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育的艺术(精选12篇)
追求教育的艺术 篇1
一、误区重重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既是美育的重要手段, 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的成功无不得益于青少年时代所练就的“童子功”, 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艺术教育已经为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所认同。但如今的艺术教育为什么得不到孩子们的主动接纳呢?究其原因是艺术教育浓重的功利价值取向脱离了孩子发展的实际, 致使艺术教育走进了重重误区而难以自拔, 主要表现为:
误区之一:艺术教育投资盲目跟从。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则, 但有些家长却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 在教育投资上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 而是热衷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 盲目投资, 似乎在众多的特长项目中惟有这些可以选择, 结果却事与愿违, 没能得到理想的投资效果。
误区之二:教学过程简单粗糙。艺术教育的过程不单单是技术传授的过程, 更是开发智力、提高艺术素质的过程, 对孩子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在当前的艺术教育中, 许多教师、家长只重视对孩子进行技术的传授和提高, 而忽视了对其基本艺术素质的培养和艺术情操的熏陶。不懂得创造, 模仿成了艺术学习的唯一方式, 结果学生天生的灵性被磨灭, 对学习艺术产生了严重的逆反与对抗心理。
误区之三:片面追求艺术考级。考级原是为检验学生学习进度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 其意义在于更好、更科学地规范艺术教学活动。但有些家长和教师在一种攀比的虚荣心的驱使下刻意追求高级别。为了考上高级别, 不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打破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 专门练习考试曲目, 揠苗助长,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充分开发艺术教育在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研究中碰到了数理推理上的困难, 长时间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一天, 他坐下来弹钢琴, 突然觉得黑暗中闪出了光亮, 奇妙的答案应运而生, 五个星期后他关于相对论的论文问世。
无独有偶, 日本发明大王中村义郎进行发明创造时有一个习惯, 就是以欣赏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的乐曲来启迪想象、触发灵感。每当紧张思索几小时后, 他便去聆听一会儿音乐或欣赏一会儿山水画, 在艺术享受中往往产生奇思妙想, 闪现出发明创造的火花。他获得的发明专利超过爱迪生, 56岁时便拥有了2360项发明专利权。
无数事实表明, 艺术和审美活动是诱发灵感和顿悟的最有效的方式, 灵感和顿悟常常在听音乐、读小说、吟诗、作画、练书法、欣赏自然景物时突然降临。这一切充分证明, 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独特而且重要的作用。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从生理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证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脑科学研究有了左右脑分工的学说。人们认识到左脑分管抽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 而在教育中重视对语言、文字和数学的训练, 加之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肢, 往往使左脑的功能得到强化。然而, 对于右脑分管的形象思维, 特别是潜意识经常诱发的灵感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长期鲜为人知, 因而右脑在教育和劳动中很少得到训练与开发。右脑功能的弱化是影响人的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开发右脑, 促进两半球的平衡发展也就成为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脑科学研究的这些成果告诉我们, 左右两半球如能协调发展, 构成一个功能互补并具有转移机能的统一的控制系统, 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充分提高, 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开发。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说:“学习音乐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充分调动了大脑的两个半球。”可见, 艺术教育恰恰最善于调动艺术型脑半球的积极性, 又能够充分补偿科学型脑半球的机能, 并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使人脑左右半球得到平衡协调发展。
反思当前遍地开花的艺术教育, 如果能够以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 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作为价值追求, 多一些理性, 少一些冲动;多一些创造, 少一些机械;多让孩子体验一些成功的快乐, 少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 那么艺术教育就能走出目前的误区, 走上一条培养创造能力的阳光之路。
三、让艺术教育的光辉激活孩子的创造潜能
1. 树立“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观。
我国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曾很坦率地说, 现在学音乐的孩子, 95%以上以后不会专职从事音乐, 成为音乐家的更是寥寥无几。他认为, 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音乐没有站在培养的角度, 更多的是一种功利心理在作怪。树立“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观就是要彻底摒弃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 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的角度来引导孩子学习艺术;要尊重孩子个性的和谐发展, 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先天禀赋来选择艺术学习的内容, 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来选择艺术学习的内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 切实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脱离简单的模仿和机械训练, 让孩子多体验、多创造, 使艺术教育的过程能够不断积淀并生成他们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2. 掌握艺术教育培养孩子创造潜能的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认为, 艺术是有力量的, 孩子通过学习艺术, 可以发展多种智能。比如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一个人的语言智能: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故事、戏剧表演培养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通过歌曲和表演唱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歌谣、律动自然获得语言韵律等。艺术教育还可以发展一个人的数理逻辑智能:通过乐器学习提高人的空间智能, 在大脑中形成图画和想象, 能够将大脑中想象的内容制作成形;通过绘画和音乐结合的活动培养人的视觉记忆力、联想能力;通过戏剧、歌舞等舞台演出活动提高人的空间分配技能等。艺术教育还可以发展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智能:通过音乐表演或欣赏活动, 培养人基本的社交能力;通过音乐游戏、戏剧表演等活动, 培养人的直觉能力;通过歌唱、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戏剧表演等集体活动, 培养理解他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等等。此外, 艺术教育还可以发展人的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
由此可以看出, 智能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天赋, 也不是终生不变的, 人为的努力等可以促进智商的发展。尤其是重视艺术的学习, 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多种智能的发展, 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3. 构建生态式艺术教育体系。
传统艺术教育的分科教学过于强调本艺术种类形式的特征, 重视艺术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往往忽视了艺术教育最本质的共性对儿童的影响, 这样的艺术教育对孩子创造潜能的激发是有限的。因此, 由单一的艺术教育向综合性的现代艺术教育转变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 生态式艺术教育便应运而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仅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设计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的综合艺术教育, 它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设计等看成是整个艺术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物种”, 通过这些“物种”的孕育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 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这样的艺术教育可促进教师、儿童艺术的持续发展, 是能够创生智慧的, 因而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艺术教育实践中, 如果能够从生态的角度来对孩子进行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教育, 对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这样做还可以使孩子饶有兴趣地走进多彩绚丽的艺术“大观园”, 激发孩子对艺术学习的强烈欲望。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孩子能够主动接纳的艺术教育才是最好的艺术教育, 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应该成为艺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
