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2024-07-17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精选12篇)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1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种植业布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研究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种植业,经济作物,结构调整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历史经验证明, 农业形势好坏, 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的, 从而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特别是在90年代, 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0年我国粮、棉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3%, 1994年和2004年分别下降为70%和77%, 而蔬菜和果园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1980年仅占3%, 1994年和2004年分别上升到12%和18%。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对土壤的养分平衡状况带来了显著影响[1]。

改革开放以来, 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农产品产量不断得到提高, 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加入世贸后, 我国农产品直接与世界接轨, 国外农产品已进入中国市场, 国内外农业竞争更加激烈。为此, 要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去关心, 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针对不同阶段的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种植业结构调整, 即1979~1984年, 1985~1991年, 1992~1997年, 以上三个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都处于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阶段, 市场指向性强,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确, 即增产那些最为短缺、最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产品即可。但目前实行的新一轮结构调整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着根本性不同。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不能再像过去依靠多种什么或少种什么来解决问题, 也不能再走像过去那样只追求产量为主的农业发展途径, 而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概念、目标及内容

1. 概念

种植业结构调整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本地生产条件, 合理地安排各种农作物及其品种的种植比例和种植面积, 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优质农产品, 更好地满足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生产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日常饮食的需要。

2. 目标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把品种调优、作物调新、产业调强、效益调高, 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 内容

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种植作物种类的调整, 主要包括粮经结构调整和粮草比例调整;二是作物种内品种结构的调整, 目的是使种植的品种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特色化、无公害化和地方优势化。

二、种植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建国以来, 我国种植业调整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分别是1949年至1978年以粮为纲阶段, 1979年至1999年粮蔬发展阶段和2000年至今的质量提高阶段。

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 丰年有余, 首次出现了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种植业结构也势必要相应调整。但目前各种农产品包括粮棉油、瓜果菜、肉蛋奶均出现相对过剩, 种植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尽管如此, 调整又是不可回避和延缓的课题[2]。

种植业结构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市场供应, 满足社会需求, 增值增效, 发挥其国民经济基础作用。为此, 在温饱没有解决、总量短缺的时候, 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以增加粮食等主产品的总量, 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主, 基本是为吃穿而种, 为生存而种, 确保丰衣足食、国泰民安。在温饱基本解决, 人民生活进入小康, 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生产, 就要求种植业转变为为生活提高质量、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为外贸提供商品、为农业增效增收, 确保民富国强。

种植业结构调整不论在任何阶段, 都要履行人民吃饱、吃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确保13亿以上的人需要的量, 解决吃与用、增产与增收的问题, 应当是新阶段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种植制度的演变规律以粮为主, 兼顾其他作物。

三、种植结构调整讨论

解放思想、采取措施、加大调整力度。目前, 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采取“三调四压”的方法。“三调”, 即一调粮经结构、二调品种布局、三调区域发展;“四压”, 即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压劣扩优和压常规扩专用。虽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还应该加大调整力度, 使种植业结构调整更加完善扩大调整内容, 增加种植品种。在“三调”的基础上, 增加特色稀有品种调整和种植业加工产业调整以及地域规模化种植调整。加快调整步伐,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加快农产品的优质化步伐;二是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 选育和推广力度, 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优、特农产品;三是加快区域化、规模化生产, 使种植业生产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促进种植业多元化生产, 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在搞好粮食产业和高效经济产业的同时, 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特色支柱产业和以农产品深加工、观光农业、科技服务等为主的二三产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注重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健全服务体系, 才能使农产品及时转化成商品, 满足市场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陆铭昌.论种植业内部结构之调整[J].上海农业科技, 2004, 1.

[2]张立中, 潘建伟, 李亚军.WTO对内蒙古种植业的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2

关于“三夏”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三夏”是全年农业的重要时节,做好“三夏”期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对全年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县委、县政府“农业要发展,必须走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的总体要求,依据《**县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规划》,经县政府研究,就今年“三夏”期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突出特色、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为主线,利用夏播有利时机,以实施10万亩种子基地、2万亩蔬菜基地、1万亩食用菌基地为重点,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全县逐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打基础、创条件。

二、目标任务

按照县委提出的建设10万亩种子基地、2万亩蔬菜基地、1万亩食用菌基地的总体目标要求,今年完成种子基地1000亩,新发展蔬菜种植3500亩,食用菌种植1000亩。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实现纯收入27583万元,人均纯收入212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

三、重点工作

1、稳定发展粮棉基础产业。一是稳定基本农产品生产。玉米以种植浚单系列等为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0 万吨以上。二是开拓绿色精品杂粮产品。积极发展以紫红薯、杂色玉米、紫花生、黑芝麻、黑豆等为重点的小杂粮种植。

2、建设高端种子基地。逐步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产业,在突出抓好太空小麦、济麦22等高产新品种的小麦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基础上,根据季节特点,继续抓好生态、特色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

3、发展设施大棚种植。把高端、精品、礼品蔬菜作为特色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稳步发展设施食用菌、葡萄等高效设施农业,在已建成5个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区、3个设施葡萄种植示范区和2个设施蘑菇种植示范区的基础上,继续扩规模、上标准、增品种,做好品牌认证工作,年底全县设施蔬菜大棚达到2000个,占地3500亩,原则上每个乡镇要达到500亩。同时要抓好露地蔬菜种植,新增露地蔬菜面积2000亩。

4、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继续抓好“百千万”工程和 “双十”工程的落实。一是沿东**水系两侧、**线两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要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引进太空大豆、鲜食玉米等适宜季节生长的优质高效品种,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二是每个乡镇今年至少要建成1个百亩科技示范园,每个园区原则上要求集中连片100亩以上,且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种植品种要求新、特、优、高效,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有示范、推广价值。在示范园建设上,要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考虑本乡镇、村的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5、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各乡镇原则上要抓好3-5个以猪、鸡为主要品种的养殖小区建设,其中生猪生产示范园占地要在100亩左右;蛋鸡、肉鸡生产示范园占地要在20亩以上。

6、大力推广“间套轮”种植模式。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在耕作制度上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提高经济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三夏”即将来临,各乡镇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村同时成立强有力的结构调整领导班子,落实好结构调整责任,加快结构调整进度,确保任务完成。

