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班

2024-06-18

卓越工程师班(精选10篇)

卓越工程师班 篇1

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班)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水上交通运输和船舶建造装备行业,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轮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并获得工程师素质良好训练,能胜任现代船舶轮机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以及现代化船舶轮机管理、维护与修理、船舶机务管理、海事管理、船舶检验等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

专业定位:

本专业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背景,以国际海事公约和国家海事法规为标准,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双证并重、海河并举为特色,突出船舶轮机工程师素质训练,立足行业,服务区域,面向世界,确保本专业与国际接轨,在国内知名,西部领先。

核心课程:

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设备与系统、轮机维护与修理、轮机自动化、船舶管理、轮机英语、机舱资源管理、船舶动力装置设计、船舶节能及防污染技术、船舶管路仿真设计

就业服务方向和从事主要工作:

毕业生就业服务方向为船舶运输业,船舶设计、制造和修理业,船舶检验机构,海事管理机关,船舶机电设备制造、维修与销售业,航海类院校及科研院所等。从事的主要工作有船舶机电设备运行管理、设计、制造、维修、检测及营销和生产技术管理,船舶机务管理和航运管理,轮机工程专业教学及科研等工作。

卓越工程师班 篇2

众所周知, 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尝试总结归纳“卓越班”班级管理特点, 分析“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 在此基础上, 重点探索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如何切实提高“卓越班”管理质量, 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管理力量支撑。

一、“卓越班”班级特点归纳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各项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最基本的单位, 那么, 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 “卓越班”具备哪些独特性?客观全面地归纳独特性, 是进行“卓越班”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 学生素质不同。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 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按照这一原则, 各试点院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管理办法, 对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遴选, 将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对工程师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成立试点班。可见, 学生需经历层层选拔才可进入“卓越班”, 综合素质高于自然班级。

2. 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 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本科卓越型应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 强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在能力结构上, 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素质结构上, 体现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专业特色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各试点院校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而普通自然班级, 按照专业原有传统培养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 人才培养方式不同。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 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 “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 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按照要求, “卓越班”一般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1年在企业实践学习, 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学校单方制定的培养计划开展学习, 大学四年基本上都在学校渡过, 实践学习环节明显偏弱。在校期间, “卓越班”采取小班教学方式, 配备优秀的教师, 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授课, 教学效果佳, 并且多采取导师制, 在学习上进行“一对一”的跟踪辅导, 而普通自然班级大班教学, 采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诸多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 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4. 班级稳定性不同。

“卓越班”班级成员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按照遴选办法, 不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被调整到自然班级, 与此同时, 普通班级优秀的学生会经过申请、面试、考核等一定的方式补充进入“卓越班”。这样一来, “卓越班”班级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稳定性较之普通班级比较差。

二、“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分析

如上所述, “卓越班”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 具有诸多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一方面有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长和培养, 另一方面也给“卓越班”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1. 共同目标难以真正确立。

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理念来看, 卓越计划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无疑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现实教育中, “卓越计划”的实现,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教育界、家庭、学生个体在内的大系统多方努力、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 绝对不仅从大学开始, 也不是大学四年教育所能一蹴而就的。本人从事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3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卓越班”班主任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由于多方面育教的缺乏, 大学生并不明确从事工程工作的意义, 对“卓越计划”一知半解, 学习动力不足, 从业规划欠缺, 虽然热情有余, 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能自觉把卓越工程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在班级中形成共识。

2. 多头管理, 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高校班级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 一般而言, 普通自然班级的班级管理者包括学校、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高级管理者, 也包括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等形式多样的中级管理者, 以及班级中班委成员等基层管理者。而“卓越班”高级管理者中可能会增加学校、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管理者, 在中级管理者中会增加双导师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 , 不仅存在校内管理的问题, 在企业实习的1年也存在如何进行校外管理的问题。这些管理者之间如何进行分工,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 牵涉到方方面面班级管理制度的确立, 如果分工不明确, 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最终会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3. 班级凝聚力需要不断加强。

“卓越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班级成员的频繁变动带来了班级的不稳定性, 班级凝聚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进来的同学, 在情感上对原来班级难以割舍, 生活、学习、交流还是习惯性地保持原来的状态, 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卓越班”中, 而“卓越班”现有同学对新来者比较陌生, 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短时间内难以接纳。这种不稳定性, 影响了同学间的沟通交流, 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一大挑战。

