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绚丽的教育人生(精选7篇)
追求绚丽的教育人生 篇1
17世纪法国的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曾说过, 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 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今天再来品味这句话, 其蕴意依然发人深省。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改变重科学轻人文的现状,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新世纪人才”[1]。笔者认为, 这样的新世纪人才应是能够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 并倾情于祖国这片土地的真人才。
一、理论前提和背景
自1995年至今, 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已开展15年有余, 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 近些年来, 高校频发的学生自杀事件、骇人听闻的学生弑师事件等, 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思考, 大学人才培养仍需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人文关怀及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也仍需不断深入开展和取得新突破。
在学科发展方面, 心理学的发展及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领域的新成果、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等为文化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注入了新活力。另外, “国学热”的兴起, 及人们试图从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寻求解决当今诸多社会弊病途径的趋势, 也成为学生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后推力。
二、追求富有诗意的人生:我的人才观
诗般优美或宁静与安详的意境如清澈的泉水, 能给予躁动不安的心灵以抚慰, 并为人生的下一段征程提供最饱满的精神给养。新世纪的人才需要这个意境, 需要这份抚慰与给予, 需要追求诗意的人生。
(一) 拥有健康的心理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当今时代, 心理变态或内心脆弱的人, 相对来说会遭遇较多机会丧失甚至生命凋零的风险, 更不用谈自我的发展和投身国家建设与民族的振兴。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接受他人, 善与人处;正视现实, 接受现实;接受生活, 乐于工作;能协调和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 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王登峰, 1992) ”[2], 而同时, 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栋梁之才的坚强后盾。
(二) 热爱生命, 拥有强健的体魄
世上许多美好事物是基于生命的存在。蒙田《热爱生命》带给我们的触动与思考, 大灾大难面前人们对生命奇迹的热泪盈眶, 不都是在诉说着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无限尊重吗?这种对生命的情感将激励自身保护、强健自己的体魄, 由此而产生的精神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会成为进步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延伸出对集体的强烈责任感, 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
(三) 立足中华民族文化, 提升文化内涵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教育家杨叔子是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推动者之一, 他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源泉, 培养爱国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要接受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3]。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为其子孙提供着博大精深的精神给养, 当个体把此给养转变为自我的文化内涵时, 将会感到无论何时何地, 总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强劲的后发力。凡有所大成者, 无不如此。
(四) 思想境界高远, 道德品质高尚
个体的行为及对人生的态度是其思想的外在表现。思想境界高远的人才能站得更高, 目光所及非蝇头微利、个人私欲才能走得更远。拥有如此境界的人极少会败坏自己的道德品质, 相反会让此二者互利共生:因为思想境界高远, 所以会以实际行动自然而然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因为道德品质高尚, 所以思想境界会有新的扩展。自古以德高者为重, 加之思想之开阔、心胸之宽广, 方能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不紧不慢, 如行云流水而诗意自现。
(五) 扎实的专业基础, 鲜明的个性特色
专业也许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方向, 但四年的专业学习而形成的一套系统知识绝对可以构成自身一个特色甚至优势。时代强烈呼唤创新, 呼唤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人才, 而创新则基于个体的独立思考以及对自身特色的充分发挥。
三、思想的良性循环
真正的人才不是为了被称为人才或被迫而成为的人才, 功利思想的结果多是昙花一现。而懂得如何创造诗意人生的人才会远离功利思想的毒害, 正因这份远离, 使自己更好品味诗意的同时也减少了功利思想的存在, 这是一个思想上的良性循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感和关怀, 这个世界也将更加和谐和充满朝气。当一切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人们将真正地诗意地栖居在这土地上。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这种教育不等同于流水线生产, 文化素质教育更不是流水线生产, 那么人才也绝对不是没有情感的商品, 绝不是一蹴而就或刻意雕琢就成为的。在瞬息万变、冷漠时现的时代, 新一代的人才应以饱满的情感、充满爱的情怀, 和强烈的爱国主义及时代使命感、责任感, 让自己的人生富有诗意, 让这个国家富有诗意, 让这个民族富有诗意。
参考文献
[1]http://www2.zzu.edu.cn/szjy/lldj/schools/schar1.htm.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0年10月6日
[2]黄希庭.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0
[3]覃美琼.杨叔子:再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08 (5)
绚丽人生的纪念 篇2
2003年3月7日,为纪念比尔·鲁格逝世1周年,美国鲁格—斯图姆公司、德比多森公司和全国步枪协会(NRA),共同推出MKⅡ5.6mm自动手枪,并将该枪的销售与拍卖款捐赠给NRA,作为NRA射击训练基金。
MKⅡ的生产序号以英文“NRA”为首。而序号为NRA-0001的MKⅡ,准备在2004年国际狩猎与运动武器展览会(IWA2004)上以1万美元的起价拍卖。
MKⅡ5.6mm自动手枪外观绮丽,做工精细。它的推出不仅具有悼念与捐赠的双重意义,同时还向射击爱好者和收藏者传播了比尔·鲁格的人生信条。
比尔·鲁格
比尔·鲁格从小受父亲影响爱好枪械与射击。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毕业后,曾在萨维奇公司及柯尔特公司工作过,1939年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从事枪械设计,后来在雷明顿公司及史密斯—韦森公司工作,1941年进入美国军械部就职。二战中出版的《美国步枪手》1943年12月版,报道了他将萨维奇M99 杠杆枪机式步枪改造成导气式半自动步枪的消息,这是比尔·鲁格先生的名字首次见诸于媒体。由于比尔·鲁格是德国籍的移民,所以在其设计的作品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德国式的风范。
鲁格5.6mm自动手枪
1946年,比尔·鲁格成功研制出了使其名声大振的鲁格5.6mm自动手枪,最初该枪使用木制弹匣,后来改用军用手枪的弹匣,1950年该枪定名为MKⅠ5.6mm自动手枪,为比赛型用枪。同年开始批量生产,现总产量已达300万支,这一数字实在惊人!