追求教育的艺术 篇2
所谓艺术,都是些高尚的事业,艺术的诞生就是为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而生活中的这些艺术美,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它,去感触它,去欣赏它。
对于艺术,我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更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我喜欢画画,因为它能画出世间一切的美。说起画画,其实我以前并不喜欢画,一切都是由奶奶而起…
小时候,我初学画画,喜欢画一些怪兽、勇士之类的画,虽然画的很丑,可我自己却不那么觉得,只是一味地画。现在我长大了,由于上学原因,作业越来越多,我几乎都快把画画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有一个妹妹,她也很喜欢画画,虽然画的很丑,但她不放弃,一直努力地画。起初,我认为她这样是徒劳的,过不了多久就会放弃。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不管我批评她多少次,说她的画有多难看,她都坚持不懈,一直努力地画。
有一次,我又看见他一个人在那里写写画画,我知道她又是在画画,便走过去大声骂她的画:“你画的这是什么东西呀?丑不拉几的,我看你根本没有这个天赋,以后还是别画了。”可她不听,还是坚持地画,似乎根本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我无法阻挡她的这种对画画的热情,便无奈地说:“既然如此,你画一张你最得意的话给我看,如果我满意的话,你以后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她兴奋地笑开了花,立刻拿起笔在纸上画起来。不多时,便交到我的手上。我轻蔑的瞟了一眼那张画,一只兔子一只鸭,地上种着几朵花。我把本子扔在地上,转头便走,留下妹妹和她的那张不起眼的画。
如今我搬到新家来了,对画画更是没有了耐心和毅力。不知怎么的,奶奶突然关心起画画来,当天就给我买了一本画册。我原本很不情愿,但是在奶奶的催促下,我还是坚持每天画了一幅画。在画画中,我不断成长,不断改进,不断向新的目标奋发图强。一天天过去了,我积累了一堆画。每天,奶奶都会让我去画画。每次画完,我总是放下画本,自己去玩啦。而奶奶却极其关注我的画技,在我画完之后,总是要仔细的观察我的画,简直就如同一位雕刻家在端详他的作品。一旦发现有错误或有缺点,奶奶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催促我赶紧改正过来。所以说,没有奶奶,我也不能养成每天坚持画画的好习惯,我也更不可能走上艺术之路。
广告的艺术追求 篇3
【关键词】 创意;广告艺术;广告表现;具象
广告被认为是从A点到B点的艺术。A点是指消费者目前对产品或品牌的态度与看法,是广告的起点;B点则是希望广告后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态度与看法,是广告的目标点。不妨这么说,A点是此岸,B点是彼岸,广告艺术的核心就是渡,即把消费者的认知从A点渡到B点。而要能够精确、自然、快速、与众不同地渡过去取决于两点,一是要有好的船,即价值主张,保证能打动消费者;二是要有好的风帆,即精确的媒介投放,保证价值主张能够顺利送达消费者。这两点能构成了广告的核心部件:创意和媒介。其中,创意更被誉为驾驭广告艺术的灵魂。
那什么是创意呢?传统的二分法认为,从静态的角度看,创意是为了达到广告目的,对广告活动所提出的创造性的主意;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创意是对广告活动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个是结果一个是过程。目前,大部分关于创意的论说都是延承这种分法,要么是点子论,要么就是思维方法论。其实,它们都没有抓到创意的核心。要真正理解创意,还是要从最原始的“创意”两个字开始。
创意从字面上理解,是“创造意象”之意。这里涉及四个名词,一是创造,乃创新之意;二是意,意义或含义,是抽象的、主观的概念;三是象,表象,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四是意象,寓“意”于“象”,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简单地说,就是被赋予一定意义的具象。反过来,具象化就是把主观含义用具象表现出来。那么,创意就是“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去实现主观概念的具象化”,它必须解决两件事,其一,要有主观概念,即“想表达什么”;其二,把主观概念具象化,即“如何通过感性的形象去表现主观概念”。因此,广告创意的核心应该是“广告主题概念的具象化”,也就是将广告主题发展成由多种感觉符号,如视觉符号、听觉符号等组成的具体丰富、有感染力的文案、图像、声音等,包括广告主题(诉求)和具象化(表现)两个方面。例如图1,诉求是“香醇不可阻挡”,表现是比萨斜塔受香味诱惑更加倾斜。
而广告主题则是广告要传达的商品或服务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出发,我们很容易把价值点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功能的价值点,对应于马斯洛的生存和安全需求,任何产品都必须能为消费者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安生立命之本;第二层是社会的价值点,对应于马斯洛的就是情感、归属和地位的需求,产品进入社会的层面成为社会符码;最高层面是自我表现的价值点,与马斯洛的最后一层自我实现相对应。任何广告的主题都可以结合产品本身的特点,从这三个层面的任何一面或多个层面同时入手进行提炼。一般而言,这三个层面从时间上来看,呈现递进关系。一个新的产品类别或品牌的出现,往往先主张功能的优势,然后再强调其带给消费者的社会利益,最后是与消费者熔合,成为消费者自我的标志。广告主题要根据具体情景而定。比如宝马车,一开始是就是车,后来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最后成为个人追求“自我驾驭,追求完美”的标志。
广告表现即广告主题具象化,就是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来传递广告主题信息。而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就被广泛运用于广告表现中。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广告信息包含的三个基本的符号要素,一是目标客体,即广告的商品或服务;二是具体的形象,或称为符号,即能指,它代表感性形象,比如音乐、动物、美女、精美的家具、豪华的轿车等;三是广告要表达的主题概念,即所指,它往往隐藏起来或以口号、标题等存在,必须依靠能指来传递和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案例来解析,比如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就是不断的把万宝路这一品牌客体和牛仔的各种生活场景(能指)进行绑定,从而把牛仔身上的粗犷、阳刚、成熟不羁的寓意(所指)自然而然的传递给了万宝路,成就了万宝路的品牌神话。因此,广告创意的核心,除了找到一个主题概念外,就是在能指与目标客体之间找到一种逻辑关系,选择、规划能指,并通过一定的表现策略组合这些能指,使其本身所包含的所指之寓意自然而然的融入目标客体。
能指与目标客体之间存在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第一是相似,指外部形式和内部构成与所代替的事物相似,它借用我们头脑中熟悉的一种事物、符号形象来表示目标客体,从而赋予目标客体意义,是一种广义的比喻,找相似是形象思维的核心和基础。如图3,用电池来表示黑啤的能量诉求,因为黑啤瓶装的效果很像电池的外形。
如何去寻找目标客体与能指之间的相似?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外部特征的相似,有整体相似、局部相似等,如图4,利用车的外形与榔头的头整体相似,来表达Polo汽车很坚固。图5,则干脆用口香糖摆成牙齿的形状,传达自己可以护牙健齿的主张。二是属性或作用相似,如图6,沃尔沃用核桃的坚固属性来表示自己的双重安全承诺。这种相似经常被用来跨界替代,从而产生精彩的创意,如图7,中国移动为传达自己的网速快,用犀牛物理的“大”来替代信息量抽象的“大”。三是情景形似,也称为问题类比法,把一种很难描述的情景,用另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状况来替代,从而清晰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如图8,用鞋子替代了消防栓,表示鞋子在紧急情况下跑的快,图9则用叠罗汉的情景,表示人的脊柱是非常脆弱的;另一经典例子是贝斯特博士摇摆式牙刷,它的好处是保护齿龈,但当时市场的消费者对此漠然,而且很难展示保护牙龈的重要性,于是该公司推出番茄类比法,用番茄来比喻牙龈,在电视广告中刷裂,并露出果肉,然后告诉大家只有贝斯特摇摆式牙刷能解决这一弊端。
第二是相关,用一种事物或现象来指示另一种事物或现象,比如用埃菲尔铁塔标示法国、用炎炎沙漠来烘托干渴、用昏暗摇曳的灯光衬托恐怖等。如图10,用薯条和辣酱组合成的类火柴结构夸张的传递产品的火辣。相关有三种形态:
一是时空相关,在时间或空间结构上形影不离的事物,可以相互的指示、代表。时间的相关,指时间的先后提示,比如看到闪电就知道雷声甚或暴雨将至;空间的相关,指位置或结构上相互的包容、依存、指代,比如水和鱼、花与叶、金字塔和埃及、长城和中国等。如图11,用浮标和近似水波扩散的纹理,指示下面有鱼,而鱼正好又指示这是一鱼罐头。现在几乎所有的整容广告都会出现穿传统韩国服饰的女性形象、韩国医生或是朝鲜文,几乎所有的葡萄酒广告都会出现法国的元素,无非都是为了指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跟他们一脉相承。
nlc202309030743
二是属性相关,用典型形象来烘托氛围、指示使用情境、使用者形象或产品的特点与作用。例如,用大红灯笼、刚出锅的饺子、贴对联等指示过年;羽绒服的广告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冰天雪地的场景来指示产品的使用情境,从而塑造自己保暖的形象;化妆品广告则一如既往的俊男靓女,指示了产品本身的作用。特别指出的是影视明星广告,明星本身的气质或塑造的典型角色形象,往往被用来指示产品属性或使用者形象。譬如,古天乐的阳光形象很好的指示了果缤纷的热带水果特点;海清被邀请代言妙洁和汰渍,则是海清在影视剧里扮演的媳妇形象的延伸,指示了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是会持家的家庭主妇;成龙的功夫、国际形象指示了格力的技术专家定位和国际化策略。
