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想的追求者

2024-12-11

教育理想的追求者(共11篇)

教育理想的追求者 篇1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省委九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云南人民谋幸福”、“努力建设开放富裕和谐幸福新云南”的主旨, 明确指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全省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幸福, 体现在教育问题上, 就在于要落实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所做出的有关教育工作部署, 即“教育是民生之基……继续加大投入, 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 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边远地区中小学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办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提高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扩大覆盖面……”[1]这里, 如果把教育公平当做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追求[2], 教育公平就更加被突出地当做幸福新云南的必备要素了。

1 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标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 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 教育公平已然成为各国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 教育公平成了整个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我国政府将促进公平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2 教育公平是“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第一次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是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志和实现途径,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动力, 是“和谐云南”的重要建设目标, 更是幸福新云南的理想追求。但“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制造了许多社会矛盾, 最集中的体现可以用‘不公平’来表述。”

“不公平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破坏力。”教育不公平不但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 制造不稳定的因素, 而且会危害国家的安全。教育不公平之所以可以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 是因为人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地位直接取决于他 (她) 受教育的程度。教育不公平之所以危害国家的安全, 是由于教育不公平会激起人们的愤慨和不满。当这种愤慨和不满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激发矛盾, 引发各种冲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 惠及子孙后代, 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保证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 党委、政府必须把教育公平作为“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来抓。

3 继续实践科教兴滇战略, 维护好幸福新云南的宏观环境

未来10年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依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依靠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依靠教育推动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 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实力和国内外的竞争力,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切实需要继续深入实践科教兴滇战略。尤其需要财政部门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既要加大教育投入, 更要把握重点投向、加强资金管理, 着力支持教育更好更快发展[4]。

同时, 还要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 维护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落实到每个人、每件事, 但从根本上说, 它是由制度推动的。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大力解决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凸现的深层次矛盾;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 以确保教育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以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更需要依法治教, 切实保障教育的发展。一个有效的具体办法是: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实行教育发展领导责任制, 将教育的发展状况同领导干部的考核挂钩, 与各乡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5]。

这样, 才能全面推行国民教育理念, 促进教育培训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具体目标要落脚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这需要“全面推行国民教育理念”去践行, 需要大教育 (即全面教育) 制度的支持。当前需要以结构布局调整促进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政策引导, 大胆探索学前教育新模式;多措并举,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主导, 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服务经济, 高效发展职业教育;关爱弱势群体, 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着眼学习型社会, 构建结构合理、满足多样化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城乡平衡、效益较高的教育布局。“云南不应是教育落后的代名词!”、“要让更多的孩子上学, 上好的学校!”[6]

参考文献

[1]秦光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R].昆明: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11-25 (29) .

[2]邱风.公平, 是教育现代化的理想[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7 (10) :1.

[3]马苗苗.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 2008 (1) :28-31.

[4]潘永和.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J].中国财政, 2011 (4) :34-36.

[5]张传武.关于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J].前线, 2001 (11) :48-50.

[6]尹鸿伟.罗崇敏推进现代教育公平[J].双周刊, 2009 (26) :1.

教育理想的追求者 篇2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执笔者赵中建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

在教育部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倡导下,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于1912月10―12日 在上海华东师大召开。来自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自治区教委的领导、高校和中学负责人以及教育理论工 作者共160多人出席了这次学术会议。 新华社等17家中央和上海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出席或报道了研讨会。教育 部副部长吕福源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专门发来贺信,并希望师范院校和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 基础教育的实际,更要注意研究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坚持面向基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加强素质教育 基本理论的研究,主动参与中小学校的改革,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师范大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实践中汲取营 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会代表们从不同的视角着重讨论了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素质教育与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并对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 看法和观点。

一、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研究

了解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较正确地理解素质教育概念本身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有的与会代表从 政策导向的角度探讨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大致将这一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尝试阶段(1988 ―1993),实验推广阶段(1994―1996 )和全面实施阶段(1997― )。酝酿尝试阶段以1988 年第一篇出现 “素质教育”一词的文章为标志,之后便陆续在教育界引发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其焦点为:中小学教育中 的主要弊端是什么?“应试教育”是不是一种概括?素质教育作为针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 育思想,能否成为向“应试教育”开战的旗帜?素质教育是否具备这样的号召力和推动性?这一时期,有关素 质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界,决策部门的政策文件中未对素质教育进行直接的引用和专门论述。1993 年2 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指出中小学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并提出中小学要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作为政策性指导,《纲要》对素质教育实践的初始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在实验推广阶段,由于《纲要》的肯定和明确指向,素质教育的探讨很快达到高潮。探讨的问题更加 集中,指向更加明确,特别是基层学校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根源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湖南汨罗市大面积 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实验从学校扩展为区域性,从而为第三阶段在全国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素质教育实践发展的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以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 验交流会为标志,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推开。9月,原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 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对历时数年波及全国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交流,并对今后工作 进行了具有实质性的全面部署。烟台会议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志性会议,素质教育由初期的自 发改革到区域推进的实验阶段,进而成为有统一领导、有规范文件、有实施步骤、有操作措施的整体配套的全 国性改革,是一个不断递进、不断深入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也有与会代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来素质教育的研究历程,作了相对有所区别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着重于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探讨(1987―1989)。这时的素质教育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表示了对受教育者 的关注,把重心集中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主体意识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为素质教育的提出作了 理论上的铺垫。第二阶段为素质教育观念的萌生(1990―1993)。进入90年代以后,研究者一方面批评片面追 求升学率的现象,另一方面已开始探讨日后引起许多争议的素质和素质教育问题。在这些研究中,素质教育的 观念已初露端倪。在此后的论述中,隐约反映出了“素质教育”的形成逻辑:经济发展有赖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要承担起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 1994年至今被认为是素质教育形成的第三阶段。1993年以后,教育理论界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对 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教育行政决策部门也积极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校长、 教师也越来越多地加盟到素质教育的行列中来,他们探讨素质教育如何转化为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级活动 等方面的实践。所有这些,都推动着素质教育大潮不断向前涌动。

二、关于素质教育的界说及其理解

自年最早提出素质教育一词以来,教育理论界对其进行了众多的探讨并努力给出素质教育的界说或定 义。不论是提交会议的论文还是在会议的讨论中,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依然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研究素质教育应理解这一术语所包含的实质,关注实践中的偏差,不要纠缠于定义。应从 “纠偏”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针对的是目前大学教育的过分专业化或职业化的现象,针 对的是中小学教育中的升学模式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并认为“纠偏”是素质教育的实质,纠片面追求升 学率之偏,纠过度专业化之偏。但由于应试教育也有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认为应试教育脱离社会需要的断定 未必属实,事实上它恰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景,似乎不容盲目 乐观。有的学者则认为,理解素质教育,第一,不要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对对立起来。考试是当代生活中 的普遍现象,考试是取消不了的,应试也是人的素质之一。第二,创新是一个人一直在进行的活动。学问靠积 累,有积累才有创新。创新要历尽艰辛。第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要一分为二。一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素质的教 育,二是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来自一线的校长们则较普遍地认为,不要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对对立 。他们认为,在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学生负担很重,校长很苦恼,对此应该有 对策。实施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国情,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会挫伤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有的学者归纳了理解素质教育中较为典型的几种思路:(1 )将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2 ) 将素质教育推向国民素质的提高,并进而将国民素质与国民性等同,因而素质教育被理解为国民性的教育问题 ;(3)将素质教育视为全面发展的教育;(4)将素质教育演绎为人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所有人的发展, 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素质教育最为确切的解释;(5)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全体人的发展, 即将素质教育理解 为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标准,因而又可看作为及格教育;(6)从脑科学角度理解素质,将素质教育与右脑联 系起来。

