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共12篇)
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1
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改革的方向,尽管很多人不以为然,虽说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目标的,但是有效课堂的提出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前行的改革的目标。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教学既有着密切联系又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对英语有着陌生感和无法与大城市比拟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们在追求有效教学方面多下功夫,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精心的教学准备是英语课堂的有效保证
1.引导学生培养搞好预习的习惯。没有预习,学生就不会熟悉所学英语知识,就不会产生疑问积极去思考。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毫无学习效率可言。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后续深造埋下了瘸腿的因素。新课标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大胆地去发现问题、质疑课文、找寻答案,完成“疑——思”过程的蜕变。
2.精心备课做到课堂上收放自由。一节课只有45分钟,教师只能占有30分钟,既要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还要处理临时生成的问题。因此认真备课是基础和前提。不仅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对教材编排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还要注意教材中的细节,弄清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在教材中的作用,更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科的喜恶、对教师的认同。做到这些,在实际授课时才能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设置对应的问题的解决,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感化人激起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称,既有教师的情感投入,又有学生情感的投入。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共振,就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对教师的认知来源于师生交往,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和狭窄的朋友圈里获得点评,人格魅力超常的会被点赞,人格魅力不行的会被拉黑。甚至个别偏僻学生会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洞悉学生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感情融洽,学生认可教师,才会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二、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体现有效性
1.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课前播放一首英语歌曲,营造英语学习的课堂气氛,在歌声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激荡学生内心英语求知欲,不知不觉在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学习。
2.创设英语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离开情景是学不好语言的,这也是农村中学感到困惑的地方。相比城市,农村除了学校外,几乎没有可以接触英语的地方。这就需要在实施教学时,创设一些真实有趣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做到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如八下MODULE5Problems的教学时,现场开设“知心姐姐”节目,采用竞聘的形式挑选扮演agony aunt和listeners的学生,模仿广播电台咨询,组织全体学生征询建议或解决问题。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作为参与者,兴趣盎然,完全投入,不是逼真就是真实。
3 . 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中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荣誉感强,喜欢动不动就比赛,这是一种好的情感品质。将之引进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很快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设立单词王大赛,英语书法大赛,猜英语谜语大赛,小组打擂台等等形式,不仅鼓舞了学生的斗志,也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在竞赛中掌握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等,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积极的教学评价促进英语有效课堂的提升
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需要教师适时不断的鼓励与煽情。“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由于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分层次教学的好处就在于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获取成功的机会和可能性,而积极的教学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风,斗志昂扬。试想,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后必然感觉吃不饱,就会主动地去寻找食物,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加大自己英语训练的频度,久而久之,其英语实效必然大增。相反,没有喜悦可言,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便会厌学。
所以,当学生正确回答时,教师要及时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You’re right。”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微笑着鼓励他说:“OK!Goodtry!”或者带疑问的表情及语言说:“Are you sure? Really?”并指导学生重新思考,经过思考后回答正确了同样给予表扬。
总之,师生呼应,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学生的知识当然会学得扎实。那么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一句空谈的话。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2
---小组合作中的展示
西华初中高文秀
一、交流让每一位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
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展示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汇报为主要形式,在明确汇报任务后,由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情况进行任务的合理分配,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机会表达。成果展示,也就是全班各组同学一起交流,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其他各小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前后黑板是学生动起来的杰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学习目标,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可以采用分数奖励的方法。活动前,明确每一个活动或问题的奖励分数。对于小组回答错误或者未能解疑的,可采用分数转移的方式;回答特别精彩、有独到见解的,可采用特别奖励的方式;不
遵守纪律的,可采用减分的方式……分数可以由教师记录在大黑板上,也可以让各小组成员记录在本组的小黑板上。一节课结束时,宣布每一组的分数,再由值日班干记录在班级日志上,周五班会课上对小组进行考评。
二.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劲头十足,信心百倍。
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怎样的评价机制便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方式,为此,“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特殊的学习形式其评价机制也应当有其特点,准确、恰当、有效的评价便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要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个体,在心理、生理、习惯、能力等方面都仔在很大差异。在每个组中,都仔在一定数量的学习表现较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要格外关注和鼓励。这样以来,不仅使小组与小组之间有了激烈的竞争,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三.竞争让每一位学生奋发向上,斗志昂扬。