2.强化宣传,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各乡镇要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决心和目标,宣传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同时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实施土地流转,为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做好基础性工作。

3.认真搞好技术服务。县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县千名科技创新带头人培训活动为契机,组织技术力量,积极举办各类专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培训班。要利用农业信息网、惠农超市等多种媒介科技培训和开展科技入户活动,进村、入户、下田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3

1 深山粮、蚕、药生产开发基地

该区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有良好的草山牧坡、柞蚕坡,但耕地面积小,建议今后在现有耕地上应着重安排粮食生产,经济作物除在耕地内种植外,在不影响水土保持,并有利于改善生态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向非耕地发展。调整意见是:

1.1 以粮为主,实行间作套种,解决热量不足的矛盾。可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物特性,科学合理搭配,交叉种植,错开季节,提高复种指数。以高产稳收的小麦、玉米套种为主,高寒背阴处适当搭配马铃薯和春玉米间作,向阳山谷搭配马铃薯、红薯、小谷子、豆类等作物,水源充足的河谷地,可采用稻麦轮作,或麦、玉米、豆类轮间作。

1.2 大力发展林业和土特产品,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优先绿化荒山,改造加密疏林区,推广适生树种,不断提高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作用。大力发展马尾松、栎、山白扬等适生树种,发展油桐、生漆、猕猴桃、山葡萄、板栗、核桃、柿子、竹子等经济树种,发展山萸肉、杜仲、连翘、柴胡等中药材,发展猴头、木耳、香菇、拳菜等土特产品。在七里坪、马山、桃溪大力发展柞蚕。

1.3 积极发展畜牧业,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有机质肥料和发展资金。山区坡度大,地块不成形,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用机械作业,必须依靠人畜力结合,所以畜牧业在山区显得特别重要。在结构上以发展草食家畜牛羊为主。

2 浅山粮、果、杂开发生产基地

该区以浅山为主,山、丘、冲交错,地形复杂,荒坡面积大。建议今后在现有耕地上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除在耕地内种植外,在不影响水土保持,并有利于改善生态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荒山荒坡发展。具体的调整意见是:

2.1 保证小麦优势的发挥,适当扩大种植。

2.2 在浅山坡上可大力发展柞蚕、龙须草、柑橘、茶树等。

2.3 对坡度在15°以上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经过横向抽糟整地建成条形水平梯田,种植果树,主要以板栗、核桃、油桃为主。

2.4 在坡度较小的耕地上种植花生。

2.5 充分利用该区的药材资源,按照适地适种原则,发展桔梗、二花、土黄芪、益木草、板兰根、唐柴胡、唐半夏等药材。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把该区建成粮、果、杂(药、蚕、茶)立体种植基地。实现山上树草丛生,山坡果树药材缠腰,山下粮油繁茂。

3 丘岭粮、油、烟、小辣椒开发生产基地

该区耕地瘠薄,土质黏重,水资源缺乏,水利条件差,农业生产坚持走有机旱作的农业道路。为此,根据农作物种植现状,种植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稳定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减少耗地需水作物,扩大耐旱耐瘠养地作物。具体调整意见是:

3.1 稳定小麦面积,主攻单产提高。

3.2 扩种耐旱耐瘠喜钾作物烟叶、红薯和养地轻茬作物花生、芝麻、小辣椒。

3.3 利用四旁隙地积极发展梨、柿、李、桃等果树种植。通过调整使该区逐步形成粮、油、烟、小辣椒的生产基地。

4 沿河平原粮、棉、油开发生产基地

结构调整拉开种植业转型大幕 篇4

当前农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 我国稻谷平衡略余, 小麦基本平衡, 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 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冲击, 进口大幅增加, 生产出现下滑;优质饲草短缺, 进口量逐年增加。

基于此, 《规划》将种植业结构调整目标定为“两保、三稳、两协调”, 即保口粮、保谷物, 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 实现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

潘文博说, 此轮种植结构调整规划的特点是, 有保有压、有取有舍, 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 调减库存压力大的玉米, 发展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及优质饲草等产品。这不仅是在农产品数量上作努力, 更是在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工夫。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5

传统的农业种植业由于受天气、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机能减退或突变等现象,但是从当前农业种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应对农业种植业结构不足远比应对自然条件限制要困难的多。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农业种植业要想摒弃传统结构的限制与制约,有效推动农业种植业优化转型,就必须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种植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种植业发展,产量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因为产量不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盈,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于农产品已不再仅限于数量上的追求,而是对于其质量上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例如,在大米销售市场中,绿色大米虽然价格要比普通大米贵很多,但是由于安全、健康、高品质的特点,还是备受消费者青睐。而农户要想培育出绿色农产品,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合理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改进农业种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高质量农产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二)维护粮食市场平衡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例如,无水栽培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使农产品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技发展虽然为农业种植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当某种新型农产品畅销时,商贩就会高价收购此类农产品,农户就会大面积种植此类农产品,而这极易造成供过于求的问题。与此相对,供小于求的问题也极为常见,例如2020年我国生姜及大蒜价格居高不下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无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小于求,都会对粮食市场造成波动,而这对于粮食市场平衡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维护粮食市场平衡,必须针对粮食市场需求,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种植政策引导

加强政府引导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从“支农惠民”的“三农”政策,到十九大提出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对农业种植业调整时,政府也必须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扶持的形式,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减少跟风盲目种植的现象,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的战略目标。

(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通俗而言就是“南橘北枳”的思想。就算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中,其生产种植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而这就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农业种植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北方、南方气候条件不同,导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也会有些许差异,而且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这就要求在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作物的种植地点、生长周期、种植时期等,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采取更为科学的种植方式,从而使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得以切实提升。

(三)制定完善农业种植计划

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保障,可以为农业种植业发展点明方向,促进农业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情况,结合当地产生情况及市场供应情况,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通过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改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种植方式,就能维持农产品供需平衡,促进农产品市场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6

摘要:长春市双阳区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约125.9万亩,其中玉米播种106.7万亩,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4.7%。受玉米跌价的影响,将引发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户把“旱改水”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一个突破口。本文对双阳区发展“旱改水”具有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稻;旱改水;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05