还有的学者认为,理解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应该把它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来把握其本质内涵与时代意义 。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在理论上,需要继续拓宽研究的思路,除了教育学、心理学之外,还可以从生理学、社 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角度来研究素质教育;在实践上,需要不断总结教育实践中优秀的、具有推广价值的 经验,进行概念化加工,使之升华为理论。

对于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一论点,有学者认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化、多规格的,既要 培养发现型人才,也要培养再现型人才。社会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是再现型人才,发现型人才只是少数。如果过 于强调创造,可能会走向片面。

三、素质教育的评价问题

作为会议主题之一的素质教育的评价问题,尤其是素质教育是否可以进行评价的问题,颇受与会代表的关 注。有的与会代表认为:(1 )素质是可以评价的,但评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这种评价不应拘限于定量的 评价;(2)评价应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 而不应拘泥于昨天、纠缠于历史和侧重于回顾, 评价的目的导向很重要,应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而不是规定太多的“不准”;(3 )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将 指标体系的评价与概括性问题的评价相结合,应当增加概括性问题的使用,并应针对具体的实践采用不同的评 价方式,规范化的行为用指标体系,而特色优化行为用概括性问题;(4 )推进素质教育应做到“三多三少” ,即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多一点研究思考、少一点等待观望,多一点实践探索、少一点空谈埋怨 。一位来自一线的校长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就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谈了两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不应将评价活动看成是深奥的理论,评价应是学校工作具体的实践。学校所面临的评价主要有行政部 门的评价、社会的评价和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等,但面对行政部门的要求和社会及家长的压力,学校更多的是重 视行政部门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而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重视不强。第二,评价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这 位校长认为,过去评价只重视结果,而现在只重过程,两者都是片面的,应该结合在一起。

另有学者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教育的要求分析入手,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育 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起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和对地 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与会的其他代表,也就素质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行政化倾向、运动式做法和形式化 问题表达了各自的思想,并就如何提高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效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四、素质教育与教师教育

此次会议的与会代表有一个共识: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理想、方向或目标。它重在实现教育价值的追求 过程,需要教师坚持这种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指导自己的日常言论与行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校 长和教师,在于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于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课程教材的改革致使许多教师对新 教材普遍不适应,因而需要转变教师教育和师资培训的模式,使教师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跟上中小学课程与 教材改革的步伐,并使教师得到进一步的培训,这是最为紧迫的。另一方面,在时机成熟时,应推行教师聘任 制,鼓励合理的流动,重点解决业务不合格者的转岗和下岗的难题。

华东师大的代表在发言中,根据科技迅猛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从教师教育的目标 、体系、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策略与建议。1.创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条 件成熟的基础上,建立包括职前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网络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并建立持续 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造就复合型创新型师资;首先要确立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主、 以激发学生潜能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要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精选专业课程,加强综合课程,增加小型 化、专题化课程;要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3.突出教育能力的培养,提高教 师的专业化水平:改革教育类课程,建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及以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为 基础的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并实施“案例教学”,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课程改革及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如果说与会代表对如何认识素质教育仍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较一致地认为,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 中,体现在课程改革和学科教育中。为此,有的学者从实现课程的价值出发,提出未来课程改革应在课程的综 合性、实践性、现代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并进而认为,要想在上述四个方面有所突破,“最 重要的策略是使课程源于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增强课程的现实性”,因为任何一次学习活动成功与否 ,首要取决于学习材料与儿童生活经验之间能否建立起本质的而非人为的联系。也有校长从本校的课程改革实 践及其获得的成效出发,来论证学校课程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意义。如有的校长提出通过课程改革在高中 阶段全面实施“个性化”教学,并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 ,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过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并同时将其作为 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也有校长提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要求把 创新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而各科教师都要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 和创造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并把课堂教学是否能落实创新教育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有学者强烈要求“发展学科教育,使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认为当前我国学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学科教育尚未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学科教育评价没有必要的量表;认为我国的学科教育应摆脱经验,而且目 前分学科教学只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传授,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意识;认为学科教育是一般教育和 课堂教学的中介环节,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把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大力发展学科教育。

六、区域性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认识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于素质教育的关系,这是微观层面的,对于每一位校长和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出席研讨会的一些省市(自治区)教委领导则给与会代表带来了宏观层面即区域性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理 论认识和远景规划。如江苏省从四个方面入手来推进并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做好理论和组织的两项准备 ;二是抓住构建素质教育目标、进行课程管理与改革、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改革考试评价的四个环节;三是实 施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先在小学教育中抓落实,后全力推进初中素质教育,再设置素质教育实验区);四是 建立严格学校的常规管理和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机制,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上海市教委在面对新世 纪向上海市基础教育提出挑战时作出了新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指出了上海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走向: 首先是在教育观、培养观、办学观等方面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其次是形成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 即培养上海的儿童和青少年成为素质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总目标,以及包含具体 要求的近期的可行性目标;再次是建立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进行第二期课 程教材改革,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建立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进行标准化建设和现代 化寄宿制高中建设以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建设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评价制度和招生 制度改革,以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以及以校为本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等。

七、脑科学、教育质量与素质教育

脑科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近年来在讨

[1][2]下一页

论素质教育时颇受教育理论界和脑科学研究重视的一个方面。研 讨会特邀的两位脑科学专家,是来自南京大学的吴馥梅教授和华东师大的`周绍慈教授。前者以“浅谈智力开发 的脑神经基础”为题,介绍了脑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脑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后者则从对人脑的 功能及其构造的说明开始,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人脑的生理结构、生理机制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系统地论 述了教育的脑生理基础;结合当代脑科学研究的结论,详细介绍了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发展的关系,论证了人 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的可能性及其重要性,为学校教育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全面提高学 生素质做出了科学的论证,从而直接探讨了“现代脑科学研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此次会议的特邀代表,来自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Lorraine M Ling博士在其所作题为“教 育质量意味着什么? ”的发言中,介绍了近30年来澳大利亚关注教育质量问题的经济、社会背景及质量概念及 质量测量在教育管理中的含义。Ling博士关于教育质量及其测量的方法,为我们思考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 践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比较背景。她认为,教育的质量通常意味着较好的教育,但从其本身而言,质量更是 主观的,难以测量的,这主要因为所要测量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它的数量,因而要想在质量的含义上达到普 遍的共识似乎是不可能的。在教育界人士看来,质量应用于教育时也许意味着一种表明差异的价值尺度、一种 基于预设标准的结果的测量、一个达成目标和实现成绩与能力的标准化的结果;但从经济理性主义的观点看, 质量也就意味着已经达到了市场边际,竞争对手已经被打破,缺点已经克服,地位和优势已经加剧,社会等级 分层已经形成。正是受到市场驱动的启发,质量概念才在教育系统中变得至关重要。如果要有市场效益,质量 就必须用某种方式加以测量,以使教育系统中产生有质量成果的那些部分能够根据那种质量进行自我销售。她 批评性地认为,目前的质量判断所依据的,不是学校处理个体差异的能力,不是学校在学校环境中建立真诚的 、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不是学校为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语言或文化差异的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 计划的能力,而是学校在标准化测验中产生高分的能力。因此,通常被用来“测量”质量的标准显然是具有欺 骗性的,而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是有利于社会上已经取得优势的学校和团体。这样,质量就被看作是一个强化精 英主义和使社会等级永久化的精英概念。

