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2024-10-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精选12篇)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1

1 当前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 由于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体制的原因, 我国企业作为人才使用主体基本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的脱节, 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总体上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 企业往往把接纳学生实习视为一种负担, 推行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困难和问题, 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同时, 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度不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互动交流机制, 因此难以建立起高效的校企人才培养机制。

1.2 高校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培养模式, 培养质量未得到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少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 培养模式单一, 缺乏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和模式。目前我国工程师在大学期间主要进行工科基础教育, 而职业训练不足, 学生只有毕业后才能在企业实践中逐渐积累工程实践能力, 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 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摆脱传统培养模式, 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社会需求, 实行差别化及个性化的人培养模式, 从根本上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1.3 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 人文素质还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国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 并且我国大学对外交流还不多, 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 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然而,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 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 其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还有待提高。

2 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构想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具有国际化战略的考虑, 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要按照国际工程师标准进行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高校应该努力寻求同海内外政府、企业、教育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 有条件的高校要适当扩大“卓越工程师”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优势学科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比例, 特别是要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到全球500强知名企业实习实践的比例, 汲取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 适当加强“卓越工程师”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更多地创造学生参与国家交流的机会;同时, 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 努力改变现有的培养机制, 聘请知名专家尤其是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2.2 着力提高工程实践培养水平

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相关文件要求,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着力提高工程实践的培养水平。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要加大实践类和工程应用类课程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 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并进行实际的工程训练, 加大工程实践的学时比例, 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 强调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参与学生培养的主体方面, 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实践中, 让企业导师积极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要尽量结合企业实际技术改造或产品开发方面的课题, 切实提升学生的解决世界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 聘请企业专家主讲部分课程和参与学生毕业设计, 大力提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授的授课量。同时, 要注重提高高校本身教师队伍的素质, 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 要定期组织相关老师实际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及相关产品的开发过程, 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都需要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水平和经验, 并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4 制定完善客观的评价机制

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必须超越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对评价机制的建立, 要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 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 也要注重过程, 要结合多个因素 (如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业成绩等) 进行全面评价;同时, 合理的评价体制需要将学校评价、企业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毕业后, 应跟踪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在整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原始学习材料档案, 用真实的数据来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各种工程实践的数据, 要充分结合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竞赛和项目 (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 的成绩和毕业成绩进行评价。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当今工程教育改革出现的新事物, 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真正的校企协作培养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 对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阐述,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构想。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繁, 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索.中国高等教育, 2011.21:25-26.

[2]李书伟, 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11:138-140.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

——北京邮电大学

自2010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来,学校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从2010级信息安全专业和2011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中开始全面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通过开展多方研讨和调研,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加入企业培养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著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开展积极研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加强教师、企业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学校和学院多次组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企业资深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开展座谈研讨,明确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配套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统一了思想。

(二)组织广泛调研,开展理论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国家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各高校与企业都是一种创新。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我校通过参加一系列全国性的研讨会,多方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 加强同企业沟通,听取企业提出的宝贵意见。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之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和“基于大工程理念‘现代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获学校2010年教改立项支持。信息安全专业持续多年对国外工程教育开展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课题组成员于发表了“国外信息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多篇教改论文,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三)改革教育理念,制订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2010级全体学生90人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该专业依托信息安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强大优势,充分利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培养信息安全研究型、创新型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杨义先教授通过整合信息安全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科研合作单位的强大资源,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络信息攻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力量,制订了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实施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或科研院所学习实践的“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秀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工程硕士。

2010年版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保留2009年版培养方案中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将专业课程分为密码学、网络安全、数字内容安全、信息系统安全4个模块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实践常态意识,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四)实施内引外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努力探索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

学校正在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措施。计划引进有工程和研发经历的博士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正在制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培训和轮训的制度。

从2010年开始,信息安全专业计划在4年内达到6门专业核心课程: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数字内容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工程概论的师资具备5年以上工程经历。每年安排教师到信息安全企业或研究院所兼职、挂职锻炼。计划从2011年开始,启动信息安全专业教师认证资格计划。

(五)学校大力支持,专项经费保证

学校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2010年支持每个

试点专业10万用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并将随后的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计划的经费报学校明年预算。

(六)依托学科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是关键所在。学校在整合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成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信息安全专业已经与国瑞数码安全有限公司、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行业企业探讨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与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建,具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产学研强强联合的优势)联系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灾备系统实习工作。

