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艺术(通用12篇)
追求艺术 篇1
前些日子, 来了几位朋友, 其中一位是资深书画爱好者, 看了我的作品后, 赞赏之余总结一句话:雅俗共赏!和范曾老师一个套路, 应该没有固定老师。而当其得知我是于志学老师的学生后, 又说了一句:难怪这画画得这么好!而且表现得肃然起敬。虽然, 这两句话都令我十分满意, 但还是很引人深思的。其实, 他都说对了, 因为我一直追求和坚持在名师的点拨之下, 吸取众家精华, 应用于创作之中。我确实从中受益匪浅!
书画界, 经常有人说:要有传承, 才能成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是名师的弟子!是否有人想过:名师出高徒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尽管我的艺术年龄还年轻, 在众老师面前没有过多的发言权, 但还是对这种现象有些看法!
我认为, 有个性的画家在艺术上有排他性是十分正常的, 但作为画家, 绝不能将排他性带入创作中, 而要对所有画派、画家的画风和艺术追求都应给予充分尊重,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 都不能以自己的喜爱去左右对绘画的态度, 这是作为画家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因为, 中国画的讲究的是笔法和墨法, 做好了才是传承!任何大家也只能代表他自己, 绝不是传承的化身!更不是谁想出人头地的资本!
近些年来, 我国美术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有些脱离自然, 脱离社会, 脱离艺术规律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离大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以自我表现为中心, 甚至以丑为美。严肃艺术倍受冷落, 这种局面令人忧虑。“画家的天职是画好画”, 犹如农民应该种好地, 工人应该做好工一样天经地义。我认为现实主义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流, 这一点在我心里非常坚定。——“只能以身相许, 从一而终”。
欣逢国家太平盛世, 艺术家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自觉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泱泱中华大国需要与之相应的艺术, 呼唤着中国艺术家努力进取, 创作出雄风大气, 黄钟大吕般的作品。我时刻感到责任重大。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是孤军奋战, 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 而这种孤独是高尚的。艺术家的称号不是诰封的, 更不是自封的。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而实力是自身奋发的沉积。艺术家的人生将因奋斗而更加精彩。
追求艺术 篇2
悲鸿实验小学 四(1)班 裴梁烨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追寻艺术的生命——徐悲鸿》。
开学初一拿到课文,我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到《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老师讲完这节课后,带着我们一起观看了讲述徐悲鸿一生的纪录片,更让我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一代画师有了深刻的了解。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学者一样,出生贫寒的徐悲鸿,在追逐理想与维持生计中度过了他,沧桑、沉重而又伟大的一生。
徐悲鸿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正因为我也出生于徐悲鸿的故乡,从小耳薰目染,对于他的事迹才略知一二。其实对于绘画,我一窍不通,对于大师,我也仅闻其名。虽不懂欣赏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但就是这篇课文,这几部写实的纪录片,使我读出了对徐悲鸿其人其事的浓厚兴趣,读出了对徐悲鸿精神的强烈认同,读出了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沉重而真切的历史使命感。
细细品味,才真正体会到,他的一生是如此艰辛。在看到他由于生存压力流落街头,动念自杀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助;看到他为了真心开始新的生活,不惜贴钱贴画与蒋碧薇了断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奈;当看到他颓然倒地竟无法写下遗嘱时,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伟大的人必定是孤独的,正因为深感孤独,青年时代的他就为自己改名“悲鸿”。“悲鸿”,一只飞翔于天际的孤独鸿雁,象征着画家的艺术生命的孤独。
老师总爱问每一个孩子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要开飞机,有的说当老师,有的说考大学,每一次我都脱口而出:我想成为一个画家。年幼天真的我也曾披上床单扮演戏中人,也摆出戏中人的姿势,也唱着无词的歌。我想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隐藏着创造的奇迹,而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则不再有很多可能。你的家境,你的朋友,你的恋人,你受过的教育以及你所处的社会正在决定你必须是怎样一个人。一切都在无可奈何地安排下走向平庸。我想,当一个人的梦想一再被否定却能始终如一的实现自我的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徐悲鸿就是这样的人。徐悲鸿自小就学画,而出身贫寒的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支持他去学画,他的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不允许儿子学画,而是教导他熟读诗书经传;然而,天生我才,必有所用,徐悲鸿似乎注定是一位画家。当有一天,他的名声享誉国际,回首走过的路,我想他必定惊叹不已。因为那路途的起点,站着的是一个穿着粗布衫的穷孩子,那个孩子出生在一座寂静的江南小镇上,若干年后,孩子长成了血气方刚的青年,站在黄浦江畔,那时父亲贫病死去,母亲独守在家,妻死儿夭,他也在偌大的上海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他纵身一跃,中国便没有大师徐悲鸿。然而,他在那样的境况下挺过来了。他的梦想依然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画家。他成功了。
