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2024-10-10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精选12篇)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1

0 引言

2010 年6 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着重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①②截至目前,分三批200 多所高校、600 多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计划”。③④⑤2013年12 月山东省推出“省级卓越计划”,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首批106 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在内。

1 问题

通过积极调研、广泛学习教育部“卓越计划”中多所高校的开展情况,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已有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很难效仿。985、211 等高校大都采取大学校-大国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规模大,师资水平高,培养质量高,我们很难效仿。其他的高校则受利于多年的科研服务工作带来的企业资源,尽管企业规模一般,但胜在数量大,可选择性高。这两种合作模式对我们科研工作尚在起步阶段的我们来说都较难效仿。二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单一,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明显不足,不利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大多数学校都是典型的3+1 培养模式,3 年在校学习几乎全部课程,最后1 年在企业实践,前3 年的校内培养特色凸显不够,培养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第4 年的企业培养。四是学生存在考研准备与企业培养相冲突、难以适应较为辛苦的企业工作现场等诸多具体问题,除了积极调整实施方案外,多数学校采取提高保研比例等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也很难效仿。五是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激励政策尚待完善,对企业兼职教师的工程能力的发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普遍不足。六是经费投入、资金支持方面还需持之以恒。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立足学院发展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独具特色的“卓越计划”开展模式,培养出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 探索

结合学院实际发展情况,大胆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制定出一套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将校内实践教学贯穿3 年,企业培养巩固1 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一是大胆整合课程。“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需要增大实践教学比重。⑥⑦如果只是简单地将4 年课程集中在3 年完成,显然只是增大了课程密度,无法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因此我们结合具体课程具体情况,以及小班单独授课的便捷和高效,进行了大幅度的课程整合调整工作。例如整合“机械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整合,学生学习完机械工程材料相关知识点后,直接进入机械材料的冷、热加工学习,既能实现学生一个完整体系的学习,又能节约学时。其中工程材料部分还可以搬进实验室,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再例如将“机械制图”、“机械CAD”、“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三门课程整合,CAD和互换性的理论教学部分有机穿插在机械制图中,再通过开放实验和测绘课程设计等实践部分进行巩固。再例如将“模具制造工艺学”做为一个重要模块整合到“机械制造工艺学”项目化教学中等等。

二是确保校内实践教学贯穿3 年。尽管我们有足够的合作企业保证学生第4 年的企业培养,但普遍规模小,产品和技术较为单一,如果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全部寄托在第4 年企业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后续就业。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和实验资源,配合各主干课程设置一系列的实践课程,例如工程先进机械设备认知、机械工程部件测绘、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实习、电子工程工艺实习、机械工程创新设计、数控编程技术与操作实训等,做到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践教学,再搭配上开放实验、第二课堂等,形成一套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第4 年企业培养也有着积极的铺垫意义。

三是实施分梯度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卓越班内分梯度教学。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课内都增加综合训练题目,课外提供多种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推动其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是实践动手方面积极性高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工艺设计、设备维护和检修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课外再补充多项技能取证、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毕业即就业,无过渡。

四是确保企业培养的执行力度。经过前3 年的校内全方位培养,第4 年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实战,经过必要的工程实践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有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吃苦耐劳适应较艰苦的工作环境的职业精神。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管理制度的学习,企业团队合作的历练,实现学生工程素养的养成。通过机械工程现场问题的认知、摸索和解决,实现学生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针对具体企业制定培养目标,如何激励和管理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培养目标,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锻炼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4 级开始试点“卓越计划”。学生入校后组织选拨工作,分为系部集中宣讲、学生自愿报名、系部筛选面试三步。筛选以考虑高考总成绩及部分单科成绩为主,但并不完全考虑。首批40 人,定期考核再加上考研分流,后续应能稳定在30 人左右。

“卓越计划”的有效开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管理。⑧⑨由学校领导、企业领导、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和系部负责人组成“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实施方案、制定激励政策、统筹协调资源、确保有效推进。培养计划必须由校企两方专家共同制定,协商执行。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培养质量由学院督导室单独检查督导。

学院的支持和保障也很重要。经费是“卓越计划”工作有效开展的可靠保障。政策是“卓越计划”工作有效开展的有效支持。对内,通过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倾斜,激发“卓越计划”教师工作热情,借此计划项目送教师下企业锻炼培养,提升青年教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外,通过科研服务、项目合作等形式确保校企合作关系的长期有效,才利于“卓越计划”的善始善终。

3 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计划”正按照预期顺利开展,并初见成效。卓工班的学生考试成绩均优于普通班,集中实践环节表现尤为突出。卓工班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即获得全国二等奖1 项。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卓越计划”是四年一个周期,政策的延续性以及经过实践检验后的不断修订工作需要持之以恒;通识课程受到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制约较为严重,可动空间很小,只能在专业课程上做文章,无法同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等等。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自身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地方高校的、切实可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并成功进行了部分实践。

关键词:卓越计划,地方高校,实践教学

注释

11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6.23.

2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33 教育部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7.13.

4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2.28.

5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10.17.

66 陈飞,孙斌,赵玉晓.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性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2013.36(5):106-109.

77 卢倩,葛友华,周海,王福元.基于卓越计划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以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教改为例[J].教学研究,2013.36(5):101-105.