4.“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都有别于普通自然班级, 无论国家、社会、学校, 还是家长、学生个体对于“卓越计划”都抱有美好的愿望和深切的希望, 班级管理作为“卓越计划”得以实现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协助培养包含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实践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伦理道德及职业素养等15种品质特征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需要从班级管理者、管理内容、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 推层出新, 这无疑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全方位、系统化地改革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1. 加强各层级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协作, 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

首先, 学校要制定或完善适合“卓越班”特色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制度、导师制、校外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对“卓越班”各层级管理者进行明确分工, 使其各施其职, 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协作, 促进共识, 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其次, 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或执行人, “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要适时地吸收借鉴前沿的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 要认真学习学校“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觉主动与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卓越计划”专业实施情况, 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情况和学习效果, 为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积累第一手资料。最后, 做好“卓越班”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选拔具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良好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 通过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培养班级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策划能力、合作能力等,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 从管理对象来说, 重视“卓越班”学员选拔工作。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严进严出”的原则, 做到信息公开、流程规范、沟通及时,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参考指标, 注重对学习状况和态度的考查, 面向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选拔, 择优录取。在选拔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吸收那些既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 又历来注重实践、在中小学时期就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在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上就展露才华的学生。

3. 在管理内容上, 突出特色、强化重点。

班级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并不一一罗列, 只对具有“卓越班”特色的重点工作进行陈述。加强教育和宣传, 增进目标认同, 将发展目标融化成班级集体潜意识。组织专门的“卓越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宣讲会,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 利用课堂、班会、班级活动对“卓越计划”进行宣传, 介绍“卓越计划”启动背景、重要意义、人才培养理念及“卓越计划”在试点专业的实施进展情况, 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 增强同学们成为“卓越班”成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凝练班级文化, 将班级文化建设与促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让班级同学在无形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促进班级目标和价值认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级组织, 充分发挥班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关心关注新加入同学, 与他们谈心、谈话,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卓越班”的学习、生活, 尽快寻找到班级“归属感”。

持之以恒地进行以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2]。“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 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是卓越工程师的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3]。缺乏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工程人才, 充其量只能称为专门技术人才, 不能被尊称为“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 并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更丰富, 也不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而主要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精神;工程意识主要表现为法律意识、开放意识、质量和服务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人本意识、环保意识、全局意识、经济意识。面对一项工程, 需要注意的不仅是“会不会做”, 还要追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该不该做”, 这些思考需要以深厚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前提。因此, 要在“卓越班”持之以恒开展以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卓越班学生不仅“有才”, 更要“有德”。

深入开展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风建设。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显著特点。在校期间, 对“卓越班”的学生, 除了要求其夯实理论知识之外, 班级管理者还要深度关注课外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 教育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向传统挑战, 提出创新观点, 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 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邀请优秀的教师名师或工程师来校讲座, 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在校外实习的1年, 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严格的管理, 要求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践, 学习企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切实参与企业创新和研发, 提高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 在管理方式上,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观念,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因材施教, 坚持个性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 实现学生自律、自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行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 强化班级管理保障力, 在认真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细化班级行为规范, 建立《班级民主参与制度》、《班委会建设制度》、《班级学风建设制度》、《班委公开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班级制度, 建立班级档案, 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建立高效班委会, 提高班级运作执行力, 开展高质量班级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与时俱进, 利用博客、微博、人人网、邮箱、飞信和qq等电子网络手段加强班级管理, 不断推进“卓越班”班级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卓越班级管理分析以及教育改革创新, 结合对卓越班级管理培养目标的理解, 在突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卓越班级管理的难点与重点, 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行动上, 探索如何改革创新卓越班级管理模式。期待与从事相关教育和指导的老师加强交流, 共同提高并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林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 2014, (1) :10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376-384.

[3]徐长山, 梁权, 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26 (9) :35-39.

[4]蒋洪旭, 王维正, 周彦文.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为背景[J].学理论, 2014, (6) :251-252+284.