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引进竞争机制的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几个原则:
(1)先团队后个人原则(2)纵比树信心原则(3)横比知不足原则(4)评价导向性原则(5)团队和谐原则
四.反思让每一位学生自我反省,查缺补漏。
幼师生教学口语艺术魅力追求 篇3
一、幼儿教师教学口语艺术性原则的具体特点
(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喜欢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语言。幼儿词汇量小,他们在进行思考时,会通过具体动作、事物、色彩、声音、形状等来进行辅助。在幼儿心中,周围一切和自己一样,都有鲜活的生命,小白兔像自己一样贪玩,小熊像自己一样调皮,小草被人踩了会疼……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而且可以使幼儿教学活动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明理启智,饱含智慧
幼儿教师的语言如同一把开启幼儿心灵和智慧的金钥匙,教师鼓励、启发性的话语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幼儿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可以引导幼儿去发现和探索,启迪幼儿归纳和总结。同时,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幼儿优秀品德和行为,发展他们良好个性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有一双善于观察幼儿的眼睛,能随时注意到幼儿的各种行为,并能机智地想出各种办法去肯定或者调整幼儿的行为举止,在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委婉亲切,传达情意
严肃、枯燥、缺乏活力的语言,往往会压抑幼儿的求知欲,而委婉亲切的语言能以声传情,拨动幼儿的心弦,引发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还在于感染力、亲和力、富有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亲切动人的语言,不仅影响幼儿的认知水平、智力水平,还影响他们的人格特征。因此,教师要把对事业、对幼儿的挚爱熔铸在语言中,用满怀深情的语言使幼儿得到知识的滋养和情感的陶冶。
二、实现幼儿教师教学口语艺术魅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幼师生内在修养水平
口语水平是幼师生学识、思想和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艺术,幼师生就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语文素养、教学理论、心理知识、逻辑知识、哲学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修养。没有这一厚重的根基,无论怎样进行技能训练,都不能避免语言浮夸、苍白的缺陷。因此,幼师生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吸取世界各种语言的精华,掌握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搜集专业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幼师生重点要广泛阅读文艺书籍,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从丰富的文学遗产中充实、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素质。
(二)锤炼语言,掌握技巧
1、灵活恰当运用修辞格,使说话内容生动丰富,富有趣味
针对幼儿注意力时间短、理解能力差、以形象思维为主等心理特点,幼儿教师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恰当运用艺术修辞手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幼儿教师口语表达浅显易懂、生趣盎然,易于幼儿理解。幼儿教师的口语表达,往往采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顶针等修辞格。特别是比喻和拟人,切合了幼儿思维直观性、泛灵化的心理需求,是教师口语幼儿化的基本手段,应该多加运用。如下面的对话:幼:“老师叶子掉下来的时候,树妈妈会疼,会死吗?”;师:“不会的,树妈妈的心脏在根部,只要根是健康的,大树就不会死。树掉叶子,就像我们人掉头发一样,是不痛不痒的,过一段时间后,她还会生长出好多的新叶子。”在短短的对话里,教师用拟人的话语,生动、简洁、有趣地回答了幼儿的“十万个为什么”,包含了对生命发自肺腑的关爱。
2、语音调适,使话音悦耳柔和,富有感情
语音悦耳动听,语调愉快柔和,话语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会让幼儿得到美的享受,是快速进入幼儿情感世界的“通行证”。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曲折,节奏的快慢起伏,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变化,以声传情,使口语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声音,通过发音位置的前后变化,气息与共鸣的控制调整,使自己的音域宽广、音量适中,音质柔和、音色丰富,口语更富美感。为了增强口语化表达效果,使表达亲切可感,幼儿教师可以适当用一些儿化词和语气词帮助表达。例如在“闪烁的星星”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这么美丽的星星,好想把它们都留在身边,你们能帮帮我,让我天天都见到小星星吗?”接下来听取一个幼儿的建议:“好吧,我们一起来把自己心中最美的小星星画下来。”“让我天天都见到小星星”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表现的情感,孩子当然乐于为教师出谋划策,而且“心中最美的”这一话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3、以儿歌的形式说话,使说话形象跃然纸上,富有智慧
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它以动听的韵律、浅显的语言、风趣的内容、口语化的风格、充满孩童纯真的感情和奇妙的想象,表现出幼儿眼中的现实世界和心中的幻想世界,处处跳动着水晶般剔透的童心。儿歌跟幼儿的生活、感情、思维、语言等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伴随着幼儿成长。幼儿教师借助儿歌独特的节奏感、音韵美,使其口语对幼儿起到入于耳、贮于心的作用。例如《长字歌》:“小白兔,耳朵长,长臂猿,胳膊长,小松鼠,尾巴长,动物园细细看,什么动物,腿儿长。”幼儿教师通过脍炙人口的儿歌形式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
(三)恰当运用态势语,使口语表达富有感染力
伴随着口语表达的眼神、表情、身姿等具有传递情意、辅助表达的功能,语言可被称为态势语或第二语言,是口语表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幼儿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及对具体形象东西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所以幼儿教师恰当运用态势语,不仅可以完善表达内容,使幼儿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例如《狼狗和番茄》可以这样设计态势语:园里的番茄圆又大(右手握拳,做番茄状),躺着睡觉不说话(握拳的手贴右边脸颊)。来了一只大狼狗(左手小指和食指跷起,其他手指捏在一起,做狼狗状)对着番茄咬一口(左手狼狗“咬”右手番茄),爸爸见了很生气(双手叉腰),就把狼狗赶出去(摇手向外摇摆)。将儿歌辅助于态势语展现出来,可以进一步感染了幼儿情绪,使幼儿更好地接受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愿准幼儿教师们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锤炼自身的职业口语,追求“别人听起来是一种享受,能受到熏陶和感染;自己说起来也是一种自我享受”的艺术境界,使幼儿得到美的享受、真的启迪、善的感染,受用终身,使教师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享受教育的幸福和幸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月芳.浅谈幼儿教师口语特点及技能的培养[J].方法交流,2012,12.
[2]马宏.修辞——提升幼儿教师口语魅力的利器[J].教师发展,2011.
[3]周思缔.漫谈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艺术魅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7,9.
追求教学艺术构建理想课堂 篇4
何为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表演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是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机智、生动的情境创设、真实的情感交流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幽默等教学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 从而使课堂充满了艺术的因子, 使教学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教学离不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么是不可思议的。 ”教学是具有艺术内涵的, 是教师对教学技能、教学美感、教学风格的实践探索, 是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的艺术美, 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那么, 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呢?