鲁格5.6mm自动手枪的握把上有一个圆形徽章,徽章中有一只白色的老鹰,底色为红色或黑色。早期采用塑料握把时,徽章只刻在握把的左侧,后来改为握把护板两侧均有徽章。
鲁格5.6mm自动手枪的销量之所以这么大,枪本身加工精细当然是主要的原因,其次还因为这种自动装填枪取代了过去的连珠枪。
鲁格—斯图姆公司
众所周知,鲁格5.6mm自动手枪是世界名枪,而此枪也是鲁格—斯图姆公司的发展基础。
1948年,鲁格的朋友M·斯图姆出资 5万美元,愿意与其共同创立一家公司,于是名气+金钱,鲁格—斯图姆公司便成立了。该公司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索思波特高市车站街75号,借助于比尔·鲁格的名气,斯图姆公司的产品一直畅销,首批生产的100支鲁格自动手枪上市当天便告罄。1953年推出的鲁格单动六膛枪,其外观与柯尔特单动转轮手枪相似,销量也很好。
还有一种鲁格手枪,其机匣右侧、表尺正下方刻有“HECHO EN MEXICO”铭文,这是1950年代仅生产几百支,供给墨西哥的极珍贵的鲁格手枪。
除上述手枪之外,鲁格—斯图姆公司还生产冲锋枪、步枪和机枪。目前,该公司以生产运动枪和猎枪为主。创业55年来,该公司生产的枪械已达2 000万支,成为年产量达100万支枪的大型公司。
气象学家叶笃正的人生追求 篇3
“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肯定, 更是授予气象科学界这个群体的。”2006年1月9日, 这位老人走到台前, 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在媒体的闪光灯前微笑着, 平静而泰然。
他, 就是我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
眼前的叶笃正, 人如其名, 显得那么纯厚、正直。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叶笃正显得很平静。他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兴。我以一个平静的心情来接受, 因为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一个肯定, 更是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气象科学界的努力探索、勤奋工作成果的赞誉。”
已是耄耋之年的他, 自然有着极不平凡的经历, 对人生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感悟。听他讲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你的心灵似乎也会跟随他走过悠远的岁月。
“每一个炎黄子孙, 都会为我们祖先辉煌的业绩而感到骄傲, 也都会对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所受的各种残酷压迫和灾难感到耻辱。要把祖先的辉煌当成动力, 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也要把过去的耻辱当成动力, 为彻底清洗它而奋斗。”
———叶笃正
1916年, 中国有了第一份气候记录。也正是这一年, 在天津一位清末道台的家中, 叶笃正出生了。在家中15个孩子当中, 叶笃正排行老七。14岁以前, 叶笃正没有进过学校, 接受的都是私塾教育。1930年, 叶笃正进入著名的南开中学, 在那里, 他开始全面地接触、认识了社会。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华北之大, 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 叶笃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即将中学毕业的他差点儿被学校开除。
“张伯苓校长很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很支持抗日, 但是他不让你出去。你出去之后, 会解决什么问题呢?你被打了, 被抓了之后, 还是学校的问题, 学校还得去救你们。可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后果什么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 叶笃正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定下了远大的目标。
“南开中学的理科教育很好, 培养了我学理科的兴趣, 我立志要念科学, 将来一定要把科学搞好。中国人实在是被人欺负得太厉害了!我感到, 许多双脚踩着我, 我透不过气来。”
1935年, “一二·九”运动爆发, 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叶笃正很快参加了这场运动。两年后, 他回到学校, 在乒乓球台边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钱三强的劝说下, 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 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专业。
1945年, 叶笃正远赴美国留学, 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C.G.罗斯贝。
“早年留学美国, 学成后最担心的就是报国无门, 是新中国的成立召唤我回到祖国, 使我有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舞台。”
———叶笃正
1949年, 远在美国的叶笃正结束了学业, 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这篇对现在的天气预报仍然影响深远的论文, 给当时的叶笃正带来了一份年薪4300美金的工作, 而当时一个小型大学教授的年薪也不过5000多美金。在“祖国需要我”的信念支持下, 年轻有为的叶笃正拒绝了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为了便于签证, 他在老师的帮助下, 恢复了学生身份, 经过一年漫长的等待, 1950年10月, 就在新中国欢度第一个国庆日之时, 叶笃正登上了一艘将在中国香港地区停靠的轮船……
叶笃正的回国, 使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增加了除竺可桢、赵九章以外又一位杰出的气象学家。回到国内, 叶笃正很快投入到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 当初那个只研究古典气候的十几人科研小组, 已经发展成为现在国际知名的大气物理科学研究所, 研究范围几乎包含所有大气科学的分支。
1979年, 叶笃正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带领中国气象团访问美国。一位当初曾极力劝阻他回国的同窗好友, 29年后见面的第一句问话是:“您后悔吗?”叶笃正的回答是:“我现在一点儿不后悔:第一, 我是中国人, 我给中国做事, 给中国老百姓做事;第二, 美国不会给我这么一个舞台来提意见、搞规划。”