艺术的真实追求 篇3
关键词: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真实;荒诞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36-01
“波普艺术”自出世便以通俗且流行的面貌广受大众欢迎。其自身面貌的基因选择在于二战后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土壤中引领着艺术朝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并不是对之前艺术简单的风格代替,而是艺术立场上的根本触动,波普艺术也由此具有了文化思潮的特征和意义,并真正成为了西方艺术史上的大革命,在当代文化艺术发展道路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如同王受之先生在《世界当代艺术史》一书中言:“达达对于艺术原则的动摇,却为波普艺术提供了基础。”许多艺术家都把达达的代表人物杜尚作为波普艺术的直接鼻祖,虽然达达运动短暂,但其取消生活和艺术界线的思想以及“现成品”挪用的手法都直接启发了波普艺术。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达达,也许就没有波普艺术这种更直接、更彻底地把生活和艺术联系起来的艺术形式。”
二战后,作为胜利国的美国进入高消费时代。消费品、消费方式、消费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随着大众消费的普及化,历来强调审美精英主义的艺术创作与大众通俗观念之间的障碍也在逐渐得到消除,波普艺术与此相适应适时出现,可见波普艺术的诞生恰是时代的产物,是这一特定时期艺术家用来表现他们时代所选择的一种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时,应运而生成为美国波普艺术领袖的是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1928 ~1987)。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业明星艺术家沃霍尔以杂志上的漫画人物、电影和电视当中的影视明星、政治人物、商业产品等形象作为作品的主角,运用重复出现的方式,塑造出最直接和突出的表情,来展现他的艺术作品,将大众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安迪·沃霍尔以 “每个人都能当上15 分钟的名人”和“我想成为一台机器”宣扬着个人的艺术追求。崛起、兴盛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沃霍尔艺术集中体现了以荒诞为核心的时代审美内涵。荒诞,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平面化、平板化及价值削平;在审美感受上体现为人与对象的疏远和分离;在意蕴上藏得极深;必须借助于理 性的思考。
综观西方艺术发展史,艺术创作题材的选择历来重要。希腊艺术家表现神,罗马艺术家表现帝王,文艺复兴艺术家表现人,巴洛克艺术家表现古典艺术及圣经中的高贵景象,洛可可艺术家表现贵族生活中的风流韵事,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将目光重新投向古代高贵的人物及关注当下的英雄人物,表现主义者关注自身的情感,立体主义者专注对象的形式,超现实主义者专注人类的无意识世界……艺术家们都一如既往地注重题材的选择。但无论题材的如何选择,从来没有哪个艺术家像安迪·沃霍尔一样选择无意义的题材。其艺术题材的无价值和得到认可的现实,使题材褪去了一切曾有的“必要”与光环,变得毫无意义。
长久以来,人们关注艺术、了解艺术品、揣度艺术家的用意,以此来层层深入,试图与大师进行灵魂的交流。但观看沃霍尔艺术,我们无法感觉到艺术家的心跳,无法揣摩到艺術家的立场,更不用说体味作品的意蕴,它仅仅就在那里而已。极其崇拜安迪·沃霍尔的当代艺术家徐冰将之描述为一种 “尴尬的关系”,陈丹青更是直接宣称:“你休想从中(沃霍尔的作品)获益。”也正如艺术家对自己的描述:“我的画面就是它的全部含义,没有另一种含义在表面之下”,“你只需要看着我的绘画、我的电影和我的样子,这就是我。在这些表面之下什么也没藏着”。
在艺术史漫长的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不断的在追求真实。客观的真实、视觉的真实。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真实,安迪·沃霍尔却以另外一种反叛的真实阐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安迪·沃霍尔艺术是其对生活真实的艺术表达,只是他比任何人做得都更简单,也更彻底。如他自己所言,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艺术是什么”的发问者,艺术“是一个人为了让另一个人更近切地看到人是什么而做出的努力”。安迪·沃霍尔艺术是如此的简单,甚至肤浅,但它们又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地呈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触及生命的真实状态。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源于的艺术家的给予,源于艺术家所赋予其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作为艺术品的《时间胶囊》看起来是荒诞的,但正如艺术家很认真地奉劝所有人应该随身准备一个盒子收纳自己用过的东西,艺术家自己也一直都在很认真地做着这样的事情,而这正是生活的部分。“你必须煞有介事地处理毫无意义,从无意义中创造意义”,《时间胶囊》在诠释安迪·沃霍尔名言的同时,也有力地诠释着艺术家真实的生活
安迪·沃霍尔在被问及如何看待“艺术家之手”时,也坦言“艺术家的思想更重要”,这显然与杜尚对观念的赞美与肯定是一致的。 当然,安迪·沃霍尔的观念就是波普。沃霍尔宣称:“每个事物都是美的,波普是每个事物。”而“波普”观念的背后,正是安迪·沃霍尔对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真实”的理解。
艺术,总是有所揭蔽。践行着特定的艺术理念,安迪·沃霍尔荒诞不经的艺术表象背后,承载着自身对世界的观察、体悟和思考,“希冀以艺术材料的物性还原潜藏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本我”。任何艺术家及作品都属于其特定的时代,安迪·沃霍尔也不例外。
注释:
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7
2特里温科普勒斯顿.西方现代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123
参考文献:
[1]叶朗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70.
