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代

2024-08-21

文化时代(共12篇)

文化时代 篇1

摘要: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 体现了高校的历史传承性、育人价值观、办学时代性、文化自信力和文化影响力。国内外的高校在岁月的沥炼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质, 实现了文化育人的殊途同归。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文化,时代内涵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品格、价值取向和历史积淀。许多学者和高校试图更加清晰详细地描述和剖析大学文化, 发展出了诸多概念体系, 常用的就是把大学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综观这些概念体系, 虽然分析思路不同, 但是却表达同一个意思:大学文化既包含和反映着学校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 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

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办学轨迹中, 我们不难发现, 文化对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效的影响堪称广泛而深远。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人文相通, 博学与专精兼取, 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 耶鲁大学“教育不是求职, 而是为了生活”的办学宗旨, 清华因“厚德载物”涵养而成的严谨求实, 北大因“兼容并包”孕育而成的自由开放, 厦大以“南方之强”自勉自策的文化自觉。风格各异的大学文化在岁月的沥炼中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实现了文化育人的殊途同归。

一、大学文化体现历史传承性

大学的办学历史是大学精神的基因, 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世界各国的大学无不在体现办学历史上大做文章。

哈佛大学把本科生宿舍作为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把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之一用作大一新生的宿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住过的宿舍的门对面的墙上挂着罗斯福总统的画像。有的宿舍的墙壁上刻有曾经在此住过的学生姓名, 新生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获知本宿舍的“历史房客”, 宿舍已成为哈佛凝聚校友的一个重要纽带。

厦门大学对“爱国、革命、自强、科学”这四种精神的诠释和弘扬, 正是源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以及后来者自强不息复兴厦大的那些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校友为代表的科学精神等所体现的学校优良传统, 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数以千计的著名的物理学教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所在的科学馆,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才辈出, 对于后学者来说, 这些地方决不仅是学校建筑或科学研究的场所, 更是引领人生的炬坛。

二、大学文化体现育人价值观

育人价值观是大学精神层面的文化类型, 是大学办学最具有影响力的标尺。正是对育人价值观的极致追求, 才使得世界名校成为产生和汇聚世界文化精英和精髓的圣坛。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育人价值观传承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 主张培养“全才”和“通才”, 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这些思想不仅使两所大学形成了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注重学识深博与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的传统, 长期以来也成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

南京大学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培育具有创造力、领导力和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探索实施以“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为目标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 把本科四年大致划分为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实现了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 再至学生多元发展的无缝对接, 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和发展的主动权。

复旦大学从2012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本科生住宿书院建设。学生按不同学科大类和专业分到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个书院, 并在书院中度过自己的四年学习生涯。住宿书院试行师生共建, 每个书院设一位由知名教授担任的院长, 并有专职的书院导师和院系的专业导师。每所书院如何建设、管理, 将由学生自主选择和决策。为了使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能够充分交流, 书院按照大类融合和学科交叉的原则安排住宿, 力求为学生提供除了课堂教育、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

三、大学文化体现办学时代性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大学文化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踏准时代节奏, 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 才能保持充沛活力和创造力。

哈佛大学370余年发展历史是固守最初的办学理念和不断适应环境变迁的过程。哈佛最早是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办学。到19世纪后期, 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哈佛将英国大学的传统和德国大学的经验美国化, 创造出美国大学模式。

厦门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网络生活中。开展“新青年说国学”传统文化网络沙龙等活动, 引导青年师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官方微信平台“故事忆厦吧”聚焦大学精神, 推出系列专题活动, 影响较为广泛。用“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寻访、优秀集体创建活动, 推进以“感动同辈”、“感念师恩”为主题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 引导师生见贤思齐。

暨南大学呼应国家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实施“宁静致远工程”, 摈弃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 不盲目追求学术GDP, 从思想、制度、队伍、保障、协同创新等五大系统入手, 着力给专家学者创造潜心工作、静心问学、安心育人的氛围。

四、大学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力

(一) 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大学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 保存、研究、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也是大学体现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史学研究上优势突出, 与此相应的是两校培养的人才体现出较好的人文学养, 很多人成为国家管理和教育领域翘楚。以多国籍生源为特色的暨南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 暨大十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每年的新生训练营都是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熏染。每年新生开学, 召集所有新生朗诵《暨南大学学子铭》, 围绕武术、书法、民族音乐和舞蹈等传统文化项目,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 善于坚守特质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立足世界的标识。千校一面、面面俱到、面目模糊, 是大学的失败, 更是文化的灾难。哈佛大学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耶鲁大学的求真务实精神, 使得两所高校能够在坚守学校传统中不断创新发展。两所学校的发展模式告诉我们, 大学文化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 又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与时俱进的产物, 是文化基因和后天发展合力作用的结果。

五、大学文化体现文化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在政府决策咨询和社会文化引领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优势和责任。近年来, 党中央审议并通过了一系列的文件, 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

复旦大学是全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先行者, 向国家和社会做了大量的文化输出, 展现了高校应有的文化影响力。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旗下的国际问题研究院拥有美国研究中心、亚太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等众多机构, 其推出的亚太问题专报, 为中央高层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2014年, 苏州大学成立苏州东吴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简称“东吴智库”) 。一方面, 东吴智库广泛聚集学校相关学科和优秀人才等优势资源, 召开“对话苏州发展”论坛, 努力做好政府决策方案的建言者, 提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东吴智库也力求做好“顶天”与“立地”双向反哺的承载者, 在《成果要报》、《行政改革内参》等高端平台上发表研究报告近200篇, 促进了学术大繁荣,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除此之外, 在苏州大学还有一个师生团体展现出了学校应有的文化魅力。2011年, 苏州大学成立艺术教育中心, 坚持以文化育人引领高校艺术教育。自成立以来, 中心在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组织文化艺术大讲堂等方面成绩斐然。其指导的艺术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并受邀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柬埔寨王家孔子学院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 艺术团更是受到国家汉办和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的委派, 赶赴美国进行为期14天的巡演, 为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作出了应有贡献。

行走在大学校园中, 亭台楼阁、鸟语花香、人文风貌, 你所能感受得到的都是这所学校的文化。近年来, 大学文化逐渐成为评判一所学校的重要内容。如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所说, 大学文化能够真正反映大学的价值, 是大学最重要的竞争力,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办学资源。学校办学的各项数据和指标固然重要, 但唯有大学文化才能显现出一所学校的整体价值。

教书育人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文化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指引着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十三五”即将开篇, 新的历史时期, 大学文化也将表现出新的内涵和特质。这一切都植根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长于一代代师生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哲学视角及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 2008

[2]刘尧.感悟大学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3]谷贤林.校园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05

[4]谷贤林.校园观念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5]陈骏.三三制:培育领军人才成长的土壤[N].中国教育报, 2013

[6]吴春燕, 陈征, 罗发龙.暨南大学:浸润中国风盛载华夏情[N].光明日报, 2014

[7]宋旭红.哈佛与耶鲁:大学特色生成与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8]谢维和.理解“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 2014

文化时代 篇2

来源:采购销售助手

什么是文化?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是人类的社会化活动的产物。它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践,是一种贯彻某种观念的实践。文化也是一个国家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亦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它是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表面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种,而实质上,文化还代表着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才能知道季节变化;而细察人类的各种美好风尚和精神,可以用来教化天下人民。这是关于“文化”的一句阐释,然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因此,要把握市场跳动的脉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们文化心态的把握;对文化变迁方向的研究;同时以品牌塑造的个性文化来获得人们的认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随着想文化型社会的成功过度,人们在消费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文化形态的产品。一般性的,局部的销售模式与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只有当消费者在消费文化时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因此“文化营销”正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营销模式。

对于“文化营销”这一概念的定义,商界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我认为,“文化营销”是一个组合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文化力进行营销的方法。这种文化力运用在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等诸多环节中。文化对消费的渗透力,对消费者购买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营销过程中显示出惊人的力量,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生产力。

可以看到,在商品同质化,消费个性化,日益成为趋势的今天,文化营销显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愈来愈受到品牌的青睐。所有知名和生命周期长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品牌文化是苦心经营。

有位企业家说得好:“名牌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承载量越大的项目,其效益释放量就越大,效益的增长不是算术级数,也不是几何级数,而是原子裂变级数。”1994年,当“击鼓传花”式的“经济泡沫”纷纷瓦解之时,中国的房地产业被无情的抛向了痛苦的深渊。而广东顺德的“碧桂园”楼房,通过创办“碧桂园贵族学校”,使沉睡了三年的碧桂园楼房,被炒作得红红火火。这一策划的实质就是利用文化运作房地产。