88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99 王俊发,陈光军.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3(7):176-178.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有61所高校进入。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共有133所高校进入。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能力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TB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3-01

1 “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此,“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卓越计划”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卓越计划”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2.1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在将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为了保证工科生在企业学习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预约式就业单位生产实际需要,真刀实枪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必须有一支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

2.2 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外语能力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

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2.3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高校应该减轻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使各校教师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臻于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提出,使得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对工科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

3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3.1 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人为地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致使教师“耻”于动手参加实验室等实践教学的工作。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需要有能动手实践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更应大力提倡动手能力,在学院教师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形成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

3.2 “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教师通过承担公司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样都朝着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发展。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认真讨论研究落实方案,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卓越计划”的合格教师队伍,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落实到生产实践中,落实到学生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讨会报告[R].2009,12,10.

[2]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EB/OL].www.jyb.cn教育部网站,2009,12,01.

[3]共话卓越工程师培养之“桥”,同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N].科学时报,2010,03,09.

[4]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5]朱高峰,张维,沈廉,王孙禺,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内部报告).

[6]殷瑞钰.关于工程與工程创新的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6(5).

[7]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言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8~39.

[8]Shirley A.Jackson.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9]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10]余修日,花明,简正凤,等.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我国理工科大学与美国理工科大学实践教学比较[J].中国地质教育,2004,(2):77~78.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4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 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 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 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 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 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 (群) 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说, 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 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特征, 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构建课程体系, 防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 的目标和过程虚化, 避免改革陷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 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定位特征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工程教育理念的回归, 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有明显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也就是说, 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本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并重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 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定位的职业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升, 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事务处理能力, 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较强的拓展迁移能力, 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明显区别。

(二)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征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中专业设置 (调整) 的基本原则, 即工业界当前需要什么、国内外工程技术如何发展成为制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 工业界的人力资源需求、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影响均将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岗位群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 才能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产销脱节”、“学用分离”等问题, 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战略需求与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衔接。当然, 通过职业分析来改革和调整专业 (方向) 设置必须注意岗位和职业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 并强调分析结果的共性需求和普适性原则。

(三)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特征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试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的专业设置方案, 还需要满足任职资格标准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其考试考核机制来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 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 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 就是强调必须以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 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必须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相吻合, 并建立与任职资格标准内容和体系一致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四) 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组织特征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 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 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真实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条件下, 以完成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并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 基于“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特征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 也是世界上通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要求学生具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 要深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必有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角色定位

近十年来, 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就职业教育, 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 规划了我国“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 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 普通高等教育, 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相对滞后, 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形成了“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 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 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 面向一线、强化实践、能力为先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定位向上延伸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将传统的职业教育范畴从专科层次拓展到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称之为“技能型职业教育”, 则卓越工程师计划可称之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了从初高级施工技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人才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一一对应 (见图1) , 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研究型工程师全系列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覆盖, 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以及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

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角色定位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由于职业能力需求和目标就业岗位上的差别, 在“技能型职业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教改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型职业教育”。因此, 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办学条件探索自身的教改方案和思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关键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 具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带有典型的职业教育属性。因此, 在制定、实施、考核、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 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

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职业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实现;社会能力是使人才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保障, 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

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必须以具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要根据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 将职业能力要求目标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 并做到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化以及课程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一个合理、先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条件下, 通过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工程技术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设置目的为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 专业就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科门类, 它的设置口径和方向必须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以及发展预期而定。尽管有部分学者强调, 我国在专业设置上过分讲求专业与职业、岗位口径的对应, 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 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 必须成为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 确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方针 (见图2) 。

如何在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第一, 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的职业是广义的、面向岗位群的典型性职业, 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或具体的职位所对应的职业。第二, 岗位群的划分和选取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相近或者产品类别属性相同的原则进行, 对应学科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能够保证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 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一个周期内被全面、有序地实施和完成。第三, 针对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经过分析、提炼、归纳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 它并不是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职业资格标准, 要求是广义的、具有代表性, 要具有跨行业、企业间通用的可行性。第四, 职业资格标准向人才培养计划的过渡必须遵循教育学方法和规律, 充分考虑到任职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并结合条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现的可行性。

(三)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职业生涯是由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活动所组成, 职业活动又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在一个工作过程中,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工作来体现职业价值。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 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 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 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

传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通过一些诸如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这些环节一般是孤立、分散的, 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过多的教学化处理, 使其与真实环境、条件以及过程相差甚远, 学生需要通过入职后较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才能领会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和实质,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延缓了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 必须通过校企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 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等一系列典型性、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 既可以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活动交叉进行, 又可以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系统地去完成。与专业课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将职业活动过程转化成教学案例、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 以独立时间单元进行的实践环节, 既可以全过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又可以深入企业之中, 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 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 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 它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三个环节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是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雷环, 汤威颐, Edward F, 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5) :29-34.

