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种植论文(精选8篇)
优化种植论文 篇1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在大部分山区, 农产品品种单一,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农民收入增幅降低等矛盾日益突出。大批农民弃农进城务工, 老人小孩独守农村, 部分土地荒芜, 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因此, 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已成为农村农业工作的重大课题。近年来, 会东县新云乡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 农民安居乐业, 对缓解“三农”问题, 占好山区农业这个阵地, 作出了好的榜样。
新云乡位于会东县西部山区, 距县城8km。面积110km2, 海拔1 660~2 000m之间, 人口10 653人。S310省道宁 (宁南) 华 (华弹) 公路过境。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烤烟、小麦、大麦、油菜、蚕茧、核桃、石榴等。该乡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形成了以烤烟生产为龙头, 林果业、反季节蔬菜为主要支柱的产业格局。2013年, 全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188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
农民有粮则心不慌。首先, 必须根据当地实际, 调整大农业结构, 稳定粮食产量。我乡因小麦发病较重, 故减少了小麦种植面积, 增加大麦和油菜种植面积, 2013年全乡种植大麦5 100亩, 油菜3 500亩, 不仅增加了小春的产量, 让农民有粮心不慌, 且大麦比小麦提前成熟10天, 为适时种植大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发展多种经济
1. 科学规划烤烟, 稳定农民收入
2011年全乡种植烤烟12 486亩, 2012年达13 800亩, 2013年结合国双控政策, 种植烤烟12 826亩, 实现烟农收入7 606万元, 成为全省产烟第一大县。
2. 加强经果业的发展
在海拔为1 700m左右的笔落村一社发展优质油桃、黄金梨、丰水梨, 在新发村四、五社发展软籽石榴等优质水果园。在海拔1 800m以上的马头山村和椿河村发展核桃等干果业, 到2013年已栽种核桃5 000余亩, 推动经果业向纵深发展。目前, 全乡经果业收入452万元, 部分农户户平收入达5万余元。
3. 种植反季节蔬菜
在笔落村一、二社, 新发村二社等社种植反季节蔬菜, 带动全乡蔬菜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全乡蔬菜产业收入达300余万元。
三、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烤烟的代替产业
吸烟有害健康, 全国上下戒烟, 国家加强烤烟双控 (控面积、控产量) , 在烤烟面积不断减小的情况下, 应认真思考怎样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引进恒溢农业科技公司,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发展魔芋生产, 全乡已签订300余亩订单, 公司负责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加工, 带动全乡魔芋产业的发展。在烤烟面积逐渐减小的情况下, 保证了农民收入不减少。
通过多年的努力, 加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该乡已成为山区调整种植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的典范。
(通联: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新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15200)
优化种植论文 篇2
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优化种植业结构 ,就是根据肃南县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之间的布局,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基础。因此 ,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贯穿于种植业发展的全过程。目前,随着一系列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惠农强农政策的出台,政府不断增加种植业补贴资金,使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截止5月底,肃南县农作物播种面积预计达到10.53万亩,同比增加1738.52亩,增长16.8%。粮经草比例由2011年的64.3:13.5:22.2调整为64:11:25。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增长,粮食作物保持稳定
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74万亩,同比增加0.08万亩,增长1.26%。其中:小麦2.44万亩,同比增加0.18万亩,增长7.96%;玉米2.45万亩,同比增加0.04万亩,增长1.66%;大麦1.16万亩,同比减少0.17万亩,减少12.78个百分点;豆类0.36万亩,同比增加0.03万亩,增长
9.1%;薯类0.25万亩,同比增加0.04万亩,增长4%。大麦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价格低,市场不景气,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大麦播种面积大幅减少。
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上年减少。预计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3万亩,同比减少0.27万亩,减少19.3个百分点。其中:油料0.14万亩,与上年同期持平;药材0.4万亩,同比增加0.16万亩,增长66.67%;蔬菜0.49万亩,同比增加0.01万亩,增长2.1%;瓜果类0.1万亩,同比增加0.02万亩,增长2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洋葱播种面积大幅下降。
3、青饲料播种面积大幅增加。预计青饲料播种面积达到2.66万亩,同比增加0.36万亩,增长15.7%。
二、结构调整趋于稳定,变动幅度整体不大
今年肃南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在稳中有升的情况下,种植结构也有所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大。一是从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64%,占据主导地位,较上年略有增加;油料占1.3%,与上年持平;蔬菜瓜果占4.7%,与上年持平;青饲料占25.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二是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内部的结构看,小麦、玉米、大麦、豆类和薯类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23.2%、23.3%、11%、3.4和
2.4%。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惠农强农政策的引导,肃南县种植业逐步趋向优化。对于产量高、价格好、销售快的农作物品种,农民选择了增种或扩种。主要在经济作物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今年药材播种面积达0.4万亩,同比增长66.67%。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农户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在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上,大多是看去年的市场种今年的地,价高多种,价低少种,这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大部分有文化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科学种田难以实现。随着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农民仅靠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很难满足生活所需,因而多数有文化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差,有的人甚至看不懂也听不懂高效高产农作物种植技术,广种薄收,种植业科技含量低。
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1、要想切实增加种植业收入,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不仅要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粮食及经济作物优良品种,更要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市场种田,提供产、供、销配套服务。
2、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目前部分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有各自特色的主导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肃南县明花乡的西瓜产业。当出现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等问题时,就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使主导产业真正成为发展本地经济的突破口。
优化种植论文 篇3
关键词:布局优化;聚类分析法;比较优势指数法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0
Abstract: Ningyuan county is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volves food security and the available supply of principal farm products, the peasant incom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Planting industry is a main part of agricult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industry largely determines the who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The paper has applied clustering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alysis. It divides the condition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industry into three classes and optimizes the planting industry's layout. It also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staple crops. The aim of study is to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nudg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towards regional, more compet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Ningyuan county .