[2]丹丹整理.一篇访谈可以是一件艺术作品吗《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06.
[3]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357.
[4]奈杰尔·安德鲁斯,何黎.真实的安迪·沃霍尔. 艺术与投资,2007/11.
[5]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268.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君:艺术追求永不止步 篇4
陈君参加或举办多次书画展。196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主办援越部队以人物山水介绍英雄事迹宣传画个展。1986年在秦皇岛与恩师何海霞先生举办师生联展。
从1991—1999年, 陈君参加了更多画展和活动。作品“高原魂”在中国画研究院参加中国山水画邀请画展;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族文化风情中国画大展。在中国台湾参加海峡两岸艺术交流联展;参加荣宝斋现代中国绘画五人展。在茅盾故乡参加中国书画作品展获最佳作品奖。参加首届中国书画百家大展,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作品“残云”——澳门圣母院参加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获优秀奖。
2000年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建设美协主办中国建设书画精品大展特别奖。2006年出版陈君国画个人画集;同年作品被中华文化遗产年鉴收刊。
巨幅金碧青绿山水被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外交部、国防部、湖南省委、新华社、北京中原宾馆及其它饭店、银川美术馆、韶山毛主席故居收藏。作品经常被作为国家礼品送给世界其它国家领导人以及驻华外国使馆。
追求艺术 篇5
柴芩的名字,你是在网络上还是在报刊杂志上可以说都不会陌生,在百度搜索网页里只有你打上汉字““编导柴芩”、“柴芩”、的字样,你就会看到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爱西柚播客、新华网博客(播客)、中华演出网、松原市文化网、新浪网播客、等多家网站里显耀位置上。柴芩主要作品是以音像音乐制作、歌词创作和戏剧小品创作、二人转创作、曲艺相声创作为主,他以制作MV、KTV、音乐歌曲、音像光盘占领了网络媒体的重要位置。柴芩的博客文章也独具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凭借这些特点获得了较有影响力的点击率,并享有较好的美誉。
柴芩,多次被音乐网站评为“作词原创明星”称号,2009年央视网“星播唱春晚”播客频道重点推出了柴芩作词、伴奏、音像制作的MTV、KTV视频音乐音像歌曲《田野的春天》、《颂歌一曲唱家乡》、《警察之歌》等作品。
他还与吉林音像出版社合作,承接全国各地的词曲作者、歌手音乐音像录制、后期制作工作,已成功制作出版了中国原创歌曲选第一辑《相约小河边》,中国原创歌曲选第二辑《祖国啊我的母亲》公开出版发行的光盘。特别是《祖国啊我的母亲》这辑光盘的出版,更富有历史意义。用柴芩的话说,这辑光盘是献给我们伟大祖国60华诞的最珍贵的礼物。用歌声述说祖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化艺术等事业的高速发展。之后就积极策划、统筹、赶制迎接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的生日礼物歌曲光盘专辑《走进草原》,用歌声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用歌声进行我党的革命传统教育,用歌声鼓舞我们在新时期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往无前,奋发努力,再创辉煌。中国原创歌曲第三辑《走进草原》歌曲光盘,《走进草原》歌曲专辑,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签约一批优秀歌手;以及松原市著名谱曲家张艺军等人才。
在开始出版中国原创歌曲精选系列VCD光盘的同时,得到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唱片深圳公司、中国音乐家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成功出版发行第一辑《相约小河边》、第二辑《祖国啊,我的母亲》基础上,第三辑《走进草原》由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推向全国的音像市场。歌曲光盘出版后,在中华演出网、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广播网、新华网播客频道、新浪网播客频道、搜狐网播客频道、中华演出网、松原文化网等各大知名
网站广泛传播。有的歌曲在省市县级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广播网中播出,有的获奖,有的被其他专辑收录。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柴芩原创的歌词《登陆这张网》是为松原文化网定向创作的,这首歌曲投到松原市文化网站后得到了该网站的领导和编辑们的好评和鼓励。
由于柴芩在网络上的人气之大,美誉之高。2009年8月,被山西省长治市的《大众原创歌曲》杂志社聘任为编审。他一生从事文化、新闻方面的工作,他在报刊杂志稿件编排、版面设计上也有一整套的成熟经验和技术,造就了他在媒体上的高度声誉,也给他展示才能开拓了很大的文化艺术市场空间。
柴芩在戏剧小品、曲艺相声等创作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收获。
柴芩,1997年开始喜剧小品创作,当年8月,原创喜剧小品《武大郎招贤》被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的权威专业杂志《戏剧文学》杂志录用刊发。多年来,他在各个杂志报纸以及官方网站上发表原创戏剧小品《春天的故事》、《洞房悄悄话》、《原来如此》等戏剧小品、原创二人转《城隍庙前》、原创相声《明星梦》、《闲话丑妻家中宝》等曲艺作品、原创歌词歌曲作品等若干篇(首)。
柴芩在谈到今后的创作中说,要把创作的重点放在音乐音像制作和歌词创作以及戏剧小品曲艺相声创作上,力求多创作出精品回报家乡父老,回报支持和鼓励他的读者。
借助家乡的网站——松原市文化网这个极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网站向世人宣传松原市各个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绩,宣传松原人的壮丽风采。
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篇6
人们指责安格尔把古典主义发展到了极端,并批评他的一些宗教题材的画,充满窠臼和僵硬的造型,比例失调,毫无生气。这是事实。然而,安格尔这一代巨匠,尽管竭力提倡以古代雕塑为美的标准,实际仍然较多地接近现实;他研究古代艺术大师,也包括学院派的卡拉齐兄弟,但也研究德国的原始艺术,直至波斯和中国的艺术品,他的素描作品特别强调线条的韵律的美感,和我们的艺术趣味是相通的。他大半生处于困苦生活之中,所以更接近生活,他在“谈艺术的美”部分中,特别强调:“真实的事物始终是美的。”他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与拉斐尔相提并论,而更多的是学到了拉斐尔秀美真实的画风。他即使酷爱宗教神话题材的大幅作品,然而更多的是被肖像画所吸引,并且十分忠实地把作品画得形神兼备。波特莱尔评论说:“他的肖像画几乎和主题性油画一样,是充满着具有深厚感情的诗意的。”他声嘶力竭地强调素描,但热衷于在作品中和谐地使用艳丽的色彩,并且熟练地使用色彩的微妙变化,充分表现质感和空间感。阿莫里·杜瓦里在评论中写道:“唯一使安格尔配称的定义,就是不久才出现的名称:‘写实主义者’。”
安格尔与同时代的浪漫派德拉克罗瓦、现实主义的库尔贝,以及其他美术界同道的激烈论战,给人以顽固的印象。其实,法国十九世纪艺术流派之间的公开论战,正是促使法国艺术能在动荡的政局中步步上升,臻于成熟的重要原因。而安格尔对自己艺术主张的执着与追求也与始终养尊处优、脱离实际、僵化了的学院派艺术,是泾渭分明的。
提升语言艺术, 追求优化课堂 篇7
一、准确规范, 精彩课堂