1.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前提条件。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只有教师善于读书, 深有所得, 才能教好书。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专业精深、底蕴深厚、知识渊博的人, 是一个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的人, 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教师的学识魅力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 一个具有学识魅力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兴趣、 特长广泛而丰富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必定会娴熟运用教学技能技巧, 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美不胜收;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象一块磁石一般, 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身边, 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心灵激荡、余波连连。 只有这样的教师, 才会真正将课堂变成“学堂”, 将讲台变成 “舞台”, 将教学演绎成“艺术”, 从而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在情感的世界里激情迸发, 在艺术的境界里得到情感的升华。 因此, 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 进一步开阔视野, 拓宽学习领域, 不仅要将专业学问 “做深”, 将跨学科学问 “做广”, 还要向着“博、大、精、深”的学术层次迈进, 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 “专深博广”、“专博相济”、“底蕴深厚”的新时代魅力型教师。
2. 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具备教学艺术的有效载体。 教学艺术是智慧的结晶。 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学生心灵共振的关键因素, 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要素。 教学艺术的奥秘就在于, 真实中蕴含机智, 平实中蕴含起伏, 充实中蕴含灵动。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 “万变不离其宗” 的“ 教学程式” 背后, 彰显匠心独运的教学智慧, 即在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活动及教师自身等教学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理性研究的基础上艺术性地再现教学思路、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因此, 教师要宽视角、多维度地设计教学方案, 使课堂具有充实的教学基调、丰盈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艺术韵味和饱含激情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领学生感知、想象和体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调侃、 幽默以及即兴发挥等艺术手段, 将发生在课堂上的、稍纵即逝的“小事件”及 “智慧火花”, 灵活机智地引入“ 课堂对话”, 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3. 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师成就教学艺术的有效保障。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一个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教师, 也一定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回眸周边, 放眼全国, 许多优秀教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他们的授课要么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 要么亲切自然、朴素无华、娓娓道来、细细诱导, 要么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要么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犹如拨云见日, 给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 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 犹如清风扑面, 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思;一句情真意切的鼓励, 犹如丝丝甘霖, 给学生以无尽的回味;一句信手拈来的励志箴言, 犹如春风化雨, 给学生以心灵的滋润。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一定会备受感染、心情愉悦、情绪激扬,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兴趣的激发、心智的训练、情感的陶冶及能力的提升。
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从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艺术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本能能力,而人的生命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这种不断上升的过程正是由艺术的唯美本性决定的,艺术是人的生命唯美追求的本能动力。
[关键词]艺术 生命 唯美 本能动力
本篇论文为2012年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艺术——生命唯美追求的本能动力》立项编号为12D035DE(校编号为D050)结题论文。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它的产生与人类天然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不可分割,与人的一切生活密切相关。用哲学的观点来说,它是人们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创造性和对美的追求,这两点构成了它的核心。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美学认为艺术即是“直觉即表现”;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我认为艺术就是人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它内在的隐含着美的要素。对人类而言,人类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完善和提升,正是建立在人类唯美追求的艺术欣赏上,建立在以人这种类生命”艺术欣赏”本能能力的基础上的。没有艺术,就没有人类生命的不断美好方向的进化。艺术是人类生命唯美追求的本能动力。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一、艺术与美之间的关系
艺术概念的解读有很多种。艺术在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等各种技能;也指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式、方法及事物等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是指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多人认为艺术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在艺术最初产生开始至今,这种满足慰藉需求和行为需求的作用始终贯穿在艺术的发展过程里。它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艺术重要的是指创造的作品或人们的劳动产品具有欣赏的价值给人美的享受,实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除此以外,当代的艺术也具有了商业价值。
艺术从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与美融合为一体,但二者并不是一个内涵。艺术有两种涵义:第一是美;即艺术表现形态非常优美;第二是创造、技巧、技艺。创造作品具有造诣或水准,制作成果就有水平和层次,表达更精确和完善,艺术性。艺术永远是通过人的行为或制作表现于外的,那种天然的鬼斧神工有的只是美感,而不是艺术。艺术永远带有审美性,是人的情感的自我表达,是人的创造成果。
美则是人类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人类身心对某一事物的一种愉悦的感受。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是人类的精神养料。在人类“基本需要”的诸多层级中,审美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从主观层面上讲,美是不具有功利意识的,它只追求精神的愉悦。个人的审美天赋和审美倾向有不同,但美的欲望和能力却是人的天然本能能力,是艺术不可缺少的属性之一。任何艺术的发生都离不开人们对劳动产品艺术细胞的肯定和审视。艺术必是引起人的某些方面或某个点上的愉悦和融通,这种融通就是认可、接受与自身的和谐,就是美,是人对事物在审视方面的一种认同。
莱辛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可见,艺术如实地看做价值、价值理想和情感的形象建构,属于创造的领域,人和人的生活世界是它的根基,也是它的归宿。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和高级形态。
二、艺术审美——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能力
用美的尺度去生活,艺术审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能力。
人类是以实践能力与意识能力表征自己的类存在的。艺术是人类作为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命能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评价事物并且创造事物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对和谐,完美的需要而使潜在能力得到现实化的。实践性、意识性赋予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的一切内容。也是人类全部生活内容的衍生地。艺术作为独特的人类认识世界、解读世界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的一种方式。它也是同实践性和意识性本能能力同时产生的能力,一旦人这种类生命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人能称其为人时,艺术已经是人的一种潜在能力,当人们通过意识和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时,这种潜在能力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了。艺术能力也就同时产生成为了人特有的能力,并且成为人生而具有的天赋本能。动物有感觉,有心理,但他们绝没有把主观感受外化,创造成现实并具有技巧、技术和美的产品的能力。
其实,在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艺术创造已经渐渐的在生活中表现出来。钻孔,磨光,刻纹是有技艺的。人们制作产品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以此摆脱困窘,简陋的生活,在制作产品时技艺、技巧和创造改变着生活的品位和层次,这正是艺术的魅力给人类带来的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这种美的追求由于人类的文化积淀性决定了人的生活一步步越来越走向高层次,高水平。
艺术是在人类的生活中人们宣泄以及作品创造时人的情感和需求的外化,也是作品创造时的品味和美的程度的展现。也就是把无形的情感和需要物化的一个精细过程。就与其他生命相区别而言,艺术和美同样是带有主观自觉表现而演化为现实作品的。因而成为人类的标志性特征。人因有了对生活的一切体验才有了对不知足,不和谐的认识,也才有了对知足、和谐和美感的期待、追求和努力去实现。人们竭力用技艺、创造性和技巧,尽量以美的、和谐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需求通过劳动表现成艺术作品。
由于生命的特殊本能“实践能力”和“意识能力”使人类成了以创造性的劳动产品组成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类存在。在进行劳动产品创造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有着审视和评判,有着技巧和技术,因而产生了比较和判断是否美和艺术的能力并代代传承,成为人类特有的天赋。
三、生命唯美追求是人类进步的根基
人类的艺术是人之为人的一个表征。是人类生命唯美追求的本能动力。艺术满足了人们更多的精神需要。它源于生活,也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也逐渐发展为不再仅仅是表达人的情感情绪,为宣泄和需要去创作,而是变成了生活情调和情趣的一种品味与追求。