1 双阳区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稻米消费出现由籼米向粳米转变的趋势,粳米市场看好,所以全国南北方都在发展粳稻。长春市双阳区发展水稻生产有以下优势。

1.1 米质好

双阳区处在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带上,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区,是“世界黄金水稻带”的核心腹地,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

1.2 有自己的品牌

长春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2014年长春市政府促成50家企业联合成立长春市大米协会,共同打造“长春松花江大米”品牌。2015年8月13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吉林省长春市“中国优质粳米之都”称号。双阳区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了4个有机、绿色水稻优质米生产基地。打造了“依原”、 “云山”、“晟华”、“卧龙泉”等品牌,使双阳区优质大米声名远扬。

1.3 技术优势

通过近两年全区开展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建立6个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以及农业系统开展的“百名农技人员包村入户送科技”活动的培训与指导,双阳区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得到普及,农民水稻栽培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 “旱改水”的好处

2.1 “旱改水”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对现有的中低产田和低洼易涝地进行“旱改水”改造,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田。

2.2 “旱改水”有利于企业增效

随着水稻面积的不断增大,带动了稻米加工等企业的不断兴起。当前,稻米是我国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每年稻米的消费量非常大,市场的兴旺和品牌的打响,可以极大地促进加工企业效益的增加。

2.3 “旱改水”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水稻从播种到收获配套机械齐全,技术成熟。催芽有催芽机,播种有播种机,施肥有施肥机,打埂有打埂机,整地有打浆机、插秧有插秧机、施药有喷药机、收获有收割机。水田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实现全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3 “旱改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现有分散经营格局制约了“旱改水”的发展 双阳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土地收益,大多数农民不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家一户进行“旱改水”施工,不但效益低,还会影响相邻旱田地块作物的生长,引发农户间的矛盾。而且分散修建小型水利设施,如打井、修渠、建泵站等,增加了投入成本。

3.1.2 旱田除草剂药害 一般玉米使用的阿特拉津,大豆使用的咪草烟、氯嘧磺隆、广灭灵等除草剂,残效期都在2年以上,在使用这些除草剂的旱田改水田时容易出现苗黄化、矮化、生长慢、分蘖少或不分蘖等药害现象。

3.1.3 投入高、用工量大 水田比旱田投入要高,“旱改水”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例如整地、架电、打井、搭建育秧大棚、购买机械设备等项目,这些需要有充足资金做后盾。另外水田机械保有量低,用工量大。现在农村工价高,年轻劳力都在外打工,家中缺劳力,靠雇工种水稻效益差。农民在经历了“旱改水”到“水改旱”的轮回后,对再次“旱改水”有太多顾虑。

3.1.4 “旱改水”缺少品牌效益 由于土地不集中,水田种植户大都是各自为战,造成水稻品种多、乱、杂,水稻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造成水稻销售价格低,难以和大市场对接,形不成品牌效应。

3.2 发展“旱改水”的建议

3.2.1 依靠种田大户、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旱改水” 种田大户、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旱改水”,不仅可以解决土地连片、用水、架电和种植标准等问题,还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共创市场,提升效益空间。

3.2.2 加大水田农机化力度 目前双阳区水田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许多生产环节都需要用人工来实现,而现在农业生产地区人工作业费用涨幅很大,这就造成了水稻生产成本的增加。双阳区水田机械化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加大水田农机化程度,可以降低水田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3 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旱改水”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必须在提高优质米生产上下工夫。定位高端市场,统一水稻品种、统一品牌,全部发展绿色、有机水稻,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3.2.4通过项目资金倾斜和政策优惠,扶持鼓励“旱改水” 由于“旱改水”投入高,农民在经历了“旱改水”到“旱改水”的轮回后,对再次“旱改水”有太多顾虑。因此,在“旱改水”实施过程中,要加大“旱改水”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涉农项目资金要向“旱改水”倾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改造户在土地流转、水稻育苗大棚建设、机械购置进行资金补贴。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7

近日,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种植结构调整暨粮豆轮作粮改饲推进工作视频会上强调, 种植结构调整是2016年农业生产的“重头戏”, 要环环紧扣、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分区推进。要打好“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攻坚战, 加强政策引导, 强化资金扶持, 推进服务指导, 不折不扣落实好66.67万hm2 (1 000万亩) 以上的玉米调减任务。全力抓好东北地区粮豆轮作, 层层分解任务, 发挥政策资金激励效应, 大力推广“一主四辅”种植模式, 促进种地养地结合。全力抓好“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粮改饲, 以养带种, 合理改种, 推进农牧结合, 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质量。在河北省地下水漏斗区、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和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 率先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

对梨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篇8

1 梨树县种植业结构现状

梨树县有耕地26.67万hm2,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而粮食作物中又以玉米为主, 每年的玉米播种面积都在23.33万hm2以上, 其他作物, 包括以梨树镇为中心的棚膜园艺经济, 总面积在2 666.67 hm2以上, 发展较为迅猛, 势态良好, 产品远销省外, 产销链快捷有效。另处, 还有一定规模的薯类、花生、杂粮等, 主要集中在西北风沙区和东南山区一带, 薯类和花生相对集中, 有一定规模, 而杂粮却呈点面状零星分布, 难成产业气候。总体来说, 以玉米为主导的种植业占决定性的主导地位, 其他作物为辅。

2 梨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

2.1 大力发展棚膜园艺经济

相对于大田作物, 棚膜园艺经济具有用工量多、技术要求含量高、投入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与玉米相比, 更是有着高达几十倍的经济效益。因此, 可以在有限的耕地上, 利用自身有利条件, 增加棚膜经济的面积, 扩大现有的产业规模, 形成自主商标品牌。目前, 梨树县的九月青菜豆、厢房甜瓜、东河葡萄等已家喻户晓, 可利用现有的品牌效应, 做强做大棚膜园艺经济, 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2 发展特色农业