当营销走上市场之时,人们使用最多的往往是有奖销售、大甩卖、广告等这些层面促销手段。这些充斥着叫卖声,弥漫着商海气息的“硬试营销”,随着消费者的日趁成熟,其短期效果必然暴露无遗。代之而起的“文化促销”就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在电冰箱的销售中,当其他商家都沉醉于大登广告,大搞有奖销售之时,海尔却另辟蹊径,在全国发起“送万场电影下乡”的公益活动,把特有的“海尔文化”送给富裕起来的农民,从而使其冰箱的销量大增。

采购销售助手软件为采购员、销售员免费提供采购管理、采购流程、合同范本、销售管理、销售技巧、营销策划等实用资料;采购销售助手工具让采购员销售员工作效率提升30%,致力于打造为采购员、销售员提供免费采购培训班、免费销售培训班、采购销售论坛交流平台.此外,文化还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利器。近几年,有几本外国人写的书籍颇受读者追捧。如英特尔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的《我看英特尔》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次的《未来之路》,还有《IBM发家史》、《松下管理大全》、《惠普之道》等等,这些书籍不仅理论层次高,而且赋有一定的专业性,深受中国读者欢迎。从表面上看,外国老板在销售书籍,而实质上,他们利用“书”来塑造企业形象,用文化来战士其经营者的素质。一旦这种形象通过这些书籍深印消费者心中,那要比大做广告宣传好很多倍。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因为,营销的本质是沟通,而沟通必须置于统一的文化背景之下,这是对于国际化试图本土化力争国际化的企业所棉队的起码前提。

在上海APEC会议期间,我通过互联网视频了解到,不少跨国公司的老总们都谈到企业“文化营销”的新理念,认为现代企业国际化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销文化的理念,再营销有价值的商品。这里的“文化营销”,指的是把当地文化理念融汇到经营管理之中,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市场消费诸方面更加符合本土化。通过“文化营销”创新,达到相互间的沟通和互融,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消费认同与时常开拓。

时代的文化记忆 篇3

【关键词】建筑保护;文化记忆;低碳城市お

1. 绪论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古代城市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但城市发展多元化与紧迫性使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矛盾突出,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同生共存,相互协调,保护再利用历史建筑需要政府、专业人员与公众达成统一。

2. 文化的记忆

文化记忆的具体形式有档案与历史、学堂教育、庆典活动、纪念性建筑物等。文化记忆的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必须借助于符号才能保留、加工和生产。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习惯的、特有的使用方式,即文化记忆方式。我们认为文化记忆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文字与图像关系处理的民族差异[1]。

2.1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是超越个人的。因为记忆不只停留在语言与文本中,还存在于各种文化载体当中,比如博物馆、纪念碑、文化遗迹、歌曲以及公共节日和仪式等。通过这些文化载体,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才能将传统代代延续下来。

我们城市总是处于不断更新中,代表着社会的前进,展现时代特色,保护的街区或建筑则像碎片洒落在城市一样,在不同的地域展现出不同风貌特色的街区或建筑,留给人们的是不同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丰富了城市的空间环境,也会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2.2城市记忆。

城市文化的记忆除了形象的视觉感官,还有周围空间环境的想象感觉,从古代到现代,一步步的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演变。城市文化总是依托于建筑并最终超越建筑的,所以我们保护的不是孤立的笼子,可远观而不可触摸,而是感受历史所沉淀的记忆,同时使其发挥社会功能,给城市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低碳城市平衡发展。

3. 建筑风貌传承与延续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建筑,而是一个街区、城镇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原始风貌以及所在城市空间的良性循环。

3.1建筑风貌。

(1)历史风貌建筑年代纵横历史五千年,这些历史风貌建筑不仅表现了当时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色,更凝结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已经超脱了建筑物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向现今的后人展示在历史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历史风貌建筑存续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每一栋历史风貌建筑,都是历史的一个缩影[2]。

(2)每一栋历史风貌建筑或者街区的产生都有着他的时空背景。特定的时空决定了历史风貌建筑的不可复制性。也就是说,时空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特色,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展现了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遗产。

3.2传承——延续。

(1)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只有从每个城市的历史建筑、肌理文脉和非物质文化三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城市的文化传承。“圈地”的行为造成了原有文化环境的遗失,因为这里筑的墙,没有携带此种珍贵的文化印记,而是真实地将历史遗迹从整个城市中隔绝出来。进与出,不自然了,文化环境也就断裂了[3]。

(2)经历了百年乃至更久的风雨沧桑,历史建筑有着无法比拟的历史底蕴,改造建筑的同时不仅带来新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也使得人们的回忆找到根,原有的历史文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是凝固着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最朴质的记忆。

3.3尊重历史。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文明,是一个古城市、城镇、乡村的烙印,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对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社会历史价值的认识

都还不够,保护意识也还跟不上,更谈不上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浪费。

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我们没有时间去痛心了,保护好现有的是当务之急。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过客,所以对以往历史保持“温情和敬意”,应当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信仰。 毕竟懂得尊重历史和利用历史的民族才不会迷失方向。

4. 建筑——时代的印记

(1)“去与留”一直是旧建筑改造中的核心问题,如何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在为业主提供舒适环境的前提下,如何把握现代元素嵌入的“度”? [4]具有一定历史的建筑或街区,往往经历过无数次的改建、翻新或装修,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层次上都会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记。

(2)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完整的保留那些标志着当时的文化、铭刻着历史印痕和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建筑物,才会使这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并使她永远焕发着魅力。历史建筑与城市环境,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意味着丧失了许多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这就如中国长城如果没有秦始皇开端和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这样的传说,可能留给后人的只有那耸高的石头了。只有在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特质,新、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才能完美地统一起来。

5. 结语

保护再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传承文化与发展创新是不可停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等趋势的不断发展,在世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文化抄袭、相同的现象,一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使各地的经济发、文化进有一定的交叉发展;另一是重叠的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破坏了文化记忆的多样性。 文化的本质就是传统,不同的民族、地区,其文化传统各不相同。今天,各地所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在人们的记忆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阿斯曼,《文化记忆》[M]慕尼黑:C. H. Beck,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冯军,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社会价值[J]中国房地产,2010.11,P79.

[3]沈清,金胤秋,李升峰.从场景保护到文化传承——基于文化维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观审视[J]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P2105~2109.

微时代的文化表征 篇4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等等逐渐地成为了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你没有参与其中那么你在大众看来就已经和这个时代脱节了。很多信息和资讯都是从他们开始传播的。在2009年以来微博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和趋势, 在现今的发展阶段可以说他几乎是主流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中国微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2012年10月, 相关报告显示至2011年底,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498亿, 成世界第一大国。随之而来的相关门类的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等都在迅速的发展占据着大众的视线, 全面已经走进了微时代。随着微时代的到来, 我们每天所见所感的东西都会利用微博等工具被即时性的表述和传播出去, 相应的我们每天所收集和接触到的也多是这种及时性的, 凌乱琐碎的信息和感悟。在这种即时性、零落的背后所展示出的碎片化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其他多种相仿门类的出现也更加的加深了这种碎片化。微小说使得我们的传统阅读当时被瓦解阅读的碎片化加重;微电影使得大众的视觉享受逐渐的也趋向于此。当我们在享受着微时代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必然要承受它对于我们生活的逐渐割离, 思维和思想丧失了原有的阵地逐渐的碎片化。

二、微时代的传播媒介

微时代的到来, 是大众表达模式转变的要求, 在网络这一载体之上建立起来的多种传播模式在满足微时代诉求的同时更是作为一种产业在迅速的发展建立起来。微时代的传播媒介已经不单单的局限于电脑这一传统的网络载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的普及和应用, 安卓系统、塞班系统当然还有庞大的iPhone客户端等都为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工具提供着便利的发展应用的资源和战场。手机这一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打电话和发信息的功用了, 在微时代它还是人们在微时代它提供了载体, 也正是智能手机的开发应用加速了微时代的到来。智能机满足了大众对于信息发布和沟通的及时性、即时性的要求, 并且更加的便利和快捷而且其应用的成本也是大众能够接受的水平上的。无论是电脑或是智能手机都是在网络这一框架和平台上所派生出的不同的传播和应用相应软件在载体, 只是作为传播媒介的不同模式。作为一种传播的模式, 他研发和生产的机制, 使得这一产物作为商品的属性得到确认, 作为商品投入市场是期必经之路, 在市场的运作下资本便成为了它绝对的主宰。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有着其独特的特质, 那就是碎片化的传播模式, 在满足便利、快捷、即时、原创等要求的前提下, 在符合微博、微信、微小说的要求下碎片化是在所难免的。伴随微时代所产生的新媒介不单单的改变大众的信息的传播和接受的模式, 更是在资本的推动下, 影响着大众的消费模式和需要, 加快着人们的生活节奏。

