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育成就卓越人生

2024-07-15

于丹教育成就卓越人生(精选7篇)

于丹教育成就卓越人生 篇1

教育成就卓越人生

非常荣幸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关于教育,关于德育教育的心得。我想今天在座的很多领导、很多同人„„其实今天我在这里只能分享我自己的一点点体会。说我在国学方面有什么研究,这一点我是愧不敢当的,我自己能够明确说明的就是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大学老师。其实我自己从前是位老师,现在是位老师,以后也只是为老师而已。就像我从前是个学生,现在是个学生,以后也还是个学生一样,说这句话并因为谦虚,因为在今天要做好一个老师,不在学生是根本谈不上又资格做教师的。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一切都处于全新的挑战之中。一个人的学习有他的不变,有他的万变。变化的是知识体系,是观念的进步,而不变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德育为先。也就是说知识体系的更改他是在一个人做人的基石之上。一个做教育的人,他面对的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首先我们面对的不是知识、不是学科、不是成绩,而是成长中的生命。所以呢做教育其实就是关注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价值观、世界观的酝酿以及这个孩子怎么养成一个无愧天地的中国人。这其实是中国教育最根本的理念。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种急剧变化,在这样的社会上体会着关系、体会着忧伤、体会着挫折、体会着困境,在茫然之中选择者到底是坚持道德还是放弃道德;到底是追逐利益还是与他人和谐相处。他们面临的困惑太多了,我们面对的这是这样一群成长中的生命。

中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到今天为止大城市中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做了爸爸妈妈,他们的子女已经到了上学年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其实这些孩子面临的很多心理层的困惑是那种封建土地的大家庭里所没有的,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一个馒头要分成四瓣去跟兄弟姐妹们分享,他们不懂得大孩子穿小了的衣服要再接一段裤腿小孩子接着穿,他们不知道还有很多家务是需要分担的。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家里,爷爷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你只要学习好,你就是我们家的功臣。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经常会碰上这样的事情,我看到考上国家重点大学的一些高材生,拿着六百多分的成绩到了年纪里,经常为谁能够站上靠窗位的有阳光的床位而大的不亦乐乎,经常为谁少擦一次桌子,少打一壶水而告到老师那要换宿舍,这些事情,真的怪这些孩子吗?我们的博客没有错,但关键是独生子女的心理环境巨大的反差,不仅孩子的心理面临挑战,做他们的父母、做他们的祖父母都要重新考录定位自己的角色。今天的教育是做什么的?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是在这样一种变化的环境之中教育孩子还原一个朴素的信任。在一个繁华的物质时代里,在发达的科技文明中能够坚信人性中的核心价值,能够信任道德,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之中,在当下的道德体系之中,找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什么是中国人的道的方式?《论语》上曾将说过一个人他„„社会全部道德养成的阶段,还有意思的是,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做“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人进了门要孝敬我们的父母,出了门要友爱我们的兄弟姐妹,第二段叫“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就是一个人言语、态度一定要谨慎、谦虚,做出的事情谨诚守信,坚守道德。“泛爱众”对于大众、对于亲人心中要有一种仁义的博爱,“而亲仁”平时做好之后还要懂得一些道理,比如说“仁”的道理,你要去亲近、交换、进入自己的心中,这是第二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有余力,则学文”用今天的话就是你把这些都做好了之后,再有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这三个阶段我们今天看看,似乎我们今天的教育刚好做反了:一个小孩子,现在是从三四岁、四五岁就上学前班了,就可以取弹钢琴、去跳舞了甚至是学一些外语、奥数。也就是他在这个社会不知道有一些责任需要去担当的时候先学了技巧。一个人长大,行有余力才可以去学文,从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然后学前班完了上小学、小学完了上中学、中学完了上大学、大学完了硕士、博士,一直到社会上。这其实又回到了第二阶段,“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现在一个高材生,毕业之后要在社会上经过多少修理,才明白这点道理,每一个高材生毕业后趾高气昂、恃才傲物,言语真的那么谨慎吗?眼高手低,做出的事情真的那么守信吗?对这个“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要在社会上碰多少钉子才觉得他是对的,学到位学不到位都是不一定。而我们丢了那一段啊?恰恰就是我们第一阶段说的“入则孝,出则悌”。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温暖,人与人之间的这份礼貌、友善、爱戴。从自己家的邻里亲情开始也许我们就已经忽略了。其实在今天什么是德育,德育这个概念,他不简单是一套教育体系,他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如果把德育仅仅作为外在的一种灌输,孩子们会反感;同时我们可以把他最为内心的一种唤醒,他是人性之间一种朴素的爱与善良,他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信任,他是生命之间的帮助与扶持,他是人在困境之中的依赖与感恩„„如果你把德育看成是这样一种人人内心的唤醒,是人人沉浸其间并且因为崇高道德获得生命一种力量,那么也许我们的德育教育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们一定需要照本宣科吗?我们那个人没有过生命的脆弱。人之所以需要道德,并不完全是因为我们高尚,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无助。这是因为在我们脆弱的时候有那么多美好的道德帮助了我们。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必须具备这样的道德去扶持他人。而我们因为这种道德去获得生命的境界。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到这一点他就不会觉得到的是一种牺牲和付出。