经过三天会议的研讨,与会代表尽管在某些问题仍存有不同的看法乃至分歧,但对如下一些方面则达成了 比较一致的认识:(1 )素质教育的提出或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是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存在的某些弊端而提出的战略性转变,许多人针对这些弊端也作了一些剖析;(2)若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 我们教育界内部来说,必须多头并进、多管齐下,特别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考试和教育评价、教师 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等,也就是说主要要课程、评价和队伍三管齐下,这当中当然还涉及到思想观念、教 育理论的问题;(3)在当前倡导素质教育或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过程 中,应当使对学生的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样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实现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多样性要求的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不能一刀切,素质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4 )就总体而言,对素质教育的理论研 究落后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对于目前基础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课题,理论界的回应尚 不及时,也不够;(5)大家意识到,目前推进素质教育, 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压力或不理解,包括来自社会 和家庭等方面的不理解

直面现实困境,追求教育理想 篇3

南海区九江镇海寿小学坐落在佛山南海九江与江门鹤山古劳之间西江中的一个小岛上,她从1882年开始至今,有着129年的攸久历史。从起初的“子曰馆”发展到现在的正规小学,在这漫长岁月中,她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尤其从2008年开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海寿小学已经建起了陶艺活动室,孩子们可以就地取材,用岛上的泥巴亲手制作和烧制各种土陶工艺品。学校还建起了太空种子试验田,太空辣椒、太空葫芦、太空茄子,在孩子们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孩子们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提升。学校已经从面临撤并到成为佛山区域内比较有名气的乡村学校。

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西江中间的一个小岛上,是一座江岛小学。学校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学校与外界存在着信息不通、交通不便、学校办学条件落后等现实,由于教师的生活与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九江镇上绝大部分的教师都不肯到这小岛上任教。岛上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长都把孩子带到镇上条件好的学校去读书。

2004年9月,我从镇上的一所过千人的学校调到海寿小学当一般老师,当时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景象至今难忘:杂草丛生的操场,门窗破旧的教室,潮湿昏暗的礼堂,几近空白的教学设备,自卑无奈的教师群体……所有的这些,重重地敲击着自己的心灵,真想不到在经济相当发达的珠三角腹地竟然还有这种状况的学校。那一刻,我第一感觉就是想逃之夭夭。然而,学生们那一双双稚嫩而又充满求知的眼睛,家长们那份留岛坚守而又充满期待的热情,深深感动着我这个岛外人,面对这一切,一切逃离的理由都不堪一提。

“既然来了就安心工作,既然安心工作就做点事,既然要做点事就做点好事。”当时和我一起调到海寿小学当校长的柯志英就这样安慰我。慢慢地,我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开始思考着如何要协助校长解决学校的突出问题:既然学校的财力物力有限,可否寻求外界的帮助,完善各种设备设施?学生逐渐减少,是否可以实行小班化教学?可否挖掘校本资源开创学校的特色项目?可否用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可否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快乐成长……这些肯定是好事。

一眨眼,四年很快就过去了,柯校长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又离开了海寿小学,刚刚迈开的改革步伐又来了一个急刹车。2008年7月,上级有关部门曾考虑把海寿小学撤并到九江镇上。当消息一传出来,教师、学生、家长又一次陷入了焦虑与迷惘,难道这间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就这样结束了?那些教师,何去何从成了他们的精神枷锁,教师们再一次跌入了埋怨、无奈、等待的状态。逃出海寿小学,再一次成了我最大的选择。

不用扬鞭自奋蹄

2008年8月底,事情出现了转机,上级有关部门根据办学单位和家长的意见,考虑到学生的上学放学要坐轮渡的安全问题,在九江镇教育局的大力争取之下,这所学校得以保留下来。

2008年9月,我担任了海寿小学的校长,学校以原有的教师队伍组成学校的教师群体,重新组建领导班子。可是摆在我面前的是困难更大:学生人数骤减,一些家长把学生送到镇上去上学;教师队伍战斗力消沉,悲观失望;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很好的完善,最起码网络都不通……学校真的能办下去吗?这样的学校能有发展吗?家长与学生们那充满渴望的眼神又一次浮现在我的面前,是啊,教好这100多个孩子就是为了100多个家庭的幸福,海寿的未来就是掌握在这帮孩子的身上。现实困境与发展前景的相互交织,历史使命感与教师的责任感的相互交织,使我学会了思考:我没有退路!在困境面前,只有鼓起勇气才能战胜困难,只有坚守岗位才能取得成绩。

1.带领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深入分析学校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与可能,并逐步构建起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改革策略。

2.以“东方家庭式”的管理模式营造和谐与发展的人际关系,让教师感受从来没有过的学校归属感,形成并确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坚忍诚谦,形成了教师团队强大的战斗力。所有的教师爱校如家,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都编织着不同的感人故事。

3.深挖学校传统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人格的锻炼。

4.依托校本资源开发特色项目,培育了“学校——社区实践体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陶艺制作”、“特色女子篮球”、“太空种子种植”、“动漫创作”等多个特色项目。

5.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上级教育部门以及办学单位的支持,争取社会志愿团体和社会热心人士向学校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家长的合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得到充实,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现在每个场室都安装了网络与多媒体设备,并配有电教室、电脑室、开放式图书室、会议室各,音乐室配置了钢琴,设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一个羽毛球场,学校的围墙也已经翻新,成为学生涂鸦之处。

春风又绿江南岸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业成绩高了,综合素质提升了,岛外的学生又回流了,教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近几年,学校被评为国际动漫人才培养实验学校、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南海区体育传统项目网点学校、南海区综合实践活动样板学校等。短短一年间,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同志先后两次到校视察指导。

每间学校有着每间学校不同的文化底蕴,办学基础、起点不同,财力、物力投入不同,教师的实力、结构不同,学生、家长的素质不同……许许多多的不同,不能照搬,也不能不借鉴,这就让当校长的不得不对自己所处的学校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对自己学校的优劣之势作充分的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校是南海区乃至佛山市最小的农村学校,虽然规模上或办学力量都不及别的学校,但由于人数少,班额小,在一些研究或活动中容易控制,容易操作。所以,一种平实的“立足校本,关注全体,让师生和谐持续发展”办学思想就逐步产生,意图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尝试摸索一条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现代教育之路。

综观学校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它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也没有豪言壮语的修饰,更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势。相反,她只在默默无闻地耕耘,只是在平凡的教育中寻找适合自我发展的途径而已。这些前所未有的改变,让我的信心更加坚定,让我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离不开这个小岛学校。

追求理想的数学课堂 篇4

一、在有趣情境中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 教师不要直接进入教学状态, 急于传授知识, 而应该用心营造一个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活跃起来, 从而在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同学们, 我们这儿有很多地方特色小吃, 色、香、味俱全的烧饼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早上, 乐乐、淘淘、豆豆没有吃早饭, 他们每人各买了一个同样大小的烧饼, 三个小家伙急不可耐地吃开了, 乐乐吃了他其中的一块, 淘淘吃了他其中的两块, 豆豆吃了他其中的三块。你们认为谁吃得最多呢?为什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可有的同学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核心, “我们不知道他们把各自的烧饼平均分成了几份, 怎么比啊”?学生陷入了沉思。通过认真思考, 大家毫不拘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把各自的烧饼分成同样的份数的话, 就是豆豆吃得多”, “把他们吃剩的烧饼拿给我们看一下, 剩的越多, 说明吃得越多”, “乐乐没有把烧饼平均分, 他吃了一个整烧饼。淘淘把他的饼平均分成了两份, 吃了两份, 也是一个。豆豆把他的饼平均分成了三份, 吃了三份, 也是一个。他们三人吃得一样多”……看来, 只要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 这些小脑袋瓜子里装满的想法真是稀奇古怪呀!教师在此基础上只要简单地“顺势一引”, 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 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就不会觉得“突兀”, 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情境, 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

二、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方法

所谓自主探究, 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 去发现, 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 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 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 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的作用,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去自主探究。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比大小》时, 有这样一道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小明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谁看的页数多呢?用什么方法比较呢?”

