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追求(精选12篇)
不懈追求 篇1
因为上海市市西中学校园改扩建,学校已经有五年没有举办校友返校日活动了。今年是市西中学命名六十五周年校庆。逢“五”本是小庆,学校对外没有多做宣传。但没想到10月5日校庆日,校友回来了几千人,有些学生已有多年没见到了。忙碌之中,和一拨拨学生的碰面只能是短促的。没想到,一拨拨中总有学生热情地对我说:“方老师,你除了多添了几缕白发,其他的都没有变,永远那么年轻亲切。”我开心之余倒也感慨:不经意间,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竟一晃而过,虽生华发,却也心态年轻。充满朝气的学生给我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赋予了我不懈追求教育的无穷力量。
“爱”是基础力
1992年怀揣着美好的教育憧憬,我接受了当年杨校长的诚邀,在办理好入沪手续后,激动地加入到市西中学的教师团队中。承蒙校长的信任,在进入市西中学后不久就接过了原来由年级组长兼任的初一(1)班班主任工作。这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从一个很有经验的老教师手中接过班主任工作,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刚开始,学生、家长的眼光里充满了怀疑。那时的我,没有别的本领,唯有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深深的关爱。住校的我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我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我关爱着每一个学生。我摸索着完全陌生的上海弄堂小区,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家访,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家长建立联系;我发挥年纪轻容易与学生贴近的优势,努力走进学生内心,凝聚全班学生;我利用学科知识的优势给予学生学业上的引领,协助其他学科教师抓各科学习,保障班级学习风气和学业质量;我利用住校的方便,对当时因知青子女返沪寄人篱下的、家境贫寒住房非常拥挤的、亲子冲突障碍的三位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每天晚上他们都到学校和我在办公室学习、探讨。静谧的夜晚,在市西中学校园里,一间办公室灯影下的师生四人,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春夏秋冬,永不褪色。虽然,当时没有其他牵挂的我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课余休息时间,几乎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但我无怨无悔,快乐地付出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爱。慢慢地,我用爱的力量感召了学生和家长,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家长们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引起校领导的关注。工作不到两年,我竞有幸成为当年《文汇报》的图片新闻人物。惴惴不安中,我深深懂得了:爱学生是做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爱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力。
“学”是发展力
“爱”是基础,但“师爱”更是一门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在爱学生的过程中,无论是初涉教坛的我,还是工作两年后开始担任我校团委书记的我,都深深体会到,爱是需要“情感的”,更是需要“能力的”;教育既讲究情感,又讲究方式方法。带班最主要应抓什么?受父母离异影响很大的学生该怎样关爱?学生的青春萌动该如何引导?学校团委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开展一些富有意义和创意的团委工作?这些都挑战着我的教育的能力。我深知,这一切需要正确的教育理念的引领和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还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我一方面虚心地向办公室里的同事学习,向带教的师傅请教;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积极和同行展开交流探讨。1995年,我成为了第一批在职教师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利用双休日,我再次回到华东师大校园学习教育学原理,把教育理论学习和自我实践思考、反思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促进我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对教育育人的本质内涵和学校“人格与学力的主体发展”的育人目标有了深入的理解,对学生指导也更具实效。
“研”是创造力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进入21世纪,知识爆炸、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独生子女问题凸现、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挑战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在德育方面表现最明显。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打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如何突破新时期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队伍的战斗力?这些都是摆在从2002年开始全面分管我校德育工作的我面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纷繁复杂的情况面前,我深知,除了不断学习,还要不断研究。教师要将工作学习化,工作研究化。以科学研究引领实践探索,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找到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金钥匙。我先后参与或承担了国家级子课题,以及市级、区级多项课题研究,这些课题有《高中生意志品质培养》《高中生价值观趋向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青春健康”国际项目实践研究》等。《育人为本,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学生应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真正主体》《打造品牌历史节,培育中华民族魂》等多篇教育科研论文获得全国一等奖,有力地推进了我校德育工作。市西中学德育进一步凸显了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并在传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特色的基础上,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以艺冶德、德艺交融、校园文化节日、学生自主发展、家校良性互动等新特色。
在上海市黄静华德育名师基地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和同行交流、分享德育的研究成果。另外,我紧紧抓住2009年两个月的加拿大学习培训和2010年8个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教育管理硕士的有利时机,考察了加拿大和新加坡两国的教育、教学情况,认真观察,记日记,然后认真地进行中加、中新教育的比较研究,从中深受启迪,为我“系统思考,管理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谐”是提升力
众所周知,教育是系统工程。单门学科单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是看这个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说,一个教师能力再强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它需要的是有利的氛围、有力的教师团队力量。无论是“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还是“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全员德育、全程德育”,表明的都是“教育需要合力、需要教师团结协作”。站在学校领导者、管理者的角度,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学校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是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为了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创新发展,我需要积极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平衡领导能力,并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提升我校教师和我校教育的发展力。我自己是在市西中学历任校领导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和肥沃土壤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所以我更应该同样积极地给年轻教师的成长发展营造有利的氛围。我也深刻认识到,目前个人专业发展阶段,实际上也是一个“谐”的发展阶段,只有“爱”“学”“研”三管齐下,才能有更高的提升力。“爱”是执著的教育理想信念;“学”是终身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研”是科学理念的支撑,做研究型教师、研究型领导是时代的呼唤。“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管理的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领导也要为教师作出表率。
我一直很欣赏这样几句话:“教育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它们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座右铭。在此,既以这些名言与大家共勉,也表达了我对教育的不懈追求。
不懈追求 篇2
实现梦想不懈追求
——《吹小号的天鹅 》阅读指导课
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阅读中的收获,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2.把握故事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具体的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路易斯的勇敢和坚强,体会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
3.在写话中提升阅读的品质,拓宽孩子的阅读眼界。
设计意图:
《吹小号的天鹅》是美国作家怀特所著,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书中讲了一只生下来就不会发出声音的哑巴天鹅,在爸爸、萨姆等朋友的帮助下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和磨难学会了吹小号,从而获得了幸福的生活的故事。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先从路易斯与众不同的特点开始,让孩子们走进路易斯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内心的痛苦、自卑。然后逐步引导孩子去了解路易斯之所以能勇敢、自信、坚强的面对自己的残缺并且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奋斗,最后实现梦想是离不开他身边的每个人的鼓励和支持的。在这过程中,我抓住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断,让他们走进片断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品读、交流、想像说话等手段,感受路易斯身上的优秀品质,体会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最后让孩子们在写话中提升阅读的品质拓宽阅读眼界。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猜主要人物
1.简单地说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一位学生概括地说)
2.做“点击人物”的游戏。
二、走进主要角色,寻找联系,体味真情
(一)路易斯
1.了解路易斯与哥哥姐姐们的不同——不会发声。
2.当路易斯听到天鹅爸爸说他是只哑天鹅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呢?(出示:
这是它的一个不愉快的上午。…… “命运对我是残酷的。”)
(1)读读这段文字,走进路易斯的内心,体会体会他的心情。
(2)交流。
(3)是呀,路易斯是害怕的、难过的、痛苦的、自卑的、埋怨的……谁能把他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4)害怕、难过、痛苦……搅得他很不愉快。(配乐引读……)这是它的一个不愉快的上午————
3.命运是残酷的,但勇敢的路易斯没有向命运屈服,那么是谁促使它有如此的勇气坚强地面对自己的残缺呢?(天鹅爸爸)
(二)天鹅爸爸
1.说起天鹅爸爸,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2.老师也被爸爸为了儿子不顾一切的行为深深打动(音乐,教师诵读……)
(出示:
天鹅爸爸这么想着,振翅飞下去。……它嘴里牢牢叼住,在红带子上晃来晃去的是一把漂亮的铜的小号。)
3.孩子们,文字中是有画面,有声音的,从这段文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4.孩子们,你们看懂了天鹅爸爸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好吗?