什么是中国这种文化呢?我喜欢中午最早关于文化的解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两句话是中国人对于文化最早的解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察四时天象,我们知道添衣保暖,养护身体健康,跟上四时的变化。“观乎人信念、观念、包括我们一个时代的道德,再由他去流化天下,去感悟一个人的生命、人格。这就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我想作为„„文化或者,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当下活着的一种方式。

我们都认为文化是一个名词,我们都认为文化是那些发黄的典籍,是那些残损的壁画,是那些„„曲谱,是那些辉煌的从四大发明开始叫我们的孩子背下来的名词解释,但是真正的文化是“文而化之”,这个化育的能力是一个动词过程。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从一个自然人长成一个社会人,他从一个懵懂的孩子长成一个有责任的公民,这个过程就是“化”的过程,我们的民族从来都不缺文啊!“卷之厚繁”“汗牛充栋”;从来也不缺文人啊“学富五车”“满腹经文”。但是是不是文在你的生命里,当你遇到风险、混沌、抉择的时候表现出一个人应有的那种崇高、坦荡和磊落呢?不一定。如果一个人的文,只是一种炫耀自己的学问,不能够成为生命的支撑,那你就是“文而不化”。所以我想对我们中国的文人也罢、教育也罢,更大的命题不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文?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实现化。“化”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的使命。

孔子就曾经说过:“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听说现在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就是古时人们学习是为自己,而今天的学问是为别人。什么叫为别人呢?就是现在学习之后就马上兑换成一个文凭,考一个证书,这进入社会我可以换一个职;或者是我学了一个知识之后我可以发表论文,凭职称。这种学问他都称之为人之学。你只是为别人学的。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这个观点在《荀子》那里得到了更好的阐释。荀子说:为人之学,他只是“入乎眼,出乎口”看见了然后马上叨叨出来,说完了也就完了。他说这种学问就好像送礼的一个小礼物一样。送礼要送完了之后就跟你的生命无关。什么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就是入乎口耳,然后遍乎四肢。一个人„„你看到一个人瞬息之间对人的那种恭敬。生命的自信,眉宇的喧哗以及他举手投足之间的那种磊落,这一切是一个人学到的利己之学。因为学问变成了一种生命力。

我一直在讲我们的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发达的学校教育,但是有多少孩子学到了利己之学?我们今天的学习,其实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知识,一种是为成长。为知识就是你要考数理化、你要考文史哲,你要在一种相对公平的成绩上一级一级的完成你学业上的晋升。但是什么是为成长而学?他不见得直接与你的成绩和文凭相关,但相关于做人的境界,他想关于人际关系,他想关于安身立命。如果我们今天多一点这种利己之学,我们的德育教育也许就会变成一种血脉流通的文化精英。

其实中国人,我们的哲学源头大的源头是儒道先帝。儒家叫我们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叫我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给我们人格的自我实现,道家给我们自然人格的自我超越。中国人在讲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故事。(15min)

于丹教育成就卓越人生 篇2

经常浏览教育报刊的老师, 对于“梁好”这个名字大概不会陌生。“梁好”的字名常见于国内30余家报刊, 他的时文或讴歌, 或批驳, 或鞭笞, 或立论, 宛如鲁迅先生如刀之笔, 十分辛辣。从其眼光的敏锐, 语言的犀利, 视角的独特, 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力与洞察力上去判断, 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位驰骋教坛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其实不然, 就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初识梁好时也是深感意外其“竟如此年轻。真是‘有志不在年高, 名人就在当下, 名人就在我们普通民众中, 他们皆发于畎亩之间’”。

十五年前的他从师范毕业, 在一所乡村的特殊教育学校走上特殊教育岗位, 面临着一群不会言语的聋哑学生;十五年后的他, 是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的教研员、专职督学, 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千余篇文字, 出版三部教育专著。是什么让他获得如此华丽的转身, 是什么因素让这样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的学者?是反思力。正是这种反思力成就了梁好老师的专业发展, 成就了其精彩的教育人生。

在教育故事中捕捉理性的灵光

一天晚上, 梁好老师又不厌其烦地给女儿讲起故事来。哪知, “龟兔赛跑”的故事刚刚讲完, 乖巧的女儿猛然间问了一个问题“爸爸, 乌龟为什么要跟兔子赛跑呢?”。

乌龟为什么要同兔子赛跑呢?陆上爬行是乌龟的弱项, 却是兔子的长项, 拿乌龟的弱项与兔子的长项相拼, 比赛结果哪还有悬念?虽然结果乌龟侥幸跑赢了, 我们却并不能说乌龟比兔子跑得快, 在跑步的技能上, 兔子永远是第一名。乌龟与兔子赛跑, 绝对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 比赛没有开始, 就已经注定惨败的结局。乌龟就应当是乌龟, 兔子就应当是兔子, 教育应当为乌龟提供游泳的池塘, 为兔子提供奔跑的绿地, 而非将乌龟与兔子硬拉在一起, 进行着并无实际意义的比赛。

由龟兔赛跑的故事, 梁好老师反思当下的教育。他说:学生就如同森林里种类各异的小动物们一般, 有擅长跑步的兔子, 也有擅长游泳的乌龟, 他们性格各异, 每一位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 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发达, 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有的学生身体运动协调能力较突出……对于这些潜在的优势智能, 教育者唯有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 才能让他们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成为多元化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我们的这个社会机体才能正常运转, 才能和谐与稳定。