三、微时代的文化表征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必然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面对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压力, 人们的生活是需要倾诉和表达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表达意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已经的重压下人们已经对这一诉求基本放弃, 即使在大家面对面的情况下手机不离手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画面, 吃饭的时候大家现实在给饭菜拍照、上传、评论、转发等一系列的工序似乎成为了必然, 人们对面对面沟通的诉求已经被掩盖和淹没。面对这样的现象, 在让人感叹的时候更应该反思我们这个时代。

微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图。斯图尔特·霍尔在《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中通过表征的概念来阐释事物的文化意义及其来源, 并认为事物本身没有意思, 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及各种语言方式运作的文化符号所生产和建构的。解析当今生活人们的生活实质, 人们在公司或是各行业中看似是一个团结共进的整体, 但是每个人所负责的工作门类都是其中的一个小的部分, 在各个行业中, 人们所面对的都是这样的问题, 越来越精细的划分、越来越有针对性的工作, 越来有目的性的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 微时代的这种“微”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诉求的需要, 这种诉求以碎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满足了表达的需求的同时反映的是社会生活逐渐的以封闭的形式展示它的繁盛。“微”形式的书写诉求和应用形式使我们的生活不复处于整体之中, 生活的实质和整体根本不复存在, 而最终在这种“微”形式中, 我们的生命、同等的活力、生命的振奋意义被压缩在最小的单位中, 生命只是以零落的形式飘散在这个“完整”的世界中。现在很多人有了微时代种种表达的形式就放弃了就放弃了原有生命本质上应该的有的表达的形式, 通过微时代的媒介的交流取代的是我们对生活实质面对。一切都被打乱, 一切都被撕碎后逐渐随着时间飘零。的确, 我们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生活对于我们的要求或说我们对生活的期许逐渐的额被利益蒙上了物质的阴影, 我们追求的不再是长久的期待和幸福,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即时的快感和满足是大众的追求。大众已经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快餐式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最常见和熟用的模式框架。

摘要:随着近两年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等“微”表达形式的出现并占据着大众和传媒的焦点, 我们已经全面地进入了微时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深刻的社会性、文化性的表征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关键词:微时代,碎片化,表征

参考文献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 篇5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

在农业社会里,由于人类文化交往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文化整合大多只发生在各种文化模式的内部,作为这一文化模式保持其发展的连贯性和协调有序性的重要机制而发挥着作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给各国文化敞开了一个新的地平线,使各国文化有可能跳出原有的较为狭窄的文化视野,确立一个认识自我和全世界的更开阔的文化视角.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整合既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作 者:倪志娟 NI Zhi-juan 作者单位:湖北孝感学院,政法系,湖北,孝感,43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交往 文化整合

我们时代的文化守望 篇6

鲁剧的崛起与神话

如果说横空出世的《大圣归来》吹响了山东电影全新起航的号角,最近热播的《大舜》是山東电视剧的又一次发力——“山影品牌,鲁剧品质”无疑是影视剧市场中“晴雨表”“良心之作”的最好佐证。

走进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大楼,走廊里最引人瞩目的非琳琅满目的奖杯莫属。事实上,不久前的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尘埃落定,由山影制作的电视剧《老农民》《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拿下多项大奖,再次呈现出鲁剧的辉煌。

这些年来,鲁剧以宏大的题材、深邃的思想和厚重大气的艺术风格打出了一块自己的品牌,有60多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80多项中央和国家级大奖,连续10年在央视各频道播出600多部优秀影视作品,成就了国内影视界中独一无二的“鲁剧现象”。

鲁剧为什么这么红?

“我1983年来到山影,从那时起,我们的团队就有一股正气,拍的东西全是有思想的,下的苦功也都是扎扎实实摆在那儿的,你像手榴弹炸飞机,一个人一口气杀了100多个鬼子,鲁剧不会这么干,领导那儿也通不过。”一位山影导演如是说。

这种“正气”可以解释为一种鲁剧精神的传承。

最近,古装历史巨制《大舜》开播以来,“不戏说、不狗血、三观端正”是观众给予它的符号。有人称,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小时代”“轻时代”,我们似乎更享受于从各类快餐式电视剧中得到释放。可曾几何时,我们的电视剧是有“文以载道”的创作传统的,收视之外,兼具创作者对社会的寄托、反思和情怀。

短暂的潮流和整个文明的趋势,有的时候是相悖的,能把这种相悖的东西坚守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鲁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守望者。

鲁剧里的山东精神:

寻找自己的“英雄”

一个品牌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回顾鲁剧37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松》《今夜有暴风雨》《高山下的花环》,到进入本世纪的《闯关东》《大染坊》《沂蒙》……把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审美有机地融为一体,是鲁剧的独特气质,也是鲁剧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如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芃所说,“影视传媒集团过去做的每一部戏,几乎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基本的经验就是牢牢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牢牢把握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在鲁剧中,往往能看到人物对于山东精神的塑造和呈现,包括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等等。而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多样的文化资源既为山东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沃土,又赋予了创作者关心现实的责任感。

教育家张天麟认为,两个人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英雄。对于“鲁剧”而言,立足于山东地域文化,创作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色彩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影视剧作品是形成集体风格的优势所在,也是打造“鲁剧”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制胜“法宝”。

本专题通过对鲁剧文化基因的抽丝剥茧、其领军作品和人物的深度解读、其产业化、市场化的战略创新与愿景,重新诠释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呈现大时代下我们对鲁剧的人文思考。

(本专题12-25页)

《大圣归来》启示录——

鲁剧如何记录我们这个时代?

在继承恢宏史诗叙事传统的同时,鲁剧也开始全面转型影视题材,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大舜》再到《父母爱情》《瞧这两家子》《放开我的手》《温州一家人》《马向阳下乡记》《温州两家人》等反映当代中国普通人生活的商业剧,“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

□荆棘

《大圣归来》的鲁剧灵魂

这个夏天,大概没人会想到,一只猴子搅翻了中国的大银幕。

电影《大圣归来》的结尾,孙悟空金甲如炎,披风似血,凌空而行光芒万丈。电影外,《大圣归来》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8亿大关,成为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第一部达到这个水准的国产动画。

8月4日,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联合在京为《大圣归来》举办研讨会,一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近50位名流大腕参加。据悉,这是近年为国产动画举办的最高规格的研讨会,堪称“国家大事”。

作为出品方,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圣归来》充分体现了“山影品牌,鲁剧品质”追求卓越的精品创作理念。筹备4年,制作又整整花了4年,轻松搞笑的风格之外,《大圣归来》讲述的是一个严肃主题,它有关生死和救赎,孙悟空在魔咒缠身的情况下,如何从内心深处救赎自己。这其实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鲁剧作品的人文品质和内涵,无一不是记录这个时代,代表这个时代的。

《大圣归来》在国产动画电影领域的发力,也呈现出了山东影视集团制作公司“做中国最大的内容提供商、生产商”的雄心和初心。

据山影集团副书记兼制作公司总经理王连君介绍,在公司的整体战略框架中,电影、电视剧的“走出去,引进来”、 把国内、国外生产资料和成品相互交流,盘活影视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内容。

这一次,《大圣归来》正是选择了用好莱坞公司的方式运作海外市场。“三年前拿的只是一个故事情节,后来就变成海报和样片,内容逐渐丰富。2013年春天,样片基本都出来了,第一次拿到香港去亮相,没想到亚洲区域的发行都卖出去了,收益很不错。”

据好莱坞业内人士介绍,在好莱坞,《大圣归来》这个量级的作品制作成本至少得1亿美元,这意味着这部作品的制作水准已经接近甚至可以比肩好莱坞,而该片实际制作成本大概只有1亿人民币。