任何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对于人类而言,他的存在也是如此,这种条件就是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需要,是自在生命的需要,是维持基本存在状态发生的需要。这些由天然本能活动去实现就足够了;发展的需要是类生命的需要,是人类所创造的自为生命具有的需要——即人类不是一个普通的存在,而是有着超越本能生命的存在。他的本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生成的。后天生成什么样的人,是他的为人、社会地位、生活状态等综合因素来表征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理想状态,理想人格的存在。在做人上,中国的诸子百家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提出了理想人格,提出了无为等思想,都是对存在的意义、价值等生命问题的追寻,是对生命此在不完美状态做出的方向性的思考。而且在诸子百家看来,实现理想的状态需要修身养性。实现人生命的完美并不容易,它需要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需要自我锤炼,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完善。这正是人类艺术追求完美的本性决定的。除此以外,每个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有品位、有层次、积极和富有美感的。生活的品位、层次、美感是人类生命唯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唯美状态、层次、品味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指人类不断通过实践性、意识性对已经实现的生活状态发现新的需要和新的不足, 然后努力通过思考和劳动创造产品解决问题需要和不足。让人类生活不断从不满足状态走向惬意和舒适,向着人类唯美完满的目标演化和发展。这种追求恰恰是以艺术为本能发展动力的。因为人类的生活就是由劳动产品组成,一切劳动产品的创造都是由艺术的审美特质决定的,艺术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有设计制造,需要美感和技巧。因而,艺术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普遍化的。一旦得到满足,生活的完满性就得到了提高。生活的品质是人类生活艺术的外化实现,生成为生活艺术的品味和格调。人们艺术的天赋不断促成实践中问题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去实现。每一个实现都是人的生活艺术性的提升。
艺术能力是人的天性,是人类的天然能力。当人们具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按照审美的角度,按照品味和层次去审视一切。当我们在生活中形成了社会性的审美力和判断力的时候,就会按照艺术的标准塑造生活中的自我和美好生活的目标。当进行自我和生活塑造时,就是一种创造,生活就是艺术。人类需求的不断深化和丰富就是对人类生活不断由追求艺术走向艺术生活的过程。
艺术是生命唯美追求的本能动力,它鉴照的是人的形象,表达着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愫,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人又从中吸取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人类通过实践和意识活动完成艺术的追求,实践和意识能力成为人类不断提升自己,实现高质量人生的手段和途径。艺术的唯美、品味及格调促使人类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人生,这种动力是人类生命的本能。艺术是人类生命唯美追求的本能动力。
优化英语教学 追求教学实效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33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死板的教育教育方式,实现素质教育。由此,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掘教学资源,不断拓宽学习渠道,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克服英语课堂中的不足,实施素质教育,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英语教学,追求教学时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化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会以顽强的钻研精神去克服。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在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优化设计导入、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操练、提问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并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体验成功,乐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动静结合,奏出和谐乐章
课堂的成功不在于课堂是否热闹,要看是做什么。热闹不等于成功,不等于好课。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之中自主学习,参与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中玩、玩中学,使学生在“用”中发展思维、创新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另外,为了把知识落得更实,安排一个写的环节,这样有读、有写,有动、有静,再通过男女生对抗赛和瞬间记忆等竞争性游戏来使学生在这一动一静的情境中你追我赶,相互督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表面走向深入,从浅尝则喜走向深思熟虑,奏出和谐乐章。
三、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进步。”竞争是使人们更发奋工作和学习的主旋律。英语是外来的语言,小学生对英语有强烈的好奇感、好胜心和表现欲,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参与性。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课堂上让各组之间开展竞赛,教师则当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实行优胜劣汰,让课堂变得“活”起来。还可以开展单词比赛、做题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男女生对抗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参与和竞争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而且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责任心,真正把课堂变成充满青春活力的大舞台和陪伴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
四、拓展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一些书本外和课堂外的知识,感悟世界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能力,增强语言实践的机会,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形成学会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时,巧妙利用学校资源,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童趣十足的英语小屋。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五、开展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乐趣,培养其自信,激发其活力,让学生找到良好的感觉,依靠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能聆听教师的教诲,敞开心扉,愉快地接受教育,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才能尽情绽放自己的精彩,获得知识与技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与激励。赏识就是要用爱心浇灌渴望成长的学生,用宽容去理解学生的错误,用期待去体悟学生失败努力后的成功。把赏识教育带入小学英语课堂,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追求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篇7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要进入艺术的境界, 就要从四方面作刻苦的追求。
1. 音高得当, 音强适中, 具有语声美。
语音过高, 声嘶力竭, 不断强刺激, 会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 有气无力, 不易听清, 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2. 形象生动, 绘声绘色, 具有言辞美。
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 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 形成心理共振的效应。
3. 抑扬顿挫, 节奏鲜明, 具有旋律美。
语速要快慢相间, 断续适当, 张弛有度。
4. 幽默诙谐, 妙趣横生, 具有情趣美。
二、情感与课文相结合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 有的肃穆安谧, 有的幽默诙谐, 有的凄惨悲壮, 有的明快热烈, 有的典雅婉约, 有的雄壮豪放。然而, 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 调节的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 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说:六月的西湖莲叶满湖, 别有一番情趣。那么, 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校园的荷塘边, 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由此, 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我接着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朗读一遍, 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 去欣赏作品描绘的素雅朦胧的景色, 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 沉浸在散文所表现的意境中。这时, 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三、课堂教学的风格艺术
语文教师人格、品格、师德的高尚, 是影响和制约语文教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教学语言的精炼、精确、精妙, 言之简约、动情生趣;教学方法的新颖, 独创, 或善读, 或善导;教学的表情美、体态美、风度美, 这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外显的要素。
语文教学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深沉含蓄, 或严谨, 或庄雅, 或蕴味, 或理智, 自然而不做作, 以简练、明白、严密的逻辑力量取胜, 这一类可以归属为“质朴”的风格。有的热情奔放、绘声绘色, 或谐趣, 或潇洒, 或明畅, 或雄健, 多以生动活泼和明丽清新赢得学生, 这一美可以归属为“表演”的风格。也有的融合了单一性“质朴”和“表演”两种风格, 经过重组改造, 成为中间型、浑融型的教学风格。既庄雅又谐趣, 既严谨又潇洒, 既雄健又委婉, 既蕴味又明畅, 既善表演又善导演, 这恰恰是语文教学风格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利用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 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形式有所改变, 电子白板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工具。在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 《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 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 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 纷纷举手, 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 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 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像片, 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 有感而发, 即兴发言, 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 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 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 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 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 去攀摘语文教学的硕果!