卓越工程师班 篇3

关键词:精准理念;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纵深发展的有效动力。“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开辟实验基地、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等七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为大学生双创实践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按照Timmons的创业管理要素分析,机会、团队、资源三要素来看,国家现行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了环境基石,而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提高创新实践技能,实现团队有效建设,都需要行之有效的具体实践措施。对机电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日常教育活动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机电学院经过充分论证、精心筹备,从2014年3月起成立“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将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新的途径,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通过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实现双创教育从点到线到面到体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有效互动、与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创业团队的持续传承和学生间的交流碰撞,开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渠道。

一、基本概况

机电学院“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采用虚拟班级的方式进行教学,入选该班的学生仍在原班级进行正常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学生涵盖大一至大三所有专业,班级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及指导教师,学生重点利用课外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学习及实践应用。每年,班级招收60余名学生,配备20余名校内外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按照能力提升、科研实训、企业实践、转化应用四个模块进行培养:

1.能力提升模块。班级建设的基础模块,重点通过专业知识的理论培训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开拓思维,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2.科研实训模块。班级建设的重点模块,重点通过各种实践训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动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3.企业实践模块。班级建设的特色模块,重点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实习,开展顶岗实习,促进学生与生产实际的接轨,提高学生作品向产品转化的能力。

4.轉化应用模块。班级建设的关键模块,重点通过组织指导成员参加各级各类大赛、申报项目,进一步提高卓越工程师班的吸引力,推动良性发展。

二、具体实践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按照培养模块,重点从以下7个方面展开工作:

1.聘任导师队伍。这是班级建设的前提。学院聘请党委副书记担任班级班主任,团委书记担任班级辅导员,负责班级日常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学生的管理;聘请了13位企业老总担任实践导师;聘请了学院教授、骨干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精干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工程师班的健康发展。

2.开展学术讲座。这是班级建设的基础。自班级成立以来,学院大力开展学术沙龙及培训活动,极大地拓展了班级学生的专业视野;邀请了7位优秀企业家到校做创业报告会,极大地浓厚了学院创业氛围,提升了班级学生的创业意识。

3.举办沙龙活动。按照班级建设方案,每周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沙龙活动,进行创新创业研讨,内容涉及专业前沿、创业理论、科技竞赛、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开设了“创新创业大讲堂”,聘请了学生中的“科创达人”“创业牛人”做客班级开讲,内容涉及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高空飞行器等前沿科技,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传承与提升,开拓了班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4.组织课题双选活动。这是班级建设的特色。每年10月份,学院均开展“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进课题师生双选活动”,班级学生均成功进入班级导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双选,搭建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专业知识、提高工程实践素养与能力。

5.赴企业实习实践。企业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学院利用节假日,组织班级学生赴山东省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与企业老总、工程师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组织与生产,拓宽学生视野,积累创业经验;每年暑期,学院更是下大力气组织班级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通过与企业的亲密接触,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应用的接轨,提高了作品向产品转化的能力。这也成了班级建设的另一大特色。

6.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进行课题申报。这是班级建设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试金石,也是班级建设效果的衡量标准。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自班级成立以来,共组织班级成员参加了“机电之光”校级活动,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以及国家级机器人大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十余项大赛;组织学生成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T、发展性资助等课题,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团队精神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开辟班级专用活动场所。这是班级建设的重要依托。学院开辟专门场所,作为班级的专用场所,加之学院的创新开放室,学院有三个场所用于保障班级学生的需求,极大地保障了班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班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质量保障

为了确保班级的有效运行,提高班级建设质量,学院还从组织、制度、条件、激励等四个方面制订了翔实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领导小组,将班级建设列入学院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班级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2.条件保障。学院从师资配备、场地使用、投入经费等方向加强了班级的条件保障,切实提升了班级培养的效果。

3.制度保障。专门出台了“学生选拔制度”“导师评聘考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淘汰制度”等,为班级建设提供了依据。

4.激励保障。对进入本班的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式培养,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学院建立了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了班级学生的积极性。

四、案例实效

1.组织参与了多项创新竞赛,取得了累累硕果。班级成立以来,2016年,班级学生共获得了9项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5项省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优秀成绩的取得是对班级建设的真实也是最好的检验。

2.浓厚了氛围,促进了创新创业工作。班级学生辐射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80%以上的学生已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学院创业团队孵化出仿生鱼、智能语音垃圾桶等具有机电特色的创业产品,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创新创业水平。