“他已经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命脉, 科学的思维对于他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过去主要是带动大气所, 现在他带动的是气象科学乃至全球变化的全局。”
———动力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崇银
目前中国在国际大气科学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的几个研究方向, 都与叶笃正的学术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按理说, 以往的成就完全可以牢固地确立他在气象科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可是他不顾年事已高, 又开始全力投入到另一个新的、在国际上尚处萌芽阶段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 因为从这个学术问题上, 他看到了人类不可忽视的困境。
“1984年, 包括美国科学家马隆 (音) 在内的几个科学家提出了‘全球变化’这个新概念, 但不少人不赞成, 于是马隆 (音) 到中国来找我探讨这个问题。我那时意识到,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既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用问题, 而且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近百年来, 人类无序的活动造成了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当人们沉浸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喜悦中时, 叶笃正却心怀一份深深的忧虑。作为一位九十岁高龄的科学家, 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近年来, 叶笃正一直从事旨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的研究, 并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人类无节制的活动可以导致气候变化, 而气候变化又牵制了人类的活动, 这样彼此的交叉互动, 会把人类带入一个无法返回的困境;人类必须限制自己的行动,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至此, 叶笃正使中国的气候研究走进了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
2003年5月27日, 从瑞士首都日内瓦传来好消息: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举行会议, 决定将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IMO) 授予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 理由是:建立青藏高原气象学, 发现大气环流的突变, 提出大气能量频散理论, 倡导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研究和人类有序活动对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等。
“叶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大科学家……他考虑问题不是仅从大气所出发, 而是从国家、世界科学的发展着想, 这是一个大科学家的胸襟。科学研究及科学活动应是为国家, 为人民, 为全人类, 如果考虑到别的, 例如个人或本部门, 就容易掺假。”著名动力气象学家李崇银的这段话, 不正是对叶笃正学术生涯的最好评价吗?
“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 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
“我带过许多学生, 我最不喜欢唯唯诺诺的学生, 我喜欢敢于和我对话的学生。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敢和我说‘不’, 敢于向权威挑战。如果我的学生不比我好, 那我就失败了, 我希望我的学生超过我, 这样我才有成功的感受。”在培养、提携后辈人才上, 叶笃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叶先生在我心目中是伟大的, 无论是在做学问、做人还是治学上。”谈起自己的恩师,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荣辉感到由衷敬佩。“我1965年有幸成为叶先生的学生。叶先生最恨‘不懂装懂’了, 认为在学问上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学生们在做研究时往往喜欢用‘发现’这个大字眼, 叶先生对此很不高兴。‘你发现了什么?你就用指出不就行了吗?’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也这样要求我的学生。”
“‘文革’前, 学生们的经济很紧张, 我那时一个月才四十多块钱的生活费。每次出差或出去办事, 都是叶先生花费, 他是那么宽容、和蔼, 从不计较什么。”谈起从前与老师在一起相处的日子, 黄荣辉至今满怀感激。
在良好的“人才师承效应”中, 受益的不仅仅是叶笃正身边的几个人。对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深有感触:“叶先生人如其名, 是个正直的人, 有民族精神, 有科学家的良知, 大气物理所能有这样好的学风传统, 与叶先生等老一辈人的带动不无关系。”
“我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能够完成大部分计划, 人生将没有遗憾。”
———叶笃正
叶笃正从小就喜欢运动, 如打乒乓球、溜冰、科学考察等。1950年回国后, 他每天都坚持走路上班, 他说, 这样既不耽误时间, 又能活动身体。到了晚年, 散步成了他每天的锻炼项目。业余时间, 叶笃正喜欢看金庸和梁羽生写的武侠小说, 他认为“脑子必须用, 否则就会生锈, 但如果绷得太紧了, 弦就要断, 因此要松弛有度”。
现在, 年事已高的叶笃正仍然没有停止自己钟爱的研究工作。多年来, 他总是随身带着本子, 将自己想到的问题和偶尔出现的灵感记下来, 并敦促自己尽快行动。
几十年来, 叶笃正为了使中国的大气科学与世界接轨并占领高峰, 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他对世界气象科学的卓越贡献, 使他蜚声海内外, 在世界气象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记者问到这几十年来研究工作中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时, 叶老说:“对我而言, 做学问、搞研究本身就是快乐的, 做出成绩, 得到别人认可更是快乐的!”
