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

2024-10-08

卓越计划(精选10篇)

卓越计划 篇1

小学2012-2013学下期“卓越课堂”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沙坪坝区有关‚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文件要求,以推进‚卓越课堂‛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卓越课堂‛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虽然上期在试点工作中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模式的改变等,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比如小组的文化建设如何加强,采取何种评价方式能持之以恒的激励合作学习,导学单怎么开发等,这些都将是我们这学期工作的重点。

一、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1、拟定我校‚卓越课堂‛课题研究的学期计划和校本研究方案,并完成申报和开题工作。

2、在全校开展‚卓越课堂‛的小组建设。要求各个班级作好分组、培训和小组文化建设。力争在学校小组合作学习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上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学习区里有关导学单开发的相关文件,积极鼓励教师开发导学单,并举行校级导学单比赛。

4、坚持每月在全校开展‚卓越课堂‛建设的相关培训。让全校每位教师做到了解‚卓越‛、探索‚卓越‛,在‚卓越课堂‚建设中不断成长,努力实现真正的转型。

5、组织开展以‚‘学本式’卓越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 动,积极参加区语文、音乐、体育及综合实践学科的竞赛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具体措施 1.理论学习促提高

(1)进一步学习《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和《沙坪坝区‚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开展‚‘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2)利用沙区进修学院教育论坛开展本校网络研修,每月每个教研组至少发表帖子1-2篇,跟帖3-5篇,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功底,增强课后反思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注:每期每个教师的导学反思不少于30篇)

(3)深入学习‚固本强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继续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五星教师‛争创评选活动,积极倡导践行‚求真创新、尽责奉献‛的工作作风,让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准则和目标要求。

2.校本教研讲实效

(1)扎实开展巡课制度,学校中层管理干部每期至少深入‚卓越课堂‛听课30节。

(2)组织开展以‚‘学本式’卓越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参加区语文、音乐、体育及综合实践学科的竞赛活动 及数学、英语学科导学单的设计竞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继续开展骨干教师带年青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

(4)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交流,开展教师献课、赛课活动。这学期,每个教研组都推出2-3节课作为‚卓越课堂研讨课‛,供全校教师观摩学习,以期促进全校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3.课题研究提内涵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2013年小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研修能力。

(2)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师成长课题‛。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展评活动。

四、具体安排 二月份

1.教科室制定‚卓越课堂‛本期工作计划。

2.教科室制定这学期的‚卓越课堂‛课题研究计划。三月份

1.教科室对全校教师进行‚‘学本式’卓越课堂‛小组建设培训。

2.各班按学校要求,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与技巧的培训。

3.结合‚卓越课堂‛建设,启动我校小课题研究工作。(1— 5年级各班交选题及方案,由年级组长负责收集并交教导处)

四月份

1.教科室对全校教师进行有关导学单开发的培训。2.每位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尝试开发所任学科的导学案,半期交一半,期末交一半。(语文每人每期每单元1篇,共8篇,任教同一年级的两个老师所拟定的导学案应不一样;数学每人每期10篇;英语每人每期每个年级4篇,共8篇;其他综合学科每人每期4篇)

五月份

开展‚‘学本式’卓越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每个教研组推出2-3节‚卓越课堂研讨课‛,组织全校教师共同观评课。

六月份

1.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完善资料。2.做好工作总结,并拟定下期工作任务。

卓越计划 篇2

众所周知, 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尝试总结归纳“卓越班”班级管理特点, 分析“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 在此基础上, 重点探索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如何切实提高“卓越班”管理质量, 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管理力量支撑。

一、“卓越班”班级特点归纳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各项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最基本的单位, 那么, 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 “卓越班”具备哪些独特性?客观全面地归纳独特性, 是进行“卓越班”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 学生素质不同。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 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按照这一原则, 各试点院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管理办法, 对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遴选, 将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对工程师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成立试点班。可见, 学生需经历层层选拔才可进入“卓越班”, 综合素质高于自然班级。