生1:“我通过画图的方法。把这本书的页数看做‘1’, 用一样长的线段表示,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 表示这样的4份;再把这一条线段平均分成9份, 表示这样的2份。比较表示4份和2份的长短。 (展示) ”

生4:“我把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生5:“我是用举例假设的方法。假如这本书有45页……”

……

这里, 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异分母分数比大小, 但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子比大小, 所以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 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整数进行比较, 感受到在解决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那选择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通过上面的讨论、交流、亲身经历探索的真实过程, 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数学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尽情地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 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探究, 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 日本虽小, 却很发达, 世界闻名。难道日本人智力超常吗?追其原因, 日本人具有较强的合作交流精神。合作交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从而得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如教学《圆的周长》, 在交流怎样利用手中的工具测量圆的周长, 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你一言, 我一语, 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假如没有学生们的交流, 怎么能突出操作中注意点呢?怎么能得出测量圆的周长的各种方法呢?下面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 并通过计算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小组分工合作, 既节约了时间, 又能让学生在同伴中互补。

四、在多元化评价中体验成就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所以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例如教师的一个微笑、抚摸都能给学生极大的鼓舞, 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家长参与评价等等, 要让学生每天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受到激励, 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要单单仅限于考试的成绩, 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们, 一定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成就, 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追求理想,忘记苦果的滋味 篇5

爱情是美好的。可是爱情是理想、情操、观念、事业等诸多因素融合的结晶。由此可见,初中生的爱情,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因而,是盲目的,往往会导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塌糊涂。因此,面对“早恋”导致的各种烦恼和后果,不纠结,学会放下,才能回到快乐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来自邮箱 芜洺:

我是一个初三男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竟然与班上的一个女生恋爱了,很快我的成绩就一落千丈。现在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中考了,我知道继续这样下去,想要考上重点高中是不可能的。可是放弃这份感情,我也无法做到,以至我对什么事都失去了信心。真希望你能帮助我从困境中走出来。

你的恋爱,的确有些不合时宜。不过,既然已经意识到这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造成了影响,那就向前看,静下心来,安心学习。投入紧张的学习,时间一长,你心中的 “邪”,就会慢慢淡去,你的生活也就会恢复常态呢!恐怕你和她都不会愿意在中考张榜那天名落孙山,在暮色中失魂落魄地回家吧?

来自邮箱 三叶草小女生:

我初一时,一个初三男生不断给我写信,叫我跟他耍朋友,我没有理睬他。直到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血书”给我,我才被感动了,答应了他。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毕业离开学校了,我们失去了联系。我想忘记这段往事,可是又觉得他对我是那么重要,失去他,我好像就失去了一切。我该怎么办呢?

这封“血书”真是他用自己的“血”写的吗?你没亲眼看见他写啊!一封“血书”就征服了你,这也太容易了吧。仅仅被感动,这肯定算不上什么爱。你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作出决定之前,还该问问自己,真的喜欢他吗?现在你可以试试,没有他,地球照样旋转。

来自邮箱 蓝海茕:

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一个男生要我和他“耍朋友”,我拒绝了他。可是他从此以后一直跟着我,我只好答应他。没过多久,我觉得还是不应该,就提出分手。他很伤心,从此很恨我,直到现在。我该怎么办?

我觉得你开始糊涂,醒悟以后,就做得很好,一刀两断对自己、对他都是好事。如果继续陷入泥沼,大家都会遭殃。还有,凡事不要勉强自己,你掂量一下,要学业还是要“不恨”?这个“不恨”值不值得?你的内心自然会作出选择。

来自邮箱 天籁歌喉:

一位男生喜欢上我,我拒绝了他,他“痛不欲生”,别人说我狠心。后来他约我到他家玩,我去了,为了避嫌,还带上一位女生。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后,说我在“谈恋爱”,狠狠批评我,要我写检讨,还说那个男孩已经承认了,我无法辩解。以后上班主任的课,我就想起他批评我的话,眼泪就落下来,也不敢看黑板,下课也不想与别人交往和说话,真想一死了之。

追求理想的学校体育 篇6

“人为”意味着从事学校体育的人在设计、实施开展学校体育之前, 对什么是理想的学校体育的诠释与解读。对什么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体育?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将为学校教育作出什么贡献?学校体育应体现什么价值?等一系列的追问, 这些是我们理性开展与实施学校体育的前提与基础,

“为人”意味着学校体育的一切都是服务于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位学者曾经这样巧妙地回答什么是教育的提问:“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 剩下的就是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以后还会剩下什么呢?剩下的是积淀, 表现在学生的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是认识对待与处理生命、生活、学习、他人、世界时表现出来的特性——主动还是被动?独立还是依赖?快乐还是忧郁?热情还是冷漠?开拓进取还是墨守成规?锐意创新还是因循守旧?兴趣广泛还是麻木不仁?积极乐观还是消极厌世?与人为善还是与以邻为壑?精神充实还是内心空虚?这些性格、处事方式与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决定的, 而是生活与教育赋予的。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为所剩下的东西做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先从什么不是理想的学校体育做一追问:如果在学校体育中学生从没有感受过生命的力量与活力;从没有在体育游戏或奔跑、跨越活动中摔过一个跟头;从没有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过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成功;从没有在体育过程中体验过失败和挫折带来的巨大的心灵冲击和失败后的奋进;从没有参加体育活动后的神清气爽的感觉;从没有对任何一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向往, 甚至是热衷;从没有在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中感受过相互配合的默契、齐心协力的力量;从没有在他人面前大胆潇洒地表现过力量、速度、耐力、技巧;从没有感受体育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从没有感受过同学的亲和与善待;从没有与他人谈论过让人津津乐道的体育赛事;从没有过成功完成某一些甚至一个动作的陶醉感、精神上的胜利等, 我们将认为这是我们所不要追求的学校体育。如果学生在学校体育中总是感受羞辱、自卑、无力、无趣、难受、孤独、无奈、身顺而心违、厌而远之、怕而远之等, 这一定也不是我们追求的学校体育。

理想的学校体育不仅应回答“是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 更应该回答“为什么做”和“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每一个人对理想的学校体育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基于此, 可以阐释一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体育。

一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成功其中、获益其中的体育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的不可缺少部分, 是学生的生命产生积极作用的前提与基础。理想的学校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其中、成功其中和获益其中的体育。