(七)促进国际化交流,培养国际型人才

我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推进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和法国亚眠大学开展互派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同时邀请了美国,意大利等一些知名大学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洽谈国际合作教育事宜。

二、意见和建议

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实施以来,教育部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有以下问题希望教育部能够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学制问题

目前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环节两者均要求有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如果学生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学士学位,并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实践环节存在一定重复性。可借鉴国外(欧洲)普遍实行的5年本硕连读,其中含半年至一年的实习环节,更为合理。

(二)配套政策

目前国家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使企业感到有责任、有积极性接纳实习学生。以往的实践环节多依赖于学校、教师与企业的“私交”,这是不规范、无保障的。国家应尽快制定鼓励企业和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包括税收、安全、保险、教师聘任制度等制度,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

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在真实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申报和论证办法的建议

目前我校联系的大部分企业对申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抱积极态度。希望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责权利要求、设立学生实习伤害保险,对企业税收制定优惠政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单位应不局限于企业还可以是科研院所,后者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仅要培养卓越的高级技术人才,也要培养卓越科学家。国家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之间机结合,做到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

北京邮电大学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能力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TB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3-01

1 “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此,“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卓越计划”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卓越计划”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2.1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在将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为了保证工科生在企业学习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预约式就业单位生产实际需要,真刀实枪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必须有一支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

2.2 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外语能力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

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2.3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高校应该减轻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使各校教师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臻于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提出,使得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对工科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

3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3.1 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人为地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致使教师“耻”于动手参加实验室等实践教学的工作。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需要有能动手实践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更应大力提倡动手能力,在学院教师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形成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

3.2 “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教师通过承担公司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样都朝着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发展。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认真讨论研究落实方案,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卓越计划”的合格教师队伍,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落实到生产实践中,落实到学生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讨会报告[R].2009,12,10.

[2]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EB/OL].www.jyb.cn教育部网站,2009,12,01.

[3]共话卓越工程师培养之“桥”,同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N].科学时报,2010,03,09.

[4]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5]朱高峰,张维,沈廉,王孙禺,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内部报告).

[6]殷瑞钰.关于工程與工程创新的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6(5).

[7]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言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8~39.

[8]Shirley A.Jackson.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9]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10]余修日,花明,简正凤,等.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我国理工科大学与美国理工科大学实践教学比较[J].中国地质教育,2004,(2):77~78.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4

论文围绕“卓越计划”之企业培养环节, 探讨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如何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如何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确保学生安全?如何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一、企业培养目标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 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 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制定企业培养目标之前, 首先要了解当前的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调查发现, 企业对刚毕业生的本科生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四方面: (1) 专业知识积累的欠缺, 这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最突出的问题; (2) 眼高手低, 一到公司就想拿回报, 书呆子型的大学生; (3) 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 (4) 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的人才是: (1) 能够遵纪守法, 对企业有认同感, 有忠诚度; (2) 有真才实学, 而不是仅仅有一张文凭; (3) 肯学肯干, 能够耐得住苦闷、寂寞和辛苦; (4) 愿意从一线工作做起, 既能做小事, 又能担当大事; (5) 工作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也不会只懂得抱怨和发牢骚; (6) 工作过程遇到困难不退缩、不逃避; (7) 有勇气承担工作任务, 又能全力以赴工作; (8) 具备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 (9)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总体而言, 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体现各校培养的特色, 但是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 企业培养目标除了实现通用基础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之外, 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 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 (2) 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 (3) 适应能力; (4) 团队合作精神; (5) 吃苦耐劳, 踏实工作的品质; (6) 实际操作能力。

二、企业培养方案

按“卓越计划”的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 可以是一整年, 也可以是累计一年。为此, 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 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 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 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业进行学业、课题研究、企业现场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同时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

1、企业培养过程的监督

为了确保学生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达到企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应的“双导师”监督环节必不可少。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建议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 学校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每天写工作日志, 记录当天的工作概况, 特别是学习的内容, 遇到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 建议学生每天晚上进行总结, 第二天上班前提交给主管检查与指导;其次, 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 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 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与监督。此外, 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有别, 学生在企业学习中更容易接触社会, 面临更复杂的环境。作为思想单纯的在校生, 初入企业和社会, 确保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培养的这一年, 也是本科培养的最后一年, 除了完成企业培养, 学生也将面临着找工作或考研等重大人生问题。如何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 不应因为企业培养而耽误学生找工作, 随着求职高峰的变化, 企业培养过程在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侧重, 如有重大招聘会, 应当放假给有需要的学生, 同时也适当让学生请假到其他地方求职, 但时间上应有约束, 以防学生假招聘之名, 逃避参与企业培养。