2. 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 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本科卓越型应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 强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在能力结构上, 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素质结构上, 体现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专业特色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各试点院校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而普通自然班级, 按照专业原有传统培养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 人才培养方式不同。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 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 “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 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按照要求, “卓越班”一般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1年在企业实践学习, 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学校单方制定的培养计划开展学习, 大学四年基本上都在学校渡过, 实践学习环节明显偏弱。在校期间, “卓越班”采取小班教学方式, 配备优秀的教师, 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授课, 教学效果佳, 并且多采取导师制, 在学习上进行“一对一”的跟踪辅导, 而普通自然班级大班教学, 采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诸多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 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4. 班级稳定性不同。

“卓越班”班级成员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按照遴选办法, 不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被调整到自然班级, 与此同时, 普通班级优秀的学生会经过申请、面试、考核等一定的方式补充进入“卓越班”。这样一来, “卓越班”班级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稳定性较之普通班级比较差。

二、“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分析

如上所述, “卓越班”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 具有诸多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一方面有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长和培养, 另一方面也给“卓越班”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1. 共同目标难以真正确立。

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理念来看, 卓越计划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无疑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现实教育中, “卓越计划”的实现,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教育界、家庭、学生个体在内的大系统多方努力、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 绝对不仅从大学开始, 也不是大学四年教育所能一蹴而就的。本人从事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3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卓越班”班主任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由于多方面育教的缺乏, 大学生并不明确从事工程工作的意义, 对“卓越计划”一知半解, 学习动力不足, 从业规划欠缺, 虽然热情有余, 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能自觉把卓越工程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在班级中形成共识。

2. 多头管理, 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高校班级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 一般而言, 普通自然班级的班级管理者包括学校、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高级管理者, 也包括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等形式多样的中级管理者, 以及班级中班委成员等基层管理者。而“卓越班”高级管理者中可能会增加学校、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管理者, 在中级管理者中会增加双导师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 , 不仅存在校内管理的问题, 在企业实习的1年也存在如何进行校外管理的问题。这些管理者之间如何进行分工,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 牵涉到方方面面班级管理制度的确立, 如果分工不明确, 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最终会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3. 班级凝聚力需要不断加强。

“卓越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班级成员的频繁变动带来了班级的不稳定性, 班级凝聚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进来的同学, 在情感上对原来班级难以割舍, 生活、学习、交流还是习惯性地保持原来的状态, 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卓越班”中, 而“卓越班”现有同学对新来者比较陌生, 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短时间内难以接纳。这种不稳定性, 影响了同学间的沟通交流, 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一大挑战。

4.“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都有别于普通自然班级, 无论国家、社会、学校, 还是家长、学生个体对于“卓越计划”都抱有美好的愿望和深切的希望, 班级管理作为“卓越计划”得以实现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协助培养包含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实践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伦理道德及职业素养等15种品质特征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需要从班级管理者、管理内容、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 推层出新, 这无疑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全方位、系统化地改革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1. 加强各层级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协作, 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

首先, 学校要制定或完善适合“卓越班”特色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制度、导师制、校外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对“卓越班”各层级管理者进行明确分工, 使其各施其职, 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协作, 促进共识, 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其次, 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或执行人, “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要适时地吸收借鉴前沿的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 要认真学习学校“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觉主动与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卓越计划”专业实施情况, 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情况和学习效果, 为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积累第一手资料。最后, 做好“卓越班”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选拔具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良好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 通过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培养班级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策划能力、合作能力等,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 从管理对象来说, 重视“卓越班”学员选拔工作。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严进严出”的原则, 做到信息公开、流程规范、沟通及时,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参考指标, 注重对学习状况和态度的考查, 面向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选拔, 择优录取。在选拔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吸收那些既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 又历来注重实践、在中小学时期就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在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上就展露才华的学生。