[2]潘懋元, 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3) :8-13.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5

自批准之日起,我校就开始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从理念的宣传、理论的研究、培养方案的制定、政策的制定、实施方法和工作流程等各方面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在“卓越计划”的理念宣传方面:

式,向全校特别是首批进入计划的相关专业进行政策宣传。

2.着手组织首批进入计划的相关专业所在学院领导和专家,学习消化教育部有关文件,学习包括CDIO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案,学习兄弟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以期整理优化课程结构,在短时间内,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方案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

3.积极与相关企业,特别是兵器工业集团所属相关企业,就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进一步交流,并就兵器工业相关专业的“能力集”问题初步交换了意见。

4.组织专家就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关于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情况的调研及对我校相关工作的建议”,“关于国内同类院校相关教改情况及CDIO教改模式的调研报告”。

二、在“卓越计划”的整体规划方面:

委书记兼教育研究院院长郭大成主持,主管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实验设备处、基础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负责人,和宇航学院、机电学院、机车学院、生命学院的各教学院长共同参加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业务部门做了“关于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情况的调研及对我校相关工作的调研”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理论、技术上的探索,目前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动向。

会议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办思路和工作现状,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对实施计划中学生选拔、1.为从全校整体上协调一致地开展“卓越计划”,我校专门召开了由校党1.教务处将“卓越计划”的启动信息通过网络和校内各种宣传和文件的形

实习经费的预算、教学编制的设置、教师的企业培训、职称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如何办好卓越工程师的试点工作提出了在招生方式、培养方案、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合理建议。

会议提出,我校国防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要符合我军当前机械化与信息化并进的新军事变革思想,因此,在设置培养方案上,应适应当前的变革,增强信息技术与可靠性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考虑培养层次上,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定位应是主要培养硕士阶段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要特别关注我校卓越工程师专业的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必须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统筹设计。

2.学校计划明年所有入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五个专业均以“卓越工程

师计划”的名义招生;建议设置培养方案时,考虑学生的出口分别为:本科毕业30~40%,工程硕士毕业40%,10~20%从事学术研究三个层次的思路;

3.2011年在三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

施“2+2+2.5”工程硕士计划;

4.建议首批进入“卓越计划”的相关专业与我校既有的“特色专业”、“名

牌专业”的专业建设结合,与相关教师的科研工作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与企业的关系;

5.将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促进“卓越计划”。

6.学校已经把实施“卓越计划”写入我校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书。在该任务书中明确规定了“以研究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和一系列总体建设思路,即:

a)依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求,优化培养过程,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强化科研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适于培养目标的弹

性模块化教学计划及教学质量与人才评价制度。

b)将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常态化、常规化,纳入规范的教学体系,经

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多类型多层次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贯穿于

基础课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各教学阶段。

c)建设可指导多学科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立

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国际合作组织或国外高校与我校联合培

养学生的多种培养渠道。

三、在“卓越计划”的工作安排方面:

1.与兵器工业集团、兵器科学研究院就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全面合作在以往协议的框架内进行补充完善,并草拟相关专业的培养规范。2011年3月前完成。

2.继续培养方案细则的制定。2011年5月前完成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修

订工作。

3.支持卓越工程师计划,保证经费投入。

四、在“卓越计划”的经费投入方面:

在学校985三期的建设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部分,在2010和2011的实施计划中与“卓越计划”间接相关的投资470万元,另外调整专项业务费223万元。包括:

1.在创新实践基地上:良乡校区的5个跨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信息类、机

械类、理科类、人文类、综合性)建设经费投入390万元,宇航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地30万元;

2.在支持创新实践活动上:支持校、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经费

80万元;

3.综合性、设计性课程建设:宇航学院60万元,机电学院60万元,机械

学院30万元;

4.教学团队建设:车辆学院地面武器机动工程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33

万元;

5.产学研基地建设:宇航学院航空航天类人才培养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

10万元。

五、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免试推荐研究生的控制数适度倾斜,以保证“卓越计划”在相关高校实施的连贯性。

2.需要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或教育部牵头,协助高校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

地,制定政策,提供经费,确保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践机会,确保教师能在企业获得与时俱进的工程技能培训。

3.校内人事制度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编制、教师的企业培训和职称政策

保障。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专家和教师精心地编排教学内容,打乱以往的课程体系,开展系列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并组织实施;同时,校内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有实践能力,热心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和大量的实验室助教,目前缺乏切实可行的相关师资的培训、选聘和激励机制。

4.建设经费上存在较大缺口。学校没有专门的“卓越计划”实施经费,目

前开始启用的985建设经费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部分的费用有限,且1.需要教育部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对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每年本科生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6

【摘要】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出发,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背景,探讨了认知实习工作开展的经验。从校企合作、实习计划和准备工作、学生积极性调动等几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认知实习的实习效果。对认知实习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 认知实习 ;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36-0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启动,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企业实践课程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培养效果有显著影响。在实践教学换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认知实习是“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实际生产知识与技术。在认识实习推进过程中,如何提高实习效果,达到“卓越计划”培养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校企全方位合作推进“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由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人才越来越被认可[2]。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工程素质和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已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企业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弥补高校教育中的不足[3]。“卓越计划”的实施,企业不仅仅作为实习学生的接收单位,而且应参与到培养计划的修订和课程改革工作中。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化为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参与“卓越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为了扎实推进“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邀请了企业人员来校共同研讨“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认知实习实施方案。通过研讨明确认知实习的总体计划安排,确定了《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实习的协议书》的内容。