“科研不能光靠个别人。为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 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研究, 发挥团队精神, 大家一起往前闯!”叶笃正讲到这里, 把手臂在空中一挥, 向青年人发出了召唤……
[人物档案]
叶笃正: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6年出生于天津市。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 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 继C.G.罗斯贝之后, 提出了长波的能量频散理论, 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是对动力气象学的重要贡献。上世纪50年代, 和Flohn分别独立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个热源的见解, 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研究。1958年与陶诗言等提出了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性突变, 引出对此一系列的研究, 这一发现对我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上世纪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 从事地-气关系和从事并倡导全球变化的研究, 使中国这方面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叶笃正的科学贡献得到了国内外一致承认, 也为他赢得许多荣誉, 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家庚地球科学奖、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大工笔绘就的绚丽人生 篇4
细看这张题为《一方水土》的工笔重彩画,构图气势磅礴,人物宽厚丰实,画家陈孟昕将人物、花鸟与山水糅合为一体,用 100多个具有地域特色、动作与神态生动各异的人物,精彩呈现了贵州苗族山民的生活,展示出“人与人的亲近真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诗意浓郁,情怀真切,一扫工笔画中常见的甜俗之气。了解陈孟昕的人知道,他一直在如何运用新的审美观念、形式语言来表现民族文化风尚和当代人的生活方面作全新的探索,而《一方水土》则是其探索的总结和个人风格的成熟。
他独辟蹊径,以“大工笔”的结构范式描绘民族史诗,开创中国工笔画的崭新时代;他旅居海外三载,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归国,只为“艺术之根在祖国”;他集教学、管理、创作于一身,引领当今画坛,始终儒雅谦和;他热心公益却不事声张,只因源自内心需求。陈孟昕学于河北而成就于湖北,雄劲豪放的北方“燕赵文化”与浪漫奇诡的南方“荆楚文化”共同浸润与滋养了他。
早在27岁时,他创作的写意人物画《栗子熟了的时候》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就获得河北省展览一等奖,在美术界崭露头角。1985年,他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求学期间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内心”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语言——工笔人物。“工笔画能很好地抒发、诠释我的情感,因为我性格比较认真细腻,又受浪漫‘楚文化’的影响,这些都促使我转向工笔画。”他在毕业前夕创作的工笔画处女作《帕米尔风情》,于第二年一举斩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此后,作品屡屡获奖,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
这一年,陈孟昕应邀到加拿大参加艺术家研讨会并举办个人画展,开始了三年的海外旅居生涯。这段经历给陈孟昕的艺术带来了新突破。他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受到启发,大胆地将对比色的运用融入工笔画创作,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崇尚的和谐典雅,给人以温暖惬意、生机勃发的全新感受。他在2002年完成的工笔重彩画《暖月亮》中,极尽色彩冷暖对比,大胆地让红绿蓝在画纸上碰撞,描绘出了一种“诗意的栖居”,使得该作品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斩获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他的又一代表作。
陈孟昕的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造型上,他描绘的人物头部扁平,人体宽厚丰实。肢体横长扁平,手臂上粗下细,透着力量感,人物基本不画眼睛,一笔带过,反而多了想象的空间;线的技法上,他多采取直管水笔画线,挺劲、匀称、变化自然,转折不求粗细变化,把墨汁稀释成几个深浅层次,用不同粗细的直管笔分类画线,以适合画面复杂而层次多变的大场面需要,别有一番审美趣味;色彩上,他有时采取较强的冷暖色彩,将植物色的暖色作底,再分染和皴出石色的冷色,营造一种强烈又单纯的效果,有时则运用色彩深浅的强弱,在单纯之中求丰富,使作品张扬出自身的精神和内涵。
当代美术理论家李松这样评价陈孟昕:“他以写意的心态作工笔,又以工笔的意趣画写意。以大场面的工笔画对应着社会的整体审美意识,回应主流的呼唤,以小幅面的写意画轻松地述说着私人的情愫,与先贤悄然对语。他的工笔画上,似乎一边在消解朴素与华丽的界限,以便在美与丑、温和与极端、高贵与平淡、时尚与永恒之间寻找临界点,建立动态的平衡,同时制造出跨越时空的视觉桥梁。在浓缩千年的楚汉唐宋文脉的追求之中,平行张扬着社会的公众责任与文人的个体性情。”
有人说,品陈孟昕的工笔画,能唤起一种家园意识。很可能,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有一个永远牵动灵魂与心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处多大的所在呢?陈孟昕说,美术作品的个人风格是小风格,大文化大民族风格才是大风格。(支点杂志2014年2月刊)
临行奉送锦囊,人生追求“六好” 篇5
今天, 我们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本科生毕业典礼, 虽然每年的校历都镌刻着这个日子, 对教师们来说习以为常, 但对你们来说却非同寻常。因为这是你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标志, 是你们人生征途中的一个里程碑。不瞒你们说, 这次毕业典礼对我来说也是极为特别的, 因为这次毕业典礼恰逢本届校行政领导班子履职期满, 这是本届领导班子最后一个本科生毕业典礼。
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想, 我该在这最后一次的演讲中向你们传达一些什么信息?我回想起我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 回顾了我的人生轨迹。今天, 我在最后一次以校长名义所做的毕业典礼演讲中, 要向毕业生们奉送一个锦囊, 以陪伴你们行走四方。这也是我今天的演讲题目:“临行奉送锦囊, 人生追求‘六好’”。
“第一好”是指要有个好品德。“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北邮校训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厚德”。因为“德”是做人之本, 也是指导我们思维、行事的灵魂所在。一个人的善或恶、好或坏、成或败、瘦或硕, 无不源自于其品德。要注意你所想的, 你的想法会变成你的语言;要注意你所说的, 你的语言会变成你的行动;要注意你所做的, 你的行为会变成你的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 你的下意识会变成你的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 你的本性会左右你的命运。而所有这一切, 其源头就是取决于你的品德。我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举事为先、待人以诚, 开拓进取、善善恶恶”。当然, 我也知道“善善恶恶”并不适合于领导者, 因为做领导的不能简单地爱憎分明, 而需要普惠众生, 包容丑恶;领导者可以“善人以善”, 却不宜“恶人以恶”。
“第二好”是指要有个好本事。“本事”何来?是从学中来, 从干中来。北邮校训第二个词语就是“博学”。《礼记·儒行》云:“儒有博学而不穷, 笃行而不倦”, 就是说学者应该学无止境, 锲而不舍;要苦于学习, 勇于实践。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社会, 是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量子计算、3D打印、自动内容识别、自动驾驶、自然语言问答、语音翻译、大数据、NFC支付、手势控制、物联网安全、云安全、高级持续威胁 (APT) 等等, 都在等待我们去探索, 你们需要去选择性地掌握这些知识。但是, 只有拥有真本事才能驾驭这些领域。英雄气概是以“本事”为资本的, 敢说“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那是需要有真本事的!