其次, 对考研的学生, 由于考研复习集中于秋冬季节, 时间较长。一方面不能因为考研而失去到企业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 全职的企业实习也难以保证考研复习效果。建议鼓励学生白天参与企业学习的同时, 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另一方面, 临考研前, 拟给考研的学生一定时间的假期, 使学生心无旁骛地冲刺考研。因此, 对考研的学生, 在企业培养中, 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 建议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 如前松所紧, 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 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实施企业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索与总结, 任重道远。不同学校、不同专业, 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环境, 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企业培养模式。

摘要:论文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企业培养环节, 分析了当前工科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讨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目标和方案, 思考了企业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高等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军, 企业希望大学生具备哪些素质.教育情报参考2003.2

[2]、文晶, 逾七成企业不满意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庆日报, 2009.7

[3]、2009年天津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Mycos, 2009.11

[4]、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2010年第4期, p21-29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教师培养的研究

作者:齐锐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 要: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对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实践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工程教育研究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培训。并对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提出了建议,即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最后,阐述了“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也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能力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TB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3-01“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此,“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卓越计划”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计划”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2.1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在将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为了保证工科生在企业学习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预约式就业单位生产实际需要,真刀实枪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必须有一支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

2.2 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外语能力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

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2.3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高校应该减轻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使各校教师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臻于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提出,使得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对工科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3.1 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人为地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致使教师“耻”于动手参加实验室等实践教学的工作。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需要有能动手实践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更应大力提倡动手能力,在学院教师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形成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

3.2 “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教师通过承担公司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

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样都朝着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发展。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认真讨论研究落实方案,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卓越计划”的合格教师队伍,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落实到生产实践中,落实到学生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讨会报告[R].2009,12,10.

[2] 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EB/OL].教育部网站,2009,12,01.

[3] 共话卓越工程师培养之“桥”,同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N].科学时报,2010,03,09.

[4] 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5] 朱高峰,张维,沈廉,王孙禺,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内部报告).

[6] 殷瑞钰.关于工程与工程创新的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6(5).

[7] 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言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8~39.[8] Shirley A.Jackson.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9] 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6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4]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3]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5).

[4]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7

2010 年6 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着重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①②截至目前,分三批200 多所高校、600 多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计划”。③④⑤2013年12 月山东省推出“省级卓越计划”,面向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首批106 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在内。

1 问题

通过积极调研、广泛学习教育部“卓越计划”中多所高校的开展情况,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已有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很难效仿。985、211 等高校大都采取大学校-大国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规模大,师资水平高,培养质量高,我们很难效仿。其他的高校则受利于多年的科研服务工作带来的企业资源,尽管企业规模一般,但胜在数量大,可选择性高。这两种合作模式对我们科研工作尚在起步阶段的我们来说都较难效仿。二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单一,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明显不足,不利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大多数学校都是典型的3+1 培养模式,3 年在校学习几乎全部课程,最后1 年在企业实践,前3 年的校内培养特色凸显不够,培养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第4 年的企业培养。四是学生存在考研准备与企业培养相冲突、难以适应较为辛苦的企业工作现场等诸多具体问题,除了积极调整实施方案外,多数学校采取提高保研比例等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也很难效仿。五是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激励政策尚待完善,对企业兼职教师的工程能力的发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普遍不足。六是经费投入、资金支持方面还需持之以恒。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立足学院发展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独具特色的“卓越计划”开展模式,培养出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 探索

结合学院实际发展情况,大胆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制定出一套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将校内实践教学贯穿3 年,企业培养巩固1 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一是大胆整合课程。“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需要增大实践教学比重。⑥⑦如果只是简单地将4 年课程集中在3 年完成,显然只是增大了课程密度,无法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因此我们结合具体课程具体情况,以及小班单独授课的便捷和高效,进行了大幅度的课程整合调整工作。例如整合“机械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整合,学生学习完机械工程材料相关知识点后,直接进入机械材料的冷、热加工学习,既能实现学生一个完整体系的学习,又能节约学时。其中工程材料部分还可以搬进实验室,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再例如将“机械制图”、“机械CAD”、“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三门课程整合,CAD和互换性的理论教学部分有机穿插在机械制图中,再通过开放实验和测绘课程设计等实践部分进行巩固。再例如将“模具制造工艺学”做为一个重要模块整合到“机械制造工艺学”项目化教学中等等。

