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活动

2024-07-22

意向活动(共12篇)

意向活动 篇1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适应等能力, 增强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 对我院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情况展开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高职,护理,课外活动

此次调查的对像是我院护理专业学制为三年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三年中有一年时间在医院顶岗实习, 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对发展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护理系300名学生, 通过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同学们参与课外活动的意向进行了解, 一共发放了300份的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共273份, 占调查表总数的91%。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活动频率高, 质量低。

新入学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满怀激情, 所以她们乐于参与各式各样学生活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第一年学生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 第二年只有少数同学参加活动。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频率高, 学生疯狂参与后, 导致学生身心俱疲, 甚至由于学生没有精心准备参赛, 失败率高, 自信心受到打击, 产生不愿意参赛的局面。此时, 就会出现任务型活动, 学生被参加活动, 活动变成任务, 学生积极性不高, 逆反心理严重, 活动到了二年级的时候, 变成了无人问津的情况[1]。

(2) 校内资源利用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 约72%的学生认为活动的场地不足、缺乏良好的平台, 约15%的学生认为活动器材不够, 约10%的同学认为硬件设施对活动没有太大的影响, 目前我院学生活动多是在教室或者操场进行, 对于图书馆、计算机房、形体房的利用率很低, 同时课外活动直接冲击课堂教学, 不能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另外, 我院开展活动的场所有限, 对于护理专业的实验场地除了正常教学, 基本没有开展过课外活动, 学校礼堂也只能在开展大型活动时才能使用, 很大地打击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也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

(3) 活动宣传力度小。

因为护理专业课程比较多, 学生活动在宣传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学生干部在班级转达、宣传板报和广播站宣传的方式, 很多学生反应学生干部在宣传活动时不细致, 导致部分学生对活动不够了解和认识, 甚至有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课外活动的开展效果。

(4) 娱乐性活动过多, 缺乏专业特色。

校内学生活动中多以文娱活动为主, 缺乏专业特色, 导致学生对课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从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50%的学生希望能通过课外活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35%的学生希望通过课外活动加强人际关系沟通和陶冶情操, 另外有41%的学生认为现在学校举行的活动娱乐性活动过多, 没有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部分学生甚至觉得现在组织的部分活动完全没有意义。

3 提高我院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对策

3.1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很希望从活动中学到更多专业方面的知识, 因此, 学校每年都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系或班级为单位的文体、学习、知识竞赛等活动, 通过一系列活动,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培养动手能力和挖掘潜力。其次围绕学生中热点问题,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增长知识,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3.2 加强学校资源的利用

72%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增加活动的硬件设施配备, 希望能在实验室开展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 同时也希望能在学校的礼堂、图书馆、计算机房、形体房等场所开展更多活动。高职院校相可以进一步完善活动收费和经费使用制度、场地及设备的租借和使用管理等相关制度, 也可以适当下放部分场地和设备使用审批权, 使二级学院在学生活动开展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支配权。从而促进学生活动的流程更科学, 操作更顺畅, 效果更显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总体满意程度。

3.3 加强活动宣传力度

活动的策划与宣传要新颖, 要重点突出, 特色鲜明, 既做到深度又做到广度,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仅要通过学校的宣传板报和校园广播站, 还可以请班主任老师、班级干部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宣传, 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讲解, 让学生充分了解活动的目的和特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加强同学们参与活动的沟通,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3.4 结合专业特色组织活动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文化基础较弱, 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程也相对较多, 很多同学们在文化课后不花时间加强复习就很难消化这些知识, 组织活动时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护理专业相关的特色活动, 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也能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活动可邀请专任课老师参加, 活动中除了给学生参赛选手奖励外, 也可以对于指导老师给以表彰, 调动专任老师积极参加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学生活动, 如:由专任教师对活动的同学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 活动后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指导和讲解, 这样便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文化教育补充作用。

3.5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活动

根所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组织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 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短, 开展活动时考虑学生特点, 如: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热情、大二学生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心理和需求,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活动,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也能最大化增加活动的效果。

总之, 学生活动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依靠自身的教育功能, 发挥好教育作用, 将学生活动与学生教学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兰文.项目化管理在高校学生活动中的应用[J].前沿, 2012 (6) :96-97.

[2]陈启山.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和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J].校园心理, 2010 (2) .

[3]姚雪明.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的现状与特色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1 (3) :23-24.

意向活动 篇2

性别: 男 □女 □

1.如果公司现阶段组织开展员工兴趣小组活动,你是否会参加? A: 都会参加;B: 参加感兴趣的;C: 不会参加;D: 观望中;

2.你认为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间隔多久举行一次较好? A: 每周;B:半月;C: 每月;D: 每季度

3.如果组织兴趣小组活动,你会参加其中哪项活动? A: 羽毛球;B: 乒乓球;C :篮球;D: 网球;E: 棋类

4.如果组织员工娱乐活动,你会参加/认为较好的有哪些? A:KTV;B:看电影;C:聚餐;D: 其他-列举你的观点:

5.你对公司员工活动的其它建议/意见:

最后: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员工活动意向调查问卷

性别: 男 □女 □

1.如果公司现阶段组织开展员工兴趣小组活动,你是否会参加? A: 都会参加;B: 参加感兴趣的; C : 不会参加;D: 观望中;

2.你认为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间隔多久举行一次较好? A: 每周;B:半月;C: 每月;D: 每季度

3.如果组织兴趣小组活动,你会参加其中哪项活动? A: 羽毛球;B: 乒乓球;C :篮球;D: 网球;E: 棋类

4.如果组织员工娱乐活动,你会参加/认为较好的有哪些? A:KTV;B:看电影;C:聚餐;D: 其他-列举你的观点:

5.你对公司员工活动的其它建议/意见:

用创意向乔布斯致敬 篇3

那如何向这位伟人致敬呢?让我们看一看一向出奇出新、匠心独具的发明家的创意吧。

创意设计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它们通常都着眼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但又赋予这些平凡事物出乎意料的功能。这就是创意和创新。

iPad虚拟荧幕眼镜

乔布斯的苹果家族一直都在改变我们的世界,iPhone、iPod、iPad等设备不仅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工作,也提供着娱乐休闲等功能。图1这款荧幕放大眼镜是专为苹果产品而设计的配件,一旦连接到iPad、iPhone等设备上时(图2),就可以在你眼前呈现虚拟的60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巨大屏幕,让你享受像高级影院一般的观影体验。

iPhone腰带卡扣

图3是款“iPhone腰带卡扣”,设计师只不过将皮带卡扣的体积增大,便让它成功“变身”为一种新型的iPhone手机套,帮助用户更加方便、安全地携带手机。

iPhone专用三脚架连接器

这款便携设备,方便将iPhone固定在常见的三脚架上使用(图4)。连接器是由橡胶塑料制成的,顶部留有一道深凹槽可以稳稳地卡住iPhone,底部的螺纹口可牢牢镶嵌在三脚架上。这个设备还可当作iPhone手机的支架使用(图5)。

苹果组合支架

这是设计师专门打造的一款“组合支架”。它延续了苹果家族一贯的经典风格(图6),既时尚又有个性。支架面板上的四个凹槽可以分别用来安置一部iPad、一部 iPhone、一部iPod和一支触碰笔(图7),方便使用者同时管理多台苹果设备。

iPhone酒瓶

这款酒瓶做工精致,外形和iPhone一模一样(图8),就连手机的开关处也被设计成酒瓶的滑动开关了(图9),有趣极了。酒瓶也来凑热闹——向“乔帮主”致敬!