虽然玉米产量较高, 但并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要因地制宜, 结合客观实际,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以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2个目标[3]。目前, 梨树县特色黏玉米、林海地瓜、小宽无机大米和富硒大米、胜利的红蹄葡萄、榆树台的厢房瓜、孟家岭的山野菜等知名度较高, 要充分利用这些品牌效应, 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如可在西北风沙区, 扩大以“林海地瓜”为品牌的地瓜种植面积, 同时发展花生产业规模;在中部地区, 发展马铃薯产业;在东北部则以扩大商品价值高的绿色大米、有机大米来带动当地水稻产业的发展。

2.3 扩大杂粮种植面积

梨树县杂粮栽培历史悠久, 曾大面积种植, 品种多, 分布广, 其中又以高粱、黄豆、谷子、黏玉米、红豆、绿豆、芝麻等为主, 但受产量、用工量、加工、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虽然存在价格上的优势, 但播种面积却很小。历史上, 梨树县杂粮种植面积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初期及之前, 播种面积较大, 面积最大时能达到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 之后逐年递减, 截至目前, 杂粮种植在全县仅呈点面分布, 总播种面积全年在1.33万hm2左右, 对全县的农业发展作用微乎其微, 并没有体现出杂粮价格优势特点。近年来, 人们在追求绿色、环保、健康和幸福的同时, 对杂粮的认识和需求也逐年加大, 杂粮的商品性愈来愈高, 种植杂粮收益也日益增加。同时, 有些杂粮的产量并不低, 如谷子, 最高产量达12.17 t/hm2, 而价格却是玉米的好几倍, 且耐旱, 耐瘠薄。另外, 杂粮更具有适应性广、抗性强特点。因此, 应大力提倡扩大杂粮种植面积, 发展相关产业, 进而改变单一的玉米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增收[4]。

2.4 建立特色科技示范园区

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结构完整、展示作用良好等特点给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区, 将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管理经验、巨大的经济效益展示给种植户, 让他们乐于接受和学习, 从而做到思想的彻底转变, 最后付诸实际。

2.5 政府加大扶持和引导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留守农村的农民观念守旧,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 经济基础差, 且农村科技水平落后, 不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因此, 相关政府部门, 特别是农技推广服务部门, 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扶持, 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等支持, 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总之,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 只有着眼未来, 从经济角度、可持续发展考虑、本着实事求是原则, 结合当地特色优势, 调整好种植业结构, 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 才能实现农业总体增效, 达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敏.海原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 2009 (1) :64-65.

[2]陈庭珍.道孚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5) :157-158.

[3]任本俊.关于射洪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 2007 (10) :8-9.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9

1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打基础

1.1 以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 闯出结构调整新路

宁安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市境内, 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畅通的优势。农场充分发挥和利用这种地理环境优势, 结合农场土地资源优势, 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 找准农场农业发展的出路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 加大宣传和外引内联, 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场发展成了作物优良品种和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销售、出口基地和产地市场。

1.2 以自然资源优势, 发展玉米制种和高效经作基地

宁安农场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年积温高、无霜期长, 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辖区地域狭长, 多为丘陵慢岗地, 耕地分布在第一至第四积温带, 这为生产中、早熟玉米杂交种和西瓜、甜瓜等作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为玉米制种形成了天然隔离屏障。

1.3 以人力资源优势, 节本增效,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宁安农场人多地少, 有富足的劳动力资源, 且周边众多乡镇也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既可保证农忙季节对劳动力的需要, 缓解劳动力压力, 又可起到平抑劳动力价格, 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为农场发展劳动密集型种植业奠定了基础。

1.4 以人才资源优势, 发展高科技、高效益作物

宁安农场已有多年玉米杂交种生产和圆葱、西瓜、甜葫芦、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历史, 并培养了一大批管理骨干和种田能手, 为玉米制种和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保障。

1.5 以水资源和灌溉资源优势, 确保作物稳产高效

宁安农场拥有迎门山水库和红星水库两大水利资源, 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比较完善, 并拥有多套大型、微型喷灌设备, 农田灌排通畅, 建有万亩节水灌溉区, 旱灌机械化程度较高, 通过科学用水、科学喷灌, 促使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产量和效益稳定增加。

2 政策扶持、典型引路,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条件

宁安农场在从传统的种植粮豆作物改为种植高效经济作物, 从粗放松散型生产向精细密集型生产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职工种植观念改变困难、种植技术缺乏、市场信息不掌握、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针对此现象, 农场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服务体系、引进技术、引进示范户等措施,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种子产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种植。

2.1 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引导职工种植方向

在发展经济作物刚起步时, 农场采用土地承租费进行杠杆调节, 种植粮食作物地租高, 种植经济作物适当减让地租, 并给予其它优惠政策, 通过经济杠杆调节种植方向, 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使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得到逐年扩大。

2.2 科技示范典型引路, 提高职工种植水平

为使种植户掌握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 农场建起了一条17.5km的科技示范带, 66.7hm2的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区, 引进和就地培养了100多个圆葱、西瓜、甜葫芦等主要经济作物示范户, 承担起全场经济作物的科技示范和典型引路作用。同时还规定各管理区农业技术员每年要亲自培养3~5个示范户, 为本单位职工起示范作用。农场科研部门每年都要引进许多作物新品种进行试种, 积累经验。凡要在农场大面积种植的作物新品种, 都要经过试验、示范, 取得成功后方可推广。

3 强化管理、增强服务, 为稳定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保证

3.1 强化生产管理, 促进规模种植

为了强化生产管理, 加速发展种子产业和经济作物, 农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扶壮龙头, 稳定基地, 加强领导, 实行目标管理体制, 即农场、种子公司和蔬菜公司、管理区三级管理, 明确责任, 严肃考核, 并与年薪挂钩, 兑现奖罚, 全场上下一盘棋, 促进高效经济作物规模种植。规模种植引来了市场, 引来了客户, 便于管理、指导和互相学习。为了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 形成规模, 扩大影响, 提高效益, 农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轮作。在玉米制种生产过程中, 强化各项管理措施, 坚持贯彻“六统一”, 确保种子质量百分之百达国标。并组织种植户成立各种协会, 运用行政协调和群众组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操作。首先由管理区和农业公司共同研究落实经济作物种植地号, 然后宣传动员职工按规划进行种植。在生产和销售中由农业公司和协会、管理区共同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和销售等各项服务。在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过程中, 有许多职工因没种过、不懂技术、怕费事、缺少资金和人力等原因, 不敢冒风险, 不愿种植, 管理区人员就挨家挨户做工作、讲解技术、分析效益, 使大部分农户转变了思想。经多方努力, 宁安农场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 已经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