3. 在管理内容上, 突出特色、强化重点。

班级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并不一一罗列, 只对具有“卓越班”特色的重点工作进行陈述。加强教育和宣传, 增进目标认同, 将发展目标融化成班级集体潜意识。组织专门的“卓越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宣讲会,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 利用课堂、班会、班级活动对“卓越计划”进行宣传, 介绍“卓越计划”启动背景、重要意义、人才培养理念及“卓越计划”在试点专业的实施进展情况, 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 增强同学们成为“卓越班”成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凝练班级文化, 将班级文化建设与促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让班级同学在无形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促进班级目标和价值认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级组织, 充分发挥班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关心关注新加入同学, 与他们谈心、谈话,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卓越班”的学习、生活, 尽快寻找到班级“归属感”。

持之以恒地进行以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2]。“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 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是卓越工程师的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3]。缺乏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工程人才, 充其量只能称为专门技术人才, 不能被尊称为“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 并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更丰富, 也不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而主要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精神;工程意识主要表现为法律意识、开放意识、质量和服务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人本意识、环保意识、全局意识、经济意识。面对一项工程, 需要注意的不仅是“会不会做”, 还要追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该不该做”, 这些思考需要以深厚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前提。因此, 要在“卓越班”持之以恒开展以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卓越班学生不仅“有才”, 更要“有德”。

深入开展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风建设。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显著特点。在校期间, 对“卓越班”的学生, 除了要求其夯实理论知识之外, 班级管理者还要深度关注课外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 教育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向传统挑战, 提出创新观点, 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 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邀请优秀的教师名师或工程师来校讲座, 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在校外实习的1年, 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严格的管理, 要求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践, 学习企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切实参与企业创新和研发, 提高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 在管理方式上,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观念,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因材施教, 坚持个性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 实现学生自律、自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行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 强化班级管理保障力, 在认真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细化班级行为规范, 建立《班级民主参与制度》、《班委会建设制度》、《班级学风建设制度》、《班委公开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班级制度, 建立班级档案, 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建立高效班委会, 提高班级运作执行力, 开展高质量班级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与时俱进, 利用博客、微博、人人网、邮箱、飞信和qq等电子网络手段加强班级管理, 不断推进“卓越班”班级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卓越班级管理分析以及教育改革创新, 结合对卓越班级管理培养目标的理解, 在突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卓越班级管理的难点与重点, 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行动上, 探索如何改革创新卓越班级管理模式。期待与从事相关教育和指导的老师加强交流, 共同提高并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林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 2014, (1) :10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376-384.

[3]徐长山, 梁权, 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26 (9) :35-39.

[4]蒋洪旭, 王维正, 周彦文.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为背景[J].学理论, 2014, (6) :251-252+284.

卓越计划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英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58-02

一、研究目的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应需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作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科院校,如何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满足社会对卓越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是我院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核心取向。本文抽取150家当地企业,设计企业对卓越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及实地访谈,研究适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校卓越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二、研究设计

按照均匀分组抽样方式从淮安市456家企业中随机抽取150家企业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32份。本次调查内容设计主要针对驻淮企业对卓越人才的英语人才方面的需求,涉及被调查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招聘英语人才的条件以及公司急需解决的人才问题等。

(一)企业招聘人才英语能力条件。在回收的132份有效问卷中,有16家属于外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12.12%;36家合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27.3%;22家大型国有企业,占比16.7%;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一半,其中中小微企业市场相对份额较大。132家企业中1/3以上企业近3年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型国有企业对卓越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22家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有17家要求CET6级证书以及良好听、说、读、写能力。外资、合资企业通常对应聘人才的外语交际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拥有流利听、说,外事交流的能力以及接待外宾、洽谈协商等基本的口译能力。占样本总量过半的民营企业,对卓越人才的英语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调查访谈显示,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渴求,通常希望应聘者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同时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能够用英语解决公司在对外交流、技术融合等方面的问题。调查问卷中,针对企业对招聘人才的英语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书面翻译能力、口译能力)看重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外资、合资企业对卓越人才的要求层次较高,对应聘者更看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小微企业则倾向于人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外贸信函处理、产品资料精确翻译、外事接待等,其中对书面翻译能力以及阅读、写作能力要求较高。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创新障碍等原因,对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卓越人才更加青睐。