Key words: layout optimization; clustering metho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alysis
农业种植系统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优化受到区域农业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1-2]。如何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农作物,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是种植业区域布局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可以很好地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发展[3]。对此,笔者立足宁远县不同区域的种植业资源禀赋,结合种植业生产布局现状,对全县种植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进行探讨。
1 研究区概况
宁远县位于湖南南部,永州南六县的中心位置,是湘粤两省的结合部、过渡带。地处东经110°42′~112°27′,北纬25°11′~26°08′之间。全县总面积2 526 km2,现辖17个乡镇,总人口为8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88万。农业总产值20.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579元。
境内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南北狭长的舟型盆地,境内北方冷空气难以入侵,热量不易散失,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4 ℃,≥10 ℃的活动积温为5 200 ℃以上,日均稳定超过10 ℃的初日为3月8日,终日为11月27日,相间255 d,无霜期297.3d ,年降水量为1 250~2 048 mm,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县域种植业以粮食、蔬菜、烤烟、油料、水果生产为主(图1)。
2 种植业区域布局优化
2.1 种植业布局条件分区
2.1.1 因子选取 以系统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农业区位论、集约经营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4-6],从自然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土地面积、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园地面积、高产田面积、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规模、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人均纯收入、农田设施配套率、总人口、农业从业人员、农技人员、农林牧渔业投资等14个因子。
2.1.2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对样品或变量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7]。笔者运用SPSS22.0软件对各因子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表1),实现指标的无量纲化,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种植业布局条件分区,得到树状图(图3)。
2.2 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指数法既可用于一个地区范围内不同作物品种之间比较优势的测定分析,也适用于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优势的测定分析。比较优势指数包括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8-9]。由于效率优势指数的计算主要取决于单产数据,就县域尺度而言,各乡镇差异甚小,因此,本研究采用规模优势指数从地区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反映农作物比较优势。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SCAij为i区j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GSj为宁远县j作物播种总面积,GS为宁远县主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当SCAij>1时,意味着i地区发展j作物具有规模优势,其值越大,规模优势程度越高;当SCAij<1时,意味着i地区发展j作物不具有规模优势。
根据2010—2013年宁远县统计年鉴数据,对全县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进行测定与分析(表2)。
3 结果与分析
对17个乡镇按照种植业布局条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5处,宁远县种植业布局可划分为3个区,即优势发展区、较好发展区、一般发展区(表3和图4)。结合上述宁远县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测算结果,确定各发展区内乡镇的规模优势农作物。
3.1 优势发展区
3.1.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舜陵、水市、冷水、太平、中和、柏家坪等6个乡镇。
3.1.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盆地和丘陵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和排灌条件优越,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高产田规模较大,耕地集中连片,科技投入强,农技人员配备合理,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大,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大,保障了种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1.3 区域发展方向 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选取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高以及经营主体较成熟的区域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越和耕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提高种植业产出水平。重点发展水稻、油料、旱粮、烟叶、蔬菜等规模优势农作物。同时充分利用该区水源充足、耕地连片、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引进示范、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建立一批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丰富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使该区种植业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化发展。
3.2 较好发展区
3.2.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天堂、湾井、禾亭、仁和、清水桥、鲤溪、九疑瑶族乡、保安等8个乡镇。
3.2.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较好,高产田规模较大,耕地较集中连片,农技人员较欠缺,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较大,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较大。
3.2.3 区域发展方向 保护好现有耕地资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提升高产田比重,发展粮油作物。充分利用低丘缓坡的垂直地形地貌,发展立体农业经济。山丘的中上部土层浅薄,自然肥力低,可发展松树(迎客松)、杉树(红豆杉)等树种。山丘下部一般土层较厚,立地条件好,发展茶叶、油茶等。充分利用现有零星、灌木疏林隙地的荒草地,发展大豆、花生。充分挖掘复种指数潜力,利用缓坡地、缺水高岸田、天水田,发展旱粮作物。推行间作、套种,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如,春大豆-优质稻、春大豆间玉米套红薯、春大豆间玉米-晚稻、马铃薯-双季稻、毛豆-中稻-莴笋等。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升区域种植业发展能力。
3.3 一般发展区
3.3.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荒塘瑶族乡、棉花坪瑶族乡、桐木漯瑶族乡等3个乡镇。
3.3.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中低山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一般,耕地资源紧缺,该区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仅2.47%。高产田分布稀少,干旱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缺乏,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农业劳动力偏少,老龄化突出,农业资金投入较弱,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较小。该区交通便利,有永州-连州、永州-郴州等重要公路过境,是宁远联系永州中心城市的“北大门”。
3.3.3 区域发展方向 区域以少数民族为主,应在充分尊重当地的耕作习惯的前提下,帮助当地农民改变落后传统的观念,因地制宜的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拓广东珠三角和港澳市场,发展高山外销蔬菜。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茶”、“菜-果-茶”、“林果-经济作物”等农林复合系统立体种植模式。打造以特色水果、中药材、蔬菜为主的优势产业。
4 结 语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宁远县种植业布局条件进行区划,结果将全县划分为3个发展区。针对不同区的区域特征,初步明确了各区域发展方向。
通过对宁远县17个乡镇连续4年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的分析,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该方法对于区域优势农作物的筛选和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二玲,朱纪广,李小健.2008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2(8):1063-1070.