“第三好”是指要有个好谋划。北邮精神的第二条是“追求卓越”。要做到追求卓越, 首先就是要善于规划自己, 不能浑浑噩噩,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没有事前的准备与计划, 就不能取得期望的成果。你们应该想清楚今年我要做什么, 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谋划好在现在这个岗位中要如何做, 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所谓“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也是指没有长远谋划, 做事必定没有章法, 势必以疲于奔命的方式来应付眼前遇到的每一件事情, 不能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荀子曰:“计胜欲则从, 欲胜计则凶”, 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谋事在先就会顺利, 随心所欲行事极易失败。
“第四好”是指要有个好态度。好态度首先表现在奉献和敬业中。北邮精神的第一句是“崇尚奉献”, 北邮校训的第三句是“敬业乐群”, 这就是号召大家对事业要严谨、认真, 要有奉献精神。荀子曰:“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其败也必在慢之, 故敬胜怠则吉, 怠胜敬则灭”。就是说, 是否敬业将会决定你自己事业的成败。宋代大儒程颐说:“所谓敬者, 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 无适之谓一”。就是说, 凡是做一件事, 便要专心于一件事, 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 心无旁骛, 这便是敬。梁启超先生说:“所以敬业主义, 于人生最为必要, 又于人生最为有利”。敬业包含爱业、勤业、精业、创业等多种境界, 我们应该具备为社会发展而奉献的价值观。
“好态度”也可用于诠释“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北邮校风。在此, “创新”是第一要义, 开拓进取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严谨”是核心, “规格严谨、功夫到家”是锤炼优秀科研人员的基石;“团结”是基本要求, 团结协作是能干成大事的前提条件;“勤奋”是根本方法, 兢兢业业是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你们应该做到“眼勤、脑勤、手勤、腿勤”, 要热爱岗位、笃学求精、献身创新,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
“第五好”是指要有个好心气。这就是你们一定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要提高自己的抗压、耐挫能力。我作为校长始终倡导我们的教职员工“对待学生要像对待朋友的孩子一样”加以关怀, 所以我一直对你们就像敞开我的邮箱一样敞开心扉, 有言必达、有信必回。但是, 我的这一要求并没有得到教职员工的广泛认同。不赞成者认为学生从家庭到大学, 就是走向了社会, 他们需要认识社会, 需要感受社会残酷的一面。这个残酷现实的主要表现就是, 你已脱离了家庭的中心地位, 社会上无人会拿你当宝, 甚至能够认可你的存在就不错了。如果我们把学校仍旧打造成一个温室, 温室的花朵今后焉能承受住社会的风霜雨雪?从真空进入大气中, 焉能有抗毒能力?有个毕业生回校感言:“老师, 过去你们对我们太好了, 我以为社会上都是这样子。工作后我做了甲方, 没想到乙方居然敢跟我拍桌子瞪眼。你们为何不早些告诉我社会是这个样子呢?”