提升语言艺术, 追求优化课堂 篇8
一、准确规范, 精彩课堂
“老师, 我上网的那个东西不见了”,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 学生不能很准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暴露了许多学生存在学科基础薄弱、技术术语匮乏的弊病。学生们不知道用什么术语去表述操作, 也不知道怎样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课堂上让学生演示操作时, 出现最多是“先按这个按钮, 再按那个按钮……”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人的成功要素中, 有15%源于智力, 却有85%源于沟通。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学科表达不仅是课堂交流的现实需要, 更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生活的需要。试想一下, 一个只会操作、不善于表达的人又将如何适应未来以交流、合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要改变现状,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字斟句酌, 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措辞用语, 否则将以讹传讹, 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下面是我列举的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供大家参考:
1.在教学中将鼠标操作中的“单击”说成“点击”;“存储器”说成“储存器”;将“复选框”说成“小方格”, 将“单选按钮”说成“小圆圈”。这是我们将生活化的语言“点击”“储存器”“小方格”和“小圆圈”替代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单击”“存储器”“复选框”和“单选按钮”的表现。
2.在Word教学中, 不能将“选定一段文字”与“选择一段文字”等同;也不能将“窗口”与“对话框”等同;更不能将“下拉列表框”与“下拉菜单”混为一谈等, 以免发生歧义。这些都是因为概念不清楚导致的。如“选定”是做标记的意识, 而“选择”是执行一个命令;又如“窗口”与“对话框”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大小可变, 而后者不可以。再如“下拉列表框”里的内容是表示××对象的状态, 而“下拉菜单”里的内容是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
3.在教学中, 有些老师还在语言表达方面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将鼠标放在Word工具栏上的某个图标”这句话中的“鼠标”应该为“鼠标指针”, “图标”改为“按钮”;又如在改变Word中文本框的大小时, 老师有时会将“大小选项卡”说成“大小按钮”;再如有的老师将“粘贴” (zhān tie) 读成“黏 (niān) 贴”。这些都反映了相关老师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
二、注重细节, 完美课堂
“同学们, 我希望所有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听话”这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老师们经常讲的一句话, 不知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 就因为这句“豪言壮语”让你的课堂枯燥乏味、缺少生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也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起着关键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虽小, 但其表面下往往掩藏着深刻的、核心的本质问题。为了避免出现一节完美的课堂被几个看似不起眼的语言细节破坏的现象, 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低效的引导谈话。例如在讲授《屏保制作》时, 老师一般会引导学生把偶像的照片制作成屏保, 这本是个很好的导语设计, 可如果老师提出“为什么他是你的偶像?”这种毫无推进的引导谈话, 会使学生因注意力的分散和兴奋点的改变而丧失了继续学下去的情趣和信心。
2.随意的课堂过渡。例如在《制作小报》一课进行作品评价时, 教师们经常会含糊地问:“你们说, 这个作品好不好, 你们喜不喜欢啊?”对于学生来说, 评价作品本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归纳和反馈, 又是学生对学习中所遇错误和困惑的诊断。而这种随意的评价用语, 由于问题要点指向不明确, 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有时会让评价陷入尴尬的境地。
3.生硬的课堂小结。例如在《制作小报》一课接近结束时, 当学生还沉浸在作品评价这一环节中时, 教师就说“这节课,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经常做出的是无人回答的反应。本来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产生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 可像这种生硬的课堂小结反而成为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其效果适得其反。
三、动之以情, 温馨课堂
“啊呀”“不要啊”这是教师进行屏幕控制时, 经常能听到的抱怨声。教师们为了要推进教学过程, 经常频繁地使用“现在我要控制你的电脑了”等生硬的语言, 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的情绪。如果此时多用些人性化的语言来安抚学生的情绪, 就会让课堂更温馨。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这说明, 通情才能达理, 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认为, 情感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动力的性质。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列宁也曾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感人, 才能在课堂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教师身上。以下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情境语言的举例:
1.回到屏幕控制状态的语言:“刚才的离别是为了现在更好的相聚”“现在我想我们有必要面对面沟通一下, 明确一些问题”“好, 同学们, 希望我的出现能给你们一些帮助”“刚才我总结了同学们的一些典型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2.解锁屏保状态的语言:“现在是你们独立生存的时间了”“我们先分开一下, 五分钟后在相见!好, 祝你们成功”“我们先进一段广告, 广告之后再回来”“现在是你们大显英雄本色的时候了”……
3.对待违规、影响课堂秩序学生的语言:“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你应该多帮助同学, 而不要用你掌握的技术破坏上课秩序, 这会让技术‘难堪’, 你说呢?”“我与你单独沟通主要是给你一个解释的机会, 我不想‘冤枉’一个好人”“你这样做, 我很失望, 但我还是想说服我自己, 给你一次改正的机会”“我早就注意到你了, 但是我不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你, 我希望你能把你的错误悄无声色地改掉”……
总之, 要塑造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 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宏观的还是微观的, 无一例外,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语言应具有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幽默睿智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出真知的信念,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既适应学科教学又适合学生的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关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华文出版社.