为了加强“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认知实习的教学管理,保障认知实习的顺利进行,提高实习质量,确保实习效果,根据研讨会的决定,制订了《“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认知实习管理办法》,对实习的组织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的准备、对学生的要求、成绩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校企双方的高度重视,确保了落实认知实习单位、实习实施时间、接待与指导人员、实习内容与实习方式、实习过程与实习进度等方面的工作均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2.充分的准备和详细的计划是认知实习顺利实施的保证

充分的准备、详细的计划是认知实习顺利实施的保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车辆工程专业针对认知实习工作专门成立了实习工作小组和实习指导小组。认知实习工作小组负责统筹认知实习工作,认知实习指导小组在认知实习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学生的认知实习指导工作。

实习准备工作包括认知实习计划、学生劳保用品准备、交通提供、认知实习动员和经费准备等。各个环节工作的充分准备与详细计划为认知实习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3.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是取得满意的实习效果的前提

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往往对认知实习效果有较大影响。由于认知实习学生为一年级学生,因此对于专业背景、未来职业规划的概念较为模糊。认识实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学生提前对专业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企业与高校共同研究学生成长计划,让学生尽早进入社会角色,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更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认知实习初、通过认知实习动员和集中讲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实习目的、实习过程、有关规章制度和实习中各方面的要求,并激发学生的实习人情。特别是实习前的动员,调动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从整个实习过程来看,动员工作还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参加实习的学生尚无企业实习经验,因此实习期间易出各种状况,如乘车和实习期间的安全、暑期参加实习的自我防护工作、实习期间的着装要求以及如果有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等。通过实习动员加深学生的安全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对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4.認知实习实施的经验总结与发展方向

从几次认知实习的效果来看,不足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准备不够充分,影响实习效果。由于认知实习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期末。此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系统的专业课学习,因此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影响了实习效果。

2)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的组织管理还不够细致,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解决。由于企业还有平时的生产任务,因此不能有更多的校内教师参与到企业实习指导环节。

针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今后应该适当加长认知实习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基本明白实习的主要内容,以保证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管理不足问题的措施有三个:1)可以在每日实习结束时开展小结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结当日实习情况,完善实习记录,补充必要的知识,并交流当天的实习体会,为保证实习效果打好基础。2)增加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每日实习结束时安排教师的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消化当日的实习内容。3)实施“卓越计划”导师制。“卓越计划”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选课环节、课程学习环节、实践环节中均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这样,虽然不能使每位教师参与到认知实习的指导环节,但是学生在实习当中的问题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指教教师沟通,提高了实习效果。

从认知实习开展的效果来看,学生从专业学习之处就建立工程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概念。这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更好的发挥企业和高校两方面的优势是今后开展好认知实习工作的关键。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是一个长期机制,将贯彻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卢艳青,李继怀.试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现途径——以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9),5

[2]魏宏波.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探索,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3),17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7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快速发展机遇期, 正在经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 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创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工程教育大国的行列。中国的在校工科大学生与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茅。但近年来, 由于大学连续扩招而引起的毕业生质量的滑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突出表现在工程实践能力的降低、创新能力的缺乏, 与发达国家培养的毕业生差距在拉大。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某些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脱节。而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科教育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高校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 联合培养工科学生, 成效显著。

为此, 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等部委联合发起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即“卓越计划”, 旨在通过试点高校和试点专业,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就一批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的实施, 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于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目前正在稳步实施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顺利实施, 涉及诸多环节, 其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尤为关键, 因为只有学生和教师的深度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二、卓越计划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 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视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欧美等发达国家多年来的工科人才教育的先进理念如CDIO等已经取得了成功, 成效得到了世界公认。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努力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 按照CDIO的理念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制订培养方案。CDIO是以项目设计为导向, 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有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直接体验工程实践过程, 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2. 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体现形式。创新是以新思维或新发明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英文Innovation的含义为改革、创新;Creativity的含义为创造性、创造力;Originality的含义为独创性、创造性。创新是国家富强的希望,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创新教育, 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与实践能力。因此,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切实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 注重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时效性,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四年制本科生在合作企业中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另外, 五门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五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这些都要求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工程实践经历, 主持或参与重大或关键工程技术攻关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优先。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将工程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4.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在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 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工程项目组织教学活动。 (1)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针对合作企业的工程问题, 鼓励学生探究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 不强求方案的严密性, 侧重于培养学生探究式研究学习的能力。 (2)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案例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对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 制订不同的方案, 并加以综合比较, 确定最优的解决问题方案。 (3)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结合企业工程项目, 由企业具有实际开发经验并参与过相关项目开发工作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 组织学生参与项目, 使学生对企业工程项目开发过程有深入的了解。

5. 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教师应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改变过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考试侧重概念、公式推导, 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考试可结合工程实际和案例, 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编写特色教材。

教材内容的陈旧、过时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高校教师。卓越计划对所选用的教材有更高的要求, 即工程的实践性、时效性、先进性更强。因此,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积极编写适宜的特色教材, 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

7. 更新知识。

目前,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日新月异。因此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增加工程实践机会, 更新知识结构, 紧跟本专业领域的世界前沿, 才能更好地将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当然,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本专业的卓越计划教育培养方案的讨论与制订。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来, 切实为培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登科, 胡丰华, 陈天虹.“卓越计划”下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8) :180-181.