不同凡响的解读, 得出了一番让人叫绝的经典性反思。《狼来了》也是众所周知的传统故事, 故事中大人们气愤, 责怪孩子说谎, 以至于孩子一而再, 再而三时, 大人们放弃施救, 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故事讲给过几代人, 没有多少不同的意见。梁好老师对于故事却有另类的解读, 他认为, 孩子哄骗源于内心空虚的玩笑, 是大人们漠视了孩子的心灵“暗区”。

从平凡的故事中辨析教育, 反思人生, 梁好老师独特的视角, 常常给予我们全新的思想体验。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心中长留一种创新的反思力———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闪耀着理性的灵光。正是这样的反思力, 让梁老师的教育思想充满着鲜活的魅力, 让梁好老师对教育专业有着较高的领悟力与创造力。

在生活的细节中思辨教育的真伪

梁好老师善于发现生活, 善于从生活的琐事之中反思教育, 探索教育的真谛。在一期综艺节目上, 第一位出场的是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 一身黑色西服, 戴着礼帽, 提着一根手杖, 演唱了一首无比深情的歌曲, 那有板有演的手势, 那男性十足的姿态, 那沙哑的颤音, 感动了在场无数观众。

对于这样的电视节目, 或许老师们也会同大多数现场观众一样, 为孩子的表演而鼓掌叫好, 而在学校里也会着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是, 梁好老师却不以为然。他说“每每看到台上的这些‘小大人’, 穿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衣服, 做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举动, 唱着充满着情爱的靡靡之音, 我真的感觉到周身不自在。”

孩子毕竟是孩子, 孩子的天性在于天真烂漫, 在于他们的童真童趣, 童年应当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如果童年之时, 孩子不像孩子, 俨然一个个“小大人”, 那么快乐的童年岂不彻底地在人生的轨迹上消失了吗?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 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梁好老师对“小大人”的反思, 与卢梭的理论不谋而合, 这样的反思力直达教育的真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实现“最好的自己”, 做“最真实的自己”, 做到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

梁好老师无论在学校讲课, 还是给教师做讲座, 他常常拿这样的生活细节作为“靶子”去剖析, 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 经由梁好老师之口, 便多了份思考, 多了份禅意, 多了份魅力。梁好不断用思考呼唤教育回归真教育。他的第三本著作《回归真教育》中收录的一百余篇自己平时的反思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 用朴实的话语, 让教育理论家的看似高深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希望学校“以生为本”, 尊重每一位学生, 信任每一位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 更要让学生成人, 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写的“真人”。希望教师成为真实的教师, 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牢记自己的使命;要树得起师者形象, 行为示范, 万世师表;要经得起清灯黄卷, 坐得了冷板凳, 甘做书生教师, 具有“真水平”。希望教育是真实的教育, 守住教育的常识, 遵循教育的规律, 顺应学生的成长, 不浮躁, 不虚华, 不功利, 不势利,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真实自然。

在课堂的审视中探寻教育的真谛

十年的特殊教育生涯, 对于聋校的语文教学, 梁好老师可谓游刃有余, 独树一帜。学生虽然不能开口说话, 但是, 却可以与梁老师无障碍交流, 这得益于梁好老师高超的手语表达能力。

在学校, 梁好老师曾是手语翻译, 不仅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经由梁好老师之手向学生传递信息, 而且梁好老师还是当地电视台手语节目的主持人, 派出所友情手语翻译, 更承担了全市残疾人代表大会的手语翻译工作。手语能力的突出, 让梁好老师的聋校语文课堂绝不亚于普通教育, 他用手指口吐莲花, 给学生呈现一节节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也正是因为其在教学专业领域突出的表现, 梁好老师被选任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初入教研室, 步入普通教育领域, 梁好老师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也再一次见证了他反思力的魅力。

一次, 教学视导十来节语文课下来, 梁好老师听到类似的一句话常常挂在老师的嘴边:“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用你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此等现象引发了梁老师的深度审视:学生喜欢的方式就是科学的吗?就是高效的吗?就语文课而言,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诸如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合作对读等, 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些阅读方式, 固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但是, 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的同时, 却不要忽略教学目标, 以及不同阅读方式的教学训练侧重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低学段阅读能力尚不足的小学生, 是否会偏移语文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效果是否会大打折扣呢?

经过一番研究与思考, 梁好老师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阅读方式的选择一味追求学生的“喜欢”是欠妥的, 在考虑学生情感认同的基础上, 不仅要考虑学段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 适时对学生阅读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还要考虑教学环节的需要, 对应选择最适合的阅读方式, 这个问题, 语文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脱离语文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学习能力的所谓“自主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伪自主学习”。

在管理的角落中寻找高效的管理

2011年, 梁好老师被调剂到督导室工作。顺利完成其角色改变的还是因为梁好老师那非同一般的教育反思力。到一所小学视导, 学校的课间操颇具特色, 而自编自导的“扇子舞”更可谓是一处绝妙的风景。红色的扇子, 绿色的场地, 交相辉映, 可爱的孩子们, 在音乐的舞动中, 轻柔地摆动着扇子, 活动着腰肢, 展示着青春的光彩。孩子的展示令同行参观者大为赞叹, 然而, 梁好老师却有了另一种感觉:“扇子舞”的柔美, 以及集体绽放的那种整齐与恢宏, 确实能让观者心受震撼。但是, 教育是理性的, 对于孩子的每一项教育活动的设计, 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之上, 而应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审视与思考。“扇子舞”的设计本身, 只是一些简单动作的重复, 运动量太小;舞蹈固然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这种“美”仅仅指向形式与外观;柔美的“扇子舞”对于优雅的女生是合适的, 可以塑造女孩子淑女的形象, 而对于那群阳光好动的男孩子来说, 这样的舞蹈对于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呢?