“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

nlc202309022337

“今晚上在电视里找找看有没有咱。”2014年9月17日,淄川区太河镇永泉村的村民们聚在一起,等着收看将要开播的《马向阳下乡记》。这部电视剧在永泉村取景,而村里的乡亲们有不少都成了群众演员,过了把演戏的瘾。

40集城乡田园轻喜剧《马向阳下乡记》,成为鲁剧的一部突破之作。

本片通过充满喜剧色彩的乡村奇遇,讲述了小公务员马向阳如何带领着乡亲们实现“中国梦”和人生价值的故事。全剧洋溢着强烈的“齐鲁风”和幽默氛围,一改旧有的刻意搞笑逗乐的庸俗化风格,在接地气的同时,又不失清新的元素。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部处理的相当巧妙的农村戏。

“一个农村题材,当代戏,很多影视剧公司不敢碰,因为农村的事复杂,风格上很难拿捏。”而在《马向阳下乡记》中,导演和主创人员定位轻喜剧风格,同时直面当代农村的深层次问题,对于“空心村”“老人村”“幼儿村”以及土地流转等当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选择不回避、不逃避、不歪曲的创作态度,展现了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山东人务实、忠诚、守信的性格特征。

而在编剧高满堂6年磨一剑创作出的电视剧《老农民》中,也是直面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作为一部中国当代史,这部劇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文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新世纪的2008年,完整展现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

“这部戏是寻找整个民族丢失的一段记忆。尤其是现在,我们有必要回过头去看一下这段过去的生活。看下我们农民是如何走过这六十年。”高满堂说。

在中国影视制作突飞猛进的今天,“鲁剧”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动力,在王连君看来,鲁剧的厚重、大气要坚持。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电视剧的风格类型上多样化。

最近几年,山影集团在继承“鲁剧”恢宏史诗地叙事传统同时,也开始全面转型影视题材,相继推出《父母爱情》《瞧这两家子》《放开我的手》《温州一家人》《马向阳下乡记》《温州两家人》等反映当代中国普通人生活的商业剧。

网络新媒体的探索也在进行中。最近由山影制作公司创意制作的19集悬疑网剧《他来了,请闭眼》不仅让腾讯网巨资引进,甚至引来了上海电视台的橄榄枝。“过去是网跟台,现在台跟网了。”在王连君看来,新媒体的受众相对年轻,“口味挺杂”,但“山影出品”不管风格如何变化,正面的价值观和精良的品质是永远不变的核心。

“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敏锐的市场意识以及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是鲁剧成长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鲁剧始终保有充沛活力和创作实力的根本原因。

《时代》——卢斯缔造的文化帝国 篇7

《时代》杂志——美国最大的新闻周刊, 1923年创刊。有大西洋、亚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等国外版, 国外版与国内版内容基本相同, 按地区特点略有增减。杂志以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主, 并辟有多种栏目如经济、教育、法律、体育、宗教、医药、艺术、人物、书评、读者来信等。大量使用图片, 几乎每页均配有照片或图表。拥有专职编辑、兼职编辑、记者近千人, 期发行量480万份。

帝国先驱

卢斯 (1898~1967) ——美国著名出版家, 时代出版公司创始人。1898年4月3日生于中国山东蓬莱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 幼年在烟台读书, 192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1923年与哈登在纽约创办《时代》周刊, 卢斯任发行人, 哈登任总编辑。1929年哈登去世后, 卢斯兼任总编辑, 开始出版《时代》周刊国外版。其后陆续出版《财富》、《生活》等著名期刊, 组成美国最大的出版托拉斯——时代出版公司。上世纪60年代, 出版范围扩大到图书和其他出版物, 并在几十个国家开设子公司。1964年引退, 任时代出版公司编委会主席, 是美国出版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1898~1912年, 这是卢斯在中国的童年岁月。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后代, 中国一直是他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纽带, 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父辈与中国的特殊关联。1967年2月28日卢斯因病去世, 之后3月10日出版的《时代》杂志上, 这位“《时代》之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为封面人物。杂志用了这样一个标题:《Henry Luce:End of a Pilgrimage》——卢斯:朝圣的终点。

卢斯身后留下一个巨大的媒体帝国。全美销量前5名杂志中, 卢斯的杂志竟占了4个——《时代》、《生活》、《财富》、《体育博览》。早在上世纪60年代, 就有人这样评价卢斯:没人能像卢斯这样给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提供更为深刻的美国形象、以及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形象。在美国, 每三个家庭会在每周买一本卢斯的刊物, 12岁以上的美国人有94%的人知道《时代》, 卢斯的出版物与可口可乐、梦露、美元相伴, 成为美国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丘吉尔称他是美国 (当时) 最有权力的七人之一, 艾森豪威尔称他是“一个伟大的美国人”。从来没有一个并未担任任何政治职位的美国人能对美国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而这样一个世界性显赫人物最初的人生之旅则是在中国山东开始的。

从小参加弥撒、五岁学会即兴布道、虔城的传教士父母、在华传教的十几年接触……这些经历并没使卢斯选择与父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充满着对世俗生活的极大热情, 对商业与新闻有着更大的兴趣和超人的敏感, 他注定要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但在宗教信仰上, 在精神深处, 卢斯与父辈是相通的。与父母一起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在山东登州的所见所闻深深影响着他的未来。卢斯的童年生活都与教会学校密切相关, 学校的生活、父母对教育的感情投入无疑影响着卢斯的成长。在同时代人眼里, 卢斯后来实际上也在履行着教育者的职责, 他把刊物对世界的影响当作了另一性质的学校。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校长、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哈钦斯这样评价卢斯:他和他的杂志对美国人性格的影响, 比整个教育制度加在一起的影响还要大。卢斯以其新的选择和方式在一个全新领域里超过了父辈。

《时代》问世

创办一个全新刊物是卢斯和哈登共同的理想。他们结伴来到纽约, 在一幢破旧楼房里租下一间公寓, 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早在1921年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卢斯和哈顿就萌生了创办一个新闻杂志的念头, 经调查和咨询, 卢斯和哈顿了解到至今没有一个出版物在时间上适合于那些忙碌的人迅速而简便地获得信息。新杂志应将新闻浓缩, 然后将信息有系统地重新组织起来向人们传播。由此确定了办刊宗旨, 并在策划书中写道:人们不了解新闻, 乃是因没合适的出版物提供给那些时间繁忙的人们, 供他们能抽空略有了解。“我眼睛忽然发亮, 盯住一个广告的标题——退休之时。我记住了‘TIME’这个词, 一整夜都没忘。第二天早上我向哈顿建议用它作为刊物名称, 他立即赞同。”《时代》创刊带来的全新意义在于他们抓住了节约读者“时间”这一关键。对美国这个高效、紧张的社会来说, 刊物风格、形式及报道的独特性姑且不论, 仅节约读者时间这一点就具巨大市场潜力。经一年多准备, 《时代》第一期于1923年3月3日问世。

卢斯和哈顿这样表述杂志的编辑方针:《时代》感兴趣的不是刊物报道内容的多少, 而更在于它字里行间能在多大程度上进入读者的思想, 使人了解深入而充分——这即是刊物自始至终所孜孜以求的宗旨。做到“金钱不能收买事实”, “对老的、特别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对新的特别是对新观念的兴趣。”他这样表述新闻的责任:真正的新闻从业者须笃信“新闻的纯粹报道功能是至高无上的”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他良知特别要服从的。他最值得夸耀的不是造就了总统, 也不是创造了法律, 而是他勇敢地、及时地站在世界暴风骤雨般的新闻前沿, 卓有成效地将有意义的报道渗透进有活力、有教养、自由的人民心中。

《时代》创刊号的问世虽没立即引起轰动, 但也受到媒体关注。《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了两段文字报道:《时代》的目的是以尽可能短的篇幅集中一周的新闻。它用128个页码报道世界事件, 6个页码刊登广告。尽管此时重大新闻迭出, 如美国人关于禁酒令的争论、法国对鲁尔的占领、德国的抗议、联大的混乱、俄国大饥荒等, 《时代》对这些新闻的报道只需半个小时就可看完。它不是针对那些真正想了解新闻的人, 而是提供给那些乐意花上半个小时阅读而使自己不至于一无所知的人阅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时间”概念渐渐被“时代”取代,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不同的时代在《时代》上得到了呈现。