参与其中是指学校体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包括不同体格、体型、体能、技能基础, 甚至残疾的学生, 而不只是面向少数喜欢体育、有一定的运动天赋和表现出较高运动水平的学生;成功其中是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宜体育运动环境和氛围, 提出适当的期待与要求、给予充分的激发与鼓励,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自己与体育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实现超越自我, 达成目标。学校体育成为最具有吸引力教育活动的前提是, 使体育每一位学生有可能成功体验成功的活动;获益其中是指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校体育中获得体能、技能、知识的长进, 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等。

面向全体学生不仅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应渗透和表现在包括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竞赛等在内的学校体育全过程之中。理想的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运动竞赛应充分体现全体性、健身性、教育性。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言学校运动竞赛“首先不应该为了在比赛中获胜, 而应该是为了锻炼健壮的体魄”。“学校内的竞赛必须坚持真正的‘群众性’, 不能以学生有无运动能力, 作为能否参加体育运动的依据, 使学校内的体育竞赛仅仅成为少数运动尖子角逐的场所。”根据青少年学生好胜逞强的心理特点, 在组织体育竞赛时, 要把握竞赛的尺寸, 要特别注意防止学生不健康的竞技狂热和虚荣心的滋长, 使学校运动竞赛变成极少数人争名夺利的手段。

二是能磨练意志、铸造体强心强学生的体育

一个人的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是人从事任何活动必不可少的品质, 是战胜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前提。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运动学习与锻炼过程不仅仅是生理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战胜失败, 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过程, 困难越大、障碍越难逾越, 通过努力后的成就感、成功感就更强烈, 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最能提供这种场所、情境和体验的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成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人, 使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碰到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们应随时做好这种准备——不至于一筹莫展, 软弱无能。”而精神上的坚强同结实耐劳的体格是相联系的。“少年的体力和身体条件越好, 他在意志品质方面的自觉因素应该越加明显, 促使他参加活动的观念也应该越强。”“有规律的经常锻炼, 不仅可以使身体变得健美, 动作协调, 而且可以培养性格, 锻炼意志。”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学生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人为的障碍和危险, 激烈运动引起的生理剧变, 跨越高度和远度, 战胜炎热和寒冷等等, 这些正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很好锻炼。

南开中学校长康蚰岩这样说过, 心灵的强毅是源于体魄的强健的。坎坷的经历使我品尝过这样那样的疾病与伤痛的滋味, 我知道它们会给心灵带来多么大的阴弱。所谓“强心健体”、“强心”是终极目标, 但初级梯航却是“健体”。这一论述是非常深刻的,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三是“育体”与“育人”有机统一的体育

学习、掌握与运用多种体育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直接而重要的目标之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唯一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追求与目标的教育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讲, 增进健康、提高体能、学习掌握运用体育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的本分, 是学校体育的“自留地”。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的情况, 在我国学校体育过程中强调提高体能、增进健康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确实必须加大力度加以解决。

但是, 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的肉体运动, 而是身心合一的活动, 是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活动, 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互动共生的精神生活过程。在学校体育过程中, 一方面要关注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身体发展的成效;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 充满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练习, 以及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 将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价值与目标追求。

英国青少年基金会高级官员珍妮·呆丝女士说:“体育作为一项活动, 对教育的贡献是增强自信心、提高沟通技巧、懂得运动给身体带来的益处、激励年轻人学会合作。体育作为探求价值的工具对教育的贡献是学会尊重别人、遵守规则, 获得对多样性的一种现实、实际的理解 (包括人的多样性和观点、方式的多样性) , 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实施体育时, 必须“努力确立身体和谐发展的概念, 以及劳动美、动作美和克服困难美的概念。”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在跑步、滑雪、游泳等体育活动中得到“感情满足”的美感意义。在对学生评价时, 应该按照运动动作的优美、雅致、和谐程度来确定优胜者, 而速度则放在次要的地位。帕夫雷什学校每年春季举行“美的节日”——全性校的运动会。在运动会上, 对于比赛的获胜者, 学校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向获胜者献上鲜美的花束。体育的动作美、与同学的情谊美、礼仪的庄重美、奖品的自然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既得到身体的锻炼, 又受到美的陶冶。

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追求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与教师、与同学、与自我、与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学会宽容, 学会善待他人, 学会珍惜师生情谊与同学情谊;学会与教师与同学建立起真诚的、亲密的关系;学会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珍惜与保护自然;一言以蔽之, 学校体育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负责, 更要使学校体育生活成为学生美好回忆的宝库, 成为学生触及心灵、感受生命, 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教育场”;使学校体育成为真正成为培养与成全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是当下与终身有机统一并衔接的体育

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 也是为学生当下的学生生活, 失去了学生的现在,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未来。学校体育重要追求之一是学生当下受益——体能提高、技能掌握、健康增进、体育兴趣形成等。学校体育是实现学生体验、感受丰富多彩的、具有吸引力的学校生活的不可替代的手段。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成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创造丰富、多彩、有吸引力的学生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强调夯实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基础是必要的, 但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比学生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当然, 这离不开对具体体育学习内容的学习与练习, 但体育学习与练习过程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力与智力的付出所带来的快乐, 是一个经历体力与精神挑战的过程, 是一个发展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学校体育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时代密友, 又是学生终身的伙伴。

让体育惠及学生的一生!

潘绍伟

追求理想的齿轮“接触区” 篇7

“接触区”分析

齿面接触分析运动曲线是以主动齿轮恒速回转、从动齿轮按传动比回转时对理论位置的转角偏差。横坐标为从动齿轮理论回转角, 以度计, 纵坐标为从动齿轮转角偏差, 以弧度值×105计。用“TCA”齿面接触分析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

弧齿锥齿轮的铣齿理论, 就是在从动齿轮齿面确定的情况下设计主动齿轮齿面的形状, 使主、从动齿轮在相互啮合时有理想的接触区和运动曲线。为了修正主动齿轮的轮齿曲面, 弧齿锥齿轮机床的设计就需要安排一定的修正机构。格里森的铣齿机和磨齿机都有修正机构, 格里森根据各种机床所具有的修正机构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切齿计算卡。如果这些修正机构都没有或不使用, 从理论上来说就不能加工出合格的主动齿轮齿面, 甚至无法计算机床调整卡。

綦江齿轮在1991年引进了格里森公司G-comp锥齿轮计算程序软件, 对锥齿轮设计制造起到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作用。遗憾的是该软件没有“TCA”分析软件, 无法进行模拟演示。重庆工学院设计的“T C A”分析软件却无法与G-c o m p接口, 需将G-c o m p的计算结果数据一一输入, 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 对接触区的分析只能人为判断, 运动曲线更是不可知。公司于2004年再向格里森公司引进了升级版的CAGE4Win锥齿轮计算分析工程软件, 该软件可以直接演示齿面接触区和运动曲线, 目前已经应用。

现场在加工某重型载重汽车桥系列弧齿锥齿轮时, 从动齿轮精铣采用NO.26/28或NO.116 (不用刀倾) 是符合弧齿锥齿轮从动齿轮的铣齿理论的。主动齿轮精铣采用NO.26/28或NO.116, 选用的机床是正确的。但采用NO.26/28时没有使用滚比修正机构, 采用NO.116时没有使用刀倾, 这显然与弧齿锥齿轮的铣齿理论不符。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加工出合格的主动齿轮齿面。为了证实这一情况, 特用C A G E4W i n软件对某重型载重汽车桥弧齿锥齿轮副进行验证。比较现场不使用滚比修正机构和刀倾的主动齿轮精铣与采用NO.116时使用刀倾的主动齿轮精铣方法的齿面接触区和运动曲线。主、从动齿轮铣齿刀盘刀片压力角均采用现场使用的刀片压力角。