[2]胡淑珍等.《教师职业技能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智海.《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科学出版社.
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9
关键词:讲课,艺术,特色,教学风格
一、进入课堂的艺术
有经验的戏剧家十分重视戏剧开头的悬念设计和人物的出场。帷幕拉开,演员一出场就能吸引住观众,全剧就能引人入胜了。讲课也是这样,从教师一进课堂,就要能吸引住学生。上课铃响了,如何进课堂?没经验的教师往往不大注意;有的铃声没响,已站在讲台上,学生没有坐好,就急急慌慌讲起来;有的铃声已经响过,才匆匆忙忙赶到教室,匆匆忙忙登上讲台,紧接着匆匆忙忙开始讲课。如此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地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门口,就像演员一样使自己进入角色,集中思想考虑所要讲的课,满怀热情地注视着同学,安详地等待上课铃声,或在教室里轻轻地巡视着。上课铃响了,他以稳健的步伐登上讲台,沉着而又和蔼地环视整个课堂,严肃地观察每一个同学的表情和动作。待同学们坐好,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时,老师才说出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句话。这样的开场,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开新课前,依据大纲中程课的基本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进度安排,明确考试方式与要求。这些都预先向学生讲明,使学生心中有数,也使学生感到教师上课严密的安排与要求,师生都以规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教与学。一堂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周密的分析,搞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完整的构思,把课堂内容按思路串起来,思路清晰明确,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一堂课。
三、口齿伶俐,表达清楚
这是讲课艺术中的关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讲普通话,虽然有的老师的普通话不像播音员那么准,常带乡音,但尽可能讲普通话,这是教师的一种语言表达需要。
2、声音洪亮,讲课要大声,保证每个学生能听见,这体现了教师以一种振奋的精神来对待上课。
3、讲话干脆,切忌吞吞吐吐,否则学生会认为对概念的理解不明确,或对所讲的内容不熟,只有干脆利落的讲话,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
4、层次分明,讲课不是电视台的谈心节目,要讲究条理和层次,章节分明,提纲有序,要给学生以逐步深入循序渐进之感。
四、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师提问要有启发性,切中关键处,问在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或容易忽略之处。善于点拨,既要“点出”问题的关键,“拨动”学生的思维,又要点出思维的起点,拨正思维的方向。点,是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拨,是为了疏导学生思维通路,启发想象,规范思维。提问的态度要亲切和蔼,有鼓动性,不要总是以考察的面目来问学生,使学生望而生畏。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最好是先问浅显容易的,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答对了及时表扬鼓励,答错了要耐心引导,诚恳帮助。尽可能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正确答案,并帮助他们分析原来答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方法,使这些同学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才算得上“循循善诱”。提问的方式要讲究。要先提问,后指名回答,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待全班同学积极思维、跃跃欲试时再指定同学回答。
五、运用语言的艺术
1、幽默风趣,润物无声
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教师对待学生只有和蔼可亲,方可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听课兴趣。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道”即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德育,“德育”不是某一门课老师的事情,所有任课教师都应该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而且这种教育不应是直接的、生硬的正统教育,而应结合授课内容,巧妙地、一点一滴地让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2、情真意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真意切的教学语言可以拨人心弦,动人心魄,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又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以起到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因为情境产生多种感情,如焦虑、紧张、愉快、欢乐、舒适、悲哀、愤怒等,但是教师应该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避免产生愤怒、焦虑、沮丧、灰心、失望等不良的情绪和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可以表现在多方面,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与全部教学内容中,但主要渗透在教学言语中,因此要使课堂教学充满感情,那就首先使教学语言充满感情。
六、黑板书法与形象化
正确运用黑板、挂图以及其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是一种讲课艺术。形象化教学是按照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或课堂表演出发,使理论重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接受快,化难为易。黑板是形象化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的常用工具。如何用好它,是很有讲究的。黑板书法是一种艺术,黑板要精写,不能随心所欲地写。擦掉什么、保留什么,要考虑周到。通常章节名称写在一端,尽量不要擦掉,以使整个课程纲目清晰。内容细节、例题等写在另一头,它们经常擦去更换。还要利用好彩色粉笔,用不同颜色标出不同内容,使黑板主次分明,起到好的艺术效果。
七、结尾的艺术
每台戏剧往往在高潮之后有一个精彩的结尾,给人回味无穷。讲课虽然不是演戏,但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结尾方式,因人因课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或归纳全课,提示要点,便于学生小结,加深记忆;或设置疑点,给学生留下悬念,以便思考;或适当练习,使学生当堂巩固;或布置预习,提出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此等等,都需要教师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的结尾,切忌为赶进度草率收场,更忌不按时下课,任意拖堂,使学生感到厌倦。
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10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地理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主观上, 首先是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转换过程中, 思维习惯未能及时转变, 造成地理基础知识难以理解, 这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最大的一个瓶颈;其次,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第二, 客观上, 地理学习的内容编排存在问题。初中地理,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这些比较抽象的最难部分, 总是被安排在学习过程的最前面, 学生开始学习地理就遇上拦路虎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觉, 严重的打击到学生的地理学习自信心, 影响到他们对地理学业的思想定势和偏见。
那么如何打造地理高效课堂呢?根据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有过一段关于童子教化方面的“时雨春风”之说。“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 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我认为这非常适合目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推动。只有让学生在充满灵动、充满智慧、充满趣味的课堂里, 学生才能尽情地遨游,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能力得以展示, 智慧得以显露。