二是确保校内实践教学贯穿3 年。尽管我们有足够的合作企业保证学生第4 年的企业培养,但普遍规模小,产品和技术较为单一,如果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全部寄托在第4 年企业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后续就业。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和实验资源,配合各主干课程设置一系列的实践课程,例如工程先进机械设备认知、机械工程部件测绘、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实习、电子工程工艺实习、机械工程创新设计、数控编程技术与操作实训等,做到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践教学,再搭配上开放实验、第二课堂等,形成一套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第4 年企业培养也有着积极的铺垫意义。

三是实施分梯度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卓越班内分梯度教学。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课内都增加综合训练题目,课外提供多种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推动其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是实践动手方面积极性高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工艺设计、设备维护和检修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课外再补充多项技能取证、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毕业即就业,无过渡。

四是确保企业培养的执行力度。经过前3 年的校内全方位培养,第4 年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实战,经过必要的工程实践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有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吃苦耐劳适应较艰苦的工作环境的职业精神。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管理制度的学习,企业团队合作的历练,实现学生工程素养的养成。通过机械工程现场问题的认知、摸索和解决,实现学生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针对具体企业制定培养目标,如何激励和管理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培养目标,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锻炼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4 级开始试点“卓越计划”。学生入校后组织选拨工作,分为系部集中宣讲、学生自愿报名、系部筛选面试三步。筛选以考虑高考总成绩及部分单科成绩为主,但并不完全考虑。首批40 人,定期考核再加上考研分流,后续应能稳定在30 人左右。

“卓越计划”的有效开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管理。⑧⑨由学校领导、企业领导、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和系部负责人组成“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实施方案、制定激励政策、统筹协调资源、确保有效推进。培养计划必须由校企两方专家共同制定,协商执行。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培养质量由学院督导室单独检查督导。

学院的支持和保障也很重要。经费是“卓越计划”工作有效开展的可靠保障。政策是“卓越计划”工作有效开展的有效支持。对内,通过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倾斜,激发“卓越计划”教师工作热情,借此计划项目送教师下企业锻炼培养,提升青年教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外,通过科研服务、项目合作等形式确保校企合作关系的长期有效,才利于“卓越计划”的善始善终。

3 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计划”正按照预期顺利开展,并初见成效。卓工班的学生考试成绩均优于普通班,集中实践环节表现尤为突出。卓工班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即获得全国二等奖1 项。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卓越计划”是四年一个周期,政策的延续性以及经过实践检验后的不断修订工作需要持之以恒;通识课程受到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制约较为严重,可动空间很小,只能在专业课程上做文章,无法同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等等。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自身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地方高校的、切实可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并成功进行了部分实践。

关键词:卓越计划,地方高校,实践教学

注释

11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6.23.

2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33 教育部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7.13.

4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2.28.

5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10.17.

66 陈飞,孙斌,赵玉晓.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性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2013.36(5):106-109.

77 卢倩,葛友华,周海,王福元.基于卓越计划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以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教改为例[J].教学研究,2013.36(5):101-105.

88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8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 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 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 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 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 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 (群) 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说, 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 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特征, 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构建课程体系, 防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 的目标和过程虚化, 避免改革陷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 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定位特征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工程教育理念的回归, 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有明显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也就是说, 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本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并重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 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定位的职业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升, 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事务处理能力, 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较强的拓展迁移能力, 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明显区别。

(二)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征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中专业设置 (调整) 的基本原则, 即工业界当前需要什么、国内外工程技术如何发展成为制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 工业界的人力资源需求、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影响均将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岗位群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 才能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产销脱节”、“学用分离”等问题, 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战略需求与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衔接。当然, 通过职业分析来改革和调整专业 (方向) 设置必须注意岗位和职业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 并强调分析结果的共性需求和普适性原则。

(三)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特征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试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的专业设置方案, 还需要满足任职资格标准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其考试考核机制来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 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 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 就是强调必须以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 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必须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相吻合, 并建立与任职资格标准内容和体系一致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四) 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组织特征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 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 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真实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条件下, 以完成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并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 基于“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特征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 也是世界上通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要求学生具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 要深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必有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角色定位