意向活动 篇4

一问题背景

导致意向性和因果性问题目前格局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意向性和因果性的传统定义所造成的。因果性通常被理解为自然界中事件之间的一种自然的关系, 并且受休谟因果观念的影响, 目前正统的因果关系定义都是基于规则的;而意向性通常被看成是心灵关指世界的能力, 是一种心理属性, 心理属性显然不存在严格的规则性, 因此意向性怎么可能具有因果性呢?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可归结为因果关系的局域性原理和意向性外部主义之间的冲突[1]。外部主义认为意向性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如语言共同体、社会等;而因果局域性原理规定:一个原因C的属性P, 或者P是C的内在属性, 或者P依随于C的内在属性, 否则P不可能是因果有效的。因此如果信念、欲望等意向性状态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它如何可能产生物理的效果?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因果性问题上经常讨论的排他性问题, 意向性作为一种心理属性, 也面临着这一挑战。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 很多哲学家都认为意向性不是因果有效的, 不具有任何解释作用, 如副现象论、意向还原论和意向工具论。然而, 仍然有一批哲学家, 通常被称为意向实在论者, 他们既坚持意向性本体论上的实在性, 又坚持意向性是因果有效的。他们通常采取两条进路, 第一条进路是接受因果局域性原理, 坚持只有意向性依随于大脑的物理状态, 它才是因果有效的。因此他们通常采取自然主义的进路, 代表人物有Yablo和塞尔。另一条进路则拒绝意向性的依随要求, 讨论的焦点是:什么才是意向性能够解释的, 或者说, 当我们把意向性作为解释项时, 什么才是一个合适的被解释项, 从而发展出一套精致的理论。很多社会学哲学家就属于这一派, 比如他们主张原因和理由的区分, 意向性解释和因果性解释的区分, 因此绕过了上述的三个问题, 我们称之为社会学进路。

社会学进路虽然为我们拓展了视野, 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回避了问题, 而自然主义进路若能成功, 则为我们理解意识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然而, 它必须同时面对上述的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意向性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争,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意向实在论的自然主义进路对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的处理, 而在这方面, 我们认为塞尔所提出的意向的因果性理论比其他理论更为合理。

二塞尔的意向因果性理论

作为意向实在论的代表, 塞尔采取了一条生物自然主义的进路来回答意向性如何可能, 意向性如何因果地发挥作用;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向因果性的理论框架。

(一) 意向性如何可能?意向性如何因果地发挥作用?

塞尔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体现出的是本体论上的突现论思想。他认为意向性等心理状态是由大脑低层次的神经过程引起的, 又是在大脑结构当中实现的。这种关系很类似于水的液体性与构成水的单个分子之间的关系, “水的液体性是由分子的行为引起的, 也是在分子的汇集中实现的”。[2]265塞尔认为意向性是大脑的一种“突现属性”, 突现属性“是一种可以被一个系统的各种组成成份所因果解释的一种属性, 但是单个的组成成份却不拥有这一属性, 并且这种属性也不能简单地用各种组成成份的属性的汇总来解释。”[3]113

塞尔用“由……引起”和“在……中实现”的突现模型来描述意向性是如何可能的, 那么, 意向性又是如何因果地发挥作用呢?塞尔认为突现属性能够具有某种因果效用, 而这种因果效用是引起它的微观结构所不具有的。塞尔在诸多论著中把四轮内燃机汽缸的爆燃现象与行动的意向相类比, 如下图所示。这恰恰对应他对于世界的看法, 他认为世界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 各个层次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现象、描述方式、因果作用等, 而突现属性和引起它的微观层次的属性就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二) 意向的因果性理论

塞尔所提出的意向因果性理论的定义是从意向性状态和它的满足条件之间的关系出发的, 他认为当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 这种因果关系就称为意向的因果关系。因此, 意向的因果关系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意向性状态引起了它的满足条件的发生, 如行动的意向引起身体的活动;另一种是满足条件的发生引起了意向性状态的产生, 如回忆和知觉的意向性。

塞尔认为意向的因果关系是因果关系中特殊的一种, 但是在传统的基于规则因果理论中, 意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合法, 因此, 塞尔对于传统因果理论并不满意, 因为它把一种真实存在的因果关系排除在外。从塞尔对意向因果关系的定义中, 我们发现此定义是建立在一定的因果概念基础上的, 这个因果概念究竟是怎样的呢?塞尔的回答是:因果性就是“使某事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 如果说C引起E, 意思就是C使得E发生”[2]123。显然, 塞尔的因果概念相比于传统观念更常识化, 然而, 这一理论究竟能否成功, 这是被很多哲学家质疑的, 我们在下一节将会考察这些质疑。

三塞尔的困境

本节归纳了塞尔的意向因果理论遇到的三个困境, 我们将表明产生这三个困境的症结在因果观念上, 困境的解决都有赖于一个更为精致的因果理论。

1.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塞尔在回答意向性如何可能时, 体现出的是一种本体论上的突现思想, 并且他认为突现属性是由它的组成要素引起和实现的, 就像水的液体性是由在微观层次上分子的活动引起和实现的一样。但是, 水分子活动和水的液体性之间确实是“实现”和“引起”的关系吗?对于“实现”, 我们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对于“引起”关系, 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比如Kim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该把神经元事件和依随于它们的心理事件的关系看成是因果的”[4]。比如一块冰的融化现象, 按照突现论, 冰的融化是冰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而突现出来的属性。但是通常我们不会认为引起冰融化的原因是冰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而会认为是某些外部原因, 如温度的升高等。一般认为, 因果关系是非对称的、有时间先后的关系, 而冰的融化蕴含了冰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冰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也蕴含了冰的融化,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称的, 并且绝对同时发生。并且休谟曾指出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能完全区分, 而这两者本身却是一体的。因此它们之间不可能是因果关系, 心理属性和神经元活动之间也是一种类似的情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因果突现属性的存在,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因果理论才能区分出因果的突现属性和非因果的突现属性呢?

2.心理因果性问题一直在心灵哲学中争论不休。意向性作为某种心理属性, 也要面对这个问题。塞尔分析了产生心理因果性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以下四点产生的矛盾:

(1) 二元论:心理与物理的区分;

(2) 物理的因果闭合原理 (CCP) :物理世界是一个因果闭合的系统, 任何非物理的东西都不能介入其中作为一个原因;

(3) 因果的排他原理 (CEP) :对于任何一个事件G, 如果存在着能够充分解释它的事件F, 那么不存在事件F’, F’≠F且F’与G因果相关;

(4) 意向性是因果有效的。[5]207

显然, 上面的四点若同时成立会产生矛盾, 因此如果认为 (4) 成立, 那么前面的三点至少有一点是不成立的。塞尔认为是 (1) 不成立, 受笛卡尔实体二元论的影响, 虽然大多数哲学家已抛弃这一学说, 但仍然接受了他所遗留的一系列词汇, 如物质和精神的区分, 心理和物理的区分等等, 所有这些都犯了“概念二元论”的错误。他主张没有这种区分, 因此这四点表面上的矛盾就被化解了。但是我们认为塞尔在很多的论述上都表现出他自己实际上也落入了“概念二元论”的范畴当中, 例如, 他坚持意向性是不能被还原的属性, 因为意向性是第一人称的, 而神经层面的活动是第三人称的,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难道就不是某种形式的概念二元论吗?我们暂且不去理会概念二元论究竟是对是错, 倘若我们能够表明 (2) 和 (3) , 即CCP和CEP都不成立, 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清除这四点表面上的矛盾。