5.是呀,天鹅爸爸为了心爱的儿子能发出声音,他不惜玷污自己的名誉,冒着生命危险去偷小号。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音乐起,齐读)天鹅爸爸这么想着……
6.孩子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我们可以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读着书,有熟悉的面孔、有清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了这样的感受就证明我们读懂了。
当爸爸带着伤痛把那把漂亮的铜小号送给路易斯时,路易斯会心里在说什么?
7.天鹅爸爸还这样鼓励路易斯:
(出示:“天鹅必须快活而不是难过,必须优雅而不是笨拙,必须勇敢而不是胆小。世界上要克服自我障碍的年轻人多得是。我肯定你会及时克服它的。”)
(三)路易斯
为了回报这份亲情,在父亲的鼓励下,路易斯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奋斗。回顾整本书,还记得路易斯都去了哪些地方吗?(指名说)路易斯勇敢耐苦,他的很多行为让人难忘。最打动你的是哪个镜头?
1.舍身忘己救了平果的性命
(出示: “我没有办法飞到那里去,……平果已经骑在它的背上。)
(1)我们先来看路易斯抢救平果的镜头,轻轻地读读两段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你来读一读。
(3)一起读好这两段话。
2.刚才说路易斯为做真正的号手割开右蹼的行为也让我们难忘?我们一起来看,他与萨姆一段对话。
(出示:“请拿刀片把我右脚上的蹼割开,这样我就能活动我的脚趾了。”他伸出了他的脚。……顺利地吹出了“1,2,3,4,5,6,7,i。i,7,6,5,4,3,2,1。咯—嗬!”)
(1)同桌分角色读读,然后说说你们从这段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2)同桌练读。指名同读,交流感受。
追问:它为什么这么坚强?
(3)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号手,再大的苦再深的痛,路易斯都能承受。
(四)萨姆
1.萨姆成功地为路易斯做了一个外科手术,让他实现当真正的号手的梦想。除了这一次外,萨姆还给了路易斯哪些帮助?谁来简单地说说。
2.交流
3.是呀,每当路易斯遇到困难,就想到它的好朋友萨姆。正是萨姆的热心帮助和支持,才让路易斯在困难面前不觉得害怕和孤单。这就是友情的力量!
(五)塞蕾娜
1.其实在路易斯奋斗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角色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塞蕾娜
2.塞蕾娜与路易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当深夜路易斯望着满天的星星的时候,他就会想起美丽的塞蕾娜。
当路易斯孤独地呆在卡尔顿饭店的时候,他又想起了心爱的塞蕾娜。当的时候,他
3.就是这绵长的惦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支撑着路易斯努力学习吹奏小号,最后成为了真正的音乐家。他用音乐表达了对塞蕾娜的爱,他们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音乐响起)
出示引读:
两只天鹅飞得很高,离地足有一千英尺,它们飞得也快。最后路易斯带着他心爱的天鹅一起飞回到那个熟悉的小池塘,那个它最初看到日光的地方——这是它的梦。
总结:同学们,路易斯就是在这浓浓的亲情、温暖的友情、美妙的爱情的支撑下,不懈地去找寻、去追求,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书:不懈追求实现梦想)最终成为一名吹号手。它的追求给它带来了快乐,它的追求使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它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拿起笔,把你获得启示写下来!
(六)写启示,再交流。
四、推荐怀特的其他两部作品。
同学们,《吹小号的天鹅》是美国作家怀特所著,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怀特一生一共写了3部童话,这3部童话都是精品,深受读者们的喜爱。接下来我们要读的是怀特的另外两部作品——《夏络的网》和《精灵鼠小弟》,你们将在这两部书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忠诚!
板书:
路易斯
(实现梦想、成就辉煌)
不懈探索 孜孜追求 篇3
一、注意良好的仪表、风度
注重良好的仪表并不是要求教师上课时要多么衣着时尚、光鲜靓丽,而是教师着装应尽量庄重、大方,既不能邋遢、脏乱,又要避免过于紧跟流行,打扮得花枝招展、穿衣暴露更是不可取的。微笑是最好的化妆品,真挚明朗的笑容能够迅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生动的气氛;而富有感情、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更会锦上添花。
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给学生以深深地影响,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以及课下做好学生的表率,时刻规范着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是作为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可草率对待。
二、富有个性魅力,挖掘学生的心灵世界
人生不能缺乏个性,教师是如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是这样。教师的身上应具有强烈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学生,从学生出发,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本着对学生未来成长负责的精神,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到以人为本。怎样去挖掘学生的心灵世界呢?人们常说,一个人如果感动不了自己,就感动不了其他人,在教学中,教师应投入自己的情感与体悟,先打动自己,才能去打动学生。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如果能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与课文里作者对父爱的体悟结合在一起,投入自己的真情,那么,将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父爱,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感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以致用,学思结合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但现实的教学往往依旧是注重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不能单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超越目前考试分数的限制。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学习文化成绩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应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当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时,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富有价值的人。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只顾学习,不重视思考,还是整天只是漫无边际的思索,而不去扎扎实实的学习只是都是不可取的行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既学又思,边学便思,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思维发展。
四、立足长远,不被中高考所紧紧牵引
现在的教育存在这样一种状况,那就是中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这种背景下,各种考试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各种模拟考试铺天盖地,教师和学生一起被淹没于考试的海洋,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深深体悟,只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将统一的对作品的解释传达给学生。教师应该将视野放远、放光,而不是仅仅直盯着中高考,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
五、勇于创新,探索不息
任何事物若是希望能永远经得住考验,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教师职业要求同样如此。语文教师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视野不够开阔,脑筋不够灵活,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不能积极接受、采纳,而是固守传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课堂翻来覆去的还是以往的旧知识,丝毫没有更新,那么他(她)的教学生涯必定是乏善可陈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勇于开拓,不断探索,通过实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能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从而不断加深自身的语文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知识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无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教师应该成为社会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地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才能为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使课堂常教常新。
六、练好教学基本功,将课堂落到实处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和成就上有光辉卓越表现时,那你自然就会看到,所有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方面了;相反,如果你表现出无能和平庸,那么,不管你如何温柔,在谈论时如何耐心、如何善良、殷勤,不管你如何关心、体贴学生,仍不会博得学生真正尊敬。”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有深厚的语文专业素养,精通语文学科有关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发展脉络以及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全面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这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交融综合的,其次是因为当今的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的知识,往往能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如果不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的。
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进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语言要求准确、明了,还要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教师面对的是作为一个集体的班级,因此需要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师通过教育研究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每一位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的共同追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从以上几点进行努力,不懈的探索,不倦的追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有效课堂不懈的追求 篇4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学习的抽象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爱热闹的年龄特征之间是一对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是必要的。在对情境的作用达到共识的今天, 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