梁好老师在督导反馈会上指出:让孩子的身体得到更有力的锻炼, 才是课间活动的真正意义。柔美的“扇子舞”虽然美的精致, 却并非教育意义上的“大美”。如若管理者只指向学生的活动设计, 没有“生本意识”, 那么, 必然会产生偏颇, 以至于误入歧途。真正的教育, 需要适应孩子, 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比的快乐, 孩子天真无邪的脸颊才是对教育最好的评判, 才是对教育者最真实的检验。被人称道的“扇子舞”, 或许还有改进的空间与必要。

梁好老师的这番见解一语中的, 击中了学校的管理者心里早已觉察出的“隐痛”:“我们管理中, 确实存在许多追求形式上的唯美, 而忽视了学生本体的自由发展。有时也有所觉却又为了某些什么而违心地做着”。梁好老师敏锐地察觉, 高屋建瓴的思考深得许多学校领导的敬佩, 因此身为教育督学的梁好老师又成了学校管理者争相邀请的对象, 出谋划策的参谋。

于丹教育成就卓越人生 篇3

作为“高性能金属材料激光制备与成形”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在北航开辟“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激光制备科学与成形制造技术”、“多元多相过渡金属硅化物高温耐磨耐蚀多功能涂层材料”等研究新领域,建成“激光材料制备与成形实验室”和“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经十几年辛勤努力,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包括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多项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00年以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在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1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他,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责任教授王华明。

回国发展 拼搏奉献求实进取

王华明1962年生于四川省合江县,1979年考入四川工业学院铸造专业。甫从工厂返回学校的老师们,带着对国家工业需求更深刻的理解和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授课,使王华明受益匪浅。在用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王华明也练就了勇于进行科研实践的创新精神和一切科研工作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前提的意识。随后王华明接连完成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1989年,王华明博士毕业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在胡壮麒院士指导下从事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理论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并因表现优异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2年,王华明博士后研究出站进入北航,同年,他获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基金”支持,作为北航第一位“洪堡学者”,受邀赴德国爱尔兰根大学从事激光材料加工方面的合作研究工作。

1994年底,王华明完成“洪堡学者”的工作,从德国回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提起回国原因,王华明有些愕然,好像这不足成为一个问题。但他仍笑着给出一个答案:出去的时候就没想过不回来,只是出去看看,与其说是“从国外回来”,不如说是“从国内出去的”。他只字不提国外各项条件如何优渥,只说国内也有国内的好处,正因为与国外有差距,才更要回来,因为自己的家还得自己建。

很快,王华明便凭借自身广博深厚的专业功底、开阔独到的国际视野、积极顽强的拼搏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王华明致力于“激光材料制备加工与成形制造”相关研究工作,在学校“211工程”、“985工程”等计划的支持下,建立了“激光材料加工与表面工程实验室”、“高温耐磨耐蚀材料及凝固技术实验室”等研究实验室,经持之以恒的顽强刻苦努力,实验室快速成长,已探索形成了“先进材料快速凝固激光制备加工与成形制造技术”特色研究方向。王华明的教学科研成绩受到学校肯定,1995年他破格晋升教授,次年以34岁的年纪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科技创新 敏行慎言共赴理想

多年的科研过程中,王华明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科研的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对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尤其重要。”他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始于对实践和对现有知识的深度认识与灵活应用。要做好自主创新必须脚踏实地,就必须透彻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必须了解和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造具备实际价值的成果。“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要有底气。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相信早晚有一天形势会发生转变,我们会站在世界前端。”

激光,王华明科研工作的“亲密伙伴”。激光为难熔难加工高活性高性能材料的制备与大型复杂关键金属构件的“直接近净成形”制造提供了“变革性”新方法,其独特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让王华明爱到痴迷,他在这“亲密伙伴”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

王华明介绍说,从1998年开始实验室把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瞄准于“航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十几年来,整个科研团队始终着眼国际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最前沿,以国家战略、工业需求为导向,专注于先进材料快速凝固激光制备加工与成形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十几年如一日,团队几乎一直在每周七天、无寒暑假、机器不停人倒班的条件下长期工作,持之以恒、拼搏奉献,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有高度责任心、崇高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精神,不为名、不为利,每年团队付出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作出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他们不是忙于及时发表论文、参加会议、为个人今后学术晋升等“个人前途”创造条件,而是更加埋头苦干、齐心协力、只为实现理想和作出对国家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实实在在的创新性科技成果。

王华明带领团队成员,“产学研”紧密结合,刻苦钻研,2005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动密封/惰性气体保护”钛合金构件激光快速成型工艺设备,突破了飞机钛合金次承力结构件激光熔化沉积快速成形工艺、装备、标准规范和装机工程应用关键技术,成果实现在两种重点型号飞机上成功装机应用,使我国成为当时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激光熔化沉积钛合金结构件在飞机上装机应用的国家。