经过多次修改主动齿轮铣齿控制参数和加权系数特殊修正, 在得出比较符合要求的接触区形状后发现, 运动曲线比较陡尤其是大端。现场使用的主动齿轮铣齿参数很难调到很好, 所以用现场使用的主动齿轮铣齿方法加工出的主动齿轮齿面接触区和啮合噪声不很理想, 这点从理论上也可以说明。而采用现场使用的刀片压力角用刀倾法加工, 很快就能得出比较好的齿面接触区和运动曲线。滚切法加工见图1图5所示, 刀倾法加工见图6图10所示。

从上面图示的齿面接触区和运动曲线比较, 可以看出采用刀倾法加工主动齿轮的优点和可行性。同时, 采用刀倾法加工主动齿轮时, 生产节拍不变, 铣齿刀盘的刀片压力角不变, 仅改变形成圆 (刀尖) 直径, 不增加附加成本。

铣齿机床的选用

刀倾法加工的调整计算公式是精确的数学解析, 滚比修正法的调整计算公式中是设工件转角为并将它看作摇台转角β的函数= (β) 和β都以节点啮合位置为计算起点。即 (0) =0。将这个函数作马克劳林展开得到i01滚比、2c二阶变性系数、6d三阶变性系数……由于高阶变性系数被省略, 所以是近似的数学解析。这就从铣齿原理上分析了刀倾法比滚比修正法加工控制齿面接触区更加准确和容易的原因。

若想增大某重型载重汽车桥系列弧齿锥齿轮的产量, 就需要新增主、从动齿轮数控铣齿机床。已购Y K D2280铣齿机床无刀倾, 数控系统是西门子802D, 不具有“非线性插补”功能, 不能实现滚比修正机构功能, 只能加工普通展成法从动齿轮。同样, 已购Y H605机床无刀倾, 也采用西门子802D系统, 同样不能实现滚比修正机构功能, 也只能加工普通展成法从动齿轮。这时, 国内主动齿轮数控铣齿机床只能选用带刀倾的Y K D2250A。当然能采用格里森“凤凰机”更好。

需要指出的是, 机械式刀倾机构结构复杂, 刚性较差, 不适用于较大模数 (大于12.7) 的机床。现代重型汽车单级驱动桥主减速器锥齿轮结构尺寸趋于增大, 相应模数增大, 有的模数已大于13, 而Y K D2250A加工模数最大到12, 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重型汽车单级驱动桥主减速器锥齿轮加工的要求。

从理论上讲, 任何具有摆动轴的五轴以上数控机床都可以加工任意空间曲面。弧齿锥齿轮齿面属于空间曲面。格里森六轴全自动“凤凰机”具有伺服电动机驱动机构, 在程序软件控制下使工件轴摆动, 配合其他数控轴完成刀倾法加工。Y H605机床是不具有摆动轴的, 只有X、Y、Z方向移动和工件转动的四轴数控机床。如何能使Y H605类四轴数控机床采用西门子802D系统, 在程序软件控制下, 用多点“线性插补”使工件轴作变速运动和刀轴作非圆弧运动, 实现滚比修正法加工以及Z轴在加工中的进退 (螺旋运动) 完成小轮齿面加工, 这是河南科技大学邓效忠教授和精诚公司研究的创新项目。2008年3月精诚公司已在Y H605机床上完成了E Q153准双曲面齿轮副的主动齿轮加工, 与用成型法加工的从动齿轮啮合效果还比较理想。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弧齿锥齿轮的铣齿理论就是在从动齿轮齿面确定的情况下设计主动齿轮齿面的形状, 使主、从动齿轮在相互啮合时有理想的接触区和运动曲线。为了修正主动齿轮的轮齿曲面, 铣齿机床就需要有一定的修正机构和相应的刀倾法或滚比修正法等加工方法。没有或不使用修正机构和相应的加工方法加工小轮时, 不可能使主、从动齿轮在相互啮合时有理想的接触区和运动曲线。

(2) 理论和实践证明, 工件在具有刀倾机构机床和具有滚比修正机构机床上都能加工时, 用刀倾法加工比用滚比修正法加工控制齿面接触区更加准确和容易。

(3) Y H605四轴数控切齿机床采用西门子802D系统, 在程序软件控制下, 用多点“线性插补”使工件轴作变速运动和刀轴作非圆弧运动以及Z轴在加工中的进退 (螺旋运动) , 完成主动齿轮齿面加工。既能加工从动齿轮, 又能加工主动齿轮, 比“凤凰机”简单、经济, 比Y K D2250A加工规格大、性价比高。若改进后的调试计算操作软件更方便用户使用, 将会是一种受用户欢迎的弧齿锥齿轮切齿机床。

论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时,从企业逐渐延伸至教育领域,是由先进的管文化、理念、方法和模式组成的既有有机联系,也有区别的多层次复合体。“精”指的是教学管理人员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具体要求,优化流程;“细”则指的是教学管理需要贯穿教学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并把管理的规则和要求进行系统化和细化,做到工作细且精、管理细且实、 流程细且畅;“化”是指教学管理既然是过程,那么就要将 “精”与“细”相互融合、贯穿,做到规则合理化、制度工整话、程序合法化、信息公开化以及考核定量化。总的来说, 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 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管理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文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当注意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调动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其创造性。这样能够促使人们自觉的履行职责,对学生负责,认真、细心的准备并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缓解,做到尽职尽责。

2. 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的管理中,管理者需要时刻激励自己,并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精益求精,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习惯。

3. 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在高校教学的管理中,通过我们队岗位职责的系统化和精细化,加上标准化、数据化、程序化等科学手段,从而引导员工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向精确、协同、高效的方向发展, 打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4. 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的管理中,管理者应当精心的组织策划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教学管理任务更加明确化、具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的资源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益。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中的问题

通常我们在实践中通常还会把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看作是对老师和学生学校生活时间、空间的完全占有全面控制。甚至表现为教学活动的高度主观以及机械式的规范过程,认为只要多学、多考、多练,勤奋可以掩饰不足。这看起来很精细,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和教学的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盲目的强化,并不能真正获得成效。

除此之外,在理论上很容易把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混淆,从而产生误解。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把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理论直接应用在学校教学管理当中, 试图通过精心设计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制度规范人们的工作行为,达到从整体上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目的,比如将IS09000系列标准,直接运用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中; 二是批评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自认为把学校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与制度化推向了极致,实际上却违背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陷入误区,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创新精神磨灭了。

三、如何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

1. 学校应每学期定期制定工作计划,并对照计划一一完成。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将总体目标细化到每个具体目标, 下到部门再到个人,依此制定各自的学期计划,月初安排, 月末总结,期末考评,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2. 要不断地完善管理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前提需要对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否则精细化管理就无法有效的实施,有了监控,可以从中反思、修正,从而实现提高。尤其是个别有特点、有个性的师生,更要对其成长过程进行监控, 并及时地进行沟通与修正,促使其健康成长。另外,对管理过程的有效监控也需要不断的精细化、具体化。可以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例如:加大听课、查课的力度,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处理并记录,根据教学的常规考核细则提出改进措施;加大教学工作检查的力度,不定期的检查老师备课以及批改作业的情况,作为考核依据;充分发挥对课堂教学工作的管理监控,特别注意作业是有时效性意义的, 批改要认真及时、检查要定期、做到有效的联系,联系就有效果。