三是因果相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比如用龟裂的土地指示干旱、消防车的警报声表示有险情发生等。这种相关的用法在创意中经常被使用,称为留白,让目标对象卷入其中进行分析,从而更有效的传递产品的利益。如图12,猫咪的身边留下了不规则的小狗脚印(时空相关,指示小狗刚刚走过去),关键是猫咪正面的脚印与两端的不同,明显看出是踮着脚尖的。小狗怕吵醒猫咪?这只猫咪一定很强悍。为什么强悍?广告右下角告诉你,因为“它吃了我牌的狗粮”。
第三是象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使一种精神的意义内容和一种具体的感性符号相连,并内在地属于该符号。在某种特定环境和语境中,某种物体和形象,成为表达另一意义的手段。比如鸽子象征和平,中国文人用梅兰竹菊标识自己坚毅正直坚贞,牛仔表示男性气概,龙象征中国,红豆表示情侣相思,石狮代表威严,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等等。因为文化的差异,比起相似和相关,象征在运用上有较多的限制性,因此要多找一些文化上的共性。比如马,在全球文化中的认知基本上是一样的,代表速度和忠诚,这也是众多汽车商家都偏爱在名称或广告中运用马的形象的原因(图13)。
以上这三种逻辑关系是有助于我们规划具体的表现元素,恰如其分地表现广告主题,就如同拍电影一样,根据剧本来选择演员、导演、拍摄场所等基本要素,至于如何去把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让其所包含的含义迁移到目标客体上,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表现策略了。而这些表现策略同样需要以艺术形式为支撑。
常有的表现策略有因果推进策略(设定问题,再让产品以解除问题的英雄角色出现)、肯定证言策略(“确实不错,值得信赖”)、纯粹冲击策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比如脑白金的广告)、夸张策略、比较策略等。这里不再详细论述,就举常用的比较策略做例子。
比较策略也称为对比,指将两种性质、属性完全相对的事物、情境放在一起,产生张力,表现主题。对比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横向对比,用于同一时间的两个具体事物或情境的比较,如图14,婴儿车指示孩子及抚养孩子的艰辛,杜雷斯指示安全套,都是时空相关,关键是两者的价格比较,让目标对象一看就明了广告的主题。二是纵向对比,同一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多用于使用产品前后消费者状态对比,这是广告中运用得最多的策略。如图15,戴眼镜前,是个地狱天使;戴眼镜后就成为了人人羡慕的时尚设计师了,通过对比的矛盾张力把产品的作用凸现出来。
通过诸多案例,我们就可以发现,广告主题需要具象化的广告创意,而要有一个与消费者相关、具备原创性和震撼力的广告创意,就需要从相似、相关和象征三个方面入手去寻找和规划具体的感性符号,以巧妙的、恰当的、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些符号组合,最后以一种合理的表现策略展示出来,从而打动消费者,赢得广告价值,展现广告魅力。
我的艺术追求 篇4
书画界, 经常有人说:要有传承, 才能成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是名师的弟子!是否有人想过:名师出高徒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尽管我的艺术年龄还年轻, 在众老师面前没有过多的发言权, 但还是对这种现象有些看法!
我认为, 有个性的画家在艺术上有排他性是十分正常的, 但作为画家, 绝不能将排他性带入创作中, 而要对所有画派、画家的画风和艺术追求都应给予充分尊重,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 都不能以自己的喜爱去左右对绘画的态度, 这是作为画家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因为, 中国画的讲究的是笔法和墨法, 做好了才是传承!任何大家也只能代表他自己, 绝不是传承的化身!更不是谁想出人头地的资本!
近些年来, 我国美术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有些脱离自然, 脱离社会, 脱离艺术规律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离大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以自我表现为中心, 甚至以丑为美。严肃艺术倍受冷落, 这种局面令人忧虑。“画家的天职是画好画”, 犹如农民应该种好地, 工人应该做好工一样天经地义。我认为现实主义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流, 这一点在我心里非常坚定。——“只能以身相许, 从一而终”。
追求教育的艺术 篇5
柴芩的名字,你是在网络上还是在报刊杂志上可以说都不会陌生,在百度搜索网页里只有你打上汉字““编导柴芩”、“柴芩”、的字样,你就会看到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爱西柚播客、新华网博客(播客)、中华演出网、松原市文化网、新浪网播客、等多家网站里显耀位置上。柴芩主要作品是以音像音乐制作、歌词创作和戏剧小品创作、二人转创作、曲艺相声创作为主,他以制作MV、KTV、音乐歌曲、音像光盘占领了网络媒体的重要位置。柴芩的博客文章也独具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凭借这些特点获得了较有影响力的点击率,并享有较好的美誉。
柴芩,多次被音乐网站评为“作词原创明星”称号,2009年央视网“星播唱春晚”播客频道重点推出了柴芩作词、伴奏、音像制作的MTV、KTV视频音乐音像歌曲《田野的春天》、《颂歌一曲唱家乡》、《警察之歌》等作品。
他还与吉林音像出版社合作,承接全国各地的词曲作者、歌手音乐音像录制、后期制作工作,已成功制作出版了中国原创歌曲选第一辑《相约小河边》,中国原创歌曲选第二辑《祖国啊我的母亲》公开出版发行的光盘。特别是《祖国啊我的母亲》这辑光盘的出版,更富有历史意义。用柴芩的话说,这辑光盘是献给我们伟大祖国60华诞的最珍贵的礼物。用歌声述说祖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化艺术等事业的高速发展。之后就积极策划、统筹、赶制迎接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的生日礼物歌曲光盘专辑《走进草原》,用歌声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用歌声进行我党的革命传统教育,用歌声鼓舞我们在新时期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往无前,奋发努力,再创辉煌。中国原创歌曲第三辑《走进草原》歌曲光盘,《走进草原》歌曲专辑,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签约一批优秀歌手;以及松原市著名谱曲家张艺军等人才。
在开始出版中国原创歌曲精选系列VCD光盘的同时,得到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唱片深圳公司、中国音乐家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成功出版发行第一辑《相约小河边》、第二辑《祖国啊,我的母亲》基础上,第三辑《走进草原》由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推向全国的音像市场。歌曲光盘出版后,在中华演出网、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广播网、新华网播客频道、新浪网播客频道、搜狐网播客频道、中华演出网、松原文化网等各大知名
网站广泛传播。有的歌曲在省市县级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广播网中播出,有的获奖,有的被其他专辑收录。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柴芩原创的歌词《登陆这张网》是为松原文化网定向创作的,这首歌曲投到松原市文化网站后得到了该网站的领导和编辑们的好评和鼓励。
由于柴芩在网络上的人气之大,美誉之高。2009年8月,被山西省长治市的《大众原创歌曲》杂志社聘任为编审。他一生从事文化、新闻方面的工作,他在报刊杂志稿件编排、版面设计上也有一整套的成熟经验和技术,造就了他在媒体上的高度声誉,也给他展示才能开拓了很大的文化艺术市场空间。
柴芩在戏剧小品、曲艺相声等创作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收获。
柴芩,1997年开始喜剧小品创作,当年8月,原创喜剧小品《武大郎招贤》被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的权威专业杂志《戏剧文学》杂志录用刊发。多年来,他在各个杂志报纸以及官方网站上发表原创戏剧小品《春天的故事》、《洞房悄悄话》、《原来如此》等戏剧小品、原创二人转《城隍庙前》、原创相声《明星梦》、《闲话丑妻家中宝》等曲艺作品、原创歌词歌曲作品等若干篇(首)。
柴芩在谈到今后的创作中说,要把创作的重点放在音乐音像制作和歌词创作以及戏剧小品曲艺相声创作上,力求多创作出精品回报家乡父老,回报支持和鼓励他的读者。
借助家乡的网站——松原市文化网这个极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网站向世人宣传松原市各个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绩,宣传松原人的壮丽风采。
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篇6
人们指责安格尔把古典主义发展到了极端,并批评他的一些宗教题材的画,充满窠臼和僵硬的造型,比例失调,毫无生气。这是事实。然而,安格尔这一代巨匠,尽管竭力提倡以古代雕塑为美的标准,实际仍然较多地接近现实;他研究古代艺术大师,也包括学院派的卡拉齐兄弟,但也研究德国的原始艺术,直至波斯和中国的艺术品,他的素描作品特别强调线条的韵律的美感,和我们的艺术趣味是相通的。他大半生处于困苦生活之中,所以更接近生活,他在“谈艺术的美”部分中,特别强调:“真实的事物始终是美的。”他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与拉斐尔相提并论,而更多的是学到了拉斐尔秀美真实的画风。他即使酷爱宗教神话题材的大幅作品,然而更多的是被肖像画所吸引,并且十分忠实地把作品画得形神兼备。波特莱尔评论说:“他的肖像画几乎和主题性油画一样,是充满着具有深厚感情的诗意的。”他声嘶力竭地强调素描,但热衷于在作品中和谐地使用艳丽的色彩,并且熟练地使用色彩的微妙变化,充分表现质感和空间感。阿莫里·杜瓦里在评论中写道:“唯一使安格尔配称的定义,就是不久才出现的名称:‘写实主义者’。”
安格尔与同时代的浪漫派德拉克罗瓦、现实主义的库尔贝,以及其他美术界同道的激烈论战,给人以顽固的印象。其实,法国十九世纪艺术流派之间的公开论战,正是促使法国艺术能在动荡的政局中步步上升,臻于成熟的重要原因。而安格尔对自己艺术主张的执着与追求也与始终养尊处优、脱离实际、僵化了的学院派艺术,是泾渭分明的。