2005年以后,他们一鼓作气,继续以更大的勇气和努力向飞机大型钛合金整体主承力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这一世界难题发起了挑战,经持续努力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他们研制出了迄今世界最大、拥有“原创”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飞机大型整体钛合金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工程化成套装备,制造出迄今中国最大的大型整体钛合金飞机主承力结构件,并在我国新型战机和C919大型客机等飞机研制和生产中实际应用,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突破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并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

教书育人 为师为长言传身教

始终跻身先进材料激光制备科学与成形制造技术研究前沿领域的王华明,不仅用自己严谨的科研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影响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前沿意识和创新思想。他在授课时会结合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自身最新科研成果,辅之多年科研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尽早了解本领域最新发展情况,在学生阶段便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思维方式。

王华明说,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获取知识相对容易,了解前沿技术的门槛也逐步降低。但任何技术的更新发展都是依附于基础理论的,因此他尤其注重督促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和应用。王华明有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利用先进的科研资源为本科生的教学实验服务,而“激光材料加工制造技术实验室”、“高温耐磨耐蚀材料及凝固技术实验室”的全部研究条件也全面向本科生开放。这让学生有机会利用先进的研究设备开展自主综合教学实验,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他十几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本科生教学工作第一线,教书育人成绩突出。他讲授本科生《金属学原理》、《物理冶金原理》等主要课程,并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指导本科生材料合成制备自主综合实验,对教学高度认真负责,讲授生动有激情、富启发性和学术感染力。他还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科前沿,注重学生科研素质、科研方法、严谨学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言传身教,教学效果很好,教书育人成绩突出,深受学生欢迎和老师的高度称赞。王华明曾作为主要获奖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北航“首届优秀教师奖”及“首届教学名师奖”等,被学生评为学校“首届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学院“学生最爱戴老师”。多年来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指导的毕业博士中有两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余年的无私奉献、全身心付出也给王华明带来了诸多荣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首席科学家、“973项目”技术首席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航“共产党员十杰”、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容闳科技教育奖”等。提起这些,王华明淡然一笑:自己这么多年只是在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老师、搞科研,“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让自己充实,专注于工作本身和享受工作过程,这些荣誉至多反映大家对我们工作结果的肯定和鼓励。”

激光方向性好、亮度高、颜色纯,因能量密度大可在短时间内积聚巨大能量。王华明就是激光一样的人,科研上目标明确锐意进取,生活中谦逊淡泊低调平凡。他始终尽己所能,积蓄力量,相信他带领的团队一定能在激光材料制备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领域勃发出更加澄澈耀眼的光芒!

于丹教育成就卓越人生 篇4

《新教育之梦》是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用他那创新的思维、聪慧的头脑、丰富的阅历、敏锐的眼光、细腻的心思撰写而成的一部教育名著。这个梦,寄托着朱教授对教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在书中,他提出了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校的各方面要求;提出了理想的父母一系列的标准;提出了理想的学生的全面而又恳切的期盼。在“理想的教师”中,朱教授提出的八点要求如下:1.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2.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3.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4.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5.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6.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7.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8.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些要求,让我对教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我在心里对教师产生了新的梦想。

一、做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为孩子们塑造乐观向上的人生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推进的当今,作为学生学习引领人的教师,一定要胸怀远大的理想,要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安插快乐的翅膀,让课堂教学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永远受到小学生的青睐。当代小学生,心中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趣,但是正是这些乐观向上的情趣,造就了当代学生的经不起打击和挫折,他们从一出生就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任何人生波折,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教师在教育他们充满远大理想的同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将来步入社会了,都得从塔基做起,能经受起一些挫折。有了这些基础,从这些基础出发,才能让我们自己心中蓄积的犹如岩浆般的滚烫的情,在每一位小学生心底里沉淀的情发酵、释放。让我们的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真正地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自然、社会中,自然而然地、自觉自愿地学长才干、学做人,让课堂教学永远保持清新之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就乐观向上的美满人生。

二、做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为孩子们成就美妙辉煌的未来

朱教授在书中说道:“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相信自己;应不断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学生或是教师总也追求不到成功,总是经历失败,难免会受到打击,那样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远,从一定道理上讲,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应用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影响和感召孩子们挑战自我,激发自我,获取成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自信是成就美好未来的基石,自立是成就美好未来的必要条件,自强使学生成就美好未来的动力。我在听一节有关自信和自立方面的中队会时,就想到了当代孩子缺少的就是这些,他们在困难面前往往不能自立。对于成功就显得遥不可及了。

三、做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为孩子们营造宽松和谐的空间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现在的科学实践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一项顶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小组或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很少有“单兵作战”的“孤单英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学会与其他教师、与学生、与家长、与校长进行交流与合作。我在管理学校时,经常保持着和家长的密切接触,常搞一些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要懂得关爱学生,关爱其他教师,关爱学生家长,用现代的“双赢”理念指导自己的交往、交际与沟通。在所有的合作中,与学生的合作又是最核心的。如果教师没有了与学生的合作,就如同鱼离开了水,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既是一位指导者,又是一位合作者。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处,真诚合作,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教育才会获得成功,孩子们才会活泼健康的成长。