“老师, 我上网的那个东西不见了”,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 学生不能很准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暴露了许多学生存在学科基础薄弱、技术术语匮乏的弊病。学生们不知道用什么术语去表述操作, 也不知道怎样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课堂上让学生演示操作时, 出现最多是“先按这个按钮, 再按那个按钮……”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人的成功要素中, 有15%源于智力, 却有85%源于沟通。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学科表达不仅是课堂交流的现实需要, 更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生活的需要。试想一下, 一个只会操作、不善于表达的人又将如何适应未来以交流、合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要改变现状,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字斟句酌, 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措辞用语, 否则将以讹传讹, 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下面是我列举的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供大家参考:
1.在教学中将鼠标操作中的“单击”说成“点击”;“存储器”说成“储存器”;将“复选框”说成“小方格”, 将“单选按钮”说成“小圆圈”。这是我们将生活化的语言“点击”“储存器”“小方格”和“小圆圈”替代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单击”“存储器”“复选框”和“单选按钮”的表现。
2.在Word教学中, 不能将“选定一段文字”与“选择一段文字”等同;也不能将“窗口”与“对话框”等同;更不能将“下拉列表框”与“下拉菜单”混为一谈等, 以免发生歧义。这些都是因为概念不清楚导致的。如“选定”是做标记的意识, 而“选择”是执行一个命令;又如“窗口”与“对话框”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大小可变, 而后者不可以。再如“下拉列表框”里的内容是表示××对象的状态, 而“下拉菜单”里的内容是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
3.在教学中, 有些老师还在语言表达方面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将鼠标放在Word工具栏上的某个图标”这句话中的“鼠标”应该为“鼠标指针”, “图标”改为“按钮”;又如在改变Word中文本框的大小时, 老师有时会将“大小选项卡”说成“大小按钮”;再如有的老师将“粘贴” (zhān tie) 读成“黏 (niān) 贴”。这些都反映了相关老师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
二、注重细节, 完美课堂
“同学们, 我希望所有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听话”这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老师们经常讲的一句话, 不知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 就因为这句“豪言壮语”让你的课堂枯燥乏味、缺少生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也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起着关键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虽小, 但其表面下往往掩藏着深刻的、核心的本质问题。为了避免出现一节完美的课堂被几个看似不起眼的语言细节破坏的现象, 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低效的引导谈话。例如在讲授《屏保制作》时, 老师一般会引导学生把偶像的照片制作成屏保, 这本是个很好的导语设计, 可如果老师提出“为什么他是你的偶像?”这种毫无推进的引导谈话, 会使学生因注意力的分散和兴奋点的改变而丧失了继续学下去的情趣和信心。
2.随意的课堂过渡。例如在《制作小报》一课进行作品评价时, 教师们经常会含糊地问:“你们说, 这个作品好不好, 你们喜不喜欢啊?”对于学生来说, 评价作品本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归纳和反馈, 又是学生对学习中所遇错误和困惑的诊断。而这种随意的评价用语, 由于问题要点指向不明确, 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有时会让评价陷入尴尬的境地。
3.生硬的课堂小结。例如在《制作小报》一课接近结束时, 当学生还沉浸在作品评价这一环节中时, 教师就说“这节课,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经常做出的是无人回答的反应。本来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产生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 可像这种生硬的课堂小结反而成为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其效果适得其反。
三、动之以情, 温馨课堂
“啊呀”“不要啊”这是教师进行屏幕控制时, 经常能听到的抱怨声。教师们为了要推进教学过程, 经常频繁地使用“现在我要控制你的电脑了”等生硬的语言, 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的情绪。如果此时多用些人性化的语言来安抚学生的情绪, 就会让课堂更温馨。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这说明, 通情才能达理, 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认为, 情感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动力的性质。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列宁也曾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感人, 才能在课堂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教师身上。以下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情境语言的举例:
1.回到屏幕控制状态的语言:“刚才的离别是为了现在更好的相聚”“现在我想我们有必要面对面沟通一下, 明确一些问题”“好, 同学们, 希望我的出现能给你们一些帮助”“刚才我总结了同学们的一些典型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2.解锁屏保状态的语言:“现在是你们独立生存的时间了”“我们先分开一下, 五分钟后在相见!好, 祝你们成功”“我们先进一段广告, 广告之后再回来”“现在是你们大显英雄本色的时候了”……
3.对待违规、影响课堂秩序学生的语言:“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你应该多帮助同学, 而不要用你掌握的技术破坏上课秩序, 这会让技术‘难堪’, 你说呢?”“我与你单独沟通主要是给你一个解释的机会, 我不想‘冤枉’一个好人”“你这样做, 我很失望, 但我还是想说服我自己, 给你一次改正的机会”“我早就注意到你了, 但是我不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你, 我希望你能把你的错误悄无声色地改掉”……
总之, 要塑造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 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宏观的还是微观的, 无一例外,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语言应具有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幽默睿智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出真知的信念,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既适应学科教学又适合学生的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关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华文出版社.