超群《时代》

分类与国际化《时代》旨在使“忙人”能充分了解世界大事, 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 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它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写给各领域专家看的, 而是写给“忙人”看的。”这样的报道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当时美国的受众市场被众多报纸占领着, 铺天盖地却杂乱无章, 让读者理不清头绪, 无法在漫天的新闻中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了解和关注的。《时代》这种报道方式不同于报纸传统的客观报道, 成为解释性报道的先驱。”

《时代》自创刊以来80几年基本没做过太大改动, 始终保持恒定的风格。栏目包括《读者来信》、《亚洲事务》、《世界望》、《商务》、《社会》、《艺术》、《电影》、《书籍》、《音乐》、《科技》、《健康》、《人物》、《随笔》、《教育》、《法律》等。读者从没注意过在这样众多领域内发生的事情。《时代》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刊登《随笔》, 进一步提高了该刊对严肃读者的吸引力。世界知名新闻周刊如美国《新闻周刊》、德国《镜报》、中国《三联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在封面设计、内部新闻分类上都借鉴了《时代》的方式。

立足美国、关注全球一直是《时代》一大特色。《时代》对新闻的关注极其敏锐, 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时代》记者的身影, 它的笔端触及到世界的每一角落, 追溯孤立事件的来龙去脉, 介绍国家版图, 援引它们的政治情况, 帮助读者克服拼读名称方面的困难, 以及使用报纸从未用过的图表等。它使复杂的国际问题个人化, 并在这一过程中打破美国新闻的框框。能做到如此广泛和国际化, 得益于它拥有着强大的采编队伍, 它在世界各地设有欧洲、亚洲、拉丁版, 并设立分社, 在亚洲设立了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印度新德里等分社, 并在众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中精心挑选出精英分子组成无坚不摧的战斗群体。冷战结束是出版业进入全球化的开始, 迎合各种读者爱好、宣扬不同主张就是期刊的优势, 出版无国界已不再是空话。

深刻性、权威性在信息时效性上, 新闻周刊无法与提供一般性资讯的电视新闻、报纸抗衡, 它的影响力来自于其信息的权威性。信息的权威性是新闻周刊综合实力的反映, 是其新闻的采集能力、分析加工能力及后期制作能力的全面体现。《时代》作为一家主流新闻周刊以无可争议的新闻业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刊物。而这种品牌的认同体现在它具有别人不易模仿、代替、超越的优势, 体现在它风格、内容上, 也体现在它的工作流程上。卢斯说: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 应回答更多问题, 让人有更多时间思考, 因而能影响更多读者。快新闻没这种功能, 转瞬即逝。《时代》的任务就是要为慢新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此外, 慢新闻比快新闻更易赚钱。

《时代》的报道详尽而权威, 通过图表、数据、贴身采访和大量幕后工作把最值得关注的东西呈现在读者眼前, 说它“掘地三尺”丝毫不为过。如《微软案特辑》, 作为世界顶尖企业, 微软公司在2000年时遇到了政府的挑战。“分割微软”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时代》调遣了精英记者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对美国政府方案提出后各方面的反应进行了详实报道。报道涉及了政府、微软、员工、大众等各方面, 充分体现了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时代》特色品牌——《年度风云人物评选》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回顾, 现在它已成新闻事业的传统, 也成为美国人的一个习惯, 并在世界引起反响。“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使创造性、指导性地推动了世界发展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自1927年推出该项评选以来受到全球关注, 并得到极大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 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1999年12月31日在20世纪最后一期《时代》中, 《时代》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 爱因斯坦以其突出的贡献在众多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

关注中国《时代》直到卢斯去世前数年对华报道才变得比较充分和客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中国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时代》也相应加大对中国报道的力度, 同时也拓宽了报道范围, 从文化、体育、教育、经济等多个层面介绍给世界。如《中国的全新盛会》指出中国加入W TO后的机遇和挑战, 并从农业、银行业、汽车业、电信业、零售业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这一事件对于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契机;《汤姆叔叔的中国》详尽介绍分析了由李嘉诚成立的Tom.com的机构设置、发展策略, 并指出在与AOL及新闻集团的竞争中, 它与中国政府具有更大亲和力, 等等。

多媒体互动互联网革命导致的传媒业整体竞争格局的变化给杂志带来了新机遇。重要的是, 随着传媒、通讯、软件、娱乐、互联网、金融资本、影视、电子工业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影响, 已不能再孤立地就杂志而论杂志, 杂志正在成为和其它类型的交流形式发生互动影响的新工具。《时代》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 从其网站上可浏览自1994年以来各期所有内容。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后, 时代杂志集团利用美国在线庞大的顾客数据库和对互联网营销的专业经验, 仅《时代》就增加了50万订户。网站曾举办过“20世纪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 《时代》为读者提供了百位候选人。其中有列宁、毛泽东、丘吉尔、罗斯福、曼德拉、毕加索、福特、盖茨、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另一吸引人的是每年一度的“封面人物”在网站上也有体现, 这里收集有自1927年以来所有《时代》封面人物的背景资料。除网络互动, 《时代》和美国有线电视网C N N的合作也非常成功, 二者共同策划制作电视节目。

服务意识读者定位是办刊的基础, 只有定位准确, 期刊才能发展自己固定的读者群, 才能形成品牌。《时代》几乎每期都刊登读者调查问卷、优惠订阅或有奖订阅卡。为方便读者, 把订单附在杂志上, 并对订阅提供相应优惠, 还为读者提供多种订购支付方式, 读者订单免邮费, 同时还会收到《时代》寄去的小礼品。《时代》第一个栏目就是《读者来信》, 足以体现它对读者的高度重视。杂志常举办读者有奖竞猜活动, 《新闻小测试》是《时代》和读者互动较有特色的栏目, 对每周新闻选出较有特色的问题让读者回答, 把答案附在后面。选材不局限在时政类新闻, 也有一些娱乐性、生活类问题。

封面人物——不停的历史车轮

《时代》问世伊始, 其赋有创新意义的封面设计给读者一种新鲜感, 这便是沿袭至今的封面人物。决定某期以人物为封面要经一番论证后选用近期新闻中的知名人物肖像, 这成了《时代》的传统。《时代》第一个封面人物是美国国会议员卡农——美国政治家, 资深众议院议员, 是位保守主义者和忠诚的共和党人。1903~1911年任议长, 人称“乔大叔”。亲历了美国从二流强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大国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帝国走向顶峰的开始。选择他作为创刊号封面人物, 吻合了卢斯关于美国的梦想。5年后, 《时代》首次出现封面年度人物, 把封面人物的传统进一步发展, 成为《时代》更加吸引人的举动, 也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瞩目的焦点。

对一个人的报道不可能涵盖一年的新闻, 但会成为那一年新闻一个难以消失的标记。他可以是政治家, 努力创造和平或走向相反方向;可以是精神领袖、军事领袖或政治强人。他不需要是位值得尊敬的人, 甚至可以是一个敌人 (如1938年封面年度人物是希特勒) , 因这些人改变了历史进程。年度人物应是时代的一个象征, 不管是好的时代或坏的时代、理性的时代或邪恶的时代、企盼的时代或充满希望的时代。80多年来, 《时代》的封面勾勒出多少世界的历史轮廓;在人人熟知的红框里, 定格了多少人类众多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丘吉尔、斯大林、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甲壳虫乐队、毕加索、挑战者号宇宙飞船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结束、柏林墙拆除……从卡农开始, 一个个新闻人物出现在《时代》封面的红框里, 固定版式和特点沿袭至今。

第一个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中国人是北洋军阀吴佩孚, 每次中国封面人物的出现都伴随着当时的风云变幻。毛泽东1949年2月首次出现, 邓小平1976年初首次出现, 接着1979、1986年两度成为年度人物, 伴随着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行程;邓小平1997年最后一次出现, 伴随着他的去世和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在长达6年空白之后, 2003年春天再次出现的是一个戴口罩的普通中国人——SAI LS肆虐神州大地……一个个中国的封面人物, 把漫长的历史断断续续地串联起来, 成为描述中国的线索, 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线索。