目前在讨论CCP的大量文献中, 对CCP的描述存在强弱两个版本。弱版本指的是每个物理事件或属性都存在一个可以充分解释它的物理原因, 而上文中塞尔对于CCP的表述属于强版本。目前很多哲学家都对强版本持否定态度, 如Wachter。[6]有一些哲学家甚至对弱版本都持否定态度, 如Baker认为若坚持CCP以及强依随性的话, 那么不但心理因果性不成立, 就连宏观世界的因果性也不成立, 那么科学解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解释也就不存在了。因此, 要么就放弃所有的解释行为, 要么就放弃CCP或强依随性。相信强依随性是很多人不愿意放弃的, 那么只有放弃CCP, Baker认为CCP之所以错误, 源于对因果关系本身错误的理解。[7]

对于CEP讨论最多的就是Kim, 他在很多文章中都支持这一原理。当然, 也有一批心灵哲学家对此原理持反对态度, 例如Yablo, 他认为CEP在心理因果性问题上不成立, 他用了一个经常被其他哲学家引用的例子:

一只鸽子被训练成只啄食红色盒子里的食物, 因此如果要问这只鸽子为什么选择啄食盒子A, 那么原因就是A是红色的, 但是请注意, A是一种特殊的红色, 粉红色, 因此A是粉红色也是鸽子啄食A的原因。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红色和粉红色同时作为原因, 并且红色≠粉红色, 但是不会产生任何矛盾。[8]

这个例子表明CEP在某些时候不能成立, 寻其根源, 我们会发现CEP的背后预设了一种错误的因果理论, 它把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与充分性混淆了, 即:若每当C发生, E一定发生, 则C是E的原因。而这两者实际是不能等同的, 例如, 虽然约翰先生服用避孕药对于他没有怀孕是充分的, 但是却并不是它的原因。因此, 若能引入一种正确的因果观念, 那么我们就可以区分出CEP何时成立, 何时不成立。

3.在第二节中我们已提到塞尔认为因果关系就是“使某事发生”, 这一观点被很多哲学家批评。汤普森在1984年提出即使塞尔提出的意向因果关系确实能将意向性和外部世界相连, 那也必须提出一种崭新的因果理论, 但汤普森认为塞尔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因果关系, 他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图景还没有基于规则的因果观念所描述的清晰。[9]

综上所述, 塞尔的意向因果理论遇到了三个困境, 产生这些困境的症结在因果观念上。塞尔的因果观念不是站在科学的角度, 而是站在日常生活的角度, 这是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 优点是由于它的常识化, 因此能够将意向的因果关系纳入其中;缺点由于它的过于常识化, 导致了对因果关系的滥用。因此, 这三个困境的消除都有赖于一个更加精致的因果理论的提出, 我们相信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

四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

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是近年来在科学哲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理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Pearl和Woodward。这一理论结合了早期以Gasking, Collingwood, von Wright等为代表的操控主义因果理论和Lewis的反事实因果理论的基本思想。他们对因果关系的定义如下:

相对于一个系统S, X引起Y当且仅当如果在系统S中发生了一个干预I, 使得X的值发生了变化, 相应的Y的值也发生了变化, 并且X与Y之间的这种关系是稳定的。[10]18

当然, 符合这个定义的并不一定都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需要增加进一步的限制条件。塞尔其实同意因果性和操控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 “经常有人说, 因果性和操控概念密切相关;这是正确的, 但操控需要分析。”[2]128然而塞尔认为这种紧密关系只存在于认识论层面, 而不在本体论层面, 因为塞尔在因果关系上是实在论者, 而操控主义的因果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论断。因此在他看来操控主义的因果论也只适用于认识论层面而不是本体论层面。然而, 当操控的因果论发展到干预主义因果论的时候, 干预主义所要消解的正是塞尔的顾虑, 结合反事实因果理论, 使操控并不一定需要自主体的干预。干预的主体可以是普通的物理事件, 因此这与塞尔因果关系的实在论立场是不矛盾的。

那么, 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能否作为塞尔的意向因果理论的基础呢?从干预主义的因果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两个特点:1) 不要求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严格的定律;2) 不要求作为原因或者作为结果的一方是物理的。他们所要求的仅仅是通过干预, 使得作为原因的一方的变量的值发生改变, 相应地, 作为结果的一方的变量的值也发生了改变。只要满足这个条件, 而即使原因和结果间不存在定律, 即使作为原因的一方是自主体, 这种因果关系仍然是能够成立的, 因此意向的因果关系在此定义中完全是一种合法的因果关系。以行动的意向为例, 我原本打算去冰箱拿饮料, 这时我的室友告诉我那瓶饮料已经被她喝了, 于是我就去楼下的小卖铺买了一瓶。我们可以把这个例子和干预主义的因果定义相对应, 我的意向X最先的取值x1=intention (打算去冰箱拿饮料) , 相应的行动Y的取值是y1=action (走近冰箱, 拿出饮料, ……) , 室友告诉我的话I成功干预之后, X的值由x1变成x2=intention (打算去小卖铺买饮料) , 相应的Y的取值由y1变成y2=action (下楼走到小卖铺, ……买饮料) 。因此, 这种因果关系按照干预主义的定义显然是合理的。

并且, 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能够帮助塞尔解决上节中所讨论的三大困境。若把干预主义的因果关系作为意向的因果关系的基础, 塞尔的困境3消除了, 因为这一因果理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对于困境2, 在新的因果定义中CCP显然是没有依据的, 因为干预主义因果论不要求作为原因或者作为结果的一方必须是物理的;CEP同样也不能成立,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仍以上文中行动的意向性的情况为例, 一方面,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行动的意向引起了身体的活动, 另一方面, 物理主义者会认为身体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神经层次的活动引起的。假设我们用符号□→代表反事实条件句的依赖关系如C□→E表示若C发生, 则E也会发生, I表示去小卖铺买饮料的意向, A表示下楼走到小卖铺去买饮料的一系列行动, N1表示实现A的一系列神经层次的活动, 则上面的两种观点我们可用下面的两组公式来表示:

I□→A;undefined;②

N1□→A;undefined

根据干预主义的因果定义, 我们可根据上式是否成立来检验究竟是意向性还是神经层次的活动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若①②式同时成立, 则原因是行动的意向;若③④式同时成立, 则原因是神经层次的活动。首先, ①②式都是成立的, 有行动的意向才会有身体的活动, 没有行动的意向就不会有身体的活动。其次, ③式也没有问题, 可以检验, 每次N1发生了, A都会发生, 但是④式不能成立, 因为神经层面存在多重可实现性的问题, 就算N1不发生, 如果N2发生了, A同样能够发生。因此, 按照以上的分析, 神经层次的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行动的意向性, 于是, CEP在意向性的因果有效性问题的讨论是不成立的。同理, 困境1中, 依靠干预主义的因果定义, 我们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哪些突现属性是因果的, 哪些是非因果的, 心理属性就是神经层次活动的非因果突现属性。因此, 我们可以说干预主义因果论可作为塞尔的意向的因果论的理论基础。

五结论

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导致意向性和因果性处于互不相容局面的种种原因。传统上试图将两者融合所采取的进路一般都是在意向性概念上做文章:给意向性松绑, 使得它不再是心灵特有的属性。而很少有哲学家在讨论此问题时会深入探讨因果性概念, 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普遍接受了基于规则的因果理论, 这恰恰忽视了另一条进路, 就是以塞尔的意向因果性理论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的自然主义进路。在我们看来, 后一条进路是更具有诱惑力, 并且, 如果我们能够以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作为基础, 那么意向因果性理论则为意向性和因果性的融合提供了一条更为明朗的进路——意向性的解释是一种合理的因果解释, 因果关系的解释项也能够是意向性。

参考文献

[1]Jacob P.“Intentionality”[G/OL].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ward N.Zalta.2003[2008-7-30].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intentionality/

[2]Searle J R.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Searle J R.The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M].New York: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97.