情境成了联结数学、学生和生活之间的纽带, 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 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 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 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 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 情境不仅是导入, 而且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如我教学“面积”时, 就有意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启发学生参与,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周长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 秦老师通过故事引出狗熊两兄弟的菜地, 两块菜地每条边的边长都是整厘米的, 一块长方形, 一块正方形, 哪块菜地大呢?两兄弟争论不休, 学生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接着狐狸出场做裁判, 沿着两块菜地四周分别走了一圈, 发现都是大约60步 (即两块菜地的周长一样) , 便下结论:两块菜地一样大。“你同意吗?”秦老师这个问题一抛出, 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在辩论中复习了面积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整堂课由菜地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在长方形菜地中划出一块最大的正方形地种萝卜, 两块菜地周长都是20米怎样比大小?等等。在具体的情境中, 帮助学生系统复习了本单元的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激发起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所谓问题教学, 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 疑是条件, 问是结果。因此,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关于这一点, 南师附小的学生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贲友林的课堂上我们能依稀看到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首先是课前研究, 这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 去发现问题, 自己尝试解决;然后课堂上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小组交流;最后是汇报。汇报时小组成员全体上去, 分工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质疑的声音。“谁对我的方法有补充和质疑?”“谁对我的方法有疑惑?”“谁来说说你的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学生自主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知, 发展能力。
三、有效发挥激励性评价,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则故事: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 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 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 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 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 一个个惊喜万分, 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 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若干年后, 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们一起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 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 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 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增强自信心。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也不由得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 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 还有一些东西忘不掉的, 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 适度的激励性评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重拾自我, 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发挥自己的优势, 健康成长, 也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 促进教学相长,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 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 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 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因而, 在教学时,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 进行有效地评价, 这样, 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深度, 还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 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如微笑、点头、表扬、赞许;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 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批评, 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 不应该只和优等生交流, 而忽视和学困生沟通, 应该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无悔的选择、不懈的追求 篇5
——读《生命无悔》有感
读罢《生命无悔》,掩卷沉思,郑捷老师带给我们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无畏的品德!敢于胜利的决心!我觉得都不是,她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老师透明、晶莹的心,一个老师甘为泥土的奉献,一个老师敬岗、爱岗的执著,一个老师为了学生甘洒热血、敢于牺牲的红烛精神,对照自己十四年来的教学历程,感怀颇多……
做人难,为师难,做一名好教师更难,这是甘为人梯的教师们的心里话。作为一名教师,苦衷很多,欢欣很多。且不说初为人师时,稚气未脱的自己面对更加稚嫩的孩童,那种想把所学知识倾囊相授的激动,及找不到良好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无措。相互交织的心情难以言表;且不说自己所教学生考试得了100分后,第二天便送给我一支花时,自己兴奋地把学生亲了又亲那个兴奋劲,也不说为了排好一个舞蹈,编好一个剧本,昼思夜想,全身心投入,夏日炎炎,不知挥洒了多少汗水。连自己四岁的孩子倦得睡在排练场的凳子上也顾不上。而当孩子们较好地接受后,美妙的舞姿,深情的表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时,那所有的辛苦与操劳都化为了过眼云烟。
从教十四年来,自己始终坚信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善于亲生、爱生的教师,学生才会来尊敬他。每当春雨纷飞时,望着飘飞的雨丝,望着陆陆续续撑着雨伞来校的学生,我总会留心他们是否在路上摔倒过。我总会询问每个还未到校的学生情况,直到全班同学到校,我那颗悬着的心才会落地。每当夏季艳阳高照,暑气炙人时,我总会照顾每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安然入睡。放学时我也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诫学生,不要在路上玩耍,要按时回家;每当秋风送爽、乍暖还寒时,我会关照每位学生注意添加衣服,预防感冒。寒风凛冽的冬天,我更是成了孩子王,经常带领学生做游戏,教室里常常笑声 不断,掌声四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少回当我在教桌前批改作业,感到疲惫时,“老师,我送你一朵花”轻轻的,暖暖的,仿佛甘泉流淌,仿佛花瓣剥离,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双纯净透亮的眼睛,带着腼腆的微笑,将那身疲倦融化得无影无踪,多少回上学放学路上,闲暇的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声问候:“杨老师,你好!”有时我会一愣,抬头看见我的学生正恭恭敬敬在身后,在不远处的路边给我行礼问好。那时,一丝自豪感油然而生“做老师真好!”,自己那颗爱生如子,待生如火的爱心得到了回报。多少回在梦中,那只只伸张的小手幻化成茁壮成长的小树,更似只只饥渴的小鸟激励我奋发向上,催我奋进。
作为老师,多年来,自己爱的奉献,点滴入微,至今此心不改,且历久弥坚。作为人师,“让学生信其道”始终是我教学的根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已成为自己的信念。多年来,我总是沿着“办公室—教室—家”这三点一线在运转。本来买菜做饭洗衣服应是贤妻应尽的责任,然而为了我的学生,我却很少操心,自然就落到了丈夫身上,丈夫自然就多了些唠叨和埋怨。每每此时,我只有歉意地对丈夫说:“对不起,辛苦你了”。我也知道,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对于农村的每一个家庭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梦中常念叨的一句话,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自己肩上的责任。还记得有个叫任洪的同学家境贫寒。三兄妹均在上学,恰好他的父亲生病住院,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心里十分矛盾。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积极动员全班学生献爱心帮助,一边又几次家访,疏通家长的思想,同时鼓励他坚定学习的信心。2001年,任洪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他的父亲碰见我就说,谢谢你呀,杨老师,要不是你,也没有我任洪的今天。
参加工作以来,自己默默辛苦的耕耘,也换来学校、上级的信任。一直以来,不管是在任家中心校还是在新生小学,我都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或许因为我生性开朗、活泼,爱唱爱跳的缘故吧,一开始,我就迷上了这个工作。为当好这个大孩子,我总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设计筹划一些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队员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记得在9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正值我怀小孩两个月。妊娠反应让我身体十分虚弱,但我想到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组织大队活动时,我挺住了。摸着肚子说:“孩子,对不起了,让妈妈搞好这最后一次活动吧。给我在大队工作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于是,我拖着沉重的身子,不顾丈夫的反对,开始精心策划,设计,组织了这场别开生面的《皱鹰展翅 》为主题的大队活动,六一节那天,当我以主持人的身份站在任家新电影院的舞台上时,我激动万分,心潮澎湃。因为精彩的活动吸引来了满满一堂人,当掌声、喝彩声、笑声经久不息时,我想我的功夫没白费,我成功了。那时的辛苦也抛到了九霄云外。后来,我把这项活动的实况和效果报告了县团委。那年,我校队部被评为了“红旗大队”。活动之后,我终因身体虚弱,劳累过度而病倒在床上。
十多年来,我承担许多上级交给的重大任务,我自己自编的舞蹈《小螺号》获区文艺汇演一等奖,获县级二等奖,自编的舞蹈《和尚谐奏曲》在任家场上表演,获得一致好评。99年我自编自演的音乐剧《七子之歌 澳门》获区文艺汇演一等奖。我与其它几位老师一起参加的县计生委组织的县春节文艺调演获一等奖。
“十年攻山得璞玉”。郑捷老师的精神不灭,我坚信,只要自己扎实工作,不断总结经验,自己一定会在教育教学思想、师德师风水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前途总是光明的,未来是总是美好的。希望,永远像一盏指路明灯,牵引着我朝着既定目标奋进!