《时代》——卢斯奉献给世界的一部文化词典, 更是奉献给人类的一座文化殿堂。

休闲时代的群众文化 篇8

许慎《说文解字》:“休, 息止也, 从人依木。”指人在劳作之余, 倚靠树木或是坐于树下休息;“闲, 阑也, 从门中有木。”在门的外面竖以栅栏, 以之为界, 表示一定的范围, 一定的空间。把“休”和“闲”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新词“休闲”, 意思是走出门去休息。目前, 较为认同的休闲概念是, 人在业余闲暇时间, 经过充分自由选择和纯粹兴趣所致, 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手段的总和。人们在“自由时间”内, 用于冰释疲劳、恢复精力、舒缓情绪、消除郁闷、释放能量、减轻思想压力和增长见识、开阔思想境界的部分, 都属于休闲范围。休闲可充分发挥、发展人的主体性, 让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使人保持内心的安宁与舒适, 激发人冷静审视人生、品味人生和完善人生的热情与活力。

休闲是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 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对它有过精彩论述。美国社会学家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提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 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 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过去人们把休闲当作工作之后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如今工作是手段, 休闲是目的, 已经逐渐成为当代人的一种意识。忙与闲、张与弛, 既是一对矛盾, 也是一种互补。能否聪明地利用闲暇时间, 关键在于对休闲的价值是否有正确的理解, 不能把“闲”庸俗化、低俗化, 也不能把“休闲”看成是有闲阶层独享的权利。

如今, 在中国公众中相当多的人对“闲”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有人一说到“闲”, 就是吃喝玩乐、搓麻将、购物、逛街, 这是还没有从旧观念中脱离出来, 使以时间存在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所以, 我们认为, 休闲不再是简单地打发掉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 也不再是纯粹的消遣,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休闲是闲暇与自由的结合, 是人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创造财富。创作财富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是什么?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那么, 让人们以自由、愉悦、轻松、和谐的形式展示生命的价值, 就是生命质量最充分体现了, 而休闲则是这种展示的最好的舞台。

既然休闲不该是仅限于有闲阶层, 那就对休闲提出了更高更人性化的标准:休闲必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这就涉及到了休闲的根本性问题:大众休闲应是最终目的。休闲无等级, 社会越发展, 大众休闲要求也就越高, 也就越成为可能。这么说, 其实已经揭示了21世纪的一种趋势。

这种趋势是, 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据专家的研究预测, 到2015年, 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 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 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也超乎人的想象。众所周知, 我国在1995年就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又在1997年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到200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 必然导致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扩张, 于是, 21世纪的中国也具备了步入休闲时代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实现财富的创造, 较小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 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马克思的意思是, 社会财富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来获得最大值, 而不是像西方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延长劳动工时的剥削而获取超额利润。美国是最早认识这一点的, 1877年, 立“8小时工作制”法, 1933年将全国标准工作时间改为每周40小时, 也就是一星期工作5天、休息2天。我国于1994年7月5日,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今天世界上175个国家中, 已有145个国家实行了5天工作制, 其中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我国也榜上有名。1995年, 国务院宣布全国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开始实行“长假制”。现在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 休闲成为了一种时尚。换句话说, 休闲时代的社会环境在我国开始成熟了。

在休闲时代的大舞台上, 群众文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由群众文化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的。

有文章表述:“群众文化, 是指人们职业外, 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 以自娱自教为主导,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 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这样的表述让我们清楚, 在职业与睡眠之余, 囊括最广、参与最众的文化活动, 恰恰就是群众文化。舞蹈、音乐、戏剧、文学、书法、美术、摄影, 各种艺术门类, 群众文化无所不包;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日文化、庆典文化, 群众文化无所不容, 这是群众文化的优势。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休闲的最终目的是大众休闲, 那么, 还有哪种文化类型比群众文化更能成为大众休闲的便捷通道呢?

新媒体时代文化养老探析 篇9

如果深入去分析这一现象的根由, 我们又会觉得, 若过多地以指责的语气来看待这些事件, 是很不客观的。当代社会中, 男60岁 (女55岁) 以上的老龄化退休人口大都成长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荒”“反右”“文化大革命”等特殊阶段, 时代在他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 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追求可能和当代社会的主流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他们当中, 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与完整的教育, 因而文化素质总体并不算高, 一些“高大上”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娱乐方式他们也接受不了。在他们的生活圈里, 更喜欢一些简单化、快餐式的娱乐方式, 类似麻将, 健身舞, 掼蛋, 钓鱼, 养宠物, 看电视, 听广播, 甚至干脆没有娱乐生活, 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帮子女抚养第三代的事宜上, 等等。

对于此, 常有人大声疾呼, 说中国社会是一个没文化、没追求、没品位的社会, 他们会说:“你看看那些退休的老人整天都在干些什么事, 有一点档次吗?”这种说法, 我颇觉得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甚至有杞人忧天哗众取宠的感受。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去沉淀, 甚至历经几代人的净化之后才可能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形态。他们作为曾经奋发有为的一代人, 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开始安享晚年, 不论他们的追求与爱好如何, 我们作为晚辈, 都没有资格去一味地盲目指责。我相信掌握了先进知识与良好礼仪的青年一代, 当若干年后自身也已老去, 迈入现在“他们”的阶段时, 一定会做得更好。但是, 我们仍然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和引导他们, 用文化养老的方式, 让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多地迈入文化的土壤,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夕阳的光辉下欣赏到这个世界落日前的更多精彩迷人之处。

关于文化养老这项行动, 其实也不是没有人去做, 各地文化馆乃至老年大学都已经开展了很多这样的工作, 这些活动普遍具有规模较小、反响不大、推广渠道狭窄的问题, 每年各地看似举办得轰轰烈烈, 实则难以产生规模化的社会效益。究其原委, 我觉得主要还是忽视了当代社会的时代特质导致。新媒体时代下, 文化养老如何更健康更有序的发展, 我大概思考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大对城市社区图书服务的投入, 努力建立社区图书馆

很多人抱怨老年人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文化素质的原因, 有身体健康的掣肘, 有经济状况的因素。其中,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来自经济状况的因素。如果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 他们还是有读书看报甚至上网的意愿的。我国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从2012年起已经全部实行免费制度, 仅需要缴纳一定的押金就可以免费借书, 这无疑是国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 积极与世界接轨所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具有非常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必须指出, 城市的图书阅读资源主要集结于公共图书馆领域, 让整个城市的老人都去唯一的一家图书馆来读书看报是不现实的, 而社区图书馆建设目前几乎是零, 甚至落后于近年来兴起的农家书屋。而国外的社区图书馆却非常发达。以法国巴黎为例, 每个社区都有一个至少中等规模的图书馆, 全市图书馆可通还通借, 而且具有完善的网络系统。市民可以在网上搜索书籍, 预约至自己附近的图书馆, 有些社区图书馆甚至提供送书到家服务。在公共图书资源服务领域上, 这条与国外对比后所呈现的巨大鸿沟, 在未来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未来的十年中, 至少在一部分大城市中应当不再呈现空白。

笔者的思考是, 如果完全从无到有地建立全新的图书馆, 是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的, 实际上, 城市地区的图书馆并不缺, 关键是如何利用的问题, 现今的大学、中小学都有完善的图书馆设施, 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向所在社区居民加以开放,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内公共图书资源的不足现状, 可以有效地让老年人业余时有去处, 得到有益的文化熏陶。

二、在内容提供方面, 可开通针对老年人的专题频道 (尤指网络)

在线视频播放已成为当下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主流方式, 而可承载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 又进一步拓宽了人们学习与娱乐的途径。不可否认, 如今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已不在少数, 然而这样的新兴媒体所展现的内容更多是为年轻人而服务, 尤其在首页上更是集中展示一些新潮、猎奇、充满感官刺激的图片或文字。无形之中, 也让很多老年人心生反感, 会想“都是些什么玩意!”从而片面地排斥本可以带给他们诸多欢乐, 为其提供精神食粮的优质媒体。

在这方面, 我国中央电视台起步较早, 很早就开通了“夕阳红”节目, 并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很多内容,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然而相对于中央电视台整体的节目量而言, 单靠一个“夕阳红”节目仍然显得有些单薄, 但如果为此而单独开通一个频道, 又显得资金、人力、资源上的不足。而网络的出现, 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现有网络上, 与老人有关的节目内容 (文字、视频、音频) 很多, 所缺的是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但也不难, 既然各大门户网站都能开通育儿频道、女性频道, 开通一个老人频道不算难, 尤其是一些在线视频网站, 其上已经包含有大量的信息, 只需有人稍作整理, 即可成型。但是, 很多老年人对新媒体、网络的不熟悉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象, 而解决方法除了儿女的悉心指导外, 还有我下面要提到的学习乐园——老年大学。