(一) 巧用导语, 激发兴趣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端, 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 起着“聚焦”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巧妙地导入, 会使授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如歌曲导入、谜语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广告导入、图片导入、时事新闻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乡土地理导入、动画、视频导入、诗歌导入等, 以所学的课程内容, 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创设意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利用地图, 提高兴趣
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所以充分利用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 发挥图文结合优势, 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纷繁复杂的政区图使学生学习困难, 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象形法进行教学可极大的降低难度, 提高学生的兴趣。讲非洲时它的形状像梯形加直角三角形, 南美洲像斜三角形, 中国的形状像鸡, 日本为虫子, 俄罗斯像趴着的北极熊……青海省像玉兔, 黑龙江像天鹅, 海南省像菠萝, 云南省像孔雀, 陕西省像跪着的兵马俑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学得轻松, 掌握知识快, 记忆也牢。讲述《巴西》时, 让学生绘制巴西轮廓图, 并根据要求填写内容, 即培养了学生绘图能力又巩固了知识。通过这样教学, 学生就会逐步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得到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结合乡土, 激活兴趣
通过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来提高学生具体的地理表象, 把抽象的事物和实际联系起来。尤其是各地的风味美食和当地的一些神话和传说, 将这些融入到课程里, 孩子们就会像听故事那样喜欢听课。
(四) 使用成语, 增强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成语, 会顿时课堂生辉, 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南极洲水雪覆盖的大陆时, 引用“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在学习东亚时, 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 可形容是“星罗棋布”。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在学习地下水潜水时, 可提出“井水不犯河水”的成语在科学上是否可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提出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在学习农业生产时, 对于集约经营可用“精耕细作”来说明, 对于粗放经营可用“广种薄收”来表达。南极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 但冰川的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学习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时, 可说明我国几个“名不副实”的矿产地, 即甘肃金昌产镍, 甘肃白银产铜, 青海锡铁山产铅锌, 贵州铜仁产汞, 湖南锡矿山产锑, 这样描述使学生产生兴趣, 印象深刻。
(五) 电教手段, 诱发兴趣
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如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 , 能把大量的抽象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 呈现在学生视野中, 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更富有真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 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 强化了课本知识, 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从“刺激—反应”的心理学角度来看, 动画效果最好, 图形次之, 文字说明最弱。例如:在讲述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时, 首先播放漠河和三亚的冬季景观影视短片, 创建学生亲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展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闪烁1月0℃等温线, 了解0℃等温线通过秦岭—淮河一直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学生读图总结中国东部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进一步深入提问, 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展示地球公转图及南方—北方朝南房间的光线进入房间情况图、冬季风动态课件,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原因。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 用动画和视频演示:新疆的地形与新疆的“疆”字出奇的相似, “疆”字右半边是三横加着两个田字, 就像新疆的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夹着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疆”字左半边“弓”字, 好比新疆弯弯曲曲的边界;而“土”又像是告诉人们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在教学中充分实施电化教学, 籍以诱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要“留白”
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 大胆地说,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动”中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究竟还什么?具体地—
还给学习的时间 (自主学习、交流共享)
还给学习的空间 (探究未知、质疑问难)
还给学生的个性 (独特感悟、自由表达)
还给学生的权利 (民主平等、言论自由)
还给学习的机会 (尝试成功、经受挫折)
……
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
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
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
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三、精讲细拨, 指点迷津
老师精讲效果如何, 直接关系学生疑难问题能否解决, 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就是讲:问题卡壳时, 给予启发式指导;问题偏向时, 给予规范性指导;问题错误时, 给予科学性指导;问题混乱时, 给予点拨性指导;问题深入时, 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
四、及时反馈, 真正达到高效学习
获取课堂反馈信息的途径有多种渠道, 课堂教学气氛、学生表情、学习情绪、回答问题、提出质疑、小组讨论以及作业和检测等等, 教师要善于从各种反馈中分析情况、找出症结、予以矫正。因此, 信息反馈工作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每节课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使教学活动的诊断性反馈、教学中形成性反馈、教学活动结束性反馈三位一体, 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 冷静思考, 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 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高效课堂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种教学理念。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为主,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精教少讲, 引领指导。教学卖力, 不卖憨力、卖智力。教学拼脑, 拼劲、不拼命。
关键词: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内涵、要素与实施策略》,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8期
[3]、侯耀先, 栾宏.《有效教学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4]、刘亚莉.《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24-125.
