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

2024-10-17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共8篇)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 篇1

“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厦门、泉州学习体会

内科教研室马宜龙

通过对泉州医专考察学习以及参加由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卓越医师培养研讨会”学习,我对卓越医师培养有了更进一步、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结合我院临床专业建设和我院卓越医师培养计划谈谈粗浅的看法: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基础,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对于医学教育的任务和职能也尤为关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或论证,提出了今后医学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和方向。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种核心能力。

尽管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医学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开展教育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高等学校的校情,决定医学教育模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发展的影响。医学和生命科学有两大趋势:一是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呈现出知识爆炸性增长,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二是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同时,新技术、新材料在诊疗的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第二,医疗体制的影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调整阶段,医院的分层定位不清晰、基层医疗薄弱、全科医师缺乏、护理事业发展受阻,同时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协调及优质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

第三,社会发展及成熟程度。如社会的法制化程度、社会保障的建立程度。这些不仅影响医疗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目前某些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处理医疗纠纷、在保证行业准入等方面都使医学教育的实施和管理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目前,全球医疗总的趋势是分层的医疗体系更加清晰,同时重心逐渐回归基层,回归到靠最小的成本治疗疾病和指导病人健康的方式。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不仅包括培养医生,还涵盖培养医学相关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大医学”背景下相关人才的育成能接受多方良性影响;优势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有互补性。保持其完整性正是顺应医学教育的自身规律与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在中国,医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例如,医学教育一直限定在职业教育,“全科医师成长”薄弱;基础研究与临床分离,书本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单

一、数量不足等。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培养目标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面向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的“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表明国家对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新时期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有关政策、共同推动。为解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单

一、职业道德和临床能力培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引导和培养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国际化视野、医学职业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2012年5月7日,发布 的教高〔2012]7号《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了卓越医生教育改革的4个方面: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实施范围;组织实施。同日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申报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我院已被列为卓越医师培养院校)。

卓越医师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

1建立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在临床上完成,实施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育人理念,以临床实践带动课程学习、理论提高和素质培养,集基础训练、专业强化、名师指导三位一体,相互促进。

2建立了PBL、案例式课程教学新体系。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再次,形成多途径“入口”与“出口”新机制,改变传统人口管理较死,学生不能根据个人能力进行流动的做法;出口方面建立了分阶段培养与分流机制,通过中期考核方式,允许能力不同的学生分流学习。

3建立名师、名医、名校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打通现代医学名医成长的通道。要实现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至少应有3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1明确的培养目标

2科学的培养模式

3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其培养目标是: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5 +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我院是面向基层农村“3+2” 三年专科教育加两年全科医师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师。

卓越医师标准:

1积极向上、健全的人格;

2精湛的业务水平;

3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

4有一颗仁爱之心;

5有健康的体魄;

6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协调能力;

7有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8有创新能力;

培养卓越医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1一支数量、质量卓越的师资队伍;

2一支优秀的高效率的教学管理团队;

3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一系列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备、临床实践训练场所、实训基地;

5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校园环境优美、安静、整洁、宽敞明亮、浓厚的文化气息、人文气息、现代气息。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 篇2

1 我国的临床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从事临床教学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 但是医学教育往往偏重于培养临床医师而非教师, 从而使临床教师在教学意识、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上存在着先天不足。按照国家规定, 大学本科是高校教师对学历的最低要求, 但在我们的临床教师队伍中还有部分人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因学历相对较低, 教学质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为缺乏严格的临床教师准入制度, 未经严格的遴选, 大部分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医师成为临床教师的主力, 临床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1.2 重临床、轻教学的矛盾突出, 教学意识淡薄。

作为教学主体的临床教师, 主要是由临床医师兼职扮演。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临床医疗服务, 临床工作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 病房的住院率、周转率和门诊量是硬指标, 教学虽然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但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所以大部分临床教师在完成大量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 又要承担课堂教学、临床见习与实习带教的任务, 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教育教学中去。临床教师队伍中重临床、轻教学的矛盾突出, 教学意识较为淡薄。