3.2 增强服务质量, 提高质量效益

为了增强服务质量, 提高高效经济作物质量效益, 年初时农场与种子公司、蔬菜公司签订责任状, 种子公司、蔬菜公司与管理区, 管理区与农户层层签订合同和质量责任状。在玉米制种和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的关键生产环节, 农场农业公司、种子管理科、种子公司跟踪检查、指导、服务, 集中培训, 下发各种阶段性措施方案。要求管理区管理人员对本区的种植户和地号进行包片管理、田间指导、跟班作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3 加强培训指导, 确保高产高效

每年冬春季节, 农场农业、科技、职教有关部门都组织进行圆葱、西瓜、甜葫芦、中药材、金红果等培训班, 并编印出种植技术规程小册子, 发放到种植户手中;夏季利用田间大课堂进行现场培训, 每年培训人数都在2000人次以上。同时还通过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使制定的主要技术措施家喻户晓, 大大提高了高效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 真正实现了高效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

3.4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抗御风险能力

2004年农场投资50万元把闲置的俱乐部利用起来, 改成蔬菜库, 使其具备贮存2000t蔬菜能力, 缓解农户季节低价出售的市场风险, 促进蔬菜物流增值。为更好地发展高效作物, 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2004年秋在宁安农场第三管理区建设了万亩节水灌溉项目, 灌溉区面积可达666.7hm2。

3.5 健全服务体系,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10

5 龙州片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5.1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龙州片农垦农场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 对增加产量、增加收入、壮大农场经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完善及中国加入WTO, 现行的种植业结构在许多方面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再加上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 已从供给总量短缺转化为需求约束, 农产品增产不一定增收, 这就决定了新一轮种植业调整不是解决“多种点什么, 少种点什么”的问题, 而必须根据资源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科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调整生产力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之间的布局, 使种植业结构调整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

当前, 龙州片3个农场整合组建为一个大总场, 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新的变革,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 调整种植业结构,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是龙州片农场种植业发展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认为整合重组后, 龙北总场种植业结构调整, 就是要面向市场需求,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全方位调整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结构, 全面提高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实现农业增效、农工增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调整, 促进龙北总场农业由一般农业向高专特新农业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的重点应放在以下4个方面。

5.1.1 调整种植业结构

龙北总场整合成立后, 广西农垦局对总场的农业产业定位是建立木薯基地, 推进木薯产业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龙北总场既要服从农垦局的总体规划, 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坚持“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注重实效”的原则, 努力抓好种植业调整工作, 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加快农场经济发展。

从龙州片农场种植业种类效益分析来看, 具有比较优势和一定的竞争优势的种植业体现为亚热带水果、木薯套种短期高效作物和优质的乌龙茶产业。为此, 从2009年开始, 龙北总场开始了新一轮的种植业调整工作, 相继淘汰低产茶园、麻园、蔗园、果园300多hm2进行木薯间套种短期高效作物, 种植优质柑桔、香蕉, 北耀农场大力发展种植水果木瓜。经过2年的实践,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到2010年底, 总场木薯面积有1000 hm2, 比上年增加466.7 hm2, 产量2.5万t;柑桔733.3 hm2, 比上年增加200 hm2, 产量2万t;西瓜、辣椒等短期作物大力发展, 面积达到500 hm2, 比上年增加200hm2, 产量1.2万t, 比上年增产25%;低产茶园作为调整的种植业, 大面积淘汰云南大叶茶, 保留乌龙茶, 到2011年上半年, 茶园面积100 hm2 (其中乌龙茶33.3 hm2) , 比2009年减少433.3 hm2, 2010年总产鲜茶叶1200 t;甘蔗1200多hm2, 经济林2000 hm2。调整效益突显, 职工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年内木薯间套种西瓜、辣椒作物平均667m2产值3000元, 柑橙平均667 m2产值6565元, 香蕉平均667 m2产值3955元, 番木瓜667 m2产值7450元, 土地产出率比原来茶叶、甘蔗、剑麻增长30%以上, 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6950元, 比上年增长27.8%, 职工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由此证明, 龙北总场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是符合农场实际的, 是切实可行的。在“十二五”期间, 龙北总场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在发挥优势上做文章, 遵循市场导向和效益优先的原则, 按照稳薯、强果的思路调整种植业结构, 壮大发展木薯、柑桔、香蕉等优势产业, 控制甘蔗种植面积, 淘汰云南大叶茶、剑麻, 适度发展水果型木瓜, 稳步发展优质乌龙茶。由于该场有6666.67 hm2的山地, 大力发展经济林也是调整的重点。经过调整后, 逐步发展成“一薯一果一茶一林”种植业结构, 到“十二五”期末, 规划木薯种植面积达到2000 hm2、优质果蔬面积达到2000 hm2 (柑桔、香蕉等亚热带水果, 番木瓜、西瓜等) 、高产优质茶叶面积达到333.3 hm2, 林业3333.3 hm2, 职工劳均收入达到30000元。