[2] 吴宫宁,朱虹,郑丽敏,等.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模型的设计及实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1):63-67.
[3] 史高江.繁昌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 马中文,谢叶荷,谢昕云,等.徽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布局[J].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5):134-138.
[5] 张凤荣,关小克,王胜涛,等.大都市区农田的功能、作物种植区划与土壤肥力调控区划 [J].土壤通报,2009,40(6):1 297-1 302.
[6] 吴凯,周焱,蔡学成,等.地质条件下的农业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清镇市为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9-72,79.
[7] 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8] 陈俊安.四川省种植业区域优化布局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秦艽的优化种植技术 篇4
1 秦艽栽培的适宜环境
秦艽性喜潮湿冷凉气候, 耐寒冷, 忌强光, 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 但以疏松、肥沃和土层深厚的腐殖土和砂质壤土为宜。在干旱季节易出现灼烧现象, 叶片在烈日直射下易变黄和叶缘枯萎。每年从根茎部分生出1个地上茎, 生长年限较长的茎多簇生。秦艽栽培环境要求年降雨量在600mm以上, 无霜期160d以上。
2 优化种植技术
2.1 栽培方式
一般在对秦艽进行栽种的过程中, 选用种子来进行栽种繁殖, 而在栽种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覆膜移栽、直播套种以及露地移栽三种方式, 其中采用直播套种的方式来对秦艽种子进行栽种, 能够有效的起到遮阴的效用, 但是这种方式会延长栽种的周期, 而且也会使得秦艽的产量减少, 因此, 目前的生产中很少用这种栽种方式。而另外两种栽种昂视则主要是先进行育苗处理, 然后将培育好的秧苗栽种到指定的区域和土壤中, 一般来说, 这种栽种方法可以有效的缩短栽种周期。
2.2 选地整地
在对秦艽进行栽种的过程中, 先要对栽种场地进行合理的选择, 一般而言, 秦艽的栽种场地最好是选择在海拔为1000m以上地域, 而且选择的地域最好是较为温暖的山地以及含有大量腐蚀质的砂纸土壤, 在栽种场地选择完成后, 就可以进行整地, 在整地的时候, 要注意先进行施肥, 以保障土壤的肥力, 在施肥完成后, 就需要进行一次翻犁, 将翻犁的深度控制在30cm左右, 接下来就要对耙细进行平整处理, 形成宽度在120-150cm之间的畦。
2.3 繁殖方法
一般来说, 在秦艽繁殖的过程中, 可采用的繁殖方法主要为种子繁殖以及分株繁殖两种, 其中种子繁殖方法的应用原理为:在进行秦艽种子播种的过程中, 可以将播种的时间段非为春播以及秋播两阶段, 在对秦艽进行播种处理之前, 要注意控制好沙和种子之间的比例, 一般沙和种子之间的比要设定为3:1, 并且要将秦艽种子播种在室外, 在低温的环境下进行冰冻, 然后在春天回暖的时候, 解冻, 在解冻之后, 对栽种场地的土地进行平整处理, 在土地整理完成后, 就需要合理的安排行距, 将行距控制在20-30cm之间, 而钱沟的深度要控制在3cm, 宽度也需要控制在3cm, 将种子与细土进行充分的搅拌后, 均匀的播撒在沟内, 然后在种子上覆盖上一层较薄的细土, 这样就完成了秦艽的种植, 而在秋播中, 则需要根据月份进行秦艽的播种, 在播种的当年月份中, 秦艽就能够发芽, 然后就可以对秦艽进行移栽处理, 要注意每亩栽种的秦艽量, 最好将每亩的秦艽栽种量控制在1.5kg。
而分株繁殖可以在开春之前, 先将培育的子株根部挖出, 按照行距间20-30cm的距离来进行栽种, 每一个植株间的距离也要控制在10-20cm之间, 在载根完成后, 需要覆盖上相应的薄土, 并压实, 适当浇水。
2.4 田间管理
2.4.1 浇水
在秦艽播种完成后, 如果出现严重的干旱天气, 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对秦艽进行浇水处理,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土壤的湿度, 使得秦艽的牙床能够正常的生长出来。在浇水之后, 要注意利用草帘将秦艽种子进行遮盖处理, 在出苗率达到一般的时候, 就可以将草帘的高度升10cm, 而在出苗率达到了80%以上的时候, 就可以放弃盖草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要避免秦艽接受到阳光直射, 应做好遮阳准备。
2.4.2 除草
施肥播种当年因幼苗细小, 不使中耕, 宜将地内杂草用手拔除, 保持地无杂草。待苗长出2~4片叶时, 进行间苗, 去弱留强, 按2厘米1株交错留苗。并结合追施一次稀的人畜粪尿。苗高4~5厘米时, 再间苗一次, 保持株距4~6厘米即可。以后各年, 春季出苗时, 清除地内残叶杂物, 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第二次在6-7月进行。每次松土除草后, 结合施一次肥料。现蕾时每公顷施过磷酸钙375千克, 除留种外, 其余花蕾全部摘掉。雨季应注意排水, 防止烂根。
2.4.3 病虫害防治
秦艽在生产中, 病害主要是叶斑病, 一般多于6月或7月发生。特别是移栽后发易病且较重, 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一是避免连作;二是移栽时不要在育苗田中移栽;三是用药物防治, 于发病初期用6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防, 每7d喷1次, 喷洒1~2次, 同时要注意及时排涝和灌水。虫害以蚜虫最为严重, 蚜虫多于春末夏初发生, 为害根部。防治方法:发病期喷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 或用20%速灭杀了每亩2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 每隔15天用药1次, 连续2-3次, 效果明显。
2.5 留种
留种时在抽薹开花期, 用磷酸二氢钾600~8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提高结实率和种子的饱满度, 同时用辛硫磷1000倍液喷洒, 防止蛾类幼虫蛀蚀种子。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视成熟度, 将其茎杆一块收割收获, 然后打碾、晒干。
2.6 采收加工
播种后2~3年, 即可采收。在9~11月倒苗时, 全根挖起, 全净茎叶、泥土, 晒至半干, 堆拔发汗1-2天, 然后再摊开晒至全干。理顺根条, 芦头约留1厘米长。用此种优化种植技术栽培每亩可产药材干货200-280公斤。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在对秦艽的栽培适宜环境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有效的研究了秦艽的优化种植技术, 文中主要就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秦艽的优化种植技术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 在对秦艽的种植技术进行优化之后, 可以使得秦艽的栽培时间相应的缩短, 也可以使得秦艽的产量相应的提升, 从而可以使得野生资源的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秦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药药材。本文主要从秦艽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在栽培的过程中, 所能够适应的环境进行简要的分析后, 总结得出秦艽在种植的过程中, 如何进行优化种植,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秦艽,优化种植技术,特征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2010:2467-2470.
[2]李焘, 张志勤, 王之.中药秦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规范化种植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11 (6) .
如何实现种植专业教学最优化 篇5