1.3 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缺乏创新素质教育。

临床教师大多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 致使对现代教育修炼的精力投入不足, 仍在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不相适应。然而, 普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临床教学效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实际上已造成了一种教育服务质量的信任危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伦理观, 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实现敬业精神和技能培训, 坚持医学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我们知道医学生是教育的最后行动者, 他们的人文和职业学力获得最终不是靠单一的教而更要靠学[1]。

1.4“双师型”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双师型”指临床教师既是医师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临床教师集医师和教师的双重角色为一体, 好的临床医师不一定成为好的临床教师, 好的临床教师必须是好的临床医师。目前, 大多数临床教师并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师教育, 要在短时间里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并在未经过任何教学实践的状况下, 形成教学技能是很困难的, 更谈不上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此外, 很多临床兼职教师因为长期接受医学专业的训练, 致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将自身职业定位于医师, 教师身份则成为附属。从而, 更重视专科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轻视教育教学水平的研究和提高。所以, 临床教师的“双师型”职业素养亟待提高。

为了践行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加快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 必须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 这是临床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2 针对临床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瓶颈, 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2.1 完善临床教师准入制度, 优化临床教师队伍。

完善评聘准入制度, 严把临床教师入口关。临床学院每年新引进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 而且要具备优秀教师的潜质。鼓励在职临床教师积极考取教师资格证, 争取达到持“双证”上岗。实行更多的优惠政策, 加强培养或引进高素质人才力度, 对博士生的引进, 主要引进紧缺的专业骨干人才, 建设高水平临床教师队伍。加强校际合作, 引进知名专家教授为双聘学科带头人, 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优化临床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并因此而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富有创造力的临床教师。鼓励在职的临床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以及出国进修, 促进师资队伍的流动建设, 培养出一支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学历结构合理的临床教师队伍。

2.2 临床教师先行“前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的人文性目标, 需要传承以人为本、学会做人的理念, 倡导医学伦理知识对临床医德践行的指导, 体现德育在临床医学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合理应用教育资源, 通过规范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1]。临床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临床教师。因此, 对拟任临床教师的岗前教育培训尤为重要, 主要目标是对临床教师医务岗位的本体性学力、教学岗位的条件性教力、双师素质的拓展性创造力等方面进行最基本的专业训练。

2.3 培养临床教师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都要求临床教师具有创新意识。首先, 要纠正临床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制定出可行性政策, 帮助临床教师树立工作热情和岗位责任感, 转变其重医疗轻教学、科研的观念。其次, 要重视临床教师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 强化激励其教学意识, 多为其提供参加全国临床教育会议等学习提高和交流的机会, 开拓视野。再次, 临床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 终身学习, 并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临床教学规律, 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改革。临床教师唯有勇于在临床教学改革中担任主角, 方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卓越人才。

2.4 强化临床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2.4.1 增强职业道德修养。

《意见》指出要“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医学以其极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德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要更加强调临床教师的敬业意识和育人意识。在医患关系日益严峻的今天, 临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医患观:一切从患者出发, 患者至上, 还要对她们给予更多的关爱;临床教师要具备积极的职业观, 要有对教育的使命感, 彰显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观”:“要从医学生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出发, 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在未来医师职业生涯中的提升, 而不仅仅是成为单纯的医技操手, 要引导其通过多种途径讨论和反思医学人生的意义”[2]。临床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 临床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增强医德师德修养, 做好医学生的典范。

2.4.2 提高人文素养。

《意见》提出“深化长学制医学教育改革, 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 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 正是当前医学教育“宽基础、厚人文”教育理念的体现。因此, 人文素养是临床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临床教师要强化以下三方面的人文素养:一是公共基础人文知识, 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做什么样的人, 对做为医师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有深刻的理解;二是医学基础人文课程, 帮助学生理解医学的社会文化内涵, 提高学生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三是医学专业性人文课程, 目的在于培养全面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等人文知识和手段, 参与医疗活动, 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2]。