(二)高校卓越英语人才培养缺口。从企业反馈的数据来看,高校对卓越英语人才的培养缺口很大,132家企业中65家企业表示更愿意招聘“双料”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青睐。问卷显示,62.9%的企业认为现在的毕业生通常缺乏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英语考级证书不少,却无法准确翻译公司产品资料,无法胜任简单接待、洽谈任务。39.4%的公司对高校毕业生英语交际能力不甚满意,有公司反馈CET6考500多分的同学无法与外宾进行正常交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弊端。其中对外语高端人才需求较多的大型企业,认为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高端英语人才越来越短缺。

三、研究结论

(一)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缺乏。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高校卓越英语人才意见中,62.9%的企业选择“实际应用能力缺乏”。企业招聘卓越人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中,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达67.8%,远远超出以往企业对英语考级(CET4、CET6、BEC等)证书的关注。但同时,有16.4%的企业倾向于英语口译证书(上海中级口译、上海高级口译、江苏省口译1、2级证书)的选择,这表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更关注人才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卓越英语人才培养要符合更高的目标,即能够听懂并参与讨论英语讲座、国际学术会议等;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够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够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资料等,即要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能够用英语有效进行实际交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有效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翻译专业学术资料、参与会议并发表观点的能力。因此要增加高校语言技能类课程(如学术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说、中高级口译)、语言应用类课程(如科技翻译、商务口译、学术英语视听说)等课程的建设。授课教师要通过学生学术交流、演讲、辩论等多元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复合型“双料”人才短缺。调研显示,企业对高校卓越英语人才类型要求中,49.2%的企业选择“双料人才”缺乏。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用英语流利地听、说、外宾接待、洽谈协商等基本的外事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很多大公司、外资企业需求重点。如何培养“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双料人才”已经成为“卓越计划”定位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调查显示,能够达到上述更高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人员中不超过10%。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的读写能力一般较为扎实,但是听说及口译能力较弱,语言应用及专业英语能力欠缺,而这恰恰是现代企业卓越英语人才的关键。因为学生入学英语基础薄弱、听说能力差;学生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通过CET6就过关;高校语言应用类课程(如科技翻译、商务口译、学术英语视听说)等课程设置不足,或者教学没有达到要求;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开设不足等,使毕业生很难达到卓越英语人才培养要求,复合型“双料”人才短缺在所难免。

(三)人文素养不足。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对国际性卓越人才需求缺口却很大。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跨文化国际性卓越人才的知识結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合格的卓越人才除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之外,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外语素质,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卓越外语人才的需求。调查显示,32.4%的企业人为高校毕业生人文素养不高,除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以外,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泛,无法达到就某一历史、文化、社会话题展开分析的要求。《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作为现代大学,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文精神不仅要贯穿于高校人文学科教育中,也是整个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建设内涵。“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中国文化为主的英语文学类选修课,在人文精神培养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改变高校人文教育相对缺失的现状,也是贯彻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作为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双料人才,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向前进,曹佩升.高职英语需求状况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外语,2009,(02).

〔2〕周玉顺.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7).

卓越教师培养工作计划 篇4

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

二、培养标准

1、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行动指南。

2、具有牢固的职业思想。具有牢固的职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是体育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它体现了合格的体育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3、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去研究他们,关心他们成长;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营造民主教育、民主教学的氛围,体现体育教师良好的品行修养和人格力量。

4、专业术科理论知识:掌握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健美操等术科基本理论与裁判知识。

5、专业术科实践知识:掌握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健美操等术科实践技能与临场裁判能力。

6、应用心理学知识:掌握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咨询经验与技能。 言组织教学和正确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

1)善于在体育教学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步骤、设计与计划。

3)能够运用所搜集的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4)能够撰写各种形式的体育学术文章或论文。