四、做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博爱的天空

在书中,朱永新教授对于爱予以了详尽的诠释,予以了时代性的描述。他告诉我们: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学生是人,是社会化的人,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学生是对等的,你尊重了学生,学生才能尊重你。其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朱教授用换位思考的角度告诫同行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合理定位,并相信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记得“有眼不识泰山”那句俗语的来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充分体现民主。朱教授认为,好的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会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虽小,但也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比如如何构建一个团结的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也有自己的发言权。有时,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为孩子们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少了创新的精神,那么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离衰败不远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因为世界也在不断地创新,据统计,现在每一秒钟,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就会有十几项发明诞生,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的新办法,新途径也显得十分必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给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宽松、有序、向上的空间。课堂不再是“一言堂”,学生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课堂主体。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耐心听取他们的见解,允许他们自己做出决定,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这个道理。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去追寻创新的梦想,让孩子们获取深刻的认知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性的思维。现行的教材中,经常提到,除了书上讲到的,你还有什么办法来处理,比如人教版的三年级课文《捞铁牛》一课中,就体现了这一主题。让孩子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的目标,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战胜自己,实现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六、做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为孩子们提供充足丰富的营养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飞速发展,学习――尤其是教师的学习已经逐步成为新时期一个永恒的主题。面对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孩子,我们就应站在生命发展的角度去学习、去工作,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新的行为去诠释教师的真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知识结构成就丰富的课堂,帮助他们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用丰厚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工艺素养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帮助他们塑造美好的人生。

七、做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为孩子们开启奋发向上的情怀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罢,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为孩子们开启奋发向上的情怀,让孩子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茁壮成长。教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也会影响到学生,因为小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具有极大的模仿力,而且儿时所形成的印象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将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开启了孩子们奋发向上的情怀。

八、做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为孩子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许多人跋涉至成功的边缘,却又功亏一篑。在这样的放弃中,信心磨灭了,成功擦肩而过了,一个也许会成就大器的教师星光暗淡了。所以说,“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朱教授在理想教师篇末充满激情地写道:“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校长,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朱教授的铮铮话语情深意切,深情地告诉我们,未来中国的教育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几代人的坚韧、刚强、不折不挠。现在兴起的磨难训练营,学生的野外生存方式的训练,都是针对这一点来进行的,记得前不久的一篇杂志中介绍中外的孩子在野外生存方式训练中,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给我们上了很深的一课。那些孩子晚上一个个啃着自己分父母偷偷装来的方便面的情景,我至今不能忘怀。要用我们的坚持、我们的坚韧、刚强、不折不挠鞭策和激励孩子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健康成长,成就祖国未来蓬勃发展的伟大事业。

理想之花灿烂,理想之果甘美,要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教育需要梦想,只有燃烧起梦想的火焰,生命才能充满活力,绽放智慧的光芒。教育是永恒的事业,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的梦想,在校园里燃起希望的火花,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理想、勇于创新、品行端正、热爱生活、朝气蓬勃、富有个性、自信自强、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祖国未来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于丹人生语录 篇5

1.要想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

2.最好的进攻就是进攻自己。

3.婚后的男女莫不“喜出”“望外”。

4.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5.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6.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7.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8.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9.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10.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收入数字。

11.钱可以帮穷人解决问题,却帮富人制造问题。

12.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13.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

14.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我注六经,而是为了六经注我。

15.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6.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17.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18.把爱情投资在一个人身上,冒险;把爱情投资在许多人身上,危险。

19.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20.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21.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22.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23.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24.企业一定要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资源。

25.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26.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27.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28.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29.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

30.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31.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32.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33.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34.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35.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36.最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37.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38.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处世:

39.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40.不主张“以德报怨”赞成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41.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42.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43.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44.我们对岗位往往有定性却没有定量。我们老是说:年轻人要好好干,一个人干仨人的活才好呢。认为这样是替领导分忧。实际上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

45.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孔夫子提出“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46.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47.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48.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49.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篇6

“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于丹 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

于丹的这本书分成茶、酒、琴来介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描写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写人生。生活是复杂的,但永远要有一份闲趣,那就是发现美。

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谁都会;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会吗?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细细品茶的过程中,能享受到悠闲的那份怡然,领悟到豁达的那份淡然,才是真正的懂“品”之人。

酒呢,在这个越发浮华的社会,渐渐成了一种应酬,很少有人会好好品尝。仙人李白曾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真是体现出了一种豪情海量。懂得陶渊明的那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人,也只是把酒当作一种媒介,为自己的豁然心境又渲染了一笔罢了。

琴,代表了雅致,古人大家闺秀均以会“琴、棋、书、画”为基本,“琴”是第一位的。我也在学琴,我总觉得在弹琴时,音符与思绪交织在一起的那份契合的表达,使我感动。音乐之美,是任何人无法抵抗的。

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学习之后静下来弹一会儿许久没碰的乐器?闲聊时喝一壶茶?在晚饭后饶有兴致地品上一杯小酒?每天都循规蹈矩的生活,让我们在繁忙中浪费了珍贵的每一天,那么,这些毫无意义的事就会填满你,让你变成机器。确实,我们需要放松一下,大城市里的人,走路都比别人快许多,谈何生活?