2.4.3 修炼“双师型”职业素养。

临床教师的特殊性使其兼具医师和教师的双重角色。医师以救死扶伤为天职, 教师则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 二者都对临床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职业要求。临床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合格的临床医师。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临床教师, 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专科进修等方式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临床教师, 还需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一节课并非易事, 不仅需要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教育教学艺术。因此, 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包括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 (1) 基于学习的训练:让教师学会“干什么”和“怎么干”; (2) 基于应用的训练: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这么干”; (3) 基于教学的训练:学习为核心设计教学策略; (4) 基于研究的训练:培训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2]。

2.5 构建临床教师职业发展平台。

“医学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因此高素质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临床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要以人本思想为指导, 为临床教师构建发展平台, 规划好临床教师的职业生涯。以教研室为依托, 为每位教师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 为其职业道路提出合理的规划, 并提供培训机会, 使个人和科室、临床和教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摘要:临床教师队伍现状远远不能适应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 因此从完善临床教师准入制度, 优化临床教师队伍;临床教师先行“前素质教育”;培养临床教师创新意识;强化临床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构建临床教师职业发展平台五个方面入手, 目的是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 践行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关键词: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谢宗豹.加强国际标准本土化研究推进临床教师专业化发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2) :44-47.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 篇3

【摘 要】“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作为全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第一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单位,于2014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学生。结合我校特点大胆地对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卓越医师 教学创新 培养计划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其目的为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

我校作为全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第一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单位,于2014年9月开始招收临床专业“卓越医师方向”班,共计114人。在“国家有关注,教改有基础,医改有需求”的新形势下,学校围绕国家教育及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探索三年制临床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医学认证”为标准,以“质量工程”为推动,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体系。作为“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重点班级,在日常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授课方法创新

(一)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目前多数医学教育仍采用授课形式。基础学科中除解剖学外,大部分理论学习多以百人左右的大班授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扮演辅助与指导作用。因此课堂授课方法可做如下创新:

1.翻转课堂模式

基于现代计算机、视频传输、通讯等技术发展,学生课前可通过手机登录校园网自学任课老师录制的微课视频,课堂时间用来应用所学知识(包括情景模拟训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以基于病例、基于问题、基于团队的学习,这些教学方法会激活学生获得的知识。

2.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都围绕着“问题”这条主轴展开。它主要通过“确定讨论主题分析问题搜集信息资料自学、讨论确立解决方案总结评价与反馈”等步骤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可通过以下方式设计课堂教学:

(1)课前设置问题

PBL教学法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如在外科教学中急性阑尾炎部分,教师在课前以典型病案的方式提出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引出急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固定性压痛等疾病特点。这样一来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培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病案模拟

在课堂中可以以实际临床工作为内容设置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医生接诊病人并进行疾病的鉴别与诊断,教师扮演病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结合学生表现进行相应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模拟医生诊疗过程中学会综合使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有利使学生建立临床思维能力,而且通过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更加符合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3.多媒体设备应用

充分发挥多媒體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Access、Excel、PowerPoint等软件,按大纲要求制作多媒体,将临床收集到的典型病例、疑难病例、特殊病症等,通过扫描仪将图片资料存贮在计算机中,编写相应水平的题库,建立教学、实践、考评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活跃教学气氛。这样也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教学使学生资料得到妥善保管,考试保持客观公正,避免了人为的随意性及随机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实践教学创新

1. 重视和加强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由于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主要采用分段教学模式,即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基础与临床脱节,医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临床。因此,会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专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今后的职业缺乏感性认识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高职高专特别是卓越医师教育培养项目中,加强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更加重要。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我校在临床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二学年假期中开具介绍信,推荐学生到当地医院见习,目前为止从医院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已经达到预期效果。

2.建立健全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考评方式

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学业年限较短,基础知识与临床思维能力较本科院校学生有所欠缺,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往往通过课堂测验、出科考试等手段进行,考评方法单一,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解决此问题,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加强医院和学校合作,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完善课程考评标准,根据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结合医院评价、学生自评、出科考试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人文素养提升

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卓越医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人文教育纳入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中,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有助于保持和提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 有助于培养医患沟通技巧,建立彼此包容、和谐关爱的医患关系。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卓越医师”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医学人文教育地位