1. 实验设备落后, 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实验教学投资少, 实验设备落后, 一些实验无法在实验室内完成, 能做的只有观察型、验证型实验。实验教学过于分散, 缺乏系统性。实验教学居于从属地位, 实验内容重复、陈旧, 印证理论实验多,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 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 教育教学观念滞后。
社会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促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明显变化, 现有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跟不上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 明显滞后。要求培养的人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变革, 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能参与社会竞争又善于合作。但是许多学校教学和管理人员重理论, 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
3.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目前在职业高中, 实践教学教师进修的机会很少, 缺少交流和提高, 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 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力度不大, 使实践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实践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相关的仪器设备知识、实验材料知识等与实验有关的知识, 更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 应变能力, 以及仪器使用、维修能力, 等等, 甚至还要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二、开发具有复合性与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着教学内容, 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传统的种植类教学仅围绕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开设相应课程, 每门课均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 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因此要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 开发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 适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 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综合性强, 知识交叉重复少。
设立一门以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线, 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将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繁育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因素, 环境条件等知识体系综合成一体的结合性课程。这样既能避免知识间的交叉重复, 精减教学内容, 缩短教学时数, 又能传授给学生种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技术性课程所占比例增大。
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为人们提供地位、就业、个人发展的更多机会。这就要求技能过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设技能性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如:林果生产技术,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 新品种培育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 培养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人员。
三、转变观念, 适应市场
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种植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掌握实用性技术的中等专业人才, 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创造实践所需的设施和条件, 不能只是“等、靠、要”, 应积极从各方面找实习、实践途径。
四、分析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 以及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方面的各个工作环节。一般来说,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建构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二是确定知识点;三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三项工作完成后, 就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 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 在确定目标时, 教师应注意的是, 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不同, 目标的层次水平不同, 选择的方法也应不同;其次, 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最后, 在制定目标时, 应该全面考虑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五、增加经费完善所需实验设备, 积极推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打破由于依附于理论课, 实验课时间分散, 缺乏连续性的状况, 进一步整合实验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验证型实验, 多开设分析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 为学生课后的创新实践创造条件。增加必要的经费, 完善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 给予学生独立操作设备的时间, 增强动手操作技能,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增强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连续性。
六、改革考试制度, 提高能力水平考试比例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常规手段。以往的职业教育考试采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知识考试模式, 这种方法很容易误导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现在部分职业学校不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 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这与现行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因为人们常常习惯于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学校和教师为了赢得好的社会声誉, 就会不自觉地让教学活动围着考试内容转。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需加大力度进行考试制度改革, 推行专业能力水平考试, 既考专业知识, 又考专业技能。这种考试制度的实施, 更符合农业类专业的教学工作实际, 能有效地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 把教学工作引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轨道上。