新生小学
难忘的记忆 不懈的追求 篇6
笔者如约走进陈老窗明几净的客厅时,86岁高龄的陈信善老人正手持放大镜,在书桌前翻阅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洲际出版公司联合出版的大型纪念画册《中国——长征》和由杨得志将军题写书名的《红军之路》纪念册,这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时赠送给他的礼物。陈老深有感慨地说:“红军长征是我今生抹不去的记忆。这不,70年过去了,那时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陈老呷了一口茶水,回忆起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
苦难的童年
1919年11月4日,陈信善出生在江西永新县高市镇西汀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陈家祖祖辈辈务农,父母亲尽管终年辛勤劳作,还是养不活家里4男1女5个孩子,他3岁时,就被过继给舅舅家。后来这里建立了红色政权,但小信善11岁时,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他的舅舅、舅妈先后被无辜杀害。无人照顾的小信善回到自己家里不久,又被父亲送去学裁缝手艺。裁缝店老板天天让他劈柴、捡牛粪、干杂活,稍不顺眼,就会受到责骂,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啥也没学会。
陈信善的三叔早年参加红军,四叔是中共地下党员,小信善从小受他俩的思想熏陶,慢慢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因此,1933年3月红军在永新县“扩红”时,陈信善毅然和同村一个小伙伴一起参加了红军,成为湘赣省军区无线电台的一名勤务兵。从此,陈信善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始了他对人类最美好的事业——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
难忘的长征
陈信善参加红军时才13岁。因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他每天工作都非常勤恳,很快就成为大家都喜欢的“红小鬼”。
在红军这个大家庭里,陈信善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中心永新城的梅花山等战斗、揭开红军长征序幕的红六军团湘赣突围西征。由于他在西征突围中表现突出,电台台长彭富九(离休时为总参三部政委)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8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5年11月,红2、6军团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回忆起这段终生难忘的艰苦岁月,陈信善老人说,红军渡过金沙江后,遇到的最凶恶的敌人就是大自然——雪山和草地,冰霜和暴风雨。开始翻越玉龙山时,总部来电报,要求部队多带衣服、辣椒和酒。那时已是1936年4月底了,天气较热,大家都不懂为什么还要带这些物品,以致有的部队把衣服都丢了。上午上山时,在原始森林中走,那些树又高、又密,我从来没有见过,走着走着,山上都是雪了,气温骤然下降。军团首长命令部队加速前进,决不能在山上过夜,那天走了10多个小时,上下150多华里。路上,我看到老炊事班长背着一口大铁锅爬山,被突然刮来的一阵狂风卷下深山沟;兄弟部队有的战友坐下来想休息或喘口气,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红军过草地时,正好是阴雨连绵的季节,这片大草地大部分变成了陷人和陷马的沼泽。沼泽上面覆盖着一簇簇的野草,找不到一块干地。行军时,我们担心一下子陷下去出不来,大家就把绷带连起来,互相牵着走,一脚深一脚浅地摸索着前进。晚上只能稍事休息,大家背靠着背坐着或站着以避免冻僵。有几次,我们几个人爬上树,用绳子把身体捆在树干上睡觉。吃的呢,就是青稞、野菜,后来实在没有吃的了,就把皮鞋、皮带煮软了嚼着解饥饿。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一堆前卫部队吃剩的牦牛骨头,如获至宝,急忙煮了喝骨头汤。我们在草地行军中,还打退了敌人骑兵的几次袭扰。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在1936年9月1日走出草地,到达甘肃岷县的哈达铺。
三次入朝立功勋
抗日战争时期,陈信善任陕西关中军区警备1团1连政治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内蒙赤峰军分区骑兵团政治处主任。
1949年12月,时任骑兵5师13团政委的陈信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率部胜利完成了在河南的剿匪任务后,奉调东北执行农副业生产任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陈信善所在的冀热辽军区骑兵师1团奉命入朝参战。
陈信善回忆说,当年11月初,我和团长率领本团600多名骑兵,深夜顶着刺骨的寒风,从安东悄悄跨过鸭绿江。1951年1月,骑兵团和兄弟部队一部改编为志愿军炮兵8师,师领导责成我带小分队将所有的战马押运回国内。一天晚上,我们和战马乘坐的军列被敌机发现了,敌机投下的照明弹把军马惊得乱叫,我指挥战士们跳下列车隐蔽。突然,一颗炸弹在离我10米远的地方爆炸,掀起的泥土、沙石把我整个埋起来,我用足全身力气才拱出个头来,庆幸没有负伤。
1952年10月,陈信善第二次入朝,任志愿军后勤部3分部13大兵站副政委,主要负责志愿军支前武器装备、军需给养的补给,以及战地野战医院的政治工作。他除做好下属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还认真细致地给部队宣讲《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提纲,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13大兵站离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不远,“志司”邓华副司令员经常去视察,他对兵站的工作十分满意。期间,陈信善因工作过度劳累得了肺结核,被送回沈阳治疗,在医院休养了五个多月时间。朝鲜停战后,1954年7月,陈信善升任志愿军后勤部3分部15大兵站政委,第三次入朝。在板门店以北的辛木车站,他经常亲自组织部队,昼夜装卸军用物资。1955年初,他被任命为3分部政治部主任,同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上校。
“两弹一星”作贡献
为打破美苏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两弹一星”研制,同时在我国大西北建设“两弹一星”试验基地。毛主席亲自召见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把建设“两弹一星”试验基地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军委工程兵部队。
1958年8月,陈信善奉调甘肃酒泉基地特种工程兵部队,任司令部政治处主任,分管司、政、器(材部)三大部的政治工作。基地设在原甘肃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这里是人烟稀少的戈壁大漠,只有七八幢房子,特种工程兵部队的首要任务是修路、盖房、建机场、修建铁路专用线等。
一开始,部队住的是干打垒茅草房,吃的是压缩饼干、罐头食品,基本没有蔬菜吃,尤其是用水很困难。那里气候尤为恶劣,一会儿万里晴空,一会儿又狂风暴雨,三天两头刮风沙,昼夜温差很大。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部队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同样节衣缩食搞瓜菜代,一天只吃两餐菜稀饭。面对这种情况,陈信善组织全体政工干部拟写了宣传教育提纲,深入各团工地,大力宣传毛主席的伟大战略决策,宣传建设好试验基地的重大意义,号召大家发扬我军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组织蓝球赛,经常放电影,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基地施工进度突飞猛进。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得到基地党委和工程兵首长的充分肯定。
1962年5月,陈信善调任试验基地技术总队政委。总队负责导弹的技术安装和调试等关键性工作,陈信善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在调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日日夜夜里,在工厂、在工地、在试验室,都有陈信善政委的身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壮了国威军威,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为之扬眉吐气。陈信善政委更是兴奋得热泪盈眶,因为这里也包含了他的一份心血。
晚年乐融融
1969年,陈信善任军委工程兵后勤部政委,1970年改任工程兵后勤部部长,担任工程兵党委常委、工程兵后勤部党委书记。陈信善身在领导机关,但心系基层、关爱基层,经常到上海、无锡、江西乐平等地的工厂、研究所、军代表室考察调研,为加快部队机械装备的技术革新改造,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战斗力,确保“不变质、打得赢”沤心沥血。
有效:初中英语教学的不懈追求 篇7
一、充分挖掘、活化教材资源
初中牛津英语教材提供的材料非常丰富, 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在诸多方面都得以体现。在使用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 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活化, 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笔者平时能做到多阅读、多查阅、多积累,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 积极储备教学资源。如 (牛津初中英语) 7A中有一篇文章, 主要是围绕本单元的中心任务“Food and lifestyies”而展开的, Kitty和Daniel过去和现在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这篇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 让学生清楚怎样才是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笔者引导学生模仿主题进行描述, 并掌握其技巧, 根据主题理解文章细节并能分辨是非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笔者也以讨论日常生活的话题为杠杆来活跃课堂氛围, 此外, 值日生每天都要做汇报,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 在习惯的交流中, 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能得到长足的进展。
二、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英语学习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 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法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坚持从“严”字上狠下工夫, 并且要明确要求, 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 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熟读、快读和背诵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前主动自学、课后温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多动笔多做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后广泛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等。除了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必要的, 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有效地学习, 英语教学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好似有了一把金钥匙, 能将知识的大门打开。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会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如在教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人称变化时, 笔者归纳了“一主, 二宾, 三不变”这七个字, 并让学生通过练习理解其意义。