[2]胡淑珍等.《教师职业技能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智海.《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科学出版社.
追求教学艺术 构建理想课堂 篇8
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在讲课时轻松愉快, 主动自如, 犹如渔翁撒网, 时而张开, 时而收拢, 总能获得满意的收获。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在教学上要努力构建理想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学会读书
从注重学生本身对文本的感悟这个角度, 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 并且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式。阅读形式本来应该是多样化的, 如:分角色读, 分小组读, 默读, 诵读, 浏览, 精读等,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目光与文字进行亲密接触, 以牢固掌握字音, 强化识记字形, 深刻体会思想感情。只有反复阅读, 读得正确流畅, 才能增强语感,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自主读书的习惯。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风筝》一课,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一见到风筝, 心情为何惊异和悲哀, 而不像一般人那样愉快呢?”默读第一遍, 对课文内容初步了解, 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跳读法回答问题:我爱弟弟吗?从哪里看出来?我是个怎样的人?尾段中“悲哀”的含义?学生再次阅读, 探究答案, 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小组的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拨, 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 这时候再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就能读准语气, 体会心情, 深刻感悟到作者由家庭小事引发的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强烈批判, 对于中国民众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的痛心。
在整个阅读中注意两点:1.阅读时间要充分, 而且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让水平高的同学带动全组探究。2.每次阅读前都要有明确的任务, 教师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并适当点拨。
总之, 必须把读书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 并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 深厚凝重的默读, 长篇大论的宜于采用精读片段、浏览、跳读等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 所以对同样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 教师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 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 畅所欲言, 创新阅读。自主阅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 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限制学生的理解, 忽视学生自我解读, 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课, 讨论:木雕该不该要回来?学生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说, 可以站在父母的立场:“该要, 木雕十分名贵, 是父母心爱之物, 代表了他们对我的爱心, 我应该永远珍藏, 时刻不离。”也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不该要, 送给朋友木雕表示内心的感激, 它是我和朋友珍贵友谊的见证, 木雕有价, 情义无价, 宁可失去木雕, 也不能失去友情, 并且对朋友要诚信, 既然送出了, 就不该收回。”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说, 理由充分都是对的, 允许他们自由抒发意见。教师要能放能收, 及时引导:“你们说得都有道理, 要或不要, 都会伤害一方, 亲情友情难以两全, 怎么避免这种不愉快呢?”话题一转, 进入下一环节。
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弘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 甚至鼓励学生在别人的文章中挑毛病, 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 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也可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能够创新阅读。
三、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学会审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蕴含美的因素。从尊重文本的角度, 要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 咬文嚼字, 精读细品, 体会语言的妙处, 欣赏其中的美感。教学一些情境优美的文章, 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 刺激学生的五官感受,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使他们身临其境, 产生愉悦, 受到感染, 进而感悟到文本的意义。为此, 语文老师要注意营造适合文本基调的课堂氛围, 注意语言的“导游”功能,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发现文章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师可以这样发问:“你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去想象, 去体验, 去感受。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欣赏描写“春花”的一段,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拟人句, 赋予春花以人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朵的活泼可爱、勃勃生机。“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运用比喻、排比, 写出花的鲜艳、纯洁、淡雅、迷人。“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由百花争艳的实景进入想象的虚景。“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些动态的景物与静态的花朵相映生辉, 从视觉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觉, 画面栩栩如生。用词上更是传神, 如“闹”、“眨”等, 活灵活现描绘出生动美丽的画面。
还可以从美术动画角度再现这幅“百花争春图”。1.勾勒形态, 图上有桃花、杏花、梨花、蜜蜂、蝴蝶、野花、小草等。2.染上色彩, 粉红的桃花, 雪白的梨花, 五颜六色的野花, 嫩绿的小草。3.使画面动起来, 蜜蜂忙忙碌碌, 在花间穿梭;蝴蝶悠闲自在的翩翩起舞, 野花在草丛中随风摇摆, 时隐时现, 闪闪发光, 煞是好看。4.使画面更细致, 更逼真, 桃花中带着花粉的花蕊, 蝴蝶翅膀上五彩的花纹, 这些特写镜头怎能不激起人们对景物的喜爱?