3.强化了成才导向,催生了明星学生。例如:班级成立以来,班长高琳焜同学,成绩优异,曾获多项创新竞赛奖项,成功当选2014年学校“十佳大学生”,荣获2015年“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称号;班级学生王兴华,家境困难但意志坚定,热衷机器人研究,获得20余项创新奖励,被评为我校2014年“自强之星”,2015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班级同学孙文强,刻苦努力,成功当选2016年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班级中像他们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既是班级建设的优秀成果,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向。

4.培养了学生理论应用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競争力。班级注重“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学生经过系统、循序渐进的培训,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提高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及工程素养,进一步提高了班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5.拓宽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实践教学新的路径。学院培养的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班级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与实践动手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总结与展望

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班自成立以来工作成效明显,尤其是两年来,班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创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孵化了一批高质量具有机电特色的创业产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新的平台、新的传承、新的抓手、新的氛围,取得了新实效。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而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的建立,更是贴合了这一思路,班级建设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还应继续完善,继续提升。

1.注重总结提升。进一步梳理班级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路径、活动内容等环节,进一步凝练班级的特色、文化等,进一步提升班级的软、硬实力。

2.加强与创新学分的结合。目前,班级主要靠团学进行发动、组织,学生参与的动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等还存在问题,下一步重点考虑与创新学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性,提升可持续能力。

3.争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是班级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班级能够可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因此,下一步应探寻出路,实现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相互承认,相互促进,争取计入人才培养方案,使班级可持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卓越班心得 篇4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穴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方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梦想与现实,向来都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人们常说,我们要树立高远的目标,梦想要立足于现实,而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又如何让梦想照亮现实,是需要怎样的智慧?

回归到此次的教学技能比赛,想起初次接触到是在刘老师的课堂上09级学长学姐展示之时,那么一堂课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甚至觉得乏味,而我却着实被深深地吸引,喜欢那样站在讲台上为老师或者同学介绍自己精心设计的课程,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那是一种只属于教师教学的独特魅力。于是在刘老师通知报名时我毅然决然的积极参加并精心准备,说到这里,我很幸运,今年是安阳师院第一届卓越教师实验班的成立,参加这次比赛,我学到了比我想象中给更多的东西,接触到更多那么和蔼可亲的老师,这份幸福,哪怕到现在乃至将来都值得我去感恩。

虽然我很遗憾没能代表学校参加省里的比赛,但是从开始准备到最后阶段的选拔,这个过程比结果更值得我去回味,每个环节都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我把整个比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院系的选拔与初步培训,院系选拔主要是进行基本素质的展示,首先报名的同学进行简短朗诵和才艺展示。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这样初步选拔的方式,简短而有效,朗诵可以看出学生基本的语言及上台的仪态,才艺在比赛中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展示才艺,可以让接下来的培训更有方向。通过院系的初步选拔,我,刘爱莉和石艳丽很荣幸的进入下一轮,我把这个看做是我小小梦想的开始。不过,真正的培训才刚刚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才发现,事情并不是单单靠喜欢就可以的。所以,梦想照进现实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梦想照亮现实才是发挥才能追求梦想的过程。先是拿往届的说课稿来练习,练习过程中,刘老师悉心指导,从最基本的什么事说课到细化到我们三个每个人的优缺点,一遍一遍练习一遍一遍改缺点,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增强的不仅是我们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到刘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耐心与宽厚品质!第二阶段是暑期卓越教师实验班的统一培训。历时两周左右的培训,包括教科、美术、音乐学院等的优秀老师对我们说课、发音、仪态以及板书等进行指导,时间虽不长,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的不仅是各方面的知识,另外,参与培训的30多名同学来自于各个院系,文理兼具,整个暑假培训,不仅是在技能上的学习与交流,更是文理思维方式的碰撞。暑期培训以说课汇报的形式进行,相比培训前的青涩,此次汇报更是多了几分熟练与沉稳,大家总体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第三阶段,是省赛的准备与进行。暑期回来,学校进行了最后一轮的选拔,虽然在最后关头,我没能进入省赛,但是好姐妹刘爱莉代表化工院系参加省赛,而且省赛是精英汇聚展示的舞台,我做好后勤的同时一睹了各个选手的精彩表现,让我感受到不同学校不同的风格,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与提高!