七、强化能力本位的教学观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种植专业是培养学生农作物和果树生产方面的能力, 无论是专业能力, 还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 职业高中专业课的定位都应立足于以实践教学为主导,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优化种植论文 篇6
泾县自古以来就是水稻的主要生产区, 这里的水稻种植时间长, 农民的水稻种植技术也相对成熟, 但是就目前的生产水平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程度, 在水稻的种植和栽培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技术瓶颈, 尤其是当前随着新技术和水稻新品种的出现, 又有很多新的问题相应产生, 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 耕地相对集中的现状, 更利于采用轻型水稻播种技术, 因此, 利用新技术优化泾县地区的传统水稻种植技术是当前本地区农业科技人员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
2.1 水稻直播技术
水稻直播技术较人工和机械栽插因省时省力高效、操作简单而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水稻直播直播稻两大风险:一是倒伏, 二是草害。种子选错容易导致倒伏, 前功尽弃。封闭成败是直播稻种植成败的关键一步, 和选种一样具同等的重要性。现谈谈这两关键技术的优化。
2.1.1 选种
选择抗倒伏品种, 杂交稻有两优6326、丰两优9号、丰两优晚三等;粳稻有嘉花1号、镇稻11等。
2.1.2 封闭除草
种子下田后, 确保在3天内化学封闭除草, 间隔时间过长, 杂草萌生迅速, 后期很难控制, 不仅增加除草成本, 且过量使用除草剂必然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危害。封闭除草用30%~35%的苄嘧磺隆和丙草胺复合剂, 用量20~30g/667m2。苄嘧磺隆和丙草胺复合剂主要用于封杀草芽。万一因下雨不能随时封闭除草, 可用吡嘧磺隆加丙草胺补防, 效果也比较不错。吡嘧磺隆主要用于杀灭稍大点的稗草。
2.2 软盘抛秧技术
盘抛秧技术操作方法技术简单、工作效率高、并且种植成本较低, 适宜泾川镇水稻种植实际, 可以大面积推广。关键为化学除草和抛秧技术优化。
水稻软盘抛秧宜抛短龄秧, 矮壮秧。一般早稻秧龄不超过20天, 苗高12cm, 晚稻不超过15天, 工;苗高15cm为宜。
抛秧要高抛远抛、逆风抛, 有利于秧苗散开均匀落入田中, 提高立苗率。抛秧应该选择无风或微风的晴天或阴天进行, 晚稻晴天宜在16:00点以后进行, 抛秧时田水宜浅, 有花皮水 (1~2cm) 即可。为了抛足基本苗, 要做到“以苗定盘, 抛足盘数”。要分次抛、划块抛。先抛秧苗70%, 再利用30%补稀补匀。面积较大的田块, 先用尼龙绳分成几块, 再分块抛, 以达抛匀目的。抛后要匀苗, 移密补稀。同时开好平沟缺, 以防下雨漂秧。每隔2~4m留30cm宽的人行道, 以便田间操作,
2.3 水稻的配方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 做好田间水肥管理, 前期促进早发, 中期适时适度烤田, 后期控制氮肥使用, 促进水稻健壮生长, 增强稻株的抗 (耐) 病虫能力。
2.3.1 施肥原则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要掌握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施用的原则。一是要测土, 二是要配好配方, 三是配肥 (供肥) 。按照配方要求选择优质单质肥料或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肥料品种进行科学搭配;四是施肥模式, 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的生育特性和需肥规律, 制定相应该的施肥模式。
2.3.2 技术优化
一是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二是控制氮素肥;三要重视施用磷钾肥, 磷肥以基肥为宜, 钾肥以追施较好;四要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
2.3.3 主要模式
施肥总量与配比:氮、磷、钾配比应为1:0.5:0.9左右, 总量约为:氮10~13kg, 氧化二磷5~7kg, 氧化钾8~12kg。
施肥方案:基肥以一季稻施厩肥500~1 000kg/667m2或商品有机肥80~100kg/667m2;化肥是施尿素7~9kg/667m2, 钙镁磷肥35~45kg/667m2, 氯化钾4~6kg/667m2, 硫酸锌1kg/667m2。
追肥分期放入:分蘖期为尿素5~7kg, 氯化钾4~6kg;孕穗期为尿素6~8kg, 氯化钾5~7kg;抽穗期为磷酸二氢钾0.2kg加尿素0.5kg兑水50kg喷施, 防止早衰。
2.4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坚持“预防秧苗期, 放宽分蘖期, 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总原则, 以健身栽培为基础, 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生态、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4.1 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
栽培避害技术:推广单季稻适当晚播技术, 减轻一代螟虫和一代灰飞虱危害, 预防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近几年来, 一代二化螟在我县早稻和早栽单季稻上发生较重, 造成的枯心株率一般在2%以上, 越冬代发蛾高峰期一般在5月中旬;一代灰飞虱麦田迁飞期在5月下旬。示范区单季稻在5月底至6月上旬开始直播, 有效地避开了一代二化螟和灰飞虱危害, 降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发生风险, 同时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单季稻田7月上旬前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 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营造适宜生长环境, 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的的自然控制作用。
2.4.2 理化诱控
昆虫性诱剂诱杀害虫。开展昆虫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示范, 每667m2安装一盏水盆诱捕器, 1个月更换1次诱芯, 从4月下旬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前开始到9月底三代二化螟发蛾结束, 诱杀二化螟成虫。
灯光诱杀害虫。安装了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 从4月底开始使用, 诱杀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多种水稻害虫。
2.4.3 科学用药技术
达标用药, 安全用药;优先选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残留期较长的农药。注意控制农药使用浓度、使用剂量、使用次数、施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 同时注意药剂的合理轮换使用, 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凌启鸿.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 2006, (1) :3-7.