三、增强学生有效的教学参与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均等是小组合作的规则, 于是, 学生无论成绩好坏, 性格内向或外向都开始积极参与进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笔者会创设各种情景, 进行各种内容的交际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确保给学生带来更多自由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真正做到阳光“普照众生”。如笔者在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 One的Reading一课时, 就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用简答的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在本组成员的帮助下能锻炼完成地说出一些句子, 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敢于开口表达。在Reading课文的教学中, 笔者又布置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 因此他们分配到了不同的任务, 总之, 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 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在活动中各司其职, 平等合作, 快乐地学习。
四、给予激励性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要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评价。我们应多采用激励性评价, 对于学习上有困难、老师出错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挖苦打击。我们可以对学生的错误答案作出富有激励的答复, 如:“Great!You’ve tried your best.”“Some of your answers are right.”“If you work hard, you can do better.”吝啬表扬, 只能使学生丧失自信, 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对教师而言, 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 对学生而言, 也许就是一次成功的鼓励, 甚至是走向转折的一个支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抄袭现象在词汇的默写中时常露出端倪, 笔者没有直接点名皮名, 而是假装不知情, 对其出现的好成绩进行了表扬。课后找有关同学推心置腹地谈心, 仍不点破他, 估计其在以后的日子里取得更大的进步, 达到更高的目标。“达标”代替了“处罚”, 收到的效果反而比较明显, 这些有劣迹的学生开始觉得不好意思了, 也就逐渐将坏毛病改掉了。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要讲究策略, 激励性评价更能学生感到你良苦用心, 不但会欣然接受, 而且会对你心存感激。这样的良性循环, 学生更加喜欢你, 更喜欢你的课,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英语,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机智:专业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篇8
书名:《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作者:[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学机智 ———教育智慧的意蕴 》 是当代西方教育现象学的经典之作。 作者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推荐人语
现实中,尽管我们非常享受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中的教育机智,也会对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或教学设计大加赞赏,却往往只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是因为没有找到阐释、赏析或商榷的角度。“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范梅南教授则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比如,“引言”中,范梅南教授就指出:“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这对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很有启发。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但其思维过程却有某种合理性,这时,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或许就会给出不同的点评与追问,如“大家想一想,这位同学刚才的回答虽然不够正确,但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更好地归纳一下?”“你自己愿意再说一次吗?”等,而不至于冷冰冰地说“错误!坐下!”,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如,第二章中范梅南教授提出:“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不禁想到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马修老师的育人故事让我感动,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教师迷恋儿童成长时的专注与敬业。研读范梅南教授的这部著作,容易加深我们对职业的理解和对专业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帮助和影响孩子更好地成长。
再如,范梅南教授在书中引用了荷兰俗语“无所行动是很难的,不施教却很容易”,这句俗语化用在教育教学中是很有深意的,它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要给学生过度的干预,而要对他们施以有意义的、诗意的教育引导。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倡导“让学”,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而是说教师要“在场”,主导学生的“让学”,就像范梅南教授所说,这里应该“有一种更基本的承诺: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在这儿。你可以相信我”。
不懈追求 篇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它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彻底结束, 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从此开始。在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间,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统一大陆、巩固政权、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并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运动及“三反”“五反”等运动, 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式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广大音乐工作者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来。他们把对党的爱, 对新生活的向往都凝结在笔下, 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说, 在新中国初期, 中国音乐文化呈现出了繁荣的可喜局面。
然而, 1957年后, 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不断滋长,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反“右”倾运动;急于求成的思想带来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1960年的百年特大自然灾害, 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三年的困难局面。与此同时, 上述“左”的错误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更为凸显, 最终在1966年导致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给全国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在文化领域, “四人帮”利用手中的权力, 大搞文化专治, 江青在《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中宣称:“有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 这条黑线专了我们十七年的政, 该是我们专他们政的时候了。”[1]她们一边否定17年来音乐文化的成果, 一边大肆提倡革命“样板戏”;在全国上下只能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国际歌》三首歌曲, 这种极端的行为使亿万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陷入了干涸的局面。1971年, 周恩来总理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这种局面才得到缓解。周总理多次接见音乐工作者, 对以往歌曲创作问题提出了批评, 为广大音乐创作者当前的音乐创作指明了的方向。