运动能力

1)能熟练、正确地掌握各种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2)在“多能”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达到“一专多能”。

3)能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思想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六、管理创新

加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

1、进一步健全体育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立卓越中小学体育教师管理工作委员会,集体研究学院卓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环节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评估和调控。

2、制定《体育学院教研室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开展一次教研室评估工作,对优秀教研室给予了一定奖励。

卓越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篇5

XX年7月7号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为与会全国名中学的优秀老师们做了一场名为“学校骨干教师领导力的研究”,卜教授为当代中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叶澜教授团队的核心人物,常年来承担各地中小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经历传奇,阅历丰富;卜教授和蔼亲切,或许是因其也是安徽籍的原因,笔者对其本次讲座充满期待,心情异常激动。

卜教授介绍了“新基础教育理论”关键理论即叶澜教授提出的优质课堂的特征“五实”---平实,扎实,丰实,厚实和真实;讲座过程中卜教授表情丰富,思路敏捷,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尤其是她关于“育人”和“德育”的论述引人深思。

笔者认为在现实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太过草率地认为“育人”即“德育”,由此引起了一些常见的扭曲的现象;比如课堂上只重视知识,再如管理班级时只关注成绩较好的.“优等生”,更如把学生和家长分为三六九等;这些现象在各地表现的比较突出,我们把其归于高考和应试教育的重压,归于“功利主义”对教学的sideeffect,归于各地中小学德育教学的浅尝辄止,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对“育人=德育”的错误解读是重要起因,需要慎重思考和对待。

观点一:育人=德育。

观点二:育人=德育?

当代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观点一贻害无穷,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成功并不意味着德育的完成,一些通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社会道德并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我们更无法奢望学生能在课堂学会这些成为现代公民的良好素质。

比如友爱精神,互助观念,团队精神,孝顺父母等,这些质素仅凭一张考卷,无论它的出题有多么严谨,也无法考察的出;由是,高分却低质素的学生比比皆是,也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这就显示了中小学教育中德育教学的不足,浪费了大量人才,令人唏嘘。

卓越计划 篇6

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

教高函[2013]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经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审定,现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印发给你们。请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参照本通用标准,结合各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 2013年11月28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本通用标准规定卓越计划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制订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本通用标准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

一、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7.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8.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8.具有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基本能力;

9.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1.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2.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意识; 13.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三、工程博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具有从事大型工程研究和开发、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系统深入地掌握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以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5.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具有复杂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复杂工程项目集成能力以及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能力;

8.具有工程项目研究和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和工程科学研究能力;

9.具有知识更新、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1.具有大型工程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2.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卓越计划 篇7

Check Point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将与其北亚地区的主要伙伴携手在北亚地区开展一项“卓越技术中心”计划,旨在为北亚地区的客户及伙伴提供最新Check Point安全方案的专业培训。

Check Point在北京为“卓越技术中心”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启动典礼,80多名合作伙伴、客户及新闻媒介出席了此次活动,Check Point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北亚洲区地区总监梁国贤表示:“自从凭着创新业界的FireWall-1及取得专利的Stateful inspection技术一鸣惊人后,Check Point一直推陈出新,以各种革新方案引领安全行业的发展。Check Point不断加强其技术优势,随后推出了多款创新的安全解决方案,例如软件刀片架构、可满足不同规模企业需要的各种安全设备、以及独一无二、基于单一端点安全代理的端点安全套件。FireWall-1也演进成为一个整合的、多功能的网关,支持联机入侵防御、数据防泄密及应用控制等多种功能。这些解决方案彼此配合丝丝入扣、浑然一体,不断提高全面安全保护的标准。”