谈追求有效的作文评改艺术 篇7
一、激励赏识学生, 唤起习作兴趣
学生是生命存在的个体, 他们的习作就是生活的写照。他们在习作中会出现个性化的内容、观点、语言等, 语文教师就应该重视和尊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 努力发现当中的闪光点, 习作中一个优点、一次进步都应该得到“放大”, 使他们初步体验到习作的乐趣, 从而产生把作文改好、写好的强烈愿望。江苏的管建刚老师指出:写作的第一能力就是写作兴趣。有了写作兴趣, 写好文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不少老师喜欢在课堂上介绍或朗读写得好的作文, 可是来去就零星几个人, 虽然也能激励这几个学生, 但是作用有限。在“习作片段欣赏”一环, 我集中展示了学生习作中的开头、结尾及部分精彩句段。展示中, 许多学生的作品片断被投放在屏幕时, 他们的目光瞬时间闪出了惊喜, 更多的学生羡慕不已。展示的同时, 我暗示他们:你努力一点也会有精彩的表现。在这里, 无论是遣词造句, 还是构思奇巧, 甚至是书写工整, 都应该给学生“出彩”的机会。也许就是这一次“出彩”, 就能换来学生以后在习作中更多的精彩。
二、组织多层面的评改, 培养自评自改能力
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 是一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交流, 是一种享受, 更是一种提高。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作文评改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习惯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忽视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参与。学生也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 改作文是老师的事, 不仅无法体验到修改作文的乐趣, 而且还弱化了自我修改的意识, 自评自改能力的提高自然就无从谈起。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改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自改:首先, 学生通过轻声朗读, 自己修改写好的作文, 并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修改字、词及标点符号。接着, 我把打乱序号的作文分发给学生, 让他们给别人修改。这次的活动不仅是自改, 而且是欣赏。两个层面的自改活动, 我把作文的评改权力交给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主体参与, 学生在感受到惊喜的同时, 也会得到收获、激励。其实, 除了以上的方式, 学生自评自改的活动还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 如师生互改, 家长和学生互改等。多层面的评改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习作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 这样也会帮助他们在习作中寻找到自己的“精彩’。可以预见, 他们自评自改的潜意识会得到启发, 互评互改会培养提高他们个人审美、鉴赏、创新能力。
三、提高习作关注率, 动态评价学生
学生的习作实际上是学生的智力劳动产品 (姑且这样说) , 他们渴望自己的劳动产品得到他人的了解和尊重, 欣赏和赞美。但是, 我们不得
不习看承作也认通只这常是样就的看一是遍事两!实三客:个观人上一看个, , 一学生而的篇习且谈作不论是自己看, 还是别人看, 只追文章的评要是看了, 价。就如果过少的人去关会自然地产生了对求反之注它, , 对它的评价的效果就越差如果多人去关注它, 对它的;儋○有语会对学生提高评价的效果越好。写作能力提供巨这些分数和评州市效“学生写大的动力, 。老通常师改, ”, 一篇习作就是我们已习惯于那大第的一个评价, 这样的静止的习作评小一作因此改模, 式抹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模式, 建。学文的分数和评语去评价学立起一种多人关注习作、生用动态李习作的海峰评评价模式就必须让。更建多立人这样的评改模式参与习作的评, 改得改, 到更多的评价让一篇作品获。得更多的关注, 艺如何去实现这一活动呢先, 我们要让学生的习作得?到充首术分的展示, 让它得到多人的关注。
在如今的信息爆炸、媒体丰富的时代, 我们不妨把学生的一篇习作当做一条信息, 让它被更多人了解和赏识。比如, 我们可以把习作的全文或片段放在教室的“习作园地”上张贴;把学生的习作编成作文小报传阅;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把修改后的作文给校广播站或报刊投稿, 等等。其次, 不同时间段交流, 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成功感。我们平时只是在作文的评改课上交流学生的习作, 最多也只是个别当面点评。除此之外, 我们对习作的交流就没有什么途径了。其实, 我们还可以利用过后的不同时间来交流, 学生不断去修改、不断去评价, 用动态的分数去呈现学生作文的进步, 让学生像牛吃草后的反刍一样去品味、感悟, 体验到每一次评改的成功。这些活动看似繁琐, 但如果我们能坚持做下来, 每一个学生的习作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评价习作乃至学生, 作文的教学和评改将走上高速路。
追求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篇8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要进入艺术的境界, 就要从四方面作刻苦的追求。
1. 音高得当, 音强适中, 具有语声美。
语音过高, 声嘶力竭, 不断强刺激, 会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 有气无力, 不易听清, 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2. 形象生动, 绘声绘色, 具有言辞美。
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 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 形成心理共振的效应。
3. 抑扬顿挫, 节奏鲜明, 具有旋律美。
语速要快慢相间, 断续适当, 张弛有度。
4. 幽默诙谐, 妙趣横生, 具有情趣美。
二、情感与课文相结合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 有的肃穆安谧, 有的幽默诙谐, 有的凄惨悲壮, 有的明快热烈, 有的典雅婉约, 有的雄壮豪放。然而, 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 调节的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 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说:六月的西湖莲叶满湖, 别有一番情趣。那么, 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校园的荷塘边, 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由此, 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我接着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朗读一遍, 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 去欣赏作品描绘的素雅朦胧的景色, 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 沉浸在散文所表现的意境中。这时, 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三、课堂教学的风格艺术
语文教师人格、品格、师德的高尚, 是影响和制约语文教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教学语言的精炼、精确、精妙, 言之简约、动情生趣;教学方法的新颖, 独创, 或善读, 或善导;教学的表情美、体态美、风度美, 这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外显的要素。
语文教学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深沉含蓄, 或严谨, 或庄雅, 或蕴味, 或理智, 自然而不做作, 以简练、明白、严密的逻辑力量取胜, 这一类可以归属为“质朴”的风格。有的热情奔放、绘声绘色, 或谐趣, 或潇洒, 或明畅, 或雄健, 多以生动活泼和明丽清新赢得学生, 这一美可以归属为“表演”的风格。也有的融合了单一性“质朴”和“表演”两种风格, 经过重组改造, 成为中间型、浑融型的教学风格。既庄雅又谐趣, 既严谨又潇洒, 既雄健又委婉, 既蕴味又明畅, 既善表演又善导演, 这恰恰是语文教学风格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利用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 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形式有所改变, 电子白板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工具。在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 《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 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 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 纷纷举手, 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 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 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像片, 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 有感而发, 即兴发言, 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 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 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 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 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 去攀摘语文教学的硕果!
