会、能力素质的培养, 使校外品德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阵地 篇11

摘 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学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支撑。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主体 阵地建设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德育阵地开发活动中,将极大地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利用地区资源,开发德育阵地

利用地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把本地的德育教育基地等德育素材进行筛选、编辑、检索和加工,制成课件——《德育基地》,再利用authorware的交互性和flash的动画性构建生动、形象的教育环境。“知我东安”介绍东安的经济发展情况;“爱我东安”介绍东安的山水风景、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建我东安”使同学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探索创新出成效”。同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打开查阅,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责任感。

二、利用媒体手段,开展德育基地活动

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载体。为此,我们号召教师在各种德育阵地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部分学生到德育基地开展活动,如“重走长征路”,“我为自然添绿色”,“劳动艰辛知多少”活动等。将这些活动的场景,用主题知识网站做主线,把同学课下搜集的活动图片、活动内容、活动心得等做成知识网站,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网站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认知作用和情感激励作用,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在校园网上让学生自己制作班级主页。在“德育论坛”上学生可以敞开思想与老师沟通,通过平等的交流缓解矛盾、消除心理障碍。学校可设计教研组网页,任课教师可利用网络工具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改革,在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通过构建高中德育阵地新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弘扬,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学校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庆主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及实践应用手册》.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2.黄荣怀著.《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教育信息化》2008年1-8期.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杂志社

教育阵地 篇12

普遍来说, 校报由党委机关直接负责, 在高校中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与深远的影响。校报的特点可大致总结为:较易存储, 可多次阅读, 无时间限制, 内容较灵活, 成本不高。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 比如时效性与互动性差, 对读者的要求较高等等。在校报的创建工作中, 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 整合校报资源, 深度发掘报道潜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坚定不移的走正确的政治理论引导道路, 进一步深层次的解决理论思想与实践问题。具体措施有开设专栏, 向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约稿, 增强说服性与可读性。与此同时, 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他们的身份出发, 针对其思想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 举办主题报道、“百家讲坛”形式的连载报道、答疑解惑等栏目。也可大力开展研讨专栏, 给学生建立一个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教育平台。以此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达到育人目的。

校报作为党委机关报, 在大学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校报与社会上的报纸比, 优点是易保存, 可反复阅读, 读者对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 成本较低;缺点是出版周期长, 一般为1至3周, 时效性差, 互动性差, 对读者的文化素质有较高要求。因此, 在办报过程中, 应多发挥校报的优势, 善于综合资料, 多搞深度报道, 适当减少动态消息, 同时不能忽视对可读性的诉求, 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为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 可以开设理论专栏、专版, 请有关专家、学者撰文, 增强政治理论的研讨和辅导功能, 进一步解决深层次的理论和思想问题。

1、持续加强党对校报工作的指导与领导

在高校校报工作中, 只有加强党对校报工作的领导, 校报的教育功能才具有力量之源, 党的坚实领导能够增强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校报工作, 对校报工作提出方向性、战略性的要求, 制定宣传报道方向, 定期检查校报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情况以及办报质量状况。加大投入, 加强管理, 及时处理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武装思想阵地,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断提高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2、转变观念, 大胆创新办报形式

长期以来, 校报工作的观念更新总是与时代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 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扩大覆盖面, 增强感召力。

(1) 要在办报内容上创新

从报道内容、信息量和涉及领域上向社会报纸看齐, 校内新闻与国内外重要新闻并举;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教育范畴内, 要多延伸, 涉及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不仅仅做新闻报道, 也要做好科技、教育、文化、保健、招生、就业、考研、留学等多方面的信息采编与发布工作。赋予报道内容综合、全面的特性。让学生一报在手, 就能获取多方信息。好好的服务学生。

(2) 要在编排形式上创新

高校校报在编排形式上很难大步的走创新道路。传统的编排形式往往缺少美感、缺少特色。往往将较好的报道内容镶嵌在很普通的编排模式中, 缺乏好的表现形式, 缺少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应多多借鉴成功报纸的编排形式, 意在吸引读者的眼球, 使版面增强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强化校园广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功能

一直以来, 校园广播都深受学生的青睐。在创办校园广播节目的过程中, 应抓住其特点和优势,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贴近生活实际, 抓好时效性。首先, 加强时事政治新闻信息的播报, 让新闻的声音散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弥补学生对于时事政治了解不够的漏洞, 这对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次, 高唱爱国主义主旋律, 让爱国主义成为广播节目中独一无二的风向标。再次, 开通法律热线、心理咨询、点播热线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节目, 调动听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 可以增加学习类节目的播出, 通过高质量的外语节目、文学节目、音乐节目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欣赏氛围。校园广播也是校内媒体中惟一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创办的媒体, 但前提是主管部门做好监管工作, 提高节目水准, 使其在校园政治舆论宣传和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真正发挥轻骑兵的作用。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校园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网在校园中的异军突起, 使信息传播与控制越来越复杂, 使校园政治舆论引导面临崭新的严峻挑战。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我们有了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调查和反映情况更直接更真实的通道,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正面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网络传播的颠覆性、多边性等, 使互联网上信息来源更为复杂化, 给政治舆论工作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弱化监管作用。因此, 高校要善于调动、占有和利用各种资源, 增强介入意识, 在思想交锋和意见处理中争取并有能力取得意见领袖的地位。高校要创办好自己的网站, 首先要增强吸引力, 及时更新校内新闻信息, 增加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等内容, 做好相关信息的链接工作。只有做到实用、方便、有趣, 才能把学生吸引过来,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资源, 包括相关内容及原创性的分析指导文章.建市理论学习平台, 通过这一直接的理论平台,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引导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的正面教育, 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最后.还要保持对网上言论的监控和引导。严密注意留言板上的内容。对校内学生上网实行实名制管理。此外, 还应通过网络, 把校报、广播台的内容整合起来, 使之获得新的生命, 发挥更大的舆论宣传作用。

1、积极探索正确的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

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点规划几个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坚持网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整体宣传思想工作相结合, 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积极开展网上“两课”育教学, 加强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将课堂延伸到网上, 打造教育教学的网上平台;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开设具有交互性、开放式的校领导电子信箱, 开展在线交流,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化解学生思想困惑;开展网上专项服务, 及时解决宣传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校内舆论引导, 纠正错误信息和批评错误言论。

2、大力加强网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加强网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在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又熟悉网络文化特点, 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 在网上进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应专兼职结合、宣传思想工作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相结合。专职队伍主要是指专职党务工作干部、党委宣传部和“两课”教学部门的有关人员, 兼职队伍由兼职党务工作干部和其他师生骨干组成, 技术保障队伍由网络中心有关人员组成。

四、加强校园宣传栏的宣传功能

宣传栏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的宣传工具, 用来传达政治舆论, 营造宣传氛围, 通过图文并茂的版式、言简意赅的文字, 在校园内起到宣传的作用。近年来, 宣传栏一直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优点是简捷、明快、主题突出, 视觉冲击力强, 易于感染人的情绪, 易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缺点是信息容量小、内容相对简单, 同时室外放置的宣传栏受天气、人为的影响比较大, 易损毁, 宣传发挥作用时间相对较短。高校应主导建立全天候的宣传长廊.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进行布展, 要体现出气势和规模,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强势。

综上所述,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化手段, 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大学生心中的疑点问题释疑解惑, 不断增强宣传阵地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这是如今高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我们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不同宣传载体因其技术特征上的不同所导致的用途和功能上的差异, 努力实现载体的功能整合, 达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之目的, 使之办出特色, 真正发挥宣传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晨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立法规则下一篇:优化种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