在总理的倡导下, “国务院文化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开始重新收集、整理音乐作品, 作为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充实人民音乐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据《战地新歌》前言介绍, 这次革命歌曲的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 有关部门对征集的作品也严格把关, 先由全国各地区的群众和有关的领导部门, 向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推荐当地创作、传唱的较为优秀的革命歌曲, 经过初选后, 各地又采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发动群众参与对初选歌曲的审听、挑选, 并对歌曲的加工、修改提出了意见。国务院文化组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遵照毛主席关于:‘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和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教导进行选编”。[2]经过大量的选编工作之后, 终于在1972年出版了《战地新歌》第一集, 之后一年出版一集, 直至1976年共出版五集。这五集《战地新歌》共收录“文革”中的创作歌曲五百余首, 这些歌曲无论在题材方面还是在体裁方面, 都彰显出了时代的新意, 并以清新的民族气息和强烈的抒情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可以说, 《战地新歌》的出现, 给“文革”时期人们干涸的音乐生活带来了一股清泉, 给无垠的沙漠带来了点点绿洲。
二、创作中, 闪烁的动感音符
1、题材与内容
《战地新歌》共分五集, 在题材上有的是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有的是反映工、农、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斗争生活;有的是表现青少年儿童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下而茁壮成长等等。
2、体裁与形式
《战地新歌》中的主要体裁有:群众歌曲, 抒情歌曲, 艺术歌曲, 儿童歌曲, 电影歌曲等。
《战地新歌》中主要形式有:独唱, 齐唱, 合唱, 小合唱, 表演唱, 重唱等。
3、现实与艺术
从现实与艺术的关系上看, 《战地新歌》的编写受到了“文革”的不断影响, 在各集中, 每一集的前言部分都选用了《毛主席语录》中的部分内容作为题词, 如:第一集中引用了毛主席三条语录, 即“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为工农兵而创作, 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等;第二集引用了“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第三集引用了“在世界上,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 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第四集引用的是“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4]第五集引用的是“什么‘三项指示为纲’, 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纲, 其余都是目。”上述可以看出, 前三集的编写与创作, 基本上是照着周总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毛泽东‘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的思路”。其题材内容大多是歌颂祖国、歌颂党、毛主席和幸福的新生活, 而且作品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艺术性也比较高。而第四、第五集, 却在歌曲内容上显示出政治色彩比较浓烈, 音乐语言较为生硬, 使歌曲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加之到了1975、1976年随着“文革”的即将结束, 因而后两集中虽收录的歌曲较多, 但传播并不很广。
三、奋斗中, 经典的音乐篇章
在《战地新歌》中, 有很多具代表性的歌曲, 最为经典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由王倬作词, 尚德义作曲。这是一首具有高难度演唱技巧的抒情歌曲, 是专门为花腔女高音创作的。它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后医学的发展给聋哑人所带来带来的福音。歌曲用三段体写成, 首尾乐段以“千年的铁树开了花, 开了花, 万年的枯藤发了芽, 发了芽”这样比喻不可能发生之事的民谚为歌词, 在G自然大调上, 以2/4节拍和爆发式疾急奔涌的音符, 形象地表达了“如今咱聋哑人说呀说了话, 感谢毛主席恩情大”, 使首尾达到高度一致;而中间乐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即前半部分由原来的2/4节拍转入4/4节拍, 并由G大调转入e小调;旋律从低音区逐步回绕式递进, 沉痛地倾诉了“医学史上几千载, 聋哑人有口说不出话”的痛苦, 以及“我盼哪, 我盼哪, 我盼望着开口突出我的心里话”的强烈愿望;后半部分回到了2/4节拍G大调的主调上, 欣喜地叙述了“东风送暖, 红旗映彩霞。毛主席派来了亲人解放军, 到了我的家。小小银针手中拿, 无声世界春雷炸”的喜悦心情。之后巧妙地缀一花腔女高音staccato的华彩发声技巧, 用饱满的颗粒较强的声音, 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女聋哑青年被治愈后, 从咿呀学语到放声歌唱这一过程的内涵及激动的情绪。这首歌曲是作曲家尚德义的花腔女高音的开山之作, 它以一位聋哑人会说话为题材, 不仅歌颂了党领导的新中国, 而且这首作品也填补了中国艺术歌曲在“花腔”上的一个空白, 同时也为我国今后“花腔”声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结语
对《战地新歌》歌曲集, 曾一度被认为是“文革”的产物, 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开始渐渐冷静, 对它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 而且其中有许多优秀歌曲又开始在广大人民当中传唱, 并真挚地称其为“老歌”。近年来, 以“红色歌曲”为题目的音乐会及比赛等活动也不断出现。应该说《战地新歌》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传播的角度, 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1、从题材上看, 《战地新歌》中虽然有些歌曲政治功利性
较强, 但大多数作品还是以歌唱祖国、歌唱领袖, 歌颂党、歌颂新生活作为主线, 它是50年代初期新中国给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延续, 从中流露出了各族人民幸福的心情及真实质朴的情感。
2、从体裁上看, 20年代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 我国的歌
曲创作成为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30年代, 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歌曲成为鼓舞人心的一种号角, 而且是传播最为广泛的体裁形式。《战地新歌》中的抒情歌曲、群众歌曲以及儿童歌曲所采用的体裁形式, 大多是30年代到50年代歌曲创作的继承和发展, 而且还有一些是新的声乐体裁的探索, 如尚德义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就是在花腔女高音创作上的实践, 它填补了中国歌曲创作中这一形式的空白。
3、从音乐形象上看, 《战地新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里有人民解放军战士、有草原上的人民、有“红卫兵”小将等等, 如《真象一对亲兄弟》, 以幽默、诙谐的音乐语言, 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两个战士的形象, 从而来歌颂各族人民的团结。
4、从创作手法及风格上看, 《战地新歌》不仅继承了30-
50年代歌曲的创作手法, 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探索, 如《北京颂歌》, 在爽朗的大调色彩中, 加入了抒情的音乐语言;《回延安》在主题音调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模进手段, 使歌曲充满了回忆的激动心情;许多歌曲突出民族风格, 采用中国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西方创作手法相结合, 如白诚仁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和《洞庭鱼米乡》就是两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
5、从对其他体裁创作的影响上看, 在当时作曲家创作并不
宽松的时代, 《战地新歌》对其他音乐体裁的创作提供了有意义的条件, 其中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器乐曲, 如赵晓生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同名钢琴曲;阿克俭的《战斗进行曲》和《千年铁树开了花》、盛中华的《歌唱我们的新西藏》等同名小提琴曲;董金池的《伟大的北京》、黄小龙的《萨哈拉最听毛主席的话》等同名大提琴曲等等, 对器乐曲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总之, 《战地新歌》虽然产生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尽管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但是,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 广大音乐工作者还是以极大的热情, 在禁锢的环境中进行创作, 有许多作品还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这一点应该给予肯定。并且, 有许多歌曲还被运用为中、小学音乐教材, 对中国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也为80年代以后的中国歌曲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奠定了基础。可以说, 《战地新歌》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成长, 它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国当代音乐》梁茂春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复苏与再沉沦”戴家枋著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 《战地新歌》国务院文化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5) 《战地新歌》续集国务院文化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 《战地新歌》第三集国务院文化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
(7) 《战地新歌》第四集国务院文化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5年版
不懈追求 篇10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文本分析法,江枫,雪莱,《西风颂》
翻译批评是翻译事业中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的翻译批评事业却相当薄弱。批评可以使人进步,只要批评有理有据,就可以发挥启示作用,甚至会成为灵感的源泉。因此健康正常的批评和反批评环境对提高文学翻译质量、繁荣文学翻译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学翻译批评是当今译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使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直接指导着文学翻译的具体实践,“肩负着给文学翻译一个方向”的重大使命。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文学翻译理论,其要点都离不开文本的核心和翻译的基石:文本意义的阐释。文本意义阐释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学翻译批评的合理程度。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赋义、文本传意和读者批评家释意的“复合共生体”。而读者批评家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具有若干种。