[2]周建群.水稻栽培方式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2) :51-54.
优化种植论文 篇7
福建是我国最早大规模进行马铃薯种植的省份之一, 因其天然且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而大大促进了该地区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进程。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 农副产品在市场上的需要不断提高, 这也给农业技术发展带来了曙光。促使该地区面对市场的需要完善现今的马铃薯种植业, 改良传统种植方式, 优化组合, 方方面面下手达到增加马铃薯产量的目标, 以满足市场要求。马铃薯种植过程中, 其施肥量以及种植密度在其出苗期、开花期、封行期等几个成长期间内的影响不大, 笔者认为应着重研究施肥量以及种植密度2方面在其生长期的效果, 设计合理的实验并加以探析。
1 模拟实验设计
1.1 实验场地与材料
福建闽东地区地处沿海, 受到亚热带海洋性季风的影响[1], 气温全年稳定, 温度适宜, 不同于其他省份地区, 该地区秋季气温一般高于春季气温;降水丰富, 所以湿度较高。高纬度的特征又使得该地区植被茂盛, 土壤肥沃。是我国种植马铃薯的理想场所, 也是进行试验探究的理想实验场地。同时, 在试验田选择过程中, 应选取该地较普遍存在的农业田地, 避免因高于或者低于该地普遍土地质量的土壤选择, 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不利于实验结果数据在具体农业操作中的广泛传播运用。马铃薯品种采用福建当地冬种马铃薯块茎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在体积、成色、芽胞数目以及皮层纹理等方面尽量保持其一致性, 实验开始时, 保证每个实验材料生长状况良好。
1.2 实验设计原理
通过平行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实验原则以及空白对照几个主要原则, 分别设计实验探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平行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即保持相同的施肥量, 只改变种植密度, 探究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或者保持相同的种植密度, 分析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平行对照原则是进行生物探究实验最重要的实验原则之一;重复实验原则要求1组实验进行至少3次, 确保正确率, 排除实验意外情况影响实验数据;空白对照原则用来与实验组对比实验结果, 确定变量对实验结果确确实实产生的影响。4个原则贯穿整个实验过程, 保证实验结果的精准性。
1.3 实验过程
在晚冬早春季节, 选择一块土壤肥沃度处于平均水平的试验田, 设置种植密度以及施肥量2个实验变化因素, 同时开垦7大垄, 每大垄分2行种植, 每大垄分别标记为A0、A1、A2、A3、A4、A5、A6以及B0、B1、B2、B3、B4、B5、B6。其中A0和B0属于对照实验组。A0代表扦插行距为40cm, A1~A6行距分别设为30cm、35cm、45cm、50cm、55cm、60cm。B0代表不施加有机肥, 只施加1000kg农家肥, B1~B6分别施加复合肥10kg/667m2、20kg/667m2、30kg/667m2、40kg/667m2、50kg/667m2、60kg/667m2。总14个处理项目, 随机排列。注意在实验过程中, 必须排除无关项目的干扰对本试验结果的影响, 因此在试验过程中, 实验工作人员应符合规范地操作, 严格把关。科学规范的试验操作才能取得正确有效的实验数据, 将之结论利于农业发展, 促进该地区农业科技进步。
1.4 调查取样与数据统计、分析
一般经过170d左右的生长期, 在收获季节, 通过采取取样法对实验进行最后的分析。具体采用5点取样法, 每个点取样4棵植株, 对马铃薯块茎进行计数以及称重, 再计算平均值。最后分析比较最优化的组合模式下, 得到最大化的马铃薯生产量。在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过程中, 记录须准确无误, 采用国家统标准度量制, 统一试验数据单位, 该试验中, 施肥量单位为kg/667m2, 种植密度单位为株/m2, 种植间距单位为cm。
2 实验结果探析
2.1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一般而言, 马铃薯种植间距的增加即种植密度的减小, 马铃薯因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 更多的地下土壤营养和水分, 更多的阳光、空气将会得到更高的产量。在实验数据中可以发现, 在A3组的马铃薯产量最大, 即其种植间距达到了45cm。在到达45cm之前, 产量随着间距数值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产量, 在达到45cm这个间距之后, 马铃薯的产量不再增加。