从2013年5月份院系初选到11月份省赛全部结束,我也从连说课是什么分不清的懵懂到可以坦然站在讲台上展示说课的魅力,这是一种质的变化。老师一个动作乃至一个微笑的耐心指导,熬夜挑灯一遍一遍修改ppt,自习室抑或是宿舍楼顶背稿练习„„这个过程的艰辛与充实,也只有经历过才懂得其中的魅力所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次的经历都是自己成长的足迹与财富。通过整个教学技能比赛的训练,首先我对说课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要想说好一节课,应该做到:

第一,说课的内容。说课,是授课教师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意图)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包括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说学生、说教法(本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说学法(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说教学过程(课堂的教学流程和板块结构以及板书)。

第二,说课的语言。说课不同于备课,其语言应该分为说课语言和教学语言两块,即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应说课角色和课堂角色不断地互换。大部分的说课内容是使用说课语言,将自己的课堂结构、理论依据等展示给听众,而导语部分、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过渡语、结束语等就应用教学语言,将听众当作自己的学生,好像在课堂上一样,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恰到好处,亮出自己的精彩。

第三,注意理论依据。备课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题,说课除要研究上述问题外,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理论问题。在每个大的板块环节之后,要说出这样设计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而不能把说课当成课堂再现,只说自己的教学流程。

第四,也是最后一点,最好要脱稿。或者说,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脱稿。我们知道技能大赛是提前抽课题,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设计方案准备稿子,而我们还用了充分的时间准备,可是到台上一站还是感觉很紧张。要想再通畅流利地脱稿去讲更是不可能。但是,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这不算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要能做到,方能展示你的优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

今年是学校第一届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实施,这是我们每一个安师学子都喜欢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方式。以我参加的整个过程而言,我有一些想法,也希望能为安师卓越班能办得更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首先,暑假培训是一个让我们有很大提高的时间段,我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根据同学在讲课过程的不足将所有学员分组进行专项训练,也就是说比如把发音容易犯错的同学分成一个组。这是说课技能分组训练,但是对于才艺展示环节也是可以这样,例如表演舞蹈的跟舞蹈老师培训,表演歌曲的则在声乐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加有效的叫每一位同学的培训空间发挥到最大。其次,我认为加大与中学的合作想无论是建立者还是支持者,想要看到的不只是每一位实验班学员比赛能力的提高,更想看到学员走上教师岗位,真正教学能力的真正提高。通过实战演练,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也可以对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等有更深刻的领悟。

马上卓越班第二届培训又要开始了,时间稍纵即逝,我也是将要毕业的大四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每一个有幸进入卓越班培训的学弟学妹都能把握好这样的机会。

俗话说:“动人者,莫先乎于情”。通过卓越班的培训学习,学会了很多教学技能的同时,还了解到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人豁然开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的概括出来。今后,当我走上教师岗位,依旧会以卓越精神鞭策自己,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更新观念。打开一扇窗,会看到又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学习,我都会努力把握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秀出教师的真我风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希望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强大。

卓越工程师班 篇5

2011年教育部发出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工程师计划重视学生创新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重在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适合企业的工作需求。相关文件可上网查阅。

培养方案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学习1年。校内培养体现“厚基础”的原则,夯实数理化和专业基础;企业学习将以生产实际为背景,以生产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研究与开发能力。

2.哪些学生可报名选拔“卓越计划”试点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2011级本科生。

3.哪些学生不适合进入卓越计划学习?

职业理想不是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学习自律能力的同学不建议进入卓越计划学习。

4.如何进入卓越试点班?

采取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形式。

(1)大一时的报名选拔,采取先报名,再面试的形式;

(2)每年择优进行相应补充选拔。

(3)本次选拔:暑假前先以班级为单位报名,开学后夏季学期的第一周将进行面试选拔。夏季学期的第二周到第四周将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5.进入卓越试点班后,能否选择退出?

在“卓越计划”学习期间,主观不想继续接受“卓越计划”培养的或出现不适合继续参加“卓越计划”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分流到相应专业继续学习。如果在学习期间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推出卓越班。

6.卓越班的学生以哪个专业毕业?