[2]鲁嘉华, 成琼, 何法江.体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3) :91-92.

[3]顾嘉, 张航, 唐永升.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 :59-63.

[4]张安富, 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56-59.

[5]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2) :1-15.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8

论文围绕“卓越计划”之企业培养环节, 探讨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如何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如何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确保学生安全?如何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一、企业培养目标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 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 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制定企业培养目标之前, 首先要了解当前的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调查发现, 企业对刚毕业生的本科生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四方面: (1) 专业知识积累的欠缺, 这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最突出的问题; (2) 眼高手低, 一到公司就想拿回报, 书呆子型的大学生; (3) 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 (4) 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的人才是: (1) 能够遵纪守法, 对企业有认同感, 有忠诚度; (2) 有真才实学, 而不是仅仅有一张文凭; (3) 肯学肯干, 能够耐得住苦闷、寂寞和辛苦; (4) 愿意从一线工作做起, 既能做小事, 又能担当大事; (5) 工作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也不会只懂得抱怨和发牢骚; (6) 工作过程遇到困难不退缩、不逃避; (7) 有勇气承担工作任务, 又能全力以赴工作; (8) 具备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 (9)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总体而言, 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体现各校培养的特色, 但是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 企业培养目标除了实现通用基础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之外, 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 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 (2) 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 (3) 适应能力; (4) 团队合作精神; (5) 吃苦耐劳, 踏实工作的品质; (6) 实际操作能力。

二、企业培养方案

按“卓越计划”的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 可以是一整年, 也可以是累计一年。为此, 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 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 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 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业进行学业、课题研究、企业现场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同时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

1、企业培养过程的监督

为了确保学生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达到企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应的“双导师”监督环节必不可少。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建议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 学校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每天写工作日志, 记录当天的工作概况, 特别是学习的内容, 遇到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 建议学生每天晚上进行总结, 第二天上班前提交给主管检查与指导;其次, 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 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 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与监督。此外, 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有别, 学生在企业学习中更容易接触社会, 面临更复杂的环境。作为思想单纯的在校生, 初入企业和社会, 确保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培养的这一年, 也是本科培养的最后一年, 除了完成企业培养, 学生也将面临着找工作或考研等重大人生问题。如何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 不应因为企业培养而耽误学生找工作, 随着求职高峰的变化, 企业培养过程在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侧重, 如有重大招聘会, 应当放假给有需要的学生, 同时也适当让学生请假到其他地方求职, 但时间上应有约束, 以防学生假招聘之名, 逃避参与企业培养。

其次, 对考研的学生, 由于考研复习集中于秋冬季节, 时间较长。一方面不能因为考研而失去到企业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 全职的企业实习也难以保证考研复习效果。建议鼓励学生白天参与企业学习的同时, 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另一方面, 临考研前, 拟给考研的学生一定时间的假期, 使学生心无旁骛地冲刺考研。因此, 对考研的学生, 在企业培养中, 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 建议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 如前松所紧, 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 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实施企业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索与总结, 任重道远。不同学校、不同专业, 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环境, 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企业培养模式。

摘要:论文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企业培养环节, 分析了当前工科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讨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目标和方案, 思考了企业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高等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军, 企业希望大学生具备哪些素质.教育情报参考2003.2

[2]、文晶, 逾七成企业不满意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庆日报, 2009.7

[3]、2009年天津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Mycos, 2009.11

[4]、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2010年第4期, p21-29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该计划的实施对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在发展中要始终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实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卓越计划”根据国家新时代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明确提出了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型工程人才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走出校门后, 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好的设想和概念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而现行的教学方法, 在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方面, 还有着种种的不足, 高校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2]。

2“卓越计划”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指出:“近年来, 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 我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3]目前国内大学生在毕业后暴露出的问题归结为,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 综合素质不高。针对这一现象,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多方面积极努力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机会, 例如科学调整课程设计内容创造学生企业实习机会, 以及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实验教学, 是学校内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 同时实验室也是学校可以自主掌握、充分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实验课程应当在学生日常实践能力锻炼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在日常实验教学时不难发现,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实验课堂上存在“不愿听、不细看、不会问、不敢动”的现象, 既不能验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也不能完成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就造成了实验教学目标无法达到, 学生动手能力没有得到良好锻炼的结果, 从而减弱了实验课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 是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最基础的部分, 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经过良好的实践基础训练, 培养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学以致用理念, 后续的多种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其训练效果, 达到“卓越计划”要求的目标。所以, 实验课程需要结合当前新形势进行改革和探索, 力求在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上发挥最大作用。

3“卓越计划”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改革内容

根据“卓越计划”的新要求, 结合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验课程需要在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兴趣培养、实验课程创新、服务社会企业四个方面进行相关改革和探索,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培养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 出色的实践能力, 是建立在熟练的理论基础之上。传统的基础理论实验教学, 存在教学方式单一, 实验学时较少等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安排, 造成课后留有疑问、困惑不能及时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卓越计划”所要求的工程人才, 需要对理论掌握熟练, 并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实验课程教学, 必须注重基础理论实验的教学质量, 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并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对实验课浓厚的兴趣爱好, 才会将“要我学”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思维, 从而在实验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常规的实验课程教学, 存在内容难懂、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时代性不强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新时代、新目标下的实验教学, 容易造成诸多不利因素。所以, 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 提高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积极性, 是新时代下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良好, 大量的科技革新, 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有效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同步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贴和实际, 创新思维, 校企合作”变成了实验教学的新要求。实验课程如何科学合理设置, 让学生的锻炼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校园与企业的优势如何有机结合, 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这些都是实验教学改革方面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4 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