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医学以人为对象,医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治疗疾病,而是让病人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治疗。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又要重视培养学员人文素质。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广泛渗透人文精神,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价值与意义,从而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人文观念。

(二)加强人文教育与基层临床实践的融合

如同医学专业学习要与实践结合一样,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也注重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要通过实践把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热爱人生、尊重生命、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只有通过实践,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在含义,通过参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使医学生了解基层群众就医现状,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从而产生人文情感,这样才能使医学生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和爱护病人。

三、重视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引导学生向基层就业

高职高专院校“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招收的学生,其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基层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科医学人才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重视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对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层面,要积极与政府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联系,筹措建立校内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扩大充实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做好软、硬实力建设。其次,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党团活动、专业实践教学等“走出去”形式积极引导医学生走进基层医院社区,体验基层,了解基层医疗动态,增强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润. 基于我校五年制临床醫学专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013,1(7):48-49,89.

[2]郝吉庆.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1,15(1):129-130.

[3]曾翠清. 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4]张熙芳. 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方法翻转课堂模式和医学模拟技术 [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3,3(1):4-6.

[5]唐莹.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建设 [J].中国农村事业管理,2011,31(8):798-799.

[6]冯岚. 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87-28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

——北京邮电大学

自2010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来,学校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从2010级信息安全专业和2011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中开始全面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通过开展多方研讨和调研,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加入企业培养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著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开展积极研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加强教师、企业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学校和学院多次组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企业资深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开展座谈研讨,明确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配套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统一了思想。

(二)组织广泛调研,开展理论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国家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各高校与企业都是一种创新。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我校通过参加一系列全国性的研讨会,多方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 加强同企业沟通,听取企业提出的宝贵意见。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之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和“基于大工程理念‘现代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获学校2010年教改立项支持。信息安全专业持续多年对国外工程教育开展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课题组成员于发表了“国外信息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多篇教改论文,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三)改革教育理念,制订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2010级全体学生90人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该专业依托信息安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强大优势,充分利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培养信息安全研究型、创新型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杨义先教授通过整合信息安全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科研合作单位的强大资源,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络信息攻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力量,制订了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实施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或科研院所学习实践的“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秀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工程硕士。

2010年版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保留2009年版培养方案中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将专业课程分为密码学、网络安全、数字内容安全、信息系统安全4个模块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实践常态意识,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四)实施内引外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努力探索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

学校正在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措施。计划引进有工程和研发经历的博士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正在制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培训和轮训的制度。

从2010年开始,信息安全专业计划在4年内达到6门专业核心课程: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数字内容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工程概论的师资具备5年以上工程经历。每年安排教师到信息安全企业或研究院所兼职、挂职锻炼。计划从2011年开始,启动信息安全专业教师认证资格计划。

(五)学校大力支持,专项经费保证

学校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2010年支持每个

试点专业10万用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并将随后的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计划的经费报学校明年预算。

(六)依托学科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是关键所在。学校在整合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成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信息安全专业已经与国瑞数码安全有限公司、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行业企业探讨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与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建,具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产学研强强联合的优势)联系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灾备系统实习工作。

(七)促进国际化交流,培养国际型人才

我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推进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和法国亚眠大学开展互派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同时邀请了美国,意大利等一些知名大学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洽谈国际合作教育事宜。

二、意见和建议

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实施以来,教育部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有以下问题希望教育部能够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学制问题

目前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环节两者均要求有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如果学生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学士学位,并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实践环节存在一定重复性。可借鉴国外(欧洲)普遍实行的5年本硕连读,其中含半年至一年的实习环节,更为合理。

(二)配套政策

目前国家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使企业感到有责任、有积极性接纳实习学生。以往的实践环节多依赖于学校、教师与企业的“私交”,这是不规范、无保障的。国家应尽快制定鼓励企业和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包括税收、安全、保险、教师聘任制度等制度,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

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在真实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申报和论证办法的建议

目前我校联系的大部分企业对申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抱积极态度。希望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责权利要求、设立学生实习伤害保险,对企业税收制定优惠政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单位应不局限于企业还可以是科研院所,后者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仅要培养卓越的高级技术人才,也要培养卓越科学家。国家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之间机结合,做到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