泗州戏《绿皮火车》的艺术追求 篇9
一、《绿皮火车》必须是戏曲的
《绿皮火车》是原创的泗州戏现代戏,剧情所要表现的是一群农民工追梦的心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主旋律的作品。现代戏、主旋律,怎样做到好看,群众认同,领导满意。路有千万条,但是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不能动摇,那就是必须是泗州戏的,戏曲的。
所谓戏曲的,换句话来表述就是程式化的。戏曲的灵魂就是程式化,我们说没有程式化的戏曲艺术就不是中国的戏曲艺术,传承中国优秀戏曲传统文化也就无成说起。
戏曲的程式化使我们的舞台艺术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舞台上的千军万马几个人利用戏曲的程式就可以绘声绘色的表现出来,而比生活中的真实更好看更精彩。
这些“程式过程”的表现形式都是艺术家经过加工的过程,我们如何戏曲程式化的东西融入到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加工过程正是需要我们把握的过程,只有准确把握,才能让戏曲程式化的方式方法融入到演员的心灵之中,演员的表演才能够做到心里有身上有,让程式化变成一种艺术手段,刻画好自己的角色。
结合《绿皮火车》的实际运作,就是让人们看到我们《绿皮火车》这个现代戏既有程式化也有现代化,要让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只有准确把握,才会使得现代戏中的程式化运用让我们立在舞台上的戏不是话剧加唱,更不会造成戏不够舞来凑的尴尬。
有一位京昆表演艺术家说过:“程式僵死不变不符合中国戏曲史的发展事实。凡是认真研究过中国戏曲的人都会发现中国戏曲艺术的程式是一直在不断演变发展着的,每一代演员都有自己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新改革、新创造,每一代演员都不断地给戏曲程式的宝库中添加新的东西,同时也不断淘汰那些已经陈旧得不能再用的东西,这种发展和淘汰,这种推陈出新的过程在戏曲发展史上从未间断过。”当然,一般地运用程式,为程式而程式是应该反对的,我们不能把程式化和一般化等同起来。就戏曲中的程式本身来说,它具有简练、准确、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和形式美的优点。它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通过精选和装饰,使生活的自然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因此,它比生活的自然形态更富表现力,更具有形式美。没有程式化也就无从谈戏曲,谈传统谈继承说到实质性就是如何应运好程式化,把程式化的戏曲表现手段这个灵魂安放到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中去。与之融为一体。”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戏曲的程式化不是一些年轻人揶揄,嘲讽的那样是“老艺人的玩意”,戏曲的程式化是艺术、是科学。它与现实生活是唯物的辩证关系,也不能说程式是一种死而不变的模式。更不能说戏曲的程式化只能在传统戏中得到复活,只能在古装戏里才会如鱼得水。谈到现代戏就抵制程式化,把搬上舞台的现代戏剧目让观众看到的是话剧台词加唱,要不就是一段舞剧一段话剧小品,整个一个“四不像”。
不能搞成话剧加唱是我们的一条底线。现在的许多新编原创的戏曲作品,常常忽略了戏曲两个字的含义,所谓戏曲,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话剧是个“舶来品”,在文本上,他们就有着先天性的区别,话剧剧本非常写实,几乎可以说是镜像现实生活,生活是什么模样,话剧舞台就该怎样去艺术的表现。
我们要求舞台上每一个字符也都必须带有程式化的印记。我们读到话剧剧本时的感受与读到戏曲剧本的感受是决然不同的感受也就是这个道理。
保证泗州戏《绿皮火车》是原汁原味的戏曲是我们的坚定追求!