4.1 加强基础理论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进行合理分配, 充分保障基础理论实验的教学时间需求。根据师资力量, 安排教学经验丰富, 理论基础扎实的实验教师负责基础理论实验的教学工作。并根据实验室教学设施的水平, 将理论教学走进实验室的方式, 逐步摸索应用到理论教学环节中, 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验证”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随堂消化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资源的作用, 安排实验教师值班, 多时段的向学生开放基础理论教学实验室, 这样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 及时化解理论学习难点, 培养良好的夯实理论基础促进能力发展的思维。

4.2 充分调动各年级学生兴趣

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爱好。低年级新生刚刚进入校门, 对学校的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 这个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兴趣的一个有利时间段。利用学生闲暇空余时间安排新生参观实验室的结构组成、简要了解实验课程内容, 同时结合高年级实验课程教学进度, 让新生对实验课程有选择的进行观摩体验, 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期待与兴趣爱好, 为今后的实验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对高年级的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实验成绩评价等形式, 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调研。力求形成长效机制, 便于及时掌握新时代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特点。以学生兴趣特点为参考, 结合实验教师教学经验, 调整实验教学课程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做到以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教学引导兴趣发展的良好循环。

4.3 坚持实验教学创新思维

为了达到以实验教学服务“培养计划”, 以实验教学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需要将实验课程内容不断进行创新。这些年, 全国大学生竞赛项目不断丰富,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以竞赛为契机, 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进行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既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 也能将科技发展中的大方向和新技术让学生有最直观的了解。

在进行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时, 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学生性格特点的普遍性因素, 可根据兴趣调查结果进行教学方法初步设计, 对照实验教学目标按学生学习成绩水平进行实验教学对象抽样分组进行试验性教学, 需要抽样学生能够真实反应教学效果, 并结合自身提出对实验教学环境及方法的感想和期望, 教师根据反馈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 在实际教学前确定一套适用的实验教学方法, 力求学生听得明白, 学的清楚, 练的扎实。

4.4 尝试校企联合和工程对接

在实验课程的内容做一些改进, 承接一些工程应用型实验项目展示给学生, 贯彻服务企业行业需求的理念, 有计划的选派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将行业中的新技术运用到实验项目中, 比如液压支架的智能联控、物联网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并与一线技术负责人建立友好长效的联系机制, 及时跟他们做技术交流, 了解企业对员工技术能力的需求情况, 从根本上把握实验课程改革的方向, 科学进行实验内容设计, 做到按照企业行业需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实验室, 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实验教学, 并有主题的组织工程技术讲座, 借此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及就业所需能力的认识, 帮助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个人能力培养目标形成进一步的规划。

利用校内科研项目的丰富资源, 筛选难度合适, 与学生专业结合度高的项目, 结合实验室现有仪器及实验环境水平, 对其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改编,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锻炼, 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工程能力。针对部分在实验条件不够成熟的专业或者专业上, 实验室可以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科研现场, 对实际中的工程项目可以进行视频素材拍摄, 并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和保密性的前提下, 对视频资料进行剪辑制作, 作为辅助手段在实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放映讲解, 以此弥补学生工程实践锻炼水平的不足。

5 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 为国家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 我国的工程教育已进入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 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从长远角度来看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意义。实验教学必须围绕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工程人才这一目标不断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 2010 (7) :20.

[2]扶慧娟, 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1) :155~158.

[3]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5) :5~8.

[4]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8) :4~5.

[5]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7) :30~32.

[6]丁金华, 王学俊, 等.产学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建设创新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 :16~18.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10

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对电机学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其中着力加强对传统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较为脱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革以往只重视课本理论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中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考评的比重。

改革方案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紧密联系实际, 从社会需求出发, 改进传统的电机学课程体系, 将课程中过时或应用较少的章节进行删减, 相应增加实际工程中经常应用内容的知识含量。另外, 电机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对后续的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知识铺垫作用, 同时也存在着内容的关联性, 将教学内容重叠部分进行合理优化整合。

电气类专业的本科电机学课程一直以来主要讲授四类传统电机, 即直流电机、变压器、感应电机和同步电机。从电气类专业角度出发, 目前直流电机因换向等问题的局限性, 实际应用较少。因此, 可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从有限的教学时数中删减掉。但为了保证电机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具体操作时采取教师给出直流电机这部分知识的问题提纲, 学生以此为方向进行自学, 之后教师利用一次课的时间以提要讨论的形式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做一总结。主要要求学生了解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 掌握直流电机的起动方法和调速方法等常识性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知识。