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想象中, 使无声无色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 带领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中畅游。
四、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高, 学会做人
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 还蕴含着人文性, 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浸润, 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当然, 它不像政治课浓墨重彩地宣扬思想教育, 而是在欣赏语言文字、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人生道理的教育, 受到启迪。我们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换句话说, 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课文时, 要采用巧妙的方式, 既不能喧宾夺主, 让情感目标过分强调, 又不能忽略这一环节, 要适当点拨, 及时引导, 点到为止。
例如,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 让学生朗读课文, 体会花朵的繁茂、勃勃生机, 欣赏画面的美感, 然后讨论:作者从藤萝花身上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为何结尾她“加快了脚步”?从而认识到文章的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人要乐观战胜挫折, 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读懂了这些, 作者的写作苦心才没有白费。文章留给人的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鼓舞, 使人在面对挫折时多了一份激励。又如, 《落难的王子》, 是给生活于温室里的心理脆弱的孩子们提前上了一课:做好承受磨难的心理准备, 再大的困难也要勇于战胜, 懂得逆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教师要正确引导, 努力让学生自己感悟, 说出切身体会。
具体实施教学时, 切忌脱离文本, 枯燥地说教, 向学生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 应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谈一谈对文章的认识及得到的启示, 力求把书上学到的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产生有意义的精神提升。这才是语文的精髓:既让人获得文化素养, 又能提高思想品位, 达到育人目的。
综上所述, 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构建理想课堂, 在教学中讲究技术和艺术, 使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做21世纪的新型人才。
摘要: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与教学规律,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追求艺术地教学, 努力构建理想课堂, 让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语文的理想课堂要尊重学生个性,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深度感悟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 提升语文素质。
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美的追求 篇9
一、数学教学语言的基础——语言要准确, 具有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学科, 数学教学也是一门科学.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 每个性质都有确定的条件, 因此数学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
例如, 一位老师在讲“时、分的认识”时, 为了使学生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 老师让学生观察分针的运行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1小时=60分”.观察后, 老师问:“时针走一大格多少时间?”学生回答说:“1小时.”老师接着问:“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学生回答说:“1小时.”这样绕来绕去, 学生始终没能发现“1小时=60分”, 最后老师没办法只好自己交代.其实这种局面正是这位老师提问模糊不清所造成的, 其实这位老师只要直接问“1小时是多少分”不就行了?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的语言切忌模棱两可, 给学生造成误导, 结果不但浪费自己的教学时间, 而且学生也被搞得满头雾水, 何必呢?
二、语言要鲜明, 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含蓄不露, 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例如, 在讨论一道估算题时, 先在情景中出示两个数据:复读机542元和单车387元.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你们想要这两样东西吗?”“买这两样东西, 你们估估要多少钱?”“还有其他的估法吗?”“这也是一种估法, 但与前面相比, 哪种方法好?为什么?”“怎么列算式?”“542+387=929是这样吗?”“老师把算式中‘=’改写‘≈’, 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新符号——约等号.”“它很漂亮, 你们想一想, 它象什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 例如“他的方案很有道理, 谁还能补充?”“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等等.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 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抓住时机启发, 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三、语言要有情趣, 具有趣味性
热烈、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舒畅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学生在充满情趣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一句妙语、客串一段幽默小品、自编一个顺口溜, 会让学生在一笑中放松紧绷的思维, 在品味中调动积极思考的弦索.