卓越班的学生不管入学时是何专业,按要求完成本科阶段培养后均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

7.选拔一定是要成绩很优秀吗?如果成绩不是非常突出,机会怎样?

(1)品德优良,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记录。

(2)有致力于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志向。

(3)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将作为选拔指标之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6

我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我们学校也有这个实验班,这个是为了培养实干的工程师而开的,出来就是干工程的,学习的话就是大学四年会减少你的课程,更多的时间会安排你去实习,积累经验,不知道你们学校是怎么安排的,反正我们学校是四年累计有一年的时间去实习,然后我们学校在向教育部申请30个保研名额(还没拿到),不过保的是工程硕士,读两年,其中有一年是在外实习的,不是普通说的学术硕士,两个其实都是研,但性质和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去网上搜搜,如果你要考普通的研究生,就最好不要报,因为实习会让你没精力去复习考研的,本来我们学校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报了,我也报了,但是后来成绩好的都退出来了,那些教授也说想要的是成绩中等的(因为他们怕成绩好的到最后又去考研,人才流失)然后慢慢的,我们这个实验班就没人报了,最后连上学期挂了三科的人都去报了。。我没有说这个班不好的意思,毕竟现在很缺这种工程师,所以国家才会有这个培养计划,因为是第一年办,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我们教授就说了失败了他们是不负责的,我当时纠结了很久,面试什么都过了,最后该签字的时候退了,不知道你的实际情况所以也不好给你意见,不过如果你有志于考研或者出国的话最好不要报,这也是我们老师的意见,我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再看你偏向哪一方面再做决定。。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卓越工程师班 篇7

本研究采用的 “学生英语能力自评表”取自2007 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表由48 个题目组成, 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 ( 28 个题目) 和较高要求 ( 20 个题目) 两个量表, 每个量表又各自分为听、说、读、写、译五部分, 其中听力部分一般要求包括6 个题目, 较高要求包括4 个题目。量表采用4 级评分 ( 4 到1 分) , 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自身的英语能力评价越高。本次调查着眼于听力方面。

1. 量表数据分析

本文的数据通过非参数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如下:

从表1 可看出, 在一般要求听力自评分上, 实验班和普通班对应的显著性值为0. 325, 大于0. 05, 说明这两班学生的一般要求听力自评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卓越班与实验班和普通班对应的显著性值分别为0. 004 和0. 034, 均小于0. 05, 说明卓越班与其他两班的一般要求听力自评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再看三个班的一般要求听力自评分均值: 卓越班为19. 5625, 实验班为20.9556, 普通班为20. 5455。可得出卓越班的一般要求听力自评分显著低于实验班和普通班。

同理, 通过显著性和均值比较, 可以看出, 在较高要求听力自评分上, 普通班得分最高, 实验班次之, 卓越班最低。

综上, 在英语听力自评分上, 普通班得分最高, 实验班次之, 卓越班最低。

2. 访谈情况概述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 本文对相关教师 ( 4 人) 以及从三班随机抽取的学生 ( 每班7 人) 进行了访谈, 访谈问题为: ( 1) 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哪个班最高? ( 2) 平时听力测试, 三个班哪个班成绩最好? ( 3) 造成三个班听力成绩的差异的因素是什么?

( 1) 对教师的访谈

就第一个问题4 名教师给出了一致的答案: 卓越班的四六级通过率最高。对于第二个问题, 4 名教师徘徊于普通班和实验班之间, 但没人提及卓越班。

谈及第三个问题时, 4 名教师都谈到了心态和焦虑。在他们看来, 卓越班的学生与其他两班相比更看重成绩, 学习更为刻苦, 荣誉意识和责任感更为强烈, 竞争压力也更大, 对自身要求也更高,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过于看重成绩, 考虑到的东西过多, 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挥。

( 2) 对学生的访谈

问及第一个访谈问题时, 除5 个学生回答不知道外, 其余16 个学生均回答: 卓越班的四六级通过率最高。对于第二个问题, 8 人回答不清楚; 2 人回答可能为卓越班; 其余人游离在普通班和实验班之间, 但提到卓越班时, 一致否定。