继删减处理之后, 接下来是优化整合工作。把原来后续专业课“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中要讲的一些相关联内容———变压器运行和发电机运行的内容, 整合到电机学课程中来讲。这部分内容在实际工程运行中经常用到, 包括正常运行、事故运行等。原有的课程体系中, 由于面面俱到将四类传统电机都要介绍, 使得这部分内容所占学时非常少, 而这部分内容同时又在后续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中出现, 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将这部分内容整合到电机学课程中来不但避免了重叠, 而且从教学内容的划分上来讲更加合理。

二、教学模式改革

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技术, 采用视频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先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分割成若干知识模块, 然后把它们制作成微课视频系列, 并把它们上传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供学生们点击学习。在微课的选题与内容组织上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系列的构成上要注重问题的连贯性, 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灵活、生动、便捷的特点, 将学生吸引到对知识的探索中。而这种视频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 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引入的平台作用。

有了视频教学这种媒介, 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深化阶段, 可以利用面对面的课堂交流方式对学生们有共性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扩展延伸, 对工程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依托视频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摒弃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主思考的教学方法, 教师以引导为主,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让课堂教学成为“问题交流讨论会”。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非常适合工科学科的教学方法。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典型案例, 紧扣“电机学”应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案例的过程进行分析、解剖, 最终找到引发问题出现的理论实质。

实验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加大实验学时比例, 加大课后实验室开放力度, 让学生更多地走进实验室, 让他们更真切地看到、接触到各类电机, 并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内化理论知识、提升实战应用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

构建以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的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多元化, 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实作、口试、答辩、提交专题报告或分析说明书等。考核内容注重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减少客观性试题比例, 加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的比重。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表现, 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在传统的书后习题作业基础上, 增加结合工程实践的案例分析、小型设计、实践方案的自行设计和实施、科技小论文、小型调查报告等。实践环节进行单独考核, 以小组或个人实作方式进行。严格试卷设计, 要求试题中的“三基内容”占40%左右、“综合应用内容”占60%左右。既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又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我们将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 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 通过组织整合更符合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 搭建研究能力培养与实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机制, 构建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与深化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 为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贡献力量。

摘要:立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 对电气类专业电机学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并提出改革方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机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永坚, 黄绍平, 李靖.“卓越工程师”培养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1) .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11

关键词: 线性代数 案例教学 卓越工程师

数学是工程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很多工程专业需要的。当然,对于卓越工程师专业也不例外。“卓越计划”,要求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传统数学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的需要,必须对现有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从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变为全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并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专业,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大量数学基础,其中《线性代数》课程就是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之一。

一般工科学生初学线性代数,通常都会感到困难。这种情形在国内外皆然。瑞典数学家Lars Garding在其名著Encounter with Mathematics[1]中说:“如果不熟悉线性代数的概念,要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看来就和文盲差不多。”然而“按照现行国际标准,线性代数是通过公理化表述的,它是第二代数学模型,这就带来了教学上的困难”。事实上,当我们开始学习线性代数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第二代数学模型”的范畴当中,这意味着数学表述方式和抽象性有了一次全面的进化,对学生学习造成了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对其进行教学改革。

1.上课要富有激情

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比高等数学抽象许多的数学课程。因此授课时,教师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上课,那么无异于给学生唱“催眠曲”。因此,上课时,一定要富有激情,把讲台当成舞台,把学生当成观众,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语言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关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黑板上的板书,从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线性代数》时会感觉很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没有动力学下去。这时就要通过一些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或兴趣点,让学生愿意进一步了解这门课程。

如“矩阵”这个概念在线性代数中很重要,很基础,为了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可以先给学生介绍矩阵的英文——MATRIX,并告知这可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的名字——《黑客帝国》。学生自然会很好奇,进而愿意多花些时间了解这个概念和相应运算。

再如矩阵运算中,矩阵与矩阵的乘法是较为麻烦的一种运算,如果一上来就给学生介绍乘法前提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过程怎么算,那么估计只是做了一次“填鸭式”教学。这个时候,不如从具体例子中体现矩阵乘法。我在给土木专业学生讲课时是这样介绍的:“以后大家都是要去做工程的,如果老板现在给了以下两张表,现在老板要求通过这两张表,整理出各个工厂所有钢筋和水泥的总价格和总运输费。”

学生对与专业有关的例子总是会更加关注,然后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发现矩阵的乘法有什么前提,结果是什么样的矩阵及要得到结果进行的运算过程。

再举个例子,讲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时,可以先介绍一些相关应用——面孔识别。

现在有400个人的人脸图片,都是256×256图像,维数65636维。为简单起见,利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个工具,我们把这组图片降到5维,也就是只用5个特征脸表示一张人脸图片。那么这5个特征脸是什么呢?

3.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学生,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线性代数》的第一章是行列式,一上来,学生可能就懵了。为什么要把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相乘,再求代数和?这样运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这时,不妨用类比法给学生介绍。向量这个概念学生中学已学习过,代表的就是向量的大小,体现了向量的一个属性。方阵的行列式这个数值,体现了方阵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它的可逆性。通过计算一个方阵的行列式是等于零还是不为零,就知道这个方阵是不可逆的还是可逆的。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另外,学习《线性代数》的过程中,总有些学生做题时经常出错的地方。与其强调学生千万不要犯这个错、那个错,不如来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把错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查找哪里有错,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更深入也更主动。

4.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线性代数》这门课,就要引导学生对它感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2]。通过案例[3],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巩固与应用能力,注重学生不仅学习到基础知识和理论,而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Lars Garding.胡作玄译.数学概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尚志.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漫谈[J].教育与现代化,2004(1):30-33.