有一次在听一位优秀教师讲课, 这位教师在教过平面图形后说:同学们, 世界上的图形千千万万, 端端正正数正方形, 四平八稳显端庄;上窄下宽是梯形, 脚儿蹬开, 有如钢梁铁架;扭腰变态是平行四边形、不是东倒就是西歪;身材苗条是长方形, 横也顺眼竖也好看.说到这儿教师停了下来, 学生嘀咕了:怎么不说圆形?这时教师说了:你们看圆形怎么样?古代数学家说过, 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我们看它美在何处?教师轻而易举地把教学引入了正题, 使听课的每一位于会者都记忆犹新.
许多优秀教师讲课, 其特点除具有趣味性外, 还充满幽默与风趣.独具匠心、独具特性的教学幽默语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也是一种教学风格.其每一点无不闪耀着教师思维的智慧火花, 无不激荡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就是幽默的魅力.
四、数学语言要简练, 具有鲜明性
老师在讲数学概念时, 语言要简明清晰, 越是罗嗦, 越是讲不明、道不清.鲁讯先生说的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所以, 优秀的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练简明、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绝不是罗里罗嗦, 老是讲不清楚、讲不到重点, 这样反而浪费了很多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 教师直接问小朋友说:“拿三根小棒, 围一个图形, 谁愿意到前面来做?”单刀直入, 开门见山, 直入课题, 没有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师话就比较多, 语言不够精炼.比如有的教师会说:“今天, 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 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 还有校长, 希望同学们就象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紧张害怕, 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 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我们的表现, 好不好?”与这堂课的知识内容没有关系的话, 请不要说, 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上课的时间多么宝贵, 就40分钟啊!
五、重视肢体语言的作用
教学语言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有声语言——“说”.而有一种无声语言——“肢体语言”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根据研究的资料显示, 在讯息的传达中, 说一句话只表达了说话者要表达内容的7%, 声音占38%, 而那剩下的55%是来自说话者姿态、表情和动作等.由此可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吸引同学们注意力的一项利器.
谈追求有效的作文评改艺术 篇10
一、激励赏识学生, 唤起习作兴趣
学生是生命存在的个体, 他们的习作就是生活的写照。他们在习作中会出现个性化的内容、观点、语言等, 语文教师就应该重视和尊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 努力发现当中的闪光点, 习作中一个优点、一次进步都应该得到“放大”, 使他们初步体验到习作的乐趣, 从而产生把作文改好、写好的强烈愿望。江苏的管建刚老师指出:写作的第一能力就是写作兴趣。有了写作兴趣, 写好文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不少老师喜欢在课堂上介绍或朗读写得好的作文, 可是来去就零星几个人, 虽然也能激励这几个学生, 但是作用有限。在“习作片段欣赏”一环, 我集中展示了学生习作中的开头、结尾及部分精彩句段。展示中, 许多学生的作品片断被投放在屏幕时, 他们的目光瞬时间闪出了惊喜, 更多的学生羡慕不已。展示的同时, 我暗示他们:你努力一点也会有精彩的表现。在这里, 无论是遣词造句, 还是构思奇巧, 甚至是书写工整, 都应该给学生“出彩”的机会。也许就是这一次“出彩”, 就能换来学生以后在习作中更多的精彩。
二、组织多层面的评改, 培养自评自改能力
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 是一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交流, 是一种享受, 更是一种提高。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作文评改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习惯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忽视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参与。学生也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 改作文是老师的事, 不仅无法体验到修改作文的乐趣, 而且还弱化了自我修改的意识, 自评自改能力的提高自然就无从谈起。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改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自改:首先, 学生通过轻声朗读, 自己修改写好的作文, 并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修改字、词及标点符号。接着, 我把打乱序号的作文分发给学生, 让他们给别人修改。这次的活动不仅是自改, 而且是欣赏。两个层面的自改活动, 我把作文的评改权力交给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主体参与, 学生在感受到惊喜的同时, 也会得到收获、激励。其实, 除了以上的方式, 学生自评自改的活动还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 如师生互改, 家长和学生互改等。多层面的评改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习作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 这样也会帮助他们在习作中寻找到自己的“精彩’。可以预见, 他们自评自改的潜意识会得到启发, 互评互改会培养提高他们个人审美、鉴赏、创新能力。
三、提高习作关注率, 动态评价学生
学生的习作实际上是学生的智力劳动产品 (姑且这样说) , 他们渴望自己的劳动产品得到他人的了解和尊重, 欣赏和赞美。但是, 我们不得
不习看承作也认通只这常是样就的看一是遍事两!实三客:个观人上一看个, , 一学生而的篇习且谈作不论是自己看, 还是别人看, 只追文章的评要是看了, 价。就如果过少的人去关会自然地产生了对求反之注它, , 对它的评价的效果就越差如果多人去关注它, 对它的;儋○有语会对学生提高评价的效果越好。写作能力提供巨这些分数和评州市效“学生写大的动力, 。老通常师改, ”, 一篇习作就是我们已习惯于那大第的一个评价, 这样的静止的习作评小一作因此改模, 式抹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模式, 建。学文的分数和评语去评价学立起一种多人关注习作、生用动态李习作的海峰评评价模式就必须让。更建多立人这样的评改模式参与习作的评, 改得改, 到更多的评价让一篇作品获。得更多的关注, 艺如何去实现这一活动呢先, 我们要让学生的习作得?到充首术分的展示, 让它得到多人的关注。