当提到第三个问题时, 21 个学生都表示不太清楚, 但问到他们是否十分在意考试成绩时, 卓越班的6 个学生表示十分在意, 1 个表示一般; 实验班和普通班共有3 个人表示十分在意, 其他人或说一般或表示无所谓。接着, 谈到他们是否通晓听力技巧并将它们应用于听力测试中时, 卓越班的7 名学生一致回答他们晓得听力技巧, 5 人表示他们会想方设法将学到的技巧用于考试中, 但有时会对自己的答案产生怀疑, 所以听完后经常改答案, 结果常将答案改错; 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21 人也都表示对听力技巧有所了解, 但在具体的考试中, 他们想到的更多的是集中精力, 而非如何使用技巧得高分。

3. 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 卓越班的整体实力强于实验班和普通班, 但听力成绩低于其余两班, 究其原因本文归纳为三点: 一是太在意考试成绩; 二是过于钻牛角尖; 三是总对自己不满足, 以致于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由此可见, 在英语听力测试方面, 实力和技巧固然重要, 但轻松、稳定的心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写结果, 扭转乾坤。望本次研究调查能对英语学习者及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摘要:本文采用“学生英语能力自评表”[1], 分析中北大学机电专业四年级的卓越班、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听力自评分差异, 并对随机抽取的学生和相关教师进行访谈, 探索其中之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与实力和技巧相比, 轻松自在的心情更容易使学习者在英语听力方面占优势。

关键词:卓越班,实验班,普通班,英语听力,自评分,比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 篇8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本文研究了当下卓越工程师的开展情况,并找到了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B-4;G642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s a major reform of China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was presented. The developing problems in this program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teaching reform;solution

1.引言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始于2010年6月,清华大学

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133所高校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1],2011年9月,昆明理工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该计划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改革促进并引导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2]。“卓越计划”的实施,可以密切结合高等教育与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2.卓越工程师开展情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河南理工大学的薛铜龙[4]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针对“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武汉理工大学的陆宁[2]从精简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内容,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改革考核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电工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河北科技大学的杨文玲[5]等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对“化工热力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讨,对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化工热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加强实践教育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济南大学的彭亚萍[3]等认为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卓越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作业试验设计等环节的教学,点滴渗透,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弄懂原理学会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同济大学的周雪梅[6]等还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在课程体系、创新性教学和教材、创新性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3.卓越工程师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卓越工程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培养定位不明确;理论多于实际;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程度不够;师资水平严重不足等[7]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不用以传统方法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平时的作业可以考虑3-5人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想法的融合完成。期末考试不要比重太大,平时的训练更重要。

教学和相关的科研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把相关老师的科研情况带入到其中,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以致用。

多与相关企业联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以,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推送自己的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或者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进行讲解。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最开始听知识来源是老师,老师队伍强大了,才能在水平高的学生。所以,多派相关的老师出去调研、学习。

4.结束语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开创者。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应用及创新型工程人才; 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同时,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这是卓越工程师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韩新才,闫福安,王存文,余响林,喻发全,王凯,陈启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

[2] 陆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

[3] 彭亚萍,谢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增刊.

[4] 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

[5] 杨文玲,于奕峰,戎欣玉,赵瑞红,李小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2(4).

[6]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研究,2011(5).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篇9

作者:不详 阅读:396 次 时间:2010-7-15 来源:人民日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脱当前危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此,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既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又要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中国模式 篇10

我想谈的观点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该作为中国工程教育与时俱进的转型工程和改革创新工程,而不能成为现行模式下的“修补调整”工程,甚至是为了评估认证的“达标”工程。

近日,第四届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系统应用竞赛决赛在天津大学举行。大赛旨在助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新华社发

工程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头戏

工程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头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应是各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话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发自上世纪后期且尚在继续深入的科技革命正在将世界推向超越工业社会的新时代。伴随着近300年工业化进程发展起来的高等工程教育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型而转型,并在转型中担当起自身的历史使命。转型的动力是发端于上世纪末期且正在深入发展的科技革命,转型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

在这个全球性的转型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应对共同挑战,承担应尽责任,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国家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同,同时,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又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工程教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程教育体系,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只能靠改革、靠创新,探索新时期工程教育的中国之路。