我收到过一个学生的邮件, 向我抱怨说“学校的大叔大妈为什么总是大吼大叫的?”我在向他表示需要改善学校服务态度的同时, 也告诉他要学会不受干扰, 不要让此类事情烦心自己, 别忘了自己的本意是来读书的, 不是来生气的。其实与人打交道是一种学问, 既要追求自己有个好心情, 也要给对方一个好心情。我身边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两个人去喝咖啡, 每一杯咖啡赠送一包薯条。其中一个人想再要薯条, 但不要咖啡, 可是服务员说薯条只赠不卖。这个人就拿出钱来协商, 同意只要比买咖啡便宜就行。服务员正在犹豫到底该收多少钱好?这时另一个人冲过来说, “象征性收一些就行了,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死脑筋呢?”服务员立即把钱退回说:“我不是死脑筋, 按照规定就是不能卖!”这一来单买薯条是不可能了, 相信你们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总之, 凡事一定要清楚自己原本的目的是什么, 要学会掌握心理抗压的能力, 要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hold住。你们好比是高速运行中的星体, 不要让飞来的石子改变自己的轨道。要记住:不被他人所激怒也不去激怒他人是一种包容力,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不被他人所左右不随意改变既定目标是一种定力, 要善于步入“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的儒雅境界。
“第六好”是指要有个好身体。健康是人类的财富, 要注意锻炼身体、劳逸结合,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很赞成这样的说法:人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其中身体健康是最前面的1, 人的事业、荣誉、地位、财富、家庭、朋友等等都是1后面的0, 显然0越多数值就越大。但是, 一旦前面的1没有了, 这个数字就真的成为零了。只有保持住了身体的这个1, 后面的0积多了才有意义, 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我们说“身体是人生的本钱”。本钱是用来投资的, 不是用来挥霍的。所以你们不要随意突破自己的身体极限, 任意浪费自己的本钱。不仅如此, 你们还要努力增加自己的本钱。我曾经有一个很好的身体, 轻易就能连续自由泳两千米。但由于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 同时也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来补充, 所以一场大病让我失去了能够通宵达旦工作的资本, 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双肩同时挑起学术、管理两副重担。这也是我向主管部门提出不再连任北邮校长职务的原因。没有一个健壮的身体, 我只有放下一副担子。而你们都有着长远的未来, 有着家庭、事业、孝敬父母等多副担子, 所以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一辈子都要健健康康的!
同学们, 今天我想跟你们说的主要意思就是:要想做人, 就要有好品德;要想做事, 就要有好本事;要想成大事, 就要有好谋划;要想取信于人, 就要有好态度;要想取信天下, 就要有好心气;要想勤耕不辍, 就要有好身体。希望你们记住:凡事要沉稳, 要避免草率决策;做事要恒心, 要勇于承担后果。
追求绚丽的教育人生 篇6
《边城》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作品, 以其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 描绘出一个令人向往的边城情景。小说以质朴、甜美、悲凄的爱情为主线, 描绘了主人公翠翠及两个爱慕她的好青年天保、傩送的情爱故事, 其中掺杂着亲情、乡亲、友情等, 使人们对自然之情、人之本心有所思考。小说的人物生活在小说所描述的一个充满原始气息的湘西村落里, 这里情的产生、爱的发展不受世俗事物的牵绊, 一切都顺着自然、凭着内心的感受, 没有一丝俗世渲染。生、死、聚、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 翠翠喜欢傩送, 天保在失恋的苦闷中不幸落水而亡, 傩送应为种种原因远走他乡, 翠翠最终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心, 以最淳朴的方式, 接过爷爷手中的船桨, 在青山绿水中摇晃, 坚定的等着心上人的归来。好似凄美的故事, 却是很多人对美好的结局有更多期待。
2、《边城》的桃源情怀
《边城》的桃源情怀主要体现在自然之中, 景的自然、人的自然、情的自然、生命的自然, 作者歌颂一种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翠翠小的时候, 和伙伴们争着抢着学新娘子, 摘野花戴在头上, 体现出一种童真和快乐, 使人领略到一种原始之美、自然之美, 一切的发生好似美好的梦, 那么自然、那么流畅。等翠翠长成大姑娘后, 爷爷问他“愿意哪一个”, 翠翠心中有所爱却岔开话题, 表现出一个少年的羞涩与彷徨, 渴望爱、又在忧郁, 不知道自己期望幸福自己是否能够追得到。一个祖父为孙女的幸福忧心,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孙女心中所想, 流露出一种自然的亲情、质朴的关怀。天保和傩送情窦初开, 同时中意翠翠, 翠翠与傩送互生情结, 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也很“干脆”没有名利驱使, 不受身份、地位的影响, 一切都出于人性本身的情和爱。天保的死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带来了很大阻碍, 但这些阻碍都是来自外界的, 丝毫不影响他们内心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老船夫在知道自己孙女中意的人是傩送时, 明知道促成这桩婚事很渺茫, 他仍不遣余力的为孙女的幸福奔波, 即使弥留之际最挂心的还是翠翠的婚事。傩送在与别人论亲事的时候仍得不到翠翠的回应与暗示, 伤心、为难之际选择了离家出走。爷爷病故、爱人的离去, 并没有使翠翠柔软的心破碎, 她选择了一条坚强的道路, 勇敢地面对自己错过的一切, 在摆渡中等待着爱人的归来。如同春天刚长出的嫩嫩的小草, 看似脆弱, 不受风雨, 却能在风雨之中快乐地成长, 向着自己心中所想不断的努力, 即使错了, 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一种自然之力。《边城》在质朴的亲情之中、自然的爱情之中、淳朴的兄弟情感之中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使人对作品所描写的环境有一种向往, 那里可以使人抛弃名利、抛弃世俗、抛弃鄙视和赞扬, 得到完全的放松, 尽情地散发自己的情感和爱。文中对自然、人性的描写和表现, 也使人自然地体会到田园之乐、田园之趣, 将人的思想和情怀带入现世桃源之中。