可见, 在保持马铃薯种植行距在45cm的情况下, 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化;在考虑到适宜间距下, 农业工作人员可以采用轮作、交叉种植的方式来提高马铃薯产量。众所周知, 豆科植物的根部菌球可以起到固氮的天然优化土壤状况的作用, 在与马铃薯交叉种植的情况下, 通过固氮作用加强土壤氮肥肥力, 则可以做到天然无公害的进行马铃薯增产工作, 同时给下一轮种植提供肥沃的土壤。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我国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现今已是危害国家环境事业的一大阻力, 通过污染河流造成的水化、赤潮不胜枚举, 不规范的化肥农药使用方式导致每年为之丧命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
2.2 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 施肥量从无逐渐增加施加量, 马铃薯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当施肥量增加到一定数值, 产量达到最大[2];然后, 施肥量进一步增加, 其产量不再增加, 反之, 产量有所下降。通过模拟马铃薯试验田种植, 再进行一系列数据分析后, 发现在接近施加30kg复合肥以及1000kg农家有机肥时, 马铃薯的产量最大, 平均值达到了340kg/667m2, 而在1000kg有机肥以及低于30kg的施加量时, 马铃薯平均每667m2产量逐渐上升;在1000kg有机肥以及高于30kg复合肥施加量的情况下, 产量不再上升。
可见, 在施加30kg复合肥, 1000kg有机肥的情况下, 马铃薯产量在这组实验因素中达到最大化。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 实验人员可以通过经过复合肥施加量的前提下, 观察植株生长状况, 从叶片、开花、长势等方面加以分析, 判断其植株品质。因为植株生长品质也是产量好坏的标准之一。有的马铃薯叶片呈绿色, 长势良好, 有的叶片卷曲、变色;有的植株矮小, 有的则高大;有的植株开花早, 有的比较迟, 即其成熟所需日期也是实验人员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之一, 因农业生产在考虑产量多少时, 总要判断单位时间内产品的获取量, 就像双季水稻在市场营销上优于单季水稻一样。因此, 生产实践中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多少, 在实际操作中, 农业工作人员应该重视作为生产种植过程中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3 结语
综上所述, 优良的马铃薯品种, 加上福建闽东地区适宜的种植气候是进行马铃薯培植得天独厚的种植区域。这一区域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 海拔多在50m以下的水稻田或台地, 冬季气候干燥、温暖, 较适合马铃薯生长[3], 在进行了初步的模拟试验后, 可以得出结论, 在保持种植间距45cm以及每667m2施肥量25kg的条件下, 马铃薯的平均产量, 包括马铃薯结成个数以及单个质量, 达到最大值。需要注明的是, 此处所得到的结论不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短期完成。比如氮的施加水平、长成后期在肥料施加量方面、水流灌溉、病害虫防治、极端天气薄膜覆盖、光照控制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仔细把关, 单单在种植密度以及施肥量方面的控制是无法达到总体目标的。福建闽东马铃薯种植不同于西地区的马铃薯种植, 兴宁种植密度应掌握在4500~5000棵/667m2为宜, 适宜种植规格为40cm×26~28cm, 基肥用量控制在三元硫酸钾复合肥55kg[4]的规范也不适于闽东地区, 需要技术人员, 实地考核,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地种植、管理马铃薯生产作业。
参考文献
[1]张容焱, 邹燕, 高学群.2010年福建省天气气候特征综述[J].福建气象, 2011 (01) :52-55.
[2]陈小苑, 罗伟中, 曾志.不同种植方式与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0) :45-47.
[3]李丽纯, 陈家金, 陈惠, 等.福建省马铃薯气候减产的风险分析和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13 (02) :186-190.
[4]高鸿飞, 李成虎, 姜海刚.全膜覆盖条件下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2) :126.