近十年来, 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就职业教育, 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 规划了我国“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 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 普通高等教育, 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相对滞后, 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形成了“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 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 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 面向一线、强化实践、能力为先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定位向上延伸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将传统的职业教育范畴从专科层次拓展到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称之为“技能型职业教育”, 则卓越工程师计划可称之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了从初高级施工技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人才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一一对应 (见图1) , 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研究型工程师全系列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覆盖, 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以及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

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角色定位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由于职业能力需求和目标就业岗位上的差别, 在“技能型职业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教改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型职业教育”。因此, 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办学条件探索自身的教改方案和思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关键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 具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带有典型的职业教育属性。因此, 在制定、实施、考核、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 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

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职业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实现;社会能力是使人才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保障, 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

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必须以具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要根据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 将职业能力要求目标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 并做到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化以及课程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一个合理、先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条件下, 通过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工程技术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设置目的为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 专业就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科门类, 它的设置口径和方向必须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以及发展预期而定。尽管有部分学者强调, 我国在专业设置上过分讲求专业与职业、岗位口径的对应, 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 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 必须成为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 确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方针 (见图2) 。

如何在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第一, 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的职业是广义的、面向岗位群的典型性职业, 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或具体的职位所对应的职业。第二, 岗位群的划分和选取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相近或者产品类别属性相同的原则进行, 对应学科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能够保证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 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一个周期内被全面、有序地实施和完成。第三, 针对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经过分析、提炼、归纳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 它并不是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职业资格标准, 要求是广义的、具有代表性, 要具有跨行业、企业间通用的可行性。第四, 职业资格标准向人才培养计划的过渡必须遵循教育学方法和规律, 充分考虑到任职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并结合条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现的可行性。

(三)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职业生涯是由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活动所组成, 职业活动又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在一个工作过程中,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工作来体现职业价值。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 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 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 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

传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通过一些诸如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这些环节一般是孤立、分散的, 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过多的教学化处理, 使其与真实环境、条件以及过程相差甚远, 学生需要通过入职后较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才能领会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和实质,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延缓了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 必须通过校企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 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等一系列典型性、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 既可以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活动交叉进行, 又可以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系统地去完成。与专业课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将职业活动过程转化成教学案例、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 以独立时间单元进行的实践环节, 既可以全过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又可以深入企业之中, 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 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 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 它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三个环节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是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雷环, 汤威颐, Edward F, 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5) :29-34.

[2]潘懋元, 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3) :8-1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9

一、“卓越计划”实施现状

中国在最近几十年间发展迅猛, 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并且正处在迈入发达经济实体阶段。从中国的城市修建这一点上就可看出, 社会对“工科人才”的大量需求。“卓越计划”的实施, 加紧了教学模式与实践的联系, 培养出了一批更加和社会接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 拥有着自身的特点。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卓越计划”在现阶段依然存在着较多诟病。以下就“卓越计划”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之路中出现的诟病作简要阐述。

( 一) “卓越计划”的特点

1. 多样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 经济在走多元化, 行业在走多元化, 企业在走多远化, 高校在走多元化, 人才也应该走多元化道路。“卓越计划”主要是培养面向“工业界”的人才, 但是, 现在的“工业界”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一个生产车间, 一条生产线, 而是各种各样。

2. 超前性

国家在每一阶段的发展规划不同, 需求人才也会有所区别。“卓越计划”不光是要培养专业人才, 更应该根据国家产业调整, 及时更新信息, 为社会储备日后需要人才, 使国家不会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 滞缓国家发展脚步。

3. 创新性

“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 需要行业指导, 校企合作, 学生自主三者相互配合。创新意识不光体现在学生的创造力上, 也应发挥于学校和企业之中。

诚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11月9日被公布于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公开课”上的工会十六大的经济形势报告, 被媒体冠以“权威、轻松、活泼”的形容词。摆脱了总理报告以往带给人们的“不苟言笑”的特征, 这样“新式”报告方式更家被世人所接受。可见, 总理在以切身演练给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创新的重要性。

只有将学校创新的教育模式、教师创新的教育模式、学生创新的学习模式、企业创新的培养模式结合起来, 才能使“卓越计划”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更好地完成其社会使命。