3、《边城》作者的人生追求
在《边城》中, 作者以爱情为主线展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有其自己的诠释和表达。“爷爷, 我一定不走……”面对年迈的老人, 翠翠知道父母的死对老人的影响很到, 体会到老人的孤寂与恐惧, 所以她坚定的对老人做出了承诺, 这种陈诺来自于内心对老人的理解和爱, 以及祖孙的善良和质朴。老人对孙女的爱同样深厚、浓重。例如翠翠的婚事, 一方面, 老人为孙女的婚事担心,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孙女安排一门好亲事, 让孙女得到幸福。另一方面, 老人能顾及小姑娘内心的情感, 即便这种情感还不成熟, 还很稚嫩, 他还是千方百计的琢磨、试探孙女心中所想, 希望她的幸福有良好的感情基础。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情更是真挚, 没有因为同时爱上同一个女子而反目, 也没有因为爱情而不顾兄弟之情。他们的竞争是公平的、不带有任何本质情愫以外的东西, 翠翠选谁就是谁。天保的死给家人带来了很大打击, 在经历了种种之后, 翠翠的情感也趋于成熟, 由别人“无意提到什么时”也会脸红到思考自己的心, 并逐渐地变得勇敢、坚强, 以实际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作者写作之中让人体会的一种灵魂深处对亲情、爱情的感悟, 引导人对世间的美好产生感恩。淡泊所有发生过的事, 一切向着前看, 情人之间、爱人之间、善良的人之间没有什么对错和不可原谅之事, 放下心结, 成全的不止是他人, 还有自己。由文可看出, 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他向往的是一种可以自然的、轻松的表达情感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谦让, 这也是作者的“桃源情节”所在。生命之自然、情之自然、心之坦然, 在《边城》这部作品中都有细致的表露, 自然之美与自然之人性的结合构建了作者的桃源之梦、人生梦。
4、结语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 人的不断追求往往容易使人心迷惑, 人性也会逐渐脱离自然之纯美变的复杂而难以捉摸。《边城》打破了让人窒息的利欲空间, 让人看到了一个优美的、质朴的世外桃源, 也勾起了人们对人性深处最质朴的情愫的思考和反省。使人能够剥开利欲的迷雾, 逐渐看清自己的本心, 也使人性的自然之美逐渐的苏醒并得到释放。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桃源诗”, 他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景象, 将人灵魂深处的真善美通过简单、质朴的故事表达出来,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边城,爱情,人性美,桃源情怀,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李贡保, 才让, 从《边城》看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文学梦[J], 课外阅读:中下, 2012 (15) :290-292
[2]孔维玲, 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追求[J], 文学教育, 2011 (07) :136-137[3]
许玉英:风雨彩虹 绚丽人生 篇7
在闽南金三角,许多人对“宏毅”这个地产品牌并不陌生,宏毅集团正以多样化的房产精品和一流服务,走进城市,走进人们的生活。对宏毅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长许玉英女士,人们却显得有些陌生,一向低调的她,似乎总是站在急湍的后边,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宏毅集团所做的项目和产品,了解许玉英,了解她的企业经营理念。
涉足地产 锋芒初露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时代的烙印,许玉英亦不例外。在她的人生轨迹中,在其事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都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许玉英女士1942年出生于泉州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1959年分配到省公安厅工作,1965年调回到泉州,先后从事财政及工会工作。幼年时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青年时代特殊的工作岗位,既培养了她具备闽南女性“勤劳朴质、文雅娴静”的特性,又磨练了她“沉稳深思、谦逊上进”的性格。让她在今后的创业中沉着勇敢,搏击奋进。
机遇源于自我挑战,机遇垂青于那些对前途有准备的人。1994年,泉州房地产一度降温,跌入低谷。一向对社会脉动特别敏感的许玉英,却悄悄地把眼光瞄向了市场低迷的房地产业。她认为:事业发展如同海浪,低谷之后必有高潮。在低谷时别人退却了,这正是时机。机遇何在?发现市场和占领市场是房地产经营者要把握的头等大事。
许玉英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后认为,泉州是著名侨乡,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商品市场非常活跃,泉州人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依然迫切,泉州房地产市场仍有独特的优势。出奇方能制胜,务实才能克敌。她以前瞻性的远见和魄力,毅然踏上富于挑战性的房地产行业,她首先选准改造小商品市场为商业城这一项目,自筹资金,快速上马,稳扎稳打,紧锣密鼓地配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
此时,许玉英已年过半百,但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站在施工现场的第一线,筹措建设资金,攻克技术难关,选择施工队伍,出售商城楼盘,多少个日日夜夜,她始终马不停蹄地奔波着,累了欠欠腰,困了揉揉眼,渴了饿了以开水就着馒头啃上几口,员工们望着她劳累的脸庞心疼地说,许董,您歇一会儿。可她明白,她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她要用生命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心人,天不负。她用心血和汗水终于在泉州这块神奇的沃土上,画出了第一卷立体画卷——“宏辉商林城”。