[4]Kim J.Causality, Identity and Supervenience in the Mind-Body Problem[J].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1979 (4) :31-49.

[5]Searle J R.Mind:A Brief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von Wachter D.Why the Argument from Causal Closure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Immaterial Things is Bad[C]//Ko-skinen HJ, Vilkko R, Philstr m S.Science-A Challenge toPhilosophy?2006:113-124.

[7]Baker L R.Metaphysics and Mental Causation[C]// Mental Causation.John Heil, Alfred Mele (ed) , 1993:75-95.

[8]Yablo S.Mental Causation[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92, 101 (2) :245-280.

[9]Thompson D L.Intentionality and Causality in John Searle[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6 (16) :83-97.

研究院员工活动参加意向调查问卷 篇5

填表说明

1,为进一步增进研究院的向心力、凝聚力,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并使工会活动更贴近员工需求和实际,院工会组织对员工个人的兴趣爱好作一次调查,根据调查内容,院工会将制定2014年的活动计划。请大家踊跃参加!

2,调查内容采用选择题的方式,请大家把你认为的选项直接填入问题前面的空格内。

院工会(2013.10)题目

<>1:您的个人状况:

A.男 35岁以下B.男 35-45岁C.男 45岁以上

D.女 35岁以下E.女 35-45岁F.女 45岁以上

<>2:您认为院工会今后需要举办员工文体活动吗?

A非常需要B需要C不需要(原因:)D无所谓(原因:)

<>3:您认为员工文体活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A塑造集体荣誉感B建立和谐工作关系C提高团队合作意识D其他()(提示:如选择其他,请注明。)

<>4:您参加过院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的吗?

A每次都参加B偶尔参加C从不参加()(不参加原因)<>5:您所在科室多久开展一次科室活动?

A每季度B每半年C一年一次D从未开展

<>6:您选择参加活动的原因?(可多选)

A、工作忙碌便于放松休息B、活动有意义

C、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D、别人都参加

E、其它原因()

<>7:您认为工会活动多久举行一次比较好?

A.每月B.每季度C.每半年D.每年E.根据实际情况

<>8: 您会参加以下哪些活动?(多选题)

A.体育类—A1羽毛球 A2乒乓球 A3篮球 A4排球 A5足球 A6桌球 A7踏青登山 A8 游泳 A9自行车 A10 舞蹈 A11牌类 A12户外拓展 其他活动____________

B.生活类—B1钓鱼 B2集邮 B3厨艺 B5 摄影 B6 读书 B7 演讲 B8 书法

其他活动____________

C.娱乐类—C1卡拉OK C2电影欣赏 其他活动____________

D.讲座类—D1理财 D2健康 D3专业其他讲座____________ <>9:您觉得研究院最适合开展哪些大型活动?____________

<>10:您觉得参加大型活动的人员,怎样确定比较合适?

意向活动 篇6

2、特别报道。主要以专题形式报道全省档案部门的工作创新点、工作亮色,便于各市县互相借鉴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

3、珍档巡礼。分为“珍藏点击”和“档案背后”两个子栏目。宣传推介档案馆馆藏珍品,挖掘档案背后的历史史实,搭起社会了解档案馆藏的一个纽带。

4、学术园地。刊登档案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见解、,引发学术争鸣和讨论,提升学术研究氛围。

5、问题探讨。就档案专业领域内的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家见解,探讨档案业务热点难点问题。

6、业务纵横。刊登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业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交流业务,促进工作。

7、兰台风景。宣传一线档案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弘扬档案战线主旋律,发挥档案工作正能量。报道普通档案人的从档故事,塑造档案人的良好形象。

8、历史记忆。结合档案记载,以反映河北地方历史文化,河北历史上的大事要事为主,彰显档案的历史记忆功能,解密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弘扬档案历史文化。

9、人物档案。刊载各行各业的先锋人物,历史和当代名人的人生档案和励志经历,发挥先进人物的社会正能量。

10、燕赵遗韵。宣传燕赵大地的历史风物遗存,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凸显燕赵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服务河北大文化建设。

轿车购买意向影响研究 篇7

关键词:轿车购买,非参数检验

一、引言

近年来, 中国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 稳定的宏观环境与良好的消费预期使得国内轿车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随着GDP的持续走高, 在未来3~5年, 国内消费者购买轿车的需求将会被唤起, 家用轿车市场进入导入期和萌芽期, 轿车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更多地依赖于对购车者心理的把握和迎合。

相关群体 (reference groups) 作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社会因素之一, 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分支。自1942年Hyman提出相关群体的概念以来, 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购车意向的影响的研究尤为少见,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文章从实证角度探索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购车意向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别相关群体的影响程度, 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相关群体又称为参照群体、参考群体、参照组, 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看法和行为的群体, 包括主要群体 (primary groups) :指成员之间有强烈的情感联系, 频繁性、经常性地进行信息沟通、接触和交往, 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次要群体 (secondary groups) :指人类有目的、有组织地按照一定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 包括消费者归属的职业团体、学术组织、贸易协会等;渴望群体 (desire groups) :指追随者不具有成员身份, 却崇拜、并渴望加入其中或效仿其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群体, 包括影视歌星、体育明星、社会名流等三类。消费者在购买轿车过程中, 与之相关的群体是否对购买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类别的相关群体影响程度如何?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假设并通过研究验证。

假设1: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轿车购买意向有显著影响;

假设2:不同类别的相关群体产生影响程度不同。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考虑国情与现状, 调研内部、外部有效性、被访者特征等因素, 设计出初稿。随后选择8位已购车与正打算购车的消费者进行预测试, 对问卷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作最后审定。其中主要群体影响的问题6个, 次要群体影响的问题2个, 渴望群体影响的问题1个。总体是已购买或打算购买轿车的重庆主城区、收入在中高及以上的消费者, 样本包括主城区各大4S店的顾客、高校的MBA学员、高校教师等。数据收集采用“一对一”的人工访问方式, 保证被访者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问卷于2007年1月至4月发放, 共650份, 回收608份, 应答率93.5%。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预审, 将不可信响应问卷排除在外, 有效回收592份问卷, 经过Cronbach`s Alpha验证, 问卷信度系数为0.848, 可信度较高。建立起样本数据库按Rensis Likert的五级量表法, 将备选项分别赋予1 (非常赞同) 至5 (完全不赞同) 的数值进行录入, 数据分析处理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

四、假设验证

由于对被测总体的分布知之甚少, 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游程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游程数为263个, 检验统计量的值为-2.354, 概率P值渐进显著性 (双侧) 为0.019<0.05, 接受零假设, 即认为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轿车购买意向有显著影响, 假设1得以验证。

a中值

不同类别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购车意向的影响程度如何?运用算术平均方法分别计算出每个样本数据受主要群体、次要群体、渴望群体的影响值, 并进行频数分析,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得知主要群体、次要群体、渴望群体影响的均值分别为2.61、2.96、4.07, 得分越高表明受群体影响越弱, 参考均值标准误差与四分位数, 不难看出主要群体的影响是最强的, 对购买决策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群体的影响相对较弱,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与示范作用;渴望群体的广告代言效应不佳, 影响较弱。假设2得以验证。