[3]王利东,刘婧.从应用实例出发的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探讨[J].2012(6):83-85.

[4]王跃恒,李应求.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教学研究[J].2011(8):59-61.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篇12

一、卓越工程师的内涵

在卓越培养计划中, 重点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因为卓越工程师面对的培养对象就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所以, 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解决工程实际难题能力的开拓型工程师。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本身就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结果。

二、教材建设

首先, 卓越教材建设必须不同于传统的教材。具体应突出现在以下几点:创新性。卓越计划中教材的创新性, 一方面应该包含本学科最新学术成果的利用, 教材内容反映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应用前言。另一方面, 要求教材在知识模块、应用实例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实践性。实践教学时数多是卓越计划的特征性。因此作为实践教学支撑的教材必须突出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的实践性, 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课程工程理论基础上, 掌握工程设计方法, 对在后续的实践环节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综合性。具体指本学科与相近的学科知识的相互包容。目前, PLC的教材五花八门, 品种繁多。但能符合以上要求的教材基本上没有。因此应该打造符合卓越计划的PLC教材。在教材中应该突出PLC技术的最新应用实例。这需要从合作的企业取得最新的应用实例资料和最新PLC的技术资料, 去除在现有教材中落后技术相应环节, 和其他学科如机电传动等实现学科融合。

三、通过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理论

1. 课程引入。

PLC产生本身就是一个由实践引发创新的经典案例。在课程中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这门课程后续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理论体系。

目前, 市场上PLC品种繁多, 加上PLC不同于PC, 并没有统一的平台。因此要在众多的PLC中选择适合的PLC进行教学, 也是本课程考虑的内容之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选择了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进行。教学中, 笔者以硬件为基础, 展开PLC组成工作原理。随后指令系统分别以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和功能指令为相对独立模块践行教学。配合以相应指令让学生完成对三相异步电机、多台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的按要求控制。再以联网组态的模式完成大型控制系统的设计。然后再进行其他品牌的PLC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完成各种品牌PLC控制系统的选型搭建程序编写, 为将来的企业实践或者工作时能够灵活地应用PLC打下强劲的基础。在具体教学中, 在理论教学环节笔者以先基本指令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小试牛刀。自锁、互锁、连锁, 定时计数器的灵活应用, 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的无穷奥妙,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比较复杂的基本指令程序设计中指出这一程序设计方法的长处和短处。长处在于指令短少, 而缺点在于一人编程, 他人难读。在工业实际应用中极为不便。所以要找到一种类似标准的程序设计方法, 让程序易读、易懂。在以上基础上, 老师提出步进指令的程序设计方法。对于复杂的机械动作, 如果仍像上例一样, 采用文字来表述的话将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 要正确表达工艺过程将非常困难。其次, 表达不直观。实施时, 要求机械技术人员与电气技术人员密切配合, 对工艺过程共同进行分析。然后, 在此基础上, 再由电气技术人员进行程序设计。一般而言, 用梯形图按照顺序动作进行编程, 实现工序步进动作的机械顺序设计是相当复杂的, 必须具有相当的经验以及花费相当的设计时间。为此, 顺序控制的设计师一直在设法摆脱具体的机械动作, 设计出一种易于理解的顺序图。几乎所有的PLC都具有解决顺序控制类问题的特殊指令。FX系列PLC的步进阶梯指令及状态编程法和S7-200系列PLC的顺序功能指令及顺序设计法, 使得这类问题的解决变得非常容易。完成上述断点控制环节, 提出连续模拟量控制方案, 完成单机控制, 搭建多机网络控制系统。循序渐进将本课程知识逐步展开。

3. 理清与其他学科关系。

PLC也是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与《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单片机》、《数控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等经常有交叉内容, 且互相补充。教师在教学中指出在学科交叉中PLC的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专业兴趣和专业自信心, 为将来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 构建了实验教学创新的新理念:从学科建设和发展角度,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 重新制订实验大纲, 大幅度增加了实验、实践性验证性的实验, 增加操作性实验和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 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方法, 分层次、分模块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室管理上采取灵活机动的预约制。在课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支持。结合定期的生产实习环节, 使实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企业生产实践与科研, 形成良性互动循环。采取学生进入教师相应科研计划的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的课题中得到扎实的锻炼。

五、评价体系

成绩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个合理的考核方式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PLC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 (平时考核、实验成绩等) 和期末的集中考试两部分组成。由于之重, 所以在试卷和过程考核中都应该有所创新。在考卷中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际工程案例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能力。在实验环节中则重点考核学生实际接线、排障能力, 为下一步毕业设计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成绩由教师依据论文质量给出, 重点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

笔者在卓越计划体系下提出PLC教学改革方案, 从PLC控制技术教材、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角度探讨该课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方式和策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文章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内涵, 从教材建设、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PLC应用技术的教学, 探索了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以充分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及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工程能力,PLC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3) .

上一篇:婚姻制度的建立下一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