北京邮电大学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 篇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教师培养的研究

作者:齐锐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 要: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对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实践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工程教育研究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培训。并对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提出了建议,即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最后,阐述了“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也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能力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TB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3-01“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此,“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卓越计划”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计划”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2.1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在将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为了保证工科生在企业学习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预约式就业单位生产实际需要,真刀实枪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必须有一支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

2.2 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外语能力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

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2.3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高校应该减轻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使各校教师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臻于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提出,使得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对工科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3.1 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人为地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致使教师“耻”于动手参加实验室等实践教学的工作。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需要有能动手实践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更应大力提倡动手能力,在学院教师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形成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

3.2 “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教师通过承担公司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

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样都朝着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发展。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认真讨论研究落实方案,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卓越计划”的合格教师队伍,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落实到生产实践中,落实到学生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讨会报告[R].2009,12,10.

[2] 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EB/OL].教育部网站,2009,12,01.

[3] 共话卓越工程师培养之“桥”,同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N].科学时报,2010,03,09.

[4] 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5] 朱高峰,张维,沈廉,王孙禺,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内部报告).

[6] 殷瑞钰.关于工程与工程创新的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6(5).

[7] 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言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8~39.[8] Shirley A.Jackson.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9] 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 篇6

(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努力推进我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进一步推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同时,决定实施“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高度重视专门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实际,积极整合学校现有教育培养资源,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教育培养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管理潜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胸怀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精专业、强管理的高素质卓越管理人才,进一步彰显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培养原则和基本思路

㈠ 以人为本原则。培养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卓越管理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㈡ 个性发展原则。培养计划坚持个性发展的原则,是指整个培养计划不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而是针对那些综合素质好、热心于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管理发展潜质的学生,在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管理潜质,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㈢ 实践锻炼原则。培养计划坚持工作实践锻炼的原则,就是为进入该计划学生提供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学生之间接触多、易沟通交流等优势,搭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既能拓展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做到深化、细化管理,使管理者在实践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又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基本思路: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学校以一定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末选拔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热心学生工作、有管理发展潜质的学生,纳入培养计划。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理论课程,由学部、学院安排实践导师和实践岗位,实践导师由学生所在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或专职辅导员担任,按学校相关规定计算实践导师教学工作量。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突出管理能力培养和管理实践锻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管理潜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经过3年培养锻炼,使学生成长为精专业、强管理的高素质卓越管理人才。

三、培养方案

㈠ 选拔

选拔时间: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各学部、学院根据学校统一要求,按照本学部、学院该年级学生人数4%左右的比例组织选拔推荐工作。

选拔方式:选拔采取学部、学院推荐和个人自荐两种方式,填写学校统一制定的《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申请审批表》,在规定时间内报各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选拔条件: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学习成绩优秀,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潜质,群众基础好,具有感召力和奉献精神,愿意参加校内社会工作。

选拔公示: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对推荐的学生进行统一评审,对评审合格并预备纳入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公示,最终将公示结果无异议的学生确定为培养对象,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建立档案: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由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建立学员档案,并最终归入学生个人档案。

㈡ 培养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学校将按照《天津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修读双学位及第二专业的管理规定(试行)》(津工大[2008]180号)文件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

由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关学部、学院根据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公共事业管理双学位(第二专业)”3年培养计划。整个培养计划中教学环节总学分为5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30学分,实践锻炼15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理论课程由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选配相关学科高水平教师担任主讲。实践锻炼由各学部、学院按照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的要求,以低年级本科学生管理岗位为平台,主要是学生班主任或校院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安排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岗位实践锻炼。

㈢ 考核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原专业所需学分、具备获得专业学位证书资格的基础上,由理论课程开课学院,根据《天津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修读双学位及第二专业的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对培养对象进行第二学位专业考核。凡修满第二学位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全部学分且通过该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者,由学校颁发双学位证书及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证书;凡未修满全部学分但超过25学分(含25学分)者,由学校颁发相应辅修专业证书;凡低于25学分者,学校不再发任何证书或证明材料。