五、结论

纵观中国的轿车市场, 消费观念已从最初的“感性化”过渡到“理性化”再到如今的“知识化”阶段。通过研究发现在购车过程中, 与购车者相关的群体由于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作用, 往往会对购车者的购买意向产生显著影响。以家人、朋友为主的主要群体往往影响消费者的最终购买决策;所属的职业团体、学术组织等次要群体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与示范作用;社会名流、明星等渴望群体的广告代言效应相对较弱, 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商家所做的表面文章正在逐渐失效。

参考文献

[1]Philip ka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eleventh edition,  2003.P203

[2]戴维.波普诺 (美) :社会学 (第十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78

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 篇8

关键词:离职意向,核心主力员工

在现代企业经营理论中, 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1], 说的是就个人对企业贡献而言, 常常是20%的人做出了80%的企业效益。显然, 这“20%”就是企业的核心员工, 例如专家级的技术研发人员、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销售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核心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他们的去留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 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今天, 员工由于种种原因频繁跳槽, 因此如何能有效减少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离职是每个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离职意向的含义

黄培伦, 田在兰 (2 0 0 6) 指出, 离职意向 (t u r n o v e r intention) 是指员工所产生的离开组织的想法或者意愿;离职行为 (actual turnover behavior) , 是指雇员事实上离开组织的行为[2]。Mobley (1978) 等多位学者认为行为的直接前因是意愿, 因此对员工离职意向加以研究探讨有利于观测员工是否会发生离职行为[3]。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的选择

本次研究选取对象180名, 其中男性70名, 女性80名。

2.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翻译的“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问卷, 对180名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职位、单位以及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自主性与离职意向这十一个因子, 共29道题目。

2.3 统计方法

问卷记分采用了利克特5分等级量表法, 由“5分”到“1分”, 分别表示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很不符合”。应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出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主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这六个因子与离职意向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 得出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不同性别员工离职意向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使用单因子方差分析, 研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位的员工其离职意向间有无显著性差异间[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性别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 把男性被试记为性别1, 女性被试记为性别2, 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其结果表明:男性M+SD=3.09+1.48, 女性M+SD=2.71+1.50。可见, 性别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不明显, 计算结果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把被试按年龄大小分成了3个组。其中, 22岁到30岁命名为年龄组1;31岁到45岁命名为年龄组2;46岁到53岁命名为年龄组3;把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自主性与离职意向这7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变量a、b、c、d、e、f、g, 对各年龄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各年龄组在因素b、c、e、f、g上都存在有显著性差异。年龄组2的离职意向显著高于年龄组1、3的离职意向, 其离职意向平均值为3.37, 表明31到45年龄段是员工离职的高峰阶段。

为了研究职位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研究把150名调查者按职位的高低分成了低、中、高三类, 分别代表普通员工、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普通员工51人, M+SD=2.94+1.47;中层管理者61人, M+SD=2.79+1.44;高层管理者38人, M+SD=2.98+1.64。结果表明:这三个组的离职意向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F=0.24, P=0.79) 可见, 职位高低并不是影响离职意向的主要因素。

对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这六个因子与离职意向间呈现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都较高, 说明这六个因素对员工离职意向影响较大。其中, 组织承诺对员工的离职意向影响最大。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六个因素与员工离职意向间是否存在有因果关系, 对其采取了回归分析的方法。根据方程的容忍度 (小于或等于0.05) 要求, 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只有f、c、b三个因子。其结果表明, 组织承诺、工作的可替换性、工作意义这三个因素为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原因。建立的回归方程为g=8.60-0.67f-0.28c-0.12b。

4. 结论

在本研究中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4.1 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间存在相关, 这六个因素对员工的离职意向会造成影响。

4.2 组织承诺、工作的可替换性、工作意义三个因素是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

4.3 不同性别、职位对员工离职的影响不大。

4.4 不同年龄段的员工离职意向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 31岁到45岁是员工离职的高峰阶段。

参考文献

[1]胡艳辉.核心员工离职原因及防范分析.企业管理, 2007, 8:40-41.

[2]黄培伦, 田在兰.员工离职意向影响因素述评.科技管理研究, 2006年第5期.

[3]MOBLEY W.H.,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7, 62:237-240.

农民工流动意向研究 篇9

关键词:农民工,回乡意愿,Ordered Probit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改变过去老一代农民工挣钱回乡发展的现象,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并融入城市发展。然而,许多大城市招工难、民工荒、农民工返乡潮现象严重(刘林平等,2006)[1]。2008年底以来,在金融危机、国家相关惠农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农民工返乡趋势显现,外出农民工纷纷回乡就业。其原因之一是东南沿海部分企业倒闭停业,加上当地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新增较多,用工需求猛增,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迫于无奈或者其他原因返乡再就业(白南生等,2008)[2]。近几年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农民工返乡趋势不但没有得到逆转,反而进一步加快。

本文在实地预调查阶段了解到,部分农民工已经回到家乡或者附近县市就业,部分农民工打算再赚几年钱就回乡。面对这一情形,不禁心生疑惑,毕竟大多数农民工所在家乡企业所给的工资与北上广等大城市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有研究表明农民工进入城市、再融入城市要经历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钟摆现象”(邹永红等,2009)[3],即农民工年轻时外出打工挣钱,年龄大了就回家乡务农、务工或经商。本文调查的农民工多为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20~30岁这个青年阶段,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回乡或者几年后回乡。

本文以2013年江西、安徽、湖南三省的外出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农民工的个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角度分析外出农民工回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力图以第一手数据和有力的结论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政策提供基础依据。

二、样本问卷的基本描述统计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查由预调查与正式调查两部分组成,调查对象以自江西、安徽、湖南来广东务工的农民工为主。

在预调查阶段,选取广州市增城新塘工业区为调查地,该区以生产牛仔服装为主。预调查采取在工厂旁边随机拦截工人访问的方式。预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来广州务工人员的基本信息、工资待遇、近几年的流动情况及对未来的打算。

在正式调查阶段,选取江西、湖南、安徽三个省的外出农民工为对象做问卷调查。问卷由三部分、26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农民工个人基本情况、流动过程、流动原因、未来是否有返乡打算及其原因等内容。问卷发放与实施由暨南大学统计学系老师和学生分3个小组深入江西、湖南、安徽三省农村地区进行,问卷填写采用本人自行完成和访员按问卷内容对农民工逐一读题、被访者回答、访员记录答案两种方式进行。

(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有286份,有效回收率95.3%,样本的人口特征如下。从性别构成来看,男性170人,占59.44%;女性116,占40.56%。从年龄结构看,20岁以下的有15人,占5.24%;20岁到30岁的有194人,占67.83%;30岁到40岁的有45人,占15.73%;40岁到50岁的有29人,占10.14%;50岁以上的有3人,占1.05%。从婚姻状况看,已婚者129人,占45.1%;未婚者157,占54.9%。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共有140人,占48.95%;高中学历共有75人,占26.22%;专科学历共有55人,占19.23%;本科及以上学历16人,占5.60%。样本就业部门分布如下:民营企业占62.24%,国有企业占7.34%,外资占9.44%,个体工商户占13.29%,其他占7.69%;286份有效样本中,有82人为普通技工,有43人为管理者,一般文员为48人,生产工人为59人,54人为其他。以上可以看出虽然本次调查样本量较为有限,且采用的是非随机调查方式,但调查对象的特征分布比较符合实际,样本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农民工福利待遇情况分析