王宏印老师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提出了兼顾中西研究方法的翻译批评基本方法,其中之一细读法(close reading)是英美新批评派所使用的文学批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文本阅读方法,经常用于诗歌的鉴赏阅读。细读本身是仔细的阅读,关注语言细节与意象的联系,特别是寻找审美的形式意味,作为理解原作和译作的追寻目标。在阅读时,注重文字以外的意义,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绪意味,从缝隙处发觉作品的意义,扩大想象空间,得出深层和整体意义。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概论》中进一步提出,文本分析法(text analysis)关注意象抓取、逻辑断裂和反讽效果,至今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普遍的适用性。简而言之,文本分析法适用于原文和译文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评判。本文将在理解文本分析法和细读法的基础上,对江枫翻译的经典名篇《西风颂》进行细读和分析,旨在挖掘诗歌的审美意味和深层意义,丰富读者对《西风颂》的认识与理解。
1 江枫对诗歌翻译的追求以及雪莱诗歌的特点
文学翻译批评的对象是译作,但这一“译作”不仅包括作品本身,还包括译风、译德、译效等。对于具体的文学翻译批评活动,一个批评者不可能对一部译作的形成因素和诸因素做出面面俱到的分析与评价[2]。本文将首先对江枫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追求角度,对其译风做出一定概括,从而为稍后对其译作的文本分析打好基础。江枫认为,诗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译的,他基本同意“只有诗人才能译诗”,即“在译入语和译出语的修养完全相等时,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江枫认为译诗应该力求形神皆似,形似而后神似,这是个理想的高标准,需要译者不断地努力追求。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作为艺术品的诗不可能脱离其艺术形式而存在。好的翻译作品,应该以有尽之言传达原作可能蕴含的无尽之意,让译文留有足够的阅读与想象空间[1]。翻译应该是对原作形象或意象逐渐形成概念的同时使用译入语的词语和结构营造对应形式的过程。简言之,江枫认为译诗在指导思想上应力求形神皆似,否则可能形神皆失。以这一高标准要求诗歌翻译,有助于提高诗歌翻译水平,为读者提供具有鉴赏价值和审美意义的作品。江枫翻译雪莱诗选是出于对雪莱的无限热爱,他认为雪莱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春天而唱彻其短暂一生的诗人”。雪莱的抒情诗形象生动、语言清新、音韵优美、感情真挚而充沛,闪耀着崇高的思想的光辉。其诗歌主题包括西风、云雀、蓝天白云、争取自由、声讨压迫者罪行等。在了解了江枫先生在诗歌翻译实践中对诗歌翻译的追求与努力以及雪莱诗歌风格特点之后,让我们接着对其译作《西风颂》进行细读,做出文本分析,挖掘深层意义,评析其译作精妙和欠妥之处,分析江枫是否做到了形神皆似,再现了雪莱清新俊逸、隽永耐读的风格。
2 文本分析法解读《西风颂》
《西风颂》中的西风具有象征意义,西风本身既可以指自然、外在的有形力量,也可以指进入人体而变为道德的、精神的力量;或者是二者的结合。雪莱赋予《西风颂》的主旨在于表达诗人精神重压下能量释放的浪漫情绪。本诗的双重主题——破坏者兼保存者,具有一定的革命象征意义,同时也暗含了四季循环的更深层的悲剧色彩,这一点也在最后的警句中得以体现——“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分为五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首十四行诗,韵脚为aba,bcb,cdc,ded,ee,每行为抑扬格五音部,跨行跨节安排较多,适合了奔放自如的浪漫诗风和慷慨悲凉的革命精神。总体来看,江译采取格律译法,遣词造句斟酌用心,力求实现形神兼备,努力再现原诗的形式美,因而句子稍长但结构比较平衡,误译漏译较少,语义丰盈,色彩丰富。在跨行跨节之中不失连贯感,读起来从容不迫,抑扬顿挫;但由于照顾韵脚和语义,略显繁冗,不自然,书卷气在某些地方比较明显[5]。以下将辅以实例进行具体剖析。
语气词(“啊”、“哦”)在句子的不同地方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例如在句首表示呼唤,诗歌在原始信仰中具有咒语的作用,因此在诗歌的前三节,以呼唤精灵开始(“哦,狂野的西风”),在句中表示停顿或呼唤(“你啊”、“哦”),在句尾表示感叹或命令(“听,哦,听!”、“哦,听啊”)[5]。这些语气词忠实于原诗,同时又将该诗的抒情性表达的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
原诗一开头的头韵修辞是英语特有的,很难用汉语表示,而且“being”一词也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词。译作中的“实体”是行文略显晦涩和书卷气,加深了理解的难度。第二行“无形无影的出现”保留了原诗的修饰矛盾,起到强调作用。以下几行中的“万木萧疏”、“落叶无数”、“四散飘舞”等四字词语的使用使译作具有音节美。之后颜色词的翻译可以足见译者所下功夫之深,“蔫黄”、“魖黑”、“苍白”、“潮红”使抽象的色彩带有病态和衰败的意味,从而使色彩表现更加准确到位,给人以真实细腻的视觉感受[5]。
由于中文诗歌中很少出现跨行,加之句法结构的差异,在翻译具有跨行现象的英语诗歌时,会出现词序的调整和重排。例如“有翅的种籽”提前出现在上一节;“就像你飏起波浪”、“浮云”、“落叶”,(oh,lift me as a wave,a leaf,a cloud!)进行了词序的调整。
将“wild spirit“译为“不羁的精灵”非常贴切恰当。“你啊,你到处运行”显得十分大气,颇具气场又不失亲切之感。将“destroyer and preserver”翻译为“你破坏,你也保存”,此处进行了词性转译,表面上与原诗不符,实际上借助动词转换成主谓结构,从而实现了功能上的对等,也使逻辑主语得以体现[5]。动词可以更好的表现出祈使语气,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第二部分开头诗行略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诗的气势,但在语义表达上十分完整,没有漏译。对于构成排比的词语,时而遵循原诗,时而变换顺序,增加了行文的抑扬感从而使诗意盎然。第四节“四合的夜幕”十分符合汉语习惯,又忠实地再现了原诗“this closing night”的意味。“从你那雄浑磅礴的氛围,将迸发/黑色的雨、火、冰雹”极具暴力色彩,加之后面的“哦,听啊”,现场感顿时出现,语言的张力也十分突出[6]。
第三部分开始的动宾结构“你,哦,是你把……”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情绪,对西风进行歌颂。“大西洋水,豁然开裂”,虽然跨行,但短暂的停顿更加强化了这一诗句的爆发力,贯通两个诗节,也延长了诗句的气势[5]。此处还隐含《圣经》中天地顿开的刹那之时的宏大场面。
第四部分第一节译文运用“我若是……”的重复,变换了之前的节奏,凸显了排比气势。这一节的节奏跳跃性较强,也形成了顶针连接[5]。例如,“仅次于,哦,仅次于不可控制的你”以及“…这一个太象你,/象你一样,骄傲,不驯,而且敏捷”具有较强的排比气势。此处为了押韵,还对“tameless,and swift,and proud”进行了词序的变换。
第五部分的最后几节诗歌在描述诗歌的用词上十分大气,具有强烈的爆发力。例如“奏出深沉的秋乐,/悲怆却又甘冽。但愿你勇猛的精灵/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而在句法上,通过细微变化成功地实现了节奏美和结构美,如“请把我…/就像你…/请凭借…”[6]。此外,“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处,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境”,对整篇欧化风格的文章,增添了几丝中国传统特色。最后的点睛之笔“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两行押韵,结构匀称,用词简洁,长度相当,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和盘托出,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革命象征意义和四季循环轮回的自然过程。
3 笔者对江译《西风颂》的总体评价
王宏印教授曾指出:“即便是译者有各自的追求,也会在追求中有所忽略,即便在追求的范围内,也会有着意追求而难免造成的失误。”这一见解精辟地指出了任何翻译都不能达到完美无缺,稍有疏忽便可能顾此失彼;刻意追求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西风颂》的翻译便是实例。从中可见,江枫先生在追求形神而后神似,形神皆似时,难免出现力求形似和再现格律时,语言倾向于异化和欧化,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为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有些地方略显隐晦,难以理解;为忠实于原诗,而使句式偏长,略显拖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翻译雪莱抒情诗的过程中,江枫先生以形神皆似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从遣词造句到组建句式做到了接近形神皆似。例如上文提到的语气词翻译和颜色词翻译,江枫仔细斟酌词语意义,赋予词语以原诗的抒情色彩和情绪;同时四字结构的使用也使行文铿锵有力,具有启示意义。此外,对句式的变换使用使译作内容丰富,排比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诗的意象。对原诗中难点的理解十分准确精当,努力在译入语中寻找最合适的对应语,如“不羁的精灵”、“四合的夜幕”等。江译的《西风颂》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爆发力和准确的着力点,最大限度的再现了原诗的风格和情绪,具有浓厚的诗意和流畅的艺术美。
4 结论
雪莱认为“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瞬间的记录”,“一首伟大的诗,是一个源泉,永远泛溢着智慧和快感的流水……”,而译者江枫也正是在热爱雪莱及其诗歌的基础上,努力再现诗的语言艺术性。这是因为他认为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一种,是形式和内容依存度最高的语言艺术。而且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内在结构具有共性。虽然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但也是为了满足抒发情感的需要而采取某种节奏和韵律[1]。对于译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去了解内容,了解诗人看待世界和抒发内心的不同方式,力求在译诗时先做到形似而后神似,最终实现形神皆似。由于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再忠实的译文也不可能等同于原作,最大限度的忠实,也只能是最大程度的相似。“译诗的过程是立形以传神的过程,形似也就神似;神,与形同在。”正是出于对诗歌翻译的独到理解和不懈追求,江枫所译的雪莱诗选通过运用典型的雪莱诗法,行文贴切而繁华,影响巨大,甚至成为后来若干译本的参考母本[5]。这一强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江译雪莱诗歌,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也的确称得上是成功之作,值得诗歌翻译爱好者进行学习和借鉴,从而提高文学翻译质量、促进诗歌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枫.江枫论文学翻译自选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征军.文学翻译批评范式论[J].三峡大学学报,2005(1):107110.