我想谈的观点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该作为中国工程教育与时俱进的转型工程和改革创新工程,而不能成为现行模式下的“修补调整”工程,甚至是为了评估认证的“达标”工程。

转变观念,大胆试验,明确改革思路

2009年,天津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求是学部”,将教学改革试验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改革统筹起来,已经开展了数理基础强化试验、大口径专业基础强化试验,即将开展的有校企合办专业试验、复合型培养试验、本硕分阶段统筹培养试验、实践强化试验,等等。同时,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学习组织方式的改革。近来在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全教会精神过程中,我们考虑可以将5个方面的转变作为改革重点。

第一,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而是对它的超越。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那么,大学应该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呢?这实际上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并不仅仅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主要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因此,要使今天的大学生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就必须超越传统专业教育的框架而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素质教育是既传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又面向社会与人类未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战略主题。

未来的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天津大学通过考察、走访、座谈、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形式(共向教师、学生及企业发放问卷500余份,分别召开院士与资深教育专家、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生及企业代表等参加的各类座谈会数十次)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主要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3个维度将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初步提出了对工程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框架下的高质量工程教育发展之路。

第二,变面向行业甚至岗位的教育为面向新型工业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所谓的现代高等教育,其实就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业分工几乎直接地“映射”到工程教育之中,如今的工程教育专业体系,其实就是工业分工的“教育版”。但是,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行业的面貌和行业间的区别,整个工业文明向着生态文明转型。新时期对于工程师的要求变了,工程教育的环境和任务也变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工业化阶段面向行业,特别是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形成且至今痕迹颇重的面向岗位的工程教育传统观念,突破狭隘的专业划分和专业隔绝,包括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理学教育的隔绝。为此,必须认真思考新型工业化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必须认真思考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必须认真思考在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社会中人的发展需求。我们认为,要大力拓展专业口径并发展新的专业方向;要将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的思想、要求和知识(包括能源、环境、安全、美等要素)嵌入专业教育之中;要将专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从已有的经验看,将数理基础教育从为专业教育服务转变为基本科学素质教育是可行的,将专业学习超越专业本身转变为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环节是值得探索的,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可取的;最为关键的是要构建以素质为本的评价体系。

第三,变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

工程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必须实行产学结合,探索合作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去年制定的《天津大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规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国内外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的总工程师或技术总监、各行业协会或组织的专家、系主任及资深教授组成,其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得少于50%,工科专业的企业或行业专家比例要适当增加。”这是“顶层”或培养方案制定层的“合作”。我们还从企业直接引进人才作为全职教师从事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与研究生科研指导工作,让学生能够直接体会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企业的工作模式,2008年以来,“破格”聘用来自企业的专职教师14人,并聘请了更多的兼职教师,这是师资队伍层的“合作”。加强企业实践,特别是顶岗实习,这是培养环节层的“合作”。应该指出的是,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是国外日益成熟的一种教育制度,很值得我们借鉴。而从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典教育模式看,我国完全应该超越其他国家,构建产学合作教育的中国模式。

实现产学合作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受教育、长本领、作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及社会用人方认真积极地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的认真严肃、科学透明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打通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使更多企业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使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凡此种种,都是改革极为需要而仅靠学校是做不了或做不好的。

第四,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大学生是成熟的学习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大学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标志之一应是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我国长期以来占主流的“管灌”模式实际上是落后教育思想的体现,以为不教则学生不懂,于是愈教愈多,反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构建的,值得认真研究。这一变革是对传统观念的根本性冲击,需要通过试验探索道路。

第五,变教研分离为教研结合。

在研究型大学中,如何将教学和科研在实践中(不是口头上)结合于人才培养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涉及师生评价乃至大学评价的综合性课题。我们认为,一是要确定大学(包括研究型大学)以育人为本和教学、科研都要为育人服务的理念;二是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推进研究型学习,在研究活动中学习,将研究活动引入学习过程;三是在科研工作中要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以适应骨干人才培养需要,并积极探讨科研为育人服务的途径、办法。

赋予改革试验更加充分的空间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设置及其培养方案制定、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及扩大试点高校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立项建设等方面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以使改革试验获得比较充分的空间。同时,希望设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经费”,补偿改革试验的必要成本。

上一篇:证券营业部团队建设下一篇:导诊护士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