对于样本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工工资众数在1500~2000元区间。2012广东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1920元,与之相比,农民工的工资普遍偏低。37.41%的农民工的工资仅满足日常开销,几乎没有剩余。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相近(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全国中小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也达到65%),达到63.99%。从企业购买保险的角度看,有近一半的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或者企业拒绝支付。从企业提供培训看,大部分企业还是提供岗前技能培训或其他培训,说明企业也开始重视农民工素质的提升。

(四)农民工回乡意愿选择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对于问题“您将来的打算是什么?”的回答,表示坚决留在城市的农民工占3.85%;努力留在城市,实在不行再回农村的农民工占13.29%;钱赚够了就回农村的农民工占44.41%;坚决回农村占22.38%还不确定的农民工占16.07%。只有17.14%的农民工留在城市的意愿较为强烈,而66.79%的农民工返乡意愿非常明显。至于回乡的原因,第一是照顾家庭,第二是城市生活压力大和城市消费水平高,第三是没有归属感,第四是子女教育问题(此因素排在较后,与外出农民工大多数是未婚有关)。由此可见,农民工是否愿意留在城市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其背后的家庭因素。是否决定留在城市,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发展,还要综合考虑家庭的整体发展和需要,如果在城里生活压力大,没有归属感,所得收入又不足以弥补其“背井离乡”的孤寂,那么他们理性的选择就是与其背井离乡挣不到钱,还不如回家乡和家人在一起。

而对愿意留在城市的农民工进一步追问,发现他们选择留在城市的原因分布相对较为均衡。大城市相对来说工资水平较家乡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大城市的生活依然是他们所向往的。他们力图通过自身努力逐步融入城市,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子女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基于Ordered Probit模型影响农民工流动意向的因素分析

(一)模型选择

由于本文的因变量为有序多项变量,而自变量为虚拟变量和离散变量相结合的数据类型,因而适合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模型是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拓展,其中因变量表示等级分类,选项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假定有一个隐变量与自变量列向量xi成线性关系,其关系式如下:

(二)变量选择

基于已有研究文献[4-9]以及预调查阶段农民工选择回乡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以下15个影响城乡归属意愿选择的变量,具体见表2。

(三) 基于Ordered Probit的城乡归属意愿预测模型

根据Ordered Probit模型,建立农民工城乡归属意愿预测模型,其中因变量为农民工城乡归属意愿。对表2选取的影响农民工归属意愿的因素通过Stata进行回归,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观察拟合模型的残差图可以发现,其残差基本上为同方差分布,说明用Ordered Probit模型可以很好地对数据进行拟合。从表3的数据可知,性别、高中学历、民营企业、普通技工、生产工人、工资区间小于1500元和1500~2500元区间、提供培训、企业为其购买保险、回乡次数等因素都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说明以上因素对于农民工城乡归属意愿的选择的影响较为显著。

(四)逐步回归筛选变量及最终结果分析

通过Stata统计软件运用向后逐步剔除法进行变量选择,最终选出以下变量再次进行Ordered Probit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逐步回归后的模型总体效果更好。最终,女性、学历为高中、工资水平在1500元以下、企业为其购买保险、企业提供培训、外出农民工回乡的年均次数通过了0.05显著水平下的统计检验,说明以上因素对于农民工城乡归属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

(五)模型结果分析

1. 个体因素中,女性 、高中学历 、工资水平为1500 元以下对于农民工回乡意愿选择影响显著。

女性以及工资水平为1500元以下的变量系数为正,说明这两个变量对农民工回乡意愿具有拉力作用。而学历为高中的变量系数是负,说明其对回乡意愿具有阻力作用,学历为高中的农民工更趋向于留在城市。

从性别看,女性更倾向于照顾好家庭,这与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女性农民工更趋向于选择回乡。从高中学历的农民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的概率为87.33%,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的概率仅为13.47%,绝大多数选择回乡,说明学历对农民工对未来的选择影响非常大。因为学历是一道门槛,是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一项硬性条件,高学历往往意味着高起点,拥有高学历的人对自己也有更高的期望。从工资水平看,工资水平在1500元以下的农民工有92.3%选择回乡。这些农民工基本上拿的是最低工资,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办法将自己融入城市生活。随着家乡经济日益发展,回乡也能很好地解决就业,因此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回乡。

2.企业因素中,为农民工购买保险及提供培训对于农民工回乡意愿选择影响显著。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前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他们的就业领域往往被限制在那些对技能与素质要求不高的低层次岗位,从而削弱了农民工的竞争能力。农民工外出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接受培训,他们外出后接受培训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而培训对于农民工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城市更容易找到工作,并且更容易找到满意、收入高、声望好的工作,也更趋向于留在城市继续发展。

3.其他因素中,一年回乡的次数与回乡意愿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前面的假设相符。

而消费观念对回乡意愿并没有显著影响,也许是由于该变量受到更多其他因素诸如外出务工地点与流出地的距离、从事工作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首先,统计分析表明,66.79%的农民工返乡意愿非常明显,说明在农民工对未来的打算方面,更多的农民工选择回乡。在回乡原因统计中,第一位的原因是照顾家庭,第二是城市生活压力大和城市消费水平高,第三是没有归属感,第四是子女教育问题。

其次,农民工城乡归属意愿预测的OrderedProbi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外出农民工回乡的年均次数、工资水平在1500元以下女性农民工、学历为高中以下的农民工、企业是否为其购买保险、企业是否提供培训因素对农民工的回乡意愿有显著影响。从长期看,外出农民工回乡的次数、工资水平在1500元以下、女性农民工与农民工的回乡选择成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农民工回乡的长期意愿有明显的拉力。相反,学历为高中、企业为其购买保险、企业提供培训与农民工回乡意愿负相关,也就是对农民工的回乡意愿有明显的阻力。

农民工流动就业是城乡比较利益所致,未来几年农民工流向仍将主要从农村向城镇特别是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集中,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仍是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输入地(吴兴陆等,2003)[10]。由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对农民工吸引力有所减弱。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梯度转移,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将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从而为农民工流动就业提供新的选择。一些农村劳动力将选择在本地、本省或其他相邻地区的城镇就业,流向将趋于多元化。基于这种形势,社会应给予农民工更多关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更应制定和创造更多吸引农民工前来就业以及留住现有农民工的政策和有利条件,否则“用工荒”的缺口只会进一步扩大。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工归属城市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本条件。

调查分析表明培训对于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具有拉力作用,而且工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的农民工基本上从事技术类工种,如高级技工、文职人员以及高级管理员等。这部分人更趋向于留在城市。培训对于农民工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城市更容易找到回报更高的工作。在大量涌入城市打工谋生的农民工对职业培训需求不断增长、企业对农民工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吴兴陆,2005)[12],研究农民工培训市场、了解并清除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开辟更多成本不太高的专业化培训市场,加强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这是由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所决定的(陈卫等,2003)[13]。因此,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强农民工的竞争能力,是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提升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关键。