4. 国际性

人才的需求不能仅仅止步于国内, 还应走向国外, 走向世界。“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出一批国际化的高等专业优秀人才, 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性。

( 二) “卓越计划”的诟病

1.“形而上学”的“卓越计划”

在哲学理论中, “形而上学”被归属于“唯心主义”理论。我国的“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形而上学”现象。

很多高校对于“卓越计划”的参与度有着很高的积极性, 但是却没有做到真正的制定一套完善的相应的培养计划。而企业虽然响应着“卓越计划”的号召, 却并不会将实操工作留给学生。于是, 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就会很普遍———高校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一批批学生就成为了观摩团的代表, 被企业带着参观他们的生产车间、生产基地, 等等。观摩数次之后, 学生依然不知道亲手操作的感觉, 企业也无法发掘优秀的学生。长此以往, 不仅淡化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更使这样的教学变成一种既定模式, 无法得到更新。

2. 未被普及的“卓越计划”

在2010年的“卓越计划”启动仪式上, 与会的企业代表仅20几家, 高校仅60几所, 而对于拥有上千所高等“工科院校”以及成千上万家企业来说, 这样的一组数字无疑有点“寒酸”意味, 可以说, 在2013即将接近尾声的今天, 很多高校工科学生甚至不知道有着这样一个教育培养计划的存在。缘何未出现这样的情况, 无法不引发教育者、受教育者、企业以及社会大众的思考, 也表明了“卓越计划”的实践力度并不到位。

3. 不具特色的“卓越计划”

十七大的召开过程中,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高等教育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改革, 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了社会各界努力地焦点。但是, 由于我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 在改革中才会阻力重重。

“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 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延续了几千年, 其思想对我国教育界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卓越计划”无疑有着自身长足的优势, 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要将“卓越计划”得到完全有效地实施并走出中国特色道路, 摆脱西方模式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二、对“卓越计划”产生的几点思考

“卓越计划”未来的发展会越加完善, 也会越来越得到大众认可, 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但是现阶段的“卓越计划”有着各种各样“先天的、后天的”不足, 也是毋庸置喙的。以下就“卓越计划”引发的几点思考作出相应阐述。

( 一) 去粗取精

1. 借鉴他国精髓

正如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在《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中所述, 国外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于中国“卓越计划”的观点。一百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取得的成果令中国望其项背, 可是只要能够有效地借鉴其精华之处必定能对我国的“卓越计划”产生巨大的帮助。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学工学”产学合作模式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他的发展速度之快确实令人惊叹, 也可看出“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在西方的收效颇佳。

如滑铁卢大学的三个学期制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 在中国会现实下非常值得借鉴。中国高校学生很多具有“勤工俭学”的想法, 但是由于课程以及平台有限等原因较难实现, 还有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庭庇护严重, 严重缺乏独立能力。从哪个方面来说, 工读结合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学模式。

2. 杜绝生搬硬套

我国在借鉴他国精髓之时必须结合自身国情, 不然就有“东施效颦”之嫌了。譬如,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就比较单一, 学习氛围相较于西方国家属于内敛型, 所以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学模式, 应该根据我国自身状况合理调配教学方案。

( 二) 建设强大后盾

1. 增加专项资金投入

我国的教学投入资金虽然数量巨大, 但是并未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份额。“卓越计划”需要有强大的财政支持, 增加这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 所谓的“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或许过于极端,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活雷锋”。尽管为人师表, 但是无论是教师或者辅导员在付出时都需要有突入, 如果国家在资金方面不能给与支持, 能够全心投入到“卓越计划”的学校职工不会占据太大比例。所以, 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可以调动学校的积极性, 使其没有后顾之忧, 便可以使该计划得以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

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鼓励政策

“卓越计划”涉及到的很多领域, 我国的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 如税收、经济等。“卓越计划”输送到社会的人才最终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经济, 服务于整个国家, 为国家创造收益。所以, 我国应加强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同时, 对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建立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 加大全国各类型企业、高校的参与力度, 提升学生自身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 三) 强化企业内在需求

1. 从时间成本上强化企业内在需求

我国每年都有很多人员在“跳槽”, 很多企业每年都需要招聘大量人员, 甚至是央企国企。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很多, 如薪酬过低、企业文化没有向心力, 还有就是实习期过长。每年企业招揽人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培训, 而后在员工还未创造出任何收益与价值的时候接收到一封“辞职信”。这样的事件在“工科”职业发生的尤其多。