5.1.2 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调整种植业结构, 不仅仅是要调整各种农产品数量比例关系, 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劣质品种的生产, 增加优质品种的生产, 成为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众所周知, 产品质优价扬, 这是市场销售的基本规律。从国内看, 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 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仍然畅销, 这足以说明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要使产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力, 增强市场的份额, 必须要立足高效益优品质。必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 实现农产品生产以大路货产品为主向以优质农产品为主的转变。首先, 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 实施“良种良法”, 要加快良种繁育及种子基地建设, 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其次, 研究分析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地区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尽快淘汰劣质、一般性品种, 根除质差价低产品, 比如淘汰云南大叶种茶、中熟品种温州柑等, 努力扩大优质、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第三, 是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早, 人早我特”的差异化战略, 发展特早熟或反季节的果蔬产品, 以产品的特色赢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比如, 龙州县生产的早熟温州柑、香蕉、番木瓜等水果成熟期比国内同类产品早15~30天, 应抓住这一优势做好早熟产品的生产。第四, 要符合现代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 促进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五, 做好产品品牌建设。龙北总场的“红江橙”、“温州柑”产品, 远销国内东北、华北地区, 并出口东盟各国, 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 广西龙州温州柑成熟期为7月中旬, 为全国上市最早的温州柑, 应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做好宣传, 加大对品牌的建设, 努力打造“大陆第一柑”这个品牌, 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此外不断开发香蕉、水果型木瓜、黄瓜等品牌产品, 通过品牌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加快提升产品层次和产品档次。第六, 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强无公害、有机茶叶基地建设, 全面实施茶叶、柑桔、香蕉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5.1.3 优化布局,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 积极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 建立专业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 实现专业化规模发展。龙北总场经过多年的种植业调整, 逐步形成早熟温州柑、木薯、香蕉、乌龙茶、番木瓜、经济林6大特色种植业, 今后种植业调整的主要任务就是优化作物结构, 淘汰最不适宜区、调减次适宜区和压缩零星分散的低产低效农作物面积, 发展最适宜区、适宜区农作物生产, 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划性产业带, 提高种植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一区一品”的形成, 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培植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和规模支柱产业。根据龙北总场各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条件, 以木薯、亚热带水果、果蔬、优质茶叶4大产业为主线, 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区, 调整产业布局思考为:一是木薯套种生产区, 以总场二、三、四、五工区、北耀农场二三工区为主, 发展木薯间套种西瓜、辣椒等作物1000 hm2;二是果蔬生产区, 以北耀农场为主, 发展水果型木瓜100 hm2;三是优质水果区, 以总场一、二、六工区为主, 发展早熟温州柑、红江橙、香蕉, 实现300 hm2果业集聚区;四是优质茶叶生产区, 以总场七工区、北耀农场一工区、山区分场为主, 发展铁观音、金萱等名优茶。

5.1.4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突出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为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原料, 建立稳定的商品基地。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 要区域规模化发展适宜加工的优质品种, 提高加工型果、菜比例, 促进加工业的发展。

5.2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确保调整的速度和质量。当前, 龙北总场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2.1 科学制定调整规划

总场下属的各农场要对市场、资源、技术、经济等基础条件加强调查研究, 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规划, 逐步推进。规划的制定要进一步突出适应性、全面性、系统性、长远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避免单一、零散、临时、短期、盲目、被动等调整行为, 要使规划更加科学, 切合场情, 符合长远的调整发展方向。

5.2.2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

一是依靠科技, 提高单产, 奠定种植业调整的物质基础;二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 加强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与研究推广, 继续实施“优质高效木薯品种”、“桂中南柑桔早熟品种”、“木薯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项目建设, 培育和引种优良品种;三是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推广应用“三免”、“三避”技术, 地膜覆盖、病虫害综防、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四要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和新工艺, 加快传统农业技术改造步伐, 改良农产品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种植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提高种植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切实抓好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六是改进施肥、喷药和地膜覆盖方式和技术,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技术, 控制和减轻化肥、农药、农膜等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七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搞好科技扶持, 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和合作, 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不断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把不断进步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重点抓好柑桔标准化生产, 木薯全程机械化生产,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创新,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5.2.3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结构调整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首位不动摇, 坚持稳定和加强农业不动摇, 坚持增加农业投入不动摇,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耕地、水资源保护, 不断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 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从长远发展来看, 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多渠道争取国家对农业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 不断加强以水利为基础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二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项目,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与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 围绕重要农产品基地, 比如柑桔、香蕉、番木瓜生产基地, 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建设, 做好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建设, 为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基础, 建设规模较大的高产稳产农田, 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三是进一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重点抓紧好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 着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让更多农工掌握配方施肥技术, 在更大范围推广施用配方肥料。四是加强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检验服务、市场促销服务和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稳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2.4 抓好典型示范工作, 带动农工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从2009年起, 为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龙北总场大力实施示范带动工程, 建立了木薯套种西瓜、辣椒示范基地, 柑桔、香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带动工程的实施, 培育了适宜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典范, 带动了全场种植业结构调整快步进行, 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 在今后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中, 要尊重职工生产经营自主权, 以职工自愿为原则, 根据规划做好调整, 做好典型示范引导工作。龙北总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抓好典型示范, 在龙北总场三四工区建立300多hm2木薯标准化和木薯套 (间) 种示范区, 实现产值3500元/667 m2以上;在总场一工区、六工区建立200多hm2早熟柑示范基地, 实现产值8000元/667 m2以上;在总场五工区、二工区、四工区、北耀三工区下灶分场建立166.7 hm2香蕉种植示范基地, 实现667 m2均产值6000元以上;在总场七工区和北耀农场一工区建立53.3 hm2乌龙茶套种澳洲坚果示范基地建设, 实现产值3000元/667 m2以上;在北耀农场二三工区建立66.7 hm2番木瓜种植示范园, 实现667 m2均产值6000元以上;北耀农场弄亮、叫堪分场13.3 hm2黄瓜种植示范园, 实现667 m2均产值4500元;北耀农场南强分场6.67 hm2果蔗种植示范园, 实现667 m2均产值6000元以上。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和榜样作用, 让职工亲眼看到并内心感受典型的魅力所在, 促成他们由“要我调”变成“我要调”, 从而带动广大农工在农场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调整工作, 走调整致富的路子。

5.2.5 搞活农产品流通, 促进结构调整

随着农产品市场无国界的深入发展和国内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最终的结果是卖得好的产品发展, 销售差的产品萎缩, 因而产品销售是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产品销售的关键是搞活流通, 可以说流通环节是结构调整的牛鼻子, 只有抓住牛鼻子, 搞活流通, 才能有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使农业结构朝增值、增效、增收的方向发展。

5.2.5.1 加强信息引导

搞活流通必须要加强信息引导。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 种植什么, 种植规模大小, 农产品销售及价格问题等, 是生产经营者最关心、迫切需要及早了解的问题。因此, 必须从增强农场市场竞争主动权出发, 进一步加强信息引导, 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全面的市场需求信息, 并协同做好超前决策, 使结构调整基本上能适应市场, 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保持主动性和超前性, 防止一哄而起, 盲目发展。鉴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销售网络残缺不全的现实, 必须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建立健全销售网络, 扩大销售量, 增加市场占有率, 从而不断提升竞争能力获取更大的收益。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平台, 利用信息网准确、及时, 完整地向农场和农户发布市场需求信息, 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服务, 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5.2.5.2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鼓励各种农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以及多种形式的农民经济组织进入流通领域, 形成多层次、多种体制的流通格局,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 搞活流通, 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