第二,在影响农民工回乡意愿选择方面,要更加注重企业因素。

免费师范生从教意向研究 篇10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本文认为,《办法》实质上展示了“免学费+包分配”的计划教育体制,没有规定具体的培养标准以及毕业生岗位落实方案。它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免费教育师范生如何解读这项政策,以及他们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两部分进行了考察:这部分师范生是怎样认识该政策的?影响他们从教意向的可能有关因素是什么?并根据考察的结果提出完善该政策的相关措施供决策者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方法和设计把政策分析的视角应用到了调查中,将西南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作为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技术,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600份,回收522份,回收率达到87%(>70%)。

2.调查方式

数据来自于2008年6月发放和回收的问卷,差不多是在《办法》施行整整一年,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入校一学年之后。自编的《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经过预先检验,并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作答。在随机调查前对被试进行相关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问卷在20分钟左右完成后现场收回。

3.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搜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情况及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16道67个必选项目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意图的看法;从教意向;对城镇、农村教育环境的评价与期望。

本研究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参与调查的其中20名免费教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分两类: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原因;入学一学年以来的感受。

4.样本描述与分类

522个被试中,男生304个、女生218个,来自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音乐学院等13个学院的19个师范专业,涉及文科、理科、艺术类和体育类4个大类;理科占44.8%,文科占49.5%,其他5.7%。生源遍及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17个省(市),中西部地区生源占81.4%,同时71.6%来自农村。西南大学是唯一地处西南地区的试点师范院校,调查结果对西南地区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有较大的代表意义;由于该政策侧重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所启示。

三、结果与数据分析

1.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主要条款的理解

问卷设计了3道题考察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意图的理解。统计结果反映:第一,师范生们相信政策的意图是好的,而且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大多数师范生明确认识自己的选择,但在政策实施一年后,他们还没有充分了解政策的细节及实施方案,如:与其他支教政策(定向生)有冲突,具体岗位落实方案不明等。第二,大多数人认同免费教育师范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73.1%),非常不认同的人仅占1.9%。第三,55.8%的人认同协议规定从教十年时间对于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是充足的,70.9%的人认同先到农村工作两年有助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另外,有师范生提出“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一批批过去时间上应该不会短”,认为这类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是“定批定量”和“长久”的行为。

2.免费教育师范生的从教意向

在被调查的免费教育师范生中,非常喜欢教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12.3%,半数的师范生比较喜欢教学(51.0%),不喜欢的有2.7%,选择非常不喜欢的只占总数的0.8%。这与该政策发起者“让喜欢教育的青年投身教育事业”的初衷基本符合。

本研究设计了5道likert态度量表题,用于了解被试对“服从协议内容,愿意在原籍所在地的落后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这一命题的认同度。以被试对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认同强度、对分配到农村从教的接受强度、考虑终身从教(城镇/农村)和违约强度等参数的综合指数来衡量被试的从教意向。

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上,被试分歧较大。认同“协议中所签订的十年期限对师范生个人而言是合理的”的被试达到41.4%,非常认同的占0.8%,而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比例分别为38.3%和1.9%,另外有17.6%的人持不确定的态度。第二,绝大多数师范生愿意先到农村从教两年(84.3%),但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的比例不到两成(仅为16.9%),接近半数的人则不确定是否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48.3%)。第三,对于十年后的职业设想,选择“继续从教”的师范生占45.9%(其中有12.6%的被试表示优先考虑“到更发达的地区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而选择“考研深造”和“不当教师,做其他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分别占被试总数的13.0%和11.1%。此外,47.9%的人表示有过违约的想法,13.9%的被试在入学一年后仍“后悔签约”、“想要毁约”。

3.对农村从教条件的评价与期望分析

被试对在农村的从教条件评价的注意点依次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具备、个人发展空间与展现才能机会不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几个方面;且最期望改善条件的排列与最不满意因素的排列高度吻合。另外,31.6%的师范生对农村的社会氛围,以及未来配偶子女仍会留在农村表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应答者在表述中除了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工作生活条件的期望、学习动机下降,反映目前最大的困扰是:恋爱受阻。因为免费教育师范生四年后要服从分配回原籍工作,他们认为将来难以分配在一起,恋情很难有结果。

而在关于“在相对落后地区从教的优势”一题的选项中,多数被试认为与到大中城市从事教育工作相比,在农村从教的优势在于“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和“工作压力小”,分别占总数的60.9%、47.7%。

四、讨论

1.对调查的总体观察所得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倾向于证实下述命题:免费教育师范生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贫困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对该政策对师范生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及其能否具体落实存有较大疑虑。

当被试接受访谈回答对该政策最大的看法时,他们也提供了类似的看法。这些回答对政策本身的意图基本上是积极的认识,而其中一些陈述以实际证据说明,学生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到落后地区从教看作宝贵的锻炼机会,同时他们渴望这项政策更加合理完善,实施细节更加明晰科学。

2.意见与建议:如何保证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教育,为落后地区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办法》的实施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未必能切实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一方面,一部分师范生感觉自身发展受限,对政策细节不明确,且还有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消极等问题;另一方面,难保毕业生能在落后地区安心从教,“违约”、“跳槽”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培养、定向分配师范生的做法无法切实提高当地教育质量,反而浪费了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

尽管“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不应当对某一部分形成优待的同时,客观上对另一部分造成利益损失”,本文认为,正如一些学者评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目前必须尽可能改善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在未来就业及生活保障上给予优惠条件,来吸引有志青年投身教育。而合理的就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该政策的最大缺漏,也是师范生感到政策细节不明、担心岗位能否最终落实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第一,提前调研。分批调研各省(市)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各地区需求教师的专业及数量区间,并以此为依据来分层次制定各试点的招生计划。

第二,适当缩短服务期。许多专家认为,从国内外经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优秀教师的养成及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师范生的服务期以五年左右较宜,同时也可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第三,打破回原籍从教的分配原则和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师范生在全国范围的指定地区内流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开落后地区的教师需求信息,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增强就业弹性,保证师范生能到原籍和原籍以外的地区服务。同时,采用地方条件艰苦程度同优惠待遇高低成正比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生流向落后地区,形成积极到条件艰苦的地区服务的氛围。

乡镇地区新农合就医意向调查 篇11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以及新的医改方案的即将提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很多医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对于农村现在的就医环境以及居民就医意向进行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旨在深入探讨研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对居民就医环境的影响,了解居民就医意向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就医意向;合作医疗;医改;医疗机构

宜宾县观音镇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宜宾市北部,越溪河横贯全镇,全镇幅员面积241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2.5万人,是该市县区第一人口大镇,是四川省第一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730名当地居民进行调查,有效人数695人,其中男性289人,占41.6%;女性406人,占58.40%。25岁以下占5.70%,25~60岁的占70.80%,60岁以上22.90%。自实行合作医疗以来,该地区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占72.80%;参加其它各种医疗保险的人群占9.5%,其中至多参与两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居民占2.88%。

1.2 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阶段性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95份,回收率达95.21%。调查表采取自行设计的《宜宾县观音镇居民就医意向调查表》,内容包括人群一般社会特征,就医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状况。

1.3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Excle2003建立数据库,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不同人群结构,对就医意向的影响:通过调查所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济收入的当地居民就医意向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虽然不同性别居民就医意向无差异,但在25~60岁年龄段中的人群选择个体诊所诊治比例均高于其它医疗机构,占调查人群总数中的41.20%。而各年龄段选择个体诊所进行诊治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医疗机构,累计频率达55.57%。