假若企业参与“卓越计划”, 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成本, 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校生的见习或者实习工资与其毕业之后相比有着较大差距, 尽管他们做的是同样的事甚至比正式职工更好, 待遇都是天差地别。而且, 学生在学校就已经熟悉企业的工作, 掌握相应技能, 便能省去企业的一大笔培训费用。

2. 从人力资源角度强化企业内在需求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关键的部门, 中国的招聘会市场上基本都是人力资源的天下。可是为什么招聘会永远人山人海, 人力资源部门每天要从如山的简历中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职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通过“卓越计划”却是人力资源选择的一条捷径并且更占先机。

( 四) 建立学校保障机制

1. 建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有着专业师资力量的支撑, 尤其是有着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 可以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 不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之中。同时, 有着实践经验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较快, 知道如何使学生更好的驾驭一门课程, 更好地接近社会实际工作。

2. 设立专门机构, 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需要主动和企业联系, 以增加学校的合作方, 加大学生和企业的相互选择概率。同时, 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定学生培养方案, 更加接近市场动态, 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改革课程体系, 可以完善学校“重理论, 轻实践”, 企业“重实践, 轻理论”的弊端。

三、结语

“卓越计划”现在主要是针对“工程师”的教育培养, 但是, 我国未来不只是培养“工科”类高素质人才, 其他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一种“产学合作模式”进行培养, 而这样的模式在未来的中国必定能够得到普及。

摘要:自2010年6月以来, 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亦称“卓越计划”) 工作启动至今, 将近4年的时间里, 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在“卓越计划”培养出了一大批与国际接轨的“卓越工程毕业生”,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的社会背景下, 对“卓越计划”的实践之路以及“卓越计划”带给人们的思考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力纲.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4) :34-39.

[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 (2010~2012) (上)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4) :1-1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10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快速发展机遇期, 正在经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 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创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工程教育大国的行列。中国的在校工科大学生与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茅。但近年来, 由于大学连续扩招而引起的毕业生质量的滑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突出表现在工程实践能力的降低、创新能力的缺乏, 与发达国家培养的毕业生差距在拉大。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某些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脱节。而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科教育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高校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 联合培养工科学生, 成效显著。

为此, 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等部委联合发起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即“卓越计划”, 旨在通过试点高校和试点专业,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就一批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的实施, 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于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目前正在稳步实施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顺利实施, 涉及诸多环节, 其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尤为关键, 因为只有学生和教师的深度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二、卓越计划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 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视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欧美等发达国家多年来的工科人才教育的先进理念如CDIO等已经取得了成功, 成效得到了世界公认。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努力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 按照CDIO的理念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制订培养方案。CDIO是以项目设计为导向, 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有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直接体验工程实践过程, 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2. 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体现形式。创新是以新思维或新发明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英文Innovation的含义为改革、创新;Creativity的含义为创造性、创造力;Originality的含义为独创性、创造性。创新是国家富强的希望,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创新教育, 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与实践能力。因此,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切实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 注重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时效性,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四年制本科生在合作企业中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另外, 五门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五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这些都要求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工程实践经历, 主持或参与重大或关键工程技术攻关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优先。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将工程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4.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在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 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工程项目组织教学活动。 (1)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针对合作企业的工程问题, 鼓励学生探究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 不强求方案的严密性, 侧重于培养学生探究式研究学习的能力。 (2)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案例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对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 制订不同的方案, 并加以综合比较, 确定最优的解决问题方案。 (3)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结合企业工程项目, 由企业具有实际开发经验并参与过相关项目开发工作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 组织学生参与项目, 使学生对企业工程项目开发过程有深入的了解。

5. 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教师应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改变过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考试侧重概念、公式推导, 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考试可结合工程实际和案例, 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编写特色教材。

教材内容的陈旧、过时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高校教师。卓越计划对所选用的教材有更高的要求, 即工程的实践性、时效性、先进性更强。因此,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积极编写适宜的特色教材, 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

7. 更新知识。

目前,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日新月异。因此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增加工程实践机会, 更新知识结构, 紧跟本专业领域的世界前沿, 才能更好地将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当然,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本专业的卓越计划教育培养方案的讨论与制订。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来, 切实为培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登科, 胡丰华, 陈天虹.“卓越计划”下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8) :180-181.