3. 加强日常教学的管理和监督,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测试、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程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目标要明确,备课要充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上课要精细,方法要灵活, 确保教学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并且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时进行基础训练,并且作业要分层要求,及时批改,全批全改。

4. 每个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并做好记录以及教案的编写,从而进一步明确各组的活动要求以及组长的工作职责。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评价,并完善各组的业务学习制度、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制度以及公开课活动制度。利用外出听课和学习的机会,有针对性的选派老师外出学习,多渠道的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5. 明确精细化管理既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同时也是归宿。只有建立起精细的管理制度,尤其是量化考核制度,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成效。精细的考核制度能够在引导工作规范的同时约束工作行为,明确奖罚措施从而保证政令畅通,对学校的良性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6. 有反馈才有提高,所以要想使精细化管理不断发展、 进步,就一定要有反馈信息,只有反馈,才能实现管理的转型,才能实现从管到理的飞跃。

教育理想的追求者 篇9

一、个性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魅力的智慧课堂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孔子倡导“因材施教”, 在诸子百家中个性鲜明, 故能培养出个性迥异的“七十二贤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独树一帜, 故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哲学巨人柏拉图。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智慧教学、杨屹的情趣教学等个性特色十分鲜明, 各自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 故能上出个性鲜明的精彩课例。个性突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智能优势, 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专业特长。合理利用智能优势, 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继而形成教师个性, 是构建个性课堂的前提。

课堂上, 教师能利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 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让课堂教学涂抹上智慧的色彩, 将智能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至, 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化了, 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张扬, 用独具特色的组织艺术, 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匠心独运的评价策略, 引发学生探究体验的欲望, 启迪学生自主求知的智慧, 引领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点亮学生生命的心灯, 发展个性。

彰显着教师个性魅力的课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 教师的个性魅力犹如有着强大磁力的磁石, 能牢牢地牵引着全体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并逐渐把他们引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轨道。教师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就会构建起情趣盎然、个性鲜明的智慧课堂。

二、个性课堂是凸显差异教学特色的和谐课堂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从教学的角度看, 学生的差异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倾差异”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 、“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等。个性课堂, 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合理利用差异, 以差异促发展。

奥苏伯尔认为,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新的教学。”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各种差异, 找准“最近发展区”和“教学的起点”, 依据学情以学定教, 真正满足具有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认真考虑全体学生共性的同时, 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潜能开发, 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 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化教学。能科学制定出具有差异性的个性教学目标, 如分差异设计教学目标, 优秀学生的目标可以高一些、难一些, 上不封顶, 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可浅一些、容易一点, 下要保底;采用多种策略激发不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不善发言的可以引导多表达, 不愿学习的多激发兴趣, 不善倾听的重点培养听的习惯, 等等。设置灵活多样、可供不同差异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有差异的教学方法, 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等, 因为自主学习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 有效利用学生间“相异构想”, 进行合作探究, 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最终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任何无视个性的均等划一的教育都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只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 才能真正构建起照顾差异、宽容另类、接纳发展、追求个性的和谐课堂。

三、个性课堂是绽放学生个性之花的创新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指出,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追求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导价值。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具有完美个性的主渠道, 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和谐、创新的个性课堂。

首先, 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释放个性的“乐园”。学生徜徉于快乐和谐的课堂之中,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无拘无束地和教师平等对话, 与同学智慧碰撞, 与文本自由“交谈”, 跟作者交流情感, 同编者思维对接, 自由自在地张扬着个性。

其次, 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完善个性的“乐园”。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都能快快乐乐地参与教学游戏和活动, 乐于质疑, 敢于批判, 发展思维, 自主学习, 自由训练, 合作探究, 快乐实践, 兴趣盎然;能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 释放本真, 发展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完善个性;课堂鲜活、灵动、充满情趣, 学生在上课的快乐中不断发掘新的潜能, 尽情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 倾力释放美丽的生命激情, 不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完善个性。

在个性课堂上, 每个学生不仅能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 释放着无限迷人的生命精彩, 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形成、完善自己的个性, 这也是形成创新精神的基础。教育家巴班斯基和萨维科夫认为:个性是创新的基础。这种真正释放学生个性并不断完善个性的课堂, 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课堂。

四、个性课堂是达到高效教学水平的优质课堂

课堂教学可以分为有效教学、无效教学和负效教学, 而有效教学又分为高效教学、低效教学。个性课堂追求的是高效教学。真正的个性课堂, 理应是达到了优质教学水平的高效课堂。

个性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高效地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习惯形成、情感交流、智慧培养、人格塑造和个性完善等预期的教学结果。

个性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因为教师用个性魅力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师生和谐发展, 学生主动发展、快乐发展、成功发展。

个性课堂一定是优质的课堂, 因为个性课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能力、生命价值和终身发展, 而非仅仅关注分数。即不仅发展了学生眼前利益,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长远利益。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人格和独特个性, 实现个性的不断完善和完美发展, 是有着高效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的优质课堂。

个性课堂是一种理想境界, 因为个性课堂追求优质, 优质的课堂彰显个性。尽管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个性课堂屈指可数, 却是每一位视课堂为生命的教师渴望达到并不懈追求的, 犹如鲜花追求芬芳、明珠企盼发光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 当每个课堂成为真正的个性课堂之时, 将是名师辈出、每个学生成才之日!

★特级教师风采录★

商德远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青岛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语文名师;山东省远程研修专家培训团、青岛市专家培训团培训专家;《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特约研究员;《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曾荣获“全国优秀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齐鲁名师”“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市语文教学能手”“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市南区十佳辅导员”等近二十个荣誉称号。

学校发展:从追求优质到追求理想 篇10

都说“爱校如家”,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些现象不得不令人思考:有些学生爱讲话,但在学习过程中不爱发言;他们爱运动,但不爱体育课;他们在家可能是好孩子,在学校却不能按照要求约束自己;他们需要一个集体,却不愿意到学校。普通学校存在的现象,也同样存在于优质学校。

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是学生喜爱的学校?

学校定位的选择:优质学校或理想学校

据山东省潍坊市对学校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调查,一般认为的好学校主要有五大核心要素:1.教师优良的业务素质;2.学校优良的物质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3.人本化的学校管理模式;4.积极的校风和学风;5.好的校长。

这里所说的好学校指的是优质学校。从上面的评价要素和认同情况看,优质学校主要是从学校外部人们的感受来定位,观察的着眼点都集中在学校的可测指标上,而忽视了学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感受。

对许多普通中学,要达到上述优质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和过程,其实普通中学可以把学校发展的目光转向建设师生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理想学校更多的是遵从学校的组成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来确定,学校是否给他们带来愉悦和幸福,学校是否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条件。

简单地说,我们所理解的理想学校,不在于学校得了多少奖,学校的硬件如何好,学校的教学成绩多么好,而在于身在其中的成员的认同和主观感受。好学校是可以感知的,我们没有最好的条件,但我们可以创造心目中理想的好学校。