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部分居民虽然愿意选择医疗条件相对完善的县级以上医院进行医治。但是,个体诊所仍然是大多数人所首选的医疗机构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不同年收入层面的居民调查研究发现,年收入在10000以上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居民最多,但对年收入在2000~10000元的居民来说选择医疗机构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说明居民收入是居民选择就医环境的影响因素之一。就调查主体中,年收入偏低的农民与年收入较高的私营业主,患病后选择个体诊所所占比率分别是49.90%和63.80%,然而选择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的比率为48.30%和34.10%。农户选择乡镇卫生院诊治较多,而私营业主选择个体诊所诊治较多如表2所示。

就选当地居民择医疗机构原因分析, 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就诊方式,治疗效果,医生态度是患者对所选择医疗机构主要的考虑因素。这种选择方式也突显了各级医疗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个体诊所以其治疗的方便快捷,医疗费用不高,治疗效果良好成为当地群众的首选;而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居民主要考虑到方便快捷,卫生设备齐全,医生态度好等方面的因素; 选择县级以上医院的主要原因有二:①治疗效果好;②卫生服务设备及药品安全。横向对比可知,当地居民并不怎么看中医疗机构施诊方式的安全性和卫生服务设备及用药的安全性等。

统计该地区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了72.8%,农户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86.8%。但是由于当地医疗机构的发展极不平衡。以私营个体诊所为主,乡镇街道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仅有两家。

3 讨论

就当地居民人群特点分析:人口老龄化,当地群众平均年龄达到49.1岁。当地居民整体经济水平较低。人群就医观念滞后,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未能得到全面的认识。戴秀英等[1] 在调查中指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全,农民收入低,村卫生室功能低下,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水平低。从而形成了当地以个体诊所诊治疾病为主体,辅以乡镇卫生院和县级以上医院的综合诊疗形式。所以要求我们加大对医学卫生常识的宣传力度,比如,定期在该地区进行医疗卫生知识扫盲,定期开展简单的免费义诊活动,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校生资源,让他们服务农村,送医送药到田间地头;通过政府职能提高个体诊所诊疗水平,比如,对个体诊所医师的规范化培养等;降低县乡级医院的诊疗费用,提高医院的服务职能。

经济收入差距也以成为当地居民就医困难的首要因素,就收入较高的私营业主和收入偏低的农民,已经造成明显差异。

然而根据当地居民对三级医疗机构的选择优势的不同,分析得出一级医疗机构应该承担乡镇医疗卫生主体。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60~80% 的疾病可以在社区一级医疗机构得以解决。[2]卫生机构资源利用率低下,在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体制中,就医选择也具有了更大的自由性。一般规定居民可以就近在每一级的医院中选择3~5家来作为自己的定点医院,如果不满意,在第二年还可以更换。[3]由于当地政策上限制了非农户对合作医疗的办理,所以该地区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仅达到了72.8%,影响了合作医疗的全面开展。其一,居民对合作医疗的认识程度和信任度都不高,对合作医疗的最终目的产生了误解。就其合作医疗制度本身而言,其二,在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及支付方式上,主要是由住院病人向医院按项目付费,再向基金管理办公室报销。[4]这种方式不利于费用的合理控制。具体的解决办法可借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管理办法,建立定点医院转诊机制。其二,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曾经使用过合作医疗的群众反映,医院在医疗费用的定价上有区别于非合作医疗参与者,比如参加合作医疗的居民,同等疾病和处置方式的情况下,报销医疗费用时,远远高于非合作医疗患者。其三,就当地情况而言,能够真正施行并报销合作医疗费用的卫生机构仅有两家(镇卫生院和县医院),与当地人群结构比例相差悬殊,根本不能满足人民需求。

针对疾病的不确定性,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尽管还不完善,但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风险,使得该地区居民看的起病,提高了社会福利[4]。使得当地居民在医疗机构的选择上十分受限,不能根据自己病情轻重程度去合理的选择医疗机构。承担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机构形成了垄断,从另一个方面无形中加大了当地居民医疗费用的支出。这种情况,也是当地居民宁愿选择个体诊所,而不愿选择卫生院诊治的原因之一。从医院主体而言,各级医疗部门应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彻底根治大处方,降低医疗费用,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优质、价廉、方便、周到、全面的卫生服务。[5]

参考文献

[1] 戴秀英,郭忠琴.邢学宁等. 宁夏农村居民就医现状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388-1389

[2] 尹文强,姜润生,祁秉先.等.昆明市居民医药费用支出及病人流向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363-364

[3] 张静,海闻.中国城市居民的就医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EB].http://www.cenet.org.cn,2006,(10):23

[4] 周曾同,邹峥螓.影响患者就医行为的部分因素调查[J].中国医院管管理,1994,14(2)228-231

[5] 姜晶梅,张承训. 我国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就医环境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0).949

作者单位:637000 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5级(四川南充)1

637000 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四川南充)2

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分析 篇12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以下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 专业211名毕业生中182份有效问卷数据统计:

首先,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得知, 在就业、择业的很多问题上, 学生们的选择有着普遍性及相似性, 主要表现为:

(1) 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系统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只有简单规划, 甚至没有规划。

(2) 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最大的压力是就业, 所占比重为75%。从数据得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很大, 也反映出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尴尬境地。

(3) 在期望月薪的问题上, 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就业后的月薪达到3000元以上, 所占比重为74%。

(4) 在首选就业方向的问题上, 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到国有企业工作, 所占比重为52%, 而首选自主创业的学生为0。

(5) 在选择工作是否与专业对口的问题上, 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先找份工作, 择机再转向本专业, 所占比重为33%。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比较灵活, 不拘泥于专业限制。

(6) 在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问题上, 大部分学生归咎于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及自身就业能力较差, 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社会实践。

(7)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及工作经验、社会关系、沟通表达能力、学校知名度等因素对就业影响最大。大部分学生择业过程中优先考虑薪酬待遇及工作地点等因素, 希望在大、中城市等发达地区工作。在就业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对学校就业指导、社会相关服务和国家就业政策解读的诉求。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的准备有着充分的认识, 认为在校期间增加知识积累, 参加科技比赛增加实践经验能够建立自身就业优势, 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册、双选会等途径获得就业信息。

其次, 在其他问题上, 44%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悲观, 77%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属于精英分子群体, 这体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定位盲目乐观, 然而在严酷的就业形势下又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 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鉴于以上数据, 我院结合市场前景、社会环境、专业特色、学历层次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及咨询。

首先, 邀请主管就业的资深指导教师及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开课讲授, 以专业设置实际情况为基础, 结合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及国家相关政策。

其次, 根据专业设置不同进行针对性指导: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师范专业, 在加强学生实际授课能力的前提下, 鼓励并推荐学生到其他中职院校进行授课实习, 使学生毕业前积累大量讲台经验;在课程设置上, 实际动手操作占较大比重, 在熟练掌握各工种操作的前提下, 组织学生到知名企业进行实地实践, 积累工作经验。

再次, 通过求职意向调查, 26%的毕业生有创业意向, 希望得到饮食业、教育、汽车、服务、科技、手工制品、营销等方面的相关培训。根据学生创业意向, 在今后就业工作中可以邀请杰出校友及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为毕业生作现场讲座, 结合自身创业历程, 为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除此之外, 邀请专业课老师指导学生撰写创业报告, 帮助学生申请创业基金。

最后, 对学生提供个别指导, 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巧荣.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J].职业时空, 2009 (9) :78-79.

[2]张秀琴, 等.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方案的优化与管理实践分析[J].高教论坛, 2010 (2) .

[3]张雪晖, 马海忠.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J].职业, 2011 (16) .

上一篇:追求艺术下一篇:扩大英语词汇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