优化种植论文 篇8
关键词:多目标妥协约束法,收益最佳,耗水最少,种植面积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灌区改造的逐步进行, 如何在一定的灌区水资源状况条件下调整灌区种植结构, 追求灌区最大经济效益, 已成为灌区改造的重要研究内容。
对于一般灌区而言, 农业用水几乎占整个灌区总用水量的80%以上, 同时, 随着灌区工业的发展, 工业用水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降雨是灌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但气候变化常导致降雨减少和水资源的严重不足, 灌区如果仍坚持固定的种植模式, 一味发展高耗水作物, 将不利于灌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并获取最大的收益, 对灌区种植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刻不容缓。
目前, 国内外对于灌区多目标优化主要集中在农业优化用水模型及用水群优化。李翊等[1]建立了基于时空优化的农业用水优化调度模型以及多目标用水群决策支持机制, 构建了适合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框架;高伟增等[2]针对灌区灌水的水量、气候等条件, 选择合适的灌水定额, 提出了统一的数学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杜守建等[3]针对多目标水库的特点, 采用联解模型的方式, 运用逐次优化算法 (POA) 和遗传算法 (GA) 推求水库的运行策略, 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 多目标妥协约束法已在土地资源利用[4]、机场调度[5]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但尚未见到相关文献, 在考虑灌区灌溉用水量条件下, 对灌区种植结构进行优化时采用该方法。该文以灌区受益最大和用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 灌区灌溉用水量和作物种植面积为约束, 拟采用多目标妥协约束法对灌区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对灌区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 多目标妥协约束法的基本原理
多目标妥协约束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满足各种需求的前提下, 通过引进新的超目标函数, 使多目标规划尽可能地达到预定目标[6]。
(1) 设目标函数为2个, 则表达式可简化为:
式中, R{x│Ax≤b, x≥0}, A为m×n矩阵, x∈En, b∈Em, 则
引进超目标函数:z=w1c1x+w2c2x, 这里w1、w2为权系数, w1+w2=1, wi≥0, i=1, 2;同时构造妥协约束:
(2) 解线性规划分别得到最优解x (1) 和x (2) , 相应目标函数值z11和z22可同时解出;
(3) 判断x (1) 是否为的最优解, 如果是, 则x (1) 即为该目标函数的完全最优解, 否则求解线性规划得到的解为妥协解。
3 高阿灌区种植结构优化
高阿灌区位于江苏省新沂市, 总面积0.81万hm2。灌区作物一般1年2季, 夏季作物主要为水稻与玉米, 冬季主要为小麦与油菜。由于冬季作物小麦与油菜一般不需灌溉, 该文仅以夏季作物水稻与玉米为例, 进行灌区种植结构优化。
3.1 中等干旱年 (P=75%) 灌区种植结构优化
3.1.1 目标函数。
第一规划目标为农业经济效益, 用净收益表示;第二规划目标为灌区作物生育期内的灌水量, 使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选取水稻与玉米2个决策变量, 以xj (j=1, 2) 表示, 代表灌区水稻与玉米的种植面积。水稻收益以c11元/666.67 m2计, 玉米以c21元/666.67 m2计;灌区水稻毛灌溉定额为c12m3/666.67m2;玉米毛灌溉定额为c22m3/666.67 m2;建立灌区收益函数与最小用水量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 c11取800元/666.67 m2, c21取100元/666.67 m2, c12取863 m3/666.67 m2;c22取73.0 m3/666.67 m2, 将各参数代入, 则上式表达式转化为:
3.1.2 约束方程。
高阿灌区总面积0.81万hm2, 根据灌区种植规划, 为保证灌区粮食总产量, 水稻种植面积不应小于0.6万hm2, 水稻、玉米总种植面积不应低于0.67万hm2, 玉米种植面积不应超过0.17万hm2;在灌区夏秋作物全生育期内, 可供水量不超过9 000万m3。则:
3.1.3 求解。
为使目标函数统一, 为求最大化的规划问题, 将z2转化为
3.2 不同年型时灌区种植结构优化
在丰水年 (P=50%) 和枯水年 (P=95%) 时, 采用多目标妥协约束法对灌区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此时相应水稻毛灌溉定额为820、980 m3/s, 玉米毛灌溉定额取54.5、91.0 m3/s, 相应可用水量分别为10 000万、8 500万m3。
灌区在不同水平年时夏秋季作物种植结构、收益、耗水量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 在不同水平年条件下, 随着灌区可用水量的增加, 灌区应适当增加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稻种植面积, 减少玉米等经济价值较低作物的种植面积, 但增减规模应适度, 以保障灌区工业、生活、生态用水的需求。
4 结语
(1) 对于多目标规划, 当所有目标函数是线性函数, 约束条件也为线性时, 采用多目标妥协约束法将多目标线性规划转化为单目标的线性规划问题, 能够有效简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 采用多目标妥协约束法简化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时, 其妥协约束的权重构造由决策者决定, 不同的构造权重, 该目标函数有不同的妥协解。因此, 对不同目标函数权重, 可根据其重要性程度确定。
(3) 对于灌区水资源优化分配问题, 该文假设在作物生育期每一阶段, 其水量能够满足作物正常需求, 未考虑作物生育期中, 由于灌区水资源不足而导致灌区种植结构的改变。有关灌区水量平衡约束、库容约束、渠道工程规模约束等问题而导致的灌区种植结构的改变, 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翊, 梁川.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7 (4) :466-472.
[2]高伟增, 汪志农, 陈俊英.灌区不确定条件下多目标灌水定额的确定[J].灌溉排水学报, 2007 (6) :96-98.
[3]杜守建, 李怀恩, 白玉慧, 等.多目标调度模型在尼山水库的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 2006 (2) :69-73.
[4]谭淑豪, 曲福田, 谭仲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 :101-105.
[5]郑洁, 高剑明.机场地面作业调度问题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6) :60-62.
【优化种植论文】推荐阅读:
苗木种植绿化致富论文05-31
大规模种植论文07-25
种植生产技术论文09-10
园林种植施工养护分析论文10-05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07-17
玉米的增产种植技术论文10-12
对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苗木探讨论文09-24
南天竹种植栽培技术分析的论文07-12
浅谈石豆8号种植与杂草防治技术的论文08-16
规则优化论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