5.2.5.3 加大产品出口力度

龙州片农场依托面向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 全场的柑桔有60%的产量出口销售东南亚市场, 应抓住这个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出口销售渠道, 加大产品出口率。

5.2.5.4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只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适应这一要求, 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增强农业竞争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而目前, 龙州县的农产品除糖料甘蔗以外, 农产品加工业从整体上来看比较落后, 水果加工业更是如此, 至今, 龙州县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水果加工厂, 长期以来, 柑桔、香蕉、龙眼、荔枝、番木瓜等水果以及木薯都是以鲜销为主, 农产品采收后不进行商品化处理就直接推向市场, 应市的果品基本上是大路货、地摊货, 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低。加工业落后是牵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制约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走链条化之路, 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 多环节增值,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农产品的效益, 才能提高农工种植农产品积极性,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据龙州县“十二五”规划, 龙州县将在龙北总场规划建立26.7hm2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龙北总场应以集中区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果蔬加工企业, 建立初加工基地, 形成初加工链。兴办系列果蔬加工企业, 将农产品进行初加工, 既可以延长贮藏时间, 减少资源浪费,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再次, 建立精深加工基地, 通过深加工, 对农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提高技术含量,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综合效益。例如木薯, 除生产食品、动物饲料外, 实行精深加工, 还可以生产变性淀粉、酒精、山梨醇、葡萄糖、果糖等工业原料, 形成较深的产品系列生产链条, 经济效益可成倍增长。此外, 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品卖难的问题, 稳定种植业发展。

5.2.5.5 发展农产品贸易物流业

贸易物流是当今农产品销售比较先进的模式。以广西农垦源头农场为例, 该农场是集柑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现代农业企业, 柑桔种植面积866.7 hm2, 辐射面积4000 hm2, 主栽品种为温州柑、脐橙、甜橙等, 年产柑橙4万t以上。该场于2006年兴建了占地2 hm2左右的“柑桔物流中心”, 中心拥有广西目前最先进的柑桔采后加工处理设备和设施, 拥有加工区面积10000多m2, 柑桔清洗、烘干、打蜡、分级的生产线6条, 日加工能力720 t, 气调催熟库容4000 m3, 单批催熟能力2000 t, 按设计, 该中心年加工柑桔达3万t, 年交易量10万t。中心建成投产以来, 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垦和桂北地区的柑桔等水果产业发展,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源头”牌柑桔畅销国内市场, 出口东南亚及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该场被授予广西“柑桔之乡”殊荣, 发展成为广西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的柑桔生产出口基地, 是广西农垦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示范单位, 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场, 国家级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农场, 农业部农垦首批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可见, 农产品贸易物流业可使产品保值增值, 提高生产力, 值得借鉴。因此, 龙北总场可利用整合后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和位于龙州县城镇的区位优势, 规划发展仓储物流、贸易物流业, 建设上规模的物流业基地, 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继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龙州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农场职工发家致富的基础。

5.2.5.6 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是搞好“龙头”建设, “龙头”可以是加工企业, 可以是流通组织, 也可以是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力量的大小, 直接决定了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的大小, 龙头企业实力雄厚, 则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力量就大, 反之亦然。

就木薯产业而言, 目前, 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作为广西农垦木薯产业的龙头企业, 在龙北总场建立发展木薯种植原料生产基地, 主要采取“公司+科研单位+原料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实施“木薯合作社”和“木薯种植示范基地”两种方式发展木薯原料种植基地。本文认为, 龙北总场应该依托明阳生化集团这个龙头企业, 按照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种植业结构, 形成了一个规模有序的供应体系。当然, 龙头企业是否能带动木薯种植业调整取得快速发展, 能否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种植, 需要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场、农村、农工 (农民) 的关系, 龙头企业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基地建设, 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真正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最终实现双赢。因此, 广西农垦集团公司要切实加强对木薯产业化经营的领导、组织和宏观调控, 从内到外处理好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和利益关系, 规范以市场带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 促进原料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吸引基地和农工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就水果产业而言, 应积极抓好柑桔、香蕉示范基地建设, 着力培育建设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走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可由龙州县政府牵线搭桥, 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广泛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 引进加工业, 发展以柑桔、香蕉、番木瓜等水果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为主的龙头企业, 建立“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 形成“产、供、销”紧密联结的产业链, 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推进水果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此外, 鼓励和引进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 与农场、农户签订合同, 建立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共同利益关系,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加大农产品加工转化力度。

5.2.5.7 培育农民合作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户为分散、超小型的经营实体, 他们既是生产者, 又是销售者和决策者, 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路子, 生产经营存在着各自为政, 无序竞争状态。再加上农场对农工的管理由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型管理转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服务型管理后, 农工组织化程度较低, 很不利于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 迟早会被市场经济发展所淘汰。