“一直以来,Check Point都是百分百支持渠道业务模式,因此本公司与伙伴紧密合作,同时全力协助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是理所当然之举。这些卓越技术中心将作为一个沟通平台,为现有和潜在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全面、到位的培训及认证产品展示,从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水平。”梁国贤说,“北亚地区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对全面而且先进的IT安全保护系统有庞大的需求。通过开展卓越技术中心等一系列举措,Check Point可以进一步巩固与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再次展示了其致力于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及更简便安全’的决心。”

卓越计划 篇8

【摘要】目前课堂讲授多以经典和成熟知识体系为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知识解决现有问题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因此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以读督学,以学促读的卓越计划培养新模式,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交叉,在“督”与“促”中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而且让学生具备创新及应用能力,为培养高质量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打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卓越计划 培养模式 以读督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5-01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在经典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目前课堂讲授仍以成熟知识体系为主,使学生缺少接触最新技术和理论的机会,有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

目前,广泛关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然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相关领域知识和精髓[3]。但目前课堂讲授的知识以经典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难以做到全面,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培养,学习机制,仅从课程体系改革也很难做到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知识不扎实,创新和应用能力差的弊病,才能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

1.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学生往往被经典理论和经典知识所禁锢,同时又缺少接触新理论和新知识的机会;由于缺乏相应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所学知识很难应用到实践。目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知识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从高中生到天之骄子,大学生带有迫切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愿望,但当学生一次次的发现现有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时,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慢慢转换为得过且过的思想,学习懒散,对学习失去兴趣。

(2)缺少行之有效的促学方法: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多数课程都增加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但目前的实践都是一些经典理论和经典知识验证的过程,缺乏与新技术的融合,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让学生产生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

2.“以读督学”培养新模式

“以读督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目前最新的科技文献和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成果是在哪些经典理论基础上的再创新,对比新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差异,明确现有技术的弊端和新技术的优势。学生在“以读督学”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清晰认识到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反过来,目的明确的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实现“以读促学”的目的。

2.1定期学习制

保证有效的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是“以读督学”的关键,可采用小组学习制和集中学习制。3-5人为小组,每组从新理论解决的问题、创新点、采用的理论、得到结果或结论,以及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五个方面进行深入详细总结。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每小组进行这五个方面的讲解,其他小组对其进行提问和探讨,达到每人都对新理论有清晰认识;通过交流,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思考能力的同时,新知识的相互传递和讲授,也弥补了个人学习时间有限和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

2.2教师指导制

对本次各小组学习的内容进行汇总,针对其涉及到的知识和理论,及时分配给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教师。教师可对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明确新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在集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不同方面对新理论和新知识进行再延伸,增强学生的理解,激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3.结论

通过“以读督学”的新培养模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新理论新知识,而且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激励学生针对性的对经典知识进行再学习;从而达到“以读督学”与“以学促读”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钟秉林.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11): 71-76.

[2]冯露,亢一澜,王志勇等. 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4: 176-180.

卓越计划 篇9

途径探索

“卓越计划”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培养途径探索

滕凯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优良的师资结构,并充满生机,富于创新精神和发展后劲。笔者通过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青年教师工程素质提高的新途径。

关键词:卓越计划;青年教师;工程素质

作者简介:滕凯(1976-),男,江

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CAD/CAM。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作为重要推进力量的青年教师,其工程素质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与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实现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和持续开展,最终实现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参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于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很多青年老师自身都没有搞清楚应用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何不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成热,也不完善,没有调动专任教师从事

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即使有机会也是短期的“走过场”,失去了工程实践的真正意义;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省市共建高校,再加上学校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使得学校在引进高层次工程实践类人才方面缺少经济动力支持,又缺乏政策导向,导致高层次的兼职教师难以引进;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只希望能够独享人力资源,而不愿意将优质人力资源向学校输出。以上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卓越计划的开展和实施。

二、“卓越计划”对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要求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阔工程教育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程教育中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

2.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

素质的重要内涵,只有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

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突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和重视理论、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这就要求工科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将工程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切实结合企业的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等实际工程问题组织“亲临现场”的教与学。