在如今的信息爆炸、媒体丰富的时代, 我们不妨把学生的一篇习作当做一条信息, 让它被更多人了解和赏识。比如, 我们可以把习作的全文或片段放在教室的“习作园地”上张贴;把学生的习作编成作文小报传阅;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把修改后的作文给校广播站或报刊投稿, 等等。其次, 不同时间段交流, 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成功感。我们平时只是在作文的评改课上交流学生的习作, 最多也只是个别当面点评。除此之外, 我们对习作的交流就没有什么途径了。其实, 我们还可以利用过后的不同时间来交流, 学生不断去修改、不断去评价, 用动态的分数去呈现学生作文的进步, 让学生像牛吃草后的反刍一样去品味、感悟, 体验到每一次评改的成功。这些活动看似繁琐, 但如果我们能坚持做下来, 每一个学生的习作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评价习作乃至学生, 作文的教学和评改将走上高速路。
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 篇11
一、 备课艺术化
备课是上好一堂英语课的前提。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材料,教师备好一堂课必须熟练掌握该课的全部内容,了解该课的整体结构,分清重点、难点。还须查阅相关资料,充实教材内容。
二、 课堂教学艺术化
课堂教学艺术化是上好一堂英语课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恰当使用身体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语言艺术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语言讲究艺术性,包括以下方面:
1.语音——纯正优美。一口纯正、标准、流利的英语,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多听原声磁带,平时应用准确、清晰、响亮、圆润的声音练习英语口语。
2.语调——抑扬顿挫。语调是语音的扩展和升华,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如果在课堂中采用变换语调进行英语教学,学生就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敏。在教学中,应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它的语调。
3.语趣——幽默生动。英语课堂中幽默生动的语言必会拉近师生的距离,而师生间感情的输入会引发课堂上师生间感情的自然交流,这不仅使知和情统一起来,而且使得课堂上的英语交际活动、句型操练得以顺利进行。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就愿学、乐学,注意力容易集中,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四、课堂情境艺术化
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情境能促进交际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交流过程。教师如同戏剧导演,要千方百计利用机会、实物、电教设备、肢体语言、课堂游戏、讲故事等设置情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与舞台让给学生,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发学生充分训练,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总之,教学不是教师在演“独角戏”,而是有师生共同参与的比表演要复杂得多的活动。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正如一位同行所说:“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可以应付,但是作为事业就需要不懈追求。”◆(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中学)
王维良与他的艺术追求 篇12
最初接触美术是王维良在上小学的时候, 这也是他艺术追求的开始, 学校开设的描红模子课, 画画课, 都深深吸引着他, 不但每次都认真完成作业, 还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他当时并不理解艺术的含意, 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喜好。上中学后, 他经常到文化馆学习, 听老师系统讲解绘画知识,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订阅了《美术》杂志, 从理论到实践, 不断探索感受绘画艺术之美。另一本《介子园画传》让他领悟到了艺术的魅力, 如获至宝反复临摹, 如今还是爱不释手, 坚定了在艺术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参加工作以后, 王维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 观看美术展览, 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 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了弥补这些欠缺, 二零零五年他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培训学校进行学习。通过三年的培训, 不仅笔法技巧水平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对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 尤其是对整体画面感的把握和布局结构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将艺术的追求带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当与齐派第三代传人文化部老年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张文成相识并有幸成为其弟子, 他开始了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从聆听齐白石的人生, 到零距离观摩著名画家陈大章、金鸿钧等现场创作, 再到接收著名画家孙菊生对绘画创新的指导, 这一切让他如鱼得水并更加明确了前进的目标。
在艺术追求中王维良要求自己多奉献, 通过奉献体现艺术的社会价值。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形势下, 绘画市场商业化气息很浓, 他却有自己的见解:“艺术的价值要表现在多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市场方面, 还表现在传承方面, 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同时奉献是一个应该大力提倡的, 创建文明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二零零八年王维良进入北京市委党校中国书法本科专业学习, 对书法进行深造。在其担任书法班班长期间, 先后组织同学在“十一”、“春节”等节假日慰问了北京最远山区的公安干警、特警、敬老院、空军部队, 把最好的书法艺术奉献给他们, 这也实现了他的愿望, 在弘扬中华传统书法的同时又使艺术价值得到了释放。这种以奉献的形式诠释得到各界的认可并受到普遍欢迎。
【追求艺术】推荐阅读:
广告的艺术追求10-08
追求教育的艺术10-27
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07-14
追求艺术高中作文素材800字07-14
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论文05-22
追求人生,追求自我07-31
追求目标,追求人生高中生作文11-17
终极追求10-13
追求形象10-14
追求实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