中职英语教学要追求“品质” 篇11
中职英语真的就那么难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再怎么说,英语也是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大的功用就是用来交际。就中职英语学习来说,要定位在最基本的听和说,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向读写拓展。只要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就能让学生把英语学好。
一、以中心问题为主轴, 着力于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内容的平淡无奇,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课前设定思考的中心问题,围绕解决中心问题合理设置子问题。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要符合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这样就可避免课堂上的随意问、连续追问、碎语问。有了中心问题作为悬念,就可以自然进入讨论、研究和释疑。围绕中心问题,师生互动,畅谈自己的观点,促进对文本的真正理解。
如果把中心问题看做主轴,那么,学习过程就是助推主轴转动的力。如何互动,如何探讨,就必然要优化知识探索和再创造的学习机制,让学生有想学和能学好的冲动和信心。学习信心的建立,要体验到快乐,要有成功的愉悦感。如果只有单一的挫折体验,这样会导致愈挫愈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中心问题的解决要做好铺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一些解决问题的小台阶,层级多一点,梯度小一点,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二、以学习过程为主线,立足于参与学习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老师一味地把知识“奉送”给学生,老师主动的“送”,学生被动的听,老师“送”得气喘吁吁,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使得英语这门主要靠对话交流的课程失去了交流的环境,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一味“奉送”知识,实际上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单向传递的过程,“主要人”学生变成了“局外人”,学生就会觉得好像学习与自己关系不大,事不关己,注意力分散。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师生互动,学生才能牢固接受知识,将所接受知识转入长时记忆,并有效内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凸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正尊重。一个得到尊重的人,内在的积极情绪被激活,潜能被挖掘,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鼓励性的评价不能少,用丰富的体态语言,如,肯定的眼神,拍拍肩膀,积极向上的激励语言,让学生感到在最困难的时候有老师在后面给力,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落脚于提高英语素养
语言的学习以听为前提,听是学习英语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活动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听别人说,通过音频听,反复多听,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听。
口语是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不敢读,怕出错。不会说造成记忆困难,听写困难,背读课文困难,理解课文困难,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感觉,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所以,听的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口说话。在课堂上的教学中用常用语或习惯性用语反复练习。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情况连续地自然而流畅地使用课堂用语,由少到多,逐步到全部用英语,创造英语气氛。
做多样化的情景化练习。学习情景要贴近学生生活,如,动态情景、小故事情景、歌曲情景,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应用,优化学习过程。
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通过活动达到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中去,从而树立学生敢说、能说英语的信心。
追求有效教学 优化英语课堂 篇12
一、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节奏缺乏紧凑性
有些英语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导致课堂教学节奏感不强, 教学环节不紧凑, 教学安排杂乱无章。这样势必造成教学活动松松垮垮, 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学生在知识方面收获甚微。
(二) 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啰嗦, 提问含糊不清, 导致学生的思维无序, 从而影响教学效率。耗时低效的提问, 往往造成教学时间在学生盲目的回答中耗费。一些英语老师习惯性提问肤浅的或者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 “True or false?”“Yes or no?”等便是如此。
(三) 小组活动缺乏合理性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时, 教师往往随意性大, 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各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性格等个性差异, 使小组成员不能均衡搭配、分工不明或角色落实不到位。这样一来, 部分学生在小组中只是一个旁观者, 个别学生成了小组的主角, 他们承担了小组活动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全部任务。
(四) 任务设计缺乏科学性
课堂活动缺乏对内容“少而精”的提炼, 片面追求“量”而忽视“质”, 活动过程缺乏深入探究, 过多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在一些公开课的小组活动中, 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似乎人人都在参与, 场面气氛热热闹闹。但是透过这种异常热闹的场面, 我们很容易察觉其中的不实与浮躁。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对策
(一)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
1. 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课的导入环节相当重要, 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导入得当, 就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因此变得轻松活泼, 授课和听课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2.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组成部分。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新知识间存在的差距, 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而且能充分暴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因此, 英语教师应尽可能避免问一些诸如“Yes or no?”、“Right or wrong?”等不具思考性的简单问题和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只有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 问在有疑之处, 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3. 活动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呈现新的语言点后, 有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及时消化、吸收与运用。任务的设计要有兴趣性、真实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设计的活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达不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二) 更新教学理念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
1. 营造情境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在引导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应多设置生活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情境氛围。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英文歌曲, 利用多媒体播放英文影片, 将英语语言知识通过图像、音乐和情境表现出来, 给予他们视听的刺激, 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 拉近学生与英语学习的距离。例如, 在教学“问路”和“指路”时, 可以把教室里一排排的座位看做是一片片街区, 过道就是街道, 把写着hospital、school、bank等卡片随意摆放, 让学生进行“问路”和“指路”的操练。通过创设情景, 使学生由“感性接触”到“理解表象”, 进而运用所学到的语言进行交际性操练, 充分展示主体的能动作用。
2.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给学生以新鲜感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 积极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例如, 在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时候, 找来若干的儿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Are you sleeping, Brother John?》等, 让学生一边唱歌, 一边学习现在进行时。在唱歌时, 他们逐渐明白并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及构成。在教学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时, 把一个学生请出教室, 关上门以挡住他的视线, 老师迅速拿起另一位学生的学习用具, 如铅笔、尺子等, 然后打开门, 把门外的学生请回, 让他用英语跟同学交流, 以便把物品交还给物主。这时, 这位学生就会手持物品 (如铅笔) , 走到一个同学面前问道“Excuse me, is this your pencil?”被问的同学会说“No, it isn’t mine”并用手指着另一位同学继续说:“.Maybe it’s his/hers.”……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远比“老师讲授学生接受”效果好, 而且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开动脑筋。经过自己的思考, 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 记忆更牢固。
(三)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保障
1.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灵活调整教学节奏
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 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增加活动密度, 增大教学信息量, 加快课堂节奏, 使得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英语课堂应尽可能做到节奏缓急交错、教学内容疏密相间、动静交替、布局和谐。这样就使得学生始终保持情绪的兴奋点和思维活动的持续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 我们教师必须明白, 什么样的教学问题需要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不能单独解决的且能发挥学生间优势互补的问题, 才有价值安排合作学习。其次, 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注意: (1) 建立小组合作机制。教师要考虑如何科学地进行分组, 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使每个小组成员的行为表现都能影响到整个组的学习成果, 从而使组内出现良好的互动互助的局面。 (2) 明确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人人有事可做, 从而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3) 适时适当的引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 成为学习小组的成员, 适时进行点拨、提示、引导, 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推荐阅读: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英语作文06-15
追求艺术07-22
广告的艺术追求10-08
追求教育的艺术10-27
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07-14
追求艺术高中作文素材800字07-14
追求精彩课堂11-02
追求简约高效课堂09-12
“有效课堂”的教学追求10-14
朗读教学的审美追求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