5.加强知识储备,应对知识体系更新。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日新月异,知识体系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参观、实习或调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增加工程实践机会;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或学术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普遍都具有较高学历,过于注重理论创新和学术水平加强,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从教过程中没有意识提升自己的工程教育理念,更不可能自觉地参与到工程实践教育之中。学校应在思想上给他们灌输工程意识,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逐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将工程实践项目式教学引入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破原理论教师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现状。

(三)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计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制定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定期在实习基地或企业工程单位参加实实在在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师脱产学习有难度的情况下,要通过多渠道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经验的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职。推行校企联教模式,把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融入工程教学,以带动和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半年左右的工程实践锻炼。主要从事技术岗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技术、流程等,同时以助理的身份在生产等各方面协助企业整改,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赢。

2.有计划地选拔卓越计划参与青年教师参加“工程教育培训”,以及到同一类型卓越项目高校学习、取经。

3.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前沿信息的工程技术报告,以拓展青年教师知识面。

4.有计划地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中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

(四)搭建、优化校内工程实践平台,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质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所参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新建或改扩建。不仅要满足学

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校内工程中心实施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和资源,通过“传帮带”的教学团队模式,使青年教师完成了部分工程实践环节的工程素质训练,能够独立完成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工程实践训练,有效提高和强化了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教育。

(五)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科研双促进

青年教师应该实现科研和教学并举,一方面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系统深入的教学积累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在深入系统且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有新的体会和灵感,有时甚至能凝练出新的科研方向。反过来,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也有效加深了教师对课程内涵的理解,青年教师受益最多。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工程素质的积极性

1.针对卓越计划参与的青年教师设立助推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该助推基金以项目为引导的方式资助青年教师提升工程素质。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博、硕士学位提升项目”、“省内高校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项目”等。

2.青年骨干教师分层次提升工程,根据各高校专业、学科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发展目标要求,努力营造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所长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结构合理、水平高、实力强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促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倾向青年教师,科研设有青年专项优惠政策,扶持青年教师。学校制定的政策从支持对象方面,是面向青年教师的,对申请者 的年龄有明确的限制。从支持方向上,它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从支持强度上,经费支持力度很大,极大地鼓励了青年教师积极性。

四、结语

实践证明,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有助于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提高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顺利实施“卓越计划”,也是卓越计划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任务。它是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和教师协同作战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其培养途径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卓越计划 篇10

[关键词]煤田 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 工程设计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46-02

“煤炭黄金十年”大大地推动煤炭地质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和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普及推广,为煤矿开采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勘探手段和可靠的地质依据。[1]同时也推动了煤田地震勘探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煤与煤层气工程先后增加了煤田地震勘探教学内容或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课程。[2]受“卓越计划”启发,就传统的煤田地震勘探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细化专业理论教学,掌握知识点

针对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教学,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深刻理解观测系统概念、设计相关参数及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其二,理解地面的观测方式与地下勘探的反射点对应关系,掌握利用综合平面图示法绘制观测系统图的要领,目的是对已知的观测系统参数通过图示的方法表达观测系统中炮点、检波点和排列的所有道,并确定满覆盖次数起止位置,会计算满覆盖次数的范围。其三,设计的观测系统在生产中如何实施。

(一)勘探深度与勘探的排列长度之间的关系

勘探排列长度与勘探深度一般是0.5~1.5倍的关系,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依据以下计算公式来确定排列的参数。

设激发点移动道数为r,覆盖次数为n,仪器接收道数为N,S为与观测系统有关的常数,单边激发S=1,双边激发S=2;则有

r=NS / 2n

这里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双边激发就是一个排列不动的情况下先后分别在两端激发;

2.中间激发时S=2;仪器接收道数为N,与排列长度有关,排列长度≈目的层埋深;

3.煤田二维地震勘探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一般覆盖次数n=12次;

4.煤田地震勘探目的层比较浅,故道距一般采用10米。

(二)地面观测点与地下勘探目的层反射点之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地震勘探就是在地面进行人工炸药激发地震波向地下传播,遇界面反射回地表,检波器接受到信号传输仪器记录下来。那么地面观测点与地下界面的反射点之间的关系就是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是反映观测系统关系的表达方式。