[3]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宏印.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宏印.英诗经典名译赏析——从莎士比亚到金斯伯格[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7]江枫译.雪莱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8]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高效课堂需要不懈地追求 篇11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1、把兴趣带进课堂。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努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求,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在每一篇新课讲授前,我都会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一堂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就在这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着。
2、把民主带进课堂。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
3、把鼓励带进课堂。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惟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应该简单地说“对”或“错”,而应该大胆鼓励学生的这些“旁逸斜出”和“独树一帜”;
二、设计生动的教学环节
1、设置情境,给学生以张扬的空间。设置具体生动的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激活他们的思维。在学习《黄河颂》这首诗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以及战争年代黄河的战略地位,还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这首歌,同学们心中的豪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都争先恐后地朗诵了起来,连平常不爱读书的有些男生都读得慷慨激昂,一节语文课俨然成了一场精彩的诗歌朗诵会。
2、激励质疑,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发挥其主动性,则能更深入理解课文,把握内容主旨。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你有哪些疑问?对内容的把握,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学习鲁迅的《风筝》时,我让学生就不懂的地方质疑,有个学生就说:“长大后,我已向弟弟道了歉,责备自己不该踏扁弟弟的风筝,为什么我的心还如此沉重呢?”我连忙肯定:“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通过探讨,学生们明白了:作者的沉重是缘于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无抗争。作者严格的自律和深邃的思想在质疑中让同学们得到充分的体验。
3、角色换位,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空间。语文课中的人物蕴藏的情感力量是指引学生人生态度、陶冶学生内在情感的重要资源,而角色换位就是将文中的主人公与读者本人作角色上的换位,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文中人物所经历的情感历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一课时,我这样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丑小鸭,在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时,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呢?,”如此设问,引发学生从关注丑小鸭的命运,转而关注丑小鸭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
4、引发争辩,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想法,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发言,给学生以提升自我的机会。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课时,我激发学生:“我究竟该不该把木雕送给万芳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说应该送,有的同学说不该送,我顺势引导他们展开辩论,说出各自的理由。于是大家一阵唇枪舌战,好不热闹!最后,我又适时总结:木雕虽贵重,但友谊却是无价之宝。文章的主旨由此凸显,错误的价值观得到了矫正。
三、积累丰厚的文化修养
1、加强阅读,提升素养。厚积才能薄发。我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的阅读计划,并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定期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此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汲取广博的中华文化,提升了个人语文素养。
2、走进生活,拓展外延。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要在语文中体验生活。阅读学家卡罗尔曾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学习朱自清的《春》,我们可以带学生出去春游,去真实地感受春的生机和活力;学习《观舞记》,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场精彩的演出,去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学习《芦花荡》,我们可以请来参加过抗日斗争的革命前辈,让他们为我们讲述那些峥嵘岁月中的英雄故事,以此激励学生铭记历史,珍惜今日的幸福。
3、开展活动,提高能力。为了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我们可以开展语文知识抢答竞赛,以此提高他们联想、想象及知识迁移等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可以开展说成语故事比赛,以此锻炼学生的口才,也可以加强他们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背诵古典诗歌的兴趣,我们可以开展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以此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
4、勤于实践,体验真知。为了让学生学会写消息、通讯,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做一回小记者,现场采访、撰稿;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环境污染,我带领学生走出去,实地调查、研究,并写出了详实的调查报告;为了纠正学生作业、作文中的错别字,我们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看标牌,找别字,使学生认识到写错别字的危害,从而自觉改正不良习惯。
不懈追求 篇12
认识她就要走近她,了解她就要走进她的学校。这里融入了她太多的教育情怀,这里演奏着一曲教育的华彩乐章。
一、她的荣誉如星
丛莲芳从事教育四十余载,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她曾被评为全国创造教育先进个人,省、市劳动模范,省、市优秀专家,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省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省、市“三八”红旗手,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市教育专家;曾被选为辽宁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沈阳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她主持、参与的教科研项目分别获国家、省、市优秀成果奖,撰写的论文二十余篇被评为国家、省优秀论文,并在国家和省一级刊物上发表;著书150余万字,40余次在市区有关会议上交流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电视台、电台及报刊等媒体多次报道她的事迹。
这里呈现的只是她众多荣誉中的点滴,荣誉记录着她对教育的无比忠诚、无比热爱,记录着她的无比辛劳和工作业绩,更记载着她一颗挚爱教育、关爱教师、喜爱孩子的一腔真情。
二、她的热情似火
在学校,她的年龄最大,但她的脚步最快,步子最大。全校所有的教师——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个个敬服她。这是因为她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似火。她常说,现代校长应该是学校的领跑者、策划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所以校长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对一所年轻的学校而言,如何聚拢人气,提高士气,创造名气?这是她思考最多、用心实践最多的一件事。她知道,用以往成功的思维模式,是很难达到一个新目标的。为此,她坚持学习,不断思考和寻找学校新的发展点、教师新的进步点、学生新的成长点。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她注重从方方面面吸取精华,更不放过学习新经验,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
三、她的理念如虹
学校就是她的世界,她思考最多的也是学校的事。在学校,她年龄最大,但思想最前瞻,这是源自她对教育事业的情有独钟,源自她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一个人眼界的大小了决定了他世界的大小。对学校的发展,她总是以教育专家的视角去规划,以实践者的角色去探索。“把职业当作事业去完成,把事业作为专业去研究,以专业作为科学去探索,沿科学朝着艺术去追求”是她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且不说在文艺二校那段光辉的历程,仅仅是她五年前踏上浑南这片沃土的日子就足够辉煌。2006年,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投身到浑南新区,致力于浑南新区第二小学的创建工作。她带领全校教师从零起步积极创业。经过艰苦的努力,学校大步前行。她的教育思想如美丽的彩虹美好着学校,美丽着每一个孩子。学校现已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成果格局:一大主题——大爱教育;两大品牌——校园文化、教师队伍;三大亮点——动漫、读书笔记、校史长廊;四大普及——人人写一手好字,人人掌握一种乐器,人人会做多套健美操,人人会打羽毛球;五大特色——德育、外语、体育、艺术、科技;六大转变——文化建设由形到魂,硬件建设由壳到实,教师队伍由聚人到聚心,学生从求数量到求质量,发展理念由重布局到抓重心,家长由观望到满意。
国家总督学郭振友先生这样褒奖学校的成长:“浑南二校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而丛莲芳校长正是这奇迹的创造者。
四、她的人格像妈
丛莲芳校长的成功不仅在她的事业,更在她的人格。她以超凡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教师,用真心、真情感动着教师,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着学校,以“欣赏、尊重、信任”的态度温暖着人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她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时时不忘自己的身份,处处不忘自己的责任。她常对身边的同事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她用一双热情的手、一颗仁爱的心,在自己与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桥梁,赢得了教师的敬慕、信赖和由衷的爱。她能时时刻刻把“爱”体现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体现在每一名员工的心灵上。她把教职工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教职工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教职工的需求作为第一责任。她用和谐的心态对待每一名教职工,记挂着老师的每一件家事,体察着老师的每一个表情。工作中,她是教师事业的领航者;生活中,她是教师无话不谈的贴心人,她对教师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赢得了老师们源自心底的爱和敬服,她成为年轻教师心目中亲切的校长妈妈。
五、她的学校像家
丛莲芳校长秉承自己一贯的人性化管理风格,坚持“三个一”——给教师一份尊重,真诚地理解、信任每一个人;给教师一份善意,在生活上体谅人,在工作上宽容人;给教师一份关爱,关心他们的进步与成长,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为此必须做到:一是年节必由工、团组织安排主题活动,舒缓教师由于工作紧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寒暑假必组织快乐行动,安排教师集体出游,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三是教师过生日学校必送生日蛋糕,体验和谐集体给他们带来的亲情温暖;四是取得成绩时必给奖励,激发他们取得更大成绩的热情;五是新教师到校必开欢迎会,了解学校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之中;六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为教师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为他们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保障;七是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必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去学、思、看,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和专业发展的空间。这“七个必须”拉近了学校与广大教师的距离,使学校和教师的情感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交流、交汇、交融,使全校师生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来过浑南二校的领导、老师都说“浑南二校是爱心校园”,处处都散发着爱的光芒。大爱文化已成为二校的品牌,“牵手写爱”、“爱心墙”、“爱在365校园故事会”、“爱的教育三部曲”等活动感染着每一位在校的师生,感动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学校现已成为省内第一家中央文明办工作联系点之一,全国首届盛京校园文化论坛在我校成功召开,省市级德育、体育、外语、科技、艺术特色校以及各类奖牌挂满了学校的荣誉墙。
【不懈追求】推荐阅读:
不懈追求名人名言05-11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坚持09-14
“为群众服务是我不懈的追求”07-18
不懈追求超越自我教书育人谱华章10-07
坚持不懈名言07-05
为幸福生活不懈奋斗07-12
有为源于不懈努力09-28
坚持不懈的个性签名07-07
常抓不懈教学反思07-22
坚持不懈的小草作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