在这充满物质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正确的看待物质享受物质,还要懂得如何得到精神的享受,拥有自己独特的享受方法,不要再生活在奔波中,停下脚步,拥抱美丽的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就像白岩松的序言中所说“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凭什么成就卓越 篇7

2. 公开课在县里获奖了

全县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开始了。

根据通知精神, 这次比赛要层层选拔, 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

先以学区为单位讲课, 45岁以上的教师都当评委, 获第一名的教师到乡里参加比赛。每乡镇再推出两名选手到大片去讲课。全县31个乡镇划分为4个大片, 大片的前5名再推到县里进行决赛。

很幸运, 从学区到大片我都一路领先。5月底, 20名选手汇集在县实验小学进行决赛。

这是1987年的4月28日, 我来到县教育局招待所报到。

初夏的清晨, 天气还有点寒意。县城马路两边的法桐树刚刚发出新芽, 空气中散发着凉凉的清新。教研室的赵宝记主任在招待所张罗大家住下, 然后召集各乡镇带队同志开预备会, 让选手抽签比赛顺序和参赛课文。我抽的是上午的第二节课, 课文是三年级的《荷花》。

我不敢怠慢, 马上找资料备课。这是一篇看图学文, 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 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 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 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 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的水中荷花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文章写了一位小姑娘一清早进公园, 闻到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看见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大圆盘, 碧绿的面, 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都很美。小姑娘想, 如果把这些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 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看着看着, 小姑娘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 透着清香。一阵风吹来, 自己就迎风舞蹈, 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自己一朵, 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风过了, 小姑娘停止了舞蹈, 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 告诉她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 告诉她昨夜做的好梦……后来小姑娘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

文章是叶圣陶先生写的, 选入课本时有的地方改动了一点。课文语言朴实简洁, 想象丰富, 富于感染力。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 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色彩鲜丽、形态各异, 看似一大幅活的画。接着作者展开想象, 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 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 感染了读者, 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 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经过思考,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读文章想画面中,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并从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学习感悟作者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同时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那么, 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呢?

备课中, 我把“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确定为教学难点。

我设计了让学生换几个动词比较作者用“冒”字的灵动。如果不用这个词, 用“钻”“长”等会有什么效果?

我设计了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 然后和课文的描写对比, 让学生感受人为的“图画”与生活的景象之不同。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姑娘, 走进公园的情景, 从作者描写荷花的语言中, 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 感受荷花、荷叶的美妙姿态, 体会一大池荷花所形成的一幅美妙绝伦、动感十足的画面, 从而体现作者所想象的“活”的画。

引导大家总结出:这是大自然的神功, 只有大自然才能创造这样无与伦比的有生命力的图画。

我设计了三处让学生从读中学写的环节:一处利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一处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姑娘后的所见所感;一处全文结束总结时, 让学生通过转述全文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上课了, 我走进教室。窗台上、走廊里都挤满了教师。不愧是县城的孩子, 素质就是高。我稍一引导, 他们就能体会到老师的用意, 马上进入我设计的情景氛围之中。特别是一位叫衣静的孩子, 天资聪明, 我设计的问题学生绝对没有预先准备, 但她说得那么生动那么流利。当时我就想, 这孩子一定会很有出息, 不知道她后来发展得怎么样。

没有电教手段, 甚至连挂图也没有。我没有过多地旁征博引, 凭着多年来自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阅读课一定要让学生读、读、读。我引导孩子们一遍遍地读啊, 品啊。课堂上互动出的美感、掌声, 多少年后一直记忆犹新。

在那次比赛中, 我获得了第一名, 老师们一个个向我表示祝贺。

那堂课后, 我的讲课录音在31个乡镇翻录了几百盘。县教师进修学校几次请我给受训的教师讲课、作学术报告。城关镇让我到县城影院上公开课, 为老师们作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术报告。《荷花》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经典教案被推广学习了好多年。

教研室的赵宝记老师向领导们介绍了我的工作情况。

村办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每年村里拨给学校的办公经费只有100块钱。粉笔、墨水、几个年级的教科书、参考书都要靠这点钱。父母多病, 小妹读书, 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在我的肩上。我一天的日程多是这样的:每天早晨五点左右起床, 先到三里路远的北山脚下山泉里挑两担水, 回来和妻子推磨磨完煎饼糊再去上课;下午放学后, 再跑到山坡的责任田里肩挑手刨干到星星出来;吃过晚饭, 才是我读书、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前些年煤油供应紧张, 我家每月的半斤煤油指标不够我一个人用的, 有时写文章构思时, 先把灯吹灭, 动笔时再点上。尽管这样, 灯油还是常常不够用。

夏天, 蚊子成群, 我在两个脸盆里倒上凉水, 双脚踏在盆里, 既凉快又能避开蚊子的叮咬;冬夜, 天冷得刺骨, 我用葡萄糖瓶装上开水揣在怀里, 手冻麻木了就伸到怀里暖暖。为了能够多读一些书, 每周六我总是骑自行车进城到教研室借书, 一周一借一还。饿了, 啃几口包里带的煎饼。渴了, 喝几口山泉水, 从棋盘峪到县城的路上哪个地方有山泉, 我都十分清楚。

利用业余时间, 我阅读了上千册文学、哲学、教育理论书籍, 记录了二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正是靠这些书籍, 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了解到我的工作环境情况后, 领导们专门开会研究解决我办公使用煤油灯的问题, 最后决定到汽车修理厂购买蓄电池或者电瓶。但后来经过论证说那东西充电麻烦而且太容易坏, 所以就没有买。