综合平面图示法是沿测线标出若干炮点和第一个排列的检波点。将检波点投影到过炮点的45度线上,过任一个检波点做垂线,垂线相交的炮线条数,即该CDP点的叠加次数。[3]

概念比较抽象,采用综合平面图示法画出相应的地下反射点就一目了然了。偏移距为0,采集道为12道3次覆盖观测系统图如图1所示。第一个反射点与地面测点横向位置一致,地面测点间距就是道距10米,而地下反射点CDP间距是5米。

从图1不难看出,测线50米处是满3次覆盖起点,放6炮所观测满3次覆盖的范围是75米。通过观测系统的制作可以了解到反射点CDP间距是5米,是接收道距10米的一半。

图1 12道3次覆盖观测系统图

(三)观测系统在工程勘探中的移动方式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是按放炮的顺序,对于一个固定的观测系统排列,简单理解看似整体搬家一样,炮和排列的相对位置不变,而实际施工起来为了省时省力,施工采用滚动的方式,放完一炮,相应下一炮的接收排列往施工前方滚动,收起后面不用的地震道,增加前面的备用道。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把知识点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对二维地震勘探由观测系统设计到工程实施过程的了解。

二、勘探工程观测系统设计

通过对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学习,学生们基本上理解和掌握了观测系统设计的概念、参数和步骤。如果不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的地质问题,就难以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所以理论学习结束后应布置课程设计一次,让同学们针对煤矿生产需求做一个煤田二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让他们知道学有所用之道。

实例:某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埋深500米,煤厚6米)突然缺失,无法继续进行生产,请问采用什么技术手段解决这一地质问题?请提供可行性方案。

课程设计初步方案:生产矿井煤层突然缺失初步判断为前方出现断层(断距应大于6米)导致煤层缺失,如何判断断层性质、断距大小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应为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因为目前地震勘探主要就是解决地质构造问题。那么根据已知煤层埋深可以分析判断以下观测系统参数:

1.根据目的层埋深可以判断排列长度是500米左右,由于煤层埋深浅,一般采用道距10米,满覆盖次12次就可以解决地质构造问题,那么根据炮间距与覆盖次数的计算关系式,初步确定排列长度为480米比较适宜。

2.在地层倾角不大或是单斜地层时,最好采用单边下倾激发,这里S=1。

3.如果要确定地下煤层缺失区构造,至少地面要勘探1000米(满12次覆盖),并且测线布置方向垂直构造走向。

4.采用综合平面图示法画出观测系统图可知这次地震勘探施工参数如下:加上附加段测线长度为1580米,偏移距为0,道距10米,48道采集道,总计地震生产物理点51个,测点159个。

总之,通过理论学习,了解观测系统设计是二维地震勘探工程观测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覆盖次数、接收道数的多少决定炮点移动道数的多少,即决定炮间距,同时也决定地震勘探的工作量的大小;掌握综合平面图示法,可以位置画出观测系统图,可直观地看出目的层界面上地震观测次数,并可判断满覆盖次数的起止和范围及观测系统生产实施过程的滚动方式。

三、结束语

通过“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实施,应试教学过渡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模式,不仅了解了二维地震勘探原理、概念、基本的观测系统设计参数、计算公式及能解决什么样的地质问题,而且了解了针对煤矿生产遇到的具体问题,采用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如何设计制作观测系统,并能够应用于生产的。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煤田地震勘探的兴趣及创新能力,增强了为勘探服务的信念。

[ 注 释 ]

[1] 杨双安.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物探与化探,2004(28):51-52.

[2] 云美厚.“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整合教学尝试[J].中国地质教育,2013(87):44-46.

[3] 张胜业,潘玉玲.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57-68.

上一篇:中国建设银行个人住房借款申请书下一篇:包含日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