三、老年文化大学, 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展示平台

老年大学已经是当下老年人首选的生活娱乐基地。老年大学以低学费高服务, 旨在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而越来越受到老年朋友的喜爱和追崇。可喜的是, 我们看到大部分老年大学都呈现一派兴兴向荣的气象。老年朋友在退休后, 通过专业老师的教学, 有的圆了自己年轻时没有时间学习琴棋书画的遗憾, 有的则将之前的爱好再有生之年得到更好的升华。特别是很多从事艺术专业的人员退休后, 又重新反哺于老年大学的讲台, 既充实了老年大学的教师队伍, 又激起他们更多的教学热情。

笔者所在的单位就有附属的江苏省老年文化大学, 它是由江苏省文化厅主管、江苏省文化馆主办的以文化艺术教育为主要学科的综合性老年大学。学校以“校园、乐园、家园”为办学理念, 在遵循老年教育的特殊规律下, 体现“增长知识, 丰富生活, 陶冶情操, 促进健康, 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重点突出“文化教育, 技能技术教育, 科学保健教育, 文化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重点, 采取“灵活、多样、实际”的教育方法, 做到“学、乐、为、教”相结合,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多学制”的开放式教育教学体系, 精心为中老年朋友们营造了一个求知、求美、求乐的宽松和谐环境。自办学以来, 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社会公益服务为主, 经济效益为辅的办学方针, 坚持为老服务的宗旨, 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设课、因人施教的指导思想, 以老年学员乐意、在意、满意为工作标准, 以用爱心、细心、耐心为教师的必备条件, 热心、真心、诚心为老年朋友服务。几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管理严谨有序, 服务质量也与时提升。全年在校生5000多人, 开设十几专业, 138个班级, 为数万人进行了学习、培训服务、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和社会效益。

创校十年来, 一直致力于老年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在抓好教学的基础上成立了“春之声”合唱团等八个老年艺术团队, 经常组织团队开展“送健康、送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活动, 团队多次参加国际、全国、省级的大型比赛、演出活动, 均取得良好的成绩与好评, 同时, 还组织国际、省际中老年文化交流活动, 为广大老年朋友们融入群体、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些活动的举办, 为广大老年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风采、发挥睿智才能的平台, 帮他们圆了歌唱梦、舞蹈梦、演员梦、绘画梦、书法梦……此外, 学校还不忘紧跟时代潮流, 开创了如电脑班、摄影班、养生班、特色乐器等新课程, 让老年朋友也时髦的融入进网络新媒体时代。

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解读 篇10

继承性

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 而昨天里复有前天, 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注重和谐、求同存异,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关于和谐的思想主张, 在汗牛充栋的典籍里俯首可拾。概而言之,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和而不同、对立共存的辩证哲学。如《论语》“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二是持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中庸之道的人生态度。如《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中庸》“中也者, 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三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 协和万邦。”《论语》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在我国历史上, 曾多次出现四夷臣服、远人来朝的盛况, 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这种极强的民族融合力, 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和谐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顺应时代所需的新生事物, 它的提出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也有未来文明的呼唤。我国优秀的和谐文化传统,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 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今天, 我们建设和谐文化, 要坚持毛泽东概括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十二字方针,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而丰富的思想资源, 对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 融入时代精神而加以利用、改造和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胡锦涛语)

民族性

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先秦文化堪与希腊文化媲美;两汉文化也足可同罗马文化齐驱;而唐代文化在当时更属举世无双, 也许只有印度文化能望其项背。仅就文学家而言, 早在公元前, 便出现了闻名遐迩、堪称世界文学巨人的屈原、司马迁等。许多世纪以来, 优秀的文学家生生不息, 倍增迭出。他们的作品象条条巨川, 汇入浩瀚的海洋, 构成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一部文学发展史。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体称谓。在我国科学文化史册上, 少数民族也写下了引人注目的篇章, 创造了许多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 独立研究出具有世界水平的13个公式;受到世界许多学者重视的《突厥语词典》的编篡者是维吾尔族的马合穆德·喀什噶里;我国第一个地球仪是元代回族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扎马鲁丁创造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水利专著《河防通议》, 是元代回族水利专家瞻思所著;我国第一部水利工具专著《河工器具图说》, 是满族水利专家麟庆撰写的;元代维吾尔族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 是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8世纪著名藏医宇陀·贡布编写的《四部医典》,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赫赫有名的云南白药是彝族曲焕章发明的;闻名世界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清代的满族人;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提出, 并非空穴来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文化的产生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 这就使文化烙上了民族印记, 并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 最终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正是这种民族性, 使人类的文化充满丰富性、多样性、互补性、地域性。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空间内存在并进行, 因此,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天然具有中国及其各个地方的地域性特征, 而不是超时空的、无主体的和谐文化。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 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民族性是文化最根本的属性。文化,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 同时又是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文化。如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和谐文化的民族性, 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主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标志。它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淘汰、洗礼, 已经在中华民族成员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发生而且还将发生巨大的作用。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要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 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并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出自身的民族性。

兼容性

共荣共存、共同发展是和谐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和谐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和”, 它所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或者相同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各自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和相互间的差异, 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当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 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 所以格外需要尊重差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 有四大文明古国, 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 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 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原因何在?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兼容性。

从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点不难看出, 春秋战国时期, “华夷之辨”开始式微;秦王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 治理, 更是强化了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四海之内”共“天下”的观念。汉唐以降, 中华民族虽然几经战乱波折, 如“五胡乱华”、蒙古族、满族先后入主中原等, 但按照“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底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规律, 中华文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雅量容纳了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多次呈现出民族大融合景观。而在这一过程中, 中华文化又多方面地吸收了新鲜养料, 如游牧人的骑射技术, 边疆地区的物产、技艺, 从而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而是可以统一的, 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共生共荣的。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抛开偏见, 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求同存异, 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

多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语出《中庸》) 。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 是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千篇一律、单调划一的文化毫无生命力可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虽然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但它绝不是一花独放、一支独秀, 而是尊重多元文化, 主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 (费孝通语) 。

从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上看,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但就世界文化格局而言, 由于有多元的经济和政治主体 (种族、民族、阶级、阶层、宗教、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和个体等) 存在, 文化多元化, 多种文化共存, 仍是不争的事实。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文化和谐, 必须坚持“面对外部多元、发展自身一元、用一元引导多元”的立场。

是的,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文明模式应该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 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谋发展。时至今日, 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国家利益, 企图强行在全球推进美国的社会模式, 坚持按意识形态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划定为“邪恶轴心国”、“流氓国家”、“非民主国家”、“暴政前哨”等, 把恐怖活动视为“文明冲突”。其结果, 美国自视越高, 朋友越少。美国越“治”, 世界越乱。难怪英国《卫报》网站坦言:世界因为美国的政策变得更加危险, 美国总统布什与他痛恨的仇敌拉登是对世界和平威胁最大的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创新性

对立统一规律, 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 都要服从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继承与创新,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 不能截然分开。没有创新, 一切效法前人, 亦步亦趋, 抱残守缺, 发展必然停止;没有继承, 一切从“零”开始, 那么就只能回到动物状态, 当然谈不上创新。

和谐文化建设, 基础在继承, 关键在创新。继承传统, 就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继承传统, 一定要推陈出新。要在建设和巩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 大力提倡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 大力倡导文化创新, 大力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学术派别, 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推动各种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在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奋斗中, 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本文试图从继承性、民族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五个方面对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进行探讨, 为建设和谐文化抛砖引玉。

文化产业走进资本时代 篇11

文化企业掀起融资潮

7月7日,文化部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融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各类投资基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艺术名家和其他演职人员以个人持股的方式参与转制院团的股份制改造。

据魏鹏举介绍,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以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为主,比例大概为92%,而以股票、债权和PE等直接融资的比例很小。但由于文化产业多是无形资产,属于投资的高风险领域,银行天然又是规避风险的融资平台,所以过多依赖于银行的信贷融资,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新部分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很难得到资本的支持。

“虽然直接融资比例较小,但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如文化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的速度就越来越快,数量也不断增加,上市比例从不到千分之五,到现在的将近千分之九。而且多家文化传媒企业在上市后受到投资人追捧,如凤凰传媒、人民网等。”魏鹏举说。

记者统计,截至上半年(2012年6月30日),中国证监会有710家在审待发的拟IPO企业,其中文化企业最为密集,有30多家,涉及影视、出版、传媒、广告、动漫等多个领域。