[2]鲁嘉华, 成琼, 何法江.体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3) :91-92.

[3]顾嘉, 张航, 唐永升.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 :59-63.

[4]张安富, 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56-59.

[5]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2) :1-1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发起、旨在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强化学生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药学知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管理工程等知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风严谨、实践力强、创新意识、胜任制药工程技术研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的卓越制药工程工程师人才。endprint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发起、旨在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强化学生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药学知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管理工程等知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风严谨、实践力强、创新意识、胜任制药工程技术研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的卓越制药工程工程师人才。endprint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发起、旨在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强化学生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药学知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管理工程等知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风严谨、实践力强、创新意识、胜任制药工程技术研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的卓越制药工程工程师人才。endprint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 篇12

现阶段, 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电子制造的大国, 要成为电子制造的强国, 需要更多创新型、国际化的专业应用人才, 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一对矛盾体, 而社会在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 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对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培养新一代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目前教育领域的新方向。对于电子封装专业来说, 面对的是社会需求, 这就要求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来构建新时期电子封装专业教学任务, 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新时期的教学改革目标。

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 为本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师, 也为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工程师培养有一套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模式 (ABET) 以及工程师注册标准, 同时企业与大学结成联盟,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工程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1]。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 (FH) 培养工程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 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并且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入校前要有实习经历, 在校期间有一到两学期的实训[2]。日本对于工程人才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设工程基础课程, 培养具有科学态度、工程背景、开拓创新精神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3];对工程技术教育专业有JABEE评估认证机制[4]。英国、澳大利亚以能力为基础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它强化一些重要概念如学习、行为目标、绩效评估和反馈等, 根据绩效标准来评估工程师的学习成果[5]。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具有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相似的特点:学习科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与工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且有工程师文凭委员会 (CTI) 的审核、评估和认定机构[6]。综观国外高校工程人才培养, 都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等知识为支撑点, 培养出工程与管理等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工程创新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封装制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掌握封装布线设计、电磁性能分析与设计、传热设计、封装材料和封装结构、封装工艺、互连技术、封装制造与质量、封装的可靠性理论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电子封装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一) 教学体系的构建。结合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现有教学条件, 建立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教学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 构建科学有机体系。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出发, 从改革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制度保障、组织管理、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企业合作、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三) 完善机制体制。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封装测试能力, 建立一种有效的实践运行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完善培养相配套的机制。

(四)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到电子封装企业参加实践, 进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期间聘请高级工程师为指导教师;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封装相关的企业工作三年以上, 并具有一定的集成电路制造经验;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要求是具有较深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工程师, 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是基于电子封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体系设计方法, 分解目标然后具体化为任务, 分解任务然后具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电子封装专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操作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二是通过与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验证、总结、完善新的电子封装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分析对比上海、南京高校的培养电子封装技术人才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引以为鉴。同时借鉴国外发达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制度, 对比分析电子封装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提出改进的措施、明确目标。

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从社会对新型电子封装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 探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问题。主要从电子封装技术人才的标准和内涵问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比例调整问题;实践性教学途径以及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问题等。解决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二) 课程设置探索。解决电子封装技术专业面窄的问题, 专业划分较细, 学生知识面狭窄, 对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提出改革。并实施有效、切合实际需要的新课程。

(三) 工程实践教育探索。在培养卓越工程过程中, 工程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方法上将有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变为校企联合教学, 让学生到工程实践中去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提升素质。在工程实践教育过程中, 需要完善相关制度, 明确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期间的活动掌握的技能。

(四) 双师型教师培养。分析电子封装技术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与问题, 解决双师型认定标准不统一、缺少企业实习锻炼机会, 完善激励政策、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建立双师型培养基地, 实施校企合作及柔性教授博士进入企业等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封装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等方面。

五、结语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是一个新方向专业, 开展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建设与改革, 将有助于电子封装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引导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工程素质。有助于电子封装专业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双师型队伍。

摘要:本文研究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工程师培养模式, 对于相关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电子封装,教学教改,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罗尧, 马立红.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趋势、特色及启示[J].继续教育, 2011, 12:32~34

[2]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8:31~33

[3]张云辉, 沈滢.谈工程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8, 10 (2) :235~237

[4]蒲彧, 杨连生, 邹积岩.中日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3:39~42

[5]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10) :119~120

上一篇:公路的几何设计下一篇: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