雕塑城市大显身手
从劣势中找到优势。这就是许玉英的胆识,也是她独到的眼光。
宏辉商林城的成功运作,让许多同行为之折服,同时也得到了政府和当地市民的热烈追捧,创造了泉州房地产低迷时期的奇迹。然而,她没有歇下前进的步伐,而是在思考着人生的价值取向。她认为,一个商人挣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奉献给这个崭新的时代,奉献给生她养她的这个城市。为此,她抓住机遇,连续高速度开发了集商、住为一体的“泽园花苑、”“先锋花园”、“刺桐华庭”、“富临天下”、“富临华城”、“颐景园”等楼盘。为泉州市的城市建设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风景线,提升泉州的城市品位。
2004年,许玉英着手成立了福建宏毅集团。面对再度升温的“房地产热”和国家“5•11”房产新政策,她和宏毅集团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再度把宏毅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2004年11月18日,宏毅集团以1.18亿元拿下04年地王——淮云小区2号地房产开发使用权;2005年7月8日,泉州市区6宗地块竞拍会上,宏毅集团又以1.435亿夺得05年地王——淮云小区3号地房产开发使用权,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许玉英女士独具慧眼、高瞻远瞩、精练果敢、运筹帷幄的领导魄力和大家风范。
2005年初,宏毅集团紧锣密鼓地进行02#地——“富临天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就是金钱”,经多方面的努力,公司按计划于正月十五推出内部认购,抢在各项新政出台前于“五•一”节隆重开盘。由于地处市区黄金地段,又是市中最后一块别墅区,一经面世三个小时内便已接待访客近百人,开盘预约火爆,三日抢定突破2亿元,开创泉州前所未有的楼市神话,多个别墅单元更是出现几户争抢的场面,这种现象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后的泉州楼市已是十分罕见,并取得了可喜的销售业绩。
工作之余的许玉英,喜好周游各地,特别是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感受异地的建筑风格,而平时却把研究图纸当作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是工作,也是娱乐与休闲。她对设计的要求近乎严苛,经常对专业设计院给出的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她对空间的感受能力和美感的悟性,远远超过一般专业人员。从她开发的所有楼盘,我们可以感受到,宏毅集团奉献给城市的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道风景,一种风情,为城市增色,让市民怡情。
以诚待人慈母严师
许玉英的诚信经营在业内是出了名的。她在开拓发展事业的同时,一条非常可贵的经验就是诚信为本。她在开发楼盘的过程中一切为顾客着想,尽心为人的居住服务,环境的绿化,房间的日照量,居家的温馨韵味,都做了悉心安排。许玉英经常对她的团队说,做事业首先要从做人开始,任何笔画多的字好写,就是“人”字最不好写,但一定要写好。经营房地产也一样,一套好房子,居住一辈子,不可不吹毛求疵,不可不精益求精。顾客想到的要为顾客办到,顾客没想到的也要为顾客设想周全。多年来,宏毅地产公司在泉州、漳州都有了很高的诚信声誉,从未拖欠过任何的款项,也没有出现过因为质量问题被顾客投诉的现象,更没有逾期过银行的一次贷款。这是10多年来许玉英领导他们的团队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从一时一事做起所取得的。
认识许玉英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铁娘子”。可她的员工却认为她更像“慈母”、“严师”。一方面,她要求团队坚持诚信、努力开拓新事业、铸造新辉煌;工作高效率、经济高效益、设计高起点、建筑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另一方面,她对团队人员真诚相待,关怀备至,公司给员工以温暖,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每个人都尽职尽责,使得宏毅集团的建筑项目在外观和内在的质量上都有着上乘的保证。“他们都是我的家人”,许玉英说,她感激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因为正是他们的支持和努力造就了今天的宏毅。
淡薄名利感悟人生
创业者披荆斩棘开拓的道路,是一首豪气万丈的长诗。凝眸回顾,风雨沧桑。“诚信、开拓、高效”,是宏毅13个春秋的奋斗写照。从1994年起,他们累积向国家缴纳上亿元的税利。数字是诗,是汗水在阳光下的七彩辉光。是心血在时空里凝聚的辉煌。13年来,许玉英默默无闻地带领他们的团队在海峡西岸除旧布新,用春风彩笔绘就美好的立体画卷,以智慧汗水谱写动人的立体诗篇。
谈起人生的意义,许玉英说了简单的六个字: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一样,辽阔而博大,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海纳百川。”干练的口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为了让自己的知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许玉英参加工作后始终没有停止学习,而是不断地在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她认为,房地产行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的。她鼓励、支持公司中层干部进修学习,并且每年都会派送一批中高端人才前往大学里“充电”。
“社会责任让我不能停止创业的脚步。”许玉英坦言,在人生的路途上,自己吃过大亏,有过血的教训。如今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三个儿子秉承了许玉英谦和、沉稳、刚毅的性格,在管理、决断中的表现超出了她的预期。其中,老大大学毕业后公派境外工作,由于勤奋努力,在事业上很有建树;老二、老三分别掌管着宏毅集团的漳州公司和泉州公司,他们在地产方面的热情和敏锐让许玉英欣慰致极。
【追求绚丽的教育人生】推荐阅读:
绚丽人生高中议论文11-11
有追求的人生07-10
追求人生,追求自我07-31
我的人生追求与规划10-20
人生追求的是什么?05-12
做追求超越的卓越人生07-14
绚丽的家庭作文06-21
追求目标,追求人生高中生作文11-17
双语美文之我的人生追求06-26
绚丽多彩的青春散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