二、泗州戏《绿皮火车》必须是泗州戏的
泗州戏又叫拉魂腔。拉魂腔大概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我们剧院的全称是安徽省泗州戏剧院,上个世纪50年代,泗州戏与黄梅戏庐剧徽剧是安徽的代表剧种,进过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进行过汇报演出,黄梅戏严凤英,庐剧丁玉兰泗州戏李宝琴当年都是红极一时的明星。
和全国大部分地方戏地方剧种一样,我们经历着传统戏曲的萧条,遭受着冷落,这些年的泗州戏出头露面的机会少了,创作演出的剧目更是寥寥无几,曾经让人誉为“梨园拉魂第一腔”的泗州戏正在慢慢“失宠”,面对这些无情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但又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为了解决生存,守住泗州戏最后的一块阵地,我们也跳花鼓灯,也搞“大群艺”,但是我们不忘初心,不忘自己的主业!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是唱泗州戏的,是唱拉魂腔的。振兴泗州戏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
前几年听说过一个桥段,说是一位某某剧种的表演艺术家,剧院创作了一个新剧目,把唱腔的音乐小样拿来征求这位艺术家的意见,艺术家听完大段小样以后一叠连声的肯定到:好听好听。正在大家感到万分欣慰之时,这位艺术家补了一句问道:这是什么剧种。说得大家瞠目结舌,不知所以。一个剧种最初的出色创立者,传承发展的拓荒者,对自己剧中的音乐竟已如此陌生,不是是喜剧还是悲剧。
这虽然是个传闻,但她所放映出来的问题不是一个玩笑,地方戏的特色就是凭借音乐来做界定。如果音乐变得与这个剧种原始声腔大相径庭,跑马南山,未免有点滑稽了。
我们不请名牌大腕和走红全国的万能音乐家,就用自己本土的音乐名人,我们心里只有一个观念,本土的就是本色的,也只有本土的方可保证泗州戏的本色,本土本色,自然天成,就是不变形不走样的泗州戏。
三、内容样式的突破
剧中的绿皮火车其实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是一个窗口,是当下我们城乡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在这里我们对进城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有了一个了解,剧中的人物绘声绘色对自己的打工生活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工的梦想,也看到了他们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层面。
小惠积极向上,有着开朗乐观的精神世界,在爱情上走入迷茫世界的畲族姑娘蓝小惠带给人们的纠结,一步一步推进着剧情,增加了可看性。
《绿皮火车》在剧本结构上就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会影响着内容。泗州戏《绿皮火车》是双线结构,各民族的农民工年龄不同神情各异,他们乐观向上,脚踏实地,有位戏剧评论家读完剧本后写道:“一列绿皮火车上,各色打工者怀揣着对家园的渴望,踏上了返乡之旅。旅途中,来自各族的打工者们互相倾诉自己的打工故事,分享着各自的希望与梦想,也勾连出了主人公畲族姑娘小慧与城市青年孟歌的相遇、相知、相恋的往事。全剧通过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城市群体的塑造,描绘了他们在艰辛的劳动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希望的生活画卷;并且通过农民工的视角,揭示了当下社会由于偏见所造成的城乡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代际矛盾等社会不和谐之音。表现了农民工们对梦想和信念的不舍不弃,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寄托了剧作家建立以小梅村为模型,各民族团结、城乡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的殷切希望。
近年来,各戏曲剧种都在努力拓宽表现题材,然而以塑造农民工形象为主的戏曲剧目并不多见,尤其塑造农民工群体的剧目更是少之又少。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绿皮火车》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关注,不仅拓宽了泗州戏乃至中国戏曲的表现题材,且为观众走进并了解这个群体,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径。”
剧中,“农民工们的故事”与“小慧与孟歌”的故事双线并进。其中“农民工们的故事”始终发生在一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火车上。这列满载着装修工、建筑工、送奶工、月嫂等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农民工的绿皮火车,将农民工这个联接城市与乡村的特殊群体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然而在塑造除女主人公小慧外的其他农民工时,没有因为他们是次要人物,就仅仅停留在“脸谱化”的定义,而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唱腔勾勒出鲜明而各具特色的形象特征。如,月嫂帮忙哄孩子,时不时露出的淮北方言,凸显了她的热情干练与泼辣;蒙古汉子提到自己老婆时的害羞,聊起创业时为守信用半夜去送牛奶的自豪,将一个诚实守信、真诚顾家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出来。
标准的戏曲程式,熟悉的现代生活,二者在泗州戏《绿皮火车》中完美结合,可谓水乳交融!泗州戏《绿皮火车》的艺术创作实践真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程式来源于生活,但它不照抄生活,几百年来,艺术家们细致地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对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一个眼神进行剖析,选其精髓,考量其传神之点,然后进行艺术装饰,以强调这些关键动作,使它作为视觉形象比生活中的原样更鲜明、更清楚,更准确、更美。从生活出发,选取关键,加以装饰,使之与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性格更贴切、更生动,并具有形式美的特点。这就是戏曲程式形成的过程。我们创作演出的《绿皮火车》整个故事的叙述点就在绿皮火车上,不是中国戏曲的写意的假定性,我们就不可能在那个方寸之地的小舞台上获得无限自由的时空。不是中国戏曲的写意的假定性,在当初的剧本创作构思时也就不可能有着这样的艺术思维。
浅谈追求艺术与生存的矛盾 篇10
“画画”, 是个耳濡目染的词, 那究竟什么才是画画?我认为画画犹如一种行为表现, 是反映思想的一种艺术途径, 也就是所谓的创作。既然是创作, 就必须遵循艺术的本质, 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艺术是对自己生活的非利害、非功利、自由的创造, 是内心情感的真诚表达。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 作者说自己非常热衷于画画, 但是他只是很单纯地喜欢画画, 从来没有丝毫的名利观。如果那样的话, 艺术则变成了一种炒作, 变成了带有功利性质的追求, 他不喜欢世俗的东西。因此, 平日里他只能靠自己打工来维持生计。他画画遵循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他说:“画画只是放飞心灵的一种方式而已, 能够每天都画画并且可以一直画下去, 这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将画画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自己的精神享受, 我真的很尊敬这样尊重自己而不轻易改变内心的人。
艺术是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艺术家画自己喜欢的画, 抛弃名利, 集中感情于一体, 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感动,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凡·高, 一生一无所有, 恋爱屡屡失败, 没有谋生手段, 自身贫穷落魄, 而他始终是为画画而画画。可以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描述他:“他一个人开始一场追踪大自然的毫无希望的斗争, 一切都不对头, 但他仍旧平静地用自己的调色盘来创造。”凡·高的画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他一直在寻找一条通向天堂的路, 他后期的画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他的天空一片火焰;他的树木绞扭, 似乎要把自己连根拔起, 令大地颤抖不已。他一直为一种绝对的艺术而奋斗, 他的艺术世界仿佛有一种精神洁癖, 从不追求名利或任何世俗的一切, 只是在心里给自己一种活下去的理由, 深深地烙上为艺术而战胜自己的印记, 寻找通向天堂的路, 直到死后才享有大名。
其实像凡·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像这种完全不把画画作为自己谋生手段的人却会留名成家, 而那些想出名的画家却未必能够成功。《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 曾经因为仕途之路不顺, 被诬入狱, 百般挣扎, 幸而不死, 出狱后开始了隐士生活, 后来加入了全真派, 50岁开始练习山水画, 过着云游的生活, 把毕生的积蓄都投到了绘画之中, 到80岁才完成了这幅自己最得意的画作。黄公望也是典型的为画画而画画, 不掺杂任何杂质, 自由地表达着自己内心情感的画家。
每当提起当今画坛, 总难免在其间加入“浮躁”的味道。自古以来, 国人都时刻吟诵着戒骄戒躁。在《论语》当中, 也有“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说。然而, 当今画坛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 多了些许急躁;少了冷静, 多了许多盲目;少了脚踏实地, 多了很多急功近利。究其根本就是他们把画画只当成了自己谋生的手段,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而在我们生活中以纯艺术 (即英文“Fine Art”, 有别于设计、广告、工艺、影视等艺术) 谋生的人数, 比例不高, 但当今画廊的数量却极为可观了。拿我们最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北京画家村的画家们为了生存必须辗转于画廊老板、艺术赞助商和批评家之间, 并不停地出没于各种先锋艺术展、艺术事件及各类商业活动中。画家与画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相当大的。对于那些收入微薄的画家, 几年卖不出一幅画, 对他们来说, 卖不出画就没有收入, 就要过拮据的生活, 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 有的人于是就从这里开始放弃自己的理想, 背叛了艺术的信念, 落荒而逃。但更多的人却不愿放弃“艺术家”的头衔苦苦地留在那里支撑。
在伦敦市西区最繁华的地段有一个非常小的广场叫莱斯特广场, 就在广场中间的小草地上, 积聚着很多靠画画为生的画家。这些人大部分是一些美术学院的毕业生, 或是学过一段时间画画的人。他们大多数是刚来到英国, 以画家的身份来谋生, 他们一般画素描和漫画, 素描就要画的像一点, 漫画就简单地画出神似, 其中也难免会出现在画素描的时候没有画像, 就以画的漫画来应付顾客, 迫不及待地获得那点微薄收入去填饱肚子。
对这些把画画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他们来说, 他们笔下的“艺术”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则艺术不再为自由而创造, 其画画的手法、题材也被老板限制了, 无法回归到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要求艺术家自由的创造, 不被任何事物所约束。
当然话说回来, 画家靠自己的作品挣钱是好事, 毕竟人活着要吃饭。但是在我看来, 那是要有一定的资本作为艺术的后备力量, 在具备了深厚的底蕴之后, 成功是对你耐得住寂寞, 踏实求艺的回报, 绝不是技工范例, 盲目攀比, 甚至是沽名钓誉所能够达到的。艺术家如果缺乏自己对生活的感动或失去自己创作灵感, 画作技法处处受制于画商, 那么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能感动他人?艺术是情感的抽象表现, 艺术首先要感动自己, 然后才能去感染别人。商业画家则以满足商人的需要去画画, 永远只是商人的附庸。真正的画家会以自己的情感为目的, 当创作出既让自己感动也能触动别人心灵的作品后, 然后将其商品化, 但艺术的商品化只能是“附加物”, 不能成为创作的源泉。千百幅同样的画作, 只能称之为印刷品, 即使是手绘的, 那也已是失去了创作之初的灵魂, 悲哀地变成了“美丽的产品”。画家一生的自豪是让自己的画深深地撼动或感动着每一位欣赏的人, 参赛或出售, 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自己的画作, 并且得到世人的认可。画家的尊严是让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找到能懂得画作本身灵魂的知己, 画家的矜持是不愿为金钱而放弃艺术, 画家是自由的, 作品本身更是表现画家内心的灵魂。所以, 当画简单地为换成金钱而被出卖的时候, 画家本身的灵魂早已不再为艺术而崇高, 创作的源泉也将离枯竭不远, 这是艺术的悲哀。作为一位画家, 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在为何坚持, 拿起手中的画笔, 对艺术理解首先就要对艺术尊重, 否则就违背了艺术的本质, 再不会出现纯洁的艺术。
参考文献
[1]丁涛.艺术概论.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 (6) .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 .