㈣ 退出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中途退出包括学生自愿退出和学校考核清退两种。培养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为不再适合培养计划要求的,向所在学部、学院提出退出申请,并由学部、学院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后,可自愿退出培养计划。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或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认为不再适合继续培养者,应给予清退。上述两种情况,学部、学院均需填写《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退出审批表》,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备案。凡退出培养计划者,不发任何证书或证明材料。

㈤ 跟踪

在毕业离校前,由校友会协同各学部、学院与培养合格的学生建立联系。学生离校后,由校友会与各学部、学院共同跟踪培养学生的发展情况,了解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和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四、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学校成立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统筹全校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培养计划工作的具体落实。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

副组长: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教务处处长、校团委

书记

成员: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教务处副处长、招

生与就业处副处长、校团委副书记、管理学院教学副

院长、各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秘书长。

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处)。

各学部、学院成立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为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本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各项工作。

学校将设立培养计划专项经费,为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经费保

障。学校将创建培养计划人才资源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加强管理和沟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载体。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 篇7

一、卓越中医计划给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

卓越中医计划指导下, 高校教师首先要革新观念, 加强自身全方位素养的提升, 具体来看, 计划给高校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从专业方面来看, 卓越中医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这是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所无法达成的目标。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是以实践经验为主体, 以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具有深厚的人文科学特征, 其天人合一的观念博大精深, 饱含着医家对人与自然深深的敬畏, 对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和谐共处的哲学认同, 因此, 成功的中医教育应首先把握这一灵魂, 带着对生命、对自然、对未知的信仰上下求索, 将其融入课堂, 使其在每一位中医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恣意生长。当然, 缺少形式, 灵魂也就无所依托。近几年来, 很多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到了医学教学当中, 如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TBL (Team-Based Learning,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CBL (Case-Based Learning,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等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让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明代龚廷贤说:“病家求医, 寄以生死”, 说明医务人员与病人这一医德关系是生死所寄, 性命攸关的。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从理论化专业化的高度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事件, 强化对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信仰。而专业课教师需要更多的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记住, 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生的教育者, 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而言传身教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 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情感流露和态度表现, 不管是教授哪门课程的教师都应首先做一个思想道德方面的明白人, 做一个对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充满自信的人。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强化专业临床实践素质。卓越中医培养计划下, 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是重点培养目标, 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相分离, 时间跨度较大, 容易造成学的时候一知半解, 应用的时候从头再学的窘境。而专业课教师往往也是各顾一端, 尤其基础理论课教师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任教,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另外, 表面看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诸多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变得更加轻松, 而实际上, 教师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每一堂课, 教学中要更加的专注并及时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深化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才能给学生更高质的陪伴。

二、中医类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方法。“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 (David Mc Clelland) 于1973 年正式提出。陆慧认为教师的胜任力包括五个方面:专业知识、教学技巧、教学态度、专业价值观、人格特质。高校教师一般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 从教学层面来看, 对教师的考核应着重围绕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以及是否具备优秀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是否热爱教学, 备课是否充分, 是否看重教学给自身带来的满足和价值感。从科研层面来看, 陆慧认为教师的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努力程度和个人目标这四个方面。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研究能力, 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 对于未知的热情和勤奋钻研是从事科研工作必备的素质, 有较高的追求和目标, 是前进的动力, 四者缺一不可。

探索校内学科间教师互助培养模式, 助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当前, 在中医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中, 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专业课和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很多的教师是缺乏医学背景的,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 公共课中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中医专业英语等学科教师大多也同样没有医学背景, 因此, 由于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缺乏, 教师的授课内容与中医学临床实际联系相对匮乏。因此, 可以考虑由学校相关部门制定适当的学科间的互助培训方案, 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 通过随堂听课、参加讲座、自学等方式补足自身知识上的短板, 营造一种“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整合资源, 提高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中医类高校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来助力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如, 第一, 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医院的医生为学校基础理论课教师提供培训或座谈的机会, 集中就一些疑难问题做专业的解答;第二, 可以向教师提供与实习医学生类似的医院实践的机会, 使之熟悉医院环境、管理制度、日常事务、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等;第三, 丰富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学科教师的临床经验, 如河北中医学院于2015 年在橘泉校区开设了国医堂, 即方便了当地居民, 也为本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临床机会, 门诊开业几个月来, 接诊量逐日上升, 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专业的品牌形象。