局长们商量决定, 调我到县城实验小学工作。

先安排我当计划内合同工, 等有指标时再办理转正。副局长庞明新代表局党组征求我的意见。

我拒绝了, 我说山里的孩子离不开我。庞局长说你走了组织上可以再安排别人去教学啊。

我说, 我正进行着农村学生作文兴趣教学的实验, 离开那里就没法实验了。庞局长说在实验小学也可以实验啊, 而且这里的实验条件多么好。你来这里工作, 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成果来, 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我说我的实验对象是农村孩子, 实验快结题了, 我得坚持做完。

庞局长说你先别急着答复我, 这个决定是局长提议, 经过我们班子全体慎重研究论证的, 这里工作的待遇是你在乡下的好几倍。科研资料、信息, 还有你教育研究的对象, 都对你的发展有好处。你可以回家商量一下考虑考虑过几天再回答我。

我说谢谢组织的关怀, 不用考虑了, 我决定了。庞局长紧紧握了握我的手, 惋惜地摇摇头。

这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面对城里的优良环境和优厚待遇, 我选择了放弃。

有时候放弃比坚持还要难啊!

3.《荷花》文中学写花

我执教的《荷花》在县里获了奖, 好多教师问我设计备课的初衷。关于这一点, 我在上文中说的很清楚了。我想再说说如何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说写训练的话题。

《荷花》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这个年级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 有它的特殊性。就作文训练来说, 正是说话、写话到成篇的训练的过渡。因此, 这个时期的作文, 既是说话、写话的继续, 又是成篇作文的准备。要明确这种特殊性, 科学地完成这一过渡期。我的体会是, 在这个时期, 不要急于安排长篇幅的命题作文, 要大量地设计片断练习。这种练习, 是字词句的综合训练, 又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办法。

写好一个片断, 不光为写篇作好了准备, 而且其意义还在于用时少、收效大, 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动笔、爱动笔的习惯。

这样的练习, 只凭课本上的几次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及时捕捉有利时机, 抓住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 进行片断练习。

在上文中我说过, 《荷花》一文, 语言优美, 想象丰富, 着力渲染了“荷花”的美丽, 是一篇极好的、供学生仿写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成功的仿写练习。

《荷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写了荷花的气味、形状、颜色, 第二部分重点写了作者丰富的联想。

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总结出, 荷花的气味:清香;形状:有的……有的……;颜色:嫩黄色、白色……;联想:我成了荷花, 迎风舞蹈……

我紧接着布置了仿写练习:“写一种花, 重点写清花的形状、颜色、气味, 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个要求没有超出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为他们都见过花, 熟悉花, 喜欢花, 对花感兴趣。有很多学生还亲手养过花, 都有着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听到我的要求, 大家都很高兴,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我对照写作要求, 引导大家回想、讨论、选材, 学生都很快选定了要说的题目。有《石榴花》《刺骨花》《灯笼花》《扁豆花》《酸枣花》《苦菜花》……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不可能一一写下来, 我只是有代表性地让几个学生口述了一下, 让大家课后再写下来。这次练习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学生的作文本上“繁花似锦, 百花齐放”, 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是观察细致, 对花的形状描写具体逼真。

“我拽过一枝儿桃花, 一只小蜜蜂从花蕊里窜出来, 浑身沾满了黄色的花粉。桃花有五个粉红的瓣, 花蕊里有五六根淡白色的细丝, 细丝头上都顶着一个个小黄疙瘩。” (刘洁:《桃花》)

“酸枣花开了, 漫山遍野一片雪白。你可能认为那是雪吧?不, 那是俺野果山上的酸枣花开了……” (李剑:《酸枣花》)

二是联想丰富。

“早晨, 我拉开门愣住了, 睡眼惺忪中, 就以为一片红云落在我家, 盖在了桃树上……” (刘兆红《桃花》)

“早晚花开放了, 像一个个小喇叭。它只是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以后开花。我想, 它一定与太阳公公前世有仇, 要不, 它们为什么永不相见呢?” (张娥《早晚花》)

想象是最美的花朵。如果我们从小就引导孩子展开丰富联想的翅膀, 他们的文章会更动人, 他们的智力也会更发达。

三是花香各异, 描述方法不同。花虽香但香味各异, 如果一味地“十分香”“特别香”“非常香”, 就会使读者生厌, 也“香”不出各花的独有香味来。但这次训练, 小作者们不空谈、不空喊, 注意用细节、用事实说话, 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用的是纯真的儿童语言。

“我向那盛开的桃花扑去, 立刻被它那浓郁的香气熏醉了, 我踉跄着, 扑进桃花的怀抱里……” (刘洁《桃花》)

“我拽过一枝石榴花闻呀闻, 一股甜甜的、香香的、半香半甜的、说不出好闻的味儿, 直钻进肚里, 把全身都香酥了。” (王关云《石榴花》)

“这顿饭, 我吃得最饱, 两个煎饼加两碗槐花豆沫子, 这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小朋友, 信不信?我们家里还有半盆, 不信, 你来尝尝。” (王霞《槐花》)

这段描述充满了儿童情趣, 读后使人如同亲眼看到了山娃娃们那富有情趣的场面。试想,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 没有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 怎么会描写得如此传神、逼真?

生活是个万花筒, 是作文材料的源泉, 也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次习作练习, 既培养了学生选材的能力, 又使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开发了智力。只要老师充分挖掘教材, 及时捕捉有利时机, 尽可能地多引导学生利用他们熟悉、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练习, 作文是完全可以写好的。

上一篇:博物馆语音导览系统下一篇:我自豪我是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