[3][美]盖特雷恩.与艺术相伴.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1 (9) .
[4][法]阿兹奥.凡.高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10) .
“山寨本能”下的艺术追求 篇11
2014年来自境外的《纸牌屋》《来自星星的你》等电视剧爆红,并被媒体热议,人们将其中的政治性隐喻或者形象表现作为生活现实的对照,乃至于引发对峙性意见,对“都教授”的爱戴产生的连锁反应,延续到中国当下颇为红火的电视栏目《最强大脑》高价邀请演员前来参加,而韩国教授甚至要为无意中评价中国受众的言论所带来的抗议而道歉。显然,电视剧依然是中国人收看的重要娱乐对象,居高不下的创作数量一直保证着电视剧成为电视台播出的主要收视支撑。
而2013年被主管机构认为“电视剧创作生产总体态势平稳,生产供大于求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扭转”,全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41部15770集。较上一年度下降2000集,是中国电视剧的生产在经历了13年的增长后出现首次降低。就是这样依然是巨大数字,近一半作品无缘播出,但无论如何电视剧依然是主要的文化娱乐消费对象。你看,2013年电视剧制作数量较2012年少了65部,少了近2000集。但每部电视剧的平均长度超过了35集,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相比2008年,每部电视剧则多出了7集。
观察近年电视剧行业,显要的现象不少,包括越来越明显的一窝蜂扎堆模仿导致潮流演变的波澜起伏,比如年代剧的走红一时,“抗日神剧”的庞大数量,家庭剧作一波接一波的婆婆戏、兄弟戏、媳妇戏等,而破案谍战剧的一时兴盛,与古装题材的翻拍热浪,都突显了电视剧要获取大众眼球的急切心理和无所适从的山寨本能。也许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需要追逐时潮而不能“落伍”大众口味,但在整体上,中国电视剧依然需要思考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近年电视剧中古装剧是一直比较受欢迎的类别。年轻人所投身的古装越来越具有明星投合取向和娱乐无限制的吸引力。在近年古装剧中,随着《楚汉传奇》《大秦帝国》等大型史诗剧作的放映,历史剧的气魄的确成为电视剧中独有的呈现形态。在《大秦帝国》之《纵横》,富大龙所塑造的秦惠文王的处置历史事件的奇妙,突破外交困局、险局的方法有所突破,历史正剧的魅力依然获得欢迎。在中国输出国外的剧作中,古装剧是最受欢迎的对象。一则报道说:日本主流电视台播出了大量中国电视剧,其中既有张纪中拍摄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武侠剧,也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秦帝国》等历史剧。在韩国,《还珠格格》《母仪天下》《楚留香》等古装剧吸引了大量韩国人的眼球。
古装受到青睐是因为其不受更多拘束的创作可能。但比起当年《康熙王朝》等历史大戏的观赏来,如今年轻人看历史剧更关注其中的娱乐形态和青春偶像。而古装戏的高峰播放是每年的暑期,电视台为了抓住这一特殊收视群体,除了集中白天重复播出《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等经典古装剧集,《花木兰传奇》《兰陵王》《赵氏孤儿》等都吸引了不少孩子。古装剧中不少被吐槽“雷人狗血”,但收视率仍然很好。古装戏中的“宫斗戏”颇为兴旺,延续到2014年刚上映的《宫锁连城》已经是“宫”的第三部戏,可见兴旺。而其中清朝宫斗剧《甄嬛传》最为凸显,其几十次播出,无论在内地还是港台都有高收视的效果。不能否认,其制作和表演的细致,与对于宫廷争斗的微妙表现加上情感纠结的聚集化,都对于青年观众具有召唤力。
和“历史”相关联还有“抗日神剧”一度爆发成为一个现象,而受到人们的谴责后,主管机构给予严厉的限制才受到阻遏。但关涉的也有精心制作的剧作,其中《打狗棍》是一部出色而好看的传奇剧。不同于那些不着调的抗日剧,创作者注重艺术表现和人物关系,也尊重历史的大节,造就了大气磅礴的历史故事,获得人们的欢迎。
近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相比于都市家庭剧的兴旺,显得有些落落寡欢,而兼及乡村和都市表现成为一个普遍的模式。诸如《我的父亲母亲》被认为是“知识男+农村女”的组合,陈小艺的乡村女性在和辛柏青的组合,现实的农村未受污染的精神情感世界打动不少人。而更早一点的农村题材剧作《小麦进城》,也是注重小麦从山地小民到大都市居民的身份变化,来展示人的精神演变过程。
中国电视剧需要扎根于农村地域与生活情态共鸣的创作,而这显然要提及《乡村爱情》。作为中国内地几乎是唯一一部农村题材的长篇系列剧,8年来不断延续创作,始终维持着较好的高收视,是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作品。尽管《乡村爱情》在贴近乡野和注重东北味道上可能显得“土气”,并且活跃着二人转的气息,容易引发批评,但在赵本山和一众主演的精心演绎下,电视剧所造就的“象牙山村”也俨然成了农村的代表,而演员群体在乡村形象上的集体多样性构成老百姓心目中的 “乡村代言人”。不过,乡村故事的相对失落,农民形象的动人性的确是一个问题。由于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单纯性的农村故事已经难以像以往那样表现,牵扯都市不仅是受众需要,也是农村现实的一种折射,但如何深入表现农村生活和现代性的矛盾依然是摆在面前的问题。
当代电视剧最为占优数量的是现实题材创作,2013年全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电视剧中现实题材剧目共计242部8143集,占总比例的54.88%。其中家庭情感和伦理表现的剧作,是现实剧都市情感剧最为多见的形态。在现实题材家庭剧作中,一个潮流赶着另一个潮流的醒目现象比较扎眼:关涉“婆妈剧”“兄弟剧”“妯娌剧”等等联翩出现,被戏称为“来来去去播放的总是各式各样的婆婆、媳妇、女婿和丈母娘”穿梭,犹如古装剧作中“宫斗”“皇后妃子”扎堆,在现代剧中形成“《媳妇的美好时代》红了,于是,《媳妇的美好宣言》《小夫妻时代》《婆婆来了》《丈母娘来了》都来了”。2014年广电总局影视剧申报立项一览表中,1月份的电视剧项目申报出现“星星”或者“外星人”等字眼的电视剧剧目,居然就占到了十分之一,显然都是垂涎于韩剧热火的收视。