大财团涉足文化产业

不仅文化企业在排队IPO,期待大发展。嗅觉灵敏的非主营文化传媒的大财团也纷纷涉足文化产业,分享大蛋糕。这种现象以传统的地产商为最。

在地产界成功问鼎中国规模最大的开发商后,恒大地产就开始玩起“跨界游戏”,从买足球队、排球队,再到拍电视剧、拍电影、搞动漫公司、搞唱片公司。前段时间,在各大卫视热播的由李幼斌和夏雨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师傅》,就是恒大集团旗下电影公司的力作。“未来,恒大一年拍十几部电视剧、十几部电影也很正常。”其董事长许家印如此豪言壮语。

另外一大地产商华侨城,在涉足文化方面也不甘示弱,其下欢乐谷早已经是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品牌。去年9月,华侨城又与日本环球影城(USJ)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通过日本环球增资上海华侨城,以此提升主题公园项目运营管理能力。

此外,保利旗下的保利文化集团和万达集团旗下的万达影院都在谋求单独上市。目前,万达影院已经在排队IPO,而且今年又投入31个亿收购了北美第二大院线AMC,这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魏鹏举看来,这些传统地产企业涉足文化传媒领域,必然能带动文化产业投资的活跃性。但文化传媒是高风险投资领域,尤其是电视剧的投资,能否成功,渠道商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我国,电视剧的渠道都在电视台手里。买不买,多少钱买,电视台掌握着很高的话语权。“我觉得,投资人如果不熟悉影视行业,切不可盲目出手。如果资金小,可以先做一些跟投,找那些运作团队精良而且是比较成熟的项目,这样会降低投资风险。另外,一定要找与国家大产业政策方向一致、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项目。”魏鹏举说。

经济转型文化传媒最受益

6月的GDP降到8%以下,经济何时探底再次成为焦点。宏观经济不景气,强周期行业发展乏力已成为共识。“此时,平稳增长的文化企业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且有蓬勃发展的电影票房、移动互联网应用、视频网站等为例证。”宏源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张泽京说。

机构统计显示,《画皮2》上线后,4天票房收入近3亿元人民币,带动内地电影市场2012年第26周票房总收入达4.55亿元,环比增长69%,观影人次为1206万,环比增长53%。

张泽京表示,虽然受大盘系统风险和上半年政策真空期的影响,文化传媒板块表现不佳,估值整体下移,但A股市场文化传媒公司今年仍会维持较好的业绩增速,并会成为投资配置中少数能穿越经济周期、对抗滞胀的逆周期产业。随着文化传媒产业在整个宏观经济的地位逐渐上升,传媒行业的投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下半年传媒行业可以找到确定性的亮点。因为下半年党的十八大、三网融合等事件性因素有望驱动政策预期再度升温。在众多投研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影视、新媒体和公关广告的相关上市企业都被看好。

关注中报超预期公司

虽然上市的文化传媒企业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有融资的大手笔,但在选择传媒行业个股时,还是要选优质的公司。因为在传媒行业,同一领域的个股已经出现加剧分化的趋势。

7、8月份是上市公司中报密集公布期,业绩是检验公司好坏的最好试金石,因此华宝证券提醒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今年中报超预期的上市公司,选择那些盈利能力强、业绩确定性高的企业。像华谊兄弟、华录百纳、蓝色光标和省广股份都是中报预期高增长的个股。

在电视剧领域,虽然2012年上半年整个行业需求增速下滑、供给过度使行业景气度也在下滑。但由于无法改变下游卫视电视台对于收视率、视频网站对于流量的激烈竞争,热播剧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华录百纳就是受益者,从今年播放的《永不磨灭的番号》、《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电视剧的收视率来看,市场对华录百纳的期待有所上升。宏源证券表示,华录百纳目前的规模相对还较小,未来的成长空间相对较大。

此外,机构还建议关注的有产品议价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业绩确定性高的新文化;国内电影制作能力居前,最有希望受益于国产电影触底反弹的光线传媒;基于政策利好的民营细分领域龙头奥飞动漫、中南传媒、天舟文化和粤传媒等。

文化时代 篇12

商业电影为了生存、发展, 就必须想方设法将其变成能赚钱的电影, 一部好的电影不一定会得到相应好回报的票房, 同样, 一个也许在精英人士眼中的“烂片”电影却有可能会得到观众的青睐。电影《小时代》正是这样一个为赚钱而存在的商业电影的典型, 观众清楚明白的知道导演是一个以商业为基础的导演, 知道原著故事纸醉金迷拜金浮夸, 可仍前仆后继的选择观看, 梳理出其中缘由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票房保障:明星效益

商业电影拍摄的是一种投资行为, 影片的投资人、制作人都深谙电影运作的手段, 清楚明白电影赚取的法则, 迈着统一的步伐朝市场看齐, 拍出一部分观众想看喜欢看的电影。而明星无疑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里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银幕上演员的身体点燃了看影人的欲望, 演员的表演在电影的观赏过程中提供了根本的快感。明星的形象占据各大电影的宣传海报, 并且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杂志封面,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明星已然是商品的一个核心元素, 可以用来宣传推广一部电影——明星无论是在电影制作人还是电影观众的头脑里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他或者她可以媲美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 或者是宏伟壮观的场景, 抑或一个时尚流行的导演”[1]。

电影《小时代》由杨幂、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陈学冬、 柯震东等新生代明星领衔主演。毫无疑问, 他们都是一群活跃在当今影视圈中的小花旦、小生, 他们的标签似乎永远都是“年轻”、“漂亮”、“帅气”。撇开剧情、演技、宣传、 制作等条件来说, 光是明星这一项就足以有了只赚不赔的票房保障。

二、永恒主题:青春与爱情

青春爱情不管在何类题材中, 总能找到其立身之地, 因为它是大众共享的感情。威廉斯认为“大众”一词有四种现行的含义“为很多人所喜爱”、“质量低劣的作品”、“被特意用来赢取人们喜爱的作品”, “人们为自己制作的文化”。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关于青春爱情的主题不计其数, 甚至成为了一种类型, 然而却总能受到大众的追捧。

作为青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小时代》符合观众的特定心理需求和趣味, 它的爱情观和浮夸华丽的场面调度俘获了大批的年轻受众。虽然看上去不太真实, 但现在年轻人就是喜欢幻想这样的生活和爱情——不劳而获、不学有术还有钱花。中国当下年轻人每天面对各种生存、工作的压力, 他们怀着消遣娱乐以及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走入电影院, 哪怕只是观看电影明星窈窕的身段, 华丽的服装以及英俊的侧脸以得到暂时的放松。

三、核心力量:粉丝支持

电影《小时代》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 原本就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 对于他们而言, 电影拍摄得好坏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气火爆。在电影中出演的明星们, 都拥有很多的粉丝, 例如杨幂和柯震东, 他们的粉丝群体巨大, 影响力大, 在影片上映时, 不惜财力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 包场电影; 一路追捧他们的发布会。就是基于这样的粉丝群体, 才得以支撑他们的电影票房。

四、不可缺少:营销手段

此外, 影片的营销团队也功不可没。郭敬明的抄袭事件、 与作家韩寒的争锋相对包括其身高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八卦;而杨幂等则是话题女星;柯震东则更是话题制造机。 影片的营销团队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宣传电影的“好机会”, 在影片公映后引发了微博“大V”与郭敬明的粉丝隔空对骂, 一场微博的骂仗, 反倒又为其争夺了炒作势头。影片中无论是背景还是人物生活, 都充斥着奢靡之息, 这又与郭敬明在生活中“炫富”的种种事件相结合, 不少媒体工作者指出“郭敬明站在奢侈品的一端, 不但赢得了更多顶级品牌的支持, 同时也引起了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在面对各方的争议时, 郭敬明倒一改昔日的张扬, 虚心的接受来自业界的批评, 反倒为影片引发了又一轮的关注度。其团队清楚明白市场需求与运作, 轻松的在营销方面赢得胜利。

五、结语

随着我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张, 院线的大幅度增长, 年轻一代成了一般大众文化电影的票房贡献的中坚力量, 他们喜好的, 追求的都是大众的, 毕竟精英文化属于少部分人。

摘要: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小时代》大众文化电影的一种, 虽然口碑不佳, 却没能阻其在票房上收获成功。本文旨在探讨其在大众文化视域下成功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小时代》,大众文化,电影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下一篇:追求绚丽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