总之, 在卓越中医计划指导下,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不容忽视和懈怠的重点工作, 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决定卓越中医教育改革的成败。各中医类高校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并落实, 缩短现实与目标的差距, 为人民培养出更多优秀卓越的中医师, 最终使我国的中医高等教育事业得以繁荣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辉, 等.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5) :17-20.

[2]陆慧.高等学校教师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胜任力行为特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7) :75-79.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 篇8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能发展为新型的清洁能源,对经济、军事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核能的发展对核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必须重视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例,来分析开展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相关高校提供参考,提高核专业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材建设

近年来,我国对核工程和核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专业工程建设人才,我国教育部开启“卓越计划”。在2011年,南华大学申请参加“卓越计划”,获得成功,南华大学将核专业作为卓越计划的重点培养专业,主要针对核专业研究生进行培养,在卓越计划中对核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来开展。

1 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南华大学通过卓越计划,对核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屏蔽计算课程设计、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等等,通过对卓越人才培养效果调查的结果来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核专业相关课程设计的内容没有结合核工程的实际需求,研究生学到的核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的核工程中,并且没有对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创新,不能很好的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力不足。南华大学核专业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核专业对研究生的考核形式十分单一,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1]。

2  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核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不断加大对核能源开发的投入,同时对核专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核技术不仅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国防军事直观重要,世界各国对核技术、核武器十分关注,核武器对世界各国的安全有着非常大威胁,为加强国防力量,世界各国对核技术非常重视,对核专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并且十分重视对核专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通过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达到6000多人,我国还需要不断加强对核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2.1 课程改革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

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让研究生能够将学到的核知识在实际的核工程中合理的运用,促进我国核工程的发展。高校通过课程改革,改變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核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有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研究生才能够自主的学习核知识,不断探索和追求相关的科学知识。核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还应该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将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进行综合考虑,设置核专业课程设计题目,同时课程设计的题目要与核专业相关知识紧密结合,并且能够体现核工程的应用,有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实际核工程中运用,提高研究生的核工程能力。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合理的转变,教师对研究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亲自参加整个课程设计,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研究生实践工程能力的提高。对研究生的考核方式也要不断改变,南华大学对核专业研究生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平时课堂成绩为总成绩的30%,实践核工程实验操作占40%,课程设计报告占30%,能够促进研究生认真参与课程设计[2]。

2.2 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南华大学的核专业相关核设施较齐全,以卓越计划相关要求为依据,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将核专业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应用到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让研究生在创新的教学机制下不断学习。南华大学将协同创新应用到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协同创新,结合学校、核行业、相关单位的实际人才需求构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实践平台,让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在教授实践的核工程经验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南华大学将学科、科研、人才培养有效的进行结合,实现“三位一体”,将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利用较宽的核知识基础,重视核工程实践,通过多渠道来进行协同创新,有利于核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让研究生的核工程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3]。

2.3 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教材建设

南华大学进行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需要对核专业课程进行教材建设,首先要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使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一致,教材的内容要求体现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人才,教材建设的时候,结合优秀的教学经验,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教材建设还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材能够在大众化教育中应用[4]。

结束语

开展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是我国发展核工程和核技术的重要途径。南华大学根据卓越计划进行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对于培养核专业研究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卓越工程师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蹇洁,席海峰.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J]. 科教导刊,2012,01:164-165.

[2]宋英明,罗文,袁微微.协同创新体系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3,13:51-52.

[3]单健,邱小平,王振华,宋碧英.加强实践训练的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3:13-16.

[4]何丽华,屈国普,李小华,谢金森,刘紫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2:79-80.

上一篇:乡镇长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下一篇:圣诞节微信朋友祝福语