也许通俗剧观赏难免为了获取观众而赶潮流,但个性创造的精致其实才是王道。在都市剧中,2013年最有人气的剧作应当是《咱们结婚吧》。该剧开启了电视剧纯粹青春或者婆媳爹妈剧之中间层面的“剩男剩女”的婚恋情感纠葛领域,故事现实真切性强,触及当下许多家庭大龄婚恋青年的烦恼,相当的接地气。鲜活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牵扯家庭诸多关注的故事,使得剧作成为全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情感剧必然触及青春成长、家庭矛盾和伦理纠葛。就当代青春故事而言,老人所护佑的生活有时被看成只是枷锁,生活中日渐突显出老一代人和子辈的关系。《北京青年》就触及父辈们的好心似乎成了青年的重负:比如对于婚姻的不断催促和包办的压力、自以为合适的对象强制要求儿辈不断见面的压力、要抱孙子的愿望大到成为孩子们没有乐趣的压力等等,甚至促发了孩子们开始逃离压力的行动。剧作中几位兄弟包括女性都呈现出对父辈们无微不至关爱的背叛,揭示出两代人的矛盾冲突。新一代试图离家出走,自我承担以获得自由幸福。他们的心理和情感上卸下“爱的重负”而出走的理由,值得深思。
伦理故事在电视家庭剧中多有表现,而近来似乎更为多样扩展呈现。比如《大丈夫》中顾晓珺和大叔辈的老师欧阳剑的婚姻,从观众看来就遭遇许多的不习惯,也由此可见这一微微涉及常态伦常的婚恋,对现实社会人们的心理冲击。30岁的杂志社总监顾晓珺执意要嫁给比自己大近20岁的大学教授欧阳剑时,父亲顾大海知晓后暴跳如雷。这个已退休的厨子,不能忍受女婿和自己的年纪,百般阻碍千般打击,闹出无穷的滑稽故事。而接着顾晓珺的姐姐顾晓岩因为丈夫出轨而决然离婚,却又和比自己小不少的青年产生情感纠葛,演化出悲喜交集的情节故事。电视剧所涉及的上述人际情感纠葛值得思考。
《老有所依》是少见的整体关涉老年人题材的创作,将老人晚年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作品细致地挖掘老人的家庭纠葛,江开国、方琼、亚芝和江援朝四个家庭围绕老人的生活,展开各异的复杂困惑与矛盾周折。江开国本身已经进入老年,白内障的老年病困扰袭来;而其父亲的垂垂老矣的依赖和不时痴呆的麻烦,导致一系列事故;兄弟江援朝一家上下为了推脱养老和为了获得老人拆迁房款的两极态度,造就新的家庭纠葛;江开国父子所拖累的女儿江木兰事业、住宿地乃至于夫妻矛盾也接踵到来;而江开国与老来伴亚芝的相互亲近却引发她儿子余淼田咪家庭的一系列伤及长辈生活的矛盾。展开老人生活面貌的帷幕,必然触及老人可能遇到的瘫痪、病患、保姆、家乡依恋与子女异地居留、抚养与孝道、退休金、房产、说话对象与老来伴侣等难题,而家庭子女赡养老人与职业看护选择,分工轮换家居看护与推挡,对于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院的认知和社会保障之类的连带问题都接续产生。《老有所依》几乎是一个全面性展示老年问题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剧中主人公江木兰夫妻现代年轻人的伦理情感观念格外值得推崇。这一对小夫妻之间的相互照顾理解和兼顾两个家庭忧患,尤其是木兰这一独特现代女子的精神品质,具有正义人生和美好回报的魅力。
追求教育的艺术 篇12
我在排练中探索, 在观众中求知, 渐渐地似乎悟出了些道理。这些道理在我心中反复凝聚, 溶解, 最后归结为两个字, 那就是“新”与“美”。“新”, 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戏曲表演亦为此, 顺应时代, 不断变革, 方可符合新观众之口味;“美”, 可使表演艺术披上彩霞。“新”与“美”合一, 则将舞台人物形象化为“永恒”。我甘愿听命于“新”与“美”召唤, 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新”与“美”的事业中去。以“新”与“美”的尺度去塑造人物, 感染观众, 发挥和强化戏剧的社会功能。我在新编小戏《魂探》中所塑造的“惜娇”形象, 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表现。《魂探》是改编者在旧戏《活捉》基础上重新改写的一个新戏。改编者大胆地跳出旧戏的窠臼, 重新塑造了一个陷入勾栏而欲寻求真爱的痴情女子。这女子被他杀后化作鬼魂, 方知自己被他人之假情所骗。于是, 她毫不犹豫地前往故地寻找那“假面人”, 并进行疯狂报复。她的话:“除尽假面, 免再误他人!”
剧本出来了, 如何让“惜娇”以新的形象立于舞台, 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显然靠老戏的固定模式来塑造她是不会成功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我反复选看电视和各个关于此类戏的演出录像, 同时翻阅了有关文字资料, 仔细地琢磨着“惜娇”这一独特的人物。她多情而勇敢, 真诚且执着, 敢爱, 敢恨……经过好一段时间的排练与琢磨, 我逐渐地摸到了她的脉搏和灵魂。当然, 仅靠这种案头的琢磨和感悟, 来塑造舞台人物形象还是远远不够的。戏曲艺术不仅讲究人物的真实, 还要讲究表现人物的形式美和立意美, 这是我们戏曲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因而, 我在导演和技导老师的帮助下, 设计了大量的符合于这个“惜娇”那大起大落, 飘逸快捷, 柔中有刚和赋有雕塑美的身段动作, 正是这些特殊而赋有美态的身段动作:“云步”、“凌空展翅”、“飞扑大跳”、“前翘”, “绞柱”, “倒踢”、抛纱等, 正是这些难度大而赋有美态的身段, 才帮助我较准确地完成了那人、鬼情冲突的表演。我的演出赢得了专家、老师和同事们, 特别是广大观众的认可。这真使我高兴, 我在此次表演中找到了一个新的支点, 那就是“新”与“美”。
答案到此并不能画上句号, 作为演员, 我日益感到形势逼人。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 人物塑造, 并非演员独家专利。编、导、音乐、舞美等等都在沥尽心血想着法子创新。一个比一个新鲜, 然而最终它们都躲到了幕后, 把演员逼到了台前, 对他们的创新做综合性的体现。因此, 每当我接到一个新的角色任务时, 便会产生一次惶悚感。我知道我将投入的又是一场新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