实施证明,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就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国加入WTO、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为了提高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 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 具体作用和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快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步伐;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因此, 龙北总场应借鉴国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功经验, 围绕水果、木薯等产业组建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加强对已经成立的“农场农业服务公司”、“盘龙早熟柑专业合作社”、“龙垦木薯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真正能够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组织, 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通过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将个体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 统一生产、采收、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包装, 统一品牌, 统一销售, 提高农工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业效益,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推动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5.2.5.8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农业最基础的条件是规模经营。因此, 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拓宽思路。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 积极探索并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龙北总场于2010年实行“农场控股、职工参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拟股份经营试点, 首先在孔承分场建立10 hm2香蕉示范园、在先锋社区建立20 hm2早熟柑示范园。总场又与广西蓝天绿地大农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200 hm2香蕉示范基地, 与有实力的大企业探索合作共赢、规模发展模式, 目前第一期53.3 hm2香蕉基地已经完成种植前期准备工作。在林业上, 通过土地入股与广西高峰林场等大型林业企业合作发展速生丰产林。龙北总场通过创新经营体制改革, 引进有实力的私有企业参与投资, 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格局, 有利于推进规模经营, 更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5.2.5.9 加强指导和服务, 确保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 具体实施很复杂的一项艰巨性、长期性工作, 特别是在近年各农场进一步完善以双层经营体制, 家庭农场自主经营权进一步得到加强的情况下, 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 需做大量复杂和艰巨的工作。从调查中笔者发现, 近年来, 农垦第三代子女大多外出务工, 不愿留家务农, 农场农工平均年龄超过45岁, 这些人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加之对传统农业的观念相当浓厚, 对农业新技术、新科技接受能力差, 一部分农工对种什么、发展什么还不完全清楚, 凭着感觉走;一部分农工思想保守, 对于调整结构存在犹豫、观望, 举棋不定, 调整结构难以推进和发展。对此, 各农场的经营管理者要结合农业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用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来对待和认真研究解决, 在宏观上做好指导工作, 在实施前做好宣传动员, 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有计划、分步骤的落实工作, 在具体操作上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和规范调整行为;要统一思想, 使大家认识到进行农场结构调整是转变农场经济发展方式、增加职工群众收入、实现农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积极支持和参与结构调整, 使农场的调整意图变成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 把农场和家庭农场这两个市场竞争主体的积极性和作用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加速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

5.2.5.10 不断提高农工素质和技能

加强对农场职工科技服务和培训, 通过科技的普及, 提高作物单产水平,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分场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服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到生产现场进行科技培训, 通过一份培训材料, 一本技术手册, 一张光盘对农工开展培训, 提高农工生产的科技水平, 促进增收。

总之, 广西农垦龙州片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全方位调整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结构, 只有通过依托产业化经营,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达到实现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尔升, 周欢, 王静, 等.热带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探析[J].中国热带农业, 2011 (2) :32-34.

[2]黄宝孙, 韦林.水果型番木瓜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热带农业, 2007 (3) :31-32.

[3]粟继军.试论南宁市香蕉产业升级发展前景[J].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 (5) :42-46.

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 篇11

据了解,2015年,内蒙古玉米“为养而种、为加而种”的趋势日益明显,整株青贮玉米面积达500万亩,就地加工转化比例达到65%。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玉米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玉米“一粮独大”带来的问题已经凸显。

根据当前玉米供求现状和生产实际,内蒙古明确提出推进提、压、转三大措施。提,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巩固提升玉米优势区产能和品质,力争到2020年全区玉米优势区域集中度达到90%以上,玉米品质有明显提升;压,调减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和严重干旱地区玉米种植,压缩产量低、水分高、品质差的玉米品种。2016年,内蒙古东北北部及中部后山地区力争减少玉米面积200万亩;转,立足“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农区畜牧业聚集区、农牧交错带,引导籽粒玉米向粮草轮作、粮改饲和玉米整株青贮转变。

旱作区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篇12

一、旱作区农业种植业的特点分析

旱作区是指降雨量不足、灌溉条件不好,需要依托于自然降水灌溉的农业生产地区。旱作区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其他农业生产,旱作区农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充足供应。笔者对旱作区农业的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现代旱作区农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旱作区降水量不足

降水量不足,是旱作区农业最突出的特点。水是农业生产必不可缺的资源,自然降水量的不足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降水量不足,旱作区农业生产相比于其他地区,就必须通过建设灌溉和水利设施来弥补农业用水不足,这不仅会加大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而且还会对当地的自然水系带来影响,并影响地区生态环境。想要实现旱作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要提高对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灌溉系统和水利系统的依赖,实现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形成自然、生态与农业的良好循环。

(二)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

我国旱作区大多位于平原地区,由于平原旱作区面积广,人口较为稀少,因而旱作区人均土地占有量比较大。这意味着旱作区农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通过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旱作区不仅土地资源丰富,而且光热资源也极为丰富,如果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供给问题,其农业生产潜力能够得到最大的释放,从而实现农业种植的一年多熟,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值。

(三)农业生产水平低

由于旱作区土地贫瘠、降水量少,因而其农业生产成本投入较大。加之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使旱作区人才大量外流,影响了旱作区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位于旱作区的农业生产,仍然处于小农经济阶段,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推进缓慢。想要实现促进旱作区农业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提高旱作区农业生产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集约化生产,最大化的激发旱作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二、旱作区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一)优化高效作物,提升综合发展能力

旱作区农业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困难。想要实现旱作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改善当地的农业种植技术环境,还要充分利用旱作区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高质产物农业,构建农业的多元化产物发展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在推广经济作物的基础上,推广能源作物的发展。经济作物主要指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对旱作区的自然环境适应性更好。经济作物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作物,还有着经济性好,产品价值高的优点。在旱作区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能够提高旱作区农业的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但在旱作区经济作物选择中,仍然要坚持有针对性原则。尽量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的油菜、花生、芝麻、烟叶等作物,从而分化传统种植产物的产量和质量,拓宽地区经济收益范围,提升地区经济收入能力。能源作物是指一些光合能力强的作物,能源作物能够在低成本消耗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能源产物属于可再生产物,并且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并具有更高的经济性。但能源产物的种植对技术、资金、设备和人才要求较高,如果坚持不断的推动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化效应,将会对旱作区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在旱作区陡坡地退耕种植,缓坡地实行粮草轮作,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和天然草物的改良,大力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牧结合。既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又减少了水土流失,还可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牧草。有力地促进节粮型草食养殖业。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为种植业提供了优质农家肥,进一步优化了种植业生产的大循环。因此,旱作农业区要逐步将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旱作农业区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三)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激发地区经济活力

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不仅能够提升地区的经济收入,而且还能鼓励旱作区农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向着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机构的合理化与规模化。旱作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积极性一直不高,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带动,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有助于提高农民响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为构建地域综合性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旱作区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把握好旱作区农业的特点和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只有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对旱作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才能最大化的激发旱作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潜力,为旱作区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刚.郑州市农委农技中心大力扶持荥阳丘陵旱作区优质谷子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J].农家参谋·新村传媒,2014,(7):15-15.

上一篇:保障系统设计下一篇:移动本地传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