办好理想学校的思考

1、创造出爱学校的理由

(1)建设好学校的“特有”文化

学校要建设自己的特有文化,学校文化应该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创建学校文化需要载体,这些载体是可视的,学校文化可以在学校的环境建设、氛围布置上表现出来。文字、图画、绿化、雕塑,甚至教室和办公室的布置,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创建学校文化,还可以借助各种方式方法,文艺、体育、科技、传统的学校项目和与时政相关联的活动,甚至一场晚会、一次比赛、一次主题班会、一次谈话,都是学校文化的创建机会。文化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的东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可以在活动中交流,可以在交往中相互影响。

文化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当它融入每个人的意识中,就会自然地从师生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来。

(2)建设一支敬业、渊博、高尚的“特别”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的程度。

我们需要高尚的教师。我们期望教师品德高尚,情操高雅,志向远大,既教书更育人。

我们需要敬业的教师。有献身教育,关爱学生,把教育工作当事业的职业操守,才能做好教育者、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我们需要渊博的教师。好学上进,学识渊博,不断提高,善于传教,丰富生动的教育才能创造愉快的教学。

拥有高质量的教师,学校应该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品行。选人看品德,育人重美德。二是抓提高,实践积累、教研提高、培训提质。三是职业观教育,文化引导,事业留人。

拥有层出不穷的优秀教师,拥有敬业、渊博、高尚的教师,学校教育才能为学生接受,学校才能成为学生喻快学习的乐园。

(3)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开展“特色”的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爱学习是从爱学校开始的,爱学校是从爱学校的活动开始的。”

学校既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课程,又要重视针对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开设学生欢迎的学校特色课程。学校课程建设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学校的课程管理重点是把理念转变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课堂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转变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转变为合作学习的场所,转变为学与教智慧发展与交流的场所。

学校开展的活动应该始终贯彻一个理念:为学生智能的发展、潜能的发掘、特长的发挥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服务,使学校真正成为自由呼吸的思想田园。

2.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学校生活应该是人一生中的一段快乐时光,她为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愿望,教师是一项特别的工作,教师的幸福感尤其重要,不幸福的教师很难塑造出学生幸福的心灵,很难塑造出幸福的学生。学校应该为教师和学生的完满生活创造条件,让教师工作过程充满幸福。要注重建设好学校生态,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减少过重的压力、无限的责任、繁琐的管理以及文山会海和检查等,真正形成宽松的工作环境。

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注重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从道德建立角度,学校要重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以教师的道德形象为模型促进自身的成长。

3.让学习成为一种文化享受,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

(1)要培养学生会读书

教学生读书,有几个层次:教学生能读书、愿读书、会读书。能读书是基本要求;愿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乐趣,则是另一个层次;会读书,能够把书本知识的精髓深刻理会,并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解,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

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作为学生的学业指导者,教师指导学生热爱读书,通过阅读增长见识,就是帮助学生与知识为伍,与智慧同行。

(2)要教育学生爱学习

成都青羊实验中学校长季应朗有句很有道理的话:人的一切不幸都源于不爱学习。初中阶段尤其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应付考试的知识才叫学习,一切有益于学生心智发展,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一切可以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尝试都可以称为学习。教育学生爱学习,就是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享受学习带来的幸福。

(3)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要注重启动内化、主动学习。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一个不断的过程,终身学习对每个人的工作和事业都已成为必然。教,是为了不教,是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4.办学要重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发掘人的潜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从学校的角度,办好教育,不是单纯追求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追求学生的素质提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上,首先要注重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和对教学规律的研究,让课堂教学更加合理和充满魅力,具体体现为:目标合理、落实;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引导有效;过程合理、富有思

考;教师基本功扎实。其次要真正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从学业和品德上帮助每位学生。

心理学研究认为,智力的差异与遗传因素和环境有关。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营造学校的学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校要通过文化的影响,去改变学生。对于品行偏差的学生,在学生不良行为出现之初,及时帮助学生;在学生人生彷徨时,及时做好引导工作。培养人,就要培养品格完善的人;帮助人,就要关注每个学生学业的进步。

5.教育,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走向发展

理想的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远的志向,应该培养他们宽大的胸怀和高昂的斗志,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争取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显然是必需的,更主要的是要加强情感教育。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责任体验,从爱家、爱校到爱国。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从挫折、自信到爱心,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进而走向发展之路的心理准备。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学校教育要关注社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生活中学历将会让位于个人的素质,决定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因素将更多地取决于人的素质。

学校应注意引导学生实现现实目标和长远目标。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制订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首先是近期目标,即每学期和每学年的发展目标;其次是阶段发展目标,即在校期间的奋斗目标;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长远目标,实现个人的人生追求。

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办好教育,要转变观念,实现从追求优质学校到建设理想学校的转化。优质学校具有许多优势,环境优越、设施完善、质量优异,是学校发展的优质时期。但是换个角度,从学校的人员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看,能够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远胜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因为它是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追求教学艺术构建理想课堂 篇11

何为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表演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是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机智、生动的情境创设、真实的情感交流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幽默等教学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 从而使课堂充满了艺术的因子, 使教学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教学离不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么是不可思议的。 ”教学是具有艺术内涵的, 是教师对教学技能、教学美感、教学风格的实践探索, 是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的艺术美, 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那么, 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呢?

1.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前提条件。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只有教师善于读书, 深有所得, 才能教好书。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专业精深、底蕴深厚、知识渊博的人, 是一个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的人, 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教师的学识魅力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 一个具有学识魅力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兴趣、 特长广泛而丰富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必定会娴熟运用教学技能技巧, 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美不胜收;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象一块磁石一般, 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身边, 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心灵激荡、余波连连。 只有这样的教师, 才会真正将课堂变成“学堂”, 将讲台变成 “舞台”, 将教学演绎成“艺术”, 从而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在情感的世界里激情迸发, 在艺术的境界里得到情感的升华。 因此, 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 进一步开阔视野, 拓宽学习领域, 不仅要将专业学问 “做深”, 将跨学科学问 “做广”, 还要向着“博、大、精、深”的学术层次迈进, 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 “专深博广”、“专博相济”、“底蕴深厚”的新时代魅力型教师。

2. 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具备教学艺术的有效载体。 教学艺术是智慧的结晶。 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学生心灵共振的关键因素, 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要素。 教学艺术的奥秘就在于, 真实中蕴含机智, 平实中蕴含起伏, 充实中蕴含灵动。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 “万变不离其宗” 的“ 教学程式” 背后, 彰显匠心独运的教学智慧, 即在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活动及教师自身等教学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理性研究的基础上艺术性地再现教学思路、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因此, 教师要宽视角、多维度地设计教学方案, 使课堂具有充实的教学基调、丰盈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艺术韵味和饱含激情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领学生感知、想象和体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调侃、 幽默以及即兴发挥等艺术手段, 将发生在课堂上的、稍纵即逝的“小事件”及 “智慧火花”, 灵活机智地引入“ 课堂对话”, 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3. 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师成就教学艺术的有效保障。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一个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教师, 也一定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回眸周边, 放眼全国, 许多优秀教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他们的授课要么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 要么亲切自然、朴素无华、娓娓道来、细细诱导, 要么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要么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犹如拨云见日, 给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 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 犹如清风扑面, 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思;一句情真意切的鼓励, 犹如丝丝甘霖, 给学生以无尽的回味;一句信手拈来的励志箴言, 犹如春风化雨, 给学生以心灵的滋润。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一定会备受感染、心情愉悦、情绪激扬,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兴趣的激发、心智的训练、情感的陶冶及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收卷系统下一篇:技术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